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

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了解古代说书艺术,以及用视觉、味觉表现听觉的手法

2、能力性目标:欣赏对演唱艺术的形象化的描绘,品味贴切、精彩、细腻的语言

3、情感性目标:品位白妞演唱之精妙,激发对文学、音乐艺术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欣赏对演唱艺术的形象化的描绘,品味贴切、精彩、细腻的语言

2、教学难点:提高学生描摹音乐的能力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段录音。(放大鼓)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曲艺形式吗?(说书)。老残在明湖居听的就是这个。说书,何谓说书呢?简而言之,说中有唱,唱中有说,这个就叫做说书。今天,我们保留说书的手段有很多,古代没有。但是白妞很幸运,她遇到了老残这位知音,老残不仅懂,而且用他的生花妙笔将白妞的千古绝唱写出来了,使其流传后世。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篇《明湖居听书》

二、师生同读,共同赏析语言的美妙

1、教师:昨天,大家都预习了课文。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讲什么?(老残在明湖居听说

书)听哪几个人说书?(白妞和黑妞)谁先出场?(黑妞)谁唱得好呢?(白妞)

那么黑妞先出场的作用是?(衬托白妞)好的,先出场的黑妞衬托后出场的白妞。

作者利用不多的文字细致描绘,能让你们见文字,如闻其声,惊叹白妞演唱技艺

之高超。那么,最让你们惊叹的是哪几个段落?(7,8段)

2、教师:下面,老师来读一遍7、8段,在我读的时候,你们划出最美的句子,先独立思考

一下。从以下3个方面来思考:它抓住白妞说书的什么特点?作者是用什么表现

的?这样表现有什么妙处?

3、学生四人分组交流思考结果,然后,每组推人回答,说出美在哪儿,学生说完一句教师

明确一句,每赏析完一句,就让学生读一遍此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说出作者用视觉、味觉、感觉等来描绘听觉,以及为什么用这样的感官,它和听觉给人的感受有什么相似点)

例如:例如:

①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处

毛孔不畅快”——它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用感觉描绘听觉,抓住听小玉初唱时感受到的妙境——伏帖、畅快。为什么用这样的感官呢?熨斗熨过的东西会如何?(很服帖),而吃人参果又是什么感觉呢?(舒畅、痛快、(人参果是仙界之物啊,人吃了会有什么感觉啊?)飘飘欲仙)。好,用这样的感觉来形容听觉,很形象地说明了听王小玉说书是那种痛快,伏帖和全身畅快的感觉

②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运用视觉表现听觉,钢丝的特点是尖和细,再加上是被人抛

入天际的钢丝,从地面看来则更显得尖细高亢、刚劲有力

③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愈翻愈险,愈险愈奇——这也是运用视觉来

表现听觉。登泰山,每登临一山峰都以为会是最高,也觉得不可能再高了,已经够高的了,可是登上后才发现,没有最高,只有更高。这把白妞音色之高写到了极致,在某个极高的地方,能回环转折已经是奇迹,已经让人以为是最高音,却又在此音后更高一层,如此这般好几次,不断地带给听众惊,更不断地带给听众喜,如此动人的说书,怎能不让人亢奋?这一个描绘表现了白妞说书的高亢和婉转回旋

④如一条飞蛇……周匝数遍——这同样是在用视觉表现听觉。蛇是软体动物,本就是灵

活弯曲,而着一“飞”字则更是了不得,它已不再是在地面灵活地扭动,而是在黄山36峰的山峰间不受任何拘束地自由驰骋,欢腾跳跃地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就环绕数遍,这是多么惊人的速度,这哪里是蛇,分明就是一条龙嘛!这一部分表现了白妞说书的千回百折、急促多变

⑤像放那东洋烟火……纵横散乱——这一部分应该是我们最熟悉的。但凡重大节日,都

会放烟花,我们应该都见过,一个两点象流星一样冲上天际,瞬间化作无数五颜六色的烟花,有时还是各种形状的。这一部分写出了白妞说书的灿烂多姿,形色双全,变化无穷

⑥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这段文字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白妞声音的婉转清

脆、多姿多彩

板书:

人参果——舒畅

感觉

熨斗——伏帖

登泰山——险,没有最高、只有更高听觉

钢丝——尖细、高亢、有力视觉

飞蛇——轻快、回环、千回百折

烟火——灿烂、形色双全、变化无穷

4、教师总结:

说唱的音乐转瞬即逝,作者却能借用精妙的修辞手法将白妞说书的或高或低或缓或急,描绘得如闻其声。通过刚才的赏析,我们从刘鹗身上学习到了描绘声音的别样的方式,就是用视觉、味觉、感觉,也就是别的感官来描绘声音,利用他们给人的感觉上的共通点。其实,象这种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很多诗人用过,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是用什么表现什么?(学情预设:如果学生一口答不上来,可以适当提示:闹是什么效果?(声音)红杏枝头是怎么知道的?(眼睛看到的)所以,这个就是用听觉表现视觉。再如,朱自清的《菏塘月色》中有一句话: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是用什么表现什么?(用听觉表现嗅觉))这种通感,可以尽可能的调动五官感受,化无形为有形。

5、解决完重点,让学生再齐读,在读中再次调动情绪,投入情感

三、同形训练,活学活用

聪明人都是能够活学活用的、现学现卖的,张老师知道你们都是聪明学生,下面就来考验你们活学活用的水平(学生5分钟写作,然后选2,3位同学的作品师生共同品评赏析,检测效果)

四、教师总结

王小玉是幸运的,在那个科技手段不发达的年代里,她遇到了知音听众刘鹗,刘鹗将王小玉美妙的说书用他那支生花妙笔写出来,流传后世。那赋声以形、赋声以色、赋声以味的风韵让今天的我们有足够的空间去想象、去咋舌、去叹为观止。但是,通过最后的实践,我发现,其实你们也有这样的一支笔,这只笔就在你们的心里。那么,我非常希望大家能够以心为笔,去继续书写你们的精彩生活。

五、布置作业

把课堂写的小短文进行拓展、完善,成为一篇比较有特色的文章

(师)琵琶行导学案

《琵琶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全文的大意。 2.赏析序文和前两个语段,学习音乐描写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目标2 【自主学习】 1.给划线字注音 湓.浦口()贾.人()荻.花()霓裳 ..()六幺.() 银篦.()裂帛.()幽咽.()浔.阳()慢捻.() 荻.花()悯.然()舫.船()虾蟆 ..() ..陵()呕哑 嘲哳 ..()阑.干()琴弦.()红绡.()钿.头() 2.填写下列写月 ..的名句: ①醉不成欢惨将别,。 ②东船西舫悄无言,。 ③,往往取酒还独倾。 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①,犹抱琵琶半遮面。 ②别有幽愁暗恨生,。 ③同是天涯沦落人,。 ④座中泣下谁最多,。 3.一词多义 言感斯人言(话,名词)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命遂命酒(叫,吩咐,命令,动词)命曰《琵琶行》(取名,动词) 为因为长句(写,作,动词)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介词) 暂凝绝不通声暂歇(短暂,副词)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音乐耳暂明(顿时,忽然,副词)泣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 4.古今异义 因为古义:因此作今义:表原因,连词 向前古义:刚才今义: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 老大古义:年龄大今义:兄弟排序第一 颜色古义:神态、脸色、姿容今义:色彩 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之后的第二年 5.词类活用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时间名词充当状语:在夜里) 遂命酒(名词“酒”受助动词“命”修饰,用作动词:摆酒席) 商人重利轻离别(形容词“重”“轻”均带宾语,用作动词:看重,轻视) 6.文学常识

高二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

高二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 高二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音乐艺术的描写技巧,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艺术的领悟力和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描摹音乐的片段,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里描写音乐的绝唱。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描摹音乐,状无形如在眼前,为学生学习描写音乐提供了最好的借鉴。引导学生体会描摹的妙处,领略品评作者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本课的难点与重点。 解决方法: 1.通过观看电影剪辑帮助理解,增强感性认识。 2.列出思考题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结合《音乐欣赏》课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谈谈欣赏一些乐曲的感受,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重点阅读琵琶音乐声调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抑扬疾徐变化的过程,领略品评作者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味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幻灯片1)

(课前反复播放在《彩云追月》、《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 我们现在听到的这几首曲子是在《音乐欣赏》课上欣赏过的,大家能说出它的曲子吗? 学生们能说一说自己听了以后的感受吗? 在音乐欣赏课上,我们学习怎么样欣赏音乐,在语文课上,我们则学习怎样把自己的这些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一位唐朝诗人是怎么样描写音乐的。 二.介绍背景(幻灯片2“浔阳江头”)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被贬江州时,一个秋天的夜晚,浔阳江上,懈逅一位因年长色衰,流落江湖的京城歌女。那女子一曲饱藏忧怨的琵琶曲,引得诗人泪湿衣襟,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三.思考题1:(幻灯片3:“思考题一”) 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读课文,请同学们找出诗歌中描写音乐的诗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问:“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这些是不是描写音乐的呢? “转轴拨弦三两声”、“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

《明湖居听书》导学案

《明湖居听书》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识记理解课文中的重要字词。 2、学习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3、学习特殊的比喻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学习重点:侧面描写 学习难点:声音的描写 三、知识链接 侧面描写:是指对描写的对象,不做正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简言之,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对被描写对象周围效果的渲染,来表现被描写对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又叫间接描写,还叫衬托法。它是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 常用的侧面描写方法: ①人物烘托:人物烘托即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各种描写来间接地描写主要人物形象的方法。 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语言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写法,就是通过旁人的言谈来体现主要角色的某一特色;二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动作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写法;三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心理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写法。 ②环境烘托: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的描写,决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摆设”,而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身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③场面烘托:场面,又叫场景,是指作品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相互发生关联而构成的生活画面。它既为作品中的人物提供发一定的生活和行动的环境,又努力烘托人物形象。人物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活动的,只有写好人物活动的场面,才能使人物具有立体感。其作用有:第一,通过场面点出人物身份;第二,通过场面凸显人物性格;第三,通过场面折射人物心理。 四、学习流程 (一)走进作者及其作品 1、作者简介 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丹徒(江苏镇江)人。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懂得算学、医药、治河等实际学问,无意于以科举博取功名。他行医于上海,后又弃医经商,直到资本丧尽才止。1888年黄河决口,他因治河有功,官至候补知府。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他曾从俄军处用低价购买太仓粮,赈济居民,后清廷以私售仓粟罪逮捕他,流放新疆,次年病死于迪化(乌鲁木齐)。 2、关于《老残游记》和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小说,是晚清中谴责小说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老残游记》借老残在游历中所见所闻,对当时吏治的黑暗痛加抨击,揭露了所谓“不要钱”的“清官”,其实是一些不惜杀民邀功,“急于做大官”的刽子手,在客观上有助于人们认识整个封建官僚集团的阶级本质,有其进步的一面。但是,作者的基本立场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他维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在书中明显的表现,

《明湖居听书》语文教案.doc_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语文教案.doc_明湖居听书 教案 《明湖居听书》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一)学习本文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二)体会特殊的比喻一一通感在修辞上的作用。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为了突出白妞的演唱艺术,作者是怎样侧面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的?分析:白妞出场之前,作者先以戏园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和观众的议论来烘托白妞演唱的高超技艺。 先写戏园的盛况:白妞说书本来是下午一点才开始,可是老残进园子时,才不过十点,这个大戏园子已经坐得满满的了,他好不容易花了二百个钱,才弄了一条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到十一点,那些一向等他们到齐了才准开演的官员们,也都提前着了便衣,带着家人, 陆续来了,不到十二点钟,几张空桌俱已满了,还不断有人来,只好搬张短凳,安插在夹缝中。 来的人有当地官员,有生意人,也有读书人。 来的人有的彼此招呼,有的高谈阔论,有的嘁嘁喳喳,什么话都听不清楚。 作者通过这一张时间表,一个人物分析,几笔动态描写说明了以下几点: (1)说明在济南已掀起了一股白妞热,为了欣赏白妞的演唱,人们不惜提早几个小时赶到戏园,就是那些早已在戏园定了桌座的抚院、学院的贵人

们也不例外; 甚至有些连饭也顾不得吃,匆匆忙忙在戏园里买烧饼油条充饥。这就有力地烘托出白妞说书的无穷魅力,为白妞出场渲染出浓烈的气氛。 (2)说明白妞的演唱艺术雅俗共赏,对各阶层的人都有吸引力。从侧面衬托出其艺术造诣之高。 (3)对戏园里嘈杂场面的描写,为白妞出场的肃静埋下了伏笔。一个是“什么都听不清楚”,一个是“连一根针吊在地上都听得见响”,两相对照便衬托出白妞演唱技艺的高超。 再写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和观众的评论。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先写他“甚为丑陋”的外貌和令人“不甚留神”的一两个小调; 然后就写他那绝妙的轮指,“抑扬顿挫,入耳动心”,引起台下不绝于耳的叫好声。为描写他为白妞伴奏埋下伏笔。 写黑妞,也是从两方面入手:先描绘她的外貌,再重点写她的演唱,“字字清脆,声声宛转”,“转腔换调”,“百变不穷”。听了她的演唱,就觉得“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作者这样描写黑妞的作用,在于: ①详写黑妞的外貌,是为白妞出场时的装束描写作伏笔,后面用“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就可以省去不少笔墨。 ②把黑妞的演唱写到叹为观止的地步,好像已词尽意穷,无可复加。 然后结合观众的评论,说明:“他的调门都是白妞教的”; “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

明湖居听书 练习题

明湖居听书练习题 1.作者介绍。 《明湖居听书》一文节选自_______,作者_______,字_______,笔名_______,_______(朝代)小说家。 2.清朝四大谴责小说分别是:《老残游记》——刘鹗;_______——李宝嘉;_______——吴沃尧;_______——曾朴。 3.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周匝数遍:环绕一周。 B.歌喉遽发:急速,骤然。 C.以为观止:看到这里就可以停止了,意思是好到极点,表示极度赞美。 D.于我心有戚戚焉:惊惧的样子。 4.根据下列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或词语。 (1)谈话时兴致很高,气氛活跃。形容健谈而动听。() (2)抑制呼吸,聚精会神。() (3)连乌鸦和麻雀的叫声都没有。形容寂静无声。() (4)打着节拍赞赏,常形容对别人品质、诗文或艺术的赞赏。() 5.下列语句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①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 ②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③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④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 ⑤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 ⑥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 A.③⑥①⑤④② B.①⑥③⑤④② C.③⑤①④⑥② D.①③⑤⑥④② 6.文章开头写戏园的盛况是为了什么?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1.对小玉开始说唱时给听众的感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不出来的妙境。 B.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 C.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D.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明湖居听书》导学案成稿及标准答案

《明湖居听书》导学案成稿及答案

————————————————————————————————作者:————————————————————————————————日期: 2

明湖居听书 【学习目标】 1、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2、欣赏对演唱艺术的形象化的描绘,品味形象、贴切、清新细腻的语言。 3、品味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4、了解古代说书艺人的精湛表演艺术,认识我国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 【学习重难点】 1、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2、品味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㈠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 刘鹗(1857-1909),江苏丹徒人,原名,字,小说家,发表《老残游记》时署名“”。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通数学、医术、水利等,学识博杂,精于考古。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因为设平粜局赈济饥民被逮捕,流放新疆,后病死迪化。2、熟识《老残游记》 《明湖居听书》选自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老残游记》共二十回,署名洪都百炼生。小说中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叙其“言论见闻”,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统治下,人民被涂炭的社会现实。暴露了当时丑恶的政治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示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吏”的狰狞,可鄙。在客观上有助于人们认识整个封建官僚集团的阶级本质,有其进步的一面。但是,作者的基本立场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他维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在书中明显的表现,由此可见,《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 3、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4、识记小说文体 ⑴概念: ⑵小说三要素有哪些? ㈡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羯()鼓铮铮()遽()发周匝() 霍()然花坞()偌()大看()座作()揖 ㈢结合语境,解释句中加点词。 1、偌大的个戏台,空空洞洞,别无他物。() 2、但觉得那人气味倒还沉静。() 3、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 4、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 【合作探究】 一、文章结构(共四部分) 第一部分(1-2):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书场的盛况? 2、为什么要描写戏院盛况?(或描写戏院盛况的作用是什么?) 3

九年级语文:《明湖居听书》教案8(示范文本)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九年级语文:《明湖居听书》教 案8(示范文本)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九年级语文:《明湖居听书》教案8(示范文 本) 一.教学目标: 1.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 2.通感 3.中华艺人的精湛技艺和文学家的创造性 二.教学重点: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通感 三.课时: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明确学习目的 创造,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小说,是

极具创造性的语言艺术。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是极具创造力的文学杰作。从学习该文中,我们不仅可以获得美好的艺术享受,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成功方法,提高抓住关键词句概括文意的能力,而且培养我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二)学习《自读提示》,明确学习重点。 1、请同学们读两分钟。 2、同学们自学关于作者刘鹗和《老残游记》的知识,完成一篇短文,简介刘鹗和《老残游记》,400字,独立完成。 3、学习第二段 ①请一位学生读②请一位学生概括文段的两个要点: 《明》一文的艺术特色和学习重点 包括:正面描写、侧面描写、通感,都是为了表现白妞的精湛技艺。 (三)课文研讨: 一、正面描写: 1、根据提示,找出6-9自然段。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李凭箜篌引(教师)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2.反复诵读,积极思考,踊跃展示,达到对文本内容的准确理解。3.激情投入课堂每一分钟,通过文 字,感受古典音乐的魅力,快乐学习。 【重点难点】赏析诗的内容和化无形为有形、侧面烘托的艺术特色。 【学法指导】借助导学案充分预习文本,理解文中词句,勾画疑难点。认真书写,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李贺,字长吉,中唐独树一帜的诗人。他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李贺被诽谤讳父名而不得参加进士科举考试,后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而卒,年仅27岁。李贺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李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李贺此篇想象丰富、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艺术感染力很强。 2.解题 李凭是唐朝著名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超过了盛唐著名歌手李龟年。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箜篌,又名“坎侯”、“空侯”,是我国古代的弹拨乐器。箜篌酷似一只顾盼生姿的大凤凰。 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预习检测】 1.字词书写及注音。 ①k ōng h óu (箜篌) 教(ji āo )神y ù(妪) ②露(l ù)脚 暴露(l ù) 揭露(l ù) 露(l ù)天 露(l òu )马脚 露(l ù)头角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吴丝蜀桐张高秋 (弹奏) ②李凭中国弹箜篌 (国中,国都长安之中 ) ③石破天惊逗秋雨 (引) ④露脚斜飞湿寒兔 (露珠下滴) 3.翻译句子。 ①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晴朗的深秋。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 ②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和缓悠扬的歌喉;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象兰花迎风开放欢快清丽 【整体感知】感悟鉴赏 诵读全诗,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①(1—4句):先声夺人,李凭出场。 ②(5、6句):正面描写乐声,各具特色。 高二语文选修 导学案

明湖居听书公开课教案

《明湖居听书》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感受说书场面和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领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揣摩课文特殊比喻在描摹声音上的作用。 【教学重点】 1、从正面和侧面描写两方面烘托人物形象; 2、品味特殊的比喻在描摹声音上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并能简单运用特殊的比喻描摹生活中的声音。 【教学方法】 故事激趣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学前准备】 1、熟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 (要求:查字典或运用课文下面的注解解释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鹗.气味铮铮鏦鏦 ....羯.鼓遽.俱煞熨.伏贴恍.如骋. 余音绕梁戚戚 .. 2、有条件的同学可以通过网络和书籍查阅搜集刘鹗和《老残游记》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传说春秋战国时代,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歌唱能手,闻名全国。有一年,韩国突然爆发狂风暴雨,洪水决堤,巨浪冲天,把田园、房屋都冲毁了,百姓们纷纷逃命。韩娥在乡亲的帮助下幸免遇难,投奔齐国。途中盘缠用尽,一路饥饿,断粮已好几日了。于是,她便在齐国临淄城西南门卖唱求食。她的歌声美妙而婉转,可谓登峰造极,深深打动了听众的心弦。以至韩娥走后三天,人们依然能够听到她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

于是,便有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说。今天,让我们跟随刘鹗走入明湖居,欣赏一段与韩娥之歌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大鼓书,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2、昨天让大家回家搜集了一些刘鹗的资料,让我们一起来简单交流下。(用PPT 显示重点文学常识。) 刘鹗 (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丹徒(江苏镇江)人。 《老残游记》共20回。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奔走江湖替人治病。在老残的游历中,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涂炭人民的丑恶社会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露了貌以“清官”实为酷吏的狰狞、可鄙的面目。 它和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思考:文章描写了几处表演?你能用简单的话概括出来吗?哪处是重点? (琴师演奏、黑妞演唱和白妞表演,其中,白妞的表演是文章的重点。) 2、既然白妞的表演是重点,为什么还要写琴师和黑妞的表演呢?你能结合文章中具体描写他们的语句谈谈吗? 琴师:外貌丑陋轮指弹奏抑扬顿挫,不同凡响 黑妞:外貌装束朴实演唱叹为观止,精彩动人 作用:为白妞的出场作铺垫,侧面衬托白妞演唱的精彩绝伦。 3、除了琴师和黑妞还有没有写别人?怎样描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观众:开场戏园挤满了各种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慕名来看白妞演唱白妞出场——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静 演唱后的评价——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作用:从侧面渲染白妞演唱技艺的精湛。正因为如此才让这么多人为之沉迷。4、总结:文章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描写,为的就是在白妞出场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更加渲染出白妞的风采。 三、品读课文,揣摩语言。 “千呼万唤始出来”,读到这里,大家肯定迫不及待想揭开那层神秘面纱,看看白妞究竟是何许人也?别着急,白妞出场了! 1、听老师范读白妞出场、演唱两段(第四、五段),圈划最能打动你的语句,谈

《明湖居听书》学生用导学案

《明湖居听书》学案班级姓名 . 【学习目标】 1、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第1课时) 2、品味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第2课时) 3、了解古代说书艺人的精湛表演艺术,认识我国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 【课前导学】第1课时 一、资料链接 1、《明湖居听书》选自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老残游记》共二十回,署名洪都百炼生。小说中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 2、“明湖居听书”故事缘由:老残来到济南府(今山东济南),在高升店住下。第二天上街游玩,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居中写着“说古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不知是什么事情。路上听得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日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了,来听书吧。”又听得铺子里板台上有人说到:“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去的,明儿书应该我去了。”一路行来,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心中很诧异。回到店里向茶房打听这件事,茶房介绍说:这说鼓书,用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名叫“梨花打鼓”,演说一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没什么稀奇,自从王家出了白妞、黑妞两姐妹就不同了。 这白妞名叫王小玉,是天生的出奇人物,十二三岁就学会了说书的本事。她有一副好嗓子,又吸收了京腔、昆腔小调种种腔调,运用到大鼓书的调儿里,经过二三年工夫,创造出了梨花大鼓的新调,“竟至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她的说书,无不神魂颠倒”。明儿上午一点钟开唱,如上午十点钟去,便没有了座位,要听还要早去。老残听了茶房的话,也不甚相信,次日九点钟便去明湖居听书。 二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羯()鼓铮铮()鏦鏦()遽()周匝()霍()然花坞()偌()大 看()座作()揖着()了便衣歌喉遽发()皓齿() 三结合语境,解释句中加黑体字的词语。 1、偌大的个戏台,空空洞洞,别无他物。() 2、但觉得那人气味倒还沉静。() 3、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4、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 四、课中导学 1、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15字以内) 2 、本文主人公是谁? 3 、白妞出场前,文章写了哪些内容?——琴师弹奏———— 4、白妞出场前所写内容有什么作用。 知识链接 侧面描写:通过对被描写对象周围效果的渲染,来表现被描写对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又叫间接描写,还叫衬托法。它是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常用的侧面描写方法: ①人物烘托:②环境烘托: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的描写 ③场面烘托:场面,又叫场景,是指作品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相互发生关联而构成的生活画面。其作用有:第一,通过场面点出人物身份;第二,通过场面凸显人物性格;第三,通过场面折射人物心理。 5、请同学们默读第6段,思考:①作者是如何描写白妞的出场的? 白妞出场 ②从7-9 观众反应: 观众评论(梦湘先生): 作用: 五、总结:“红花还需绿叶衬”,如果“白妞说书”是“红花”,纵观全文,请你写下衬托这朵“红花”的“绿叶” ①②③④

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

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 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3篇 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2、欣赏对演唱艺术的形象化的描绘,品味形象、贴切、清新细腻的语言。 3、品味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4、了解古代说书艺人的精湛表演艺术,认识我国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描摹音乐的能力 【教具准备】:课文朗读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及作品,导入新课。 《明湖居听书》选自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老残游记》共二十回,署名洪都百炼生。小说中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叙其“言论见闻”,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统治下,人民被涂炭的社会现实。暴露了当时丑恶的政治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示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吏”的狰狞,可鄙。鲁迅先生把这部作品与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

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刘鹗,字铁云,江苏人。1888年因治理郑州段黄河有功升至知府。庚子(1900)年,他买谷赈济北京饥民,后因私售仓粟罪流放新疆,不久死在那里。 二、听录音朗读,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 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台上、台下的反应来理清结构:本文结构图: 时间:次日九点钟以后 地点:明湖居 人物:老残、众多听众、艺人、歌女(黑妞、白妞) 事件:听书(唱书)、听书前: 台上:空洞无人,设备简陋十点钟 台下:拥挤热闹(侧写烘托) 台上:仍空洞无人先声夺人)十一点钟 台下:更拥挤热闹 台上:男人(丑陋、弹曲、动心)十二点半钟 台下:叫好不绝 听书时: 台上:黑妞姑娘(十六七岁)─清脆婉转,百变不穷弹罢数分钟(侧写正写) 台下:老残感觉:以为观止。 两人对话:白妞更好、映衬对比)

山东中职语文《明湖居听书》导学案

《明湖居听书》导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2、欣赏对演唱艺术的形象化的描绘,品味形象、贴切、清新细腻的语言。 3、品味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4、了解古代说书艺人的精湛表演艺术,认识我国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 【学习重难点】 1、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2、品味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预习导学】 ㈠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 刘鹗(1857-1909),江苏丹徒人,原名孟鹏,字铁云,清末(近代)小说家,发表《老残游记》时署名“洪都百炼生”。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通数学、医术、水利等,学识博杂,精于考古。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因为设平粜局赈济饥民被逮捕,流放新疆,后病死迪化。 2、熟识《老残游记》 《明湖居听书》选自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老残游记》共二十回,署名洪都百炼生。小说中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叙其“言论见闻”,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统治下,人民被涂炭的社会现实。暴露了当时丑恶的政治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示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吏”的狰狞,可鄙。在客观上有助于人们认识整个封建官僚集团的阶级本质,有其进步的一面。但是,作者的基本立场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他维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在书中明显的表现,由此可见,《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3、你知道晚清四大谴责小说(鲁迅概括)? 刘鄂《老残游记》 李伯元《官场现形记》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曾朴《孽海花》 4、识记小说文体(见上学期小说单元笔记) ⑴概念: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⑵小说三要素有哪些? 人物、环境和情节⑶小说的分类有哪些? ⑷小说有哪些命题方式? ㈡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羯(jié)鼓铮铮(zhēng)遽(jù)发周匝(zā) 霍(huò)然花坞(wù)偌(ruò)大看(kàn)座作(zuò)揖 ㈢结合语境,解释句中加点词。 1、偌大的个戏台,空空洞洞,别无他物。(这么大,那么大。多见于早期白话) 2、但觉得那人气味倒还沉静。(比喻性格和志趣) 3、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比喻声音清脆和宛转) 4、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抑止,忍住)(shǎo稍微) 【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浏览全文,说说本文写了几处音乐表演?重点写谁的表演? 2、本文主人公是谁?(白妞) 3、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描写说书前书场的盛况。 第二部分(3-5):描写琴师、黑妞的精彩表演和人们的反应。 第三部分(6-8):着力描绘白妞高超的说书技艺。 第四部分(9):以观众的议论来点明白妞说书的艺术魅力。 4、白妞出场前,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戏院的盛况——琴师的弹琴——黑妞的演唱——观众的评论。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书场的盛况? ①介绍说书场之大:有几百张桌子,却是座无虚席。 ②听书人之多:来晚的人从袖子里送看座的几十钱“得一条凳在人缝里”坐下,再晚者只好从“夹缝”里坐下。(作用:可见其拥挤之状,凸现了白妞说书艺术对听众的吸引。)③听书人到场时间的详细描述:以老残看来,十二点的书,九点吃饭,十点到书场已是很早,却只见书场已人满为患,十点半连“抚院”等官员也已到了,十一点正是人山人海拥挤不堪。(作用:表现了听书人的焦急渴盼的心情。) ④介绍听书人的身份:听书人有官员、生意人、读书人和普通市民。(作用:这一笔平中见奇,白妞的说书吸引了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前来听书,足见其说书艺术的无比魅力,也可见白妞的说书雅俗共赏,既可下里巴人,也可阳春白雪。) 6、为什么要描写戏院盛况?(或描写戏院盛况的作用是什么?) ①说明济南已掀起了一股白妞热(为了欣赏白妞演唱,人们不惜提早几个小时赶到戏院,

明湖居听书教案

《明湖居听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2、欣赏对演唱艺术的形象化的描绘,品味形象、贴切、清新细腻的语言。 3、品味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4、了解古代说书艺人的精湛表演艺术,认识我国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描摹音乐的能力 【教具准备】:课文朗读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及作品,导入新课。 《明湖居听书》选自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老残游记》共二十回,署名洪都百炼生。小说中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叙其“言论见闻”,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统治下,人民被涂炭的社会现实。暴露了当时丑恶的政治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示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吏”的狰狞,可鄙。鲁迅先生把这部作品与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刘鹗,字铁云,江苏人。1888年因治理郑州段黄河有功升至知府。庚子(1900)年,他买谷赈济北京饥民,后因私售仓粟罪流放新疆,不久死在那里。 二、听录音朗读,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 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台上、台下的反应来理清结构: 本文结构图: 时间: 次日九点钟以后 地点: 明湖居 人物: 老残、众多听众、艺人、歌女( 黑妞、白妞) 事件: 听书( 唱书) . 听书前: 台上: 空洞无人,设备简陋 十点钟 台下: 拥挤热闹( 侧写烘托) 台上: 仍空洞无人先声夺人) 十一点钟 台下: 更拥挤热闹 台上: 男人( 丑陋、弹曲、动心) 十二点半钟 台下: 叫好不绝

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声音和语言文字)有人说,音乐是世界上最美 妙的语言。古人听了一曲好的音乐之后,说有“绕梁三日”之感。孔子听到齐国的《韶》乐之后,甚至“三月不知肉味”。 乐声之美,其魅力之大,由此可以想见。但音乐并不象高耸入云的山峰,奔腾不息的河流,翁郁苍翠的林木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这就不禁让我们发问,如何用语言文字将音乐的美传递出来,《琵琶行》给了我们一个好的范例,今天我们来鉴赏《琵琶行》的音乐描摹艺术。(板书) 二、激情配乐朗诵“大弦嘈嘈如急雨”至段末(一位学生朗读 和全体学生齐读,教师做指导): 三、鉴赏《琵琶行》第二段音乐描摹部分: 讨论:所用手法(比喻、侧面烘托手法)、乐曲的起伏变化 明确: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 投影: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戛然而止 四、比较《琵琶行》、《明湖居听书》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 篌引》,探讨描摹重点(提示:是除了描摹音乐或声音还描摹了什么)和手法的异同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大通;及至翻到做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做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析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清。刘鹗《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 韩愈《听颖师弹琴》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 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 失势一落千丈强。 蹉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明湖居听书》导学案成稿及答案

明湖居听书 【学习目标】 1、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2、欣赏对演唱艺术的形象化的描绘,品味形象、贴切、清新细腻的语言。 3、品味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4、了解古代说书艺人的精湛表演艺术,认识我国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 【学习重难点】 1、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2、品味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㈠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 刘鹗(1857-1909),江苏丹徒人,原名,字,小说家,发表《老残游记》时署名“”。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通数学、医术、水利等,学识博杂,精于考古。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因为设平粜局赈济饥民被逮捕,流放新疆,后病死迪化。2、熟识《老残游记》 《明湖居听书》选自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老残游记》共二十回,署名洪都百炼生。小说中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叙其“言论见闻”,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统治下,人民被涂炭的社会现实。暴露了当时丑恶的政治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示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吏”的狰狞,可鄙。在客观上有助于人们认识整个封建官僚集团的阶级本质,有其进步的一面。但是,作者的基本立场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他维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在书中明显的表现,由此可见,《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 3、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4、识记小说文体 ⑴概念: ⑵小说三要素有哪些? ㈡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羯()鼓铮铮()遽()发周匝() 霍()然花坞()偌()大看()座作()揖 ㈢结合语境,解释句中加点词。 1、偌大的个戏台,空空洞洞,别无他物。() 2、但觉得那人气味倒还沉静。() 3、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 4、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 【合作探究】 一、文章结构(共四部分) 第一部分(1-2):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书场的盛况? 2、为什么要描写戏院盛况?(或描写戏院盛况的作用是什么?) 1

2021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八年级上册语文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语文课 本 《明湖居听书》是长篇小说《老残游记》中第二回的一部分,汲入中学语文课本高中第四册。那么,教师在教学时该如何准备好教学设计呢?接下来,就和大家 ___河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学习目标 1、识记理解课文中的重要字词。 2、了解课文运用联想、比喻描写音乐形象的写法; 3、学习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二、学习重点:描写声音的几种方法。 三、知识链接 侧面描写:是指对描写的对象,不做正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简言之,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对被描写对象周围效果的渲

染,来表现被描写对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又叫间接描写,还叫衬托法。它是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 常用的侧面描写方法: ①人物烘托:人物烘托即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各种描写来间接地描写主要人物形象的方法。 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语言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写法,就是通过旁人的言谈来体现主要角色的某一特色;二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动作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写法;三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心理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写法。 ②环境烘托: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的描写,决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摆设”,而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身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③场面烘托:场面,又叫场景,是指作品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相互发生关联而构成的生活画面。它既为作品中的人物提供发一定的生活和行动的环境,又努力烘托人物形象。人物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活动的,只有写好人物活动的场面,才能使人物具

高二语文:《琵琶行》教案(苏教版必修4)(通用)

《琵琶行》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课型:鉴赏课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想:《琵琶行》是一篇自读课文,且教学的重点在于整体领悟。因此,教学中不必过份拘泥于字词教学,字词知识可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掌握。课堂教学应围绕下列三个环节进行:通过诵读教学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结构分析把握诗歌的整体美,通过语言品味领悟形象美。最后设计一个课后练习,用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丰富学生的想像力。 一.导语设计 与数学一样,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 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一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中国自古就有诗乐结合的传统,如汉乐府、宋词等。那么诗歌是怎样将无形的音乐化为可感的形象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古代诗歌中描写音乐的杰作《琵琶行》。 【说明:科学精神中包括人文精神。设计这一导语意在引起学生思考:科学、哲学、艺术中都包含有审美因素,富于想象的综合思维是提高科学素养与培养创造力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鉴赏提示: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琵琶行》选自《白氏长庆集》。唐宪宗元和十年(815

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求严惩凶手,陈词恳切,触怒当政者,遂遭限害,被贬为江州司马。第二年秋天写下了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通过描写一个沦落江湖的琵琶女的身世,抒发自己遭受打击后的苦闷心情。 “行”是古体诗的一种,音律比较自由,句法参差变化,便于长篇叙事或抒情。 (二)、诵读明意,把握结构 1、诵读正音:请六个同学分别朗读包括“序”在内的六段文字。请其它同学指出朗读中读错的字词,教师根据学生归纳适当板书。 2、明确内容: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在叙事中充满着丰富的感情(教师明确)。请学生根据叙事文章的特点概括每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口头总结)。 提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琵琶女的凄凉身世?诗人为什么流泪最多?(学生自由回答) 3、理清结构:叙述事件必须脉络清楚,白居易是怎样将琵琶女的身世和自己的身世联系在一起的(启发学生理清叙事线索,分析诗章的圆型结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详叙事)(略抒情) (叙事抒情融合)

6、琵琶行导学案(教师版A4)

语文必修三·第6课导学案 执笔人:汪清校核人:刘忠良 琵琶行 【学习目标】 一、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中第二自然段。 二、欣赏诗歌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三、品味诗歌意境,分析琵琶女形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主旨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根据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处境并熟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美。引导学生在读懂诗歌的同时体味诗歌的意境,赏析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 三、通过分析琵琶女形象,让学生从失意者的互相同情慰藉之情中受到悲剧美的陶冶,从而认识到封建社会(压制人才)的黑暗,体味到作者的感情。 四、方法:诵读感悟探讨鉴赏 五、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一、有感情的诵读诗歌,理清全文思路,分 析本诗结构特点。 二、鉴赏诗中高超的音乐描写。 【自学引导】 一、重点字词: 1、字音 嘈杂(cáo)嘲哳(zhā)贾人(gǔ) 憔悴(qiáo)荻花(dí)江渚(zhǔ) 湓浦口(pén) 六玄(yāo)铮铮然(zhēng)荻花(dí)虾蟆陵(há)呕哑(yā) 2、词类活用 歌以赠之(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诗) 二、《琵琶行》中的名句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页脚内容- 1 -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三、文学常识。 “歌”“行”“吟”是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无严格区别,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四、有疑问的字词句: 【阅读探讨】 一、赏读诗中小序。 1、教师提问:诗中讲述了什么故事?小序交代哪些内容? 《琵琶行》主要叙述了诗人与一飘泊江湖的长安歌伎邂逅相遇,并被其琴声和凄苦身世感动的故事。 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二、听配乐朗诵,整理诗歌结构。 学生诵读诗歌,概括每段内容,教师归纳: 1)江头送客闻琵琶 2)江上聆听琵琶曲 ①邀见歌女 ②演奏名曲 ③听者陶醉 3)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沦落悲苦心境 4)同病相怜伤迁谪 5)重闻琵琶青衫湿 页脚内容- 2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