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链整合的阶段差异与外延拓展

产业链整合的阶段差异与外延拓展

产业链整合的阶段差异与外延拓展

产业链的演进分别经历了“规模经济-专业经济-模块经济-网络经济”四个阶段,体现了资本素质提升的轨迹。其功能特性有:产业链的整合效应,即获取“熊彼特租金”;知识的溢出效应;资产的专用性效应和亚市场的优势效应。产业链整合的功能对我国企业的影响为:集聚以嵌入全球价值链、提升资本素质以摆脱贴牌加工窘况、专业化运作和通道革命以强化自身的优势。
随着产业模块化、网络化形式的发展,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基础已超出了单个企业自身的能力和资源范畴,竞争范围从单个企业竞争扩展到了产业链竞争,由点竞争扩展到线竞争。竞争的优势更多地体现在企业与产业价值链上下游各环节的系统协同中。可以说,现代企业的竞争已演绎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

产业链是基于价值链基础上的同一产业或不同产业中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及相关企业,以产品为纽带,按照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空间分布等特征,联结成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网链式企业战略联盟。由于产业链某个环节上往往集中了一个或多个相关及其配套的企业,因而体现了专业化分工特性;由于链条整合的基础是集群企业,又体现了产业链的规模效应。因此,它有效地实现了专业化与规模化的结合。

第二节 产业链整合演进的阶段

产业链整合理论主要是分析企业如何通过垂直一体化或水平一体化整合以获得竞争优势,从而获得市场份额,获取垄断利润。20世纪初,杨格通过对分工与市场、经济增长及分工本身的关系作了先驱性的研究后,从产业链迂回的角度提出“规模报酬取决于劳动分工”的经济思想。杨小凯则把分工收益分为比较优势经济、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经济,他认为专业化水平随着每个人活动范围的缩小而提高。杨小凯提出的专业化经济实际上就是斯密所谓的“干中学”获得的绝对优势。而比较优势经济则特指李嘉图的相对比较优势。基于分工效率发展的思路,朱富强(2004)提出产业链的整合基础。一是基于比较优势经济,二是基于规模经济,三是基于协调经济。这三个阶段的分工是遵循分工效率从低层次到高层次逐渐演进的。实际上比较优势体现了个体之间分工劳动的协调.以取长补短或是创造优势。规模经济则体现了组织内外资源的协调,即共同使用某种资源而形成的节约,如共同对市场的开发等。而协调经济则更凸现了全方位组织协调的思想。
无论是比较优势经济、规模经济还是专业化分工经济,其本质体现了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的思想,核心则表现为产业链跨界或区域的整合。基于上述研究的

思想以及不同生产方式下产业链整合的差异。将产业链整合及其演进路径归纳为规模经济一专业化经济一模块化经济一网络化经济四个发展阶段。

(一)规模经济时代

由于初级资源(如土地、资本、区位、自然资源)短缺,人们通过各种手段加快土地、资本的集中,以达到规模效应。这一时期的生产方式主要是以“丰田”和“福特”的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的垂直性结构为主,即从产品的设计、制造到销售以至售后服务。都是在一个企业内部完成。这个过程中虽然许多产品具有多节点的价值链,但企业都是以价值链的整体来竞争,各价值节点对竞争结果影响不甚明显。
规模经济时代的产业链整合,其特征表现为充分发挥企业的规模优势,降低成本以创造顾客价值。需要进行产业链的供给管理,即需要促进产业链内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之间的协作,以完成对功能性产品的产业链的协调管理。萨尔蒙公司提出的“有效的消费者响应”(ECR)理论诠释了这一思想。该理论包含四个核心战略,即有效的店铺空间安排、有效的商品补充、有效的商品促销和有效的新商品导人。组成ECR系统的技术主要有信息技术、物流技术、营销技术和组织革新技术。此时的产业链管理是基于协作的战略管理,它不仅需要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紧密配合,更需要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

(二)专业化分工时代

随着工业化程度的加深,先进的技术、高效率的制度安排等对系统竞争力的提升和市场份额的扩大有着重要意义。在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启示下,人们开始借助于专业化分工的“干中学”原理来加速其发展,希望通过专业化分工,内生地推动制度创新的进程.同时获得专业化知识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这一时期,随着微软视窗系统和英特尔微处理器互相咬合搭配所构筑的“温特尔平台”的出现,使得生产方式从垂直一体化型结构转向水平分工。其强调的是集聚效应,特点是通过细化的产业分工,每个企业只专注于某一个部件或产品的一个部分以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同时,不同企业之间的相互配合,又可以获得范围经济效应。“温特尔平台”在成为标准后可以锁定消费群,形成强烈的报酬递增效应,同时标准制定者成为事实上的市场垄断者。在“温特尔主义”下,竞争的重点不是投资,也不是降低成本,而是标准的提升和锁定客户群。
基于专业化分工经济的产业链整合,其宗旨是以创造顾客价值为导向,通过对产业链的需求管理.实现敏捷供给,也即协调产业链上的供应商、分销商.使整个产业链能够对顾客的需求“快速响应”.要

求是链条的集成度较高,信息交换迅速。

(三)模块化时代

信息技术的来临和普及不仅导致了生产方式的变革,同时也促进了产业的融合与发展。网络、合作、知识等高级资源成为经济系统增强竞争力和提升抗风险能力的重要因素,而以功能再整合为基础的模块化则是发展高级资源的最佳选择。所情模块化就是将产业链中的每个工序分别按一定的“块”进行调整与整合,形成某种具有独立功能的半自律性的子系统。其包含三个层次的内涵:一是产品体系中或者产品设计的模块化,二是生产的模块化,三是组织形式的模块化或者企业内部系统的模块化(朱瑞博,2004)。
模块化生产方式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福特主义生产方式下垂直一体化的结构,使整个企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整合。其本质是通过公司间、地域间可编码信息的交流、传递,把分散的节点整合为一体的、虚拟的产业化组织方式。大量“弹性专精”的模块供应商在总体上表现出生产池效应,即品牌供应商能够很容易地与所需要的模块生产、服务能力结合起来.迅速地把自己的创意和设计转化为现实的产品。由于品牌厂商有众多的模块供应商可以选择,而模块供应商也拥有众多数量的潜在客户,这样就从产业链整合模式中占主流的,由单一的主导厂商与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上下游配套关系转变为多个品牌厂商与多个模块供应商之间的网络关系,以降低由专业化分工导致的资产专用性提高所产生的违约风险和交易成本。
对于进行模块化生产的产业链整合,通常以创造顾客价值为宗旨,以产品的功能性整合和分工为基础,以标准模块化制造网络的共享为核心,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柔性制造”、“成组加工”的模块化生产方式。这种分工方式,一方面可以节约学习时间,减少产品生产成本和顾客成本,从而获得报酬递增的经济效果。另一方面,模块知识的隐性化减少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交易费用,避免了潜在的顾客成本增加,更重要的是实现了知识创新的分工,大大提高了产品创新机会。
模块化成为跨国公司以业务外包为基础,以产品设计为龙头,以开放共享为标准的跨界或跨区域的全球范围的生产组织形式。

(四)网络化时代

随着模块化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生产某一种产品时.无需再把所有的工序集中在一个地方,从事“产品一体化的内部生产”。相反,把每个工序加以分割,以向各自优势资源集中的形式不断深化行业重组,形成企业间的生产网络以提高效率。至此,企业间的关系已经不再仅局限于交易双方保持一定距离的贸易关系或者以出资方联系起来

的上下游关系,而是包含技术合作和OEM等中间形态在内的多样化网络关系。此时的企业往往以信息网络为依托,选用不同公司的资源,并与这些具有不同优势的企业组成靠电子手段联系的经营实体,企业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业务往来和并行分布作业模式都主要由信息网络提供技术支持。
网络化时代的产业链以信息共享、资源整合、知识互动为目的的创新体系的构筑为重要因素,建立跨区域的生产体系,并形成跨区域的产业链和非均衡的价值分布。由于网络状产业链的价值创造来源于知识分工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创新体系,且处于动态的演进过程,因此,如何对知识分工进行管理,尽可能充分实现报酬递增、减少交易费用,从而实现顾客价值创造的最大化是问题的关键。
由上可知,分工演进的规模经济阶段和专业化分工阶段,其产业链都是纵向一体化的整合方式,其产品链、价值链、知识链都是线形的。在分工演进的模块化和网络化阶段,产业链呈现出的是网状特征,其产品链、价值链和知识均都表现出的是线面结合的特征。

第三节 产业链整合的功能

产业链整合包括多种形式:一是通过联盟,实现产业链纵向一体的利润最大化。它往往通过价格和客户知识的共享,实现价格策略和市场细分的协调。二是通过供应链管理,共享客户信息,实现整个产业链的快速响应和准确服务。三是企业的合并(兼并)、合资等。产业链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获得最优的报酬递增效应、节约交易费用。为此,它表现为产业链整合的一体化功能、产业链整合的亚市场效应、知识溢出效应以及资产专用性效应。

(一)产业链整合的一体化功能

产业链一体化功能。表现为核心企业对于产业链上其他企业实施纵向控制,从而实现生产组织的内部化过程,以增强产业链组织的有效性、协调性,以扩张市场势力。新产业组织理论应用非合作博弈分析方法对企业策略行为进行分析,发现信息不对称在产业链整合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如果投入物的供应是随机的,并且上游生产厂商对于实际供应商拥有更多的信息,那么下游的生产厂商会产生后向一体化的动机,以改善其有关投入品市场信息的质量。另外,由于一体化企业在纵向上存在双重加价的价格扭曲,每个企业在每个环节都加上自己的价格一成本边际,将导致整个产业链的利润低于一体化时的利润,因而存在交易的外部性。为此,核心企业可以通过纵向合并或者施加纵向约束的方法对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实施纵向控制,将外部交易内部化,以提高产业链一体化运作的有序性、效益性

,从而最大化产业链的利润。纵向约束可以是收取手续费、转售价格持平等方法。

(二)产业链整合的亚市场效应

亚市场效应实际上表现为交易成本的节约。这里所说的交易成本(张五常,2000),可以看作是一系列制度成本,包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拟订和实施契约的成本、界定和控制产权的成本、监督管理的成本和制度结构变化的成本等。
在一个产业链中间,既没有产权的隶属关系,又没有完全市场化的讨价还价。两者在长期交易中已经形成了一种默契与规则,成员企业都按照这个规则运作,就会减少交易成本,这个市场就被称之为“亚市场”。它既能避免完全市场交易和企业间交易所产生的博弈,又能够通过规制对链中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产生制约。通过文化的相互认同感、高效的诚信交易,从而使交易成本最小化。由此可见,产业链内部运作的实际上就是这种“亚市场规则”。很显然,一个产业链中亚市场氛围越浓,相互之间沟通越多,诚信度越高,交易成本越小,由产业链整合所产生的报酬递增效应就越大。

(三)产业链整合的知识溢出效应

知识溢出是指与生产经营有关的信息、技术、管理方法和企业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创新和成果会被迅速地共享和仿效。知识外溢是企业集群中一种比较普遍的经济现象,主要产生于集群内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产业链中相关企业间知识的频繁流动。
在产业链中知识溢出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产业链内部成员企业之间由于业务联系相互合作、相互学习所形成的相互溢出;二是由于知识本身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即知识使用的非排他性,链内企业可以在边际成本为零的情况下使用其他主体生产出的知识。知识溢出通常表现为三个特点:一是知识溢出是相互的,二是知识溢出效应的差异性,三是隐含类知识溢出的流动性(芮明杰、刘明宇,2006)。
知识溢出可看作一种过程,一种影响。而溢出效应显示出它的作用或结果。溢出效应是指知识的接受者或需求者消化、吸收所导致的知识创新以及所带动的经济增长等其他影响,主要表现为链锁效应、模仿效应和互动效应。而作为网络状产业链,由于其基础是模块化的生产方式,强调的是对知识的集成。同时由于知识创新的分散性、不确定性和产品的功能分工.使得不同模块之间的联系是网状的,因此,其产品形式、价值形式和知识形式与一体化产业链的线形模式有很大不同,其知识溢出则表现为基于资源共享的创新体系的形成以及企业的创新活动。当知识的溢出在各个环节上获得共识时,作为产业链的学习效应就进入到一个成熟

的阶段。
由此可见,产业链内在整合的成熟程度由产业链内部知识传播、内化和溢出效应的状况决定。

(四)产业链整合的资产专用性效应

资产专用性是产业链整合动力之一。这种专用性不仅表现为实物资产的特性,如产品性能、技术含量、质量标准等;更多地表现为其内在资本特性的差异,如资本知识含量的不同、资本结构性能差异、资产文化积淀的不同、资本能力差异等。本杰明、克莱因等人的研究表明,资产专用性产生了可占用的专用性准租金,这种准租金使机会主义行为有可能变为现实。而当市场缔约费用大于一体化费用时,核心企业就会进行产业链一体化整合,将外部交易内部化。这就是说,资产专用性越强,资产的差异度就越大,为了节约交易费用,核心企业进行产业链一体化整合的内在动力就越强,就越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

第四节 产业链整合与我国企业的发展

在模块化、网络化时代,市场竞争已经由点的竞争演绎为线面结合乃至产业链之间的竞争,而海外直接投资和全球分包网络的形成则加速了这一竞争格局。因此,国家、地区和行业之间的竞争发展为基于贸易、合作和跨界外包为主要方式的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在这一竞争态势下,我国企业将面临四个基本问题:中小企业的生存问题、处于产业链低端的OEM升级问题、构筑以大脑性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以及构筑以需求为导向的产业链。

(一)通过产业集聚提升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产业集聚的本质体现为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的效率问题。集聚经济来源于同一价值环节拆分后对不同边际生产力要素的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来源于在同一价值环节上对要素的连续追加。其作用表现为:第一,集聚加速了知识的溢出效应,即一个地区可能会通过互补专业化资源、降低供应成本和实现投入一产出市场的专业化等途径来直接加速创新的发展。第二,集聚所产生的“区位品牌”是形成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重要的无形资产(魏守华、石碧华,2002)。第三,由于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链条的纽带,把生产环节与流通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以至于产业集群不但能够很快地获取市场中对产品或服务新的需求,而且还能够为集群的产品和服务提供更加完善和可靠的信誉保证。第四,集群存在和发展的核心是特定的地方优势产业,有利于形成市场垄断。温州企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走上了集聚化运作的阶段,并形成了乐清柳市镇的低压电器产业集群。以正泰和德力西为核心企业,周边集聚了上千家中小企业,为其配套加工。依靠产权纽带和各种联盟形成众多合作关系稳定的产业

链,集群内企业共享信息,共同合作,从而极大地增强了链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提升资本质量,改变我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困境

产业链的本质是价值链、技术链、知识链和信息链。低知识含量的资本只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这其实是由资本的特性及其素质决定的。所以,我国企业摆脱低度化的路径,从根本属性而言,在于提升资本质量,提升资本素质。这就是增加资本内在的知识含量,变低素质资本为高素质资本,变低技术含量资本为高技术含量资本。具体而言,则是变实物资本为价值资本;变有形资本为无形资本,即品牌资本;变加工资本为智能资本,增加资本的知识含量;变商业精神为工业精神:变克隆模仿资本为价值创新、技术创新资本。唯此,我国企业才能完成由OEM(贴牌、加工)到ODM(自行设计创造)再到OBM(自主品牌)的升级.并通过具体路径实现资本质量的上升,从而从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盘升。摆脱我国经济低度化困境。

(三)构筑以大脑型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

大脑型企业是指处于产业链高端,专注于产品的研发、设计、品牌策划以及销售渠道等环节的功能性企业,它可以弥补我国企业专注于OEM产业链环节而缺乏头脑功能的现状。一般情况下,大脑型企业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路径实现:一是通过精致管理,建立产品生产和流程的标准系统和测试系统。通过精致管理建立这类标准,能有效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核心环节。二是价值创新。在技术创新基础上,通过产品功能创新、造型创新、流程创新,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以增加消费者剩余,从而“在小改小革的基础上建立起经济大厦”。三是产品创新。新产品可以开拓一个全新产业和消费领域,如美国“宝洁”公司帮助人们改变清洗习惯,推出“SWIFFER”抹布,即可清除污垢.又不需用湿拖把。这个创新为其创造了10亿美元的品牌销售额。四是设计革命。在对消费者文化深刻了解的基础上,美国创造力经济的核心环节就是在设计这个产业研发和运作层面集中大量人才,从而在不断更新消费者文化和消费产品方面走在同行前列,因此创造了在同行中的优势竞争力。我国不少服装公司开始集聚设计力量,同高校结合成立专业设计公司,而后为各企业设计各类款式,从而弥补我国企业设计力量薄弱的缺陷。五是专利经营。三星通过“质量战胜战略”、“创新研发战略”、“品牌创意战略”和“专利经营战略”而一举成为世界品牌企业。

(四)做强做活通道构筑需求导向型产业链

通过做强销售环节和通道,构筑需求导向型的产业链。在产

业链实物形态运作过程中,接单环节获利润20%,品牌获利润30%,网络获利润40%,亦即大量利润(除研发、创新、设计外)被销售环节所汲取,所以.做强销售、做活通道是OEM提升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实际上,利润丰厚的根本点在消费者手中,所以,通过建立通道,直接控制产业链终端,强化服务功能,是产业链构筑的关键环节。广州朗能的制造能力、技术实力,无论是在国内还是世界范围内都处于领先地位,但是由于缺乏国际通道,未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2005年12月2日。朗能电器有限公司与世界500强企业Honeywell公司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发布会,宣布进行战略合作,朗能将借助于Honeywell的渠道使自己的产品走向国际市场。这是用自己的制造优势创造自己的市场优势、通道优势,以掌握主动权,控制产业链的终端。
产业链的发展理论、产业链的整合理论和产业链升级理论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它给我国产业链构筑的启示是:集聚、资本革命、研发中心的建立和通道革命。即嵌入全球价值链,占据它的核心环节,在这个关键环节上构筑自己的核心能力,并使这个能力扩散到整个产业链,以实现核心能力的链式效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