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经济学复习重点

城市经济学复习重点

城市经济学复习重点
城市经济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1资源稀缺性:在一定时期内,资源的数量本身是有限的;在一定时期内,利用资源进行生产的技术条件是有限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的欲望(需求)是无限的。

2机会成本:为了获取一种财货或享受而必须放弃另一种财货或享受所计量的成本。机会成本也可以是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之相对交换比率。

3供求均衡:所谓的均衡是指在没有外部力量的情况下,内生力量的互动达成了均势。把供给和需求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达成均衡的意思就是在某一价格情况下,供给量和需求量相同。

4集聚经济:是指因企业(或活动)设址接近另一个企业(或活动)而产生的经济活动中的成本节约。它是由于整个地区的某种产业规模而产生的空间集中的效益,而不是个别厂商的规模经济所产生的利益。集聚经济是一种空间经济。

5城市经济空间:城市经济空间是城市经济结构的空间投影。

6区位熵:又称专业化率,指以按人口平均产量、产值为依据,城市某产业部门在全国或全地区同一产业部门中的比重(a/A)与城市全部产业活动在全国或全地区全部产业活动中的比重(b/B)之比,即区位熵Q=(a/A)/(b/B)。

7过滤效应:发生在当较高收入者迁出,使得遗留的原住宅对于较低收入者能够以较低成本入住的过程。

8住房空置现象:欧美国家将现状未被居用的住宅成为空置住宅。

9城市金融市场:货币、资本和有价证券等各种金融证券的交易场所,统称为金融市场。包括:短期金融市场、长期金融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金融衍生工具市场。

10城市环境适宜度:城市经济效益和城市生态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城市环境状况就是城市环境的适宜度。

11城市文化经济:指人们在创造、保护与传承及开发利用城市文化中,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产出。

简答

1城市精明增长的实质、理念核心是什么?

实质:①通过强调发展“适宜居住城镇”最终解决城市蔓延所带来的各种问题;②对于旧城区,精明增长所提倡的“适宜居住”城镇建设首先强调加大对中心城区或比较旧的郊区的资金建设投入以恢复这些地区的活力;③对于新开发的社区,精明增长提倡的开发模式是平衡多种土地使用功能的混合,并配以多种模式的交通系统来为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等各种出行方式服务。

理念核心:在“区域生态公平”的前提下,对城市发展三个关键问题——空间结构、用地规模、交通体系进行综合考虑,并实施科学的布局。

2城市规划中常遇到的四种产业结构分类

城市产业:(1)按部门产业分类:农业产业、工业产业、建筑产业、交通通讯产业、商业和饮食服务产业

(2)按生产要素分类: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

(3)按三次产业分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4)按产业贡献分类:主导产业、非主导产业

3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具体指的哪一个利润?

MR>MC 厂商有利可图,必然扩大产量

MR<MC 厂商会亏损,必然减少产量

MR=MC 厂商改赚的利润都赚到了,即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MR=MC时,对应的产量,是生产的最佳规模

利润最大化原则:MR=MC

4城市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从经济学)

经济动因:比较利益、规模经济、集聚经济

经济机制:计划机制、市场机制、习俗机制

其他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地理位置、资源等

5城市经济结构的主要组成

(1)生产力结构(城市产业结构、城市产品结构、城市技术结构、城市经济组织结构)(2)生产关系结构(城市的所有制结构、城市的投资结构)

6城市空间经营涉及的主要方面

城市空间经营至少涉及以下五个具体方面:

(1)城市经济空间供求(2)城市经济空间定价(3)城市经济空间垄断(4)城市经济空间均衡(5)城市经济空间规划布局

7我国城市土地有偿使用的相关税费(回答税种)

①土地出让金②土地使用税③土地增值税④耕地占用税⑤其他费用:防洪费、土地闲置费、地价评估费、资金占用费、其他费用

8土地价格评估的主要方法

①收益还原法(又称“地租资本化法”)②市场比较法(又称“交易案例比较法”)③成本估算法(又称“合同法”或“加法”)④剩余法⑤申报法

9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PPP和BOT的区别)

BOT模式

BOT模式是建设—运营—移交的缩写,政府通过特许权协议,授权项目发起人联合其他公司或股东为某个项目成立专门的项目公司,负责该项目的融资、设计、建造、运营和维护,在规定的特许期内向该项目的使用者收取适当的费用,由此收回项目的投资、经营和维护成本,并获得合理的回报,特许期满后,项目公司将项目移交给政府。

TOT模式

即转让—经营—转让,是指通过转让出售现有投产项目在一定时期内的现金流量从而获得资金建设新项目的一种融资方式。

PPP模式

PPP是公共部门与民营企业合作模式,指政府、营利性企业和非营利性企业基于公用事业项目而形成的合作关系,其形式与BOT模式极为相似。

PPP和BOT的主要区别在于:

PPP模式中私人投资者从项目论证阶段就开始参与项目,而BOT模式中私人投资在项

目招标阶段才开始参与项目。因此,BOT可以作为PPP模式的一种操作方式。

10城市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构成要素

收入构成:①城市税收收入②城市收费收入③城市补助收入④城市财政收入(含土地收入)⑤发行城市公债

支出构成:1、城市财政消费性支出

①行政管理和公共安全支出②科研和教育支出③公共保健和文化体育之处

2、城市财政投资性支出

①基础设施建设支出②公共住宅建设支出(取之于民,用之于城)

3、城市社会保障支出

①社会保障②社会救济③社会福利④社会优抚

分析题

1城市规划中空间定位、区位选择问题。采取哪一种方式做,经济效率、技术效率高(低)(一)经济效率的实现:产量既定时生产总成本最小。总成本既定时产量最大。

经济效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生产效率和市场交换效率的提高。

生产效率主要由两大因素决定:生产工艺和生产工具。不同的工艺之间除了成本不同外,对效率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而在生产工艺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生产工具效率也不完全相同(机械化、自动化可以提高效率)。

交换效率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

1)完善的市场:市场的完善程度也可以提高交易的效率。

2)交易成本:比如税收,摊位费等,减少这些费用有利于交换效率的提高。

3)交易信息:信息的完善也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不完善,肯定交换效率就不高

4)交通问题:交通或物流的效率不高,交换效率一定不高。

要提高总体经济效率,就必须加强高难度系数产品的生产,高难度系数产品,包含高技术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收费困难产品等,这些产品的生产情况往往是提高整体经济效率的关键。

(二)技术效率的实现:在给定生产技术水平和要素质量条件下,投入的生产要素生产出的产品量最多。在生产出相同产品量情况下,

2中小城市几种产品都可以选择哪个生产什么?引入机会成本概念,确定哪个城市生产什么?用比较优势理论,考虑相对优势。

(一)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一个国家或地区可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地位,但两者的劣势程度一般会有所不同,相比之下总有一种商品的成本劣势要小一些,既具有相对优势,这种商品就更适合在这个国家或地区生产。

(二)根据机会成本理论,机会成本是为了获取一种财货或享受而必须放弃另一种财货或享受所计量的成本。比较优势是以机会成本为准,机会成本最小,收益最大。在城市产业选择过程中,通过比较各产业发展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较小的产业收益较高,具有相对优势,更适合在该城市或地区发展。

综合论述

1如何确定城市主导产业问题?

概念: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业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他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的带动作用的产业。

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影响因素有投资、就业、技术、规模、产品、消费及流通结构分析。

城市主导产业的确定主要由两个方面:

(1)利用产业带动作用确定城市的主导产业

现代产业内部各产业之间存在着一种投入产出联系。由于这种产业联系的存在,在一些部门的个别投资会通过这种联系传到到其他部门,诱发其他部门的投资,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这就是产业的带动作用。

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中将产业间的联系称为“连锁效应”。(前连锁效应和后连锁效应)

(2)从产业的区位比较优势确定城市主导产业

从产业的区位比较优势确定城市主导产业,就是具体分析城市的每个产业部门在整体区域的同类经济部门中所处的地位和相对的重要程度,从中选择出区位比较优势最强,或发展潜力最大的产业部门。强大和扩大这一优势或潜力,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集中系数(产业集中度)和区位熵是用来定量计算和衡量产业区位比较优势的两个主要指标。

2政府在城市经营与开发过程中,如何发挥干预作用?

(一)政府对城市的干预主要集中在一下几个方面:

(1)维护聚集利益作用机制

在聚集利益的作用下,聚集利益的最大受益者愿意支付最高的竟租价格,从而可以获得该区位土地的使用权,从而使得土地在城市发展中获得最为充分和有效的利用。

城市政府的首要功能就是维护聚集利益的正常的空间和经济调节功能,防止诸如垄断等不正常竞争现象这一机制的干扰和破坏。

(2)城市公共物品的提供

公共物品是市场失灵的典型领域,因而必须依靠政府提供。根据城市聚集规模和布局特征,城市政府必须采用连续性持续式的公共物品供给政策。

(3)城市外部性的干预与管理

对正外部性干预的关键在于利益分配,并引导行为主体作为正确的决策,保证社会福利最大化;对负外部性的干预除了上述分配外,更重要的在于对不利影响的消除和控制,降低由于负外部性而带来的社会福利损失。通过对外部性的适当干预,能够提高城市的聚集利益,促进城市功能的合理分布,提高城市开发中土地利用效率。

(4)干预城市中的要素流动

城市的聚集利益和区位竞争虽然可以使既定的行为主体实现合理的空间布局,但城市聚集的规模和结构还取决于各要素(人口、资源、企业)的比较利益和空间流动。

对于城市开发中各要素的流动进行适当的政府干预是极为必要的。主要表现在从社会整体角度对不合理的要素空间流动进行必要的干预和限制。

(5)确定城市开发的整体战略

城市开发的效率、规模及结构主要取决于其所面临的区域分工体系、技术水平和腹地大小。政府需要对城市内部、外部的软硬环境不断调整,并制定出适合自身条件发展战略。(二)政府干预的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计划手段

计划是我国最为熟悉的政府干预方式,至今仍发生作用。主要包括土地指标的供给,城市公共投入与建设,都需要首先制定详细的计划并按照计划实施。

(2)税收和财政补贴

税收是一种普遍采用的公共干预方式。同时对于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明显的开发活动,政府可以采取各种优惠的税收政策加以鼓励。对于无法以市场供需方式开发的公共设施或社会福利性设施,如学校、医院、道路灯,政府可以直接投资开发,或施以财政补贴引导市场开发。

(3)城市公共用地的控制和供给

为了便于城市用地的开发管理,可将城市用地分为公共用地和非公共用地。建立高效完善的城市公用地体系是土地利用优化的基础。但在城市开发实践中,公共用地体系的开发往往被开发商忽视,因此,保障城市公共用地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城市公共用地主要为城市公共性、公益性的目的所用,主要是城市基础设施很开放空间等不能以市场方式配置的土地需求。在城市开发中,政府要防止公共设施用地的使用单位将公共设施用地用于商业性开发,转化为其他性质用地。

此外,对不确定的建设用地,采用确定政府用地的方式实施控制,并在以后的发展中,随发展设想的成熟再将政府控制用地调整为相应的或者公共、非公共用地。

3城市文化产业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功能?

(一)地位

城市文化产业是指城市中生产和经营文化产品的企业群,它具有精神文化属性、经济利润属性、工业化属性、与其他产业的共生性和融合性、大众文化趣味的可操作性、文化产品服务的消遣性和娱乐性等特征。中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文化产业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增速将高于GDP的增长速度,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文化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快速发展对于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完善城市各种服务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二)功能

(1)文化功能

1>正面功能:交流社会化;社会心理均衡化;抚慰和寓教于乐;世俗化。

2>负面功能:歪曲大众对世界的认识和判断;影响大众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导致部分大众丧失终极关怀或理想信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雅和严肃文化的发展。

(2)经济功能

1>文化产业与现代城市经济利润的增长:城市经济迅速增长促进了城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而城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也为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和强大的动力。

2>文化产业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联动效应:城市文化产业在创造自身价值同时也

必然会带动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

3>文化产业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社会有三个主要特征:时间尺度上的无限性、物理环境的恒定性、保障人类生活需求。城市文化产业由于具有低投入高回报、物质能源消耗少取得效益大等特点而被认为是最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其中心必然要转移到服务、知识、信息等文化产业方面。

4造成城市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城市规划的应对策略?[P334~346]

(一)根本原因

城市环境问题的实质在于城市经济活动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出了城市环境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而向城市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城市环境的自净能力。问题产生的经济学根源如下:

(1)城市环境的外部性

一方面,城市环境的属性决定了城市环境具有典型的外部性效应,表现为城市环境的改善会促进地区投资环境和旅游业发展,带来经济增长,同时使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这是正外部性;而另一方面,城市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污染,造成负外部性现象。

(2)城市环境问题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表明,城市环境这种公共物品无法通过等价交换的机制在供应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联系,如果采取市场资源配置的方式进行环境供应,势必导致市场失灵现象的发生。

非竞争性:指不会因为消费人数的增加而引起的生产成本的增加,即消费者人数的增加所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等于零。

非排他性:指城市环境一旦提供,就不能排除社会中的任何一个人免费享受它所带来的利益。

(二)应对策略

城市规划在对城市空间资源布局的优化配置中也包含了城市环境的保护目标要求。

(1)树立环境保护的理念

1)与城市环境容量相适宜的城市发展规划理念;

2)促进城市资源利用的理性集约化;

3)注重非物质建设空间的保护。

(2)环境保护措施与模式

1)环境保护措施主要形式有: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的环境规划、环境保护部门的环境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环境分项规划。

2)可持续发展模式坚持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核心就是自然资源价值观和资源环境的成本核算。只有在可持续发展成为既定条件的前提下,才谈得上根据“经纪人理性”来追求资源配置效益的最大化。

3)生态城市模式生态城市的核心内容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运行方式是高效的循环经济,其根本目标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

(完整版)城市经济学重点整理

城市经济学复习要点整理 【题型】名词解释(4*5)、简答题(5*8)、论述题(2*10)、材料分析(1*20) 第一章概论 一、城市经济学概念(书) 城市经济学是属于地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用于研究家庭效用最大化和厂商利润最大化下的位置或区位选择。 二、城市经济学的性质、特点、理论价值 1)城市经济学是中观经济学 不同于企业——城市是企业的集合,同时是“企业外”实体的集合,还是“企业+企业外”实体的“外部效益”的集合。 不同于国家——城市是国民经济的地域支点,是国家连接企业的中坚环节,是动态的非平衡态耗散结构体系,它的均衡或平衡存在于城市与城市外部的更大系统之中。 2)城市经济学是空间经济学 城市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在空间地域不断集中、扩展的过程 3)城市经济学是综合性经济学 效益综合性——城市是经济实体、社会实体、物质实体的综合体,决定城市经济学要重视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效益。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综合体——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城市管理和城市文化密切相关。这是社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作用的必然反映。 三、城市区域的形成过程 城市+镇——大都市——大城市区域 第二章城市 一、城市的定义 城市是一个巨大的人口集团密集的地域,以二、三产业为主并与之相依存,同时作为周边的地方中心,进行高级的社会经济活动,是具有复杂的利益目标的各种各样的组织的地方。 1)地理解释 城市是发生于地表的一种普遍宏观现象,有一定的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城市是有中心性能的区域焦点,是国民经济与劳动人口投入点和结合点 2)建筑学解释 城市是空间和社会构成的整体,是一个复杂的建筑工程综合体,是各种建筑物和各种管线系统的汇集地。 3)生态学解释 城市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以地域空间和各种设施为环境的生态环境 4)统计学解释 城市是与大规模人口及独特的组织制度和生活方式相联系的集合体,通常以居住区的范围和居民人数作为确定城市的主要方法 二、城市的基本特征 1)空间上的密集性(集中性)——人口、建筑物、经济、文化活动 2)经济上的非农性——非农产业聚集、非农土地利用 3)构成上的异质性(多样性) 三、城市的产生 1)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生产方面的经济动因其主导作用 (1)比较利益:区域比较利益建立在区域分工基础上的贸易比较优势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由于个人生产能力的差异、区域的资源条件差异和技术条件的差异,产生了劳动生产率的禅意,区域之间建立起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专业分工生产,然后通过区际贸易获得经济利益。 ——一个区域的生产模式可以由比较优势来确定 ——区域比较利益只有在存在交换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2021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精选试题)

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1、城市文明普及率加速定律 2、扩散型城市化 3、就地型城市化 4、超前城市化 5、城市现代化 6、SOD 7、TOD 8、城市经营 9、住宅市场 10、住宅供给

11、住宅存量 12、住宅需求 13、“熟地” 14、“生地” 15、智能城市 16、划分城市的标准主要有:()、()、()、职业和产业构成的标准。 17、我国大陆地区的城市按照行政级别划分可以分成:()、副省级市、()、县级市和建制镇五个层次。 18、美国地理学家哈里斯在《美国城市的职能分类》将城市分为7类:()、混合城市、()、运输业城市、()、大学城市、()。 19、美国经济学家()在其1973年发表的《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即前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

20、()年初,美国城市率先提出兴建“()”。 21、美国未来学家()于1980年出版了《第三次浪潮》 22、市化的发生与发展受着:()、工业化的中坚推动和()。 23、工业化的特殊经济本性包括:“()”、“()”和“()”三项原则。 24、影响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产业结构和()。 25、1979年美国地理学家()将城市化发展过程所经历的轨迹概括为一条被拉平的()曲线。 26、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为()阶段;30-70%为()阶段;70%以上为()阶段。 27、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六个阶段,即城市化水平在()以前为史前阶段;()为起步阶段;()为加速阶段;()为基本实现阶段;()为高度发达阶段;()以后为自我完善阶段。 28、城市化主要有()、()和就地型城市化三种基本形式。

工程经济案例分析

建设某化学纤维厂项目的经济评价 一.概述 某化学纤维厂是新建项目。该项目经济评价是在可行性研究完成市场需求预测、生产规模、工艺技术方案、原材料、燃料及动力的供应、建厂条件和厂址方案、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环境保护、工厂组织和劳动定员以及项目实施规划诸方面进行研究论证和多方案比较后,确定了最佳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 项目生产国内外市场均较紧俏的某种化纤N产品。这种产品是纺织品不可缺少的原料,国内市场供不应求,每年需要一定数量的进口,项目投产后可以以产顶进。 该项目的主要技术和设备拟从国外引进。 厂址位于城市近郊,占用一般农田250亩,靠近铁路、公路、码头,交通运输方便。靠近主要原料和燃料产地,供应有保证。水、电供应可靠。 该项目主要设施包括主生产车间、与工艺生产相适应的辅助生产设施、公用工程以及有关的生产管理、生活福利等设施。 二.基础数据 (一)生产规模和产品方案 生产规模为年产2.3万吨N产品。生产方案为棉型及毛型两种,以棉型为主。 (二)实施进度 项目拟三年建成,第四年投产,当年生产负荷达到设计能力的70%,第五年达到90%,第六年达到100%。生产期按照15年计算,计算期为18年。 (三)总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 1.固定资产投资估算 (1)固定资产投资估算及依据。固定资产投资估算是依据1988年纺织工业部颁发的《纺织工业工程建设概预算编制方法及规定》进行编制的。引进设备价格的计算参照外商公司的报价。国内配套投资在建设期内根据国家规定考虑了涨价因素,即将分年投资额按年递增率6%计算到建设期末。固定资产投资估算额为42542万元,其中外币为3454万美元。外汇按国家外汇管理局1992年6月公布的外汇牌价1美元=5.48元人民币计算。 (2)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估算,按国家规定本项目投资方向调节税税率为5%,投资方向调节税估算值为2127万元。 (3)建设期利息估算为4319万元,其中外汇469万美元。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见附表1。 2.流动资金估算 按分项详细估算法估算流动资金,估算总额为7084万元。流动资金估算见附表2。 总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建设期利息+流动资金 =42542+2127+4319+7084=56074(万元) 3.资金来源 项目自有资金(资本金)为16000万元,其余为借款,外汇全部通过中国银行向国外借款,年利率为9%;人民币固定资产投资部分由中国建设银行贷款,年利率为9.72%,流动资金由中国银行贷款,年利率为8.64%。投资分年使用计划按第一年20%,第二年55%,第三年25%的比例分配。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见附表3。 (四)工资及福利费估算 工厂定员为1140人,工资及福利费按每人每年2800元估算,全年工资及福利费为320万元(其中福利费按工资总额的14%计取)。 三.财务评价 (一)年销售收入和年销售税金及附加估算 N产品年产量2.3万吨,产品销售价格是根据财务评价的定价原则,考虑该产品属于国内外市场较

城市经济学试卷及答案zhengli

《城市经济学》课堂测验 班级姓名学号方向 一、名词解释(3分×5=15分,任选5题) 1.比较优势原理; 2.配第—克拉克定理; 3.城市经济增长; 4.城市化经济 5.首位分布; 6.生产者剩余; 7.集聚经济; 8.规模经济 1.比较优势原理:虽然国家可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地位,但两者的优劣程度一般都不同,相比之下,总有一种商品的成本劣势要小一些,具有相对优势。国家或地区间利用这种相对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之后进行贸易,那么双方都能从中获得利益。 2.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3.城市经济增长: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资本积累量和劳动投入量的增加,城市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市民收入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的过程。 4.城市化经济:是指整个城市范围内的规模经济,即在整个城市区域内,当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城市总规模的上升而出现了下降的情况。 5.首位分布:指有少数几个大城市占据主导地位的城市规模分布,在这种城市规模体系中,第一大的城市作用非常突出。首位分布是“位序——规模”分布的特例,其城市分布的集中趋势明显。 6.生产者剩余:卖者销售一种商品获得的实际货币量减去其能够接受的货币量的结余部分。 7.集聚经济:是因企业间或各种生产活动的选址彼此靠近而使成本降低所产生的正的外部效应。无论是生产中的规模经济还是交换中的比较利益原则,其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要素和生产的集聚。 8. 规模经济:是指在规定的技术和投入要素价格下,长期平均总成本的降低,意味着等比例投入的增加将会带来更大的产出。 二、判断题(1分×15=15分) ( √)1.早期城市由于农业在整个经济中占统治地位,城市对农村经济的依赖很强,因此出现许多城邦,即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加上周围村庄共同组成的国家或行政组织。 ( ×)2.分工意味着专业化和多样化,其中,与专业化经济相联系的是范围经济利益,与多样化经济相联系的是规模经济利益,二者共同构成集聚经济内涵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3.外部经济是指某一经济行为者带来的自己无法占有的利益,这种利益并没有通过货币或市场交易反映出来。 ( ×)4.根据“规模——顺序法则”,城市首位度一般以4为正常。 ( ×)5.城市的规模越小,城市的功能通常越多;城市的规模越大,城市的功能通常越少。( √)6.根据区位商,如果某城市某一行业就业量的就业比重超过全国,意味着该城市的该种产业是输出产业;其超过的倍数,就是该城市从事该产业输出产出的就业人数的比重,( ×)7.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适当使劳动略高于资本的要素配置方案是促进现代城市经济增长的基本经济政策。 ( √)8.国民收入指标本质上是以货币度量物质财富,但考察经济增长还应注意环境污染对增长的副作用;同时,测度经济增长使用的是实际城市经济产出,要以价格指数对名义指标进行修正。 ( ×)9.城市经济增长的投入产出模型假设城市中有三个生产部门,其中生产服务部门是为地方生活服务进行生产的部门

城市经济学考试试题1213

城市经济学——期末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12×2'=24') 1.以下不属于我国城市行政层级的是()。 A.副省级城市 B.计划单列市 C.县级市 D.建制镇 2.提出中心地等级分步理论的是( )。 A克里斯塔勒 B.奥尔巴克 C.贝里 D.辛格 3.城市集聚经济是城市形成的直接推动力,它是由( )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复合经济。 A.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 B.内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范围经济 C.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 D.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范围经济 4.整个城市的投标租金曲线表明:城市土地在不同用途使用者中间分配时,遵循“最高租金原则”,即由愿意支付最高租金者使用。一般来说,( )对位置敏感性最强,其投标租金曲线最为陡峭。 A.商业 B.居住 C.制造业 D.农业 5.下列不属于市场导向型企业的是()。 A.餐馆 B.矿泉水企业 C.咖啡店 D.面包房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使用古典经济学理论,简明、清晰地6.勾勒了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经过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演进过程,因而成为工业化理论的经典模型。如右图,关于对不)。发达经济中的劳动力状况进行的解释,错误的是(

表示过剩劳动力 A.L-L31 表示剩余劳动力 B.L-L32点右侧表示边际产值小于最低生存费OF中D C.曲线用。点之间边际产值大于最低生存费用。点与中曲线 D.OFDF拉尼斯和约翰费改进的两部门理论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7.说明城市化明显表现为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过程,如右. 图。关于这一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工业劳动力由O增至Q,农业劳动力由L减少至L时,农村中边际产值为零的劳动力213全部出来,内部开始出现一部分剩余农产品,形成对流出劳动力的粮食供给。 B.L-L之间农业劳动力仍然外流,L为粮食短缺点。221 C.L-O之间农业边际产出开始小于制度工资,这时农业人均收入不再取决于边际产值,1而是取决于制度工资。 D.L-O之间粮食短缺进一步加剧,迫使传统农业向商品农业转化,所以L为商业化点。118.关于中间区位定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A.该理论是研究拥有多投入品和多市场的厂商区位时最重要的工具。 B.该理论表明厂商区位选择与每个消费者区位之间距离具有直接联系。

劳动经济学案例作业

劳动经济学案例作业 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浅析 一、现状分析 30年来,在农民工数量急剧增加的同时,农民工队伍的结构特征也已经悄然发生了很多变化。流动就业的农民工已经不再是一个高度同质性的群体,从性别年龄结构到受教育水平,从流动时间到流动距离,从就业领域到社会保障需求,农民工都已经产生了明显的分化。在这些变化中,一个新生的群体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那就是第二代农民工。 近年来,研究者对第二代农民工越来越重视,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这对于更好地了解这一群体、更好地解决他们的问题、更好地针对他们的需求开展服务,无疑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1. 定义解析 新生代农民工:参考已有研究对第二代农民工的概念界定,同时根据本文所依据之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资料本身的特点,我们将第二代农民工定义为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一代农民工,他们具有以下基本特性:第一,仍然保留农村户籍而不具有城市户口;第二,大部分时间已脱离农业生产,主要在城镇务工经商以赚取工资性收入。相比之下,将1980年以前出生的农民工称为第一代农民工。(摘自《人口研究》) 2. 现状特征 研究表明,第二代农民工在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就业取向、价值目标等方面更接近于市民,尽管身份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但是他们比第一代农民工更多了自主和自觉意识,具有强烈的市民化意愿。更愿意成为市民。因此,在农民工市民化的进

程中,第二代农民工是市民化意愿最强、市民化过程最为迫切,同时也是比较容易融入城市被市民化的群体(刘传江、程建林,2007)。 另外,研究表明第二代农民工有如下各项主要特征: (1) 在第二代农民工中,女性比例较高;在女性农民工中,第二代农民工所占比例较大; (2) 绝大部分第二代农民工处于未婚状态,已婚比例低; (3) 第二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较高; (4) 第二代农民工就业层次仍然较低,但在行业上更加向制造业集中; (5) 第二代农民工的职业以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为主; (6) 第二代农民工进城务工时间尚短; (7) 第二代农民工更多地跨省流动; (8) 近八成跨省流动的二代农民工流入东部地区,其中半数流入广东省; (9) 第二代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保率仍然很低。 二、问题提出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第二代农民工已经占到全体农民工总数的 34. 6%。当前,城市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仍在持续增加,农民工的总规模将继续扩大。更为重要的是,第二代农民工的规模增长速度将更快,他们在全部农民工中所占份额将越来越高。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便是对这类人群问题的聚睛。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他们,而城市能否也相应的对他们进行回馈,占了农民工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而且呈现增长趋势的新生代农民工,该何去何从, 三、问题分析 1 1. 劳动需求及供给 首先,从市场劳动需求上看,中国的城市化的进程还在前进,而城市化的过程离不开这些相对人力成本较低的劳动力。况且城市化是个很长的过程,这个过程

城市经济学考试题目

1)我国古代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状况(几个主要阶段) 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一、最原始的乡村城堡阶段(以城为主) 1、时间: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夏朝初期)的过渡时期,部落联盟阶段。 2、《轩辕本纪》:“黄帝筑城邑,造五城。”《吕氏春秋·君守篇》:“夏鲧作城”,《淮南子》:“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 3、作用:主要表现为军事及其他防御功能。 4、特点:与一般的村落有某些区别,但其生产与生活状况又与乡村无明显的差异。 二、城、市分离(发展)阶段 1、时间:始于夏,迄于西周前期。 2、城:对外具有防御性作用,对内具有政治中心职能。市:固定的生产物的交换场所。 3、特点:“城”与“市”是两个不同的单概念,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地理实体,其性质、功能等相互有别。 三、城、市合一阶段 1、时间:西周至春秋时期。 2、《周礼·地官》:“大市,日昃而市。” 《韩非子·爱臣》:“大臣之禄虽大,不得藉威城市;党羽虽众,不得臣士卒”。 3、作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对中心。 4、特点: a.行政、生产、文化、居住、交通等系统开始在空间统一。

b.城市形成过程中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工肆之人” c.政区的划分与管理等方面表现出新的特点。 d.构成了一种区别于乡村的独特的生活方式。 中国古代城市的性质 1.城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城市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它是统治阶级用以压迫被统治阶级的一种工具。” ----傅筑夫 2.中国古代城市是“城”与“市”从各自独立、分离的个体发展成的复合体。 3.城市是一个人口集中、非农业各类产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交通与文化的中心。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城市还以四周环绕有城墙为其基本的标志。 4.城市代表一种不同于乡村生活方式的经济生活。 2)美国城市发展特点 美国城市发展的原型性和典型性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很少受外来的、不确定的因素的干扰。 ?美国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步调一致。市场经济对城市化的影响直接而强烈;在国家的每一个经济转型期,城市的作用都非常明显。 ?美国城市发展史说明:新的资源、技术和商业组织即是城市发展的产物,也是城市发展的动力。 城市发展的动力和产物:新的技术、资源、商业组织,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1、边疆城市化时期 1、16世纪前北美已有许多小的印第安人聚落。 2、但美国最初那些较大的城镇都是作为欧洲经济前哨站点而建立的。西班牙

城市经济学试题1

第1 套课程名称:Urban economics (双语A)命题者:共1 页课程编号:适用专业:城市规划教研室主任:第1 页 一、请解释下列概念(每题3分,共15分) 1、交通环境 2、可持续发展 3、urban economics 4、urban area 5、住宅存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土地的经济特性主要有、、。 2、住宅具有、的属性。 3、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有、和聚集经济三个经济原因。 4、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地租包括:、和。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简述城市交通问题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2、我国城市土地使用相关税费有哪些? 3 四、计算与论述(30分)Q 1、试运用经济学原理解释为什么啤酒厂通常位于市场附近(距离投入品原产地较 远),而葡萄酒厂通常位于其投入品原产地(距离市场很远)。(10分) 2、下表总结了再同一地区从事小麦和布料生产的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情况。 output per labor hour opportunity cost of production east west east west wheat 1 6 cloth 1 2 a、完成表格内容。填写在东部和西部生产小麦和布料的机会成本。(5分) b、假设运输的费用为0,交换的比率为2kg小麦换1m布。如果一个西部家庭将一小 时生产布料的时间用于生产小麦,并将其交换为布料,这样做是否更合算。(5分) c、假设进行(b)中交换所需的时间为1/4小时,那么这个交易是否仍有利?当交易 成本(每次交换所需的时间)为多少时,从交易中获得的净收益为零?(5分) 3、Write an essay about bilingual teaching on your opinion.(5分)

泡沫经济典型案例分析及金融风险防范(一)

泡沫经济典型案例分析及金融风险防范(一) 摘要:金融危机往往伴随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而爆发。从1636年荷兰郁金香狂热到2007年的金融海啸,几乎十年一轮回,危机像摆脱不了的魔鬼,困绕着各国经济发展,并且几乎所有的危机都从流动性过剩开始,接着出现投机热,最终形成泡沫,而后发生崩溃。每一次经济衰退几乎都与资产泡沫的形成和破灭有着必然联系。资产价格的崩溃将引发大面积的违约,并进一步演变成金融危机。从经济发展史上几次典型的泡沫经济入手,分析泡沫经济与金融风险的强相关关系,提出金融风险防范的建议。 关键词:泡沫经济;典型案例;金融风险;防范繁荣和破产,有序和无序,记忆和失忆,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历史重复上演着惊人相似的一幕。没有一次危机与前一次相同,但是有一些可以应用的普遍原则,忘记这一点就会自担风险。资产泡沫形成与膨胀导致银行风险不断累积,进而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断上升。“金融危机往往伴随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而爆发。”1]1980年以来发生在12个国家和地区的16次较严重的金融危机中,有12次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资产泡沫。然而,每一次经济衰退几乎都与资产泡沫的形成和破灭有着必然联系。资产价格的崩溃将引发大面积的违约,并进一步演变成金融危机。 一、泡沫经济的典型案例分析 (一)从1634年的“郁金香狂热”到1719年的“密西西比泡沫” 从“郁金香狂热(Tulipmania)”到“密西西比泡沫(MississippiBubble)”,上演了经济发展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泡沫经济。荷兰从1634年持续到1637年的“郁金香狂热(Tulipmania)”通常被认为有记载的最初的投机泡沫。郁金香泡沫所炒作的只不过是一种商品,牵涉到的人数有限,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泡沫经济。在荷兰郁金香泡沫迸裂80年后,1719年出现了著名的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堪称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泡沫经济”。 “密西西比泡沫”的起因可以说是金融制度变革的结果。约翰·劳(JohnLaw)在法国历史上第一次尝试了金融创新产品“债转股”实验和大规模的纸币发行。1717年8月,约翰·劳组建西方公司,首先以减息优惠条件替政府偿还债务,借以取得向政府发行银行券的权利,然后用政府的债务作抵押发行股票,政府用银行券向公众还本付息,公众则用银行券购买约翰·劳公司股票。在王室的支持下,约翰·劳一方面大量发行纸币,另一方面大肆扩张公司业务,并且将巨额国债转变为公司的股权,同时允诺高额的股息。因此,信用与实际经济相互促进与扩张,公司的股票急剧上升。1719年7月25日,约翰·劳取得了皇家造币厂的承包权。为了取得铸造新币的权力,印度公司发行了5万股股票,股票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连续疯狂窜升了13个月,涨幅超过了20倍。由于货币的大量供应,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最终人们对股票失去信心,导致股市崩盘,危机的到来是必然结果。1720年5月股市开始崩溃,连续狂跌13个月,跌幅为95%。上演了人类历史上一次最早、最经典的泡沫经济。它最典型、最直接揭示出泡沫的本质特征,在乐观预期的刺激下,信用过度扩张和股票价格上涨相互刺激的典型特征2]。 密西西比泡沫是由货币的大量供应造成的,而经济发展并没有真正达到这个水平,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最终人们对股票失去信心,导致股市崩盘,危机的到来是必然结果。 (二)从1980年代日本的泡沫经济到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 从1950年代起,日本经济步入了高速发展期,在1956—1973年期间,经济增长速度平均为9.3%,是当时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1980年代中后期,由于连年巨额贸易顺差,美国与日本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为了缓解美日贸易矛盾,1985年9月,美日等五个发达工业国家财政部长及五国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PlazaHotel)签定了“广场协议”,旨在降低美元对日元等货币的汇率。“广场协议”的签定直接导致了日元的急剧升值,在“广场协议”生效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日元快速升值达20%。另一方面,为缓和对美贸易关系,日本必须振兴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基于以上两种原因,日本政府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精简)确定

2010年城市经济学复习思考题 说明:问答题请一定展开,否则要扣分。 1.什么是城市经济?它有哪些特征?其地位和作用如何? 城市经济:是指城市空间范围内,以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为主体的经济形式、经济活动或经济体系。 城市经济的特征 1.以工商业为主体 2.以地域空间为组织形式 3.聚集性和高效性 4.开放性和网络性 5.综合性的经济。城市的经济门类多、行业全、设施齐。 城市经济地位和作用:其一,是各部门经济在城市空间范围内的重要纽带。 其二,是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门和核心支柱 其三,加深了社会分工,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其四,对其经济腹地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扶持、引导和推动作用。 另外,推动城市化进程,优化城市环境,从今科技进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发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2.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方法有哪些? 城市化就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非农产业比例不断增加,非农经济活动在一定区域不断集聚或扩散,非农经济的地位越来越高的动态演变过程。 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 单一测度方法主要包括:人口比重测度法、非农业人口测度法和城市土地比重测度法 人口比重测度法,即采用某一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测度城市化水平的方法; 非农业人口测度法,即采用某一地区或城市的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测度城市化水平的方法城市土地比重测度法,采用城市建成区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来反映城市化水平。 复合指标法,主要是城市成长力系数测度法以及城市度测量法 3.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当代中国城市化有哪些特征? 一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即特征) ①时间上:阶段性——城市化规律表现为城乡人口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有序变化和呈现出来的阶段性特征。 ②空间上:地域推进——由城市集聚与扩散机制所决定的城市与区域经济运动规律。 ③质态上:性状与结构变动——在城市性状和结构的变动趋势上,它包括城市职能、城市产业结构和城市规模结构的演变。 ④量态上:数量和规模变化——城市人口迁移和流动规律作用下的城市数目和人口规模变化的规律。 即,初级阶段:大城市数量较少,中小城市较多; 中级阶段:大城市数量增多,中小城市较多; 高级阶段:大城市数量稳定,中小城市较多。 二当代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波动性较大;(二)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 (三)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四)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4.什么是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地方化经济:主要指同一行业或一组密切相关的企业,由于集聚在一个特定的地区,通过产业功能联系所获得的外部经济。 城市化经济:当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城市地区的总产量的上升而下降,或者当经济对企业和行业而言都是外部经济时,就出现了城市化经济。 两者之间的关系: 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是聚集经济的两种类型。其中,地方化经济是一种行业的集聚经济,城市化经济是

我国聚集经济效应下的城市化进程

我国网络货币的发展与政策研究 摘要:随着网络货币规模的迅速膨胀,人们开始忧虑这种新生事物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人民币是否会因此而受到冲击?相关部门对它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是否应该对其采取措施?本文首先通过大量实例的考察,对我国网络货币进行了定义与类型划分;其次在经济学理论基础上,分析了网络货币在当前以及未来对经济所产生的影响;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网络货币;货币职能;经济影响 Abstract:With increasing of the scale of the network currency in China, people start to consider how influence this kind of newly emerging things will have to our life? Whether the Renminbi could therefore be under the impingement? What attitude the relative departments should have towards it? And what policies should be take? In order to answer those questions, the paper firstly, through studying massive cases, gives the definition to our country s network currency, and divides them into three types; Secondly, based on the economics theor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nece, broughted by the network currency, on realistic economy in current years and in the future;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proposals to the

城市经济学考试重点1

城市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关系:两者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土地利用形态是产生城市交通的源泉,决定城市交通的发生、吸引及方式选择,从宏观上决定了城市交通需求及供给模式,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状况要求不同的城市交通模式与之相适应。另一方面,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又对城市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形态产生反作用,交通会改变城市地区的可达性,从而对城市用地的规模、强度及空间分布具有决定性作用。城市中的土地开发会使该地区的交通需求量增加,两者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双向反馈。 城市交通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 1.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布局与城市土地价格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2.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与布局也会影响城市经济的集约程度和人口密度分布。 3.城市交通系统运输条件的改善会极大促进城市和地区经济的发展。 狭义上的基础设施常常接近于我们日常所说的市政公用设施,如给水、排水、电力、燃气、通信、邮政、环卫等,适当放宽则可以经常地包括水利、交通、环保、防灾等一些重要的基础性公用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经济特性:服务的公共性、非竞争性及非排他性;效益的外部性与间接性;自然垄断性与使用的低边际成本;建设的超前性与使用的耐久性;供给的门槛性与连续性;运行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城市基础设施需求的影响因素:城市基础设施现状、城市人口规模、城市性质与职能、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科技发展水平 具有地方公共物品性质和外部性的城市基础设施,一般由政府投入成本,主要包括城市交通系统中的道路、桥梁及场站设施,城市环境系统中的环境保护系统、园林绿化系统、城市防灾系统等设施。 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一般由企业提供,主要包括城市供水与排水系统、城市邮电及通信设施系统、城市能源系统、城市交通系统中的收费性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化的条件:体制市场化、投入资本化、经营主体的企业化、产品的商品化、政府监管的有效性和规范性 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化的政策:政企分离、领域开放、允许竞争、消费有偿、合理定价、财政支持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规划:城市基础设施为城市的规划与布局提供基础、城市规划决定城市基础设施的未来容

城市经济学思考题解全

城市经济学思考题 思考题一 1、城市的功能在现实中是如何体现的? 城市功能的含义:是指一个城市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应有的作用和能力。它可以分为基本功能与特殊功能,或主要功能与辅助功能。(城市的基本功能是指任何城市都具有的功能,它包括城市的载体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城市的特殊功能是指城市所特有的功能,他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拥有的自然资源、历史人文背景有关。) 例如武汉作为汉江和长江交汇处的城市和位于中国中部的特殊地理位置,造就了他九省通衢的特有功能,为其建立中国的物流中心打下了基础。 2、如何理解城市化的一般规律性及其变异现象?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它有其自身的内在发展规律,而这种规律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规律体系组成的,忽视城市化规律体系的完整性或结构特征,在实际工作中就有可能误导城市化发展。城市化规律是由时间、空间、质态和量态四个维度构成的体系。 (一)从时间维度上看,城市化规律表现为城乡人口随着工业化进程发展的有序变化,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学家称之为城市化阶段。 (二)基于空间维度分析,城市化规律表现为由城市“聚集效应”与“扩散效应”所决定的城市与其辐射区域之间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各领域的互动关系。 (三)是基于动力维度分析,城市化规律表现为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发展相互促进,并与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 城市化的变异现象 (1)逆城市化,是指城市化后期大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向大都市的小城镇、非大都市或远方较小都市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这主要是因为城市化中的过度集聚造成的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的城市压力日益增大小从而使人们倾向于迁移至郊区居住。 (2)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结构不协调。一般的发达国家第二三产业比重较大、比较发达,并不依赖于第一产业。而我国过多的依赖与第一、第二产业,不利于城市的经济发展。 3、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是什么?与国民经济的区别体现在哪里? 城市经济是指由工业、商业等各种非农业经济部门聚集而成的地区经济,本质特征就在

城市经济学考题复习.docx

城市经济复习 填空 12345 工业化进程经济组织规模同心圆模式城市发展的 规律 微观经济学 选择 12345678910 C C B D B C A D C D 填空题 12345用地规模经济效益城市经济结构城市经济增长城市空间结构 选择题 12345678910 C C A D B1)D I) 简答题 1.经济区 指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由于地理环境,口然资源,产业结构,经济布局等诸方面的内在联系,(5分)自然形成的地域经济综合体。(5分) 2.房价收入比 某个住宅市场上某个指定时期内销售的住宅的自由市场价格中位数(或平均数)(5分)和该市场上家庭年收入中位数(或平均数)的比值。(5分)

3.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某一生产内部随着生产规模的上升,(5分)生产成木逐渐下降 或效率得以提高的经济现象。(5分) 4.具体谈谈中国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现实意义 规范城市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提高政府对城市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2 分)增加城市政府收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2分)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城市经济发展,(2分)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实施,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2分)落实土地基本国策,有效保护城市郊区农地。(2分) 5.中国城市化滞后工业化进程吗?说出理由。 是(3分)。建国五十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仍然有将近七成的人口生活在广大农村地区,屮国的城市化水平不仅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比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滞后二-|?个百分点。(1分)H前在此间举行的促进小城镇建设研讨会上一些专家指出,城市化滞后己成制约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应该抓住中国城市化的加速阶段,力争每年把城市化的水平一个百分点以上。(2分)中国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副会长浦善新指出,中国城市化在国际上还仍然停留在低收入国家的水平。据统计,截止到一九九八年,按菲农业人口计算,屮国城市化水平约百分Z三V,按国际可比口径计算也仅百分Z三丁五左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水平,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百分之四十以上的平均水平。(2分)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化的速度都达到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的速度,而在中国,建国五十年來城市人口年均增长为百分Z三, 仅比总人口增长率高一点二个百分点,也远远低于屮国工业年均百分之八的增长率。(2分) 简答 1.超前城市化 超前城市化亦称“过度城市化”,(3分)是指城市化水平远远超过了本国的 工业化水平和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3分)表现为没有工业化和没有经济发展的城市化。(4分)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答案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 1 (一)城市化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二)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 1、城市化的三阶段论---城市发展的s型曲线 2、城市化的五阶段论 城镇人口增长系数K = 城镇人口增长规模/总人口的增长规模 1、K<0.5,前城市化社会。 2、0.5≤K<1,城市化初期阶段。 3、K≥1,城市化的中期阶段。 4、城市化水平高于50%,初步进入城市社会。 5、城市化水平高于60%,进入成熟的城市社会 K=0.5、K=1和城市化水平超过50%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三大重要转折点。 (三)大城市超前增长规律 ·表现为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大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于中小城市,并产生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带和城市群。 ·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也即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阶段,大城市超先增长规律表现得最为明显。 2、中国城市化的阶段性特征。 1)1978年以前中国城市化的缓慢增长与停滞阶段 (2)1979年中国城镇人口增长规模超过乡村人口,进入城市化初期阶段。 (3)世纪末中国农村人口开始绝对下降,进入城市化的中期阶段。 2000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城镇人口达到45844万人,比前一年增长6952万人,而同年全国人口仅增长674万人,农村人口比前一年绝对减少6278万人。城市化水平由1999年的30.9%迅速增加到36.2%。 城市化历程 ?1949—1957:城镇化短暂健康发展阶段 ?1958—1960:城市化“大跃进”阶段 ?1961—1976:反城市化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乡人口流动控制松动阶段 3、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在中国能体现吗? 总结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以及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轨迹.认为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在中国不能体现,原因在于中国不具备公民迁徙自由选择和完全的市场经济环境的前提条件;中国城市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工业化率高于城市化率的反常现象,可解释为中国50多年来实行的工业化赶超战略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根据世界城市化的规律判断,我国已进入城市化的加速期.但是,未来几十年城市化水平能否顺利加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4、城市化是越快越彻底越好吗? 答案是否定的,城市化不是越快越好,不是越彻底越好,因为城市化的结果,对于各方面来说,都不只是得到,还会有失去。 城市化每向前推进一步,会带来相应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如果条件不成熟,也可能产生一些人们不愿看到的结果,损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能给政府带来收入,也会使支出增加,如果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支出会多于收入。“城市化政策”需要衡量这些因素,逐步推进,使城市化进程中的“得到”大于“失去”。 有一种观点比较盛行,一些人认为,如果“城市化”早进行几年,珠三角很多地区目前城不城、

《城市经济学》课程标准.pdf

《城市经济学》课程标准 (Urban Economics )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城市经济学是为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本课程以城市为系统研究城市系统经济运行、城市经济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演变规律的科学。学科的主要任务是以经济学的理论为指导,运用多种分析的方法,分析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过程中的各种经济现象,揭示城市经济活动和城市发展规律,为国家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和城市管理政策,为发展城市经济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本课程主要为后续的《城市总体规划》、《村镇规划设计》、《区域规划》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内涵,从宏观和微观的研究角度认识城市与城市系统、城市经济运行、城市经济关系和城市经济规律,为城乡规划专业的学习和实践奠定城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二)具体目标 1、专业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城市与区域运行的经济要素与经济机制,了解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经济学分析方法,掌握基本的城市形成与发展,城市问题与政策,城市管理的经济理论。 2、专业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实际经济问题;课程名称 城市经济学课程编码08054214 课程类型及 性质 专业基础必修考试/考查考查适用专业 城乡规划开课单位建筑系总学时 32 总学分 2

学习掌握从经济实践中探索一般规律和理论概括的思维方法。了解并掌握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内涵,从宏观和微观的研究角度认识城市与城市系统、城市经济运行、城市 经济关系和城市经济规律,具有解决城市公共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3、职业素质目标 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使学生提高观察、思维、推理、判断、分析与解决问 题的能力,形成敬业、守信、高效、协作、精益求精等职业道德与素质,使学生能自 觉树立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及职业习惯的意识。 三、课程设计思路 因《城市经济学》课程理论性、实践性较强,在教学中首先必须采用讲授法与案 例分析法相结合,加深学生对其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我国经济改革、城市发展的现状和不断变化的发展动态同,结合当前形势,部分章节采取课堂分析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 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其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一)课程教学内容 单元一:城市与城市经济学 教学目标:理解城市的定义、主要特征;掌握城市经济的涵义及其地位、主要特征;了解城市经济运行的若干问题、城市经济学基本方面的认定、城市经济学产生与 发展的脉络、城市经济学学科发展的新趋势。 教学内容: 1、基础内容:1.1 城市的经济学透视及其产生动因 1.2 城市经济的界定及若干运行问题 1.3 城市经济学的基本认定及其发展脉络 学时:2 重点:城市的定义、主要特征 难点:城市经济运行的若干问题 教学方法与手段:基本理论与知识的讲解、课堂讨论 2、提高内容: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与相关因素及影响城市化的经济规律。 3、拓展内容:北京市城八区的不同功能定位 单元二:城市化经济分析及中国均衡城市化方针政策 教学目标:理解城市化定义;掌握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方法、集聚经济、城市化经 济与城市化;了解城市化悖论与均衡城市化分析、中国可持续均衡城市化的方针政策 选择。

城市经济学试题1

城市经济学 课程号:6150405 课序号:0 开课系: 一、选择题(根据每小题提干和所给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10分) 1.城市的本质是:()A.人类的一种居住空间 B. 政府等国家机构所在地 C. 社会生产力的一种形式 D. 非农产业的生产集聚地 2.城市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是()A.社会分工 B. 城乡的分离与对立 C. 城市第三产业 D. 城市基础产业 3.引起城市规模经济特性的城市特点是:: A.人口密集性 B. 城市基础设施的不可分性 C. 集聚经济性 D. 三者都不对 4.城市总体布局的核心问题是:() A.城市交通模式 B.城市土地利用模式 C. 城市基础设施模式 D.城市住宅模式 5.如果地租为10,利息率为5%,土地上的资本价格为88,那么土地价格为:()A.90 B.138 C. 288 D.108 6.西方房租政策的基本内涵是:()A.最低房租限制 B.最高房租限制 C.房租浮动限制 D.三者都不对 7.反映城市规模与城市密度之间关系的规律称为:()A.位序-规模分布理论 B.集聚-扩散效应理论 C. 中心-外围分布理论 D.共享-外部效应理论 8.城市公共事业的发展,其实质是对()提出的某种要求。 A.城市性质 B.城市功能 C.城市规模 D.城市环境 9.反映外部效果的城市污染费用指:()A.治理费用 B. 防护费用 C. 设备费用 D. 损害费用 10.反映城市特点的需求指向的城市经济增长模型主要是:()A.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B. 投入产出模型 C. 城市基础部门模型 D. 哈罗德·多马模型

二、案例与观点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有人说,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应当主要走小城镇的道路,因为建设大城市要花很多投资,你认为如何,谈谈你对城市化道路的看法。 2. 有人说城市住宅既是消费品,也是投资品。请根据我国当前城市房地产的现状,谈谈你的看法,为什么? 3.有人说GDP指标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产出潜力的核心指标,你认为如何?请简要说明你的看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