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地理结业论文1

中国地理结业论文1

中国地理结业论文1
中国地理结业论文1

结合本专业谈谈学习中国地理的意义

这学期我之所以选读中国地理这门课,其中一个原因便是我在高中是一名文科生,对地理是再熟悉不过的,而且我高中时对地理也是非常热爱的所以在大学里即使学的是英语也对地理这门课也有着别样的偏爱。虽然没有选择地理学作为自己的专业,但个人依旧特别的喜欢上地理课,因此在选课时看到有中国地理这门课程,便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一个学期下来,我也是每节课都去从不缺勤,因为我觉得蒋老师讲中国地理确实有一套,讲课也十分的幽默风趣,很合我的口味,我觉得能做到这样是十分十分成功的。蒋老师是一位慈祥谦虚而且特别诚实的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在面对他的时候油然而生一股亲切感。即使蒋老师不一定叫得出我的名字,但这并不影响我在台下默默的欣赏他、崇敬他。本学期快结束了,老师布置了一些结课作业,其中一个便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并结合所学专业讲述学习中国地理的意义,废话不多说,那我就直奔主题了。要说明学习中国地理的意义,我认为首先需要知道中国地理是什么,对其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地理是我们认识我们国家乃至全世界的一个指向标,那么中国地理就是中国学习世界的指向标了。

我作为一名英语专业的学生,本专业学的是英语。然而在很多人看来英语跟地理是没有多大相关性的,但是,自我学了中国地理起我逐渐认识到英语跟中国地理也是密切相关的。接下来我就结合我所学专业谈谈学习学习中国地理的意义。第一,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学习中国地理对我们学习本专业具有重要作用,比如我们英语单词中有

些中国地理地域名称事物有专门的术语,那么我们在背单词过程中可以结合地理概况把所学单词映入脑中有利于我们学习英语。第二,对于英语绿游者来说,学好了中国地理可以为我们在陆游时更好的为外国游客讲解中国各个地方风俗民情,名胜古迹。从而更好的传播中国文化,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中国。而且我英语专业的方向是跨文化交际方向,那么我学习中国地理可以为我们跨文化交际时提供素材,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地域广泛,几乎区域间都存在着文化差异,学习中国地理可以在听蒋老师分析中国人文地理时更多的了解到中国文化区域间的差异,让我们能够更好的做跨文化交流,了解中国文化区别,然后才能让我在后期更好的为国际间的跨文化交流做准备,也才能更好的分析国际间的文化差异,了解跨文化间有什么障碍,才能让我们以此为案例分析了解,也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在有些国际问题上才能避免文化冲突引起国际争端。

总之英语是一门国际化语言他联通中西文化的桥梁,用英语可以传播中国相关地名及历史典故,传播中国文化起了很大作用。中国地理中区域地理也是对英语相关的行业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举个例子说明,中国东部沿海城市大部分外国人(主要是英语国家人)或者华侨主要都集中在沿海经商或者长期定居,越往内陆学英语的人员就变的越来越少,很显然这与中国地理也是密切相关的因为沿海交通更便利,外国友人自然更偏向于交通好的地方。所以在研究英语国家人员居住情况,那么就可以很简单的了解到他们一般分布在东部沿海城市,然后自东向西逐渐减少,这大概就是英语国家人员的大致分布情

况了。

最后,随着中国加入WTO ,世界经济贸易一体化,英语的用途已经变得越来越广泛。他不仅只局限于语言表达、交流的工具。在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迫切的需求英语人才。不同的地区,英语的用途不同。比如说我们要和别的地区做生意,首先我们要了解,这一地区,有什么风俗习惯,什么是忌讳的;该地区的人均收入,生活水平如何;该地区以生产什么为主;最发达的资源是什么。诸如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我们想要发展自己的企业,增加商业活动,就必须对各个地区都有所了解。向英语导游这样的工作,也应该对中国的地理有所了解。因此说地理与英语专业是密切相关的。所以,虽然我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但学习中国地理对我也是意义重大的,最后谢谢蒋老师百忙之中阅读我的论文,虽然写的不好,但这是我自己对中国地理意义的一点自己的一点小小的见解,绝无抄袭,感谢老师!

中国旅游地理-论文

云贵高原 摘要 云贵高原,中国第四大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哀牢山以东和东南丘陵以西,包括云南省东部、贵州省全境,广西西北部和川、湘、鄂边境,其相关延伸部份更甚至包括老挝北部、缅甸东北部掸邦高原和泰国北部。海拔在1000米至2000米之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崎岖不平,高原中多山间盆地(当地人称“坝子”)。典型喀斯特地形,石灰岩广布,到处都有溶洞、石钟乳、石笋、石柱、地下暗河、峰林等。地势较高,平均气温比起相同纬度省城为低,但因纬度低,故冬季不比中国温带地区那么寒冷,在夏天也不会有酷热难当的天气,有“四季如春”的美名。 关键词 熔岩地貌剪纸黄果树瀑布 正文 云贵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西起横断山脉,北邻四川盆地,东到湖南省雪峰山。包括云南省东部,贵州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和四川、湖北、湖南等省边境,是我国南北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两组山脉的交汇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1000-2000米,是中国的第四大高原。云贵高原地面崎岖破碎,山地、峡谷、丘陵、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相互交错。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关山险峻。尤其是贵州高原,实际上是一个山地性的高原。人们用“地无三里平”来形容崎岖不平的高原地形。 1.自然

1.1地貌 云贵高原大致以乌蒙山为界分为云南高原和贵州高原两部分。西面的云贵高原海拔在2000米以上,高原地形较为明显。东面的贵州高原起伏较大,山脉较多,高原面保留不多,称为“山原”,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云南高原和贵州高原相连在一起,分界不明,所以合称为“云贵高原”。 高原面保存良好。云南高原上的山地顶部多呈宽广平坦地面,或呈和缓起伏地面,有“高山顶上路宽大”的说法。连绵起伏的山岭间,有许多湖盆和坝子。云南有1200多个坝子,占全省耕地三分之一,低陷的成为盆地,有的积水成湖。如以昆明为中心高原面上,分布着滇池等许多大小湖泊,被称为“滇中断陷湖区”。湖盆四周由于湖水外泄和四周山地沙泥淤积,大多数已发育有湖岸平原。这里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是高原主要农业区 1.1.1岩溶地貌 云贵高原在距今大约两亿年以前,是一个长期被海水淹没的海湾,堆积了深厚质纯而面积广大的石灰岩。石灰岩沉积厚度达三五千米以上,约占当地沉积地层总厚度的百分之七十。这便为岩溶地貌的发育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它们又被地壳构造运动抬升到较高的位置,形成海拔一两千米的大高原,有利于流水的侵蚀、溶蚀作用的进行。高原上的许多湖泊,如洱海、滇池就是由地层断裂陷落而形成的“断层湖”。同时,裂隙节理发育,有利于雨水进入岩石裂缝,加速溶蚀作用。地表水遇到地下溶洞,就会突然消失变成伏流(暗河)。因此,在石灰岩地区,到处可以看到秀丽多姿的石林,深邃曲折的溶洞,忽隐忽现的暗河和一座座横跨河谷的“天生桥”。山奇水秀,妩媚多姿。 在上述因素综合作用下,便形成了云贵高原极为发育的岩溶地貌,其面积之广,类型之多,为世界任何国家所不及。 1.2气候 热量垂直分布差异明显,从河谷至山顶分别出现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的热量条件。热量资源的地区分布南多北少,≥10℃的积温,元江、河口地区在8 000℃以上,滇西北、滇东北的高海拔地区在 1 400℃以下,金沙江干热河谷出现南亚热带的“飞地”,为7 000~8 000℃。热量资源年内各月分配相对均

中国近代史论文

左宗棠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人物之一。他和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一样,从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罪恶活动中发迹,一跃而为清政府的封疆大吏,手握重兵,权势煊赫。接着,他参与了镇压捻军的活动,并进兵陕甘,扑灭西北的回民起义。后来,他挥戈出塞,进军新疆,击溃了英俄帝国主义的走狗但积诚相与,久将自威,无他道也。”〔①①〕 这里,有件事情很值得一提:1860年北京条约刚刚签订,俄、法、美等国或请们乘机提出用西法自行采煤的主张,认为这样不仅可以杜绝外人之觊觎,而且可以兴中国之大利。左宗棠并没有提出这一点。 (三)1870年,天津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洋教斗争,人民群众将作恶多端、行凶杀人的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击毙,并将法国教堂、领事馆、育婴堂等烧毁,一些英美耶稣教堂也被波及。清政府派直隶总督曾国藩由保定赴津查办。曾国藩鉴于“目下中国海上船炮全无预备,陆兵则绿营固不足恃,勇丁亦鲜劲旅。若激动众怒,使彼协以谋我,处处宜防,年年议战,实属毫无把握”〔①⑥〕,所以抱定对外国侵略者“委曲求全”的方针,一意妥协退让。他所采取的措施,激起了广大群众的不满。他自己了解到这一点,于致友人书中写道:“六月初旬奉旨力疾来津查讯此案。办理既多棘手,措施未尽合宜,内疚神明,外惭清议。敝处六月二十三日一疏庇护天主教,本乖正理,而发抄时内阁又删去疏中五疑一层,物议沸腾,致使人不忍闻。”〔①⑦〕 左宗棠支持曾国藩对外妥协退让的方针,并表示十分同情曾国藩的处境。他在致夏献纶的信中说:“津门事暂作了局,曾侯之奏尚为得宜,外人犹以为软,不知其中亦具苦心也。弟处答总署一函,曾录寄幼丹中函(沈葆桢字幼丹),想得闻其略。昨见香(闽浙总督英桂字香岩)、幼(幼丹)两公复信,大意均同,私幸所言尚不谬也。”〔①⑧〕可见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的政策,是得到左宗棠、沈葆桢、英桂等洋务派官员普遍支持的。左宗棠又说:“津事草草了结,侯相颇不为时论所许。然当仓猝时,议论纷纭,莫敢执咎。侯相平日于夷情又少讲求,何能不为所撼?观其内愧方寸、外干清议之奏,亦可谓较然不欺者。”〔①⑨〕他对曾国藩寄予了莫大的同情。 (四)1874年日本派兵侵略我国台湾。清政府派沈葆桢率兵渡台,办理台湾防务。但它毕竟缺乏抵抗侵略的决定,与日本进行谈判。在英、美等国公使的“调停”下,它与日本签订了所谓北京专条,规定日军撤出台湾,但清政府给予日本“抚恤”银10万两,另偿还日本在台湾“修道造房”费用40万两,共50万两。这是清政府对日本作出的一大妥协退让。 左宗棠对清政府的妥协政策是表示完全支持的。他说:“台湾事已可议结,非幼丹谋之于外,恭邸(恭亲王奕欣)主之于内,未易臻此。外间未悉底里,尚以费抚恤十万、收回番地四十万为过者,非也。”〔②⑩〕 日本侵略者得寸进尺,于1875年又正式吞并琉球,改为冲绳县。李鸿章主派兵助剿,或请代运南漕赴津。清廷征询曾国藩等人的意见,曾国藩于1861年1月5日上折说:“此时我之陆军,势不可能遽进金陵,若俄夷兵船即由海口上驶,亦未能遂收夹击之效。应请敕下王大臣等传谕该夷酋,奖其效顺之忱,缓其会师

中国文化地理学习心得范文

中国文化地理学习心得范文 中国地大物博,有哲学不完的地理知识,它既包含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自然成因,又囊括了成百上千种的人文形态。接下来就跟着我一起去看看吧! 中国文化地理学习心得篇一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作为职场中的我们。 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

中国文化地理结业论文

大学课程论文报告 课程名称:中国文化地理 论文题目:南北方的地理条件对各自文化现象的影响分析姓名: 系别: 专业班级: 学号: 2012-6-6

目录 摘要 (3) 关键字 (3) 一、粗犷辽阔、四季分明的北方地区 (4) 1、位置范围 (4) 2、地形特征 (5) 3、气候特征 (5) 4、饮食习惯 (5) 关于鲁菜 (5) 5、建筑风格 (5) 6、综合论述 (5) 二、支离破碎、终年湿润的南方地区 (5) 1、位置范围 (5) 2、地形特征 (6) 3、气候特征 (6) 4、饮食习惯 (6) 关于维扬菜 (6) 关于川菜 (7) 关于粤菜 (7) 5、建筑风格 (7) 6、综合论述 (7) 三、结论 (7) 参考文献 (8)

南北方的地理条件对各自文化现象的影响分析 摘要:我国国土面积幅员辽阔,使得东西之间的经度范围相跨较大,南北之间的地区差异性显著。故而,每个地区由于其不同的地理条件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现象。本文通过对地理条件的分析,总结出地理条件对文化现象影响的相关结论,以便更好的了解中国的地理与文化之间的关联。 关键字:地形地貌、气候特征、饮食习惯、建筑风格Abstract:China land area with a vast territory, making something between longitude range across a larger phase, between the north and South regions of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refore, each region due to their different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formed and adapted to the culture phenomen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summed up the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on the cultural phenomenon of the relevant conclusions,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China 's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Association between. Key words:Landform,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dietary habits, architecture style 一、辽阔、四季分明的北方地区 1、位置范围 ○1自然: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黄海和渤海。(三大地理单元)。【○1】

中国近代史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 期中论文 论文题目:从两次鸦片战争看中国之变迁与发展学生姓名:贾智翔 学号:00904002 所在院系:哲学学院 所在年级:2009级 任课老师:侯馥中 完成时间:2010年6月

从两次鸦片战争看中国之变迁与发展 内容提要:中国社会在鸦片战争后,进入了近代的进程,并且随之发生了众多的变 化。两次战争之后,广大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侵入的不断深化,几近渗入社会的各个层面,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中国权利的不断扩大,带给了古老中国无休止的战火。这两次战争究竟在那些主要方面影响了中国?中国的社会进程又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本文重点描述了这些。 关键词: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自然经济、洋务运动、海关 一、两次战争,一种命运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以发生在清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为标志,同时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端。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的鸦片走私贸易,让接连遭受1825年和1837年经济危机的大英帝国尝到了不小的甜头,源源不断地白银流入大英帝国的国库,正如梭伦所说:“财富催生饱腻,饱腻催生暴行”,大英帝国迫不及待的将侵略的坐标插入了中国的版图之上。与此同时,国库的亏空严重地影响了大清帝国的收入,军备海防废弛,政治腐败,清廷不止一次的下令查禁鸦片,但英殖民主义者任意破坏禁令,利用行贿和走私等手段,继续罪恶的鸦片贸易,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中国人的道义抵制的直接后果就是,帝国当局、海关官员和所有官吏都被英国人弄得道德堕落。侵蚀到天朝官僚体系之心脏,摧毁了宗法制度之堡垒的腐败作用,就是同鸦片烟箱一起从停泊在黄埔的英国趸船上被偷偷带进这个帝国。”[1] 1839年6月3日至21日,钦差大臣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英、美等商人呈缴的鸦片21298箱[2]。英国殖民主义者再也坐不住了,1840年2月英国内阁正式决定发动侵华战争,4月英国国会正式通过,6月由英国全权代表懿律(G.Elliot)统率4000侵略军,乘舰船40余艘到达广东海面并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此时,清廷的腐朽衰落在此展露无疑,统治阶级中的妥协派占据了主导,林则徐、邓廷桢被革职查办;沙角、大角、虎门炮台相继失守,定海、宁波、镇海相继被攻陷,跋涉重洋的侵略者让战火在古老的东方国度持续燃烧了两年零两个月,最终于1842年8月29日,以中方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而结束。自此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开始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109年水深火热的日子! 当中国国内太平天国起义达到高潮的时候,英法两国在美俄的支持下,对中国发动了新一轮的侵略战争,并以此来扩大鸦片战争中所获得的利益,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10月,广东水师在中国船“亚罗号”上逮捕了12名海盗,英国侵略者借口此事件进行干涉并伴以武装挑衅;同年,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派葛罗(Baron.J.B.L.Gros)率军来华,暗中与英国侵略者结盟并联合美俄构建了四国

有关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有关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英文标题】WU Hong-qi,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The history, pres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development ofstudy on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内容提要】回顾二千多年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术发展史,发现这门学 科的发展明显经历了以沿革地理学为主体的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地理化”逐步加强的 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 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的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这 三个主要阶段。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在历史自然地理研究、历史经济地理研究、历史 政区地理和历史人口地理研究、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历史地图编制、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历史地理学理论和通论历史地理研究等诸多方面取得了较大学术 成就。近二十年,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可 持续发展问题受到普遍关注,综合研究和区域研究逐渐得到重视,分支学科的不断出现 将导致历史地理学科理论体系的重大变化。 【英文摘要】By looking back the history of study on Chinese historicalgeography over 2000 year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subject has experienced obviously three stages: thetraditional, the traditional, the ancient time nearest to thepresent and the contemporary. The first, the evolution ofChinese geography was main stream. Second, "geographize"prevailed step by step. Today, the change of environment inhistory is b Eing researched. The great achievements ofresearch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havebeen made in nature, economy, administration, population,culture, areas, mapping, the documents, the theory and thegeneral studies, etc. Many new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haveemerged during the study in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within the recent twenty years, particularly in 90s'. Such asthe probl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been b EIng paidmore attention to, synthetic and regional research have beenbeing increasingly thought highly of and branches of thissubject have appeared continuously. All these traits willbring about great changes to the theory system of historicalgeography. 【关键词】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阶段/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stages of development/presentsituation of research/trend of devel2opment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自然、人文地理现象以及人地关系发展演进规律的科学。现代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是在历史学和地理学交叉处诞生、具有明显边缘性质的一

地理小论文

治理大气污染推进生态文明摘要: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是十分重要的。但在满足我国人口的粮食需求后,不科学的农业生产也给我过带来了不小的环境污染,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本文将讲述大气污染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对他人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气污染;污染源;环境治理。 人类需要呼吸新鲜空气来维持生命,每天空气都会成千上万次地有规则地通过我们的鼻腔进出我们的肺。而洁净的空气对于生命来说比任何物质都重要,人在5周内不吃饭,5天内不饮水尚能生存,而空气仅断绝5分钟就会死亡。可见空气是人类和其他一切生命有机体一刻也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然而现在的我们却对空气多了一份恐惧,那污染严重的气体时不时的让我们担忧:是否会有微小的污染物通过呼吸进入我们的体内,日积月累,给我们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 在近几年的农业新闻中,在农田中焚烧秸秆的报道屡见不鲜,秸秆焚烧造成雾霾天气,并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与其他生物健康形成威胁。焚烧秸秆形成的烟雾,造成空气能见度下降,可见范围降低,直接影响民航、铁路、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影响人身安全。焚烧秸秆也可能会引发火灾。一旦引发森林大火,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这些污染的罪魁回首就是田地里的秸秆,人们可能会发问,为什么不用粉碎机等具有科技含量的方法去处理秸秆呢?面对中国辽阔的大地,每个地区的农业区位各有不同。有些耕地在山地,土壤的耕作层很薄,大型机械会对土壤造成破坏。再者,山地耕地崎岖且分散,大型机械无法到达。随着科技的发展,农民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少需要秸秆的帮助。综合多种原因,焚烧秸秆也成了处理它的最简单方式。 焚烧秸秆的危害众所周知。那么,科学的处理秸秆就非常的必要了。为了保护和改善大气,为大家创造一个清新的生活环境,我们必须对大气污染采取有效措施: 一、培育食用菌。 将秸秆粉碎后,与其他配料科学配比作食用菌栽培基料,可培育木耳、蘑菇、银耳等食用菌,能有效地解决近几年食用菌生产迅猛发展与棉籽壳供应不足的矛盾。育菌后的基料经处理后,仍可作为家畜饲料或作肥料还田。 二、制取沼气。 稻草秸秆等属于有机物质,是制取沼气的好材料。我国的北方、南方都能利用,尤其是南方地区,气温高,利用沼气的季节长。制取沼气可采用厌氧发酵的方法。此方法是将种植业、养殖业和沼气池有机结合起来,利用秸秆产生的沼气进行做饭和照明,沼渣喂猪,猪粪和沼液作为肥料还田。 三、用作工业原料。 农作物秸秆可用作造纸的原料,还可以用作压制纤维木材,能弥补木材资源的不足,减少木材的砍伐量,提高森林覆盖率,使生态环境向良性发展。 四、用于生物质发电。 将秸秆直接焚烧和将秸秆同垃圾等混合焚烧发电,还可以汽化发电。秸秆是一种很好的清洁可再生能源,每两吨秸秆的热值就相当于一吨标准煤,而且其平均含硫量只有3.8‰,而煤的平均含硫量约达1%生物质的再生利用过程中,排放的CO2与生物质再生时吸收的CO2达到碳平衡,具有CO2零排放的作用,对缓解和最终解决温室效应问题将具有重要贡献。 我们同顶一片蓝天,我们同踏一片土地,我们都是有责任感的中国新生力量。保护大气,推进生态文明是我们的职责。我希望,将来的我们可以自由呼吸,共享美丽中国。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论文 云南

《旅游地理概述》课 课程论文 题目: 云南---一个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 院系名称:艺术设计专业班级:时尚设计103 学生姓名:顾佳敏学号: 10404040321 2012 年5 月01 日

云南----一个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 云南,以其美丽、丰饶、神奇而著称于世,一向被外界称为“秘境”,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闻名于世的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几乎并排地经这里流向远方,险峰峡谷纵横交错,江河溪流源远流长,湖泊温泉星罗棋布,造就了这块神奇美丽的乐土.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省会昆明。战国时期,这里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云南,即“彩云之南”,另一说法是因位于“云岭之南”而得名。 从199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举办地的省城昆明,到“风花雪月”的大理名胜;从高原水城丽江、神奇的“香格里拉”—中甸,到孔雀曼舞的西双版纳;从“天下第一奇观”的石林、千姿百态的元谋土林,到世所罕见的“三江”并流,江狭水凶的虎跳峡……这些迥然相异的山川景色,如一个天然的自然博物馆,每一位来到这里的游客,都会深深地感受到这是一块博大而充满激情、深邃而富有魅力的神奇之地。 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和立体气候,形成各种植物、花卉的大量分布,使云南享有“植物王国”、“天然花园”、“香料之乡”、“药物宝库”等美誉。茂密的植物资源,为野生动物栖息繁衍提供了条件,形成云南野生动物堪称全国之冠,素有“动物王国”之称。 下面就几个比较有知名度的景点简要介绍一下 1、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滇、川、藏“大三角”区域,是国家“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的一颗明珠,地处迪庆香格里拉腹心地带。是一片人间少有的完美保留自然生态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净土,素有“高山大花园”、“动植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的美称。从大理沿滇藏公路北行315公里,可达迪庆藏族自治州首府中甸县城中心镇,距昆明659公里,乘飞机50分钟可达。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县份。中甸共有著名旅游景点24个,是一个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富集区域,是国家八大黄金旅游热线之一。 “香格里拉”一词,是1933年美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在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所描绘的一块永恒和平宁静的土地。是个有雪峰峡谷、金碧辉煌且充满神秘色彩的庙宇、被森林环绕着的宁静的湖泊、美丽的大草原及牛羊成群的世

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我国行政区划的沿革 行政区划就是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实行的国土和政治、行政权力的划分。一般说来,行政区划是以在不同区域内,为全面实现地方国家机构能顺利实现各种职能而建立的不同级别政权机构作为标志。行政区划的层级与一个国家的中央地方关系模式、国土面积的大小、政府与公众的关系状况等因素有关。而且充分考虑经济联系、地理条件、民族分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地区差异、人口密度等客观因素,将全国的地域划分为若干层次大小不同的行政区域,设置相应的地方国家机关,实施行政管理。行政区划以国家或次级地方在特定的区域内建立一定形式、具有层次唯一性的政权机关为标志。行政区划因不同的国家结构形式而不同。所以,每一个时代的不同的行政区划都很有代表性,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各个时代的特点,研究每个时期的行政区划,对了解我们国家很有帮助! 我们国家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一路走来,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行政区划制度。就让我们回到过去,探个究竟,看看我国的行政区划都经历了那些变革,有怎样的发展,最后形成现在的制度。 中国古代到现今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六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和现在的省、较大城市、县、乡并存的“四级行政区划制度”。 萌芽时期,在我国遥远的古代,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的时期,为了能更好的进行统治,开始出现了初始的行政区划。这个时期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即从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郡县制为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逐步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阶级,形成了国家。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有效地控制被统治阶级,需要实行分区分级管理,于是产生了形成各种各样行政区划的可能性。但是,并不是产生国家的同时也必然出现行政区划。夏、商两代和西周,都还没有完善的地方行政制度,当时也不可能对整个国家进行全面的行政区划,无论是“方国”,还是“诸侯国”,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国家,与夏、商、周王朝之间都只是松散的臣属关系。春秋以后,县、郡的出现才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肇始。 郡县制时期,春秋时期已有县、郡的设置。春秋的县可分为两种类型:楚和秦的县是直属于君主;晋、吴的县多是卿大夫的封邑。两者都是直属于国君的别都,具有边防重镇的作用。楚武王灭掉权国,将其改建为县,是为设县之始。春秋后期,县制开始逐

旅游地理论文

国土资源学院旅游地理学论文 论文题目成都置信国色天香主题公园旅游 发展思路浅析 姓名曹燕 专业名称地理科学专业 年级 2009级1班 学号 200912140101 2011 年12 月1 0日 国土资源学院

成都置信国色天香主题公园旅游发展思路浅析 国土资源学院地理科学专业2009级1班曹燕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主题公园在中国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水品不断提高,主题公园因其“以游乐为 目标、主题明确、游乐形态丰富、模拟景观独具特色”而成为一种新型 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公众,已经成为城市人闲暇时度假的最好去处。本 论题将从优势、劣势等方面展开,着重剖析成都温江置信国色天香旅游 发展的现状,并就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改进建议,以期促进该主题公 园的更快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国色天香;模拟景观设计;主题公园 Chengdu believe GuoSeTianXiang theme park tourism development ideas analysed Abstract:In the 21 st century, theme park in China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Especially along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people life water product constantly improve, theme park because of its "as the goal, theme amusement clear and amusement form rich, simulation landscape unique" and become a new tourism projects attracted a large public, has become a city people when leisure vacation the best place. The topic will be from the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such aspec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engdu WenJiang believe GuoSeTianXia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puts forward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theme park faster, better development. Key words: GuoSeTianXiang simulation landscape design theme park

中国近代史论文

浅谈中国近代史神秘人物——戴笠 姓名:王博专业班级:工管1508班学号:2015014266 摘要:戴笠,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首长。在抗日战争中,戴笠和他领导的军统局为中华民国立下卓著功勋,死后被国民政府追任为陆军中将。由于其行踪不定、神出鬼没,他被美国《柯莱尔斯》杂志称为亚洲的一个神秘人物、中国近代历史上最神秘的人物之一。 关键词:戴笠、国民党、特工、神秘 一.简介 戴笠,国民政府军统局局长,因得到蒋介石的信任,长期从事特工与间谍工作,曾负责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情治机关军统局并担任副局长(但为实际领导人)与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主任。其所领导的军统局行动,杀死、迫害许多异议分子、中共及民主党派人士,日本人及与日本人合作的汉奸。戴笠是一个曾让很多人闻之色变的名字。在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他指挥的“军统”搜集了大量情报,并为政府除掉了很多反叛者,还为蒋介石除掉了很多政敌。 从小怀有“希圣、希贤、希豪杰”的戴笠,年届30岁才考入黄埔军校。由于成绩突出,戴笠被蒋称为“文可安邦,武能定国”,毕业后任蒋介石的秘书、保镖兼副官,从此踏上了民主革命的大路。戴笠所领导之军统局,业务多至数十种,不光是人们常说的暗杀、情报这几种,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其工作人员累计达十万以上,“诛倭锄奸、除暴安良,所捕元恶大憝以千计”。由戴笠一手组成的“忠义救国军”与各地游击部队,以及战后吸收输诚中央之伪军,总数不下一百万人之众。 二.事迹 1933年,原本在一二八事变中英勇抗敌的19路军军长蔡廷锴,受共产党影响,假借抗日之名宣布福建省独立。戴笠派人策反其将领,不到三个月蔡宣布下野出国流亡。假如当时未能及时阻止中共发动的这种分裂行径,以当时军阀割据的势态,加上日本乘虚而入、分而治之,今日中国可能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2016年下学期《中国文化地理》网上课程考试题库

《中国文化地理》网上课程考试题库 (标绿色为新增试题) 一、单选题 1.说起文明的起源,最为重要的就是?C A人类的起源B文化的起源C 农业的起源D社会的起源 2.四大文明古国的共同特点是?B A都在热带B都在东半球C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D都最先种植了水稻 3.四大文明中哪一个文明与其他三个文明不在同一纬度上呢?B A古埃及B中国C巴比伦D印度4.中国早期农业的主要作物是?A A小米B小麦C水稻D玉米 5.以下属于小米生长范围的是?A A小米生长范围很广泛大都地区都可以B山坡C河流边D平原 6.真正出现将水稻转换成农业的地方是在?A A长江流域B海南C广东D西北 7.中国早期北方的文明出现在哪个区域?A A黄河流域B西部地区C东北地区D长江流域 8.中国历史的早期,现在称为先秦时期,可以划分为皇、帝、王、和哪个时代?AA 霸B君C主D诸侯9.三皇是指天皇、帝皇和?B A海皇B人皇C世皇D皇帝10.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B A炎帝B舜C水帝D冥帝11.

有位历史学家叫顾继刚,他写了一篇文章,解释一个学说是?A A递层演进说B历史进化说C帝皇演进说D传位演进说 12.中国古代传说故事大概是从以下哪个时期传诵而来的呢?D A夏朝B商朝C秦朝D春秋战国时期13我们所说的中国文明到底有多少年的历史?C A五千年B三千年C四-五千年D一万年14.世界文明的起源大概在?B A公元前1500年B公元前1600年C公元前400年D公元前2000年第 15.我国在什么时候兴起了白话文运动?A A清朝末年B唐朝末年C秦朝末年D宋朝末年16.我国在什么时候统一了文字?DA清朝B 唐朝C宋朝D秦朝17汉语属于哪个语系?C A阿拉伯语系B印欧语系C汉藏语系D阿尔泰语系18我国哪一地区首先出现的文字?C A西部地区B东部地区C中部地区D南部地区19.相比较而言,哪种方言最为复杂?D A赣语B湘语C粤语D闽语20下列不属于北京的别称有?D A北平B燕京C蓟D都城21我国的文字最早出现在哪里?C A南方B北方C黄河流域D长江流域 2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近几十年北方饮食的变化的是?C A水稻的出现B小米的减少C紫薯的引进D玉米的发展 23.北方菜偏重于以下哪种口味?A A咸B甜C辣D酸

人文地理毕业论文题目100个

人文地理毕业论文题目100个 人文地理学按其发展顺序,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在此小编精心为大家挑选的人文地理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1、论城市现代化背景下古都地名生存困境与对策 2、地名的旅游价值和文化价值 3、权力的空间意象--《癌症楼》的新文化地理解读 4、都市文化空间的情感与认同学术研讨会在上海成功举办 5、福建客家土楼的文化地理内涵 6、从文化景观地带性管窥甘肃地区多元文化融合 7、自主学习型客家聚落地理野外实习设计与实践 8、陇东历史文化空间意象媒介表征研究 9、荆门市行政村名的命名方式与地理环境 10、地理学视角下的集体记忆研究综述 11、人口构成变化对传统村落的影响 12、流域环境变迁与历史地理学创新学术研讨会报道 13、当代地理学的关键概念和研究核心 14、论历史地理学的学科交叉性及其学术价值 15、人地关系中地理空间发展的进程意义的探究 16、基于人地关系的旅游地理学理论透视与学术创新 17、地理学发展视角下的历史流域研究 18、信息时代的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创新

19、人文地理学的时代变迁和学科知识体系的再构建 20、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流动性”研究进展与启示 21、新文化地理学的理论统一性与话题多样性 22、历史地理学与环境史学关系刍议 23、人文主义地理学与地理学人本传统的复兴 24、基于信息流的武汉城市圈城乡文化空间结构研究 25、汝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观基因识别--以香火龙为例 26、洛杉矶学派及其对人文地理学的影响 27、文化地理学的界定及当下意义 28、旅游开发影响程度判定下民族村寨社会文化差异性研究 29、中国文学地理学的研究范式与学科融合趋势 30、案例教学在文化地理学课程中的应用 31、地名变迁中的文化政治阐释--以从化温泉为例 32、江西省人口与经济发展时空耦合研究 33、“大数据”热潮下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再思考 34、身体、身体观以及人文地理学对身体的研究 35、关于野外联合实践教学与地理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 36、冲突与协商:西方儿童地理学的发展及启示 37、宗教世俗化及其理论在西方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和方向 38、空间句法在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评述 39、地理学学科融合与学科交叉研究综述 40、论自然地理环境与中国南海传统文化的生成

人口地理学论文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中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影响研究课程名称:人口地理学 院系:城市与环境科学学学院 年级:2014级 学号:2014210034 姓名:孔晓刚

中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影响研究 孔晓刚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430079) 摘要: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这是我国继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的重大调整,其影响意义之大不言而喻。对此,笔者在本文根据我国这一最新人口政策结合相关新闻报道和学者研究并加入自己的一些观点从其开放的背景和影响等方面来分析该政策的具体影响。 关键词:全面二孩政策、人口政策调整、人口均衡发展、完善人口发展战略 引言 实行“全面二孩”政策是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和完善。事实上,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实施以来,一直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完善,最新发布的“全面二孩”政策,是现阶段符合我国国情的计划生育政策。“全面二孩”政策下,一般来说每个家庭只能生育两个孩子;如果第一胎是双胞胎或多胞胎,就不能再生第二胎了;超生仍然违反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还要缴纳社会抚养费。 之所以现阶段我国只实施全面二孩政策而不能全部取消生育限制,与我国现阶段人口规模仍然极为庞大,全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差别大,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仍然非常严峻等问题息息相关。此外由于目前中国作为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人口政策的调整不仅对国内有着重大的影响,同时对正个国际社会也会带来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因此,对于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背景与影响的探讨分析研究也有着十分必要的现实意义。

地理与旅游论文

浅谈岩石圈与旅游的关系 摘要:当今,旅游已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重要休闲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对于旅游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旅游需求也具有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旅游地质资源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奇特性的特点,广泛、多样,千奇百态,对世界旅游者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本文将结合作者在黄山旅游的亲身经历,通过对具体旅游景观的分析,简要阐述岩石圈与旅游的关系,探索旅游景观的成因,为大家在观赏旅游资源方面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岩石圈旅游地貌类型黄山旅游资源 中国国土广袤,山川锦绣,自然绚丽,景观多姿。在频繁的旅游活动中,人们不仅仅满足于对历史古迹的游览,更多的是想感受碧水、蓝天、绿地、奇峰异洞等自然景观。而这些景观的形成与变化大多都与岩石圈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岩石圈内地形地貌与旅游的关系 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岩石圈内的地质运动与变化对旅游景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而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岩石圈内的地质运动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般塑造了不同的地貌类型,其中较为常见和特殊的有山地地貌、喀斯特地貌、荒漠地貌、冰川地貌、丹霞地貌等。这些不同的地貌也成就了不同的旅游景观,带给人们不一样的观赏享受。就我国而言,正如通常所讲的,我们国土辽阔,地大物博,名山大川,风景秀丽,有着众多独特的地质景观。例如,山地地貌,我们有着五岳,黄山,峨眉山等众多名山;南方的云贵高原是我国喀斯特地貌的重要分布区域;荒漠地貌在我国西北地区更为常见,像塔克拉玛干沙漠,腾格里沙漠等;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着许多冰川地貌;另外,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贵州赤水、江西龙虎山和浙江江郎山丹霞地貌已经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岩石在内外力的作用发生了地表形态的变化,也形成了一系列的旅游景观。通过内力作用地壳发生褶皱隆起,常常形成山脉。世界上许多高大的山脉便是这样形成的,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科迪勒拉山系等。另外是外力作用,外力作用主要来源于流水,风,冰川,海浪,重力等,它们通过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等形式改变地表形态。如喀斯特地貌下的溶洞、天坑、石笋、石芽等是由于流水作用形成的;气候干燥的沙漠、戈壁还有气候严寒的冰斗、角峰、U形谷都是受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观。 二、以安徽黄山为例介绍地质运动形成的旅游景观 2015年暑假期间,我有幸到安徽省黄山旅游,感受到了她与众不同的魅力。黄山最有名的便是“黄山四绝”—奇松,怪石、温泉、云海。早上到了黄山的后山风景区,空气非常湿润,太阳还未完全漏出他的面孔,郁郁葱葱的松树在山

中国近代史论文

近代国家出路的探索对当今社会的意义 摘要:探索国家出路可以作为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一条线索,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有无数的仁人志士一生都献身于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先进人士对国家出路的探索是多层次的,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改革派等不同阶级在经济、制度和思想等方面分别做出了探索,本文将对不同阶层在经济、制度和思想方面采取的不同方法进行辩证分析,探寻其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 关键词:制度探索;思想探索;经济探索 中国近代史既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从不同方面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1]。尽管绝大多 数探索是以失败告终,但是其探索精神及历史意义,经验教训,确实为后人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深究,发掘其背后的价值。这些经济、制度及思想上的探索对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制度上的探索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除了遭受本国残酷的封建压迫以外,更是遭受了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残暴的民族压迫。其根本原因,正如毛泽东所说:“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在这里我们就要首先探讨制度的问题。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才能开辟新路。 而对于制度的改革,不同的阶级做出了不同的努力,这其中有非武力的即对政策的改良改变,也有武力的即通过革命斗争更换政权。 (1)资产阶级非武力——甲午战争失败后,在新的民族危机下,以康有为、梁启超、 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开展了百曰维新. 主张君主立宪来救国。但结果以失败告终。维新变法思想是当时中国社会最进步的思想,因为它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也是爱国的,因为它把维新思想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其最大功绩在于起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作用,使更多的知识分子接受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思想。 但是由于其思想主张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内容,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这必然导致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推行维新变法主张依靠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开明绅士,失败是必然的。 (2)资产阶级武力——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选择了用革命手段推翻清 政府的统治,力求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 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三民主义的理论纲领。其基本主张是用暴力推翻了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在他们的不懈斗争下,终于取得了 胜利。这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第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但好景不长,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