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罗丹

罗丹

雕塑家-罗丹文化走廊 2007-05-04 11:58:27 阅读51 评论3 字号:大中小
现代雕塑艺术之父——罗丹






在艺者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为他锐利的慧眼,注视到一切众生万物之核心;如能抉发其品性,就是透入外形触及其内在的“真”。此“真”,也即是“美”。

--罗丹



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雕塑家。平民出生。十四岁学画,十八岁师从动物雕塑家巴里(barye),1840年至1870年间在著名雕塑家卡里耶-贝勒斯(Carrier-lleuse)工作室工作。1875年游意大利,研究多那太罗、吉贝尔蒂和米开朗琪罗等大师的作品,脱出学院派的桎梏,从而树立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对雕塑作了根本性的变革--以雕塑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的感受作为创作的基点,用丰富多彩的绘画手法,塑造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并赋予深刻的心理内涵和社会意义。--罗丹一生作品林立,对世界雕塑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代表作品有《青铜时代》《地狱之门》《加莱市民》《雨果》《巴尔扎克》《思想者》《吻》和《夏娃》等。

罗丹的一只脚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内,另一只脚却已迈过现代派的门坎儿。可以说,罗丹用他在古典主义时期锻炼得成熟而有力的双手,用他不为传统束缚的创造精神,为新时代打开了现代雕塑的大门;当年轻的艺术家们蜂拥而入向前跑去时,他却已入衰迈之年,他走不动了。他的创作对欧洲近代雕塑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擎》,罗丹



思想者



吻和妒嫉



《行走的人》,罗丹



《罗密欧与朱丽叶》,罗丹




《永恒的春天》,大理石,罗丹



《吻》,大理石雕像,高190厘米,法国雕塑家罗丹,创作于1884-1886年,现藏于巴黎罗丹美术馆。

《吻》取材于但丁的《神曲》里所描写的弗朗切斯卡与保罗这一对情侣的爱情悲剧,罗丹取用这一题材以更加坦荡的形式,塑造了两个不顾一切世俗诽谤的情侣,在幽会中热烈接吻的瞬间。

这件雕塑把双人座像的下半部纳入大理石整体之中,避免了脚的繁琐而加强了坐像的整体感。以极为古典的写实手法雕刻而成。他们起伏,细腻,优雅的肌体和姿态,引起了极为生动的光影效果。仿佛其内在的青春热情与生命,正凭借这些光影在闪烁。当我们望着这生动眩目的杰作时,每一个人都不得不为之激动,即生命之本源的感动。爱情,本就是世间万古不朽的永恒主题。罗丹选取了裸体男女的接吻,这纯洁肉体的最初接触,因而是最动人

心弦的。这对受欲望之火燃烧的恋人被放在“地狱之门”中,表达了作者那永无答案的痛苦而矛盾的思索:人的罪恶由不可克服的欲望而来,而欲望是由于人类对光明与欢乐的追求而来,因此人类的欲望就是罪恶的深渊,人类的欢乐就是导向罪恶的途径,而人类的痛苦就是注定不可抗拒的,永无完结的。



《热吻》,罗丹



《达娜厄》,罗丹



《上帝的手》,罗丹



《魔鬼的手》,罗丹





罗丹浮雕《握》



非同寻常的巴尔扎克像

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文坛巨星,他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激情和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罗丹对他非常敬慕,十分乐意为他塑像。

所以1891年法国文学家协会委托罗丹雕塑一尊巴尔扎克像时,他当即表示:“我要做一番非同寻常的事业。”

在罗丹10岁时,巴尔扎克就已去世。因此在形象的塑造上,他做了大量的阅读、考察和研究,前后作了四十多件形象习作,着意刻画一代文豪的外貌和精神特征。雕刻家认为,创造形似的巴尔扎克不是主要的,“我考虑的是他的热情工作,他的艰难生活,他的不息的战斗,他的伟大的胆略和精神,我企图表现所有这一切”。

罗丹塑造的巴尔扎克是个夜间漫步的形象。文豪习惯于夜间穿着睡衣工作,所以罗丹让他披着睡衣在星空下沉思,那宽大的睡衣包裹着屹立的巨人。据说原来作的小稿中,巴尔扎克有一双智慧的手。罗丹在征求他的学生、助手布尔德尔的意见时,布尔德尔赞美地说:“他这双手雕得太好了!”罗丹听后拿起锤子就砸掉了这双手,因为他怕这双手过分突出而让人忽略了主要的部分。现在人们看到的巴尔扎克,双手被睡袍紧紧遮盖,面部精神被突现了出来,在月光下好像独自整夜在行走、思考。作品完成后,出人意料的是委托人拒绝接受,甚至指责这尊雕像像一只企鹅、一个雪人、一堆煤、一个怪胎、不成形的幼体动物。还有人认为巴尔扎克像是19世纪末颓废风气和精神错乱的象征。即使一些善良的人也认为它“哲理过多,造型不足”。法国文学家协会决定废除合同,理由是他们在“粗制滥造的草稿”中很难认出巴尔扎克的形象。面对这一切批评、指责,罗丹却说:“我的巴尔扎克像,他的动态和模样使人联想到他的生活、思想和社会环境,他与社会生活是不可分离的,他是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他还认为:“巴尔扎克像是我一生的顶峰,是我全部生命奋斗的成果,我的美学理想的集中体现”。




罗丹《三个影子》

青铜,法国雕塑家罗丹创作于1880-1881年。

《三个影子》是地狱之门顶端的一

组群雕,这三个人像实际上是一个人,身姿和动态完全一样,每一个都似乎是另一个的影子,胸腰扭曲着,站立在一起。三人的头部接触于中心,每人的左手也都垂伸下来,互相触碰在一起,好似在寻找什么,或者是雕刻家有意识地通过这种手势,引导着观众注视三个人脚下所发生的地狱情节。他们表现出一种充满痛苦的挣扎,走近地狱的边缘。组雕左边一个是亚当,其他两个自然就是亚当的影子,但谁又能说得清到底哪一个是亚当,谁又是谁的影子呢?他的姿态倾斜,好似摇摇欲坠。他曾遭上帝的惩罚,因为他同妻子夏娃偷吃了上帝唯一禁止人吃的“知善恶之果”,被逐出乐园,并使这种人类的痛苦世代相传--人类犯下的第一个罪行,正是因为追求智慧和光明的到来!亚当,这是人类的父亲,是一个健美雄壮的男人,为自己的孩子辛勤的劳动。而一代又一代的父亲们,这些在构造上重复着亚当的影子们,在精神上也仍然是他的影子。他们在肉体上如此强有力,却永远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在分离的罪孽和苦难面前,他们低垂着头,他们大幅度歪扭的身躯和向一边使劲歪倒的头,显示了精神和肉体的重压是如此艰巨。但宽厚的肩胸和健美的肌体,却显示着内在的生命与力量。他们那沉冥的表情带着忏悔后的宁静和甘愿自食其果、忍辱负重的勇气,仿佛坚信自己肉体的力量,足可以承受无尽的磨难。

罗丹在作品中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关切,但他却得出一个悲剧性的结论:一种不可克服的欲望,对智慧和光明的追求,而且是第一次追求,却给人类带来了永恒的劫难,使之不得不落入痛苦的深渊。罗丹在表现手法上,以掌握“艺术中的运动”来传达人文的内在情感。亚当的形象虽被称为“影子”,但他具有活人的生命,而这生命正是罗丹所赋予的。




地狱之门上的《思想者》

罗丹在设计《地狱之门》铜饰浮雕的总体构图时,花了很大的心血塑造了这一尊后来成为他个人艺术的里程碑的圆雕《思想者》,它是被预定放在未完成的《地狱之门》的门顶上的。后来独立出来,放大3 倍。最初罗丹给这尊雕像命名为《诗人》,意在象征着但丁对于地狱中种种罪恶幽灵的思考。为了这个形象,罗丹倾注了巨大的艺术力量。

雕像《思想者》,塑造了一个强有力的劳动男子。这个巨人弯着腰,屈着膝,右手托着下颌,默视下面发生的悲剧。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拳头触及嘴唇的姿态,表现出一种极度痛苦的心情。他渴望沉入“绝对”的冥想,努力把那强壮的身体抽缩、弯压成一团。他的肌肉非常紧张,不但在全神贯注地思考

,而且沉浸在苦恼之中。他注视着下面所演的悲剧,他同情、爱惜人类,因而不能对那些犯罪的人下最后的判决,所以他怀着极其矛盾的心情,在那深刻的沉思中,体现了伟大诗人但丁内心的苦闷。这种苦闷的内心情感,通过对面部表情和四肢肌肉起伏的艺术处理,生动地表现出来,例如那突出的前额和眉弓,使双目凹陷,隐没在暗影之中,曾强了苦闷沉思的表情,有如那紧紧收屈的小腿肌腱和痉挛般弯曲的脚趾,有力地传达了这种痛苦的情感。这种表面沉静而隐藏于内的力量更加令人深思。

关于罗丹为什么要用这尊粗壮结实的裸体形象来创造《思想者》,并准备把它安放在他的大件浮雕门饰《地狱之门》的顶上,不妨用罗丹自己的几句话来解释,他说:“一个人的形象和姿态必然显露出他心中的情感,形体表达内在精神。对于懂得这样看法的人,裸体是最具有丰富意义的。”雕刻家在这件作品中,一方面采用了现实主义的精确手法,同时表达了与诗人但丁相一致的人文主义思想,他们对人类的苦难遭遇寄予了极大的同情和悲痛。




大理石雕像《沉思》

大理石雕像,75×55×52厘米,法国雕塑家罗丹 创作于1866年,现收藏于巴黎罗丹美术馆。

罗丹的一位好友回忆道:“罗丹常常一个人孤独地迷恋着一块大理石,对着它细细揣摩,盘算着,静静地度过几个小时,直到从石料中幻视到美好的形象时才动手。”大理石雕像《沉思》,就是在这种创作灵感的火花中闪现的艺术构思。这件作品别出心裁,在端庄的正方形基座上烘托着一个秀美而淳朴的女性形象,她低着头正沉浸在默默的沉思之中,那忧郁而凝视的目光,紧闭的双唇,表露了她复杂的内心世界,她那恬静、执着的沉思神情,的确令观赏者从这块石头中幻化出无数美好的想象来。可是在这美丽的头部下面,却既没有肩颈身躯,也没有手足,而是一块粗粗凿成方形的石头。罗丹曾经解释说,他是要以这个雕像集中地表现“冥想”,因而抛弃了一切与此不相关的东西。他认为,在一些和主旨无关的局部上加工雕琢,只会损害对中心主题的注意,因此是不必要的。这就是他在这个年轻妇女头像下面保留了一整块粗糙石头的原因。人们在看这件作品的时候,初时会感觉好象未做完,形象似乎不完整,但渐渐地,注意力就会完全被这个仅有头部的美丽女性所吸引,会随着她的沉思冥想而驰骋在自己的想象中,而不会再因为她没有手足,没有身躯而深感困惑。




青铜雕像《加莱义民》

《加莱义民》,青铜,208.5×239×190.5厘米,法国雕塑家罗丹创作于1884-188

6年,现存法国加莱市。

1884年,当罗丹正埋头于《地狱之门》的创作时,加莱市当局邀请他制作一座忠魂碑。义民赴难这一事件,源出于法国的历史年鉴:14世纪百年战争时期,英国军队即将攻陷法国的加莱市,加莱市被英军围困将近两年,市民的生命危在旦夕。经过双方的谈判,英王爱德华三世提出残酷的条件:加莱市必须选出六个高贵的市民任他们处死,并规定这六个人出城时要光头、赤足、锁颈,把城门钥匙拿在手里,才可保全城市。这是法国人民永难忘怀的历史悲剧。加莱市本要求罗丹制作义民中的一个,但罗丹了解到历史后,答应只收一个雕像的报酬而塑造六个雕像。

《加莱义民》分为两组,前边三个一组,后边三个一组,他们身材相似,站立在一起。中间一个头发稍长,眼睛向下凝视的,是最年长,最有声望的欧斯达治,他迈着沉着的步伐向前走去,不看四周,也不迟疑和恐惧,他那刚毅的神情,显示了他内心的强烈悲愤与牺牲的决心。由于他的坚强,鼓动着其余的人。最右边站立的一个稍为年轻的人,皱起的双眉和紧抿的嘴流露着悲愤,两手紧握着城门钥匙,他茫然望着前方,似乎感到命运的不公平,在心中无声地抗议着。右边第三个义民,死亡使他恐怖,他用双手遮住眼睛,似乎想驱散恶梦,但仍不能避开这个悲剧的命运。左边第二个,内心表现出无比的愤怒,那举手向天的手势,不是祈祷,而是对上帝未能主持正义的谴责。他目光向下凝视,半开着的口似乎要说着什么。他身边的一个义民,年纪较轻,他似乎被迸发出的爱国热情所冲动,但由于想到转瞬间将离开人世,不免引起生离死别的悲愤情感,他蹙起眉头,摊开双手,表示无可奈何的神态。在他们身后的一个义民,两手抱头,陷入无比的痛苦之中。虽然后面的三个义民没有前面的那么坚定勇敢,但他们仍然为了全市人民作出自我牺牲,这种壮举同样值得尊敬。

群像富有戏剧性地被排列在一块象地面一般的低台座上。这六个义民的造型各自独立,然而其动势又相互联系着。组雕是一个整体,是一种充满着可歌可泣的义举形象的整体。罗丹以彻底逼近真实和深入探索的精神,尖锐的心理刻画和强烈的性格表现在震撼着人民的心。这件作品不论其结构,和就其对纪念性形象的理解,以及对英雄人文的阐述,都具有革新的意义,显示了罗丹艺术的辉煌不凡。




《欧米哀尔》,青铜,法国雕塑家罗丹创作于1885年。

《欧米哀尔》这座雕塑是罗丹根据法国诗人维龙的《美丽的欧米哀尔》所创作的。欧米哀尔是个年轻美貌的妓女,曾在

爱情场上风流一时,当她衰老时,过分的纵欲和摧残使她尝到了苦果,她为自己失去生命力的身体而感到羞惭。欧米哀尔弯腰踞坐着,无力地低垂着头,绝望地看着自己那曾经饱满、灵巧的乳房,富于弹性光洁的腹部。而今一道道皱纹布满僵硬的身体,四肢如同冬日里的朽木,支撑着衰老的生命。昔日的生命活力,如同逝去的岁月永不再回。当一些妇女在展厅里看到这座雕像时,都惊叫到:哎呀,太丑了!罗丹对此表示轻蔑,他说:“可见我的作品是雄辩的,所以激起这样强烈的印象,当然这些人对于过分粗暴的哲学上的真理是害怕的。但是,最使我关心的是懂趣味的人的意见,关于我的衰老的欧米哀尔,我很高兴能博得他们的好评。”

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自然中认为是丑的,在艺术上可以是非常美的,只要它充分表现自身的性格,这种丑要比粉饰的甜蜜要美得多。因为内在的真实在愁苦的病容上,在秽恶的瘦脸上,在各种畸形和残缺上,比在正常健全的相貌上更加明显地呈现出来。在欧米哀尔的雕像中,罗丹尽情使用着造型的语言,大胆淋漓地描绘了一个衰老的生命体。她只是一个接近生命终极的活脱脱的血肉之躯,带着无尽的生活遗憾,在残然的寂寞中无奈地等待丧钟敲响。《欧米哀尔》至今被普遍评价为是一座在艺术上“化丑为美”的雕像。




《伸出坟墓的手》,罗丹




罗丹雕塑《愤怒的手》



罗丹雕塑《温柔的手》



《手与人体》,罗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