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实验报告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第二单元 1. 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 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 5. 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 小明发现大树的影子朝西,那太阳在东边。 9. 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 12.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 13.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14.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 15.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 16.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 17.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2、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4、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都回侵蚀土地。 16、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内容

一、种子萌发的条件 实验材料:大豆种子、培养皿、布、烧杯、筷子、细线、土、纸盒、水等 实验过程: 1、在两个瓶中分别放入同样的卫生纸或棉花,并在每个瓶中放入5—6粒菜豆的 种子。 2、保持1号内的种子干燥,经常向2号瓶中洒一些水,使纸或棉花始终保持潮湿状态,但不要让种子浸没在水里。 3、将两个瓶子同时放在相同的室温中,并保持光照的情况相同。 4、记录种子在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第七天的萌发的情况。 实验现象:1号瓶中的种子没有萌发,2号瓶中的种子逐渐萌发。 实验结论:种子在干燥的环境中不会萌发,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 二、渗水实验 提出问题:哪种土壤的渗水能力强?哪种土壤的渗水能力弱?猜想假设:沙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好,黏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差。 器材试剂: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烧杯、水、渗水比赛演示器 实验过程: 1、向三个瓶中分别装进同样多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并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 3、过一段时间,对三个烧杯渗出的水进行比较。 实验现象:沙质土渗出的水最多,黏质土渗出的水最少 实验结论: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沙质土、壤土、黏质土 三、实验名称: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器材试剂:黑色纸袋、线绳、8株生长情况相似的绿豆苗、水。 实验过程: 1、将绿豆苗分成1、2两组,1组绿豆苗用黑色的纸袋套住,而2组绿豆苗不用黑色纸袋套住,放在有阳光的地方,两组绿豆苗同时浇适宜的水,一周后,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并记录。 2、将绿豆苗分成1、2两组,1组绿豆苗用黑色的纸袋套住,放在阳光下,而2组绿豆苗也用黑色纸袋套住,放在冰箱的保鲜室里,两组绿豆苗同时浇适宜的水,一周后,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并记录。 实验现象: 1、在实验1中第2组绿豆苗生长得好。 2、在实验2中第1组绿豆苗生长得好。 结论:植物的生长需要有充足的光照、适宜的温度。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1.实验名称: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实验目的:测量室内外温度实验器材:温度计、线、笔 实验步骤: (1)取一支温度计用线拴好。 (2)将温度计悬挂。 (3)读数。 (4)比较。 实验结果:室内外温度存在差距,通过对大气温度的测量,可以了解当地的气温。 2.实验名称:气温的测量 实验目的:测量温度的变化实验器材:温度计 实验步骤: (1)阳光下和背阴处测量温度. (2)测量一天中,清晨、商务、中午、下午、傍晚的气温。 实验结果: (1)阳光下的温度高,背阴处的温度低。 (2)一天中,中午的时候气温最高,清晨的时候气温最低。 3.实验名称: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吗 实验目的:食盐能否在水中溶解 实验器材:烧杯2个、搅拌棒2根、沙、食盐、水。 实验步骤: (1)取一小匙食盐,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 (2)观察实验结果:食盐在水中溶解了。

4.实验名称: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实验目的:面粉能否在水中溶解 实验器材:烧杯1个、搅拌棒1根、面粉、水。 实验步骤: (1)取一小匙面粉,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搅拌。 (2)你发现了什么?实验结果:面粉在水中没有溶解 5. 实验名称:过滤食盐、沙和面粉与水的混合物 实验器材:铁架台1个、漏斗一个、烧杯6个、玻璃棒3根、滤纸三个、(面粉、沙、食盐)溶液三份。 实验步骤: (1)折叠过滤纸放入漏斗中。 (2)将漏斗放在铁架台上,漏斗下放好接盛滤液的烧杯。 (3)分别倾倒食盐溶液、沙和水的混合物、面粉和水的混合物过滤。 (4)观察比较滤纸。 实验结果:过滤后,食盐没有出现颗粒,沙留在滤纸上,面粉留在滤纸上。 6.实验名称:高锰酸钾的溶解实验目的: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吗 实验器材:烧杯、高锰酸钾、钥匙、搅拌棒、水。 实验步骤: (1)水里放入几粒高锰酸钾,观察并描述高锰酸钾和水的变化。 (2)用搅拌棒搅拌,再观察、描述高锰酸钾和水的变化。 实验结果: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了 7.实验名称:观察胶水和洗发液是怎样溶解的 实验目的:观察胶水和洗发液是怎样溶解的 实验器材:烧杯2个、钥匙、搅拌棒2根、水。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重点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 2、草→兔→蛇→鹰 3、草→蝗虫→鹰 4、草→蝗虫→蛇→鹰 5、草→鸟→蛇 6、草→鸟—→蛇→鹰 第二单元

1.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 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日晷)计时。 8.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 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 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12.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3. 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4. 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用凹面镜、凸透镜。 15. 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 16.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多摄氏度。 17.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18.物体和太阳光垂直时升温快。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剖析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五年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1、太阳和影子 实验器材:手电筒、竹篾(或铁丝)、小标杆(大头针竖直插在橡皮上)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操作要点 1.组装模拟装置 1.组装模拟装置并介绍:手电筒代表太阳,竹篾代表太阳运动的轨迹,小标杆代 表地球上能产生影子的物体。 2.探究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1.观察: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 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的关系2.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3.实验总结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发现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规律。 4.整理器材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反之影子越长。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模拟昼夜变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3、昼夜交替 实验器材:投影仪(或手电筒)、地球仪、人物模型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 实验步骤操作要点 1.明确地球仪转动的方向1.讨论:地球仪应朝哪个方向转动? 2.游戏:一人从你左边出现,又在你右边消失,又在你左边出现,猜想一下你和这个人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3、明确地球仪转动的方向:由西向东 2.模拟昼夜变化1、在地球仪上某一个国家插上人物模型;2、由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与 投影的距离不能太近,要让投影仪射出的光“包围”地球;)3、缓慢转动地球仪, 边转动边观测; 3.实验总结根据观测现象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 4.整理器材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 一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4、看月亮 实验器材:月相盒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四年级下册教科版科学实验报告单.doc

四年级下册教科版科学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认识灯泡的构造与如何使灯泡发亮 实验目的了解小灯泡的构造是怎样的;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 实验器材小灯泡、导线1根、电池1节、小电珠1个。 实验步骤:首先展示小灯泡,让学生看清灯泡的构成。 1、导线连接小灯泡的螺纹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的锡粒接触,观察现象。 2、导线连接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接触,观察现象。 3、导线连接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接触,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小灯泡是由玻璃泡、灯丝、金属架、连接点构成的,通电后小灯泡亮了。

实验名称:制作电路检测器,查找电路中的故障 实验目的: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故障 实验器材:一个由2个灯泡、灯座、1节电池、电池盒连接组成的出故障的电路,一个“电路检测器”。 操作步骤:1、组装一个“电路检测器”。用电池、小电珠、导线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 2、先预测再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中所发生的故障, 3、说出故障原因,并且采用替换法把电路重新接亮。 实验结论:用电路检测器可以检测电路故障

实验名称:检测材料的导电性 实验目的:检测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 实验材料:木片、塑料片、回形针、钥匙、纸板、橡皮、布、丝绸、玻璃、铅笔、铜丝、铁钉、铝片、陶瓷……,1个电路检测器。 实验步骤: 1、从以上物品中选择6种检测。 2、检查电路检测器。 3、检测每种物品,观察现象:使小灯泡发光,说明被鉴别的材料容易导电;小灯泡不发光,说明被鉴别的材料不容易导电(注意要重复检测)。 4、能说出导体、绝缘体的概念,并将被检测物品正确的分为导体和绝缘体两组。 实验结论:在我们选取的材料中,铜片、钥匙…是导体;纸条、塑料片、木片、橡皮…… 是绝缘体。

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doc

科学实验报告单1 实验名称物体的沉浮 实验目的观察物体的沉浮 实验材料水槽、水、塑料、小刀、泡沫、橡皮、萝卜、曲别针等各种材料 实验过程实验一:取小石头、木块、橡皮、针等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二:1、把水槽放在展台上,从袋中取出泡沫、回形针、萝卜等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2、把小石块、橡皮、泡沫块、萝卜分别切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结论木块、塑料、泡沫在水中是浮的;小石头、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科学实验报告单2 实验名称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实验目的研究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材料水槽、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型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一套同体积不同重量的球、一套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小瓶子、潜水艇 实验过程实验1.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实验2、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实验结论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 科学实验报告单3 实验名称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目的橡皮泥排开水的体积 实验材料水槽、水、塑料、小刀、泡沫、橡皮、萝卜、曲别针等各种材料 实验过程实验一:找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的实心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二:1、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用上面同样大小的橡皮泥,改变它的形状,即把橡皮泥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橡皮泥就能浮在水面上。 2、取一个量杯,装入200毫升的水,记录橡皮泥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 实验结论实心橡皮泥质量不变,形状改变,体积也不变,橡皮泥的沉浮不会发生改变。 橡皮泥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报告篇一: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1.太阳下影子变化 实验名称:太阳下影子变化的模拟实验。 实验准备:手电筒、绳子、橡皮、铅笔、呼啦圈等 实验过程:用手电筒代替太阳,把手电筒用细绳挂在呼啦圈上。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方落下,影子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由西向动转动。 实验结论:1)早上和傍晚的影子最长,中午的影子最短。 2.实际试验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 答:实验名称: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 实验准备:地球仪、手电筒等 实验过程:用手电筒水平照射地球仪,会发现向着手电筒的一面变亮了,背着的一面没有变亮,逆时针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亮着和黑的一面不断变换。 实验结论: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随着地球的转动,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3、设计试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实验名称: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实验准备:凸透镜、凹透镜、白纸等

实验过程:(1)分别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物体。 (2)让阳光穿过凸透镜,观察聚焦情况。(3)把凸透镜对着窗户,观察成像的情况。 实验结论:凸透镜有放大物体的作用,能聚光成像。凹透镜有缩小物体的的作用。 4、设计试验证明光的行进方向。 实验准备:手电筒、三张带孔的纸板等 试验过程:把三张纸板平行放置让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用手电筒照,光能穿过三个小孔;让三个小孔不在一条直线上,光不能通过小孔。 试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行进的。 5.实验名称:研究电磁铁的磁极(自制的电磁铁) 实验方法:(1)给电磁铁通电后,让其钉帽一端与指南针接近,如果钉帽与指南针的北极相吸,那电磁铁的这端就是南极;(2)改变电池的正负极,发现钉帽与指南针的北极相斥,这时电磁铁的南极变成了北极。 实验结论:电磁铁的两极会改变,电池正负极方向改变后会改变电磁铁的磁极。 6、问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假设与线圈圈数有关。线圈匝数多,磁力大; 线圈匝数少,磁力小。

(教科版)小学3-6年级科学实验报告

科学实验报告 三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实验一: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3) 实验二:砖和陶瓷 (4) 实验三:谁流的更快些 (5) 实验四:空气占据空间吗 (6) 实验五:空气有重量吗? (7) 三年级下册实验报告 实验一:水结冰了 (8) 实验二:冰融化了 (9) 实验三:磁铁有磁性 (10) 实验四:磁铁的两极 (11) 实验五:磁极的相互作用 (12) 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实验一: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13) 实验二:溶解的快和慢 (14) 实验三:100毫升谁能溶解多少食盐 (15) 实验四: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16) 实验五: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7) 实验六:声音是怎样传播 (18) 四年级下册实验报告 实验一:点亮小灯泡、简单电路 (19) 实验二:导体和绝缘体 (20) 实验三:比较两种电路连接 (21) 实验四:食物中的营养 (22) 实验五:面包发霉了 (23) 五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实验一:种子发芽实验 (24) 实验二:光与热 (25) 实验三: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26) 实验四:我们的小车 (27) 实验五:用橡皮筋作动力 (28) 五年级下册实验报告 实验一: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29) 实验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30) 实验三:浮力 (31) 实验四:液体的热胀冷缩 (32) 实验五:空气的热胀冷缩 (33) 实验六:金属的热胀冷缩 (34) 实验七:摆的研究 (35) 六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实验一:杠杆的科学 (36) 实验二:轮轴的秘密 (37) 实验三:动滑轮和定滑轮 (38) 实验四:斜面的作用 (39) 实验五:抵抗弯曲 (40) 实验六: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41) 实验七: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42) 六年级下册实验报告 实验一:用显微镜观察色生命世界(一) (43) 实验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44)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 学知识点全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重点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 2、草→兔→蛇→鹰 3、草→蝗虫→鹰 4、草→蝗虫→蛇→鹰

5、草→鸟→蛇 6、草→鸟—→蛇→鹰 第二单元 1.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 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日晷)计时。 8.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 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12.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3. 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4. 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用凹面镜、凸透镜。 15. 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 16.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多摄氏度。 17.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18.物体和太阳光垂直时升温快。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课时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四、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 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2、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请大家准备好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将对认真完成实验的同学加星评价。

小学五年级科学实验报告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校:小纪汗乡中 心小学年级: 五年级 时间2015.9.6 实验类型 分组:() 演示:(√) 实验名称种子的发芽实验 实验器材: 培养皿2只、滴管1只、标签纸3张、绿豆种子10粒、放大镜1个、清水 猜测:种子的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实验过程: 1、准备好两个培养皿,在里面平铺上纸巾; 2、在每个纸巾上按三个洞,各放 3 粒绿豆; 3、往一个纸巾上滴水,另一个培养皿里的纸巾不滴水 4、将每天的变化记录下来,填在记录表内: 观察到的现象或 实验的结果: 绿豆种子在有水、常温、有空气、没有阳光的室内发芽了实验结论:种子的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评定等级:良指导教师:石娟娟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校:小纪汗乡中 心小学年级: 五年级 时间2015.9.10 实验类型 分组:() 演示:(√) 实验名称蚯蚓与环境 实验器材:带盖长纸盒2个、干土、湿土若干、蚯蚓6只猜测:蚯蚓喜欢在黑暗潮湿的地方 实验过程: 1、把一个盒子一端剪开一个较大的方口,可以透光,盒子的底部铺上一层吸水纸; 2、将捉来的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后,观察蚯蚓的运动方向。 3、在另一个盒子中,一端铺上干土,一端铺湿土 4、将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后,观察蚯蚓运动的方向。 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第一次的实验结果是,蚯蚓爬向黑暗的一端;第二次的实验结果是,蚯蚓爬向湿土的一端。 实验结论:蚯蚓喜欢在黑暗潮湿的地方 评定等级:良指导教师:石娟娟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校:小纪汗乡中 心小学年级: 五年级 时间2015.9.17 实验类型 分组:() 演示:(√) 实验名称做一个生态瓶 实验器材:塑料桶、沙子、小石子、小铲、漏网、水草、标签、记录纸、小鱼猜测:生物和非生物是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 实验过程:1、找一个大油桶,清洗干净后剪掉上面一部分; 2、在桶底放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子,再装入大半瓶自来水或域水; 3、在桶里种上几棵水草,在水面放一些浮萍; 4、在植物存活后,再放入小鱼等小动物。 5、每天注意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把观察到的现象填入表中。 观察到的现象或 实验的结果: 生物和非生物是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 实验结论:生物和非生物是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评定等级:优指导教师:石娟娟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 2.草→兔→蛇→鹰 3.草→蝗虫→鹰 4.草→蝗虫→蛇→鹰 5.草→鸟→蛇 6.草→鸟—→蛇→鹰 第二单元 1.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操作(教科版)1.体验静电现象(P2)实验目的:让学生亲身体验静电现象 实验原理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实验器材:塑料梳子或笔、碎纸屑 、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慢慢接近碎纸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1操作步骤:生。 、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再一次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2生。实验结论: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实验名称2 ;不一样的电荷实验目的: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实验器材:气球、羊毛制品、木尺 1 将两个充气气球挨着悬挂在约米长的木尺,用羊毛制品分别摩擦步骤: 两个气球相互接触部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实验结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实验名称:小灯泡的构造实验目的了解小灯泡的构造是怎样的实验器材小灯泡实验步骤展示小灯泡,让学生看清灯泡的构成实验结论小灯泡是由玻璃泡、灯丝、金属架、连接点构成的 4 让小灯泡发光(P5)实验目的: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实验原理只有电流通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实验器材:导线 1 根、电池 1 节、小电珠 1 个。实验步骤:选择连接方式使小灯泡发光。 1、导线连接小灯泡的螺纹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的锡粒接触,观察现象。 、导线连接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接触,2观察现象。 、导线连接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接触,3观察现象。 、整理器材。4实验结论:小灯泡亮了。 (P7)连接带灯座的电路5 实验目的:连接带灯座的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一段导线和一节电池能点亮一个小灯泡实验原理根。1 实验材料:小灯

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各个、导线 2 实验步骤:组装电路、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好一根导线,把电池正确安装在电池盒里。1 2、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发光。 3、将小灯泡安装在灯座上,再连接上导线---小灯泡亮了。 4、拆分器材 5、整理器材。 6 连接串联电路p8实验目的:会使用串联方法连接电路实验原理;串联是电路的一种连接方式 实验器材:电池、电池盒、灯泡、灯座各2 个、导线 4 根。操作步骤: 1、把电池装入电池盒里,把灯泡装在灯座上。 2、用导线把电池、灯泡、逐个串接法连起来。使2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 3、拆分器材 4、整理器材。实验结论:串联是电路的一种连接方式。 7 连接并联电路p8实验目的:会使用并联方式连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第二单元 1. 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 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 5. 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 小明发现大树的影子朝西,那太阳在东边。 9. 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 12.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 13.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14.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 15.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 16.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 17.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2、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4、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都回侵蚀土地。 16、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第四单元 1、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 2、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行驶速度越快,行驶距离越远;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少,行驶速度越慢,行驶距离越近。 3、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含实验目的及实验现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1)实验名称: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实验器材:温度计、线、笔 实验步骤: 1、取一支温度计,用线拴好。 2、将温度计悬挂,(离地面米左右,不能靠拢,在室外注意通风,阳光不能直射温度计)。 3、读数。 4、记录并比较。 实验结果:室内外温度存在差距,通过对大气温度的测量,可以了解当地的气温。 (2)实验名称:气温的测量 实验器材:温度计 实验步骤: 1、选择两个地点:阳光下和背阴处来测量它们的温度; 2、测量一天中,清晨、商务、中午、下午、傍晚的气温。 实验结果:1、阳光下的温度高,背阴处的温度低,说明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背阴的地方。2、一天中,中午的时候气温最高,清晨的时候气温最低;还发现在一天中的气温时从低到高,在从高到低的规律变化的。 (3)实验名称: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实验器材:温度计 实验步骤: 1、用喷水壶模拟降水,记录好时间。 2、把雨量器改在水平桌面,读出刻度 3、换算成24小时,核对雨量等级。 实验结果:根据24小时内测的降水量,对照等级表,确定了下雨的等级。 (4)实验名称:观察食盐、沙在水中的状态 实验器材:烧杯2个、搅拌棒2根、沙、食盐、水。 实验步骤: 1、取一小匙食盐,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你有什么发现 2、取一小匙淘洗干净的沙,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你有什么发现 3、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状态。 实验结果:食盐在水中溶解了,沙在水中没有溶解。 (5)实验名称:观察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实验器材:烧杯1个、搅拌棒1根、面粉、水。 实验步骤: 1、取一小匙面粉,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 2、你发现了什么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含实验目的及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含实验目的及实验现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1)实验名称: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实验器材:温度计、线、笔 实验步骤: 1、取一支温度计,用线拴好。 2、将温度计悬挂,(离地面1.5米左右,不能靠拢,在室外注意通风,阳光不能直射温度计)。 3、读数。 4、记录并比较。 实验结果:室内外温度存在差距,通过对大气温度的测量,可以了解当地的气温。 (2)实验名称:气温的测量 实验器材:温度计 实验步骤: 1、选择两个地点:阳光下和背阴处来测量它们的温度; 2、测量一天中,清晨、商务、中午、下午、傍晚的气温。 实验结果:1、阳光下的温度高,背阴处的温度低,说明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背阴的地方。2、一天中,中午的时候气温最高,清晨的时候气温最低;还发现在一天中的气温时从低到高,在从高到低的规律变化的。 (3)实验名称: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实验器材:温度计 实验步骤: 1、用喷水壶模拟降水,记录好时间。 2、把雨量器改在水平桌面,读出刻度 3、换算成24小时,核对雨量等级。 实验结果:根据24小时内测的降水量,对照等级表,确定了下雨的等级。 (4)实验名称:观察食盐、沙在水中的状态 实验器材:烧杯2个、搅拌棒2根、沙、食盐、水。 实验步骤: 1、取一小匙食盐,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你有什么发现? 2、取一小匙淘洗干净的沙,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你有什么发现? 3、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状态。 实验结果:食盐在水中溶解了,沙在水中没有溶解。 (5)实验名称:观察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实验器材:烧杯1个、搅拌棒1根、面粉、水。 实验步骤: 1、取一小匙面粉,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 2、你发现了什么?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doc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 一、实验名称:让小灯泡发光 实验目的: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 实验器材:导线1根、电池1节、小电珠1个。 实验步骤:选择连接方式使小灯泡发光。 1、导线连接小灯泡的螺纹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的锡粒接触,观察现象。 2、导线连接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接触,观察现象。 3、导线连接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接触,观察现象。 4、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小灯泡亮了。

二、实验名称:简单电路 实验目的:连接带灯座的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 实验材料: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各1个、导线2根。 实验步骤:组装电路 1、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好一根导线,把电池正确安装在电池盒里。 2、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发光。 3、将小灯泡安装在灯座上,再连接上导线,小灯泡亮了。 4、拆分器材。 5、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一段导线和一节电池能点亮一个小灯泡。

三、实验名称:电路检测器 实验目的: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并且排除电路中的故障 实验器材:一个由2个灯泡、灯座、1节电池、电池盒连接组成的出故障的电路,一个“电路检测器”。操作步骤: 1、组装一个“电路检测器”。用电池、小电珠、导线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 2、先预测再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中所发生的故障, 3、说出故障原因,并且采用替换法把电路重新接亮。 实验结论:电路检测器能检测出电路故障。

四、实验名称:检测导体和绝缘体 实验目的:检测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 实验材料:木片、塑料片、回形针、钥匙、纸板、橡皮、布、丝绸、玻璃、铅笔、铜丝、铁钉、铝片、陶瓷……,1个电路检测器。 实验步骤: 1、从以上物品中选择6种检测。 2、检查电路检测器。 3、检测每种物品,观察现象:使小灯泡发光,说明被鉴别的材料容易导电;小灯泡不发光,说明被鉴别的材料不容易导电(注意要重复检测)。 4、能说出导体、绝缘体的概念,并将被检测物品正确的分为导体和绝缘体两组。 5、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 在我们选取的材料中,铜片、钥匙…是导体;纸条、木片…是绝缘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