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下学期科学实验报告单

五年级下学期科学实验报告单

五年级下学期科学实验报告单
五年级下学期科学实验报告单

第一单元沉和浮

实验名称:1、观察物体的沉浮

实验目的:

1、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展示他们对沉浮判断的初始概念。

2、观察不同物体的沉浮情况,并与预测进行对照,发现问题。

3、引发思维,初步讨论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沉浮。

实验器材: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空瓶、苹果、橡皮、水槽

实验步骤:

1、预测七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并说明理由。

2、依次把七种物体放入水中,观察记录。

3、把实验结果和预测情况进行对比,讨论影响沉浮的因素。

实验结果

现象和结论:

沉的物体有小石块、回形针、橡皮,浮的物体有泡沫块、蜡烛、带盖空瓶、苹果。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不同。

实验名称:2、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目的:

1、知道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实验器材:橡皮、苹果、回形针、小木块、小刀、胶带、水槽

实验步骤:

1、把橡皮和苹果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状态。

2、把橡皮和苹果分别按1/2、1/4、1/8、更小的要求切小,预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3、把回形针和小木块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状态。

4、把几个回形针串在一起,把2个小木块粘在一起,预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5、观察记录,讨论实验发现。

现象和结论: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1、建议不要使用教材里安排的萝卜,因为萝卜各部分的密度不均匀,切割之后沉浮状态容易发生变化。

2、概括结论最好分三步,先从“橡皮和苹果的切割实验”得出减少同种物体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再从“回形针串联和小木块粘贴实验”中得出增加同种物体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再进行综合。

3、注意小刀的使用安全。

实验名称:3、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实验目的:

1、学习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索物体沉浮的原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2、知道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实验器材:同体积不同重量的一组物体、同重量不同体积的一组物体、水槽。实验步骤:

1、把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一组物体按轻重顺序排列,推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2、按轻重顺序依次放入水中,观察记录。

3、讨论、概括实验结论。

4、把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一组物体按大小顺序排列,推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5、按大小顺序依次放入水中,观察记录。

6、讨论、概括实验结论。

我们的结论

现象和结论:在大小相同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在轻重相同的情况下,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也可以这样说: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备注:若没有相关的配套材料,可用一个带盖的小瓶子和沙子来做第一个实验,用天平称量出相同重量的几个物体做第二个实验。

实验名称:4、观察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目的:

1、会用烧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知道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3、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实验器材:橡皮泥、烧杯、水

实验步骤:

1、在烧杯里放入100毫升的水。

2、把橡皮泥做成实心球形,预测沉浮,再放入水中观察,记录沉浮状态和排开的水量。

3、把同样体积的橡皮泥做成其他的实心形状,比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预测沉浮后再实验观察,记录排开的水量。

4、用同样体积的橡皮泥作成其他的形状(船形、饺子形、乒乓球形、盒子形等),尝试让马铃薯浮起来,记录排开的水量。

5、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只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不改变排开的水量,橡皮泥在水水中是浮的。改变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橡皮泥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备注:

1、实验用的橡皮泥建议用防水性能较好的工业橡皮泥,真的要用一般的彩泥建议分别用一种颜色制作一种形状。

2、烧杯的刻度不容易准确的观察排开的水量,可以贴一张打印好的小刻度纸。实验名称:5、橡皮泥造的船装载量有多大

实验目的:

1、知道相同体积的橡皮泥,排开的水量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排开的水量。

3、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实验器材:橡皮泥、垫圈、水槽

实验步骤:

1、讨论造船方案,怎样尽可以让自己的小船载重量大。

2、提供相同体积的橡皮泥,分组实验。

3、进行组际比赛,记录各小船的载重量。

4、总结概括载重比赛中的科学原理。

现象和结论:相同体积的橡皮泥,排开的水量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

之增大。

备注:

1、载重量的多少不仅和排开的水量有关,还与船体牢固、摆放垫圈手法有直接关系。

2、实验中排开的水量比较难测量,故实验记录不作要求。

实验名称:6、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

实验目的:

1、知道上浮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2、学会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3、能运用浮力和重力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实验器材:大块泡沫块、水槽、弹簧秤、带吸盘的小滑轮、细线

实验步骤:

1、用弹簧秤测量大块泡沫块的重量。

2、在烧杯里加入200毫升的水,按书本13面的实验图组装好测量装臵。

3、测出泡沫块小部分浸入水中时的拉力,计算出这时候泡沫块受到的浮力大小。

4、测出泡沫块大部分浸入水中时的拉力,计算出这时候泡沫块受到的浮力大小。

5、测出泡沫块全部浸入水中时的拉力,计算出这时候泡沫块受到的浮力大小。

6、整理分析数据,概括结论。

现象和结论:泡沫块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或:泡沫块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备注:

1、这一实验中排开的水量差别是很明显的,但不好测量,故略去这一内容。

2、泡沫块的大小要合适,太小数据对比不明显。

3、由于泡沫块过轻,用普通弹簧秤基本上测量不出自重,用木块做这一实验效果更好。

实验名称:6、测量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

实验目的:

1、知道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知道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完全浸入水中,它们所受到的浮力不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实验器材:大小不同的泡沫块、水槽、弹簧秤、带吸盘的小滑轮、细线

实验步骤:

1、利用“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实验装臵继续进行实验。

2、先测量大泡沫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拉力的大小,算出此时浮力的大小。

3、测量中泡沫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拉力的大小,算出此时浮力的大小。

4、测量小泡沫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拉力的大小,算出此时浮力的大小。

5、分析实验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有关,物体排开的水量越大,浮力越大。

备注:

1、这一实验中排开的水量差别是很明显的,但不好测量,故略去这一内容。

2、泡沫块的大小对比要明显。

3、由于泡沫块过轻,用普通弹簧秤测量三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块都显示不出自重,

故建议用木块做这一实验,效果更好。

木块比泡沫要好一些,但实验室的测力计也很难测出一块适合做这个实验的木块自重。

这里有一个矛盾,要能测出自重,木块要大,大了,容器也要求大,有刻度的大容器实验室找不到。。。。。。。

实验名称:7、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大小

实验目的:

1、知道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下沉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2、能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画示意图,解释物体在水中下沉的原因。

实验器材:水槽、弹簧秤、大块橡皮(或钩码)、细线

实验步骤:

1、测量大块橡皮在空气中的重力。

2、测量大块橡皮小部分浸入水中时弹簧秤上的拉力,计算出浮力的大小。

3、测量大块橡皮大部分浸入水中时弹簧秤上的拉力,计算出浮力的大小。

4、测量大块橡皮全部浸入水中时弹簧秤上的拉力,计算出浮力的大小。

5、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下沉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备注:

1、橡皮自重一项不放在表格中,以免学生误解。

2、要让学生明白上浮和下沉物体浮力的不同计算方法: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重力-拉力,上浮的物体受到浮力大小=重力+拉力。

实验名称:8、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实验目的: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一发现一推测一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知道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3、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

实验类别:演示实验+体验实验

实验器材:清水、盐水、糖水、味精水各一杯分别标上序号,马铃薯,酒精灯,不锈钢调羹。

实验步骤:

1、教师演示,把马铃薯分别放入清水、盐水、糖水、味精水中,观察沉浮。

2、学生猜测马铃薯时沉时浮的原因。

3、学生分组选一种液体做滴液加热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4、讨论分析,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沉浮状态不同。有许多液体都能让马铃薯浮起来。

备注:

1、准备不同的液体,比如清水、盐水、糖水、味精水很有意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让马铃薯浮起来的不一定是盐水。

2、可在此强调酒精灯的规范使用。

实验名称:9、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盐水)

实验目的: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一发现一推测一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

实验器材:盐、烧杯、马铃薯、玻璃棒、不锈钢调羹

实验步骤:

1、在烧杯里放入100毫升的水,把马铃薯放入观察沉浮。

2、放入一平勺的盐,搅拌至溶解,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3、重复第2个步骤,继续观察马铃薯的沉浮,直至马铃薯浮起来。

4、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

在水中加入一定数量的盐能让马铃薯浮起来。

备注:一平勺盐的测量方法是先用不锈钢调羹舀满盐,再用尺子在刮过

实验名称:10、测量钩码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实验目的:

1、知道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实验器材:弹簧秤、钩码、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等

实验步骤:

1、测出钩码在空气的重力。

2、分别测出钩码在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中的重力。

3、计算出钩码在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中受到的浮力。

4、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备注:

1、注意弹簧秤的调0。

2、浓盐水、浓糖水的浓度要大些,使实验对比更明显。

实验名称:11、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浓盐水的轻重

实验目的:

1、知道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2、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实验器材:量筒、马铃薯、清水、浓盐水、天平

实验步骤:

1、把马铃薯放在烧杯里,用天平称出马铃薯的重量。

2、把马铃薯放入量筒,利用测排开的水量的方法测出马铃薯的体积。

3、向量筒倒入和马铃薯相同体积的清水,称出总重量,然后计算出清水的重量。

4、向量筒倒入和马铃薯相同体积的浓盐水,并称出总重量,然后计算出浓盐水的重量。

5、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发现。

现象和结论: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这就是造成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

备注:

1、本实验需要用到量筒和天平,如何规范使用要向学生做一简单说明。

2、可联系前一课马铃薯在淡盐水中没有浮起来,说明淡盐水比同体积的马铃薯

要轻。

第二单元热

实验名称:12、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

实验目的:

1、知道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2、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3、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实验器材:衣服、温度计、书本、一小瓶温水

实验步骤:

1、测量书本在空气中的温度。

2、测量书本包在衣服内一段时间后的温度。

3、测量一小瓶温水在空气中的温度。

4、测量一小瓶温水在衣服内一段时间后的温度。

5、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衣服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

备注:

1、温度计一定要准确,要和室温保持一致。

2、衣服的测量要避免体温的干扰。

实验名称:13、研究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实验目的:

1、知道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2、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

实验器材:天平、酒精灯、试管、气球皮、夹子、烧杯、冷水、热水

实验步骤:

1、装满一试管冷水并把试管口用气球皮包紧。

2、用天平称出装满冷水的试管的重量。

3、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冷水。

4、用天平称出加热后试管的重量。

5、把包了气球皮的试管先后放入冷水杯和热水杯中,观察变化。

6、分析实验现象,概括结论。

现象和结论:加热前的冷水和加热后的热水重量没有改变。

备注:

1、注意酒精灯的正确使用。

2、加热时不要把试管口对准人。

实验名称:14、观察水的体积变化

实验目的:

1、知道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臵。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实验器材:烧瓶、烧杯、带塞子的玻璃管、冷热水、红墨水

实验步骤:

1、在烧瓶中装满滴加了红墨水的水,塞上带玻璃管的塞子,使水满上玻璃管,

并在水的最高处做上记号。

2、把烧瓶放入热水中观察。

3、再把烧瓶放入冷水中观察。

4、分析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

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

备注:

1、加红墨水和用玻璃管目的是让实验现象更明显。

2、橡胶塞要塞紧,水装好后要在玻璃管露出一小段。

实验名称:15、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实验目的: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能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实验器材:锥形烧瓶、大烧杯、气球、冷热水

实验步骤:

1、在空锥形烧瓶口套上一个气球。

2、把套上气球的锥形烧瓶放入热水中观察。

3、取出锥形烧瓶放入冷水中观察。

4、分析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在热水中时气球膨胀起来了,在冷水中时气球瘪下去了,说明气体会热胀冷缩。

备注:

1、把放入常温的水观察这一环节省略,以便实验现象更明显。

2、在做本实验之前,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比如烧瓶上插玻璃管、试管上蒙气球皮等,比较不同实验的效果。

实验名称:16、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

实验目的:

1、设计简单易操作的实验活动,有效地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2、知道许多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正确使用酒精灯给物体快速加热。

实验器材:固体热胀冷缩演示器、酒精灯、水槽

实验步骤:

1、演示在常温下铜球能顺利地通过铜环。

2、在酒精灯上加热铜球,然后把加热后的铜球放在铜环上,观察现象。

3、将铜球取出放入水中冷却,再把冷却后的铜球套进铜环。

4、分析实验现象,概括结论。

现象和结论:加热前的铜球能通过铜环,加热后的铜球不能通过铜环,重新冷却后的铜球又能通过铜环,说明铜能热胀冷缩。

备注:

1、铜球要加热到足够的温度,以便保证实验顺利完成。

2、禁止触摸铜球,加热后的铜球会烫伤皮肤。

实验名称:17、四季成因的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

1、知道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2、在模拟实验中,将地球仪上杆影的长度变化,并结合古人的观察结果,作为判断地球季节的依据。

实验器材:电灯、地球仪、小标杆

实验步骤:

1、把四个地球仪摆成一圈,在圈中放一盏灯当作太阳。

2、在公转轨道上确定A、B、C、D四个方位。

3、调整地轴倾斜指向北方。

4、在北半球同一地点上都立上一根标杆,标杆正对太阳,观察地球仪上标杆的影长。

5、讨论:如果地轴不是倾斜的,还能看到这样的现象吗?

6、分析观察记录,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地球公转至不同位臵,地球上各地的太阳高度不同,从而有了四季的变化。

实验名称:1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实验目的:

1、知道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2、用模拟实验、直观演示、示意图等多种方式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实验器材:地球仪、手电筒、中间挖孔的两面色彩不一的纸板、纸张等。

实验步骤:

1、模拟实验。(用手电筒正对着地球仪照射,分别让地球仪北极、南极倾向手电筒。)

2、直观模型演示。(用一个纸板表示白昼和黑夜的分界线。在纸板中间剪一个和地球仪大小差不多的圆,在纸的一面涂上黄色,另一面涂上黑色。把地球仪倾斜插进竖直在桌面的纸板中,让北极圈处在黄色纸板一面。)

3、如果地轴倾斜度更大会怎样,学生做实验或简单推理。

4、总结实验结果

现象和结论:地轴的倾斜造成北极和南极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备注:地轴倾斜度大约是23度。

四年级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四年级科学实验报告 上册一、制作目的:做小吊车并研究小吊车原理 制作材料及工具:小纸盒吊车臂吊臂支架线绳两个铁丝钩一个剪刀锥子胶水钩码 制作过程: 1.小组分工合作 2.观察小吊车模型组装各部分 ①四个点要对称,固定牢固; ②绳子要从前往后穿,不要穿反了; 3.调试小吊车分别拉动两根线,看看小吊车的臂能否灵活运动. 实验现象:小吊车能(吊起)或(放下)钩码 实验结论:放松上牵引绳,拉紧下牵引绳,吊臂向(下)运动;拉紧上牵引绳,放松下牵引绳,吊臂向(上)运动。 二、、实验目的:研究小车运动的快慢 实验材料:秒表(或电子手表)、长尺、玩具车(学生自带),橡皮泥,马达、电池等(学生自带) 实验过程: 1.小组做好分工:赛车手、计时员、测量员、记录员。 2.找好起点(必要时确定好终点); 3.秒表做好归零; 4.在相同时间内必须进行多次测量(不少于3次),并做好记录 5. .在相同距离内必须进行多次测量(不少于3次),并做好记录 实验结论: 1:相同时间内经过的距离越长,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快) 2:相同距离下所用的时间越短,物体运动的速度越(慢) 三、实验目的:通过重锤说明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实验材料:铁锁、(螺母、橡皮、橡皮泥、砖头、石子、)细线等。 实验过程: 1.观察重锤由几部分组成,怎样连接的。 2. 将细线与铁锁连接在一起,检验是否接牢。 3.用自己做的重锤检测教室是否与地面垂直。 实验现象:重锤的锤线都是与地面(垂直)。 实验结论:重力方向是(垂直向下)的 五、、实验目的:模拟昼夜的成因 实验材料:地球仪手电筒或蜡烛小纸人遮光窗帘 实验过程:(1)将地球仪的北极对着北方,在桌面中间放好;(2)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北京(或其他省会城市)的位置贴上小纸人; (3)用手电筒代替太阳光,在正对地球仪1米左右的地方打开手电筒,调整手电筒的远近,以地球仪上清晰地出现明暗两部分为宜;明确地球仪上的白天部分和黑夜部分; (4) 面对地球仪,使它自西向东慢慢旋转(逆时针方向),将小纸人所在的位置旋转到黑夜部分,接着转动地球仪使小纸人再次转到白天部分; (5)两人一组,轮流演示同一位置的昼夜变化。 实验现象:小纸人一会在(白天)的一面,一会在(黑夜)的一面. 实验结论:地球的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下册一、化冰实验 实验材料:酒精灯灯烧杯冰渣天平温度计铁架台计时器记录表 实验步骤:1.用天平称出30克的冰渣,放入烧杯。 2.烧杯和温度计固定在铁架台上。 3.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每两分钟观测一次,记 录冰化成水及水沸腾时温度及质量的变化。 的。如冰、水、(水蒸气)。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1.实验名称: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实验目的:测量室内外温度实验器材:温度计、线、笔 实验步骤: (1)取一支温度计用线拴好。 (2)将温度计悬挂。 (3)读数。 (4)比较。 实验结果:室内外温度存在差距,通过对大气温度的测量,可以了解当地的气温。 2.实验名称:气温的测量 实验目的:测量温度的变化实验器材:温度计 实验步骤: (1)阳光下和背阴处测量温度. (2)测量一天中,清晨、商务、中午、下午、傍晚的气温。 实验结果: (1)阳光下的温度高,背阴处的温度低。 (2)一天中,中午的时候气温最高,清晨的时候气温最低。 3.实验名称: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吗 实验目的:食盐能否在水中溶解 实验器材:烧杯2个、搅拌棒2根、沙、食盐、水。 实验步骤: (1)取一小匙食盐,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 (2)观察实验结果:食盐在水中溶解了。

4.实验名称: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实验目的:面粉能否在水中溶解 实验器材:烧杯1个、搅拌棒1根、面粉、水。 实验步骤: (1)取一小匙面粉,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搅拌。 (2)你发现了什么?实验结果:面粉在水中没有溶解 5. 实验名称:过滤食盐、沙和面粉与水的混合物 实验器材:铁架台1个、漏斗一个、烧杯6个、玻璃棒3根、滤纸三个、(面粉、沙、食盐)溶液三份。 实验步骤: (1)折叠过滤纸放入漏斗中。 (2)将漏斗放在铁架台上,漏斗下放好接盛滤液的烧杯。 (3)分别倾倒食盐溶液、沙和水的混合物、面粉和水的混合物过滤。 (4)观察比较滤纸。 实验结果:过滤后,食盐没有出现颗粒,沙留在滤纸上,面粉留在滤纸上。 6.实验名称:高锰酸钾的溶解实验目的: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吗 实验器材:烧杯、高锰酸钾、钥匙、搅拌棒、水。 实验步骤: (1)水里放入几粒高锰酸钾,观察并描述高锰酸钾和水的变化。 (2)用搅拌棒搅拌,再观察、描述高锰酸钾和水的变化。 实验结果: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了 7.实验名称:观察胶水和洗发液是怎样溶解的 实验目的:观察胶水和洗发液是怎样溶解的 实验器材:烧杯2个、钥匙、搅拌棒2根、水。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一、食物营养成分的检验实验 实验目的:学会检验食物中的淀粉、脂肪、和蛋白质的方法。 实验材料:碘酒、米饭、滴管、白纸、酒精灯、碟子、花生、瘦肉等。 实验过程: 1、把少量米饭放在碟子上,用滴管向米饭上滴2—3滴碘酒,观察发生的现象。 2、把花生放在白纸上用力挤压,观察白纸上留有的痕迹。 3、将切成细条的瘦肉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烧,注意闻一闻,有什么气味? 实验现象及结论: 1、加入碘酒后,米饭变成蓝黑色,这说明大米中含有淀粉。 2、在白纸挤压花生后,会在纸上留下油迹。说明花生内含有脂肪。 3、将瘦肉在火上烧后,会闻到一股难闻的、烧焦羽毛的气味.说明瘦肉中含有蛋白质。 二、物体在水中的溶解实验 实验目的:认识溶解的特点,理解溶解的定义。 实验材料:三个烧杯、玻璃棒、药匙、食盐、高锰酸钾、沙子。 实验过程: 1、先在三个烧杯中倒入约三分之二的清水。 2、用药匙取适量的食盐,高锰酸钾,沙子分别放入三个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仔细观察三个烧杯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现象:食盐,高锰酸钾在水中不见了,并且均匀的分散在水中,沙子在水中没有变化。 实验结论:溶解的定义,不溶解的定义 注意事项:1,搅拌方法 2,通过颜色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均匀分布情况 3,通过尝的方法了解食盐在水中均匀分布情况 三、不同材料的溶解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判断不同材料在水中是否溶解。(进一步理解溶解现象)实验材料:烧杯,玻璃棒,小苏打,面粉,粉笔末,洗衣粉,木屑等。 实验过程:同上

实验结论:有的物体在水中能溶解,有的物体在水中不能溶解. 四、物体溶解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实验目的:了解加快物体在水中溶解的方法。 实验材料:烧杯、玻璃棒、药匙、高锰酸钾或(食盐、冰糖)、小锤、热水、冷水等。 实验过程:实验一: 1、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等量的温度相同的冷水。 2、把颗粒大小相同的高锰酸钾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中。 3、用玻璃棒搅拌其中一个烧杯中的水,观察高锰钾溶解的快慢情况。 实验现象:搅拌的烧杯中的高锰酸钾溶解得快,不搅拌的烧杯中高锰酸钾溶解得慢。 实验结论:搅拌可以加快溶解。 实验二: 1、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等量的热水和冷水 2、把颗粒大小相同的高锰酸钾放入两个烧杯中,过一会钟,观察两个烧杯中高锰酸钾溶解情况 实验现象:热水中高锰酸钾溶解的快,冷水中高锰酸钾溶解的慢。 实验结论: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 实验三 1、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等量的温度相同的冷水。 2、取两块大小相同的高锰酸钾颗粒,将其中一块研成粉末,然后分别同时放入两个烧杯中,观察比较高锰酸钾溶解的快慢。 实验现象:研成粉末的高锰酸钾溶解的快,未研成粉末的高锰酸钾溶解的慢。实验结论:把物体研成粉末可以加快理解。 注意:此实验是典型的对比实验,实验中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应相同。 五、沉淀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沉淀是净化水的一种方法,能除掉水中一部分不溶解的杂质。 实验材料:烧杯2个、玻璃棒2根、明矾、混浊水。 实验过程: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内容

一、种子萌发的条件 实验材料:大豆种子、培养皿、布、烧杯、筷子、细线、土、纸盒、水等 实验过程: 1、在两个瓶中分别放入同样的卫生纸或棉花,并在每个瓶中放入5—6粒菜豆的 种子。 2、保持1号内的种子干燥,经常向2号瓶中洒一些水,使纸或棉花始终保持潮湿状态,但不要让种子浸没在水里。 3、将两个瓶子同时放在相同的室温中,并保持光照的情况相同。 4、记录种子在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第七天的萌发的情况。 实验现象:1号瓶中的种子没有萌发,2号瓶中的种子逐渐萌发。 实验结论:种子在干燥的环境中不会萌发,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 二、渗水实验 提出问题:哪种土壤的渗水能力强?哪种土壤的渗水能力弱?猜想假设:沙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好,黏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差。 器材试剂: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烧杯、水、渗水比赛演示器 实验过程: 1、向三个瓶中分别装进同样多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并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 3、过一段时间,对三个烧杯渗出的水进行比较。 实验现象:沙质土渗出的水最多,黏质土渗出的水最少 实验结论: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沙质土、壤土、黏质土 三、实验名称: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器材试剂:黑色纸袋、线绳、8株生长情况相似的绿豆苗、水。 实验过程: 1、将绿豆苗分成1、2两组,1组绿豆苗用黑色的纸袋套住,而2组绿豆苗不用黑色纸袋套住,放在有阳光的地方,两组绿豆苗同时浇适宜的水,一周后,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并记录。 2、将绿豆苗分成1、2两组,1组绿豆苗用黑色的纸袋套住,放在阳光下,而2组绿豆苗也用黑色纸袋套住,放在冰箱的保鲜室里,两组绿豆苗同时浇适宜的水,一周后,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并记录。 实验现象: 1、在实验1中第2组绿豆苗生长得好。 2、在实验2中第1组绿豆苗生长得好。 结论:植物的生长需要有充足的光照、适宜的温度。

教科版四年级上科学实验报告单

教科版四年级上科学实验报告单 武冈市新东中心小学四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年级四年级学生姓名班级实验名称温度与气温实验时间 9月4日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实验目的 仪器器材温度计、百叶箱 1、用温度计测量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 2、测量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的气温(选择同一地点); 实验过程 3、把测得的气温填在记录表中。 实验结果优良 教师批注实验有序实验成绩优 实验报告单 年级四年级学生姓名实验名称风向和风速实验时间 9月9日 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实验目的 仪器器材风向标、小风旗 1、学生分组用风向标测试风向。 实验过程 2、学生分组用小风旗测试风速。 3、总结风力大小。 实验结果优良 教师批注实验有序,效果良好。实验成绩优 实验报告单 年级四年级学生人数实验名称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实验时间 9月18日

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实验目的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仪器器材食盐、沙、面粉、烧杯、筷子、玻棒、水槽、漏斗、滤纸、铁架台 1、食盐+水沙+水 2、用筷子轻轻搅拌,观察,盐和沙分别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同时什么也实验过程可能发生什么变化,生:水。师:对,水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3、面粉+水 实验结果良好 教师批注实验准备充分实验成绩良 实验报告单 年级四年级学生人数实验名称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实验时间 9月30日能借助实验进一步观察多种物质之间的溶解现象,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一些实验目的常见的溶解现象。 仪器器材玻璃杯、滴管、酒精、食用油、注射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 1、学生第一次使用试管振荡的方法,在实验之前,教师先介绍和演示试 管振荡。 2、学生开始实验。在三个试管中,分别加入醋、酒精和食用油。实验过程(让学生仔细观察醋和酒精如何扩散,充分描述醋和酒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记录在记录表上。) 3、交流实验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优良 教师批注实验有序实验成绩优 实验报告单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剖析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五年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1、太阳和影子 实验器材:手电筒、竹篾(或铁丝)、小标杆(大头针竖直插在橡皮上)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操作要点 1.组装模拟装置 1.组装模拟装置并介绍:手电筒代表太阳,竹篾代表太阳运动的轨迹,小标杆代 表地球上能产生影子的物体。 2.探究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1.观察: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 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的关系2.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3.实验总结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发现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规律。 4.整理器材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反之影子越长。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模拟昼夜变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3、昼夜交替 实验器材:投影仪(或手电筒)、地球仪、人物模型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 实验步骤操作要点 1.明确地球仪转动的方向1.讨论:地球仪应朝哪个方向转动? 2.游戏:一人从你左边出现,又在你右边消失,又在你左边出现,猜想一下你和这个人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3、明确地球仪转动的方向:由西向东 2.模拟昼夜变化1、在地球仪上某一个国家插上人物模型;2、由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与 投影的距离不能太近,要让投影仪射出的光“包围”地球;)3、缓慢转动地球仪, 边转动边观测; 3.实验总结根据观测现象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 4.整理器材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 一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4、看月亮 实验器材:月相盒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doc

科学实验报告单1 实验名称物体的沉浮 实验目的观察物体的沉浮 实验材料水槽、水、塑料、小刀、泡沫、橡皮、萝卜、曲别针等各种材料 实验过程实验一:取小石头、木块、橡皮、针等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二:1、把水槽放在展台上,从袋中取出泡沫、回形针、萝卜等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2、把小石块、橡皮、泡沫块、萝卜分别切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结论木块、塑料、泡沫在水中是浮的;小石头、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科学实验报告单2 实验名称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实验目的研究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材料水槽、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型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一套同体积不同重量的球、一套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小瓶子、潜水艇 实验过程实验1.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实验2、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实验结论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 科学实验报告单3 实验名称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目的橡皮泥排开水的体积 实验材料水槽、水、塑料、小刀、泡沫、橡皮、萝卜、曲别针等各种材料 实验过程实验一:找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的实心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二:1、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用上面同样大小的橡皮泥,改变它的形状,即把橡皮泥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橡皮泥就能浮在水面上。 2、取一个量杯,装入200毫升的水,记录橡皮泥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 实验结论实心橡皮泥质量不变,形状改变,体积也不变,橡皮泥的沉浮不会发生改变。 橡皮泥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报告篇一: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1.太阳下影子变化 实验名称:太阳下影子变化的模拟实验。 实验准备:手电筒、绳子、橡皮、铅笔、呼啦圈等 实验过程:用手电筒代替太阳,把手电筒用细绳挂在呼啦圈上。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方落下,影子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由西向动转动。 实验结论:1)早上和傍晚的影子最长,中午的影子最短。 2.实际试验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 答:实验名称: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 实验准备:地球仪、手电筒等 实验过程:用手电筒水平照射地球仪,会发现向着手电筒的一面变亮了,背着的一面没有变亮,逆时针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亮着和黑的一面不断变换。 实验结论: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随着地球的转动,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3、设计试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实验名称: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实验准备:凸透镜、凹透镜、白纸等

实验过程:(1)分别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物体。 (2)让阳光穿过凸透镜,观察聚焦情况。(3)把凸透镜对着窗户,观察成像的情况。 实验结论:凸透镜有放大物体的作用,能聚光成像。凹透镜有缩小物体的的作用。 4、设计试验证明光的行进方向。 实验准备:手电筒、三张带孔的纸板等 试验过程:把三张纸板平行放置让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用手电筒照,光能穿过三个小孔;让三个小孔不在一条直线上,光不能通过小孔。 试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行进的。 5.实验名称:研究电磁铁的磁极(自制的电磁铁) 实验方法:(1)给电磁铁通电后,让其钉帽一端与指南针接近,如果钉帽与指南针的北极相吸,那电磁铁的这端就是南极;(2)改变电池的正负极,发现钉帽与指南针的北极相斥,这时电磁铁的南极变成了北极。 实验结论:电磁铁的两极会改变,电池正负极方向改变后会改变电磁铁的磁极。 6、问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假设与线圈圈数有关。线圈匝数多,磁力大; 线圈匝数少,磁力小。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操作(教科版)1.体验静电现象(P2)实验目的:让学生亲身体验静电现象 实验原理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实验器材:塑料梳子或笔、碎纸屑 、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慢慢接近碎纸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1操作步骤:生。 、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再一次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2生。实验结论: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实验名称2 ;不一样的电荷实验目的: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实验器材:气球、羊毛制品、木尺 1 将两个充气气球挨着悬挂在约米长的木尺,用羊毛制品分别摩擦步骤: 两个气球相互接触部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实验结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实验名称:小灯泡的构造实验目的了解小灯泡的构造是怎样的实验器材小灯泡实验步骤展示小灯泡,让学生看清灯泡的构成实验结论小灯泡是由玻璃泡、灯丝、金属架、连接点构成的 4 让小灯泡发光(P5)实验目的: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实验原理只有电流通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实验器材:导线 1 根、电池 1 节、小电珠 1 个。实验步骤:选择连接方式使小灯泡发光。 1、导线连接小灯泡的螺纹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的锡粒接触,观察现象。 、导线连接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接触,2观察现象。 、导线连接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接触,3观察现象。 、整理器材。4实验结论:小灯泡亮了。 (P7)连接带灯座的电路5 实验目的:连接带灯座的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一段导线和一节电池能点亮一个小灯泡实验原理根。1 实验材料:小灯

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各个、导线 2 实验步骤:组装电路、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好一根导线,把电池正确安装在电池盒里。1 2、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发光。 3、将小灯泡安装在灯座上,再连接上导线---小灯泡亮了。 4、拆分器材 5、整理器材。 6 连接串联电路p8实验目的:会使用串联方法连接电路实验原理;串联是电路的一种连接方式 实验器材:电池、电池盒、灯泡、灯座各2 个、导线 4 根。操作步骤: 1、把电池装入电池盒里,把灯泡装在灯座上。 2、用导线把电池、灯泡、逐个串接法连起来。使2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 3、拆分器材 4、整理器材。实验结论:串联是电路的一种连接方式。 7 连接并联电路p8实验目的:会使用并联方式连

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

(1)实验名称:通过活动体验关节的作用实验目的:体会关节的作用实验器材:回形针,豆子,小口瓶 实验步骤:1、绑住食指关节,然后写字,穿回形针“项链”、把豆子放进小口瓶;2、绑住腕关节和指关节,然后系鞋带、拉拉链、写字;3、绑住膝关节,走路、下蹲;4、将你的脚尖踮起,然后迅速落下。比较一下在身体挺直和膝关节弯曲两种状态下做这个动作,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实验现象:没有被用材料固定前的关节能弯曲,用材料固定后的关节不能弯曲。结论:如果没有关节,身体就会变得僵硬。关节有运动、缓冲的作用。 (2)实验名称:做手臂活动模型实验目的:体会肌肉和关节的运动实验器材:绳子、硬纸板、铆钉(细铁丝) 实验步骤:1、剪两条硬纸板,其中一条是另一条的两倍宽。把宽的硬纸板沿长边对折,窄的一端剪圆后夹在对折纸板中间,用铆钉固定。2、剪下两段一样长的绳子,分别粘在两侧的纸板上。3、拉动绳子,活动手臂模型。 实验现象:拉动绳子,手臂就会弯曲,手臂打直,绳子就变直了。结论:纸板相当于骨头,绳子相当于肌肉,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骨骼运动。关节能使人做多种运动方式。 (3)实验名称测走路的速度实验目的:在测量中感受速度的快与慢实验器材:秒表、米尺、粉笔 实验步骤:1、用米尺测出5米距离。2、用正常步伐走5米,测量需要时间为()。比正常步伐快一些走5米,测量需要时间为()。3、用正常步伐走5秒,能走()米;比正常步伐慢一些走5秒,能走()米。4、记录、交流。 实验现象结论:在相同距离情况下,所用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在相同时间情况下,所走距离越长,速度越快。 (4)实验名称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目的:开展对比实验研究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器材:秒表、小车、尺子、钩码、砝码盒实验步骤:1、在桌面上定好距离,确定起点和终点;2、挂2个钩码,测量小车从起点到终点运动的时间为();挂3个钩码,测量小车从起点到终点运动的时间为();挂4个钩码,测量小车从起点到终点运动的时间为();3、实验反复做几次;计算出平均数并比较;4、记录,交流;5、整理实验材料,保持整洁实验现象结论: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其他因素不变) (5)实验名称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目的: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线越长,摆得越慢;反之摆得越快 实验器材:不同长度的线、钩码实验步骤:1、做一个摆,并明白一个来回算一次;2、用摆线30厘米的摆实验,测量15秒可摆动多少次?3、用摆线15厘米的摆实验,测量15秒可摆动多少次?4、记录、比较摆的次数;5、整理实验材料,保持整洁。 实验现象结论:摆的快慢与摆重、摆角无关,与摆线长度有关。 (6)实验名称正确使用弹簧称实验目的:发现力的大小,会使用弹簧称测量力的大小实验器材:弹簧称、钩码、装了文具的笔袋等实验步骤:1、使用前检查指针是否在“0”处;2、将钩码挂在弹簧称上;3、等指针静止时读数;4、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平齐;5、记录;6、整理实验材料,保持整洁。实验现象结论:被测的力不可超过弹簧称标定的最大数值。 (7)实验名称研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的关系实验目的:知道在弹性范围内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 实验器材:同样的弹簧6个、钩码、直尺实验步骤:1、分别固定6个弹簧的一端,测量长度;2、在第一个弹簧下挂1个钩码,测量弹簧的长度;3、在第二个弹簧下挂2个钩码,测量弹簧的长度;4、以此类推,挂完6个弹簧;5、记录、交流;6、整理实验材料。实验现象结论:知道在弹性范围内钩码越多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 (8)实验名称体验物体重力实验目的:了解物体受到重力实验器材:一桶水实验步骤:1、提起水桶时,你有什么感觉?2、如果你放手,水桶会怎样?实验现象:提起水桶感到很重很吃力;放手后水桶会掉到地上水会洒出来。实验结论:不管是离开地面的物体,还是在地面上的物体,它们都会被地球吸引产生重力。 (9)实验名称研究如何减小摩擦实验目的:探究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实验器材:(1)弹簧称、带钩的重物、尺、圆杆小棍、;(2)橡皮泥、线、宽口水杯、洗洁精。实验步骤:(固体)1、把带钩的重物放在桌上,用弹簧称测量拉动重物所需要的力;2、把带钩的重物放在几根圆杆铅笔上,用弹簧称测量拉动木板所需要的力;3、记录、交流;(液体)4、把橡皮泥分成大小相同的几个小团,分别捏成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和椭圆形;5、用线绑住这些模型,同时放入有洗洁精的瓶中,比较下沉速度; 实验现象结论固体:接触面变光滑能减小摩擦力;变滚动液体:流线型物体能减小摩擦力。 (10)实验名称:观察蚕卵和蚁卵实验器材:蚕卵、放大镜、羽毛或干毛笔、养蚕用的纸盆实验步骤:1、用放大镜观察蚕卵和蚁卵。2、观察蚕、蚁的幼虫。实验现象:蚕卵近似圆形,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或黄色的,经1-2天变成淡红、浅褐,再经3-4天变成灰绿或紫黑色,以后不再发生变化。蚕出生后,就是小蚕。实验结论:在气温、湿度适合的时候,蚕才会孵出,小蚕孵出后就要吃食物。 (11)实验名称:观察蚕茧、蛹、蛾实验器材:蚕茧、剪刀、蛹、蛾实验步骤:1、用剪刀剪开蚕蛹,观察。2、观察蚕茧,并用尺量长度。3、观察蚕蛾。实验现象:1、蚕蛹休型粗短,像纺锤。2、蚕茧是由很多根蚕丝组成的。 3、蚕蛾会飞,有6条腿,是昆虫。实验结论:蚕的一生是蚕卵→蚁蚕→蚕→蚕茧→蚕蛾。 (12)实验名称:观察吐丝的蚕实验器材:吐丝的蚕实验步骤:观察蚕吐丝前后的变化。实验现象:蚕在吐丝阶段不吃桑叶,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含实验目的及实验现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1)实验名称: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实验器材:温度计、线、笔 实验步骤: 1、取一支温度计,用线拴好。 2、将温度计悬挂,(离地面米左右,不能靠拢,在室外注意通风,阳光不能直射温度计)。 3、读数。 4、记录并比较。 实验结果:室内外温度存在差距,通过对大气温度的测量,可以了解当地的气温。 (2)实验名称:气温的测量 实验器材:温度计 实验步骤: 1、选择两个地点:阳光下和背阴处来测量它们的温度; 2、测量一天中,清晨、商务、中午、下午、傍晚的气温。 实验结果:1、阳光下的温度高,背阴处的温度低,说明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背阴的地方。2、一天中,中午的时候气温最高,清晨的时候气温最低;还发现在一天中的气温时从低到高,在从高到低的规律变化的。 (3)实验名称: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实验器材:温度计 实验步骤: 1、用喷水壶模拟降水,记录好时间。 2、把雨量器改在水平桌面,读出刻度 3、换算成24小时,核对雨量等级。 实验结果:根据24小时内测的降水量,对照等级表,确定了下雨的等级。 (4)实验名称:观察食盐、沙在水中的状态 实验器材:烧杯2个、搅拌棒2根、沙、食盐、水。 实验步骤: 1、取一小匙食盐,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你有什么发现 2、取一小匙淘洗干净的沙,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你有什么发现 3、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状态。 实验结果:食盐在水中溶解了,沙在水中没有溶解。 (5)实验名称:观察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实验器材:烧杯1个、搅拌棒1根、面粉、水。 实验步骤: 1、取一小匙面粉,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 2、你发现了什么

小学五年级科学实验报告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校:小纪汗乡中 心小学年级: 五年级 时间2015.9.6 实验类型 分组:() 演示:(√) 实验名称种子的发芽实验 实验器材: 培养皿2只、滴管1只、标签纸3张、绿豆种子10粒、放大镜1个、清水 猜测:种子的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实验过程: 1、准备好两个培养皿,在里面平铺上纸巾; 2、在每个纸巾上按三个洞,各放 3 粒绿豆; 3、往一个纸巾上滴水,另一个培养皿里的纸巾不滴水 4、将每天的变化记录下来,填在记录表内: 观察到的现象或 实验的结果: 绿豆种子在有水、常温、有空气、没有阳光的室内发芽了实验结论:种子的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评定等级:良指导教师:石娟娟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校:小纪汗乡中 心小学年级: 五年级 时间2015.9.10 实验类型 分组:() 演示:(√) 实验名称蚯蚓与环境 实验器材:带盖长纸盒2个、干土、湿土若干、蚯蚓6只猜测:蚯蚓喜欢在黑暗潮湿的地方 实验过程: 1、把一个盒子一端剪开一个较大的方口,可以透光,盒子的底部铺上一层吸水纸; 2、将捉来的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后,观察蚯蚓的运动方向。 3、在另一个盒子中,一端铺上干土,一端铺湿土 4、将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后,观察蚯蚓运动的方向。 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第一次的实验结果是,蚯蚓爬向黑暗的一端;第二次的实验结果是,蚯蚓爬向湿土的一端。 实验结论:蚯蚓喜欢在黑暗潮湿的地方 评定等级:良指导教师:石娟娟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校:小纪汗乡中 心小学年级: 五年级 时间2015.9.17 实验类型 分组:() 演示:(√) 实验名称做一个生态瓶 实验器材:塑料桶、沙子、小石子、小铲、漏网、水草、标签、记录纸、小鱼猜测:生物和非生物是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 实验过程:1、找一个大油桶,清洗干净后剪掉上面一部分; 2、在桶底放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子,再装入大半瓶自来水或域水; 3、在桶里种上几棵水草,在水面放一些浮萍; 4、在植物存活后,再放入小鱼等小动物。 5、每天注意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把观察到的现象填入表中。 观察到的现象或 实验的结果: 生物和非生物是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 实验结论:生物和非生物是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评定等级:优指导教师:石娟娟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含实验目的及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含实验目的及实验现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1)实验名称: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实验器材:温度计、线、笔 实验步骤: 1、取一支温度计,用线拴好。 2、将温度计悬挂,(离地面1.5米左右,不能靠拢,在室外注意通风,阳光不能直射温度计)。 3、读数。 4、记录并比较。 实验结果:室内外温度存在差距,通过对大气温度的测量,可以了解当地的气温。 (2)实验名称:气温的测量 实验器材:温度计 实验步骤: 1、选择两个地点:阳光下和背阴处来测量它们的温度; 2、测量一天中,清晨、商务、中午、下午、傍晚的气温。 实验结果:1、阳光下的温度高,背阴处的温度低,说明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背阴的地方。2、一天中,中午的时候气温最高,清晨的时候气温最低;还发现在一天中的气温时从低到高,在从高到低的规律变化的。 (3)实验名称: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实验器材:温度计 实验步骤: 1、用喷水壶模拟降水,记录好时间。 2、把雨量器改在水平桌面,读出刻度 3、换算成24小时,核对雨量等级。 实验结果:根据24小时内测的降水量,对照等级表,确定了下雨的等级。 (4)实验名称:观察食盐、沙在水中的状态 实验器材:烧杯2个、搅拌棒2根、沙、食盐、水。 实验步骤: 1、取一小匙食盐,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你有什么发现? 2、取一小匙淘洗干净的沙,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你有什么发现? 3、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状态。 实验结果:食盐在水中溶解了,沙在水中没有溶解。 (5)实验名称:观察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实验器材:烧杯1个、搅拌棒1根、面粉、水。 实验步骤: 1、取一小匙面粉,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 2、你发现了什么?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吉利希望小学孔小亮 分组实验33个: (1)实验名称: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实验器材:温度计、线、笔 实验步骤: 1、取一支温度计,用线拴好。 2、将温度计悬挂,(离地面1.5米左右,不能靠拢,在室外注意通风,阳光不能直射温度计)。 3、读数。 4、记录并比较。 实验结果:室内外温度存在差距,通过对大气温度的测量,可以了解当地的气温。(2)实验名称:气温的测量 实验器材:温度计 实验步骤: 1、选择两个地点:阳光下和背阴处来测量它们的温度; 2、测量一天中,清晨、商务、中午、下午、傍晚的气温。 实验结果:1、阳光下的温度高,背阴处的温度低,说明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背阴的地方。2、一天中,中午的时候气温最高,清晨的时候气温最低;还发现在一天中的气温时从低到高,在从高到低的规律变化的。 (3)实验名称: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实验器材:温度计

实验步骤: 1、用喷水壶模拟降水,记录好时间。 2、把雨量器改在水平桌面,读出刻度 3、换算成24小时,核对雨量等级。 实验结果:根据24小时内测的降水量,对照等级表,确定了下雨的等级。 (4)实验名称:观察食盐、沙在水中的状态 实验器材:烧杯2个、搅拌棒2根、沙、食盐、水。 实验步骤: 1、取一小匙食盐,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你有什么发现? 2、取一小匙淘洗干净的沙,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你有什么发现? 3、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状态。 实验结果:食盐在水中溶解了,沙在水中没有溶解。 (5)实验名称:观察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实验器材:烧杯1个、搅拌棒1根、面粉、水。 实验步骤: 1、取一小匙面粉,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 2、你发现了什么? 实验结果:面粉在水中没有溶解。 (6)实验名称:过滤食盐、沙和面粉与水的混合物 实验器材:铁架台1个、漏斗一个、烧杯6个、玻璃棒3根、滤纸三个、(面粉、沙、

四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

四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

4课.小吊车 活动1:做小吊车(分组实验) 制作目的:做小吊车并研究小吊车原理 制作材料及工具:小纸盒吊车臂吊臂支架线绳两个铁丝钩一个剪刀锥子胶水钩码 制作过程: 1.小组分工合作 2.观察小吊车模型组装各部分 ①四个点要对称,固定牢固; ②绳子要从前往后穿,不要穿反了; 3.调试小吊车分别拉动两根线,看看小吊车的臂能否灵活运动. 实验现象:小吊车能提起或放下钩码 实验原理:放松上牵引绳,拉紧下牵引绳,吊臂向下运动;拉紧上牵引绳,放松下牵引绳,吊臂向上运动。 8课.快与慢 实验目的:研究小车运动的快慢(分组实验) 实验材料:秒表(或电子手表)、长尺、玩具车(学生自带),橡皮泥,马达、电池等(学生自带) 实验过程: 1.小组做好分工:赛车手、计时员、测量员、记录员。 2.找好起点(必要时确定好终点); 3.秒表做好归零; 4.在相同时间内必须进行多次测量(不少于3次),并做好记

录 5. .在相同距离内必须进行多次测量(不少于3次),并做好记录 实验原理: 1:相同时间内经过的距离越长,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快 2:相同距离下所用的时间越短,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快 9推和拉 实验目的:能够用实验体验探究出力有大小和方向,推和拉都是力。(分组实验) 实验过程: (1)三人一组,两人活动,另一人裁判,交替进行。 (2)活动前,要做好准备工作,推手掌双方要站在相距100厘米的位置,手掌放在中间位置,在准备过程中,不允许用力推或拉对方。 (3)裁判员下达命令后,双方用力推或拉,力争战胜对方。 (4 ) 同一规则再做拉手臂游戏。 实验现象:两个同学同时推,力气大的一方会将力气小的一方推出界线,要想赢,就要增大脚与地面的摩擦力,发现力有大小。用力推时,必须对正方向,方向偏了,也会输,发现了力有方向。 实验原理:推和拉的用力,方向和结果是不同的。推和拉会使物体移动位置或变形,推和拉是一种力,方向不同,大小不同,使物体移动的位置远近也不同。 6课.做沙盘(分组实验)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苏教版 实验名称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 实验目的探究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和太阳的关系 实验材料手电筒、竹篾、小标杆 实验步骤 1. 手电筒代表太阳;竹篾代表太阳运动的轨迹;小标杆代表地球上能产生影子的物体。 2. 观察: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 ;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的关系 实验现象: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反之影子越长。 实验结论:中午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早晚反之影子越长 实验名称:模拟昼夜变化 实验目的:昼夜变化变化的形成原因 实验材料:手电筒、地球仪、人物模型 实验步骤:1手电筒代表太阳;地球仪代表地球。 2、围绕地球仪转动手电筒;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变化 3固定电筒位置;转动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变化 实验现象:地球自转会出现昼夜变化 实验结论: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实验名称:观察月相变化 实验目的:昼夜变化变化的形成原因 实验材料:手电筒、地球仪、人物模型 实验步骤 1.小电筒代表太阳; 2.盒中间的乒乓球代表月球; 3.月相盒周围的小孔代表一个月中在不同时候看月相;实验现象一个月中月相变化: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 月→满月→残月→下弦月→蛾眉月。 实验结论:月球公转形成月相变化。 实验名称:光的直线传播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 研究光的行进路线 实验材料 :小孔板、手电筒屏 实验步骤:用手电筒横向照射小孔;从第三个小孔看手电筒的光来判断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实验现象: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时;光线能通过。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名称: 小孔成像的研究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知道小孔成像的原因 实验器材: 长方形纸盒、剪刀(或美工刀)、一张半透明的纸、铝箔纸(也可不用)、胶水、钉子(大头针)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学生姓名 实验名称设计实验研究太阳运动中影子的变化实验器材手电筒、绳子、橡皮、铅笔等 实验记录 1.用手电筒代替太阳,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方落下,影子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由西向东转动。 2. 影子随着太阳位置变化而变化。 铅笔长:cm。早上:影子长cm。 中午:影子长cm。傍晚:影子长cm。 实验结论早上和傍晚的影子最长,中午的影子最短。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相反。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生姓名 实验名称设计实验研究昼夜交替的原因 实验器材地球仪、手电筒等

实验记录1.用手电筒水平照射地球仪,会发现向着手电筒的一面变亮了,背着的一面没有变亮。 2.逆时针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亮着和黑的一面不断变换。 实验结论 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随着地球的转动,白昼和 黑夜交替出现。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生姓名 实验名称光沿直线传播 实验器材手电筒、三张带孔的硬板等 实验记录 1.把三张硬板平行放置让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用手电筒照,光能穿过三个小孔; 2.让三个小孔不在一条直线上,光不能通过小孔。 3.用纸板挡住太阳光,光线就不会穿过纸板,形成影子。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学生姓名 实验名称小孔成像模拟实验 实验器材白屏、蜡烛等 实验记录 1.将蜡烛、硬板和白屏插入底座分别放在一张白纸上,使底座在一条直线上, 2.点燃蜡烛,前后水平移动蜡烛和硬板的位置,直到在屏上看到蜡烛的像。 实验结论光沿直线传播,透过小孔可以成倒立的像。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生姓名 实验名称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 实验器材 小灯泡2个、导线若干、小开关一个、小电动机1个、小喇叭1个、电池两 节、电池盒两个等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2、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发光。 3、将小灯泡安装在灯座上,再连接上导线---小灯泡亮了。 4、拆分器材 5、整理器材。 6连接串联电路p8 实验目的:会使用串联方法连接电路 实验原理;串联是电路的一种连接方式 实验器材:电池、电池盒、灯泡、灯座各2个、导线4根。 操作步骤: 1、把电池装入电池盒里,把灯泡装在灯座上。 2、用导线把电池、灯泡、逐个串接法连起来。使2个小灯泡同时亮起 来。 3、拆分器材 4、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串联是电路的一种连接方式。 7连接并联电路p8 实验目的:会使用并联方式连接电路 实验原理;并联也是电路的一种连接方式 实验器材:电池、电池盒、灯泡、灯座各2个、导线4根。 操作步骤: 1、把电池装入电池盒里,把灯泡装在灯座上。 2、用导线把电池、灯泡、用并联法连接起来。使2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 3、拆分器材 4、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并联是电路的一种连接方式。 8检测故障电路(P9) 实验目的: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并且排除电路中的故障 实验原理: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故障 实验器材:一个由2个灯泡、灯座、1节电池、电池盒连接组成的出故障的电路,一个“电路检测器”。 操作步骤: 1、组装一个“电路检测器”。用电池、小电珠、导线制作一个电路检测 器; 2、先预测再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中所发生的故障, 3、说出故障原因,并且采用替换法把电路重新接亮。 9检测导体和绝缘体P11 实验目的:检测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 实验原理:能使电路检测器中灯泡亮起来的物体是导体,亮不起来的则是绝缘体 实验材料:木片、塑料片、回形针、钥匙、纸板、橡皮、布、丝绸、玻璃、铅笔、铜丝、铁钉、铝片、陶瓷……,1个电路检测器。 实验步骤:

四年级科学实验报告

四年级科学实验报告 课题:动物的卵 实验名称;解剖鸡蛋 1、观察鸡蛋的外形 2、观察鸡蛋的内部 (1)观察生鸡蛋:用镊子在侧面小心的敲开一个洞观察;再观察两头敲开的鸡蛋,再把鸡蛋打在塑料盒中观察,看到了鸡蛋的那些部分? (2)、观察熟鸡蛋 把熟鸡蛋纵切开,认识蛋白、蛋黄、气室。他们分别是生鸡蛋的那一部分?生鸡蛋的各个部分在熟鸡蛋中又变成什么样了?还发现了什么? 观察鸡蛋 实验记录

四年级科学实验报告 课题: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实验名称:检测8种常见岩石的特征 操作方法:(1)将六种岩石的编号。(2)观察岩石的组成、层理(岩石的剖面)、气孔、斑点(不同的颗粒)生物痕迹(3)、观察岩石颗粒大小、颗粒结构松散还是紧密。(4)敲击听声音(5)、在岩石上滴上稀盐酸后观察是否冒气泡。 (6)用放大镜观察的基础上对六种岩石特征进行归纳和概括。 检测人

课题: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实验名称:水煮鸡肉 观察比较生、熟鸡肉 1、观察生鸡肉的特征——闻一闻气味;用手撕开鸡肉的皮; 2、将一小块生鸡肉放入清水中加热,观察并描述鸡肉的变化。 3、我们就来动手实践一下,亲自经历用火烧食物的过程。具体操作方法:(1)、放在水中煮,要做好实验装置。 (2)、加100毫升清水,将鸡肉放入烧杯中。点燃酒精灯等水开。 (3)观察时闻气味;用手撕鸡肉的皮和肉。 描述鸡肉的变化: 生——体积大、颜色白、气味难闻、不容易被撕开、不好吃、不容易消化熟——体积小、颜色黄、有香味、松软、好吃,容易消化、细菌和虫卵都被杀死了 操作,记录

四年级科学实验报告 课题: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实验名称:液体之间的溶解和不溶解 在实验中请同学们注意观察(1)、各种液体是怎样进入水中的?各种液体是怎样进入洗洁精中的?(2)、它们在水中是飘浮还是下沉?(3)、它们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实验时分两步:先轻轻搅拌,观察有什么现象?再充分搅拌,继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状态。 记录人 记录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