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祝氏的姓氏渊源

祝氏的姓氏渊源

祝氏的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任姓,出自黄帝之裔颛顼之孙重黎,为高辛氏火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在史籍《左传》中疏云:“世本氏姓篇云:‘任姓,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言此十国皆任姓也。”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传说重黎是一位氏族首领以谆耀敦大,光明四海。颛顼任命其为火正,专门管理火。颛顼死后,侄子高辛(玄嚣的孙子)继位,即帝喾(帝俊),帝喾任命重黎为“祝融”之官称。后来共工氏作乱,帝喾派遣重黎前去镇压,重黎多次镇压而不成功,帝喾大怒,将重黎召回论罪处斩,然后以重黎的弟弟吴回接替重黎的官位,继续为祝融之官。

按史书如《史记》中的记载:“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后共工氏作乱,帝喾遣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重黎被诛杀之后,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而在吴回的后裔子孙中,亦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皆称祝融氏,后皆省文简化为单姓祝氏,为祝氏之主源,世代相传至今,史称祝氏正宗。

该支祝氏正确读音作zhōu(ㄓㄡ)。

第二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古代少昊时期属臣祝鸠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祝鸠,为上古时期少昊帝任命的一种官职,专门负责教化民众,商、周时期改称司徒。

在史籍《左传》中记载:“祝鸠氏,司徒也。祝鸠,鹪鸠也,故为司徒,主教民。”

在祝鸠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祝鸠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祝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该支祝氏正确读音作zhù(ㄓㄨˋ)。

第三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古代掌管祭祀活动的祭司,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姓谱》、《路史》等的记载,古代有官职掌管部落、氏族、国家的祭祀活动,通鬼神、问吉凶,官名即称为“巫祝”。在古代的氏族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类巫师皆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待遇极高,上古时期称为巫史、祝史、祝司、祝师、巫师等等。

在典籍《国语》中记载:“楚令尹建尝问范武子之德于文子,文子对曰:‘夫子之家事治,言于晋国,竭情无私,其祝史陈信不媿,其家事无猜,其祝史不祈。’”在史籍《左传》中也记载:“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其中所指的“祝史”,都属于这一类职官。

在巫史、祝史、祝司、祝师、巫师这类行业中,教派诸多,互有交融,大多以世袭方式继承

其职务,因此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官职称谓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祝史氏、祝司氏、祝师氏、巫史氏等等,后多省文简化为单姓祝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祝氏正确读音作zhōu(ㄓㄡ)。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武王给一支黄帝族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记载,西周武王封的一支黄帝族后裔于祝地(今山东禹城,一说为山东长清祝阿故城),后建有祝国(今山东济南),为子爵小国,亦称铸国、祝柯国、祝阿国、东阿国。

在史籍《太平寰宇记》中记载:“古祝国,黄帝之后。按古东阿,齐为柯,汉为祝阿县,属平原郡。平原郡故城,在今丰齐县东北二里,宋属太原郡。隋开皇十六年,改属齐州。唐天宝元年,改为禹城县,以县西南三十里有废禹息故城为名,在今州西北八十五里。”

祝国在西周末期、春秋初期即为齐国所吞灭,其地成为齐国之邑。祝国子孙们遂以国名为氏,称祝柯氏,后分衍为单姓祝氏、柯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祝氏正确祝氏读音作zhù(ㄓㄨˋ)。

第五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姬祝𥅆,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姬祝𥅆,亦称姬祝聃,是春秋初期的郑国上大夫,大将军,这在史籍《左传》中记载有:“郑大夫祝𥅆。”

传说,祝聃骁勇善战,箭法尤精,在郑庄公姬寤生执政时期(公元前743~前701年在位),负责执掌郑国的大旗“蝥弧”,即主力中军。

周桓王姬林六年(郑庄公姬寤生二十年,公元前714年),活动在中国北方地区的北戎民族南下,一边沿途攻击卫国,一边侵入郑国境内。郑庄公令祝聃率前军在农历11月傍晚直抵北戎前军的寨前。

古代的时候,战场上一旦太阳落山,两军便均不再战,然而祝聃根本就不管那一套,乘天黑北戎的兵将们都在准备晚饭之时,一举攻入北戎大寨,将毫无准备的北戎前军杀得大败,彻底围歼。郑庄公乘势将北戎驱逐出了郑国疆界。

到了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周周天子因不满意郑庄公霸气,出兵征伐郑国。周桓王联合了陈国、蔡国、卫国之兵,加以自己的王师,浩荡杀向新郑。周、郑两家之间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繻葛之战”。

在战场上,周桓王不敌郑军,急忙传令速退。祝聃在远处看见了绣盖,知道下面的一定是周桓王,于是取过他那张巨弓一箭射去,正中周桓王左肩,幸亏天子的甲盔坚厚,伤势才没有太重。祝聃紧接着执戈催马前来,要活捉周桓王。虢公林父急忙挥剑前来救驾,与祝聃战作一团。

正在危急时分,郑庄公却急切鸣金,于是祝聃等郑军将领只好停手,收兵回阵。

祝聃回军,见到郑庄公就说:“臣射中了周王的肩膀,周王丧胆。臣正要活捉这厮,不知您为何就鸣金收兵了?”

郑庄公说:“此战,本因天子不明,以怨报德,今日迎战,实非万不得已。赖诸卿之力,社稷平安无事了,何敢多求!依你之说就算是捉住了天子,可如何发落呢?我知你英勇,不过射伤天子也好呀,万一天子伤重殒命,寡人会有弑君之名啊!”

“繻葛之战”之后,周桓王自此不再谈郑国之事。

在祝聃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祝𥅆氏(祝聃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祝氏、聃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祝氏正确读音作zhōu(ㄓㄡ)。

本书按:

姬祝𥅆的“𥅆”字显示不出来者,请安装《方正超大汉字集库》。

第六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祝詶,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祝詶,亦称詋詶、呪詶,即周王朝时期的疡医官,专职掌管医药,归属于天官府司管辖,也就是后世王室、皇家的大内药膳司官员,负责君主、王族、贵胄们的医药甄别、采集、炮制、煎熬,乃至监制膏、丹、丸、散、汤、剂等一系列成药。

在典籍《周礼·天官》中记载:“疡医掌祝药。祝,读如注病之注,谓附着药也。或作呪,亦作詋詶。”

在祝詶、疡医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祝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祝氏正确读音作zhù(ㄓㄨˋ)。

第七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秘祝,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