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考预防医学二新版重点复习资料

自考预防医学二新版重点复习资料

自考预防医学二新版重点复习资料
自考预防医学二新版重点复习资料

目录

绪论

第一篇预防医学概论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概述

第二章生活环境与健康

第三章食物与健康

第四章职业环境与健康

第五章医院环境与健康

第六章非物质环境因素与健康

第七章预防保健策略与措施

第二篇疾病预防与控制

第八章地方病防制

第九章职业病防制

第十章食源性疾病的防制

第十一章传染病防制

第十二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

第十三章医源性疾病防制

第十四章社会病防制

第三篇人群健康研究方法

第十五章医学统计学概述

第十六章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

第十七章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

第十八章直线回归和直线相关

第十九章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第二十章疾病病因探计

模拟试卷

单项选择题

0.1.预防医学最基本的任务是A.疾病的预

防控制B.防病C.保健D.防病与保健【A】0.2.以下哪种模式是对生物医学模式的扩充

和完善?A.医学模式B.自然哲学医学模式C.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D.环境一人群一健康医学模式【C】

0.3.关于“灰色状态”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反

应能力减退B.适应力降低C.又称“第二状态”D.免疫力低下【C】

0.4.1980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A.远离毒

品B.要吸烟还是要健康、任君选择C.保持健康免受气候变化的危害D.改善产妇保健【B】

0.5.在哪年哪月WTO明确了成员国政府采取

措施保护公共健康的主权权利?A.1980年6月B.2000年9月C.2003年10月D.2001年11月【D】

1.1.下列属于非生物因素的是A.动物B.植

物C.微生物D.土壤【D】

1.2.哪项是影响21世纪公共卫生与预防医

学领域的重点问题?A.原生环境B.次生环境C.生活环境D.劳动环境【B】

1.3.化学物质在体内进行生物转化的主要场

所是A.肝脏B.肺C.肾D.皮肤与血液【A】

1.4.80%~90%的肿瘤与哪种因素有

关?A.化学因素B.物理因素C.生物因素D.环境因素【D】

1.5.矽肺属于A.公害病B.职业病C.传染

病D.食源性疾病【B】

2.1.与人类健康最密切相关的大气层是A.对

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热成层【A】2.2.占空气含量的20.93%的气体是A.氮

B.氧C.氩D.二氧化碳【B】

2.3.正常成人的每日生理需水量约为

A.1.5~2L;B.2~2.5L;C.2.5~3L;

D.3~3.5L【C】

2.4.《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是什么时间颁

布的?A.2006年6月B.2007年6月C.2006年12月D.2007年12月【C】

2.5.生活饮用水菌落总数(CFU/100m1)的限

值是A.100;B.200;C.300;D.400【A】2.6.生活饮用水毒理指标砷的限值是

A.0.005mg/L;B.0.01mg/L;C.0.05mg /L;D.0.001mg/L【B】

2.7.限值为0.001mg/L的毒理指标是A.铭

B.铅C.汞D.硒【C】

2.8.下列哪项使室内污染物不易排出?A.电

视B.洗衣机C.电冰箱D.空调【D】

2.9.下列属于集中式采暖的是A.中央空调

B.煤C.天然气D.木炭【A】

3.1.如果已知EAR的标准差,则RN1为

A.RN1=EAR+SD;B.RN1=2EAR+SD;

C.RN1=EAR+2SD;D.RN1=2EAR-SD【C】3.2.关于RN1的描述正确的是A.个体摄人

量低于RN1时表明该个体未达到适宜营养状B.个体摄入量低于RN1时不一定表明该个体未达到适宜营养状态C.个体平均摄入量达到RN1可以认为该个体没有摄入不足的危险D.个体平均摄入量超过RN1可以认为该个体没有摄入不足的危险【B】

3.3.UL的主要用途的是A.个体营养素摄人

目标B.限制过多摄入C.检查个体摄入量过低的可能,引起中毒D.检查个体摄人量过高的可能,避免发生中毒【D】

3.4.20种人体必需矿物质,约占人体重量的

A.2%~3%B.3%~4%C.4%~5%D.5%~6%【C】

3.5.谷皮占谷粒重量的A.13%~15%

B.83%~87%C.2%~3%D.5%~10%【A】3.6.谷类蛋白质的含量一般变动在A.2%~

7.5%B.7.5%~10%C.7.5%~15%

D.15%~20%【C】

3.7.胚芽占谷粒重量的A.13%~15%

B.83%~87%C.2%~3%D.5%~10%【C】

3.8.在我国膳食中能量来自谷类碳水化合物

占总能量的A.30%~50%B.50%~70%

C.60%~80%D.70%~90%【B】

3.9.谷类含矿物质约为A.1%~1.5%

B.1.5%~3%C.3.5%~5%D.5.5%~

7%【B】

3.10.含脂肪最高的是A.肥猪肉B.猪里脊

肉C.猪前肘D.猪五花肉【A】

3.11.畜肉矿物质含量为A.0.4%~0.8%

B.0.8%~1.2%C.1.2%~1.6%

D.1.6%~2.0%【B】

3.12.关于INQ的表述错误的是A.INQ=1,

表明营养素与能量含量达到平衡B.INQ>1,

说明食物该营养素的供给量高于能量

C.INQ≥1,为营养价值高D.INQ是评价

食物营养价值的一项简单指标【B】

3.13.在温和气候条件下生活的轻体力活动

成年人每日至少饮水A.1000m1;B.1200m1;

C.2000m1;D.2500m1【B】

3.14.每日摄入油25~30g,盐6g为中国居

民平衡膳食宝塔的第几层A.第一层B.第

二层C.第四层D.第五层【D】

3.15.体温正常、无消化道疾病、康复期、

不需膳食限制者及产妇等应采用A.普通膳

食B.软食C.半流质D.流质【A】

3.16.口腔疾患或咀嚼不便的患者应采用

A.普通膳食B.软食C.半流质D.流质【B】

3.17.不适用于软食的是A.轻微发烧B.咀

嚼不便的患者C.腹部手术后患者D.3~4

岁幼儿【C】

3.18.半流质饮食每日可供应餐。A.1~2;

B.2~3;C.3~4;D.5~6【D】

3.19.对高热患者应给予的基本膳食是A.普

通膳食B.软食C.流质D.高蛋白膳食【C】

3.20.适用于需减体重的患者应用的治疗膳

食为A.低能量膳食B.低蛋白膳食C.高

能量膳食D.高蛋白膳食【A】

3.21.烧伤患者应给予A.高热能膳食B.高

蛋白膳食C.低热能膳食D.少盐膳食【B】

3.22.适用于心、肾功能不全、高血压、肝

硬化病人的特别制备膳食是A.少盐膳食

B.无盐膳食C.少油膳食D.少渣膳食【A】

3.23.隐血试验膳食一般为A.1天B.2天C.3

天D.4天【C】

3.24.用于检查患者尿沉淀物及尿浓缩功能

的膳食是A.干膳B.脂肪餐C.饱餐试验

餐D.莫氏试验膳食【A】

3.25.为配合诊断较早期的肾功能减退的膳

食是A.干膳B,莫氏试验膳食C.饱餐试

验餐D.脂肪餐【B】

3.26.协助诊断消化系统疾病、贫血等疾病

的膳食是A.饱餐试验餐B.脂肪餐C.胃

液分析试验餐D.干膳【C】

3.27.可用于甲状腺功能测定的试验膳食为

A.饱餐试验餐B.干膳C.脂肪餐D.测定

基础代谢率的膳食【D】

3.28.测定基础代谢率膳食原则不包括A.测

量前一日晚餐避免过饱B.多吃富含蛋白质

的食物C.试验当天禁食早餐D.避免饮食

咖啡等【B】

3.29.不属于查账法特点的是A.简便B.快

速C.不够精确D.严密【D】

3.30.平田公式:标准体重(kg)等于A.身高

(cm)-100;B.身高(cm)-105;C.[身高

(cm)-100]×0.9;D.[身高(cm)-105]X0.9

【C】

3.31.肥胖度1.2~1.3为A.营养正常B.超

重C.肥胖D.重度肥胖【C】

3.32.中国成人BMI在18.5~23.9为A.体

重过低B.体重正常C.超重D.肥胖【B】

4.1.WH0认为职业生命阶段为A.18~50岁

B.18~55岁C.18~60岁D.18~65岁【C】

4.2.在三级预防的措施上,有组织的职业健

康促进属于A.第一级预防B.第二级预防

C.第三级预防D.临床预防【A】

4.3.下列不属于一般健康教育的是A.运动

锻炼B.自我保健C.戒烟D.事故预防【D】

4.4.在职业危害的三级预防工作中,职业健

康监护属于A.特殊预防B.临床前预防

C.临床预防D.第一级预防【B】

4.5.各种血液病的职业性有害因素种类为

A.铅B.汞C.锰D.苯【D】

4.6.定期健康检查的重点对象是A.易感人

群B.老年人C.儿童D.普通人群【A】

4.7.定期健康检查是健康监护的重要内容,

属于A.第一级预防B.第二级预防C.第

三级预防D.以上都不是【B】

5.1.应设在居民区边缘地带的医院A.综合

性医院B.传染病院C.设区医院D.妇科

医院【B】

5.2.下列不属于医疗区的是A.门诊部B.住

院部C.医技部门D.太平间【D】

5.3.医院交通流线复杂,一般分为四类交通,

下列属第一类的是A.患者家属B.护士

C.食品D.污水【A】

5.4.最好设置在出入口附近的科室是A.外

科B.内科C.儿科D.产科【B】

5.5.下列属于普通病房的是A.儿科B.妇

产科c:传染科D.内科【D】

5.6.下列病房最好设在一层的是A.儿科B.内

科C.外科D.妇科【A】

5.7.下列病房应独立设置的是A.产科病房

B.内分泌科C.传染病房D.神经内科【C】

5.8.手术室及产房的适宜温度为A.26~28℃

B.22~26℃C.18~22℃D.20~22℃【B】

5.9.一般在夏季,普通空调房间相对温度应

控制为A.45%~55%B.45%~60%

C.45%~65%D.45%~70%【C】

5.10.特殊病房的噪声要求为A.20~

30dBB.30~40dBC.40~50dBD.50~60dB

【B】

5.11.细菌菌落总数应≤20cfu/m3的是A.接

触黏膜的医疗用品B.接触皮肤的医疗用品

C.手术室D.产房【A】

5.12.使用中的消毒液,细菌菌落总数应A.≤

20cfu/m3;B.≤200cfu/m3;C.≤100cfu

/m3;D.≤10cfu/m3【C】

5.13.候诊室、普通病房等场所在室温为22℃

左右时,风速应A.≤0.5m/s;B.≥0.5m

/s;C.≤0.8m/s;D.≥0.8m/s【A】

5.14.一般要求医院原有的绿化面积应达到

总面积的A.20%以上B.30%以上C.50%

以上D.60%以上【C】

5.15.医用垃圾应装在A.黑色袋B.黄色袋

C.白色袋D.蓝色袋【B】

6.1.人类赖以生存和保持健康的决定因素是

A.社会经济B.文化教育C.人际关系D.情

绪【A】

6.2.发展中国家的主要死亡原因为A.癌症

和心血管疾病B.传染病和呼吸系统疾病

C.癌症和传染病D.传染病和心血管疾病

【B】

6.3.人对恐怖等紧张应激时,不会出现的情

绪变化是A.瞳孔缩小B.口渴C.出汗D.脸

色发白【A】

6.4.下列不属于胆汁质型气质特征的是A.刚

强B.热情C.易粗暴D.稳重【D】

6.5.长期吸烟,最易导致的癌症为A.肺癌

B.喉癌C.咽癌D.口腔癌【A】

6.6.香烟成瘾的主要因素A.烟焦油B.尼

古丁C.一氧化碳D.烟尘【B】

7.1.在1998年WH0第51届世界卫生大会通

过了A.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B.“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C.初级卫

生保健:过去重要,现在更重要D.全民保

健,以人为本服务【B】

7.2.2020年要达到的卫生保健目标是A.制

定实施卫生保健政策B.建立适宜的全球和

国家卫生信息、监测和报警系统C.实现孕

妇死亡率为100/10万D.在国家内和国家

间使用卫生公平指数【C】

7.3.从享有卫生保健的具体目标中:麻疹的

根除时间将在A.2005年B.2010年C.2015

年D.2020年【D】

7.4.下列不属于“生活三废”的是A.粪便

B.污水C.垃圾D.废气【D】

7.5.对于下列疾病健康教育是惟一行之有效

办法的是A.艾滋病B.肺炎C.糖尿病D.乙

型肝炎【A】

7.6.一般来说,病因明确的疾病应以()为主。

A.一级预防B.二级预防C.三级预防D.综

合治疗【A】

7.7.主要应以二级预防为主的疾病是A.恶

性肿瘤B.甲肝C.乙肝D.脑栓塞【A】

7.8.贯彻预防为主方针最积极、最有效、最

经济的预防措施是A.预防性卫生监督B.经

常性卫生监督C.卫生法规D.卫生规章【A】

7.9.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黄色预警代表A.Ⅰ

级B.Ⅱ级C.Ⅲ级D.Ⅳ级【C】

8.1.2010年,全国95%以上的县(市)要实

现消除A.碘缺乏病B.地方性氟中毒C.地

方性砷中毒D.大骨节病【A】

8.2.碘的最低生理需要量为每人A.7μg/d;

B.75μg/d;C.80μg/d;D.85μg/d

【B】

8.3.一般每日摄人碘量低于时,会出现碘缺

乏病。A.30μg;B.40μg;C.50μg;D.60

μg【B】

8.4.在胚胎期与出生后早期缺碘引起的疾病

是A.甲状腺功能低下B.生殖衰退C.性

发育落后D.单纯聋哑病【D】

8.5.生长期缺碘引起的疾病是A.克汀病B.单

纯聋哑病C.亚临床克汀病D.甲状腺肿大

【D】

8.6.下列关于碘缺乏病的人群分布,叙述错

误的是A.女性发病高峰在12~18岁B.男

性发病高峰多在9~15岁C.成人的患病率

男性高于女性D.碘缺乏病流行越严重的地

区发病越早【C】

8.7.胶质性甲状腺肿的临床表现A.滤泡肿

大B.局部纤维化C.供血不足D.细胞坏

死【A】

8.8.不可逆的器质性病变的甲状腺肿为A.弥

漫性甲状腺肿B.胶质性甲状腺肿C.结节

性甲状腺肿D.地方性甲状腺肿【C】

8.9.地方性克汀病可根据智商分为3度,

IQ<25属于A.轻度B.中度C.重度D.超

重度【C】

8.10.饮水型氟污染,最高氟含量可达A.15mg

/1;B.16mg/1;C.17mg/1;D.18mg

/1【C】

8.11.国家饮用水水质卫生标准的含氟量为

A.1.0mg/L;B.2.0mg/L;C.3.0mg

/L;D.4.0mg/L【A】

8.12.下列关于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特征,

叙述正确的是A.氟骨症患病率男性高于女

性B.氟骨症的表现女性多以骨质硬化为主

C.氟骨症的表现男性多以骨质疏松为主

D.氟斑牙的发病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D】

8.13.下列关于地方性氟中毒的时间分布,

叙述正确的是A.氟斑牙是否发病与在病区

居住的年限无关B.氟骨症是否发病与在病

区居住的年限无关C.氟斑牙和氟骨症是否

发病与在病区居住年限均无关D.氟斑牙和

氟骨症是否发病与在病区居住年限均有关

【A】

8.14.缺损型氟斑牙患病率>40%属于地方性

氟中毒的A.轻病区B.中等病区C.重病

区D.超重病区【C】

8.15.氟骨症最常见的症状是A.头痛B.心

悸C.腹胀D.腰腿痛【D】

8.16.WH0推荐的饮水砷浓度限值为A.0.05mg

/L;B.0.06mg/L;C.0.07mg/L;D.0.08mg

/L【A】

8.17.饮水砷含量>0.10mg/L;或者患病率

<10%在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划分标

准中属于‘A.潜在病区B.轻病区C.中

病区D.重病区【B】

8.18.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划分标准中

的中病区是指A.饮水砷含量≥o.05mg/

LB.饮水砷含量>0.10mg/LC.饮水砷含

量>0.30mg/LD.饮水砷含量>0.50mg/L

【C】

8.19.燃烧污染型地方砷中毒病区划分标准

中的潜在病区是指A.燃煤砷含量≥40.0mg

/kg;B.患病率<10%;C.燃煤砷含

量>200.0mg/kg;D.患病率≥30%【A】

8.20.患病率在10%~80%之间属于燃烧型

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划分标准的A.潜在病区

B.轻病区C.中病区D.重病区【C】

9.1.工伤最具有A.可预防性B.可协作性

C.可调节性D.可补救性【A】

9.2.属于物理因素职业病的是A.中暑B.炭

疽C.森林脑炎D.布氏杆菌【A】

9.3.职业病医学诊断的重要前提是A.职业

史B.现场调查C.临床表现D.辅助检查

【A】

9.4.反映机体组织器官损害的一般指标是

A.血铅B.发铅C.尿酚D.尿常规【D】

9.5.铅的主要吸入途径是A.消化道B.呼

吸道C.皮肤D.黏膜【B】

9.6.职业性铅中毒多为A.慢性中毒B.急

性中毒C.亚急性中毒D.以上都不是【A】

9.7.关于汞的描述错误的是A.俗称水银B.为

银白色液态金属C.加热后才能蒸发D.汞

不溶于水【C】

9.8.可接触到汞蒸气的方式是A.用金属汞

制造温度计B.用金属汞制造压力计C.银

汞合金补牙D.含汞矿石的开采及冶炼【D】

9.9.汞及其化合物在体内经循环系统集中于

A.肾脏B.肝脏C.呼吸道D.黏膜【B】

9.10.下列关于一氧化碳的描述,错误的是

A.无色B.无味C.有刺激性D.无臭【C】

9.11.血液COHb30%~40%是A.轻度中毒

B.中度中毒C.重度中毒D.无中毒【B】

9.12.一氧化碳重度中毒,血液COHbA.)50%

B.>40%C.>45%D.>55%【A】

9.13.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假

愈期”为A.1~30天B.2~40天C.2~

60天D.1~60天【C】

9.14.关于苯的描述错误的是A.带特殊芳香

昧B.不易挥发C.有机溶剂D.难溶于水

【B】

9.15.由呼吸道排出的原形苯约占吸入总量

的A.40%B.10%C.50%D.30%【C】

9.16.属于慢性苯中毒引起的是A.酒醉样状

态B.抽搐C.心跳停止D.损害造血系统

【D】

9.17.苯中毒治疗时,忌用A.肾上腺素B.葡

萄糖醛酸C.0.9%氯化钠D.核糖核酸【A】

9.18.苯是人类致癌物,必须做到A.原始级

预防B.一级预防C.二级预防D.三级预

防【A】

9.19.属于无机粉尘的是A.皮毛B.麻C.甘

蔗D.石英【D】

9.20.属于有机粉尘的是A.水泥B.锰C.滑

石D.烟草【D】

9.21-有总体密集度1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

至少达到2个肺区为A.二期尘肺B.一期

尘肺C.三期尘肺D.四期尘肺【B】

9.22.属于局部作用引起的疾病是A.鼻炎

B.肺炎C.支气管哮喘D.肺泡炎【A】

9.23.下列关于煤工尘肺X线胸片影像的叙

述,错误的是A.圆形或不规则小阴影和大

阴影B.肺纹理和肺门阴影的异常改变C.泡

性肺气肿表现为成堆小泡状阴影,直径2~

5mmD.肺气肿有弥漫性、局限性或泡性【C】

9.24.棉尘肺的特征性症状是A.胸部痛B.胸

部紧束感C.咳嗽D.腹绞痛【B】

9.25.下列属于高温、高温作业的是A.陶瓷

B.玻璃C.砖瓦D.印染【D】

9.26.热射病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体温高

达A.40℃以上B.41℃以上C.42℃以上

D.39℃以上【A】

10.1.成年女性身体中脂肪组织的正常含量

为A.10%~15%B.15%~20%C.20%~

25%D.25%~30%【C】

10.2.成年女性身体中脂肪组织含量大于为

肥胖。A.10%B.20%C.30%D.40%【C】

10.3.o,卯)成年男性身体中脂肪组织的正

常含量为A.10%~15%B.15%~20%

C.20%~25%D.25%~30%【B】

10.4.成年男性身体中脂肪组织含量太于为

肥胖。A.10%B.15%C.20%D.25%【D】

10.5.最根本、最安全的减肥方法是A.大量

运动B.饮食治疗C.吃减肥产品D.吸脂

【B】

10.6.一般成人每天摄人食物总量应控制在

A.100g以内B.200g以内C.400g以内

D.500g以内【C】

10.7.食盐能引起口渴和刺激食欲,不利于

肥胖症治疗,应以()g/d为宜。A.1~2;

B.3~4;C.3~6;D.5~6【C】

10.8.一般居民食盐摄入量不超过A.3g/d;

B.4g/d;C.5g/d;D.6g/d【D】

10.9.轻度高血压患者食盐摄人量应低

于.A.3g/d;B.4g/d;C.5g/d;D.6g

/d【C】

10.10.中、重度高血压患者食盐摄入量应低

于A.3g/d;B.4g/d;C.5g/d;D.6g

/d【A】

10.11.防止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需补

充A.维生素DB.钙C.镁D.磷【C】

10.12.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是指血糖

A.<1.8mmo1/L;B.<2.8mmo1/L;

C.<3.8mmo1/L;D.<4.8mmo1/L【B】

10.13.痛风患者每日总能量的摄人应低于正

常人的A.5%~10%B.10%~20%

C.20%~25%D.25%~30%【B】

10.14.成人全身总钙量约为A.700g~1400g;

B.1000g~1500g;C.1500g~2000g;

D.2000g~3000g【A】

10.15.正常人每日钙需要量为A.300~

800mg;B.400~900mg;C.400~1000mg;

D.500~1500mg【C】

10.16.组成骨盐的重要成分是A.钠B.磷

C.钾D.蛋白质【B】

10.17.成人全身总磷量约为A.200~500g;

B.300~700g;C.400~800g;D.500~

1000g【C】

10.18.正常人每日最低需磷量为A.550mg;

B.660mg;C.770mg;D.880mg【D】

10.19.沙门菌食物中毒最常见的临床特点是

A.胃肠炎型B.类霍乱型C.类伤寒型D.败

血症型【A】

10.20.含氰苷类食物中毒的主要症状是A.缺

氧B.流涎C.腹痛D.全身乏力【A】

11.1.人畜共患病是指人类罹患以为主要传

染源的疾病。A.动物B.带菌者C.带虫

者D.带病毒者【A】

11.2.使人群易感性降低的最主要因素是

A.新生儿增加B.易感人口迁出C.计划

免疫D.传染病流行【C】

11.3.责任报告单位对甲类传染病、传染性

非典型肺炎和乙类传染病的上报时间是

A.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应于12小时

内B.城镇应于2小时内、农村应于6小时

内C.城镇应于12小时内、农村应于24

小时内D.城镇应于8小时内、农村应于

12小时内【B】

11.4.责任报告单位对其他乙类传染病和伤

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型肝炎、

白喉、疟疾的上报时间是A.城镇应于6

小时内、农村应于24小时内B.城镇应于

2小时内、农村应于6小时内C.城镇应于

8小时内、农村应于12小时内D.城镇应

于6小时内、农村应于12小时内【D】

11.5.流感病毒的直径为A.40~80nm;B.50~

90nm;C.70~100nm;D.80~120nm【D】

11.6.抗原变异性最强的是A.甲型流感病毒

B.乙型流感病毒’C.丙型流感病菌D.丁

型流感病毒【A】

11.7.流感病毒抗原转换的重要原因是A.人

流感病毒B.新亚型毒株C.猪流感病毒

D.禽流感病毒【B】

11.8.HIV感染者最主要的死因为A.感染

B.结核病C.免疫缺陷D.黏膜破损【B】

11.9.确诊肺结核、发现传染源的主要方法

是A.X线检查B.尿常规检查C.血常规

检查D.痰结核菌检查【D】

11.10.结核病重要的筛检方法是A.X线检

查B.尿常规检查C.血常规检查D.痰结

核菌检查【A】

11.11.肺结核属于A.甲类传染病B.乙类

传染病C.丙类传染病D.丁类传染病【B】

11.12.表示机体有HBV感染的是A.HBsAg;

B.HBcAg;C.HBeAg;D.抗-HBe【A】

11.13.表示HBV复制活跃的抗体是A.抗

-HBe;B.HBsAg;C.抗-HBc;D.HBcAg【C】

11.14.乙肝传染性最强的是A.精液传播B.血

液传播C.阴道分泌物传播D.唾液传播【B】11.15.HBV的潜伏期为A.30~100天B.40~

120天C.50~150天D.60~160天【C】11.16.AIDS全球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A.性

传播B.经血传播C.垂直传播D.飞沫传播【A】

12.1.已成为全球几乎所有国家最主要的死

因是A.慢性病B.急性病C.肿瘤D.传染病【A】

12.2.WHO估计,2005年全球死于慢性病者

约占A.40%B.50%C.60%D.70%【C】12.3.下列关于脑卒中的分布,叙述不正确

的是A.脑卒中的发病率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B.脑卒中的发病率温暖地区高于寒冷地区C.发达国家已呈下降趋势D.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B】12.4.成人最主要的死因是A.高血压B.脑

卒中C.冠心病D.胃炎【C】

13.1.下列关于医源性疾病的危害,叙述不

正确的是A.医源性疾病对患者健康的危害,远比原患疾病严重B.病人原有疾病虽已治愈,但诱发的医源性疾病却需终身治疗C.医源性疾病的危害只属于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D.医源性疾病是导致医疗纠纷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C】

13.2.下列不属于医源性疾病的预防对策的

是A.加强药物管理的监督B.卫生部门要重视医源性疾病,加强和完善其管理体系C.加强医德教育,提高医疗服务水平D.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患者自我防护意识【A】13.3.医源性感染最为常见的传播方式是

A.空气传播B.接触传播C.共同媒介传播D.生物媒介传播【B】

13.4.判断伤口感染确切的方法是A.看伤口

及附近组织有无炎性反应B.看伤口及附近有无淤血C.看伤口及附近有无脓液D.做细菌培养【D】

13.5.甲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为A.空气传播

B.粪一口传染C.接触传播D.血液传播【B】

14.1.美国调查表明,不同社会问题与饮酒

有关的比例不同,其中自杀者中约占A.29%~59%B.40%~47%C.50%D.45%【D】

14.2.引起多种疾病与早死的最大而又可避

免的原因是A.吸毒B.吸烟C.酗酒D.不洁性行为【B】

14.3.下列关于自杀流行特征的叙述,不正

确的是A.自杀呈现出一定的区域的分布特点B.大多数国家自杀率与年龄呈明显反相关C.不同职业人群自杀率有所不同D.不同文化程度的自杀率明显不同【B】

15.1.下列属于有序分类变量资料的是A.某

医院每年的病死人数B.观察用某药治疗某病患者的疗效,以每名患者为观察单位,结果归纳为治愈与未愈两类C.某学校一年级学生的身高D.观察用某药治疗某病患者的疗效,以每名患者为观察单位,结果可分为治愈、显效、好转、无效4级【D】15.2.资料整理的过程不包括A.收集B.审

核C.分组D.汇总【A】

16.1.均数不适用于A.反映一组同质观察值

的平均水平B.描述单峰分布C.描述偏态分布资料的集中趋势D.描述正态分布特征【C】

16.2.某病患者8人的潜伏期(天)分别为5、

6、6、

7、9、10、20,中位数是A.6;B.7;

C.8;D.9【C】

16.3.某校一年级男生120人,体重均数为

28.04kg,标准差为2.07kg,则体重的变异程度为A.23.37%;B.1.73%;C.7.38%;

D.5.41%【C】

16.4.为了解某地2004年8岁正常发育女孩

的身高均数,从该地随机抽取了8岁正常发育女孩9人,测得其身高均数;x杠=121.44(cm),标准差s=5.75。则该地8岁正常发育女孩的身高均数95%的可信区间是A.(115.69,127.19)cm;B.(119.48,123.40)cm;C.(121.44,5.75)cm;

D.(117.02,125.86)cm【D】

16.5.均数的t检验的具体假设检验步骤不

包括A.获取原始资料B.建立检验假设,确定检验水准C.计算检验统计量D.确定P值,作出推断结论【A】

16.6.应用t检验对两样本均数进行比较时,

要求原始数据满足的条件不包括A.独立性B.准确性C.正态性D.方差齐性【B】16.7.判断两总体方差盯σ1的平方与σ2的

平方是否相等的常用方法不包括A.F检验B.Bart1ett检验C.t检验D.Levene检验【C】

17.1.某院某年收治124例不同类型葡萄球

菌型肺炎患者,死亡19例,葡萄球菌型肺炎的病死率为A.18.1%B.15.3%C.19.0%D.24.0%【B】

17.2.行×列表资料的情况不包括A.多个样

本率比较时,有R行2列,称为R×2表B.两个样本的构成比比较时,有2行C列,称2×C表C.两个样本率比较时,有2行2列,称2×2表D.多个样本的构成比比较,有

R行c列,称为R×c表【C】

18.1.()的统计意义是当X变化一个单位时y

的平均改变的估计值,描述了Y依赖X的

直线变化的数量关系的大小和方向。A.样

本回归系数B.常数项C.自变量D.应变

量【A】

18.2.()反映了在y的总变异中可以用y与X

的直线关系解释的那部分变异,该值越大,

说明回归效果越好。A.Ss总B.SS回C.SS

残D.SS组间【B】

18.3.()反映除了X对y的线性影响之外的

一切因素对y的变异的作用,也就是在总

平方和中无法用X解释的部分,表示考虑

回归之后y真正的随机误差。A.SS总B.SS

回C.SS残D.SS组间【C】

19.1.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起点和基础是

A.描述疾病的分布B.研究疾病的病因C.研

究疾病的自然史D.疾病监测【A】

19.2.可用于表示确诊疾病死亡概率,可表

明疾病严重程度,也可反映医疗水平和诊

断能力的指标是A.生存率B.死亡率C.发

病率D.病死率【D】

19.3.队列研究的最基本类型是A.前瞻性队

列研究B.单向性队列研究C.历史性队列

研究D.双向性队列研究【A】

19.4.可靠性评价指标不包括A.标准差和变

异系数B.符合率C.特异度D.Kappa值

【C】

19.5.影响筛检收益的主要因素不包括A.疾

病的患病率B.疾病的发病率C.灵敏度和

特异度D.早期发现病例对改善预后的程度

【B】

20.1.具有代表性的病因模型不包括A.生态

学模型B.病理学模型C.疾病因素模型

D.网络模型【B】

20.2.吸烟可引起肺癌,但吸烟者也多爱饮

茶,若饮茶与肺癌之间存在统计学关联,

就应该是A.偶然关联B.虚假关联C.伴

随关联D.因果关联【C】

20.3.吸烟与冠心病的关联强度虽然较弱,

但却是A.偶然关联B.虚假关联C.伴随

关联D.因果关联【D】

多项选择题

0.1.下列属于预防医学的特点的有A.预防

工作服务的对象是整个人群B.人群包括健

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及患病人群C.研究的

内容是防病与保健D.工作的对策是积极主

动E.研究方法上更注重微观与宏观的结合

【ABCDE】

0.2.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卫生方针是

A.面向工农兵B.预防为主C.团结中西

医D.卫生工作与群众工作相结合E.依靠

科技进步【ABCD】

0.3.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我国的卫生方针

是A.以农村为重点B.预防为主C.中西

医并重D.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

E.为人民健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ABCDE】

0.4.21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有A.新

发传染病的严重威胁B.慢性非传染疾病的

危害加剧C.职业病危害的预防控制难度增

加D.食品安全存在严重隐患E.环境污染、

人口老龄化、药物滥用、不洁性行为、意

外伤害事故等【ABCDE】

0.5.护理的最终目标是A.保护、促进和优

化健康B.减轻病人痛苦C.促进病人健康

恢复D.向病人宣传卫生保健知识来预防疾

病和损伤E.消除病人的疾病与痛苦【ABCD】

1.1.下列属于生物因素的有A.动物B.植

物C.微生物D.阳光E.大气【ABC】

1.2.下列属于原生环境的是A.空气B.水

C.营养素D.阳光E.辐射【ABCDE】

1.3.属于物理因素的是A.气温B.气压C.阳

光D.声波E.电磁辐射【ABCDE】

1.4.属于化学因素的是A.大气中的O2B.S02、

NO2、CO等有害气体C.水体中的微量元素

D.食物中的营养素E.生产过程中使用大

量的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等农药

【ABCDE】

1.5.属于生物因素的是A.细菌B.真菌C.病

毒D.寄生虫E.糖类【ABCDE】

1.6.属于自然因素的是A.地震B.洪水C.火

山喷发D.泥石流E.环境污染【ABCD】

1.7.属于人为因素的是A.环境污染B.滥

砍滥伐森林C.破坏陆地植被D.滥捕滥杀

野生动物E.大量使用农药【ABCDE】

1.8.下列属于致畸作用引起的疾病类型是

A.流产B.胎儿发育迟缓C.胎儿先天畸

形D.胃癌E.肿瘤【ABC】

1.9.属于传染病的是A.霍乱B.伤寒C.痢

疾D.甲型H1N1;E.矽肺【ABCD】

2.1.下列关于紫外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UV

—A主要有致色素沉着作用B.UV—B对机

体具有抗佝偻病和致红斑作用C.UV—C有

极强的杀菌和增强免疫等生物学效应D.过

多过强的紫外线会引起光照性眼炎与日光

性皮炎E.紫外线的波长越短,对人类皮肤

危害越大【ABCDE】

2.2.下列关于可见光的叙述,正确的是A.能

提高视觉功能B.平衡兴奋和镇静作用C.能

提高嗅觉功能D.提高情绪和工作效率E.但

加速皮肤老化【ABD】

2.3.下列关于红外线的描述,正确的有A.促

进新陈代谢和细胞增生B.消炎C.镇痛

D.过强则会引起皮肤烧伤E.过强还会导

致心脑血免疫病【ABCD】

2.4.下列属于稀有气体的是A.氮B.氧C.氖

D.氦E.氪【CDE】

2.5.下列属于慢性危害引起的疾病有A.心

血管疾病B.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肿瘤

D.胎儿畸形E.胃癌【ABCD】

2.6.下列属于气候变化带来的后果有A.儿

童佝偻病的发病率增高B.通过空气传播的

疾病容易流行C.降低能见度D.增加交通

事故的发生率E.土壤贫瘠、农作物产量降

低【ABCD】

2.7.大气卫生防护对策包括A.卫生法律法

规措施B.大气卫生防护措施C.生产工艺

措施D.大气卫生监督和管理E.选择高硫

低灰的燃煤【ABCD】

2.8.“三同时”具体指什么同时?A.卫生工

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B.同时施工C.同

时投产D.同时停工E.卫生与总体工程同

时设计【ABC】

2.9.下列属于介水传染病的有A.伤寒B.痢

疾C.霍乱D.肝炎E.血吸虫病【ABCDE】

2.10.下列属于一般化学物的有A.硫酸盐

B.钾C.蛋白质D.碳水化合物E.脂肪

【ABCDE】

2.11.下列属于有毒化学物的有A.铅B.汞

C.氰化物D.钙E.酚【ABCE】

2.12.下列关于α、β射线的描述,正确的

有A.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

了总α、β放射性强度的限制值B.可通过

消化道吸收,形成内辐射C.α射线对人体

损伤力集中,可致细胞成团死亡D.β射线

对人体组织的伤害不很集中E.α射线穿透

力强【ABCD】

2.13.常见的化学性污染危害包括A.慢性中

毒B.致癌C.致畸D.致突变E.急性中

毒【ABCD】

2.14.下列关于γ射线的描述,正确的有A.γ

射线穿透力强,危险性最大B.可导致血液

系统的疾病C.可损伤神经系统功能D.导

致头痛、失眠、记忆衰退E.严重的可诱发

恶性肿瘤及皮肤癌【ABCDE】

2.15.下列属于金属盐类混凝剂的是A.明矾

B.硫酸铝C.铝酸钠D.三氯化铝E.三氯

化铁【ABCDE】

2.16.下列属于高分子类混凝剂的是A.聚合

氯化铝B.聚丙烯酰胺C.硫酸亚铁D.明

矾E.硫酸铝【AB】

2.17.下列属于物理法消毒的是A.紫外线

B.煮沸C.超声波D.氯E.臭氧【ABC】

2.18.下列属于化学法消毒的是A.氯B.臭

氧C.溴D.碘E.高锰酸钾【】

2.19.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有A.加氯量

B.接触时间C.水的pH值D.水温E.混

浊度【ABCDE】

2.20.下列关于次氯酸的描述,正确的有A.体

积小B.电荷中性C.易于穿透细菌的细胞

壁D.使蛋白质、DNA和RNA等物质释放E.破

坏细菌的酶系统致细菌死亡【ABCDE】

2.21.下列属于住宅内的环境因素有A.噪声

B.日照C.采光D.绿化E.空气清洁度

【ABCDE】

2.22.下列属于住宅应有较好的性能的是

A.防寒B.隔热C.隔潮D.隔声E.避暑

【ABCDE】

2.23.下列属于集中式采暖的优点的有A.便

于集中管理B.占地面积小C。热效率高

D.不污染室内空气E.室内气温较均匀

【ABCDE】

2.24.需采用机械通风的是A.建筑密度过高

B、门窗面积过小C.门窗设置不合理D.难

以利用主导风向自然通风E.门窗面积过大

【ABCD】

2.25.关于化妆品的描述正确的有A.用于涂

抹、敷用、喷洒或其他方法B.施用于人体

表面任何部位C.达到清洁护肤、美容修饰

或消除不良气味等目的的一种家用化学品

D.法定的化妆品均为外用E.任何经呼吸

道或消化道进入人体的物质,都不属于化

妆品【ABCDE】

2.26.下列属于特殊用途的化妆品是A.狐臭

剂B.脱毛剂C.祛斑和防晒霜D.口腔除

臭液E.花露水【ABC】

2.27.下列属于添加剂的是A.助洗剂B.络

合剂C.酶D.光亮剂E.杀菌剂【ABCDE】

2.28.下列属于刺激性接触性皮炎的症状的

有A.红斑B.丘疹C.水疱D.水肿.E.疼

痛【ABCDE】

2.29.下列属于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症状的

有A.瘙痒B.皮损形态多样C.丘疹边界

不清D.局部红肿E.局部溃疡【ABCD】

2.30.下列属于化妆品对指(趾)甲损害的表

现有A.甲板粗糙B.剥离C.变形D.失

去光泽E.甲周皮炎【ABCDE】

2.31.化妆品对毛发损害的表现有A.毛发脱

色B.分叉C.断裂D.变脆E.失去光泽

【ABCDE】

2.32.化妆品对眼睛损害的表现有A.眼睑或

结膜充血红肿B.局部丘疹或水疱C.自觉

瘙痒D.烧灼感E.色盲【ABCD】

3.1.关于蛋白质的表述正确的有A.蛋白质

广泛存在于动、植物性食物中B.不同食物

中的蛋白质含量不同C.小麦每1OOg(可食

部)的蛋白质含量为11.9g;D.是人体的

重要组成成分E.不同食物中的蛋白质含量

几乎差不多【ABCD】

3.2.下列属于必需脂肪酸的有A.亚油酸B.α

一亚麻酸C.组氨酸D:色氨酸E.蛋氨酸

【AB】

3.3.膳食中的脂类的主要来自A.动物脂肪

组织B.肉类C.植物种子D.大豆E.花

生【ABCDE】

3.4.膳食中碳水化合物主要存在于A.植物

种子B.水果C.蔬菜D.甘蔗E.肉类【ABCD】

3.5.关于维生素的描述正确的有A.是人体

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不可缺少的一类有机化

合物B.天然存在于食物中C.人体几乎不

能合成D.人体需要量甚微E.既不参与机

体的组成,亦不能提供能量【ABCDE】

3.6.脂溶性维生素有A.维生素A;B.维生

素C;C.维生素D;D.维生素E;E.维生

素K【ACDE】

3.7.下列属于水溶性维生素的有A.维生素

B1;B.维生素B2;C.维生素B6;D.维

生素C;E.叶酸【ABCDE】

3.8.下列属于常量元素的有A.钙B.磷C.镁

D.钾E.硫【ABCDE】

3.9.属于人体可能必需微量元素的有A.锰

B.硅C.硼D.矾E.镍【ABCDE】

3.10.属于第3类必需微量元素的有A.氟

B.铅C.镉D.汞E.砷【ABCDE】

3.11.属于人类必需微量元素的是A.碘B.锌

C.硒D.铜E.铬【ABCDE】

3.12.食品营养价值的高低取决于食品中的

营养素的A.种类是否齐全B.数量的多少

C.相互比例是否适宜D.是否易消化吸收

E.是否易咀嚼【ABCD】

3.13.谷类中的维生素主要分布在A.糊粉层

B.胚部C.谷皮D.胚乳E胚芽【AB】

3.14.下列会产生胀气的糖是A.水苏糖B.棉

籽糖C.淀粉D.半乳聚糖E.蔗糖【AB】

3.15.皂苷和异黄酮的作用有A.抗氧化B.降

低血脂C降低血胆固醇D.降糖E.降压

【ABC】

3.16.大豆皂苷、大豆异黄酮的作用有A.雌

激素样作用B.抗溶血C.抗真菌D.抗细

菌E.抑制肿瘤【ABCDE】

3.17.蔬菜水果所含碳水化合物包括A.糖

B.淀粉C.纤维素D.果胶物质E.脂类

【ABCD】

3.18.下列关于蔬菜、水果类食物的叙述,

正确的有。A.水、果含糖较蔬菜多B.苹

果和梨以含果糖为主C.桃、李、柑橘以含

蔗糖为主D.葡萄、草莓以葡萄糖和果糖为

主E.根茎类的蔬菜含有较多的淀粉

【ABCDE】

3.19.关于维生素的描述正确的有A.一般在

蔬菜代谢旺盛的叶、花、茎内含量丰富B.一

般深绿颜色蔬菜维生素C含量较浅色蔬菜

高C.叶菜中的含量较瓜菜中高D.胡萝素

在绿色、黄色或红色蔬菜中含量较多E.水

果中以鲜枣、草莓、橘、猕猴桃中维生素c

含量较多【ABCDE】

3.20.芳香物质的主要成分有A.醇B.酯C.醛

D.酮E.酸【ABCD】

3.21.水果中的有机酸有A.苹果酸B.柠檬

酸C.酒石酸D.乳酸E.琥珀酸【ABCDE】

3.22.能够说明畜肉蛋白质为利用率高的优

良蛋白质的是A.含人体必需氨基酸充足

B.在种类和比例上接近人体需要C.易消

化吸收D.易产生胀气E.具有雌激素样作

用【ABC】

3.23.关于畜肉类脂肪描述正确的有A.熔点

较高B.少量卵磷脂、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

C.熔点较低D.适量卵磷脂,胆固醇和游

离脂肪酸E.胆固醇多存在于动物内脏

【ABE】

3.24.禽肉与畜肉的不同有A.脂肪含量少

B.熔点低C.含有20%的亚油酸D.脂肪

含量多E.熔点稍高【ABC】

3.25.关于鱼类蛋白质的表述正确的有A.鱼

类肌肉中,蛋白质含量一般为15%~25%

B.肌纤维细短,间质蛋白少C.色氨酸含

量偏低D.存在于鱼类结缔组织和软骨中的

含氮浸出物主要为胶原和黏蛋白E.是鱼汤

冷却后形成凝胶的主要物质【ABCDE】

3.26.关于鱼类脂肪的描述正确的有A.一般

为1%~3%B.主要分布在皮下和内脏周围

C.多由不饱和脂肪酸组成D.熔点低,常

温下为液态E.消化吸收率达95%【ABCDE】

3.27.关于鱼类矿物质的描述正确的有A.含

量为1%~2%B.磷的含量占总灰分的40%

C.钙、钠、氯、钾、镁含量丰富D.钙的

含量较畜肉高E.含碘丰富【ABCDE】

3.28.关于奶制品的描述正确的有A.营养成

分齐全B.组成比例适当C.易消化吸收

D.营养价值高的天然食品E.能够满足初

牛幼仔迅速生长发育的全部需要【ABCDE】

3.29.与人乳相比,牛奶的特点有A.含蛋白

质较多B.含蛋白质较少C.乳糖低于人乳

D.乳糖高于人乳E.基本与人乳差不多【AC】

3.30.奶类食品主要提供A.优质蛋白质B.维

生素A;C.维生素B2。D.钙E.维生素D

【ABCD】

3.31.目前市场上炼乳的主要品种有A.甜炼

乳B.淡炼乳C.全脂炼乳D.脱脂炼乳E.强

化炼乳【AB】

3.32.影响机体对水的需要量的主要因素有

A.年龄B.环境温度C.身体活动D.性别

E.性格【ABC】

3.33.高能量膳食适用于A.肺结核B.伤寒

C.肿瘤D.甲状腺功能亢进E.病后康复

期【ABCDE】

3.34.属于计量控制膳食的有A.糖尿病膳食

B.痛风症膳食C.艾迪生病膳食D.甲状

旁腺功能亢进膳食E.酮体膳食【ABCDE】

3.35.属放射性核素吸碘试验膳食禁用食物

的有A.海带B.紫菜C.海参D.淡菜E.发

菜【ABCDE】

3.36.人体测量包括A.身高B.体重C.肱

三头肌皮褶厚度D.臂围肌肉E.听力【ABCD】

4.1.下列属于劳动过程中的不良生理状态的

是A.不良工作体位B.不良健康状况C.特

殊生理状态D.营养缺乏E.职业紧张【ABCD】

4.2.下列属于不良生活行为的是A.抽烟B.喝

酒C.熬夜D.过度疲劳E.不良的饮食习

惯【ABCDE】

4.3.影响职业生命质量的因素包括A.工作

环境B.工作内容C.工作满意度D.职业

安全保障E.劳动报酬【ABCDE】

4.4.根据服务机构的不同,职业卫生服务模

式可分为A.国家卫生服务体系B.社区卫

生保健中心C.社会健康保险机构D.私人

卫生保健机构E.社会意外伤害保险机构

【ABCD】

5.1.下列符合医院用地选择要求的有A.交

通方便B.环境安静C.远离污染源D.周

围无有毒有害气体E.充分利用城市基础设

施【ABCDE】

5.2.下列需设置在医院隐蔽处的有A.太平

间B.病理解剖室C.焚化炉D.透析室E.手

术室【ABC】

5.3.下列属于医院行政后勤管理区的有A.洗

衣房B.仓库C.车库D.太平问E.医院

食堂【ABCDE】

5.4.医院门诊部的布局的重点为A.防止交

叉感染B.创造方便C.面积要足够大D.设

置出入口E.不同诊室离的尽可能远【AB】

5.5.医院生活饮用水质量应符合国家《生活

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的()要求。A.感官

性状指标B.化学指标C.毒理学指标D.细

菌学指标E.放射性指标【ABCDE】

5.6.我国《医院消毒卫生标准》规定物体表

面和医务人员手上,不得检出沙门菌的病

室有A.母婴同室B.早产儿室C.婴儿室

D.新生儿室E.儿科病房【ABCDE】

5.7.医院污染物处理的主要对象是A.病原

微生物B.机体废弃组织C.化学污染物

D.药源性废物E.废弃医疗器皿【ABCDE】

5.8.下列属于生物因素暴露的是A.接触血

液、体液感染病原微生物B.空气飞沫感染

病原微生物C.电离辐射D.电磁辐射与噪

声E.紫外线消毒【AB】

5.9.下列属于物理因素暴露的是A.电离辐

射B.电磁辐射与噪声C.紫外线消毒D.空

气飞沫E.戊二醛【ABC】

5.10.下列属于化学因素暴露的是A.戊二醛

B.甲醛C.过氧乙酸D.有效氯E.紫外线

消毒【ABCD】

5.11.护理工作的压力源主要有A.不良工作

环境B.紧张的工作性质C.沉重的工作负

荷D.复杂的医患关系E.职业责任风险

【ABCDE】

6.1.常用的反映人群健康状况的指标有A.出

生率B.死亡率C.平均期望寿命D.婴儿

死亡率E.存活率【ABCD】

6.2.发展中国家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贫困

型”,体现在A.生活贫困B.营养不良C.医

疗卫生设施不足D.教育缺乏E.癌症【ABCD】

6.3.下列属于不良生活方式的有A.吸烟B.酗

酒C.吸毒D.不良睡眠习惯E.缺乏运动

【ABCDE】

6.4.下列属于广义的文化的是A.发明B.语

言C.文字D.观念E.理论【ABCDE】

6.5.人际关系类型有A.同事关系B.朋友

关系C.血缘关系D.婚姻关系E.居住关

系【ABCDE】

6.6.个性倾向性包括A.需要B.动机C.理

想D.信念E.世界观【ABCDE】

6.7.下列属于抑郁质特征的是A.易感B.内

向C.稳重D.持久E.懦弱【ABCDE】

6.8.下列关于性格的描述,正确的是A.性

格是个性特征的核心B.主要与后天条件有

关C.可左右人的思维D.不良性格能成为

许多病患的诱发因素E.多重性格者在精神

病患者中所占的比例最大【ABCDE】

6.9.尼古丁可引起A.肾上腺素分泌增加B.心

血管系统需氧量增加C.血压升高D.脉搏加快E.增加冠心病的危险【ABCDE】

6.10.乙醇对健康的危害有A.对靶器官、靶

组织产生毒性作用B.引起代谢紊乱、内分泌改变C.干扰营养素摄入、吸收和利用D.降低机体对感染的抵抗力E.导致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异常【ABCDE】

6.11.下列属于酗酒引起的急性危害的是

A.车祸B.犯罪C.打架D.家庭不和E.酒瘾综合征【ABCD】

6.12.下列属于酗酒引起的慢性危害的有

A.脂肪肝B.肝硬化C.酒精性脑病D.心血管疾病E.神经精神疾病【ABCDE】

7.1.下列属于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是A.卡

介苗B.麻疹疫苗C.乙肝疫苗D.甲肝疫苗E.乙脑疫苗【ABCDE】

7.2.下列属于特殊预防的是A.饮用水的消

毒处理B.食品安全监督C.在食盐中加碘D.对工业企业建设项目实施卫生审查E.海员中坏血病可通过服用维生素。【ABCDE】7.3.“工业三废”包括A.废水B.废气C.废

渣D.污水E.垃圾【ABC】

7.4.我国的卫生监督内容主要有A.食品卫

生监督B.公共场所卫生监督C.化妆品卫生监督D.学校卫生监督E.职业卫生监督【ABCDE】

7.5.卫生审查的主要内容包括A.建设用地

选择B.功能分区与布局C.居住区卫生规划D.环境保护措施E.“三废”处理【ABCDE】7.6.被WH0列为国际监测的传染病的是A.疟

疾B.流感C.脊髓灰质炎D.流行性斑疹伤害E.回归热【ABCDE】

7.7.我国非传染病根据监测目的不同,其内

容包括A.出生缺陷B.恶性肿瘤C.心脑血管疾病D.高血压E.职业病【ABCDE】7.8.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

事件的,应在接到报告1小时内向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的行政级别有A.省B.自治区C.直辖市D.县E.村【ABC】8.1.地球化学性疾病包括A.碘缺乏病B.地

方性氟中毒C.地方性砷中毒D.克山病E.大骨节病【ABCDE】

8.2.自然生物源性地方病包括A.鼠疫B.克

山病C.流行性出血热D.血吸虫病E.疟疾【ACDE】

8.3.因碘摄入不足引起的疾病有A.地方性

甲状腺肿B.地方性克汀病C.亚临床型克汀病D.智力障碍E.生殖功能障碍【ABCDE】8.4.碘缺乏地带的共同特点是A.地形倾斜

B.地势平坦C.洪水冲刷严重D.降雨量集中E.水土流失严重【ACDE】

8.5.碘缺乏病的地区分布特征是A.山区患

病率高于平原B.内地患病率高于沿海C.农村患病率高于城市D.平原患率病高于山区E.城市患病率高于农村【ABC】

8.6.弥漫性甲状腺肿的临床表现有A.轻度

肿大B.无自觉症状C.属于代偿性的生理肿大D.甲状腺功能没有改变E.及时补碘也不可完全恢复正常【ABCD】

8.7.地方性克汀病的典型症状为A.呆B.小

C.聋D.哑E.瘫【ABCDE】

8.8.黏液性水肿型地方性克汀病的表现有

A.体格矮小B.侏儒发育障碍C.克汀病面容D.运动神经障碍E.智力低下【ABCD】8.9.下列关于地方性氟中毒的区域分布,叙

述正确的有A.其患者主要分布在高氟地区B.经济发达地区地方性氟中毒的患病率低,病情较轻C.经济发达地区地方性氟中毒的患病率低,但病情较重D.经济不发达地区地方性氟中毒的患病率较高,病情较重E.pH值高,气温炎热而用水量大的地区,其患病率较高【ABDE】

8.10.地方性氟中毒中等病区的划分依据是

A.缺损型氟斑牙患病率>20%;B.重度氟骨症患者<2%;C.饮水含氟量>2.0mg/L;D.总摄氟量>5.0mg;E.总摄氟量>7.0mg 【ABCD】

8.11.地方性氟中毒的发病机制包括A.影响

骨组织和钙、磷代谢B.抑制多种酶的活性C.损伤其他系统功能D.抑制垂体分泌激素E.激发酶的活性【ABC】

8.12.饮水型砷中毒的人群分布主要在A.暴

露于高砷饮用水才可发病B.患者一般呈点状散在分布C.男性患病率略高于女性D.女性患病率略高于男性E.患者一般呈聚集性分布【ABC】

8.13.下列关于地方性砷中毒的时间分布,

叙述正确的是A.潜伏期较长B.多表现为慢性中毒C.潜伏期短D.多表现为急性中毒E.饮水型砷中毒患者皮肤改变潜伏期一般10年左右【ABE】

9.1.职业病的特点包括A.病因特异性B.病

因可检测性C.发病聚集性D.疾病可预防性E.发病分散性【ABCD】

9.2.属于我国10类法定职业病的是A.尘肺

B.职业中毒C.职业性放射性疾病D.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E.职业性肿瘤【ABCDE】9.3.属于职业性皮肤病的是A.光敏性皮炎

B.黑变病C.痤疮D.间皮瘤E.皮肤癌【ABC】9.4.属于接触指标的是A.血常规B.尿汞

C.血液磷酯酶活性D.尿镉E.肝肾功能

【BD】

9.5.符合工作场所职业卫生要求的是A.职

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浓度应符合国家职

业卫生标准B.有与职业病危害防护相适应

的卫生设施C.生产布局合理,符合有害与

无害作业分开的原则D.有配套的更衣间、

洗浴间、休息室等辅助设施E.生产设备或

劳动工具、用具等设施符合促进劳动者身

心健康的要求【ABCDE】

9.6.生产性毒物来源于工业生产的A.原料

B.中间产物C.半成品D.成品E.废弃物

【ABCDE】

9.7.职业中毒的临床类型的影响因素是A.生

产性毒物的毒性和浓度B.患者接触时间与

频率C.患者的性别D.患者的健康状况

E.患者的个性【ABD】

9.8.职业中毒预防的主要手段有A.控制毒

物来源B.降低毒物浓度C.注意个人防护

D.积极进行卫生知识宣传E.严格生产环

境和健康检测【ABCDE】

9.9.劳动者接触铅的主要途径为A.含铅矿

石的开采B.冶炼C.使用铅笔D.熔铅作

业E.铅制品的加工生产过程【ABDE】

9.10.职业性铅中毒的早期症状有A.贫血

B.牙齿铅线C.乏力D.关节肌肉酸痛E.胃

肠道症状【CDE】

9.11.慢性汞中毒主要表现为A.头痛B.健

忘C.手指震颤D.眼睑震颤E.口腔炎

【ABCDE】

9.12.C0轻度中毒的症状为A.口唇黏膜呈

樱桃红色B.恶心C.四肢无力D.嗜睡E.意

识障碍【ABCD】

9.13.一氧化碳重度中毒症状为A.多呈深度

昏迷B.各种反射消失C.大脑局灶性损害

D.皮肤红肿和水疱E.幸存者多无后遗症

【ABCD】

9.14.急性苯中毒患者主要症状有A.恶心

B.呕吐C.步态蹒跚D.头痛E.头晕【ABCDE】

9.15.粉尘对人体危害性质和程度取决于粉

尘的A.理化特性B.接触浓度C.接触时

间D.溶解度E.硬度【ABC】

9.16.生产性粉尘引起劳动者呼吸系统疾病

包括A.尘肺B.粉尘沉着症C.棉尘症D.有

机粉尘毒性综合征E.粉尘性支气管炎

【ABCDE】

9.17.生产环境中常见的物理因素有A.高气

温B.噪声与振动C.紫外辐射D.工频电

场E.微波辐射【ABCDE】

9.18.属于职业性手臂振动病表现A.手麻

B.手胀C.手僵D.失眠E.记忆力减退

【ABCDE】

10.1.导致肥胖的营养相关因素有A.能量

B.蛋白质C.维生素D.微量元素E.胆固

醇【ABCD】

10.2.下列关于肥胖的营养健康教育,叙述

正确的是A.强调肥胖的早期预防B.保持

能量平衡,是预防肥胖的关键C.肥胖应从

少年期开始预防D.促进日常健康膳食E.运

动可以提高新陈代谢,减少饥饿的感觉

【ABDE】

10.3.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营

养相关因素有A.脂肪B.胆固醇C.碳水

化合物及总能量D.蛋白质、维生素E.矿

物质【ABCDE】

10.4.导致高血压的营养相关因素有A.维生

素B.钠和钾C.钙和镁D.脂肪酸E.蛋

白质【BCDE】

10.5.下列关于高血压的营养健康教育的叙

述,不正确的是A.反复宣教控制饮食对防

治高血压的意义B.膳食宜低能量、低盐、

低脂、低胆固醇C.鼓励患者养成良好的生

活习惯D.在治疗过程中,还须注意酪胺反

应E.可以多吃蚕豆、香蕉、葡萄干等【ABCD】

10.6.导致糖尿病的营养相关因素有A.碳水

化合物B.脂肪、蛋白质C.维生素D.矿

物质E.乙醇【ABCDE】

10.7.导致痛风的营养相关因素有A.碳水化

合物代谢B.钠和钾的代谢C.脂肪代谢

D.蛋白质代谢E.维生素代谢【ACDE】

10.8.导致骨质疏松症的营养相关因素有

A.钙代谢B.磷代谢C.维生素代谢D.蛋

白质代谢E.激素代谢【ABCDE】

10.9.我国目前发生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以哪

几种细菌为主?A.副溶血性弧菌B.沙门菌

C.变形杆菌D.金黄色葡萄球菌E.蜡样

芽胞杆菌【BCD】

10.10.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临床特点有

A.腹泻B.腹痛C.呼吸困难D.呕吐E.发

热【ABDE】

10.11.下列属于有毒动植物中毒的是A.河

豚中毒B.鱼类引起的组胺中毒C.麻痹性

贝类中毒D.毒蕈中毒E.含氰苷类食物中

毒【ABCDE】

11.1.下列关于保护易感人群的叙述,正确

的有A.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有

组织地进行疫苗的预防接种B.7周岁和7

周岁以下的儿童应进行卡介苗、骨髓灰质

炎三价糖丸疫苗等基础免疫C.疟疾流行时

给易感者以抗疟药D.甲型H1N1流感流行

时戴口罩E.虫媒传染病流行时使用防护蚊

帐【ABCDE】

11.2.下列关于流感流行分布的叙述,正确

的是A.流感流行一般发生在秋冬季B.1997

年以前,甲型流感流行具有较明显的周期

性C.流感的长期变异主要表现在抗原转变

D.由于流感的传播途径容易实现且传染性

较强,因此极易爆发E.流感发病率在男女

性别间无差异【BCDE】

11.3.下列关于肺结核病原学的叙述,正确

的是A.结核病病原体为结核杆菌,属于放

线菌目、分枝杆菌科、分枝杆菌属B.结核

分枝杆菌对人的致病力和感染率最低C.结

核杆菌典型的形态为直线微弯曲的细长杆

菌D.结核杆菌革兰氏染色阳性E.结核杆

菌用齐一尼染色法染色呈红色,不被盐酸、

酒精等脱色剂脱色【ACDE】

11.4.最新的结核病控制策略内容是A.追求

高质量的DOTS扩展和提升B.应对结核/

艾滋病毒,耐多药结核和其他挑战C.加强

卫生系统的工作D.联合所有的卫生服务提

供者E.动员结核病人和社区的力量以及促

进科学研究【ABCDE】

11.5.下列关于肺结核的叙述,正确的是A.对

痰菌阳性的传染病人教育其不能对着人咳

嗽或打喷嚏B.痰菌阳性的传染病人不能随

地吐痰,痰液可用焚烧进行灭菌C.室内每

小时通风6次可减少99%的飞沫核D.日

光和紫外线照射空气中结核菌具有高效杀

灭作用E.实施隔离制度,加强病房探视管

理,防止院内感染【ABCDE】

11.6.下列可灭活HBV的是A.消毒酒精B.煮

沸30分钟C.戊二醛D.过氧乙酸E.高锰

酸钾【BCDE】

11.7,下列关于HBV流行特征的叙述,正确

的是A.WHO估计全球约20亿人感染HBV;

B.乙肝发病多在春秋季C.HBV感染在高

流行区以青少年和30~40岁者为主D.我

国HBsA9携带率壮族、藏族最高E.HBV感

染与遗传因素无关【ACD】

11.8.下列属于我国AIDS疫情主要特点的是

A.AIDS疫情上升速度有所减缓B.性传播

已成为主要传播途径C.AIDS疫情的地区

分布差异大D.AIDS流行因素广泛存在

E.全球约65%的HIV携带者和70%的AIDS

死亡发生在该地区【ABCD】

11.9.下列属于我国AIDS防制策略主要内容

的是A.预防为主、防治结合B.政府领导,

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C.加强法

制管理D.加强健康教育E.加强行为干预

和关怀救助工作和加强监测工作【ABCDE】

12.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共同特点有A.是

常见病、多发病B.发病隐匿、潜伏期长C.多

种因素共同致病,一果多因,生活方式是

主要原因D.多种因素相互关联,一因多果

E.增长速度快,发病呈年轻化趋势【ABCDE】

12.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最为常见的共同的

危险因素是A.遗传B.吸烟C.饮酒D.不

健康饮食E.静坐生活方式【BCDE】

12.3.心脑血管疾病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

A.不良的生活方式B.疾病因素C.社会

心理因素D.遗传因素E.环境因素【ABCD】

12.4.下列关于高血压的分布,叙述正确的

是A.高血压患病率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

家B.我国近50年来患病率持续上升,目

前已约20%,患病人数1.6亿以上C.高

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D.脑力劳动

者患高血压机率高于体力劳动者E.高血压

患病率与文化程度无关【ABCD】

12.5.下列关于糖尿病的流行特征,叙述正

确的是A.发达国家2型糖尿病患病率居高

不下B.全球2型糖尿病呈持续增长趋势

C.导致患病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老龄

化、肥胖及生活方式的改变D.糖尿病有家

庭聚集性E.在发达国家,2型糖尿病患病

率富裕阶层高于贫穷阶层【ABCD】

12.6.糖尿病第一级预防的主要措施是A.健

康促进和健康教育B.合理膳食C.增加体

力活动D.减肥E.减轻精神紧张【ABCDE】

13.1.下列属于医源性疾病特点的是A.病因

和病情的复杂性B.病种的多样性C.致病

对象广泛D.易感人群抵抗力低E.易发生

交叉感染【ABC】

13.2.药源性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A.药物因

素B.机体因素C.遗传因素D.用药合理

性和诊疗技术水平E.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

【ABDE】

13.3.药源性疾病的种类有A.毒性反应B.过

敏反应和特异质反应C.药物依赖性D.致

突、致癌、致畸作用E.二重感染【ABCDE】

14.1.社会处方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方法

包括A.培养良好心态,积极应对紧张B.纠

正不良的生活方式C.合理营养和优化膳食

D.适当的体育锻炼E.提高增进健康的战

略高度【ABCD】

14.2.自杀的影响因素包括A.家庭遗传因素

B.疾病C.生理心理因素D.社会因素E.环

境因素【ABCD】

14.3.影响自杀的社会因素包括A.社会稳定

性和经济状况B.家庭环境C.摆脱烦恼忧

愁D.教育制度E.自杀感染性【ABDE】

14.4.吸毒流行特征包括A.世界性蔓延B.经

济及文化水平分布C.职业和年龄分布D.性

别差异E.婚姻状况【ABCDE】

14.5.引发青少年吸毒的心理因素和心理动

机有A.好奇心驱使及认识不足B.家庭教

育不到位C从众及自我显示心理D.娱乐和

消遣心理E.摆脱烦恼忧愁的心理【ACDE】

14.6.下列属于吸毒的健康危害的是A.戒断

反应B。精神障碍与变态C.传染性疾病

D.家庭陷入经济破产E.破坏社会生产力

【ABC】

14.7.吸毒对社会的危害包括A.亲属离散

B.传播传染性疾病C.危害青少年的心理

健康D.危害社会安定E.破坏社会生产力

【BCDE】

16.1.用中位数表示平均水平主要适用于

A.变量值中出现个别特小或特大的数值

B.资料的分布呈明显偏态,即大部分的变

量值偏向一侧C.反映一但同质观察值的平

均水平D.变量值分布一端或两端无确定数

值,只有小于或大于某个数值E.资料的分

布类型不清【ABDE】

16.2.描述数据变异大小的常用统计指数有

A.极差B.四分位数间距C.方差D.标准

差E.变异系数【ABCDE】

16.3.对于检验假设,须注意A.检验假设是

针对总体而言,而不是针对样本B.H0和

H1是相互联系、对立的假设,两者缺一不

可C.H0为无效假设D.H1的内容直接反

映了检验的单双侧E.若H1只是μ>μ0或

μ<μ0则检验为单侧检验,只考虑有无差

异,不考虑差异的方向【ABCD】

17.1.应用相对数时应注意的问题有A.计算

相对数应有足够数量B.分析时不能以构成

比代替率C.注意资料的可比性D.比较两

样本率或构成时,不需进行假设检验E.对

样本率(或构成比)的比较要作假设检验

【ABCE】

17.2.标准化法的注意事项包括A.只适用于

某因素两组内部构成不同,并有可能影响

两组总率比较的情况B.比较多个标准化率

时,应采用同一标准人口C.标准化后的标

准化率反映当时当地的实际水平D.标准化

后的标准化率只是表示相互比较的资料间

的相对水平E.比较两样本的标准化率,当

样本容量较小时,还应作假设检验【ABDE】

17.3.X的2次方检验的理论依据是A.X的

2次方分布B.高斯分布C.t检验D.u检

验E.拟合优度检验【AE】

17.4.秩和检验常用于A.不满足t检验应用

条件的数值变量资料,或有序分类变量资

料(等级资料)B.数据来自正态总体,各总

体间方差相等C.一端是不确定数值的资料

D.二端是不确定数值的资料E.分布类型

不明资料【ACDE】

19.1.流行病学的研究目的除描述疾病与健

康的分布之外,还包括A.研究疾病的原因

B.研究疾病的自然史C.研究疾病预防控

制的策略及措施D.疾病监测E.疾病防治

效果的评价【ABCDE】

19.2.罹患率与发病率比较,其区别在于A.罹

患率可反映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程度

B.罹患率可用作描述疾病的分布C.罹患

率常用于衡量小范围人群中在较短时间内

新发病例的频率,观察时间可以日、周、

旬、月为单位D.罹患率可精确测量发病率

E.罹患率常用于疾病流行或爆发时的调

查,如传染病、食物中毒爆发调查【CDE】

19.3.患病率取决于A.生存率B.罹患率C.发

病率D.病程E.死亡率【CD】

19.4.常用的随机抽样方法有A.单纯随机抽

样B.系统抽样C.分层抽样D.整群抽样

E.多级抽样【ABCDE】

19.5.相对于队列研究而言,病例对照研究

的优点是A.组织实施较容易,省力、省钱、

省时间B.所需研究对象较少,特别适用于

罕见病的研究,有时甚至是惟一的选择

C.可同时研究一种疾病与多个因素的关

系,简称“一病多因”D.一般无伦理学问

题E.用途较广泛,可用于病因探索、初步

检验假设、干预措施效果考核【ABCDE】

19.6.相对于队列研究而言,病例对照研究

的缺点是A.不适于研究人群中暴露率很低

的因素,因为需要很大的样本量B.暴露因

素与疾病的时间先后常难以判断,因此不

能确证因果关系C.不能计算发病率或死亡

率等,因而不能直接分析相对危险度D.选

择研究对象时易产生选择偏倚E.回顾性调

查时易产生信息偏倚【ABCDE】

19.7.联系强度测量的常用指标有A.相对危

险度B.归因危险度C.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D.人群归因危险度E.人群归因危险度百

分比【ABCDE】

19.8.相对于病例对照研究而言,队列研究

的优点除样本量大、结果较稳定之外,还

包括A.研究对象在疾病发生前按暴露情况

分组且进行随访,所获得的资料完整可靠,

无回忆偏倚B.暴露因素与疾病的时间先后

顺序清晰,因此论证因果关系的能力强

C.可直接计算发病率或死亡率,因而能直

接计算相对危险度和特异危险度等指标,

直接估计暴露与疾病的联系强度大小D.有

助于了解疾病的自然史E.可同时研究一种

因素与多个疾病的关系,简称“一因多病”

【ABCDE】

19.9.相对于病例对照研究而言,队列研究

的缺点包括A.组织实施较难,费时间、费

力、费钱B.极易产生伦理问题C.不适于

研究发病率很低的疾病D.由于随访时间

长,所以容易产生失访偏倚E.设计要求高,

收集与分析资料较复杂【ACDE】

20.1.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包括A.关联的强

度B.关联的时间性C.关联的重复性D:

关联的合理性E.病因研究方法的论证强度

【ABCDE】

填空题

0.1.我国提出的(“大卫生”)观,是以预防

为主的具体表现。

0.2.预防医学的核心是(“防病”)和(“保

健”)。

0.3.亚健康介于(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

间。

0.4.(预防为主)才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最有

效、最可靠、最经济的途径。

1.1.自然环境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

境)。

1.2.次生环境分为(生活环境)和(劳动环

境)。

1.3.工业三废指的是(废气)、(废水)、(废

渣)。

1.4.生态系统按环境特征可分为(陆生生态

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

1.5.在生态系统中维持生物种群间物质与能

量流动的桥梁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1.6.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

(人为)因素。

1.7.衡量生态系统是否处于生态平衡状态,

最主要的标志是生物群落(种类)与(数量)

是否发生了改变。

1.8.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害称(公害)。

1.9.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危害的物质

称为(环境污染物)。

1.10.根据属性可将环境污染物分为(生物

性)、(化学性)、(物理性)的污染物。

1.11.根据污染物是否被转化可将其分为(一

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1.12.污染物在呼吸道最主要的吸收部位是

(肺泡),主要吸收机制是(简单扩散)。

1.13.化学物质在体内存在(物质)蓄积和(功

能)蓄积两种情况。

1.14.(排泄)是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向体

外转运的过程。

1.15.污染物的(理化特性)决定污染物的生

物半衰期。

1.16.(作用剂量)是指化学物质进入机体的

数量,一般以(mg/kg)体重表示。

1.17.(作用强度)一般指物理因素作用于机

体的程度。

1.18.协同作用又称(增毒作用)。

1.19.按危害的类型可将环境污染引起的疾

病分为(公害病)、(职业病)、(传染病)、(食

源性疾病)。

2.1.(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的主要能量

来源。

2.2.大气圈按气温的垂直变化特点分为5层,

即(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

层)、(逸散层)。

2.3.紫外线根据波长的长短分为(长波紫外

线),(中波紫外线),(短波紫外线)。

2.4.pH小于(5.6)的酸性降水称为酸雨。

2.5.(饮用水)是人类维持生命活动必不可少

的重要生活物质。

2.6.人类疾病80%与(水)有关。

2.7.我国的饮用水污染主要包括(生物性污

染)和(化学性污染),但总体而言,以(生

物性污染)为主。

2.8.饮用水化学性污染的健康危害特点一般

具有(慢性)或(潜在性)。

2.9.(饮用水安全)是保证人类健康的基本条

件。

2.10.集中式供水的水源一般有(地表水)和

(地下水)。

2.11.根据污染物的毒性可将化学性污染分

为(一般化学物)和(有毒化学物)。

2.12.(放射性)是指原子核在裂变过程中放

出α、β、γ射线。

2.13.放射性一般分为(天然放射性)和(人工

放射性)。

2.14.集中式给水的卫生措施主要包括(水源

选择)与(水质净化的消毒处理)。

2.15.要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对水的生理和生

活需求,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必须对水进行(净化)和(消毒)处理。

2.16.常用的混凝剂有(金属盐类混凝剂)和

(高分子混凝剂)两大类。

2.17.(消毒残效)是预防肠道传染病的重要

环节。

2.18.饮用水的消毒方法分为(物理法)和(化

学法)两类。

2.19.常规的水质处理包括(混凝沉淀)或(澄

清)、(过滤)和(消毒)。

2.20.水净化的目的(改善饮用水的物理性

质),(去除悬浮物质和部分病原体);消毒的目的是(杀灭水中的病原微生物)。

2.21.(氯化消毒)是最主要的饮用水消毒方

法。

2.22.氯化消毒是通过(次氯酸)的(强氧化)

作用来杀灭细菌。

2.23.目前农村大部分地区是(分散式给水)。

2.24.氯化消毒适用于(集中式给水)和(分散

式给水)的消毒。

2.25.常用的氯化消毒剂有(液氯)、(漂白粉)

和(漂白粉精)。

2.26.含氯化合物中具有杀菌能力的有效成

分称为(有效氯)。

2.27.(新型建筑装修材料)造成的污染已成

为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2.28.遮阳常采用(绿化)遮阳。

2.29.采暖尽量采用(集中式)采暖。

2.30.通风方式有(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

两种。

2.31.化妆品成分主要由(基质)和(辅料)组

成。

2.32.洗涤剂主要由(表面活性剂)和(添加剂)

两部分组成。

2.33.化妆品接触性皮炎主要包括(刺激性接

触性皮炎)和(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两类。2.34.化妆品光感性皮炎包括(光变应性接触

性皮炎)和(光毒性皮炎)。

2.35.化妆品皮肤色素沉着症主要表现为(不

规则斑片状)或(点状)色素沉着。

2.36.化妆品性皮肤痤疮多发生在(面部)。

2.37.化妆品性皮肤痤疮以(炎性毛囊性丘疹)

及(白头粉刺)多见。

2.38.洗涤剂对健康的危害主要取决于合成

洗涤剂的(表面活性剂)。

2.39.目前家居最常见的是(阴离子)型合成

洗涤剂。

2.40.合成洗涤剂对人体产生的健康危害主

要是(皮肤损害)。

3.1.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即(营养素)。3.2.(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

物质)、(维生素)为人体需要的与5大类营养素。

3.3.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参考摄人量DRIs

包括4项营养水平指标:(平均需要量)、(推荐摄入量)、(适宜摄入量)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3.4.KN1是以(EAR)为基础制定的。

3.5.(RNI)是健康个体的膳食营养素摄入目

标。

3.6.(U1)是平均每日可以摄入营养素的最高

量。

3.7.UL包括膳食、强化食物和添加剂等各种

来源的(营养素之和)。

3.8.机体能量来源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

脂肪和蛋白质在体内进行(生物氧化)。

3.9.机体能量一部分用于维持(体温)和向外

环境中散发,余者形成(三磷酸腺苷)储存于(高能磷酸键)中。

3.10.ATP在机体需要时释放出能量供机体

(基础代谢)、(体力活动)与婴幼儿、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需要。

3.11.蛋白质约占正常人体重的(16%),成

人体内每天约有(3%)的蛋白质被更新。

3.12.脂类包括(脂肪)和(类脂)。

3.13.磷脂和糖脂为(生物膜)的重要组成成

分。

3.14.脂肪是由一分子(甘油)和三分子(脂肪

酸)结合而成的(甘油三酯)。

3.15.类脂主要有(磷脂)、(糖脂)和(固醇

类)。

3.16.碳水化合物含有(碳)、(氢)、(氧)3

种元素,由碳和(水)等量化合而成。

3.17.碳水化合物按其聚合度可分为(单糖)、

(双糖)、(寡糖)和(多糖)等4类。

3.18.营养学上通常按维生素的溶解性分为

(脂溶性)和(水溶性)维生素两类。

3.19.凡体内含量大于体重(0.01%)的矿物

质称之为(常量)元素或(宏量)元素,反之称为(微量)元素。

3.20.按生物学作用将必需微量元素分为3

类:第一类为(人类必需微量元素);第二类为(人体可能必需微量元素);第三类为具有潜在的毒性,但在低剂量时,可能具有人体必需功能的元素。

3.21.谷类结构由(谷皮)、(胚乳)、(胚芽)3

个主要部分组成。

3.22.提高谷类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常可采

用(氨基酸强化)和(蛋白质互补)的方法。

3.23.谷类碳水化合物主要为(淀粉)。

3.24.谷类矿物质多以(植酸盐)形式存在。

3.25.(谷类)是膳食B族维生素的重要来源。

3.26.(大豆)是植物性食品中含蛋白质最多

的食品。

3.27.能抑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胃蛋白

酶等蛋白酶的物质称(蛋白酶抑制剂)。

3.28.采用(常压蒸汽)加热30分钟、1kg压

力加热(10~25)分钟,即可破坏生大豆中的抗胰蛋白酶因子。3.29.(脂肪氧化酶)是产生豆腥味及其他异

味的主要酶类。

3.30.采用(95℃)以上加热10~15分钟或用

(乙醇)处理后减压蒸发等方法均可脱去部

分豆腥味。

3.31.在pH(4.5~5.5)时可得到含植酸很

少的大豆蛋白。

3.32.(植物红细胞凝集素)为凝集人和动物

红细胞的一种蛋白质,可影响动物的生长,

(加热)即被破坏。

3.33.新鲜蔬菜、水果是供给维生素C、(胡

萝卜素)、(核黄素)和叶酸的重要来源。

3.34.(蔬菜水果)是膳食中矿物质的主要来

源。

3.35.绿叶蔬菜一般每100g含钙在(100)mg

以上,含铁(1~2)mg。

3.36.蔬菜水果中的芳香物质为油状挥发性

化合物,称(精油)。

3.37.有些芳香物质是以(糖苷)或(氨基酸)

状态存在,必须的(酶)的作用,分解成精

油才具有香味。

3.38.畜肉蛋白质大部分存在于(肌肉)组织

中。

3.39.按照蛋白质在肌肉组织中存在的部位

不同,分为(肌浆)中的蛋白质,(肌原纤维)

中的蛋白质,(间质蛋白)。

3.40.畜肉类脂肪以(饱和脂肪酸)为主。

3.41.畜肉中的碳水化合物以(糖原)形式存

在于肌肉和肝脏中。

3.42.畜肉矿物质中铁以(血色素铁)的形式

存在。

3.43.畜肉中(B)族维生素含量丰富。

3.44.鱼类是(维生素B2)的良好来源。

3.45.乳类食品中以(牛奶)为食用最普遍。

3.46.(脱脂)奶粉适合于腹泻的婴儿及要求

少脂膳食的患者。

3.47.酸奶是一种(发酵)制品。

3.48.酸奶经过不同工艺发酵而成,其中以

(酸牛奶)最为普遍。

3.49.蛋类中食用最普遍、销量最大的是(鸡

蛋)。

3.50.蛋黄中蛋白质主要是(卵黄磷)蛋白和

(卵黄球)蛋白。

3.51.食品营养价值的评定具体包括(营养素

的种类及含量)、(营养素质量)、(营养质

量指数)。

3.52.营养质量指数即(营养素密度)与(能量

密度)之比。

3.53.当今世界的膳食模式有(东方膳食结

构)、(经济发达国家的膳食结构)、(日本

膳食结构)、(地中海膳食结构)。

3.54.建议成年人每天进行累计相当于步行

(6000)步以上的身体活动,如果身体条件

允许,最好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的活动。

3.55.医院膳食大体分为(基本膳食)、(治疗

膳食)和(试验膳食)。

3.56.治疗膳食大致归为3类,即(增减营养

素膳食)、(特别制备膳食)、(计量控制膳

食)。

3.57.干膳为配合(阿迪斯)计数检验的一种

膳食。

3.58.胆囊造影膳食为配合(胆囊造影术)的

一种膳食。

3.59.肌酐试验膳食为配合检查(内生肌酐清

除率)的一种膳食。

3.60.饱餐试验餐为配合检查(心脏)功能的

一种膳食。

3.61.(葡萄糖耐量试验)膳食可配合诊断糖

尿病及糖尿病分型的一种膳食。

3.62.放射性核素吸碘试验膳食为配合协助

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一种膳食。

3.63.布洛卡改良公式:标准体重(kg)=([身

高(cm)-105])。

3.64.(身体质量指数)以体重(kg)/(身高

m)2公式表示。

4.1.职业人群健康教育包括(职业健康)教育

和(一般健康)教育。

5.1.手术室分为(无菌区)、(清洁区)和(非

消毒区)。

5.2.医院环境的室内微小气候主要是指(气

温)、(气湿)、(气流)和(辐射)。

5.3.医院室内气温按季节不同可分为(夏季

空调温度)和(冬季采暖温度)两种。

5.4.一般在夏季,特殊病房的相对湿度应为

(50%~60%)。

5.5.医护人员应做到“四轻”,即(走路轻)、

(说话轻)、(操作轻)、(关门轻)。

6.1.衡量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有(国民生产

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6.2.狭义的文化即(精神文化)。

6.3.(教育)是人们社会化的过程和手段。

6.4.教育的职能有两个:一是对人的(智能)

规范,二是对人的(行为)规范。

6.5.生活方式以(经济)为基础,以(文化)为

导向。

6.6.能力主要是指人的(智力)和(技能)。

6.7.社会因素与心理因素相互作用,关系密

切不可分,常合称为(社会心理因素)。

6.8.常见的应激事件有(学习环境因素)、(社

会环境因素)、(家庭生活环境因素)。

6.9.WH0指出大约在2015年,(生活行为方

式)疾病将成为人类的头号杀手。

7.1.疾病自然史的3个不同阶段分为(发病

前期)、(发病期)、发病后期。

7.2.计划免疫程序包括(儿童基础)免疫程序

和特殊人群或(特殊地区人群).免疫程序

两种。

7.3.疾病的发病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和

(遗传)因素。

7.4.自我保健又称其为(原始)预防或(源头)

预防。

7.5.(卫生法规)是以宪法和卫生法律为依

据。

7.6.(卫生规章)是卫生法律和法规的补充。

7.7.卫生监督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

7.8.卫生监督按其性质可分为(预防性卫生

监督)、(经常性卫生监督)与(应急性卫生

监督)等。

7.9.疾病监测的步骤有(收集资料)、(整理

分析资料)、(信息上报与反馈)。

8.1.地方病的流行特征有(发病地点区域

性)、(致病病因明确性)、(控制效果显著

性)。

8.2.机体吸收的(碘)主要用于合成甲状腺激

素。

8.3.可通过测定(尿碘排出量)来估计碘的摄

入量。

8.4.(食物)和(饮用水)中缺碘是导致碘缺乏

病的主要原因。

8.5.(甲状腺)是机体储存碘的主要器官。

8.6.地方性甲状腺肿的临床诊断,以(B超法)

的诊断结果为准。

8.7.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分型标准为(弥漫

型)、(结节型)、(混合型)。

8.8.(智力低下)是地方性克汀病的主要特

点。

8.9.地方性克汀病可分为3类(神经型)、(黏

液性水肿型)、(混合型)。

8.10.摄入量超过(6mg/d)的氟即引起氟中

毒。

8.11.地方性氟中毒按氟的摄入来源可分为

(饮水型)和(燃煤污染型)。

8.12.(氟斑牙)是地方性氟中毒最早出现的

症状。

8.13.防治氟中毒的根本措施在于(预防)。

8.14.地方性砷中毒有(饮水型)和(燃煤型)

两个污染类型。

8.15.饮水型砷中毒主要是通过饮用(高砷水)

而引起的中毒。

9.1.(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是诊断职业病的主

要参考依据。

9.2.职业病的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接触指

标)和(效应指标)。

9.3.职业病防治工作应坚持(预防为主)、(防

治结合)的方针。

9.4.职业病防治在实际工作中,应遵循“(三

级预防)”原则.。

9.5.脱离接触毒物一段时间后,才呈现中毒

临床表现,称(迟发性中毒)。

9.6.职业中毒的诊断要以(职业病)诊断的一

般原则为前提。

9.7.职业病的治疗,主要分为(病因治疗)、

(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3种类型。

9.8.职业中毒的预防必须采取(综合治理)措

施。

9.9.铅中毒典型症状是(腹绞痛)。

9.10.一氧化碳轻度中毒以(脑缺氧)反应为

主要表现。

9.11.苯以(蒸气)形式从呼吸道进人人体。

9.12.急性苯中毒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

的麻醉作用。。

9.13.两种以上粉尘混合存在时一般称为(混

合性粉尘)。

9.14.矽肺合并(肺结核)是患者死亡最常见

的原因。

9.15.目前治疗矽肺主要以(减轻症状)、(延

缓病情进展)为主。

9.16.热痉挛主要症状以(肌肉痉挛)为主。

9.17.职业性噪声分为(机械性噪声)、(流体

动力性噪声)、(电磁性噪声)。

9.18.根据听力损伤的程度,可将永久性听

阈位移分为(听力缺失)、(听力损伤)和(噪

声性耳聋)。

9.19.职业性手臂振动病的典型表现为(振动

性白指)。

10.1.营养性疾病的防制可以从(膳食指导)

和(营养健康教育)两个方面进行。

10.2.肥胖按发生原因可分为(遗传性肥胖)、

(继发性肥胖)和(单纯性肥胖)。

10.3.在肥胖发生发展上起着非常重要作用

的是(环境因素)。

10.4.现阶段肥胖的基础治疗缺一不可的两

个支柱是(长期控制能量摄入)和(增加能

量消耗)。

10.5.脂肪对血胆固醇含量的影响,主要取

决于脂肪酸(碳链的长短)及(不饱和的程

度)。

10.6.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以(体循环)动脉

血压增高为主的临床综合征,常伴有心、

脑、肾、视网膜(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

10.7.糖尿病临床表现有糖耐量减低、高血

糖、尿糖和、(多尿)、(多饮)、(多食)、(消

瘦乏力)等症状。

10.8.糖尿病患者食谱编制可分为(营养成分

计算法)、(食品交换法)和(统一菜肴法)三

种方法。

10.9.人体尿酸的来源有(外源性)占20%和

(内源性)占80%。

10.10.骨质疏松症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

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特

发性骨质疏松症)。

10.11.发生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原因是(缺

钙)。

10.12.骨质疏松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是(骨

痛),尤其以(腰背部)最为常见。

10.13.骨折最常见的是(椎体)骨折,危害最

大的是(髋部)骨折。

10.14.组成骨基质的原料是(蛋白质),骨钙

化的场所是(骨基质)。

10.15.食物中毒按病原分为(细菌性食物中

毒)、(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有毒动

植物中毒)及(化学性食物中毒)。

10.16.引起食物中毒的普通变形杆菌主要为

(普通变形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和(摩根

菌)。

10.17.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在临床上可

分为(呕吐型)和(腹泻型)两类。

10.18.食品中的肉毒梭菌主要来源于带菌的

(土壤)、(尘埃)及(粪便)。

10.19.常见的真菌食物中毒有(赤霉病麦)和

(霉变甘蔗)中毒。

10.20.毒蕈中毒可分为(胃肠型)、(神经精

神型)、(溶血型)、(肝肾损害型)。

11.1.重要的传染源病人的病程一般分为3

个阶段:(潜伏期)、(临床症状期)和(恢复

期)。

11.2.病原携带者按其携带病原种类的不同

分为(带茵者)、(带病毒者)和(带虫者)3

类。

11.3.病原携带者按其携带状态和临床分期

的不同分为(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恢复期

病原携带者)、(健康病原携带者)。

11.4.空气传播是(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

播方式,包括经(飞沫)、(飞沫核)和(尘

埃)3种方式。

11.5.经水传播的方式包括(经饮水传播)和

(经疫水传播)。

11.6.传播途径是病原体在外环境中借助于

传播因素而实现人与人之间互相传播的,

可统称为(水平传播)。

11.7.垂直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

(子代)的传播。

11.8.《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

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

类共(37)种。

11.9.一经诊断为传染病或可疑传染病的病

人,应立即按照法定传染病的类型实行分

级管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

告)、(早隔离)和(早治疗)。

11.10.消毒处理方法可分为(预防性消毒)、

(疫源地消毒)。

11.11.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

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

传播。

11.12.流感病毒颗粒的外层为两种表面抗

原,即(血凝素抗原)和(神经氨酸酶抗原)。

11.13.流感病毒颗粒的中间层为(基质蛋白)

形成的厚实的球形蛋白壳;内层为(核衣

壳),由病毒基因组与核蛋白组成。

11.14.2009年3月从墨西哥开始流行的甲型

HIN1流感与(甲型流感病毒)的变异有关。

11.15.流感病毒变异的种类包括(抗原漂

移)、(抗原转换)。

11.16.流感病毒变异机制有(基因突变)和

(基因重组)。

11.17.2009年3月墨西哥甲型流感病毒A/

HIN1是一种集中了(猪流感病毒)、(人流感

病毒)和(禽流感病毒)特征的混合病毒,是

基因重组的结果。

11.18.当前流感重点的防制措施是(加强疫

情监测)和(疫苗接种)。

11.19.目前公认预防流感最有效方法是(对

高危人群接种流感疫苗)。

11.20.结核杆菌主要包括(结核分枝杆菌)、

(牛型分枝杆菌)、(非洲型分枝杆菌)和(田

鼠型分枝杆菌)。

11.21.WH0呼吁各国政府制订和推行国家结

核病控制规划,特别强调控制措施的核心

是(推行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用以控制

传染源。

11.22.结核病的首要控制对象是(痰中排菌

的肺结核病人)。

11.23.卡介苗的接种对象为(新生儿)和(婴

儿),接种卡介苗最迟不超过(1)岁,保护

期为(5~10)年。

11.24.乙肝病毒在显微镜下观察有3种不同

形态的颗粒是(大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

和(管型颗粒)。

11.25.乙肝主要的传染源是(乙肝病人)和

(HBsAg携带者)。

11.26.乙肝主要传播途径有(经血传播)、(垂

直传播)、(性传播)和(日常生活接触传

播)。

11.27.母亲将其携带的HBV传给胎儿或婴儿

主要有3种方式,即(妊娠传播)、(分娩传

播)、(产后传播)。

11.28.预防HBV保护易感人群包括用乙肝疫

苗进行(主动免疫)和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

进行(被动免疫),(主动免疫)是主要措施。

11.29.HIV根据血清学特性和核酸序列测定

分为(HIV一1)和(HIV一2)两型病毒。

11.30.AIDS惟一的传染源是(感染HIV的

人)。

11.31.AIDS的传播途径有(性传播)、(经血

传播)、(垂直传播)。

12.1.慢性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一般为:(正

常人)→(高危人群)→(疾病)→(并发症),

从任何一个阶段实施预防干预都能产生明

显的效果,干预越早,效果越好。

12.2.心脑血管疾病总的预防策略是以(社区)

为基础、(三级预防)相结合、采用(健康促

进)手段、开展综合防治。

12.3.防止肥胖最有效的措施是(合理膳食)

与(适量运动)相结合。

12.4.临床上将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

糖尿病。

12.5.糖尿病的预防措施是针对不同的目标

人群,采取“(三级预防)”措施。

12.6.糖尿病第二级预防的筛检方法包括(空

腹血糖检测)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13.1.我国药源性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是(药

物滥用)。

13.2.临床常见的药物过敏反应有(过敏性休

克)、(血液病样反应)、(固定型药疹)、(剥

脱性皮炎型药疹)等。

13.3.发生二重感染的致病菌主要为(霉菌)、

(金黄色葡萄糖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

13.4.医源性感染按其病原体来源可分为(外

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

13.5.医源性感染传播途径包括(接触传播)、

(空气传播)、(共同媒介传播)、(生物媒介

传播)。

13.6.我国医源性感染中以(肺部感染)发生

率最高。

13.7.判断肺部感染的主要依据为(临床表现)

和(X线透视)或照片。

13.8.66%~86%尿路感染的发生与(导尿管)

的使用有关。

14.1.社会病的诊断包括(临床个案诊断)和

(社会诊断)。

14.2.社会处方的要点是(改善生存环境质

量)、(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14.3.WHO指出,人的健康和寿命60%取决

于(个人因素),其中(个人心理素质)、(生

活方式)与(行为)是主要因素。

14.4.自杀行为具有家庭(聚集)性和(遗传)

性。

14.5.自杀行为可以从(病因)、(发病)、(康

复)方面进行预防和制止。

14.6.吸毒的影响因素包括(社会因素)、(人

生观成因)、(心理因素)和(自感效力的巨

大魔力)。

14.7.吸毒后中毒的主要特征有(嗜睡)、(感

觉迟钝)、运动失调、幻觉、妄想、(定向

障碍)等。

14.8.静脉注射毒品给滥用者带来感染性合

并症,最常见的有(化脓性感染)和(乙型肝

炎),及令人担忧的(艾滋病)。

15.1.确定总体之后,研究者应对每个观察

单位的某项特征进行观察或测量,这种特

征能表现观察单位的变异性,称为(变量)。

15.2.医学统计资料的来源主要有(统计报

表)、(医疗卫生工作记录)、(专题调查或

实验研究)。

15.3.如果线图的横轴和纵轴都是算术尺度,

称(普通线图);横轴是算术尺度,纵轴是

对数尺度,称(半对数线图)。

16.1.数值变量资料的集中趋势指标是用平

均数来描述的,代表一组同质变量值的平

均水平。常用的平均数有算术均数、(几何

均数)和(中位数)。

16.2。(正态分布)也称高斯分布,是医学和

生物学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连续性分布。

16.3.总体均数可信区间的计算方法,随总

体标准差σ是否已知,以及样本含量n的

大小而异,通常有(t分布)和(u分布)两类

方法。

16.4.测得某地90名正常成年女性红细胞数

(10的12次方/L)的均值为4.18、标准

差为0.29。则该地正常成年女性红细胞数

总体均数的95%可信区间为(10的12次方

/L)。

16.5.可信区间估计的优劣取决于两个要素。

第一个要素是准确性,又称可靠性,反映

为(可信度1-α)的大小;第二个要素是估

计精确性,常用(可信区间的长度Cu—CL)

衡量。

16.6.计量资料的假设检验中,最为简单、

常用的方法是(t检验)。

17.1.率的标准误越小,表示率的抽样误差

越(小),用样本率估计总体率的可靠样就

越(大),否则反之。

17.2.检查居民800人类便中蛔虫阳性200

人,阳性率为25%,则阳性率的标准误是(1.53%)。

17.3.某疗法治疗某病28人,10人有效,则

该疗法有效率的95%可信区间为(<19%,56%>)。

17.4.当n较大,P和1一P均不太小时,如

np与n(1一P)均大于5时,样品率P的抽样分布近似正态分布,可按(正态近似法)求总体率的1-α可信区间。

17.5.当样本含量行足够大,且样本率P和

(1一p)均不太小,如np与n(1-p)均≥5时,样本率P也是以总体率π为中心呈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的。这时,两率差别的假设检验可用(u)检验。

17.6.四格表资料可用X的2次方检验推断

(两个总体率构成比)之间有无差别。

17.7.行×列表资料X的2平方检验的专有

公式为(χ的2平方=n((∑(A*A/(nR*nc)))-1),u=(行数一1)(列数一

1))。

18.1.若两变量X、y同时增大或减小,变化

趋势是同向的,称为(正)相关;反之X、y 问是反向变化,称为(负)相关。

18.2.以符号(r)表示样本相关系数;以符号

p表示总体相关系数。

19.1.从健康到疾病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

称其为(健康疾病连续带)。

19.2.疾病从发生到结局的自然发展过程称

为(疾病的自然史)。

19.3.暴露人口必须符合两个条件:①必须

是观察时间内、观察地区内的人群;②(必须具备可能罹患所要观察的疾病的可能)。

19.4.计算生存率时需确定起算时间及结算

时间。一般以确诊日期、手术日期、(住院日期)为起算时间。结算时间通常以1、3、5年计算,以(5)年最常用。

19.5.病例对照研究的种类包括(非匹配病例

的对照研究)和匹配病例对照研究。匹配分为(频数匹配)和(个体匹配)。

19.6.累积发病率=(观察期间内发病例数/

观察开始时的要数=a/n)。

19.7.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累积发病率差异的

显著性检验可用(X的平方检验)或z检验,发病密度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应该采用(二项分布检验)、泊松分布检验等方法。19.8.筛检试验的评价是指将待评价的筛检

试验方法与(“金标准”诊断方法)进行同步盲法比较,以评价该筛检试验方法对某疾病诊断的真实性和效益。

19.9.影响筛检可靠性的因素包括(受试对象

变异)、(观察者变异)和测量变异。

20.1.生态学模型将宿主与环境作为病因的

整体来考虑,主要有(三角模型)和轮状模型。

20.2.病因假设检验常见的检验步骤是:病

因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实验研究)。

20.3.各种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验证前因后果

时间顺序的力度不同,(实验性研究)和(队列研究)最强,病例对照研究次之,横断面研究不能确定前因后果的时间顺序。

20.4.一个因果研究本身必须要求达到关联

强度和(关联时间顺序)的标准,重复性和(合理性)是该研究的外部评价,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不吻合则因果关联的可信度降低。(研究方法的论证强度)决定因果关联结论的把握度。

名词解释题目录

0.1.预防医学

0.2.医学模式

0.3.健康

1.1.人类环境

1.2.社会环境

1.3.生态系统

1.4.食物网

1.5.生态平衡

1.6.生态平衡失调

1.7.环境污染

1.8.食物链

1.9.污染物的转化

1.10.二次污染物

1.11.一次污染物

1.12.物质蓄积

1.13.功能蓄积

1.14.生物转化

1.15.代谢活化作用

1.16.代谢解毒作用

1.17.剂量-效应关系

1.18.剂量-反应关系

1.19.化学物的联合作用

1.20.相加作用

1.21.协同作用

1.22.加强作用

1.23.拮抗作用

1.24.独立作用

1.25.公害病

1.26.职业病

2.1.生活环境

2.2.大气化学污染的急性危害

2.3.大气化学污染的慢性危害2.4.温室效应

2.5.臭氧空洞

2.6.气候变化

2.7.介水传染病

2.8.集中式给水

2.9.混凝沉淀

2.10.过滤

2.11.室内空气污染

2.12.健康相关产品

2.13.洗涤剂

2.14.消毒剂

2.15.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

2.16.光变应性接触性皮炎(PCD)

2.17.光毒性皮炎

3.1.营养

3.2.平均需要量

3.3.适宜摄人量(AI)

3.4.可耐受性

3.5.必需脂肪酸

3.6.必需微量元素

3.7.合理膳食

3.8.食品营养价值

3.9.巴氏杀菌乳

3.10.全脂奶粉

3.11.调制奶粉

3.12.膳食结构

3.13.试验膳食

3.14.隐血试验膳食

3.15.化学分析法

3.16.食物频率法

3.17.食品添加剂

4.1.职业性有害因素

4.2.职业生命阶段

4.3.职业生命质量

4.4.职业健康促进

4.5.职业健康监护

4.6.就业前健康检查

4.7.职业禁忌证

4.8.定期健康检查

4.9.应急性健康检查

4.10.职业卫生服务

5.1.护理职业暴露

5.2.医院护理区

6.1.非物质环境

6.2.社会环境因素

6.3.心理因素

6.4.情绪

6.5.生活事件

6.6.个性

6.7.气质

6.8.性格

6.9.应激

6.10.行为

6.11.行为医学

6.12.促进健康的行为

6.13.危害健康的行为

6.14.酗酒

7.1.初级卫生保障

7.2.特殊预防

7.3.环境保护

7.4.健康教育

7.5.自我保健

7.6.卫生法

7.7.卫生法律

7.8.卫生标准

7.9.卫生技术操作规程

7.10.国际卫生条约

7.11.卫生监督

7.12.预防性卫生监督

7.13.经常性卫生监督

7.14.应急性卫生监督

7.15.疾病监测

7.1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7.17.“重大传染病疫情”

7.18.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8.1.地方病

8.2.地球化学性疾病

8.3.自然生物源性地方病

8.4.碘缺乏病

8.5.地方性甲状腺肿

8.6.地方性克汀病

8.7.地方性氟中毒

8.8.氟斑牙

8.9.地方性氟骨症

8.10.地方性砷中毒

8.11.燃煤性砷中毒

9.1.职业性病损

9.2.职业病

9.3.工伤

9.4.工作有关疾病

9.5.生产性毒物

9.6.职业中毒

9.7.急性职业中毒

9.8.慢性职业中毒

9.9.亚急性职业中毒

9.10.中毒的观察对象

9.11.生产性粉尘

9.12.硅酸盐肺

9.13.炭尘肺

9.14.混合型尘肺

9.15.金属尘肺

9.16.矽肺

9.17.煤工尘肺

9.18.有机粉尘

9.19.棉尘病

9.20.高温接触作业

9.21.噪声

9.22.职业性噪声聋

9.23.噪声作业

9.24.职业性手臂振动病

10.1.肥胖

10.2.动脉粥样硬化

10.3.冠心病

10.4.糖尿病

10.5.痛风

10.6.骨质疏松症

10.7.“神奈川现象”

10.8.有毒动植物中毒

11.1.传染病流行病学

11.2.传染源

11.3.临床症状期

11.4.恢复期

11.5.传播途径

11.6.免疫屏障

11.7.结核病

11.8.乙型肝炎

11.9.艾滋病

12.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12.2.糖尿病

13.1.医源性疾病

13.2.药源性医源性疾病

13.3.戒断症状

13.4.感染性医源性疾病

14.1.社会病

14.2.社会诊断

14.3.社会处方

14.4.自杀

14.5.吸毒

15.1.医学统计学

15.2.同质

15.3.变异

15.4.总体

15.5.样本含量

15.6.误差

15.7.统计描述

15.8.统计推断

16.1.算术均数

16.2.几何均数

16.3.中位数

16.4.百分位数

16.5.极差

16.6.四分位数间距

16.7.方差

16.8.标准差

16.9.变异系数

16.10.医学参考值

16.11.抽样误差

16.12.标准误

16.13.总体均数的区间估计

16.14.假设检验

17.1.率的抽样误差

18.1.直线相关

18.2.相关系数

19.1.“三间分布”

19.2.发病率

19.3.罹患率

19.4。患病率

19.5.感染率

19.6.续发率

19.7.死亡率

19.8.病死率

19.9.生存率

19.10.病例对照研究

19.11.队列研究

19.12.筛检试验评价的真实性

19.13.阳性预测性

19.14.阴性预测性

19.15.似然比

20.1.疾病病因

20.2.关联的强度

20.3.关联的时间性

20.4.关联的重复性

20.5.关联的合理性

名词解释题答案

0.1.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应用宏

观与微观的技术手段,研究健康影响因素

及其作用规律,阐明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

健康的相互关系,制定公共卫生策略与措

施,以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

命、提高生命质量为目标的一门医学科学。

0.2.医学模式是人类在认识自身健康与防治

疾病过程中对医学问题的整体思维方法。

0.3.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还应具

有优质的生命质量。

1.1.人类环境是指地球上围绕着人群的空间

及其中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生

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是人类赖以

生存的物质条件。

1.2.社会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它是指人类

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

社会劳动与生活活动所形成的政治制度、

经济体系、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精神文

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总和。

1.3.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由生

物群落(包括微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类等)

与非生物环境(包括空气、水体、土壤等)

所组成的生物环境体系。

1.4.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交错相连,形成

复杂的网络状食物关系即食物网。

1.5.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生物群落

的数量、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相互

适应、相互协调的状态。

1.6.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影响超过了生态系统

自身的调节能力时,就会引起生态系统数

量、结构与功能的失调,即生态平衡失调。

1.7.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污染

原因,使得进入环境的污染因素的量或作

用强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的

组成与性质发生了改变,造成了生态平衡

失调,并对人类健康产生了直接、间接或

潜在的有害影响的现象。

1.8.食物链是指环境中较低级别的生物体以

食物形式被另一种生物体吞食,而后者又

被较高级别的生物体吞食,在生物体之间

构成不同营养级别的生物体逐级被吞食的

生存链关系。

1.9.化学性的污染物可在环境中通过环境的

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转变成另一种物

质的过程称为污染物的转化。

1.10.二次污染物是指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

后,在环境中发生各种反应而转化形成的

与一次污染物理化性状不同的新污染物。

1.11.从污染源直接排放到环境中未经转化

的污染物称为一次污染物。

1.12.物质蓄积是指化学物质在体内某些组

织或器官中的量随接触时间的延长而不断

增多,可蓄积到引起机体中毒的浓度水平。

1.13.功能蓄积是指化学物质对机体的某一

器官或组织的损害作用,随机体与化学物

质接触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但化学物

质在该组织或器官中的含量并无明显增

加。

1.14.进入体内的环境污染物在体内代谢酶

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生

成结构、功能、毒性不同的代谢产物的过

程即为生物转化。

1.15.代谢活化作用是指化学污染物经体内

代谢转化后其毒性反而增加的过程。

1.16.代谢解毒作用是指化学污染物在体内

酶系统的作用下,其毒性结构破坏、降解、

毒性减低或消失,或形成水溶性较强易排

出体外的代谢产物的过程。

1.17.剂量效应关系是指某化学物质的摄入

量与其引起机体生物学效应强度之间的关

系。

1.18.剂量-反应关系是指暴露于某化学污染

物的群体中,暴露剂量与群体中出现某种

强度的生物学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1.19.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质同时或先

后进入机体并相互影响所产生的综合毒性

效应,称为化学物的联合作用。

1.20.相加作用是指多种化学毒物同时存在

时的毒效应等于各化学毒物单独作用时毒

效应的总和。

1.21.协同作用是指多种化学毒物同时存在

时的毒效应大于各化学毒物单独作用时毒

效应的总和。

1.22.加强作用是指一种化学物质对某器官

或系统本身并无毒性,但与另一种化学毒

物同时或先后进入机体时,使其化学物毒

性增强。

1.23.拮抗作用是指多种化学毒物同时存在

时的毒效应小于各化学毒物单独作用时毒

效应之和。

1.24.独立作用是指由于各个化学毒物的毒

作用机制不同或毒作用靶不同或其毒效应

终点不同,所引发的毒效应也互不干扰,

表现为各自的毒效应。

1.25.公害病是指由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

经过政府认定的一类地区性环境污染性疾

病。

1.26.职业病是指由生产劳动环境和生产劳

动过程中存在或产生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引

起的一类疾病。

2.1.生活环境是指人类生活活动所依存的各

种外界环境要素的总和,它包括大气、水、

土壤、住宅以及健康相关产品等。

2.2.大气化学污染的急性危害是指当大气污

染物的浓度在短期内急剧增高,使当地居

民吸入大量的污染物可造成人体健康的急

性损害作用。

2.3.大气化学污染的慢性危害是指居民长期

接触低浓度的大气化学污染物可引起各种

慢性危害。

2.4.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大气中的C02、

CH4、N2O和CFCs等气体能吸收地表发射的

热辐射,使大气温度增加的现象。

2.5.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被广泛应用

的氯氟烃和溴氟烃等物质进入大气,导致

污染区臭氧层臭氧消耗,即出现臭氧层空

洞。

2.6.气候变化是指大气污染物中的烟尘能促

使云雾形成,从而吸收太阳的直射或散射

光,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和紫外线辐射

到地面的强度减弱。

2.7.介水传染病是指机体通过饮用或接触被

病原体污染的水,或食用被该种水污染的

食物而传播的疾病。

2.8.集中式给水是指由水源集中取水,经集

中净化的消毒后,通过输水设施输送到用

户的供水方式。

2.9.混凝沉淀是指天然水中细小的胶体物质

和悬浮物,难以自然沉淀,需要借助混凝

剂的凝聚、絮凝作用形成较大的絮状物,

从水中沉降下来,使水质得到澄清,这一

过程称混凝沉淀。

2.10.过滤是指浑水经过具有孔隙或多孔性

结构的滤料阻隔截留水中微细的悬浮物质

和微生物等杂质,使水质得到净化澄清的

处理过程。

2.11.室内空气污染是指由于住宅室内存在

能释放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源,加之室内

环境通风不良而导致室内空气中有毒物质

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进而引起人体一

系列不适症状。

2.12.健康相关产品是指人们日常生活所能

接触到的,并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相关的市

场产品,包括物理性的、化学性的、生物

性的健康相关产品。

2.13.洗涤剂是指一类用于去除物体表面污

垢,使被去污的物品通过洗涤后达到去污

目的的家用化学品。

2.14.消毒剂是指一类用于杀灭病原微生物

的家用化学品。

2.15.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是指由化妆品

中含有的变应原物质经机体T淋巴细胞介

导的皮肤迟发型变态反应性组织损伤。

2.16.光变应性接触性皮炎PCD是指使用含

有光变应原物质的化妆品后,接触日光的

部位出现T细胞介导的湿疹样皮肤炎症反

应,而不接触日光的部位则不出现这种反

应。

2.17.光毒性皮炎是指某些化妆品中的物质

能增加皮肤对光的敏感性,日光照射后这

些物质对皮肤产生毒性刺激导致损伤。

3.1.营养是指人体摄入、消化、吸收和利用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以维持人体的健康水

平。

3.2.平均需要量指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

理状况的群体中对某种营养素需要量的平

均值。

3.3.A1是通过观察或实验研究获得的健康人

群的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

3.4.“可耐受性”是指这一剂量在生物学上

大体可以耐受的,但并不表示可能是有益

的。

3.5.人体不可缺少而机体又不能合成即必须

通过食物供给的脂肪酸为必需脂肪酸。

3.6.人体中某些化学元素存在数量极少,甚

至仅有痕量,但有一定的生理功能,且必

须通过食物摄入,称之为必需微量元素。

3.7.合理膳食又称平衡膳食或健康膳食,是

指全面达到营养供给量的膳食。既保证摄

食者能量和各种营养素全面达到营养生理

需要量,又在各种营养素之间建立起一种

生理上的平衡。

3.8.食品营养价值是指某种食品所含营养素

和能量满足人体营养需要的程度。

3.9.巴氏杀菌乳:是将新鲜生牛奶经过过滤、

加热杀菌后,分装出售的饮用奶。

3.10.全脂奶粉是将鲜奶消毒后,除去70%~

80%水分,采用喷雾干燥法,将奶喷成雾

状微粒。

3.11.调制奶粉又称人乳化奶粉,该奶粉是

以牛奶为基础,按照人乳组成的模式和特

点,加以调制而成,使各种营养成分的含

量、种类和比例接近母乳。

3.12.膳食结构又称为食物结构,是指消耗

的食物种类及其数量的相对构成,它表示

食物中各种营养素的组成关系。

3.13.试验膳食:指在临床诊断、治疗疾病

过程中常用来配合进行某些特殊功能检查

的膳食。

3.14.隐血试验膳食为配合检验粪便中是否

有隐血,以诊断胃肠道有无出血的一种膳

食。

3.15.化学分析法指将调查对象的一日份全

部熟食收集齐全,在实验中进行化学分析,

测定其中能量和各种营养素含量的方法。

3.16.食物频率法是问卷的形式进行的估计

被调查者在指定的一段时期内摄入某些食

物的频率的一种方法。

3.17.食品添加剂系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

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

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4.1.在生产环境、生产过程或劳动过程中存

在或产生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或劳动

能力的因素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

4.2.职业生命阶段是指从开始职业活动到离

开职业岗位的时间段。

4.3.职业生命质量是指劳动者对工作的感受

和职业对劳动者的身心效应。

4.4.职业健康促进是指综合对职业人群进行

健康教育,对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政策、法规、制度和组织进行卫生干预,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环境条件,加强职业卫生服务等,达到促进劳动者健康,提高工作生命质量的目的。

4.5.职业健康监护是指通过各种检测和分析

手段,评价劳动者接触职业有害因素的影响及危害程度,掌握劳动者的健康状况,及早地发现劳动者健康损害的征象,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处理措施,防止职业性疾患的发生与发展。

4.6.就业前健康检查是指对准备从事某项工

作(或转换从事新的工作)的人员在上岗之前进行的健康检查。

4.7.职业禁忌证是指不宜从事某一特定职业

或接触某一特定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特殊生理或病理状态。

4.8.定期健康检查是指按一定的时间间隔,

对从事某种职业或接触某种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劳动者进行健康状况的检查(包括常规检查和有针对性内容的检查),以及时、及早地发现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早期损害或可疑象征,以利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4.9.应急性健康检查是指对出现职业卫生与

职业安全事故的工作场所或劳动环境中受有害因素暴露的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

4.10.职业卫生服务是卫生服务体系的一部

分,是以职业人群和劳动环境为对象的一种特殊形式的预防性卫生服务。

5.1.护理职业暴露是指护理人员在医院护理

工作中,对存在的各种生物、物理、化学及社会心理因素的职业接触。

5.2.医院护理区是指医院护理人员进行职业

活动所涉及的区域范围,包括病房、门诊(注射室、换药室)、急诊室、手术室、供应室等。

6.1.非物质环境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与社

会交往活动中建立起来的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体系。

6.2.社会环境因素是指存在于社会人文环境

体系中的各种非物质要素的综合。

6.3.心理因素是指一个人心理活动过程和个

性特征有关的因素。心理活动过程是由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所构成。

6.4.情绪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符合自己的需

要的态度体验。

6.5.生活事件是指日常生活中引起人的心理

平衡失调的事件。

6.6.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

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

6.7.气质即通常所说的脾气,是个人在情绪

发生的速度、强度、持久性、灵活性等心理特征的总和,也是人的情感体验特点的综合。

6.8.性格是指人类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稳

定、定型化即一贯性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的行为方式。

6.9.应激是指人们面对困难与逆境而产生的

压力和反应。亦指机体与环境缺乏适应的一种心理状态,又称为心理压力或紧张刺激。

6.10.行为是具有认识、思维能力的人对环

境刺激所作出的能动反应,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

6.11.通过研究行为、分析心理活动过程与

健康和疾病的关系的学科称为行为医学。

6.12.促进健康的行为是指个体或群体表现

出的在客观上促进或有利于健康的一组行为群,促进健康的行为又称为良好行为。

6.13.危害健康的行为是指社会适应不良的

行为,是一些偏离个人、他人及社会所期望的,有明显的危害健康的长期稳定的行为。

6.14.酗酒是指长期大量饮酒,令人产生身

心依赖,不能自制,对个人健康或完成本职工作及社交方面产生不良影响的一种生活方式或行为。

7.1.初级卫生保障是指最贴近居民的基本卫

生保健,它依靠切实可行、科学可靠而又能被居民广泛接受的技术和方法,通过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充分参与而达到普及,其费用是国家政府和社区居民依靠自力更生和创新精神在各个发展阶段上有能力负担的卫生保健工作。

7.2.特殊预防是有目的地针对某种致病因素

消毒某类可能危害居民健康的事件而采取的一种具有针对性的公共卫生措施。

7.3.环境保护是通过采取行政的、法律的、

经济的、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措施,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并依据人类的意愿,优化和改善环境,使它更好地适合于人类劳动和生活以及自然界生物的生存,消除那些破坏环境并危及人类生存的不利因素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7.4.健康教育是指让人们重视自己的健康,

了解维护健康的卫生知识,促使人们自觉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以达到控制和消除致病危险因素所进行的宣传教育活动。7.5.自我保健是指居民自己利用所掌握的卫

生知识和保健方法,不依赖医务人员、完

全靠自己和家庭成员的力量,对身体进行

自我监测、观察、诊断、治疗、护理、预

防和养生,并建立适合自己和家庭成员健

康长寿的卫生保健方法。

7.6.卫生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

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旨在调整和保护人体生

命健康活动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

规范的总称。

7.7.卫生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

务委员会制定颁布的有关卫生方面的法律

性文件。

7.8.卫生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对人类

环境及其介质(空气、水、食物、土壤等)

中涉及人体健康有关的各种因素(物理、化

学、生物)所规定的浓度或暴露时间的限制

值即安全限值,它是卫生监督过程中评价

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的

法律依据。

7.9.卫生技术操作规程是根据卫生法律法

规、卫生规章或卫生标准的要求而制定出

来的具有法律效应的标准性操作准则与规

程。

7.10.国际卫生条约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国

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签订的、相互认可的有

关卫生方面的条约或协定。

7.11.卫生监督是政府卫生行政机关依据有

关卫生法律法规的授权,对辖区内的企事

业单位和个人涉及公共卫生与居民健康安

全的各种行为或活动所实施的卫生行政执

法行为。

7.12.预防性卫生监督是指国家授权卫生监

督机构,按照卫生法律法规和卫生标准,

从保护人类健康角度出发,对新、扩、改

建的工矿企业、城乡规划、民用建筑、公

用设施(包括公共交通、学校建筑、医疗卫

生设施)、大型水利工程等的设计、施工、

竣工各个环节所进行的卫生审查和监督活

动。

7.13.经常性卫生监督是指卫生监督机构依

法对其管辖范围内的企事业单位、个人或

社会组织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遵守卫生

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情况所进行的定期或不

定期的日常性监督活动。

7.14.应急性卫生监督是对公共卫生突发事

件如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环境污染事故、

传染病爆发流行、药物中毒等事件所进行

的紧急性调查、处理、信息通报等活动。

7.15.疾病监测又称流行病学监测,是指疾

病监测机构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整

理、分析疾病的动态分布、发展趋势和影

响因素等资料,并将有关信息及时上报和

反馈有关单位,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与

对策,以达到预防和控制疾病流行的目的。

7.1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

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

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

众健康的事件。

7.17.“重大传染病疫情”是指某种传染病在

短时间内发生、波及范围广泛,出现大量

的病人或死亡病例,其发病率远远超过常

年发病率水平的情况。

7.18.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在短时间内,

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

具有共同临床表现的病人,且病例不断增

加,范围不断扩大,又暂时不能明确诊断

的疾病。

8.1.地方病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发生的地球化

学性疾病和自然生物源性地方病的总称。

8.2.地球化学性疾病是指由于地质化学因素

的特殊使某地区生活环境中的某种化学元

素含量过高或过低而引发的一类区域性疾

病。

8.3.自然生物源性地方病又称自然疫源性地

方病,是指因为微生物和寄生虫引发的一

类传染性的地方病。

8.4.碘缺乏病是因碘摄入量不足所导致机体

以智力发育障碍为主要危害的一系列障

碍。

8.5.地方性甲状腺肿是指居住在特定地理环

境下的居民,长期通过饮水、食物摄入低

于生理需要量的碘,从而引起的以甲状腺

肿大为主要临床体征的一种地方性疾病。

8.6.地方性克汀病是指由于外环境缺碘,胚

胎或胎儿时期碘摄入不足导致甲状腺激素

合成不足而严重影响脑发育造成的一种疾

病。

8.7.地方性氟中毒是指由于特定地区外环境

中氟元素过多,使当地居民通过饮水、食

物和空气等途径长期摄入过量的氟而导致

的一种以氟斑牙和氟骨症为主要特征的慢

性全身性疾病。

8.8.氟斑牙是指在牙齿发育期,机体摄入过

量的氟,大量的氟化钙沉积于牙组织中,

致使牙釉质不能形成正常的棱晶结构,从

而产生不规则的球形结构,引起牙釉质矿

化不足、发育不全。

8.9.地方性氟骨症是指机体从周围的环境中

摄入过量的氟而引起以骨骼组织病变为主

的病症。

8.10.地方性砷申毒是指居住在特定地理环

境下的居民,长期通过饮水、食物或空气

摄入过量的无机砷而引起的以皮肤色素脱

失、色素沉着和掌跖皮肤角化或癌变为特

征的全身性慢性疾病。

8.11.燃煤性砷中毒是由于敞灶燃烧高砷煤

取暖、烹调以及烘烤食物,居民通过呼吸

道或消化道摄入过量的砷引起发病。

9.1.职业性病损是指劳动者从事职业活动过

程中,由于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以及不

良的生产工艺过程或不良劳动状态所引起

的健康损害,包括职业病、工伤与工作有

关的疾病。

9.2.职业病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

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

有毒化学物质、有害物理刺激等职业病危

害因素后所引起的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病

理改变,并出现相应临床症状与体征的一

类疾病。

9.3.工伤是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或生产

劳动过程中所遭受的意外性伤害,亦称为

职业性伤害或工作伤害。

9.4.工作有关疾病是指职业性有害因素能使

机体的抵抗力降低,导致劳动者潜在的疾

病显露或原有疾病加重,从而表现为职业

接触人群中某些常见疾病的发病率增高或

劳动者病情加重。

9.5.生产性毒物指在生产过程中生产的或在

劳动过程中使用的存在于工作场所中可对

劳动者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的化学物

质,亦称职业性毒物。

9.6.职业中毒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人

体通过各种途径接触生产性毒物(或工作

场所毒物)所引起的组织器官或系统功能

性和/或器质性疾病。

9.7.急性职业中毒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

短时间内吸收大剂量毒物所引起的中毒,

一般指接触毒物数小时内发病。

9.8.慢性职业中毒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

长时间吸收较小剂量毒物所引起的中毒,

一般指接触毒物3个月以上时间发病。

9.9.亚急性职业中毒一般指劳动者在职业活

动中,接触毒物数天至3个月而引起机体

功能和/或器质性损害所致的中毒。

9.10.在职业性接触毒物时,有时毒物或代

谢产物在体内的浓度虽超标但暂无临床表

现,处于亚临床状态,称为中毒的观察对

象。

9.11.生产性粉尘是指生产活动中产生的、

能较长时间悬浮于车间空气中的固体微

粒,其颗粒直径一般多为0.1~10μm。

9.12.硅酸盐肺:长期吸入含结合型二氧化

硅的粉尘(如水泥、石棉、滑石粉等)所致。

9.13.炭尘肺:长期吸入煤、炭黑、石墨、

活性炭等粉尘所致。

9.14.混合型尘肺:长期吸入含游离二氧化

硅粉尘和其他粉尘(如煤矽尘、铁矽尘等)

所致。

9.15.金属尘肺:长期吸入某些致纤维化的

金属粉尘(如铁、铝尘)所致。

9.16.矽肺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长期

吸入含游离二氧化硅粉尘所引起的以肺部

弥漫性纤维化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

9.17.煤工尘肺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长期

吸入煤粉尘所引起的一类尘肺。

9.18.有机粉尘是指在生产环境空气中漂浮

存在的来源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颗粒

和微滴。

9.19.棉尘病是由于长期接触棉、麻等植物

性粉尘引起的、具有特征性的胸部紧束感

和/或胸闷、气短等症状,并有急性通气

功能下降的呼吸道阻塞性疾病。

9.20.高温接触作业:在生产劳动过程中,

工作地点平均湿球黑球温度指数≥25℃的

作业为高温作业。

9.21.噪声是一种人们不需要的,可以使人

产生厌烦情绪,并损害机体身心健康的声

音。

9.22.职业性噪声聋是指劳动者在工作场所

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一种渐进

性、感音性听觉损害。

9.23.噪声作业是指劳动者在工作场所8小

时等效接触噪声强度≥85dB(A)的作业。

9.24.职业性手臂振动病是长期从事手传振

动作业而引起的以手部末梢循环和/或手

臂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疾病,并能引起手

臂骨关节一肌肉的损伤。

10.1.肥胖是指人体脂肪的过量储存,表现

为脂肪细胞增多和/或细胞体积增大,即

全身脂肪组织块增大,与其他组织失去正

常比例的一种状态。

10.2.动脉粥样硬化指发生在弹性型动脉(如

主动脉)以及肌肉型动脉(如冠状动脉)壁

内膜及内膜下,因脂质(主要是胆固醇和胆

固醇酯)沉着并伴有中层平滑肌细胞向内

膜移行、增殖,形成纤维脂质斑块或粥样

病灶。

10.3.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

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即冠心

病(CHD)。

10.4.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乏

以及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引起碳水化

合物、脂肪及蛋白质的代谢紊乱,以持续

高血糖为其基本生化特征的一种综合病

症。

10.5.痛风是与遗传有关的嘌呤代谢紊乱导

致尿酸生成过多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

一组疾病。

10.6.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

观结构破坏为特征,致使骨的脆性及骨折

危险性增加的全身性骨骼疾病。

10.7.副溶血性弧茵能使人或家兔的红细胞

发生溶血,在血琼脂培养基上出现β溶血

带,这种现象称为“神奈川现象”,亦称“神

奈川试验”阳性。

10.8.有毒动植物中毒是指将天然含有有毒

成分的动物或动物的某一部分当做食品;

或食用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大量的有毒

成分的可食的动物性食品;或将天然含有

有毒成分的植物或其加工制品当做食品;

或在加工过程中未能破坏或除去有毒成分

的植物当做食品;以及在一定条件下,产

生了大量的有毒成分的可食的植物性食品

等引起的中毒。

11.1.传染病流行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在人群

中发生、流行过程及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并制定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对策与

措施的科学。传染病流行病学是现代流行

病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1.2.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

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包括传染病

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11.3.临床症状期指传染病病人出现特异性

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时期。该时期的病人具

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因为此期病人体

内病原体数量多,且又有许多利于病原体

排出的症状,因而此期病人的传染性最强,

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也最大。

11.4.恢复期指病人的临床症状已消失、机

体的损害处于逐渐恢复的时期。

11.5.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

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界环境

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11.6.具有免疫力的人除本身不发病外,还

能对易感者起到屏障保护作用,这种现象

称为“免疫屏障”。

11.7.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以呼

吸道传播为主的慢性传染病。

11.8.乙型肝炎(HB,简称乙肝)是由乙肝病

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的传

染病。

11.9.艾滋病也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

引起的以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为主的

一种免疫缺陷传染病。

12.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简称“慢性病”

或“慢病”,是对一组起病时间长、病因复

杂、一旦发病即病情迁延不愈的非传染性

疾病的概括性总称。

12.2.糖尿病(DM)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

(和)胰岛素抵抗(IR)引起的以高血糖为主

要特点的全身性代谢紊乱病。

13.1.医源性疾病是指在诊断、治疗及预防

疾病等过程中,由于医护人员因各种言行

措施不当或管理不善等原因而造成不利于

患者身心健康的一类疾病。

13.2.药源性医源性疾病是指在临床诊治疾

病过程中,由于医护人员用药不当所产生

有害作用超过有益作用而引发的一类疾

病,简称药源性疾病。值得指出的是,如

果在正常用药的情况下出现的副作用不属

于药源性疾病。

13.3.由于较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导致不能

停用,一旦停用,即出现精神上与生理上

的痛苦和不适,称为戒断症状。

13.4.感染性医源性疾病简称医源性感染,

是指医院内引起的一切感染性疾病。

14.1.社会病是指由社会因素起主导作用,

并与现代生活方式和行为密切相关的疾病

或社会病理现象。

14.2.社会诊断是对具有社会病的个人、家

庭或群体的社会情况(因素)进行调查研

究,找出问题并进行分析的过程。必须对

个案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深入调查,了解

社会因素的作用,才能作出正确的社会诊

断,从而提出有效的社会预防与治疗方案

(社会处方。)

14.3.社会处方指从社会学角度,为预防与

治疗社会病提出的改善社会卫生状况,保

护人群健康的社会对策与措施。

14.4.自杀是因社会心理冲突而产生的一种

有目的、有计划的蓄意中止自己生命的自

我毁灭性行为。

14.5.吸毒是指出于非医疗目的,通过注射、

口服、鼻吸或其他途径将毒品摄入人体的

行为。

15.1.医学统计学是以医学理论为指导,运

用数理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医学科

研中有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应用

科学。

15.2.统计研究中,给观察单位规定一些相

同的因素情况,称为同质。如研究儿童的

生长发育,规定的同性别、同年龄、同地

区、同民族、健康的儿童即为同质的儿童。

15.3.即使是同质个体,其研究因素也存在

差异,称为变异。

15.4.根据研究目的而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

的全体称为总体,更确切地说,它是同质

的所有观察单位某种观察值的集合。

15.5.样本的例数称为样本含量。

15.6.误差是指实测值与真值之差,按其产

生原因和性质可分为随机误差与非随机误

差两大类,后者又可分为系统误差与非系

统误差两类。

15.7.统计描述是利用统计指标、统计表和

统计图相结合来描述样本资料的数量特征

及分布规律。

15.8.统计推断是使用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

特征。统计推断包括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

16.1.算术均数简称均数,适用于对称分布

或近似对称分布的资料。

16.2.对于数值变量值呈倍数关系或呈对数

正态分布(正偏态分布),宜用几何均数表

示其平均水平。

16.3.将一组变量值从小到大按顺序排列,

位次居中的变量值称为中位数。在全部变

量值中,大于和小于中位数的变量值的个

数相等。

16.4.百分位数是一种位置指标,以Px表示。

一组观察值从小到大按顺序排列,理论上

有x%的变量值比Px小,有(100一x)%的

变量值比Px大。

16.5.极差亦称全距,即一组变量值中最大

值与最小值之差,反映变量值的离散范围。

16.6.两端各去掉25%,取中间50%的数据,

这样可以先计算P25和P75,求出P75与

P25之差,即为四分位数间距简记为Q。

16.7.方差也称均方差,反映一组数据的平

均离散水平。

16.8。标准差是方差的正平方根,其量纲与

原变量值相同。

16.9.反映变量值的相对离散程度的指标,

即变异系数。

16.10.医学参考值是指绝大多数正常人的人

体形态、功能和代谢产物等各种生理及生

化指标常数,也称正常值。这里的“绝大

多数”可以是90%,95%,99%,最常用

的是95%。

16.11.由个体变异和抽样造成的样本统计量

与总体参数和样本统计量之间的差异,称

为抽样误差。均数的抽样误差是指由抽样

引起的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和样本均数间

的差异。

16.12.如以样本均数作变量值,则可求得说

明样本均数变异情况的标准差,样本均数

的标准差称为均数的标准误,简称为标准

误,用σx来表示。σx是反映均数抽样误

差大小的指标。

16.13.总体均数的区间估计是按一定的概率

(1-α)用一个区间范围来估计总体均数,

这个范围称作可信度为(1-α)的可信区

间,又称置信区间;预先给定的概率(1-

α)称为可信度或置信度,常取95%或

99%,如没有特别说明,一般取双侧95%。

16.14.假设检验旧称显著性检验,是统计推

断的重要内容。它是指先对总体的参数或

分布作出某种假设,再用适当的统计方法

根据样本对总体提供的信息,推断此假设

应当拒绝或不拒绝。

17.1.在分类变量资料的抽样研究中,从同一

总体中按一定的样本含量n抽样,所得样

本率和总体率或样本率之间也存在着差

异,这种差异称为率的抽样误差。

18.1.直线相关又称简单相关用于描述两个

变量之间线性关联程度与相关方向,适用

于双变量正态分布资料。

18.2.用来描述具有直线关系的两变量间相

关的密切程度与相关方向的统计指标是相

关系数,又称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

19.1.疾病的分布是指疾病的人群现象,包

括疾病在什么地区、什么时间和什么人群

中高发,有何规律和特点等,即在人群中

对一种疾病测量到的某种变量值或特征类

别的频率的总概括,在流行病学中简称“三

间分布”。

19.2.发病率是表示某特定人群在一定时期

内(一般为1年)出现某病新病例的频率

19.3.罹患率与发病率一样是测量新发病例

频率的指标。

19.4.患病率又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是指某

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

比值。

19.5.感染率是指在检查人群中某病现有感

染人数所占的比例。感染率的性质与患病

率相似。主要用于隐性感染率较高的疾病

的研究。

19.6.续发率指在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

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

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19.7.死亡率是指某人群在一定时间内(一般

为1年)的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

口数之比。

19.8.病死率表示在一定时间内患某病的人

群中因该病而死亡者占总患病人群的比值。

19.9.生存率又称存活率,是指在随访期末

仍存活的病例数与随访病例的总数之比。n 年生存率是评价慢性、病死率高的疾病远期疗效的重要指标。

19.10.病例对照研究又称为回顾性研究,是

选择患有所研究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组,同时选择未患该病的人作为对照组,调查这两组人群既往暴露于假设危险因素的情况,然后比较两组人群对假设因素的暴露比例。

19.11.队列研究是选定暴露于及未暴露于某

因素的两组人群分别作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随访观察一定的时期,比较两组人群某种(或某些)疾病的发生或死亡情况,以检验该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强度的一种观察性和分析性研究方法。

19.12.真实性,也称准确性或效度,是指待

评价筛检试验方法的测量值与实际值(金标准测量值)相符合的程度。主要评价指标有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漏诊率、符合率和正确指数。

19.13.阳性预测值是指筛检试验阳性结果的

人中真正有病的人所占的比例。也表示某人的筛检结果为阳性时,其患病的概率。

19.14.阴性预测值是指试验阴性结果的人中

真正无病的人所占的比例。也表示某人的筛检结果为阴性时,其不患病的概率。19.15.似然比是指病人中出现某种检测结果

的概率与非病人中出现该检测结果的概率之比,说明病人出现该结果的机会是非病人的多少倍。因试验结果有阴阳之分,故似然比也有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20.1.疾病病因是指在疾病发生中起重要作

用的某个事件、条件、特征或者是这些要素的综合。流行病学中的病因一般称为危险因素,也可把多病因观表述为:疾病病因是指能使疾病发生的概率升高的因素。

20.2.关联强度是指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联

程度。根据资料的性质或来源不同,可用比值比OR(病例对照研究)、相对危险度RR(队列研究)等指标反映分类资料的关联程度,用等级OR或AR、等级绝对效应、相关系数等指标反映等级资料或连续性变量资料的关联程度。

20.3.关联的时间性是指一个原因和结果何

者在先的问题。有因才有果,因一定先于果,这是因果关联推断的必要条件。

20.4.关联的重复性也称一致性或恒定性,

是指某因素与某疾病的关系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由不同学者用不同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均可获得相同结果。因素与疾病之间关联的重复性越好,此关联成为因果关联的可能性越大。

20.5.关联的合理性是指因素与疾病之间的

因果关联可以用现代生物医学知识加以解释,与现有理论知识不矛盾,符合疾病的自然史和生物学原理。

简答题目录

0.1.简述现代预防医学发展趋势的特点。0.2.简述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

0.3.简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指导

意义。

0.4.简述健康的10项标志。

0.5.简述世界卫生日的主题与目的。

0.6.简述学习《预防医学》课程的目的。

1.1.简述食物链与食物网在环境污染危害中

的作用。

1.2.简述环境污染的来源。

1.3.简述污染物的吸收途径。

1.4.简述储存库对化学物质毒性的双重作

用。

1.5.简述生物链转化的阶段及生物转化后的

结局。

1.6.简述排泄的途径。

1.7.简述慢性毒作用的主要表现。

1.8.简述暴露途径包括哪几方面及其影响污

染物健康危害程度的原因。

1.9.简述影响污染物健康危害的机体因素。

2.1.简述气象因素对机体的调节作用。

2.2.简述空气离子化的概念及其作用。

2.3.简述大气污染引起的急性危害的常见情

况。

2.4.简述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影响的表现。

2.5.简述臭氧空洞带来的危害。

2.6.简述酸雨危害的主要表现。

2.7.简述大气卫生防护措施。

2.8.简述生产工艺措施包括的方面。

2.9.简述饮用水的卫生学要求。

2.10.简述饮用水的主要来源。

2.11.简述饮用水污染危害表现特征。

2.12.简述饮用水被污染的主要原因。

2.13.简述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主要表现。

2.14.简述选择水源的基本要求。2.15.简述集中式给水的优缺点。

2.16.简述影响混凝沉淀效果的因素。

2.17.简述过滤的功效。

2.18.简述滤料的卫生要求。

2.19.简述住宅环境的基本卫生要求。

2.20.简述常见的污染来源及污染物。

2.21.简述不良住宅建筑对健康的危害。

2.22.简述住宅建筑室内环境的卫生防护。

2.23.简述化妆品按作用功能的分类。

2.24.简述洗涤剂的分类。

2.25.简述消毒剂按杀菌能力的分类。

2.26.简述化妆品性皮肤痤疮的含义及形成

过程。

2.27.简述光毒性皮炎与光变应性皮炎的区

别。

2.28.简述化妆品的微生物污染造成的健康

损害。

3.1.简述A1的主要用途。

3.2.简述食物中脂肪的功能。

3.3.简述膳食碳水化合物的功能。

3.4.简述脂溶性维生素的共同特点。

3.5.简述水溶性维生素的共同特点。

3.6.简述大豆蛋白为优质蛋白的原因。

3.7.简述大豆的营养成分。

3.8.简述草酸对身体的影响及解决办法。

3.9.简述有机酸的作用。

3.10.简述饮用酸奶的好处。

3.11.简述普通膳食的原则。

3.12.简述饮食的膳食原则。

3.13.简述半流质的膳食原则。

3.14.简述流质的膳食原则。

3.15.简述高能量膳食与低能量膳食的原则。

3.16.简述隐血试验膳食的原则。

3.17.简述胆囊造影膳食原则。

3.18.简述肌酐试验膳食的原则。

3.19.简述胃液分析试验餐的膳食原则。

3.20.简述饱餐试验餐的膳食原则。

3.21.简述葡萄糖耐量试验膳食的方法及原

则。

3.22.简述测量体重的意义。

3.23.简述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要求。

3.24.简述食品污染物的分类。

4.1.简述生产环境中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分

类。

4.2.简述生产过程不良劳动条件。

4.3.简述提高劳动者职业生命质量的主要措

施。

4.4.简述职业健康促进的目的。

4.5.简述劳动场所健康促进的原则及内容。

4.6.简述职业健康教育的内容。

4.7.简述职业卫生干预措施。

4.8.简述职业健康监护的实质及目的。

4.9.简述职业环境监测的内容。

4.10.简述职业者生物监测的内容。

4.11.简述职业卫生的目的。

5.1.简述由于四类交通的经常流动,在设计

医院时应注意到的问题。

5.2.简述手术室设计需考虑的内容。

5.3.简述医院污水的消毒方法。

5.4.简述化学因素暴露的防护。

5.5.简述社会心理因素暴露的防护。

5.6.简述护理区卫生管理及采取的措施。

6.1.简述文化教育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6.2.简述父母的文化教育水平对后代健康的

影响。

6.3.简述人际关系对健康的影响。

6.4.简述情绪的3个特征。

6.5.简述应激事件对健康的影响。

6.6.简述行为医学的现实意义。

6.7.简述对健康有促进作用的行为方式。

7.1.简述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原则。

7.2.简述我国农村的初级卫生保健工作。

7.3.简述初级卫生保健值得明确的问题。

7.4.简述职业病的三级预防。

7.5.简述经常性卫生监督的主要内容。

7.6.简述疾病监测的3个基本特征。

7.7.简述传染病主要监测的内容。

7.8.简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

7.9.简述医疗机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

采取的应急反应。

8.1.简述地方病防治工作的基本原则。

8.2.简述环境碘缺乏是碘导致碘缺乏病的重

要原因的根据。

8.3.简述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发病机制。

8.4.简述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分度标准及特

点。

8.5.简述地方性克汀病的诊断标准。

8.6.简述碘缺乏病的防治措施。

8.7.简述地方性氟中毒的划分标准。

8.8.简述氟斑牙的具体表现。

8.9.简述氟骨症的诊断标准及诊断依据。

8.10.简述引起地方性饮水型砷污染的原因。

8.11.简述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判断标准。

8.12.简述地方性砷中毒的发病机制。

8.13.简述地方性砷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

8.14.简述地方性砷中毒的防治措施。

9.1.简述职业病的发生的取决因素。

9.2.简述职业病的构成条件。

9.3.简述职业病的治疗目的。

9.4.简述铅中毒的处理原则。

9.5.简述职业性铅中毒的康复护理。

9.6.简述铅中毒的预防措施。

9.7.简述汞中毒的处理原则。

9.8.简述驱汞治疗的康复护理。

9.9.简述预防汞中毒的具体措施。

9.10.简述一氧化碳中毒处理原则。

9.11.简述一氧化碳中毒的康复护理。

9.12.简述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措施。

9.13.简述苯中毒处理原则。

9.14.简述苯中毒的康复护理。

9.15.简述苯中毒的预防措施。

9.16.简述尘肺的诊断原则。

9.17.简述尘肺的诊断标准。

9.18.简述尘肺的处理原则。

9.19.简述矽肺的临床表现。

9.20.简述矽肺的诊断原则及方法。

9.21.简述煤工尘肺的临床表现。

9.22.简述棉尘病的诊断分级及处理原则。

9.23.简述生物性物理因素的特点。

9.24.简述物理因素危害的预防对策。

9.25.简述中暑的处理原则。

9.26.简述中暑的康复护理。

9.27.简述中暑的预防措施。

9.28.简述职业性噪声聋的预防措施。

9.29.简述职业性手臂振动病诊断分级。

9.30.简述职业性手臂振动病预防措施。

10.1.简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膳

食指导。

10.2.简述糖尿病的饮食指导。

10.3.简述痛风患者的膳食指导的目的、原

则及内容。

10.4.简述老年人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原

因。

10.5.简述食物中毒发病的共同特点。

10.6.简述医疗机构对食物中毒事件的现场

处理。

10.7.简述动植物性食物中毒诊断标准总则

的主要依据。

11.1.简述经空气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11.2.简述全球流感流行的特点。

11.3.简述中国50余年来流感流行的特点。

11.4.简述流感疫情监测的目的和内容。

11.5.简述HBV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

12.1.简述慢性病预防控制对策的主要内容。

12.2.简述心脑血管疾病第一级预防中合理

膳食实施的原则。

12.3.简述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二级预防。

13.1.简述医源性感染的特点。

13.2.简述医源性感染的防制措施。

13.3.简述医源性感染的防制中加强对医源

性感染的管理和监控的任务和职责。

14.1.简述社会病流行的特征。

14.2.简述自杀的主要预防对策。

15.1.简述概率的定义及其在统计学中的意

义。

15.2.简述统计表的基本结构及制表原则。

15.3.简述统计图制作的一般原则。

16.1.简述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

16.2.简述单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

及两样本t检验的适用范围及比较目的。

16.3.简述假设检验应注意的问题。

17.1.简述常用相对数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17.2.简述标准化率的计算步骤与计算方法。

17.3.简述行×列表资料X的2次方检验的

注意事项。

17.4.简述秩和检验应用的注意事项。

18.1.简述直线回归方程的应用。

18.2.简述检验相关系数的方法。

19.1.简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19.2.简述普查的用途及优缺点。

19.3.简述抽样调查的基本原则及优缺点。

19.4.简述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的特点。

19.5.简述筛检的用途及应用原则。

19.6.简述筛检真实性评价的指标及各指标

的含义。

19.7.简述提高筛检收益的方法。

20.1.简述病因的分类。

20.2.简述关联的形式。

简答题答案

0.1.简述现代预防医学发展趋势的特点。答:

(1)预防的策略从个体预防扩展到群体预

防与社会预防。(2)预防的内容从疾病预防

控制扩展到促进健康与提高生命质量。(3)

预防的手段从生物性预防扩展到非生物性

预防。

0.2.简述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答:这种模

式的主要缺陷在于只注重人体的生物属

性,而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只重视人的

生理活动,而忽视了人的心理活动在疾病

发生发展以及防治与康复中的作用。这种

医学模式无法解释心理及社会因素对健康

的影响,因此生物医学模式具有不全面性。

0.3.简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指导意

义。答: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

医学模式的转变扩大了预防医学的视野,

丰富了预防医学的内涵,促进了公共卫生

事业的发展。它不仅对疾病的病因分析、

诊断与治疗,而且对疾病预防控制以及健

康促进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0.4.简述健康的10项标志。答:(1)充沛的

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

的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2)处

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挑

剔事物的巨细;(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适应环境的变化;(5)能

够抵御一般感冒和传染病;(6)体重适当,

身材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发炎;(8)

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

常,无出血现象;(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0.5.简述世界卫生日的主题与目的。答:

(1)WH0每年选择一个与健康密切相关的公

共卫生问题作为世界卫生日(4月7日)的

主题。(2)目的在于通过主题内容的宣传以

提高各国政府、社团组织及居民对严重威

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的认识,强调

疾病预防工作的重要性。

0.6.简述学习《预防医学》课程的目的。答:

(1)牢固树立“预防为主”、“大卫生观”的

思想,充分认识公共卫生措施在预防疾病、

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2)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

基本技能,以适应我国卫生保健服务工作

的需要,在社区与医院能有效地开展三级

预防工作;(3)了解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熟

悉影响人类健康的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环

境因素以及心理行为因素等,能为社区制

定卫生保健规划、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策

略提供技术指导,具备参与公共卫生突发

事件处理和开展人群健康影响研究的工作

能力。

1.1.简述食物链与食物网在环境污染危害中

的作用。答:(1)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保持

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即当食

物网中某一条食物链发生障碍时,可通过

其他食物链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偿。(2)食

物链对环境中的物质迁移和蓄积有重要的

作用:环境中某些污染物,可通过食物链

在生物体间迁移并在生物体内逐级蓄积,

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以达到

危害人类健康的程度。

1.2.简述环境污染的来源。答:(1)生产性

污染:指工矿企业或农业生产过程中向环

境排出的有害物质或有害因素引起的污

染。(2)生活性污染:指居民生活过程中排

出的“生活三废”即粪便、生活垃圾与生

活污水。(3)交通运输性污染。(4)其他污

染来源:如医院废水与废渣、科研机构与

高校实验室排除的废水、电视塔与无线通

信设备产生的微波与电磁辐射、医疗卫生

机构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电离辐射等

都是人类环境中不可忽视的污染来源。

1.3.简述污染物的吸收途径。答:(1)呼吸

道:以气态(气体蒸气)和气溶胶(烟、雾、

粉尘)形式存在于空气中的化学污染物经

呼吸道吸收。(2)消化道:存在于饮用水和

食物中的化学污染物主要经消化道吸收进

入人体。(3)皮肤:有些化学毒物可通过表

皮屏障、毛囊与皮脂腺、汗腺导管进入血

液。

1.4.简述储存库对化学物质毒性的双重作

用。答:(1)一方面可对急性中毒具有一定

保护作用,即它可通过减少血液中化学毒

物浓度对毒物毒性起到缓冲作用。(2)另一

方面具有潜在性危害作用,即当机体处于

某种生理或病理状态时,储存库中的化学

毒物可释放入血液引起中毒反应,如储存

在脂肪组织中的有机氯农药,当机体处于

消瘦或脂肪动员时,脂肪中的有机氯农药

可进入血液,引起中毒反应。

1.5.简述生物链转化的阶段及生物转化后的

结局。答:(1)生物转化过程一般分为两个

阶段:第一阶段为氧化、还原、水解反应(即

Ⅰ相反应);第二阶段为结合反应(即Ⅱ相

反应)。(2)化学污染物经生物转化后有两

种结局,即代谢解毒作用与代谢增毒作用。

1.6.简述排泄的途径。答:(1)肾脏排泄,

体内化学毒物及其代谢产物主要通过肾小

球的被动过滤和肾小管的主动分泌而随尿

液排出。(2)肝胆排泄,此途径仅次于肾脏。

胃肠道吸收入血的毒物首先须经肝脏代谢

再进入血液循环与肝肠循环。(3)经肺排

泄,对于气态与挥发性有害化学物如C0、

S02、H2S、甲醛等,均可以简单扩散方式

从肺脏排出体外。(4)其他途径排泄,如随

乳汁、唾液、汗液、头发和指甲等。

1.7.简述慢性毒作用的主要表现。答:(1)

非特异性影响,在环境污染物低剂量长期

作用下机体出现非特异性临床表现,如机

体生理功能、免疫功能与抵抗力下降,对

不利环境因素危害的敏感性增加;(2)引起

慢性疾患,如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1955

年~1972年出现的痛痛病。

1.8.简述暴露途径包括哪几方面及其影响污

染物健康危害程度的原因。答:(1)环境化

学污染物主要有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与

眼黏膜等暴露途径。(2)不同暴露途径或方

式影响污染物健康危害程度的原因可能由

于:①暴露部位的吸收率不同;②暴露部

位的首过效应不同;③进入血液循环的分

布速度不同;④对暴露部位产生的损害作

用不同。

1.9.简述影响污染物健康危害的机体因素。

答:(1)生理状况: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或

不同生理过程等对污染物的损害作用易感

性不同。(2)健康状况:当一种污染物毒作

用的靶器官(或系统或组织)与疾病的组织

损伤部位相同,机体对污染物的毒作用易

感性增加。(3)遗传因素:遗传多态性或某

些遗传性疾病可明显影响污染物对机体的

毒性。(4)营养条件: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

生物转化反应主要由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

酶系(MFO)催化。

2.1.简述气象因素对机体的调节作用。答:

(1)合适的气象条件可使机体处于良好舒

适的状态。(2)当气象条件的变化超过机体

调节能力的范围时,如酷暑、严寒、高温、

高湿、气流、低气压、暴风雨等,均能引

起机体代偿能力的下降,从而导致疾病,

如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关节疾

病等。

2.2.简述空气离子化的概念及其作用。答:

(1)空气离子化是由于自然或人工的作用,

使大气中的中性气体分子(如氧气、氮气)

形成带电荷的正负离子的过程。(2)①适当

浓度的空气负离子有镇静、催眠、镇痛、

镇咳、降血压、增强注意力、提高工作效

率等良好作用;②过量正离子则可以引起

头痛、失眠、呼吸加快、血压增加、疲倦、

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作用。

2.3.简述大气污染引起的急性危害的常见情

况。答:(1)生产事故的发生,短时间内大

量污染物进入大气环境。(2)环境条件急剧

恶化,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稀释。

2.4.简述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影响的表现。

答:(1)有利于病原体和传染病媒介生物的

迅速繁殖,促使传染病、生物性地方病、

寄生虫病的发病率上升;(2)导致暑热相关

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3)使得空气

中的一些有害过敏原如真菌孢子、花粉等

有害物质浓度增加,人群中过敏性疾病的

发病率增加等。

2.5.简述臭氧空洞带来的危害。答:臭氧层

空洞形成后对宇宙短波紫外线的吸收就会

减弱,使短波紫外线辐射到污染区地面增

强,导致人群皮肤癌和白内障等疾病的发

病率增加,过量的紫外线辐射对地球上的

其他动植物也有杀伤作用,农作物质量下

降,某些物种甚至可能灭绝。

2.6.简述酸雨危害的主要表现。答:(1)酸

雨能增加汞、铅等有害重金属的溶解度,

通过食物链向水体、农作物等植物中的转

移,最终危害人类健康;(2)长期生存在含

酸性沉降物的环境之中,酸雾侵入肺部诱

发肺水肿,动脉硬化、心肌梗死等疾病的

患病率会增加;(3)酸雨使土壤中的营养元

素如钙、镁、钾等溶出,抑制土壤微生物

如固氮菌的繁殖,最终导致土壤贫瘠,农

作物产量降低;(4)酸雨还腐蚀建筑物、文

物古迹和其他设施等。

2.7.简述大气卫生防护措施。答:(1)全面

规划,合理布局。结合城镇规划,实行功

能分区,全面合理地安排工业区和居民区

的位置;(2)加强污染源治理,减少污染物

排放。对生产生活过程中可能污染大气的

污染源加强监督管理,严格执法;(3)植树

造林,完善城市绿化系统。增设公园绿地,

扩大绿地面积;(4)加强监督,建立健全大

气污染监视系统,评价大气环境质量,并

及时发现大气污染来源,对违反大气污染

防治法的事件应及时处理;(5)普及宣传教

育,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依靠政府及社会

力量,共同消除大气污染,创造良好的大

气环境质量;(6)加强生产安全管理与设备

维修,防止生产事故的发生。

2.8.简述生产工艺措施包括的方面。答:(1)

改善工业企业生产能源结构,选择低硫和

低灰分的燃煤,普及天然气、煤气等气态

燃料能源;发展水电、风能和太阳能等清

洁能源,采用集中供热;改造锅炉,提高

燃料燃烧效率;(2)改革生产工艺,用无毒

或低毒的原料代替毒性较大的原料;实行

密闭式生产,杜绝和消除跑、冒、滴、漏

和事故性排放;加强消烟除尘、净化废气

的卫生措施,以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的排

放量。

2.9.简述饮用水的卫生学要求。答:(1)感

官性状良好:生活饮用水水质应清澈透明、

无色、无臭、无异味,不得含有肉眼可见

物;饮用者主观上乐于饮用。(2)流行病学

安全:饮用水不含有任何能传播介水传染

病的病原体,细菌总数不超过规定限值,

以防止介水传染性疾病的发生。(3)水中所

含的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不得危害健

康: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包括毒理指标、一

般化学指标与放射性指标不得超过《生活

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的最大容许浓度

即限值,不对机体产生引起任何急、慢性

中毒或远期危害。(4)水量满足需要:水量

充足且使用方便,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用

水需要。

2.10.简述饮用水的主要来源。答:(1)工矿

企业废水、废渣污染。一些企业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工业废水未处理达标,甚至未经处理排放入江河湖泊,造成水源水质污染,工业废渣露天堆放,由于雨水冲洗也可污染水源;(2)自然灾害污染。洪涝大水淹没工业、生活废水储存池与粪池等,污染物流入生活饮用水源水的水体中,造成水源污染;(3)意外水污染事故。有毒有害物质因意外泄漏事故进入水源造成污染;

(4)生活污水污染。居民区、公共场所、企

事业单位、医院等厨房、浴室、厕所等排出的污水污物未经处理排放入水环境,污染水源;(5)农业污染。水源地附近农田使用农药、化肥等通过地面径流污染水源。

另外,水厂使用了不符合卫生质量要求的水处理材料,其中含有毒有害物质,造成水质污染等。

2.11.简述饮用水污染危害表现特征。答:

(1)感观性状发生改变,水体可出现异色、

异味、臭味、浑浊和肉眼可见物,这种情况多见于有机物污染,而化学性污染,感官改变往往不明显,但危害较大;(2)饮用者出现共同的不良反应,饮用者中,有一定数量的人群出现一系列共同的症状或不适反应;(3)水质检验异常,测定水源水、出厂水及有代表性的末梢水,可测出共同的污染物,并与所确定的污染源及其排放的废水中所含有的主要污染物一致,如果是生物性污染,可同时在罹患者的生物标本中追踪检出相关病原微生物;(4)明显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在同一供水区域内患者有集中趋势,其潜伏期、主要症状、体征相似,并与污染物(或病原体)对机体的特异损害作用一致。

2.12.简述饮用水被污染的主要原因。答:

(1)受病原体污染的水源,未经妥善处理和

消毒即供居民饮用;(2)处理后的饮用水在输配和储存过程中,由于输送水管道渗漏和管网出现负压等原因,重新被病原体污染;(3)二次供水设施管理不当,如水池没有及时清洗消毒、水塔顶部没有加盖等,使饮用水再度被污染。

2.13.简述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主要表现。

答:(1)一次水源的严重污染后,可出现介水传染病的暴发流行,短期内突然出现大量病人,且绝大多数病例发病日期集中在同一潜伏期内。若水源经常受污染,则发病者终年不断,病例表现为散发流行;(2)病例分布与居民的供水范围或涉水区域一致,绝大多数患者都有饮用或接触同一水源的病史;(3)一旦对污染源采取治理措施和加强饮用水的净化、消毒或停止接触被污染的水体后,疾病的流行便能迅速得到控制。

2.14.简述选择水源的基本要求。答:(1)水

量充沛:通过水文学或水文地质学的充分调查,了解水源的水量,同时根据近期和远期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确定居民的需水量,恰当地选择水源。选择地表水水源时,一般要求本地区枯水期水量大于总用水量。(2)水质良好:选择饮用水水源时,卫生部门应对所有可能的水源进行卫生学调查,在不同季节、不同地点对水质的各种理化和微生物指标进行检验,综合各方面因素选择水质较好的水源水。(3)便于卫生防护:虽然饮用水要经过水厂的净化处理才能供给居民饮用,但如果水源的卫生防护条件不佳,并受到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也无法保证良好的饮用水水质。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优先选择地下水。只能用地表水作为饮用水水源时,取水点应设在城镇和工矿企业的上游。(4)经济合理,技术可行:选择水源时,分析比较各个水源的水量和水质后,再结合取水、净水、输水等设备的具体条件,选择基本建设费用和经常性管理维护费用最小的方案。

2.15.简述集中式给水的优缺点。答:(1)优

点在于:用水方便;有利于水源的选择和防护;易于采取改良水质的措施,以保证良好的水质;便于卫生部门监督和管理。

(2)缺点:一旦集中式供水的水源被污染,

极易引起疾病的暴发流行,危害面很广。

2.16.简述影响混凝沉淀效果的因素。答:

(1)混凝剂的种类和用量;(2)混凝剂的投

加方法、搅拌强度和反应时间;(3)水温,若水温低时,絮凝体形成慢;(4)水的pH 值和碱度;(5)水中悬浮粒子的性质和含量,微粒少时,混凝效果差;(6)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成分与含量等。

2.17.简述过滤的功效。答:过滤的功效不

仅能进一步消除细小的悬浮物,降低水的浊度,而且水中的大部分病原体也被去除,特别是阿米巴和隐孢子虫包囊。水经过滤后,残留的细菌、病毒失去了悬浮物质的保护作用,为进一步消毒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18.简述滤料的卫生要求。答:(1)滤料本

身无毒,有足够的化学稳定性,长期浸泡

在水中本身不产生或不与水中任何化学物

质反应产生有毒有害物质;’(2)滤料不能

被微生物分解和利用;(3)滤料有较好的机

械强度,不易磨损和碎裂;(4)颗粒均匀,

具有适当的孔隙。

2.19.简述住宅环境的基本卫生要求。答:

(1)微小气候适宜:室内有适宜的小气候,

冬暖夏凉、干燥,正常的空气湿度,必要

时应有通风、采暖、防寒、隔热和降温等

设备。(2)采光照明良好:白天阳光充

足,.晚间人工照明良好。(3)室内空气:

清洁应避免室内外各种污染源对室内空气

的污染,冬季室内也应有适当的换气,空

气质量符合《室内空气质量标准》。(4)隔

音性能良好:应避免室外环境和相邻居室

的噪声污染。(5)卫生设施齐全:应有上、

下水道和其他卫生设施,以保持室内清洁

卫生。(6)环境安静整洁:住宅建筑周边环

境应有绿化带,室内家具布局合理整洁,

充分满足居民体息、睡眠和学习需要。(7)

防止疾病传播:要有能防止动物侵扰和隔

离病媒侵入的卫生设施。

2.20.简述常见的污染来源及污染物。答:

(1)室外污染物进入室内:如室外大气中的

粉尘、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进入室内。(2)

室内的燃料燃烧。(3)香烟烟雾污染:香烟

在燃烧过程中,可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的化

学物质。(4)建筑装饰材料污染:装饰装修

材料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机污染物。(5)家

用电器设备。(6)烹调过程油烟的污染等。

2.21.简述不良住宅建筑对健康的危害。答:

(1)眼黏膜和呼吸道黏膜刺激症状:建筑材

料、装饰装修材料和家具,家用化学品以

及烹调、吸烟等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质,

同时,许多地区为了防暑降温或防寒保暖、

节约能源,要求建筑物有良好的密闭性,

使得室内通风换气的性能减低,导致污染

物浓度升高。空气质量下降。这些因素可

引起住宅室内生活与工作的人们出现眼黏

膜与上呼吸道黏膜刺激症状。(2)化学过敏

反应:住宅室内空气中存在的多种化学致

敏物质作用于机体组织器官或系统,会引

起机体的过敏性反应。(3)慢性潜在性危

害:人一生中有70%的时间是在住宅室内

度过的,室内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很低,

不容易被发现,长期在被污染了的室内环

境中生活和工作,会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

的危害。

2.22.简述住宅建筑室内环境的卫生防护。

答:(1)保温与隔热:建筑材料的导热性越

低,建筑物的保温与隔热性能越好,应尽

可能选择导热系数较小的建筑材料,在冬

季寒冷地区,还可以考虑加大围护结构的

厚度。(2)遮阳与采暖:合适的遮阳措施既

能最大限度地挡住夏季的直射阳光,又能

保证室内有足够而均匀的照度,并且尽量

不影响通风。(3)通风换气:居室必须有适

当的通风换气设备以改善室内小气候,降

低室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有害气体与灰

尘浓度,减少病原微生物数量。(4)噪声控

制:室内噪声主要来自于室外工业与交通

噪声,控制住宅噪声的根本性措施在于居

住区要与工业区、商业区、机场、火车站、

交通干线隔离。(5)装饰材料的污染控制:

住宅装饰材料污染危害的卫生防护措施有

以下3个方面:①科学选择建筑与装饰材

料,要注意选择绿色环保住宅建筑与装饰

材料,降低甲醛及其他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VOCs)、铅、氡及其子体等有害物质的污

染程度;②减少有害物质释放,利用活性

炭等吸附材料吸附室内空气中的甲醛及其

他VOCs,或将释放有害物质的装饰材料或

家具放在没有人居住的房间内存放一定时

间后再进入室内以减少其释放量,或将新

装修的和放置了新家具的住室充分通风,

并放置一定时间后再入室居住;③加强通

风换气,利用通风换气设备,有效及时地

排除室内的有害物质。(6)加强住宅建筑的

卫生监督:住宅选址及设计图纸应接受当

地建设部门和卫生部门的审查。

2.23.简述化妆品按作用功能的分类。答:

(1)护肤类化妆品;(2)美发益发类化妆品;

(3)美容修饰类化妆品;(4)香水类化妆品;

(5)口腔卫生类化妆品;(6)还有特殊用途

的化妆品,即能达到某种特殊功能的化妆

品。

2.24.简述洗涤剂的分类。答:(1)纤维织物

洗涤剂,如衣服、被褥、毛皮和地毯等的

洗涤剂;(2)硬体表面洗涤剂,如用于金属、

玻璃、餐具等硬表面的洗涤剂;(3)人体清

洁洗涤剂,如香皂、洗手液、洗发香波、

剃须水等;(4)特殊用途洗涤剂,如地板蜡

洗涤剂、墙壁洗涤剂、除臭剂和空气清新

剂等。

2.25.简述消毒剂按杀菌能力的分类。答:

(1)高效消毒剂:能杀灭一切微生物如细菌

芽孢和乙肝病毒等,包括过氧乙酸、戊二

醛和含氯消毒剂等;(2)中效消毒剂:能杀

灭抵抗力较强的结核杆菌和部分细菌、真

菌和病毒,包括乙醇、碘伏和碘酊等;(3)

低效消毒剂:能杀灭除结核杆菌以外的抵

抗力较弱的细菌、真菌和病毒,包括苯扎

溴胺(新洁尔灭)和高锰酸钾等。

2.26.简述化妆品性皮肤痤疮的含义及形成

过程。答:(1)化妆品性皮肤痤疮:指由于

化妆品使用不当而引起的痤疮样皮疹称化

妆品痤疮。(2)由于化妆品堵塞皮脂腺汗腺

毛囊口,或患者皮脂腺分泌过于旺盛,增

加了毛囊堵塞的机会,皮脂不能顺畅排出,

积聚而形成。

2.27.简述光毒性皮炎与光变应性皮炎的区

别。答:任何人接触了能引起光毒性皮炎

的物质都能发病,而光变应性皮炎仅限于

拥有特殊体质的接触者。

2.28.简述化妆品的微生物污染造成的健康

损害。答:(1)如微生物在化妆品中产生了

毒素或化妆品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产生的代

谢产物均可成为机体的变应原或刺激原,

对机体的施用部位产生致敏作用或刺激作

用。(2)另外被致病菌污染的化妆品还可能

引起局部甚至全身感染,严重时会引起皮

肤化脓性感染导致接触者发生败血症等。

3.1.简述A1的主要用途。答:(1)个体的营

养素摄入目标;(2)限制过多摄入的标准:

当健康个体摄入量达到A1时,出现营养缺

乏的危险性很小。如长期摄入超过A1,则

有可能产生毒副作用。

3.2.简述食物中脂肪的功能。答:(1)增加

饱腹感;(2)改善食物的感官性状;(3)提

供脂溶性维生素。

3.3.简述膳食碳水化合物的功能。答:(1)

主要的能量营养素;(2)改变食物的色香、

味、型;(3)提供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具有

时生理功能为:①增强肠道功能;②控制

体重和减肥;③降低血糖和胆固醇;④预

防结肠癌。

3.4.简述脂溶性维生素的共同特点。答:(1)

溶于脂肪及脂溶剂,而不溶于水;(2)化学

组成仅含碳、氢、氧;(3)与食物中脂类共

存;(4)在肠道吸收时随脂肪经淋巴系统吸

收,从胆汁有少量排出;.(5)摄入后,大

部分储存于脂肪组织中;(6)缺乏症出现缓

慢;(7)不能用尿进行营养状况的评价;(8)

有时大剂量摄入时易引起中毒。

3.5.简述水溶性维生素的共同特点。答:(1)

溶于水而不溶于脂肪及脂溶剂;(2)化学组

成除碳、氢、氧外,尚有氮、硫、钴等元

素;(3)在满足组织需要后,多余部分将由

尿排出;(4)无非功能性的单纯储存形式,

在体内仅有少量储存;(5)绝大多数以辅酶

或辅基的形式参加各种酶系统,并发挥重

要作用;(6)机体缺乏症状出现较快;(7)

营养状况大多可以通过血和/或尿进行评

价;(8)毒性小。

3.6.简述大豆蛋白为优质蛋白的原因。答:

大豆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接近人体需要,

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且富含谷类蛋白较

为缺乏的赖氨酸,是谷类蛋白质互补的天

然理想食品,故大豆蛋白为优质蛋白。

3.7.简述大豆的营养成分。答:(1)大豆所

含脂肪约15%~20%,其中不饱和脂肪酸

占85%,且以亚油酸最多,高达50%以上。

(2)大豆油中还含有1.64%的磷脂和具有

抗氧化能力较强的维生素E。(3)大豆中含

碳水化合物25%~30%,其中只有一半是

可供利用的淀粉、阿拉伯糖、半乳聚糖和

蔗糖,而另一半是人体不能消化吸收的棉

籽糖和水苏糖,存在于大豆细胞壁,在肠

道细菌作用下发酵产生二氧化碳和氨,可

引起腹胀。(4)大豆还含有丰富的钙、硫胺

素和核黄素。

3.8.简述草酸对身体的影响及解决办法。答:

(1)不仅影响本身所含钙和铁的吸收,而且

还影响其他食物中钙和铁的吸收。(2)草酸

是一种有机酸,能溶于水,故食用含草酸

多的蔬菜时,可先在开水中烫一下,去除

部分草酸,以利钙、铁的吸收。

3.9.简述有机酸的作用。答(1)有机酸能刺

激人体消化腺的分泌,增进食欲,有利于

食物的消化;(2)有机酸使食物保持一定的

酸度,对维生素C的稳定性具有保护作用。

3.10.简述饮用酸奶的好处。答:(1)营养丰

富,易消化吸收,还可刺激胃酸分泌;(2)

乳酸菌中的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为肠道益

生茵,在肠道生长繁殖,可抑制肠道腐败

菌的生长繁殖,.防止腐败胺类产生,对维

护人体的健康有重要作用。

3.11.简述普通膳食的原则。答:(1)必须适

合机体需要的平衡膳食,含有充足的各种

营养素;(2)一般正常的食品均可采用;(3)

避免应用强烈辛辣刺激性的食品或调味

品;(4)脂肪食品、油炸食品及其他不易消

化的食物应少用;(5)烹调应多变花样,注

意色、香、味、美,以增进食欲;(6)每日

供应3餐,总能量为6700~

10040kJ(1600~2400kca1);蛋白质70~

90g。

3.12.简述饮食的膳食原则。答:(1)食物要

易于消化,便于咀嚼:食物要切碎,烧烂

煮软;(2)不用油炸及粗纤维多的食物,忌

用强烈辛辣的调味品;(3)注意补充维生素

充足的食物:长期采用软饭,因蔬菜都是

切碎煮软,维生素损失较多,故要注意补

充,如多用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食物,如

鲜番茄汁、鲜果汁、菜汤等;(4)营养素含

量不低于普通饭,全日能量为5850~

9200kJ(1400~2200kca1),蛋白质50~

70g。饮食需鲜美可口,一日三餐,在经济

条件许可时,下午增加一餐点心。

3.13.简述半流质的膳食原则。答:(1)食物

应极软,易于消化,易于咀嚼及吞咽,呈

半流动液体的食物;(2)少食多餐:通常为

每2~3h进餐1次,每天5~6次。其能量

在6270~7530kJ(1500~1800kca1)之间,

蛋白质40~60g;(3)如有消化道出血的患

者,应采用少渣半流质。对伤寒、痢疾患

者的饮食不能给含纤.维及胀气的食物,

如蔬菜、生水果等,对痢疾患者的饮食不

能给牛奶及过甜胀气的食品;(4)禁用的食

物包括油脂多或油煎炸的食物,及粗纤维

食物和辛辣调味品等。

3.14.简述流质的膳食原则。答:(1)食物呈

液体或在口中溶化为液体者;(2)少食多

餐:每2~3h供应1次,每日6~7次,每

次200~250m1;(3)凡腹部手术者及痢疾患

者,为避免胀气不应供给牛奶、豆浆及过

甜的液体;(4)喉部手术者,如扁桃体摘除

手术后应给予流质(冷流质),同时禁用过

酸、过成的饮料,以免伤口刺激疼痛;(5)

凡用鼻管喂入的流质,忌用蛋花汤,浓米

汤,以免管道堵塞;(6)不宜长期采用:此

种饮食所供能量及营养素均不充足,能量

少于4180kJ(1000kca1),蛋白质少于30g。

3.15.简述高能量膳食与低能量膳食的原则。

答:(1)高能量膳食的原则:①尽可能增加

主食量及菜量;②除正餐外,可加2~3次

点心,如牛奶、甜点等含能量高的食物。

(2)低能量膳食的原则;降低膳食中的总能

量,5020~6270kJ为宜,以蔬菜、水果为

主。

3.16.简述隐血试验膳食的原则。答:(1)禁

止食用肉类、肝、动物血(如猪、鸭、鸡血)、

深色蔬菜及其他含铁丰富的食物;(2)可吃

鸡蛋及白颜色的菜;(3)如果用还原酚酞法

作隐血试验,可用瘦肉,但1天用量需在

1O0g以下。绿叶蔬菜在烹调时要煮沸10

分钟,忌用动物血及肝、菠菜。

3.17.简述胆囊造影膳食原则。答:(1)造影

前一日采用不含脂肪的高糖少渣膳食,以

免刺激胆汁分泌和排出;(2)造影当日禁用

早餐,胆囊显影后,进食高脂肪膳;(3)膳

食中的脂肪量不低于50g。

3.18.简述肌酐试验膳食的原则。答:(1)低

蛋白饮食,每日蛋咱质的总量不超过40g;

(2)限制主食用量,每日不超过300g。严格

限制副食中的肉类、鱼类、鸡鸭类及豆制

品,每日膳食中以不超过一个鸡蛋为原则;

(3)如患者感到饥饿,可增加蔬菜、藕粉、

果汁等含糖水化物多而不合蛋白质的食

物,以补充能量的不足。

3.19.简述胃液分析试验餐的膳食原则。答:

(1)检查前一日晚21:00后不再进任何食

物;(2)检查当日清晨也禁食;(3)试验餐

可用馒头50g或面包二片及开水400m1。烤

干的馒头片或面包糊均可。

3.20.简述饱餐试验餐的膳食原则。答:(1)

一般饱餐采用平时饮食,量稍多些;(2)或

加脂肪餐(高蛋白、高脂肪,包括油20g和

鸡蛋2只),食量即主食与副食和平时相同;

(3)或在患者平时原有食量增加炒瘦肉片

75g。

3.21.简述葡萄糖耐量试验膳食的方法及原

则。答:(1)方法是空腹时给受试者一定量

的糖类,一般用葡萄糖75g,分别测定空腹

血糖及进食后30、60、90和120分钟血糖,

观察进食后血糖上升和下降的变化来推测

糖耐量是否正常。(2)膳食原则:①试验前

3天必须摄入足够的糖类,食物中糖类含量

≥300g/d,并排除重体力活动、情绪激动、

升糖药物等干扰因素;②试验前一天晚餐

后禁食(10~12h)直至翌日早晨试验;③试

验日早晨备用特制馒头一个(面粉1O0g,含

糖类75g)。

3.22.简述测量体重的意义。答:(1)反映或

长或短时间内营养状况的变化,它能评价

人体的营养情况;(2)反映能量的摄取与消

耗是否平衡以及脂肪在体内的增加或减少

的一个重要指标;(3)反映疾病严重程度和

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3.23.简述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要求。答:(1)

食品添加剂应当在技术上确有必要且经过

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方可列入允许使

用的范围;(2)食品生产者应当依照食品安

全标准关于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

用量的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3)不得在食

品生产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

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4)食品

添加剂应当有标签、说明书和包装;(5)食

品和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不得含

有虚假、夸大的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

治疗功能。生产者对标签、说明书上所载

明的内容负责。

3.24.简述食品污染物的分类。答:(1)生物

性污染包括微生物污染、寄生虫污染和昆

虫污染。(2)化学性污染:①来自生产、生

活和环境中的污染物,如农药、兽药、有

毒金属、多环芳烃化合物、N-亚硝基化合

物、二口恶英等;②通过工具、容器、包

装材料及涂料等溶入食品中的有害物质,

如金属容器中的铅、镉、锌,橡胶、塑料

中的.单体和助剂以及包装材料中的石蜡、

油墨等;③食品在加工、储存过程中产生

的有害物质,如白酒加工中产生的有害的

醇类、醛类等;④滥用食品添加剂。(3)物

理性污染:分为杂物和放射性污染物两类。

4.1.简述生产环境中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分

类。答:(1)有害化学因素:包括生产性毒

物和生产性粉尘。①生产性毒物:a金属及

类金属:如铅、汞、锰等;b有机溶剂:如

苯、甲苯等;C刺激性气体和窒息性气体:

刺激性气体常见的有氯气、氮氧化物等;

窒息性气体常见的有一氧化碳、硫化氢、

氰化氢等;d农药:如有机磷农药、有机氯

农药等;e高分子化合物生产过程中的毒

物:如氯乙烯、丙烯腈等;f苯的氨基或硝

基化合物:如三硝基甲苯、苯胺等。②生

产性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各种

有机粉尘等。(2)异常物理因素:a异常气

象条件:如劳动场所的高温等;b噪声与振

动;C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前者如X

射线、γ射线等;后者如紫外线、射频辐

射、激光等。(3)致病生物因素:a细菌:

如毛皮加工等可接触到布氏杆菌、炭疽杆

菌等;b病毒:如森林作业者可接触到森林

脑炎病毒等;C霉菌:如花生上的黄曲霉菌、

甘蔗上的曲霉菌和青霉菌等。

4.2.简述生产过程不良劳动条件。答:(1)

厂房建筑布局不合理:如将有害工序、工

种和无害工序、工种安排在一个车间,或

缺乏卫生工程措施(如产生尘、毒的车间或

岗位缺乏除尘与排毒工程设施),或厂房的

采光和照明等不符合卫生学要求,厂房建

筑通风不良等。(2)劳动体制缺乏人性化主

要表现在:①不合理的劳动强度与时间。

②不合理的劳动组织与制度。③不合理的

劳动待遇。(3)职业安全保障体系不完善主

要包括:①不安全的生产设施。②不合格

的劳保用品。个人防护用品不合格。

4.3.简述提高劳动者职业生命质量的主要措

施。答:(1)避免和减少职业有害因素和安

全隐患对劳动者健康造成的损害;(2)增进

劳动者的精神健康和心理卫生;(3)优化劳

动体制,保证劳动者权益,提高劳动待遇;

(4)加强职业教育,完善和提高劳动者自身

的技能素质;(5)实施劳动者的职业健康促

进和职业卫生服务;(6)消除和改变劳动者

的不良生活方式与行为等。

4.4.简述职业健康促进的目的。答:针对目

前存在的影响职业者健康的行为危险因

素,通过职业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和干预

措施来纠正不健康行为,建立良好的作业

方式和生活习惯,促进劳动者健康。

4.5.简述劳动场所健康促进的原则及内容。

答:原则:(1)①保护劳动者健康不受职业

有害因素损害的健康保护与预防原则;②

作业及劳动环境与劳动者作业能力相适应

的工作适应原则;③促进劳动者心理、行

为、生活及作业方式与社会适应状态的健

康促进原则;④减轻或消除职业病、工伤

及工作有关疾病所致不良后果的治疗与康

复原则;⑤为劳动者提供治疗与预防的一

般卫生保健服务的初级卫生保健原则对劳

动场所进行健康促进。(2)内容:①通过改

革生产工艺流程,采用清洁、安全生产方

式,消除或控制职业有害因素的产生,即

去除病因;②采取卫生措施控制职业性有

害因素的作用条件,如有毒的逸散气体生

产采用密闭式生产,以减少职业接触;③

通过健康教育、管理培训等措施,提高管

理者的劳动场所卫生管理水平及卫生防护

意识,提高职业者自我保护能力,控制不

良行为与生活方式。

4.6.简述职业健康教育的内容。答:(1)生

产环境各种职业有害因素的告知;(2)安全

操作、安全防护、安全技术、事故预防与

急救的基本知识和个人职业卫生防护知识

的教育与培训;(3)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政

策、法规、职业卫生法规、卫生标准、卫

生管理制度等介绍;(4)职业性紧张与疲劳

等方面的控制及心理健康咨询;(5)对接触

危险性较大的特种作业劳动者如毒物接

触、焊接、压力容器等工种的劳动者进行

专门的安全技术知识培训。

4.7.简述职业卫生干预措施。答:(1)对建

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进行预评价审查;(2)

职业防护设施设计卫生审查和竣工验收等

卫生干预;(3)推广职业健康防护技术,实

施安全清洁生产,改善劳动环境,降低、

限制劳动环境中的职业有害因素的浓度,

控制有害因素的作用条件;(4)对企业生产

现场职业卫生防护设施、作业环境中的有

害因素、职工健康状况、个人防护情况、

卫生安全教育及制度以及其执行情况、企

业的职业卫生管理工作进行经常性的职业

卫生监督和卫生干预;(5)对职业者吸烟、酗酒、自我保健和自我保护意识差、营养不良、个人卫生习惯不佳、无职业卫生防护措施等健康相关行为进行干预;(6)为劳动者提供有效、及时、可及的职业卫生服务与职业卫生管理等,从而真正达到使劳动者认识转变、行为矫正和危险因素控制,从而降低职业病的发病率和促进劳动者的健康。

4.8.简述职业健康监护的实质及目的。答:

(1)实质:职业健康监护是一种对职业者劳

动过程及其前后的全程监护。(2)其目的是结合劳动环境卫生监测和职业流行病学分析,监视职业病及工作相关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在人群、时间、空间上的分布规律;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险度及其防治效果,为制订和修订卫生标准,采取进一步措施改善劳动条件和防治职业性病损提供科学依据。

4.9.简述职业环境监测的内容。答:(1)监

测劳动者的工作组织、劳动情况以及可能影响健康的人体功效学因素;(2)评估可能对劳动者健康产生危害的职业卫生条件和职业有害因素水平(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3)评估劳动者接触的不利心理因素和不合理工作安排;(4)评估职业事故和重大灾害的风险;(5)监测安全措施和个人防护装置的使用情况、维护和保养情况等;

(6)监测职业有害因素控制系统的运行情

况;(7)评估一般卫生及卫生设备。

4.10.简述职业者生物监测的内容。答:(1)

监测生物材料中职业有害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含量,以确定劳动者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水平、有害因素吸收程度及其在人体内的蓄积水平,常见的生物材料有尿、血、头发等,如尿中酚的含量测定可作为苯接触的生物监测指标;(2)监测劳动者机体的生物效应剂量,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损害机体健康的程度,这类指标包括生化、生理、生物物理、免疫等指标测定,多以生化指标为主,且大部分是非特异性的,需要对该有害物质的毒理学基础知识有所了解(尤其是毒作用机制的认识),如反映职业性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对DNA损害的指标有DNA链断裂、DNA加合物等。

4.11.简述职业卫生的目的。答:促进和保

护所有劳动者生理、心理和社会活动的最高健康水平,预防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改造职业环境并使之保持适合劳动者的生理和心理状况。

5.1.简述由于四类交通的经常流动,在设计

医院时应注意到的问题。答:(1)使医院内形成有秩序的动态环境,防止混乱。医院建筑包括病房、门诊与医技部门等的线路图要便捷、明确、显眼。病人使用的道路和出入口,应明显易找;(2)防止交叉感染,减少和杜绝院内感染。

5.2.简述手术室设计需考虑的内容。答:(1)

手术室位于病人不常去的地方。通常设在单独一翼,或专用一层,最好设在顶层。

(2)手术室应有方便的出入口和垂直及水

平交通,以便与病房、门诊、急诊联系。

(3)手术室包括手术操作室及消毒室、麻醉

室、输血室、卫生室等,其设计应考虑保持空气清洁,严格避免一切感染的机会,同时要有适宜的微小气候和水平较高的卫生技术设备(空气调节、照明、采暖等),并须有专用门与病房等科室隔开,避免与医院的其他部分形成交叉的活动路线。手术室采光口应设在北侧,以获得较均匀的光线。(4)手术室要准备两套供电系统,最好有自用发电设备。

5.3.简述医院污水的消毒方法。答:(1)应

将传染病房的污水与非传染病房的污水分开,传染病房的污水、粪便须经消毒后方可与其他污水合并处理。(2)采用氯化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的医疗机构污水,若直接排入地表水体,应进行脱氯处理,使总余氯<0.5mg/L。(3)污水处理站排除的废气应进行除臭、除味处理,保证污水处理站周边空气中污染物不超过规定限制值。(4)传染病和结核病医疗机构应对污水处理站排出的废气进行消毒处理。(5)栅渣、化粪池与污水处理站污泥属危险废物,应按危险废物进行处理和处置。水处理构筑物中的污泥,必须经过无害化处理,污泥排放时应达到下列标准:蛔虫卵死亡率大于95%;粪大肠菌群值不小于o.O1g;每1og 污泥(原检样中)不得检出肠道致病菌和结核杆菌。

5.4.简述化学因素暴露的防护。答:(1)医

护人员在配制酸性消毒剂时应戴手套及防护眼镜;(2)禁用热水配制含氯消毒剂以免引发灼伤;(3)正确地掌握化学消毒剂的配制方法和使用浓度,必要时戴手套口罩、眼罩;(4)配制化疗药时应注意防护,操作前穿防护衣、戴口罩、手套、圆帽等以减少呼吸道吸入及皮肤接触。

5.5.简述社会心理因素暴露的防护。答:(1)

医院管理部门应关心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努力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减轻劳动

强度,定期体检及做好预防保健,使他们

能愉快健康地工作。(2)护理人员要学会自

我调节,保证充足的睡眠与休息;合理饮

食,均衡营养,参加体育活动,以增强自

身的免疫力;积极应对各种压力,主动调

整自己的心态;通过听音乐、唱歌等方法

进行减压;通过沟通技巧的学习,正确处

理人际关系,尤其是护患关系;以高度的

工作责任心、精湛的知识和技术,防范差

错事故发生,赢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理

解。

5.6.简述护理区卫生管理及采取的措施。答:

(1)护理区环境卫生管理:①物有定位,用

后归位,养成随时随地注意清理环境,保

持整洁的习惯;②病室内墙定期除尘,地

面及所有物品用湿式清扫法;③及时清除

治疗护理后的废弃物及病人的排泄物;④

非病人必需的生活用品及非医疗护理必需

用物一律不得带入病房。(2)护理区环境安

全管理:①避免各种因素所致的意外损伤。

如浴洗室地面潮湿,致使病人滑倒跌伤;

昏迷病人未加床档、保护具而坠床或撞伤;

神志不清或躁动病人触接电源而灼伤等;

②杜绝医源性损害。如粗心大意引发的护

理事故、差错;服务态度欠佳,致使病人

心理失衡等。

6.1.简述文化教育对生活方式的影响。答:

(1)文化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们

生活能力及行为生活方式,影响人们的精

神生活,进而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2)人

们对生活资料的支配,取决于对生活的认

识,包括怎样生活的价值取向和如何实现

好的生活的知识范畴,教育正是通过传播

这两方面的知识,对人的物质消费进行文

化导向,引导人们进行有利于健康的合理

消费。

6.2.简述父母的文化教育水平对后代健康的

影响。答:(1)父母的文化教育水平高,经

济收入高,能为后代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

条件和卫生保健服务,后代也能接受良好

的文化教育,因而能有效地预防疾病,促

进后代的健康成长;(2)父母的文化程度

低,则影响就业,其工作和生活环境恶劣,

经济收入低,对其后代的健康有严重的影

响。

6.3.简述人际关系对健康的影响。答:(1)

融洽的人际关系促进健康:人际关系与人

们的身!心健康密切有关。融洽的人际关系

可以使人获得情感上的支持,能体会到周

围环境的温暖,产生良好的心理氛围和情

绪反应,提高人的神经~心理的稳定性,

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身心健康的老年

人大都有着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处理好

人际关系,有助于身心健康。(2)不良的人

际关系损害健康:紧张的人际关系导致人

们心理距离增大,彼此都会产生不愉快的

情绪体验,情绪低落、孤独、敏感,从而

影响人的身心健康,严重的还会导致心理

失常。

6.4.简述情绪的3个特征。答:(1)情绪是

由客观现实的刺激引起的,不是固有的;

(2)情绪是主观体验,包括情感,情感是与

高级的、社会的与行为的社会评价相联系

的态度体验,例如理智感、道德感、美感

等;(3)情绪的个人基础需要包括生理、心

理、社会的需要。

6.5.简述应激事件对健康的影响。答:(1)

有利方面:可动员机体非特异性适应系统,

产生对疾病的抵抗,增强体质和适应能力。

这可以给人带来激励和振奋,使人心情愉

快,精力充沛。(2)不利方面:应激事件刺

激过大或刺激过长,引起适应机制失效会

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及身体障碍。

特别与某些精神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如

神经症、心因性精神障碍、心身疾病等。

应激事件刺激可以引起免疫功能改变,不

但会增加对传染病的易感性,而且有促癌、

致癌作用。

6.6.简述行为医学的现实意义。答:(1)行

为医学把心理、行为科学技术和生物医学

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人类认识致病因

素、防治疾病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2)不

断地认识、评价促进健康的行为及危害健

康的行为,倡导促进健康行为,避免危害

健康行为,成为现代社会每个人维护健康

的重要任务。(3)行为医学的出现,补充了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不足,丰富和

完善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内容。

6.7.简述对健康有促进作用的行为方式。答:

(1)积极的休息与睡眠:①积极的休息就是

变换活动或工作的方式,协调机体各个部

位的活动及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过程,

使身体或精神都得到休息。睡眠是生命活

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最彻底的休

息。②充分的睡眠能够消除机体的疲劳,

增加机体对各种紧张刺激的耐受程度,提

高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2)合理营养和平

衡膳食:不断地从外界摄取食物,获得维

持生命所需要的热量和营养素,是人类能

够生存的必要条件。(3),积极的体育锻炼:

是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经常性适度的体

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这不仅可以预防肥

胖症,还可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促进

消化吸收能力、提高运动与神经系统功能,

增强对刺激的耐受性。

7.1.简述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原则。答:(1)

合理布局:即卫生资源的分配应保证人人

享受卫生保健服务的机会均等,使投入的

卫生资源得到最佳的利用。(2)社区参与:

即社区居民主动参与本地区有关卫生政策

的制定与卫生保健活动。(3)预防为主:初

级卫生保健的重点应是预防疾病和促进健

康,要以寻找控制和消除各种致病因素为

工作核心。(4)适宜技术:初级卫生保健措

施中使用的技术和方法是科学可靠、容易

广泛接受、费用能够承担、工作效果显著。

(5)通力合作:开展初级卫生服务工作涉及

政府许多部门的工作,卫生部门以及与健

康有关的教育、饮用水供给、食品与药品

管理、医疗保险、生产安全、住房、交通、

环境保护等部门应通力合作。

7.2.简述我国农村的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答:

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完善服务功能,

实行多种形式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解决

农民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问题,努力控制

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地方病,使广大农村

居民享受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本

卫生保健服务,不断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

和生活质量。到2010年,孕产妇死亡率、

婴儿死亡率以2000年为基数分别下降了1

/4和1/5,平均期望寿命在2000年基础

上增加1~2岁。

7.3.简述初级卫生保健值得明确的问题。答:

(1)初级卫生保健将促使卫生事业(包括卫

生系统内各个层次和机构)发生新的变革,

使卫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都面向人人享有

卫生保健的总目标;(2)初级卫生保健的八

项内容只是开展初级卫生保健的最低限度

的基本活动,但决不仅限于这些活动;(3)

初级卫生保健并非是低水平的卫生保健,

旨在公平地分配和使用有限的卫生资源,

把卫生资源的投入转向解决大多数人的基

本卫生问题;(4)初级卫生保健的实施作为

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关键措施并

不只限于农村,还包括城市;(5)初级卫生

保健并非仅指个人和社区与卫生服务系统

接触的第一级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而是

包含从第一级接触开始的所有级别的医疗

预防保健服务;(6)初级卫生保健强调最大

限度地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为广大人民

提供尽可能好的卫生保健服务,达到尽可

能高的健康水平,即提高卫生成本投入的

效果和效率;(7)初级卫生保健不仅适用于

发展中国家,而且同样适用于发达国家。

7.4.简述职业病的三级预防。答:(1)第一

级预防包括改革工艺措施,消除生产环境

污染因素,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及

技术改造或技术引进项目(即建设项目)的

职业病危害因素预评价,改善劳动条件,

加强职业安全与个人防护,实施职业健康

教育宣传与卫生监督,使工作场所职业病

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

标准;(2)第二级预防包括对存在职业危害

因素的工作场所进行职业健康监护,开展

职业健康检查,早期发现与诊断职业病;

(3)第三级预防包括及时治疗职业病,促进

康复,预防病残,保障职业病病人享受职

业病待遇,对不适宜继续从事原工作的职

业病病人,应当调离原岗位,并妥善安置。

7.5.简述经常性卫生监督的主要内容。答:

(1)被监督者取得法定资格的情况,如卫生

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职业证书等;

(2)自身卫生管理情况,如卫生制度的制定

及运行情况;(3)生产经营过程的卫生状

况,如环境卫生及操作卫生等;(4)卫生设

施的配置、使用及维护情况;(5)原料的质

量与储存情况;(6)产品的质量与包装情

况;(7)纠正和查处违法行为等。

7.6.简述疾病监测的3个基本特征。答:(1)

只有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资料,才能

发现疾病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2)只有

将原始资料加以整理、分析,才能转化为

有价值的信息;(3)只有将信息及时上报卫

生行政管理部门并反馈给有关单位,才能

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发挥作用。

7.7.简述传染病主要监测的内容。答:(1)

收集人群基本情况,即人口构成、出生、

死亡、生活习惯、经济状况、文化教育、

居住条件和人群流动等情况;(2)调查分析

传染病在人群、时间、区域的动态分布,

包括传染病漏报调查和亚临床感染调查

等;(3)监测人群对传染病的易感性;(4)

调查监测传染病来源及传染病与宿主、昆

虫媒介、传播途径的关系;(5)检测病原体

的型别、致病强度及耐药情况;(6)评价防

疫措施的效果;(7)开展病因学和流行规律

的研究;(8)传染病流行预测等。

7.8.简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答:(1)

事件突发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虽然存在

着发生征兆和预警可能,但往往很难对其

做出准确预测和及时识别,容易意外发生。

(2)影响群体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旦发

生,其危害的对象不是少数个体,而是有

较大的社会群体性或公共性。(3)危害社会

性: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涉及范围广,

影响大,许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涉及社会

不同群体利益,其敏感性与连带性很强,

处理不好易造成社会混乱,进而影响社会

经济的发展与稳定。(4)处理复杂性:许多

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既是一个公共卫生问

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意,需要政府各

有关部门共同努力,甚至需要动员全社会

共同参与才能处理好。

7.9.简述医疗机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

采取的应急反应。答:(1)积极开展病人接

诊、收治和转运工作,实行重症和普通病

人分开管理,对疑似病人及时排除或确诊。

(2)主动协助疾控机构人员开展标本的采

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3)做好医院内现

场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

和污水无害化处理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

染和污染危害。(4)做好传染病和中毒病人

的报告。对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引起身

体伤害的病人,任何医疗机构不得拒绝接

诊。(5)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和新发传染

病做好病例分析与总结,积累诊断治疗的

经验。重大中毒事件,按照现场救援、病

人转运、后续治疗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处置

等。

8.1.简述地方病防治工作的基本原则。答:

(1)政府领导、齐抓共管:①地方各级人民

政府要将地方病防治工作纳入本地区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计戋11,加强领导、加大

投入。②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密切合作,

加强协调,立足本部门和单位的职责,发

挥各自优势,推动防治工作扎实有效、深

入持久地开展。(2)预防为主、科学防治:

通过改造病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减少

并努力消除各种致病因素;通过广泛深入

地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让群众了解地方病

的危害和防治知识,形成健康的生产生活

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防治工作。同时,

加强地方病防治应用性科学研究,依靠科

技进步,提高防治水平。(3)突出重点、因

地制宜:根据地方病的流行特点和分布情

况以及病区自然、社会条件和经济发展水

平,将对群众危害比较大、防治效果比较

好的地方病作为防治重点,因地制宜地采

取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4)统筹规

划、分步实施:进一步摸清地方病流行情

况,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采取“先重病区

后轻病区、先人群密度大病区后人群密度

小病区”的做法,统筹考虑,分阶段安排

和实施综合防治项目。

8.2.简述环境碘缺乏是碘导致碘缺乏病的重

要原因的根据。答:(1)碘缺乏病流行区环

境中碘含量低:任何碘缺乏病流行的病区,

其外界环境中的碘含量都不高。病区的空

气、水、土壤、农作物等中的碘含量远远

低于非病区。(2)补碘能有效地控制碘缺乏

病:对碘缺乏病区采用补碘的干预措施后,

甲状腺肿很快得到控制,尿碘水平上升,

甲状腺功能恢复,病区不再有新的克汀病

发生。(3)动物模拟试验能证实因果关系:

动物试验发现,用低碘饲料喂养的Wistar

大鼠2~3个月后出现甲状腺肿大、甲状腺

碘含量下降、尿碘下降、仔代动物的学习

能力下降等现象。动物缺碘出现与人类类

似的病理改变,而补碘后则可完全预防。

8.3.简述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发病机制。答:

人体摄入的碘90%都存在于甲状腺,当碘

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时,甲状腺激素合成

发生障碍,可反馈性的刺激腺垂体分泌促

甲状腺激素,促进上皮细胞生长,上皮和

滤泡的增生最终使甲状腺体积逐渐增大,

从而导致甲状腺组织代偿性增生肿大。

8.4.简述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分度标准及特

点。答:(1)0度:头颈部保持正常位置时,

甲状腺看不见,不易摸得着。即使摸得着

但不超过受检者拇指末节,其特点是“甲

状腺看不见,不易摸得着”。(2)Ⅰ度:头

颈部保持正常位置时,甲状腺看不见,但

容易摸得着,并超过受检者拇指末节,其

特点是:“甲状腺看不见,容易摸得着”。

若甲状腺不超过受检者拇指末节,但发现

结节者也定为Ⅰ度。(3)Ⅱ度:头颈部保持

正常位置时,甲状腺清楚可见肿大,其大

小超过受检者拇指末节,其特点是:“甲状

腺看得见,摸得着”。

8.5.简述地方性克汀病的诊断标准。答:(1)

必备条件:患者必须出生或居住在碘缺乏

地区;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发育迟滞,主要

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障碍(低下);

地方性亚临床克汀病的智商(IQ)为55~

69,地方性克汀病的智商(IQ)为≤54以下;

(2)辅助条件:有不同程度神经系统障碍,

包括运动、听力、语言障碍;甲状腺功能

障碍包括体格发育障碍、克汀病面容如傻

笑傻相;临床甲状腺功能低下如黏液性水

肿与毛发干粗、血清T3正常或代偿性增高

或低下,T4低于正常等。

8.6.简述碘缺乏病的防治措施。答:(1)碘

化食盐补碘:将酸钾等碘化物加入食盐中

补碘是预防碘缺乏病的首要措施。(2)碘化

食用油补碘:将碘加入植物性食用油中补

碘。(3)口服碘片或肌肉注射补碘:此途径

补碘长效、快速、副作用小,但投药复杂。

(4)多吃含碘量高的食品:提倡多食用海

带、海鱼、海虾和紫菜等含碘量高的食物。

(5)加强防治监测:碘缺乏病地区卫生监督

部门应经常对碘盐含碘量、碘缺乏病发病

动态、生活环境与食物中碘含量、患者尿

碘含量等情况进行监测监督。(6)及时治疗

碘缺乏病:对碘缺乏病患者可食用口服或

肌注碘油,除临床治疗外,应给予合适的

食物疗法。

8.7.简述地方性氟中毒的划分标准。答:(1)"

当地出生成长的8~12岁的儿童氟斑牙患

病率>30%;(2)饮水型氟中毒病区,饮水

含氟量>1.Omg/L;(3)燃煤污染性氟中毒

病区,燃煤污染导致居民经空气和食物总

摄氟量>3.5mg。

8.8.简述氟斑牙的具体表现。答:(1)牙釉

面失去光泽,可见白垩样线条、斑点、斑

块等,甚至可以布满整个牙面,一旦形成,

永不消失;(2)牙釉面出现不同程度的颜色

改变,浅黄、黄褐乃至深褐色,同时可见

斑点、条纹、斑块甚至布满大部分釉面;

(3)釉面缺损的程度不一,表现为细小的凹

痕,从针尖大小到深层釉质较大面积的剥

脱。病情轻者缺损仅限于釉质表层,严重

者缺损可发生在所有牙面,以致破坏了整

体牙形。

8.9.简述氟骨症的诊断标准及诊断依据。答:

(1)诊断标准:Ⅰ度(轻度):X线有氟骨症

征象,临床上却无关节活动障碍或变形。

Ⅱ度(中度):骨关节疼痛、僵硬、功能障

碍、变形,但能参加家务劳动。Ⅲ度(重度):

分4种情况即,3a度:出现颈部屈曲僵直,

和/或弯腰驼背,和/或脊柱侧弯等严重

变形,失去劳动能力;3b度:地方性氟骨

症继发非骨相损害,如继发性甲状旁腺功

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肾功能不

全等;3c度:有神经或脊髓损伤,但生活

尚能自理;3d度:出现瘫痪。(2)诊断依据:

①长期生活在高氟地区,有吸入氟含量过

高的空气,饮用高氟水,食用被氟污染的

食物的病史,总摄氟量超过国家卫生标准;

②临床表现有氟斑牙(成年后迁入病区者

可无氟斑牙),同时伴有骨关节痛,肢体或

躯干运动功能障碍者;③骨X线检查有骨

增多、骨减少或骨转换以及韧带、肌腱、

骨间膜骨化和关节退变继发骨质增生变形

等X线征象;④实验室检测尿氟含量超过

正常值。

8.10.简述引起地方性饮水型砷污染的原因。

答:(1)由于地质因素居民居住区水环境中

自然存在的砷含量很高;(2)为预防地方性

氟中毒,"当地居民改打深井水引起的,这

种井的并深多在20~30m,正是富砷含水

层,水砷含量一般为0.2~2.Omg/L,超

过国家标准(0.05mg/L)数倍乃至数10倍,

居民长期饮用这种高砷水而逐渐发病。

8.11.简述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判断标准。答:

(1)在居民生活的自然环境中,饮用水含砷

量>0.05mg/L;或在以煤为生活燃料的地

区,居民敞灶燃煤的含砷量>40mg/kg;(2)

暴露人群中出现临床诊断的慢性砷中毒患

者;(3)排除其他砷污染所致的砷中毒。

8.12.简述地方性砷中毒的发病机制。答:

(1)五价砷化物在体内转变为三价砷后,三

价砷化物极易与巯基结合,从而引起含巯

基的酶、辅酶和蛋白质生物活性及功能改

变,导致相应的代谢功能障碍;(2)无机砷

化物代谢的中间产物三价甲基砷酸,有很

强的细胞毒性,抑制机体内某些氧化还原

酶的活性,诱发机体高氧化的应激状态,

导致组织细胞氧化损伤;(3)砷进入血液循

环后,可直接损害毛细血管,引起通透性

改变。砷的损害作用还包括导致基因突变

和染色体畸变;引起信号转导、细胞周期

调控与基因表达改变;甚至诱导细胞凋亡

等。

8.13.简述地方性砷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

答:(1)皮肤病变:地方性砷中毒的主要临

床表现有:①皮肤色素沉着或出现脱色斑

点,呈弥漫性棕褐色或灰褐色斑点,可逐

渐融合成大斑点,其病变部位以躯干为主,

在腹、腰更明显,四肢逐渐减轻;②皮肤

过度角化,主要表现在掌跖角化,可发展

至躯干、四肢皮肤,甚至可出现赘生物;

③致皮肤癌,角化皮肤破溃,经久不愈,

最后癌变等。(2)周围神经炎:早期表现为

蚁走感,进而发展到四肢末梢感觉障碍,

主要表现手脚麻木、手套、袜套样感觉等。

病情严重者可伴有头疼、头晕、记忆力减

退、视力或听力下降等。(3)其他系统影响:

地方性砷中毒消化系统症状有食欲减退、

恶心、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部分病

人还可发展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血液系

统症状表现为红细胞和白细胞减少,由于

红细胞破坏过多、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多

数慢性砷中毒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贫血症

状,也可能是因为砷损伤肝脏后,铁、维

生素B12。叶酸等造血物质的吸收、运输和代谢受到影响;另外,可能还有心脑血管系统、雄性生殖系统和肾脏等组织损伤症状。

8.14.简述地方性砷中毒的防治措施。答:

(1)预防措施:地方性砷中毒主要是由于当

地居民长期暴露于高砷环境中,因此,改水改灶,使环境中砷含量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改变生活习惯是预防地方性砷中毒的根本措施。①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预防:最有效预防措施就是废弃高砷水源,寻找新的低砷水源或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降低水砷含量,使其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②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预防:首先应从源头上控制,限制开采高砷煤矿,减少环境的砷化物排放量,降低人群的暴露水平。在暂时找不到低砷煤源的病区,要进行改炉改灶,将煤烟排出室外,避免居室和食物遭受砷污染。同时加强宣传教育。(2)治疗措施:目前没有特效的治疗地方性砷中毒的药物和方法,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①鼓励居民日常膳食多摄入蛋奶鱼肉以补充优质蛋白,注意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素摄入,提高机体免疫力;②采用巯基络合剂进行驱砷治疗,用5%二巯丙醇油膏涂抹皮肤,缓解慢性砷中毒造成的皮肤损害。对于经久不愈的皮肤溃疡或短期内迅速增大的赘状物,应及时做病理学检查,以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皮肤癌变;

③选用三磷酸腺苷、辅酶A、辅酶Q10、维

生素B1、B12等制剂,以减轻砷对神经系统的损害;④采用二巯基丙磺酸钠,每天肌肉注射0.125~0.25g,3~5天为1个疗程,根据尿砷浓度的变化决定用药期限。

9.1.简述职业病的发生的取决因素。答:(1)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性质:有害因素的理化性质是决定健康损害性质与强度的重要因素。(2)职业者暴露有害因素的条件:职业健康损害也取决于职业者暴露有害因素的水平或强度、接触方式、暴露时间与频率等因素。(3)劳动者对职业有害因素的易感性:劳动者自身的身心健康状况与职业病的发生紧密相关。

9.2.简述职业病的构成条件。答:(1)患病

主体是企业、事业单位或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2)必须是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产生的。(3)必须是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职业病有害因素所引起的。(4)必须是因家公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中所列的职业病。以上4个条件缺一不可。

9.3.简述职业病的治疗目的。答:(1)病因

治疗的目的是针对病因,尽快消除毒物在体内的残留,或减少致病物质在体内的危害或干扰毒物致病机制;(2)对症治疗的目的是减轻中毒症状和缓解病情;(3)支持治疗是为了改善患者身心状况以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与心理状态。

9.4.简述铅中毒的处理原则。答:(1)驱铅

疗法:常用金属络合剂,3~4日为一疗程,根据病情治疗3~5个疗程,疗程间隔3~4日。首选依地酸二钠钙,每日1.Og,静脉注射或加于25%葡萄糖液静脉滴注。也可用二巯基丁二酸钠每日1.0g,加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配成5%~10%浓度静脉注射。二巯基丁二酸胶囊副作用较小,可口服,每日3次,每次0.5g;(2)对症治疗:对类神经征者可给予镇静剂,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或皮下注射阿托品可治疗腹绞痛。

9.5.简述职业性铅中毒的康复护理。答:(1)

可在驱铅阶段辅以能量合剂、复方氨基酸等支持疗法,以保护肝、肾、脑等重要器官;(2)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用药后的疗效,及时向病人解释用药后的反应;(3)警惕中毒性脑病的发生;(4)指导病人定期做尿铅检查;(5)如发生腹绞痛,可遵医嘱给10%葡萄糖酸钙1om1静脉推注或阿托品0.5~1.0mg,并可进行腹部热敷+针灸治疗;(6)指导病人用稀醋酸溶液与生理盐水配合漱口;(7)向病人宣传合理膳食;(8)正确进行心理护理,使病人从中得到精神鼓励,放下思想包袱,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9.6.简述铅中毒的预防措施。答:(1)改进

生产工艺:用无毒或低毒物代替铅,如印刷用锌代替铅制板,制油漆用钛白代替铅白等;改革工艺,使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减少手工操作,如用机械化浇铸代替手工,熔铅炉使用感应电加热炉控制温度,安装吸尘排气罩,回收净化铅尘等。确保车间空气中铅的浓度符合国家规定的《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1-2007)》时间加权容许浓度:铅尘0.05mg/m3,铅烟0.03mg/m3。(2)加强个人防护:铅作业的工人应穿工作服、带过滤式防烟尘口罩,严禁在劳动过程中进食,饭前应洗手,下班应淋浴,坚持湿式清扫。定期监测生产环境空气中铅的浓度,并定期检修设备。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患有神经系统、贫血、高血压、肝、肾疾

病的人不宜从事铅作业,怀孕及哺乳期的

妇女应暂时调离铅作业。

9.7.简述汞中毒的处理原则。答:(1)急性

汞中毒时应使患者迅速脱离现场,脱去污

染衣服,静卧,保暖,皮肤被汞污染应立

即用清水冲洗。观察对象视情况处理,轻

度中毒者治愈后可回原岗位,中度及重度

中毒者治愈后不宜从事汞作业。(2)急慢性

汞中毒的治疗原则有:①驱汞治疗:其药

物有二巯基丙磺酸钠和二巯基丁二酸钠。

急性中毒可用二巯基丙磺酸钠125~250mg

肌注,间隔4~6小时1次,2天后125mg,

疗程视病情而定;慢性中毒可用二巯基丙

磺酸钠125~250mg肌注,每日1次,连续

3天间隔4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3~4个

疗程;②对症治疗:与内科相同,根据临

床症状进行对症处理。

9.8.简述驱汞治疗的康复护理。答:(1)驱

汞治疗时注意肌肉深部注射,要求速度缓

慢,减轻病人疼痛,并及时向病人解释治

疗的副作用;(2)患者有口腔炎时注意提醒

饭后生理盐水清洗口腔,口腔溃烂者可用

1%龙胆紫涂抹,并提醒患者注意饮食;(3)

汞中毒病人多汗,应密切注意有无虚脱和

电解质紊乱,若病人全身皮肤瘙痒,应按

医嘱给予止痒药物,并叮嘱病人不要搔抓,

减少和避免继发性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

等;(4)心理护理方面做到耐心说明驱汞治

疗的目的和效果,使家属及患者消除紧张

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病人积极

配合治疗与护理。

9.9.简述预防汞中毒的具体措施。’答:(1)

改进生产工艺,降低汞的污染:用无毒或

低毒原料代替汞。(2)加强通风排气,消除

环境汞污染:①汞作业车间应采取降温措

施,以减少汞的蒸发。②含汞废气、废水、

废渣必须处理后再排放。③定期检测汞作

业环境空气中汞的浓度。(3)注意个人防

护,加强健康监护:汞作业人员应每年体

检一次,及时发现汞吸收和早期汞中毒的

患者,以便及早治疗。

9.10.简述一氧化碳中毒处理原则。答:(1)

迅速将患者移离中毒现场至空气新鲜的环

境中,松开衣领,注意保暖;(2)密切观察

患者的意识状态,轻度中毒者,给予氧气

吸入及对症治疗,中度及重度中毒者积极

给予常压口罩吸氧治疗,有条件时可给予

高压氧治疗,重度中毒者视病情给予消除

脑水肿、促进脑血液循环,维持呼吸循环

功能及控制痉挛等对症及支持治疗;(3)加

强护理、积极防治并发症及预防迟发性脑

病,对迟发性脑病者,可给予高压氧、血

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或抗帕金森氏病药

物和其他对症与支持治疗;(4)轻度中毒经

治愈后可从事原工作,中度中毒者经治疗

恢复后,视情况可从事原工作,重度中毒

及出现迟发脑病者应调离一氧化碳作业。

9.11.简述一氧化碳中毒的康复护理。答:

(1)患者经抢救苏醒后应绝对卧床休息,观

察2周,有条件者应给予纯氧或高压氧;

(2)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注意其神经系统

的表现及皮肤、肢体受压部位的损害情况;

(3)可给予昏迷并高热和抽搐者头部降温

为主的冬眠疗法,同时注意保暖,防止自

伤和坠伤;(4)要准确记录补液量与尿液排

出量以及补液速度,防止脑水肿、肺水肿

及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发生;(5)注意

心理护理,及时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病情及

治疗方案,使患者及家属配合治疗。

9.12.简述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措施。答:

(1)应加强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卫生宣传

教育,普及自救、互救知识。组织劳动者

认真学习安全生产制度和操作规程。(2)有

条件的单位可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3)凡

是可能存在一氧化碳的场所,都应加强自

然通风和机械通风。(4)经常对生产设备进

行维护和检修,防止C0泄漏。抢修设备故

障时,应佩戴特制的防毒面具,两人同时

工作,以便监护和互助。(5)严格执行职业

卫生标准的规定,控制生产环境空气中C0

浓度。确保车间空气中C0的浓度符合国家

规定的《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

值》:时间加权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

浓度30.Omg/m3(非高原地区)。

9.13.简述苯中毒处理原则。答:(1)观察对

象如有职业禁忌证者,应调离苯作业;(2)

急性苯中毒者应迅速脱离现场,移至新鲜

空气环境中,立即脱去被苯污染的衣服,

用肥皂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注意保暖,

急性中毒期卧床休息;(3)可用葡萄糖醛酸

治疗,忌用肾上腺素,急性苯中毒轻度者

病情恢复后视情况可安排适当工作,重度

者原则上应调离原工作岗位;(5)慢性中毒

因无特效药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患者一

经诊断应调离苯作业及其他有毒物质岗

位,根据病情合理安排工作或休息。

9.14.简述苯中毒的康复护理。答:(1)患者

应绝对卧床休息,护理人员应密切注意病

人病情,防止外伤及出血;如需输血应严

格执行输血操作常规,注意患者状态,发

现异常及时处理;(2)应控制感染,做好病

房的消毒隔离,注意药物副作用并及时向

患者解释药物副作用;(3)做好心理护理,

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帮助其树立治病养病

的信心。

9.15.简述苯中毒的预防措施。答:(1)改进

生产工艺,加强通风排毒:①以无毒或低

毒物质代替苯;②生产过程密闭化、自动

化和程序化;③安装局部抽风排毒设备,

定期检修;④确保车间空气中苯的浓度符

合国家规定的《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

触限值》:时间加权容许浓度6.Omg/m3,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10.Omg/m3。(2)重

视健康监护,加强卫生保健:①严格执行

苯作业的就业前健康检查,凡有神经系统、

血液系统以及肝肾疾病的患者不得参加苯

作业;②血象指标低于或接近正常值下限

者,各种血液病,严重全身性皮肤病,月

经过多或功能性子宫出血者不宜从事苯作

业;③对苯作业现场应进行定期劳动卫生

学调查,检测空气中苯的浓度;④注意个

人防护,佩戴防苯口罩,定期健康检查。

女工怀孕期及哺乳期必须调离苯作业。

9.16.简述尘肺的诊断原则。答:根据可靠

的生产性粉尘接触史,以技术质量合格的X

射线后前位胸片表现作为主要依据,结合

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资料,参考临床表现

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排除其他肺部类似疾

病后,对照尘肺病诊断标准,胸片阴影总

体密度至少达到工级,分布范围至少达到2

个肺区,方可作出尘肺病的诊断。

9.17.简述尘肺的诊断标准。答:(1)尘肺观

察对象:粉尘作业人员健康检查发现X射

线胸片有不能确定的尘肺样影像学改变,

其性质和程度需要在一定期限内进行动态

观察者。(2)一期尘肺(Ⅰ):有总体密集度

1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至少达到2个肺

区。(3)二期尘肺(Ⅱ):有总体密集度2级

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4个肺区;或有

总体密集度3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达到4

个肺区。‘(4)三期尘肺(Ⅲ):有以下3种

表现之一者:①有大阴影出现,其长径不

小于20mm,短径不小于1Omm;②有总体密

集度3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4个肺

区并有小阴影聚集;③有总体密集度3级

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4个肺区并有大

阴影。

9.18.简述尘肺的处理原则。答:尘肺一经

诊断,应及时调离粉尘作业,并根据病情

需要进行综合治疗,积极预防和治疗肺结

核及其他并发症,对症治疗减轻临床症状,

延缓病情进展,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等。

9.19.简述矽肺的临床表现。答:(1)症状:

一般在早期可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随着

肺部纤维化病变的发展,症状明显。矽尘

吸入刺激呼吸道可引起反射性咳嗽,咳嗽

的程度和痰量的多少与呼吸道感染密切相

关,而与矽肺病变程度并不一致。少数患

者可有痰血,若有反复大咯血,应考虑合

并肺结核或支气管扩张。早期病例常感前

胸中上部与呼吸体位及劳动无关的针刺样

疼痛,常在气候多变时发生。胸闷和气急

的程度与病变范围及性质有关,病变广泛

且进展快,则气急明显,并进行性加重。

患者亦可伴有头昏、乏力、失眠、心悸、

胃纳不佳等症状。(2)体征:早期无明显体

征,偶可闻干性啰音,合并感染时可闻湿

性哆音,并发肺气肿时,可出现叩诊过清

音,呼吸音减低等,进一步发展可出现肺

实变体征以及心肺功能不全体征,如心悸、

发绀、呼吸困难、水肿等。(3)X线胸片:X

线胸片改变表现为X射线通过病变组织和

正常组织对X线吸收率的变化,呈现发“白”

的圆形或不规则形小阴影,可作为矽肺诊

断依据。胸片上其他影像如肺门变化、肺

气肿、肺纹理和胸膜变化对矽肺诊断也有

参考价值。(4)肺功能变化:矽肺早期可出

现肺功能损害,由于肺脏的代偿,临床检

查多属正常。随着病变进展,肺组织纤维

化加重,肺弹性下降,可出现肺活量及肺

总量降低;伴肺气肿和慢性炎症发生时,

时间肺活量降低,最大通气量减少,因此

矽肺患者以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的肺功能

损伤多见。若肺泡大量损害、毛细血管壁

增厚,可出现弥散功能障碍。(5)并发症:

矽肺常见的并发症有肺结核、肺及支气管

感染、自发性气胸、肺心病等。并发症的

出现常加剧病情进展,甚至导致死亡。矽

肺合并肺结核是患者死亡最常见的原因。

9.20.简述矽肺的诊断原则及方法。答:(1)

根据可靠的游离二氧化硅粉尘接触史、现

场劳动卫生学调查资料,以技术质量合格

的高仟伏X线后前位胸片表现作为主要依

据;(2)根据国家尘肺X线诊断标准,参考

受检者的动态系列胸片及尘肺流行病学调

查结果,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排

除其他肺部类似疾病后,可作出矽肺的诊

断和分期;(3)对于少数生前有较长时间接

尘职业史,未被诊断为尘肺者,根据本人

遗愿或死后家属提出申请,进行尸体解剖

进行判断;(4)根据详细可靠的职业史,由

具有尘肺病理诊断权的病理专业人员按照

《尘肺病理诊断标准》作出病理诊断报告,

参考患者历次X线胸片、病情既往史、病

例摘要或死亡志及现场劳动卫生学资料,

可作为享受职业病待遇的依据。

9.21.简述煤工尘肺的临床表现。答:患者

早期一般无明显症状,病情发展到大块纤

维化形成或合并支气管、肺部感染时可出

现呼吸系统症状与体征,如气短、胸痛、

胸闷、咳嗽、咳痰等,体力活动增强时症

状更为明显。煤工尘肺患者由于广泛肺组

织纤雏化,造成呼吸道变小,特别是出现

肺气肿时,肺功能测试可见通气功能、弥

散功能和毛细血管气体交换功能减退或障

碍等。

9.22.简述棉尘病的诊断分级及处理原则。

答:(1)诊断分级:①观察对象:偶尔有胸

部紧束感和/或胸闷、气短等特征性呼吸

系统症状,出现第一秒用力肺活量FEV1.0

下降,但工作班后与班前比较下降幅度不

超过10%。②棉尘病Ⅰ级:经常出现工作

第1天或工作周内几天均发生胸部紧束感

和/或胸闷、气短等特征性的呼吸系统症

状。FEV1.0班后与班前比较下降10%以

上。③棉尘病Ⅱ级:呼吸系统症状持续加

重,并伴有慢性通气功能损害,FEV1.0

或用力肺活量FVC小于预计值的80%。(2)

处理原则:①观察对象应定期作健康检查,

以观察病情变化;②棉尘病Ⅰ级患者应进

行对症治疗,必要时调离粉尘作业;③棉

尘病Ⅱ级患者应调离接触棉、麻等植物性

粉尘的工作,并进行对症治疗;④棉尘病

按阻塞性呼吸系统疾病治疗原则,以对症

治疗为主。

9.23.简述生物性物理因素的特点。答:(1)

劳动场所常见物理因素除激光外多数在自

然界中存在,对劳动者机体健康造成损害

的作用强度主要是超过生物机体所承受的

程度。(2)各种物理因素都具有接触性影

响,生物机体脱离接触时,其物理因素作

用于机体中断,一般无残留作用。(3)作业

场所中的物理因素的来源可明确判断,其

接触强度可用仪器测量。(4)作业场所空间

中物理因素的强度多不均匀,一般以物理

因素发生源为核心向四周发散,即存在接

触方向性。在进行现场评价时应注意这一

特点,采取防护措施时也可利用这一原理。

(5)自然界存在的物理因素对人体的损害

效应常表现为在某一强度范围内对人体无

害,只有高于或低于这一范围时就会产生

不良影响,且影响的部位与表现形式可完

全不同,如高温可引起中暑,而低温则可

引起冻伤。

9.24.简述物理因素危害的预防对策。答:

(1)采用无或能尽量降低有害物理因素发

生的先进生产设备;(2)消除与控制物理因

素,降低物理因素作用于劳动者机体的强

度;(3)对接触物理因素的劳动者实施有效

的卫生防护措施。根据物理因素危害的特

点,在对作业场所进行劳动卫生学调查时

要对相关参数进行全面测量以综合考虑物

理因素的危害程度,(4)针对物理因素采取

预防措施,设法将这些因素控制在劳动者

机体生理承受的范围内;(5)若作业场所的

物理因素超出正常范围并且对人体健康构

成危害,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和增强个人

防护却难以达到要求者,则需通过缩短接

触时间的方法以尽可能的保护劳动者健

康。

9.25.简述中暑的处理原则。答:(1)中暑先

兆:应暂时脱离高温作业现场,并予以密

切医学观察。(2)轻症中暑:迅速脱离高温

现场,到通风阴凉处休息;可给予含盐清

凉饮料及对症处理。(3)重症中暑:迅速予

以物理降温和(或)药物降温;纠正水与电

解质紊乱;对症治疗。①热射病:迅速物

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维持患者良好的呼吸

循环功能,必要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

乱;②热痉挛:及时口服含盐清凉饮料,

必要时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及相

应的对症支持治疗;③热衰竭:使患者平

卧安静,移至通风阴凉处,口服含盐清凉

饮料,对症处理。一般不给予葡萄糖静脉

滴注以避免增加心脏负荷。

9.26.简述中暑的康复护理。答:(1)正确采

取降温措施:可采用控制室温、用亚低温

治疗仪降低体表温度、通过灌肠降低体内

温度以及配合使用氯丙嗪等药物控制患者

体温。(2)呼吸系统监护:应保持患者呼吸

道通畅,合理氧疗,密切观察病人的呼吸

频率、节律及是否出现口唇、指甲发绀等

缺氧症状。呼吸困难者应行呼吸机辅助通

气。促进排痰,及时清除病人口鼻及气道

分泌物,积极预防肺部感染。(3)循环系统

监护:行床旁心电监护,严密监测病人心

率及心律、呼吸、血压以及中心静脉压的

变化,并详细作好护理记录。迅速建立有

效的静脉通路,根据血流动力学变化和尿

量情况调节输液量及补液速度。遵医嘱采

取对症治疗措施,积极预防并发症。(4)仔

细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精神状态、语言

表达、面部表情等,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

医师;尽快做好留置导尿,留取尿标本并

及时送检,观察记录每小时尿量、尿色,

并严密监测24h出入液量;注意摄食营养

等。(5)加强基础护理:重症中暑病人应按

高热、昏迷病人护理常规进行,做好口腔

护理、会阴护理、皮肤护理、导管护理,

预防肺部、泌尿道感染及压疮等并发症的

发生。(6)重视心理护理:积极维护病人的

最佳心理状态,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必

备条件。同时应争取病人家属的支持,可

每天安排时间指导家属在床边鼓励安慰病

人,使病人始终感到家庭给予的温暖,增

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9.27.简述中暑的预防措施。答:严格按照

高温作业卫生标准,采取一系列综合防暑

降温措施,如改革生产工艺过程尽量减少

致热源,加强高温作业环境机械通风或自

然通风,积极采取隔热措施,加强个人卫

生保健和个人防护。

9.28.简述职业性噪声聋的预防措施。答:

(1)控制噪声源:根据生产工艺情况采用技

术控制或消除噪声源,从源头上解决噪声

危害。如采用无声或低声生产设备代替产

生强噪声设备、将噪声源尽可能移至离车

间较远的地方,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减少机

器部件的撞击和摩擦等。(2)控制噪声的传

播:应用吸声和消声技术设备,阻断噪声

的传播。如采用吸声材料装饰车间内表面、

在工作场所内悬挂吸声体、设立隔声室和

隔声罩等,以消除噪声的传播,减低作用

于劳动者的噪声强度。(3)执行噪声职业卫

生要求:严格执行我国颁布的《工作场所

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

素)》有关噪声的职业接触限值要求,即每

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8小时,稳态噪声

限值为85dB(A)。非稳态噪声等效声级的限

值为85dB(A)。每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时

间不等于8小时,需计算8小时等效声级,

限值为85dB(A)。每周工作不是5天,需计

算40小时等效声级,限值为85dB(A)。(4)

加强健康监护:严格就业前健康检查,凡

是有听觉器官疾患、中枢神经系统、心血

管系统器质性疾患或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者,均不宜参加噪声作业。并定期对接触

噪声的工人进行健康检查,以便早期发现

听力损伤,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护措施。(5)

健康教育及个体防护:加强职业健康教育,

合理安排噪声作业工人休息,使其听觉疲

劳得以恢复。需要在高噪声条件下工作者,

应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以保护听力。

9.29.简述职业性手臂振动病诊断分级。答:

(1)观察对象:具有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

的职业史,出现手麻、手胀、手痛、手掌

多汗、手臂无力和关节疼痛等症状,并具

有下列表现之一者:①手部冷水复温试验

的复温时间延长或复温率降低;②指端振

动觉和手指痛觉减退。(2)轻度手臂振动

病:具有下列表现之一者:①白指发作累

及手指的指尖部位,未超出远端指节的范

围,遇冷时偶尔发作;②手部痛觉、振动

觉明显减退或手指关节肿胀、变形,经神

经一肌电图检查出现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或

远端潜伏时延长。(3)中度手臂振动病:具

有下列表现之一者:①白指发作累及手指

的远端指节和中间指节(偶见近端指节),

常在冬季发作;②手部肌肉轻度萎缩,神

经一肌电图检查出现神经源性损害。(4)重

度手臂振动病:具有下列表现之一者:①

白指发作累及多数手指的所有指节,甚至

累及全手,经常发作,严重者可出现指端

坏疽;②手部肌肉明显萎缩或出现“鹰爪

样”手部畸形,严重影响手部功能。

9.30.简述职业性手臂振动病预防措施。答:

(1)控制振动源:改革工艺过程和生产技

术,减轻或消除振动源,是预防振动职业

危害的根本措施。如采用减振材料降低作

业平台等大型设备的振动,采用液压、焊

接等工艺代替风动工具铆接工艺等。(2)减

少作业时间和振动强度:适当限制接触振

动的强度和时间,可有效地保护作业者的

健康,是预防振动危害的重要措施。(3)改

善作业环境,加强个人防护:应加强作业

过程或作业环境中的防寒、加强保暖措施,

控制作业环境中的噪声、毒物和气湿等。

做到合理配备和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如防

振手套、减振坐椅等,以减轻振动的危害。

(4)加强健康监护和卫生保健:应依法对振

动作业工人进行就业前体检和定期体检,

争取早发现、早治疗。定期监测振动工具

的振动强度,科学安排工作时间。加强健

康管理和宣传教育,提高劳动者的保健意

识。

10.1.简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膳

食指导。答:(1)控制总能量,保持理想体

重;(2)限制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膳

食中脂肪的摄入应控制在总能量的20%~

25%,且以植物脂肪为主,饱和脂肪的摄

入应少于总能量的10%。胆固醇的摄入量

每天应少于300mg;(3)保证充足的膳食纤

维的摄入;(4)提高植物性蛋白质的摄入,

全国自考预防医学(二)历年真题及部分答案

2012年4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二、1.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包括4项营养水平指标,其中EAR代表的是( ) 三、A.平均需要量B.推荐摄入量C.适宜摄入量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四、2.根据医院环境质量管理要求,手术室分区不包括( ) 五、A.传染区B.无菌区C.清洁区D.非消毒区 六、3.居民长期食用含镉废水污染农作物引起的疾病是( ) 七、A.水俣病B.痛痛病C.黑脚病D.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八、4.社会病恰当的描述是( ) 九、A.生物因素起决定作用B.与生活方式无关 十、C.采用临床预防才可控制D.一种社会病理现象 十一、5.我国常见的与地球化学性疾病有关的元素是( ) 十二、A.磷B.汞C.砷D.铁 十三、6.属于地球化学性疾病的是( ) 十四、A.氟斑牙B.甲肝C.水俣病D.痛痛病 十五、7.成人最低生理需碘量为( ) 十六、A.75g/d B.100g/d C.150g/d D.200g/d 十七、8.粉尘危害预防措施中属于二级预防的是( ) 十八、A.改革工艺流程B.密闭抽风除尘C.就业前体检D.健康教育

十九、9.可引起中毒性白内障的毒物是( ) 二十、A.苯B.二甲苯C.硝基苯D.三硝基甲苯 二十一、10.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潜伏期是( ) 二十二、A.2~40小时B.40-50小时C.50~60小时D.60~70小时 二十三、11.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的好发食品是( ) 二十四、A.动物性食品B.植物性食品C.海产品D.水果 二十五、12.痛风患者的治疗膳食是( ) 二十六、A.低蛋白膳食B.低盐膳食C.高脂肪膳食D.低嘌呤膳食 二十七、13.麻疹的唯一传染源是( ) 二十八、A.病人B.健康人C.动物D.植物 二十九、14.我国成人AIDS的潜伏期是( ) 三十、A.1~2年B.3~4年C.5~6年D.7~8年 三十一、15.慢性病最常见的4种危险因素是( ) 三十二、A.吸烟、饮酒、接触传染源和静坐生活方式B.吸烟、饮酒、接触传染源和不健康的饮食 三十三、C.吸烟、饮酒、不健康的饮食和过度的体育锻炼D.吸烟、饮酒、不健康的饮食和静坐生活方式 三十四、16.相关系数在0~1之间,两个变量的关系是( ) 三十五、A.正相关B.负相关C.零相关D.完全相关 三十六、17.分析某医院1998年和2008年住院病人5种疾病构成比可选用的统

全国自考预防医学(二)历年真题及部分标准答案

2012年4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包括4项营养水平指标,其中EAR代表的是() A.平均需要量B.推荐摄入量C.适宜摄入量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2.根据医院环境质量管理要求,手术室分区不包括( ) A.传染区B.无菌区 C.清洁区 D.非消毒区 3.居民长期食用含镉废水污染农作物引起的疾病是( ) A.水俣病B.痛痛病 C.黑脚病D.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4.社会病恰当的描述是() A.生物因素起决定作用B.与生活方式无关?C.采用临床预防才可控制D.一种社会病理现象 5.我国常见的与地球化学性疾病有关的元素是( ) A.磷B.汞C.砷D.铁?6.属于地球化学性疾病的是( ) A.氟斑牙 B.甲肝C.水俣病 D.痛痛病?7.成人最低生理需碘量为( ) A.75g/d B.100g/dC.150g/d D.200g/d 8.粉尘危害预防措施中属于二级预防的是()?A.改革工艺流程B.密闭抽风除尘C.就业前体检D.健康教育?9.可引起中毒性白内障的毒物是()?A.苯B.二甲苯C.硝基苯 D.三硝基甲苯?10.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潜伏期是() A.2~40小时 B.40-50小时C.50~60小时D.60~70小时 11.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的好发食品是( )?A.动物性食品 B.植物性食品C.海产品D.水果 12.痛风患者的治疗膳食是( )?A.低蛋白膳食B.低盐膳食C.高脂肪膳食D.低嘌呤膳食?13.麻疹的唯一传染源是()?A.病人 B.健康人 C.动物 D.植物 14.我国成人AIDS的潜伏期是( )?A.1~2年B.3~4年 C.5~6年D.7~8年?15.慢性病最常见的4种危险因素是()?A.吸烟、饮酒、接触传染源和静坐生活方式B.吸烟、饮酒、接触传染源和不健康的饮食?C.吸烟、饮酒、不健康的饮食和过度的体育锻炼D.吸烟、饮酒、不健康的饮食和静坐生活方式?16.相关系数在0~1之间,两个变量的关系是( ) A.正相关B.负相关C.零相关D.完全相关?17.分析某医院1998年和2008年住院病人5种疾病构成比可选用的统计图是( ) 18.描述数值变量呈倍数关系资料的集中A.单式直条图B.复式直条图C.百分比条图 D.统计地图? 趋势指标是() 19.病例对照研究的因果顺序是( ) A.算术均数 B.几何均数C.中位数D.百分位数? 20.疾病是否发生受动因、宿主和环境3方面因A.由因追果 B.由因追因 C.由果追因 D.由果追果? 素影响的病因模型是( )?A.三角模型B.轮状模型C.疾病因素模型D.网络模型?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1.预防医学的特点有( ) A.预防工作服务的对象是整个人群 B.研究的内容是防病和保健 C.工作的对策是积极主动 D.研究方法上更注重微观与宏观相结合?E.以患者作为一个研22.目前世界的膳食模式有( ) 究对象进行科学研究? A.东方膳食模式B.西方膳食模式C.经济发达国家的膳食模式 D.地中海膳食模式E.日本膳食模式?23.目前我国预防碘缺乏病的主要措施有()?A.供给碘化食盐 B.碘化食用油 C.检测家族遗传性D.改善居住24.心脑血管疾病的三级预防包括( ) 环境 E.及时治疗碘缺乏病? 25.医源性疾病的特点有A.健康促进B.增加体力活动 C.康复治疗D.防止病情恶化E.预防发生并发症?

《预防医学(二)》2017年4月自考试卷及答案

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预防医学(二) 试卷 (课程代码03200)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预防医学的基本任务是 A.预防疾病、促进健康 B.提高疾病的诊疗水平 C.改善环境、保护环境 D.对病人进行疾病预防和控制 2.吸收酸性环境污染物的人体主要器官是 A.胃 B.小肠 C.结肠 D.食道 3.就业前健康检查的主要目的是 A.发现职业禁忌证和建立健康档案 B.发现职业者临床病变 C.评价作业环境卫生状况 D.对职业性有害因素进行评价 4.生产环境中存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按性质可分为 A.细菌、病毒、霉菌 B.异常气象条件、噪声、震动 C.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 D.生产过程有害因素、劳动过程有害因素、劳动环境有害因素 5.目前驱铅治疗的首选药物是 A.依地酸二钠钙 B.二巯基丙磺酸钠 C.二巯基丁二酸胶囊 D.亚硝酸钠一硫代硫酸钠 6.金属汞主要的存在形态是 A.烟 B.固体 C.蒸汽 D.雾 7.我国矽肺病例约占尘肺总病例的 A.30%左右 B.40%左右

03200预防医学(二)自考资料完全版

03200预防医学(二)自考资料完全版

1、健康:是一种动态的身体、心理、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2、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3、“以农场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据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作为我国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 4、人类环境:是指地球上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 5、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生物群落的数量、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状态。 6、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污染原因,使得进入环境的污染因素的量或作用强度超多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的组成与性质反生了改变,造成了生态平衡失调,并对人类健康产生了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的现象。 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害称为公害。

7、

8、需要。 9、健康相关产品:是指人们日常生活所能接触到的,并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相关的市场产品,包括物理性、化学性的、生物性的健康相关知识。 10、【填空】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包括四项营养水平指标: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I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11、合理膳食:又称平衡膳食或健康膳食。是指全面达到营养供给量的膳食。既保证摄食者能量和各种营养素全面达到营养生理需要量,又在各种营养素之间建立起一种生理上的平衡。 12、合理膳食的基本要求:一、满足机体的需要, 二、摄入的营养素保持平衡,三、食物对人体无害,四、食物加工与烹调合理,五、建立合理的用膳制度和良好的饮食习惯。 13、食品营养价值的评定:营养素的种类及含量,营养素质量,营养素指数。 14、营养质量指数INQ即营养素密度(待测食品中某营养素占供给量的比)与能量密度(待测食品中所含能量占供给量的比)之比。 15、【填空、多选】膳食模式4种类型:东方膳

03200预防医学(二)自考资料完全版教案资料

1、健康:是一种动态的身体、心理、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 病和虚弱。 2、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3、“以农场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据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 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作为我国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 4、人类环境:是指地球上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生活和 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 5、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生物群落的数量、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状态。 6、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污染原因,使得进入环境的污染因素的量或作用强 度超多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的组成与性质反生了改变,造成了生态平衡失调,并对人类健康产生了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的现象。 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害称为公害。 7、【填空、多选】环境污染来源:a.生产线污染, b.生活性污染, c.交通运输性污染, d.其他污染来源。 8、【简答题】环境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毒性作用、慢性毒作用、致癌作用、致畸作用、 免疫毒作用。 9、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质同时或先后进入机体并相互影响所产生的综合毒性效应,称 为化学物的联合作用。 10、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类型:公害病、职业病、传染病和食源性疾病。 11、【选择、填空】长波紫外线UV-A→主要有致色素沉着作用;中波紫外线UV-B→对机体具有抗佝偻病和致红斑作用;短波紫外线UV-C→有极强的杀菌和增强免疫等生物学效应, 但对机体细胞也会产生严重损害。 12、温室效应:指地球表面大气中的CO2、、CH4、N2O和CFCs等气体能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温度增加的现象。 13、生活饮用水的卫生基本要求:一,感官性状良好。二,流行病学安全,三,水中所含的 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不得危害健康。四。水量满足需要。 14、健康相关产品:是指人们日常生活所能接触到的,并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相关的市场产品, 包括物理性、化学性的、生物性的健康相关知识。 15、【填空】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包括四项营养水平指标: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I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16、合理膳食:又称平衡膳食或健康膳食。是指全面达到营养供给量的膳食。既保证摄食者能量和各种营养素全面达到营养生理需要量,又在各种营养素之间建立起一种生理上的平 衡。 17、合理膳食的基本要求:一、满足机体的需要,二、摄入的营养素保持平衡,三、食物对 人体无害,四、食物加工与烹调合理,五、建立合理的用膳制度和良好的饮食习惯。 18、食品营养价值的评定:营养素的种类及含量,营养素质量,营养素指数。 19、营养质量指数INQ即营养素密度(待测食品中某营养素占供给量的比)与能量密度(待测食品中所含能量占供给量的比)之比。 20、【填空、多选】膳食模式4种类型:东方膳食模式、经济发达国家的膳食模式、日本膳 食模式和地中海膳食模式。 21、【填空】医院膳食分为3大类,即基本膳食、治疗膳食和试验膳食。 22、【填空】基本膳食按其质地即烹调加工原则又分为普通膳食、软食、半流质、流质4种。

4月全国自考预防医学(二)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预防医学(二)试题 课程代码:0320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二级预防是指() A.临床期预防 B.病因预防 C.病残预防 D.临床前期预防 2.属于劳动过程中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是() A.高温 B.矽尘 C.通风照明不良 D.精神过度紧张 3.我国诊断标准规定,诊断慢性轻度苯中毒白细胞数应低于() A.4.5×109/L B.4×109/L C.3.5×109/L D.3×109/L 4.铅中毒时实验室检查可出现() A.尿ALA降低 B.尿CP降低 C.血FEP升高 D.Hb升高 5.急性中毒时可引起迟发性神经病的毒物是() A.一氧化碳 B.有机磷农药 C.氰化氢 D.硫化氢 6.氯乙烯引起的职业性肿瘤是() A.肝血管肉瘤 B.膀胱癌 C.肺癌 D.皮肤癌 7.一般要求医院原有的绿化面积应达到总面积的() A.30%以上 B.40%以上 C.50%以上 D.60%以上 8.膳食纤维具有的生理功能是() A.保肝解毒 B.提供热能 C.防止结肠癌 D.节省蛋白质消耗 9.人体热能最经济、迅速、主要的来源是() A.蛋白质 B.碳水化合物 C.脂肪 D.膳食纤维 10.维生素C的主要食物来源是() A.粮谷类 B.肉类 C.干果 D.新鲜蔬菜及水果 11.黄曲霉毒素中产毒量最高、毒性最大、致癌性最强的是() A.G1 B.M1 C.B1 D.B2 12.为防止粮食霉变,一般粮食含水量应在() 1

全国自考预防医学二真题试卷.doc

??????????????????????精品自学考试资料推荐?????????????????? 全国 2018 年 4 月历年自考预防医学(二)真题 课程代码: 0320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地方性氟中毒的病因是() A .食物含氟量过高B.饮水含氟量过高 C.煤烟含氟量过高D.长期摄入过量氟 2.与人类癌症关系最密切、最主要的环境因素是() A .化学因素B.物理因素 C.生物因素D.心理因素 3.驱汞治疗的药物是() A .二巯丙磺钠B.依地酸二钠钙 C.阿托品D.青霉胺 4.诊断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应出现的体征是() A .瞳孔缩小B.意识模糊 C.肺水肿D.肌束震颤 5.医院污水经处理消毒后,总大肠菌群数不得大于() A . 300cfu/L B. 400cfu/L C. 500cfu/L D. 600cfu/L 6.参考蛋白质指的是() A .牛奶蛋白质B.鸡蛋蛋白质 C.鱼肉蛋白质D.大豆蛋白质 7.按目前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热能主要来源于食品中的() A .薯类和豆类B.肉类和蛋类 C.果品、蔬菜类和奶类D.粮谷类和薯类 8.目前比较肯定的必需脂肪酸是() A .亚麻酸B.亚油酸 C.二十碳五烯酸D.花生四稀酸 9.某医院拟表示一年中各月病床使用率的变化趋势,应选用的统计图是() 1

??????????????????????精品自学考试资料推荐?????????????????? A .普通线图B.直条图 C.散点图D.直方图 10.单因素方差分析中, F 值的计算公式为() A . SS 总 -SS 组间B. SS 组间 /( k-1) C. SS 组内 /(N-k) D. MS 组间 /MS 组内 11.多个均数间两两比较可以选择的方法是() A . t 检验B. 2 检验 C. q 检验12.对两变量A . r>0 , b<0 C. r<0 , b>0 D.秩和检验 X 和 Y 同时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其结果一定是() B. r>0, b>0 D. r=b 13.有季节性升高的疾病是() A .肝炎B.性病 C.胃炎D.肺炎 14.混杂因素是() A .该疾病的相关因素B.与所研究的暴露因素有关C.是研究目标因素与疾病之间的中间成份D.是使病因研究更为清楚的因素15.针对病因采取的预防措施称为() A .计划免疫B.二级预防 C.特异预防D.三级预防 16.传染病能够得以传播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 .病原体生存的条件B.传染源和易感者 C.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D.传播途径和易感者 17.各种死因中比例最高,称之为第一杀手的疾病是() A .心脑血管疾病B.恶性肿瘤 C.结核D.艾滋病 18.我国意外事故的特点是() A .致残率低B.女性自杀率较男性高 C.年龄在60 岁以上D. A 型性格较少 19.属于医院内感染的疾病是() 2

全国200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预防医学(二)试题

全国200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预防医学(二)试题 课程代码:0320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地方性氟中毒的病因是() A.食物含氟量过高B.饮水含氟量过高 C.煤烟含氟量过高D.长期摄入过量氟 2.与人类癌症关系最密切、最主要的环境因素是() A.化学因素B.物理因素 C.生物因素D.心理因素 3.驱汞治疗的药物是() A.二巯丙磺钠B.依地酸二钠钙 C.阿托品D.青霉胺 4.诊断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应出现的体征是() A.瞳孔缩小B.意识模糊 C.肺水肿D.肌束震颤 5.医院污水经处理消毒后,总大肠菌群数不得大于() A.300cfu/L B.400cfu/L C.500cfu/L D.600cfu/L 6.参考蛋白质指的是() A.牛奶蛋白质B.鸡蛋蛋白质 C.鱼肉蛋白质D.大豆蛋白质 7.按目前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热能主要来源于食品中的() A.薯类和豆类B.肉类和蛋类 C.果品、蔬菜类和奶类D.粮谷类和薯类 8.目前比较肯定的必需脂肪酸是() A.亚麻酸B.亚油酸 C.二十碳五烯酸D.花生四稀酸 9.某医院拟表示一年中各月病床使用率的变化趋势,应选用的统计图是() A.普通线图B.直条图 C.散点图D.直方图 10.单因素方差分析中,F值的计算公式为() A.SS总-SS组间B.SS组间/(k-1) C.SS组内/(N-k) D.MS组间/MS组内 11.多个均数间两两比较可以选择的方法是() A.t检验B.2 检验

护理专业自考预防医学(二)重点

预防医学(二)自考复习 2017.03 王欣国 题型 单选:20题,20分;多选题:5题,10分;填空题:10题,10分 名词解释:5题,15分;简答题:5题,25分;综合题:2题,20分 名词解释 1.原生环境(P46) 2.生态系统(P48) 3.二次污染物(P49) 4.一次污染物(P49) 5.化学物的联合作用(P54) 6.温室效应(P58) 7.适宜摄入量(P72) 8.可耐受最高摄入量(P72)9.平均需要量(EAR)(P72)10.食品添加剂(P88)11.心理因素(P112)12.性格(P114)13.应激(P114)14.行为(P115)15.社会诊断(P128)16.地方病17.自然生物源性地方病(自然疫源性地方病)(P131)18.肥胖(P169)19.骨质疏松症(P179)20.病原携带者(P189)21.食物中毒(P181)22.成组匹配(频数匹配)23.个体配比(P314)24.归因危险度(P320)25.正确指数(P323)26.必要病因(P329) 简答题 1.简述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P49) 2.试述介水传染病主要包括的疾病和流行特点。(P62) 3.饮用水污染的健康危害有哪些?(P62) 4.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有哪些?(P65) 5.住宅建筑内的污染因素有哪些?(P66) 6.合理膳食的基本要求是什么?(P74)

7.如何评定食品营养价值?(P79) 8.防止食品腐败的保藏方法有哪些?(P90) 9.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是什么?(P92) 10.简述职业健康监护的基本内容。(P96) 11.职业卫生服务模式是什么?(P100) 12.应激对健康的影响有哪些?(P114) 13.简述职业病的特点。(P146) 14.简述职业病诊断的依据。(P147) 15.简述中暑患者的康复护理原则。(P164) 16.简述痛风患者膳食指导的基本原则。(P178) 17.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病的原因有哪些?(P181) 18.简述食物中毒发病的共同特点。(P181) 19.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有哪些?(P188) 20.简述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用途。(P188) 45.简述病原携带者按携带状态和临床分期的3种类型(P189)21.病原携带者携带病原的种类有哪些?(P189) 22.吸毒对健康的危害有哪些?(P222) 23.举例说明无序分类变量的类型。(P227) 24.简述统计表的基本结构与制表原则。(P230) 25.简述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P257) 26.应用相对数时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P271) 27.秩和检验的优点是什么?(P288)

全国自考预防医学二历年真题及部分答案精编WORD版

全国自考预防医学二历年真题及部分答案精编 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2012年4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二、1.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包括4项营养水平指标,其中EAR代表的是( ) 三、A.平均需要量 B.推荐摄入量 C.适宜摄入量 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四、2.根据医院环境质量管理要求,手术室分区不包括( ) 五、A.传染区 B.无菌区 C.清洁区 D.非消毒区 六、3.居民长期食用含镉废水污染农作物引起的疾病是( ) 七、A.水俣病 B.痛痛病 C.黑脚病 D.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八、4.社会病恰当的描述是( ) 九、A.生物因素起决定作用 B.与生活方式无关 十、C.采用临床预防才可控制 D.一种社会病理现象 十一、5.我国常见的与地球化学性疾病有关的元素是( ) 十二、A.磷 B.汞 C.砷 D.铁 十三、6.属于地球化学性疾病的是( ) 十四、A.氟斑牙 B.甲肝 C.水俣病 D.痛痛病

十五、7.成人最低生理需碘量为( ) 十六、A.75g/d B.100g/d C.150g/d D.200g/d 十七、8.粉尘危害预防措施中属于二级预防的是( ) 十八、A.改革工艺流程B.密闭抽风除尘 C.就业前体检 D.健康教育十九、9.可引起中毒性白内障的毒物是( ) 二十、A.苯 B.二甲苯 C.硝基苯 D.三硝基甲苯 二十一、10.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潜伏期是( ) 二十二、A.2~40小时 B.40-50小时 C.50~60小时 D.60~70小时二十三、11.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的好发食品是( ) 二十四、A.动物性食品 B.植物性食品 C.海产品 D.水果 二十五、12.痛风患者的治疗膳食是( ) 二十六、A.低蛋白膳食 B.低盐膳食 C.高脂肪膳食D.低嘌呤膳食二十七、13.麻疹的唯一传染源是( ) 二十八、A.病人 B.健康人 C.动物 D.植物 二十九、14.我国成人AIDS的潜伏期是( )

最新自考真题预防医学

全国2011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预防医学(二)试题 课程代码:0320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生态平衡是一种( ) A.绝对平衡 B.数量相等的平衡 C.动态平衡 D.质量相等的平衡 2.环境污染物以气态与挥发性的形式进入机体,其排泄途径是( ) A.唾液 B.肺脏 C.肝脏 D.肾脏 3.1984年12月,在印度博帕尔市发生剧毒液体泄漏,造成20余万人中毒,5万人双目失明,几千人当场死亡的印度“博帕尔事件”,其泄漏物质是( ) A.二氧化硫 B.异氰酸甲酯 C.溴氟烷烃类 D.氮氧化物 4.生活饮用水最常用的消毒方法是( ) A.氯化消毒 B.臭氧消毒

C.紫外线消毒 D.高锰酸钾消毒 5.目前在建筑材料与装饰材料中最引起人们关注的物质是( ) A.甲醇、氨和氡 B.甲醇、氡和铅 C.甲醇、其他VOCs和铅 D.甲醛、其他VOCs和氡 6.个性主要包括( ) A.情绪、能力和气质 B.情绪、能力和性格 C.情绪、气质和性格 D.能力、气质和性格 7.灵活、有朝气、善于适应环境变化、情绪体验不深的人的气质类型是( ) A.胆汁质 B.抑郁质 C.黏液质 D.多血质 8.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后,卫生监督机构采取的应急性卫生监督措施是( ) A.食品厂选址 B.食物生产环境卫生监督 C.食品原料质量监督 D.追回食物中毒可疑产品 9.引起急性职业中毒的是( ) A.短时间大剂量毒物 B.短时间小剂量毒物

C.长时间大剂量毒物 D.长时间小剂量毒物 10.预防铅中毒的关键是( ) A.铅作业后,饭前应洗手 B.铅作业后,下班应淋浴 C.控制生产环境中铅浓度 D.控制11.诊断职业中毒的重要前提是( ) A.既往史 B.职业史 C.鉴别诊断 D.临床症状 12.河豚鱼中毒潜伏期一般为( ) A.10min~3h B.3h~4h C.4h~5h D.5h~6h 13.依据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可以作为传染源的是( ) A.浴巾 B.肥皂 C.健康的狗 D.艾滋病的病人 14.乙肝传播主要途径是( ) A.输血 B.运动 C.握手

2020年7月全国自考预防医学(二)真题

全国2018年7月自学考试预防医学(二)真题 课程代码:0320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属于生态系统功能的是() A.信息传递B.生物富集 C.生态平衡D.生物放大 2.伦敦烟雾事件是由于污染物的() A.急性作用B.慢性作用 C.远期作用D.非特异作用 3.急性重度中毒使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的毒物是() A.Cl2 B.CO C.H2S D.SO2 4.粉尘的分散度是指() A.粉尘的分布均匀程度B.粉尘的飘浮能力 C.粉尘的沉降能力D.粉尘的粒径大小组成 5.石棉所致的职业性肿瘤是() A.膀胱癌B.白血病 C.肝癌D.间皮瘤 6.一般冬季病房、治疗室的室温为() A.16~20℃B.18~22℃ C.22~24℃D.20~25℃ 1

7.病房、诊室、手术室噪声要求均应小于() A.35 dB(A) B.40 dB(A) C.45 dB(A) D.50 dB(A) 8.下列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 A.大米B.小米 C.大豆 D.玉米 9.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成人维生素C每日供给量是() A.70 mg B.60 mg C.50 mg D.40 mg 10.为防止花生米霉变,其含水量应控制在() A.8%以下B.10%以下 C.12%以下 D.14%以下 11.RDA指的是() A.营养素需要量B.营养素平均需要量 C.推荐的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D.营养素适宜摄入量 12.用某药治疗100例急性病毒性肝炎病人,其疗效结果分别为:痊愈60例,好转32例,无效8例。此类表达治疗结果的统计资料是() A.计量资料B.计数资料 C.等级资料D.圆形资料 13.两组样本均数的t检验,样本例数分别是n1和n2,其自由度是() A.n1-1 B.n2-1 C.n1+n2-1 D.n1+n2-2 14.经计算变量X与Y的相关系数r=0.86,P<0.05,可以认为两变量X与Y有()A.内在关系B.因果关系 C.正相关关系D.确定性关系 15.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的两样本比较,可以选择的统计推断方法是() 2

2018年10月自考03200预防医学二试题及答案含评分标准

2018年lO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预防医学(二) 试卷 (课程代码03200)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下列属于生物性环境因素的是 A.杀虫剂 B.二氧化硫 C.杀菌的紫外线 D.病原体霍乱弧菌 2.一般表示化学物质进入机体作用剂量的单位是 A.ng/kg体重 B.mg/kg体重 C.g/kg体重 D.kg/kg体重 3.大气圈按气温垂直变化的不同分层中,与人类健康最密切相关的是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逸散层 4.推荐摄入营养素需要量所满足个体占总体的百分比是 A.50%~51% B.74%一75% C.97%~98% D. 99%一l00% 5.一般谷类蛋白质含量少的必需氨基酸是 A.组氨酸 B.亮氨酸 C.赖氨酸 D.异亮氨酸 6.刚分娩产妇的基本膳食是 A.软食 B.流质 C.半流质 D.普通膳食 7.2002年由WH0/EUR0职业卫生合作中心提出的概念是 A.职业禁忌症 B.职业卫生服务 C.基础职业卫生服务 D.人人享有职业卫生服务 8.将职业高危人群或易感人群作为重点对象进行的检查是 A.定期健康检查 B.就业前健康检查 C. 应急性健康检查 D.离岗时的健康检查 9. 医疗机构应设置3种以上颜色的污物袋,黑色袋装的是 A.生活垃圾 B.医用垃圾 C.放射性废弃物 D.其他特殊的废弃物 10. 地方性克汀病的主要特点是

全国2018年4月自考预防医学(二)考试真题

全国2018年4月自考预防医学(二)考试真题 全国2018年4月自学考试预防医学(二)试卷 (课程代码0320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指出“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的是A.医学生誓言B.爱丁堡宣言 C.国际医学教育学会D.本科医学教育标准 2.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标志有 A.5项B.9项C.10项D.15项 3.下列生产环境中存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中,属于致病生物因素的是 A.矽尘B.紫外线C.布氏杆菌D.有机氯农药 4.属于生产过程中不良劳动条件的是 A.生产性粉尘B.不良生理状态 C.不良心理状态D.厂房建筑布局不合理 5.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原则是 A.社区参与B.重点只关注农村 C.重点只关注老人D.只要求卫生部门参与 6.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法定报告的传染病分为 A.A、B、C三类B.I、Il、IIl三类 C.甲、乙、丙三类D.甲、乙、丙、丁四类 7.地方性克汀病主要的致病病因是食物和饮用水中缺乏

A.铜B.硒C.碘D.铁 8.地方性氟中毒的临床表现是 A.聋哑B.智力低下C.骨骼组织病变D.皮肤色素脱失、沉着9.无色、无味、无臭、无刺激性的窒息性气体是 A.苯B.一氧化碳C.二氧化硫D.光化学烟雾 10.噪声作业是指劳动者在工作场所8小时等效接触噪声强度超过A.65dB(A) B.75dB(A) C.80dB(A) D.85dB(A) 11.一般成人每日摄入糖类供能占总能量的 A.45%B.55%C.60%D.65% 12.合并高脂血症者膳食中脂肪的每日摄入量应低于 A.200mg B.300mg C.350mg D.400mg 13.某人群AB0血型人数属于的资料类型是 A.定量资料B.半定量资料 C.二分类计数资料D.多分类计数资料 14.用于推断两个总体率之间有无差别的统计分析方法是 A.方差分析B.秩和检验 C.四格表资料矿检验D.行×列表资料矿检验 15.可利用单式直条图描述的是 A.一家医院的肺结核、心脏病和恶性肿瘤病死率 B.两家医院的肺结核、心脏病和恶性肿瘤病死率 C.某医院2012年住院病人中肺结核、心脏病和恶性肿瘤的构成 D.某医院2012和2013年住院病人中肺结核、心脏病和恶性肿瘤的构成

预防医学二自考资料完全版

预防医学二自考资料完全版

1、健康:是一种动态的身体、心理、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而不但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2、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3、“以农场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据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作为中国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 4、人类环境:是指地球上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 5、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生物群落的数量、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状态。 6、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污染原因,使得进入环境的污染因素的量或作用强度超多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的组成与性质反生了改变,造成了生态平衡失调,并对人类健康产生了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的现象。 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害称为公害。

7、【填空、多选】环境污染来源:a.生产线污染,b.生活性污染,c.交通运输性污染,d.其它污染来源。 8、【简答题】环境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毒性作用、慢性毒作用、致癌作用、致畸作用、免疫毒作用。 9、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质同时或先后进入机体并相互影响所产生的综合毒性效应,称为化学物的联合作用。 10、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类型:公害病、职业病、传染病和食源性疾病。 11、【选择、填空】长波紫外线UV-A→主要有致色素沉着作用;中波紫外线UV-B→对机体具有抗佝偻病和致红斑作用;短波紫外线UV-C→有极强的杀菌和增强免疫等生物学效应,但对机体细胞也会产生严重损害。 12、温室效应:指地球表面大气中的CO2、、CH4、N2O和CFCs等气体能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温度增加的现象。 13、生活饮用水的卫生基本要求:一,感官性状良好。二,流行病学安全,三,水中所含的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不得危害健康。四。水量满足

【自考】(2008年7月)3200预防医学二【真题及答案】

全国200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预防医学(二)试题 课程代码:0320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属于生态系统功能的是() A.信息传递B.生物富集 C.生态平衡D.生物放大 2.伦敦烟雾事件是由于污染物的() A.急性作用B.慢性作用 C.远期作用D.非特异作用 3.急性重度中毒使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的毒物是() A.Cl2B.CO C.H2S D.SO2 4.粉尘的分散度是指() A.粉尘的分布均匀程度B.粉尘的飘浮能力 C.粉尘的沉降能力D.粉尘的粒径大小组成 5.石棉所致的职业性肿瘤是() A.膀胱癌B.白血病

C.肝癌D.间皮瘤 6.一般冬季病房、治疗室的室温为() A.16~20℃B.18~22℃ C.22~24℃D.20~25℃ 7.病房、诊室、手术室噪声要求均应小于() A.35 dB(A) B.40 dB(A) C.45 dB(A) D.50 dB(A) 8.下列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 A.大米B.小米 C.大豆D.玉米 9.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成人维生素C每日供给量是() A.70 mg B.60 mg C.50 mg D.40 mg 10.为防止花生米霉变,其含水量应控制在() A.8%以下B.10%以下 C.12%以下D.14%以下 11.RDA指的是() A.营养素需要量B.营养素平均需要量 C.推荐的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 D.营养素适宜摄入量 12.用某药治疗100例急性病毒性肝炎病人,其疗效结果分别为:痊愈60例,好转32例,无效8例。此类表达治疗结果的统计资料是() A.计量资料B.计数资料

全国201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预防医学(二)试题 课程代码03200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预防医学(二)试题 课程代码:03200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生态系统中各个生物群落的数量、结构和功能所处状态是 A.绝对平衡的状态B.相互协调的状态 C.永久的平衡的状态D.数量失衡的状态 2.饮用水生物性污染的主要健康危害是 A.皮肤病多发B.引起介水传染病 C.消化系统疾病多发D.肝癌患病率增高 3.属于生产过程不良的劳动条件是 A.厂房建筑布局不合理B.神经性过度紧张 C.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D.长时间不良的工作体位 4.下列属于一级预防内容的是 A.普查B.筛查 C.计划免疫D.预防并发症 5.属于自然生物源性疾病的是 浙03200# 预防医学(二)试题第1页(共5页)

A.痛痛病B.大骨节病 C.森林脑炎D.氟骨症 6.2002年我国颁发的法定职业病分类是 A.7类115种 B.8类115种 C.9类115种D.10类115种 7.将劳动者接触10%以上游离二氧化硅粉尘环境下作业称为 A.粉尘作业B.矽尘作业 C.煤尘作业D.接尘作业 8.近年来判断肥胖广泛采用的方法是 A.体质指数B.秤体重 C.量腰围D.量身高 9.食物中毒的特点是 A.地方性、区域性和广泛性B.广泛性、特殊性和聚集性C.爆发性、食源性和相似性D.广泛性、特殊性和传染性10.痛风患者膳食指导的原则是 A.高蛋白膳食B.高能量膳食 C.低嘌呤膳食D.低纤维膳食 11.有机磷农药中毒,常用的解毒药是 A.解磷定B.依地酸二钠钙 C.二巯基丁二酸钠D.二巯基丁二酸胶囊12.传染病潜伏期的正确表述是 A.病原体侵入人体至最早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 B.病原体侵入人体至接受临床治疗的时间 C.病原体侵入人体至临床恢复的时间 D.病原体侵入人体至康复的时间 13.属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是 A.肝炎B.结核 C.肿瘤D.艾滋病 14.下列属于等级资料的是 A.治疗结果为治愈、显效、好转和未愈的资料 浙03200# 预防医学(二)试题第2页(共5页)

自考预防医学复习资料

自考预防医学复习资料 试述环境污染的控制策略。 答:(1)贯彻执行卫生法律法规与卫生标准:卫生法律法规具有约束污染物排放、控制环境污染、保证人类环境质量的法律效力。卫生标准能为卫生执法监督提供重要的技术依据。 (2)加强环境卫生调查监测与监督管理:①污染源调查监测;②环境污染状况调查监测;③人群健康危害调查评价;④开展卫生监督与管理。 (3)控制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①城市建设和工业规划措施;②生产工艺和卫生技术措施。 (4)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坚持科学发展观,把保护自然环境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放到同等地位。 试述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 答:(1)人与环境的统一性:在人类环境中,人和环境之间连续不断地进行着物质交换、能量流通与信息交流,保持着动态平衡,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人是环境的产物,组成人体的物质都来自于环境。 (2)人对环境的适应性:在人类长期进化发展过程中,各种环境条件是经常变化的,人体经过长期的适应性调节,对环境变化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现代人类的行为特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都是适应其周围环境变化的结果。 (3)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环境与人的相互作用包括人对环境的作用和环境对人的作用。首先,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存在状态的任何改变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其次,人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也以各种形式不断地对环境施加影响,使环境的组成与性质发生变化。 简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答: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照设计类型分为观察法、实验法和数理法3大类。 (1)观察法中又有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2种设计类型,其中描述性研究主要是描述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揭示流行或分布的现象,提供病因线索,提出病因假设,它包括个案报告、现况调查、疾病监测、生态学研究等。分析性研究主要是研究影响分

预防医学护理自考试题及答案

预防医学护理自考试题及答案 河南大学成人教育学护理专业试卷 《预防医学》试题卷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1、某医生选择适当资料计算相应指标,进行t检验。应计算的指标是 ( ) A、变异系数 B、几何均数 C、均数 D、全距 E、中位数 2、婴儿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什么水平的敏感指标( ) A、卫生文化水平 B、经济水平 C、政治水平 D、教育水平 E、科技水平 3、铅中毒时铅主要抑制( ) A、细胞呼吸酶活性 B、血红素合成酶活性 C、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 D、胆碱酯酶活性 E、过氧化氢酶活性 4、不属于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是( ) A、地方病 B、传染病 C、食物中毒 D、职业病 E、公害病 5、用样本均数估计总体均数的可靠性大小时所用指标是( ) A、σ B、S C、R D、C V E、S X 6、X线胸片诊断矽肺主要依据( ) A、肺门改变 B、肺纹理改变 C、胸膜改变 D、类圆形、不规则形小阴影和大阴影 E、肺气肿 7、某医生选择适当资料计算相应指标,进行t检验。选择资料的类型属于( ) A、计数资料 B、定性资料 C、等级资料 D、半定量资料 E、计量资料 8、某县人口50万,约80%居民以河水为饮用水,该县设有一传染病科的综合医院。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水中。该县1986年1月,11月份伤寒发病人数达1063例,超过该县历史(1958,1985年)同期平均发病人数的6.9倍。初步调查,发现患者集中于河水排污口的下游地带。这一地区( )

A、工业用水管线泄漏,工业废水污染了水源 B、城市污水污染了水源 C、供水过程中有被投毒的可能 D、供水设施和净化消毒措施未能正常运转 E、以上都不是 9、概率P(A )=0时表示事件( ) A、已经发生 B、可能发生 C、极可能发生 D、不可能发生 E、在一次抽样中不发生 10、统计工作的步骤包括,除了( ) A、搜集资料 B、统计设计 C、分析资料 D、整理资料 E、得出结论 11、某皮鞋厂制帮车间女工,工龄3年,近来常有头痛、头晕、乏力、月经过多等症状,多次化验检查WBC 波动在(4,4.5)×10的9次方/L,血小板低于80×10的9次方 /L。如果考虑是某种职业中毒,该中毒的诊断分级为( ) A、观察对象 B、轻度中毒 C、中度中毒 D、重度中毒 E、亚急性中毒 12、为预防缺钙应多食( ) A、低盐、高蛋白质 B、低盐、低胆固醇 C、奶及奶制品 D、动物性食品 E、合理热能,优质蛋白,富含铁,锌,碘 13、频数表的两个特征是( ) A、计算指标与统计处理 B、正态分布与偏态分布 C、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 D、分布类型与对称程度 E、集中程度与离散趋势 14、铁的主要食物来源是( ) A、动物肝脏 B、奶及奶制品 C、蔬菜、水果 D、豆类 E、粮谷类 15、铅对血红素合成的影响是由于铅主要抑制( ) A、δˉ氨基乙酰丙酸脱水酶和血红素合成酶 B、δˉ氨基乙酰丙酸合成酶 C、粪卟啉原氧化酶 D、粪卟啉原脱羧酶 E、以上都不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