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中英翻译过程中的语境分析

浅析中英翻译过程中的语境分析

浅析中英翻译过程中的语境分析
浅析中英翻译过程中的语境分析

摘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中国与国际社会之间的相互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这种现象也加快了翻译发展的步伐。自“翻译研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派以来,以奈达(Nida)为代表的翻译学派就曾对翻译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本文所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翻译过程中的语境分析,它被包含在翻译理论这个大的环境里。本文采用综合评述的方式,在阅读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这一论题进行了阐释。

本文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文献综述。该部分主要涉及本文的研究目的、对综述论题的定义以及该领域的研究背景和发展趋势。此部分充分提现了翻译及语境分析的发展过程。

第二部分是论述翻译过程中的语境因素。它主要包括语言语境因素、情境语境因素和文化语境因素。对这些方面的研究,为后面的研究做好了铺垫。

第三部分是翻译过程中的语境因素对词义产生的影响。本文主要涉及褒贬义和歧义两个方面的影响。

第四部分是结语。

关键词:翻译过程;语境;语境分析

Abstract

In our nation, along with the more and more deep level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 market economy, there exists more communication among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This phenomenon accelerates the speed of translation. Since the “translation research “being an independent subject, the translation school of Nida had leaded to a great impact o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study are on the context analysis during the English-Chinese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It is contained the big environment of translation theories. This thesis uses the comprehensive argument method and stands on the foundation of reading many materials to analyze the theme.

This thesi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literature review. It involves in the research objectives, definitions of the theme and the background and future tendency of the research. This part is better to present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and the context analysis.

The second part mainly discusses the contextual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he contextual factors include the linguistic context, situational context, cultural context. The research on these aspects will provide a basis to the following research.

The third part is on the impact of the contextual factors in translation

process. This thesis mainly involves the bad or good meaning of words and the lexical ambiguity.

The forth part is conclusion.

Key words: translation process; context; context analysis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浅析中英翻译过程中的语境分析 (1)

A Brief Study on the Context Analysis during the English-Chinese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1)

第1章:文献综述 (1)

1.1 导论 (1)

1.1.1 研究目的 (1)

1.1.2 定义综述主题 (1)

1.2 该领域研究的背景及发展趋势 (3)

第2章:翻译过程中的语境因素 (4)

2.1 语言语境因素 (4)

2.2 情境语境因素 (4)

2.3 文化语境因素 (5)

第3章:翻译过程中语境因素对词义产生的影响 (7)

3.1 决定词语的褒贬义 (7)

3.2 引起对词义的歧义理解 (7)

第4章:结语 (9)

4.1 本文研究的主要发现 (9)

4.2 本文研究结果的局限性 (9)

参考文献: (10)

浅析中英翻译过程中的语境分析

A Brief Study on the Context Analysis during the English-Chinese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第1章:文献综述

1.1 导论

1.1.1 研究目的

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飞快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贸、文化、教育交往越来越频繁,每天都有各种国际会议在中国各省市召开,中国也频繁的参与到国际的各项事务,中国的各种文献被翻译成英语等国际通用语言,很多的外国文献同样也被译成中文在国内出版发行。可见翻译正在作为一个新兴的热门行业,已经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和人们的重视。而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语境”对翻译的重要性。为了更好的适应当今社会形势的要求,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现实生活需求,本文将对中英翻译过程中的语境分析做一些阐述。

1.1.2 定义综述主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的翻译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历

史时期。而在我国最早提出翻译理论建设的人,首推董秋斯1先生,他

说:“研究翻译理论的人,几乎可以说没有。我们所有的,是一些供临时参考的翻译条例和片段的经验之谈。尽管这些东西是很宝贵的,有过很大的功效,但是,无可讳言,不能合成一个体系。一种体系的构成,是一种广泛地调查研究的总结。从事这一工作的人,不但要了解中外语文的特征,还要从历史上观察全部工作的发展。到今为止,我们还不见有人从事这样一项工作,至少还没有显然可见的成绩”(1950:2)。并且,他的思想也被指出“在1951年4月15日发表的《论翻译理论的建设》中,更详尽地阐述了他的思想,并具体制定了需要做的工作。这标志着我国翻译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马会娟、管兴忠2006:34)。我国翻译学家范仲英认为“翻译是人类交流思想过程中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是通晓不同语言的人能通过原文的重新表达而进行思想交流。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即原语)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译语)表达出来,是译文读者能得到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1994:13)。如此,翻译的过程正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它所带来的将是翻译理论的日趋成熟。

随着人们对翻译过程的不断探索,“语境”这个词对他们来说,已经不再是人类学家Malinowski2在上个世纪20年代提出语境时的那样的模糊了。人们开始渐渐领悟到,在翻译的过程中,对语言的理解,不应该只仅仅停留在语言本身的意义上,语境的意义同样很重要。而“翻译语境”(translation context)是翻译理论和实践领域一个重要的

1董秋斯(1899~1969),原名绍明,文学翻译家。下隶静海(今属天津)人,192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哲学系,同年底参加北伐战争。

2Malinowski(1884~1942),中文译名:马林诺夫斯基,英国社会人类学家,功能学派创始人之一。生于波兰,卒于美国。

概念,关于翻译和语境的关系,Newmark(1982)认为“语境在所有翻译中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远大于其他任何法规、任何理论和任何基本词义”(于东:2007:27)。

语境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为了更深入细致的分析语境与翻译过程的相互关系,本文作者将其定义为中英翻译过程中的语境分析。

1.2 该领域研究的背景及发展趋势

语境分析在翻译过程的一些研究背景,是在翻译基本理论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自从人类学家Malinowski提出“语境”这个概念以来,人们便在翻译实践中逐渐将语境与翻译相结合,是翻译的效果达到最佳。在一篇题为“The Role of Context in Translating”的文章中,就结合翻译实践阐释了翻译语境的概念(Nida:1999:79—83)。由此,翻译中的语境分析渐渐的得到重视。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翻译的内容日趋复杂多变,语境因素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有学者就认为“语言与文化和语境的密切关系决定了翻译与文化和语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翻译离不开语境,不了解上下文语境及情境语境就不可能做好翻译”(赵玲:2009:16)。

第2章:翻译过程中的语境因素

2.1 语言语境因素

语言语境具体是指上下文,包括词、短语、语句及语篇之间的关系。语言是在一个相互交流的环境里起作用的,不论它是一个静态对动态的环境、动态对静态的环境以及动态对动态的环境,语言语境在我们对语言的理解过程中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离开一个词所处的语境,它的词义就会变得不确定。“上下文观念是阅读理解和翻译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理解和翻译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和译者是否有上下文观念或能否进行上下文分析,并由此相当程度上决定理解与翻译能力的高低”(司显柱、曾剑:2006:55)。例如:

a)The books are not closed, as the company is national owned.

b)The books are not closed when the exam gets started.

a)句中的“The books are not closed”,它的语境是在国有的企业里,它的账目是对外公开的。而b)句是在考试前,学生应该把书合上。很显然,这就是语言语境的作用。

2.2 情境语境因素

情境语境具体是指交际过程中的人、发生的事、交际所使用的方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心理情感等。这种语境的联系不仅仅局限于语篇本身所包含的内容,还要联系整个语篇所处的具体环境。在翻译的过程中,有时很难从词语所处的上下文来确定它的真正的含义,

这时,情境语境的作用就得到了体现。例如:

A: Oh, I cannot stand my poor English. Could you help me?

B: If you had firmed your determination. It would not be that.

可以看到,B并没有直接的回答A的提问和请求,而是婉转的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和拒绝。这个例子说明,在翻译过程中,对情境因素的把握也是很重要的。看一个句子表达的是字面意思还是隐喻意思常常需要看句子所处的上下文,并辅以情境语境分析,便能在词语的众多意思中做出正确的选择(朱励奋:2009:40)。

2.3 文化语境因素

人类社会所了解的文化,在很多时候都具有共性的一面,但是,不可否认,也有个性的存在。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它会体现出社会制度、历史传统、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乃至地理环境等。可以简单的说,文化语境就是体现在语境中的广义方面,它指一定社会形态下的语境。有学者就指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倩:2011:123)。例如:中文中的“知识分子”与英语中的“intellectual”的意思是一样的吗?实际上,它们在各自的语言背景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在中国,知识分子是指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它可能包括大学生、工程师、医生、教师等。而intellectual却只是指那些包括大学教授在内的具有一定学术地位的人,并不包括大学生等人群。可见,它的包含范围缩小了。翻译理论家奈达也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语言甚至

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第3章:翻译过程中语境因素对词义产生的影响

3.1 决定词语的褒贬义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一词多类、一词多义的情况。顾名思义,一词多类就是指一个词可能具有几个不同的词类;一词多义就是指一个词可能包含多个词义。在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对该词义的判断和选择是尤为重要的。本文在这里要提到的是褒贬义是怎样的语境中体现的问题。“褒与贬是两种反差性极强的语义对立现象”(刘全福:1999:2)。其实,就单个的词语来讲,它们可能并不具有褒贬义的感情色彩,但是,为了立足作者的感情支点以及考虑原文语境的设置,我们在译语中,就不得不把那种感情色彩体现出来。这就是语境对词义褒贬色彩的影响。例如:

“Every time we trusted Democrats,” says House Republican Whip Newt Gringrich, “they cheated.” Such kindergarten compliments were heavily returned.(Gloria Borger)

“每次我们只要一信任民主党人,”众议院领袖威伯·扭特·金里奇声言,“他们准使诈。”这种幼稚的攻讦迅即遭到了猛烈的攻击。

这个例子中,compliments是个十足的褒义词,然而独特的语境却使它成为了反语,表达的是一种讽刺性极强的贬义色彩。

3.2 引起对词义的歧义理解

“歧义”(ambiguity)是自然界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实际的

语言交际中,歧义是在不经意间就发生的。在如何判断歧义这一问题上,可以把症结归根到词义的选择上,Malinowski就曾指出,语境是决定词义的唯一因素,舍此别无意义可言。所以,由此可见,歧义这种现象也是在语境产生的,这也在这句话中得到印证“语言毕竟只在语境中存在”(吕叔湘:1990)。在中英翻译过程中,通过对语境的分析,可以判断歧义的所在,从而正确的达到翻译的目的。例如:

A: Where is my box of chocolate?

B: The children were in your room this morning.

这个对话中,若只看第一句,并不知道用意何在。在第二句中,给出了一个不直接回答A提出的问题的句子,在没有确切语境的情况下,此刻便产生了歧义——“children”早上在A的房间里是和所提问直接相关吗?

这就是本文提到的中英翻译过程中的语境因素对词义的歧义理解。

第4章:结语

4.1 本文研究的主要发现

本文主要研究了中英翻译过程中的语境分析。通过对翻译及语境的分析相互关系的研究,本文作者发现,在语境中的语言语境因素、情境语境因素以及文化语境因素等的影响下,中英翻译过程中的词义褒贬和歧义等方面的特征,能用语境分析很好的解释和处理,使译语更好的服务于受众。由此可见,中英翻译过程中语境分析的重要性。

4.2 本文研究结果的局限性

随着翻译理论的不断完善,中英翻译过程体现的问题将会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而本文所研究的内容,指只是局限于翻译过程中的语境分析,未免难以适应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本文所研究的内容的方向分类还不够细化,这就造成了研究结果的笼统性。所以,还有待智者指正。

参考文献:

Nida.1999.The Role of Context in Translating.[A]. In Denman Gunilla & Margaret Rogers (Eds). Word, Text, Translation. [C].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董秋斯.1950. 翻译批评的标准和重点 .[J]. 翻译通报.

李倩.2011.词语翻译中的文化语境因素. [J]. 科技文汇.

刘全福.1999. 语境分析与褒贬语义取向. [J]. 科技翻译研究.

吕叔湘.1990. 汉语学习.[J].

马会娟、管兴忠.2006. 中国翻译理论五十年:回顾与展望.[J]. 北京;文化.文学研究。

司显柱、曾剑.2006. 语法、语境、逻辑与词义框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朱励奋.2009. 试论英语翻译中对语境的关注.[J]. 考试周刊.

赵玲.2009. 语境与英汉词语翻译略论.[J]. 沈阳;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于东.2007. 翻译中的语境因素.[J]. 武汉;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汉语言中隐喻的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浅谈文化差异对网络新词英译的影响 2 爱默生的自然观--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论自然》 3 The Applic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 4 凯特肖邦《觉醒》中女主人公女性意识的觉醒 5 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的文化霸权 6 《绝望主妇》人物语言个性化翻译浅析 7 Contrariety of William Blake--Image Analysis of Songs of Innocence and of Experience 8 扭曲的“美国梦”--简析“鸡蛋的胜利”的主题 9 A Cause Analysis of Tragedies of Three Female Protagonists in Sons and Lovers 10 《老人与海》中的存在主义分析 11 论AIDA模式在大众汽车英文广告中的语言体现 12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13 浅析当代美国跨种族领养的现状 14 称呼语的语用分析—个案分析:以《傲慢与偏见》中的称呼语为例 15 对英语影视片名翻译的研究 16 Principl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Legal English 17 从杨必翻译的《名利场》看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18 浅析哈克贝利的叛逆精神 19 An Analysis of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English Euphemism 20 美国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的比较 21 英语高尔夫新闻中隐喻的认知分析 22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反叛精神 23 影响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因素 24 从《在路上》看“垮掉的一代” 25 英汉新词理据对比研究 26 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27 试析《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畸形的爱情观 28 分析《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人物形象 29 中英广告宣传方式的比较研究 30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 31 对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中“爱”的比较及其文化影响初探 32 从苔丝和曼桢的角色分析中西文化下女性的抗争 33 论反语的语用功能 34 论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婚姻观及其原因 35 浅论《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的心里分析技巧 36 有效的英语新闻结构分析 37 从归化与异化角度浅析《毛泽东选集》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38 Analysis of the Individual Heroism in the American Movies 39 汽车品牌文化内涵 40 从文化差异视角看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41 语境对法律英语翻译的影响 42 中美幽默的比较

【翻译技巧】英汉翻译中的选词技巧

【翻译技巧】英汉翻译中的选词技巧 选词,即选义择词,贯穿于整个翻译的实际操作过程之中。这里的“词”指表达某一实体或整体性概念的单词、词组和短语。“选义”是由人类语言的一词多义现象决定的。任何一种发展完备的人类语言,其中的大部分词汇都是一词多义。 例如单词charge动词含义有两个,在科技英语的环境下是“充电”,而在日常生活中是“索取(费用)”。名词通常是指“电流”。该如何措辞则要看具体语境了。此外,英语中有一些名词,同时有两个形容词,比如名词sun,它的形容词可以是sunny,也可以是solar,这里就有个辨义和确定词义的问题。 另外,语言使用中还普遍存在着一义多词的现象,即同一意思对应不同的词语。现代英语中不仅有许多词汇是从古英语演变而来,还有约80%的词汇从外国输入,经过历史变迁,这些词汇并存和融合,使英语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的现象特别普遍。因此译者除了具有辨义这项本领外,还要具备“择词”这方面的技巧。 无论是“选义”,还是“择词”,都离不开具体的语境。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说,没有词是完全孤立的(No word is an island entire to itself.),词的意义必然受到前后相邻词句的影响。 从词语与语境的关系看,有些词基本不受语境影响(context-free),如意义相对固定单一的专有名词、科技术语、数量词等;有些词则受语境制约(context-bound),如那些含有感情色彩、价值判断且意义极为丰富的普通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等。对于这些词语,先利用各种手段确定其意,然后恰当措辞表达。下面介绍两种确定词义的方法。 一、根据上下文和汉语习惯搭配来确定词义 理解原文是整个翻译过程的第一步。这是最关键、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一步。以下我们通过翻译实例来具体讲解在理解原文的前提下如何根据上下文确定词义: A.意群拆分确定词义: “In short”, a leader of the new school contends,“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as we call it, was largely the improvement and invention and use of a series of instruments that expanded the reach of science in innumerabl e directions.” 本句可以分四个意群来确定词义: 第一个意群:in short 简言之 school 学派 contend 坚持认为,争辩,讨论 第二个意群: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科学革命(不可译为“科技革命”)as we

汉英翻译70句分析解析

1)这种力,是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就要显现。 It is an invisible force of life. So long as there is life, the force will show itself. 2)凭窗站了一会,微微的觉得凉意侵入。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 西,都隐在光云里;…… Standing at the window for a while, I felt a bit chilly. As I turned round, my eyes suddenly dazzled before the bright light and could not see things distinctly. Everything in the room was blurred by a haze of light. 3)这架收音机该有多大的重量啊!它载着解放区人民的心,载着全中国人民的希望, 载着我们国家的命运。 What a heavy load this aerorplane bore! It carried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of the liberated areas,the hopes of the entire Chinese people,and the destiny of our country. 4)看着信,林震不禁独自笑起来了,他拿起笔把“中于”改成“终于”,准备在回信 时告诉他们下次要避免别字。 Reading the letter, Lin couldn’t help smiling to himself. He changed “rite” to “right” thinking that he should tell them to be more careful with their spelling next time they wrote. 5)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Man cannot be always fortunate;flowers don’t last forever. 6)除了我这间房,大院里还有二十多间房呢。一共住着多少家子,谁说得清?住两间 房的就不多,又搭上今儿个搬来,明儿个又搬走。我没那么好的记性。大家见面,招呼声“吃了吗?”透着和气。 Besides the room I occupy, there are more than twenty rooms in the same compound. How many families are living there?Only Gold knows. Few of them occupy two rooms. Besides, they are always on the go. Some move in today and others move out tomorrow. I haven’t got such a good memory as to remember all of them. When people meet, they pass the time of the day with each other, just to show their neighbor feelings.

浅析英汉互译中的翻译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612159561.html, 浅析英汉互译中的翻译策略 作者:力一轩 来源:《大观》2015年第04期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父亲节前夕,中国网民热议爸爸打孩子”译文,举例分析了归化、直译与意译策略的使用,主要着重于由于文化不同和语言差异而导致的表达不同。通过分析,指出归化、直译与意译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关键字:文化冲突;语言差异;归化;直译;意译 本文选自《华尔街时报》,题目为“父亲节前夕,中国网民热议爸爸打孩子”,译文发表于《华尔街时报》中文版。这篇文章就中西方爸爸的教育方式进行对比,然后发表评论。原文中,作者引用了一些中国博主回忆自己童年被爸爸打的评论。热议中,有网友认为中国式爸爸打孩子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严苛的爱。 认真对比原文与译文之后,本论文将从文化层面和语言层面,举例分析译文。文化层面上,分析归化策略的使用;语言层面上,分析直译与意译的使用。强调归化、直译与意译策略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一、归化 所谓“归化”,通常是指译者在翻译时采用一种透明而流畅的译文,从而使得原语文本对于读者的陌生感降至最低。(杨文峰,2010)译者运用归化策略能给读者带来一种亲切感。译文中的一大优势就是运用了归化策略。 (1)原文:To beat is to care,to scold is to love. 译文:打是亲,骂是爱。 分析:译者没有直接去解释原文,而是运用了一句众所周知的中国谚语“打是亲,骂是爱”,这样能够使读者产生共鸣。 (2)原文:A girl said her father beat her only because he was worried when she returned home late.Another wrote her father would buy her delicacies to eat the day after beating her,and apply ointment to her bruises.At the time I was thinking,why not just not beat me in the first place? She says.“I don’t know where he is now,but if it were possible,I would actually like him to beat me again. 译文:一个女孩说:“小的时候有一天晚回家,爸爸刚找到我什么也没说,打了我一巴掌。就那一次。另一个女孩写道:”从小到大父亲最疼我,小时候不听话也打过我不少次,但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摘要]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之外,还必须深刻理 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本文拟从文化与翻译的关系的角度、以中西文化差异为突破口,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一些文化差异较大的语言现象提出建议性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文化;文化差异;翻译 根据《现汉》,“文化”有三个定义: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 / ∽水平。 而美国1974年出版的The New World Encyclopedia给“Culture”一词下的定义是:It is the totality of the spiritual, intellectual, and artistic attitudes shared by a group, including its tradition, habits, social customs, morals, laws and social relations. Sociologically, every society, on every level, has its culture. The term has no implications of high development.对比这两种定义,不难发现中国人与英美人对“文化”的理解不是完全相同的。英语的Culture定义排除了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高低,它只强调艺术、文学、观念、习俗等精神财富,而汉语的“文化”则包括“物质财富”。 据上所述,文化包括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包含了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而语言是人类最杰出的创造物之一,因此,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发展能促进语言的发展,而文化要靠语言来传播和继承。作为记录人类思想和历史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而翻译就担负着在语言和文化中进行转换、促进交流的重任。正如刘宓庆(1995,316)所说:“语言中几乎处处有所谓‘文化符号’,留待译者‘解码’(decoding)。”在翻译中,译者首先要对原文中的文化符号进行解码。这些文化符号源自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只有悉心分析,敏锐观察才不会有所错漏。在解码之后,译者还需用译语将原文的文化信息重新编码。这一过程则更为不易,要求译者对译语语言和文化有精深通透的了解和把握。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言,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1984:34)美国翻译理论学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语言只有在其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因此,在翻译工作中,译者除了深厚的语言功底外,还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才能使两种语言达到真正的交流。尤其是掌握汉英两种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这方面的知识更加重要。由于这一问题的广泛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要进行全面探讨是不可能的。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一下论述:

关于英汉翻译论文范文

关于英汉翻译论文范文 浅谈英汉翻译、英汉语言特点对比 【摘要】在当今日趋全球化的时代里,翻译在跨文化、跨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中功 不可没,它既是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同时也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事实上,翻译已经成 为了一种普遍性的活动,当今的人们直接或者间接都有意或无意地从事着翻译活动。 【关键词】翻译语系形合意合 英语和汉语分属于不同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language Family, 是拼音语言,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Chinese-Tibetan language family,是表意的语言ideography,所分属的语系不同也就导致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别。对于广大应试四、六级 的考生来说,如果平时学习中了解英汉语言特点,在翻译应试中能满足翻译标准――“信、达、雅”即忠实准确、通顺流畅和贴切原文,这对于想要取得较高翻译分数会有很大帮助,下面本文就将对英汉语言的特点从下几个方面作对比。 一、英语的形合和汉语的意合 相对于汉语来说,英语是一种更加注重形式化的语言,主要体现在运用词汇来联系各 个分句,如我们熟知的“and”用来表示并列连接;“if”用来表示假设条件关 系;“because”用来表示因果关系,虽然说汉语句式也有一定数量的连接词连接,但是使 用频率较之英语小得多。在汉语中,我们通常不用或者少用连接词来表达意思,英汉两种 语言的这种区别就是我们所说的形合――强调结构的完整性和形态的严谨性,结构严密紧凑,主次分明;意合――强调内容和表意的完整性,靠语意的逻辑将句子串起。为了更加 清楚明了,我们试举几个例句: 1跑得了和尚,但是跑不了庙。 The monks may run away,but the temple cannot run away with him. 2Althoughhe has aged physically, he remains young at heart. 尽管他人老但是心不老。 在例句1和2中斜体字下划线的单词“but”和“Although”所要表达的意思和逻辑 关系体现在汉语句子的括号中,这正表明英语语言符号之间有较强的逻辑关系,而我们中 文习惯的表达则是省略了括号内的字词,靠语意的逻辑将句子连接起来,连词介词都少于 英语。 二、英语的末端开放与汉语的首端开放 汉语句式的展开是以中国人逻辑思维顺序展开的,通常是先叙述实物的外围环境和客 观因素,然后再叙述具体事务和中心事件。英语句式则与之相反,除了个别的做定语的单

英汉翻译评析(附参考译文)

英汉翻译讲解(1) I.英汉之间的差别: “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吕叔湘 国内学者的共识是:汉语是综合性的,描写性的,而英语是分析性的,逻辑性的。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形合和意合的对比(contrast between hypotaxis and parataxis),英语重形合(形式上的融合),汉语重意合(意思或意境的融合)。在句法方面,有学者形象地把英汉比喻为以下几种: 1.雄孔雀/雄狮-----即英语习惯于把最着重的事物放在句首先说出来,开门见山,一语破的,然后再把各种标志一条条补述,一步步交代,慢条斯理,从容不迫,形成一条头短尾长地线性链,象头小尾大地雄孔雀。而汉语则相反,其线性序列的展开好比画龙点睛,先把外围的环境与衬托一一交代周到,最后点出话语的信息中心,水到渠成,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形成雄狮型头大尾小地局式。 例如:I was all the more delighted when, as a result of the initiative of your Government it proved possible to reinstate the visit so quickly. 译文:由于贵国政府的提议,才得以这样快地重新实现访问。这使我感到特别高兴。 又如:The assertion that it was difficult, if not impossible, for a people to enjoy its basic rights unless it was able to determine freely its political status and to ensure freely its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was now scarcely (不足地,不充分地;一定不,绝不)contested (斗争;比赛). 译文:如果一个民族不能自由地决定其政治地位,不能自由地保证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要享受其基本权利,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不容易的。这一论断几乎是无可置辩的了。 2.葡萄/竹竿-----即把英语句子比作“葡萄型”结构,葡萄主干很短,其上附结着丰硕的果实。而汉语句子则较短,一个短句接一个短句地往下叙述,逐步展开,内容像竹竿一样一节一节展开,常称为“竹竿型”结构。 She was beautiful, with long dark hair and brilliant green eyes.她长得很美,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一双晶莹明亮的绿色眼睛。 She has smooth akin as pale and iridescent as the moon shining over a snow-covered landscape.她光滑的肌肤白里透红,宛如皎洁的月光洒在茫茫血地上。 3.多枝共干----英语句子中还有两个或几个动词共受一个状语修饰,共有一个主语或宾语,或者两个或几个状语共同修饰一个动词,两个或几个主语或宾语共一个动词,这就好比几根树枝长在同一根树干上,我们称为“多枝共干”式结构。 4.也有学者认为英语是一种弥漫着“男子气”的语言。逻辑性、组织性和理性是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的思维支撑点,从而就形成了英语的“阳刚之美”。而汉语自有汉语之美。汉语不注重对客观现实作符合逻辑的形式的描摹,不执着于形式结构的规范,中国人的思维支撑点似乎更具有抽象,深邃和疏放的取向,由此繁衍生出的是显赫的暗示和幽远的意境从而形成汉语的“阴柔之美”。汉语的魅力在于她的流散和疏放,系于她超凡的暗示力和意境性。所以汉语的形式机制很弱,主谓宾没有形式标定,主谓间关系松散,宾语无定格,无定位,主语的超句承接功能很强。 如果说汉语是一种“人治”语言,那么,英语则是一种“理性”语言。汉语能化逻辑为内在,英语则必须将逻辑外化,化作种种行合的标记,化作启转承合的纽带。英语语法规范森严,理性十足;英语形式逻辑缜密,滴水不漏。 5.汉语是一种意境语言,一种艺术语言。寥寥数词,就能出意境,出氛围,出画面。

英汉翻译论文

英汉翻译论文 浅析隐喻的英汉翻译 【摘要】说明在翻译实践这一特殊形式的跨文化交际中如何有效地解读隐喻。 【关键词】隐喻理解;翻译 一、引言 隐喻翻译是一项以语言为载体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也是将一种语言所承载的信息传递 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的主体性交往行为。它以“理解”为核心,语言为基础,融社会批判理论、普通语用学、社会进化理论为统一构架。 二、隐喻的解读 隐喻是一种语言使用现象,在“词典中找不到隐喻”。从现代隐喻学观点来看,隐喻 现象应在形式上搭配异常,在语义上类属不同,逻辑错位,从而产生了语义冲突,而当听 者对冲突产生回应时,便生成了隐喻的意义,即理解了某一隐喻式言语。对于隐喻的运作 机制,有人曾作过这样描述:“隐喻涉及两个不同领域范畴的概念,隐喻意义的产生是两 个概念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相互作用通过映射的方式进行。在映射过程中,属于某 一领域的相关概念和结构被转移到另一领域,最终形成一种经过合成的新的概念结构,即 隐喻意义。而这一映射和整合过程的基础是两个领域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这无疑表明 对隐喻的理解需要双重划分。 隐喻的理解过程应由两部分组成:隐喻的辨认和隐喻意义的推断。事实上这就是一个 由一级理解进人二级理解的过程。举一个人们常提到的例子“The tongue is a fire”来说,从表述层理解一级理解,"tongue”被美国传统词典这样定义:"the fleshy,movable, muscular organ, attached in most vertebrates to the floor of the mouth, that is principal organ of taste,important organ of speech"。我们可以认 为舌头作为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首先具有与绝大多数脊椎动物一样的味觉和辅助咀嚼及 吞食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是具有言说能力的人的重要语言器官。以这个基本意义为中心,tongue一词背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意义集合:它可以指形状像舌头的东西,例如tongue of flame火舌,guiding tongue铁路导向尖轨,switch tong开关铜片,而hold one’s tongue keep si lent, lose one’s tongue lose the capacity to speak, as from shock中指人的言说行为和言说能力。这一言语行为中的另一个关键词fire,在美国传统 词典里可以义;" a rapid, persistent chemical change that releases heat and light and is accompanied与flame”。同样,在它背后的意义集合中可以找到诸如,cooking fire炊火,forest fire森林火灾,wild fire野火等火的具体形态。也可以发 现其它意义,如The boy is full of fire这男孩非常热情兴奋,He was under fire for mismanagement因管理不善而受到责难。

高难汉英翻译解析

徐霞客 *徐霞客一生周游考察了十六个省,足迹几乎遍及全国。他在考察的过程中,从来不盲目迷信书本上的结论。他发现前人研究的地理的记载有许多不很可靠的地方。为了进行真实细致的考察,他很少乘车坐船,几乎全靠双脚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为了弄清大自然的真相,他总是挑选道路艰险的山区,人迹稀少的森林进行考察,发现了许多奇山秀景;他常常选择不同的时间和季节,多次重游各地名山,反复观察变换的奇景。 徐霞客一生周游考察了十六个省,足迹几乎遍及全国。 *周游:到各处游历; 走遍travel across (around);tour;visit *考察: explore; make an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inspect *足迹:footprint;footmark; trace *遍及 spread all over *During his life time, Xu Xiake visited and explored 16 provinces, leaving his footprints in nearly every corner of the country. 他在考察的过程中,从来不盲目迷信书本上的结论。 *他在考察的过程中: in his exploration; in his tours;on his tours *盲目:blindly; in a blind way; without thinking

*迷信: superstition; blindly worship/ believe in。 *这里“迷信”指接受accept readily/without thinking *He never blindly accepted the conclusions given in books in his exploration. 他发现前人研究的地理的记载有许多不很可靠的地方。 *前人:predecessor; forefathers; others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One man sows and another reaps. *记载:record; put down in writing; document; notes *可靠:真实可信 true或准确accurate信得过reliable; trustworthy 译文:他发现前人研究的地理的记载有许多不很可靠的地方 *and found many inaccuracies in the travel notes on geography written by his predecessors. *He found that many of the geographical records by other people before him were inaccurate. 为了进行真实细致的考察,他很少乘车坐船,几乎全靠双脚翻山越岭,长途跋涉; *为了: in order to, for the sake of, for the purpose of, with the aim of, with a view to *细致的:careful, delicate, detailed *乘车坐船:“乘坐”应使用一个词 by carriage and boat; take the wagon and the boat

浅析隐喻的英汉翻译

浅析隐喻的英汉翻译 【摘要】说明在翻译实践这一特殊形式的跨文化交际中如何有效地解读隐喻。 【关键词】隐喻理解;翻译 一、引言 隐喻翻译是一项以语言为载体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也是将一种语言所承载的信息传递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的主体性交往行为。它以“理解”为核心,语言为基础,融社会批判理论、普通语用学、社会进化理论为统一构架。 二、隐喻的解读 隐喻是一种语言使用现象,在“词典中找不到隐喻”。从现代隐喻学观点来看,隐喻现象应在形式上搭配异常,在语义上类属不同,逻辑错位,从而产生了语义冲突,而当听者对冲突产生回应时,便生成了隐喻的意义,即理解了某一隐喻式言语。对于隐喻的运作机制,有人曾作过这样描述:“隐喻涉及两个不同领域(范畴)的概念,隐喻意义的产生是两个概念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相互作用通过映射的方式进行。在映射过程中,属于某一领域的相关概念和结构被转移到另一领域,最终形成一种经过合成的新的概念结构,即隐喻意义。而这一映射和整合过程的基础是两个领域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这无疑表明对隐喻的理解需要双重划分。 隐喻的理解过程应由两部分组成:隐喻的辨认和隐喻意义的推断。事实上这就是一个由一级理解进人二级理解的过程。举一个人们常提到的例子“The tongue is a fire”来说,从表述层理解(一级理解),”tongue”被美国传统词典这样定义:”the fleshy,movable, muscular organ, attached in most vertebrates to the floor of the mouth, that is principal organ of taste,important organ of speech”。我们可以认为舌头作为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首先具有与绝大多数脊椎动物一样的味觉和辅助咀嚼及吞食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是具有言说能力的人的重要语言器官。以这个基本意义为中心,tongue一词背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意义集合:它可以指形状像舌头的东西,例如tongue of flame(火舌),guiding tongue(铁路导向尖轨),switch tong(开关铜片),而hold one’s tongue (keep silent), lose one’s tongue (lose the capacity to speak, as from shock)中指人的言说行为和言说能力。这一言语行为中的另一个关键词fire,在美国传统词典里可以义;” a rapid, persistent chemical change that releases heat and light and is accompanied与flame”。同样,在它背后的意义集合中可以找到诸如,cooking fire(炊火),forest fire(森林火灾),wild fire(野火)等火的具体形态。也可以发现其它意义,如The boy is full of fire(这男孩非常热情兴奋),He was under fire for mismanagement(因管理不善而受到责难)。 当tongue和fire这两个背负着各自庞大意义集合的词语被嵌入A is B的基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当今科技突飞猛进,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里,信息传播尤为重要,翻译作为信息传播和交际的桥梁也就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翻译曾一度被看做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但事实上,在全球化语境下的翻译活动,形式上虽是语言字符的转换,内容上却是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翻译永远与文化脱不了干系,永远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1 思维方式的影响 西方民族惯用抽象性,由一到多的分析型思维方式,句子常以主语和谓语为核心,统摄多个短语和从句,由主到次,但形散而意合。而东方民族惯用具体性,由多到一的综合型思维方式,句子多以动词为中心,以时间为顺序,横向铺叙,注重整体和谐。有时英语的一个长句需要转译为汉语的几个短句,而汉语中一个意群的若干短句却可以合译为一个英语长句。英汉民族认识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其在翻译过程中句式选择,遣词造句,词句省略等的不同。如此例句:“It had been a fine, golden autumn, a lovely farewell to those who would lose their youth, and some of them their lives, before the leaves turned again in a peacetime fall.”如直接译成:“那是一个美好的金秋,在告别了那些可能丢失他们的青春甚至生命的人之后,树叶才慢慢的落下。”这种翻译显然受到了语言形式的拘束,译句结构混乱,呆板没有条理性且语言支离破碎。如将译文译成“那是个天气晴朗,金黄可爱的秋天,美好的秋色为那些青年们送别。待到战后和平时期,黄叶纷飞的秋天再度来临时,当日的青年们已经失去了青春,有的甚至丧失了生命。”就很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不失为一段精彩的翻译。再如奥运口号“北京欢迎您!”表达了中国人民欢迎世界各国人民到北京的心情,我们常见的译文为“welcome to Beijing!”翻译中句式的改变,使用英语祈使句,恰当的表达出中国人祈盼奥运的热情。如译为“Beijing is welcome you”,则语气过于平淡,效果大打折扣。 2 历史典故及风俗习惯的影响 历史典故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和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体现不同历史文化特点。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西方的许多圣经故事,文学作品等以及中国的神话,典故,诗词歌赋等也被各自接受和欣赏,翻译也就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然,翻译就必须是历史典故和历史文化的翻译,而不单单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例如:在《旧约创世纪》中,有这么一句话:“Can't you see it is an apple?”字面意思为“难道你看不出这是个苹果么?”根据历史典故,我们知道夏娃受到魔鬼的引诱吃了善恶树上的苹果,触怒了上帝。苹果(apple)一词也就成了陷阱的意思。所以,此处译为“难道你看不出这是个陷阱么?”更为贴切。风俗习惯更是如此,影响和制约着翻译的精确性。如汉文化中,人们崇尚“民以食为天”,见面问一声“吃了吗?”,一则表示关心寒暄,二则也是正式交谈的开场白。但如译成“Have you had your meal?”则失去了其语用意义和应酬功能,也不能被西方人理解和接受。因此翻译要在双方风俗习惯的基础上加以必要的解释。 3 宗教传统的影响 中国人信仰佛教,相信佛主主宰一切,而欧美人信奉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世界。汉语中有

汉英翻译中的语境适应

汉英翻译中的语境适应 一、语境适应与汉英翻译 语境对翻译的影响和制约作用非常重要。语境制约翻译,翻译依赖语境,语境与翻译全过程同在。翻译是原语文本作者与译者以及译本读者之间以语言为媒介进行的交际和信息传播活动,语境适应成为翻译交际活动成功的基础。根据韩礼德的观点,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对等的本质不是形式的对等,而是语境的对等。翻译过程的理解和表达都是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的,忽略了具体语境,就会导致对原文的误解,从而导致误译。正如彼得·纽马克在其专著《翻译导论》中断言:“语境在所有翻译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规,任何理论,任何基本词义。”(Newmark,2006)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理论模式中,语境可分为三层: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上下文语境位于最低层,其次为情景语境,最上层为文化语境。每一个语境层次都有一个语言系统中的层面与之对应:文化语境对应于语篇题材;情景语境对应于语域;上下文语境对应于语言表达形式。(Martin,1999) 本文立足于语境对翻译的影响,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理论和维什尔伦的语境顺应论,从语境的三个层次: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来探讨汉英翻译中的语境适应问题。指出语境适应是实现理想译文的关键,也是评价译文质量的主要标准。 二、关于语料 本文所选语料是曹禺先生的《雷雨》及王佐良、巴恩斯合译的英译本Thunderstorm.《雷雨》是曹禺先生成就最高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国经典话剧之一。通过描写由血缘关系连接的周、鲁两家三十年的家庭纠葛,作者深刻反映了“五﹒四”前后,三十年间中国社会的某些侧面。在有限的舞台空间和时间里,曹禺先生创造了一个具体的、完整的、历史的语言环境,每个人物的语言都符合各自的身份,极富个性化,简洁易懂但又含蓄深沉,意蕴无穷。对待这样一部作品,译者必须具有很高的语言驾驭能力,既要适应原文语境又要适应译文语境,才能生动地再现一个有说服力的语言环境,使观众或读者领略到原作不朽的艺术魅力。 三、实例分析 1.上下文语境适应实例分析 上下文语境属于语言语境。根据Verschuren的顺应理论,语言语境顺应包括篇内衔接、篇际制约和线性序列三个方面的内容。本文主要从篇内衔接方面来分析译者是如何适应语境,以实现译文的衔接和连贯的。语篇连贯是衡量译文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而“衔接是语篇特征的重要内容,是实现语篇连贯的有效手段”。

《大学汉英翻译教程》中的“译例”问题评析-文档资料

大学汉英翻译教程》中的“译例”问题评析 21 世纪的到来,对英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同时也为学科建设和教材编写提出了新的要求。《外语院系英语专业高年级系列教材一一大学汉英翻译教程(第4版)》,以下简 称《教程》,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王治奎等主编。本《教程》的编写旨在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外向型翻译人才,为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它既可用作本科生主修教材、硕士研究生辅助教材,又可作为翻译工作者和翻译爱好者的工作手册。自1997 年初版,就得到了专家和广大读者的广泛认可,发行量一度达到十三万册,并为不少院校所采用,作为英语专业高年级系列翻译教材使用。 《教程》强调汉语和英语基本功训练,加大了汉语语法和文言文的含量,突出了英语驾驭能力的培养。《教程》介绍了翻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巧,内容翔实,其中不乏出神入化的佳译、令人叹服的译技、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但是笔者在讲授《教程》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译例”中存在诸如译文语法欠佳、选词不当、词义搭配评析不当、译文词汇语体色彩与原著不符、“译例” 截取突兀以及个别译文评价缺失等问题。本文仅以《教程》为例,对书中所引用的“译例”进行分类评析,希望能引起教育界对翻译教材质量的重视,提高翻译教材出版的严谨性。 一、“译例”问题分类评析 翻译教材中截取的“译例”在整个教材的编写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

作用。只有通过恰当的“译例”传递,才能帮助学生在翻译实践中理解翻译理论,并自觉把所学的翻译理论及技巧在自己的翻译实践中加以运用。因此,选择高质量的“译例”及译文应该引起翻译教材编写者的足够重视。本部分将从以下四个层面对《教程》的“译例”问题分类评析。 1.语法与选词层面评析 (1)助之长着,揠苗者也。(《孟子》)They who assist it to grow long pull out their corn shoots. (Tr. James Legge ) 此“译例”有两处错误,一是译文语法欠佳,另一个是译文用词不精当。语法层面,是由于单复数不一致引起的,译文后面用的 “ their corn shoots ”复数形式,而前半句用的“ it ”单数形式;从选词层面说,译者选用了词组“ pull out ”,给人一种简单粗暴的感觉。《揠苗助长》的故事说的是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点儿,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见于《孟子?公孙丑上》)后来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译例”中的“ pull out ”是“把禾苗从土地里拔出来”的意思,那禾苗肯定就死掉 了,违背了故事原意,也不合常理。因此,笔者认为可以改译为“They try to help the shoots grow (faster )by pulling them upwards - spoil things by undue haste destructive enthusiasm. ”更符合原文的意思。

翻译练习与各种技巧以及汉英语言分析

●When I had satisfied the first sharpness of hunger, I could eat no more. ●[意译]在最初的强烈饥饿感满足以后,我就再也吃不下去了。 ●Thus, I imagine, must the pious feel cleansed on leaving the confessional after the solemnity of absolution. ●[意译]我想,虔诚的信徒在参加庄严的忏悔仪式之后离开忏悔室时,一定也是这样 感到自己圣洁了。 ●The great scientists are often men of supernormal vitality which enables them to retain a freshness of outlook and enterprise even into their old age. ●[意译]伟大的科学家往往具有超人的活力,因此,即令到了晚年,他们还保有新颖 的观点和朝气蓬勃的事业心。 ●Watch out f or Harlow, he’s full of mickey mouse ideas. ●[字面意义]要小心哈洛,他满脑子都是米老鼠的想法。 ●[意译]要提防着点哈洛,他满脑子歪门邪道。(下流、不高明的看法) ●Her father was very fond of Hughie, but would not hear of any engagement. ●[直译]她的父亲很喜欢休希,但不愿意听到任何订婚的事。 ●[意译]她的父亲很喜欢休希,但一提到订婚的事他就不干。 ● A good teacher should have his head in the clouds sometimes, but his feet always on the ground. ●[字面意义]一个好老师的头有时要放在云层中,但他的脚应该永远站在地上。 ●[意译]好老师有时应该富于幻想,但时时刻刻必须从实际出发。 直译vs意译 ●Don’t take the low-fat label as a license to eat. ●不能因为食品标明低脂肪,而敞开食用。 ●别把标有“低脂肪”的标签看成是可“敞开食用”的许可证。 第一节词类转换法 ●The abuse of basic human rights in their own country in violation of the agreement reached at Helsinki earned them the condemnation. 他们违反在赫尔辛基达成的协议,在国内侵犯基本人权,因此受到了各地热爱自由的人们的谴责。 ●(Cf. Freedom-loving people everywhere condemned them because they violated the agreement reached at Helsinki and abused basic human right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