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室除极波及室内传导阻滞(苍松书屋)

心室除极波及室内传导阻滞(苍松书屋)

心室除极波及室内传导阻滞(苍松书屋)

心室除极波及室内传导阻滞(苍松书屋)

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AVB) 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脏传导阻滞。窦房结的激动在激动心房的同时经房室交界区传入心室,引起心室激动。通常分析P与QRS波的关系可以了解房室传导情况。房室传导阻滞可发生在不同水平:在房内的结间束(尤其是前结间束)传导延缓即可引起PR间期延长;房室结和希氏束是最常发生传导阻滞的部位;若左、右束支或三支(右束支及左束支的前、后分支)同时出现传导阻滞,也归于房室传导阻滞。阻滞部位愈低,潜在节律点的稳定性愈差,危险性也就愈大。准确地判断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的部位需要借助于希氏束(His bundle)电图。房室传导阻滞多数是由器质性心脏病所致,少数可见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的正常人。 (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主要表现为PR间期延长。在成人若PR间期0.20s(老年人PR间期>0.22s),或对两次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心率没有明显改变而PR间期延长超过0.04s,可诊断为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PR间期可随年龄、心率而变化,故诊断标准需相适应。 (2)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主要表现为部分P波后QRS波脱漏,分两种类型: ①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称Morbiz Ⅰ型):表现为P波规律地出现,PR间期逐渐延长(通常每次延长的绝对增加值多呈递减),直到1个P波后脱漏1个QRS波群,漏搏后房室传导阻滞得到一定改善,PR间期又趋缩短,之后又复逐渐延长,如此周而复始地出现,称为文氏现象(Wencke- bach phenomenon)。通常以P波数与P波下传数的比例来表示房室阻滞的程度,例如4:3传导表示4个P波中有3个P波下传心室,而只有1个P波不能下传; ②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称Morbiz Ⅱ型):表现为PR间期恒定(正常或延长),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一般认为,绝对不应期延长为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的主要电生理改变,且发生阻滞部位偏低。凡连续出现2次或2次以上的QRS波群脱漏者,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例如呈3:1、4:1传导的房室传导阻滞等。 二度?型房室传导阻滞较Ⅱ型常见。前者多为功能性或病变位于房室结或希氏束的近端,预后较好。后者多属器质性损害,病变大多位于希氏束远端或束支部位,易发展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预后较差。 (3)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又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当来自房室交界区以上的激动完全不能通过阻滞部位时,在阻滞部位以下的潜在起搏点就会发放激动,出现交界性逸搏心律(QRS 形态正常,频率一般为40~60次/分)或室性逸搏心律(QRS形态宽大畸形,频率一般为20~40次/分),以交界性逸搏心律为多见。如出现室性逸搏心律,往往提示发生阻滞的部位较低。由于心房与心室分别由两个不同的起搏点激动,各保持自身的节律,心电图上表现为:P 波与QRS波毫无关系(PR间期不固定),心房率快于心室率。如果偶尔出现P波下传心室者,称为几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时,如果出现心室律慢而绝对规则,则为心房颤动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心电图(窦房传导阻滞)

窦房传导阻滞主要依靠心电图进行诊断,而窦房传导阻滞根据心电图特点可分为一度、二度、高度、叁度窦房传导阻滞。然而此病中得二度心电图特点就是怎样得呢? 1、二度Ⅰ型窦房传导阻滞 二度Ⅰ型窦房传导阻滞又称文氏二度窦房传导阻滞或窦房间期递增型窦房传导阻滞。窦房间期(SP间期)就是指窦房结(S)得激动通过窦房交接区传到周围心房肌(P)得时间,亦称窦房传导时间(SP传导时间)。但就是窦房交接区得传导,不能像房室传导阻滞有P-R间期可供参考,而二度Ⅰ型窦房传导阻滞只有依靠P-P间期得变化来分析。二度Ⅰ型窦房传导阻滞依据P-P间期得变化特点可分为3型,即典型文氏型、变异型文氏型、不典型文氏型。 ①典型文氏型窦房传导阻滞:又称OkadaⅠ型窦房阻滞。 A、发生机制:窦房结发出得激动在下传过程中,传导速度呈进行性减慢,直到完全被阻滞不能传入心房,这就是一种传导功能逐渐衰减得表现。也可能系窦房交接区得相对不应期及&不应期发生病理性延长,尤其就是相对不应期发生病理性延长所致。此现象周而复始地出现。 B、心电图特点:a、必须为窦性心律、窦性P波。b、有P-P间期逐渐缩短而后出现长得P-P间期,并且周而复始。c、长P-P间期小于较好短P-P间期得2倍。 在规则得窦性心律中出现二度Ⅰ型窦房传导阻滞时,其每一周期得规律性很易识别,但在大多数窦性心律存在不同程度得节律不齐时,就增加了对阻滞周期诊断上得困难。在实际工作中,遇到P-P间隔呈长、短、

更短、较好长得规律性变化时,可按以下步骤去分析: a、测量一个阻滞周期得时限:即连续两个阻滞周期(长P-P间期)后第一个窦性P波得距离。此时限在每个阻滞周期中应相等或成倍数关系。 b、测量一个阻滞周期中较好短得P-P间隔得距离。 c、用较好短得P-P间隔得距离去除阻滞周期得时限:即得出此阻滞周期内得窦性周期数(如为小数,则进位为整数)。 d、从c中得出得窦性周期数中减去一个阻滞周期中已知得P-P间隔数:等于脱落得P-P间隔数。 e、用c中求得得窦性周期数去除一个阻滞周期得时限:等于一个窦性周期得间距。 ②变异型文氏窦房传导阻滞:又称OkadaⅡ型窦房阻滞。 A、发生机制:文氏周期开始时,窦房传导时间(S-P传导时间)逐渐延长,而窦房传导间期得增量逐渐减少,在窦性激动不能下传前增量反而增加。其原因就是由于窦性激动在下行性传导过程中,发生了逆行性、隐匿性传导,引起其后得窦性激动得窦房传导意外地延长。 B、心电图特点:a、必须为窦性心律,窦性P波。b、窦性P-P间期逐渐缩短,其后P-P间期不变或稍长。较好后出现一个无窦性P波得长间歇。 c、无窦性P波得长间歇:即长P-P间期略短于2个窦性周期。 ③不典型文氏型窦房传导阻滞:又称OkadaⅢ型窦房传导阻滞。出现不典型文氏型窦房传导阻滞时,窦房传导得增量并非逐渐减少,而逐渐增加。在心电图上表现为P-P间期逐渐延长,继而突然明显延长成一个无窦性P波得长间歇,长间歇略短于2个窦性周期。二度Ⅰ型窦房传导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诊疗规范

医院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诊疗规范 【病史采集】 1. 有无头晕、疲乏、晕厥、抽搐、心功能不全; 2. 有无Adams~Stokes综合征病史。 【检查】 1. 神志、血压、脉搏、心率、心律; 2. 心电图检查及心电监护。 【诊断】 1. 头晕、晕厥、抽搐、黑朦病史; 2. Adams-Stokes综合片病史; 3. 心室率缓慢; 4. 心电图示: (1)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1)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P波受阻,QRS波脱漏; 2)R-R间期逐渐缩短,直至P波受阻; 3)包含受阻P波的R-R间期小于两个P-P间期之和。 (2)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1)有间歇受阻的P波和心室脱漏; 2)P~R间期恒定,可正常、可延长; 3)可伴有QRS波间期延长。 (3)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1)P波与QRS波群无关; 2)心房速率较心室速率快; 3)QRS时限可正常或延长; 4)心室速率常小于40~60次/min。 【治疗原则】 1. 院前急救措拖: (1)吸氧; (2)平卧。 2.院内急救治疗原则: (1)对因:抗感染,停用有关药物:洋地黄、奎尼丁、β-受体阻滞剂等;纠正高血钾; (2)药物:异丙肾上腺素:1mg加入5%葡萄糖500ml中静滴,控制心室率在60~70次/min;但过量会导致室速、室颤; 1)阿托品:口服0.3mg q4h 或1mg im q4h; 2)糖皮质激素:用于急性心肌炎,急性心梗等; 3)克分子乳酸钠静滴或静推:适用于高血钾或酸中毒者; 4)安置心脏起搏器:二度Ⅱ型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缓慢伴有心、脑供血不足症状者,或曾有Adams~Stokes综合征发作者,均需安装临时或永久心脏起搏器。 控制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 一、警惕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副作用 1.对心功能影响:几乎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都不同程度抑制心功能; 2.致心律失常作用:由于其能改变心脏电生理性质所致;

传导阻滞

传导阻滞名委(blocking) 一.窦房传导阻滞名委(sinoatrial block)—— (一)Ⅱ度窦房传导阻滞(Ⅱosinoatrial block. ⅡoSB) 1.ⅡoⅠ型窦房传导阻滞(文氏现象) ①P-P间期逐渐缩短,继以一个较长的P-P间歇,周而复始。 ②长P-P间歇<两个基本P-P间期之和。 ③长间歇后的第一个P-P间期>该周期中的任一个短P-P间期。 2.ⅡoⅡ窦房传导阻滞 ①出现长短两种P-P间期。 ②长P-P间期是短的整数倍(≥2)。 二.房内阻滞(intra-aural block)—— (一)不完全性房内阻滞(incomplete intra-aural block) ①P波时限增宽≥0.11秒,呈双峰状,峰距≥0.04秒,为左房阻滞。 ②规律的P-P间期出现间歇性的高尖P波,与呼吸无关,无肺疾原因,多为右房阻滞。(二)弥慢性完全性心房肌传导阻滞(diffuse complete auricle muscles block) /窦-室传导节律(sinoventricular conduction rhythm) /高钾血症(hyperkaliemia) ①P波消失,QRS波群宽大畸形,T波高耸对称。 ②室率在60次/分左右。 (三)局限性完全性房内阻滞(focal complete intra-aural block)/心房脱节(auricle sublation) 此心律失常较少见,多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洋地黄中毒、临终前的患者。

①出现两种形态和频率互不相同的P波。 ②一组P波有下传QRS波群,另一组无下传,频率30~50次/分。 ③异位P′- P′间期不很规则,较窦性P波小而畸形,无房性融合波,可有重叠波。 三.房室传导阻滞名委(atrioventricular block, AV block)——(一)Ⅰ度房室传导阻滞(ⅠoAV block) /房室传导延迟(AV delayed conduction) ①P-R间期≥0.20秒。 ②按心率换算P-R间期>正常最高值。 心率≤70 71~90 91~110 111~130 131~150 >150 P-R 间期 0.20 0.19 0.18 0.17 0.16 0.16 ③同一患者P-R间期动态变化>0.04秒(心率相对稳定)。 ④交界性心律的P′-R间期>0.12秒,R-P′>0.20秒。 若P-R间期延长不固定称为变异型Ⅰ度(variant Ⅰo AV block)。 (二)Ⅱ度房室传导阻滞(ⅡoAV block) /不完全性房室传阻滞(incomplete AV b lock) 1.Ⅱ度Ⅰ型(文氏现象)房室传导阻滞(ⅡoⅠ AV block) ①P-R间期逐渐延长,继以一个P波未下传,周而复始。 ②R-R间期逐渐缩短,继以一个较长的R-R间期。 ③长R-R间期<短的之和。 若QRS波群脱落前一个P-R间期特长,以致R-R间期不能逐渐缩短,称为不典型性Ⅱ度Ⅰ型(atypism ⅡoⅠ AV block)。 2.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ⅡoⅡ AV block)

心电图(窦房传导阻滞)

窦房传导阻滞主要依靠心电图进行诊断,而窦房传导阻滞根据心电图特点可分为一度、二度、高度、叁度窦房传导阻滞。然而此病中的二度心电图特点是怎样的呢? 1、二度Ⅰ型窦房传导阻滞 二度Ⅰ型窦房传导阻滞又称文氏二度窦房传导阻滞或窦房间期递增型窦房传导阻滞。窦房间期(SP间期)是指窦房结(S)的激动通过窦房交接区传到周围心房肌(P)的时间,亦称窦房传导时间(SP传导时间)。但是窦房交接区的传导,不能像房室传导阻滞有P-R间期可供参考,而二度Ⅰ型窦房传导阻滞只有依靠P-P间期的变化来分析。二度Ⅰ型窦房传导阻滞依据P-P间期的变化特点可分为3型,即典型文氏型、变异型文氏型、不典型文氏型。 ①典型文氏型窦房传导阻滞:又称OkadaⅠ型窦房阻滞。 A.发生机制:窦房结发出的激动在下传过程中,传导速度呈进行性减慢,直到完全被阻滞不能传入心房,这是一种传导功能逐渐衰减的表现。也可能系窦房交接区的相对不应期及&不应期发生病理性延长,尤其是相对不应期发生病理性延长所致。此现象周而复始地出现。 B.心电图特点:a.必须为窦性心律、窦性P波。b.有P-P间期逐渐缩短

而后出现长的P-P间期,并且周而复始。c.长P-P间期小于较好短P-P 间期的2倍。 在规则的窦性心律中出现二度Ⅰ型窦房传导阻滞时,其每一周期的规律性很易识别,但在大多数窦性心律存在不同程度的节律不齐时,就增加了对阻滞周期诊断上的困难。在实际工作中,遇到P-P间隔呈长、短、更短、较好长的规律性变化时,可按以下步骤去分析: a.测量一个阻滞周期的时限:即连续两个阻滞周期(长P-P间期)后第一个窦性P波的距离。此时限在每个阻滞周期中应相等或成倍数关系。 b.测量一个阻滞周期中较好短的P-P间隔的距离。 c.用较好短的P-P间隔的距离去除阻滞周期的时限:即得出此阻滞周期内的窦性周期数(如为小数,则进位为整数)。 d.从c中得出的窦性周期数中减去一个阻滞周期中已知的P-P间隔数:等于脱落的P-P间隔数。 e.用c中求得的窦性周期数去除一个阻滞周期的时限:等于一个窦性周期的间距。

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症状体征折叠编辑本段左前分支阻滞男、女发病比约为4∶1,男性较多见。发病年龄为15~88岁,男性发 病年龄平均为61.41岁,女性为59.83岁。左前分支阻滞本身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如有则多为原发病的症状及体征。用药治疗折叠编辑本段主要是治疗基础病。左前分支阻滞本身无需治疗,但应定期追踪,尤其是在原发病进展时更应注意左前分支阻滞的程序以及有无进展为双 束支阻滞或三分支阻滞。单纯的左前分支阻滞,特别是在急性心肌梗死前已有者。应严密观察,一般不需预防性安置临时心脏起搏器。但当左前分支阻滞进展为双支或三支阻滞时,或同时伴有明显症状如晕厥、抽搐等,应考虑安装心脏起搏器。饮食保健折叠编辑本段饮食宜清淡为主, 注意卫生,合理搭配膳食。预防护理折叠编辑本段1.积极治疗病因,如针对冠状动脉疾患、高血压、肺心病、心肌炎等进行治疗,可防止室内阻滞的发生和发展。2.适当劳逸,饮食有节,按时起居,适当参加体育锻炼。病 理病因折叠编辑本段左前分支是左束支较细长的分支,在室间隔的位置表浅,易发生缺血性损伤。最常见于冠心病,约占75%。在一组353例生前有显著电轴左偏的尸检材料中发现冠心病者占85%。有人认为在50岁以上的中老

年人,如出现左前分支阻滞,应考虑有冠心病的可能,应追踪,有的在1~2年内出现冠心病诊断指征。它也是急性心 肌梗死最常见的单分支阻滞,多发生于前壁或前间壁心肌梗死。在前壁梗死时的发生率为24.2%,下壁梗死为16.5%,发生机制除本身缺血性损伤外。可能是梗死周围功能性阻滞或浦肯野纤维与心肌连接处远端的心室壁内传导延迟,或因希氏束存在纵向分离,引起室壁激动的异常图形而产生非解剖病变的左前分支阻滞。此外,左前分支尚有一部分是接受来自右冠状动脉或左冠状动脉回旋支的房室结分支的血液 供应,所以左前分支阻滞不一定是冠状动脉前降支堵塞或梗死病变广泛的标志。另外还可见于高血压病、心肌病、心肌炎、主动脉瓣病变(主动脉瓣狭窄等),先天性心脏病、风湿 性心脏病、心肌淀粉样变性、心脏手术、硬皮病、甲状腺功能亢进、一氧化碳中毒、高钾血症或低钾血症、大剂量应用利多卡因等。据报告35岁以上人群中的左前分支阻滞随年 龄增加而增加,66%~78%的左前分支患者有器质性心脏病;35岁以下的男性左前分支阻滞者中86%无心脏病。疾病诊断折叠编辑本段 1.与前间壁、前壁心肌梗死的鉴别由于左前分支阻滞时在右胸导联(V1、V2导联)甚至胸前导联中部(V3、V4导联)均可出现q波,故易与前间壁、前壁心肌梗死混淆。两者的区别是:①下一肋间描记心电图V1、V2导联如q波消失,则提示为左前分支阻滞;②如有ST-T

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诊疗规范

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诊疗规范【病史采集】 1. 有无头晕、疲乏、晕厥、抽搐、心功能不全; 2. 有无Adams~Stokes综合征病史。 【检查】 1. 神志、血压、脉搏、心率、心律; 2. 心电图检查及心电监护。 【诊断】 1. 头晕、晕厥、抽搐、黑朦病史; 2. Adams-Stokes综合片病史; 3. 心室率缓慢; 4. 心电图示: (1)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1)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P波受阻,QRS波脱漏; 2)R-R间期逐渐缩短,直至P波受阻; 3)包含受阻P波的R-R间期小于两个P-P间期之和。 (2)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1)有间歇受阻的P波和心室脱漏; 2)P~R间期恒定,可正常、可延长; 3)可伴有QRS波间期延长。 (3)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1)P波与QRS波群无关;

2)心房速率较心室速率快; 3)QRS时限可正常或延长; 4)心室速率常小于40~60次/min。 【治疗原则】 1. 院前急救措拖: (1)吸氧; (2)平卧。 2.院内急救治疗原则: (1)对因:抗感染,停用有关药物:洋地黄、奎尼丁、β-受体阻滞剂等;纠正高血钾; (2)药物:异丙肾上腺素:1mg加入5%葡萄糖500ml中静滴,控制心室率在60~70次/min;但过量会导致室速、室颤; 1)阿托品:口服0.3mg q4h 或1mg im q4h; 2)糖皮质激素:用于急性心肌炎,急性心梗等; 3)克分子乳酸钠静滴或静推:适用于高血钾或酸中毒者; 5)安置心脏起搏器:二度Ⅱ型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缓慢伴有心、脑供血不足症状者,或曾有Adams~Stokes综合征发作者,均需安装临时或永久心脏起搏器。 6) 7)(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8)

心脏病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Ⅱ度窦房传导阻滞

心脏病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 Ⅱ度窦房传导阻滞 医疗卫生是人类文明之一, 心脏病学,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脏病学基本概念 “Ⅱ度窦房传导阻滞”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Ⅱ度窦房传导阻滞指窦房结产生的冲动部分未能传入心房而引起P波脱漏。 可分为Ⅰ型(文氏型)和Ⅱ型两种。 Ⅱ度Ⅰ型窦房传导阻滞(type Ⅰ second degree sinoatrial conduction block)是窦房结的激动传到心房的时间逐渐延长,直到发生1次阻滞造成P波脱漏。 心电图特征是P-P间期逐渐缩短,最后出现一长P-P 间期;长PP间期<短P-P间期的2倍;长间歇之前的P -P间期最短,而间歇之后的第一个P-P间期长于间歇前的任何一个P-P间期。 Ⅱ度Ⅱ型窦房传导阻滞(type Ⅱ second degree sinoatrial conduction block)是窦房结激动传到心房的时间固定,但间断地发生传导阻滞而引起P波突然脱漏。 心电图特征是窦性心律中突然出现一个或数个P波脱漏;长P-P间期恰好为短P-P间期的整倍数(常为2~3倍),但应注意,当窦性心律不齐时,这种倍数关系常不十分明确;可偶然发生1次或呈2∶1,3∶2窦房传导阻滞。 Ⅱ度Ⅱ型窦房传导阻滞较Ⅰ型多见。 可出现房室交界区逸搏或反复性心律。

注射阿托品可使阻滞程度逐渐改善。 诊断时应注意与窦性心律不齐或未下传的房性早搏相区别。 临床症状的有无取决于P波脱漏的多少及房室交界区逸搏是否及时产生,个别P波脱漏与逸搏及时出现的病例,可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度心悸、乏力等,连续发生P波脱漏而又无逸搏产生,则病人可有头晕、昏厥,甚至危险。 部分病例还可发生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 事实上,这些病例已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药物治疗效果差,应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治疗。

傅健讲述心室内传导阻滞的心电图

傅健讲述心室内传导阻滞的心电图(一)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①V1导联呈rsR/型,r波狭小,R""波高宽;②V5、V6导联呈qRs或Rs型,S波宽;③Ⅰ导联有明显增宽的S波、avR导联有宽R波。④QRS≥0.12秒;⑤T波与QRS波群主方向相反。 (二)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①V5、V6导联出现增宽的R波,其顶端平坦,模糊或带切迹(M形R波),其前无q波;②V1导联多呈rS 或QS型,S波宽大;③Ⅰ导联R波宽大或有切迹;④QRS≥0.12秒;⑤T波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三)左前分支阻滞①电轴左偏-45°~-90°;②Ⅰ、avL导联为qR型,R波在avL大于Ⅰ导联;③Ⅱ、Ⅲ、avF导联为rS型,S波在Ⅲ导联>Ⅱ导联;④QRS<0.11秒,大多数正常。(四)左后分支阻滞①电轴右偏(达+120°或以上);②Ⅰ,avL导联为rS型,Ⅱ、Ⅲ、avL导联为qR型;③QRS<0.11S。左后分支较粗,血供也丰富,不易出现传导阻滞,如发生表示病变严重,右束支如同时发生传导阻滞,很容易发展成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五)双束支传导阻滞双束支传导阻滞是指左、右束支主干部位传导发生障碍引起的室内传导阻滞。每一侧束支传导阻滞有一、二度之分。若两侧阻滞程度不一致,必然造成许多形式的组合,出现间歇性,规则或不规则的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同时伴有房室传导阻滞,下传心动的P-R间期、QRS波群规律大致如下:①仅一侧束支传导延迟,出现该侧束支阻滞的图形,P-R间期正常;②如两侧为程度一样的一度阻滞,则QRS波群正常,P-R间期稍延长;③如两侧传导延迟(一度)而程度不一,QRS波群呈慢的一侧束支传导阻滞图形,并有P-R间期延长,QRS波群增宽的程度取决于二束支传导速度之差,PR间期延长程度取决于下传的束支传导性;④两侧均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文章目录*一、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概述*二、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典型症状*三、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病因病机*四、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五、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并发症*六、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防治方案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概述 1、定义一度房室传导阻滞(ⅠAVB)是指房室传导时间延长,超过正常范围,但每个心房激动仍能传入心室,亦称房室传导延迟。在心电图上,P-R间期达到或超过0.21s(14岁以下儿童达到或超过0.18s),每个P波后均有QRS波。 2、别称无 3、发病部位心脏 4、传染性无传染性 5、高发人群风湿性心肌炎,急性、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患者 6、科室内科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典型症状 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典型症状迷走神经张力过高所诱发的房室传导阻滞多为一度或二度Ⅰ型,很少发生二度Ⅱ型,并不产生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所以二度II型、高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多为器质性损害形成的。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阻滞部位完全在希-浦系统内。希氏束电图证实阻滞部位在希氏束中段或下段者占35%,在希氏束上者占65%。陈新等(1997)指出未见到阻滞部位在房室结或心房的报告。在体表心电图上,约29%的患者QRS波是窄的(≤0.10s),约71%的患者QRS波是宽的(≥0.12s)。 2、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分类无分类。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病因病机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见于正常人,有的P-R间期可超过 0.24s,中青年人发病率为0.65%~1.1%,在50岁以上的正常人中可达1.3%左右。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是其产生的原因,一些运动员中发生率可达8.7%。某些药物如洋地黄、奎尼丁、普鲁卡因胺、钾盐、β受体阻滞药和钙拮抗药,中枢和周围交感神经阻滞药如甲基多巴、可乐定等均可致P-R间期延长。许多学者常把这类因素引起的P-R间期延长称为房室传导延迟,而不称为房室传导阻滞。预后良好。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常见于风湿性心肌炎、急性或

房室传导阻滞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锁定 声明 医学内容仅供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网上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断。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ompleteatrioventricularblock),亦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指由于房室传导系统某部分的传导能力异常降低,所有来自心房的激动都不能下传而引起完全性房室分离。这是最高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在50岁以上较多,年轻患者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以暂时性的较多。 目录 1概述 2症状体征 3疾病原因 4发病机制 5诊断检查 6诊断鉴别 7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人工心脏起搏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该症的治疗 心脏直视手术后该症的治疗 对无症状的先天性该症患者的处理 导致心脏骤停的处理 8并发症 9预后预防 10流行病学 1概述 男性患者较女性多。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症状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取决于心室率减慢的程度及心肌的病变与功能状态。体力活动时可有心悸、头晕、乏力、胸闷、气短。如心室率过于缓慢,尤其是心脏同时有明显的缺血或其他病变,或并发于广泛急性心肌梗死或严重急

性心肌炎者,则症状可较重,可出现心力衰竭或休克,或因大脑供血不足而发生反应迟钝或神志模糊,进而发展为晕厥(发生率可达60%)、阿-斯综合征。 如出现室性逸搏心律,往往提示发生阻滞的部位较低。由于心房与心室分别由两个不同的起搏点激动,各保持自身的节律,心电图上表现为:P波与QRS波毫无关系(PR间期不固定),心房率快于心室率。如果偶尔出现P波下传心室者,称为几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时,如果出现心室律慢而绝对规则,则为心房颤动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2症状体征 1、急性心肌梗死时伴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表现有其特点: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流动力学障碍的程度,取决于梗死的部位、传导阻滞发生的速度、心室起搏点的部位与心室率。下壁梗死并发三度房室阻滞,如是由一度或二度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逐渐发展来的,心室率不是过于缓慢,可不引起临床病情恶化。相反,多数前壁梗死并发三度房室阻滞时,可出现低血压、休克及严重左心衰竭。不论前壁或下壁梗死,若突然出现QRS波增宽,心室率过于缓慢,低于40次/min以下的三度房室阻滞者,皆易诱发心室停搏或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前壁比下壁心肌梗死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病死率要高2倍。但当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因右心室对左心室的充盈作用减低,而使心排血量进一步下降,血流动力学障碍加重,病死率明显增加。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大多为暂时性的,仅少数患者于梗死后永不恢复。心电图中心室率慢、QRS波增宽明显者特别容易发生晕厥或心力衰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第1心音轻重不等,有时特别响,如开炮音,这是由于心房和心室收缩时间的相互关系经常有变动所致。 2、临床分类 (1)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多数与先天性心脏病并存,与房室结、希氏束及其束支发育不全或存在缺陷有关。当合并复杂的心脏畸形、逸搏心律的QRS波宽大畸形及Q-T间期延长者,提示预后不良。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大部分无症状。但也有一部分患者日后可出现晕厥而需安置起搏器,少数可发生猝死。逸搏点对阿托品的反应和房室交接性逸搏恢复时间有助于估计患者可能出现的症状及预后。 (2)急性获得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由急性心肌梗死、药物、心脏外科手术、心导管检查和导管消融等损伤所致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常是暂时性的。约有10%的病例阻滞可在希氏束,逸搏点常位于束支-浦氏纤维内,频率<4次/min,且不恒定,QRS波常宽大畸形。这种损伤常是不可逆的,需要安置起搏器。原有希-浦系统病变者,在应用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特别是抑制钠快通道的药物,如利多卡因、普鲁卡因胺、丙吡胺后,可以出现二度或三度希-浦系统阻滞。外科手术治疗主动脉瓣病变和室间隔缺损时,容易损伤希氏束,其术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较高。原有左束支阻滞的患者,在进行右心导管检查时,可由于产生右束支阻滞而导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在大多数病例心导管所致的束支损伤是暂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