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遗传代谢病诊断治疗试题答案

儿童遗传代谢病诊断治疗试题答案

儿童遗传代谢病诊断治疗试题答案
儿童遗传代谢病诊断治疗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5题,共计100分)

1.以下关于苯丙酮尿症的实验室检查,描述有误的是(20分)答案不确定

A、常用的检查有血浆游离氨基酸分析和尿有机酸分析

B、酶学诊断:二氢蝶呤还原酶缺乏时该酶活性明显升高

C、DNA分析:苯丙氨酸羟化酶、6-丙酮酰四氢喋呤合成酶、二氢喋呤生物还原酶等进行基因诊断

D、尿喋呤图谱分析:用于四氢生物喋呤缺乏症的诊断;高压液相分析尿液中新蝶呤明显增加、生物蝶呤减少

E、苯丙氨酸浓度测定:正常值<120μmol/L(2mg/dl)

2.以下关于高苯丙氨酸血症治疗,有误的是(20分)答案不确定

A、患儿采用高苯丙氨酸配方奶

B、由于每个患儿对苯丙氨酸耐受量不同,需要定期测定苯丙氨酸浓度调整食谱,低苯丙氨酸饮食治疗至少持续到青春期

C、成年患者在妊娠前重新开始饮食控制血苯丙氨酸浓度120~360μmol/L直至分娩

D、家族史的夫妻可进行DNA分析,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基因诊断

E、PKU:一旦确诊立即治疗,治疗目标:维持血苯丙氨酸浓度在120~360μmol/L较为理想

3.以下关于苯丙酮尿症的概念,描述有误的是(20分)答案不确定

A、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PKU是苯丙氨酸羧化酶基因突变导致酶活性降低,苯丙氨酸及其代谢产物在体内蓄积导致疾病

C、PKU是氨基酸代谢障碍中较常见的一种

D、PKU临床表现为智力发育落后,皮肤、毛发色素浅淡,鼠尿臭味

E、我国PKU的患病率约为1:10000

4.以下关于不同年龄血苯丙氨酸理想控制范围,有误的是(20分)答案不确定

A、0~3岁:120~240

B、3~9岁:180~360

C、9~12岁:180~480

D、12~16岁:180~600

E、>16岁:600~900

5.以下关于苯丙酮尿症的临床表现,描述有误的是(20分)答案不确定

A、临床上将所有血苯丙氨酸>120μmol/L称为高苯丙氨酸血症

B、从病因上将高苯丙氨酸血症分二大类: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和PAH的辅酶-四氢生物蝶呤缺乏两类

C、高苯丙氨酸血症治疗方法相同

D、四氢生物蝶呤相关酶缺乏,症状更重

E、新生儿期:出生时正常,大部分无异常表现

一、单项选择题(共5题,共计100分)

1.人体重要的黏多糖不包含有(20分)答案不确定

A、硫酸皮肤素

B、硫酸类肝素

C、硫酸角质素

D、蛋白聚糖

E、硫酸软骨素

2.下列哪项不是黏多糖贮积症Ⅰ型骨骼X线检查的表现(20分)答案不确定

A、管状骨短而粗,皮质不厚,髓腔增宽,干骺端变粗宽

B、颅骨呈长头型,额骨隆突,蝶鞍浅而长,呈小提琴状

C、脊柱椎体呈椭圆形,部分椎体前下缘可呈鸟嘴样突出

D、髂骨翼周围延展,基底部变尖,髋臼不规则

E、肋骨增宽,近端变尖,呈“飘带状”

3.下列哪项不是黏多糖贮积症Ⅰ型的临床表现(20分)答案不确定

A、粗糙面容

B、角膜浑浊

C、智力正常

D、骨骼畸形

E、肝脾肿大

4.黏多糖贮积症除了Ⅱ型为X连锁隐性遗传外,其余类型的遗传方式是(20分)答案不确定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C、X连锁显性遗传

D、X连锁隐性遗传

E、伴性不完全显性遗传

5.下列哪项不是黏多糖贮积症Ⅳ型的临床表现(20分)答案不确定

A、鼻梁下陷,两眼分离

B、角膜混浊

C、骨骼畸形

D、颅盖骨及蝶鞍无异常

E、智力低下

一、单项选择题(共5题,共计100分)

1.糖原贮积症除了GSDⅥ为性连锁遗传外,其余类型的遗传方式是(20分)答案不确定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C、X连锁显性遗传

D、X连锁隐性遗传

E、伴性不完全显性遗传

2.糖原贮积症V型又称McArdle病,是由于以下哪种酶基因缺陷所致的疾病(20分)答案不确定

A、糖原合成酶

B、葡萄糖-6-磷酸酶

C、肌磷酸化酶

D、脱支酶

E、分支酶

3.下列哪项不是糖原贮积症Ⅰa型的临床表现(20分)答案不确定

A、低血糖

B、腹胀、肝肿大

C、高尿酸血症

D、低脂血症

E、发育迟缓

4.下列哪项不是糖原贮积症Ⅴ型的临床表现(20分)答案不确定

A、运动后肌红蛋白尿

B、肌肉肥大

C、运动性肌痉挛

D、进行性肌无力

E、韧带松弛,四肢及指趾细长

5.糖原贮积症Ⅰa型是哪种酶基因缺陷所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20分)答案不确定

A、葡萄糖-6-磷酸酶

B、肌磷酸果糖激酶

C、肌磷酸化酶

D、糖原合成酶

E、肝磷酸化酶激酶

一、单项选择题(共5题,共计100分)

1.关于甲基丙二酸血(尿)症病因描述错误的是(20分)答案不确定

A、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酶酶蛋白缺陷及其辅酶钴胺素(维生素B12)代谢缺陷

B、线粒体钴胺素还原酶缺乏

C、线粒体钴胺素腺苷转移酶缺乏

D、转钴胺素Ⅱ缺陷

E、母亲长期维生素B12摄入过多

2.有关甲基丙二酸血症的治疗,描述有误的是(20分)答案不确定

A、急性期的治疗应以补液、纠碱为主,及时补充蛋白质

B、若急性期患者出现持续高氨血症(血氨>600μmol/L),则需要通过腹透或血液透析去除毒性代谢物

C、对所有甲基丙二酸尿症急性期患者应首先进行大剂量维生素B12试验治疗,1mg/d肌肉注射,3~5d,对照治疗前后尿甲基丙二酸浓度,判断对维生素B12的反应性

D、维生素B12无效型患儿以饮食治疗为主,天然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0.8~1.2g/(kg?d)

E、甲基苯二酸血症长期治疗的饮食治疗原则为低蛋白、高能饮食,减少毒性代谢产物蓄积

3.关于甲基丙二酸血症以下说法有误的是(20分)答案不确定

A、是遗传性有机酸代谢异常中最常见的疾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临床主要表现为早婴期起病,严重的间歇性酮酸中毒,血和尿中甲基丙二酸增多

C、最常见的症状和体征是嗜睡、生长障碍、反复呕吐、脱水、呼吸困难及肌张力低下

D、根据甲基丙二酸辅酶A变位酶缺陷分为完全缺失Mut0和部分缺失Mut-型,其中最严重的是Mut0型

E、甲基丙二酸血症的预后取决于发现早晚与长期治疗,但与疾病类型无关

4.甲基丙二酸血症的临床特点,以下描述错误的是(20分)答案不确定

A、mut0型患者起病最早,80%在生后数小时至1周内发病,类似急性脑病样症状

B、变位酶缺陷患者常较钴胺素代谢异常患者神经系统损害出现晚,病情较轻

C、严重患者合并溶血尿毒综合征,表现为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肾功能衰竭、高血压

D、少数钴胺素代谢异常所致良性甲基丙二酸血症患者可于成年后发病,甚至终身不发病

E、患者肝脏常明显肿大,肝功能异常。骨质疏松较为常见,严重时可导致骨折

5.确诊甲基丙二酸血症的首选方法是(20分)答案不确定

A、尿酮体测定、血气分析等一般生化检查

B、气相-色谱质谱检测尿、血、脑脊液中有机酸和串联质谱检测血丙酰肉碱

C、血中甲基丙二酸浓度检测

D、病理活检

E、脑CT、MRI扫描

一、单项选择题(共5题,共计100分)

1.以下关于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及治疗,描述有误的是(20分)答案不确定

A、肝豆状核变性是目前少数可以对症治疗的多基因遗传病

B、治疗越早,效果越好,故早期诊断尤为重要

C、终身治疗,早治疗可使症状消失

D、低铜饮食

E、促进排铜:铜螯合剂

2.以下关于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现,描述有误的是(20分)答案不确定

A、发病年龄多见于7-12岁

B、最小起病年龄为3岁以下

C、最大可至12岁起病

D、临床表现变异较大

E、整个病程大致可分为:无症状期、发病期

3.以下关于肝豆状核变性WD的概念,描述有误的是(20分)答案不确定

A、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

B、致病基因ATP7B定位于染色体13q14.3

C、ATP7B基因突变导致ATP酶功能减弱或丧失

D、ATP7B基因突变不会引起血清铜蓝蛋白合成减少以及胆道排铜障碍

E、染色体13q14.3编码是一种铜转运P型ATP酶

4.以下关于肝豆状核变性的发病期,描述有误的是(20分)答案不确定

A、肝损害期:疲乏、纳差、呕吐、黄疸、浮肿或腹水

B、神经系统症状:多10岁以前出现,易发现

C、溶血性贫血:约15%患儿在肝病前或同时出现,呈一过性改变

D、肾损伤:肾小管重吸收障碍

E、角膜色素环:常伴神经损伤出现

5.以下关于肝豆状核变性的实验室检查,描述有误的是(20分)答案不确定

A、低血清铜蓝蛋白:与病情、病程和驱铜疗效有关

B、血清铜氧化酶活性:间接反映血清铜蓝蛋白的水平,用于早期诊断WD

C、24小时尿铜排量:未经治疗WD尿铜明显增高,达100-1000ug/24h

D、血清铜测定:大多数患儿血清铜含量显著降低

E、头颅CT、MRI检查:总异常率85%

一、单项选择题(共5题,共计100分)

1.以下哪个病是被证实的第一种母系遗传的疾病(20分)答案不确定

A、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

B、MERRF综合征

C、MELAS综合征

D、KSS综合征

E、Pearson综合征

2.Pearson综合征好发于哪个年龄段(20分)答案不确定

A、婴儿期

B、幼儿期

C、青春期

D、18-20岁

E、35岁以后

3.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典型的首发症状是(20分)答案不确定

A、视物模糊,随后的几个月内出现无痛性和(接近)完全的失明

B、复发性休克、肌病、共济失调、肌阵挛、痴呆和耳聋

C、进行性外部眼肌麻痹和视网膜色素变性

D、肌阵挛性癫痫的短暂发作

E、双侧视神经严重萎缩

4.肌阵挛性癫痫伴碎红纤维病(MERRF综合征)的遗传方式是什么(20分)答案不确定

A、纯质性母系遗传病

B、杂质性母系遗传病

C、母系遗传线粒体疾病

D、散发的

E、纯质的父系遗传病

5.线粒体DNA缺陷的遗传方式是(20分)答案不确定

A、父体对子代的垂直遗传,受子代性别的影响

B、母体对子代的垂直遗传,受子代性别的影响

C、父体对子代的垂直遗传,不受子代性别的影响

D、母体对子代的垂直遗传,不受子代性别的影响

E、都不正确

广宁县儿童遗传代谢病现状及治疗研究

广宁县儿童遗传代谢病现状及治疗研究 目的:调查和了解广宁县新生儿和临床高危儿童遗传代谢病发病现状,并进行疾病筛查和针对性的治疗。方法:选取2013年4-10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出生新生儿和门诊接诊的临床高危0~3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美国API3200型MSMS仪器,应用衍生法试剂进行检测,对阳性结果的新生儿或患儿进行再次检验,仍显示阳性的新生儿或患儿进行召回复查,完善尿气相色谱质谱和其他特殊代谢产物的检测,对确诊的新生儿或患儿给予特殊的饮食或药物治疗。结果:广宁县中医院近2年共进行新生儿和0~3岁儿童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人数22 485例,其中应用串联质谱技术进行筛查为可疑阳性的总例数为1483例,召回1387例,累及检出疾病4种,分别为苯丙酮尿症、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希特林蛋白缺乏症、原发性肉碱缺乏症,发病率为1∶5621;对应相应的疾病给予对应的饮食治疗和药物治疗,诊治率达到100%,进行至少1年的随访,目前未出现明显病情反复。结论:公认为罕见的遗传代谢性疾病在广宁县也存在发病率,应对新生儿和0~3岁的临床高危儿童进行早期的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有利于早期的诊断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不良预后。 标签:广宁县;儿童;新生儿;遗传代谢病;串联质谱 遗传代谢病是因为基因突变而引起的酶缺陷、细胞膜功能异常或受体缺陷,进而导致机体代谢紊乱,中间或旁路代谢产物发生蓄积,或中末代谢产物缺乏而引起的一组具有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其中包括脂肪酸、氨基酸和有机酸代谢疾病,疾病种类较丰富,总发病率最高可达1∶3000,占据先天缺陷疾病的主要位置[1]。这些疾病往往给患者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能够造成患病儿童发生严重的智力障碍,甚至危及生命健康安全,但这些疾病通过早期的筛查和治疗能够达到治疗目的,在症状出现前筛查出疾病风险对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国外科学家就将串联质谱应用于筛查遗传代谢病中,经过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不断探究,通过多种同位素内标实现一次性检测多种物质,实现了快速高效的筛查效果。为了解广宁县儿童遗传代谢病现状,笔者所在医院对新生儿和门诊患儿进行串联质谱筛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10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出生新生儿1124例;门诊患儿21 361例,其中门诊接诊的临床高危0~3岁儿童1285例作为研究对象。新生儿中男698例,女426例;临床高危儿童中男784例,女501例。 1.2 方法 新生儿标本采集,于新生儿出生后3 d进行血液样本采集,采取末梢血或足跟血3滴作为样本滴于专用滤纸上,将滤纸常温下自然干燥处理,送入疾病筛查

医院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实验室检测技术规范

医院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实验室检测技术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承担新生儿苯丙酮尿症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等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实验室检测的医疗机构。 一、基本要求 (一)机构设置。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按照本区域规划指定具有能力的医疗机构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中心,其实验室年筛查检测量应当达3万人次以上。 (二)人员要求。 1.实验室负责人:与医学相关的本科以上学历,高级职称,具有儿科或临床检验工作经验,从事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工作5年以上,掌握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网络运作和管理。 2.实验室技术人员:中专以上学历,从事检验工作2年以上,具有技师以上职称,接受过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并取得技术合格证,包括:(1)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的目的、原则、方法及网络运行; (2)所筛查病种的相关知识; (3)滤纸干血片采集、保存、处理的相关知识; (4)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操作; (5)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结果的定量和定性判断; (6)实验室质量控制的基本技能; (7)生物安全等相关知识。

3.文案人员: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文字处理及统计)技术且有档案管理的工作经验。 (三)设备要求。 注:以上设备可根据筛查量、实验方法及筛查病种适当调整。 (四)房屋要求。 1.实验室用房2间,使用面积至少40平方米以上。 2.综合用房2间,至少20平方米以上,用于滤纸干血片的验收、计算机录入和资料登记保存。 3.血片储藏室或冷库1间,用于滤纸干血片的长期保存。 4.房屋面积应当根据筛查量及筛查病种适当增加。

二、实施原则与职责 (一)必须符合《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及《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 (二)收到标本应当在24小时内登记,不符合要求的标本应当立即退回重新采集。 (三)采用国家规定的实验方法,且具有国家批准文号的试剂和设备进行检测。 (四)必须接受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的质量监测和检查。 (五)检测结果及时反馈,发现漏检病例,须寻找原因。 (六)必须建立以下实验室规章制度: 1.人员分工责任制度。 2.各种技术操作程序。 3.质量控制管理制度。 4.仪器管理及校准制度。 5.试剂材料管理制度。 6.标本登记保存制度。 7.安全制度。 8.应急预案。 (七)实验室检测结果和资料保存完整,内容包括: 1.不符合要求退回的血片标本信息,应当注明原因及日期。 2.每次检测结果的原始资料,包括标准曲线、质控结果、筛查结果等。 3.有关质量控制资料,包括室内质控图、实验室间质量评价结果

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doc资料

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 讲师:宛南鑫 一、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指在新生儿期对严重危害新生儿健康的先天性、遗传性疾病施行专项检查。提供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母婴保健技术。 二、全国新生儿疾病筛查病种包括: 1、苯丙酮尿症(PKU); 2、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 3、6磷酸葡萄糖胱氢酶缺乏症(G6PD); 4、新生儿听力障碍。 三、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的筛查程序包括血片的采集、送检、实验室检测、阳性病全确诊治疗。 听力筛查程序:包括初筛、复筛、阳性病全确诊治疗。 四、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意义 对社会:是一项减少婴幼儿死亡和儿童残疾、提高人口素质的公共卫生举措。 对新生儿群体:是一项专项的保健技术服务。 对家庭:是一项家庭成员专项健康评价。 对新生儿个体:是一次非常必要的专项体检。 对提高人口素质、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都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五、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采血技术

1、采血目的:(1)筛查苯内酮尿症(PKU); (2)筛查甲状腺机能减症(CH); (3)筛查6磷酸葡萄糖缺乏症(G6PD)。 2、发病机制: 分解苯丙氨酸羟化酶作用 (1)蛋白质苯丙氨酸酷氨酸多巴 苯丙酮酸苯乳酸黑色素多巴胺 苯乙酸血液损伤脑组织去甲肾上腺素 (2)先天性甲状腺机能低下是:甲状腺功能低下或功能不全致使甲状腺素分泌较少所致。 (3)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所致。 3、血片采集的重要性 血片采集是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技术流程中早重要的环节,血片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实验室检测结果,血片采集得不合格,就会出现假阴性或漏检或者假阴性,带来不必要的重复采血,同时带给监护人很大的精神负担。因为采血不合格而造成延误检测结果,影响及时治疗。 4、合格的血样标本应该是: (1)血斑值大于或等于8mm。

遗传性和代谢性疾病

第十五章遗传性和代谢性疾病 第一节概述 一、染色体病 染色体病是由于先天性染色体数目异常或结构畸变引起的具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综合征,是先天性多发畸形、不明原因智力发育迟缓以及胎儿自然流产的

重要原因。染色体畸变在活产新生儿中的发生率为0.5%~1%。 1.临床表现 染色体病按畸变累及染色体的不同分为常染色体病和性染色体病 常染色体病常染色体病是指由于1~22号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所引起的疾病 其共同的临床表现是先天性非进行性智力低下、生长发育迟缓、伴有面部、四肢、内脏的多发畸形以及皮肤纹理的改变

性染色 体疾病 性染色体疾病是指由于X或Y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所引起的 疾病 其共同的临床表现为性发育不全或两性畸形,部分患者表现为生 殖力下降、继发性闭经、智力落后等 2.诊断方式 染色体核型分析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 二、遗传代谢性疾病 遗传代谢性疾病是指由于人体内某些酶、膜及受体等生物活性物质的遗传缺陷而导致的疾病,大多为单基因遗传病,约80%以上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1.临床表现 ①新生儿期 新生儿期即发病者病情通常较严重。 ①新生儿期 神经系统 症状 是新生儿期最先出现的常见症状 吸吮和喂养困难

呼吸异常或暂停 消化系统 症状 拒食、呕吐、腹泻 持续黄疸伴生长迟缓 肝大伴低血糖和惊厥 心血管症 状 心力衰竭、心脏畸形、心律异常 代谢紊乱 尿液异味、尿酮阳性、低血糖、高氨血症、代谢性酸中毒、乳 酸酸中毒、酮中毒 ②反复发作的遗传代谢性疾病的急性症状 约1/3遗传代谢性疾病患儿有无症状期,甚或迟至青春期或成人期才发病,感染发热、饥饿、摄食大量蛋白质食物、疫苗接种等可能为发病诱因,患儿在两次发作间期可完全正常。 ③慢性渐进性表现 消化系 统症状 食欲不佳、喂养困难、慢性呕吐和腹泻 神经系 统症状 进行性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惊厥、感觉障碍及其他中枢和外周 神经功能异常较常见 进展缓慢者有生长发育迟缓、喂养困难、肌张力低下、共济失 调和与外界交流困难等非特异性症状

小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病的诊断和治疗

小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病的诊断和治疗 遗传代谢病是因维持机体正常代谢所必需的某些由多肽和(或)蛋白组成的酶、受体、载体及膜泵生物合成发生遗传缺陷,即编码这类多肽(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而导致的疾病。又称遗传代谢异常或先天代谢缺陷。遗传代谢病就是有代谢功能缺陷的一类遗传病,多为单基因遗传病,包括代谢大分子类疾病:包括溶酶体贮积症(三十几种病)、线粒体病等等,代谢小分子类疾病:氨基酸、有机酸、脂肪酸等。遗传代谢病一部分病因由基因遗传导致,还有一部分是后天基因突变造成,发病期不仅仅是新生儿,覆盖全年龄阶段。1病因遗传代谢病致病原因定位在13q14.3,其发病机制迄今未名,现认为其基本代谢缺陷是肝脏不能正常合成血浆铜蓝蛋白,铜与铜蓝蛋白的结合力下降以致自胆汁中排出铜量减少。人铜蓝蛋白基因位于3q23—25,其基因突变与本病相关,目前发现6种移码突变导致编码蛋白功能障碍铜蓝蛋白无法与铜结合。铜是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人体新陈代谢所需的许多重要的酶,如过氧化物歧化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酪氨基酶、赖氨酸氧化酶和铜蓝蛋白等,都需铜离子的参与合成。但机体内铜含量过多、高浓度的铜会使细胞受损和坏死,导致脏器功能损伤。其细胞毒性可能铜与蛋白质、核酸过多结合,或使各种膜的脂质氧化,或是产生了过多的氧自由基,破坏细胞的线粒体、溶酶体等。2临床表现神经系统异常、代谢性酸中毒和酮症、严重呕吐、肝脏肿大或肝功能不全、特殊气味、容貌怪异、皮肤和毛发异常、眼部异常、耳聋等,多数遗传代谢病伴有神经系统异常,在新生儿期发病者可表现为急性脑病,造成痴呆、脑瘫、甚至昏迷、死亡等严重并发症。1.尿液异常气味、酮体屡次阳性等提示有代谢缺陷病的可能性;尿液中的α-酮酸可用2,4-二硝基苯肼法(DNPH)测试,判断有无有机酸尿的可能。2.低血糖新生儿低血糖可以是由摄人食物中的某些成分所诱发,也可能是因为内在代谢缺陷而不能保持血糖水平,或者由于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当新生儿低血糖发生于进食以后、补给葡萄糖的效果不显;或伴有明显的重症酮中毒和其他代谢紊乱;或经常发作时,均提示遗传性代谢缺陷的可能性,应考虑以下情况:(1)内分泌缺乏如胰高糖素缺乏、多种垂体激素缺乏(垂体发育不全)、原发性肾上腺皮质或髓质功能减低等,内分泌过多如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胰岛细胞增多症;(2)遗传性碳水化合物代谢缺陷如I型糖原累积病、果糖不耐症、半乳糖血症、糖原合成酶缺乏、果糖l,6-二磷酸酶缺乏;(3)遗传性氨基酸代谢缺陷如枫糖尿症、丙酸血症;甲基丙二酸血症、酪氨酸血症等。低血糖发生急骤者,临床呈现高音调哭闹、发绀、肌张力减低、体温不升、呼吸不规则、呕吐、惊厥、昏迷等症状;起病隐匿者则以反应差、嗜睡、拒食等为主。 3.高氨血症除新生儿败血症和肝炎等所引致的肝功能衰竭以外,新生儿期的高氨血症常常是遗传代谢病所造成,且起病大都急骤。患儿出生时正常而在喂食奶类数日后逐渐出现嗜睡、拒食、呕吐、肌力减退、呻吟呼吸、惊厥和昏迷,甚至死亡。有时可见到交替性肢体强直和不正常动作等。许多代谢缺陷可导致高氨血症,由尿素循环酶缺陷引起者常伴有轻度酸中毒;而由于支链氨基酸代谢紊乱引起的则伴中、重度代谢性酸中毒。3检查1.遗传代谢病的种类种类繁多,涉及到各种生化物质在体内的合成、代谢、转运和储存等方面的先天缺陷根据累及的生化物质,可分为以下几类:(1)大分子类①溶酶体贮积症主要包括:戈谢病、法布里病(Fabry病)、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GM2黑蒙性痴呆(T ay-Sachs病)、Sanhoff病、尼曼-匹克病、糖原贮积症II 型(pompe)、岩藻糖苷贮积症、甘露糖苷贮积症、β-甘露糖苷增多症、天冬氨酰氨基葡糖尿症、MPSⅠ、MPSⅡ、MPSⅢA、MPSⅢB、MPSⅢC、MPSⅢD、MPSⅣA、MPSⅣB、MPSⅥ、MPSⅦ、MPSIX、MLⅡ及Ⅲ、NCL婴儿型、NCL晚期婴儿型、Farber病、唾液酸贮积症、Wolman病等等。②线粒体病主要包括:母系遗传Leigh综合征,线粒体肌病,多系统疾病:心肌病、进行性眼外肌麻痹、Leer遗传性视神经病、线粒体肌病、肌病、糖

遗传代谢病

什么是遗传代谢病 遗传代谢病( Inherited Metabolic Disorders,IMD)又称遗传代谢 异常或先天代谢缺陷(Inborn Errors of Metabolism,IEM),是指维持机 体正常代谢所必需的某些酶、载体及受体等物质生物合成发生缺陷而导 致机体生化代谢紊乱,造成中间或旁路代谢产物蓄积,或终末代谢产物 缺乏,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的一类遗传性疾病,多为单基因遗传病, 包括氨基酸、有机酸、脂肪酸等先天性的代谢缺陷。遗传代谢病有如下 特点: ·遗传代谢病病种繁多,医学界目前已发现近1000种; ·单病种发病率虽然较低,但总体发病率可达活产婴儿的1/500; ·我国每年约有2000万新生儿,患遗传代谢病的新生儿总数超过3万人;·遗传代谢病不是新生儿的“专利”,儿童、青少年、中老年人均可 发病。 二、遗传代谢病的危害 部分遗传代谢病发病较早,在新生儿期即可发病;有些遗传代谢病 发病较晚,在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甚至晚年才发病。如果不及早 发现、及时治疗,对身体将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常见的较严重损害包括:1、神经系统损伤:80%以上的患者神经系统受到损伤,导致脑瘫、智力 低下、顽固性抽搐、神经功能异常等一系列严重损害,甚至引起昏迷 或死亡。 2、多脏器损害:70%以上的患者多脏器受到损害,如肝脏肿大、肝功能 不全、肾损伤、黄疸、青光眼、白内障、容貌怪异、毛发异常、耳聋 等。 3、终身残疾:遗传代谢病严重影响患儿的智力及体格发育,如未及早发现,及时治疗,约40%以上的患儿终身残疾,相当多的患儿在确诊和 治疗之前即已致残或死亡。 4、其他影响:遗传代谢病可引起不孕不育、抑郁症、精神病、老年痴呆等。 三、遗传代谢病的临床表现 遗传代谢病的临床特点:一般0-3个月为蓄积期,常无显著异常; 多数患者在4 - 12个月发病,一岁以后亦有发病案例。遗传代谢病患儿早 期常无症状,因而极易漏诊;发病初期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当出现 典型症状时,往往已经对患儿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害。 遗传代谢病病种繁多,临床表现复杂。同一种疾病,不同患者、不 同时期发病常有不同的表现,个体差异很大。主要临床表现如下: 1、神经系统异常:是遗传代谢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育异 常/倒退、智力低下、惊厥、共济失调、椎体外系运动障碍等。 2、消化系统表现:主要表现为拒食、呕吐、腹泻、持续黄疸伴生长障碍、肝大伴有低血糖和惊厥、肝衰竭等。 3、代谢紊乱:以低血糖、高氨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最为常见,常表现为 嗜睡、喂养困难、发作性呕吐、呼吸异常等。 4、特殊气味:如苯丙酮尿症患者有“鼠尿味”、枫糖尿症患者有“枫糖 浆味”、异戊酸血症患者有“汗脚味”、多种羧化酶缺乏症患者有 “猫尿味”等。

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

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 目的 通过健康教育、喂养指导和药物治疗等干预措施,对患有营养性疾病的儿童进行管理,及时矫正其营养偏离,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管理对象 辖区内0~6岁(7岁以下)健康检查筛查出的患营养性疾病的儿童。 管理内容 (一)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1.评估及分类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分别以体重/年龄、身长(身高)/年龄和体重/身长(身高)为评估指标,采用标准差法进行评估和分类,测量值低于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为低体重、生长迟缓和消瘦。 (1)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或小于胎龄儿。 (2)喂养不当,如乳类摄入量不足、未适时或适当地进行食物转换、偏食和挑食等。 (3)反复呼吸道感染和腹泻,消化道畸形,内分泌、遗传代谢性疾病及影响生长发育的其他慢性疾病。 3.干预 (1)喂养指导进行喂养咨询和膳食调查分析,根据病因、评估分类和膳食分析结果,指导家长为儿童提供满足其恢复正常生长需要的膳食,使能量摄入逐渐达到推荐摄入量(RNI)的85%以上,蛋白质和矿物质、维生素摄入达到RNI的80%以上。 (2)管理 1)随访:每月进行营养监测、生长发育评估和指导,直至恢复正常生长。 2)转诊:重度营养不良儿童,中度营养不良儿童连续2次治疗体重增长不良、或营养改善3~6个月后但身长或身高仍增长不良者,需及时转上级妇幼保健机构或专科门诊进行会诊或治疗。转诊后,应定期了解儿童转归情况,出院后及时纳入专案管理,按上级妇幼保健机构或专科门诊的治疗意见协助恢复期治疗,直至恢复正常生长。 3)结案:一般情况好,体重/年龄或身长(身高)/年龄或体重/身长(身高)≥M-2SD即可结案。 4.预防 (1)指导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采用特殊喂养方法,定期评估,积极治疗可矫治的严重先天畸形。 (2)及时分析病史,询问儿童生长发育不良的原因,针对原因进行个体化指导;对存在喂养或进食行为问题的儿童,指导家长合理喂养和行为矫治,使儿童体格生长恢复正常速度。 (3)对于反复患消化道、呼吸道感染及影响生长发育的慢性疾病儿童应及时治疗。 (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1.评估及分度 (1)评估指标 1)血红蛋白(Hb)降低:6月龄~6岁<110 g/L。由于海拔高度对Hb值的影响,海拔每升高1000

遗传代谢病

遗传代谢病 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新生儿科郑军 一、定义遗传病代谢病(inherited metabolic disorders IMD)又称先天性代谢缺陷病(inborn error of metabolism IEM), 是遗传性生化代谢缺陷的总称。是因维持机体正常代谢的某种酶、载体蛋白、膜或受体等的编码基因发生突变,导致其编码的产物功能发生改变,而出现相应的病理床症状的一类疾病。 大多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在父母有同宗病史、曾有不明原因新生儿死亡、家族中有同样严重疾病史时,临床医师应警惕IEM可能。某些IEM如尿素循环病-鸟氨酸转氨甲酰酶(OTC)缺乏为X连锁疾病。 先天代谢病(IEM)患儿一般出生时表现正常。新生儿期发病者一般在出生后数小时或数天出现症状。因新生儿应急反应和代偿能力有限,先天代谢病常与感染、严重心肺功能不良等疾病的临床表现类似。当出现有这些非特异表现时高度怀疑先天代谢病很重要,因大多数疾病如果不及时诊治会很快导致死亡。即使某些代疾病目前尚无法治疗,但明确诊断对以后妊娠的产前诊断会有关键作用。 二、发生率虽然每一种先天代谢病都比较罕见,但因其种类繁多,故其总发生率可高达1/2000。约有100种先天代谢病在新生儿期会出现临床表现。 三、临床特点 1、孕期孕有长链3-羟辅酶A脱氢酶缺乏(LCHADD)及其它脂肪酸氧化疾病胎儿的孕妇可在孕期发生急性脂肪肝及溶血、肝酶升高、血小板减少(HELLP综合征)。但大多数IEM孕期正常。 2、发病时间、方式根据新生儿期出现时间及方式划分二组。中毒型典型病程是出生时表现健康、无症状,随后临床进行性恶化。首发症状一般是喂养困难、呕吐、继而神经症状恶化,有嗜睡、呼吸暂停、惊厥、昏迷。典型疾病为有机酸中毒、尿素循环病(UCD)。能量缺乏型,最常见表现为势不可挡的神经系统表现,呼吸暂停、惊厥、昏迷,没有无症状期。此组疾病有线粒体、微体病,非酮性高甘氨酸血症(NKH),钼辅助因子缺乏,原发乳酸酸中毒。 3、临床表现有以下一种/多种表现: 1).神经系统异常脑病,惊厥,肌张力异常。脑病、惊厥常见于有机酸中毒、UCD、枫糖尿病(MSUD)、脂肪酸氧化缺陷、先天乳酸酸中毒。惊厥可见于维生素B6依赖惊厥、对叶酸有反应的惊厥、NKH、亚硫酸氧化酶缺乏、微体病、呼吸链病。 2).酸碱平衡异常代谢性酸中毒+阴离子间隙(AG)升高是许多IEM重要的实验室特征。可疑IEM、代谢性酸中毒患儿的检查流程图见Fig1。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及AG升高的疾病有:有机酸中毒,脂肪酸氧化缺陷,原发乳酸酸中毒(糖原异生、葡萄糖生成、丙酮酸代谢、三羧酸循环、呼吸链缺陷)。测定乳酸/丙酮酸比值有助于区别各种原发乳酸酸中毒(Fig1)。高氨综合征伴有呼吸性碱中毒。 3).低血糖低血糖在新生儿较常见。持续严重低血糖而无其它原因时应考虑IDM可能。低血糖伴代谢性酸中毒提示有机酸中毒/糖原异生异常,如糖原贮积病Ⅰ、果糖1,6-二磷酸酶缺乏。非酮性低血糖是脂肪酸氧化缺陷的标志。持续低血糖检查流程图见Fig.2.

执业医师考点【儿科学】第六单元-------遗传性疾病

第六单元遗传性疾病 第一节21-三体综合征 21-三体综合征(又称先天愚型或Down综合征)属常染色体畸变,是染色体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其发生主要是由于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或受精卵在有丝分裂时21号染色体发生不分离,使胚胎体细胞内存在一条额外的21号染色体。母亲年龄愈大,本病的发生率愈高。 一、临床表现 21-三体征患儿的主要特征为智能低下,体格发育迟缓,特殊面容。 1. 智能低下: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智能低下,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明显. 2. 生长发育迟缓:出生身长和体重均较正常儿低,身材矮小,头围小,骨龄落后于年龄,出牙延迟且常错位。运动发育和性发育延迟。四肢短,手指粗短,小指向内弯曲。肌张力低下,韧带松弛,关节可过度弯曲,腹膨隆,可伴有脐疝。 3. 特殊面容:眼距宽,眼裂小,眼外侧上斜。鼻根低平,外耳小,硬腭窄小,舌常伸口外,流涎多。 4. 皮肤纹理特征:通贯手,atd角增大;第4、5指桡箕增多;脚拇趾球胫侧弓形纹,第5趾只有一条指褶纹。 5. 其他:可伴有其他畸形如先天性心脏病等,易患各种感染,白血病的发生率增高。 【真题库】21-三体综合征的特点不包括(2002) A眼裂小,眼距宽 B张口伸舌,流涎多 C皮肤粗糙增厚 D常合并先天性畸形 E精神运动发育迟缓 答案:C 二、细胞遗传学诊断 按染色体核型分析可将21-三体综合征患儿分为三型。 (一)标准型约占患儿总数95%左右,是由于亲代(多数为母亲)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时21号染色体不分离所致。患儿体细胞染色体为47条,有一个额外的21号染色体,核型为47,XX(或XY),+21。双亲核型大都正常。 【真题库】唐氏综合征患儿染色体核型标准型为 A.46,XX,-14,+t(14q21q) B.47,XX,+21 C.45,XX,-14,-21,+t(14q21q) D.47,XXX E.46,XX,-21,+t(21q21q) 答案:B (二)易位型发生在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的相互易位,其额外的21号染色体长臂易位到另一近端着丝粒染色体上。分为二类: ①D/G易位:最常见。D组中以l4号染色体为主,其核型为46,XX(或XY),一l4,十t(14q 21q),少数为l5号。这种易位型患儿约半数为遗传性,即亲代中有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携带者,核型为45,XX(或XY),-l4.-21,+t(14q 21q); ②C/G易位:是由于G组中两个21 号染色体发生着丝粒融合,形成等臂染色体,核型为46,XY(或XX),-21,+t(21q21q),或一个21号易位到一个22号染色体上,即46,XY

新生儿47种遗传代谢病明细

47种遗传代谢病病种明细 18种氨基酸代谢病 1 氨甲酰磷酸合成酶缺乏症 2 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 3 酪氨酸血症Ⅰ型(延胡索酰乙酰乙酰水解酶) 4 酪氨酸血症Ⅱ型(酪氨酸转氨酶) 5 酪氨酸血症Ⅲ型(4-羟基-苯基-丙酮酸氧化酶) 6 枫糖尿病(支链α-酮酸脱氢酶) 7 瓜氨酸血症Ⅰ型(精胺丁二酸合成酶) 8 瓜氨酸血症Ⅱ型(天冬氨酸谷氨酸载体【柠檬酸】) 9 精胺丁二酸酶缺乏症(精胺丁二酸裂解酶,又称精氨琥珀酸裂解酶缺乏症) 10 高精氨酸血症(精氨酸酶) 11 高胱氨酸尿血症(胱硫醚β合成酶【CBS】,又称同型半胱氨酸血症I型) 12 高蛋氨酸血症(甲硫氨酸腺苷三磷酸钴胺素腺苷转移酶) 13 组氨酸血症 14 鸟氨酸-5-转氨酶缺乏症 15 非酮性高甘氨酸血症 16 高脯氨酸血症 17 5-羟脯氨酸血症 18 高鸟氨酸血症-高血氨症-高同型瓜氨酸尿症综合症 14种有机酸代谢病 1 甲基丙二酸血症 2 丙酸血症(丙酰辅酶A羧化酶) 3 异戊酸血症(异戊酰辅酶A脱氢酶) 4 戊二酸血症Ⅰ型(戊二酰辅酶A脱氢酶) 5 生物素酶缺乏症 6 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 7 3-甲基巴豆酰辅酶A羧化酶缺乏症(3-甲基巴豆酰辅酶A羧化酶,α,β) 8 3-甲基戊烯二酸血症(3-甲基戊二烯二酰辅酶A水解酶) 9 3-羟基-3-甲基戊二酸血症(3-羟基-3-甲基戊二酰基辅酶A裂解酶) 10 β酮基硫解酶缺乏症(β酮基硫解酶) 11 2-甲基-3-羟基丁酸血症(2-甲基-3-羟基丁酰辅酶A脱氢酶) 12 丙二酸血症(丙二酰辅酶A脱羧酶) 13 2-甲基丁酰甘氨酸尿症(2-甲基丁酰辅酶A脱氢酶) 14 异丁酰甘氨酸尿症(异丁酰基-辅酶A脱氢酶) 15种脂肪酸氧化缺陷疾病 1 原发性肉碱缺乏症 2 肉碱棕榈酰转移酶缺乏症Ⅰ型(肉碱棕榈酰Ia 型) 3 肉碱棕榈酰转移酶缺乏症Ⅱ型(肉碱棕榈酰II 型) 4 肉碱-酰基肉碱的移位酶缺乏症(肉碱-酰基肉碱移位酶) 5 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 6 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 7 极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极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 8 短链左-3-羟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短链左-3-羟酰基辅酶A脱氢酶) 9 长链羟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长链-3-羟脱氢酶) 10 戊二酸血症Ⅱ型(电子转移黄素蛋白[ETF;ɑ,β亚基、ETFDH])

三基培训考试儿科学遗传代谢性疾病

三基培训考试儿科学遗传代谢性疾病 (总分:80.00,做题时间:60分钟) 一、 第三章儿内科基础知识与基础理论 (总题数:1,分数:0.00) 二、名词解释(总题数:6,分数:6.00) 1.低苯丙氨酸饮食 (分数:1.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低苯丙氨酸饮食:为治疗苯丙酮尿症的特殊饮食方法:对患儿给予特制的低苯丙氨酸奶粉,添加辅食时以淀粉、蔬菜和水果等低蛋白食物为主。) 解析: 2.Wilson病 (分数:1.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Wilson病:又称肝豆状核变性。由于肝脏合成铜蓝蛋白缺陷而发生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以肝脏、神经受损和角膜色素环(K-F环)为主,还可有其他多脏器损害。确诊需依靠血清铜蓝蛋白测定、肝活检等检查。) 解析: 3.黏多糖病 (分数:1.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黏多糖病:是一组由于酶缺陷造成酸性黏多糖分子不能降解的疾病。临床表现以体格智能发育障碍、肝脾肿大、眼部异常等多脏器受损为主。确诊需依靠尿液黏多糖测定、酶学及DNA分析、骨骼X线等检查。) 解析: 4.糖原累积病 (分数:1.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糖原累积病:是一类由于先天性糖原合成或分解的酶缺乏造成的糖原代谢障碍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低血糖、生长发育落后、肌肉松弛、腹部膨隆等异常,但智能多正常。确诊需依靠血糖、糖耐量试验、血液生化分析、X线等检查。) 解析: 5.Down综合征 (分数:1.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Down综合征:又称先天愚型或21-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异常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特殊面容、体格智能发育落后、皮肤纹理异常等。根据核型特征分为标准型、异位型和嵌合型。) 解析: 6.苯丙酮尿症 (分数:1.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苯丙酮尿症:由于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而导致的氨基酸代谢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以神经系统异常、特殊外貌、皮肤湿疹、呕吐、尿或汗液有鼠尿臭味为主。) 解析:

儿童遗传代谢病诊断治疗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5题,共计100分) 1.以下关于苯丙酮尿症的实验室检查,描述有误的是(20分)答案不确定 A、常用的检查有血浆游离氨基酸分析和尿有机酸分析 B、酶学诊断:二氢蝶呤还原酶缺乏时该酶活性明显升高 C、DNA分析:苯丙氨酸羟化酶、6-丙酮酰四氢喋呤合成酶、二氢喋呤生物还原酶等进行基因诊断 D、尿喋呤图谱分析:用于四氢生物喋呤缺乏症的诊断;高压液相分析尿液中新蝶呤明显增加、生物蝶呤减少 E、苯丙氨酸浓度测定:正常值<120μmol/L(2mg/dl) 2.以下关于高苯丙氨酸血症治疗,有误的是(20分)答案不确定 A、患儿采用高苯丙氨酸配方奶 B、由于每个患儿对苯丙氨酸耐受量不同,需要定期测定苯丙氨酸浓度调整食谱,低苯丙氨酸饮食治疗至少持续到青春期 C、成年患者在妊娠前重新开始饮食控制血苯丙氨酸浓度120~360μmol/L直至分娩 D、家族史的夫妻可进行DNA分析,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基因诊断 E、PKU:一旦确诊立即治疗,治疗目标:维持血苯丙氨酸浓度在120~360μmol/L较为理想 3.以下关于苯丙酮尿症的概念,描述有误的是(20分)答案不确定 A、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PKU是苯丙氨酸羧化酶基因突变导致酶活性降低,苯丙氨酸及其代谢产物在体内蓄积导致疾病 C、PKU是氨基酸代谢障碍中较常见的一种 D、PKU临床表现为智力发育落后,皮肤、毛发色素浅淡,鼠尿臭味 E、我国PKU的患病率约为1:10000 4.以下关于不同年龄血苯丙氨酸理想控制范围,有误的是(20分)答案不确定 A、0~3岁:120~240 B、3~9岁:180~360 C、9~12岁:180~480 D、12~16岁:180~600 E、>16岁:600~900 5.以下关于苯丙酮尿症的临床表现,描述有误的是(20分)答案不确定 A、临床上将所有血苯丙氨酸>120μmol/L称为高苯丙氨酸血症 B、从病因上将高苯丙氨酸血症分二大类: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和PAH的辅酶-四氢生物蝶呤缺乏两类 C、高苯丙氨酸血症治疗方法相同 D、四氢生物蝶呤相关酶缺乏,症状更重 E、新生儿期:出生时正常,大部分无异常表现 一、单项选择题(共5题,共计100分)

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讲课教案

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 病筛查

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 讲师:宛南鑫 一、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指在新生儿期对严重危害新生儿健康的先天性、遗传性疾病施行专项检查。提供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母婴保健技术。 二、全国新生儿疾病筛查病种包括: 1、苯丙酮尿症(PKU); 2、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 3、6磷酸葡萄糖胱氢酶缺乏症(G6PD); 4、新生儿听力障碍。 三、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的筛查程序包括血片的采集、送检、实验室检测、阳性病全确诊治疗。 听力筛查程序:包括初筛、复筛、阳性病全确诊治疗。 四、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意义 对社会:是一项减少婴幼儿死亡和儿童残疾、提高人口素质的公共卫生举措。 对新生儿群体:是一项专项的保健技术服务。 对家庭:是一项家庭成员专项健康评价。 对新生儿个体:是一次非常必要的专项体检。 对提高人口素质、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都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五、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采血技术 1、采血目的:(1)筛查苯内酮尿症(PKU); (2)筛查甲状腺机能减症(CH); (3)筛查6磷酸葡萄糖缺乏症(G6PD)。 2、发病机制: 分解苯丙氨酸羟化酶作用 (1)蛋白质苯丙氨酸酷氨酸多巴 苯丙酮酸苯乳酸黑色素多巴胺 苯乙酸血液损伤脑组织去甲肾上腺素 (2)先天性甲状腺机能低下是:甲状腺功能低下或功能不全致使甲状腺素分泌较少所致。 (3)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所致。 3、血片采集的重要性 血片采集是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技术流程中早重要的环节,血片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实验室检测结果,血片采集得不合格,就会出现假阴性或漏检或者假阴性,带来不必要的重复采血,同时带给监护人很大的精神负担。因为采血不合格而造成延误检测结果,影响及时治疗。 4、合格的血样标本应该是:

遗传代谢性疾病-2

遗传代谢性疾病-2 (总分:4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2型题(总题数:22,分数:22.00) 1.女孩,10岁。体型矮小,缺乏第二性征,乳房不发育,无腋毛、阴毛,胸宽,双乳头相距较远,且智能障碍,伴有颈蹼、颈短,下颌小,腭弓高,临床拟诊为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征(Turner综合征)。以下最具有诊断价值的是 ?A.体型矮小 ?B.性发育幼稚型 ?C.染色体核型分析 ?D.尿中雌激素减少 ?E.原发性闭经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2.男婴,1岁半,因智力发育障碍,体格发育迟缓来就诊,查体:眼距宽、鼻粱低,眼外侧上斜,伸舌,四肢肌张力低下,该患儿最可能阳性的检查结果是 ?A.血T3、T4下降,TSH升高 ?B.尿粘多糖阳性 ?C.药物刺激GH释放峰值<5ng/ml ?D.染色体检查异常 ?E.尿三氯化铁试验阳性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3.患儿,2岁,精神运动发育落后,有特殊面容,呈两眼外眦上翘,两眼内眦距离增宽,鼻粱低平,通贯手,临床上已诊断为先天愚型。最常见的染色体核型分析是 ?A.47 xx(xy),+21

?B.46 xy(xx),-14,+t(14q,21q) ?C.46 xx(xy)/47,xy(xx)+21 ?D.46 xx(xy),-21,+t(21q21q) ?E.46 xx(xy),-22,+t(21q22q)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4.患儿,4岁,智力低下,说话不清,舌大,有裂纹并伸出口外,鼻根扁平,双眼外侧上斜,双手贯通掌,小手指短而弯,此患儿最可能的诊断是 ?A.先天愚型 ?B.克汀病 ?C.苯丙酮尿症 ?D.粘多糖病 ?E.脑发育障碍 (分数:1.00) A. √ B. C. D. E. 解析: 5.患儿,2岁,不会独立行走,智力落后,查体:眼距宽,鼻粱低平,伸舌,皮肤细嫩。小指短向内侧弯曲,通贯手。此患儿最可能的诊断是 ?A.呆小病 ?B.先天愚型 ?C.佝偻病活动期 ?D.软骨发育不良 ?E.苯丙酮尿症 (分数:1.00) A. B. √

儿科题库--遗传代谢题

小儿遗传、代谢、免疫缺陷疾病 1. 苯丙酮尿症的可靠诊断依据是( E ) A.智力低下B.阳性家族史 C.尿有鼠臭味 D.尿三氯化铁试验阳性 E.血清苯丙氨酸明显升高 2. 苯丙酮尿症的临床表现有哪项不符( C ) A.头发呈黄褐色B.皮肤白晰且多湿疹 C.常有贯通掌、智力低下D.尿有鼠臭味E.可伴有惊厥 3.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主要临床特点是( A ) A.慢性反复感染史B.体质虚弱 C.营养不良D.扁桃体小 E.肝、脾肿大 4. 确诊21-三体综合征应选用那项检查( C ) A.血清T3、T4、TSH测定 B.血红蛋白电泳C.染色体检查 D.骨骼X线摄片E.脑电图 5. 那些不符合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临床表现( C ) A.皮肤干燥B.动作发育迟缓 C.食欲亢进D.智力低下 E.声音嘶哑 6. 典型苯丙酮尿症最为关键的治疗( A ) A.低苯丙氨酸饮食B.四氢生物蝶呤 C.二氢生物蝶呤D.5-羟色氨酸 E.左旋多巴 7.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外貌,不包括( E ) A.眼距宽B.鼻梁平 C.舌大宽厚D.躯干长,四肢短 E.小指向内弯曲,只有一条指褶纹 8. 苯丙酮尿症的遗传方式是( B )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C.X连锁显性遗传D.X连锁隐性遗传 E.伴性不完全显性遗传 9. 哪项不是21—三体综合征的常见体征( C ) A.眼距宽,眼外侧上斜B.骨龄落后 C.韧带松弛,四肢及指趾细长D.头围小于正常 E.舌常伸出口外 10.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在新生儿筛查时测定的是( C ) A.血清碘 B.T3、T4 C.TSH D.游离T3、游离T4 E.游离T3、游离T4、TSH 11. 21—三体综合征,不可能的核型是( E ) A.46,XX(或XY),-21,+t(21q21q) B.47,XX(或XY),+2l C.46,XX(或XY),-14,+t(14q21q)

27项遗传代谢病简介

27项遗传代谢病 1.苯丙酮尿症(PKU) 简介:苯丙氨酸在分解成酪胺酸的代谢路经中发生障碍,导致苯丙氨酸大量堆积体内,产生许多有毒的代谢物质,造成脑部伤害,甚至严重的智力障碍。苯丙酮尿症可分为食物型与药物型两种。食物型的病患要避免吃含苯丙氨酸的食物,如鱼、肉、蛋、奶、豆类之食物,都要严格控制,病患得靠特殊奶粉来补充营养。药物型的患者则必须补充一些副作用极大的神经传导物质,其病症的控制上,较食物型之患者略为困难。 治疗:给予特殊奶粉 2.高胱氨酸尿症 简介:因为胱硫醚合成酶的功能缺乏,造成高半胱氨酸合成胱氨酸的过程中发生障碍,在体内堆积甲硫氨酸、高胱氨酸、高半胱氨酸及复合双硫化合物等异常代谢产物。主要症状为智能不足、骨骼畸形、眼球水晶体脱位、心脏血管疾病及血栓等临床症状。治疗上可使用高剂量的维生素B6或限制甲硫氨酸的摄取,再使用特殊奶粉来补充体内所需之氨基酸。 治疗:给予特殊奶粉 3.枫糖尿症 简介:人体中缺少支链甲型酮酸脱氢酶,使得支链氨基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基酸)的代谢无法进行去羧基化反应。通常患此症婴儿,在开始喂食后数天至一周内,会出现呕吐、嗜睡、食欲减低、呼吸急促、黄疸、抽搐等现象,身上散发焦糖的体味或尿味,严重者会意识不清、昏迷甚至死亡。 治疗:以限制支链氨基酸的摄取,再补充特殊奶粉及维持体内代谢物质之平衡为主。 4.酪氨酸血症 简介:酪氨酸是人体一种非必须氨基酸,主要的来源包括饮食摄入及苯丙氨酸代谢所产生的中间产物。遗传性高酪酸血症主要成因为酪氨酸代谢过程中酶功能异常所造成,其中第一型为快速且猛爆性的病程,若不及时治疗,将有死亡的危险。病程通常发作于1至6个月大的时候,患者常有食欲不振、呕吐、腹泻、腹胀及低血糖等病症,另有肝脏病变及神经方面的症状。至于慢性高酪氨酸血症多在一岁以后才发展出现症状,包括生长迟缓、肠胃道症状、进行性肝硬化、多重肾缺损和佝偻病等临床的表现。並以药物NTBC来治疗。 治疗:以特殊奶粉限制苯丙氨酸及酪氨酸之奶粉的摄取,並以药物NTBC来治疗。 5.瓜氨酸血症 简介:瓜氨酸是尿素循环中的一个氨基酸,尿素代谢循环是人体内排除氨的主要途径。 瓜氨酸代谢不良将导致尿素循环功能障碍而引发高血氨。此类病患出生时並无明显症状,在经过喂奶数小时至数天后开始发病,刚开始会有呕吐、喂食困难、吸吮力变差等现象,紧接着呼吸变得急促、常显现倦怠感,有时会哭闹不安及出现痉挛,而意识状况则是逐渐恶化终至昏迷。若不及时加以治疗即会造成智力受损及严重的神经系统损害。 临床上可分为新生儿型及成人型,成人型则属再发性高血氨症。 治疗:原则以降氨药如安息香酸或苯丁酸钠盐为主,另外,特殊奶粉及低蛋白的饮食限制也很重要。另外,补充精氨酸也可改善治疗效果。 6.精氨酸血症 简介:为高血氨症的一种,主要为精氨酸酶缺乏所致,疾病症状常是以神经系统症状为

小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病的诊断和治疗

小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病的诊断和治疗遗传代谢病是因维持机体正常代谢所必需的某些由多肽和(或)蛋白组成的酶、受体、载体及膜泵生物合成发生遗传缺陷,即编码这类多肽(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而导致的疾病。又称遗传代谢异常或先天代谢缺陷。遗传代谢病就是有代谢功能缺陷的一类遗传病,多为单基因遗传病,包括代谢大分子类疾病:包括溶酶体贮积症(三十几种病)、线粒体病等等,代谢小分子类疾病:氨基酸、有机酸、脂肪酸等。遗传代谢病一部分病因由基因遗传导致,还有一部分是后天基因突变造成,发病期不仅仅是新生儿,覆盖全年龄阶段。1病因遗传代谢病致病原因定位在13q14.3,其发病机制迄今未名,现认为其基本代谢缺陷是肝脏不能正常合成血浆铜蓝蛋白,铜与铜蓝蛋白的结合力下降以致自胆汁中排出铜量减少。人铜蓝蛋白基因位于3q23—25,其基因突变与本病相关,目前发现6种移码突变导致编码蛋白功能障碍铜蓝蛋白无法与铜结合。铜是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人体新陈代谢所需的许多重要的酶,如过氧化物歧化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酪氨基酶、赖氨酸氧化酶和铜蓝蛋白等,都需铜离子的参与合成。但机体内铜含量过多、高浓度的铜会使细胞受损和坏死,导致脏器功能损伤。其细胞毒性可能铜与蛋白质、核酸过多结合,或使各种膜的脂质氧化,或是产生了过多的氧自由基,破坏细胞的线粒体、溶酶体等。2临床表现神经系统异常、代谢性酸中毒和酮症、严重呕吐、肝脏肿大或肝功能不全、特殊气味、容貌怪异、皮肤和毛发异常、眼部异常、耳聋等,多数遗传代谢病伴有神经系统异常,在新生儿期发病者可表现为急性脑病,造成痴呆、脑瘫、甚至昏迷、死亡等严重并发症。1.尿液异常气味、酮体屡次阳性等提示有代谢缺陷病的可能性;尿液中的α-酮酸可用2,4-二硝基苯肼法(DNPH)测试,判断有无有机酸尿的可能。2.低血糖新生儿低血糖可以是由摄人食物中的某些成分所诱发,也可能是因为内在代谢缺陷而不能保持血糖水平,或者由于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当新生儿低血糖发生于进食以后、补给葡萄糖的效果不显;或伴有明显的重症酮中毒和其他代谢紊乱;或经常发作时,均提示遗传性代谢缺陷的可能性,应考虑以下情况:(1)内分泌缺乏如胰高糖素缺乏、多种垂体激素缺乏(垂体发育不全)、原发性肾上腺皮质或髓质功能减低等,内分泌过多如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胰岛细胞增多症;(2)遗传性碳水化合物代谢缺陷如I型糖原累积病、果糖不耐症、半乳糖血症、糖原合成酶缺乏、果糖l,6-二磷酸酶缺乏;(3)遗传性氨基酸代谢缺陷如枫糖尿症、丙酸血症;甲基丙二酸血症、酪氨酸血症等。低血糖发生急骤者,临床呈现高音调哭闹、发绀、肌张力减低、体温不升、呼吸不规则、呕吐、惊厥、昏迷等症状;起病隐匿者则以反应差、嗜睡、拒食等为主。3.高氨血症除新生儿败血症和肝炎等所引致的肝功能衰竭以外,新生儿期的高氨血症常常是遗传代谢病所造成,且起病大都急骤。患儿出生时正常而在喂食奶类数日后逐渐出现嗜睡、拒食、呕吐、肌力减退、呻吟呼吸、惊厥和昏迷,甚至死亡。有时可见到交替性肢体强直和不正常动作等。许多代谢缺陷可导致高氨血症,由尿素循环酶缺陷引起者常伴有轻度酸中毒;而由于支链氨基酸代谢紊乱引起的则伴中、重度代谢性酸中毒。3检查1.遗传代谢病的种类种类繁多,涉及到各种生化物质在体内的合成、代谢、转运和储存等方面的先天缺陷根据累及的生化物质,可分为以下几类:(1)大分子类①溶酶体贮积症主要包括:戈谢病、法布里病(Fabry病)、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GM2黑蒙性痴呆(Tay-Sachs病)、Sanhoff病、尼曼-匹克病、糖原贮积症II型(pompe)、岩藻糖苷贮积症、甘露糖苷贮积症、β-甘露糖苷增多症、天冬氨酰氨基葡糖尿症、MPSⅠ、MPSⅡ、MPSⅢA、MPSⅢB、MPSⅢC、MPSⅢD、MPSⅣA、MPSⅣB、MPSⅥ、MPSⅦ、MPSIX、MLⅡ及Ⅲ、NCL婴儿型、NCL晚期婴儿型、Farber病、唾液酸贮积症、Wolman病等等。②线粒体病主要包括:母系遗传Leigh 综合征,线粒体肌病,多系统疾病:心肌病、进行性眼外肌麻痹、Leer遗传性视神经病、线粒体肌病、肌病、糖尿病和耳聋、共济失调舞蹈病、细胞外基质慢性游走性红斑、进行性眼外肌麻痹、铁粒幼细胞贫血、MERRF-线粒体肌病、肌阵挛(癫痫)、线粒体脑肌病、MERRF、线粒体肌病、共济失调并发色素性视网膜炎、家族性双侧纹状体坏死、共济失调并发色素性视网膜炎、家族性双侧纹状体坏死、骨骼肌溶解症、婴儿猝死综合征。(2)小分子类①糖代谢缺陷半乳糖血症、果糖不耐症、糖原累积病、蔗糖和异麦芽糖不耐症、乳酸及丙酮酸酸中毒等。②氨基酸代谢缺陷苯丙酮尿症、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