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版高考历史课时检测(二十三)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含解析)人民版

2020版高考历史课时检测(二十三)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含解析)人民版

2020版高考历史课时检测(二十三)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含解析)人民版
2020版高考历史课时检测(二十三)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含解析)人民版

课时检测(二十三)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19·苏州调研)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 )

A.“民贵君轻”的主张B.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C.“克己复礼”的思想D.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解析:选D 材料中“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体现的是墨家思想,辅佐国君,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这个国家的方略,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故D项正确。

2.(2019·启东中学月考)有学者认为,过去人们常常把“儒家文化”“儒家传统”当做“中国文化”“中国传统”的同义词,但实际上从秦至清的整体看,中国传统的主流是“儒表法里”,因此传统中国一直存在着法家制度文化与儒家典籍文化之间的张力。下列最有可能符合该学者的主张的是( )

A.儒家思想不是中国传统主流

B.法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的主流

C.中国文化有表里不一的差异

D.打倒孔家店能打倒中国传统

解析:选C 儒家文化经过汉代董仲舒的改造,先秦儒家思想变为“儒表法里”的新儒学,说明中国文化有表里不一的差异,故C项正确。

3.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流派希望人类回归朴素和安宁,与宇宙及他人都保持和谐,维持人类生存的永恒。强调以内心体验为中心,引导思想超越具体的有形的世界,直探神秘的终极世界。该思想流派应是( )

A.道家B.法家

C.儒家D.墨家

解析:选A 道家崇尚自然,无为而治,故A项正确;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儒家主张“仁”“礼”等,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等,故B、C、D三项错误。

4.(2019·徐州调研)《墨子·尚贤》云:“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材料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非攻B.以民为本

C.以德治国D.公正至上

解析:选D 材料主张以德、能、劳、功等为依据选贤举能,并结合“举公义,辟私怨”,

可知体现的思想是公正至上,故D项正确。

5. (2019·无锡一模)右图漫画是《“孔子”照“镜子”》,四

面镜子分别是全球化、权利、自由和资本主义。下列分析最符合漫

画主旨的是( )

A.儒学压制人性,违背人文精神的时代潮流

B.儒学是小农经济的产物,不符合全球化潮流

C.儒学价值观与现代的价值观可以相容相通

D.儒学主张“有序”,可用来促进世界的和平

解析:选C 孔子在不同的范畴内有不同的形象,表明对于现代社会而言有借鉴价值,故C项正确。

6.(2019·海门一模)孟子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后来又直接提出了“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的观点。孟子的这些观点( )

A.阐释了“仁政”思想的基本内容

B.使儒学成为秦汉时期治国的指导思想

C.强调不分亲疏贵贱的儒家仁义观

D.有利于统治者利用仁义观念巩固统治

解析:选D 孟子主张父子、君臣的秩序和仁义观念,代表了封建统治者的利益,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故D项正确。

7.学者江晓原指出:“古人之所以热衷于虚构或牵合天象记录,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天象记录可以直接为具体的政治措施提供帮助。”其思想依据是( )

A.三纲五常B.敬天保民

C.天人感应D.格物致知

解析:选C “三纲五常”是维护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立足于关系下的服从,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敬天保民”这种思想肯定人民是根本,强调的是顺从人民的意愿,对人民进行保护,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天象记录可以直接为具体的政治措施提供帮助”反映的是“天人感应”理论,故C项正确;“格物致知”是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8.战国某思想家认为,如果人们依顺天生具有的“性、情”做事,追求利益、满足欲望的话,他们一定会做坏事、发生争夺,“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带来坏结果。为此,他最有可能主张( )

A.要同等爱护所有的人B.治理国家要清静无为

C.用仁政恢复人的善性D.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

解析:选D 由材料可知该思想家主张性本恶,而荀子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故D项正确。

9.(2019·江苏名校调研)唐诗“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描写了唐朝服饰的艳丽著华和开放。但宋朝时的服饰却简洁质朴,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唐宋服饰的演变,反映了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此种审美观的转变主要是由于( ) A.专制集权的巩固B.封建经济的衰退

C.理学思想的影响D.审美意识的觉醒

解析:选C 程朱理学在思想上强调封建伦理纲常,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审美和意识形态,使当时的服饰变得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故C项正确。

10.(2019·泰州中学月考)《论语》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成为后世历代明君推崇的自我节制原则。下列与此观点不一致的是( ) A.“君子为政,以正己为先,教禁为次。”

B.“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

C.“知行合一”“止于至善”

D.“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

解析:选C 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据材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修身正己、自我节制的主张和要求。“知行合一”“止于至善”是明代心学家王阳明的观点,没有反映修身正己的主张,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11.(2019·宿迁中学月考)《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下列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思想或主张是

( ) A.百家争鸣,思想自由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天人合一,天人感应D.君权神授,君主专制

解析:选B 材料主张通过思想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材料主旨相符,故B项正确。

12.(2019·扬州中学质检)吕思勉先生说:“诸(子百家)学之未尝废绝,弥可见矣。安得谓一经汉武之表彰罢黜,而百家之学遂微不足道邪?”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表彰儒学之后诸学皆绝

B.学识佳者皆成为官员

C.儒学由此得以发扬光大

D.百家争鸣从此时结束

解析:选C 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这与材料中“经汉武之表彰罢黜”相符,故C项正确。

13.(2019·苏锡常镇四市一模)董仲舒称:“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这反映出董仲舒

( ) A.继承发展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B.把道家、法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C.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D.将“无为”思想提升到了天意的高度

解析:选A 材料体现的是儒家的德治思想,故A项正确。

14.(2019·南京调研)萧公权说:“董子虽以言灾异下吏,然观汉书‘天文’‘五行’两志所述,足知‘天人相与’已成为西京之显学,而仲舒乃其重要之大师。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他认为该学说( ) A.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

B.迎合君主谋取权位的需要

C.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

D.鼓吹革命推动反专制斗争

解析:选C 材料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是为了限制君权防止暴政,故C项正确。

15.(2019·泰州中学月考)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关于中元节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据此能被认定的是( )

C.史书的记载矛盾荒谬D.中元节历史内涵丰富

解析:选D 依据材料可知即使是同一个节日,一样的风俗,但是三教存在不同的说法,这体现出中元节来源说法多样,内涵丰富,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5分)

16.(2019·江苏名校调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既彼此交锋、互相论战,又彼此渗透、互相影响,出现了思想学术上的欣欣向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秦朝建立后,春秋战国时期的自由读书著书之风很快消失,“焚书坑儒”、刘项“不读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现象相继出现。所以有人认为,百家争鸣是一种在历史夹缝中的自由。百家争鸣既不可能出现在战国前,也不可能存在于战国后,只能是战国时期历史的绝唱。

——摘编自岳庆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与自由读书著书之风》材料二康德在他的《什么是启蒙》(1787年)中说:“启蒙就是使人们脱离未成熟状态。”这时候,西欧和整个世界对民主和科学的认识提高了,理论变为行动、改良变为革命,社会结构开始改革,阶级关系、政治权力和政府组织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启蒙运动是工业化的前奏,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在法国,参加启蒙运动的学者有200多人,启蒙时期长达一个世纪,涉及哲学、政治学、文学艺术、科学、教育各个方面。美国的独立和建国是英法启蒙运动的扩大实践。

——摘编自周有光《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的核心特征,并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百家争鸣相比启蒙运动的主要不同,并分析启蒙运动的影响。(8分)

解析:第(1)问,“各种思想流派既彼此交锋、互相论战,又彼此渗透、互相影响”体现了百家争鸣的核心特征;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环境,即政治上的变革、经济上的发展、文化上的繁荣等方面去分析原因。第(2)问,根据“启蒙就是使人们脱离未成熟状态”“西欧和整个世界对民主和科学的认识提高了”“涉及哲学、政治学、文学艺术、科学、教育各个方面”等信息分析不同所在;根据法国大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等信息总结启蒙运动的影响。

答案:(1)核心特征:学术自由。

原因:政治社会环境自由宽松;私学发展,讲学盛行;拥有一批有德、有才、有识并敢于表达自己不同观点的思想家;自由读书、著书之风盛行等。(答对任意三点即可)

(2)不同:近代色彩鲜明;凸显科学、理性;在多个国家开展;涉及领域众多。

影响:使人类步入科学和理性时代;对法国产生重要影响;成为美国独立和建国的精神武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021年高考总复习《历史》练习题(三十三)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课时检测(三十三)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2018·绍兴测试)《说苑·政理》中说:“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与这一说法相一致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墨子D.韩非 解析:选D 从“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可以看出,这位思想家认为应该论功行赏,赏罚分明,这是法家思想的体现,所以本题选择D项;A、B两项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C项是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争鸣,有学派主张“上之所是必皆是,上之所非必皆非之”,逐级逐层统一思想,最后使“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要求集中统一到中央,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 A.孔子B.韩非 C.老子D.墨子 解析:选B 依据材料可知,该思想家主张加强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法家思想,其代表人物是韩非,故B项正确。 3.先秦某位思想家谈到人性时指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该思想家还提倡( ) A.“事异则备变”B.“无为而治” C.“仁政”D.“制天命而用之” 解析:选D 依据材料“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可知,该思想家主张性本恶,要求建立相应的礼制规范人们的行为,这是荀子的思想。A项是法家韩非的思想,B项是道家思想,C项是孟子主张,均排除;D项为荀子主张,故选D项。 4.(2018·镇海中学月考)在君臣关系上,孔子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韩非则认为君臣之间“非父子之亲”“君操之(指赏罚)以制臣,臣得之以拥主”。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礼乐秩序趋于瓦解B.儒家学派受到压制 C.君主专制体制形成D.儒法思想走向融合 解析:选A 依据材料可知,孔子、韩非的主张体现了君臣的关系符合礼的规范,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的时期,因此二人提出的治国救世主张,对君臣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礼乐秩序趋于瓦解,故A项正确。 5.冯友兰评论某一学派时说:“中心问题本来是全生避害,躲开入世的危险。……

2019最新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32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课时练习

第32讲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下列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观点。这位思想家可归类为() 齐桓公致力联系诸侯,设法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内行诈谋却装作遵循正 道的国君。 A.墨家B.法家C.道家D.儒家 2.“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 故立君。”这种主张应出于() 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 3.孔子主张“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朱熹主张“居敬察醒”,二者的共通之处是() A.强调法治B.强调德性修养 C.重视教育D.人性本善 4.吕思勉先生说:“在大同之世,物质上的享受,或者远不如后来,然而人类最亲切的苦乐,其实不在于物质,而在于人与人间的关系,所以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下列与材料观点相近的是() 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天理 B.食必常饱,然后求美 C.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D.食之利也,以知饥而食之者智也 5.对于管仲,孔子认为他使齐国“称霸诸侯,一匡天下”,民众至今仍受惠于他的功德, 并赞赏他“如其仁”;孟子抨击他背弃旧主、不知礼仪。这说明了()

, A .对人物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 .儒家学派内部存在分歧 C .战国时期更加注重一个人的道德品质 D .儒家思想得到新的发展 6.《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并由此 断定“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由此可见孔子 ( ) A .依赖外在礼仪谋求社会协调有序 B .通过推己及人实现人际关系和谐 C .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 D .借助人伦情感维系家国社会秩序 7.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符合两者 观点的是( ) A .主张“因材施教” B .重视人民群众力量 C .认为“人性本善” D .通过教化使人从善 8.《春秋繁露》载:“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 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该材料( ) A .体现了道家“无为”的治国理念 B .体现了儒学的民本思想 C .强调了孔孟儒学的“仁爱”思想 D .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伦观念 9.我国古代有一本教孩子识字的书《急就篇》 列出了 165 个姓字,其中包括:程忠信、 桓贤良、崔孝让、周千秋、邓万岁、师猛虎、冯汉强、焦灭胡、龙未央等。上述姓字折射出 的主流价值观形成于( )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元朝 10.下面是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统计表。对于统计表分析正确的是( )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3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含解析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三)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江苏镇江一模)春秋时代,社会群体可分为公子、卿大夫、士三层;到战国时期,大夫或士大夫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这种变化说明( ) A.等级制度逐渐消失B.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C.儒学思想产生影响D.官僚政治已经确立 B[战国时期等级制度仍然存在,并未逐渐消失,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发生巨变,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故“大夫或士大夫”称谓含义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大夫或士大夫”称谓变化与儒学思想没有直接联系,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当时官僚政治已经确立,故D项错误。] 2.(2019·河南联考)春秋战国时期有位思想家认为:“‘恶’是自然,而‘善’”却是人为的,只有用‘礼义’对人性加以节制、改造,才能把人导入善。”材料中的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孟子B.墨子 C.韩非D.荀子 D[根据材料中“‘恶’是自然……只有用‘礼义’对人性加以节制、改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荀子的“性本恶”思想,故D项正确。孟子主张仁政,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子主张改革和法治,排除A、B、C三项。] 3.孟子认为“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而这一权利属于天,否定了由天子个人的意志决定帝位传承方式的观点。并认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由此可见,孟子主张( ) A.君权神授B.以民为本 C.天命有常D.天人感应 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意思是“天的视听通过人民的视听来体现”,由此可见,孟子主张以民为本;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4.论述“民水君舟”的荀子曾在《王制》篇中说:“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这反映出荀子( ) A.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 B.从民本角度论述尊君思想 C.认为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 D.对君主专制反民本的批判 C[依据“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得出君与民的关系如同舟与水的关系,认为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故C项正确;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不是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故A项错误;此时君主专制还没有建立,故B、D两项错误。] 5.战国时期,针对当时的社会动荡,某学派提出:“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组成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引言分析: 内容简介:本单元系统阐述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主要内容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即程朱理学及其代表人物。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 目标分析: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佛教思想和道家思想对儒学发展的影响;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情况。 在本专题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观点的过程。在学习中,还要多方涉猎相关知识,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通过本专题学习,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材分析 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但是,教材在这方面的结构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几乎只是在介绍各派学说的观点,而没有能够很好体现地“争鸣”这一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争鸣”这一重要的内容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另外,关于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这一块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入地挖掘这方面的内容;进而体现整节课的深度。

2021届高考历史专题12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教学案人民版

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与文化 ————————————[框图概览·线索归纳]———————————— 【认读导引】 两大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 程;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三条线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即儒家思 想的演变;中国古代其他思想及佛教、道教 思想对儒学的冲击;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成 就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五大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 发展;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宋明时期 理学诞生;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四大 发明和古代文学艺术成就。 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异彩纷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主张 ①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②教育思想: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历史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 2.孟子 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 (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指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评价 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但孔子坚持统治者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所以他的思想具有进步的一面。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教材拓展] 孔子的文化贡献 (1)整理西周文献 ①《诗》——即《诗经》,这是西周至春秋时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有3 000篇之多,经孔子删订以后,保留了305篇,通称300篇。这部诗歌选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各地的乐调,共十五国风;雅,周人的官话称为雅言,是西周王畿的诗;颂,即宗庙祭祀的乐歌。 孔子很重视《诗经》,他总是启发学生们去读诗,将读诗与做人联系起来。 ②《书》——即《尚书》,指春秋以前的官方政治历史资料汇编,相传有百篇,今传28篇。孔子认为,学生们研习《书》的目的,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体会先王是如何治国理政的。 ③《礼》——又称《士礼》,后称《仪礼》,与《周礼》《礼记》合称“三礼”。孔子对周礼有很深的研究,很有感情,心向往之,要求学生们认真学习和实践。 ④《乐》——指《乐经》,是音乐方面的典籍。孔子重视音乐,认为这也是道德教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他认为音乐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求完善。 ⑤《周易》——这是一部以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的占卜之书,其中也含有人生经验和哲学思想。 ⑥《春秋》——相传孔子依据鲁国史官的记载整理而成,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 (2)述而不作 ①由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汇编,由其弟子或再传弟子追记写成《论语》。 ②后世的曾子、子思、孟子的著作《大学》《中庸》《孟子》分别发挥了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政治伦理。这就是被后世学者尊奉为儒家经典的“四书”。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训练: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附答案】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绵阳一模)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经文解释更是五花八门,所谓“经有数家,家有数说”。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命群儒“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最后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据此可知,白虎观会议( ) A.强化了思想大一统局面B.消除了各家之间的分歧 C.提高了儒家的社会地位D.规范了儒学的学术研究 2.(2019·惠州一模)下表是西汉列侯分封情况一览表。西汉中后期,士人出身的列侯所占比例发生变化,引发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独尊儒术推行B.宦官外戚专权 C.中央集权加强D.重文轻武实施 3.(2019·衡阳一模)学者李泽厚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一般表现为重“求同”。它通过“求同”来保持和壮大自己,具体方式则经常是以自己原有的一套来解释、贯通、会合外来的异己东西,就在这种会通解释中吸取了对方,模糊了对方的本来面目而将之“同化”。以下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 A.孟子主张“民贵君轻”B.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 C.二程倡导“格物致知”D.顾炎武宣扬经世致用 4.自两汉以来,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孔子由子而圣,由凡圣而神圣,最终在汉代公羊学中成为后世立法的神。促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仁政观念深入人心B.儒家思想的神学化 C.儒家思想的官学化D.经学之士积极推动 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汉代儒学教案

汉代儒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焚书坑儒”批判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和理解儒学在汉代得以兴起的社会背景。通过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和科举制等重要史实,学生能理解儒学在汉朝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以及后世对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2.过程与方法 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并结合初中历史、高中必修I、必修II的相关知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思想的内涵以及发展历程的认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兴起及科举制进行客观评价。四教学过程: 师:在前面的课文中我们学过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为“诸子百家”之一,成蔚然大宗;到了秦朝,儒家思想的命运如何? 引用唐朝诗人章碣《焚书坑》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请思考:诗人在这首诗中讽刺了哪一历史事件?为什么当时会出现这种历史局面? 一、秦朝儒家的历史命运(板书) 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打击(投影) 为什么要“焚书坑儒”?①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文化氛围由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②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目的在于钳制人们思想,维护专制统治。 秦始皇是焚烧了所有的书籍吗?哪些书籍不在焚烧之列? 思考:为什么秦王朝不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学生: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对“焚书坑儒”的评价: ①实质:是文化专制政策。 ②积极影响:在当时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统治。 ③消极影响: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文化氛围变得死气沉沉,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低潮;这是对先秦思想文化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成为两千年文化专制的开端,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影响,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有人称之为“灭学之祸”。 从战国到秦始皇统一,统治者重视法家思想,“中央集权、严刑峻法”,最终导到秦朝“二世而亡”教训惨痛;西汉建立后,汉初的统治者又采取什么统治思想来治理国家? 生: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前面的专题介绍有所铺垫) 师:黄老思想的实行有何影响?让学生结合材料进行归纳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六单元第32讲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学案

第32讲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 知识框架 即时巩固的入场劵 考情分析 引领考试的风向标 考试说明2015年2016年2017年 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孔子与老子的思 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2.汉代儒学: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汉武帝 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T4(孔子的思想) 复习建议: 1.学习儒家思想,要从宏观上把握中国传 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基本线索,要注意 把古代思想家的主张放到具体的历史背 景下分析评价,更要注意把握古代思想文 化成果的现实意义 2.注意区分古代思想家的思想主张,这是 本讲知识点的易错点 3.热点联系:可与当今依法治国,以德治

国等联系 考点导学扬帆启程的导航灯 考点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背景1.经济上:①________________,封建经济 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 的瓦解 3.阶级关系上:士的崛起 4.思想文化上:出现百家争鸣,“学在民间” 派别与 代表 1.道家:春秋老子和战国庄子等 2.儒家:春秋孔子与战国孟子、荀子等 3.墨家:战国墨子等 4.法家:战国商鞅、韩非子等 主张 1.道家——老子 (1)世界万物本原是道,要因循自然,提倡清 静无为,知足寡欲,才能逍遥自在,希望回

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意义,1.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2.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点题训练1】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考点二董仲舒的主张 1.董仲舒

高三历史总复习必修3同步练习:3-1-1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3-1-1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一、选择题 1.(2011·浙江绍兴)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更好些?”孔子说:“子张有些过头,而子夏显得不及。”子贡说:“那么,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犹不及。”这表明孔子主张() A.无为而治 B.中庸 C.轻徭薄赋D.有教无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过犹不及”,据此并依据史论结合的原则可知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2.(2011·浙江宁波)“和谐中国”是唱响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旋律。孔子的名言中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具有启迪作用的是()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非攻,兼爱” C.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D.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解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所不希望的事情,也不要强迫别人接受,这是实现孔子“仁爱”思想的途径,其目的是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因而最符合题意。干扰项B项是墨家的观点,排除。 【答案】A 3.(2011·辽宁模拟)下图是宋代建筑的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岩。类似的老子像在全国各地大大小小不下百处。其原因是()

A.老子须髯飘飘,符合古代美男子的标准 B.老子做官的时候,造福八方,被人们感激、供奉 C.孔子向老子问礼,所以,老子被誉为儒家学派创始人 D.老子道德高深,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解析】A项历史上没有;B项不符合实际,老子曾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不符合造福一方之说;C项老子不是儒家学派的人,而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故选D项。 【答案】D 4.(2011·哈尔滨五县)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礼治B.仁爱 C.仁政D.兼爱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孟子”“发政施仁”等信息可知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5.(2011·湖北黄石模拟)“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论述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人教版教案-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江苏省东海县安峰高级中学朱崇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江苏省东海县安峰高级中学朱崇珏 一、教学背景 1. 面向学段:高中 2. 学科:历史 3. 年级:高二 4. 课时:1课时 5. 课前准备: 1) 搜集有关孔子、老子的史料。 2) 反映儒家思想的相关图片、资料。 3)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二、教学课题 人教版高二历史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通过让学生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孔子“仁”的思想和教育思想,以及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和韩非子的法家思想等来使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的人文主义精神。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课,通过学习,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成就以及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2.过程与方法 (1)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 (3)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难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设计按照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调查法等,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提供的教学资源优势来突破重点、难点,体现了参与式学习,构建学生充分参与和自主学习的环境等现代教育思想,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让学生搜集有关孔子、荀子等的史料,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学生在搜集资料及调查过程中,能够学到史料搜集整理的一般方法,并能自觉受到热爱祖国文化的教育,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其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能力。

近几年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高考题【2】

“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考题演练 【高考题组】 高频点1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和影响 1.(2014·上海单科·T1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此段文字出自( ) 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道德经》 【解析】选A。材料文字是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依据,故A正确;《庄子》是庄子的著作,属于道家,故B排除;《韩非子》是韩非子的著作,属于法家,故C排除;《道德经》属于道家著作,故D排除。 2.(2014·海南单科·T2)“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 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解析】选B。材料主张礼法并用,说明礼制观念并没有淡化,故A错误;从礼、刑相为表里说明该思想是儒法两家思想的结合,故B正确;依据“相为表里者也”说明不单独崇尚法家思想,故C错误;该思想促使儒学地位独尊,不是动摇,故D错误。

3.(2014·海南单科·T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 【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君主集权,不是君主无为而治,故A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血缘等级关系,故B错误;材料中“有难则用其死”说明君主不是推行“礼乐仁政”,故C错误;材料中“君上之于民也”说明君主集权,“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说明对人民统治的严苛,属于法家思想,故D正确。 4.(2013·浙江文综·T12)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 ) ①孔子②韩非 ③朱熹④亚里士多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C。①孔子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③朱熹的学说生前被官方诬为伪学,从而可知他不可能在“官学”培养人才。朱熹曾在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等场所招徒讲学。④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做过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私人教师,晚年回到雅典后兴建了自己的讲习所——吕克昂学园。②韩非是法家代表人物,主张实行法治、提倡耕战,因此他不推崇文化知识,对私学采取简单消灭的办法。由此排除②。 (2013·江苏单科·T21)(节选)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一中“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信息及孔子、孟子主张概括回答。 答案:(1)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 高频点2 董仲舒新儒学 考情统计

2021高考历史人民版作业-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含解析

专题十古代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与文学 艺术 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政策的引导 B.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C.社会的剧烈变动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解析:公元前6世纪至前3世纪大致相当于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剧烈社会动荡,使得当时中国的学者和思想家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提出不同的治国方案,希望被统治者采纳,达到天下太平,故C项正确;统治者政策的引导是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正在形成中,故B 项表述错误;D项是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结果,故D项排除。 答案:C 2.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人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其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贤士近千人,如孟子、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稷下学宫() A.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 B.繁荣了春秋时期的文化教育 C.成为当时战乱动荡的一个缩影 D.成为荀子法家思想的发源地 解析:根据材料“其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贤士近千人,如孟子、

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可知稷下学宫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故选A 项;稷下学宫繁荣了战国时期的文化教育,排除B项;根据材料“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人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成为当时文化繁荣的一个缩影,排除C项;根据材料“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人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成为当时文化繁荣的一个缩影,是百家争鸣的平台,排除D项。 答案:A 3.孔子曾说,用麻布制礼帽,符合传统的礼;现在用丝料,比较省功,我赞成。 又说,礼节仪式,与其奢侈,不如节俭;丧礼,与其注重仪式的完备,不如真正悲戚。这表明孔子主张() A.调整礼的形式以适应现实需要 B.严格遵守周礼,反对变革 C.重视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统一 D.人与人之间应该仁爱和谐 解析:材料“现在用丝料,比较省功,我赞成”“丧礼,与其注重仪式的完备,不如真正悲戚”,说明孔子调整礼的形式以适应现实需要,故选A项,排除B 项;材料不能体现现象与本质的统一,排除C项;材料主要涉及礼的方面,无关仁,排除D项。 答案:A 4.孟子将“仁政”的实现寄托于君主对于“仁心”的扩充上,而这种扩充的程度决定了“仁政”实现的程度。据此可知,孟子的“仁政”学说() A.有违孔子人性理论 B.脱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 C.弱化尊卑等级秩序 D.颠覆了传统的君臣关系 解析:材料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寄托于君主,而君主考虑的是富国强兵以适应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孟子的“仁政”思想显然不符合当时的政治实际,故B项正确;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对孔子人性论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仁政”思想实践,并不是说明等级秩序的弱化,故C项错误;儒家思想强调等级观念,并不是颠覆了传统的君臣关系,故D项错误。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方略课时作业26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人民版

课时作业26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 ?延安高三调研)陈红映在《先秦诸子起源新探》中说,先秦学术思想发展的 途径,大致是由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经过畴人(精通天文历法的学者)、缙绅的传诵与 集结而成六经,再传而为私人百家。据此可知作者认为() A.诸子百家同根同源 B.儒学思想深刻影响了百家思想 C.诸子百家相互融合 D.古代思想都有学术下移的规律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大致是由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再传而为私人百家”, 可知作者认为诸子百家的源头都是“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诸子百家是同根同源。故 答案为A项。B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材料探讨的是诸子百家的源头,并非诸子百家形成后的融合,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 答案:A 2.(2018 ?兰州高三期中)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 “礼” 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去。孟子提出“仁义礼智” “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些均反映出() A.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B.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 C.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 D.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解析:“孝悌”“血亲之爱”“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实质上都 体现出了宗法血缘关系的特征,说明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结合,故C项正确;儒家思想并不是统一的信仰,故A错误;仁是要维护等级秩序,不是掩盖,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遏制人欲思想,故D错误。 答案:C 3.(2018 ?大庆高三联考)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 夷狄”的思想。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

一轮复习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考目标定位】 【基础知识梳理】趋势:经历了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到汉代儒家思想逐渐占据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舞台的历史演变。 一.“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一)、历史背景: 社会大变革(根因) 经济: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诸侯崛起,各种力量争衡较量; 阶级关系:的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学术下移,从“”到“”,私学兴起,提供人才基础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当时不受重视,但后来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主流思想 1、春秋——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1)地位: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被推为“”。他死后,言论被编为《》(2)主张和贡献:思想体系的核心:“”、“”,其主要内容:“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 ①“”,就是“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仁爱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进步性) ②强调“礼”,主张“”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认为贵贱有序。 (保守部分) ③主张“”,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包含民本思想。 教育思想:兴办私学,主张“” (意义: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伦理观:性相近。 整理古籍:整理“六经”《诗》、《》、《礼》、《》、《乐》、《》 2、战国——孟荀——贡献(作用或地位):总结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更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之蔚然大宗。 (1)孟子:战国时期,亚圣。 主张:①治国理念: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 ②民本思想:提出“”,即“民贵君轻” ③伦理观:主张“”,要用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即“性善论”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训练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含答案)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训练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绵阳一模)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经文解释更是五花八门,所谓“经有数家,家有数说”。 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命群儒“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最后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作为官 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据此可知,白虎观会议( ) A.强化了思想大一统局面B.消除了各家之间的分歧 C.提高了儒家的社会地位D.规范了儒学的学术研究 2.(2019·惠州一模)下表是西汉列侯分封情况一览表。西汉中后期,士人出身的列侯所占比例发生变化,引 发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独尊儒术推行B.宦官外戚专权 C.中央集权加强D.重文轻武实施 3.(2019·衡阳一模)学者李泽厚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一般表现为重“求同”。它通过“求同”来保持和壮大 自己,具体方式则经常是以自己原有的一套来解释、贯通、会合外来的异己东西,就在这种会通解释中吸取了对方,模糊了对方的本来面目而将之“同化”。以下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 A.孟子主张“民贵君轻”B.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 C.二程倡导“格物致知”D.顾炎武宣扬经世致用 4.自两汉以来,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孔子由子而圣,由凡圣而神圣,最终在汉代公羊学中成为后世立法 的神。促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仁政观念深入人心B.儒家思想的神学化 C.儒家思想的官学化D.经学之士积极推动 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 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高二历史《汉代儒学》教案.doc

高二历史《汉代儒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和太学建立的基本史实;知道董仲舒儒学的主要思想和评价,实质,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问题探究,文言史料解读,加深理性分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道路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二、教学重点: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2、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主张及评价三、教学难点:1、理解不同历史时期治国思想的演变过程和原因2、了解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史料分析法;教师讲授法;多媒体教学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幻灯片展示:让学生以填空的形式回忆上节课内容孔子说:我克己复礼;孟子说:我民贵君轻;荀子说:我君舟民水;老子说:我以柔克刚;庄子说:我顺其自然;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杀了墨子说:别打了教师总结提问:上节课我们复习了《百家争鸣》,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大变革时期,不同的阶级从自身阶级利益出发,出现不同的治国思想,主要有哪些呢?(学生回答,治国思想有儒家的以德治国,法家依法治国,道家无为而治)教师总结过渡:法家思想最适合当时历史发展需要,儒家因其过于理想化不受统治者重视,那么在下一个历史时期治国思想和儒家思想会有怎样的变化呢?我们来学

习第二节《汉代儒学》2、梳理主干知识,夯实基础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1)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一些儒生借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2、概况:(1)秦始皇采用李斯建议,除有实用价值的书籍以外的全部书籍都要焚毁(2)焚书后,秦始皇将违犯禁令的460余人坑杀于咸阳3、评价: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4、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政策教师总结过渡:秦朝建立后,继续采用法家思想治国,采取焚书坑儒政策,使儒学发展遭到重大打击,那么到了汉朝儒学的不利局面有没有得到改变呢?(学生回答:有,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二、罢黜百家1、背景:汉武帝时代中国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评价 (1)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了皇权,也限制皇帝的残暴行为 (2)主张大一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但导致中华民族封闭,守旧,缺乏创新能力(3)提出“三纲五常”,稳定社会秩序,但压制人们的自然欲求(4)发挥仁政思想,主张轻徭薄赋,限制兼并,缓和了社会矛盾3、董仲舒儒学的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特点:儒学体系为主,吸收道家,法家,阴阳家思想,外儒内法,带有神学倾向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政策4、评价:(1)积极:确立儒学正统地位,促进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2)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教师总结过渡:董仲舒博采百家之

2020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跟踪检测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Word版含答案)

课时跟踪检测(五)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5分) 1.《庄子》记载,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吕氏春秋》记载,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天下。该段材料不能体现() A.儒墨学术思想具有一定对立性 B.儒墨学术思想具有一定相通性 C.儒家学术思想在当时的影响力 D.墨家学术思想讲求实际的功利 解析:选D“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是指儒家墨家各有自己的道理,以自己的是来判定对方的非,又以对方的不对,来证明自己的对,据此可以看出A 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天下”大意是指儒家和墨家的信奉者充满天下,都主张用仁义道德来教导人们,由此可以得出B、C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题干没有体现出D项的意思,所以D项符合题意。 2.(2019·浙江余姚4月模拟)某先秦思想家指出:“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B.庄子 C.韩非子D.墨子 解析:选D依据材料可知,该思想家指出,现在国和国之间相互进攻,士大夫的封邑之中时常发生篡位事件,人和人之间相互欺骗,君主不给予臣子恩惠,臣子不对君主尽忠,兄弟之间不和睦,这些都是有害于天下的事情。结合所学可知,该思想家认为社会之所以不和谐,是因为大家不知道相“爱”,解决办法就是让大家相“爱”。所以他是提倡“兼爱”的思想家墨子,D项正确;孔子主张仁、礼,与题意不符,A项错误;庄子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与题意不符,B项错误;韩非子主张依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与题意不符,C项错误。 3.(2019·浙江东阳高三第一次统一检测)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反对“陪臣执国命”,曾哀叹“天下无行,多为家臣”,尽管孔子和弟子分别做过齐国、鲁国家臣。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 A.主张世卿世禄制度 B.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C.实践与思想相背离 D.对政治理想的追求 解析:选D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度,建立尊卑有序、等级分明

2018年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精品讲练:第十二单元 第30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012~2016年课标全国卷命题思路与考情分析

第30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考纲要求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课标提示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自主学习答案] 考点一①“士”②学在民间③吸收、融合④思想解放⑤思想文化 ⑥“仁”⑦“克己复礼”⑧“仁政”⑨“道”⑩“无为而治”?相对?以法治国 考点二①中央集权②国家统一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君权神授” ⑤太学⑥传统文化 [巧学妙用] 形象记忆——数字法记忆“百家争鸣” 图解历史——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

易错提醒——儒家的“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 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 图解历史——“罢黜百家”的背景 易错易误——“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的本质 “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在本质上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 思维导图——董仲舒的新儒学

考法1诸子百家的思想 【考题1】(2017·四川眉山模拟)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仁政、德治,法家崇尚法治,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选贤任能,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A.铲除三代遗迹建立全新制度 B.争夺对诸侯国家政权的控制 C.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 D.为统治者改善统治出谋划策 答案 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