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雨洪利用技术综述

城市雨洪利用技术综述

城市雨洪利用技术综述
城市雨洪利用技术综述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导致诸多城市出现水问题,主要表现在: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严重,干旱灾害时有发生,严重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城市下垫面产汇流特征发生改变,城市洪涝灾害问题凸显;城市缺水导致城市生态景观用水被挤占,城市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严重,甚至造成一系列地质灾害。面对这一系列问题,人们将目光转向了雨洪资源。

雨洪资源指的是在自然条件下,大气降雨降落到地面后,超过城市下垫面自然消化能力的那部分雨水。由于这部分雨水容易形成地表径流,是一种致灾因子,因此称之为雨洪。对于这部分雨水,传统上一直采取的是尽快排走的办法。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分雨量同时又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可再生资源。在城市水资源严重短缺的今天,充分有效地利用好雨洪资源,不但能够有效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危机,还能减轻城市防洪压力,可谓一举数得。

二战后,全世界进入第三次产业革命,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人口高度集中。随着城市工业用水、居民生活用水量不断增加,地下水资源量锐减,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城市雨洪资源利用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以地面截留、自然下渗回补地下水为主。通过城市天然水体涵蓄雨水或通过树林、草地等天然透水层下渗补给地下水。为了更多地截留雨洪资源,人们想出了一系列办法。例如这个时期日本在建设绿地的时候,采用下凹式的方法,即将绿地低于周围地面适当深度,使得周围地面的地表径流流入绿地下渗。这种

措施能够有效消纳自身和相同面积不透水地面流入的雨水,涵蓄更多的雨水资源。另外日本还充分利用有限的地上空间,将操场、绿地、公园、花坛、楼间空地的地面高程降低,在遭遇较大降雨时可蓄滞雨洪,雨水排出后再尽快恢复正常使用。随后,日本又在一些城市中修建了雨水入渗设施,包括渗井、渗沟、渗池等。这些设施可以将硬化路面产生的地表径流收集起来,回补地下。美国的一些城市将入渗池和回灌井结合起来。在入渗池下面,水平铺设多孔波纹塑料管,然后与入渗池末端的水泥管相连,雨水经土壤过滤后自流注入回灌井。这种将水平入渗和垂直入渗相结合的方法,防止了回灌井淤堵,提高了回灌能力。

第二个阶段主要以蓄水为主。这个时期,由于城市水资源缺乏,城市雨洪利用的目的转向蓄积雨水,作为城市生产生活用水和城市生态用水。这个阶段日本在许多大城市修建了地下储水系统。如大阪市建造了隧洞式地下防洪调节池,这些地下隧道直径十余米,长度达十余公里,可蓄水112万m 3。名古屋市则修建了方形地下蓄洪池,可容纳洪水10万m 3。美国的芝加哥等大都市也相继建造了地下隧道蓄水系统,用以解决城市防洪和雨水利用问题。

另外,这个时期香港通过转移城区雨洪的方式,实现“城中集雨城外存”的设想。20世纪60年代,香港政府相继在海湾筑坝修建了船湾水库和万宜水库,两库容共达5.11亿m 3。香港在这两个水库的基础上,实行分流域引水,水库分水岭外的地表水通过集雨渠道大部分可以靠重力引入水库,小部分通过低地间接集雨区抽水站抽水进入水库。这种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储存雨洪资源,减少地表径流,综合发挥水库的资源型优势。

第三个阶段主要依靠社区、建筑物集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节水意识的增强,许多国家开始探索利用

城市雨洪利用技术综述

孙德威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8)

摘要:目前城市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科学合理地利用雨洪资源是缓解城市水危机的重要途径。在参考国内外城市雨洪资源利用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城市雨洪资源利用技术方法进行了评价,并针对中国城市雨洪资源利用的不足,结合实际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雨洪资源利用方法。关键词:水危机;雨洪资源化;利用技术;启示

收稿日期:2009-11-04

作者简介:孙德威(1984-),男。

1城市雨洪资源利用背景

2国外城市雨洪利用技术发展过程

减灾技术

32

大型建筑物收集雨水。日本、美国、德国、丹麦、马来西亚等国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新建建筑物必须配备集雨设施。其中德国的建筑物集雨措施比较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实用的理论技术体系。德国建筑物集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建筑物屋面雨水集蓄系统。通过屋面收集下来的雨水主要用于家庭、公共场所和企业的非饮用水。二是雨水截污与渗透系统。道路雨水通过下水道排入沿途大型蓄水池或渗透补充地下水,城市地面使用可渗透的地砖,以减小径流。三是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小区沿着排水道建有渗透浅沟,表面植有草皮,以加大雨水径流下渗的能力。超过渗透能力的雨水进入雨水池或人工湿地,作为水景或继续下渗。

现在很多国家正在大力发展新形势下的雨洪利用事业,城市雨水利用与城市环境和生态建设紧密结合将成为未来城市雨洪资源利用的一个发展走向。城市雨洪资源利用技术必将向标准化、产业化和市场化方向迈进。

中国的雨洪利用工程最早出现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用于农田灌溉和解决居民生活用水。如甘肃的“121雨水集流工程”、宁南山区的“窑窖农业”、陕西的“甘露工程”、山西的“123工程”、内蒙古的“112集雨节水灌溉工程”等。中国城市雨洪利用起步较晚,最近20年才逐步在部分大城市和一些试点地区开展雨洪资源利用尝试,目前还处于探索与研究阶段。

1996年,中国召开了第一届全国雨水利用学术研讨会;2000年,水利部编制了《全国雨水集蓄利用“十五”计划及2010年发展规划》。2001年7月,中国水利学会雨水专业委员会成立;同年北京正式启动“城市雨洪控制与利用示范工程”;2003年上海出现了具有雨水利用功能的生态住宅;2003年7月,天津建成了第一座节水型水利科技大厦,并成功进行了“城区雨洪利用”应用实验;北京市在筹办2008年奥运会期间,要求所有奥运场馆和新建工程都要配套雨水利用工程,否则将实行一票否决不予验收;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建筑在设计建造过程中也都考虑了雨水回收利用系统。这些都是中国城市雨洪资源利用的重要成果。

北京市自2000年有规划、分步骤地实施雨水利用工程以来,已建成城乡雨水利用工程共1200处,仅2008年就利用雨洪4500万m 3。2008年北京市又新建雨水收集利用工程350处,新增蓄水能力1460万m 3。北京的雨季主要集中在6~9月,降雨量超过全年的70%。这个时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多积蓄雨洪,对北京水资源是一项有效的补充。北京市水务部门还在计划构建“宜居城市水生态景观体系”,在雨洪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加快治理郊区河道,提高拦蓄雨洪和利用再生水资源的能力。

上海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为依据,以上

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要求为目标,中心城、新城采用“围起来、打出去”原则。规定内环线以内以提高设施利用率为目标,以理顺、完善雨水收集系统、改造低标排水系统,减少积水区域为重点,全面提高防汛能力;内、外环线间,以加强居住、工业区内排水设施配套为基础,更加注重在系统总管建设的同时,确保收集系统的同步实施,使整个系统的效益得到充分的发挥;外环线外,优先发展和完善区级新城排水系统,逐步提高县级新城的排水系统覆盖率,形成与新发展目标相匹配的基础设施构架。

深圳市在《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中,将全市划分为4个雨水利用分区,不同的分区采取不同的雨水利用技术,并针对土地利用类型,实施分类分级指引。

大连市正在加紧制定《大连市雨水资源利用工程规划》。以后大连将在居民小区、广场、停车场等地方铺设透水性路面,通过建设绿化屋顶和下凹式公共绿地的方式来综合利用大连市的雨洪资源。

西安市于2007年底制定了《西安市雨水利用规划》,规划根据西安市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供需的要求,提出了雨水利用规划目标和评价指标体系,重点对城区雨水的可利用量进行计算和预测,并明确了全市2010、2020和2030年雨水利用的具体指标,提出了不同下垫面条件下的雨水利用方案,并对常用雨水利用措施进行了典型设计。

成都市依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制定了成都市雨洪资源利用方案。成都市计划建设8个地下雨水贮留库,利用贮留库贮存的雨水作为城市绿化、消防等市政用水。特别是当成都市内几条河流水量不足时,还可以直接启动闸门,将处理过的干净雨水冲入河中,抬高河水水位。另外,成都市还加强了中心城区雨水利用。包括截污、初期雨水弃流、收集、贮存、净化、消毒、循环等措施,收集的雨水可以直接或经适当处理后用于冲厕所、洗手、洗衣服、浇庭院、浇绿地、消防和回灌地下水。

从城市雨洪资源利用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城市雨洪资源利用带有很强的针对性,不同国家和地区雨洪资源利用措施差异很大。另外城市雨洪资源利用的发展始终围绕着经济与技术这两个主题,不同时期技术条件也是制约城市雨洪利用的重要因素。再者,城市雨洪资源利用还要综合考虑城市的气候、地理等条件,根据城市所在地的气候特点,有条件的开展雨洪利用工作。

中国的气候的突出特点是南、北方年降雨量相差较大,雨旱季节分明,降雨相对集中,且降雨过程也不相同。北方城市雨季内多以大雨、暴雨为主,降雨历时较短;南方城市多以连绵细雨为主,历时较长。这些特点

3中国城市雨洪利用概况

4中国城市雨洪利用总体评价

减灾技术

33

就决定了中国城市雨洪资源利用要根据不同区域采取不同措施:北方城市应以收集短时间暴雨为主,可以通过地面截留,地表入渗等方式,也可以通过水库、湖泊、河道等天然水体储蓄雨水;南方城市应以收集长历时降雨为主,可以采用天然水体截留,修建城市公用储水设施,铺设透水路面等措施。其次,由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所以各地还要结合自己的经济投入能力,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采用先进技术和经验,做到量体裁衣。最后,中国城市雨洪资源利用软条件有待加强。目前中国大城市的雨洪利用理念已经形成,雨洪利用的技术趋于成熟,但还只是进行小范围的试点,中小城市雨洪利用工作还没有起步,相关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中国雨洪资源利用的受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

目前,中国城市雨洪利用还处在探索阶段,大多以经济较为发达的大城市作为试点,而在一些中小城市尤其是一些严重缺水城市,雨洪利用工作还没有开展。因此,结合中国城市雨洪利用实际,总结现已存在的问题,重新思考和审视中国城市雨洪资源利用事业的发展成为当前的首要问题。

5.1认清城市雨洪资源利用的重要性

据统计,中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存在资源型或水质型缺水问题,其中110座城市严重缺水,大部分在中国北方及西北地区,其中华北地区水资源紧缺尤为严重。面对严重的水危机,很多城市还没有认识到雨洪资源在解决城市水危机中的重要性,并没有将雨洪资源利用列入城市远景发展规划中,中国城市雨洪利用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拥有着经济和技术的优势,政府对发展城市雨洪利用这项公益事业较为重视,资金投入大。因此,这些城市的雨洪利用技术较为成熟,在一些方面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然而在很多中小城市,城市雨洪利用还没有引起当地政府的足够重视。加之经济实力有限,很难从有限的财政收入中调拨资金来发展雨洪利用事业,很多中小城市的雨洪利用还处在起跑线上。

要想发展中国城市雨洪利用事业,各级政府部门一定要全面认识到城市水资源短缺的紧迫性和雨洪资源的重要性,从长远利益出发,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中国城市雨洪利用事业的全面发展,促进城市人水和谐。5.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国外在推广城市雨洪利用技术的同时,也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用以保障城市雨洪利用工作的顺利开展。如美国制定了《雨水利用条例》,条例规定了新开发区的暴雨洪水洪峰流量不能超过开发前的水平,所有新开发的地区必须实现强制“就低滞洪蓄水”。德国也制订了一系列有关雨洪利用的法律,规定德国在新建小区之前,无论是工业,商业还是居民小区,均要设计雨水利用设施,若无雨水利用设施,政府将征收雨水排放设施费和雨水排放费。

相比较而言,中国有关雨洪资源利用的法律法规还很有限,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引水、蓄水、排水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规定“排水等工程设施应当符合防洪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的一些城市,近年来相继出台了符合本地实情的雨洪利用法规。2003年3月,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水利局联合颁布实施了《关于加强建设工程用地内雨水资源利用的暂行规定》,对北京市雨洪利用办法,各相关单位的职责等都做了明文规定;2008年8月,合肥市出台了《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管理规定》。同年,无锡市出台了《关于加强新建建设工程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的暂行规定》,该规定不但对无锡市的雨洪资源利用的工程措施进行了规定,而且还提出了量化指标,针对不同建筑面积的建筑物提出了不同的标准;今年9月份昆明市出台了《昆明城市雨水收集利用规定》,该规定不但具体列出了雨水收集设施设计规模的计算方法,同时还根据昆明市城市暴雨强度和汇水面积提出了排放管道的设计流量计算公式。这套办法直观具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这些地方性的政策法规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各城市雨洪利用工作地顺利开展,但都是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全国范围内针对城市雨洪利用的指导法规还很缺乏。因此,国家应从全局的高度,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城市雨洪利用管理法规。对城市雨洪利用工作做出明确部署,对雨洪利用标准作出解释说明。只有从法律的角度来保障和规范城市雨洪利用相关者的权利与义务,才能有效地推动中国城市雨洪利用工作地顺利进行。5.3因地制宜借鉴先进经验

城市雨洪收集利用要根据城市降雨条件、地质条件、城市发展建设情况、城市经济条件和雨洪利用技术条件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中国地域辽阔,城市众多,各个城市都具有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地理地貌特征,降雨量和降雨过程也相差很大。因此,在考虑雨洪资源利用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各个城市的特点,合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做到因地制宜。

以北京为例。北京具有中国北方城市的典型特征,年降雨量400mm 左右,且雨季时间短,降雨集中。这种条件下很难通过地表入渗和建筑物容器收集等方式来收集利用雨水,更不适合花巨资来修建地下储水场所。结合北京市的实际,较为经济实用的方式就是依靠天然

5城市雨洪资源利用中的问题与启示

减灾技术

34

水体和古河道进行雨水截留,通过地下排水管网将城中的雨洪排放到河湖等天然水体中。因此,北京市提出了“城区降雨郊区存”的设想,并陆续兴建了凉水河、通惠河和潮白河三处雨洪利用工程,做到了对雨洪资源的科学有效利用。

石家庄是另一个比较典型的城市。由于长期持续开采地下水,河北省太行山前平原区地下水含水层疏干后腾出了巨大库容,形成了“地下漏斗”。由于该地区各河道渗透能力强,地下水含水层疏干后,具备了理想的储水空间和储水地质边界条件,在此基础上建地下水库优势得天独厚。因此,石家庄正在谋划利用滹沱河河道兴建地下水库用以储存雨水资源。

中国南方的一些城市,年降雨量大,普遍在1000mm 以上,有时还会受台风影响带来强降雨,地下水位较高。因此这些城市不适合建设渗水井、渗水池等入渗设施,而应该以城市排涝、蓄涝为主结合其他措施综合利用城市雨洪。

总之,每个城市都应该结合本地实际,科学合理的开展雨洪收集利用工作,不可简单地照搬经验,要做到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充分发挥本地的优势,有效利用雨洪资源。5.4提高降雨预报精度

准确的降雨预报是处理排与滞的关键。当预报有较强降雨来临时,水库和天然河道要适当的排放存水,一方面为避免强降雨给城市防洪带来危险,另一方面是为了使存水得到更新净化。倘若降雨预报不够准确,就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2005年8月,气象部门预测台风“麦莎”将会侵袭北京并给北京带来10年以来最强降雨。北京市防汛部门根据汛期防洪安全的要求,适当排放北京周边17个水库的存水,降低库容水位确保安全渡讯。结果台风“麦莎”与京城擦将而过,只给北京带来了毛毛细雨,造成了水资源的白白流失。可见,科学准确的城市降水预报是做好城市雨洪资源利用工作的重要前提。5.5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扶持

城市雨洪资源利用是一项公益事业,国外现在也还处于政府投资,人民受益的阶段。所以,中国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在雨洪资源利用上的投资力度,对投身城市雨洪利用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鼓励并保护企业、公司或个人为雨洪综合利用出资出力,并对那些为城市雨洪事业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给予一定的物资奖励。另外,政府还应该对那些雨洪利用设施达标的建筑单位,居民社区等减收或免收防洪费。同时,政府还应该设立雨洪利用专项基金,用于扶持城市雨洪利用事业的发展。

5.6推动城市雨洪利用向标准化、产业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

推动城市雨洪利用向标准化、产业化和市场化方向

发展是世界各国雨洪利用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中国,除政府出资外,很少有企业或私人投身城市雨洪利用事业。一些企业看到投资几十万元建起的雨水回用系统,要数10年才能收回建设成本,都认为这是件“叫好不叫座”的事情。因此,如何在城市雨洪利用事业中做到投资者与收益者互惠互利,是当前的难题。另外,中国从事城市雨洪研究的机构少,从事雨洪利用技术研发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雨洪利用产业链还没有形成。加之还没有制定有关城市雨洪利用的行业标准,很多技术都从国外照搬过来,不尽符合中国实际。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一定要从制度上进行创新,改革不适应市场化的体制机制。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创新合作方式。做好城市雨洪利用规划,加大城市雨洪研究投入,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成果。着重发展雨洪利用技术产业,创新适合中国实际的新技术,新方法,大力推动雨洪利用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些措施不但可以有效推动城市雨洪事业的发展,还能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增加财政收入,是推动雨洪利用事业向前发展的源动力。5.7加强水质监测

中国城市雨洪利用的另一个难题就是水质问题。在德国,屋面雨水经过截污装置和简单的过滤就能满足杂用水的要求。但在中国的许多城市,雨水水质很难通过这种系统达到回用标准。再有,现在中国城市的排水管道大都采用雨污合流的方式,即较清洁的雨水资源和城市工业生活废水一起排放,这无疑加重了雨洪回收利用的难度。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减轻城市空气污染,改善雨水水质。其次,要改变原有的城市排水系统,将雨水收集系统和城市排污系统分开,提高城市雨洪利用效率。最后还要加强水质监测,避免污水污染清水的现象发生。

5.8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节水意识

城市雨洪资源的利用是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开源”的一种方式,但同时还要做好“节流”工作。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节水意识,不但能够减少水资源的不必要浪费,而且也是对雨洪利用工作的有利支持。政府可以利用行政措施和经济手段来调节城市用水,提高城市单位水量的产能,做到用水效益最大化。只有提高全民节水意识,才能在全社会形成珍惜利用雨洪资源的风气。这对于城市雨洪收集工程的建设和雨洪资源利用工作的开展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将会更加突出,发展城市雨洪资源利用事业显得尤为重要。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国城市

6结语

减灾技术

35

雨洪资源利用事业也必将得到蓬勃发展,雨洪利用工程的数量也会越来越多,雨洪利用工程将会沿着更科学,更高效的方向发展,这无疑将大大缓解城市的缺水问题,为城市防洪减灾工作做出贡献。

今后随着中国城市雨洪利用相关法律法规地不断完善,以及民众对于雨洪资源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高,中国城市雨洪资源利用事业必将得到飞速发展,最终实现人水和谐发展的目标。

[1]向立云.洪水资源化——概念、途径与策略[J].水利发展研

究.2006,7.

[2]郭永辰.综合利用城市雨洪资源[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04,2(6).

[3]张书函,李月霞,陈建刚,等.我国城市雨水利用相关规定综

述[J].水政法规.2004(4).

[4]李善征,曹波,孟庆义,等.团城古代雨水利用工程简介[J].

雨洪利用.2003(3).

[5]于琪洋.加强城市雨洪资源利用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J].

水利发展研究2002,2(3).

[6]晏中华.国外雨水利用的方法[J].节能.2000(6).

[7]白小莉.北京雨水收集示范工程探访[J].建设科技.2005,14.[8]杨芙蓉,尹承美,卓鸿.济南市“7.18”大暴雨雨情与灾情

[J].暴雨灾害.2007,26(4).

[9]奕永庆.雨水利用的历史现状和前景[J].中国农村水利水

电.2004(9).

[10]陈炬烽,刘磊磊.雨水水质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

35(7):2045-2046.

[11]秦延安.西安市节约用水规划、雨水利用规划开始实施

[EB/OL].[2008-08-04].https://www.doczj.com/doc/c615609820.html,/www/dev/new sinfo/newsview/viewnews-200808040170.html

[12]河北“悬”了竟想引长江水补地漏[N].中国经济周刊.2008,4.[13]鸟巢收集雨水代表未来趋势[N].商务周刊.2008,7.[14]昆明城市雨水收集利用规定[N].生活新报.2009,3.

[15]潘安君,张书函.北京城市雨洪利用总体构想[J].北京水利.

2008,8

[16]北京两场雨存水百余吨集雨工程怎样收集雨水[EB/OL].

[2005-06-06].https://www.doczj.com/doc/c615609820.html,/d/2005-06-06/13.

参考文献

(上接第17页)

5.3充分发挥岳城水库作用,保证防洪安全、洪水资源利用和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统一

充分发挥岳城水库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尝试洪水资源利用。漳河来水的配置目标为:主汛期,通过水库向下游河道放水,为邯郸、安阳两市提供农业及生态用水;后汛期,在水库向下游河道放水,为邯郸、安阳两市提供农业及生态用水的同时,相机实施引岳济淀、引岳入衡、引岳济沧等跨河系远距离输水,为修复改善海河流域生态环境做贡献。原则上,为以洪水调度方案为洪水资源利用的基本依据,充分发挥水库、干流节制闸等调蓄作用;以保证防洪安全为前提,妥善处理好洪水资源利用与排涝及防御水污染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防洪减灾、水资源利用及水污染防治综合效益的最大化;面向生产、生活及生态需求,优水优用,搞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及时掌握沿河旱涝情势,充分利用现有河网工程,扩大受水区范围,相机实施远距离跨河系调水。5.4积极培育水权市场,理顺水价体系

积极培育水权转让市场,通过市场手段配置水资源,促进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产业结构的形成,既能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保护,又可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逐步建立水权交易市场,实行水权有偿转让,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推动节约用水,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漳河上游目前未建立合理、有效的水价格体系。上游水价极低,各引水口水价仅0.02元/m 3,岳城水库工业水价0.14元/m 3,农业用水0.05元/m 3。目前当务之急是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研究和建立水资源补偿机制,按照不同种类用水,确定合理用水定额,实行累进加价收费制度,提高目前过低的水价和水资源费,理顺价格体系,通过合理的水价来调节各方水资源的需求量,促进农业灌区改造和调整种植结构,降低工业耗水量和生活用水量,提高用水效率,达到以经济手段促进节水的目的。

5.5依法加强协调和管理

目前,漳河分水方案得到国务院批准,“1.13”协议、漳河治理规划已经得到落实,相关各省对水事纠纷的预防和处理实行了行政首长负责制,对水事纠纷的缓解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漳河水事管理秩序已经基本稳定。在湿润漳河行动计划的管理机制上,海委负责加强省际间的协调和沟通,协商处理省际间矛盾。漳卫南运河管理局成立湿润漳河行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在海委指导下,负责湿润漳河行动的规划、实施。岳城水库管理局承担主要调度管理任务,邯郸河务局负责实施管理和漳河下游河道调查评估工作。[1]韩瑞光.对打造“湿润海河、清洁海河”维系海河流域河流

健康的哲学思考[J].海河水利.2007(4).

参考文献

减灾技术/调查研究

36

城市防洪与雨洪利用

关于城镇防洪排涝分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城市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城市防洪排涝直接涉及城市安危和市民日常生活、生产。现代科学的城市雨洪管理应该以专项规划为引导,以先进的预报、模拟、监测、控制等技术为支撑,在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生态工程,提高雨洪资源利用率,将城市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美化与雨洪的防、滞、排、用结合起来,促进生态文明和亲水宜居城市建设。 关键词:防洪排涝形势原因对策 引言:据有关部门研究,我国到21世纪中叶人口将达到零增长,届时人口总数可达16亿左右,经济发展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左右,国内生产总值的90%可能集中于城市。因此城市的安全将是整个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大中城市约90%濒临江河海洋,都受到一定程度洪水的威胁,可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中小城镇蓬勃兴起,其中大多数城镇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时没有充分考虑防洪要求,存在很大的洪灾风险。"十一五"全国水利规划计划中,明确将涉及人民群众生命才产安全领域的研究作为工作的重心。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关城镇防洪救灾方面课题的研究已经成为我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1.城市防洪排涝的严峻形势 综合我国的内涝的情况,城市的防洪除涝减灾工作已经是重中之重,城市的防洪除涝工作是一个持久之战,为了打赢这场战争,我们一定要做好十足的工作,制定出可行的而且有效的对策,这样才能有效的解决暴雨带来的内涝和洪灾。城市人口和财富高度集聚,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引领核心,城市一旦受灾,损失巨大。洪涝灾害是当前我国城市面临的最主要灾害之一,我国大多数城市都滨水而建,均面临洪水淹没和雨后内涝问题。因此,城市的防洪排涝问题形势严峻,必须全力应对,寻找成因,制定对策,以期切实有效地解决问题。 2 目前我国城市产生内涝问题的原因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也是人类现代化程度的体现,城市排水系统是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 起着静脉输运的作用, 对于整个城市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 由于温室效应的影响, 降雨量也逐年升高, 这给城市排水系统带来新的挑战。时常导致城市汛期发生内涝现象。城市内涝不仅影响交通, 严重时还可能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2],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都带来了严重影响,甚至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如何解决城市的防洪排涝问题,就成为了我们的重要课题。 2.1 现有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城市七、八十年代建设的管道、以及日伪时期遗留下来的排水管道,由于年代久远,管径较小,施工质量差,管道流量小,难以养护管理等原因,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二是有些地方排水管网布局不合理,原有旧管网得不到更新改造,新管网与旧管网不能形成优势互补,配套使用,不能适应和充分发挥管网的防洪排涝作用。三是有些城市排水管网的体制为合流制。这些管道只能满足正常的污水排放和小雨量时的防洪排涝工作,对较大的暴

城市雨洪计算方法

城市雨洪计算是一项极为复杂的课题,它涉及的因素很多。本文仅就城市化后,根据城市小流域不透水面积的增加和排水管(渠)存在的这一特点,采用不稳定流和部分汇流的计算方法,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城市雨洪计算公式,最后通过模拟资料验证,该结果是合理的。 目前城市小流域雨洪流量的计算方法有推理公式,SCS和单位线三种方法,其中以推理公式应用的较多。但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不透水复盖面积和排水系统的不断扩大,该公式已不完全适宜用于城市小流域雨洪的计算,这主要是因为现行推理公式推算的基础条件和城市化后的雨 . 城市雨洪利用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城市雨洪利用是针对城市开发建设区域内的屋顶、道路、庭院、广场、绿地等不同下垫面降水所产生的径流, 采取相应的集、蓄、渗、用、调等措施, 以达到充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外排径流量、减轻区域防洪压力的目的, 系寓资源利用于灾害防范之中的系统工程。与缺水地区农村雨水收集利用不同, 城市雨洪利用不是狭义的利用雨水资源和节约用水, 它还包括减缓城区雨水洪涝, 回补地下水减缓地下水位下降趋势,控制雨水径流污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广泛的意义。因此, 城市雨洪利用是一项多目标综合性技术, 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尚处在起步阶段, 需要在全面把握国内外现状的基础上明确方向, 更加深入、系统地开展研究, 为进一步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研究现状 1.1 国外雨洪利用研究和应用现状 国外对雨洪利用技术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 基本形成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和完善的技术措施, 并开发生产出了系列化的设备。特别是在雨洪利用的水文计算方面国外已有一些成熟的模型。雨洪利用管道的计算一般有推理公式法和过程线法。推理公式法的计算精度不易准确把握, 有时计算结果比实测值大1倍。过程线方法计算结果比较准确, 但计算过程复杂, 往往需要借助于计算机完成。英、美等国家较大流域的雨水管渠设计自70年代就使用基于计算机的过程线方法, 开发出了一些适用的计算机模型, 如英国环境部及全国水资源委员会的沃林福特程序(Wallingford Procedure)、美国环境保护署编制的暴雨雨水管理模型SWMM(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美国陆军工程兵团水文工程中心提出并应用于城市和非城市集水区域的降雨-汇流-水质模型STORM、丹麦水利研究所开发的MOUSE模型、Beven和Kirkby于1979年开发的MOUSE、美国农业部(USDA)开发的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模型、德国DORSCH CONSULT公司设计开发的HydroCAD等等。这些模型为雨洪利用系统的计算和设计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德国Geiger 教授在《Neue Wege Fur Das Regenwasser》中详细论述雨水渗透方面的技术。 国外很重视雨洪利用相关技术标准和政策措施的配套, 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技术手册、规范和标准。如美国STAFFORD郡的《雨水管理设计手册》、乔治亚州的《雨水管理手册》、北卡罗莱纳州《雨水设计手册》, 维吉尼亚州的《维吉尼亚雨水管理模式条例》等。此外, 国外还制定相应的立法对雨洪利用给予支持, 如美国的克罗拉多州

雨洪利用

城市雨洪蓄积与利用 近年来, 我国许多城市深受暴雨内涝之害。短时间的暴雨使得城市出现大面积淹水现象, 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还严重干扰了城市正常秩序, 给居民生活带来很多不便,比如道路中断、车辆抛锚、小区淹水、市民出行困难。由于城市建筑与路面等不透水地面的面积不断扩大, 城市水文过程急剧变化, 类似这样的城市内涝现象, 比比皆是,并呈逐年加剧的趋势。 1.我国雨洪集蓄利用的潜力 有资料表明, 我国的年平均降水量是650 mm,我国的国土面积为960 万km2, 可以推算出我国每年的原生水资源( 总降水量) 量约为6.24 万亿m3 。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信息中心资料显示, 2004 年末我国城市面积39.42 万km2, 按年平均降水量650 mm, 可以推算出该年度我国城市原生水资源( 总降水量) 约为0.26 万亿m3。除自然蒸发和渗透外, 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潜力巨大。 北京的年均降水量为590 mm 左右, 经过计算,城区每年可利用的雨水量达2.3 亿m3, 相当于110 个昆明湖的水量。尤其是每年7 月下旬到8 月上旬的主汛期中, 只要有集雨设施, 每场雨水都能留住。但现实情况却是, 北京目前建设的集雨工程只有47 个, 1 年的雨水收集量只有100 万m3, 河道中蓄积的雨水也只有500 万m3 左右, 再加上其他方式, 每年收集的雨水不到10 个昆明湖。 在沿海城市, 雨水收集利用具有更大的潜力。上海年平均降雨量1 124 mm, 全市每年 的降雨总量应为70 亿m3, 扣除蒸发、渗透等因素, 水务部门估计, 全市每年白白流失的雨水总量约在24 亿m3 左右。深圳年均降水量1 900 mm, 每年从天而降近40 亿m3 雨水, 而深圳各大水库雨水蓄水量不到总降雨量的1 / 8,因此每年至少有35 亿m3 的雨水白白流失。 2.造成城市雨洪问题的原因 全国众多大城市常出现严重积水危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城市不透水面积不断加大。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面积不断加大, 相应的城市不透水面积也在加大。大面积土地被城市建筑、水泥、沥青路面等覆盖, 雨水入渗到地下的途径被人为阻断, 只能依靠城市排水管道。这就使得原本可渗入地下的水资源, 反而成为灾害的根源。第二,排水能力不够。这主要表现在3 个方面: 老城区排水管网老化, 新城区排水系统尚未建好; 城市 排水系统的设计重现期较小, 一般地区仅为1 年 ( 如武汉) , 重要地区也只有2 ~3 年( 如北京) ; 大部分城区排水系统采用雨污合排设计。为防止河道污染, 平常雨污合排管道里面的水, 并不直接排入江河, 而是进入污水处理厂。但在雨季, 雨量一旦超过城市排水系统和污水处理厂的负荷, 就会直接排入江河。如果河道闸来不及协调与应对( 排水管道与河道分属不同的部门) , 就会造成积水; 同时, 直接排入江河的污水也会造成江河的严重污染, 如2004 年7 月中旬淮河遭遇到10 年来最大的污水团。第三,对城市雨水资源性质认识不够。目前市政建设与规划部门未充分认识到城市雨水的资源性与宝贵性, 似乎理所当然的把城市( 暴) 雨水作为灾害, 只是一味地想办法把雨水排走。据统计, 全国600 多个城 市中, 有400 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 北方很多城市地表水不够用, 人们大量抽取地下水, 造成地下水超采, 引起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 南方城市, 当地表水被污染时, 也有利 用地下水的需求, 长江下游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亦是如此。某些南方城市, 由于开采深层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与地裂缝; 在江苏由于开采深层水导致地裂缝, 省人大常委会做出了禁 止开采深层水的决定。由此可见, 城市一方面要花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将雨水排走, 白白浪费大量淡水资源; 另一方面却又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第四,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重现期较小。如果把城市排水系统提高到10 年至50 年一遇, 在经济上并不合算。因此, 当城市雨水排水系统遇到重现期较大的暴雨时, 就会大大超过其设计负荷,仍然会导致道路积水等问题, 出现年年投资, 年年积的问题。可见单从改善排水系统并不能解决城市暴雨致灾问题。 2.解决城市雨洪问题的作用 雨洪问题的解决途径雨洪利用真正体现“绿色”生态城市的特点雨洪利用技术是把雨洪利用技术规划与建筑、景观、雨/污资源利用、水质保证、水生态系统等结合起来考虑,真正体现“绿色”生态城市的特点。原状地面雨水的径流量和入渗量之比为2:8。由于城市 化造成的硬地面如建筑屋顶、路面、广场、停车场等,使雨水的径流量和人渗量之比变为8: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区雨洪利用设计讲解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雨洪利用设计 前言 为全面贯彻“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个理念,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区重要景观及龙形水系设计考虑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把雨洪控制与利用纳入到实际的建设中,以展示城市雨水排放新概念,实现雨水资源化。通过雨洪利用工程的设计与实施,一方面将提高本地水资源的利用率,缓解北京水资源缺乏与奥林匹克公园需水的供需矛盾,另一方面,也减轻奥林匹克公园及周边防洪和排水压力,对北京整体发展和绿色奥运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奥林匹克公园坐落于北京市中轴线北端,它包括北区的森林公园,中区的奥运场馆和南区的民族大道,共三大部分。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135ha,其中北区的森林公园680ha,中区291ha,南区164ha。奥林匹克公园中区除奥运场馆和建筑用地之外的公用区域,包含了地面景观(中轴路+树阵区)38.3ha、下沉花园5.0ha、休闲绿地23.7ha、水系18.0ha和市政道路两侧的人行道部分10.1ha,雨洪利用设计总面积约95ha,约占中区规划用地面积的1/3。 雨洪利用设计 针对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的地形、地质和规划用地特点,在

三大奥运理念和节俭办奥运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分别采用不同的雨洪利用方式,满足绿地灌溉用水需求和减少地面积水与外排径流,达到缓解本区域内防洪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以促进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实现本区域内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一)雨洪利用原则 提出了“下渗为主,适当回收;先下渗净化,再回收利用”的设计新理念。充分利用树阵、广场、非机动车道的雨水,补充绿地、水系的部分水量消耗。设计中首先考虑树阵、绿地、市政交通道路、铺装地面的自然下渗,再考虑超标准的雨水就地回收,就近利用,在满足雨洪利用设计的要求下,节省工程投资。充分利用水系,对雨水实施有效管理,蓄泄结合,以蓄为主,合理拦蓄雨水资源。减少区域内因开发建设造成的降雨径流系数的增大,严格控制外排水量。 (二)雨洪利用标准 作为奥林匹克公园的重要景观,综合考虑其地块的特性及其对雨水的涵养能力,中轴树阵区和市政道路人行道采用2年一遇24h降雨的雨洪利用标准;休闲绿地部分、下沉花园及其它区域采用5年一遇24h降雨的雨洪利用标准。各地块径流系数控制为1年一遇降雨外排水量的综合径流系数不超过0.1,2年一遇降雨外排水量的综合径流系数不超过0.3,5年一遇降雨外排水量的综合径流系数不超过0.5。

城市雨洪及其管理体系_赵迎春

? 赵迎春 刘慧敏 什么是城市雨洪 城市雨洪灾害是中国的很多城市发展和管理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所谓城市雨洪,即对城市化地区的降雨产流、管网汇流与河道行洪过程中的径流的统称。城市雨洪管理是针对城市中存在的洪水灾害、水资源短缺、水循环利用和环境优化等问题,全面统筹考虑雨水的资源价值,从简单地排洪发展为雨洪综合利用的现代管理理念。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造成土地利用变化与河网水系的锐减,大面积的城市不透水地面取代了透水良好的林地、农田和湿地,市政排水设施的不健全、规划设计的不合理,导致城市水文循环发生剧烈变化,地表径流量增加,汇流时间缩短,水质恶化,城市雨洪灾害面临日益严峻的形势。城市雨洪灾害频发,如2007年7月17日,重庆遭遇百年一遇暴雨,造成516.79万人受灾和多人死亡;2007年7月18日济南遭特大暴雨袭击,造成数十亿元损失和30多人人死亡;2009年8月,我国29个城市不同程度发生洪涝灾害,数百人死亡和失踪,直接 经济损失711亿元。1996年7月21日北京城区降雨60~100毫米,造成43处渍涝,造成机场高速公路交通中断,延误航班(乘客不能按时到达机场)的事件。 如果暴雨同时伴有大风,则不仅交通局部中断,还可能会造成停电事故。2011年6月23日,在北京的大街上,在一场仅有63毫米的降雨之后,就引发洪灾,两个无辜的外地人竟然被雨水吞入幽暗的管道。2004年7月10日下午15~21时北京地区遭遇了一场10年不遇的局地大暴雨天气。10日下午16时到22时,城八区平均降水量超过70毫米,主城区降雨量最大,自动站观测记录显示,最大降水量达110毫米以上。暴雨造成城区房屋倒塌、人员受伤、部分地区严重积水,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个内城区道路积水严重。北京市区有41处路段发生交通拥堵,21个路段严重拥堵,尤其是本市主要干线的立交桥下,由于瞬间积水严重,有的立交桥下积水甚至深达2米,至少8处立交桥行车瘫痪。这些只是中国城市雨洪灾害的缩影。除了近年来极端暴雨事件频发的自然原因外, 城市化进程对城市雨洪灾害的影响值得反思。 城市内涝。 漫画/金艳/CFP

城市雨水排水计算说明书

目录 1.设计任务 (2) 2.排水管网规划概述 (2) 2.1 地区概述 (2) 2.2 水文资料 (2) 2.3 工程地质概述 (2) 2.4 污水管道设计概述 (3) 2.5 雨水管道设计概述 (3) 2.6 设计参数及注意事项 (4) 3.污水管道的设计 (4) 3.1 污水管道布置 (4) 3.2 街区编号及其面积 (5) 3.3 划分设计管段 (5) 3.4 污水设计流量计算 (5) 3. 4 .1设计污水量定额 (5) 3.4.2 污水量的变化 (5) 3.4.3污水设计流量计算 (6) 3.5 管段设计流量计算 (7) 3.5.1设计管段的划分 (7) 3.5.2管段设计流量的确定 (8) 3.6 污水管道设计参数 (11) 3.6.1 设计充满度 (11)

3.6.2 最小管径 (11) 3.6.3 最小设计坡度 (11) 3.6.4 污水管道埋设深度 (12) 3.6.5 污水管道的衔接 (12) 3.7计算步骤 (13) 3.7.1 各管段的水力计算 (13) 3.7.2 设计坡度和设计充满度 (14) 3.8 管道水力计算注意事项: (15) 3.9绘制管道平面图和纵剖面图 (18) 4.雨水管道的设计 (18) 4.1 划分流域和管道定线 (18) 4.2划分设计管段 (19) 4.3划分并计算汇水面积 (19) 4.4确定平均径流系数 (19) 4.5确定设计参数 (19) 4.6求单位面积径流量 q (21) 4.7求设计流量Q (21) 4.8 管渠材料的选择 (21) 4.9 雨水管渠设计参数 (21) 4.10 雨水干管水力计算及说明 (22) 4.11绘制雨水管道平面图和纵剖面图 (23)

雨水收集利用技术

雨水收集利用技术 一种新型的雨水收集利用技术 上海万森水处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志昌2007-10-30 摘要:这种新型的雨水收集利用技术最大亮点在于雨水的预处理,巧妙利用重力学的原理,对初雨进行了抛弃,对雨水进行了在线过滤,使收集的雨水澄澈干净,收集后的雨水不再需要处理,使雨水收集极具普及性和推广性。这种新型的雨水收集利用设备尤其适合于农村、偏远山区、驻岛部队和边防哨所、城市的小区收集利用 关键词:雨水收集利用、雨水预处理、初雨抛弃、在线过滤。 1,雨水的利用价值 “所有的水都是雨水”这是美国雨水收集利用专家理查德·海尼经常说的一句话。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不论是地下储水层的水,还是江河里的水,最早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当雨水落到地面,透过土壤、石层渗灌到地下储水层,带上了矿物质和盐等有益于人类健康的物质,最关键的是,地下水硬度一般偏高,而回用雨水可以节省地下水处理中使用的软水材料,还可在洗涤时节省肥皂、洗涤剂等。因此,对雨水的科学收集、合理储存及节能使用是节能减排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充分发挥雨水利用价值的有效保障。 2,中国水资源状况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贫乏、时空分布又极不均匀的国家。水资源年内年际变化大,降水及径流的年内分配集中在夏季的几个月中;连丰、连枯年份交替出现,造成一些地区干旱灾害出现频繁和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我国水资源总量28000多亿m3,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300m3,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全国水资源的81%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而淮河及其以北地区,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 总体来说:水资源的分布是南方多于北方,东部地区多于西部地区。由于水资源分布的差异以及我国水资源污染的日益加重,我国许多城市的水资源正在面临着严重的不足和短缺。造成城市水资源不足和短缺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水资源总量先天不足,人口多,人均水资源少。二是水源水质日趋恶化,不能满足水体正常循环使用的功能要求,大大减少了有效水资源的利用状况。2007年太湖、巢湖蓝藻的全面爆发进一步给我们敲响了警种。 因此,对雨水的综合利用是缓解我国水资源缺乏的有效途径。 3,常见的雨水收集利用技术 我国城市雨水利用起步较晚,目前主要在缺水地区有一些小型、局部的非标准性应用。在国外,德国和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城市雨水的资源化和雨水的收集利用已有较长的历史。其经验和方法,对我国大部分城市特别是对那些严重缺水的城市很有借鉴意义。 德国的城市雨水收集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屋面雨水集蓄系统,集下来的雨水主要用于家庭、公共场所和企业的非饮用水。二是雨水截污与渗透系统。道路雨水通过下水道排入沿途大型蓄水池或通过渗透补充地下水。德国城市街道雨水管道口均设有截污挂篮,以拦截雨水径流携带的污染物。三是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小区沿着排水道建有渗透浅沟,表面植有草皮,供雨水径流流过时下渗。超过渗透能力的雨水则进入雨水池或人工湿地,作为水景或继续下渗。 常见的雨水收集利用技术可分为三个部分:雨水的收集、雨水的处理和雨水的供应。 3.1 雨水的收集 雨水的收集利用,广义的范围内,包括了大型水库的建设,河川径流的取用等。雨水收集的方式有许多种型式,例如屋顶集水、地面径流集水、截水网等。其收集效率会随着收集面材质、

雨水收集利用的意义

雨水收集利用的意义 【篇一: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将对水资源和水环境造 成更大的压力。雨水利用是解决水资源紧缺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矛盾,缓解城市水危机、改善城市水环境的有效措施。因此论文从国 内外雨水收集与利用的现状分析出发,进一步探索和认识雨水利用 的意义、雨水利用系统和雨水利用要点分析,并进而以成都市作为 实例,对雨水利用在成都实施的可行性研究。 【关键词】:雨水收集绿色建筑雨水利用 国内外雨水收集与利用现状分析 据统计,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近400座城市缺水或严重缺水。 特别在一些大型、超大型城市,水资源供求矛盾更加尖锐,直接影 响到人们的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影响和制 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高 速发展,将对水资源和水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雨水利用是解决水 资源紧缺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矛盾,缓解城市水危机、改善城市水 环境的有效措施。 1、国外城市雨水利用概况 德国是欧洲开展雨水利用工程最好的国家之一。目前,德国雨水利 用技术已经进入标准化、产业化阶段。在澳大利亚,许多新开发的 居民点附近的停车场、人行道铺的都是采用了透水性很强的地砖, 并在地下修建地下蓄水管网。而目在新建的道路上,路两旁的树底 下甚至预留了积水孔,道路上的雨水不是流入下水道,而是通过路 旁的积水孔直接被存蓄到树下面的积水池。日本的城市雨水资源利 用在亚洲是开展最早的。在有“花园式城市”、“花园式国家”美誉的 新加坡,无论是道路两旁、街道周边、海边还是建筑物周围,到处 都是树木花草。这些绿化都是自动浇灌的,而且都有雨水利用装置。 2 、国内城市雨水利用现状 我国雨水资源利用的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新疆的“坎儿井”到北 京北海团城的“倒梯形方砖、集水涵洞雨水利用工程,都是古代雨水 利用的典范。但相对于发达国家大规模的城市雨水资源利用,我国 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雨水资源研究与利用起步较晚,自90年代起,北京、上海、天津、大连、哈尔滨、西安、

城市雨水量计算和雨水收水口设置方法

各级城市道路雨水量计算方法与雨水口设置 一、前言 当路面水不能迅速排泄时,路面会形成水膜而影响行车安全,因此须在道路汇水点、人行横道上游、沿街单位出入口上游、靠地面径流的街坊或庭院的出水口等处设置雨水口(道路低洼和易积水地段应根据需要适当增加雨水口),以及时排除路面雨水,确保在设计重现期内排水畅通、不积水;确保在超过设计重现 期时,退水快、积水时间短 二、迳流理论 2.1迳流产生过程[2] 一般而言,地面点在受雨过程中,首先被植物截留。在地面开始受雨时因地面干燥,渗水率较大,而降雨的起始雨率还小于入渗率,这时降雨被地面全部吸收。随着历时的增长,雨率大于入渗率后地面开始产生余水,当余水量积满洼地后,开始地面迳流,这时部分余水产生积水深度,部分余水产生迳流,在雨率增至最大时相应产生最大余水率,之后雨率逐渐递减,余水率亦渐减小,当雨率降至入渗率时,余水现象停止,但这时有地面积水存在,故仍然产生迳流,入渗率仍按地面入渗能力渗漏,直至地面积水消失,迳流才告终止,而后洼地积水逐渐渗完。渗完积水后,地面实际渗水率将按雨率渗漏,直至 雨终。见下图一。 对于道路路面而言,无植物截留,且迳流系数较一般地面大得多,因此余水历时、迳流历时、降雨总历时三者的起始点基本相同,累积入渗量极小,其曲线h可看成与x轴平行、接近x轴的一条曲线;再者由于路面相对平坦,死水曲线与累积 入渗量曲线h可近似看作重叠。 2.2流域汇流过程 图二中各条曲线t1,t2,……,tn为等流时线,每条等流时线上各点的雨水流至集水口a的时间是相等的,集流时间(t)是流域边缘线上的雨水流达a 点的时间。 在地面迳流开始后不久,a点所汇集的流量仅来自靠近a点的小块面积上的雨水,这时较远处的雨水仅流至中途,随着产生迳流和降雨时间的增长,在a 点汇集的流量中的汇流面积不断增加,当流域边缘上的雨水也流达a点时,这时全面积汇流,a点的流量达最大。因此,相应于流域集流时间的全面积迳流产生最大迳流量,又称极限强度法。全流域迳流在集流口出现的流量来自t时段

北京城市雨洪控制与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

北京城市雨洪控制与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 张书函1丁跃元1陈建刚1王美荣2 (1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44;2北京市水文总站北京100039) 【摘要】雨洪利用是减轻北京城市汛期防洪压力、缓解缺水局面的重要措施。北京从2000年 开始系统开展了相关研究,建设了5种类型总面积60ha的6个雨洪利用示范区,建立了雨洪 收集、利用的技术体系和推广应用保障体系。本文对其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简介,旨在推 动雨洪利用技术的进一步深化和广泛应用。 【关键词】雨洪利用城区示范 随着北京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从而导致不透水面积大幅度增加,致使相同降雨条件下,径流系数增大,洪峰提前,洪量增大,对城市排水和河道行洪构成巨大的压力,也威胁着首都的城市安全。因此,在国家科技部和德国联邦教研部(BMBF)的支持下,在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科委和北京市水务局的资助下,从2000年开始开展了“北京城区雨洪控制与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的研究。项目的目标是建立实用的雨洪控制与利用技术体系和推广应用体系,以充分利用雨水,缓解水资源危机、削减洪峰流量,确保首都防洪安全。因此,本项目系统研究了北京城区降雨径流的水质与水量规律、雨洪收集、滞蓄、传输、处理、回用和入渗回补地下水技术、透水砖及地面铺装技术,提出了雨洪利用基本模式和拟定了相关政策和技术规范,建设了5种类型总面积60 hm2的6个雨洪利用试验示范区。项目于2005年2月通过了专家鉴定,结论认为本项目首次对我国城市雨洪利用进行了系统的技术集成示范研究,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中国城市的雨洪利用具有开创性意义。 1主要科学技术成果 项目分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示范推广研究3个层次开展,通过基础研究为应用和示范推广研究提供依据;通过应用性研究形成雨洪控制与利用的技术体系,通过示范推广研究建立推广应用体系。 1.1 基础性研究成果 通过历史资料收集、现场勘探和试验,查清了北京城近郊区的第四系水文地质的地层岩性、分布规律和入渗性能,对表层岩性进行了分区,在此基础上对地下水环境的脆弱性进行了评价和分区,指出了适宜地下水回灌的地区。 以1999年1/5000航空影像资料为底图,利用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和GIS软件对规划市区范围内的下垫面类型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分析,得到了24种不同类型下垫面所占面积及其分布。并通过对不同年代城区下垫面的调查和统计分析,总结了不同年代下垫面的变化规律,为进行城区降雨径流规律分析和雨洪利用总体规划提供了基础资料。

雨洪利用技术

城市雨洪利用及技术 一、引言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自然资源,是其它任何资源所无法替代的,是工业的血液,城市的命脉。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导致诸多城市出现水问题,主要表现在: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严重,干旱灾害时有发生,严重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城市下垫面产汇流特征发生改变,城市洪涝灾害问题凸显;城市缺水导致城市生态景观用水被挤占,城市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严重,甚至造成一系列地质灾害。面对这一系列问题,人们将目光转向了雨洪资源。 二、城市雨洪利用的概念 雨,即降水,尤其是暴雨。我国位于亚洲季风气候区,季风气候决定了我国雨季年内的高度集中。每当夏季风北上,西南、东南暖湿气流与西风带系统冷空气相遇,或者有台风影响,往往会产生强度很大的暴雨。 洪,即洪水,尤其是平原区洪水。我国不仅年内降水高度集中,而且西高东低,平原中的平地大多位于江河洪水位以下,是洪水、洪灾易发区。滨海地区由于海平面以上地面沉降,又加剧了洪水位抬高,增加了洪水、洪灾发生的机率。而二者就属于雨洪资源。但是暴雨和洪水又都属于弃水。弃水,指的是具有足够数量和可用的质量,不能或不可能在某一地点为满足某种用途而被利用的自然水。 [1]所谓,城市雨洪利用,就是要合理利用城市暴雨、洪水,具体说来就是调整城市雨洪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通过收集拦蓄,存储净化、调配利用等措施,将弃水变为益水,变灾害为资源的过程。[2]城市雨洪利用是一种多目标的综合性技术,城市雨洪的利用不仅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更具有减缓城区雨水洪涝和地下水位的下降、控制雨水径流污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意义。 三、城市雨洪利用的发展状况 1、国外发展情况 近20年来,由于全球范围内水资源紧缺和暴雨洪水灾害频繁,美国、加拿大、默西哥、德国、印度、土耳其、必色列、日本、泰国、苏丹等40多个国家相继开展了雨洪利用的研究与实践,并召开过10届国际雨洪利用大会。[3]其中,德、日、美等经济发达、城市化进程发展较快的国家,将城市雨洪利用作为解决

浅析雨洪利用

浅析雨洪利用 由于全球范围水资源紧缺和暴雨洪水灾害频繁,近二十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开展了雨水利用的研究和实践。我国对此的研究比较滞后,同时又是非常需要此方面技术的国家。一方面,我国的水资源总数虽然大,但人均占有少,城市缺水问题十分严重;另一方面,我国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且近年来暴雨强度增大、频率增加,雨洪资源在缺水城市没有得到合理的滞留和利用,反而形成城市内涝危害发展。由此,雨洪利用已经成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结合国内外发展情况,对雨洪利用做了部分分析。 标签:水资源紧缺;城市内涝;雨洪利用;循环经济 中国雨水资源的总量相对丰富,全年的降雨量大约有6万亿m3。其中有3.2万亿m3 渗透到土壤里,大部分被植物吸收后蒸发掉,小部分补充到地下水;而另外的2.8万亿m3的雨水形成地面径流中,有2.7万亿m3汇集成河流、湖泊等地表水,还有少量雨水成为地下水。目前,我国主要开展农村雨水利用的研究应用较多,对城市雨洪利用的研究相对较少。雨水回收途径包括路面径流、屋面径流。 1 路面雨水控制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现代化建设加快,大量建筑物拔地而起,道路建设需求越多,由此城市不透水面积也逐年速增。自然水文循环中,降到地面的水,一部分被植物截留,一部分蒸发到大气,其余水,一部分渗入地下,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面径流进入江河湖泊等。而现在的城市降雨量90%形成了径流,地下渗透水量下降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而地面雨水汇集、排出时间缩短,高峰流量增大,随之而来的是洪水风险增加。开发种植植物对雨水进行控制是必要的,但是在处于发展中的中国,大批植树造林仍不现实。我们从道路本身出发,既然不得不修路,那么我们将道路设计研究创新,争取最大限度使雨水能够下渗。 1.1 国外技术发展 国外多用设集水沟和管渠的透水基层排水系统,这种系统在道路两侧连续铺设多孔排,收集下渗的雨水,构造如下图所示。排水管与集水管连接,集水管的两端再与渗透管沟、渗透池(塘)等连接,将收集的雨水送去处理进行二次利用,或者回填地下水。 图1 透水性道路排水结构示意图 德国是世界上雨水收集利用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德国汉诺威康斯柏格城区的雨洪利用与生态设计是欧洲的典范。该系统结合地形与土壤条件设计,尽可能地将雨水就地滞留并下渗,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表径流。系统由雨水渗滤沟、坡地雨水绿道、雨水滞留区、蓄水湖和输水沟五个部分构成。在此系统中,地面径

雨水收集的意义

雨水收集的意义 【篇一:雨水收集系统概念与雨水收集系统意义以及雨 水收集系统案例】 雨水收集系统概念与雨水收集系统意义以及雨水收集系统案例 一,雨水收集系统概念:雨水收集其实是将天降雨水根据需求进行收集后,并经过对收集的雨水进行工艺处理后达到符合设计使用标准的雨水收集系统。目前多数由雨水弃流过滤系统、雨水蓄水系统和雨水净化三大系统组成。 深圳市沃而润雨水技术有限公司经过十年铸造品质,主要从事雨水收集系统、雨水收集系统设备的生产制造与销售。经营产品有聚丙烯(pp)塑料雨水收集模块、雨水渗透模块、植草格和工程排水板等。 vorain沃而润产品使用领先的设计理念和制造工艺流程,通过了国家各项严格的技术指标测试,确保了雨水收集模块的质量与性能。工程案例在北京、上海、云南、深圳、广州等大中城市,产品广泛应用在居民小区与房地产建筑、大型体育场馆、学校、市政工程、园林绿化、高尔夫球场、私人别墅花园等雨水综合利用项目中。二,雨水收集系统的几大性价比: 1,给使用者提供节能的供水方式。 2,较传统工序抽取地下水,降低了施工成本。 3,比其他水源更经济。 4,经过景观和农田的处理后,雨水进入到地下含水层,可增大地下水的供应量并提高水质。 5,雨水收集的经济效益:可以减少对市政用水的使用和依赖。 6,可以缓解城市洪涝,大程度的减少和控制城市的水土成分流失。 7,提供矿物质含量低的高品质软水。 8,在沿海地区,咸水浸入含水层是一个问题,雨水水质良好,补充到地下水时可降低地下水的含盐量,同时有助于维持淡水和咸水交界免得平衡。 9,可以将盐分通过溶解和沉淀而排除土壤,减少甚至消除土壤中的盐分。 三,雨水收集系统的组成 雨水收集系统由6大部分构成:

雨水收集利用技术知识

雨水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在城市水循环系统和流域水环境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由于人类的活动造成植被减少或破坏,城市发展中不透水面积的增加,导致雨水流失量增加和水循环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并引发一系列环境与生态问题。我国许多城市水资源严重不足,而大量雨水资源却白白流失,雨水利用率不到10%。水及生态环境修复功能,强化雨水入渗,以增加土壤的含水量,甚至利用雨水回灌提升地下水的水位,可改善水环境乃至生态环境,总之,城市雨水利用是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减少城市洪灾的有效途径。也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能将雨水利用与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城市防洪,生态环境的改善相组合,坚持技术和非技术措施并重,因地制宜,择优选用,兼顾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标本兼治,则雨水利用会产生广泛的效益,并极大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雨水收集利用技术 1、雨水的初期弃流 雨水的收集再利用要满足相应的杂用水水质要求,因此,雨水水质的好坏将直接决定雨水收集利用的难易情况。雨水径流流污染属于非点源污染,具有突发性和非连续性。一般认为中期和后期的雨水水质较好,但初期雨水的水质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普遍较差且变化较大。因此为了降低雨水回用的处理难度,通常在雨水收集利用工程中都采取初期雨水弃流。 (1)初期雨水弃流量 初期雨水弃流量应按照当地实测收集雨水的污染物浓度变化曲线确定,当无资料时,遵照《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规定可采用2~3mm径流深度作为屋面初期雨水弃流深度,5~7mm,作为地面初期雨水弃流深度。 初期雨水弃流量按下式计算 W1=10X8XF 式中W1-设计初期雨水弃流量: 5-初期雨水弃流深度,mm,水面集雨取0;F-集雨面积,m2。 对于特定的生态区域,弃流量取值还需要综合雨水水质、用水量和雨水处理工艺等进行判定。 同时上述规范还规定“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应设初期雨水弃流设施绿化屋面除外,土壤入渗系统宜设初期雨水弃流设施。间隔日以内的降雨不宜弃流”。 (2)雨水初期弃流方式及装置 目前,在城市区域进行大规模的雨水利用项目还没有很成熟的实际经验,初期雨水的弃流方案也没有确定的参照标准。就现有的国内实例看,雨水利用的方式偏重于采用通过土地入渗、回灌补给地下水,实现地域的水循环的间接利用法,避免对雨水进行深度处理,也可以降低运行费用。结合有关专家在国家体育场雨水利用设计中对初期雨水弃流方式的思考,将初期雨水弃流的常用处置方式概况如下: 1、直接引入绿地,不单独处置初期雨水。适用于初期雨水水质良好的情况。初期雨水中一般含有一定量的影响植物生长的毒素,这些毒素可能包括硫化物、盐分、总溶解固体等,甚至不适当的。当其不超过植物的容忍限度时,将雨水直接排入绿地就是一个简单可行的方法。 2、将雨水排入级配石料的过滤盲沟或多孔混凝土过滤板进行简单过滤。适用于初期雨水水质条件较好的情况,会相应带来维护和更换的问题。 3、采用分散式处理对初期雨水进行弃流,如在单个雨漏管或道路雨水收集管下安装分离设

雨洪利用项目安全生产(正式版)

文件编号:TP-AR-L4954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Certain Guiding And Planning Executable Plan, So As To Help Decision-Makers To Carry Out Better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示范文本) 编订: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 雨洪利用项目安全生产 (正式版)

雨洪利用项目安全生产(正式版) 使用注意:该安全管理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具有指导性,规划性的可执行计划,从而实现多角度地帮助决策人员进行更好的生产与管理。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为保障施工生产人员的安全 和健康,保障企业财产安全,维护正常的施工生产秩 序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直接影响到我公司的企业 形象,对今后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有着重大意义。为 落实好此项工作,各施工段必须认真做好宣传教育工 作,使文明施工深入人心,自觉克服不良习惯,强化 文明施工意识,创文明工地,营造企业文化。严格执 行北京市建委关于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有关规条 例。建立健全施工现场的管理机构,明确分工,把责 任落实到每一个人。 1、安全生产

1.1安全组织机构 1.1.1项目管理上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组织,我公司在此工程上成立安全领导小组,负责本项目安全生产工作。 1.1.2项目部安全领导小组由项目经理任组长,对整个工程的安全生产负全面责任。项目部设两名专职安全员,对该项目工程进行安全检查,安全教育,安全考核。并随时进行安全巡视,检查。 1.2安全管理制度 1.2.1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各级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责任落实到人。各项经济承包有明确的安全指标和包括奖惩办法在内的保证措施。 1.2.2班组"三上岗、一讲评"活动:班组在班前须进行上岗交底、上岗检查、上岗记录的"三上岗"每周一次的"一讲评"安全活动。对班组的安全活动,要

雨水资源利用的重要性

雨水资源作为一种较丰富的水资源,对其加以利用则可以有效地缓解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现象。善用这一资源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长远的意义,第一、城市雨水通过有效途径回收,作为中水加以利用,可直接节约生活用水资源, 缓解城市供水紧张状况;第二,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使雨水下渗,可涵养地下水,增加浅层土壤的含水量,调节所候,遏制城市热岛效应,减轻城区雨洪负荷,减少接纳水体下游洪峰流量和洪涝灾害威胁;第三,城市雨水得以有效利用,可以减轻城区因雨水径流导致的面源污染,减少对城市河湖的水体污染,还可以减少扬尘污染。另外,回收的雨水还可以作为城市中水系统的一个重要水源,对城市给水系统、中水系统的供需矛盾起到平衡作用[2~3]。 4 对城市雨水利用的建议 城市雨水利用不仅是水利和城建系统的任务, 还牵涉到很多部门。如何有效地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个相当复杂又必须处理好的技术和政策问题, 这不仅需要工程措施, 同样也需要相应的非工程措施。 4. 1 把雨水利用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雨水综合利用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系统工程, 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因此应加强宣传,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把城市雨水利用与城市建设、水资源优化配置、生态建设统一考虑, 把集水、蓄水、处理、回用、入渗地下、排水等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之中。 4. 2 在城市防洪思路和措施上应有所创新和改革 在城市防洪体系建设中, 把过去以排为主的思路和做法转变成以蓄为主, 坚持蓄排结合、除害利兴、利用第一的原则, 逐步扩大雨水利用途径, 提高雨水利用效率和代用自来水的比重。 4. 3 尽快制定雨水利用的法规和条例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为了合理、充分地利用雨水资源, 缓解城市供水压力, 保证城市防洪安全, 充分利用雨水回补地下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政府应尽快出台雨水利用的有关法规和政策, 强制规定在新建居民小区、大型公共建筑和工商业区均要设计雨水利用以及纳雨滞洪设施等内容。 4. 4 对原有排水设施进行改造 结合城市建设, 利用已有的排水渠道、管网, 采取“长藤结瓜”形式, 在有利地形增设水窖、水柜, 先蓄后排, 蓄排结合, 让雨水蓄完后再排走, 在今后的排水管网新建和改造中, 要做到雨污分离。 4. 5 加强雨水利用的科学研究 尽管雨水利用已经开始起步, 但时至今日, 雨水利用的科学研究还很落后, 还

城市雨洪利用技术综述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导致诸多城市出现水问题,主要表现在: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严重,干旱灾害时有发生,严重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城市下垫面产汇流特征发生改变,城市洪涝灾害问题凸显;城市缺水导致城市生态景观用水被挤占,城市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严重,甚至造成一系列地质灾害。面对这一系列问题,人们将目光转向了雨洪资源。 雨洪资源指的是在自然条件下,大气降雨降落到地面后,超过城市下垫面自然消化能力的那部分雨水。由于这部分雨水容易形成地表径流,是一种致灾因子,因此称之为雨洪。对于这部分雨水,传统上一直采取的是尽快排走的办法。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分雨量同时又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可再生资源。在城市水资源严重短缺的今天,充分有效地利用好雨洪资源,不但能够有效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危机,还能减轻城市防洪压力,可谓一举数得。 二战后,全世界进入第三次产业革命,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人口高度集中。随着城市工业用水、居民生活用水量不断增加,地下水资源量锐减,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城市雨洪资源利用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以地面截留、自然下渗回补地下水为主。通过城市天然水体涵蓄雨水或通过树林、草地等天然透水层下渗补给地下水。为了更多地截留雨洪资源,人们想出了一系列办法。例如这个时期日本在建设绿地的时候,采用下凹式的方法,即将绿地低于周围地面适当深度,使得周围地面的地表径流流入绿地下渗。这种 措施能够有效消纳自身和相同面积不透水地面流入的雨水,涵蓄更多的雨水资源。另外日本还充分利用有限的地上空间,将操场、绿地、公园、花坛、楼间空地的地面高程降低,在遭遇较大降雨时可蓄滞雨洪,雨水排出后再尽快恢复正常使用。随后,日本又在一些城市中修建了雨水入渗设施,包括渗井、渗沟、渗池等。这些设施可以将硬化路面产生的地表径流收集起来,回补地下。美国的一些城市将入渗池和回灌井结合起来。在入渗池下面,水平铺设多孔波纹塑料管,然后与入渗池末端的水泥管相连,雨水经土壤过滤后自流注入回灌井。这种将水平入渗和垂直入渗相结合的方法,防止了回灌井淤堵,提高了回灌能力。 第二个阶段主要以蓄水为主。这个时期,由于城市水资源缺乏,城市雨洪利用的目的转向蓄积雨水,作为城市生产生活用水和城市生态用水。这个阶段日本在许多大城市修建了地下储水系统。如大阪市建造了隧洞式地下防洪调节池,这些地下隧道直径十余米,长度达十余公里,可蓄水112万m 3。名古屋市则修建了方形地下蓄洪池,可容纳洪水10万m 3。美国的芝加哥等大都市也相继建造了地下隧道蓄水系统,用以解决城市防洪和雨水利用问题。 另外,这个时期香港通过转移城区雨洪的方式,实现“城中集雨城外存”的设想。20世纪60年代,香港政府相继在海湾筑坝修建了船湾水库和万宜水库,两库容共达5.11亿m 3。香港在这两个水库的基础上,实行分流域引水,水库分水岭外的地表水通过集雨渠道大部分可以靠重力引入水库,小部分通过低地间接集雨区抽水站抽水进入水库。这种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储存雨洪资源,减少地表径流,综合发挥水库的资源型优势。 第三个阶段主要依靠社区、建筑物集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节水意识的增强,许多国家开始探索利用 城市雨洪利用技术综述 孙德威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8) 摘要:目前城市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科学合理地利用雨洪资源是缓解城市水危机的重要途径。在参考国内外城市雨洪资源利用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城市雨洪资源利用技术方法进行了评价,并针对中国城市雨洪资源利用的不足,结合实际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雨洪资源利用方法。关键词:水危机;雨洪资源化;利用技术;启示 收稿日期:2009-11-04 作者简介:孙德威(1984-),男。 1城市雨洪资源利用背景 2国外城市雨洪利用技术发展过程 减灾技术 3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