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岩石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岩石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岩石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岩石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岩石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野外地质学

岩石学工作中的的野外地质学部分首先应当包括岩石的地质产状。所谓地质产状,也就是说岩石的产出状态,它是分布在岩体中还是地层中,是在岩体的边部还是中心,是在一个岩层的上部还是在下部,如此等等,均属于产状的研究范畴。

1、野外地质学

形成时代是另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岩石的外貌特征、变质变形特点、有关的成矿作用历史等等经常与其形成时代有关,因此,岩石的形成时代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例如岩浆演化问题,在同一个地区出露的岩浆岩之间是怎么一种演化关系,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它们的形成时间,母岩浆的年龄必须大于子岩浆。

1、野外

研究岩石形成时间的方法多种多样。在含有生物化石的地层中,古生物化石的组合特征是当前最有效的确定岩石形成时代的依据;在无化石的地层或岩层中,我们可以根据其与含化石地层的相互关系来确定其形成时代。

1、野外地质学(ffiieelldd ggeeoollooggyy)-相互关系

其他一些需要在野外初步搞清的问题还包括岩石的生成顺序(叠覆关系)、共生组合、岩相变化、岩石成分、结构构造、变质、变形与含矿性等。这些研究都是初步的,然而也是最重要的,大多数岩石学问题都可以在野外得到初步解决。然而,只有这些还远远不够,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还有赖于室内的工作。

2、室内岩石学

室内的岩石学工作时必须的,这是因为经过野外工作之后仍然有不少的问题是似是而非的。以岩石成分而论,肉眼的分辨率难以认清矿物的种属,更不能了解其包含的一些成因信息。对于一些结晶细小的矿物,我们甚至也难以认识矿物的大类。至于矿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更需要在室内阶段加于解决。

2、室内岩石学-岩相学

这一部分的研究内容包括野外地质学研究的大部分内容,是野外地质学的继续和深化。

它包括岩石的矿物组成、结构构造、矿物生成顺序、共生组合、变质变形、后期蚀变等等。这些问题多数是在显微镜下解决的。如某花岗岩,在大多数情况下,肉眼观察只能分辨出其主要造岩矿物(rock-formingminerals)为石英、斜长石和碱性长石,含有少量黑云母和/角闪石。在显微镜下,发现其中还含有象榍石、磷灰石、磁铁矿这样的副矿物,以及极少量的锆石。不仅如此,我们还能分辨出斜长石的种属为更长石,碱性长石为条纹长石;岩石的结构为他形细粒结构,表明这些矿物大致是同时形成的;角闪石和黑云母的形成时间略早,因为他们都是自形或半自形晶,其自形程度明显高于长英质矿物;块状构造表明岩石是在没有应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矿物没有定向性;至于斜长石表面的绢云母(细粒白云母),一般认为是蚀变的产物;而充填在岩石裂隙或空洞中的磷灰石,则是最晚期结晶的产物。

2、室内岩石学-岩石化学(chemical petrolog岩石化学的工作建立在化学分析数据的基础上,通常包括全岩分析、单矿物分析、主元素分析、同位素(稳定同位素与放射性同位素)分析、稀土元素与痕量元素等。狭义的岩石化学一般指的是主元素(major element)分析,由于这些元素的含量占据了岩石组成的绝大部分,所以称为主元素,这样的分析方法称为全岩化学分析,分析结果以氧化物的形式表示,一般包括SiO2、TiO2、Al2O3Fe2O

3、FeO、MnO、MgO、CaO、Na2O、K2O、P2O5、H2O、CO2。如果不想了解挥发分的变化,则只有前面11项。如果要了解不同岩石之间同种矿物的化学成分变化,还需要进行单矿物分析。

2、室内岩石学-矿物化学

单矿物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不同岩石中矿物的成分变化及由此反映的成因信息。如同一个岩浆系列中,早期单元中的斜长石比晚期单元中的斜长石更为基性。应用微区分析技术(如电子探针),我们还可以清楚地了解矿物的生长历史,相矿物的环带结构就表明了其形

成环境的变化。

2、室内岩石学-稀土元素

更深入一点的问题,还有赖于微量元素的研究,其中包括同位素、稀土元素与痕量元素。由于这些元素的含量极少,在岩石体系中服从稀溶液定律,有他们反映的信息更加具有成因意义。例如经常用到的稀土元素标准化模式,由于Eu2+具有替代斜长石中Ca2+的倾向性,通常认为Eu2+的异常与斜长石的含量和成分有关。在层中岩体中,其下部岩系经常含有Eu2+的正异常,而下部则为负Eu2+异常(图1-7),被认为是斜长石结晶分离的结果,以及斜长石逐渐富含Ab分子。

2、室内岩石学-痕量元素Zb29-1钾长石年龄谱

2、室内岩石学-同位素示踪

2、室内岩石学-实验岩石学(experimental petrology)

要更加确切地了解岩石的成因与演化,实验岩石学与实验矿物学的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可以提供可扩的热力学依据。在这方面,最著名与最经典的的莫过于N.L.Bowen(1928)的玄武质岩浆结晶分离试验。通过他们的工作,提出了一个被后人称为鲍温反应原理和鲍温反应系列的基本岩石学框架,影响之大,至今仍是岩浆岩成因演化最主要的论据。

2、室内岩石学-数值模拟(numerical simulation)

数值模拟是一种简洁的将实验数据与地质事实结合起来推导详细地质过程的方法。由于我们的生存时间有限,我们的实验结果都是在特定边界条件范围内取得的,尽管我们经常可以按照一般的推理原则大致将它们联系起来,从而推知整个地质过程。详细的讨论则离不开数值模拟的工作,特别是它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

一、成岩成矿作用的基本过程

元素及其化合物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不同的矿物或矿物组合,所形成的矿物或矿物组合按一定的方式构成岩石(矿石)

岩(矿)石成因实际上系指什么样的元素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形成什么样的矿物,以及这些矿物是如何构成岩石的

岩石学研究的五种联系

1、固相-固相反应

岩石的形成与演化,可以归结为物质体系的重组,重组的实质是体系中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这些反应千差万别,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固相-固相反应、有流体相和/或气相参与的反应、有离子参与的反应。固-固反应是一类反应物与生成物均为固相的化学反应,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A、同质异构转变

例如:C====C

石墨金刚石A、同质异构这类反应的特点是,虽然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成分相同,但结构类型不同,是同一种化学物质在不同的P、T条件下形成的种类各异的矿物相。控制这类反应的主要因素是T和P。研究这类反应的平衡条件,既可研究同质多象转变体稳定的P-T条件,也可以研究它们的转变条件,为探讨含有这类矿物的岩石的形成条件提供有力证据。

B、固溶体的分解作用

两种固相相互溶解形成的一个成分均一的固相,称为固溶体。如混有一定量Ab的钾长石,高温时为透长石,温度降低时发生分解,形成两相交生的条纹长石,一个相是富含Ab的钾

长石,一个是富含Or的钠长石。这类反应的主要控制因素是T,也可以是P,PH2O对这类反应的平衡也有一定影响。

岩石深度位置的变化

利用这一点,我们可以了解岩石形成当时和体系封闭时这两个事件之间体系发生的环境变化。如吉林辉南大椅山玄武岩中的透石岩包体,具有斜方辉石和尖晶石出溶叶片的的透

辉石碎斑,其形成条件为T=1249℃,P=2.44GPa,基质透辉石形成条件为T=992℃,

P=1.36GPa。这表明地幔岩在进入玄武质熔浆之前曾经有过上升的历史,按35km/1GPa的压力梯度换算,地幔上隆幅度约为38km。

C、矿物有序度的变化

这实质上是有序度不同的同质多象转变,像长石、橄榄石、斜方辉石、斜方角闪石等矿物均存在这样的情况。控制这种过程的主要因素是温度,一般情况下高温为无序,温度降低则有利于有序度的升高。矿物的有序度变化也是研究形成条件的一个很好的标志。

D、固相-固相反应

当反应中有多个固相参与时控制这类反应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压力,当体积变化很小时,这类反应可以作为地质温度计(thermometer);体积变化大时,可以作为压力计(barometer)。2、有流体相和/或气相参与的反应

地质流体在地球物质科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成矿作用过程中。流体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参与反应,而且也是影响反应动力学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没有流体的存在,地球上绝大部分的地质作用都难以进行,甚至包括象断裂构造这种通常认为主要是机械作用的地质过程。控制这类反应的主要因素为T和P

A、脱水反应(水化反应)

这类反应在变质作用、成矿作用、次生变化及风化作用过程中是常见的,在岩浆期后作用过程中也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著名的鲍文反应原理可以归结为:“实验研究过的许多造岩矿物体系都是反应关系,而不是共结关系,因此,发生结晶分异作用是可能的”。结晶分异作用发生的方式:“结晶分异

作用可以以下几种方式发生:(1)早期结晶阶段形成的高密度矿物的晶体沉降;(2)固溶体矿物环带;(3)结晶作用结束阶段岩浆透过结晶网格萃取。无论是哪一种方式,由于晶体与液体分离而不再接触,都可以导致岩浆成分发生改变。”结晶分异作用的后果:“结晶形成的岩石,特别是象斜长岩、纯橄榄岩和辉石岩这样的单矿物岩是岩浆房中晶体发生重力堆积的产物。”晶体生长动力学条件的影响:“缓慢冷却促进晶体生长和沉降;太慢的冷却可以导致平衡结晶作用,并因此减小形成环带结构的可能性;太快的冷却将导致玻璃的形成。”鲍文反应系列

4、岩石学特征的控制要素

主元素:相平衡热力学

痕量元素:亨利定律

结构:热力学参数特征

构造:运动学参数特征

能量来源:地球深部地球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1.地质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2.科学研究方法论

3.地球科学研究的五种联系

4.岩石学研究基本方法一、地质学研究对象的

基本特征

1、时空不可及性

2、复杂性

3、系统相关性地球动力学事件链

地球深部过程

幔源岩浆活动

壳源岩浆活动

地壳增厚

高原隆升

地表剥蚀

沉积物堆积

二、科学研究方法论

1、归纳法: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往往是从具体的实际观察开始的,通过观察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将其总结提高成为可以指导生产实践的理论。

2、演绎法:从一个理论模型出发,设定一些可能的边界条件,采用逐一枚举和/或排除的方法来完成研究或预测。

3、实证法:通过科学实验获取科学参数,再现自然过程。归纳法的问题:地球科学研究对象的时空不可及性决定了观察的不完备性总体的一般性不能代替个体的特殊性复杂的地质问题不可能通过简单的方法解决?岩浆中晶体的成核速率与生长速率与过冷度有关,后者取决于岩浆与围岩的温度差。由于围岩的温度与其所成的深度有关,假定岩浆的温度一定,晶体粒径越小则意味着岩浆侵位深度越小。因此,伟晶岩都是岩浆在深部结晶的产物。实证法的问题由于地球科学研究对象的时空不可及性,我们并不总能实际观察自然过程。因此,大多数情况下三种研究方法的紧密结合是重要的。对于一个科学工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够准确判断如何使工作的深入程度达到最佳。科学研究的本质就是在设定的可能边界条件下确定科学问题的基本解。在科学基础不变的条件下,基本解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基本解的外延则是在某些条件成立时的进一步外推。因此,作为科学工作者,应当力求清楚区分基本解和它的外延。

1、火成岩的多样性

岩浆作用与火成岩多样性

岩浆分异作用

岩浆混合作用

同化混染作用

岩浆起源与火成岩多样性

岩浆源区与火成岩多样性

岩浆形成条件与火成岩多样性

部分熔融程度与火成岩多样性岩石成因的基本涵义所谓岩石成因,实际上系指什么样的元素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形成什么样的矿物以及这些矿物是如何构成岩石的。由于岩石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受控于其地质背景,岩石首先是一个地质体,然后才是矿物集合体和元素的聚集体。因此,岩石的形成过程与其周边环境存在复杂的成因联系,可以概括为:时间联系、空间联系、热力学联系、运动学联系和动力学联系。研究对象的时空不可及性和人类生命的有限性决定了我们的知识不完备性,这五种联系的综合分析有助于将零散的岩石学证据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从而揭示岩石成因的本质属性。

2、时间联系

系指所研究的地质体之间的形成先后顺序,例如地层的上下压盖关系,侵入体与围岩

之间的切割关系等等。地质体的形成时间一直是再造地质过程的决定性因素,由于同位素年代学和测试技术的巨大进步,年代学研究已经成为当前地学研究关注的中心。但是,同位素定年技术涉及到许多问题,在缺少充分地质证据的条件下未必可靠。

3、空间联系

系指不同地质体之间的空间展布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与时间联系有关。例如,侵

入岩与围岩的侵入接触关系,一方面说明围岩形成时间上早于侵入体,另一方面说明侵入岩是分布在某个地层中。对于房山岩体来说,空间上的紧密套叠关系实际上也说明了不同单元之间的成因联系。遗憾的是,成因联系可以多种多样,却至今仍有一些教员认定是分离结晶作用,对学生的成长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岩浆上侵定位时的深度不同,会影响到岩浆体系的冷却速度、结晶压力及挥发组分的溶解度,从而对最终固结的岩浆岩的矿物组成、结构构造产生影响。按照侵入体的定位深度,分为三个相,侵入岩的相可据其矿物组成、结构构造及围岩蚀变程度等特征进行识别。

4、热力学联系

系指地球物质的组织形式及其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关系。这是岩石学家注意最多的一个

方面,特别是涉及到岩石地球化学、矿物共生组合、岩石形成条件等方面的研究时,我们都会自觉不自觉地用到热力学知识。例如,火成岩的半自形粒状结构表明绝大部分矿物颗粒都是在基本相同的热力学条件下结晶的,鳞片粒状变晶结构说明岩石结晶过程中有应力的参与。

5、动力学联系系指物质运动的能量驱动。通常我们并不特别重视研究对象之间的动力学联系,因为地质过程已经发生,也因为我们常常将自己局限在一个很小的研究范围。当我们试图将自己的研究内容与其它现象联系起来的时候,动力学联系就成了最佳的选择。例如,在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有许多地质事件发生,它们分别代表地质旋回的不同阶段,因而不同领域的学者往往会得出不同的时间坐标。我们提出了地球动力学事件链的概念,用

于强调各种地质事件之间的有机联系。

五、运动学联系

系指地球物质的运动形式,如沉积岩的斜层理表明沉积物的向前加积和随后的冲刷,火山岩中气孔状构造指示在岩浆固结过程中有气体向上运动。

一、熔浆-流体相互作用

熔浆与流体间的相互作用十分复杂,溶解在熔浆中的流体可以极大地改变熔浆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Persikov et al.,1990;Behrens&Gaillard,2006)。例如,加入百分之几的H2O就可以使岩石的熔融温度(固相线温度)降低数百度和增加岩浆的流动性几个数量级(Persikov et al.,1990)。1、挥发分在熔浆中的溶解形式

(1)以分子形式溶解(Cimolecule),与无水组分无关;(2)与熔浆中的无水组分发生反应(Cireaction),可以理解为以离子或离子团形式溶解(Burnham,1979)。非挥发性组分的影响熔浆中挥发分的溶解度(Ci)等于分子溶解度与反应溶解度之和,即Ci=Cimolecule+Cireaction

。后一种溶解形式不仅与注入体系的挥发分总量有关,而且与体系的物质组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例如,CO2在玄武质熔浆(包括像碧玄岩、白榴岩、霞石岩等)中仅作为碳酸盐溶解(Blank&Brooker,1994);相反,在流纹质岩浆中CO2仅作为分子溶解(Fogel&Rutherford, 1990);中性岩浆(安山岩)中两种溶解形式都有(Mysen etal.,1975;King et al.,1996),例如像响岩这样的进化硅酸不饱和岩浆(Blank&Brooker,1994)。据Lowenstern JB,20012、挥发

分在熔浆中的溶解度岩浆中的挥发分主要包括水蒸气,然后依是CO2(二氧化碳)和SO2(二氧化硫)以及其他少量气体H2S(硫化氢)、CO(一氧化碳)、HCl(氯化氢)和HF(氟化氢)等。这些挥发分有的来自于岩浆源区含挥发分矿物的分解,有的来自于更深

处的地球深部,有的甚至来自于地下水。根据实际观察资料,岩浆中挥发分主要是H2O和较少量的CO2,其它组分的含量相较少(Зотов,1989;郭正府等,2002)A、挥发分含量的估算方法

1、直接测定火成岩的成分,例如对快速淬的天然火山玻璃进行成分测试;

2、测定火成岩造岩矿物、特别是斑晶矿物的熔融包裹体成分;

3、利用高温高压实验测定熔浆中的挥发分和度,给出熔浆挥发分含量的上限;

4、根据岩石学特征和地质学特征进行推断例如岩体周围蚀变带的宽度;

5、进行热力学计算。

B、根据熔融包裹体和火山玻璃估的挥发分含量

?假如矿物结晶的时候捕获了当时的熔浆,且这种熔浆中溶解的挥发分在后续地质过程中没有失去,那么包裹体中的挥发分含量就可以近似看作是岩浆中挥发分的初始含量;?假如火山玻璃完全是由于岩浆快速冷却而固结的,玻璃中的挥发分含量就可以近似看作是岩浆中挥发分的初始含量。

C、实验测定的挥发分含量

这些实验一般是针对某种或几种主要挥发分进行溶解度测定,分别得出熔浆中某种组分的饱和度。由于不同挥发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复杂以及主元素对挥发分溶解度的影响,这些实验结果实际上也不能反映天然岩浆中挥发分完全真实的含量。

3、挥发分对岩浆物理性质的影响

?挥发分含量对岩浆的物理性质具有重要影响,如密度、粘度、固相线温度、…因此,了解挥发分的含量及其习性是地质学家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

4、熔浆排气作用

熔浆的排气作用是因为熔浆中挥发分含量过饱和,可分为绝对过饱和和相对过饱和

两种,后者又可以划分为减压过饱和结晶过饱和。

二、岩浆过程的时间尺度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岩浆活动的物理过程给予了极大的重视。结果,传统岩石学假说遭受到严峻的挑战。例如,传统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认为花岗质岩浆活动是一种缓慢的平衡过程,要求数百万年时间才能完成。近年来,数月至数百年时间尺度的动力学模型正在取代曾经流行的花岗质岩浆成因观点(Petford et al.,2000)。此外,熔融柱假说也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点岩浆”概念(Langmuir,1992)。这意味着,岩浆活动可能在多数情况下是不平衡过程,许多传统的解释必须重新审视。

1、岩浆过程时间尺度的测量方法

(1)同位素时钟的高精度测量可以对较小量物质和非常年轻的晶体进行原位同位素测定,提供准确的样品形成年龄;

(2)利用更精确的扩散系数和更好的空间解析度模拟各种矿物中同位素和元素的扩散再平衡,阐明地质过程的持续时间。

2、岩浆起源的时间尺度

部分熔融始于颗粒边界,一旦熔融过程开始启动,熔浆产生的速率就受控于熔融反应动力学:原岩的热扩散速率和热量供给的速率。通常,原岩的物理状态超过固相线位置就意味着部分熔融,由于后者是一种吸热反应,又会导致体系物理状态重新回到固相线下。因此,一旦反应活化能超出实际需求,反应动力学过程就会快速进行大量天然岩石熔融实验研究表明,具

有最低点成分的熔浆形成于几周时间之内。岩浆起源的基本控制要素控制岩浆起源的最基本因素是:源区物质组成温度压力

流体天然体系的岩浆活动过程

壳源岩浆演化(矩形框)和熔融过程(椭圆框)流程图。(1)100 m厚花岗岩岩席的热模拟(Davidsonet al.,1992);(2)根据Petford et al.(1993)的方程4计算的结果,假定熔浆通过裂隙运移;(3)根据独居石溶解速率计算的结果,假定LREE不饱和(Ayres et al.,1997);(4)根据锆石溶解速率计算的结果,假定Zr不饱和(Watson,1996);(5)岩浆过程的年代学约束。3、岩浆上升侵位的时间尺度岩浆侵位时间尺度的估算则往往假定被萃取的熔浆是均一的,因而与源区岩石是热力学平衡的,不平衡印记主要归咎于岩浆上升过程中参与的各种作用,如AFC过程。例如,假定角闪石减压分解边是岩浆上升过程中角闪石晶体与寄主岩浆反应的结果,分解边的厚度就可以看作是岩浆上升速率的函数,因而可据以反演岩浆上升速率(Rutherford&Hill,1993)。假如玄武岩中斜长石斑晶的生长边和基质中的斜长石微晶是含水岩浆上升过程中排气作用的结果,生长边的厚度和斜长石微晶的大小也可以用来限定岩浆上升的速率(Nicholis&Rutherford,2004)。岩浆上升速率的估算(2)落入玄武质岩浆中的幔源橄榄岩包体将因密度大于玄武质岩浆而下沉,其下沉速率可以用Stock定律v=[2gr2(ρs-ρl)]/9η来描述。

式中v为固体在液体中

下降的速率(cm/s),g为重力加速度

(980cm/s2),r为球形固体颗粒的半径(cm),ρs为球形固体颗粒的密度(g/cm3),

l为液体的密度(g/cm3),η为液体的粘度(poise)。假定橄榄岩的密度为3.3 g/cm3,橄榄岩包体的半径为5cm,玄武质岩浆的密度为2.65g/cm3,粘度为1000poise,则橄榄岩包体在玄武质熔浆中的沉降速率为 ̄3.5cm/s=305km/天。

1、再论岩浆活动的基本过程

现今地球物理探测揭示,地球具有清晰的圈层结构。这表明,我们的星球曾经经历过一个液态球体阶段。在重力作用下,密度大的物质更容易下降集中到地球深部,而密度小的物质上浮地球浅部。因此,地球物质发生了纵向分异。由于地球物质一般具有热胀冷缩的特点,热物质的上升和冷物质的下降成为地球上最基本的物质运动,因而这种运动的基本驱动能量为热能和势能。岩浆起源的基本控制因素温度压力挥发分源区物质组成或它们的任意组合

T

固相+液相

液相

固相

加热

减压

令人遗憾的是,当前我们的一些研究工作总是从大处着眼、大处入手、大处结束,很少有能够真正揭示自然规律的成果发表。岩浆活动的基本过程部分熔融分凝(萃取)运移(上升)侵位固结过程岩浆萃取、迁移、侵位的简单模型,所有过程进行的速率最终取决于能量平衡。例如,熔浆产生的数量和速率(QPr)受控于热流,熔浆萃取的数量和速率(QEx)取决于差异应力,岩浆迁移(QAs)和侵位(QEm)受控于粘度、密度和内应力(Brown 2006). 火成岩的多样性也取决于岩浆起源习惯上,人们总是将火成岩成分变异归咎于岩浆作用过程,对岩浆起源造成的火成岩多样性熟视无睹,这种现象在地球化学和矿床学领域尤其普遍。一种理论,无论它是多么的正确,用在其边界条件之外就是荒谬!

2、幔源岩浆底侵作用

序列:地壳中的岩墙作用(稍有伸展和隆升)和地表玄武岩喷发;地壳底部逐渐变热,部分

熔融开始;花岗质侵入作用和酸性火山活动开始。当地壳底部有大量熔浆并因此变成低

粘度时,玄武岩渗透作用停止;上地幔来的玄武岩注入在地壳之下。在高层位上经历很好的分异作用(可能同时有广泛的混染作用),产生斜长岩-橄榄岩岩套。在较低层位上则

形成榴辉岩。广泛发育的榴辉岩布满整个活动带,并使上地幔熔融带向下弯曲。

地幔柱横向迁移,克拉通依旧,但由于其底部玄武质的注入而变厚。因此,古老克拉通可以经受玄武质侵入作用,但依然是稳定的。地幔柱将是短暂的。

Fyfe W.S.&Leonardos O.H.,1973, 内动力地质作用的引擎

1、最基本的地幔过程低密度物质上升高密度物质下沉物质相对垂直运动触发水平运动岩石圈对软流圈运动的三种响应来自Davis课件

面积抬升

伸展减薄

隆升-减薄-盆地形成一、传统岩浆热液成矿理论的困惑岩浆相关矿床都存在强烈的围岩蚀变,不发育蚀变的岩石缺乏成矿潜力,围岩蚀变总是表现为含水(挥发分,下同)矿物交代无水(挥发分,下同)矿物,成矿金属元素i在晶体-熔体或熔体-流体之间的分配系数D 很小,这样的证据链使我们确信成矿作用首先与含矿流体有关,或者说成矿作用的基本解是造矿矿物从含矿流体中析出。因此,岩浆相关矿床的成因研究聚焦于含矿流体的来源、成矿金属的搬运和大规模堆积的机制。

中小岩体成大矿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学者们注意到大多数内生金属矿床都与小岩体有关,中国学者卢欣祥首次撰写了一本专著阐述这个问题,遗憾的是没有正式出版。

(一)、成矿流体的来源问题

汤中立(2006):成大矿的小岩体规模即岩体的最大变化截面积可以大到n(n<10)km2,小到0.00n km2,一般在1 km2左右或更小。杨志明(2007)(私人通讯):

假定安山质岩浆中的平均[Cu]=60ppm Cu,超大型

斑岩铜矿床中的∑Cu=10 Mt Cu,则形成超大型

铜矿需要岩浆的质量:10Mt/60ppm=1.7*1011 t;

取岩浆的密度:2.7t/m3,需要岩浆的体积

=(1.7*1011/2.7)m3=6.3*1010 m3=63km3。如果热液从岩浆中提取金属的效率为50%,则形成一个超大型的铜矿床需126km3的岩浆房。1、岩浆分异作用与流体的聚集岩浆分异作用有可能使残余岩浆中挥发分含量相对增加,许多学者曾经热衷于这种解释,现今的文献中

也常常可以见到相关的阐述。岩浆作用的五个阶段(岩浆结晶阶段、岩浆气化结晶阶段、气成结晶阶段、气相液化-晶体溶蚀阶段、热水溶液结晶阶段)从理论上说是很清楚的,实际工作中往往进行合并,分为岩浆、气成、热液三大阶段。

2大多数成矿岩体都是岩浆快速冷却的产物岩浆热液成矿理论的基本假说之一是结晶分异作用,然而,成矿岩体中很难见到分离结晶作用的证据。实际上大多数中酸性岩浆都缺乏岩浆分异作用的证据(罗照华等,2007;张旗等,2007;吴福元等,2007)。饱和水体系与干体系的结晶温在相同的压力条件下,含水体系的固相线温度比干体系低得多,这意味着富含流体的岩浆将结晶出低温的矿物共生组合,而相同成分的“干”岩浆结晶的是相对较高温度的矿物共生组合。

二、透岩浆流体成矿作用理论

20世纪杰出的岩石学家Д.С.科尔任斯基提出了一种光辉熠熠的思想,认为自由流体流参与了岩浆的形成和演化、与运动岩浆相伴随的变质作用和交代作用过程,以及内生成矿作用过

程。他的主要依据是:围岩地层中广泛分布岩浆交代作用现象;大体积岩浆岩的普遍化学均一性;在岩浆交代的前缘存在围岩深度的化学变化,直至使围岩形成成分接近于岩浆的带状交代岩体。这一组特性与透岩浆流体假说似乎非常吻合。然而,直到现在透岩浆流体假说也没有得到广泛的接受。佐托夫(1989)将其归咎于大部分岩石学家对岩浆与围岩相互关系的漫不经心和缺乏扎实的物理化学基础,这是有失公允的。实际上,透岩浆流体概念的最初版本是有重大缺陷的,加之当时测试技术和探测技术的相对落后,导致了这一先进思想的多年尘封。新的透岩浆流体成矿理论近年来,有关岩浆活动与内生金属成矿作用的关系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主要包括:(1)、大规模成矿作用往往与小岩体有关(汤中立等,2006);(2)、成矿作用发生在混沌边缘(於崇文等,1997);(3)、成矿作用是一种地质时间尺度上的瞬时过程(<1Ma),且受控于岩石圈性质(Bierleinet al.,2006),因而岩石圈灾变伴随着成矿作用大爆发(邓晋福等,1999);(4)、在同一能量驱动机制作用下,形成一系列具有成因联系的矿床类型(陈毓川等,1996;翟裕生等,1999);(5)、成矿作用与深部流体紧密相关(杜乐天,1988;毛景文等,2005)。将所有这些研究进展与科尔任斯基(1952)提出的透岩浆流体假说结合在一起,我们初步提出了一个透岩浆流体成矿作用理论的框架模型(罗照华等,2007)根据透岩浆流体成矿作用理论,岩浆体系和含矿流体体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地质体系,它们因相互需要而常常形成耦合关系当岩浆体系与流体体系解耦时,就导致了成矿作用的发生。因此,理论上说,火成岩的含矿性取决于岩浆体系囚禁流体体系的能力,与岩浆的上侵速度、侵位深度、岩浆粘度等因素密切相关。1、透岩浆流体的基本概念?岩浆系统与流体系统是两个独立的地质系统,它们因相互需要而耦合在一起;当两个系统发生拆耦的时候,流体系统透过岩浆体统迁移运动;为了强调这种流体非岩浆固有的,科尔任斯基将其称为透岩浆流体。2、流体系统与岩浆系统的相互作用a.岩浆粘度较大或温度较低,流体系统位于岩浆系统的下方或下部;b.岩浆粘度较小,流体系统进入岩浆系统中并与其合为一体;

c.岩浆粘度更小、上升速度较慢或者岩浆体边部出现大量淬火性裂隙;

d.岩浆粘度非常小,流体系统可以完全与岩浆系统分离。3、成矿物质堆积的场所化学边界层:

1、膏盐层

2、碳酸盐岩层

物理边界层:

1、隔水层

2、构造膨大部位

当流体遇到具有足够能力进行离子交换反应的地层时,应当可以使成矿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重大改变,或者说促使成矿物质大规模沉淀,残留的无矿流体或少矿流体同时继续向前运移(围岩蚀变或油气成藏作用?)。化学边界层无矿流体分布区含矿流体分布区成矿元素聚集区

四、透岩浆流体成矿体系

1、正岩浆成矿体系[包括正岩浆成矿亚体系(1-1)和边缘伟晶岩成矿亚体系(1-2)];

2、接触带成矿体系[接触交代成矿亚体系(2-1)和爆破角砾岩型成矿亚体系(2-2)];

3、远程热液成矿体系[破碎带蚀变岩成矿亚体系(3-1)、热液脉状成矿亚体系(3-2)和微细

浸染型成矿亚体系(3-3)];

4、火山热液成矿体系[水底喷流沉积成矿亚体系(4-1)和潜火山成矿亚体系(4-2)];

5、无机油气成矿体系。

5流体携带成矿物质的两种方式?当成矿物质已经形成微粒时,岩浆的发泡作用将会因毛细效应将其带到运动前锋。?当成矿物质溶解在流体中,岩浆的发泡作用将导致成矿物质残留在运动后方。?当含矿流体被囚禁在矿物粒间时,将形成浸染状矿化。1、正岩浆成矿体系

熔浆中挥发分含量随压力增加,暗示岩浆从深处侵位到较浅位置时必然发生减压沸腾(一次沸腾),挥发分从岩浆中逸出,岩浆固相线温度升高,快速结晶固结。因此,富含挥发分的岩浆理论上是从下向上固结的,形成单向固结结构(UST)。但由于存在地温梯度和岩浆对流体的囚禁,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

2、接触带成矿体系罗照华等,2007如果岩体的刚性外壳破裂且围岩也不能成为流体圈闭层,含矿流体就会逸出,并与围岩相互作用。如果混杂在岩浆中的含矿流体全部逸出,且围岩具有成为混沌边缘的能力,成矿作用将在岩浆体的直接围岩中发生。

3、远程热液成矿体系

我们掌握的资料很少,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亚体系:破碎带蚀变岩成矿亚体系(3-1)、热液脉状成矿亚体系(3-2)和微细浸染型成矿亚体系(3-3)。岩浆相关成矿作用可以波及很远,直到遭遇混沌边缘。4、火山热液成矿体系如果含矿流体直接喷出地表,成矿物质将不能富集成矿,相反,它们将消失在空气和水中。但是,如果含矿流体喷出时水深足够大,或者上覆火山岩层可以有效阻止含矿流体的快速逸出,将分别形成水底喷流沉积成矿亚体系(4-1)和潜火山成矿亚体系(4-2)5、无机油气成矿体系物理边界层化学边界层混合边界层化学边界层无矿流体分布区矿流体分布区成矿元素聚集区当流体遇到具有足够能力进行离子交换反应的地层时,应当可以使成矿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重大改变,或者说促使成矿物质大规模沉淀,残留的无矿流体或少矿流体同时继续向前运移(围岩蚀变或油气成藏作用?)。

五、成矿流体的来源

成矿流体来源的标准解释是俯冲板片的脱水反应,绝大多数作者都将左图作为俯冲带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的解释模型。然而,这个模型解释不了中国大陆的中生代成矿作用(Richards,2003)地球排气作用与深部流体层状地幔模型:(A)大气圈来自上地幔,上地幔稀有气体单向亏损;(B)上地幔得到来自俯板片和深部地幔的补给,具有稳态稀有气体丰度;涉及到整个地幔排气作用的全地幔对流模型,地幔具有OIB中所见的高3He/4He比值,这种氦气赋存在深部一个厚度可变的层(C)、核-幔边界处有俯冲物质组成的层(D)或地核(E)中。高导层的解释根据现代地电理论,岩石和矿物的导电性受控于热力学参数(如温度和压力)和荷电介质的化学组成,岩石中的电荷迁移过程因而可以区分出四种类型(Nover,2005):电解质导电(Electrolyticconduction)、电子导电(electronic conduction)、半导体导电(semiconduction)和熔体导电(conduction of partial melts)。因此,大地电磁测深不仅可以揭示固体地球的结构状态,而且可以阐明深部流体的分布特征(Wei et al.,2000)。例如,电磁测量发现大陆岩石圈-软流圈系统内普遍存在高导层,且它们往往是允许剪切波通过的地震低速带,因而可以将高导层解释为存在高度连通水流体(Glover,1997)的圈层。2、部分熔融与大型花岗岩基常常由原地、半原地花岗质岩浆固结形成,岩浆具有慢速侵位的特点,因而其成矿元素含量就会随岩浆侵位高度而快速降低,也有可能使成矿物质滞留在深部。1、成矿带大陆裂解过程分析表明,地质过程的能量支撑来源于核幔边界的D"层,深部物质与能量首先从岩石

圈的一点开始突破,然后向三个方向集中呈放射状撒开。最后,当某一个方向因能量供给不足而停止活动时,就形成了地球上常见的带状伸展构造。地球上大多数成熟的构造都是带状展布的,表明地球内部的能量主要呈带状释放。这种能量释放方式也是成矿作用的能量支撑体系,因而常常形成矿带。换言之,成矿带的形成依赖于深部物质和能量体系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是一级控矿体系,如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成矿带。2、成矿段由于能量来自深部,不受地球表层的控制,而地球表层又是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一个成矿带可以传切不同的构造单元。这些构造单元具有不同的发展历史,其岩石圈物质结构具有巨大的差别,或者说具有不同的成矿作用物质支撑体系,因而岩石圈/软流圈相互作用的特点也是不同的。由据于此,可以将成矿带划分成不同的成矿段,如大兴安岭成矿段、太行山成矿段。前者是在古亚洲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者则是在华北克拉通的基础上改造形成的,陆壳

成熟度不同,物质结构也就不一样,必然对成矿过程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3、成矿域地体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是不可避免的,从而造成地体内部结构的不均一性。例如,华北克拉通于古亚洲洋构造域的相互作用可以造成华北克拉通北缘与克拉通内部的岩石圈结构具有重大差异,这种差异是划分成矿域的基础。长期的地质演化总是导致岩石圈结构不断成熟,而地体的相互作用则总是导致其不均一化,从而造成这些部位与其主体部分在后续地质过程中的表现不一样。因此,成矿域的划分强调相邻物质支撑体系的相互作用。例如,华北克拉通南缘曾经受秦岭造山带的改造,北缘受古亚洲洋的改造,北部受燕辽沉降带的改造,等等。4、矿集区对于具体时期的成矿作用来说,主要取决于岩石圈/软流圈体系的灾变性相互作用。因此,岩石圈灾变过程中的能量辐射范围控制了矿集区的时空展布。以太行山为例,南太行在晚白垩纪没有发生岩石圈拆沉作用,其表现是没有造山后脉岩组合的出露北太行大规模造山后脉岩组合的产出暗示了岩石圈灾变过程,因而铜多金属矿床广为分布,成为太行山的重要矿集区。5、成矿中心深部物质和能量在地表的出露位置主要取决于刚性地壳的构造特征,因而它们不太可能均匀地出现在整个矿集区,而是沿着某些构造薄弱部位产出,从而构成了不同的构造-岩浆-成矿中心。就太行山北段来说,司各庄、王安镇、大河南等岩基的出露可能代表了这样的能量泄露中心,因而可以作为成矿中心来看待。可见,成矿中心划分的依据实际上是成矿过程的事件共生组合,包括岩浆活动、构造变形和成矿流体的运动。6、矿床或矿体含矿流体运动过程中造矿矿物大规模堆积的决定性因素是物理化学边界层的位置,这可以通过矿田构造火成岩结构构造、蚀变岩分袋、特殊地层空间展布等方面的研究来界定,从而达到预测具体矿床或矿体赋存部位的目的。华北克拉通构造-岩浆-成矿段:华北北缘

成矿区、燕山成矿区、太行山北部成矿区太行山南部成矿区

八、透岩浆流体成矿理论的应用

?虽然透岩浆流体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并且已经有人将其应用于解释镁铁质岩石和碱性岩类的成矿作用,但是还没有透岩浆流体成矿作用理论的全面阐述,特别是对于矿床学家最为关心的花岗质岩浆成矿作用问题。本文的重点不在成矿作用本身,而是从地球动力学的角度来审视有关内生矿床成矿作用的问题,希望对广大读者有参考价值。?与岩浆热液成矿理论相比,透岩浆流体成矿理论具有更为广泛的包容性,个人认为是大有可为的。目前我们正在致力于理论框架的建设,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

开题报告主要方法和措施doc

开题报告主要方法和措施 篇一:超详细开题报告模板及写法 XX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撰写格式规范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毕业论文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通过撰写(转载自:小草范文网:开题报告主要方法和措施)开题报告,开题者可以把自己对课题的认识理解程度和准备工作情况加以整理、概括,以便使具体的课题研究目标、步骤、方法、措施、进度、条件等得到更明确的表达。 一、开题报告的内容要求 (1)选题的背景、意义 论述所选课题的依据、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综述本课题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可借用文献综述中相关内容) ①引言部分 引言用于概述主题的有关概念、定义,综述的范围、有关问题的现状,着重评述本课题目前存在的争论焦点,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使读者对综述内容有一个初步轮廓。 ②正文部分 第一,详细介绍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和假说,并

引出论据(包括所引文章的题名、作者姓名及体现作者观点的资料原文)。第二,介绍课题发展方向方面的内容:通过纵(向)横(向)对比,肯定本课题目前国内外已达到的研究水平,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能的发展趋势,指明研究方向,提出可能解决的方法。 ③总结部分 在总结部分要对正文部分的内容作扼要的概括,最好能提出作者自己的见解,表明自己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特别交待清楚的是,已解决了什么?还存在什么问题有待进一步去探讨、去解决?解决它有什么学术或应用价值?从而突出和点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这一部分的文字不多,与引言相当。 (3)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研究难点,预期达到的目标①课题的研究内容 课题的研究内容就是论文的主攻方向,即做什么。它是在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论文正文的各个部分都是为了论述这一主要问题,而主要问题的解决,将得出研究成果。 课题的研究内容具体是指开题者预先设想的、将要在论文中证明的某一个新的理论问题,或某一个新的技术问题,或某一个新的方法问题等,以及开题者对这个问题的基本观

浅谈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论

浅谈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摘要:人文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有其独特的研究方法。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是一个多层次、多分支的科学体系。本文参阅已有文献的论点,就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作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论 Brieftalkthemethodologyonhumangeography Abstract:Human geography as a branch of geography, has its unique research methods. Modern human geography research method is a multi-level, multi-branch scientific system. Refer to the literature of this article's argument,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the methodology of the study of modern human geography. Keywords:Geography, Human Geography, Research Methodology

目录 1人文地理学的性质 (3) 1.1 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3) 1.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3) 1.3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3) 2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论 (4) 2.1经验主义方法 (4) 2.2实证主义方法 (4) 2.3行为主义方法 (4) 2.4现象学方法 (4) 2.5存在主义方法 (4) 2.6理想主义方法 (5) 2.7实用主义方法 (5) 2.8马克思主义方法 (5) 2.9唯物主义方法 (5) 2.10后现代主义方法 (5) 2.11后结构主义方法 (6) 2.12女性主义方法 (6) 3 结语 (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6) 致谢 (7)

《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_》教案

第2章探索生命 第1节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教材分析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的是一些科学事实。在各种科学事实间建立合理的联系,寻找事实产生的原因,提出解释事实的各种假说和理论。生物科学的发展就是人类不断研究的过程,研究过程要用到不同的方法,要让学生不断学会研究方法很重要,所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生物学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为以后学习生物学打好基础,也为社会进步带来新的希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说出实验法的基本步骤。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提出假设和设计实验方案,尝试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通过材料获取和处理信息,培养学生收集材料的能力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讨论中,体验用实验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逐渐形成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交流与表达,学会与他人合作。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实验法研究的一般步骤 教学难点: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处理、归纳信息,设计实验方案。 教法:通过媒体展示,提高课堂容量、拓宽学生知识面,同时采用观察、思考、阅读、探究方法等相结合。 教具: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内容设计意图 导入教师 活动我们现在学的生物教材是属于生物学,生物学是一门不断研究 的学科,也是一门自然科学,既然是一门自然学科,那么在研 究的过程中就要遵循自然规律,要遵循自然规律进行研究,就 应该首先掌握研究的基本方法,引入课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主题 一、 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教师 活动 提问:同生们平时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用到哪些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 欲 学生 活动 思考、结合生活实际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 活动 多媒体展示:科学家们的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 调查、分类、实验等,引出实验法最重要 整体感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 力 二、过度 思考 既然实验法是最重要的,那么实验法研究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呢? 设置悬念引入思考 教师 活动 引出:本节课要以“实验法研究的示例:响尾蛇是如何跟踪它 放走的猎物”为例来了解实验法研究的基本步骤 多媒体展示:不同种响尾蛇的图片和有关响尾蛇的文字介绍 感知认识 学生 活动 认真观察、阅读信息,加强对响尾蛇的了解 感知认识,拓展学生的视野教师 活动 展示图片:播放响尾蛇捕捉老鼠的视频,并对视频内容作解释 直观形象,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 活动 认真观察、迅速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获取信 息的能力 教师 活动 提问学生:通过观察录像,叫学生说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学生 活动 学生主动起来说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落实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 的创新能力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客观评价,指出在众多问题中,本节课统一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共 - 1 -

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措施

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措施 令狐采学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本课题对现有法律及古今中外相关理论开展学习研究,努力提供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调查研究法(包括谈话法和问卷法): 在预研阶段,通过谈话与问卷了解小学生课外作业的特点,进行分析。收集大量的原始材料,更有针对性地制订具体的对策和方法。以便对症下药,在研究过程中,问卷调查研究的成效,以便及时纠正和改进研究的方向和方法。 3、观察研究法: 通过观察,了解优秀生、一般学生及后进生,他们对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的心理、态度如何,比较详实地掌握感性材料,并对此进行正确的分析与研究。 4、个案研究法: 本课题拟在本校选择师生典型,进行个案研究,从中寻找规律。教师如实记录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或集体研讨,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最终形成典型个案,课题组对典型个案予以推广,从而指导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5、经验总结法:

总结、归纳研究中的有效经验,提炼概括,撰写结题报告,编辑案例。 二、课题研究的措施 1、加强教师素质建设。教师素质师德为本。要以贯彻新新课程理念为重点,切实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转变教师观念,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质量观,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能力,建立一支观念新、师德好、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2、加强课改探索,为改变传统数学作业设计目标单一、题型单调、题意狭窄、题量过多的形式,设计一些学生乐做并能促进有效学习,促进个体发展的作业。 3、设计“有效课外作业”的实践对策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我们决定在着手研究本课题的时候,主要从以下四条方面进行: (1)改革作业布置的研究: 作业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交流信息的一个窗口。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身心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和个别差异性,这直接导致了人的个性能力的层次差异。在教学中,我们要及时发现和研究这种不平衡性和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在设计作业时,

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一、基础知识: (1)、_________和_______是科学探究基本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方法。 (2)、实践可以给研究者提供现象、数据等资料,是检验_______、形成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 实验的一般规程是: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步骤是: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________像。 (4)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1. 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中单一变量原则: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一个实验中,除了要研究的变量以外,其余的变量都应__________,并控制在__________状态。 (5)什么叫对照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测量 在测量中如何提高数据的可靠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调查: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 完成一项调查需要做好哪几个方面工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综合起来科学探究的方法概括起来有: 1、2、3、 4 二、探究训练 1、使用显微镜对光的程序是() ①选遮光器上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②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③左眼注视目 镜,右眼睁开④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②→① D、③→②→①→④ 2、小明在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看到了一个小黑点,移动载玻片和物镜,小黑点不动,由此可判断小 黑点可能在( ) A 目镜上 B 物镜上 C 载玻片上 D 反光镜上 3、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X、物镜为10X时,在视野直径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细胞。若目镜 不变,物镜换成40X时,则在视野中可看到这行细胞中的() A.2个B.4个C.16个D.32个 4、小强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洋葱表皮细胞后,兴奋地向同学描述,并把显微镜轻轻挪动给同组同学,

中学地理教学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中学地理教学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课题研究的背景 中学地理教学中,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地理教学目标必须在课堂中完成。然而,我校地处农村,学生的基础较差,使得新课标的要求无法顺利得以实现,而教师又迫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最终又回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上,其结果是教师苦教,学生苦学,且学生成绩低下,课堂教学效率极低,教学质量差。 因此,探索新课标下的有效教学势在必行。本着提高教学质量从改变课堂教学方法开始的设想,我把《中学地理教学方法研究》作为自己的课题进行研究。 2.课题研究的意义 (1)更新教师教学方法。教师从古至今都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新课标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引导者。因此,教师要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空间和资源,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创造力,尽量挖掘他们的潜能,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素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新课标要求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自主学习的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自由活动”,“注入式教学”变成“自主探究”,同时也要鼓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协作。 (3)教会学生学习地理方法。地理教学,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要更加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的、适用的学习方法。由听懂知识到学会知识,由学会知识到回学知识,由教师教会知识逐步过渡到不要老师教而自己学会知识,成为学习知识的真正主人。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获得提高高中地理教师教学活动和 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途径与方法。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同时也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也使得新课标理念得以深化,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二、课题理论依据 1.有效教学策略:其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教学思想,它关注和研究了教学活动,教学环境,教学媒体等有效教学关系,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 2.建构主义理论:是以“知识建构”为核心的教育与课程理念,而贯穿于建构主义所形成的众多教学策略的核心是以学生 为中心,以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性的知识构建为中心的思想。

沉积岩石学复习题 及答案

沉积岩石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沉积岩、杂基、胶结物、层系、纹层、牵引流、沉积物重力流、层流、紊流、槽痕、陆表海、陆缘海、相序递变规律、基底胶结、孔隙胶结、杂基支撑、颗粒支撑、内碎屑、颗粒石灰岩、三角洲、扇三角洲、冲积扇、槽状交错层理、楔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剥离线理构造、沉积相、沉积体系、φ值、海相自生矿物、岩屑、结构成熟度、成分成熟度、胶结作用、交代作用、颗粒、晶粒、重结晶作用、蒸发岩、冲积扇、冲刷-充填构造、曲流河、二元结构 沉积岩: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杂基:碎屑岩中的细小的机械成因组分, 其粒级以泥级为主, 可包括一些细粉砂 胶结物:碎屑岩中以化学沉淀方式形成于粒间孔隙中的自生矿物 层系:由许多在成分、结构、厚度和产状上近似的同类型纹层组合而成。 纹层:(细层)组成层理的最基本的最小的单位,纹层之内没有任何肉眼可见的层。亦称细层。 牵引流:符合牛顿流体定律的流体。其搬运机制是流体动能拖曳牵引沉积物一起运动,如河流、风流和波浪流等。 沉积物重力流: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的弥散有大量沉积物的高密度流体。 层流:一种缓慢流动的流体,流体质点作有条不紊的平行线状运动,彼此不相掺混。 紊流:充满了漩涡的多湍流的流体,流体质点的运动轨迹极不规则,其流速大小和流动方向随时间而变化,彼此相互掺混。 槽痕:水流在泥质沉积物表面冲刷而形成的不连续的长形小凹坑。 陆表海:位于大陆内部或陆棚内部的、低坡度的、范围广阔的、很浅的浅海 陆缘海:亦称大陆边缘海,指位于大陆边缘或陆棚边缘的、坡度较大的、范围较小的、深度较大的浅海 相序递变规律:在横向上成因相近且紧密相邻而发育着的相,在垂向上依次叠覆出现而没有间断的规律 基底胶结:碎屑颗粒漂浮在杂基中互不接触,基质对颗粒起粘接作用的胶结类型 孔隙胶结:碎屑颗粒互相接触,构成孔隙,胶结物冲天于孔隙中的胶结类型 杂基支撑:杂基含量高,颗粒在杂基中呈漂浮状的支撑结构 颗粒支撑:颗粒含量高,颗粒相互接触构成孔隙使杂基充填其中的支撑结构 内碎屑:沉积不久处于固结半固结状态的岩层,经侵蚀、破碎和再沉积而成的颗粒 颗粒石灰岩:颗粒含量大于50%,灰泥含量小于50%的石灰岩 三角洲:海(湖)陆交互地带的近河口处,河流携带沉积物倾泻入海(湖)形成的三角形沉积体 扇三角洲:邻近山地的冲积扇推进到湖中滨-浅湖地区形成的扇状砂体 冲积扇:发育在山谷出口处,由暂时性洪水冲刷形成、范围局限、形状近似圆锥状的山麓粗碎屑堆积物 槽状交错层理:底界为槽形冲刷面,纹层在顶部被切割形成的槽状层系 楔状交错层理:层系间的界面为平面但不互相平行,层系厚度变化明显呈楔形。层系间常彼此切割,纹层的倾向及倾角变化不定。板状交错层理:层系之间的界面为平面而且彼此平行层理构造(河流沉积常见) 剥离线理构造:沿层面剥开体现原生流水线理的平行层理薄层 沉积相: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物)特征的综合 沉积体系:成因上相关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的组合,即受同一物源和同一水动力系统控制的、成因上有内在联系的沉积体或沉积相在空间上有规律的组合。 φ值:是一种粒度标准,粒级划分转化为φ值,φ=-log2D 海相自生矿物:指一般形成于弱碱性、弱还原、盐度正常浅海海底海底沉积物中的矿物(如海绿石、鲕绿泥石、自生磷灰石)岩屑:是母岩岩石的碎块,是保持着母岩结构的矿物集合体 结构成熟度:指碎屑岩沉积物在风化、搬运、沉积作用的改造下接近终极结构的特征程度(颗粒圆度、球度、分选性程度) 成分成熟度:指碎屑物质成分上被改造趋向于最终产物的程度,亦称“化学成熟度”或“矿物成熟度” 胶结作用:指从孔隙溶液中沉淀出的矿物质,将松散的沉积物固结起来的作用 交代作用:指一种矿物通过化学作用代替另一种矿物的作用 颗粒:泛指沉积盆地内由化学、生物化学成因的碳酸盐沉积物,在波浪、潮汐等动力作用下就地或经短距离搬运而形成的一系列

岩石学课后思考题全解

答案不全,望请大家用红色补充答案 思考题 第一章: 1、什么叫矿物?什么叫造岩矿物? 矿物:就是岩石的基本组成单元,它是天然产出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的无机固体物质, 造岩矿物: 2、地壳中的造岩元素通常是指哪8种元素?含量最高的是元素是什么元素? O、Si、Al、Fe、Ca、Mg、Na、K。含量最高的:O 3、常见主要造岩矿物有那些?肉眼如何鉴别? 石英:柱状晶型;高硬度;无解理;断口具有油脂光泽等 钾长石:常见肉红色;卡式双晶;两组完全解理夹角90度;硬度高等 斜长石:常见白色或灰白色;常具有聚片双晶;两组完全解理不正交;硬度高等 普通角闪石:常见浅、深绿色或黑色;长柱状;两组解理夹角近56度;断口近菱形等 普通辉石:常见黑绿色或黑色;短柱状或粒状;两组解理夹角近90度,硬度高等 橄榄石:常见橄榄绿色;粒状;常见贝壳状断口;硬度高等 黑云母:常见黑色、褐黑色、绿黑色;片状;极完全解理;薄片具弹性等 白云母:常见无色;片状;极完全解理;薄片具弹性等 方解石:常见白色;菱形体解理;硬度3;遇冷稀盐酸剧烈起泡等 白云石:常见白色或灰白色;菱形解理;晶面常完全呈马鞍形;块体遇冷稀盐酸不起泡,但其粉末遇冷稀盐酸起泡等 4、什么叫岩石?什么叫岩石学? 岩石是由矿物或类似矿物的物质组成的固体集合体

岩石学是地质学领域的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是研究地壳、地幔及其他星体产出的岩石分布、产状、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命名、成因及演化等方面的科学。 5、野外如何区分三大岩(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6、如何理解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之间互相转化关系?(比较多,挑自己喜欢的背哈)

毕业论文中研究方法-手段和步骤

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 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 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 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 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 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 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 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 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 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

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 必要途径。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 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 ,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 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 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 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 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 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

生物科学研究方法

生物科学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方法: 1、假说——演绎法 ①提出假设 ②演绎就是推理 ③实验验证假设和推理 ④得出结论 2、同位素示踪法:同位素示踪法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或稀有稳定核素作为示踪剂对研 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 3、科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归纳法、类比推理法、实验法和演绎法。 ①归纳法:是从个别性知识,引出一般性知识的推理,是由已知真的前提,引出可能 真的结论。它把特性或关系归结到基于对特殊的代表(token )的有限观察的类型;或公 式表达基于对反复再现的现象的模式(pattern )的有限观察的规律。 ②类比推理法:类比推理这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 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简称类推、类比。它是 以关于两个事物某些属性相同的判断为前提,推出两个事物的其他属性相同的结论的推理。 ③实验法:通过试验的论证得出所需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分为:化学物质的 检测方法;实验结果的显示方法;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实验中控制温度的方法 ④演绎法: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论证方法。演绎法得出的 结论正确与否,有待于实践检验。它只能从逻辑上保证其结论的有效性,而不能从内容上 确保其结论的真理性。也可以从逻辑思维,逆向思维和想象思维延伸到其结论该以反证明。 4、实验必须遵守的原则: ①设置对照原则:空白对照;条件对照;相互对照;自身对照。 ②单一变量原则; ③平行重复原则 5、实验的特性:对照,统一性质。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讨论结果;分析问题。分 为科学实验;验证性实验;对照实验等。 ?知识拓展:

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从空间横切了从“文化”到“自然”的所有系统,同时横跨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地理学研究方法必然同时兼具解释与描述、解释与诠释、诠释与思悟,由此决定了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综合性、注重类比和空间表述。 (一)、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在哲学方法论、数学和系统学方法、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指导下,地理学运用、嫁接了多种多样的研究方法。同时,地理学结合学科自身特点,创造性地发展了地理学的方法体系。 (1)地理观察、观测、实验测试等方法 观测、观察、实验是依据研究目的,借助于特定仪器装备工具,有计划地提取、采集对象的属性特征、状态过程.借以获取第一手感受性材料的科学方法。现代化的野外观测实验站、钻孔和测年技术的发展、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高精度测试仪器极大地提升了观测范围、速度和精度。地理观察强调静态观察与动态观察相结合、微观观察与宏观观察相结合、、局部观察与整体观察相结合、结构观察与功能观察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一个训练有素的地理学工作者应具备以下基本功底:具备解读地表事物和现象、地理景观的能力;依据研究的目的或问题(图4.3),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揭示性的主题与区域;系统地培养资料数据收集、处理、分析的能力;对采样设计、样本、数据及其分析结果的典型性、代表性、揭示性、准确性、局限性与存在的问题做出正确的评判和说明。

(2)地图、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空间可视化技术 地理学和地图学之间传统上的紧密联系被恰当地赋予了地理学对空间和地方的关注,保证了在多数科学分类中地图学作为地理学子学科的地位。现代地图是一种数字形式的动态多维产品,展示了地理学研究与应用的新领域。电脑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结合使地图新型符号化、制图自动化和程式化、空间可视化和空问数据分析成为可能,同时增强了电子地图的大众化特征。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数学模型三者的结合实现了由近代地理学向现代地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的重大转变。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个获取、存储、检查、操作、分析和显示与地球有关的空间数据的系统”,在地理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3)资料调查搜集与定性分析方法 采取多种方式搜集各种文献、图件、数据,包括论文成果、研究报告、统计年鉴、政府文件、磁盘数据等。通常采用的方式有:座谈与访谈、民族志方法、调查咨询、问卷调查、网上查询。特茜(Tesch,1990)在《定性研究:分析类型和软工具》一书中总结了社会科学的不同定性研究方法,其中不少在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中也经常运用:行动研究、案例研究、认知人类学、特尔斐法、描述性研究、文献研究、批判主义、民族志、实验心理学、场所研究、焦点群组研究、实证研究、诠释学方法、解释评估、生命历史研究、现象地理学、定性评估、先验论的唯实论、转换研究等。 (4)比较法、分析法与综合分析 比较法是认识差异的主要手段,因此成为地理学的基本方法,这一方法往

矿物岩石学试题及答案2

矿物岩石学上网试题及答案B(红字体为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4分) 1 对称型:全部对称要素的组合。 2 解理:矿物受力后沿着某一固定方向破裂成光滑平面的性质。 3 岩石的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结晶程度、粒度大小、形态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呈现的形貌特征。 4 正变质岩和副变质岩: 正变质岩:由岩浆岩变质形成的岩石; 副变质岩:由沉积岩变质形成的岩石; 5 重结晶作用:在一定温度下的固态条件下,原岩中的细小颗粒重新结晶长成较大晶体同种矿物的过程,叫重结晶作用。 二简答题(共20分,每小题4分) 1什么是晶体?晶体与非晶体有何本质区别? 晶体又被称为结晶质,指具有空间格子构造的固体。或者说,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态物质。 与非晶的区别:晶体具有空间格子构造,非晶不具备。 2为什么变质岩中的斜长石很少出现环带结构? 斜长石的环带构造一般是岩浆岩在结晶过程中,斜长石结晶时岩浆不断存在成分的变化,或者说晶体周围有持续的岩浆补给,使得斜长石出现由中心到边缘成分成不同的变化的环带。 变质岩的变质过程一般是在固态条件下进行,所以,斜长石变质没有外来组分的参与,一般不能形成还带结构。 3用以下几组数据确定侵入火成岩的名称: (1)暗色矿物 40%(单斜辉石 25%、紫苏辉石 10%、黑云母 5%),斜长石 60%。 苏长辉长岩 (2)暗色矿物 98%(橄榄石 65%、透辉石 20%、顽火辉石 13%),尖晶石 2%。 二辉橄榄岩 4、简述岩浆岩的块状构造和斑杂状构造成因? 块状构造岩石一般为全晶质结构,矿物结晶粒度、颜色、成分无明显的差异性变化,反映的是岩浆在相对稳定、缓慢降温条件下结晶的特点。

开题报告“研究步骤、方法和措施”栏目填写方法

开题报告“研究步骤、方法和措施”栏目填写方法 栏目填写方法本栏目由开题者(学生)填写。要求回答本课题怎样研究的问题。可以分三个层次表述:即研究步骤、研究方法、研究措施。 1.研究步骤 研究步骤,也称写作步骤、写作程序等,具体指从提出问题到撰写成文的各个阶段。填写时可以如下表述: 第一步,选题; 第二步,搜集、阅读和整理资料; 第三步,证论与组织(拟写开题报告); 第四步,撰写成文;第五步,论文修改与定稿;第六步,外文翻译。 为了使同学们对六个步骤有一个明晰的印象,以下逐个给予简单的介绍。 第一步,选题。 即选择研究课题,确定主攻方向,是撰写论文的第一步,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选题必须符合选题原则。 选题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研究成果的质量水平。选题有导师命题分配和学生自拟自定两种方法。题目选择恰当,等于论文成功了一半。 第二步,搜集与阅读整理资料。 论文题目选好以后,接着就要搜集资料,进行知识积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料就无法进行科学研究。搜集资料要发挥高度的主观能动性,想方设法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资料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文献资料;二是科学实验、观察、调查。 先谈谈文献资料的问题,文献资料是前人从事科学研究的总结。科学研究总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有着继承性和连续性。我们要了解本课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掌握动向、吸取经验教训、开扩思路、进行比较、做出判断等等,都需要参考资料,从中得到借鉴、印证、补充和依据。这些都是写作论文的必要素材。 再谈谈搜集科学实验、观察、调查材料的问题。科学实验是人们为暴露事物内部矛盾,揭示事物本质及其规律,发现其内部的矛盾而进行的变革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

人文地理學研究方法研究設計 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四年級 B90208002 石瓊心 【題目】廣告中的女體操作-性別、空間與權力關係 【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大致上分為三個部份: 1.量化內容分析 蒐集市面上的廣告(以電視廣告為主),並進行整理,希望透過性別意識量表(Scale of Sexism)的建立,就其廣告的訴求與所呈現的性別訊息進行分析。 圖1 性別意識量表 由於電視廣告數量龐大,而類型也相當多元,而研究主要目的是要探究廣告中女體是如何被操作(指被當作推銷商品的工具,無論是直接地展示或以隱喻的方式),所以不會限定某種類型的廣告來做討論。 也因為廣告橫跨時段甚多,所以比較理想的方式是經由選擇幾個較熱門的時段,如晚上八點至十點、晚上六點到八點和中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將廣告錄下來。先進行初步的分類,並從中建立性別意識量表(專門針對女性的地位與角色而論),其他如產品類型、訴求分布等也是會做出清楚的圖表來對廣告內容做初步的說明。

2.符號學分析 對於廣告內容進行三層意義的的解讀。 背後隱涵的意識形態 圖 2 符號表徵的三層意義(van Zoonen,1994) 如圖所示,廣告內容可分為這三層意義來做探討,一是明示義,為廣告 的表徵意義;二是隱含義和迷思,為廣告所反應的社會文化價值;三是意識 形態,乃是廣告背後隱涵的意識形態或其價值形成之體制。 3.深度訪談 分為兩個部份,一是對廣告創業人做訪談,挑選幾個比較有爭議性或在黃金時段強力播放之廣告,訪問其廣告內容所訴求的對象、劇情的設定(女性在其中是如何被運用、被選擇的)以及由商品引申出來的意念或標語是如何制定的;另個是針對廣告訴求的對象做訪談,大致上會鎖定前面訪談過的廣告創意人所製作過的廣告為主,對觀眾進行訪談,深入了解廣告訴求有無被消費者接受,或是訴求對象有無體察到廣告中充滿性別意味的訊息,或是有無思考過廣告內容的女體操作手法等。

七年级生物上册 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教案 北师大版

第2章第2节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的 1、说出实验法研究的一般步骤; 2、尝试设计简单的实验并控制实验条件; 1、根据实验数据建立一个表格并分析数据。 教学重点 实验法研究的的一般步骤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观、思、读、探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2节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分类法、文献法、实验法 二、实验法的一般步骤 1、实验法示例——响尾蛇是如何追寻它放走的猎物的 2、活动“讨论实验法基本程序” 发现并提出问题——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计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三、用实验法研究影响生物分布的环境因素——活动“探究影响分布鼠妇的环境因素”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以实验法研究的示例“响尾蛇是如何追寻它放走的猎物的”为核心,探究实验法基本程序的。 复习提问:①上节课我们学习哪四位具有代表性的科学家?②他们的研究成果是什么?③他们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回答:略。)

导入:他们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分类法、文献法、实验法。这就是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而其中实验法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那么实验法包括哪些内容呢? 阅读书P27——28,看看科学家们对提出的问题是如何分析,进行实验的,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思考这么几个问题:①这个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②科学家们做出了什么样的假设? ③这个假设是根据什么做出的或者说在作假设前科学家都做了哪些工作?④实验中人为控制的条件是什么?⑤为什么要强调多次重复以上的实验?(同学们边回答教师边讲解,加深同学们的认识。) 结合影片,师生共同完成下表; 响尾蛇是如何追寻它放走的猎物的 着事先设 :将一只没有被响尾蛇袭击过的死老鼠,沿着事先设定的弯曲路径, 进行实验,观察到响尾蛇的头缓慢地左右移动,同时它的舌迅速

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措施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措施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本课题对现有法律及古今中外相关理论开展学习研究,努力提供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调查研究法(包括谈话法和问卷法): 在预研阶段,通过谈话与问卷了解小学生课外作业的特点,进行分析。收集大量的原始材料,更有针对性地制订具体的对策和方法。以便对症下药,在研究过程中,问卷调查研究的成效,以便及时纠正和改进研究的方向和方法。 3、观察研究法: 通过观察,了解优秀生、一般学生及后进生,他们对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的心理、态度如何,比较详实地掌握感性材料,并对此进行正确的分析与研究。 4、个案研究法: 本课题拟在本校选择师生典型,进行个案研究,从中寻找规律。教师如实记录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或集体研讨,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最终形成典型个案,课题组对典型个案予以推广,从而指导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5、经验总结法: 总结、归纳研究中的有效经验,提炼概括,撰写结题报告,编辑案例。

二、课题研究的措施 1、加强教师素质建设。教师素质师德为本。要以贯彻新新课程理念为重点,切实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转变教师观念,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质量观,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能力,建立一支观念新、师德好、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2、加强课改探索,为改变传统数学作业设计目标单一、题型单调、题意狭窄、题量过多的形式,设计一些学生乐做并能促进有效学习,促进个体发展的作业。 3、设计“有效课外作业”的实践对策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我们决定在着手研究本课题的时候,主要从以下四条方面进行: (1)改革作业布置的研究: 作业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交流信息的一个窗口。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身心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和个别差异性,这直接导致了人的个性能力的层次差异。在教学中,我们要及时发现和研究这种不平衡性和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在设计作业时,应注意弹性,切忌“一刀切”,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协调发展的空间。 (2)改革作业内容研究: 一般数学作业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与书本知识有关的内容,课外的内容较少,学生比较厌烦。作业的内容应避免机械化与程式化,要力求创造性,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还要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习与生活相联系,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3)改革作业形式: 小学生的作业自入学开始直至毕业,大多是填空、计算、解答应用题为主,加以少量的画线段图、画几何图等题,形式单一,非对既错,缺少生机,缺乏创新。因此,为了让学生对于课外作业具有更高的兴趣去完成,在作业形式上我们也将做一些改革的尝试。

岩石学论述题及答案

岩石学论述题及答案 1.从现代沉积及大型水槽试验的结果出发,论述层理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参考《沉积岩石学》)。 答:层理是沉积岩中最普遍的原生构造,由岩层内部的成分、粒度、结构、胶结物和颜色等特征在剖面上的突变或渐变所显现出来的一种成层性。层理可根据岩石的成分、结构、色调变化去识别。 水平层理——存在于泥质岩或泥晶灰岩中,纹层平行于层面,是在水动力较弱的条件下由悬浮物质沉积形成的。例:深湖、泻湖、深海沉积 平行层理——与水平层理形态相似,但成因不同。 常在粗砂岩中出现,顶面往往出现剥离线理, 反映了水体较浅、急流水流的环境。 故特称之为平行层理。 2.以前陆盆地、裂谷盆地、大陆边缘盆地为例,说明在不同时期构造环境中碎屑岩的成分、结构等方面的区别。 答:6.矿物成份特征 下部层序以灰、灰绿色石英砂岩组合为主,上部以红、杂色岩屑砂岩为主。成份成熟度由下而上明显降低。反映早期物源以克拉通为主,而后期物源来自造山带。 7.沉积特征 大陆壳相撞形成缝合线,不是各点同时碰在一起,常呈剪刀式闭合。在未完全碰撞之处老洋盆继续存在,称之为残留洋盆。当碰撞造山带发育时,形成前陆盆地山麓磨拉石(沉积)建造。残留洋盆中形成大型三角洲体系,向海盆发育海底扇、浊积岩和远洋沉积,这属于前造山期的复理石建造。随着俯冲、碰撞继续发育,残留洋盆逐渐缩小,最终封闭,前陆盆地不断扩大,磨拉石依次覆于复理石及三角洲体系之上。 前陆盆地与下伏被动陆缘层序间、前陆盆地不同阶段,发育沉积层序间的不整合面。前缘隆起早期的侵蚀不整合与中期应力松驰形成的不整合可以叠合在一起,层内同构造现象普遍。 3.了解白云岩问题的研究现状。

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和主要方法

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和主要方法 湖南省电化教育馆邹淑萍 二OO七年十一月 https://www.doczj.com/doc/c514178983.html, 教育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它既是基础理论科学,又是实际应用科学。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对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非常需要科学的方法。只有根据科学的程序和方法来研究,才能有说服力地解释教育现象,得出使人信服的准确结论。 步骤九:修正假设 步骤八:结论 步骤七:资料分析 步骤六:资料收集 步骤五:工具设计和抽样 步骤四:研究设计 步骤三:形成假设 步骤二:文献综述 步骤一:定义研究问题 阶梯式研究设计模式 (一)选择课题 课题的来源:一是从教育实践中找课题。教育实践中提出来的问题,是教育科研课题最基本的来源,研究这些问题为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服务,它明显地具有现实意义;二是从理论文献中找课题。从教育理论文献中发现矛盾,寻找还没有人研究过的问题,或者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有不同看法的问题,进行理论性的探讨,它明显地具有理论意义。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主要是从教育实践中去发现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当然,从理论高度认识,作理论上的研究也是十分需要的。 各个子课题的选择,应在总课题规定的研究方向和内容中选择。

查阅资料:在选择课题的前后,应该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所要从事研究的领域内,前人已经做过哪些研究工作,取得了哪些经验和成果,哪些方面还需要研究。了解研究领域的动态,就能使研究工作在新的水平上进行,保证研究的先进性和创造性。 完成课题的可能条件:选择研究课题,首先要考虑需要。但是,需要的不一定都是可以研究的,还要考虑条件。如必要的资料、设备、经费、时间、地点、协作等问题是否可以得到解决,自己的水平、能力、经验、专长是否能够与课题研究相适应。 进行观察和调查:为了使课题选得更准确,有时立题前还需要进行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和调查。根据观察和调查的结果,进一步论证课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设计研究方案 设计方案的目的是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实施计划,使整个研究工作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最大 限度地降低研究误差。研究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几方 面的内容: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简要分析研究问题的存在,解 决此问题的作用和价值,并且说明国内外研究的进展和 趋势,以及自己研究本课题的先进性和创造性,阐明研 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课题的说明:除了说明课题研究的范围与程度之外,还要列出具体的研究项目,规定明确的解决要求。如果是教育实验,必须提出研究问题的假设,也就是研究者根据已经掌握的事实和原理,提出暂时性或尝试性的实验措施和条件,得出推测性或预见性的能够观察和测量的变化;如果是行动研究,要表述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解决该问题的行动计划以及实施该计划后可能获得行动结果。 研究对象:主要是确定研究对象的范围和取样的数目,也就是选怎样的对象,取样人数是多少。样本需要有代表性,这是取样的基本原则。所以,取样时除不能超出规定的取样范围之外,还需要根据课题的性质、目的确定样本规模。 研究方法:根据课题研究的性质和目的确定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教育科研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