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麻黄附子细辛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麻黄附子细辛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麻黄附子细辛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麻黄附子细辛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麻黄附子细辛汤

【方药】麻黄二两(去节)(6克)细辛二两(3克)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9克)【煎服】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301)

【解说】本方所主,系太、少两感证。为少阴阳虚,感受寒邪所致。以发热、恶寒、无汗、脉沉为特征。用麻黄解太阳寒邪,细辛温少阴寒邪,附子温经扶阳。三药相合,于扶阳之中促进解表,于解表之中不伤阳气。

【运用】

一、咳嗽

医案:男性,30余。患感冒咳嗽,迁延未愈。曾服西药和中药,咳嗽不能止。肺部透视无异常。经服药一月,咳嗽仍不好,来我处就医。体温37.5℃,喉痒咳嗽,痰白而稀量少,神形憔悴,声微嘶,困倦嗜卧,舌淡有薄润白苔,脉沉弦而尺部独浮。据脉证分析,当是风寒入于少阴。虽然不是“少阴病始得之’’的证候,但它是少阴病的见证则无疑义。于是乎,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方,给服二剂,微热退清,咳止声扬。原方出入,兼予调理,体力康复。

按语:风寒侵入少阴,肺气上逆而咳嗽,此属太少两感证。《张氏医通》说:“暴哑声不出,咽痛异常,卒然而起,或欲咳不能咳,或无痰,或清痰上溢,脉多沉紧,或数疾无伦,此大寒犯肾也,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之,并以蜜制附子噙之,慎不可轻用寒凉之剂。”

二、嗜睡

江克明医案:施某某,男,21岁,1978年3月18日初诊。神倦嗜睡十月余,头晕头胀,精神不振,常有消沉感。每日早晨昏睡不起,呼之不易醒,昨日睡到中午才醒,曾遗尿于床上。先后服用过养心、安神、开窍、活血等方药,效用不显。查血压110/80mmHg,脉象小缓,舌胖,苔薄。从阳虚不振论治,拟麻黄附子细辛汤。处方:

麻黄3克,附子3克,细辛2克,炙甘草3克,仙鹤草30克,5剂。,

3月23日二诊:近几天早晨就醒,自觉头脑比以前清爽,中午精神振作。治已中的,原方续服4剂,显效。

按语:《灵枢?寒热病篇》云:“阳气盛则慎目;阴气盛则瞑目。”说明嗜睡多由阳气不振所致。邪传少阴经,阴寒过盛,阳常不足,故少阴病有“但欲寐"一证。本案舌脉之象,显露少阴阳虚,用麻辛附子汤以振阳醒神也。

三、寒痹(坐骨神经痛)

陈明光医案:游某某,男,53岁。专程来城治病,经某医院诊断为坐骨神经痛,经理疗、针灸、中西药治疗已三月余均未见好转,遂由某医生介绍来诊。患者素禀体弱,常居寒湿地带,腰髀连及腿足掣疫痛难忍,遇冷加重,入夜尤甚,不能步履,脉沉细涩,舌质淡、边缘呈瘀点,此乃一派阴寒之症候。拟温经散寒、化瘀通络之法,投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之。

生麻黄12克,黄附片10克,细辛9克,鸡血藤膏9克,红花4克,水煎服。

患者服药7剂,自觉疼痛减轻,能外出散步。余守上方加别虫6克,取其瘀寒并祛。连进5剂以资巩固。

按语:腰属少阴肾府,脾属太阳膀胱。本案腰髀痛,遇冷加重,入夜尤甚,舌淡,脉沉细涩,系阳虚不能卫外,寒湿乘虚侵袭肾与膀胱,经脉闭阻不通而致。本方以麻黄开太阳之寒,附子、细辛以温少阴之阳。又虑“初痛在经,久痛在络’’,故加红花、鸡血藤膏化瘀通络,别虫走窜直达病所,以搜邪气。

四、哮喘

傅国光医案:钟某某,女,46岁,1948年6月3日诊。患哮喘十年,每因寒冷或气候骤变而发病,此次因劳动后汗出着凉而起。诊见:恶寒,无汗,呼吸急促,喉中有哮鸣音,胸闷,咳痰清稀。舌苔白滑,脉象沉迟。辨为冷哮。由素体阳虚,气不化津,冷痰壅聚,内伏于肺,遇感而发,方用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10克,细辛6克,附子10克(先煎30分钟)。二剂。每日一剂,水煎二次,分早晚二次温服。

6月5日复诊:药后哮喘见平,诸证亦退,后以金匮肾气丸加味调治而愈。

按语:恶寒、有汗,太阳有寒也;苔白滑、脉沉迟,少阴阳虚也。寒邪外袭,肺肾虚寒,气冷津凝成饮,上干肺娇,而发哮喘。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解表温里,宣肺平喘。

五、水肿(慢性肾炎急性发作)

刘景祺医案:鞠某某,女,55岁,1982年2月16日初诊。患慢性肾炎已十余年,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十年前患感冒,咽喉痛,后全身浮肿,腰痛,当时诊断为“急性肾炎"。近来浮肿较剧,胸腹膨起憋胀,气短,手背、眼睑及小腿均有凹陷性浮肿,纳呆,全身无力,腰痛,怕冷以背部为甚,下午低烧37.5℃,尿常规化验:蛋白(+++),白细胞(+),红细胞(+)。舌淡,苔薄白,脉沉浮。此太少两感之证,治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处方:麻黄9克,炮附子3克,细辛3克。

服3剂,全身浮肿及胸腹膨胀消退,气短大减。尿常规:蛋白(+),白细胞(一),红细胞(一)。又服6剂,尿常规化验正常,追访半年无复发。

按语:本案既有恶寒发热等太阳表证,又见水肿、腰痛等少阴里证。故用麻黄解外以“开鬼门”;附子温肾阳以复膀胱气化而“洁净府”;细辛辛温,专走少阴,能行水气而润肾燥。三者合用,温散兼施,表里同治。

六、失音

王琦医案:李某某,男,56岁。夜班一旬,寒邪外袭,初见寒热咽痛,继则声嘶乃至失音,视其咽部微红不肿,舌质淡,苔薄白,脉象沉细,证属暴痦。盖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乃寒邪直犯少阴使然。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而散之。

麻黄9克(先煎去沫),制附片9克(先煎),细辛2克。服药2剂,咽痛已愈,声音亦扬。

按语:《灵枢?忧恚无言》云:“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至,故无音。”治宜温散之麻辛附子汤,正如《张氏医通》所说:“暴哑声不出,咽痛异常,卒然而起,……此大寒犯肾也,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之。”

七、痘疹内陷

方舆鞔医案:男孩,年甫五岁,病痘,初发,与葛根加大黄汤。自第三日放点,至第四日痘皆没,但欲寝,绝饮食,脉沉,热如除,宛然有少阴病状,因劝转他医,病家不听,强请治,于是潜心细诊,觉沉脉中神气犹存,乃作麻黄附子细辛汤服之。翌日,痘再透发,脉复,气力稍振,起胀灌脓,皆顺利,结痂而愈。因思此儿本无热毒,不过寻常之痘,以多用葛根加大黄汤,发汗过多,大便微溏,致有此变化,此皆余初年未熟之咎也。

按语:患儿痘初发,因误用葛根加大黄汤误汗误下..虚其阳气,以致邪毒内陷少阴而见欲睡、脉沉之象,且痘旋隐没,所好沉脉中神气犹存,阳虚未甚可知,故改投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透邪,病获转机。仲景未言此方能治痘,然施于此等见证,其效如斯,所谓“有是证即用是药”是也。

麻黄附子细辛汤.docx

麻黄附子细辛汤 组成:麻黄6克,炮附子6克,细辛3克。 用法:水煎,分2~3次,温服。 功效:助阳解表,温经散寒。 主治:阳虚外感证。发热,恶寒重,虽得厚衣重被仍恶寒不减,神疲,脉沉弱。 制方要义:本方原为素体阳虚,外感风寒,所谓太少两感证而设。阳气素弱,多有内 寒相兼;复感风寒,病位也较深,且阳弱而无力鼓邪外出。治宜助阳扶正与解表散寒兼顾,以 祛邪不伤正。方中麻黄辛温,开泄皮毛,发散风寒;附子辛热,补肾助阳,温经逐寒; 此君臣相伍,内外兼顾。佐以细辛,既外助麻黄解表,又内助附子温里,通彻表里。三味 相合,有温里助阳、发汗解表之功。 效用特点:从本方的原主病证来看,本方以温肾助阳、解表散寒为其功用特点。但从 药味性能及配伍来看,麻黄宣肺气能止咳平喘,畅皮毛能散邪退热,开上焦能利水道;附 子温命暖肾而扶阳,温经逐寒而通脉,化气行水而消肿;细辛辛温而归肺、肾,其辛香祛 风通关窍,温肺化饮治咳喘,温经通络止痹痛。全方合之,宣上温下,通彻表里,有发汗 解表、利水消肿、化饮止咳、温经定痛、通阳复脉、开窍利咽等多种作用,其中以“温散 宣通”四字为要。 临床应用:本方现代较多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急性肾炎早期、慢性肾 炎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三叉神经痛、过敏性鼻炎、荨麻疹、喉炎等病,其中有些病证已不限于中医阳虚外感证。 用方原理:本方所主脏腑为太阴、少阴二脏。足少阴肾位于下焦,司气化,主骨与作

强,与足太阳膀胱相表里;其经脉上行,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根;其支脉出肺络心,注胸 中。手少阴属心,上夹咽喉,入目连脑系。手太阴肺位于上焦,上连咽喉,外通皮毛;司宣 降,为水上之源。若少阴阳衰,内不能温脏腑而易生内寒,外不能御表而易感外寒。寒客于 心则心阳痹阻、脉道涩滞而见胸闷或痹痛;阻于肾则寒水不化,聚津成饮而见咳嗽痰涎;滞 于肺则肺失宣降,水道不行而见肿胀尿少;寒客所属经脉,则可见阳痿、阴缩、胸痛、舌强、 喉痹、齿痛、暴盲、头痛等。本方既能温助阳气,又能通脉宣痹、化饮行水、逐寒止痛,故 除用阳虚表寒证外,还常用于阳弱里寒诸证。现代临床根据其“温通”的功用特点,较多用 于心血管和关节系统的疾病属于寒凝痹阻之痛证的治疗。 临证运用经验: 1、根据原方主证病机中表寒、阳虚、里寒等侧重,在调整方中药量配比的基础上适 当加味,如表寒重见恶寒无汗,选 加桂枝、苏叶、生姜;里寒重见肢冷形寒 ,加肉桂、干姜、吴茱萸;阳气虚甚见神疲脉微,选加人参、黄芪、甘草。 2、随病证加减:①肺系疾病:感冒属于阳虚感寒见发热、肢冷神疲,加桂枝、黄芪、炙甘草;支气管炎属风寒阻肺见咳喘苔白,加杏仁、紫菀、制百部,寒饮聚肺见咳唾稀痰、背 冷加干姜、半夏、五味子;急慢性风疹属于风寒郁滞见皮疹色淡、遇冷痒重,加荆芥、防风、 川芎。②心系疾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窦性心动过缓属于少阴阳虚见胸闷心悸、 脉迟,加栝楼、制薤白、三七(痰瘀阻滞),或人参、桂枝、当归(气血不足),或补骨脂、仙灵脾、菟丝子(肾阳虚甚);房室传导阻滞属于阴阳两虚见心悸气短、脉结代,加人参、麦冬、五味子。③肾系疾病:肾炎早期属于肺肾气化受阻见咳嗽、水肿尿少,加桑皮、茯 苓皮、生姜皮、车前子;慢性肾炎属于肾阳虚衰见水肿、腰痛畏冷,减麻黄量,加熟地、菟 丝子、怀牛膝、泽泻;阳痿属肾虚寒滞见小腹不温、神疲脉弱,加苁蓉、巴戟天、仙灵

黄煌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妇科病经验举隅

黄煌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妇科病经验举隅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主之。”原方由麻黄二两、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组成,是治疗太阴少阴两感的代表方。吾师黄煌教授多年来潜心于经方的研究,临证运用本方远远超出《伤寒论》的治疗范畴,尤其擅长与他方合用治疗一些妇科病,取得显著疗效。兹介绍随诊过程中收录的医案3则,总结其治疗规律,以飨同道。 1典型病例 1.1多囊卵巢综合征 案例1:患者,女,44岁,因“月经后期10年余”于2007年12月17日就诊。患者有多囊卵巢病史,月经后期,长年服用中药未愈。刻下:患者形体壮实,身高167 ctn,体重100 kg,皮肤粗糙,肤色黄黯,月经后期、量少,白天嗜睡,困重乏力,入夜难以成眠,下肢轻度浮肿,唇舌黯淡,苔白腻,脉沉。既往有腰椎间盘突出症。黄师处以:生麻黄10 g,制附片10 g,细辛6 g,甘草3 g,干姜10 g,葛根30 g,川芎12 g,白术20 g,茯苓20 g,桂枝15 g,赤芍15 g,桃仁15 g,牡丹皮15 g。水煎,每日1剂,日服2次。1周后复诊,精神状况好转,体重有所减轻。嘱原方续服。患者坚持服用本方,后告知月经正常,疲劳感减轻,自觉舒适。

按:多囊卵巢综合征是近年来逐渐增多的难治性疾病之一,是一种以长期不排卵或稀发排卵、卵巢多囊性增大、高雄激素血症为基本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患者多表现为体毛增多、肥胖、好发痤疮、闭经等。本案患者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多年,长期内分泌紊乱,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功能失调。患者唇色淡、面黄黯、嗜睡、脉沉,为一派阳虚征象:而皮肤粗糙、月经不调、周期紊乱、有腰椎问盘突出病史,说明患者有瘀血证存在,故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茯苓丸调整体质,药后患者精神状况好转,疲劳感减轻,而且月经正常,体重减轻。 1.2子宫内膜癌术后 案例2:患者,女,50岁,因“失眠头痛3年”于2008年2月26日就诊。患者行子宫内膜癌术并6次化疗后,目前各项检查指标均位于正常范围内。刻下:患者面色黄黯,浮肿貌,精神萎靡,语言声低,手足冰冷,失眠头痛,自感因肌肉酸痛而入睡困难,白天哈欠频频,眼皮沉重,头两侧痛连及后项背强痛,脉搏60次/min,唇黯红,舌黯淡胖、有齿痕,苔白,脉沉。黄师处以麻黄附予细辛汤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生麻黄10 g,制附片10 g,甘草10 g,细辛6 g,柴胡20 g,黄芩6 g,制半夏20 g,党参12 g,茯苓20 g,肉桂6 g,桂枝6 g,制大黄6 g,龙骨12 g,牡蛎12 g,干姜10 g,红枣20 g。水煎,每日1剂,日服2次。患者服

蔡长福麻黄附子细辛汤运用经验

蔡长福麻黄附子细辛汤运用经验 (开鬼门——温经解表发汗法之三) (蔡长福先生口述,弟子韩章勇整理) 闲来无事披览先贤医案,忽忆起十多年前一则治验,今告于同道,于医学之昌明亦不无补助云。 病家是一位退休老者,年过花甲,由儿女架至诊室。当时患者已口不能言,由儿女代诉:病人进行性吞咽困难,遍治不效,今已粒米难进,奄奄待毙。刻诊:患者面色晦暗,瘦骨嶙峋,虚弱不堪,精神不振,但欲眠睡;并畏寒怕冷,手足厥逆,时或身疼;又兼见咽喉疼痛不利,音声难出;两脉沉细而弦,尺部小紧。值此大证,余不敢怠慢,乃疏大剂四逆汤一付,以为阳气一旦来复,则疾病可图。不意翌日一早,病家再次登门。药后不仅寸功全无,反而证情加重,不禁心下惶然!转念一想:患者有恶寒身痛脉紧等证,得非太阳表邪久久不解而直中少阴之证乎?亦即仲景所谓直中伤寒?况精神不振但欲寐,亦非四逆汤主证(四逆汤主证本是手足逆冷,下利清谷等),而是寒邪直中少阴之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至于手足厥逆,乃因水谷不继,能量大亏所致,并非阳微欲绝之象。再者,足少阴肾经之脉起于足下,上行循喉咙挟舌本,故有咽痛失音,即《内经》所谓“喑痱”“跛足”之喑证。故而此病当属太阳表证不解进而直中少阴之证,治当温阳解表,其唯麻黄附子细辛汤近之乎?因于诊室就地开火煎煮。讵料一服之后才十五分钟,患者尾骶部即冒热气,脊背发热,紧接着就遍身濈然微汗。半个多小时后,患者突然

嗳出一口长气,居然知饥能食,半碗汤面竟然顺顺当当下了肚。随侍跟前的儿女,睹此巨变,翻想此前种种求医经历,备尝颠沛辛酸,不禁喜极而泣。 原来,患者酷爱胡琴,退休以后,为了学琴,常到雨山湖的凉亭(马鞍山一游览胜处)去拉胡琴,可谓寒暑不避,风雨无阻。凉亭建于湖水之中,四周无遮无拦,患者长处此开阔多风之地,久而久之,难免感受风寒。病起之初主要是干呕,咽喉异物感,吐不出咽不下,声音嘶哑。此后逐渐加重,出现吞咽困难,饮食受阻。马钢、南京、上海各大医院跑个完,然而遍治无效。后来求治于江宁一位民间中医,给服黄连上清片,药后病情反而更趋严重,彻底不能吃饭讲话了。 患者第一剂服完之后,为求巩固,原方更加炙甘草20克,余药不变,共3剂。每剂两天,分四服。发汗以全身温暖,微微潮润为度。六日之后,患者直似脱胎换骨一般。不仅面色渐转红润,而且微微发胖,自言:“现在吃饭,食物到嘴里后直接就掉进肚子里!”麻附细扩张食管之卓越功效,即使到今天都令我吃惊不已,不得不感叹经方之力宏且大哉!而且尚有许多奥秘等待我们去挖掘。 此案之前更久,曾有一穷苦人求方于我,自言得了食道癌,吃饭不能下咽。余乃授一单方姑作一试,不过葱须、生姜、红糖几味,亦不在放在心上。岂料月余后遇于街头,见面即长揖拜谢:“多亏了先生的单方,现在能吃饭了,您救我一命啊!” 十载以来,所遇吞咽不利而不至完全闭塞之轻症咽喉炎患者,更是不知凡几,其证往往多见:形寒怕冷,经常发懒犯困,但见脏无他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麻黄附子细辛汤 组成:麻黄6克,炮附子6克,细辛3克。 用法:水煎,分2~3次,温服。 功效:助阳解表,温经散寒。 主治:阳虚外感证。发热,恶寒重,虽得厚衣重被仍恶寒不减,神疲,脉沉弱。 制方要义:本方原为素体阳虚,外感风寒,所谓太少两感证而设。阳气素弱,多有内寒相兼;复感风寒,病位也较深,且阳弱而无力鼓邪外出。治宜助阳扶正与解表散寒兼顾,以祛邪不伤正。方中麻黄辛温,开泄皮毛,发散风寒;附子辛热,补肾助阳,温经逐寒;此君臣相伍,内外兼顾。佐以细辛,既外助麻黄解表,又内助附子温里,通彻表里。三味相合,有温里助阳、发汗解表之功。 效用特点:从本方的原主病证来看,本方以温肾助阳、解表散寒为其功用特点。但从药味性能及配伍来看,麻黄宣肺气能止咳平喘,畅皮毛能散邪退热,开上焦能利水道;附子温命暖肾而扶阳,温经逐寒而通脉,化气行水而消肿;细辛辛温而归肺、肾,其辛香祛风通关窍,温肺化饮治咳喘,温经通络止痹痛。全方合之,宣上温下,通彻表里,有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化饮止咳、温经定痛、通阳复脉、开窍利咽等多种作用,其中以“温散宣通”四字为要。 临床应用:本方现代较多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急性肾炎早期、慢性肾炎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三叉神经痛、过敏性鼻炎、荨麻疹、喉炎等病,其中有些病证已不限于中医阳虚外感证。

用方原理:本方所主脏腑为太阴、少阴二脏。足少阴肾位于下焦,司气化,主骨与作强,与足太阳膀胱相表里;其经脉上行,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根;其支脉出肺络心,注胸中。手少阴属心,上夹咽喉,入目连脑系。手太阴肺位于上焦,上连咽喉,外通皮毛;司宣降,为水上之源。若少阴阳衰,内不能温脏腑而易生内寒,外不能御表而易感外寒。寒客于心则心阳痹阻、脉道涩滞而见胸闷或痹痛;阻于肾则寒水不化,聚津成饮而见咳嗽痰涎;滞于肺则肺失宣降,水道不行而见肿胀尿少;寒客所属经脉,则可见阳痿、阴缩、胸痛、舌强、喉痹、齿痛、暴盲、头痛等。本方既能温助阳气,又能通脉宣痹、化饮行水、逐寒止痛,故除用阳虚表寒证外,还常用于阳弱里寒诸证。现代临床根据其“温通”的功用特点,较多用于心血管和关节系统的疾病属于寒凝痹阻之痛证的治疗。 临证运用经验: 1、根据原方主证病机中表寒、阳虚、里寒等侧重,在调整方中药量配比的基础上适当加味,如表寒重见恶寒无汗,选 加桂枝、苏叶、生姜;里寒重见肢冷形寒 ,加肉桂、干姜、吴茱萸;阳气虚甚见神疲脉微,选加人参、黄芪、甘草。 2、随病证加减:①肺系疾病:感冒属于阳虚感寒见发热、肢冷神疲,加桂枝、黄芪、炙甘草;支气管炎属风寒阻肺见咳喘苔白,加杏仁、紫菀、制百部,寒饮聚肺见咳唾稀痰、背冷加干姜、半夏、五味子;急慢性风疹属于风寒郁滞见皮疹色淡、遇冷痒重,加荆芥、防风、川芎。②心系疾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窦性心动过缓属于少阴阳虚见胸闷心悸、脉迟,加栝楼、制薤白、三七(痰瘀阻滞),或人参、桂枝、当归(气血不足),或补骨脂、仙灵脾、菟丝子(肾阳虚甚);房室传导阻滞属于阴阳两虚见心悸气短、脉结代,加人参、麦冬、五味子。③肾系疾病:肾炎早期属于肺肾气化受阻见咳嗽、水肿尿少,加桑皮、茯苓皮、生姜皮、车前子;慢性肾炎属于肾阳虚衰见水肿、腰痛畏冷,减麻

麻黄附子细辛汤运用心法

麻黄附子细辛汤运用心法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少阴病见脉沉,系肾阳虚馁之本象;反发热者,乃风寒郁遏太阳经脉所致。表里同病,故取麻黄发越太阳之风寒;附子温养少阴之真阳;细辛温经达表,有助于阳气的振奋。药仅三味,“使里温而阳气不脱,表透而寒邪得散”,笔者用于杂病,其效如期。今举其三则,与同道交流。 鼻鼽 张某,男,32岁。自幼患气管炎,近年患鼻炎,犹以阴雨天甚。刻诊:鼻流清涕,鼻塞,鼻腔有酸楚感,由此引起嗅觉亦不敏感,耳鼻喉科诊为“过敏性鼻炎”,曾用抗菌消炎及抗过敏药物治疗,初期有效,渐至无效。舌苔薄白而滑,脉象弦细,带有紧象。病为中医“鼻鼽”,谓鼻塞不通之义。属自幼体质虚弱,肺肾气虚,卫外失护,风寒反复外袭,故卫外之门户——鼻腔通气功能失常。法当扶阳护卫,驱散表寒。方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生麻黄5g,细辛5g,炮附子6g,蜜炙黄芪15g,防风10g,炒白术10g,炙甘草10g,7剂,水煎服。二诊:鼻腔通气改善,仍流清涕,恶风畏寒,脉舌同上。炮附子加至15g(另先煎40分钟),加炮干姜10g,7剂。三诊:鼻流清涕明显减少,肌肤和鼻腔有温热感,炮附子减为10g(仍先煎),10剂。四诊:症状基本消失。嘱用金匮肾气丸,小剂量服之,以扶肾气。是年春节得知,一冬未发。 鼻鼽之名,最早见于《素问·脉解篇》,但无症状;至金代《刘河间医书六种》则云:“鼽者,鼻出清涕也。”明代·戴思恭《证治要诀》云:“清涕者,脑冷肺寒所致。”肺肾虚寒乃是鼻鼽的主要因素,扶肾阳而护肺卫为当务之急。附子是扶阳之要药,肾阳充足,

脾肾之气充沛,肺系的生理机能就会得到改善,而属于肺系的鼻腔也会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血痹 谢某,男,48岁。患下肢酸困麻木1年余,疼痛1个月。查腰椎及膝关节无异常,两下肢静脉曲张严重,扪之凉而不温。舌质暗红,脉象弦细而紧。属血痹范畴,诊为阳气失煦,寒凝血脉。法当温阳补气,活血散寒:炮附子10g(先煎30分钟),细辛5g,生麻黄5g,生黄芪30g,当归10g,生甘草10g,5剂,水煎服。二诊:药后效不明显,但无不适。继用7剂,下肢有温热感,加入豨莶草30g,怀牛膝15g,另用三九免煎冲剂:水蛭、地龙、僵蚕各2包,分2次冲服。三诊:下肢麻木疼痛减轻,局部静脉色形有所改善。继用上方,另加用外熏洗方:透骨草30g,墓头回30g,川牛膝30g,千年健30g。先浸泡30分钟后,再上火煎煮,将2次水煎液混合,倒入洗脚盆内,遂加入白酒100ml,姜汁醋100ml,先熏后洗(患肢)。每剂药可熏洗2次。四诊:半月后来诊,下肢疼麻等症状消失,局部静脉粗胀明显减轻。 血痹证治见于《金匮要略》,其证“如风痹状”,以麻木为主症,但亦有疼痛酸困者,多由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腠理开,风寒外入所致。黄芪桂枝五物汤补气和营,祛风通痹,但温经散寒之力较弱。本例虽属血痹病门,但有风痹之状,寒凝血瘀症状比较明显,故选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温经散寒,初加当归补血汤养血温经,后加虫类等药,以冀通络以祛瘀。其外洗方为经验方,凡肢体麻木疼痛酸困者,皆可洗用,有祛风散寒、通络化瘀、温经活血的作用,应用多年,每获良效。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头面部疾病

【摘要】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少阴篇》,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并在实践中发展。该文列举了声哑并喉舌痛、耳聋、目盲、鼻塞及三叉神经痛等医案,指出因头面为诸阳之会,且清阳出上窍,若寒邪直中少阴或阳虚感寒,导致阳气凝滞不能升腾滋濡,七窍为之闭塞,则声嘶音哑,鼻塞耳鸣,目昏目暗;或头面部诸经脉阳滞寒凝,不通则痛,则头痛不休,咽喉舌痛。而麻黄附子细辛汤具有温通肾阳、宣肺散寒、开窍启闭的作用,故对于阳虚感寒引起的头面部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关键词】麻黄附子细辛汤;头面部疾病;阳虚感寒 麻黄附子细辛汤见于张仲景《伤寒论·少阴篇》第301条,其文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为少阴病兼表证而设,治“太少两感”症,功效卓著,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并在实践中发展。清张秉成在《成方便读》论此方云:“方中附子以助少阴之阳,温阳救逆,细辛以散少阴之邪,祛风止痛,麻黄以达太阳之表,辛温发散,邪自表而入里者,仍由里而还表,此以表里相通,一理耳”。在临床实践中,治疗范围已不仅仅停留在原来的“少阴外感”的病机上,笔者在使用此方中发现许多头面部疾病用之效佳,特举几例如下: 1 喉舌痛并声哑 男,60岁,症见咽喉舌体疼痛难止,声哑,伴低热,先西药消炎抗病毒治疗,病情未见好转,后转中医治疗,经服用中药清热利咽,声音嘶哑反加重,转我处求治。咽部及扁桃体暗红,无分泌物,舌质暗红,无口渴,二便皆正常,视其面色青晦,舌胖大滑润,苔薄腻, 脉沉细无力。此乃少阴虚寒之体,复感太阳风寒所致,邪气留恋肌表,阳气匮乏,无力振阳祛邪,故低热缠绵;当温阳散寒治之,乃以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5 g,附片10 g(煨,先煎60 min),细辛10 g,冷水煎服2剂。服完2剂后,疼痛缓解,继用2剂后转用温养脾肾之药而安。按:《张氏医通》云:“暴哑声不出,咽痛异常,卒然而起……此大寒犯肾也,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之,并以蜜制附子嘎之,慎不可轻用寒凉之剂”。本病喉舌痛且喑哑难出,从部位看“少阴肾经,上行沿喉咙,挟于舌根两侧”寒邪凝滞少阴经脉,故咽喉舌俱疼而音哑声嘶,本当治寒以热,却用输液抗炎清热利咽等寒凉之品,更抑阳气,犯了虚虚实实之错。故取附子蒸腾阳气,麻黄、细辛发散寒邪,一鼓作气而逐寒外出,声哑得愈。 2 三叉神经痛 女,48岁,自述十余天前因淋雨受寒感右侧头面部呈阵发性抽掣样疼痛,连及右上牙疼痛,牙龈不肿,日发数次,每次持续十余秒,痛止如常人,刷牙洗脸及进食可诱发,痛时刀割样灼痛,项强不能转侧,西医诊断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服卡马西平等药效差。转投中医,屡与疏风清热之剂,亦效差。前来就诊时舌质淡嫩,苔白腻水滑,脉沉迟微细,询问知其平时小便多清,四肢欠温,精神欠佳,常鼻塞目眩,嗜睡多眠。此证属少阴阳虚,寒凝经脉,寒性凝滞,闭阻太阳经脉,治当温阳散寒,通络止痛。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6 g,制附子10 g(先煎30 min),细辛6 g,全蝎10 g,蜈蚣1条,川芎10 g,白芍15 g,炙甘草6 g。服药3剂后头面部痛明显减缓,继服3剂,诸症告愈。按:本病人平时就有小便清,四肢欠温,此为阳虚之体,而医者考虑其痛如灼,多从风热入手,屡用疏风清热,更易损伤阳气。又复淋雨而受寒,而鼻塞、目眩足证寒邪凝滞、清窍失养、痛极入脑,正如明代医家赵献可所言“有头痛连脑者,此系少阴伤寒,宜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方中细辛“气清而不浊,故善降浊气而升清气, 所以治头痛如神(清·陈士铎《本草新编》)”,内助附子,外助麻黄,以温阳散寒,另有全蝎、蜈蚣剔络搜邪、当归活血止痛、白芍、炙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川芎行血中之气、通行十二经,故疗效卓著。 3 鼻病 男,50岁。每逢寒冷季节,则鼻塞、鼻痒、鼻流清涕,久治不愈,甚则不闻香臭。近段时间发作尤甚,感冒不断,喷嚏连连,面色白,气短懒言,形寒肢冷,腰酸腿软,小便余沥,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麻黄附子细辛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麻黄附子细辛汤 【方药】麻黄二两(去节)(6克)细辛二两(3克)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9克)【煎服】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301) 【解说】本方所主,系太、少两感证。为少阴阳虚,感受寒邪所致。以发热、恶寒、无汗、脉沉为特征。用麻黄解太阳寒邪,细辛温少阴寒邪,附子温经扶阳。三药相合,于扶阳之中促进解表,于解表之中不伤阳气。 【运用】 一、咳嗽 医案:男性,30余。患感冒咳嗽,迁延未愈。曾服西药和中药,咳嗽不能止。肺部透视无异常。经服药一月,咳嗽仍不好,来我处就医。体温37.5℃,喉痒咳嗽,痰白而稀量少,神形憔悴,声微嘶,困倦嗜卧,舌淡有薄润白苔,脉沉弦而尺部独浮。据脉证分析,当是风寒入于少阴。虽然不是“少阴病始得之’’的证候,但它是少阴病的见证则无疑义。于是乎,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方,给服二剂,微热退清,咳止声扬。原方出入,兼予调理,体力康复。 按语:风寒侵入少阴,肺气上逆而咳嗽,此属太少两感证。《张氏医通》说:“暴哑声不出,咽痛异常,卒然而起,或欲咳不能咳,或无痰,或清痰上溢,脉多沉紧,或数疾无伦,此大寒犯肾也,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之,并以蜜制附子噙之,慎不可轻用寒凉之剂。” 二、嗜睡 江克明医案:施某某,男,21岁,1978年3月18日初诊。神倦嗜睡十月余,头晕头胀,精神不振,常有消沉感。每日早晨昏睡不起,呼之不易醒,昨日睡到中午才醒,曾遗尿于床上。先后服用过养心、安神、开窍、活血等方药,效用不显。查血压110/80mmHg,脉象小缓,舌胖,苔薄。从阳虚不振论治,拟麻黄附子细辛汤。处方: 麻黄3克,附子3克,细辛2克,炙甘草3克,仙鹤草30克,5剂。, 3月23日二诊:近几天早晨就醒,自觉头脑比以前清爽,中午精神振作。治已中的,原方续服4剂,显效。 按语:《灵枢?寒热病篇》云:“阳气盛则慎目;阴气盛则瞑目。”说明嗜睡多由阳气不振所致。邪传少阴经,阴寒过盛,阳常不足,故少阴病有“但欲寐"一证。本案舌脉之象,显露少阴阳虚,用麻辛附子汤以振阳醒神也。 三、寒痹(坐骨神经痛) 陈明光医案:游某某,男,53岁。专程来城治病,经某医院诊断为坐骨神经痛,经理疗、针灸、中西药治疗已三月余均未见好转,遂由某医生介绍来诊。患者素禀体弱,常居寒湿地带,腰髀连及腿足掣疫痛难忍,遇冷加重,入夜尤甚,不能步履,脉沉细涩,舌质淡、边缘呈瘀点,此乃一派阴寒之症候。拟温经散寒、化瘀通络之法,投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之。 生麻黄12克,黄附片10克,细辛9克,鸡血藤膏9克,红花4克,水煎服。 患者服药7剂,自觉疼痛减轻,能外出散步。余守上方加别虫6克,取其瘀寒并祛。连进5剂以资巩固。 按语:腰属少阴肾府,脾属太阳膀胱。本案腰髀痛,遇冷加重,入夜尤甚,舌淡,脉沉细涩,系阳虚不能卫外,寒湿乘虚侵袭肾与膀胱,经脉闭阻不通而致。本方以麻黄开太阳之寒,附子、细辛以温少阴之阳。又虑“初痛在经,久痛在络’’,故加红花、鸡血藤膏化瘀通络,别虫走窜直达病所,以搜邪气。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功效与作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功效与作用 导语:生活中人们总避免不了生病,因为生活的压力,因为工作的烦恼,天气的变化等等各种各样的原因,人们总是大小病不断,尤其是现在这个季节,天 生活中人们总避免不了生病,因为生活的压力,因为工作的烦恼,天气的变化等等各种各样的原因,人们总是大小病不断,尤其是现在这个季节,天气就像小女孩是脸,上一刻天气晴朗,下一个阴雨连连。春天感冒的人居多,麻黄附子细辛汤是治疗感冒很好的一味药。 春末夏初,因为天气变化频繁,人们穿的衣服也总是薄的换厚的,厚的换薄的,忽冷忽热的,而且春天多容易刮风,很容易感冒,患上支气管炎等疾病,体内上火。家里需要备一些麻黄附子细辛汤。 主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暴哑。突发声音嘶哑,甚至失音不语,或咽喉疼痛,恶寒发热,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病窦综合征、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鼻炎、暴盲、暴哑、喉痹、皮肤瘙痒等属阳虚感寒者。 本方是为素体阳虚,复感风寒之证而设。阳虚之体,应不发热,今反发热,并见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是外受风寒,邪正相争所致;表证脉当浮,今脉反沉微,兼见神疲欲寐,是知阳气已虚。此阳虚外感,表里俱寒之证,若纯以辛温发散,则因阳虚而无力作汗,或虽得汗必致阳随液脱,治当助阳与解表并行。方中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为君药。附子辛热,温肾助阳,为臣药。麻黄行表以开泄皮毛,逐邪于外;附子温里以振奋阳气,鼓邪达外。二药配合,相辅相成,为助阳解表的常用组合。细辛归肺、肾二经,芳香气浓,性善走窜,通彻表里,既能祛风散寒,助麻黄解表,又可鼓动肾中真阳之气,协附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重症顽疾举偶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重症顽疾举偶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医院主任医师杨素娟 哈尔浜卷烟总厂医院岳锦生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少阴病兼表证治(301)条中,原文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笔者认为本方作用远非于此。应用经方,贵在变通,通其理,变其法,活其用。审其脉证,随证加减,更能提高疗效,试用本方治疗重症顽疾,结果效验极著,此举3则以示拙用。 一、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刘某,男性,47岁,农民。2003年3月初诊,以胸闷,气短,心悸2年余为主诉入院。证见心悸,胸闷,气短,夜寐不安,常常憋醒,心率30~48次/分,常伴有黑蒙,晕厥。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住院期间经用阿托品试验,心率最高达70次/分,诊断为病窦综合征。建议装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因家庭条件贫困,加之恐惧心理,拒绝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因而采用中医药治疗。查体,患者精神疲惫,神志恍惚,处朦胧的嗜睡状态,心率38次/分,节律齐,各瓣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舌质淡,紫暗有瘀斑,舌苔白滑,脉沉迟,联系到“少阴病,但欲寝”征状,认为阳气衰弱,阴阳失调是该病之本,而气虚血瘀,气血运行不畅则是该病之标。治拟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处方:麻黄10g,附子6g(先煎20分钟),细辛6g(后下),桂枝15g,川芎20g,丹参15g,黄芪30g,西洋参10g(或红参10g),赤芍15g,日一剂,水煎400ml,分2次早晚分服。连服1月,心率达65次/分,

精神好转,未再发生晕厥,夜间睡眠良好。随访1年,能坚持劳动,偶感胸闷心悸,脉缓,即服上方缓解。 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属中医“心悸”,“厥证”,“迟脉”,“胸痹”等证的范畴。其临床表现为心悸,胸闷或胸疼,头昏,甚则昏厥,气短,乏力,喜温恶寒等症状。本病以心肾阴虚、阳气衰微为发病的根本,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仲景为少阴病阳虚外感而设,具有温阳散寒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该方中的药物主要成份麻黄碱,乌头碱,细辛挥发油等,可使心脏兴奋,心率加快,传导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肌缺血改善。用本方治疗病窦综合征33例,显效11例,有效6例,无效6例,其中Ⅰ型病窦有效率为94.4%,Ⅱ型病窦有效率为88.8%,Ⅲ型病窦有效率为20%。 二、慢性阻塞性肺病 张某,男,72岁,农民。1998年9月4日就诊,患者自述有哮喘病史20年,发作时病人常感突然胸闷窒息,呼吸不畅,喘咳不止,不能平卧,每次服用氨茶硷、扑尔敏,复方甘草片等药物,可暂时缓解,常反复发作。查体:口唇紫绀,面色苍白,烦燥不安,微恶风寒,汗出,四肢不温,呼气延长,喉中有痰鸣,张口抬肩,舌质淡暗,苔白滑,脉沉细。听诊双肺满布哮鸣音,心率60次/分,节律齐,无杂音。X线检查:双肺纹理增粗,透光度增高,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病,中医辩证为虚哮,脾肾两虚型,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处方:麻黄10g,附子6g(先煎20分钟),细辛6g(后下),杏仁10g,炒白术

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慢性腰腿痛综合征30例

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慢性腰腿痛综合征30例 申越魁 河北经贸大学校医院(石家庄050061) 摘 要 目的:观察温阳益气通络、驱风活血散寒类中药配伍治疗慢性腰腿痛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采用加味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地龙、黄芪、桂枝、麻黄、 附子、当归、川芎、细辛等)治疗慢性腰腿痛综合征30例。结果:总有效率 90%。提示:本方法对本病具有益气通阳,活血止痛的功效。 主题词:腰痛 中医药疗法 祛风胜湿剂 治疗应用 温经散寒剂 治疗应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 笔者根据张仲暴《金匮》治疗“肾着”之本意,改“肾着汤”用加味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慢性腰腿痛综合征,其远期疗效明显高于用西药治疗,提示中医诊疗本病有较大优势。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在42~70岁之间,其中42~50岁之间20例,病程2年以下者21例,2年以上者8例,最长8年者1例,70岁。X线片示8例有轻度骨质增生,余均无异常。CT证实有轻度腰椎间盘突出者1例,腰腿冷、痛感10例,酸痛8例,胀痛3例,刺痛1例,腰腿沉重感8例。 治疗方法 方药:地龙20g,黄芪、桂枝各15g,党参、麻黄、附子、川芎、当归、茯苓、白术、巴戟天、补骨脂、陈皮、制半夏、杜仲、桑寄生、羌独活各12g,桃仁、甘草各10g,红花、雷公藤、砂仁各9g,生姜6g。辽细辛3g。上方1d1剂,10剂为l疗程,服药期间停用一切中西药物。 疗效标准 参用《河北中医学院报》1990年第5卷第4期疗效标准本组分4级:1级:临床症状完全消失l年以上,且不受劳累、气候因素影响,病变处按压无痛感,并且有经络传导感。2级:症状完全消失半年以上,且不受劳累、气候因素影响,局部按压不痛或轻度不适。3级:治疗期间症状基本消失,停药后受劳累及气候影响,仍有轻度症状,痛点按压不适或轻度疼痛。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治疗结果 服药1个疗程达1级标准6例。服药2个疗程达2级标准15例。服药3个疗程以内达2级标准16例,达3级标准2例。无效者3例。2级标准以上总有效率90%。 讨 论 慢性腰腿痛综合征在临床上比较常见,西医对之大多只能进行抗炎镇痛对症治疗,而中医对之有较深刻的认识,张仲景《金匮》谓之“肾着证”,言其“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心典》注曰:“皆冷湿着肾,而阴气不化之症也……然其病不在肾中脏也,而在肾之外府也,故其治法,不在温肾以散寒,而在填土以胜水。”笔者认为,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年高体衰,内有阳气不足,肾府失温养,外有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内侵经脉,阻滞气血,肾府更失所荣,而下焦出现各种临床症状。张仲景用桂柱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寒水结于心下,其意在用桂枝去芍药汤振奋卫阳,麻附辛汤,温发里阳,两者相协,可以遁彻表里,使阳气通行,阴凝解散,寒气自消,此方正合慢性腰腿痛综合症的治疗,故在原方的基础上加上温肾壮筋,活血化瘀.健脾化湿,散寒祛湿之品更合临床之用,使风散寒尽湿化,经脉通畅,气血无阻,肾府得养,病状得除。30例患者中有6例(寒湿型)用药后患者自觉从腰部有一股热流自患肢传导,且肢体有不同程度的痒感,续用药物痒感及经络传导感消失,同时患者自觉体轻肢爽,活动自如。正如《心典》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方”曰:“云当汗出如虫行皮者,盖欲使既结之阳,复行周身而愈也。” (收稿2005203225;修回2005204225) 567 陕西中医2005年第26卷第8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