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现状和主要特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现状和主要特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现状和

主要特点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推进农村的改革与发展,重点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力图打破传统农村的壁垒,促进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综合发展,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迈过了许多重要的里程碑。本文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现状和主要特点进行详细阐述。

一、总体现状

1.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新农村建设促进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村经济正不断追赶着城市经济。中国政府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村特色产业和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转变。同时,政府通过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补助等政策,建立了健全的支持农村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农民群众的幸福感。

2.农村社会建设状况

新农村建设推动了农村社会建设的发展,农村文化、卫生、教育、公共设施和环境等方面有了极大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全面加强,道路、电力、环保、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地改善。此外,为了提高农村社会文明度和村民的公共

文化素质,政府不断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力度,推广先进文明和道德观念,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增强了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幸福感。

3.农村环境建设状况

新农村建设还促进了农村环境建设的改善。“绿水青山就

是金山银山”,只有绿色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政府大力加强

了农村环境保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营造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这为农民创造了良好的自然、生态和环境条件,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也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农业现代化进一步加强。

4.农村人口状况

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更多的人口机会和选择,促进了人口流动和城乡人口合理分布。不仅拓宽了城市和农村相互间的联系,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同时也改善了农村的人口结构和人口素质。随着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的逐步改善,越来越多的青年村民留在家乡,为家乡的发展和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主要特点

1.注重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经济是农村建设的核心,吸引外界的前提和条件。新农村建设秉持的是“人民当家作主”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的原则,走现代化和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打造具有农民

特色和区域特征的产业集群。新农村建设要走科学、规范、可持续、人性化、社会化的发展道路,坚持“根据实际情况”和

“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和执行符合当地农村经济生态模式和

产业结构的发展计划,以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

2.注重农村文明建设

文化是农村建设的灵魂,新农村建设必须强调文明建设。越来越多的政策和措施旨在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化水平,坚持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村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相互促进,培养农村文化新生力量,打造具有农民特色和文化特色的农村文化品牌。

3.注重农村环境和资源的保护

农村的环境和资源是农村建设的基石,没有良好的环境和资源,新农村建设是难以持续发展的。经过几十年的构建,中国农村的环境和资源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农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农村建设将继续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推动农业、生态、环保、资源分离,推广自然与生态相融的可持续的农业,坚决反对“土地、水、空气、灰尘”等环境污染行为。

4.注重农村的规划和治理

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农村的规划与治理,落实各项规划措施,坚持“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治理农村土地秩序,建立和完善农

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面实现按照义务教育、卫生、文化、电、路等基础设施均等化的目标,推行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农村发展的关键。它注重农村经济、文明和环保的实际发展需要,为农村居民提

供更好的社区、文化、环境和政治服务,推进农村现代化的进程,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推动农村人口合理流动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必将在未来建设中继续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 ⅹⅹ镇地处ⅹⅹⅹ三县交界处,幅员面积ⅹⅹ平方公里。耕地ⅹⅹ余亩,森林面积ⅹⅹ亩。共有ⅹⅹ个行政ⅹⅹ个村民小组,ⅹⅹ户,ⅹⅹ人。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xx年达到ⅹⅹⅹ元,比xx年增加ⅹⅹ元。ⅹⅹ个省级扶贫村。 二、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全镇农村经济出现四大变化:一是农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二三产业、养殖业、林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增加;二是农作物品种结构逐步优化。优质粮油、蔬菜、三元杂交猪、肉羊新品种改良率逐年增加,林果业高接换优等新技术全面推广;三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较快。xx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ⅹⅹ元,比xx年增加ⅹⅹ元;四是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从李桥镇的镇情出发“夯基础,增后劲”围绕“修路、治水、改网、建集镇、兴旅游”的思路,完成了ⅹⅹ余万元的公路硬化和ⅹⅹ万元的渠系配套设施和投资近ⅹⅹ万元的光纤电视工程,农网改造ⅹⅹ个村,新增变压器ⅹⅹ台,改井打井ⅹⅹ多口,ⅹⅹ自然风景区已完成规划设计工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这次调研的情况看,ⅹⅹ镇新农村建设,总的形势较好,部分农民比较富裕,房子比较漂亮,农村也比较稳定。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而又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 1、村级经济实力薄弱,牵引力不大。近年来,由于镇村两级加大对重点产业发展、公益事业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及文教卫生等项目的投入和建设,使镇村两级债务沉重,全镇负债总额ⅹⅹ万元,仅村级债务就多达ⅹⅹ万元,大部分村少

则数万元,多则上十万、几十万。村级经济实力薄弱,发展经济包袱沉重,使经济发展难以形成牵引力、向心力。 2、传统农业难以拓展,支撑力不强。ⅹⅹ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林业大镇,农业资源、林业资源、畜牧产品是其三大经济支柱。但是,现在由于受气候、品种、市场等因素的制约,农业产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除了进一步调优、调精、提高单产外,发展的潜力似乎不大。同时,传统农业还受自然灾害、市场供求等因素影响,处在一种靠天吃饭的极不稳定的状态,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十分有限。 3、加工产业规模偏小,带动力不足。近年来,各村都相继建设了一批为民服务的小型加工房。但由于资金有限、投资规模小、市场风险大、经济效益差,这些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还十分困难,更不用说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4、农民增收门路狭窄,增长点不多。在深入基层调研中,我深深地感到:农民增收门路狭窄,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传统农业只能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致富”问题。大部分农民把增收的希望寄托在外出打工上。虽然收入相对较高,但受群众观念、农民素质、就业门路所限,盲目性大,流动性强,难以稳定就业,也不是长远之计。 四、对策和建议 1、要坚持富民为先,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根本是发展农村经济,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难点是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尽管“十五”期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ⅹⅹ元,个别村初步具备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条件,但农民收入渠道不宽,增收基础并不稳固,靠天吃饭、靠农业增收的现状并未根本改观,偶遇自然灾害,稍遇市场波

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吴亚坚、张福建、王文霞、李骏辉、曾嘉丽 农学院 摘要:结合这次江西农业大学举办的关于“三农”为主题的调研比赛,我们团队选择了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调研方向。为了全面了解我国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我们团队结合自身所在省市对自己省市的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进行了抽样调研,我们分别选择了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安源村,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墩尚镇,江西省赣州市赣县梅林镇梅林村,广东省韶光市仁化县河塘村,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城中村,这五个地方进行了以实地走访为主要手段的调研,我们团队主要是对调研地区的住房状况、公路交通、通讯、文化教育、休闲娱乐设施等情况开展了调查,同时,我们也走访了一部分村民,对村民提出的意见、问题认真统计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针对问题现象提出意见和建议,最后撰写了这份调研报告。 关键词:新农村;基础设施;现状;建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由来及概念 其实“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必将极大地促进农村的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整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标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镇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主要是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和最低生活保障以

我眼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我眼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我眼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众所周知,近年来中央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关于“三农”问题的文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为社会的焦点,全国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成为人们讨论的主题。国家各种政策的出台,确实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因此在今年暑假期间我对我市关于新农村建设作了一下调查来完成暑期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新农村新面貌 随着我县建设群众满意工程的稳步、顺利实施,我市农村发生着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变革。 滕州在中央、山东省和枣庄市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不断加大三农工作力度,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突出发展农村生产力,强化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工业化,同步推进城镇化,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们从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现代农业建设、农业

产业化经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展示新农村建设情况。 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近年来,滕州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明显,2006年实际利用市外资金96亿元,增长19.1%;开工建设过亿元重点项目45个,完成投资71亿元。开发区建设卓有成效,滕州经济开发区入区项目达到210个,总投资143.1亿元,154个项目建成投产。工业化进程加快,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20.8亿元、利税60亿元、利润35.4亿元,分别增长30.6%、38.9%、36.5%。民营经济发展迅速,2006年完成民营经济增加值168亿元,增长31.6%。城市规模档次不断提升,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0.5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41.8%。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促进了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大,2006年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2.2亿元,是2000年的3.1倍,年均增长25%;市财政支持“三农”的资金达2.1亿元,是2000年的14.8倍,年均增长71%;在全省率先全面取消农业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要】: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必然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是一个宏大的长期系统工程。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新”的内涵,切实做好“新”的文章。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推进新农村建设,创造出具有美好蓝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发展的进程明显落后于城镇。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反差很大。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存在巨大反差。2007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而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二是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存在巨大反差。以卫生事业为侧,2007年,全国医疗机构费用8988.31亿元,其中城市医院占73.74%,县医院、社区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费用分别仅占12.47%、3.22%、9.97%。可见,卫生费用还是主要流向城市医疗机构,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服务中心所得较少。三是城乡基础设施存在巨大反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农村尽管也有很大发展,但仍显得明显滞后。目前还有一些农村通不了路、打不了电话、看不上电视、喝不上干净水。四是城乡公共资源分配存在巨大反差。1990~2004年的15年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增长率有10年低于国家财政支出增长率。1997~2005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连续9年低于城镇。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方式;新农村建设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新农村建设是确保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方面;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需之举。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杨继瑞(2005)认为,新历史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新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所具有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特征,无疑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综合、和谐和科学的范畴。具体地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 (1)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努力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最为迫切的要求和关键所在。因此,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培养出千千万万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从影响农村发展的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率先发展。全面推行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教育发展方面的事权,中央和省级财政要承担起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随着国家的发展,农村建设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和变革,从早年的农村集体 经济到现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着农村的发展与进步。本文将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目标、现状和未来展望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背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提出的,其主要是为了解决农 村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农民集体经济的破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等。在新时期背景下,农村面临的问题开始逐渐得到重视,国家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旨在推进农村现代化发展。在此背景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运而生。 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推进农村现代化,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实 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具体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进特色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2.促进农村土地规划和开发,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 3.发展农村旅游,推动乡村文化、旅游和休闲产业的发展。 4.推动农村教育、卫生、环境、村容村貌、社会保障等工作的改善和发 展。 现状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走过了多年的发展历程,已经有了一些取得的 成效。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新农村建设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由于农村地区经济条件相对较差,资金投 入有限,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2.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目前农村产业结构中以传统农业为主,缺乏产 业升级的动力和资源,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的多元化需求。 3.农村人口流失。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许多农村居民的就业和生活条 件得以提升,导致农村人口流失严重。 未来展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未来的发展展望也有很大的前景。在 未来的建设中,我们需要着重解决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同时推动农村的转型升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现状和主要特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现状和 主要特点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推进农村的改革与发展,重点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力图打破传统农村的壁垒,促进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综合发展,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迈过了许多重要的里程碑。本文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现状和主要特点进行详细阐述。 一、总体现状 1.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新农村建设促进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村经济正不断追赶着城市经济。中国政府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村特色产业和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转变。同时,政府通过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补助等政策,建立了健全的支持农村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农民群众的幸福感。 2.农村社会建设状况 新农村建设推动了农村社会建设的发展,农村文化、卫生、教育、公共设施和环境等方面有了极大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全面加强,道路、电力、环保、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地改善。此外,为了提高农村社会文明度和村民的公共

文化素质,政府不断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力度,推广先进文明和道德观念,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增强了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幸福感。 3.农村环境建设状况 新农村建设还促进了农村环境建设的改善。“绿水青山就 是金山银山”,只有绿色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政府大力加强 了农村环境保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营造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这为农民创造了良好的自然、生态和环境条件,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也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农业现代化进一步加强。 4.农村人口状况 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更多的人口机会和选择,促进了人口流动和城乡人口合理分布。不仅拓宽了城市和农村相互间的联系,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同时也改善了农村的人口结构和人口素质。随着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的逐步改善,越来越多的青年村民留在家乡,为家乡的发展和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主要特点 1.注重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经济是农村建设的核心,吸引外界的前提和条件。新农村建设秉持的是“人民当家作主”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的原则,走现代化和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打造具有农民 特色和区域特征的产业集群。新农村建设要走科学、规范、可持续、人性化、社会化的发展道路,坚持“根据实际情况”和

新农村的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题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内容摘要: 一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1)农民生活、医疗状况 (2)农田生产状况 (3)农民文化、娱乐生活 二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环境污染 (2)农村整体及个人素质 (3) 资源浪费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中央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积极推进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社会的发展能有目前这样的好形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党和政府在近几年的宏观调控中切实加强了农业和农村这个薄弱环节,扭转了前几年粮食生产滑坡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局面。党中央提出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改善了“三农”问题,让广大农民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 在这几天的实地调查中,主要是调查与分析本地目前“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经过几年的新农村建设,目前所居住的乡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百姓的生活也提高了,不在像以前那样不方便。特别是村与村之间公路,村与镇之间公路,镇与镇之间公路的修建,极大的改善了人们的出行,不在像从前那样,一下雨就是泥泞不堪。自从党和国家出台了免收农业税和增加农业津贴,使广大农民获益,并且提高了农民的务农积极性。生活上的改善在饮食出行上得到全面诠释。 正如前面所说的公路的修建是一方面,还有我们是依靠长江生活的,水资源丰富,但是以前都主要喝着自家的井水,实行新农村建设后,改善了目前的自来水厂,为广大农民铺设了管道,让每村每户都

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对于每个农民家庭而言,农村沼气天然气工程的开展,改善了牲畜粪便排放的问题,且做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即改善了环境,又可以提供沼气能源。切减少了农村对煤气的需求,和对用木材、秸秆作为家用生活燃料的需求,同时通过沼气池发酵,再作为肥料供田天使用。 自从有了新农村建设,百姓的收入都增加了,许许多多的村民家都盖起了新楼,逐渐的告别了以前的平房。生活条件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与过去相比是显著提高。再加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解决了农民的看病难的问题,让广大农民看得起病,买得起药。经过采访得知,基本上每村每户都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再加上最近两年出台的养老保险政策,大多数村民都已参加,这些大大保障了农村的就医与养老。镇上的福利院的建设,为孤寡老人提供了保障,也让一些身有残疾无家庭保障的人得到关怀。 同时,农业相比以往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产品的的产量大大增加。到了收获的季节,村村户户都到田里观察作物是否可以收割,之后组织人手到田里劳作收获庄稼。因为现在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在收获粮食后往往会有富余并且通过出售农产品来增加收入。农耕方式也逐步从牛耕转向机械耕作。回想以前到了收获的季节,特别是夏季,家里收玉米时,人们都是天还没有亮就要到地里收割,自从引用机械劳作后,只要使用收割机就能完成十多个人花几个小时的劳作量。还有就是,曾经主要是牛耕,导致血吸虫传播泛滥,人畜都有感染,严重危害人的健康。现在已经将耕牛取代,鼓励农民使用小型机械耕作,并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广南县财政局副局长袁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是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尽快使广大农村面貌有比较明显变化的重大举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搞好规划;要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搞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防止一哄而起;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求真务实,真抓实干。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二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三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三、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十五"发展期间以来,我县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现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现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提高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已成为现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本文将主要从新农村建设的定义、目标、现状和发展方向等方面,简要介绍现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情况。 一、新农村建设的定义 新农村建设是指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发展农村经济和社会文化,构建和谐农村,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系列重要工作。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建设现代化、美丽、富强、文化、和谐、民主的农村。 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主要是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农村社会的和谐、农民的幸福生活。具体表现为: 1. 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通过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农机化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2. 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建设美丽乡村,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保障农民基本生活需求和健康。

3. 发展农村经济和社会文化。通过发展多元化经济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培育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4.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扩大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经济互动和共同发展。 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村地区的人口在不断减少,也面临着诸多发展问题。一方面,农村贫困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及农村基础设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和人才的流失,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经济增长动力有限,导致农村的整体发展较缓慢。 目前,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仍存在较大的挑战和问题。在实践中,新农村建设发展往往因地制宜,在地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更好地照顾到当地的特征和优劣势。同时,环境污染、农村用地乱占、种养殖污染等问题也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一些挑战。 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 在新时代,新农村建设更需要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相一致,紧密衔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具体而言,需要在以下方向上进行深入推进: 1. 推进农村现代化。加强对农村现代化重点产业、特色品牌和应用技术的支持,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水平。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措施论文

专科毕业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措施

目录 内容摘要 (2)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 (4) 二、建设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5) 三、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6) (一)投入严重不足 (6) (二)人才流失严重 (7) (三)农民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 (7) (四)人口增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 (7) 四、我国农村发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的原因 (7) (一)体制上的原因 (8) (二)改革的负面影响 (8) (三)基层党组织领导不力,作用发挥不够 (8) 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思路 (9)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 (9) (二)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保护农民权益,增加农民收入 (9) (三)改革农村人才机制,充分发挥农村现有人才资源的作用 (9) 六、科学规划保证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 (9)

内容摘要 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报告中,温总理再次强调了这项任务。那么,怎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呢?笔者认为,一是找问题——找出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二是查“病因”——为何存在这些问题;最后才是“开药方”——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建设新农村的具体规划。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地涌现出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发展模式,梳理,研究和思考这些模式的发展,必须对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有益的借鉴。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电大农村行政管理论文,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发展新农村的报告

电大农村行政管理论文,合理布局,优化结 构,发展新农村的报告 篇一:XX市广播电视大学农村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XX市广播电视大学 一村一大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相应对策 学生:专业:农村行政管理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工作单位: 内容摘要 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期间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从战略高度作出的正确决策,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社会的第五次改革。与前四次改革不同,这次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涉及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四个大的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对农村现有问题的系统解决。那么,如何解决好“三农”问题?如何建设好新农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难题呢?这些

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结合国家、省、市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指示精神和我镇、村的实际情况,根据我的调查、研究、分析,特提出如下建议和意见供大家参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必要性 [内容提要]: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在农村,必须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众多。这是我国的重要国情。要让广大农村居民也能安居乐业,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 3.实现共同富裕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目的。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4.中国共产党是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是社会主义事业的脊梁和中流砥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共产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 5.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要继续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还

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对于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 一、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快速发展,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具备了“用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的基础和条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实现战略目标的难点是“三农”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没有广大农村的发展和面貌的改变,就没有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已经成为农村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近几年来,农村先后进行了电网改造、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两税”、“两工”、“三提五统”以及乡镇综合改革,全面清理涉农收费,大力减轻了农民负担;全面清理锁定并化解了部分村级债务;实行了种粮、农机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等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制度;落实了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发了农村土地经营权证和林权证;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步伐加快,“三通”建设已经稳步实施,扶贫济困、医疗救助、养老统筹等正在积极推行之中。所有这些举措,一方面使我区广大农民分享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另一方面拉开了我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序幕。全党开展的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主题实践活动。紧接着,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是适时的,是符合当前农村工作实际的。因此,我们要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而且是党和国家交给我们地方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农村基层组织及农民的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还要认识到,没有农村稳定持久地发展,就不可能从整体上消除城乡差别和贫富差距,因此只有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会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工业化进程,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国力更加强大,城乡面貌才会发生巨变,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才会蒸蒸日上。 二、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与全面性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也是向下一个更高目标前进的基础和起点。在此意义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狭隘的“新村”或者“村庄”建设,而是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的全面建设。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也不是整齐划一,全面开花的格局。没有经济实力,没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人文环境以及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也不可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主张阶段论但不唯阶段论,要因地制宜,尊重村民意愿,注重引导,拾遗补缺,加快步伐,以阶段性促全面性,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稳步进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列入各级党和政府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全国各地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使我们有经验借鉴,有典型引路。我区正处于起步与规划的阶段。“发展是硬道理”,规划是关键,实施是重点。我区的新农村建设目前规划的重点,依然是经济发展的区域化格局。“倾力调结构,全面抓发展”是必经之路。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建立新型的农村产业化体系,应当成为我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从总体来讲,我们要着力于“修好幸福路,建好致富园,建设新农村,奋力奔小康”的进程。在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中,我区可以大体划分为两大区域化经济格局。平丘地区、城区、三峡河谷地带的乡镇(街道),已经形成了柑桔、茶叶两大支柱产业,要抓好产业化建设。西北山区,根据立地条件,主攻柑桔、桑蚕、茶叶、干果、猕猴桃、木本药材为主的农村产业结构。对于村庄建设规划,按照上述两个区域化划分格局,平丘地区、城区和三峡坝区可以根据条件规划居民点(新村),并抓好生态家园建设。其他区域,由于山大人稀,需要在经过一个时期的产业结构调整,实行生态搬迁,扶贫搬迁,形成一定规模和条件后,尊重农民意愿,再适当规划小型、小规模的居民点,并且通过试点再加以推广。当前我们正处于规划与发展之中,要围绕规划和发展来理清思路,化解矛盾,解决突出问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

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调查》的调查报告调查时间: 调研地点: 调查对象:农村村民 调查主题: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调查人员: 导读本次调查报告显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发展实力,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理念在农村工作中的集中体现,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社会稳定和党的执政地位。 (一)、**村概况 **乡位于内乡县城南,距县城7公里素有内乡南大门之称,豫249省道纵穿其境,总面积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081亩。辖15 个行政村,176个村民小组,总人3.26万人。其中农业人3.12 万人,人自然增长率保持在5%以下,是一个经济、文化、通讯、交通都比较发达的郊区型乡镇。近年来,党政府越来越关注新农村建设,**村在此新农村建设之风下取得了优异成绩。 (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的主要做法 1精心策划,科学制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村坚持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群众参与,科学编制,坚持标准,逐步到位”的原则来做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规划,努力做好群众新农村建设思想工作,在全村经济文化建设中不断向前跨越。

2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道路是居民居住地的血管,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新农村的进步的关键所在。**村道路建设从来没有停止,如今**村的道路四通八达,正在给这所不断发展的新农村以不竭的动力。全村道路不但实现了的硬化,还实现了道路的绿化美化。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新农村建设并没有出现人们之前关于新农村是否可持续发展的担忧。** 村街道整齐划一,街道路面是崭新的水泥路面。各个街道相连相通,给予村民出行很大的便利。**村的河道由过去的臭水沟到如今的灌溉主干道,村民都说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变废为宝。新农村建设也包括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如今健身广场建设起来了,村民文化娱乐生活在健身广场尽情演绎。健身广场的设立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为建设和谐新农村做出了卓越贡献。新农村建设在于农村居住环境的科学合理化,公共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建设不仅给农民带来了利益,而且彻底的刷新了农民的生活风貌。 (三)、科学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做法 1将新时代的元素注入传统农业 农民,农业,农村是小康社会进步的关键所在,也是关系全党工作的根本问题。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传统的农业税收制度,26年起国家废止农业税收条例,改革农业税费制度,是一种短期效果很大的突破措施。这种农民种田国家不但不收钱,还定期给农民提供补贴的制度,极大的带动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应。过去,村里常常有人因为种地得不到很好的经济收益而将良田弃置,如今农村鲜少有这种现象。农村里农田兴旺了,老百姓的

社会主义新农村现状和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现状和问题 一、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的基本成效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国家大力扶持乡镇企业的开办,积极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解决了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初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自产自销”的产业链。可以说,自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在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各个地方结合本地方的具体情况,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人畜饮水改造、县乡道路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小康住宅建设等一系列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时不断加大农田土地的改造力度,一些中低产田因此得到了改良,农民最关心的收入问题和住房问题得到了改善,农村发展就有了后劲,可持续发展也有了保证。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中央政府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普及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另外,中小学校舍建设、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电化教育设施投入成为各地农村投资的重点;不仅如此,国家还大力培养乡村教师队伍,并且鼓励城市教师前往农村地区支教,提高了农村地区的师资水平。与此同时,各地不断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培养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生活保障不断增强,社会福利不断提高。自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

政府不断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不断加大对农村福利保障的资金投入,并特别针对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的保障问题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此外,政府还特别注重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方面,以减免特定人群医疗费用的方式逐步解决了农村地区的治病就医的问题。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传统观念和生活习性制约新农村建设。我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旧思想和老传统禁锢了人们的思维,制约了农村的发展:农民“小富即安”的思想使得他们只满足于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而不善于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所以,当新农村建设到一定阶段之后就会出现农村生活环境变化慢、产业发展阻力大、基础设施建设难开展的问题,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二)落后的基础设施加大了新农村建设的难度。基础设施的落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部分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老化,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亟需维修或兴建一大批新的基础设施;二是改善后的乡村交通设施仍存在许多问题,养护道路的费用对部分地区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三是农民的文化生活场所和初级健康卫生场所的建设很不健全。 (三)基层组织职能发挥不充分,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进行,原有的部分基层农村党员干部难以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多数农村党员干部年龄偏大、思想保守,对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创新意识不强,发展经济的能力不够,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XX省XX县区关口镇铺沟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XX省XX县区关口镇铺沟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2016——2020 根据中、省、市、县建设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结合本村实际,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经村支部扩大会议研究,制定本规划。 一、铺沟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铺沟村位于关口镇西面,距政府驻地2公里,毗邻316国道,与本镇宋坪、关坪村接壤。 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454户1450人,耕地面积1947亩,无水田,林地面积1134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987亩。末人均占有粮食35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020元。 (二)主要特点 一是该村有丰富的铅锌矿藏;二是土地条件差,劳务经济是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三是该村属中高山,地理条件差,农户居住较分散。 (三)现状分析 1、特色产业品种多,但无规模、无支柱。栽植烤烟210亩,养蚕60张,花椒实有面积500亩均为老劣园,家禽存栏4200只,养猪1100头,产业品种杂而不专、多而不精,缺 -1 2、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根据本村实际,结合资源状况和经济基础,既要突出高、低成本、可承受、可操作和可持续的特点,不搞形式主义,又要尽力而为,打好基础,分步实施。 3、坚持全民参与,因地制宜原则。开展新农村建设,应在上级政府的指导下,创造条件,搞好服务,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从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具体问题入手,调动农民积极性,以农民自愿、村民自治为主,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4、坚持整体推进和突出重点原则。要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重点,协调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坚持有重点、有突出,确保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三)目标任务 ——生产发展。经过的努力,把我村的农村经济结构调优,农业自然资源得到综合开发和充分利用,构建高效生态型农业发展格局。 ——生活宽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00元,年均递增8%。农民负担轻,生活质量高,居住条件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做到应保尽保。 ——乡风文明。村道路主干线实现水泥硬化,组组通路并达到砂石化;人畜饮水安全卫生,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农 -3业2000亩,其中烤烟400亩,密植桑园1000亩,拐枣、花椒、核桃等林果面积900亩。 3、养殖。一是从推广科学养殖技术入手,改变传统饲养方式,解决村民自身生活需要;二是突出大组、大户,实施规模化、科技化、专业化养殖,提高畜禽商品率,做大做强产业。力争到,全村养殖大户达到10户。 (二)两扩大。即扩大有线电视或无限数控电视覆盖率,扩大移动通讯网、互联网“两网”覆盖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措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措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措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措施 我是生物工程专业一名学生。为了了解目前新农村建设的情况,我结合村上共5个伙伴构成调查小组对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其现状总结报告如下: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是对农民的文化水平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在我的家乡,村委会及村民对新农村建设又了解多少和我村及附近村庄新农村建设实施情况怎么样呢?对此我利用寒假返乡时间对我家乡几个村庄的新农村建设实施情况及带来的利处及弊端进行调查,希望能更多的了解政策的实施情况。 在我的家乡的农村里,农民的生活情况基本上都是相似的,因此谷庄及邻近的张庄,赵庄,李庙行政村是整个地区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可以代表我家乡农村的整体情况。 方式:在村委会的协助下,我及我村赵腾赵洪鹏等五人组成调查小组对自己所在的谷庄行政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查访和统计,而对附近的几个村庄的调查主要是通过对一些亲戚朋友及他们的亲人进行个别询问来进行。 眼下对于新农村建设我村已进入初步的规划中,通过对邻近张庄行政村的调查,他村已设计出规划图并正在初步的建设过程中,针对村民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认知情况我们五人对随机抽取的个别家庭村民进行询问及问卷调查,其中有30%的村民持否定态度,其主要原因就是家庭情况并不支持他们拿出十几万的资金买楼房,其中还有的村民刚刚自己盖好新楼房,这就给新农村建设带来很大的困难,又有约20%的村民持支持态度,这些家庭基本实现小康水平,经济条件良好,表示新农村建设可以使村容整洁,节约土地,方便管理等,有30%的村民持中立态度,这些家庭一般为经济偏中游的家庭,表示跟着国家政策走,最后是20%的村民对新农村建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调研报告-精品文案范文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调研报告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调研报告 一、我省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困难当前,我省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正在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规划 工作,为下一步新农村建设的全面部署、扎实推进做好全方位的准备。但是,当前我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新农村建设与规划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必须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注:(一)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培训工作亟待加强。当前绝大多农民素质不容乐观,文化水平不高,思想保守落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法制观念淡薄,道德素质差,缺乏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不强,文盲、科盲、法盲的比例还非常大。据不完全统计,在我省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约占15%,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约占30%,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10%。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较高文化素质的农民大量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留在农村的农民素质呈逆向发展态势,并且呈现老年化趋势。同时,大批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因缺乏城市生活常识和就业技能而就业不稳,回流现象较为普遍。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没有农民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思路,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新农村。因此,必须对农民进行大规模的引导和职业技能培训。当前我省农民培训工作主要存在哪些制约因素?据调查,我省农村幅员广阔、地域差别大、农民以多业兼营为主,教育培训需求呈个性化和多元化特点,难以集中;长期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薄弱,农民教育培训发展滞后,条件手段落后,难以满足需要;农业经济效益低,农民收入不高,农村生活艰苦,农民想方设法跳出农门,离开农村,难以形成良性循环;至今为止,农民教育培训权益仍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二)农民整体收入偏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调查显示,我省相当地方的农民整体收入偏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城乡二元化发展趋势日趋明显,城乡差距日渐拉大。1、影响我省农民收入增长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一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吞食农民收入的增长份额;二是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名特优农产品比例不高,制约农民增收后劲;三是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