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管理研究范围与目的

信息管理研究范围与目的

信息管理研究范围与目的
信息管理研究范围与目的

一、信息管理研究范围与目的

范围:着重研究信息交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过程:信息交流管理总体模式;目标与政策体系;组织管理机制;交流方式与途径体系;技术机制

目的:寻求和依靠科学的研究方法,有效把握信息交流这一社会基本现象和信息管理这一社会基本功能的本质特征和变化规律,清晰了解影响信息交流和信息管理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准确知道社会信息交流和信息管理实践。

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科学与科学研究方法的不可分性

科学研究方法与常规认识方法的区别:误差存在的可能性; 检验和控制误差的必要性;重复验证的必要性;相对真理论;批判眼光

科学研究方法的行动规范

?现象化的必要性

?观察测量的必要性

?测量的准确性、精确性、系统性和客观性要求

?准确性:指测量结果真实反映客观现象本来面貌的程度。

?精确性:指测量反映客观现象质或量差别的程度。

?系统性:指对被研究对象的所有方面层次和全部过程进行测量的程度。

?客观性:指测量者观察到并接受真实事实的能力。

?内在的误差检验控制责任和机制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同样的认识基础和角度。

?社会科学有和自然科学一样的基本研究途径。

?承认误差的存在和对误差进行检验与控制的必要性,注意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自觉引入对研究方法效度和信度的检验,并通过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来促进和保障研究过程与研究结果的科学性。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主要的区别在于研究对象,而研究的认识论基础、行为规范和操作机制则是一直和相联系的。

概念、变量、假说、理论

概念: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逻辑思维单元,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性质或性能的抽象描述。

变量:指科学研究中作为具体测量和分析对象的事物属性或行为程度。

假说:又称假设(或命题、论断等),是关于两个变量或多个变量间相互关系的推测性描述。例如“教育程度的增加会促使人们更妥善地处理家庭关系”,“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将促进信息交流程度的提高”等。要求:清楚、现象化、可验证

理论(宏假说):指一组相互关联的关于变量间相互关系的论断和解释的集合,用以对一个较大范围内或较大规模上的复杂事物或现象的运动规律进行描述和解释。

科学研究的目的:鉴别和描述, 解释,预测,控制

科学研究的逻辑操作过程:1)提出和确认要研究的问题和现象,明确研究意义和性质;

2) 提出研究假说以及必要的假说体系或研究问题体系;

3)根据假说体系对有关现象进行系统的观察测量;

4)根据对观察到的事实的分析论证来验证研究假说;

5)在得到验证的假说基础上,利用归纳分析,形成一个可以最好地解释观察事实的并能用新事实予以验证的结论。

社会科学主要研究方法:抽样技术, 实验研究方法,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观察研究方法,个

案研究方法, 历史研究方法, 评估研究方法

外在效度:指在研究中获得的结果能被准确推广和概括到更一般的范围的程度。

要求效应:是指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有意无意地以不同方式将研究假说要求传递给被研究者,从而使被研究者在研究中按照假说所要求修改其行为方式。

信度:指研究中观察测量结果的稳定一致和可靠程度,主要是一致性。

实验研究方法

一、抽样技术

抽样:指从一个较大的个体集合中选择部分个体的过程,抽样调查则是从总体中抽选能代表总体的一部分样本,然后通过样本情况的研究来对总体情况进行估计和推断。

1. 抽样对象

研究个体、研究总体、抽样总体、抽样框、样本群

研究个体:指符合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规定的具体研究对象,是研究中实际观察测量和分析的基本单位。

研究总体:指符合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规定的研究个体之总和。

抽样总体:被实际抽样选择的研究个体之总和。

抽样框:将抽样总体内所有抽样个体按照一定形式逐一地和唯一地排列起来形成的抽样个体表。

样本群:又称抽样群,指通过抽样所形成的研究个体集合。

2. 抽样过程

(1)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确定研究个体;

(2)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确定研究总体;

(3)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并根据研究条件,确定抽样总体;

(4)选择和确定抽样框;

(5)确定抽样方法;

(6)实施抽样。

3. 概率抽样

如果在某一抽样方法中抽样总体中每一个体被抽中的概率是已知的,则该抽样方法属于概率抽样。包括对客观性和随机性的要求。可分为:简单随机抽样系统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区域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

其特征是:抽样总体中每一个个体被抽中的概率都完全相同而且相互独立。

存在问题:

(1)小样本偏差

(2)概率不独立问题

(3)建立抽样框困难

(4)实施调查困难

系统随机抽样

从抽样框中有规律地抽取样本个体的方法。其具体方法为:在一个个体随机排列且按顺序编号的抽样框中,从初值I其按间距K等距地抽取个体为样本

一般要求:

(1)抽样个体在抽样框中是随机排列的。

(2)初值I是在1-K之间随机选取。

(3)K值恒定,由K=N/n决定,其中N为抽样总体数量,n为样本数量。

分层随机抽样

首先将整个抽样总体中的所有个体按某个特征划分成若干个“层”或“类”,然后用简单随机方法分别从各个层或类中抽选样本,并将从所有层中选出的样本之和构成总样本。

一般要求:

(1)总体中存在着若干个按照某种易于鉴别的特征来划分的个体群。

(2)有证据表明这些个体群在被测量现象上内部差异较小,但彼此差异较大。

(3)这些个体群相互不重迭。

区域抽样

又称多阶抽样或阶段抽样。在全社会性大规模调查中应用广泛。

假定欲了解某城市小学家庭教育情况,并决定采用对小学生访谈为调查手段。现设计如下方法:

(1)首先将该城市分为多个社区,以社区为一级单元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社区为一级单元样本;

(2)然后以学校作为二级单元从一级单元样本的社区中分别随机抽取若干个学校为二级单元样本;

(3)再以班级为三级单元从二级单元样本的学校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班级为三级单元样本;

(4)最后以三级单元样本的所有学生为最终个体,从各个班级分别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学生作为样本,构成本研究的实际样本。

二、基本概念

实验研究方法研究者通过一定手段来改变观察环境中的某个或某几个变量、观察这个或这些变量对其它变量的影响,以确定变量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的目的是确认独立变量与从属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解释客观事物间的关系,解释客观现象,是解释性研究方法,其效度标准主要是看其是否能够准确地确定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即内在效度。

实验研究的基本过程

(1) 确定独立变量和从属变量,建立关于两变量的假说。

(2) 确定实验环境。

(3) 确定或选择实验对象。

(4) 建立若干控制机制来排除对内在效度的各种可能威胁。

(5) 建立测量独立变量和从属变量变化的观察手段。

(6) 安排独立变量发生变化。

(7) 在独立变量发生变化时或变化后,观察测量从属变量的变化。

(8) 验证两变量因果关系的有效性,即验证所观察到两变量关系是否可靠地说明或否认它们间的因果关系。

实验研究方法的局限实验环境的特殊性;实验中要求效应和结果导向偏见影响较强; 实验方法可行性限制;实验方法的操作复杂性

社会调查方法

一、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基本问题

社会调查研究的目的和应用范围

目的是对客观情况进行真实描述,即描述某个或某些变量的特征分布或变化状态,

而表示解释变量的相互关系或确认因果关系。

许多时候,社会调查被用来发现和确立变量间的关联关系。其范围包括:1 对人们或社会群体基本状况的了解2对人民有关态度的调查3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兴趣爱好、行为倾向等调查4对人们行为方式调查5发现变量关联程度6 作为社会性实验的测量手段社会调查研究的一般过程(1)确定调查研究目的;(2)确定调查研究范围;(3)确定调查方式;(4)确定抽样方式;(5)设计调查测量工具(如调查表);(6)实施抽样;(7)实施调查;(8)整理和统计调查结果;(9)分析和验证结果;(10)对调查结果进行讨论。

二、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的步骤(1)确定问卷框架和主要内容;(2)设计问卷的具体问题;(3)在小范围内试填问卷;(4)根据试填问卷中暴露出的问题修改问卷;(5)设计问卷发放与回收方式;(6)发放问卷,实施调查,并回收问卷;(7)整理问卷,剔除作废问卷;(8)对问卷答案进行编码,以便处理分析。

避免可能引起的误差(1)问题的具体和清楚程度。(2)问题的双重含义。(3)问题的倾向性。(4)问题的威胁性。(5)不恰当的假设。

三、社会调查方法的局限

(1)研究的本质性质是描述,不能解释为什么;(2)调查活动是显现的,调查目的也是公开的,调查结果易受调查活动和调查目的的本身影响;(3)调查结果较大地依赖于被调查者的记忆和描述,而不是直接对社会行为或现象进行观察记录;(4)调查活动往往涉及较大范围,需要的时间和经费一般较多;(5)回收率往往受限制。

考虑因素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电话调查

调查范围大小较大

组织难易易难较难

开支小大较小

回收率低高高

匿名性高低较低

调查者影响低高较高

调查内容深入程度低高较高

调查内容准确程度低较高较高

信息丰富程度低高较高

观察研究方法

一、基本概念

观察研究方法是指对人们的自然行为进行科学研究以揭示这些行为的客观规律的研究方法。

观察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范围

a.

b.观察人们在某类场合中的行为方式

c.观察人们执行某项任务的行为过程

d.观察人们在某个事件中的反映

e.观察比较不同的人在同一场合或事件(或同一人在不同场合或事件)中的行为方式

观察研究方法的测量对象

a.基本动作行为

b.非语言性行为

c.空间动作

d.泛语言性行为

e.语言性行为

观察研究方法的局限

不易控制内在效度,不易验证因果关系;观察范围和样本量受限制;可观察行为和现象受限制;记录误差可能严重; 结果分析较困难; 道德问题限制

二、观察方式

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参与观察与不参与观察

结构化观察与非结构化观察

自然环境观察和实验自然环境观察

结构化观察是指研究者系统地和有意识地选择规定观察环境(时间和地点)来观察事先选择规定的行为,并按事先规定的方法进行记录。观察内容的选择规定观察地点的选择规定观察时间的选择规定记录形式的选择规定

非结构化观察对被观察行为不作事先规定,而是根据被观察活动的自然过程和变化来选择和记录有关行为,与结构化观察的区别在于是否事先对被观察对象进行具体规定自然历史法生态观察法样本记录法

参与观察指观察者直接参加到被观察的活动中来对有关行为进行观察,根据研究者对被研究活动的参与程度可分为:完全参与观察员参与实验参与

观察研究过程1确定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2 确定观察行为标度3 确定观察研究形式4选择或安排观察地点5确定具体观察和记录形式6培训观察者7实施观察8观察数据整理9观察数据分析

知识是有价值及效用的信息,或者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或者能够用来解决某一问题。

知识管理是指组织整体上对知识的获取、积累、共享和创新的管理过程,目的是提高组织中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创新商业模式,增强核心竞争力

信息管理1以信息整序为目的2静态对象3注重显性知识4以文献组织为核心5注重加工与保存6外部形态整合

知识管理1以知识创新为目的2动态过程3注重隐性知识4以用户需求为导向5以知识共享为核心6内容的整合

知识产权是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对自己的创造性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权利。知识产权是一类特殊的财产权利,有别于以具体的物为客体的物权和以契约关系为基础的债权,又被称为无形财产权。知识产权可分为:著作权和工业产权。

著作权是作者及其他权利人对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作品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包括著作、期刊、绘画、雕塑、摄影、电影、唱片、录音、录像、电视广播等。

工业产权通常是指人们在工业领域通过脑力劳动所创造的智力成果所享有的一种专用权。网络作品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独创性、可复制性、无形性、开放性、失控性、虚假性

侵犯电子版权类型:擅自公开他人作品、侵犯他人发表权、署名权、信息网络传播权;肆意歪曲篡改他人作品,侵犯修改权和作品完整权;以套取和访问的方式侵犯复制权、展览权和播放权

赛迪顾问-大型企业并购重组信息化整合方案

本期主题:大型企业并购重组信息化整合方案 第一章并购企业信息化整合目标及原则 1.1 总体目标 在央企集团整体信息化发展战略目标指引下,以坚持央企集团信息化“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标准”原则为前提,以最大化的保护利用并购企业现有IT资产为核心,以并购企业现有系统改造、网络对接集成、信息资源整合、IT组织优化为主体,有计划、有步骤、有策略的将新并购企业能够平滑的并入央企集团信息化体系中。 1.2 具体目标 1、“1+1>2”的韦斯顿协同效应实现,重构统一的信息化体系,努力营造央企集团与并购企业IT资产深度“融合”的技术环境,信息系统间实现功能联动、数据资源实现统一标准应用、通讯网络实现数据无障碍传输,最终达到目的。 2、IT经验成本曲线效应实现,在新并购企业信息化整合过程中,充分复制央企集团的信息化建设经验,妥善应用央企集团成熟的信息系统。以快速提高并购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努力缩小并购企业与央企集团现有企业间的IT技术应用差距。 1.3 整合原则 1、总部主导原则 并购企业信息化整合工作必须在央企总部信息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稳步推进,按照央企集团制定的重组整合方案开展技术实施,央企集团信息部门对并购企业信息化建设负有“指导建设、监督管理”的责任。 2、规范遵照原则

未来并购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严格遵守央企集团颁布或新制定的各项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 3、资产保护最大化原则 在并购企业信息化改造、整合过程中,在不违背央企集团总体信息化应用要求的前提下,要保证并购企业原有IT资产得以最大化的保护。 4、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具体的技术应用中,该技术不仅要满足企业并购期的业务支撑需求,而且要保证该技术能够适应未来企业的长远发展要求。 5、业务、管理驱动原则 要充分调研并购业务、相关管控对IT技术(包括信息系统对接、网络集成等)的应用需求,在需求引导驱动下,选择最合适的技术应用方式。 第二章并购企业信息化整合难点及风险 2.1并购重组后信息化建设的难点 1、信息化系统的全面推广具有难度 被并购企业业务特点各不相同,其信息化水平也存在差异,在推广统一的信息化系统过程中,由于被并购企业对信息化的理解不同,部署时可能出现资源浪费、理解不到位的情况,如果推广的速度过快,有可能造成相关经验得不到推广、知识得不到共享的情况。实施过程中,需要明确系统模型,逐步探索逐步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保持系统的统一规范,同时根据相应企业特点进行适应性调整,保持系统可用性。这些探索、部署的过程是系统推广的难点所在。 2、规模化造成的管控能力降低 企业并购带来业务互补效应和集团规模化效应,对公司业务和市场扩展具有推动作用,然而规模增大也会造成企业管控能力的降低。首先体现在业务控制能力的降低上,随着管理链条的延伸,公司管理层的业务压力逐渐增大,管控能力也逐渐弱化。同时,延伸的管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 一、信息的含义 1. 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在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的、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2.认识论层次: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3.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 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在认识论层次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明确了它的效用之后,才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存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进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的全信息。以申农为代表的信息论所研究的基本上不涉及信息的含义和效用,是纯粹的语法信息。4.本书所研究的信息的定义:根据本书的目的,我们主要研究社会信息,即为了特定的目的产生、传递、交流并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切由人类创造的语言、符号和其他物质载体表达和记录的数据、消息、经验、知识。显然,这类信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都属于认识论范围内的信息。自然界、生物界及机器系统的信息,只要有人类主体介入,并服从于人类社会的特定目的,都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信息。 二、数据、信息、知识及相关概念 数据、信息、知识和情报是信息与信息管理领域的起点和基石,同时这些概念和它们所代表的外延之间又存在着极为紧密的天然的联系。 1.数据:未经整理的、可被判读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样本等。是载荷或记录信息的按照一定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它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是声音或计算机代码。人们对信息的接收始于对数据的接收,对信息的获取只能通过对数据背景和规则的解读。背景是接收者针对特定的信息准备,即当接收者了解物理符号序列的规律,并知道每个符号或符号组合公认的指向性目标或含义时,便可获取一组数据载荷的信息,亦即数据转化为信息。数据+背景=信息 2.信息:在特定情况下经过整理的、表达一定意义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信号等。信息是数据载荷的内容,对于同一信息,其数据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3.知识:在信息这一原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见解、认识。是信息接收者通过对信息的提炼和推理而获得的正确结论,是人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掌握,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重新组合的、系统化的信息集合。知识的传输一般遵循如下模式:传输者的知识-数据-信息-接收者的知识。信息能够转化为知识的关键在于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取决于接收者的信息与知识准备。信息只有同接收者的个人经验、信息与知识准备结合,也就是同接收者的个人背景整合才能转化为知识。信息+经验=知识。 可以认为,数据是信息的原材料,而信息则是知识的原材料,数据涵盖范围最广,信息次之,知识最小。

当前国内信息资源管理的热点问题研究综述

当前国内信息资源管理的热点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 本文通过搜索国内信息资源管理相关论文,分析并得出当前国内信息资源管理的五类热点问题,分别是:档案信息化、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企业信息化、政府信息化和图书馆,并对每个热点的现状或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然后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或意见,最后,结合搜索到的论文的内容,对这五类热点问题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关键字信息资源管理热点信息化 引言 信息资源管理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吸引着众多学者和管理人员的关注,学术界也从不同角度对信息资源管理进行探讨,因此,对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涉及到非常多的类别。本文的热点内容的来源基于《基于共词分析的国内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现状分析》一文通过用共词分析法、战略坐标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得出,由于此文发表于09年12月,本文将对09年以后的内容作相应的补充,并且对于热点的本身及其发展趋势将做进一步探究。 一、当前信息资源管理热点的类别 以中国维普数据库为论文检索源,检索出609篇相关论文,通过共词分析法、战略坐标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得知在中国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有档案信息化、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企业信息化、政府信息化和图书馆等5大类。这五类的研究已经比较稳定,是我国信息资源管理研究领域的热点与核心。在同样的数据库以同样的方法检索出43篇2009-2010年相关论文,通过比较分析,信息资源管理的热点的总体类别没有多大变化,但研究的内容更加深入,已经涉及到面向信息资源管理的云计算性能分析、无线网络等方面。 二、当前信息资源管理热点的概述 1.档案信息化 1.1 概念 所谓档案信息化,就是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档案管理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和为社会提供服务,加速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进程。换句话说,档案信息化是指档案管理模式从以档案实体为重心向以档案信息为重心转变的过程。这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地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档案部门,从而极大地提高档案管理和利用的现代化水平。 1.2档案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1)数据的异构性。由于数据的来源、特殊的属性、复杂的内部结构以及特殊的处 理方式使得统一管理极为复杂。 (2)高度的分散性。围绕一个主题的相关资料分散在各个部门或单位。比如,建设 局有财务报表,税务局也有财务报表,单位移交中也有财务报表,这样移交时 出现了重复信息、无差异化数据。如何尽快筛选出有价值信息,合理管理和利 用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和加工,实现知识共享是对我们的挑战。 (3)管理的滞后性。档案信息化的核心在于对档案管理的业务流程的精简、优化、

客户信息管理系统立题目的及意义和系统主要功能

客户信息管理系统立题目的及意义和系统 主要功能

立题的目的和意义: 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在国外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很多企业寄希望于通过改进技术、压缩生产周期、改善内部资源管理来提高生产增长率和利润,但是事实上见效甚微。这样企业开始从强调降低经营成本的供应方发展策略转向了需求方策略。所谓需求方策略,就是指与客户联系更紧密,从客户关系方面挖掘新能源的策略,CRM应运而生。所不同的是,现在计算机可以帮助人们实现这些看似并不复杂的而实际操作起来非常繁琐的工作。试想一下,当客户需要查找一个客户的电话号码时,只需要敲几下键盘,就可以看到客户的详细资料;当客户的生日快到时候,软件可以提醒用户是时候给客户寄出贺卡了。实现与客户相关的各种信息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正是一个客户管理系统的目的和意义所在。技术要求与主要功能: 一、技术要求 1、软件开发平台:基于Windows 操作系统下Visual https://www.doczj.com/doc/c59214452.html, 2003中的Visual https://www.doczj.com/doc/c59214452.html,开发前台用户界面后台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本客户信息管理系统的软件架构为C/S(Client/Server)架构。 2、软件运行环境:操作系统:Windows 2000/Windows NT/Windows XP/Windows98 简体中文操作系统(不推荐使用)。安装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 数据库管理系统 3、硬件配置最低要求CPU:P4 1500 Hz 内存:256MB 硬盘:40GB 二、主要功能 1)客户类型的建立与维护,包括客户类型的新建、修改和删除等。 2)客户信息的输入。客户信息包括客户的基本信息、一般的通讯方式及客户其它信息。 3)客户信息的修改与删除,包括启动与取消客户的生日提醒等。 2

企业信息系统整合目的

企业信息系统整合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路伴随企业现代化改造与市场环境需求而日趋完善和迫切,不间断的信息化投入使许多企业拥有了一定数量、不同目标的信息系统。由于多种的原因,企业内部各信息系统之间,以及企业外部各信息系统之间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为提高信息系统的运行效率,系统整合逐步成为企业关心的内容,特别是对于正在组建大型的跨区域集团企业和合并、收购的企业,要形成业务的联合重组,就必然要求对各个系统进行整合,实现内部信息流的通畅与有效。因此,系统整合日趋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一方面企业内部多个信息系统的应用,另一方面主要的原动力来自于企业重组与并购。 现代企业重组与并购中信息系统担负着重要的角色。信息系统是企业重组与并购过程中一种控制和管理的工具,是企业需要积极运用的焦点资源;是主体企业控制新的并购企业,掌握整个企业绩效,实现管理框架重新设计、管理过程传递和资源重新布局的必要工具。信息系统还是企业重组与并购后实现企业所有资源共享和集约的有效手段。可以说没有信息系统的商流和物流,就不可能集约,也不可能克服重组与并购后的“大企业”病问题。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包括先进的计算机、通信、互联网和软件等技术和产品),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水平得以提高,不断提高企业的决策能力和竞争力的过程。然而,现实情况是:在企业投入大量资金搞信息系统建设以后,发现信息系统总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很多信息系统建成以后都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运转,形成了众多的信息孤岛。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主要集中在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上,解决具体工作人员日常工作电子化的问题,很少进行经营决策信息系统和战略决策信息系统的建设。企业信息系统不能有效管理企业零散信息,不能使信息系统间协同工作,不能综合利用企业的数据资源,不能有效组织信息资源。诸如此类的问题,在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中屡见不鲜。因此,系统整合首先就是要解决最简单的信息系统使用效率问题。系统整合的目的可分为下列几类: 1.实现企业内部各个不同功能分系统之间的连接与整合。 早期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比较严谨的总体规划,或者在实施过程中,企业内部管理需求发生了变化,加之不同系统开发商各自的风格不同。因此,即使在信息化建设做了很科学的总体规划的企业里,企业实施的信息系统也可能存在功能重叠、漏缺和互不连接的情况。例如,财务管理系统通常按照自己的需求,设计了需要物资部门提供相应的入出票据管理,但却没有考虑物资管理部门管理系统中所需要的仓储细节管理。对于物资管理系统而言,其则根据自身的业务流程和需求进行系统设计,这也不可避免的产生功能重叠和信息上的孤立与重复。另外,有些信息是多个系统的综合信息,系统开发时由于没有从细节上分析如何产生这些综合数据等等。 基于上述原因,考虑利用现有的系统产生的数据进行整合来实现企业内部各个不同功能分系统之间的连接与整合。

信息资源管理目的

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 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必要性和普遍性。 2)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理解不同管理需求,其具体管理目的的差异,能够针对不同 信息资源,根据不同需要,明确管理目的。 3)体会信息资源管理的意义,增强科学管理信息的意识。 教学重点: 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 教学难点: 对信息资源管理必要性的理解。 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根据教材提供的案例进行分析,对比张涛将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前后所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有什么好处? 新课讲解: 创设情境: 假设你在家里有一台电脑,你是如何管理你的资料呢?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管理自己家里电脑上的信息资源。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为本节内容创设了情景,教师将各种方法记录在黑板上,并对各种资源管理的方式的优缺点进行评价,深化学生对信息资源管理的认识。 一、身边信息资源管理 对于这一小节的内容,可以采取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让每个小组内部进行讨论交流,教师适当时候给予提示,引导学生上从自身周围去发现生活或学习中的各种信息管理的活

动。让学生明白在信息活动日益广泛的今天,不论是个人工作和生活,还是企业单位的事务处理,都在不同程度上对信息资源进行着管理。然后将各个小组的讨论结果记录下来并总结归纳: 1.个人:通讯录、QQ、MSN等 2.学校:教学资源的管理和采购、学籍档案管理 3.电信部门:编制黄页 4.商场超市:利用计算机进行商品采购、销售、库存 5.银行:对金融业务进行信息化管理 二、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 让各个小组成员进行发言,总结刚才整理的身边的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最后由教师进行补充总结: 1.学校进行资源管理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个人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是为了能更好地检索自己需要的信息。 3.信息服务机构,如公共图书馆、情报中心、电视台和电台,对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是更 好地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做好资源共享的工作。 4.企业对信息资源管理目的是随时掌握生产进度、销售状况以及产品的最新技术等信息, 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提高生产效益。 检查巩固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完成下面表格,根据活动的完成情况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完成表格之后,教师给予评价。

(完整版)企业信息系统整合方案

企业信息系统整合方案

目录 现状和目标 (3) 技术难点 (4) (1)数据库基础 (4) (2)规范与标准 (5) (3)系统体系结构 (5) (4)操纵系统和网络硬件环境 (5) 实现方案 (6) (1)分析总体需求,确定系统整合的原则与目标 (6) (2)分析现有各个系统的功能设计、数据基础、运行环境等现状 (6) (3)确定整合后系统的功能,决定系统取舍的具体内容 (6) (4)采用统一的数据标准,开发接口和新的系统来实现统一 (6) 整合方式 (7) (1)做好企业信息化的总体规划 (7) (2)建立办公自动化平台,是进行信息系统整合最初期的方式 (7) (3)通过构建业务管理文档级集成平台,是文档级信息系统整合的提升 (8) (4)建立企业门户平台为主线,是比较流行的一种系统整合方式 (8) (5)建立数据整合平台,是从数据基础进行整合的信息系统整合方式 (9)

现状和目标 目前,多数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比如网络、系统、邮件、门户建设方面,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这些成绩距离管理现代化的要求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企业随着市场的开发,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和挑战。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后的今天,很多企业都在积极开展或筹备建设企业信息系统。但是,由于缺乏整体规划,没有统一的标准,造成管理内容、数据定义不统一,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严重,形成了越来越多的信息孤岛,系统间集成困难,没有形成规模,整体效益的优势、潜力没有得到很好发挥。企业信息系统整合就是把分散的信息整合在统一的平台上,如企业信息门户上,共享这些信息,为决策、管理,及整体优化资源提供科学的数据,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信息管理已成为企业前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下图所示。它以信息为支撑,源于信息层,经信息管理层,将信息加工、处理、整合,然后流入企业内部的各个相关部门,实现信息的传播与利用。在这里信息流作为企业管理各个环节的连接链,进入行政与业务管理层,为企业上层管理部门决策提供理论支持,以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主导地位。最后到决策落实执行层,并将落实执行(企业运行)信息反馈给信息层,由此形成新的一轮循环过程,并随着信息的不断更新,推动企业管理不断向前发展和完善。

信息管理学论文

对撰写论文 “信息管理人才需求与培养研究”的过程中信息需求与满足过程研究

对撰写论文“信息管理人才需求与培养研究”的过程中 信息需求与满足过程研究 【摘要】撰写论文是大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最初尝试,也是一次对大学生在校期 间掌握知识、应用知识以及创新意识、科研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的集中考查。网络化是20世纪末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目前,Internet已成为通达世界所有国家和绝大部分地区的国际性网络。用户信息雷求多样而复杂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与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了用户的信息需求。传统文献不再是主要的信息艰,电子型、数字型文献的利用比例上升很快,加之用户个人信息处理能力的提高和条件的优化,决定了信息爵求的复杂性和基本形态的变化。因此,对于论文“信息管理人才需求与培养研究”论文的撰写,我们除了《信息管理基础》课本以外,最重要的信息需求的满足过程是借助网络进行的。 【关键词】信息管理人才人才的培养与研究网络环境信息需求的产生信息需求的满足 【正文】信息管理(Information Management IM)是人类为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社会活动。简单地说,信息管理就是人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的管理。信息管理是指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人们收集、加工和输入、输出的信息的总称。信息管理的过程包括信息收集、信息传输、信息加工和信息储存。 信息管理专业与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有着卓越的贡献。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各高等院校纷纷创办"经济信息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培养信息管理类人才。1998年,国家通过专业目录调整,将原有的管理信息系统,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林业信息管理5个专业统一名称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为适应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原来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系和档案学系也大多更名为信息管理系,除继续设立原有专业之外,还增设新的信息管理专业。例如,1992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更名为"信息管理系",随后,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湘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15所院校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系相继易名为"信息管理系"或相关系名,并纷纷增设新的专业方向,调整课程结构。缺少有效的实践和实习环节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目前最大的缺陷之一.由于我国企业信息化的进程才刚刚开始,所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还比较难以找到好的实习机会,而学校的实验设施能同时支持很多学生进行实践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个问题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逐步解决.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专业的培养方向不明确,学生"无特长".事实上,正是由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广,学习的课程多,使得"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看起来好像没有一个特别突出的专长。在大部分受访对象看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是什么都会一些,而又什么都不是特别精深.在大多数学校,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培养的专业性更强一些;而对本科生的培养一般比较注重知识面的拓展,在适应社会需要的某些专长方面的培养力度还不够。这种培养模式的直接结果是很多本科毕业生

信息管理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组员:陈凡,左帅,席筱雅,张希,舒果 时间:2011,11,10 方向:信息管理现状及人才需求 信息资源管理概念首先出现于20 世纪70 年代后期的美 国。它是由计算机的应用所引发的信息理论与管理理论相结合 的产物, 是信息实践发展到信息处理自动化和信息传递网络化 时期, 为加强对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而产生的一种新概念和新 理论。 经过近30 年的发展, 目前, 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已经成为融 合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组织理论、经济学、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等多种理论的边缘学科, 其理论体系已经相对成熟. 1 . 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研究 信息资源管理是为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以现代信息 技术为手段, 对信息资源实施计划、预算、组织、分配、协调和控制的一种人类管理活动, 是由多种人类信息活动所整合而成的 特殊形式的管理活动。信息资源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 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对信息本身即信息内容实施管理的过程。广 义的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对信息内容及与信息内容相关的资源如 设备、设施、技术、投资、信息人员等进行管理的过程。[1 ] 2 . 信息资源管理的方法研究

我国学者卢泰宏提出了信息资源管理的三维结构理论, 认 为信息资源管理离不开三种模式, 即信息资源的技术管理、经济 管理和人文管理。[ 相应地, 信息资源管理的方法也可归结为技 术管理方法、经济管理方法和人文管理方法。 3 . 1 技术管理方法 信息资源管理的技术方法主要体现在计算机技术、通信与 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数字化技术等在信息资源管理这一 领域的应用。尤其是近几年随着数字化资源的增加, 越来越多的 新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信息网格 技术。所谓信息网格就是用网格技术实现信息的共享、管理和提供信息服务的系统, 主要解决广域分布、异构信息源的互连和互 操作问题, 以满足企业、政府部门等组织信息共享的需求。利用 信息网格技术, 可以对信息资源进行分布式、协作式和智能化的 管理, 有效的克服了分散式管理带来的缺陷, 而且, 利用信息网 格技术, 可以为信息资源共享构建统一的平台, 有效的集成各种 异构的信息资源, 信息用户可以通过单一入口访问所有信息, 给 用户的使用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其它的新技术方法还有元数据 技术、数据仓库技术、数据可视化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 利用信息资源管理的技术方法可以有效的序化信息, 构建 信息系统, 实现信息的传播和共享, 方便用户的使用。 3 . 2 经济管理方法

管理信息系统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管理信息系统概论 1、请阐述信息管理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区别和联系 2、结合一个实例,说明管理信息系统是人机一体化的系统。 3、从管理层次分类看,不同层次的管理信息系统在目的和功能上有何不同? 4、什么是?结合实例说明它有哪些应用。 5、什么是电子商务?它和管理信息系统有何联系? 6、管理信息系统发展历经了哪些阶段?各个阶段的典型应用技术是什么? 7、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四、简答题 1、答:区别:信息管理的对象是信息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息活动,信息活动包括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传递和运用等,信息管理是管理的一种;而管理信息则是指经过加工处理后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的数据,是信息的一种。联系:管理信息是信息的一种,因此管理信息时信息管理的对象,是信息管理重要的资源,是科学决策的基础以及实施信息管理控制的依据。 2、略

、答:管理信息系统按照管理任务的层次由高到低进行划分可3.分为战略管理层、战术管理层和作业管理层。战略层的目的是支持企业的战略性的决策,系统的功能表现为全局性、方向性,或关系到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问题的分析与决策。战术层和作业层管理的主要目的则是提高工作效用和工作效率,管理信息系统为战术层提供资源配置、运作绩效等经营状态的分析评估和计划落实的控制优化等功能,为作业层提供准确便捷的数据收集处理功能。 4、答: ( )客户关系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包括企业识别、挑选、获取、发展和保持客户的整个商业过程。其核心是客户价值管理,它将客户价值分为既成价值、潜在价值和模型价值,通过一对一营销原则,满足不同价值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客户忠诚度和保有率,实现客户价值持续贡献,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目前在银行、通信、商贸等大型服务企业中得到较为理想的应用。 5、答:电子商务就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连网技术来改变商务活动中的信息流程,从而改变业务流程,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切商务活动。它包括了企业内部的协调与沟通、企业之间的合作及网上交易等三方面的内容。电子商务也是一类管理信息系统,但管理信息系统不一定需要应用互联网技术,而电子

信息资源管理整理资料(精简版)

第一章 1.材料、能源、信息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P15 2.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信息产生、传递、处理的技术,具体包括有关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方面的技术。P16 3.现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和控制技术。P16 4.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的特点:小型化、网络化、智能化、系统化P16 5.3C革命:计算机(Computer)、通信(Communication)和自动控制(Control)P16 6.3A革命:工厂自动化(FA)、办公自动化(OA)、家庭自动化(HA) 7.因为信息技术发展而导致的社会变革称为信息革命 8.信息革命具有技术科学化、群体化、智能化、高新性等特征。 9.“高”特征:高驱动、高增值、高智力、高战略、高风险、高时效。 10.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NII,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agenda for action) 11.信息化特指一个具体组织实体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效率的过程与活动。P19 12.信息化的特点:非物质性、超时空性、可扩展性。P20 13.信息资源经管(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简称IRM)是以经管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数学等为基础,研究和探索人类信息经管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科学方法,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P20 14.信息的性质:普遍的和无限的、信息依附于媒体且可以独立与原事物、信息可以共享、信息可以变换、信息可以传递但不增值、信息是动态且有时效的、信息具体而可以被感知和处理的P26 15.信息的功能:信息是生存与发展的必要资源、信息是知识和智能的源泉。P30 16.信息的生命周期:信息收集、组织、存储、检索、传输、加工和利用P31 17.资源是指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可以用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且具有一定量积累的客观存在形式。P32 18.资源的内在属性:需求性、稀缺性和可选择性。P32 19.狭义信息资源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的有用信息的集合。P34 20.广义信息资源包括信息及其生产者、信息技术的集合,包括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的有用信息的集合,为某种目的而生产有用信息的信息生产者集合,加工、处理、和传递有用信息的信息技术集合。P34 21.信息资源的特征:不可分性、积累性或非消耗性、认知相对性、不同一性、驾驭性。P34 22.狭义的信息资源经管以信息为经管对象,研究信息采集、存储、检索、加工、分析、传递和共享等环节中的技术方法及其经管问题,以便提高信息过程的效率,以最佳的方式满足人们的需求。 23.广义信息资源经管是有效地确定、获取、综合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以满足当前和未来的信息需求的过程,即对信息内容及其支持工具的经管,是对信息资源实施规划、组织、预算、决算、审计和评估的过程P36。 24.信息资源经管(IRM):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信息及其生产者和支持工具进行规划、组织、开发、利用和控制的过程,其目的是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社会服务。P36 25.促进信息资源经管产生的主要因素有:信息爆炸、三个应用学科的发展,信息资源地位提高。P37 26.政府信息资源经管和如数情报信息资源经管是信息资源经管产生、发展和深度应用的最重要的两个领域。P37 27.三个应用学科:数据库经管、记录活文献经管和数据处理。 第二章 1.信息资源经管的任务是:调动好相关的人力资源,借助适宜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相应的信息系统,对信息实行有效的经管,达到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以促进组织战略实现的目的。P45 2.组织战略是组织为了在外部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在总结经验、调查现状和预测未来的基础上,所做出的长远性、全局性的谋划或方案。 3.组织战略一般包括三类:总战略、经营战略、职能战略。P46

企业的信息系统整合方案设计

企业信息系统整合方案 目录 现状和目标 (3) 技术难点 (4) (1)数据库基础 (5) (2)规范与标准 (5) (3)系统体系结构 (5) (4)操纵系统和网络硬件环境 (5) 实现方案 (6) (1)分析总体需求,确定系统整合的原则与目标 (6) (2)分析现有各个系统的功能设计、数据基础、运行环境等现状 (6) (3)确定整合后系统的功能,决定系统取舍的具体内容 (6) (4)采用统一的数据标准,开发接口和新的系统来实现统一 (7) 整合方式 (7) (1)做好企业信息化的总体规划 (7) (2)建立办公自动化平台,是进行信息系统整合最初期的方式 (8)

(3)通过构建业务管理文档级集成平台,是文档级信息系统整合的提升 (8) (4)建立企业门户平台为主线,是比较流行的一种系统整合方式 (9) (5)建立数据整合平台,是从数据基础进行整合的信息系统整合方式 (9)

现状和目标 目前,多数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比如网络、系统、邮件、门户建设方面,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这些成绩距离管理现代化的要求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企业随着市场的开发,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和挑战。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后的今天,很多企业都在积极开展或筹备建设企业信息系统。但是,由于缺乏整体规划,没有统一的标准,造成管理内容、数据定义不统一,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严重,形成了越来越多的信息孤岛,系统间集成困难,没有形成规模,整体效益的优势、潜力没有得到很好发挥。企业信息系统整合就是把分散的信息整合在统一的平台上,如企业信息门户上,共享这些信息,为决策、管理,及整体优化资源提供科学的数据,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信息管理已成为企业前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下图所示。它以信息为支撑,源于信息层,经信息管理层,将信息加工、处理、整合,然后流入企业内部的各个相关部门,实现信息的传播与利用。在这里信息流作为企业管理各个环节的连接链,进入行政与业务管理层,为企业上层管理部门决策提供理论支持,以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主导地位。最后到决策落实执行层,并将落实执行(企业运行)信息反馈给信息层,由此形成新的一轮循环过程,并随着信息的不断更新,推动企业管理不断向前发展和完善。

大学信息管理课程研究

大学信息管理课程研究 [摘要]大学信息管理不仅是各高校开设的重要课程 之一,更重要的是大学内部进行管理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笔者针对大学信息管理的技术及其真正运作过程中的关键 点进行剖析,希望能够对广大大学工作者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大学;信息管理;信息技术;教育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8.179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8-0-02 大学信息管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大学课程,为信息管理领域培育着一届又一届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大学信息管理作为大学管理活动中最重要的管理手段之一,为大学教育的管理工作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思路和手段。本文总结出大学信息管理的技术及其背后的关键点。 1 大学信息管理的技术体现 大学信息管理的范畴包括学生基本管理、图书馆信息管理、动态信息管理,涵盖大学教育基础管理的各个领域,对大学管理的信息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作用。 1.1 创建数据库对学生进行基本信息管理

学生基本信息管理包含学生最重要的学籍信息以及其 他个人信息,学生自从入校开始进行学籍登记一直到毕业获得学位,期间发生的任何与学校管理相关的信息都属于大学信息管理的范畴。建立一个良好的数据库,能够实现系统数据的共同分享。在进行信息管理的过程中通常使用的数据库为Oracle 9i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具有很强大的开放性特征以及安全性能,能够支持多个客户端以及应用模式,实现网络用户信息的连接。在操作过程中为保证系统的安全,设定专门的人员进行访问,其他用户无权访问。相关人员能够在合法权限下修改数据。其主要系统结构见图1。 例如,一个学生在大学二年级的上半学期期末考试过程中得到了二等奖,一旦这条信息录入到大学信息管理的系统中,那么学生在校期间甚至是毕业后很多年,该信息都不会被删除或者更改,作为一项荣誉,学校会记住很长一段时间,这对于学生自己本身即是一种怀念,同时也是一种激励。在信息系统中,一名学生每一个学期的每一门课程的学习情况,甚至是每一天的出勤情况都会清清楚楚得到记录,当一名学生即将走出校园,从信息系统中就可以原原本本地将自己大学四年的点点滴滴调取出来。学生基本信息管理也为来校招聘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了解学生状况的平台。 1.2 运用PB客户端数据库连接技术 PB是一种针对用户专门开发的软件工具,拥有窗口、菜

管理信息系统答案

管理信息系统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D 4.C 5.A 6.D 7.C 8.C 9.D 10.B 11.B 12.C 13.C 14.B 15.A 16.D 17.B 18.A 19.C 20.B 21.A 22.C 23.C 24.D 25.C 26.B 27. C 28.B 29. D 30.C 31.D 32. D 33.B 34.B 35.D 36.B 37.D 38.A 二、填空题 1.操作型管理信息系统分析型管理信息系统 2.Information 3.数据库技术开发语言 4.决策 5.信息用户信息管理者 6.经过加工 7.企业资源计划 8.模块测试子系统测试系统总体测试 9.管理职能(或金字塔) 10.逻辑模型 11.业务流程 12.模块测试子系统测试

13. 管理职能结构网络计算结构 14. 一体化集成 15. 数据处理方式 16. 结构化决策 17. 详细需求分析 18. 需求处理 19. 战略计划层 20. 采用模块结构图的描述方式 21. 机器语言 22. 技术上的可行性管理上的可行性 23. 数据流图加工说明 24. 数据流程分析 三、简答题 1.简述系统分解的目的和原则。 通常,面对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我们无法把系统所有元素之间的关系表达清楚,这时要将系统按一定的原则分解成若干个子系统。分解后的每个子系统相对于总系统而言,其功能和结构的复杂程度都大大降低,减少了分析问题的难度,这就是系统分解的目的。 2.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机(计算机)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传递、存储、加工、

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

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 备注【教学目标】 1.了解身边的信息资源管理,认识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 2.能够根据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具体的信息资源,明确其管理的目的 性; 3.增强主动管理信息资源的意识,培养资源管理的良好信息素养。 【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利用信息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信息是一种 资源,可以被开发和利用。但是,信息要充分发挥资源的效能,就必须 对其进行必要的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是一个备受国际关注的复杂而庞大 的课题,一直影响这我们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身边的信息资源管理 事实上,在信息活动日益广泛的今天,不论是个人工作和生活,还 是企事业单位的事务处理,都在不同程度地对信息资源进行着管理。 我们身边的信息资源管理还有很多,老师这里提供给大家一些图片, 让大家更好地认识信息资源管理。同时,大家也要好好想一想,为什么 要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呢? 三、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 不同的单位和组织对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可能各不相同: 1、个人管理信息资源的目标:提高自己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为了能 更好的检索自己的信息; 2、学校管理信息资源的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信息服务机构管理信息资源的目标:更好的满足公众对信息的需 求,做好信息的共享工作; 4、企业单位管理信息资源的目标:做到正确决策,提高生产效率。 总的来说,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信息资源管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请看视 频。 四、创新活动 如果要到图书馆找一本有关“计算机病毒”相关的书籍,应该到哪 个区域去找?

问题:图书馆是如何管理图书的? 五、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下载任务卡:“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完成相应的任务并提交。 【作业反馈】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企业信息系统整合方案.doc

企业信息系统整合方案1 企业信息系统整合方案 目录 现状和目标(2) 技术难点(3) (1)数据库基础(3) (2)规范与标准(4) (3)系统体系结构(4) (4)操纵系统和网络硬件环境(4) 实现方案(5) (1)分析总体需求,确定系统整合的原则与目标(5) (2)分析现有各个系统的功能设计、数据基础、运行环境等现状(5)(3)确定整合后系统的功能,决定系统取舍的具体内容(5) (4)采用统一的数据标准,开发接口和新的系统来实现统一(5) 整合方式(6) (1)做好企业信息化的总体规划(6) (2)建立办公自动化平台,是进行信息系统整合最初期的方式(6)

(3)通过构建业务管理文档级集成平台,是文档级信息系统整合的提升(7) (4)建立企业门户平台为主线,是比较流行的一种系统整合方式(7) (5)建立数据整合平台,是从数据基础进行整合的信息系统整合方式(8) 现状和目标 目前,多数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比如网络、系统、邮件、门户建设方面,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这些成绩距离管理现代化的要求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企业随着市场的开发,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和挑战。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后的今天,很多企业都在积极开展或筹备建设企业信息系统。但是,由于缺乏整体规划,没有统一的标准,造成管理内容、数据定义不统一,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严重,形成了越来越多的信息孤岛,系统间集成困难,没有形成规模,整体效益的优势、潜力没有得到很好发挥。企业信息系统整合就是把分散的信息整合在统一的平台上,如企业信息门户上,共享这些信息,为决策、管理,及整体优化资源提供科学的数据,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信息管理已成为企业前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下图所示。它以信息为支撑,源于信息层,经信息管理层,将信息加工、处理、整合,然后流入企业内部的各个相关部门,实现信息的传播与利用。在这里信息流作为企业管理各个环节的连接链,进入行政与业务管理层,为企业上层管理部门决策提供理论支持,以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主导地位。最后到决策落实执行层,并将落实执行(企业运行)信息反馈给信息层,由此形成新的一轮循环过程,并随着信息的不断更新,推动企业管理不断向前发展和完善。 技术难点

信息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

1、学校综合管理系统 2、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3、机关办公自动化系统 4、物资的购、销、存管理 5、电子商务管理系统 6、库存与成本核算管理 7、人事综合管理系统 8、交通管理系统 9、超市管理系统 10、高校学生管理系统 11、计算机网络应用软件 12、基于或的事务查询系统 13、计算机动态网页的制作 14、基于网络的客运售票系统 15、高校科研与技术开发管理 16、高校教学与课表制作管理 17、城市居民户籍管理 18、商品销售与市场预测管理 19、电信业务管理 20、工商税务管理 21、计量标准化管理 22、银行储蓄业务管理 23、城市供电管理 24、餐饮业管理 25、房地产管理 26、股票行情分析管理 27、大中型医院管理 28、数字图书馆管理 29、辅助决策系统 30、生产过程管理系统 31、贷款业务管理 32、财务管理 33、计算机网络的设计与实现 34、信息系统开发工具的设计与研究 2、 2.基于服务的应用程序设计 3.在线就业招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系统 5.超市在线交易系统一 6.超市管理系统 7.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站开发 8.试题采编系统 9.试题卷生成系统要求:在模式下根据试题卷生成系统生成的试卷进行在线考核,并进行实时 评测 11.稿件投稿及审阅系统

12.毕业设计学生选题系统 13.通用考试系统平台研究 14.房产信息管理系统 15.医院信息管理系统 16.邮件作业批改,管理系统 17.基于的高校学生选课系统 18.基于内容过滤的收发程序 19(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20.基于多层的软件体系设计分布式学籍管理系统. 21.教材管理系统设计 22.通用期刊稿件处理系统(网络,数据库) 23.网上购物系统 24.人事工资管理系统 25.基于技术的图书销售系统开发 1.工业企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研究2.我国大中型建设工程监理研究 3.工业企业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框架研究 4.电子政务系统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5.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6.基于(大学资源计划)的校园信息化建设研究7.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模型及方法研究 8.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问题研究 9.某省信息产业结构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 10.某省(地区)信息化水平测度研究 11.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研究 12.现代企业信息系统的协同化研究 13.中小企业供应链的绩效评价研究 14.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 15.工业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16.某省(市)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17.某省(市)信息产业发展状态与趋势研究18.电子信息类企业信息化实施战略研究 19.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20.决策树模型在客户分类中的应用 21.企业客户关系管理模式研究 21.企业客户价值研究 22.企业网络化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 23.在企业电子商务中的实施研究 24.数据挖掘在某行业中的应用研究 25.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26.数据挖掘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27.某企业信息资源规划方案设计 28.网络环境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29.我国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的探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