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7屈原(节选)课堂实录(优秀)

17屈原(节选)课堂实录(优秀)

17屈原(节选)课堂实录(优秀)
17屈原(节选)课堂实录(优秀)

17 《屈原》(节选)课堂实录

一.直入课文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屈原》(节选)。昨天我们布置了预习,下面请同学们展示预习的成果。

二.展示预习成果

师:谁来介绍作者?

生1:郭沫若生于……

师:在他刚才所提供的材料里,我们提取那些信息就行了?

生2:剧作家、诗人、社会学家、古文字学家。

师:他的作品有哪些?

生3:历史剧《屈原》,我们学过的诗《天上的街市》、《静夜》。师:以后我们在搜集信息的时候,要学会提取精华,为我所用。下面介绍屈原吧。

生4:屈原是战国时楚国人……

生5:屈原是投汨罗江而死的。

师:屈原为什么投汨罗江而死?

生6:楚国灭亡了,他悲愤而死。

师:由此可以看出屈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7:爱国的诗人。

师:谁来简介《屈原》

生8:《屈原》分为五幕,第一幕是……

师:还有补充吗?或者有问题吗?

生(齐):没有。

师:那么,老师有个疑问:郑袖那一伙人为什么要诬陷屈原呢?

生9:他们勾结秦国。

师:那么说,郑袖他们是在卖国。郭沫若为什么要写《屈原》?

生10:郭沫若写《屈原》是为了鼓舞全国人民联合起来抗日。

师:《屈原》写于哪一年?

生11:1942年。

师:此前,发生了什么大事?

生12:皖南事变。

师:这是一件什么性质的事件?

生13:皖南事变是国民党反动派精心策划的聚歼新四军一个极其险恶的事件,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所发动的反共高潮中所犯下的最大的一次罪行。

师:是的。周恩来当时写下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来谴责国民党反动派,也代表了全国什么的心声。

生14:郭沫若创作《屈原》,借古讽今,揭露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

师:那么,《雷电颂》在《屈原》中处于什么位置?

生15:《雷电颂》出现在《屈原》第五幕第二场。屈原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他手足带着刑具,颈上系着长链,散发披肩,独身徘徊。这时,狂风咆哮,电闪雷鸣。面对这黑暗的世界,他想到祖国就要沦

亡,听着风吼、雷鸣,看着闪电劈空,他感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他激愤的心情发展到极点,他的心像火一样燃烧起来,铸成了这大气磅礴,动人心魄的独自——《雷电颂》。它是屈原斗争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全剧高潮中最强力的一个音符。

师:谁来介绍课文内容?

生16:(上台板书)《雷电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呼唤风、雷、电,打破黑暗,带来光明;第二部分怒斥诸神。

师:前面我们讲了,散文诗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象征,这里是否也有象征?找出来?

生17:风雷电象征爱国的人士的反抗的力量。

生18:黑暗象征楚国的灭亡,光明象征楚国变得强大。

师:这里也没有屈原?

生19:风雷电里面就有屈原的影子,他是一个坚定的反抗黑暗统治的人。

师:那么,郭沫若写这篇文章,有什么象征意义在里面?

生20:风雷电象征抗日的力量,诸神象征国民党反动派。郭沫若借古喻今,鞭挞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抒发了人民的愤恨。

三.朗读课文

师:(深情朗读,带入情境)午夜已经过去,黎明尚未来临。

靳尚前来布置和催促郑詹尹立即执行南后毒死屈原、纵火焚尸的密令。

东皇太一庙正殿,神像林立,阴森可怖……

殿外,雷电交加,狂风大作,无边的黑夜在颤动,在撕裂,在爆炸……(学生自己练习朗读,假设自己就是屈原,选取喜欢的一个片段朗读,读出对文章的理解,读出感情。小组相互朗读,互相点评)

生21:(读)“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爆炸了吧!”

生22:(点评)后面两个“爆炸了吧”要一个比一个读得重。

师:为什么要越读越重?

生23:这是一种急切的呼唤,要体现那种急切的心情出来。

生24:这是重复的修辞手法,气势也应该越来越强烈。

生25:还有一个地方“你们都是诗……都是跳舞。”相对应该读得比较舒缓,但,这儿是排比句,气势要慢慢地升高。

师:谁有勇气来挑战他?

生(齐):(沉默)

师:那么,我们齐读吧。

生:(齐读)“啊,这宇宙中伟大的诗!……爆炸了吧!”

师:自我点评。

生26:满意。

师:什么地方读得好?

生26:最后一句读出了气势。

生27:“你们都是诗……”这儿加速还不够。

师:下面继续请同学来读。

生28:(上来一个小组,表演读)“风,你咆哮吧!……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生29:“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应该要越读越快,越读越有气势?

师:为什么?

生30:因为是对风的急切的呼唤,应该表现那种急切的心情。

生31:这儿是排比的句式,气势要越来越强烈。

生32:“咆哮”一词要重读,尤其是最后一个咆哮,既要重读,又要读出拖音:“你咆——哮——吧——”

师:这种急切的语气还应该在那些地方表现出来?

生33:“那是自由……”

生34:“你可以使那洞庭湖,使那长江……”

生35:“啊,我思念那洞庭湖,……的波澜呀!”这句应该读得舒缓,因为是思念,要表现回忆状。但,这又是排比句,所以,气势要慢慢上升。“思念”一词要重读。

生36:(朗读)“你,你东君……就下来走走吧!”

生37:读得太快,感情没有体现出来。

师:哪个地方的感情没有体现出来?

生38:“你是什么个东君?”这儿带有明显的蔑视,要读出这种看不起的语气来。

生39:这儿还是反问,反问的语气要强烈,是由上而下。

生40:“你红着一个面孔,你也害羞吗?”是反问,要读出反问的语气来。同时,我们仔细体会的话,这儿也含有讽刺的意思,即东君不知道害羞,所以,还要读出讽刺的语气来。

生41:“我要把你烧毁,烧毁,烧毁你的一切”,三个“烧毁”要一个比一个有气势,体现那种愤怒的烧毁一切的心情。

生42:“你,你东君”这儿连续两个“你”,他没有体现出来,而是连起来读了。

师:为什么要用两个“你”?

生42:因为是特别愤怒,愤怒得话都说不出来。所以,这个地方读的时候,我运足力气,读得急促而用力,还可以做动作。读“你,你东君”。

师:这种用法,其他地方还有吗?

生43:有。下面还有四处地方有,都应该读出那种义愤填膺来。

生44:“你假如是有本领,就下来走走吧!”我觉得这句应该读出讽刺加愤怒的语气。说它不敢下来走,只是在那儿当摆设,没有一点用。师:我们来齐读这段吧。

生:(齐读)“你,你东君,……就下来走走吧!”

四.脚本展示

生45:黑暗你绑住了我的人

但你绑不住我的心

你们是什么东西

大司命,少司命

你们就只知道捉弄人

你们是多么的可怜!

鼓动吧

咆哮吧

闪耀吧

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

毁灭

毁灭

毁灭吧!

风!你发泄吧

发泄吧

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

把黑暗的宇宙烧毁

让光明世界重生!

光,你苏醒吧

让黑暗世界这个鬼东西

滚得远远的!

生46:诗歌没有题目,应该取一个题目。可以叫《黑暗,你滚吧》。生47:“黑暗你绑住了我的人”,“绑住”一词不妥,也许用“锁住”还好一些。

生48:也可以用“淹没”。

生49:对大司命少司命说的话,在诗中前后没有联系,可以不写。生50: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都毁灭,似乎不妥吧。该毁灭的应该只是那些有害的东西,沉睡的把它唤醒就行了。

师:还有一点,诗歌要么你不写标点,要写,就应该写全。

生:

暴雨前时

风暴啊,你尽情地

刮吧!刮吧!刮吧!

请你将世间的黑暗,

刮向那无边的地狱里吧。

闪电呀,你尽情的

劈吧!劈吧!劈吧!

把你那无尽的光明,

击向这片黑暗的宇宙。

闪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

也是我心中最尖利的剑。

我要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

使那光明散向这阴惨的人间。

雷霆啊!你尽情的

咆哮吧!咆哮吧!咆哮吧!

呼唤那正义、光明的使者,

将人们带入大同的世间

你是颗充满怒火的炸弹

轰隆隆的在这黑暗的宇宙中爆炸

爆炸声使天神胆战

发出的闪光却照亮了大地

风啊!雷啊!电啊!

你们在这黑暗中咆哮

在这阴惨中爆炸

发出无边无际伟大的力!

生:反复地使用,增加了文章的气势。

生:诗歌层次很清楚,先呼唤风,接着呼唤闪电和雷霆。

生:文章中心突出,表现了对光明的渴望。

生:作为诗歌,我觉得很多句子还不像诗歌,如“爆炸声使天神胆战,发出的闪光却照亮了大地”,这样的句子,与文章的句子没有区别,一点都不像诗歌。

生:从形式来看,闪电和雷霆都写了两个小节,而风只写了一小节,如果都写成两小节,也许好一些。

师:还是有点诗歌的味道。刚刚开始写,就能写出这样子,很不错了。以后我们不断锤炼语言,定能写出名诗名句来的。

生:

我是小小赏析家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通过对风的呼喊,流露出屈原对风的急切的渴盼,风是改变黑暗的变革力量。表达了屈原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之情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他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2、“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这几句是屈原对光明的狂热的呼喊:“火!你在天边,……”诗人以火一般炽烈的语言,以雷霆万钧的气势,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向往与追求。

3、“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一连串的反复,“劈开,劈开,劈开!”态度一个比一个坚决,感

情一个比一个强烈。我们朗读时语气不断加快,加重。以表达屈原想要冲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断的决心。

生:品读很到位。

生:能够从气势和内容来品读,很好。

生:让我加深了对这些语句的印象。

五.课堂小结

《雷电颂》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这篇散文诗,是“生之颤动,灵之呐喊”,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撼动人心。

学生齐声朗读诗歌《赞屈原》

赞屈原

作者吴丽珊

手铐只能锁住你的上肢

脚镣只能羁绊你的步伐

长链捆不住你忧国忧民的情怀

殿宇囚不了你不屈的魂灵

雷鸣,电闪,风的怒吼

咆哮,炸毁,力的摧崩

地动山摇的伟力啊

穿透云层

天上的神灵也不敢吭声

你心中的长剑正划破黑暗的天宇

悲痛却刺穿了你的胸膛

为了点燃光明的火种

你愤然一跳

投进了滔滔汨罗江……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教案 【课程标准】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2、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3、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4、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5、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6、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文本分析】 茫茫人世间,生命是大自然的一件最伟大的艺术品。生命的价值究竟是什么?人为什么而活着?如何对待生与死?这些都成为永恒的哲学论题,古往今来,古今中外,多少哲人为之努力。行吟汨罗江畔的屈原,用他那忧思怀国之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纯粹为生命奏响了一曲永恒的赞歌,我们只有感叹:世间短暂的是生命,而永恒的也是生命。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爱国诗人,国家,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支柱,哪怕朝堂上的小人泼来一波又一拨的脏水,哪怕一次次被所效忠的人流放,他依然不改初衷,直至最后以身殉国。 从屈原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什么是理想,什么是生命的价值,在面对世俗的不公时,该如何去选择。总之,屈原就像一支燃烧的火炬,在这个信仰缺失的年代给了我们启示和力量。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经过必修一二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和能力,并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疏通文意;基本学会梳理和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句式。学习本文,除了继续加强文言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事注重以文带言,让学生能够通过品味语句,能够通过品味语句,分析屈原其人,感受他的人格魅力和作者对他的赞美之情。【学习目标】 1、能够熟练、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并能背诵文中重要语句。 2、能够准确掌握文中的重要文言实词“害、疾、属、伐”、虚词“之、以、而、何”、通假字和文言句式 实词:害、疾、属、伐 虚词:之、以、而、何 句式:被动句、判断句、定语后置句 3、能够通过品味语句,分析屈原其人,感受他的人格魅力和作者对他的赞美之情。 导入: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及译文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及译文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17.屈原(节选) 优秀教案

17 《屈原(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感知人物形象。 2.体会文章炽热的语言及雷霆万钧的气势。 3.掌握“象征”的写作手法,并灵活运用。 4.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感知人物形象。 2.掌握“象征”的写作手法,并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炽热的语言及雷霆万钧的气势。 【课文导入】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愿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壮大这种文化精神的原点和指南,而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则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和精神命脉。屈原是荆楚大地上的一位爱国诗人,他身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思想值得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传承。 【课堂环节导航】 一、出示目标 1.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感知人物形象。 2.体会文章炽热的语言及雷霆万钧的气势。 3.掌握“象征”的写作手法,并灵活运用。 4.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二、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著名的诗人、

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其作品想象大胆奇特,感情炽烈豪放,具有浪漫主义的显著特色。代表作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等。 2.背景透视: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写于 1942 年 1 月,时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反动派又消极抗日,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大肆捕杀爱国抗战的军民,“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于是,针对政治现实,郭沫若创作了《屈原》, 用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抒发人民的愤慨。作者曾说:“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剧中,郭沫若借屈原的悲剧,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和邪恶,爱国和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3.文体知识:剧本 剧本指的是一种文学形式,是戏剧艺术创作的文本基础,编导与演员根据剧本进行演出。剧本主要由台词和舞台提示组成,舞台提示一般指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说话时的动作,或人物上下场、指出场景或其他效果变换等。剧本的结构:一般可分为“开端、发展、转折、高潮、结局”。当然根据编剧技巧的不同,结构还会变化。剧本的分类:按照应用范围,可分为:话剧剧本、电影剧本、电视剧剧本等。按剧本题材,又可分为:喜剧、悲剧、历史剧、家庭伦理剧、惊悚剧等等。 4.知识链接:郭沫若的“一字师” 1942 年,郭沫若同志的话剧《屈原》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的山城重庆公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郭老并不满足,他精益求精,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着剧本。一次,他在后台和扮演婵娟的张瑞芳谈到第五幕第一场婵娟斥责宋玉的一段台词——“宋玉,我特别地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老总觉得这句话不够味,打算在“没有骨气的”下边再加上“无耻的”三个字。当时扮演钓者的张逸生正在旁边化妆,他说:“‘你是’不如改成‘你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屈原列传》(人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人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掌握“令”、“伐”、“疾”、“使”等多义词。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认识屈原热 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 贵品质、爱国精神(第三段) 2、难点: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导入: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有《离骚》、《九章》、机规、《天问》、《招魂》等,我们曾读过他《九章》中的一篇:《涉江》。从《涉江》里,我们知道他即使在晚年放逐到沉湘蛮 荒之地,也仍在关心楚国的朝政,眷恋祖国,仍然在坚持自 己的理想和节操,宁死也不与朝中的佞臣同流合污。这种崇 高的爱国精神和端方正直的品格,两千多年来曾经影响我国 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史记》中

的崛原列传》,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 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 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鲁迅曾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篇传记就能体现这一特色,今天我们研读这篇课文,在写 作方面,应充分注意这一特点。 背景简介: 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史记记载了我国从 远古直到汉武帝时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两千 年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正史”,大多数沿用《史记》开创 的这种体例。《史记》不但是一部史学名著,而且是一部文 学名著。它善于塑造人物形象,语言简洁生动;同时富于抒 情性。它在叙述史实时,饱含着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大概 是因为这个原因,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课文选 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秦朝以前,古书中都不记载 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 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简介屈原的生平和影响: 屈原是两千多年前中国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是一位

17 屈 原(节选) 教学设计

17 屈原(节选)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历史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作品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等。 背景资料:《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战国时楚国人。出身贵族,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汉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本写作思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故事大意,将本文的写作思路梳理完整。 明确:第一部分: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激愤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第二部分: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2.阅读课文中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高三语文《屈原列传节选》教案

高三语文《屈原列传(节选)》教案高三语文《屈原列传(节选)》教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能联系已学知识,自主整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发现问题 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能结合屈原的生平与遭遇读懂文意,并且能与准确理解作者在描述屈原遭遇与内心情感中寄托的复杂感情能辩证地评价屈原忠贞报国的志向与坚贞不屈,出污泥而不染的操守,能联系当今社会与个人实际,体会坚持理想追求与现实的差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理解并培养高尚的联系与人生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困境,百折不挠及珍爱生命不懈追求的精神【教学方法】诵读、启发、品析、评论、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结合《离骚》的复习,了解屈原的生平与高尚的节操,进而了解司马迁写此传的目的。

屈原传是人物评传,司马迁写屈原是抒愤:个忠心 耿耿的大贤,被谗而终不得用,以至于身殉理想。诗人 的悲剧。是一个民族的悲剧联齐抗秦的主张,变法自强 的主张,力保楚国无虞,进而可以统一天下,但这个主 张损害了楚国群小的利益,再加上楚王昏庸,所以才有 这样的悲剧。 司马迁作此传,意在表明,小人谗言私欲,待遇昏 庸之主,致使志士穷困,国家丧亡;提出尊贤重道,明 察贤佞是国家之福,表旌屈原矢志不渝,至死不悔地坚 持自己的操守、价值观。 屈原以他的价值观,超越了世俗功利价值尺度,获 得了永恒的意义。故曰: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 山丘。存在的意义也是自我的人生意义,是在与世俗的、强权的、谗佞的对抗中呈现的。 屈原的自杀是以生命的结束来拒绝非楚国文化的行为,同时也是使楚国臣君处在了非常尴尬的境地。这是 一种悲剧精神。 二、自主研究,梳理文言字词知识〖多媒体辅助〗 【通假字】 离通罹遭受; 反通返返回; 见通现显现;

17 屈 原(节选)

下册第五单元舞台人生 17屈原(节选)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历史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作品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等。 背景资料:《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战国时楚国人。出身贵族,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汉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本写作思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故事大意,将本文的写作思路梳理完整。 明确:第一部分: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激愤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第二部分: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2.阅读课文中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明确:舞台说明为舞台上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做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是一个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 目标导学三:把握本文写作特色 1.文中作者将很多的事物赋予了其他的含义。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谈谈戏剧的创造主旨。 明确: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土偶木梗: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象征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 【复习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重点文言实、虚词和特殊句式。 2. 能力目标:学习《史记》中人物传记的写作方法。 【知识积累】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赵不内。“内”通“纳”,接纳。人穷则反本。“反”通“返”, 齐与楚从亲。“从”通“纵”,合纵。靡不毕见。“见”通“现”,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通“旨”,旨趣。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屈平既绌。“绌”通“黜”,免除官职。厚币委质事楚。“质”通“贽”,见面礼。被发行吟泽畔。“被”通“披”,披散。“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通“罹”,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颜色 ..枯槁。古义:形体和容貌。..憔悴。古义:脸色。形容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辞娴于辞.令。(言辞,名词) 其辞.微。(文字、文辞,名词)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辞,指文学,名词) 属屈平属.草稿未定(zhǔ动词,写作)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zhǔ连缀,连续不断,动词)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shǔ等,辈,名词) 名属.教坊第一部(shǔ隶属,动词。) 亡亡.走赵(逃走,动词) 亡.其六郡(损失,丢失,动词)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灭亡,动词) 见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jiàn 看见,动词) 举类迩而见.义远(xiàn 通“现”,表现,显露,动词) 信而见.疑(jiàn 被,介词)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并解释 屈平正.道直.行(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正,使……直。) 明.道德之广崇(形容词用作动词,阐明。)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名词用作动词,出于污泥。)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在国内,在国外。)

《屈原列传》教案07

《屈原列传》教案 一、知人论世,识记常识 1.导入新课 朗读《太史公自序》中的相关段落: 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今天,我们来学习《屈原列传》,看看司马迁是怎样认识与评价屈原的。2.我话屈原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2)屈原: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爱国主义诗人,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包括两个内涵:圣君贤相的政治和民本思想。

他的代表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其中《离骚》是代表作。 (3)《楚辞》:《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楚辞》是继《诗经》之后我国又一部诗歌总集,论其对后世的影响,只有《诗经》可以与它媲美。 中国文学史上,历来“风”“骚”,“风”是指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骚”是指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它们分别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 3.也说《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 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译文:屈原,名平,是楚国王族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懂得治理乱局,熟悉外交辞令。对内同怀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译文:上官大夫跟屈原一同在朝为官,想争得怀王的宠信,内心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派屈平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平起草还没有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夺取,屈平不给。上官大夫就在怀王面前讲屈平的坏话,说:“大王叫屈平起草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的。每当一项法令制度定出来,屈平就夸耀他的功劳,认为…除了我就没有谁能制定得出 来?。”怀王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平。

译文:屈平痛心怀王耳听是非不清,谗言和谄媚遮蔽了君王的眼睛,邪恶不正直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因此忧愁深思,写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们处境艰难就追念本源,所以人在劳累、辛苦、疲倦、困惫时,没有不喊天的;在疾病、痛苦、凄惨、惊惧时,没有不呼父母的。屈平使自己的道德端正,使自己的品行正直,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他的君主,遭到小人离间,可以说是处境非常艰难了。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平作《离骚》是由怨愤引起的吧。他远古称颂帝喾,近古称道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周武王,用这些来讽刺楚国当时的政事。他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的规律,无不透彻明白。他的文笔简约,他的言辞含蓄,他的志趣高洁,他的品行端正。他的文辞表达平常的事物,但含义却很重大;列举的事例虽近在眼前,但表达的意思却极为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所述

最新《屈原列传》教案1

《屈原列传》教案 一、教学目标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四)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分析: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 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二)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分析: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按:“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有两种理解。《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是:“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同”。与课文注释相左。依教材对“夺”、“与”的注释,应译作:“上官大夫看见了想抢过去(看),屈原不给。” “因谗之日:‘……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资料认为,“曰”、“以为”重复,疑有衍文,此说似不妥。如重新标点,作“……平伐其功,曰:‘(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理解,文辞便可贯通。联系上下文,可补出“以为”前省略的主词。 (三)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分析: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馆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四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这四个主谓短语都是“疾”的宾语。 (四)第3小段包括几层?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分析:分两层。 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优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概述)幅规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价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

《屈原列传》第三课时导学案(教师版)

《屈原列传》(第三课时) 【课题】必修三第二单元《屈原列传》【课型】新授课【学案序号】8 【课时】第三课时【使用日期】3月15日 【学法指导】 《屈原列传》虽属史传文章,但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的爱憎和褒贬的感情。我们学习这篇列传,要把精力用在议论部分,即把评介《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渔夫对话等三处作为研读重点,看作者是怎样通过这三处议论来揭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重点】 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第三段)。 【学习难点】 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自主学习 课前自读课文4-10段,完成下面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江滨.()渔父.()三闾.大夫() 啜.()弹冠.()怀瑾.握瑜.() 自令见放为.() 2.解释加点字 子.非三闾大夫欤.()()自令见放为.() 新沐.者必弹冠()葬乎.江鱼腹中耳() 安能以皓皓之.白()遂自投汩罗以.死() 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竟.为秦所灭() 3.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被发行吟泽畔()是以见放() 不凝滞于物()而自令见放为()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合作探究 1.文章第11节,记叙屈原与渔夫的对话,写出了几种人生观,有什么作用?

(完整word版)屈原列传原文及译文

屈原列传(节选) 司马迁 原文: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第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

《屈原列传》教案范文

《屈原列传》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 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设想: 1.利用预习提示,引导学生整理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教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借助“预习提示”,圈点重要文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作者景仰屈原,他是褒贬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和哀怨之情。司马迁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概述了屈原的一生,盛赞了他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尤其推崇他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以及存君兴国的爱国思想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他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因

此,这篇课文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人物评传,这是不同于《陈涉世家》《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地方。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背景材料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靳尚等旧贵族集团的人物,包围了怀王,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六百里国土。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汨罗江。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三、整体初读,明确课文的内容和段落 1.思想内容: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这篇课文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了一起。 2.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黜、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7 《屈原(节选)》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7 《屈原(节选)》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话剧剧本主要由人物对话组成,有时也会安排大段独白表达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课文节选的这一场,靳尚和郑詹尹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人的对话与屈原的独白有什么联系? 参考答案: 课文节选的这一场中,靳尚先出场,郑詹尹随后,二人展开对话,主要是商议如何处置屈原。靳尚策划恶毒的主意,郑詹尹尚有一丝疑虑,但郑詹尹并不是不忍杀害屈原,而是觉得屈原无足轻重,然而最终还是下定了决心。屈原随后出场,用独白的形式,对风、雷、电进行了一番热烈的颂歌。屈原在独白中展示出的光明磊落、冲破黑暗、睥睨一切的胆识和勇气,与前面靳、郑二人的猥琐、阴暗、奸诈形成鲜明的对比。二人的密谋、对话,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顶点,既引出屈原的出场,也为后续情节的展开奠下基础。 二、课文的主体是屈原的独白。反复朗诵这段独白,体会“风”“雷”“电”等形象的象征意义,说说独白表达了屈原怎样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 “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三、阅读剧本,要注意舞台说明,这样有助于把握戏剧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心理、性格等。找出课文中的舞台说明文字,分类概括其不同作用。 参考答案: 剧本中的舞台说明主要有如下几种作用。第一,提示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道具、布景,有铺陈、渲染之效,既能推动剧情发展,又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如课文开头的“东皇太一庙之正殿……时有大风咆哮”一段,描述了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布景等信息。第二,提示人物的上下场信息。如“靳尚带卫士二人,各蒙面,诡谲地由右侧登场”“靳尚与二卫士由左首下场”,这是提示人物的上下场;“郑詹尹立在神殿中,沉默有间……将屈原带出”“屈原手足已戴刑具……则拳曲于胸前”,这是屈原的上场,提示屈原的衣着、容貌、神态等。第三,通过对人物在道白、演唱过程中的动作、情

《屈原列传(节选)》最终版

屈原列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2、积累文言知识。 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学习《史记》的人物传记时,能将司马迁对人物的评价与人物事迹的介绍结合起来理解。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教师点拨讲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赞叹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志行高洁、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体会司马迁为屈原立传目的,引导学生努力追求和构建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研读文中的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对《离骚》的评介,屈原与渔父的对话等三段文字,理解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 (二)难点:联系作者司马迁的生平,理解作者为屈原立传的目的,引导学生思考感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 【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师指导学生阅读。 【教学准备】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回忆《太史公自序》及《报任安书》中的相关段落,导入新课。“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太史公自序》 【今天,我们来学习《屈原列传》,看看司马迁是怎样认识与评价屈原的。】 二、朗读课文,生字注音。 属(zhǔ)草稿相随属(zhǔ) 惨怛(dá)帝喾(Kù) 举类迩(ěr)而见(xiàn)义远濯(zhu?)淖(nào) 皭(jiào)然绌(黜chù)详(佯yáng)离(罹lí)忧 丹淅(xī) 滋垢(g?u)屈匄(gài)靳(jìn)尚 被(披pī)发枯槁(gǎo)《哀郢(yíng)》赵不内(纳nà) 三闾(lǚ)大夫温蠖(hu?) 汨(mì)罗汶汶(mén) 何不餔(bū)其糟而啜(chu?)其醨(lí)皓皓(hào)鱼父(fǔ) 【课文较长,让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三、师生共同梳理归纳文言知识。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上节课的内容。研习课文 认真阅读课文最后一段(“太史公曰……”),理解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 1、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结合文章第3段,思考: (1).司马迁是怎样认识《离骚》的? (2).屈原的“志”是什么,司马迁“悲其志”又是为什么?

高二上册语文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高二上册语文屈原列传教学设计一个好的语文教学设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接下来,就和大家介绍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屈原列传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屈原列传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四)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学习重点 掌握本课的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及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 理解和学习本课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 一、背景材料。 (1)屈原(约前340~前27幻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

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靳尚等旧贵族集团的人物,包围了怀王,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六百里国土。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 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泰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泪罗江。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2)屈原的作品 《史记•屈原列传》做中提到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五篇。《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但未指出具体篇目,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以(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等二十五篇为屈原作品。所列篇数与《汉书•艺文志》相合,但未列入《招

17屈原节选教案

17屈原(节选)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及戏剧相关知识。 2.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特点。 3.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4.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特点。 2.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自主互助学习、主题阅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瘦削,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上密布愁云。他腰系博带,佩长剑,着玄服,在瑟瑟秋风中踱步,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预习检测

1.展示屈原相关资料。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被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其传世作品,都保存在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中。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等。 2.展示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中国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女神》。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表了《蔡文姬》等戏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 《屈原》是五幕话剧剧本。郭沫若作于1912年。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极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落入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人士,掀起反共高潮。面对这样的政治局面,郭沫若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 3.学生展示搜集来的有关戏剧知识,老师给予补充。 明确: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从表演形式上,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广播剧、电视剧等;从作品内容的性质上,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等;从故事情节上,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等;从时代方面,可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戏剧的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戏剧的基本特点:①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②矛盾冲突尖锐集中; ③用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形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