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烟曲霉感染诊断方法.docx

烟曲霉感染诊断方法.docx

烟曲霉感染诊断方法.docx
烟曲霉感染诊断方法.docx

烟曲霉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周艳 (综述 )

烟曲霉菌为空气中常见的腐生菌,为一种机会致病真菌,其孢子直径很小,

可被动吸入呼吸道,在一般的环境下,人们每天都能吸入上百个烟曲霉菌孢子,

但是通常情况下都不致病。近 20 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的滥用、肿瘤放疗和化疗,

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实体器官移植术后应用免疫抑制剂及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以及

肠外营养人数的增加以及艾滋病的流行等免疫抑制人群逐年增长[1],临床上越来越

多的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感染烟曲霉菌导致侵袭性肺曲霉病( 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 IPA )。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发病率日益增长,其发病率已经超过了最常见的真菌感染—侵袭性念珠菌病。免疫力低下的老年病人发生侵袭性

曲霉菌感染后的死亡率也一直居高不下。 IPA 以肺部感染为主,主要为急性坏死性

出血性肺炎,并可波及骨骼、脑、肝、肾、心脏等全身多个重要器官,其预后极差,死亡率高达 80%- 90%[2]。由于 IPA 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从而导

致IPA 的诊断极为困难,治疗成功率很低。为此,发展有效的烟曲霉菌感染实

验室检查方法对于该病的诊断与治愈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常见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有:显微镜检查、病原生物学培养方法、血清免疫学检测法、分子生物学检测法

等。本文就这些方法的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烟曲霉菌;聚合酶链反应;血清学诊断

1、显微镜检查

显微镜检查主要包括直接显微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都是以形态学特点为

基础来对病原微生物进行诊断。曲霉菌直接镜检呈现玻璃样透明的菌丝,但是其

菌丝结构特点的特异性并不突出,其他种类相似的真菌如青霉菌亦可呈现类似的镜

下特点。另一方面,组织病理学检查虽也是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确诊的“金标准”,病理表现为真菌菌丝侵入和定植于组织或者血管造成炎症改变。但是其报

告总中经常会出现曲霉样形态学特点等描述性的诊断结果,这对在镜下类似曲霉菌

类的其他病原微生物的鉴别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误诊的出现几乎不可避免。若是

发生误诊的两种病原微生物的治疗方案相差较大,就会严重影响治疗效果,从而进

一步导致预后不良。此外,检查者的主观因素也有可能对诊断结论产生影响。

2、病原微生物的培养

病原微生物的培养是诊断细菌与真菌感染的常规方法,特异性高,同时还可以用于细菌与真菌感染的药敏试验,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可靠的依据。标本病

原微生物的培养结果是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确诊的“金标准” ,这是曲霉菌感

染的诊断基础[3]。

烟曲霉菌培养是通过取病人血液、脑脊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尿液及感染病理组织等标本,接种于真菌培养基培养,其中血液、 BAL及感染组织为常

用的取材标本。各实验室采用的培养基及培养温度时间各有不同,如蔡氏培养基适

用 26℃培养 3-4 天,沙保培养基适用 35℃培养 1-2 天,但因为培养时间长且敏感性

不高,因而可能延误病人的诊断和治疗。与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等单细胞真

菌比较,烟曲霉菌为丝状型真菌,组织的机械破碎对丝状真菌成活力及培养有很大

影响[4]。此外,由于曲霉菌是机会致病菌,从有菌区获取的阳性培养

结果并不能明确是由于定植的正常菌群或是侵袭性感染所致。

3、血清免疫学检测法

血清免疫学检测法是一种诊断病原因子感染的经典方法,原理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特异性的免疫学原理,检查患者血清、脑脊液、BAL、尿液等体液标

本中病原因子特异的抗原或抗体。在烟曲霉菌感染血清学检测法的研究报道

中,众多实验室研究的检测法都是围绕半乳甘露聚糖(GM)抗原而展开的。有

研究[5]结果提示:采用酶免疫测定法(EIA)检测 BAL标本中烟曲霉 GM抗原有

利于早期诊断并且指导治疗;阈值的设立对于 EIA 法的检测结果敏感性和特异性

会有影响。从 49 名确诊为侵袭性肺曲霉病( IPA)的个体和 50 名疑为 IPA 的个

体采集的 BAL标本,进行 GM EIA的检测,当阈值设为 1.0 时,敏感性为61%;

检测阈值为 0.5 时,敏感性为 76%;相应的特异性分别为 98%和 94%。另外,从

22 名 BAL标本烟曲霉培养阴性病人获取标本做 GMEIA 测定,当检测阈

[6]

值为 1.0 时,敏感性为 41%;检测阈值为 0.5 时,敏感性为 59% 。还有实验室

采用实验诱导建立兔IPA 模型,然后用GM EIA 方法检测分析。当最佳阈值为

0.75 时,未处理对照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达到100%;而抗真菌治疗组敏感

[7]

性下降到 92% 。另外,该实验存在一定的假阳性,也无法区别定植还是感染。

还有实验室发展了一种基于检测抗-Afmp1p 抗原的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法用于检测烟曲霉感染。这种 Afmp1p 抗原是一种纯化重组的烟曲霉细

胞壁抗原 GM蛋白。目前这种基于检测抗 -Afmp1p 抗原的抗体的 ELISA 法的敏

感性和特异性都比以前报导的基于检测其他抗原的ELISA 法高[8-9]。此外,有实

验室发展生物芯片技术检测GM效力用于评估前瞻性调查研究807 例病人的

3327 例血清,特异性为99.6%,但对证明是或可能是曲霉病病人人群,敏感性却

只有 50%,可能是本实验出现的少量的假阳性病例限制了实验的敏感性[10]。

其中引起假阳性的主要因素: (1)定植的曲霉释放的GM进入到血液循环系统;

(2)与其他许多真菌抗原出现交叉反应; (3) 使用环磷酰胺的潜在影响; (4)

交叉感染; (4) cut-off值的影响等等。

血清免疫学检测实验方法及检测目标的多样化,加快了烟曲霉感染诊断的步伐,检测阈值也急需各实验室之间规范化。除了上述几个实验室涉及的血清学

[11]

诊断检测目标及检测实验方法,还有其他的检测目标如: galf 抗原、 BG 等等。4、

分子生物学诊断

聚合酶链反应( PCR)分子生物学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烟曲霉感染诊断方法,诊断的灵敏性高,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目前成了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其技术的

关键部分有聚合酶链反应( PCR) 扩增、 DNA 分子探针、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

态性分析 ( RFLP) 、随机扩增 DNA 多态性 (RAPD) 等方法,其中 PCR法具有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全封闭反应、灵敏、快速等优点,因此,欧洲和美国FDA 推荐其

用来诊断 IPA,也被称为目前最理想的分子生物学方法。PCR诊断的检测标本有血

清、脑脊液、 BAL、尿液等,检测靶基因各实验室各有不同,检测方法也在不断

改进,由开始的普通 PCR、半定量 PCR、定量 PCR到实时 PCR到定量实时 PCR、巢式PCR等等[12]。PCR检测体系的靶基因主要包括烟曲霉菌一些基因位点的保守序列或

是线粒体 DNA 片段。首先将标本中可能存在的烟曲霉菌 DNA 提取出来,利用实时

荧光定量 PCR 将其扩增得出初始标本中的曲霉菌 DNA 拷贝数或是利用传统

PCR将其扩增后,利用其他分析方法对扩增后产物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初始标本

中的曲霉菌的量和种类等相关信息。PCR诊断技术类似于烟曲霉 DNA的天然复制过

程,其特异性依赖于与靶序列两端互补的寡核苷酸引物。有实验研究表明:从49名已证明为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病人和 50名可能为 IPA病人获取 BAL标本,靶

基因为烟曲霉真菌 219 bp 片段长度 18s rRNA基因,采用定量 PCR检测方法检测的

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67%和 100%。另外,从22名BAL标本烟曲霉培养阴性病人获

取标本做定量 PCR检测,敏感性为 36% [13]。还有实验室采用实验诱导建立兔 IPA

模型,然后用定量实时 PCR方法进行分析,未处理对照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14]

80%和 100%,而抗真菌治疗组的敏感性降低到 50% 。M. Hummel和 B. Spiess 等采

用一种巢式PCR方法测定病人脑脊液曲霉DNA,靶基因为烟曲霉真菌138 bp片段长

度 18s rRNA基因,敏感性和特异性很高。他们尝试用巢式 PCR检测曲霉病病人

的脑脊液标本来确定是否有曲霉DNA,这种方法曾经在临床和实验上检测血液和

BAL很有效。虽然脑脊液曲霉病诊断很困难,让人振奋的是使用巢式PCR检测 6个

脑脊液曲霉病病人标本都为阳性,敏感性

[15]

。Cathal E. OSullivan 和 Miki 100%

Kasai 等发展了一种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 FRET)的烟曲霉特异性定量实时PCR法,检测标本为实验兔 IPA模型 BAL和肺组织,靶基因为 5.8s 区域基因。FRET 定量实时 PCR法检测烟曲霉 DNA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不久的将来将用人类标本进一步评估测定该方法[16]。 Catriona Halliday 和 Qi Xuan Wu等发展了一种巢式定性实时 PCR方法用于探测临床标本中曲霉物种的 DNA,这种检验方法比实时PCR法敏感性高,并且应用了低循环控制 PCR系统,从而又进一步节省了检测时间

[17]。Cornelia Lass-Florl Eberhard Gunsilius和Jason P. Trama 等研究表明:抗真菌治疗开始后,全血标本用于做 PCR诊断的优点被限制,敏感性降低[18 ,19] ,因此,组织标本被推荐做曲霉 PCR检测。 Cornelia Lass-Florl和Eberhard

Gunsilius 等实验室检测靶基因是一个高度保守序列多拷贝18s rRNA。抗真菌治

疗后,病人血标本用来证明病人感染曲霉的PCR敏感性阈值只需 40%,而肺组织仍

[19]

需 100% 。Kaisu Rantakokko-Jalava 和 Sanna Laaksonen等发展了一种探测 BAL 和组织病理标本中烟曲霉线粒体 DNA的实时 PCR方法。伴随定性检测,该方法诊断

[20]

敏感性为 73%,特异性为 93%,阳性预测值为 73%,阴性预测值为 95% 。除了上面简单介绍的几种 PCR方法,还有自动化重复序列PCR(rep-PCR)[21] , 酶免疫测定

[22][23]等等 . 各实验室采用各种改良 PCR技术,通

PCR,快速高通量多路径实时 PCR

获取临床病例或者实验动物模型,分析不同检测标本如血清、脑脊液、BAL、尿液等等,检测各个靶基因,检测阈值不同,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也各有不同。值

得注意的是,由于 PCR易受呼吸道曲霉定植和空气中存在的曲霉孢子的污染、不

欢迎下载4

实验误差,这些问题往往限制了 PCR方法在 IPA 诊断中的使用[24]。总之, PCR

诊断技术是一项快速、敏感、特异性好的诊断技术,对烟曲霉感染的辅助诊断很有意义。但是因为各实验室采用的检测方法不一,检测标本来源及靶基因也各有不同,以及采集标本来自抗真菌治疗病人等等影响了烟曲霉感染 PCR诊断的重现性和可靠性。为此,我们迫切需要烟曲霉感染 PCR诊断技术的实验规范化。 PCR法的检测

结果与真菌感染之间的关系、临床诊断价值以及指导临床抗真菌治疗作用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5、其他的诊断方法

除了上述四种烟曲霉感染诊断的常用方法,还有其他的一些诊断方法用于烟

曲霉感染的诊断,如:活检组织菌丝显影法,扩增片段长度多态现象分析法

[25],BG试验法[3]

等。伴随烟曲霉感染诊断技术的不断改良,快速、敏感、

( AFLP

特异地诊断烟曲霉感染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各实验室在改良实验技术的同时,

通过各种实验技术的结合用于烟曲霉感染的诊断,互补各实验技术的优缺点。如:Andrea Francesconi和Miki Kasai等研究表明应用GM EIA和定量实时 PCR合并诊断 BAL标本中烟曲霉菌特异性抗原和DNA能提高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减少诊断时间,从而早期正确使用抗真菌药物,改善烟曲霉菌感染,并且可以防止

诊断阴性结果病人的滥用抗真菌药物[7]。Birgit Spiess和Dieter Buchheidt

等建立了一种低循环控制实时 PCR,其测定方法快速、敏感、特异,能定量化检测

高危病人 BAL标本和血标本中烟曲霉 DNA。这是一种结合了实时 PCR和低循环控

制 PCR的新型检测方法。实时 PCR的敏感性比低循环控制 PCR好,但后者用于

检测真菌荷载比前者好,两种 PCR方法相结合而成的低循环控制实时 PCR法值得

我们关注[6]。Catriona Halliday和Qi Xuan Wu等结合实时PCR和巢式PCR并

应用低循环控制PCR系统发展了一种巢式定量实时PCR检测技术。这种新型检测

烟曲霉感染的 PCR技术因为结合了巢式PCR技术比普通实时PCR技术敏感性高,并且比传统的巢式PCR技术快速[17]。Svetlana Challier和Stephanie Boyer等

发展了一种检测血清烟曲霉菌DNA的特异性实时 PCR技术结合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技术能提高侵袭性曲霉病的诊断率[26]。 Cornelia Lass-Florl和Eberhard

Gunsilius等评价抗真菌药物治疗期间全血标本的PCR阈值时发现:一旦标本来

源于抗真菌药物治疗后病人,PCR诊断的优点被限制,因此推荐结合使用真菌培

养法和显微镜检查法提高真菌检测的敏感性[19] 。

结语

随着临床上烟曲霉感染发病率的增多,并且预后极差,死亡率高达80%-90%,迫切需要发展一种快速、敏感、特异、规范化的诊断技术致力于早期发现

烟曲霉菌感染,早期治疗烟曲霉感染,以及防止阴性感染结果病人的抗真菌药物

滥用。随着对曲霉菌菌体抗原结构的不断研究,不排除在未来能够发现更具有特

异性的曲霉菌抗原成分,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新型的血清学与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IPA 的诊诊断技术的会得到不断提高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

1 Chai LY, Hsu LY.Recent advances in 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J].Curr

Opin Pulmon Med , 2011; 17( 3): 160-6.

2JEAN-PAUL LATGE. Aspergillus fumigatus and Aspergillosis[J]. 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Apr.1999,310– 350.

3 Gullo A.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the challenge continues[J].Drugs,2009;

69( suppl1) : 69-73.

4Sheppard1 DC., Marr KA and Fredricks DN. Comparison of three methodologie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pulmonary fungal burden in experimental murine aspergillosis

[J]. Clin Microbiol Infect 2006; 12: 376–380.

5 Foy PC , van Burik JA,Weisdorf DJ.Galactomannan antigen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assay for diagnosis of invasive aspergillosis after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J].Biol Blood Marrow Transplant,2007,13( 4) : 440-443.6Benjamin Musher,David Fredricks and Wendy Leisenring.2004. Aspergillus

Galactomannan Enzyme Immunoassay and Quantitative PCR for Diagnosis of Invasive

Aspergillosis with 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J].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Dec.2004,p.5517– 5522.

7 Andrea Francesconi,Miki Kasai,Ruta Petraitiene and Vidmantas Petraitis.2006.

Characterization and Comparison of Galactomannan Enzyme Immunoassay and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Assay for Detection of Aspergillus fumigatus in

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from Experimental 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

[J] .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July 2006,p.2475 –2480.

8Che-manChan,PatrickC.Y. Woo,AndyS.P.Leung.2002. Detection of Antibodies

Specific to an Antigenic Cell Wall Galactomannoprotein for Serodiagnosis of

Aspergillus fumigatus Aspergillosis[J]. JOURNALOF CLINICAL MICROBIOLOGY,June

2002, p.2041–2045.

9 杨梅,王卓娅,郝卫等 . 双抗原夹心 ELISA法检测烟曲霉 Afmp1cr/Afmp2cr 抗体[ J] . J South

Med Univ, 2014, 34(5): 646-650.

10Claudine Pinel, Helene Fricker-Hidalgo,Bernadette Lebeau. Detection of

Circulating Aspergillus fumigatus Galactomannan: Value and Limits of the Platelia

Test for Diagnosing Invasive Aspergillosis[J]. JOURNAL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May 2003, p. 2184–2186.

11Monique A.S.H.Mennink-Kersten and Dorien Ruegebrink. In Vitro Release by

Aspergillus fumigatus of Galactofuranose Antigens,1,3-_-D-Glucan, and DNA,

Surrogate Markers Used for Diagnosis of Invasive Aspergillosis[J].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May 2006, p. 1711–1718.

12 Claudia Schabereiter-Gurtner,Brigitte Selitsch,Manfred L. Rotter.Development of Novel Real-Time PCRAssays for Detec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Eleven Medically Important Aspergillus and Candida Species in Clinical Specimens[J].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Mar. 2007, p. 906–914.

13Tuon FF .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diagnosis of invasive

aspergillosis using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from bronchoalveolar

lavage clinical samples[J].Rev Iberoam Micol,2007,24(2) : 89 -94.

14 Cuenca-Estrella M,Meijie Y,Diaz-Pedroche C,et al.Value of serial quantification of fungal DNAby a Real-Time PCR-based technique for early diagnosis

of invasive aspergillosis in patients with febrile neutropenia[J].J Clin Microbiol,2009,47( 2) : 379-384.

15M.Hummel, B.Spiess,K.Kentouche,S.Niggemann.Detection of Aspergillus DNA in Cerebrospinal Fluid from Patients with Cerebral Aspergillosis by a Nested PCR Ass

[J] .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Nov.2006,p.3989 – 3993.

16 Cathal E.OSullivan, Miki Kasai, Andrea Francesconi.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Assay Using 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Technology

for Detection of Aspergillus fumigatus in Experimental 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J].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Dec. 2003, p.

5676– 5682.

17Catriona Halliday, Qi Xuan Wu,Gregory James. Development of a Nested

Qualitative Real-Time PCR Assay To Detect Aspergillus Species DNA in Clinical

Specimens[ J] .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Oct. 2005, p. 5366– 5368.

18Jason P. Trama, Eli Mordechai,and Martin E. Adelson.Detection of Aspergillus fumigatus and a Mutation That Confers Reduced Susceptibility to Itraconazole and

Posaconazole by Real-Time PCR and Pyrosequencing[J] .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Feb. 2005, p. 906–908.

19Cornelia Lass-Florl, Eberhard Gunsilius,Gunther Gastl. Diagnosing Invasive

Aspergillosis during Antifungal Therapy by PCRAnalysis of Blood Samples[ J].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Sept. 2004, p. 4154– 4157.

20Kaisu Rantakokko-Jalava, Sanna Laaksonen,Jouni Issakainen. Semiquantitative

Detection by Real-Time PCRof Aspergillus fumigatus in 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s and Tissue Biopsy Specimens from Patients with Invasive Aspergillosis[J].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Sept. 2003, p. 4304– 4311.

21M. Healy,K. Reece and D. Walton. Identification to the Species Level and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Strains of Aspergillus Clinical Isolates by Automated

Repetitive-Sequence-Based PCR[J].JOURNALOF CLINICAL MICROBIOLOGY,Sept. 2004, p. 4016– 4024.

22Liliana de Aguirre,Steven F. Hurst, Jong Soo Choi. Rapid Differentiation of

Aspergillus Species from Other Medically Important Opportunistic Molds and Yeasts

by PCR-EnzymeImmunoassay[J].JOURNALOF CLINICAL MICROBIOLOGY,Aug. 2004,p. 3495 –3504.

23 Sergey V. Balashov,Rebecca Gardiner,Steven Park. Rapid, High-Throughput,

Multiplex, Real-Time PCR for Identification of Mutations in the cyp51A Gene of

Aspergillus fumigatus That Confer Resistance to Itraconazole[J].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Jan. 2005, p. 214–222.

24 Ricketts V, Mousset S ,Lambrecht E, et al. Comparison of histopathological analysis, culture, an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ssays to detect invasive

mold infections from biopsy specimens[ J]. Clin Infect Dis, 2007,44( 8) : 1078-1083.

25 Hanneke A.de Valk,Jacques F.G. M. Meis and Ben https://www.doczj.com/doc/c59925083.html,parison of Two Highly Discriminatory Molecular Fingerprinting Assays for Analysis of Multiple Aspergillus fumigatus Isolates from Patients with Invasive Aspergillosis[J].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May 2007,p.1415 – 1419.

20 Birgit Spiess,Dieter Buchheidt,Corinna Baust.Development of a LightCycler PCR Assay for Detec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Aspergillus fumigatus DNA in Clinical

Samples from Neutropenic Patients[J].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May 2003,

p. 1811– 1818.

26 Svetlana Challier,Stephanie Boyer,Eric Abachin,and Patrick Berche.Development of a Serum-Based Taqman Real-Time PCRAssay for Diagnosis of Invasive Aspergillosis [J].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Feb. 2004, p. 844–846.

中药抗烟曲霉菌的研究

中药抗烟曲霉菌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4-11-24T10:20:09.233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4年第3期供稿作者:荀彦1 刘金辉[导读] 烟曲霉菌是导致免疫低下患者肺部感染、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等深部感染的常见真菌,特别是IPA 死亡率高达80%-90%,预后差。 荀彦1 刘金辉21.南昌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临床112 班;2.南昌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南昌 330000 【摘要】烟曲霉菌是导致免疫低下患者肺部感染、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等深部感染的常见真菌。近年来随着侵入性治疗的运用、骨髓移植、广谱抗生素的滥用等情况,烟曲霉感染呈上升趋势。中药抗菌的特殊机理,不易产生耐药性,中药用于治疗烟曲霉菌感染,对于临床很有实际意义。本文总结近年资料后,对烟曲霉的致病,中药抗烟曲霉菌的效果,机制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药抗菌;烟曲霉菌 【中图分类号】R435.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4)03-040-02 烟曲霉菌是导致免疫低下患者肺部感染、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等深部感染的常见真菌,特别是IPA 死亡率高达80%-90%,预后差。 近年来,由于脏器移植患者增加,艾滋病发病率迅速增长和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及激素的大量应用,IPA 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1]。 因中药抗菌的特殊机理,不易产生耐药性,中药抗曲霉菌研究引起了广泛兴趣。中药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深入探讨研究,特别是棘手的烟曲霉菌,目前还是研究较少的领域,而对临床治疗的进行很有实际意义。本文在总结近年资料后,对烟曲霉的致病,中药抗烟曲霉菌的效果,机制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1 烟曲霉菌致病1.1 曲霉致病机制侵袭力是真菌致病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2],曲霉侵袭机体的过程多数都是机体吸入曲霉的孢子,孢子生长成菌丝进一步侵袭组织引发各种严重临床症状。 烟曲霉菌菌丝片段和孢子被吸入气道后,致少量细胞因子甚至抑制细胞因子产生,不能使足够的炎症细胞向局部趋化,逃避吞噬,长期存活、芽生、释放大量过敏原,引起哮喘发作或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BPA)等[3]。 1.2 曲霉致病因子[4]1. 2.1 胞壁及外膜等相关成分曲霉的细胞壁拥有大量的多糖成分,β(1-3)葡聚糖是其胞壁中最主要的结构,组成基本骨架,它可以被宿主细胞识别,通过激活激活蛋白1(activator protein 1)激活宿主的炎症反应。 曲霉表面一层突起的疏水蛋白,利于曲霉的黏附和定植。 曲霉孢子还表达细胞色素成分,能帮助曲霉抵御紫外线,氧自由基。色素缺乏的孢子易被补体结合、吞噬细胞吞噬且对抗真菌药物敏感。 曲霉的细胞壁至少含有九种糖基磷脂酰肌醇相连的蛋白(GPI-linked protein)连接于多糖形成的骨架上,对曲霉的正常生长甚为重要。其合成相关的重要基因突变后,曲霉菌丝生成速度下降。 1.2.2 曲霉产生的毒素曲霉的基因较原核生物要复杂得多,毒素的种类也非常复杂。主要包括:①胶霉毒素(gliotoxin);②烟曲霉素(fumagillin);③其他毒素:烟曲霉文(fumigaclavine C)、可弥漫性物质(diffusiblesubstance)、局限曲霉素(restrictocin)、核糖毒素(ribotoxin)等。 这些毒素可以抑制DNA、蛋白质的合成或抑制免疫反应,或者破坏局部的组织,而利于曲霉的生长繁殖。 曲霉感染的过程相当复杂,单纯抑制其中某个基因的表达常难取得预期效果。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的研究可能会带来新的进展。 1.3 曲霉耐药性的产生有研究表明随着烟曲霉生物膜的成熟,对普通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进一步下降。据实验研究,与游离的孢子相比,在烟曲霉生物膜形成的过程中,药物外排泵基因和唑类靶酶基因表达量的逐渐升高可能对其抗药性增加有所影响[5]。 陈剑等的研究发现长期服用伊曲康唑的患者体内烟曲霉对伊曲康唑产生获得性耐药以及停药后回复敏感,可能系其14α脱甲基酶第220位M220I 的替换,即基因发生突变[6]。 对于侵袭性肺曲霉病,现在一般的抗菌药物如伏立康唑、伊曲康唑,也只有50%~70%的有效,多建议几种抗生素联合用药[7]。但多种常用抗生素的临床治疗效果愈发不佳,副作用大,对本就因免疫力低下而患烟曲霉病的病人更不适合。现临床上肺曲霉病大多数就是在原有肺部疾患的基础上或长期使用抗生素和激素后继发感染。故探寻并总结中药治疗方法以资解决这一问题。 2.中药汤剂的抑菌2.1 中药汤剂对烟曲霉体外抑菌实验有报道认为中药方剂四君子汤可以抑制体外培养的烟曲霉菌的生长[8]。以一定剂量的四君子汤和氟康唑处理的1000 个烟曲霉菌孢子涂布在沙氏固体培养基培养源凿,计算并比较烟曲霉菌生长形成的菌落数量、菌落大小、镜下计数孢子柄与孢子的数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四君子汤和氟康唑可以显著降低烟曲霉菌的菌落数量和菌落大小、抑制孢子柄与孢子的的形成(P<0.05),结果呈现剂量-效应关系。提示四君子汤在治疗烟曲霉菌所致的肺部感染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王刚生等应用试管药基法,测定中药提取组合物胶囊对念珠菌(白念、热带、克柔氏)、曲霉(烟曲、黄曲)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发现中药提取组合物胶囊对致病性念珠菌及曲霉体外均有很强的抗菌活性[9]。 还有研究通过微量液基稀释法分别测定中药活性成分肉桂醛和柠檬醛对常见深部条件致病菌黄曲霉、烟曲霉的抗菌活性。肉桂醛对黄曲霉、烟曲霉MIC 分别为0.01μg/ml,0.050μg/ml,柠檬醛对黄曲霉、烟曲霉的MIC 分别为:2.600μg/ml、0.650μg/ml。证明中药活性成分肉桂醛和柠檬醛具有高效抗曲霉作用[10]。 2.2 中药对烟曲霉体内抑菌试验任金贤等复制粒细胞减少期并发IPA 大鼠模型进行研究,证明黄芪多糖(APS)能够提高该模型大鼠的胸腺免疫功能,可能减轻环磷酰胺免疫抑制和曲霉感染的程度。黄芪多糖联合两性霉素B 注射组半乳甘露聚糖值也明显更低,说明其联合治疗粒细胞减少大鼠并发烟曲霉病有减轻疾病程度的作用[11]。 研究发现四君子汤对侵袭性肺曲霉病(IPA)模型小鼠的作用[12]:将小鼠随机分成8 组,建立 IPA 模型后分别给小鼠灌服高、中、低不同剂量四君子汤及酮康唑 7d,于第 8 天处死,取肺、肝、脾、肾做组织烟曲霉培养及病理切片,观察各脏器烟曲霉菌的培养情况及病理变化,同时另取小鼠做生存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剂量四君子汤治疗组小鼠各脏器烟曲霉的菌落数均比 IPA 模型组少,烟曲霉色素明显减弱,以中剂量组最为明显;病理切片结果显示,IPA 模型组肺组织可见大量菌丝,中剂量和高剂量四君子汤组肺组织未见菌丝,低剂量组可见少量菌丝。生存实验表明,中剂量四君子汤组小鼠的生存时间及质量明显优于 IPA 模型组。结论:四君子汤可缓解 IPA 小鼠的肺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减缓 IPA 的发展,尤以中、高剂量组明显。

联合用药防治曲霉感染研究进展

综述 联合用药防治曲霉感染研究进展 刘洁一胡小平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皮肤性病科,深圳518036) ?摘要?一目前临床上治疗曲霉感染的药物主要有三唑类二多烯类和棘白菌素类,这些药物对控制曲霉感染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抗真菌药耐药报道逐年增多,为提高临床疗效和避免曲霉耐药的发生,需要研发新型抗真菌药物或者寻找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由于研发新药周期长和成本高,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着眼于联合用药防治曲霉感染.抗真菌药物之间的联合用药,棘白菌素联合三唑类或多烯类药物可产生协同效应,多烯类联合三唑类药物产生拮抗作用,而抗真菌药物和非抗真菌药之间的联合用药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一真菌感染;曲霉;联合用药 ?中图分类号?一R519.8一R978.5一一?文献标识码?一A一一?文章编号?一1673G3827(2019)14G0124G05 一一近年来,随着骨髓移植和器官移植的广泛开展二A I D S患者人数的增加二广谱抗生素的普遍应用二免疫抑制剂以及侵入性治疗的增多,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1],这严重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健康.曲霉是引起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体[2],据报道系统性曲霉感染的病死率超过50%[3],这为临床上防治曲霉感染带来了重大挑战.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二诊断手段欠佳使得该类患者难以获得准确的早期诊断,此外,抗真菌药不能获得理想疗效也是一个重要原因[4].目前临床上治疗曲霉感染的药物主要有三唑类二多烯类和棘白菌素类,这3类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5](见图1).相较于临床上多达24种的抗细菌药物和6种抗逆转录病毒药物[6],抗真菌药因特异性细胞靶点少[5]而种类有限.随着曲霉对抗真菌药耐药报道逐年增多,而研发新药科研难度较大和经济负担较重,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着眼于联合用药防治曲霉感染. 1一现有抗曲霉感染药物 1.1一三唑类抗曲霉感染 在近十多年中,唑类药物在预防和治疗曲霉疾 基金项目: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科研项目(J C Y J2018011);深圳市三名工程项目资助(S Z S M201812059) 作者简介:刘洁,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EGm a i l:l a u2m i n0515@163.c o m 通信作者:胡小平.EGm a i l:x i a o p i n g7752@s o h u.c o m 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7].三唑类抗真菌药最早于1980年合成,其主要包括氟康唑二伊曲康唑以及第二代抗真菌药伏立康唑和泊沙康唑等.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羊毛甾醇转化为麦角固醇过程中重要的靶酶14αG去甲基化酶,而麦角固醇是真菌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其合成受阻使三唑类药物发挥抗真菌作用[8].随后,麦角固醇的损耗以及有毒的麦角固醇前体的累积在真菌细胞膜上产生了膜应力,从而抑制其生长.唑类药物包括咪唑类和三唑类衍生物两种类型.咪唑类通常用于治疗皮肤表皮感染,而三唑类药物由于具有良好的药动学效应和安全性,通常用于治疗深部真菌系统性感染.三唑类药物是治疗侵袭性曲霉(i n v a s i v e a s p e r g i l l u s,I A)感染的一线用药. 1.2一多烯类抗曲霉感染 多烯类是1950年发现的一种广谱天然抗真菌药,在临床上广泛用于真菌感染的治疗,常用的药物有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多烯类药物抗真菌机制主要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醇相结合,干扰代谢和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最终导致细胞死亡[9].由于麦角固醇和哺乳动物的类胆固醇结构相似,多烯类药物在临床不当使用会产生严重的全身毒性和肾脏毒性.因此,在新药研发方面,目前主要集中在降低多烯类抗真菌药的毒副作用.尽管该类药物在临床上长期广泛使用,但是关于多烯类药物耐药鲜有报道[10]. 1.3一棘白菌素类抗曲霉感染 421 一中国真菌学杂志2019年4月第14卷第2期一C h i n JM y c o l,A p r i l2019,V o l14,N o.2一

禽曲霉菌病的诊断要点

可在各种禽类中发生,常见于鸡、火鸡及水禽,野鸟、动物园中的鸟以及笼养鸟也偶有发生。胚胎及6周龄以下的雏鸡与雏火鸡比成年鸡易感,4~12日龄最为易感,幼雏常呈急性爆发,发病率很高,死亡率一般在10%~50%之间,成年禽仅为散发,多为慢性。本病可通过过多种途径感染,曲霉菌可穿透蛋壳进入蛋内,引起胚胎死亡或雏鸡感染,此外通过呼吸道吸入、肌肉注射、静脉、眼睛接种、气雾、阉割伤口等感染本病。曲霉菌经常存在于垫料和饲料中,在适宜条件下大量生长繁殖,形成曲霉菌孢子,若严重污染环境与种蛋,可造成曲霉菌病的发生。一临床症状幼禽发病多呈急性经过,病鸡表现呼吸困难,张口呼吸,喘气,有浆液性鼻漏。食欲减退,饮欲增加,精神萎顿,嗜睡。羽毛松乱,缩颈垂翅。后期病禽迅速消瘦,发生下痢。若病原侵害眼睛,可能出现一侧或两侧眼睛发生灰白混浊,也可能引起一侧眼肿胀,结膜囊有干酪样物。若食道沾膜受损时,则吞咽困难。少数禽由于病原侵害脑组织,引起共济失调,角弓反张,麻痹等神经症状。一般发病后2~7天死亡,慢性者可达2周以上,死亡率一般为5%~50%。若曲霉菌污染种蛋及孵化后,常造成孵化率下降,胚胎大批死亡。成年禽多呈慢性经过,引起产蛋下降,病程有拖延数周,死亡率不定。二病理变化病理变化主要在肺和气囊上,肺脏可见散在的粟粒,大至绿豆大小的黄白色或灰白色的结节,质地较硬,有时气囊壁上可见大小不等的干酪样结节或斑块。随着病程的发展,气囊壁明显增厚,干酪样斑块增多,增大,有的融合在一起。后期病例可见在干酪样斑块上以及气囊壁上形成灰绿色霉菌斑。严重病例的腹腔、浆膜、肝或其它部位表面有结节或圆形灰绿色斑块。三诊断根据发病特点饲料、垫草的严重污染发霉,幼禽多发且呈急性经过、、临床特征呼吸困难、、剖检病理变化在肺、气囊等部位可见灰白色结节或霉菌斑块、等,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和病原分离鉴定。四防治 1.加强饲养卫生管理应防止饲料和垫料发霉,使用清洁、干燥的垫料和无霉菌污染的饲料,避免禽类接触发霉堆放物,改善禽舍通风和控制湿度,减少空气中霉菌孢子的含量。为了防止种蛋被污染,应及时收蛋,保持蛋库与蛋箱卫生。 2.发生禽曲霉菌病的处理 1、清扫消毒应尽早移走污染霉菌的饲料与垫料,清扫禽舍,喷酒1: 2000的硫酸铜溶液,换上不发霉的垫料。严重病例扑杀淘汰,轻症者可用1: 2000或1: 3000的硫酸铜溶液饮水连用3~4天,可以减少新病例的发生,有效地控制本病的继续蔓延。 2、使用中草药方剂①金银花、连翘、莱菔子炒、各30克,丹皮、黄芩各15克,柴胡18克,桑白皮、枇杷叶、甘草各12克,水煎取汁1000毫升,为500只鸡的一日量,每日分4次拌料喂服,每天1剂,连用4剂,治疗鸡曲霉菌病效果显著。②桔梗250克,蒲公英、鱼腥草、苏叶各500克,水煎取汁,为1000只鸡的用量,用药液拌料喂服,每天2次,连用1周。另在饮水中加0.1%高锰酸钾。对曲霉菌病鸡用药3天后,病鸡群停止死亡,用药1周后痊愈。对于珍贵禽类,可考虑用制霉菌素、两性霉素及其它抗霉菌制剂进行治疗。更多请访问https://www.doczj.com/doc/c59925083.html,/

侵袭性肺曲霉病

侵袭性肺曲霉病 侵袭性肺曲霉病(IPA)是曲霉菌直接侵犯肺或支气管引起的肺部感染性疾病,最常见烟曲霉。主要病理改变是呈急性广泛坏死性出血性肺炎或有肉芽肿,曲霉丝侵入血管,导致坏死性血管炎。 【诊断要点】见三级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急性肺炎症状(咳嗽、咯痰、发热、咯血),抗生素治疗无效。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持续性发热、干咳、呼吸困难、咯血 2.辅助检查: 影像学表现:(1)急性侵袭性肺曲霉病:CT早期可见晕轮征(磨玻璃样环状阴影环绕病灶周围),2-3周出现空气新月征(原有病灶中出现新月状的低密度透光区),后期可形成曲霉球。(2)慢性坏死性肺曲霉病:CT可见上叶和下叶背段肺浸润性病变或结节影,伴有或不伴有空洞,可见曲霉球。(3)气道侵袭性肺曲霉病:影像学提示;①急性气管-支气管炎:X线多数正常;②细支气管炎:HRCT可见小叶中心性结节和“树-芽”征;③支气管肺炎:肺外周细支气管分布区小片实变影;④阻塞性支气管肺曲霉病:曲霉在官腔内呈团块状生长,好发于下叶,可有支气管扩张、大量黏液嵌塞。 微生物检查:GM试验阳性。 微生物检查:合格痰标本、支气管吸取物、BALF或胸腔积液涂片典型形态为45°分枝的有隔菌丝。

【治疗要点】 一线治疗:首选伏立康唑。 备选治疗:卡泊芬净、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脂质体。 缓解期用药:口服伏立康唑、泊沙康唑、伊曲康唑,直到临床或影像学表现缓解或者稳定。 大咯血时如有条件可行手术治疗或支气管动脉栓塞。 【药物处方】 一线治疗: 伏立康唑:第一天0.9%氯化钠/5%葡萄糖250ml+伏立康唑400mg(6mg/kg)静点12小时1次;以后0.9%氯化钠/5%葡萄糖250ml+伏立康唑 200mg(3mg/kg)静点12小时1次。 备选治疗: 处方1:卡泊芬净:第一次负荷量:0.9%氯化钠250ml+卡泊芬净70mg 静点(至少1h)。维持量:0.9%氯化钠250ml+卡泊芬净50mg 静点(至少1h) 每日1次。 处方2:两性霉素B:5%葡萄糖7-10ml/kg+两性霉素B 0.7-1mg/kg静点每日1次。

烟曲霉感染诊断方法

烟曲霉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周艳(综述) 烟曲霉菌为空气中常见的腐生菌,为一种机会致病真菌,其孢子直径很小,可被动吸入呼吸道,在一般的环境下,人们每天都能吸入上百个烟曲霉菌孢子,但是通常情况下都不致病。近20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的滥用、肿瘤放疗和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实体器官移植术后应用免疫抑制剂及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以及肠外营养人数的增加以及艾滋病的流行等免疫抑制人群逐年增长[1],临床上越来越多的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感染烟曲霉菌导致侵袭性肺曲霉病(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IPA)。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发病率日益增长,其发病率已经超过了最常见的真菌感染—侵袭性念珠菌病。免疫力低下的老年病人发生侵袭性曲霉菌感染后的死亡率也一直居高不下。IPA以肺部感染为主,主要为急性坏死性出血性肺炎,并可波及骨骼、脑、肝、肾、心脏等全身多个重要器官,其预后极差,死亡率高达80%-90%[2]。由于IPA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从而导致IPA的诊断极为困难,治疗成功率很低。为此,发展有效的烟曲霉菌感染实验室检查方法对于该病的诊断与治愈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常见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有:显微镜检查、病原生物学培养方法、血清免疫学检测法、分子生物学检测法等。本文就这些方法的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烟曲霉菌;聚合酶链反应;血清学诊断 1、显微镜检查 显微镜检查主要包括直接显微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都是以形态学特点为基础来对病原微生物进行诊断。曲霉菌直接镜检呈现玻璃样透明的菌丝,但是其菌丝结构特点的特异性并不突出,其他种类相似的真菌如青霉菌亦可呈现类似

的镜下特点。另一方面,组织病理学检查虽也是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确诊的“金标准”,病理表现为真菌菌丝侵入和定植于组织或者血管造成炎症改变。但是其报告总中经常会出现曲霉样形态学特点等描述性的诊断结果,这对在镜下类似曲霉菌类的其他病原微生物的鉴别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误诊的出现几乎不可避免。若是发生误诊的两种病原微生物的治疗方案相差较大,就会严重影响治疗效果,从而进一步导致预后不良。此外,检查者的主观因素也有可能对诊断结论产生影响。 2、病原微生物的培养 病原微生物的培养是诊断细菌与真菌感染的常规方法,特异性高,同时还可以用于细菌与真菌感染的药敏试验,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可靠的依据。标本病原微生物的培养结果是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确诊的“金标准”,这是曲霉菌感染的诊断基础[3]。 烟曲霉菌培养是通过取病人血液、脑脊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尿液及感染病理组织等标本,接种于真菌培养基培养,其中血液、BAL及感染组织为常用的取材标本。各实验室采用的培养基及培养温度时间各有不同,如蔡氏培养基适用26℃培养3-4天,沙保培养基适用35℃培养1-2天,但因为培养时间长且敏感性不高,因而可能延误病人的诊断和治疗。与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等单细胞真菌比较,烟曲霉菌为丝状型真菌,组织的机械破碎对丝状真菌成活力及培养有很大影响[4]。此外,由于曲霉菌是机会致病菌,从有菌区获取的阳性培养结果并不能明确是由于定植的正常菌群或是侵袭性感染所致。 3、血清免疫学检测法 血清免疫学检测法是一种诊断病原因子感染的经典方法,原理是根据抗原

鸡霉菌毒素中毒防治+烟曲霉菌病和黄曲霉菌病区别

鸡霉菌毒素中毒防治 自然环境中,含有许多霉菌,常寄生于含淀粉的饲料上,如果温度(28℃左右)和湿度(80-100%)适宜,就会有大量生长繁殖,常引起猪中毒的霉菌毒素有:黄曲霉毒素、镰刀菌毒素、赤霉菌毒素(F-2)、新月霉素群等。引起鸡中毒的主要是黄曲霉菌和烟曲霉菌。但临床上难以肯定为何种霉菌毒素中毒,往往是几种霉菌毒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一、霉菌对鸡的危害: 霉菌对肉鸡的危害主要是通过污染垫料、饲料及饲喂用具而造成的。霉菌引起的病症主要有肺曲霉菌病、曲霉菌性全身感染、皮炎、霉菌性骨病、眼炎、脑炎等。对雏鸡而言,烟曲霉菌引起的危害要比黄曲霉菌引起的危害大得多。 曲酶菌感染的鸡常见呼吸困难、揣气、呼吸迫促,有的病鸡还表现嗜睡、食欲废绝、消瘦、渴欲增加和发热,有的后期腹泻。如果食道粘膜被霉菌浸染,可见吞咽困难。曲霉菌病还可造成禽类出现斜颈或平衡失调。剖检早期感染的雏鸡可见肺,气囊上有黄白色干酪样坏死小结,病程较长时还可见到钮扣状的霉菌癍。 霉菌的另一个危害是产生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T-2毒素、赭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霉菌毒素常影响家禽的增重、饲料报酬、色素沉着、产蛋量、繁殖力和免疫抑制等。黄曲霉中毒的鸡对盲肠球虫病、马立克氏病、沙门氏菌病、包含体肝炎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易感性增加。 二、临诊症状 病雏食欲减少或废绝,精神不振、闭目呆立、羽毛蓬乱、翅膀下垂,体温升高,口渴,饮水增多;呼吸困难,伸颈张口呼吸,呼吸次数增加;肉髯发绀。后期下痢,最后窒息而死。不死的病雏发育不良,消瘦。有的病雏眼球发炎,结膜充血肿胀,眼睑肿胀凸出,眼睑下有球状黄色干酪样渗出物。有的病雏由鼻孔流出浆液性、脓性分泌物。病雏有时发病不明显,不食伴有腹泻,粪便呈黄色或橙黄色。 三、剖检变化 病初气囊壁有点状或圆形的局部混浊肥厚,严重者整个气囊壁肥厚,气囊内含有灰白色或黄白色的炎性渗出物;肺瘀血肿大,肺和胸腹腔浆膜上有散在或密集的粟粒大至豆粒大的黄白色或灰白色结节,柔软有弹性,内容物呈干酪样;气管内有淡黄色渗出物。少数病例,心包积液混浊,肝、肾肿大。 四、实验室检查 采取病雏肺和气囊上的结节病灶少许,置玻片上,加生理盐水1滴,加盖玻片后镜检,见到菌丝呈圆柱状,暗绿 色;孢子呈串珠样,孢子柄不分枝,顶囊膨大。 五、治疗 1 2、全群鸡只饲喂制霉菌素,每只鸡1万单位,混料内服,每天2次,连用3天。 3、全群鸡用0.05%的硫酸铜饮水,连用4天。 4、每天早晚各饮1次5%葡萄糖和0.2%维生素C营养液,以增加能量,缓解中毒影响,全群使用恩诺沙星或阿莫西林饮水5小时。经过以上方案处理,3天后鸡群恢复正常。 采用上述措施后,病情即得到控制,7天左右停止死亡。 六、预防措施: 1 2、预防本病在于不使用发霉的垫料和饲料;垫料要经常检查翻晒,防止霉菌繁殖;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鸡体的抗病能力 3、春夏季节在储存垫料过程中,一定要晒干,最好用0.3%硫酸铜喷洒过。 烟曲霉菌病和黄曲霉菌病区别 烟曲霉菌病:临床症状病鸡精神萎顿,食欲减退或不食,羽毛松乱,嗜睡,口渴,呼吸加深加快,有的病鸡下痢,鼻孔中流出粘液性分泌物等症状。剖检变化 病变主要表现在肺部和气管囊上。可见气管中有淡黄色渗出物,肺部形成针头大到绿豆大的灰黄色结节,突出于表面,质地较坚实,内容物呈干酪样。严重病例在胸腔、气囊、腹腔、肠系膜上都可见到芝麻大的病变结节。防制措施:全面清除地面上的发霉垫料,换上清洁干燥无霉的木屑垫料。对鸡舍彻底清扫1遍,然后用5%石炭酸进行喷洒消毒1次。打开窗户,保持育雏舍干燥、通风、换气。加强饲养管理,供给新鲜的全价饲料和充足的饮水。对病鸡用制霉菌素口服治疗,每只雏鸡日用量4~5mg,拌料饲喂,严重者直接口服6~7mg,连服3天,病情得到控制。 黄曲霉菌病:可引起鸡体发生营养吸收障碍和消化功能受阻;可导致公鸡精液稀薄,受精率下降,母鸡产蛋下降,蛋壳质量变差;可导致鸡体法氏囊、胸腺和脾脏的萎缩而发生免疫抑制;还会引起贫血、痛风等疾病。防治措施:饲料防霉、去毒,应立即更换饲料,及早服用硫酸镁,同时供给复合维生素和葡萄糖

第一节 曲霉菌

第十五章其他病原微生物 引起动物发生传染病的病原除了上述介绍的细菌和病毒以外,还有许多其他病原微生物,在这里主要介绍曲霉菌、分支杆菌、牛放线菌、猪痢疾蛇形螺旋体、钩端螺旋体、猪肺炎支原体、鸡败血支原体等。 第一节曲霉菌 曲霉菌主要存在于稻草、秸秆、谷壳、木屑及发霉的饲料中,菌丝及孢子以空气为媒介污染笼舍、墙壁、地面及用具。致病性曲霉菌有多种,常见的有烟曲霉和黄曲霉。 一、烟曲霉 (一)生物学特性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为需氧真菌,室温下能正常生长,最适温度37~40℃。在马铃薯培养基、糖类培养基和血琼脂培养基上都能生长。烟曲霉的菌丝为有隔菌丝,菌丝纵横交错。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时,菌丝初期为无色到灰白色。经24~30h开始形成孢子,成熟时孢子逐渐变为浅黄色、草绿色、灰绿色甚至黑色。气生菌丝末端分化出厚壁的足细胞,在足细胞上生出直立的分生孢子梗,梗的顶部膨大形成顶囊,形似倒置的烧瓶。顶囊上长满辐射状排列的小梗,小梗顶端长出成串的球形分生孢子。孢子呈蓝绿色,2.5~3.0μm,分生孢子梗长250~300μm。菌落呈绒毛状,初期为白色、圆形,后期变为暗绿色或黑绿色,菌落边缘仍呈白色,菌落反面无色或带褐色。 曲霉菌孢子抵抗力强,120℃干热1h或煮沸5min才能被杀死,常用消毒剂为5%甲醛、石炭酸、过氧乙酸和含氯消毒剂,曲霉菌在消毒剂中一般经1~3h 才能死亡。 (二)致病性烟曲霉的孢子广泛存在于空气、水和土壤中,极易在潮湿垫草和饲料中繁殖,同时产生毒素。烟曲霉孢子导致家畜发病较少。孢子和菌丝进入家禽腔性器官并增殖,常造成器官机械性堵塞,加之毒素的作用,常表现为曲霉菌性肺炎,尤其是幼禽敏感性极高。潮湿环境下,曲霉孢子穿过蛋壳进入蛋内,不仅引起蛋品变质,而且在孵化期间造成死胚,或者雏鸡发生急性曲霉菌性肺炎。 (三)微生物学诊断烟曲霉的检查主要根据菌丝及孢子形态而确定。 取病禽肺、气囊或腹腔上肉眼可见的小结节,尽量剪碎,置载玻片上,加10%~20%氢氧化钾溶液1~2滴,加盖玻片镜检,可见短的分支状有隔菌丝,直径4~6μm,长可达300μm。据此可做出初步诊断。经过病原分离才能确诊。分离培养时,取肝脏、肺脏、禽类气囊等组织,接种于马铃薯培养基上,37℃下培养3d,可见菌丝生长,根据繁殖菌丝末端是否膨大,分生孢子的形态大小及排列特征加以确诊。 (四)防治主要措施是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禽舍通风干燥,不让垫草发霉,不用发霉的饲料和垫料。环境及用具保持清洁,发病时可使用制霉菌素。 二、黄曲霉 (一)生物学特性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的生物学特性和培养特征与烟曲霉相似,菌丝形态和孢子排列特征也与烟曲霉相似,但分生孢子梗壁厚而

侵袭性曲霉菌感染检查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侵袭性曲霉菌感染检查方法 导语:治疗疾病前身体检查是很关键的,对患者身体检查能够很好的掌握患者病情,这样对疾病治疗有很好帮助,同时也能够避免选择错误的治疗方法,减 治疗疾病前身体检查是很关键的,对患者身体检查能够很好的掌握患者病情,这样对疾病治疗有很好帮助,同时也能够避免选择错误的治疗方法,减少对患者身体损害,侵袭性曲霉菌感染检查方法都有什么呢,这类疾病在检查上,也是有很多方式,下面就详细的介绍下。 侵袭性曲霉菌感染检查方法: 曲霉菌属是一种丝状真菌,通过孢子形式进行繁殖。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如土壤,水,食物,腐烂的植被等,主要经空气传播。大多数健康人群的免疫系统能够抵抗曲霉菌的侵袭,而免疫受损或接受免疫抑制药物治疗的个体则易致病。侵袭性曲霉菌病(InvasiveAspergillosis,简称IA)是致病的最严重的一种形式:曲霉菌孢子通过呼吸道入侵体内,随血液循环侵犯其它器官和部位,如鼻窦,眼睛,皮肤,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等。然而IA的早期诊断仍是当前较难攻克的医学难题之一。 近些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数据显示,IA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整体死亡率达到58%.①主要发生于临床化疗,移植后免疫抑制和高剂量激素治疗患者,如:恶性血液病,骨髓移植,实体器官移植和移植物抗宿主疾病等。涉及临床科室有血液科,移植科(中心),呼吸科,风湿免疫科,ICU,皮肤科等。目前的诊断仍主要是一些传统的方法,即X-射线或CT扫描,组织培养,组织活检等,这些方法或特异性不高或检测周期较长,尤其组织活检时样本的采集无疑使病患雪上加霜,且很难早期诊断侵袭性曲霉病。导致患者长期的抗真菌药物治疗,这样不仅增加了治疗成本,而且增加了药物毒性作用,对患者造成进一步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烟曲霉不同菌株致病力差异的研究

作者:张宇宋文刚高嵩刘攀王丽 【摘要】目的通过筛选出致病力最强和最弱的菌株研究烟曲霉的致病机制。方法 spf级雄性icr小鼠216只,体重(20±0.5)g。随机分9组,每组8只(感染组7组,阴性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各1组)。其中感染组和阴性对照组小鼠免疫抑制后,分别接种7株烟曲霉的孢子悬液和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不注射环磷酰胺和孢子悬液。每日观察小鼠的生存状态。对死亡小鼠和处死小鼠的脏器进行组织匀浆菌落计数和病理学检测。实验重复3次。通过比较生存率、中位生存期、平均体重、组织匀浆菌落计数和组织病理学变化等来比较烟曲霉的致病力差异。结果①感染组小鼠接种孢子悬液后,体重迅速下降。肺组织病理学检测观察到组织坏死,菌丝聚集;肺组织匀浆培养得到的菌株经分子生物学鉴定为烟曲霉。②阴性对照组小鼠体重下降速度较感染组慢,无死亡;肺组织病理学检测未见菌丝侵袭。③通过比较生存率、中位生存期、组织病理学变化等指标,从7株烟曲霉中筛选得到致病力最强和最弱的菌株(烟曲霉jlc 50134和jlc 30566)。结论不同烟曲霉菌株间存在致病力的差异。 【关键词】致病力;动物模型;烟曲霉 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感染所致侵袭性肺曲霉病(ipa)是引起高危患者(如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造血干细胞移植、长期高剂量使用激素和血液恶性肿瘤等免疫力低下患者)致死性感染的主要原因。由于ipa的发病率高、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60%~90%)及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1~2〕,其相关研究受到了极大关注。目前,烟曲霉的致病机制尚不明确,已往的研究多集中在通过改造单一或几个与致病性相关的基因来研究菌株的致病机制〔3〕,而通过比较不同烟曲霉菌株间致病力差异进行研究在国内尚未见报道。获得致病力不同的菌株,可以全面、系统地分析和比较与致病力相关的诸多因素,对烟曲霉的致病机制以及治疗药物开发等方面的研究非常必要。本研究将通过评价生存率、中位生存期、组织病理学变化等指标,比较7株不同烟曲霉致病力的差异。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spf级icr小鼠216只,雄性,6周龄,体重(20±0.5)g,由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许可证号:scxk吉2007 2003。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2006年科学技术部发布的《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4〕。烟曲霉共7株,其中,强毒株jlc 50134由日本国立千叶大学真菌医学研究中心馈赠,编号ifm 40808。jlc 30542、jlc 30890、jlc 30859、jlc 30566、jlc 31106及jlc 31753分离自临床患者和环境样本,经分子生物学鉴定后,由吉林大学真菌研究中心菌种保藏中心(culture collection of jilin university mycology research center)分离并保藏。实验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购自difco公司,注射用环磷酰胺购自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孢子悬液的制备 将烟曲霉接种于pda斜面培养基上,28℃培养5 d。用含有0.05%吐温 80的生理盐水制备一定浓度的孢子悬液。将孢子悬液进行连续稀释后涂布在pda平板培养基上,28℃培养3 d,进行菌落计数,与涂布的孢子悬液浓度进行比较,计算孢子活力〔(菌落计数×稀释倍数)/孢子悬液浓度〕>90%可进行接种〔5〕。 1.2.2 接种浓度的确定 配制烟曲霉jlc 50134的孢子悬液(浓度:1.0×103~1.0×109 cfu/ml共7个梯度)感染小鼠,每个浓度10只,预计选用3 d内导致50%小鼠死亡的孢子悬液浓度作为实验接种浓度〔5〕。 1.2.3 动物的免疫抑制和分组 随机挑选小鼠216只,分9组(感染组7组,阴性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各1组),每组8只。饲养于ivc鼠笼中,室温(24℃~26℃),保持湿度,日照14 h和黑夜10 h交替进行,

IDSA曲霉感染指南汇总

IDSA:2016 新版曲霉菌病诊治指南 2016-07-07 21:13 来源:丁香园作者:步步非烟 字体大小 -|+ 曲霉菌病是感染曲霉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可累及皮肤、黏膜、眼、鼻、支气管、肺、胃肠道、神经系统、骨骼等多器官系统,严重者导致败血症,病例呈世界性分布。病原体曲霉菌属丝状真菌,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其感染者并不少见。 时隔8 年,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就曲霉菌病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总结现有不同类型曲霉菌病相关证据,于近期发布了新版曲霉菌病诊治指南,替代2008 旧版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诊治管理此病提供参考。该2016 新版指南于近期发表在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杂志上。现将主要内容简述如下。 流行病学与感染风险因素 1. 易感者如何预防曲霉菌病?何为易感人群? (1)应将住院的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接受者安置在受保护的环境中,以减少霉菌暴露机会(强烈推荐;证据级别低)。 (2)也应给予其他严重免疫功能低下的、易发生侵袭性曲霉菌病(IA)的高危患者相应防护措施,如急性白血病正在接受诱导/ 再诱导化疗方案治疗者(强烈推荐;证据级别低)。 (3)若住院无法提供防护病房的条件,推荐此类患者入住单独病房,且病房远离施工场地,也不允许将绿植或鲜花带入病房(强烈推荐;证据级别低)。 (4)建议对IA 高危门诊患者采取合理防护措施,以减少霉菌暴露机会,包括避免园艺、施肥劳作或密切接触装修或施工场地(强烈推荐;证据级别低)。 (5)白血病诊疗中心与移植中心应当定期监测侵袭性霉菌感染。若发现霉菌感染率超过基线水平,或者非高危人群发生侵袭性霉菌感染,应当立即对医源性感染情况进行评估(强烈推荐;证据级别低)。 曲霉菌病的诊治 2. 如何确立侵袭性曲霉菌病的诊断? (6)在临床实验室推广使用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以前,推荐采集足量组织和体液样本同时送检组织病理学/ 细胞学检查与真菌培养。如果分离培养得到非典型菌株或考虑存在耐药,可采用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进行菌种鉴定(强烈推荐;证据级别低)。 (7)对于采用PCR 法化验血检测IA 尚存争议。 (8)建议临床医生根据个案情况谨慎使用PCR 试剂盒检测感染,根据具体试剂盒方法学与检测特点解读化验结果。使用该方法诊断时,应结合其他诊断性检测结果及临床具体情况(强烈推荐;证据级别中等)。

1例肺部烟曲霉菌感染患者治疗病例分析

1例肺部烟曲霉菌感染患者治疗病例分析 一、病例介绍 患者,男,ID:ZA0575594。因“左胸痛、咳嗽、咳痰1月余,痰中带血3天”于2011-11-14 收入我院中医科院,2011年11月21日17时00分转入呼吸科。 患者于1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胸隐痛、咯黄白粘稠痰,痰量多,偶有咳嗽,无明显发热,无心悸,无他处放射痛,当时未予重视,未作治疗,症状无缓解,入院前4天出现左背疼痛,无心前区疼痛,自觉偶有发热,未测体温,入院前3天发现痰中带血,为黑褐色血块,均未作治疗。2011-11-13出现咽痛,遂至我院耳鼻喉科就诊,诊断为“咽炎”,未予药物治疗。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2011-11-14于我院门诊就诊,行胸部及腹部CT检查示:左肺上叶尖后段改变,纵隔淋巴结肿大,多考虑炎症,合并支气管扩张可能;肺气肿,左肺下、内、后基底段炎症,左侧胸膜局限性肥厚。门诊以“肺部感染”收入我院中医科。起病以来,患者未测体温,无潮热盗汗,精神良好,胃痛,纳食少,睡眠一般,大便秘结,小便正常,近1月余体重无明显变化。患者有30余年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前列腺增生病史。1994年及2002年曾因阵发性室上速两次行射频消融术,术后出现早搏。2003年9月曾患颈动脉狭窄,经中医治疗后好转。患者于2004-2-19在我院行电子胃镜及腹部CT示胃底贲门癌(BORRMANN Ⅲ型),2004-2-25于我院行姑息性近侧胃大部切除,食管胃吻合术,输B 型红细胞200ml,术后有反酸、嗳气、恶心干呕、胃纳欠佳等症状,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消失。此后分别于2004-3-18、2004-4-22、2004-6-23、2004-8-17、2004-12-6行化疗5次,并于2004年5月行放疗1次,疗程结束后,患者一般情况尚可。2011月2月患者因胸闷1月余,加重1周于我院心内科住院,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2011-3-1行选择性冠脉造影及PCI术,术后多次复查血常规示中度贫血。患者吸烟40余年,2-5支/日,无嗜酒。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80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20/80mmHg。体型消瘦,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咽部粘膜未见异常,扁桃体无肿大。桶状胸,双肺叩诊清音,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啰音,无胸膜摩擦音。心率8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腹中部见一长约15cm陈旧性手术瘢痕,无腹壁静脉曲张,无压痛、反跳痛,腹部无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无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浮肿。生理反射未见异常,双侧Babinski征阴性。辅助检查:2011-11-14:胸部及全腹CT:1、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心脏支架术后改变;2、左肺上叶尖后段改变,纵膈淋巴结肿大,多考虑炎症,合并支气管扩张可能,建议治疗后复查;3、肺气肿,左肺下、内、后基底段炎症,左侧胸膜局限性肥厚同前;4、肝尾状叶及肝右后叶下段小圆形低密度影,考虑为囊肿可能;5、慢性胆囊炎,左肾小囊肿,右侧肾盂小结石同前。入院诊断为:入院诊断:1.肺部感染;2.支气管扩张伴咯血; 3.肺气肿; 4.冠心病支架置入术后; 5.胃底贲门癌术后; 6.贫血; 7. 前列腺增大伴钙化前列腺囊性病变; 8.慢性胆囊炎; 9.右侧肾盂结石;10.左肾囊肿;11.肝囊肿。

曲霉菌检测的新方法——GM试验

曲霉菌检测的新方法——GM试验 半乳甘露聚糖(glactomannan,GM)是曲霉和青霉细胞壁多糖,当菌丝生长时,半乳甘露聚糖从薄弱的菌丝顶端释放,是最早释放的真菌抗原。检测血清、肺泡灌洗液、胸腹水等标本中GM含量(即GM试验)可以早期诊断侵袭性曲霉菌感染。 血清GM试验的临床价值 1.鉴别侵袭与定植:曲菌感染时持续释放入血,定植时仅间断、极少释放入血; 2.早期诊断曲霉菌感染:可早于临床症状和影像学异常1周; 3.反映感染程度:GM释放量与菌量成正比,可以反映炎症反应严重性; 4.指导临床治疗:血液等标本GM试验连续2次阳性,常提示需抗曲霉菌治疗; 5.疗效监测:如检测值连续2次低于诊断界值,可认为病情缓解。 监测人群: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性粒细胞减少、同种异体干细胞移植、COPD、不明原因发热尤其伴肺部不规则浸润影等。 监测频率:建议连续动态监测(≥2次/周)。 试验结果判断:连续两次检测≥0.5,或单次≥1.0考虑阳性,可提示或诊断曲霉菌感染。 标本采集:静脉采血2-4ml(专用无热原采血管)。 标本送检: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安徽呼吸系病临床基础省级实验室 () 检测及报告时间:每周二、五上午检测,下午报告 检测及结果解读:徐亮();张永(、3086405) 附件1:GM试验联合G试验 种属G试验GM试验 念珠菌属+- 镰刀菌属+- 隐球菌属-+ 曲霉菌属++ 青霉/拟青霉++

接合菌纲-- 附件2:《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专家共识之微生物学标准 a)合格痰液经直接镜检发现菌丝,真菌培养2次阳性(包括曲霉属、镰刀霉属、 接合菌); b)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经直接镜检发现菌丝,真菌培养阳性; c)合格痰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直接镜检或培养新生隐球菌阳性; d)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或痰液中发现肺孢子菌包囊、滋养体或囊内小体; e)血液等标本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简称GM)检测连续2次阳性; f)血液标本真菌细胞壁成分1,3-β-D葡聚糖(G试验)连续2次阳性; g)血液、胸液标本隐球菌抗原阳性。

IDSA2016年新版曲霉菌病诊治指南

IDSA:2016年新版曲霉菌病诊治指南 曲霉菌病是感染曲霉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可累及皮肤、黏膜、眼、鼻、支气管、肺、胃肠道、神经系统、骨骼等多器官系统,严重者导致败血症,病例呈世界性分布。病原体曲霉菌属丝状真菌,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其感染者并不少见。 时隔 8 年,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就曲霉菌病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总结现有不同类型曲霉菌病相关证据,于近期发布了新版曲霉菌病诊治指南,替代2008 旧版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诊治管理此病提供参考。该 2016 新版指南于近期发表在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杂志上。现将主要内容简述如下。 流行病学与感染风险因素 1. 易感者如何预防曲霉菌病?何为易感人群? (1)应将住院的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接受者安置在受保护的环境中,以减少霉菌暴露机会(强烈推荐;证据级别低)。 (2)也应给予其他严重免疫功能低下的、易发生侵袭性曲霉菌病(IA)的高危患者相应防护措施,如急性白血病正在接受诱导/再诱导化疗方案治疗者(强烈推荐;证据级别低)。 (3)若住院无法提供防护病房的条件,推荐此类患者入住单独病房,且病房远离施工场地,也不允许将绿植或鲜花带入病房(强烈推荐;证据级别低)。 (4)建议对 IA 高危门诊患者采取合理防护措施,以减少霉菌暴露机会,包括避免园艺、施肥劳作或密切接触装修或施工场地(强烈推荐;证据级别低)。 (5)白血病诊疗中心与移植中心应当定期监测侵袭性霉菌感染。若发现霉菌感 染率超过基线水平,或者非高危人群发生侵袭性霉菌感染,应当立即对医源性感染情况进行评估(强烈推荐;证据级别低)。

烟曲霉:细胞壁多糖,它们的生物合成和结构

烟曲霉:细胞壁多糖,它们的生物合成和结构 摘要:烟曲霉是腐烂的植被中最普遍的耐热菌,也是重要的人类条件性真菌致病菌之一。烟曲霉的细胞覆盖着一层细胞壁,这一细胞壁既是一种保护性的坚硬的骨架,又是一个动态的结构,依据环境进行经常的修饰。大多数真菌的细胞壁由多糖组成,解读烟曲霉细胞壁的生化结构和生物起源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一包被不断地与外界或者宿主细胞接触,并且作为酶、毒素等活性物质的蓄水池。本文概述了烟曲霉中组成型细胞壁多糖的生物合成和它们的合成后修饰,还讨论了影响细胞壁多糖生物合成的抗真菌药物。 细胞壁是一种复杂的包被,坚硬但有渗透性,由多糖以及蛋白3D网络所组成。 烟曲霉细胞壁结构 烟曲霉的细胞壁占细胞干重的30%,主要(90%)由不同的多糖组成,形成了细胞壁的骨骼,多糖的外侧覆盖有糖蛋白。多糖成分包括带有β-(1,6)分支的β-(1,3)葡聚糖(20-35%),α-(1,3)葡聚糖(35-46%),半乳甘露聚糖(20-25%),几丁质(7-15%),半乳甘露聚糖(20-25%),其中几丁质是通过β-(1,4)键连接到β-(1,3)葡聚糖的非还原端。有β-(1,6)分支的β-(1,3)葡聚糖与几丁质结合,构成细胞壁结构中心和内部纤维层次。在烟曲霉细胞壁还含有β-(1,3;1,4)葡聚糖,约占β葡聚糖的10%,与β-(1,3)葡聚糖非还原性末端共价相连。α-(1,3)葡聚糖、半乳糖氨基酸半乳聚糖以及糖蛋白镶嵌在纤维结构中,构成了细胞壁的无定形的网络结构。 细胞壁的生物合成 线性多糖的生物合成 多糖是利用胞内核苷酸糖在膜水平上合成的。我们所了解的酶复合体来自于对粗膜成分的放射性分析。由于很多合酶存在多个跨膜结构域所以这些合酶不能产生重组酶。 β-(1,3)葡聚糖的合成 通过将放射性同位素C14标记UDP-葡萄糖作为底物,用从烟曲霉菌丝中提取出来的膜成分来监测β-(1,3)葡聚糖的合成。该合酶复合体包括FKSI编码的催化亚基。FKSI基因在烟曲霉中是唯一的并且是必需基因,通过RNAi和可诱导的启动子可知该酶是二倍体。烟曲霉AfRho 蛋白GTP绑定和水解的一致序列与酿酒酵母中Rho1p是相同的。对构巢曲霉中与AfRho1p 同源的蛋白RhoAp功能分析表明,RhoAp涉及到之后分支的出现、极性生长以及细胞壁的构建。在酿酒酵母中Rho1p GTP酶通过质膜上Rom2p位点的GDP/GTP转换因子,来实现在GDP结合的非活化状态与GTP结合的活化状态之间的转换。 几丁质的合成 直链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是以UDP-N乙酰氨基葡萄糖为底物,通过8个整合膜蛋白——几丁质合酶来生成的。这些蛋白根据氨基酸序列被分成六类(Ⅰ-Ⅵ)。(table1)对八种几丁质合成酶共有的催化结构域的基因进行分析(AfCHSA-G),分成两组分别包含三个基因(ABC)和四个基因(DEFG)。第一组突变菌株中几丁质含量减少但在体外有正常的几丁质合成酶活性。第二组突变菌株几丁质合成酶的活性受到了影响但是有着规律的细胞壁几丁质含量。 生物信息学分析证实了在家族中的大多数的基序都存在,只是位置发生了改变,表明每个几丁质合成酶有着不同的功能。在丝状真菌中只含有III、V、VI和这三类几丁质合成酶,说明这些酶可能在菌丝生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类别I-III合成酶在体外需要被胰蛋白酶激活,说明它们是酶原的。chsE?(家族III)和chsG?(家族V)生长情况发生改变但是其它突变体并没有产生明显的生长表型。chsE?突变菌株菌丝几丁质含量减少,菌丝肿胀,分生孢子产生情况改变。chsG?突变菌株辐射生长比例减少,几丁质酶活性降低。同时破坏两个基因表现出两种表型的叠加。但值得一提的是,几丁质含量的减少会被α-1,3葡聚糖含量的明显增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