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遥感概论深刻复知识题环科

遥感概论深刻复知识题环科

遥感概论深刻复知识题环科
遥感概论深刻复知识题环科

《遥感概论》课程复习思考题

1.何谓遥感?遥感技术系统主要包括哪几部分?

遥感:顾名思义是遥远感知的意思。它是一种远距离的,不与物体直接接触而取得其信息的一种探测技术。

从广义上说是泛指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或事物的技术。即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从远处通过仪器(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的信息(如电场,磁场,电磁波,声波,地震波等信息),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其处理分析,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特征的技术。

狭义遥感是指从远离地面的不同工作平台上(如高塔,气球,飞机,火箭,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通过传感器,对地球表面的电磁波(辐射)信息进行探测,并经信息的传输,处理和判读分析,对地球的资源与环境进行探测和监测的现代化的综合性技术。

遥感技术系统包括:

一、遥感信息的收集系统

1、遥感传感器。(按电磁波接收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被动式遥感传感器、主动式遥感传感器)

2、遥感平台

二、遥感信息的接收和预处理系统:地面接收站主要由两套处理系统组成

1、IRRS系统,即进行遥感数据接收和记录的接收系统。

2、IDPS系统,即进行图象预处理的图象数据处理系统。

三、遥感信息的分析和判读系统

1.目视判读

2.光学处理

3.数字图象处理

2.当前遥感发展的特点如何?

(1)新一代传感器的研制,以获得分辨力更高,质量更好的遥感图象和数据。

随着遥感应用的广泛和深入,对遥感图象和数据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空间分辨力,光谱分辨力及时相分辨力的指标均有待进一步提高。

(2)遥感应用不断深化。

在遥感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的情况下,微波遥感应用领域的开拓,遥感应用成套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系统的综合研究等成为当前遥感发展的又一动向。

(3)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与支持是遥感发展的又一进展和动向。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它是一种管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有效工具,是遥感的进一步发展和延伸,成为遥感技术从实验阶段向生产型商品化转化历史进程中的又一进展,成为当前遥感发展的又一新动向。

3.试述遥感在地学中的主要应用,并举例说明。

一、遥感已成为地理研究的重要信息源

1.遥感的引入使地理学增加了一种获取信息的现代化手段。

2.遥感的引入为地理学的区域综合分析,区域动态分析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便利的基础。

3.遥感的数据源种类繁多,为当今地理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4.这些数据逐渐成为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数据源。

二、遥感已成为地理研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以往地理学传统工作方法常是从点,线实地观测入手,以点、线逐渐过渡到区域面上的分析研究,现今由于遥感信息的应用,则可首先从面上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这样大大减少了实地观测的野外工作量,节省了人力财力,提高了效率也提高了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

举例:

A.在地质上,对研究区域大地构造,找金,找煤,找地下水,大型工程的稳定性评价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B.水资源方面,如青藏高原以往300年来先后历经了150多次考察,查出了500多个湖泊,而近年来利用遥感不仅对以往的湖泊面积,形状进行了修正,而且还补充了地面考察或地图上未标明的300多个湖泊

C.最近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利用遥感和GIS监测影响我国气候的沙尘暴天气。

4.遥感技术中常用的电磁波波段有那些?

主要是紫外到微波的范围,

μ—0.40mμ;(其中只有0.3—0.4mμ波长的紫外线部分能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且能量很小,小于紫外波段0.01m

μ的紫外线几乎都被吸收。目前主要用于探测碳酸盐岩石的分布及水面油污染的监测。)

0.3m

μ—0.76mμ(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是遥感最常用的波段)

可见光波段0.40m

μ—0.43mμ

它可分为:紫色光0.40m

μ—0.47mμ

兰色光0.43m

μ—0.50mμ

青色光0.47m

μ—0.56mμ

绿色光0.50m

μ—0.59mμ

黄色光0.56m

μ—0.62mμ

橙色光0.59m

μ—0.76mμ

红色光0.62m

μ—1000mμ(1mm),它也是遥感中常用的波段。

红外波段0.76m

μ—3.0mμ(反射红外或光红外)

它可分为:近红外波段0.76m

μ—6mμ(热红外)

中红外波段 3.0m

μ—15mμ(热红外)

远红外波段6m

μ—1000mμ(热红外)

超远红外波段15m

微波波段1mm—1m。(全天候遥感,有主动和被动之分,具有穿透能力,发展潜力大)

它可分为:毫米波1—10mm,厘米波1—10cm,分米波0.1—1m

5. 太阳的电磁辐射与地球的电磁辐射总的特点是什么?两者有何不同。

总的特点:都属于自然辐射源

自然界中最大的两个辐射源是太阳和地球。太阳是可见光和近红外遥感的主要辐射源,地球是远(热)红外遥感的主要辐射源。

(1)太阳辐射

1)太阳辐射覆盖了很宽的波长范围。

2)太阳辐射的大部分能量集中在0.4-0.76m μ之间的可见光波段。它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43.50%,所以太阳辐射一般称为短波辐射。

3)太阳辐射主要由太阳大气辐射所构成,在射出太阳大气后,已有部分太阳辐射能被太阳大气(主要是氢(H 2)和氮(N 2))所吸收,使太阳辐射能量受到一部分损失。

4)太阳辐射以电磁波的形式,通过宇宙空间到达地球表面(约1.5×108km ),全程时间500秒。地球挡在太阳辐射的路径上,以半个球面承受太阳辐射。地球表面各部分承受太阳辐射的强度不相等。

5)太阳辐射先通过大气圈,然后到达地面,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有一定的吸收,散射和反射,所以投射到地球表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有很大的衰减。

(2)地球的电磁辐射

地球辐射可分为两个部分:短波(0.3-2.5m μ),主要是反射信息(反射太阳的红外辐射),它只能在白天接收太阳的辐射能。另一部分是长波(6m μ以上)主要是发射信息(热辐射),它既能在白天发射也能在夜间发射。

地球辐射的峰值波长在9.66m μ处,属于远红外波段范围。

由太阳和地球辐射的电磁波谱,左边为太阳辐射波谱曲线,右边为地球辐射波谱曲线,两曲线相交于5m μ上方。由图可得出三个结论:

(1)当m μλ

3<时,传感器接收的信息是地面反射太阳辐射的能量,它包括可见光,近红外与近紫外的能量,且

以可见光的能量为主。地球自身的热辐射极弱。

(2)当m μλ

6>时,传感器接收的信息是地物发射的长波辐射(热辐射)能量为主,峰值波长在9-10m μ处,故

以远红外为主。发射信息,白天、夜晚均可接收。

(3)当λ在3-6m μ时,即中红外波段位置时,太阳与地球的热辐射均不能忽视,所以在进行红外遥感时摄影时间常选择在清晨时分,目的是尽量减少太阳辐射的影响。

6. 大气散射有几种类型?选择性散射与非选择散射有何不同?

根据辐射的波长与散射微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散射作用可分为三种:

1)瑞利散射:由较小的大气分子引起的,当微粒直径d 比辐射波长λ小得多时,即λ<

,所引起的散射。

一般地10

λ

<

d

时,?=4 4

1

λ

γ∝

它主要由大气分子对可见光的散射引起的,所以也叫分子散射。当波长大于1m μ时,瑞利散射可不予考虑,故红外线和微波可以不考虑瑞利散射的影响。但在可见光中由于波长愈短,瑞利散射的影响愈大,如晴空呈兰色,由于大气中的气体分子把波长较短的兰光散射到天空中的缘故。 2)米氏散射:当微粒直径与波长相差不大,即λ≈d

时,所引起的散射。?=2;2

1

λ

γ∝

米氏散射主要由大气中的气溶胶所引起的。由于大气中的云、雾等悬浮粒子的大小与0.76~15m μ的红外线的波长相近,因此云、雾对红外线的米氏散射有影响。

瑞利散射和米氏散射都属于选择性散射。即波长越短,散射越强烈。 3)非选择性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时,即λ>>d

时,所发生的散射。当λ>d 时,0=?,γ

为一常数,

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即任何波长的散射强度相同。因此大气中的水滴、雾、烟尘等气溶胶对太阳辐射常常出现这种散射。常见的云或雾均由大水滴组成,即λ>>d ,对各种波长的可见光散射均相同,呈白色。这种散射将使传感器接收到的数

据受到严重影响。

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瑞利散射是主要的。由于瑞利散射的缘故,紫外线在地面极弱,也很难作为遥感可用的波段。当波长超过1m μ时,瑞利散射的影响可忽略不计,但在波长大于0.5m μ时,米氏散射超过了瑞利散射的影响。在微波波段,由于波长比云中小水滴的直径还要大,所以小雨滴对微波波段是属于瑞利散射,因此微波有较强的穿透云层的能力。(4

1

λ

γ

,λ很大,γ很小)。

7. 说明反射率、透射率和吸收率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关系:按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物体反射、吸收、透射电磁辐射的能力,可用物体反射能量、吸收能量和透射能量占入射能量的比例系数(或百分率)来表示。即:E 入射/ E 入射= E 反射/ E 入射+ E 吸收/ E 入射+E 透射/ E 入射=1

也可以写成:1=ταρ

++ (1) (式中:ρ—反射率, α—吸收率,τ

—透射率)

对于不透明的物体而言,τ=0,因此(1)式可写成:1=+αρ

(2)

地物的反射率可以用仪器测定,而吸收率可通过(2)式求出。

上式表明,地物反射率越高,其吸收率越低;吸收率高的物体,其反射率就低。自然界中不同的地物反射率是不同的,表现为不同的光谱特性,即使同一地物由于表面情况不同,其光谱特性也会发生变化。

区别:反射率:地物反射电磁波能力的大小,一般用反射率表示。地物的反射率是地物的反射能量与入射能量之比,其数值用百分率表示。即:

反射率是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遥感的主要判读依据。地物的反射率大小与入射电磁波的波长、入射角的大小以及地物表面的颜色和粗糙度等有关。在一般情况下,当入射电磁波波长一定时,反射能力强的地物,反射率大,传感器记录的亮度值也大,在黑白遥感图象上色调就浅。反之,反射入射光能力弱的地物,反射率小,传感器记录的亮度值就小,在黑白遥感图象上色调就深。这些色调的差异就是遥感图象目视判读的基本出发点。

航空遥感技术中常用亮度系数表示地物反射电磁波的能力的大小。其含义是指在相同照度条件下,物体表面的亮度与理想的纯白色全反射表面的亮度之比,即:

透射率:透射是入射光经过折射穿过物体后的出射现象。被透射的物体为透明体或半透明体。为了表示透明体透过光的程度,通常用入射光通量与透过后的光通量 之比τ来表征物体的透光性质,τ称为光透射率。

吸收率:是指投射到物体上而被吸收的热辐射能与投射到物体上的总热辐射能之比。这是针对所有波长而言,应称为全吸收率,通常就简称为吸收率。

8、什么是大气窗口?

太阳辐射与大气相互作用产生的效应,使得能够穿透大气的辐射,局限在某些波长范围内。通常把通过大气而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9、水、植被、土壤的反射光谱特征各有那些特点?

地物的反射光谱——地物的反射率随入射波长变化的规律。

地物的反射光谱曲线——按地物的反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绘成的曲线(横坐标为波长值,纵坐标为反射率)。

1、水体的反射光谱特性。

水体的反射率,除镜面反射方向外,在各个波段内都较低,一般在3%左右。清水的反射率一般在可见光部分为4~5%,在0.6

m μ(橙光)处下降至

2~3%,到0.75

m μ以后的近红外波段,水成了吸收体。混浊水的反射波谱曲线随着悬浮泥沙

浓度的增加而增高。

2、 植被的反射光谱特性。

植被是地面分布最广的地物之一,植物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又大,所有植物由于叶绿素含量和植物细胞结构的不同,

各自具有特殊的光谱效应,因而植被在遥感图象上较易识别,并且成为指示自然环境(如气候,水分等)的最好标志。

植物的基本波谱特征是:

1)可见光绿波段0.55m μ附近有10~20%的反射峰。

2)近红外波段0.74~1.3m μ;0.8~1.0m μ;0.7~1.4m μ间具有50~60%的强反射峰。

3)1.35~2.5m μ;1~3m μ部分是一个衰减曲线。在0.45m μ和0.65m μ,近红外波段1.5m μ、1.9m μ和2.6~2.7m μ附近具有强烈吸收。究其原因,可见光波段中(0.7m μ)的吸收是由叶绿素吸收引起的。近红外波段的吸收是由细胞液和细胞膜中的水分子造成的。

3、 土壤的反射光谱特性。

不同质地的土壤,其波谱反射率是不同的。 a.粉砂的反射波谱曲线整体都高。

b.腐植土最低,反射率在0.1(10%)左右。

c.基岩上风化残积物因颗粒较细,反射波谱特征与基岩相似,干燥的残积物的反射率要比基岩高;较湿润的残积物,其反射率比湿润的基岩还要低,说明反射率与含水分的多少密切相关。

d.土壤中波谱的亮度系数还与土壤的理化参数(盐分类型、含量、碱化度等)有关。

在0.4~1.05m μ间波谱曲线在总体轮廓上是上升的,盐渍土反射率要比非盐渍土高得多,并随着盐渍程度得加重,曲线向上平移。

10.热辐射的定律有那些?主要内容是什么?

1.普朗克定律:

112),(/5

2

-?

=

kT ch e hc T W λλλπλ

普朗克公式给出了黑体辐射的能量与温度、波长的关系。指出了黑体在不同温度下辐射能量随波长变化的规律。即表

示了黑体辐射通量密度与温度的关系以及按温度、波长分布的情况。Plank 公式指出了黑体在不同的温度下,绝对温度升高,光谱辐射通量密度增大,为最大能量值。

2. 维恩位移定律

黑体辐射的三个特性:

(1)黑体在不同温度下具有不同的发射光谱。

(2)在每一给定的温度下,黑体的光谱辐射通量都有一个极大值。

(3)随着温度的升高,其辐射通量迅速增高,对应的峰值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该定律指出,黑体辐射的峰值波长 与热力学温度的乘积是常量,即

维恩位移定律描述了物体辐射的峰值波长与温度的关系,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最大值对应的峰值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3.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

λ

λπσλd e hc T W kT ch 1

12/0

5

2

4

0-?

==?

(式中σ为斯蒂芬—玻尔兹曼常数。)

该定律证明了黑体单位面积在单位时间内向半球空间辐射的总能量0

W (即黑体总辐射通量密度,单位为2-?cm W

与绝对温度T 的四次方成正比。

该定律只适用于绝对黑体,对于一般物体则需加以修正后才能适用。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和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可以导出一般物体发射热辐射的能量为: 4T W

εσ=或4T W ασ=(ε为发射率,α为吸收率。)

上式表明,一般地物的热辐射能量与该地物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及该地物的发射率成正比,所以只要地物有微小的温度差异,就会引起较显著的变化。只要地物的发射率不同,温度相同的两种地物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辐射特性。

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强调的是黑体辐射能量是物体表面温度的函数这一特性。

11.感光材料的主要性能指标有哪几个?

感光材料的性能指标主要有感光度、反差和分辨率等。

(1)感光度:指感光材料对光线作用的敏感程度或感光快慢程度。(它是确定曝光时间的主要参数。感光材料的感光度愈高,曝光时间愈短。)

(2)反差和反差系数:反差即黑白差,即黑白像片(胶片)中明亮与阴暗部分亮度的差别。反差系数是指影像上表现出的反差与原景物反差的比值,用r 表示。r=影像反差/景物反差

一般情况下,密度大,反差大;反之,则小。反差小则软,反差大则硬。

(3)分辨率:指感光材料对景物细微部分的表现能力。(常用1毫米内能够看清楚多少黑白相间的平行线对数来表示,单位为线对/毫米。一般航空摄影胶片的分辨率为40~150线对/毫米。)

12.区域航空摄影中为什么要有重叠?重叠率是多少?为什么航向重叠要比旁向重叠的重叠 率高?

沿着数条航线对较大区域进行连续摄影,称为面积摄影(或区域航空摄影),面积摄影要求各航线互相平行。为了使相

邻像片的地物能相互衔接以及满足立体观察的需要,相邻像片间需要有一定的重叠称航向重叠。航向重叠一般应达到60%,至少不小于53%,山区要提高到70%。航向重叠率高,立体成像的部分面积就大,便于航片的判读。航线上具有重叠关系的两张相邻的航片称为一个“像对”。

相邻航线之间的像片也要有一定的重叠,这种重叠称为旁向重叠,一般应为30~15%。这种重叠是为了防止遗漏摄影面积,因此重叠部分可以小一些。

13.什么是中心投影?中心投影有那些特点?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有那些不同?

(1)中心投影——就是空间任意点或直线均通过一固定点(投影中心)投影到一平面(投影平面)上而形成的透视关系。 (2)中心投影成像特征:对中心投影而言,点的像还是点;直线的像一般仍是直线,只有空间中的直线,其延长线(指投影光线)通过投影中心时,该直线的像才是一个点。空间曲线的像一般仍为曲线,但若是空间曲线在一个平面上,而该平面又通过投影中心时,它的像则成为直线。

(3)中心投影和垂直投影的区别:航空像片属中心投影,而地形图的投影属垂直投影,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投影距离的影响不同:对于垂直投影,构像比例尺与投影距离无关。而中心投影,则随投影距离(航高)而化。 2.投影面倾斜的影响不同:当投影面倾斜时,垂直投影的影像仅表现为比例尺有所放大。而中心投影的影像像主点的一侧比例缩小而另一侧放大。

3. 地形起伏的影响:地形起伏对垂直投影没有影响,而在中心投影中,同一铅垂线上的不同高程点,在构象时,像平面上会引起投影差。

14.如何确定航空像片的比例尺?航片上各处的比例尺是否一致,为什么?

像片比例尺通常是指在像片上某一线段与地面相应线段的长度之比。但在航空像片上这种说法就不一定成立,因为在航片上地形常常有起伏,像片上量得的某一线段很可能是地面的斜距离。所以像片的比例尺可根据摄影机的焦距和飞机的航高计算。 焦距有时标注在角隅,若没有,焦距和航高均可向航测单位索取。测定航片比例尺的方法,通常是选择分布在四个角,高程大体相近的明显的地物点,分别量出它们在航片上的距离d1和d2,然后再在地形图上量取地面长度D1和D2,然后用下列公式求取:

各处的比例尺不一定都一致

1.在平坦地区,摄影时像片通常处于水平位置,则像片的比例尺处处是一致的。像片的比例尺等于焦距f 和航高H 之比,它与线段的方向,长短无关。

2.多数情况下,地形是起伏不平的。因此地面到航摄仪镜头的距离(真航高)各处就会不同。即使在同一张像片上,像片的比例尺各处也是不同的。

地形起伏较大的像片只能求取像片的平均比例尺,实际上每个点的比例尺都是互不相同的。水平像片的比例尺因地形起伏的影响,各处的比例尺是变化的,这是由于航空像片是中心投影的原因。

15.什么是航空像片的投影误差?投影误差的规律是什么?

在这些像片上高出或低于起始面的地物点在像片上的像点位置,与平面上的位置比较产生了位移,这种因地形起伏而引起的像点位移也称投影误差。 投影误差的规律:

1. 投影差大小与像点距离像主点的距离成正比,即距离像主点愈远,投影差愈大。像片中心部分投影差小,像主点是唯一不因高差而产生投影差的点。

2. 投影差大小与高差成正比,高差愈大,投影差也愈大。高差为正时,投影差为正,即像点向外移动(远离中心点);高差为负时(即低于起始面),投影差为负,即像点向着中心点移动。

3. 投影差与航高成反比,即航高愈高,投影差愈小。

)

(

2112

2

1

1

D d D d M +

=

16.航片判读中主要依据那些判读标志?

人们最常使用的判读标志有:形态(大小和形状)、色调、阴影和纹理图案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形态和色调。

(一)形态:包括地物的几何形状和大小。任何地物都有一定的形状和大小。在航片上通过色调深浅的变化或影像纹理的差异,可以直接判读出地物的形态。例如公路、铁路、河流等其外部形态呈线状或带状。

(二)色调:指地物在航片上反映的黑白深浅程度,称为“灰度”或“灰阶”。它是地物对入射光线反射率高低的客观记

录。(色调是航空像片判读的重要标志)

影响影像色调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地物的反射特征。亮度系数大,像片上的色调浅,亮度系数小,色调就深。

(2)物体本身的颜色。(3)地物的表面结构。(4)湿度大小。(5)摄影季节。

(三)阴影:是像片上阳光被地物遮挡产生的影子。在像片上表现为地物背光面形成的深色或黑色的色调。借助于地物

的阴影,有助于建立立体感,也能帮助我们观察到物体的侧面形态,弥补垂直摄影的不足。但地物的阴影常常掩盖物体的细节,给像片的判读带来不利。

(1)本影—地物本身未被阳光直接照射到的阴暗部分的影像。在山区,山体的阳坡色调亮,阴坡色调暗,山越高,山脊越尖,山体两坡的色调差越大,界线越分明。这种色调的分界线就是山脊线。因此,利用山体的本影可以识别山脊、山谷、冲沟等地貌形态特征。

(2)落影—光线斜照时,在地面上出现的物体的投落阴影。落影有助于识别地物的侧面形态及一些细微特征。并可根据其长度,估计或测量出物体的高度。

(四)纹理图案:又称影纹图案或纹理,是通过色调或颜色变化表现的细纹或细小的图案,这种细纹或细小的图案在某一确定的图象区域中以一定的规律重复出现。

17.试说明热红外图像的几何特征和物理特征。

(一)几何特征

1. 投影性质:属于动态多中心投影。

2. 比例尺

α

β2

y=

?(β—瞬时视场角,H—航高,α—扫描角)

H

sec

随着扫描角的增大,比值逐渐变小。即图像边缘比例尺比图像中央小。

3. 地面分辨率:取决于扫描仪瞬时视场角的大小(为一常数)、航高和扫描角。

瞬时视场角越小,航高越低,扫描角越小,瞬时视场的线度就越小(瞬时视场线度,就是扫描仪能分辨

的地面目标的最小尺寸),地面分辨率越高。反之,分辨率越低。

4. 几何畸变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扫描畸变

(2)图像的不规则性

(二)物理特性

1. 光谱分辨力(区分地物发射光谱特征中微小差异的能力):它主要取决于传感器所使用的波段数目,波段波长

以及波段宽度。

2. 温度分辨力(指能区分地面微小温度差异的能力):它主要取决于传感器探测元件的性能。

3. 解像力(指热红外图象能够被判读的能力):它与温度分辨力、光谱分辨力有关,也与成像时间有关。一般说来,

热红外图象的解像力低于可见光图象,但在某些方面又优于可见光图像。

18.热红外图像的判读标志有那些,它与常规判读标志有何不同?

1. 色调标志:(色调是热红外图象判读的重要依据)

浅色代表强辐射体,说明其表面温度高,又称暖色调;

暗色代表弱辐射体,说明其表面温度低,又称冷色调。

因此利用热红外图象可以区分具有温度差异的地物。但用色调标志判读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在许多情况下,温度相同,即红外发射能量相同的地物,不一定就是同一地物。即不同的地物有时也具有相同的图象色调。因此不能单纯的依据色调来区分地物。(2)地物具有周日变化规律。因此色调的分析要注意成像时间。

2. 形态标志

热红外扫描图象上的地物形态轮廓很模糊,而且形状大小也与实际地物不完全相同,特别是那些温度较高的地物会在图象上产生比原物体大许多倍的影像—称热晕效应,但它们可作为判读地物属性的标志。如圆形的烟筒,线状的公路,方形的建筑等。

3. 阴影特征

阴影有两种:光阴影和热阴影。可见光图象上的阴影是光阴影。一旦太阳落山,光阴影也就立即消失。热红外图象上的阴影是热阴影。白天由于光照形成温差,其面积和大小与可见光基本相似,而太阳落山或被云层覆盖后在一段时间内热阴影还会继续存在。(如机场上的飞机白天光照后在其下部形成热阴影,一旦飞机飞走,仍可推断出飞机的停机位置。热阴影的特征时间取决于地物的热惯量和热容量,这些在判读时十分有用。应用举例:(1)煤层燃烧(2)森林火灾(3)城市热岛(4)地热分布调查(5)火山地质(6)水文地质)

20.侧视雷达图像的地面分辨率由哪两种分辨率组成?从近射程至远射程是如何变化的?

1. 距离分辨率(指垂直于航线方向的分辨率):

由近射程至远射程,俯角由大逐渐变小时,距离分辨率由低逐渐增高。

2. 方位分辨率(指航向上的分辨率):

方位分辨率在近射程部分要比远射程部分高,天线愈长,方位分辨率愈高。

21.试说明侧视雷达图像的几何特征。

1、投影性质为旋转斜距投影,其地面分辨率为互不相关的方位分辨率和距离分辨率。

2、距离畸变:由于距雷达天线的距离不等,即雷达波束的俯射角不同,在图象上表现为长短不一。近距离端的图象被压缩造成几何失真。

3、透视收缩:雷达波辐射到地面上斜坡的时间长短,决定了斜坡在雷达图象上的长短。所有面向雷达的斜坡,其雷达图象长度都比实际长度短,这种现象称为雷达的透视收缩。

4、雷达叠掩:一些坡度很大的目标,如陡峭的山峰等,在大俯角情况下,顶部比底部离雷达天线近,顶部先于底部成像,产生目标倒置的视觉效果,这种现象称为雷达叠掩(或称顶底位移)。雷达叠掩多出现在近距离端,后坡不会产生叠掩

5、雷达阴影:雷达波沿直线传播,当受到高大目标阻挡时,目标背面将有雷达波照射不到的盲区,因此不会有回波返回雷达,在图象的相应位置形成黑色调的盲区,这种暗区称为雷达阴影。

22.侧视雷达图像的色调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试说明各种因素是如何影响的。

侧视雷达图象上色调深浅反映了地物后向散射回波的强弱,回波愈强的图象上色调愈浅,回波愈弱的图象上色调愈深。

地物后向散射回波的强弱与许多因素有关,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1. 地物表面的粗糙度(是影响侧视雷达图象色调的最重要因素):

光滑表面在侧视雷达图象上的色调很黑很深,如静止的水面和光滑的水泥路面呈黑色调。

粗糙表面对雷达产生回波产生漫反射,呈较浅的色调。

中等粗糙表面对雷达微波产生混合反射,呈中等灰色调

2.雷达波束的照射俯角

对于光滑表面,当俯角较小和中等时,在雷达图象上显示很深的色调

俯角很大在图象上呈现很浅的色调

对于粗糙表面俯角的影响不明显

3. 雷达波长和极化性质

同一地物在不同的波长下的回波有很大不同。一般波长短,图象分辨率高,但穿透能力差。波长越长,有一定的穿透能力,但图象分辨率差。

极化性质是指其电场强度矢量方向随时间变化的方式。

微波极化性质不同,地物产生的回波强度就不同,因而图象上的色调也随之不同。

4. 地物的物理电学性质

复介电常数大或导电率高的地物(如金属桥梁)都能产生较强的回波信号,在图象上色调较浅。在干旱的沙漠区,可获得较好的穿透效果。

23.陆地卫星的传感器有几种?波段是怎样划分的?各种传感器中各个波段的分辨率是多少。

(一)多光谱扫描仪

1.简称MSS,它把来自地面上的电磁波辐射(反射或发射)分成四个波段进行记录,分别命名为:

μ

波段4(MSS—1)0.5—0.6m

μ

波段5(MSS—2)0.6—0.7m

μ

波段6(MSS—3)0.7—0.8m

μ

波段7(MSS—4)0.8—1.1m

注:波段4—7编号为陆地卫星1—3号,MSS—1~MSS—4为陆地卫星4/5号编号,对应波段如上表所示。

(二)专题制图仪TM

0.45—0.52 可见光(蓝)地壤与植被分类

0.52—0.60 可见光(绿) 健康植物的绿色反射率

0.63—0.69 可见光(红)探测不同植物的叶绿素吸收

(三)增强型专题制图仪ETM

增加了一个15m分辨率的全色通道,同时将热红外通道的分辨率提高到60m。

24.为什么陆地卫星轨道要与太阳同步?

陆地卫星的轨道是太阳同步轨道,即在轨道上每一个点上的地方时间保持固定不变。卫星在由北向南运行中,由于轨道倾角设计为98度左右,使卫星到达任一相同纬度上所有的点都具有相同的地方时。这样就保证了卫星传感器能在较为一致的光照条件下对地面进行探测,以获得质量较高的图象。也便于不同时相的图像比较。

25.什么是太阳同步卫星?什么是地球同步卫星?

太阳同步卫星:是指沿与地球公转方向及其周期相同的轨道运行的卫星。陆地卫星的轨道是太阳同步卫星,即在轨道卫

星到达每一个地点的地方时间保持固定不变。卫星在由北向南运行中,在任一给定的相同纬度上所有的点都具有相同的地方时。所谓太阳同步轨道是指卫星的轨道平面和太阳始终保持相对固定的取向。轨道高度在700千米至1000千米之间。由于这种轨道的倾角接近90°,卫星要在极地附近通过,所以又称它为近极地太阳同步卫星轨道。

地球同步卫星:指绕地球运行的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的人造卫星。地球同步卫星即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又称对地静

止卫星,即指卫星定位在赤道上空,并以与地球相同的速度绕地球旋转的卫星。是运行在地球同步轨道上的人造卫星,星距离地球的高度约为36000 km ,卫星的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运行轨道为位于地球赤道平面上圆形轨道、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相等,即23时56分4秒,其运行角速度等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26.SPOT 卫星传感器的特点与陆地卫星有何不同?

1.SPOT 卫星的传感器有两个波段,一个为全色波段(地面分辨率:10*10m 地面宽度60km ),另一个为多光谱波段(地面分辨率:20*20m 地面宽度:60km ),因此SPOT 卫星的分辨率高于陆地卫星相应波段的分辨率。它们的主要性能如表5-6所示:

2. SPOT 卫星安装了两台HRV 传感器称高分辨率可见光扫描仪。它的扫描方式与陆地卫星的MSS 和TM 有所不同,它不是垂直于卫星轨道方向扫描,而是与卫星运行方向相同的扫描。

3、它采用

CCD 装置(电荷耦合器)的线性阵列,使线性阵列上每个点都同时曝光,保证了每个点都有最大限度的曝光时间。

与MSS 和TM 不同的是它简化了机械部件(如取消了扫描镜的来回摆动),使图象的几何精度比较高,灵敏度也很高,在良好的光照条件下可以探测低于0.5%的地面反射变化。

HRV 可以进行垂直摄影,也可以进行倾斜摄影。

4、SPOT 卫星的图幅宽度为60千米,而陆地卫星为185千米。

27.试说明极轨气象卫星图象分辨率和扫描宽度。

分辨率和扫描宽度

泰罗斯气象卫星图象与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图象的分辨率基本相同,星下点的地面分辨率为1.1km ,向两边分辨率逐渐降低,在边缘部分约为4km 。

28.与可见光和近红外遥感相比,微波遥感有什么优点?

1、能全天候、全天时工作

可见光遥感只能在白天工作,红外遥感虽可克服障碍,但不能穿透云雾。由于微波的波长比红外波要长得多,所以与红外波相比,微波在大气中衰减较少,对云层、雨区的穿透能力较强,基本上不受云、雨、雾的限制。

2、对某些特殊地物具有特殊的波谱特征

许多地物间,微波辐射能力差别较大,因而可以较容易地分辨出可见光和红外遥感的所不能去别的某些目标物的特性。

3、对冰、雪、森林、土壤等具有一定穿透能力

该特性可用来探测隐藏在林下的地形、地质构造、军事目标、以及埋藏于地下的工程、矿藏、地下水等。

4、对海洋遥感具有特殊的意义

微波对海水特别敏感,其波长很适合于海面动态情况的观测

5、分辨率较低,但特性明显

微波传感器的分辨率一般分辨率都比较低,由于微波的特殊物理性质,是红外测量精度远不及微波,也要差几个数量级

29.名词解释:

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面积的辐射能量

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辐射出射度:辐射源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是从地面上辐射电磁波时的术语。

30.电磁波——通过电磁振荡在空间中传播和传递能量的波。电磁波是一种交变的电磁场在空间的传播,它是物质运动和能量传递的一种特殊形式。

电磁波的性质:

(1)电磁波传播是以场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其在空间的传播是不需要媒介的,即使在真空中也能传播。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电场强度(用E表示),磁场强度(用H表示)和传播方向(用x表示)都是矢量,三者之间始终保持相互垂直的关系,所以说电磁波是一种横波。

(2)电磁波与光波性质相同,其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就是光速,即速度=波长*频率。

(3)电磁辐射具有波粒二象性,即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量子性)两方面特征。电磁波的波长不同电磁波的性质也不同。波长愈短的电磁波,辐射的粒子特性愈明显,波长愈长的电磁波粒子性愈不明显,而波动特性则与此相反。遥感技术正是利用这两方面的特性来探测目标物所发出的电磁辐射信息。(紫外线、x射线——光子能量大,表现为粒子性;微波、无线电波光子能量小,表现为波动性;可见光、红外具有粒子、波动两重性)。

31.红、绿、兰的互补色分别是:青、品红和黄。

32. 美国高分辨率卫星IKNOS,其全色波段分辨率为1m,多光谱波段分辨率为4m。

18春《文学概论》作业-4

18春《文学概论》作业-4

一、单选题 1. (4分)诗歌创作乃是诗人心灵与外在景物相互触发、彼此整合的过程。这个观点,一般称为 () ? A. “感物”说 ? B. “养气”说 ? C. “胸有成竹”说 ? D. “镜子”说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2. (4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此语出自() ? A. 白居易 ? B. 柳宗元 ? C. 周敦颐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3. (4分)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传达作家体验所达到的准确清晰与概括深刻的程度,这是文学作品的 ? A. 创造性 ? B. 真实性 ? C. 倾向性

? D. 艺术性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4. (4分)朱光潜认为文章的“第一件要事”是() ? A. 情感体验 ? B. 声音节奏 ? C. 语词形式 ? D. 逻辑结构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5. (4分)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的思维方式和心理能力,称为() ? A. 艺术直觉 ? B. 艺术灵感 ? C. 艺术想象 ? D. 艺术情感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6. (4分)文学的整个活动过程一般是指() ? A. 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消费接受

? B. 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流通收藏 ? C. 创作出版、复制生产与消费接受 ? D. 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购买占有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7. (4分)从近代叙事观念来看,最重要的叙事作品样式是( ) ? A. 电影文学 ? B. 电视文学 ? C. 戏剧 ? D. 小说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8. (4分)西方文学史上第一个自觉的文学思潮是() ? A. 浪漫主义 ? B. 现实主义 ? C. 古典主义 ? D. 现代主义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9.

文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九章{概念)1、现实型文学:也称为现实主义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2、理想型文学: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3、象征型文学: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了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4、诗:词语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抒发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5、小说: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以塑造人物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体。 6、剧本: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7、散文:一种体裁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广义的散文是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8、报告文学:以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思考题)1、谈谈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的区别象征型文学是寄寓意蕴,以变形描写来拟人(物)的形象,是现代派文学,来表现哲理的。 现实型文学是再现生活重视细节描写,虚构而见不出虚构,表现现实主义反映生活本质的。 理想型文学是表现理想以夸张幻想来再造的虚构幻想的形象表现浪漫主义的反映理想。 或(现实型与理想型文学的意义就在其形象自身,而象征型文学突出文学形象的意义的超越性;现实型文学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理想型文学往往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情感态度。而象征型文学则偏以间接的方式去暗示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象征型文学淡化具体时间与空间,突出了朦胧性。) 2、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的基本特征 诗歌的基本特征是:1、(高度的概括);2强性大(强烈的抒情性) 3、音乐性(停顿、平仄和押韵) 小说的基本特征:1.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 2、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 3、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散文的基本特征:1、选材广泛,现实性很强 2、形式自由,手法多样 3、形聚,构思精湛(形散:选材五光十色,联想自由驰骋,手法多种多样,结构灵活多变;神聚:立意深远,一线串珠。)4、真人真事,事情实感。 剧本的基本特征:1、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人物事件事件、地点高。2、尖锐紧张的戏剧冲突 3、人物台词要个性化口语并富有动作性。(个性化语言要符合人物的思想性格、身份地位教养;口语化既有意境又有潜台词;动作性:人物语言要传达内在的动作心理活动;引起更多的外部动作,推动情节的发展到新的层面。) 第十章{概念}1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

最新《环工原理》部分课后作业及答案

第一篇 第二章 质量衡算与能量衡算 2.1 某室内空气中O 3的浓度是0.08×10-6 (体积分数),求: (1)在1.013×105 Pa 、25℃下,用μg/m 3 表示该浓度; (2)在大气压力为0.83×105 Pa 和15℃下,O 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 解:(1)理想气体的体积分数与摩尔分数值相等 由题,在所给条件下,1mol 空气混合物的体积为 V 1=V 0·P 0T 1/ P 1T 0 =22.4L ×298K/273K =24.45L 所以O 3浓度可以表示为 0.08×10-6 mol ×48g/mol ×(24.45L )-1 =157.05μg/m 3 (2)由题,在所给条件下,1mol 空气的体积为 V 1=V 0·P 0T 1/ P 1T 0 =22.4L ×1.013×105 Pa ×288K/(0.83×105 Pa ×273K )=28.82L 所以O 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0.08×10-6 mol/28.82L =2.78×10-9mol/L 2.2 假设在25℃和1.013×105 Pa 的条件下,SO 2的平均测量浓度为400μg/m 3 ,若允许值0.14×10-6 ,问是否符合要求? 解:由题,在所给条件下,将测量的SO 2质量浓度换算成体积分数,即 3396 5 108.31429810400100.15101.0131064 A A RT pM ρ--???=??=??? 大于允许浓度,故不符合要求 2.6 某一段河流上游流量为36000m 3 /d ,河水中污染物的浓度为3.0mg/L 。有一支流流量为10000m 3 /d ,其中污染物浓度 为30mg/L 。假设完全混合。求: (1)求下游的污染物浓度; (2)求每天有多少kg 污染物质通过下游某一监测点。 解:(1)根据质量衡算方程,下游污染物浓度为 1122 12 3.0360003010000 /8.87/3600010000 V V m V V q q mg L mg L q q ρρρ+?+?= = =++ (2)每天通过下游测量点的污染物的质量为 312()8.87(3600010000)10/408.02/m V V q q kg d kg d ρ-?+=?+?= 2.7 某一湖泊容积10×106m 3 ,上游有一未被污染的河流流入该湖泊,流量为50m 3 /s 。一工厂以5 m 3 /s 的流量向湖泊排

汉语言文学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名词解释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它是一门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畴。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畴以及相关的研究法为研究对象,并将分析研究文学的普遍规律作为其根本任务。 3.文本:文本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4.文学价值: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主客观统一的产物,主要包括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等。 5.文学价值的“真”:文学价值的真,是指文学要通过合乎艺术规律的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诚体验等表现出来。 6.文学价值的“美”:文学价值的美,是指文学在真和善相统一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7.文学的功能定义:文学功能是文学价值属性的实际反映和体现。文学功能存在的在依据是文学的价值。文学的功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存在于功能的系统之中。 8.文学创作(创作过程):是指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

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从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的形成过程。) 语言呈现:是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eg: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眼中之竹山是指客观存在的竹子,而胸中之竹则是艺术构思过程中的艺术形象,至于手中之竹,已经是经过艺术传达之后的竹子,是画在纸上的画图,是最终完成的作品。) 国维的隔与不隔:“隔”意思则是指艺术技巧使用的很拙劣,以致不能有效地调动读者情感,并使之升华为艺术情感。“不隔”第一层含义是说文字运用得恰到好处,是读者能够直接体会到诗词中蕴含的涵而感不到丝毫的文字障碍。第二层含义是指用直书其事的式作诗,不堆砌典故,使人不劳猜想就直接感知诗中蕴含的情感。(池塘生春草不隔,“家池上,江淹浦畔”,隔) 文学创作过程(创作动因、艺术构思、语言呈现)、文学创作心理机制(艺术直觉、艺术情感、艺术想象、艺术理解)、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作家与生活体验、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艺术素养、创作个性与独创性、创作自由和社会责任) 创作动因:创作动因是指作家生活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作驱力,包括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这是文学创作的开端。 9.创作动机:创作动机是指作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作家有某种思想感情需要传达,或要赞美、批评某种现存事物,或要互换某种新的社会变革等,心中有所积郁,不吐不快,于是产生了创作动机。

中国人民大学830-遥感概论考研参考书目、考研真题、复试分数线

中国人民大学830-遥感概论考研参考书目、考研真题、复试分 数线 830-遥感概论课程介绍 本书重点在于基础知识的全面讲解,按照学生学习的认识规律逐步引入。同时也注意反映遥感领域的新近科研成果,将新近成果与应用相结合。其主要内容有:遥感基本概念;遥感理论基础,包括遥感电磁辐射基础、遥感光学基础;遥感数据获取,包括传感器、航空遥感、航天遥感和微波遥感;遥感数据处理,即图像校正和增强;遥感信息提取,包括图像目视判读和计算机信息提取,以及遥感技术应用。书后附有国内外遥感数据源及遥感软件商网址和遥感图像处理软件介绍。 本书可作为高校地学类专业基础课教材以及相关信息类专业教材或公共课教材,也可作为其他有关科研和技术人员的培训教材和参考书 第一章遥感概述 1.1遥感概念 1.2遥感技术系统 一、遥感过程 二、传感器及遥感平台 三、遥感探测的特点 四、遥感的分类 五、遥感卫星地面站 1.3遥感技术的简史与发展 一、遥感技术的发展简史 二、现代遥感技术发展的趋势与展望 三、遥感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1.4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的结合 一、地理信息系统简介 二、全球定位系统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考研复试分数线 学术学位: 学科门类政治、外语、专一(数学)、专二、总分 01哲学50509090330↓ 02经济学55559090360 03法学50↓50↓9090350 04教育学5050180330↓ 05文学55559090350 06历史学5050180335↑ 07理学45459090300 08工学45459090300 09医学5050180↑300 12管理学50↓50↓9090350↓ 13艺术学45459090330 专业学位: 专业学位政治、外语、专一、专二、总分备注 02经济类专业学位 (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 务、保险、资产评估) 50509090340 035101法律(非法学)50509090340↓ 035102法律(法学)50509090330 0352社会工作50509090330 0453汉语国际教育50509090315↓ 0552新闻与传播55559090355↓ 0651文物与博物馆4545180↑320 0852软件工程45458080300 0951农村与区域发展50509090300 1251工商管理 100↓50170↓未通过提前面试 同教育部A类分数线通过提前面试1252公共管理115↑50180↑ 1253会计12060225↑全日制

环境工程原理第二版课后答案

第I 篇 习题解答 第一章 绪论 简要概述环境学科的发展历史及其学科体系。 解:环境学科是随着环境问题的日趋突出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酝酿阶段,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从零星的环境保护的研究工作与实践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 环境学科是一门正在蓬勃发展的科学,其研究范围和内涵不断扩展,所涉及的学科非常广泛,而且各个学科间又互相交叉和渗透,因此目前有关环境学科的分支学科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划分方法。图1-1是环境学科的分科体系。 图1-1 环境学科体系 简要阐述环境工程学的主要任务及其学科体系。 解:环境工程学作为环境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任务是利用环境学科以及工程学的方法,研究环境污染控制理论、技术、措施和政策,以改善环境质量,保证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存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图1-2是环境工程学的学科体系。 图1-2 环境工程学的学科体系 环境工程学 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及原理 生态修复与构建技术及原理 清洁生产理论及技术原理 环境规划管理与环境系统工程 环境工程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 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工程 空气净化与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管理 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 土壤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 废物资源化技术 环境学科体系环境科学 环境工程学 环境生态学 环境规划与管理

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有哪些可能的方法,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解:去除水中悬浮物的方法主要有:沉淀、离心分离、气浮、过滤(砂滤等)、过滤(筛网过滤)、反渗透、膜分离、蒸发浓缩等。 上述方法对应的技术原理分别为:重力沉降作用、离心沉降作用、浮力作用、物理阻截作用、物理阻截作用、渗透压、物理截留等、水与污染物的蒸发性差异。 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去除有哪些可能的技术,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解:去除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主要技术有:物理吸收法、化学吸收法、吸附法、催化氧化法、生物法、燃烧法等。 上述方法对应的技术原理分别为:物理吸收、化学吸收、界面吸附作用、氧化还原反应、生物降解作用、燃烧反应。 简述土壤污染可能带来的危害及其作用途径。 解:土壤污染的危害及其作用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雨水淋溶作用,可能导致地下水和周围地表水体的污染;②污染土壤通过土壤颗粒物等形式能直接或间接地为人或动物所吸入;③通过植物吸收而进入食物链,对食物链上的生物产生毒害作用等。 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可以分为哪几类它们的主要作用原理是什么解:从技术原理上看,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可以分为“隔离技术”、“分离技术”和“转化技术”三大类。隔离技术是将污染物或者污染介质隔离从而切断污染物向周围环境的扩散,防止污染近一步扩大。分离技术是利用污染物与污染介质或其它污染物在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上的差异使其与介质分离,从而达到污染物去除或回收利用的目的。转化技术是利用化学或生物反应,使污染物转化成无害物质或易于分离的物质,从而使污染介质得到净化与处理。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任务是什么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1.再现论与表现论 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具有实践性。亚里士多德是再现论的奠基人。在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二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再现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优点:①对文学艺术的源泉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②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认识价值。 ③引导作家深入生活。 缺点:①没有分清艺术与科学的界限,认为两者的本质都是给人以真知,只不过科学是以概念来把握生活,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生活。 ②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逼近生活,以忠于现实,逼肖现实作为创作于批评 的最高标准,忽视作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如中国文论中意境的范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外国文论应追溯到柏拉图,他的“迷狂说”是表现论的理论基础,认为文学艺术陷入迷狂。真正对此理论作出贡献的是康德,认为知、情、意三者同样重要,作者主要表现情感。康德的表现论是是有审美标准的,理性的。此外还有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优点: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了文学与科学的区别,指出文学不属于认识而属于情感领域。 缺点:①把主观与客观完全对立起来,割断情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导致创作中情感源泉的枯竭。 ②把情感与认识对立起来,割断了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导致创作中一味的情 感的宣泄。 ③把表现与规范对立起来,把表现等同于天才、灵感。 2.文学审美的特殊性 文学审美的特殊性表现在: 1)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文学中,生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学中,人是一个活 生生的生命整体。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外写内的文学手段,通过人物行动、外貌等表现人物的心理,杜十娘的出身青楼,对爱情的渴望,以及遇人不淑的事件决定了杜十娘必死的结局。又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身在封建社会,其地位与性情以及过分看重爱情,注定她的宿命。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未得到爱情暗示了她的死亡。 2)形象性:事物的外形是怎样的,抓住外在具体的东西。可以以外写内,例写“愁”,将 情感化具体形象,切忌将情感抽象化,或长篇大论,应找具体“意象”,融入主体感情。 3)情感性:文学以人为中心,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而且文学形象带有主体创作色彩,文 学是有情感的价值趋向与判断,没有纯客观的形象。例如“一切景语皆情语”。审美主体将情感移情到审美客体上。 4)无功利性:文学有求真、从善的功能,最终为了求美,这里的美指的是崇高的美,壮美。 例如悲剧,美在其悲剧性,表现主人公的抗争性。文学不追求直接的功利性,而是追求情感的体验,例如歌德诗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艺术影响很大,艺术追求积极健

遥感概论试卷及答案2套及考试要点

遥感概论(A)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遥感 2.地物光谱特性曲线 3.光谱分辨率 4.标准假彩色图象 https://www.doczj.com/doc/c59783621.html,ndsat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 1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主要是散射与吸收,散射会降低遥感图象的质量。 ? 2 遥感图象的解译是从遥感图象上获取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目前遥感图象信息提取的方法主要是目视解译,这是信息社会中地学研究和遥感应用的一项基本技能。 ? 3 随着悬浮泥沙含量的加大,可见光对水体的透射能力减弱,反射能力加强。 ? 4 植被的光谱曲线最大反射值在绿波段,因此我们观察到的自然界植被为绿色的。? 5 散射主要发生在可见光区,不同于吸收作用,只改变传播方向,不能转变为内能。

? 6 陆地卫星Landsat,1972年发射第一颗,已连续31年为人类提供陆地卫星图象,共发射了7颗,产品有MSS,TM,ETM,属于中高度、长寿命的卫星。 ?7 TM1对水体有一定的透视能力,能判读出水下地形; ?8 TM123波段分别赋予RGB三个颜色通道合成的彩色图象就是真彩色合成. ?9 陆地卫星成象时的地面采样大小,在图象上就称为象元,是构成图象的最小成象单元。 ?10 TM1、TM2、TM3、TM4、TM5、TM7波段的图象象元大小为20米。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电磁波谱中可见光波长范围是。 2.电磁波谱中近红外波长范围是。 3.目前分辨率最高的卫星是,他的的分辨率 为。 https://www.doczj.com/doc/c59783621.html,ndsat卫星所携带的传感器对地面的采样大小分别是:MSS4-7为, ETM1-ETM5、ETM7为,ETM6 ,ETM-PAN 波段为。 5.数字图象的计算机分类主要有两种,即和 四、问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航空象片判读的方法有那些? 2.分析彩红外航片上建筑物的信息提取方法? 3.植被的光谱特性曲线的特点(可用图示说明)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绪论 1、1999年,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的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第一思想家”进行了校内征询和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随后,英国广播公司以同一问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一个月下来,汇集全球投票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牛顿和达尔文位列第三和第四。试结合你对马克思的认识,以及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1)马克思主义教给我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 (2)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提供了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人生的有益启迪 2、有一种观点认为, 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 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 就不可能是科学的。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点?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理论的阶级性和科学性是相容的: ①历史上的进步阶级,其利益与社会发展方向一致,能够提出具有科学性的理论观点 ②无产阶级代表着人们的利益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能够提出合理的科学理论③自从有阶级以来,理论的科学性总是与一定的阶级性联系在一起的。(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①马克思主义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革命理论。 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 3、马克思17 岁时在自己的中学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到:“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请阅读马克思的这篇作文,并结合你对马克思一生奋斗历程的了解,谈谈你能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 从马克思主义的这篇作文中得到的人生启迪; (1)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 (2)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努力工作。 (3)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基本内容:①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②物质的存在形式 ③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④世界统一于物质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①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指导原则②坚持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③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1.再现论与表现论 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具有实践性。亚里士多德是再现论的奠基人。在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二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再现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优点:①对文学艺术的源泉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②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认识价值。 ③引导作家深入生活。 缺点:①没有分清艺术与科学的界限, 认为两者的本质都是给人以真 知,只不过科学是以概念来把握 生活,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生活。 ②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逼近生 活,以忠于现实,逼肖现实作为 创作于批评的最高标准,忽视作 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如中国文论中意境的范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外国文论应追溯到柏拉图,他的“迷狂说”是表现论的理论基础,

认为文学艺术陷入迷狂。真正对此理论作出贡献的是康德,认为知、情、意三者同样重要,作者主要表现情感。康德的表现论是是有审美标准的,理性的。此外还有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优点: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 了文学与科学的区别,指出文学 不属于认识而属于情感领域。 缺点:①把主观与客观完全对立起来, 割断情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导 致创作中情感源泉的枯竭。 ②把情感与认识对立起来,割断 了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导致创作 中一味的情感的宣泄。 ③把表现与规范对立起来,把表 现等同于天才、灵感。 2.文学审美的特殊性 文学审美的特殊性表现在: 1)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文学中,生活是 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学中,人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整体。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外写内的文学手段,通过人物行动、外貌等表

电气工程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电气工程与电工科学的关系就是什么? 电气工程的理论基础就是电气科学。 2.与“现代五大工程”的其她工程相比,电气工程的突出特点就是什么? 与其她工程相比,电气工程的特点在于:她的出现首先不就是来源与文明发展的自发需要,而就是来源于科学发现。她以全新的能量形态开辟出一个人类文明的新领域。她的发展又伴生了电子工程,从而孕育出通信,计算机,网络等工程领域,为信息时代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为什么说第二次工业革命就是以电气化为主要特征的? 在这一时期,发电,输电,配电已形成了一气轮机,水轮机为原动机,以交流发电机为核心,以变压器与输配电线路等组成的输配点系统为“动脉”的输电网,使电力的生产,应用达到较高的水平,并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在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中电力拖动,电力牵引,电动工具,点加工,点加热等得到普遍应用。 4.根据自己了解,电气工程有哪些应用? 多电飞机,线控汽车,全电舰船。 5.20世纪哪些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电器工程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超导材料,半导体材料,永磁材料,超导磁体技术,电磁技术。 6、电气科学与电气工程的发展史给您哪些启发? 今天电能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她不仅创造了极大的生产力,而且促进了人类文明的极大进步,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电气工程也应次被誉为“现代文明之轮” 7、21世纪电器工程科学的发展趋势就是什么? 将电气科学与工程与近代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以及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等前沿融合,加强从整体上对大型复杂系统的研究,加深对微观现象及过程规律性的认识,同时用信息科学的成就改造与提升本学科并开创新的研究方向。 8、为什么说21世纪电器工程与其她科学融合交叉就是她的显著特点? 21世纪的电气工程科学将在与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及环境科学等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中获得进一步发展,创新与飞跃往往发生在学科的交叉点上, 9电气工程科学的基础理论包括那些? 电路藜芦,电磁理论,电磁计量理论等。 10您认为今后电气工程还会有哪些新应用? 电力大系统,电力传动系统及电力电子变流系统中各问题基于新材料,新原理成为开拓新应用领域的电机,电器,电能质量的理论及其测量控制,现代测量传感技术。 11您认为还有那些计算机软件可以用于今后的专业学习? MATLAB,PSPICE,EMTP,SABER,ANSOFT。

最新环工原理思考题!答案

十一章 第一节 (1) 快速去除污染物的关键是什么? (2) 反应器的一般特性主要指哪几个方面? 指反应器内物料的流动状态、混合状态以及质量和能量传递性能等,它们取决于反应器的结构形式、操作方式等。 (3) 反应器研究开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 什么是间歇操作、连续操作和半连续操作?它们一般各有哪些主要特点? 1.间歇操作:将反应原料一次加入反应器,反应一段时间或达到一定的反应程度后一 次取出全部的反应物料,然后进入下一轮操作。 间歇操作的主要特点: (1)操作特点:反应过程中既没有物料的输入,也没有物料的输出,不存在 物料的进与出。 (2)基本特征:间歇反应过程是一个非稳态的过程,反应器内组成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3)主要优点:操作灵活,设备费低,适用于小批量生产或小规模废水的处理。 (4)主要缺点:设备利用率低,劳动强度大,每批的操作条件不易相同,不便自动控制。 2.连续操作:连续地将原料输入反应器,反应产物也连续地流出反应器。 特点: (1)操作特点∶物料连续输入,产物连续输出,时刻伴随着物料的流动。 (2)基本特征∶连续反应过程是一个稳态过程,反应器内各处的组成不随时间变化。(反应组分、浓度可能随位置变化而变化。) (3)主要优点∶便于自动化,劳动生产率高,反应程度与产品质量较稳定。 规模大或要求严格控制反应条件的场合,多采用连续操作。 (4)主要缺点∶灵活性小,设备投资高。 3.半连续操作:原料与产物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为连续输入或输出,而其它成分分批 加入或取出的操作。 特点:半间歇操作具有间歇操作和连续操作的某些特点。反应器内的组成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5)什么是空间时间和空间速度?它们所表达的物理意义分别是什么? 空间时间:反应器有效体积(V)与物料体积流量(q v)之比值. 空间速度:单位反应器有效体积所能处理的物料的体积流量. (6) 一般情况下,反应器内的流体流动状态会对反应结果产生影响,为什么? (7) 根据反应物料的流动与混合状态,反应器可分为哪些类型。 理想流反应器和非理想流反应器;完全混合流(全混流)反应器和推流反应器。 (8) 反应器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它通常用到哪几类基本方程? 基本内容: 选择合适的反应器型式;确定最佳的操作条件;计算达到规定的目标所需要

软件工程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软件工程概论郑人杰等版 第1章软件与软件工程的概念 1.1 举出你所知道的应用软件的例子。 办公软件、游戏软件、财务软件、银行软件、人事管理软件、工资管理软件、学籍管理软件等。 1.2 认为“软件就是程序,软件开发就是编程序。”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认为“软件就是程序,软件开发就是编程序。”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首先,软件是计算机系统中与硬件相互依存的另一部分,它是包括程序,数据及其相关文档的完整集合,程序只是软件的组成部分之一;其次,在软件开发中,编程只是软件开发过程的一个阶段。 1.3 如果将软件开发比作高楼大厦的建造,可以将软件的设计比作什么? 可以将软件的设计比作建筑设计,软件设计的成果相当于建筑设计的设计图纸。 1.4 什么是软件危机?它有哪些典型表现?为什么会出现软件危机? 软件危机:软件危机是指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 典型表现: (1)对软件开发成本和进度的估计常常很不准确。 (2)用户对“已完成的”软件系统不满意的现象经常发生。 (3)软件产品的质量往往靠不住。 (4)软件常常是不可维护的。 (5)软件通常没有适当的文档资料。 (6)软件成本在计算机系统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 (7)软件开发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既跟不上硬件的发展速度,也远远跟不上计算机应用 迅速普及深入的趋势。 产生软件危机的原因:除了软件本身的特点,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软件开发的经验和有关软件开发数据的积累,使得开发工作计划很难制定。 (2) 软件人员与用户的交流存在障碍,使得获取的需求不充分或存在错误。 (3) 软件开发过程不规范。如,没有真正了解用户的需求就开始编程序。 (4) 随着软件规模的增大,其复杂性往往会呈指数级升高。需要很多人分工协作,不仅涉及 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必须有科学严格的管理。

20XX环工原理思考题!答案

十^一早 第一节 (1) 快速去除污染物的关键是什么? (2) 反应器的一般特性主要指哪几个方面? 指反应器内物料的流动状态、混合状态以及质量和能量传递性能等,它们取决于反应器的结构形式、操作方式等。 (3) 反应器研究开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 什么是间歇操作、连续操作和半连续操作?它们一般各有哪些主 要特点? 间歇操作:将反应原料一次加入反应器,反应一段时间或达到一定的 反应程度后一次取出全部的反应物料,然后进入下一轮操作。 间歇操作的主要特点: (1)操作特点:反应过程中既没有物料的输入,也没有物料的输出,不存在物料的进与出。 基本特征:间歇反应过程是一个非稳态的过程,反应器内组成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主要优点:操作灵活,设备费低,适用于小批量生产或小规模废水的 处理。 主要缺点:设备利用率低,劳动强度大,每批的操作条件不易相同, 不便自动控制。

连续操作:连续地将原料输入反应器,反应产物也连续地流出反应器 特点: (1)操作特点:物料连续输入,产物连续输出,时刻伴随着物料的流动。 1 / 12 基本特征:连续反应过程是一个稳态过程,反应器内各处的组成不随时间变化。(反应组分、浓度可能随位置变化而变化。) 主要优点:便于自动化,劳动生产率高,反应程度与产品质量较稳定。规模大或要求严格控制反应条件的场合,多采用连续操作。 主要缺点:灵活性小,设备投资高。 半连续操作:原料与产物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为连续输入或输出,而其它成分分批加入或取出的操作。 特点:半间歇操作具有间歇操作和连续操作的某些特点。反应器内的组成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什么是空间时间和空间速度?它们所表达的物理意义分别是什么?空间时间:反应器有效体积(V与物料体积流量(qv)之比值. 空间速度:单位反应器有效体积所能处理的物料的体积流量. (6)一般情况下,反应器内的流体流动状态会对反应结果产生影响,为什么? (7)根据反应物料的流动与混合状态,反应器可分为哪些类型。

全国统考文学概论t试卷(精品)

文学概论(一) 总分:99 一、单选题(共19题,共19分) 1、文学文本的文法层面的构成要素有()(1分) A:语法、逻辑、修辞 B:声调、语调、情调 C:词法、句法、篇法 D:字法、词法、句法 2、“意象”的源头可上溯到()(1分) A:《周易?系辞》 B:《庄子》 C:王充《论衡》 D:叶燮《原诗》 3、以下不属于创作过程的基本环节是()(1分) A:生活材料的储备与选择 B:创作动机的发生 C:艺术构思过程 D:艺术传达、修改与润色 4、汪曾祺说:“一篇小说,要有一个贯串全篇的节奏。”这是指小说注重()(1分) A:结构 B:节奏 C:格律 D:押韵 5、托尔斯泰认为,抒发情感就是()(1分) A:显露情感 B:投射情感 C:表现情感 D:传达情感 6、20世纪提出文学文本四层面说的西方文论家是()(1分) A:艾布拉姆斯 B:艾略特 C:英加登 D:苏珊?朗格 7、明末清初评点《水浒传》的批评家是()(1分) A:毛宗岗 B:金圣叹 C:脂砚斋 D:张竹坡

8、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叫做()(1分) A:情节 B:情景 C:故事 D:场景 9、决定文本时间长度的条件是()(1分) A:故事时间的长短 B:叙述语言的长短 C:叙述节奏的快慢 D:叙述时距的变换 10、作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叫做()(1分) A:创作冲动 B:创作动机 C:创作构思 D:创作经验 11、西方传统上的“三分法”把文字作品分为()(1分) A:诗歌、小说和剧本 B:诗歌、小说和散文 C:叙事作品、抒情作品和戏剧作品 D:叙事作品、抒情作品和影视作品 12、西方第一个有系统的理论纲领和自觉的文学观念的文学思潮是()(1分) A:浪漫主义 B:古典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13、在德国,最早提出“特征”概念的是()(1分) A:黑格尔 B:希尔特 C:歌德 D:席勒 14、构成抒情作品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是()(1分) A:意与境浑 B:真情实感 C:客观真实 D:典型环境 15、作品中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的运动状况称为()(1分) A:情调 B:气势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课后习题全部答案黄杏元著

地理信息系统课后习题第一章 1、什么是地理信息系统(GIS)?它与一般计算机应用系统有哪些异同点?答:地理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和不同的方法组成的系统,该系统设计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 GIS 脱胎于地图学,是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绘遥感学、环境科学、城市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等众多学科交叉融合而成的新兴学科。但是,地理信息系统与这学科和系统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 GIS 与机助制图系统机助制图是地理信息系统得主要技术基础,它涉及GIS 中的空间数据采集、表示、处理、可视化甚至空间数据的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字制图系统的主要区别在于空间分析方面。一个功能完善的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包含数字制图系统的所有功能,此外它还应具有丰富的空间分析功能。 (2) GIS 与 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 GIS 除需要功能强大的空间数据的管理功能之外,还需要具有图形数据的采集、空间数据的可视化和空间分析等功能。因此,GIS 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均比一般事务数据库更加复杂,在功能上也比后者要多地多。 (3) GIS 与 CAD 系统二者虽然都有参考系统,都能描述图形,但 CAD 系统只处理规则的几何图形、属性库功能弱,更缺乏分析和判断能力。 (4)GIS 与遥感图像处理的系统遥感图像处理的系统是专门用于对遥感图像

数据处理进行分析处理的软件。它主要强调对遥感栅格数据的几何处理、灰度处理和专题信息提取。这种系统一般缺少实体的空间关系描述,难以进行某一实体的属性查询和空间关系查询以及网络分析等功能。 2、地理信息系统有哪几个主要部分组成?它的基本功能有哪些?试举目前广泛应用的两个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为例,列出它们的功能分类表,并比较异同点? (1)系统硬件:包括各种硬件设备,是系统功能实现的物质基础; (2)系统软件:支持数据采集、存储、加工、回答用户问题的计算机程序系统;(3)空间数据:系统分析与处理的对象,构成系统的应用基础; (4)应用人员:GIS 服务的对象,分为一般用户和从事建立、维护、管理和更新的高级用户; (5)应用模型:解决某一专门应用的应用模型,是 GIS 技术产生社会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 3、试说明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分析功能与应用模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答: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功能是基于现有数据按照一定规律或者参数进行计算得出的结构,这些规律和参数就可以构成一个应用模型,比如降雨量计算模型和风力强度计算模型等。但应用模型很多是专业领域的模型,其表现可以是参数表格也可以是图标或计算公式,不利于地理信息这种要与地理坐标想联系,并且需要特殊的可视化效果的信息分析与表达。因此要构建适合于地理信息分析和表达的应用模型就要吧如气象农业等行业应用模型转变或者结合地理信息做成与空间信息想连接的模型应用于分析。 4、根据你的了解,阐述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学科及关联技术,并就地理信息系

全国统考文学概论s试卷(最新)

文学概论(一) 总分:100 一、单选题(共20题,共20分) 1、在西方,最早提出“寓教于乐”的人是()(1分) A:卢克莱修 B:西塞罗 C:贺拉斯 D:朗吉弩斯 2、缺少了塑造形象的单位,就会损失故事的()(1分) A:完整性 B:连续性 C:思想性 D:生动性 3、与故事时间前后顺序不同的叙述次序统称为()(1分) A:顺时序 B:逆时序 C:倒叙 D:插叙 4、“一个伟大抒情诗人有力量使得我们最为朦胧的情感具有确定的形态”,说这句话的人是()(1分) A:布洛克 B:克罗齐 C:卡西尔 D:科林伍德 5、福斯特把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区分为()(1分) A:典型人物与类型人物 B: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 C:表意人物与象征人物 D:悲剧人物与喜剧人物 6、刘勰“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的说法强调的是文体的()(1分) A:通变 B:格调 C:风骨 D:体性 7、威克纳格认为史诗和戏剧诗人的风格属于()(1分) A:想象的风格 B:智力的风格 C:情绪的风格

8、认为风格是“作家消除自己和读者之间的一切隔阂的能力”的作家是()(1分) A:托尔斯泰 B:高尔基 C:高尔斯华绥 D:狄更斯 9、中国最早的诗论是()(1分) A:《二十四诗品》 B:《典论·论文》 C:《文赋》 D:《毛诗序》 10、从本质特征来看,艺术想象是一种()(1分) A:科学活动 B:认识活动 C:思想活动 D:审美活动 11、意境论的源头可上溯至()(1分) A:《老子》 B:《论语》 C:《孟子》 D:《庄子》 12、主张把历史的观点和美学的观点相结合的批评方法是()(1分) A:后结构主义的批评方法 B: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方法 C:英美新批评派的批评方法 D:女权主义的批评方法 13、李清照的词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在音律上的特色是()(1分) A:叠韵 B:叠字 C:重复 D:双声 14、文学有通俗文学与高雅文学之分,通俗文学有时又称为()(1分) A:严肃文学 B:纯文学 C:精英文学 D:大众文学 15、提出“得意而忘言”这一观点的是()(1分) A:孔子

文学概论课后题答案

第三章 1、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活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成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再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3、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作家、作品、读者、世界。 4、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家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构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越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与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显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5、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揭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他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读者。 6、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揭示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7、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水平并不是成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领先。 思考题: 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

文学概论知识点

文学概论知识点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一、名词解释 1.文学理论: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的视野上阐 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2.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 进行的对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等活动都属于精神生产。 3.召唤结构:召唤结构的说法是接受美学的一个概念,由德国着名接受美 学理论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来的。指艺术作品因空白和否定所导致的不确定性,呈现为一种开放性的结构,这种结构本身随时召唤着接受者能动的参与进来,通过想象以再创造的方式接受; 4.陌生化:实质在于不断更新我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感觉,把人 们从狭隘的日常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习以为常的惯常化的制约,不再采用自动化、机械化的方式,而是采用创造性的独特方式,使人们面对熟视无睹的事物也能有新的发现,从而感受到对象事物的异乎寻常及非同一般。 5.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 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6.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 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 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

期待视野; 7.视角: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根据叙述者观 察故事中情境的立场和聚焦点而区分; 8.典型:典型的意思是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二是有代表性的,指作者用 典型化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独特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的艺术形象 9.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 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他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10.艺术真实 (P158) 它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艺术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二、简答题 1.什么是灵感和直觉p134(灵感和直觉) 灵感是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活动中,由于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直觉主要是作家凭借过去的知识积累、过去的经验,已有的、炉火纯青的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并与目前所专注的思想趋向、情绪趋向等相结合,对某种事物或现象做出的突破向顿悟。 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后的成果,它获取的是成熟的答案,其发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