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深圳市大型建筑公交场站配建指引(初稿)_20121025

深圳市大型建筑公交场站配建指引(初稿)_20121025

深圳市大型建筑公交场站配建指引

条文

(初稿)

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

前言

本指引是根据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1年第76号文件的要求,由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和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编制。

本指引的编制,在充分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参考了国家、行业和本市相关标准规范,广泛听取了各方意见。本指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功能定位;4规划指引;5设计指引;6实施机制;7附则。

本指引为首次编制,在执行过程中,如存在意见和建议,请及时联系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中心(地址:深圳市福田区红荔西路8009号规划大厦;邮政编码:518040)。

编制单位: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

主要编制人:

主要审查人: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

二○一二年十月

I

目次

前言......................................................................................................................................... I 目次........................................................................................................................................ II 1总则 (1)

1.1编制背景 (1)

1.2编制目的 (1)

1.3编制依据 (1)

1.4适用范围 (1)

1.5编制原则 (2)

2术语 (3)

3功能定位 (4)

3.1分类 (4)

3.2功能 (4)

4规划指引 (5)

4.1选址原则 (5)

4.2配置标准 (5)

4.3最小规模控制指标 (6)

5设计指引 (8)

5.1通则 (8)

5.2平面布局 (8)

5.3设计内容 (8)

5.4功能设施设计要求 (9)

5.5柱网要求 (11)

5.6消防要求 (12)

5.7环保要求 (12)

6实施机制 (13)

6.1规划报建指引 (13)

6.2规划设计要点相关条文 (14)

6.3规划报建审查要点相关条文 (14)

7附则 (15)

II

1 总则

1.1 编制背景

1.1.1 深圳市的土地空间资源日益紧缺,城市的发展进入转型时期,需要集约节约土地资

源,进行土地二次开发变革。在此背景下,独立占地的公交场站建设模式已难以适

应城市转型时期的发展要求,亟需对公交场站的建设模式进行调整。从集约节约用

地的角度出发,未来应发展“配建公交首末站+多层综合车场”的公交场站建设模

式。

1.1.2 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1年第76号文件《印发关于加大道路安全执法力度提

高交通管理水平改善交通秩序缓解交通拥堵问题重点建议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确

提出“探索实施大型建筑的公交场站设施配建制度。多种渠道增加场站供给,推进

大型公共建筑、活动中心、商业办公建筑、大型居住区(重点是保障性住房项目)

的公交场站同步配套建设”,以达到集约节约用地,多种渠道解决规划公交场站用

地落实难的问题。

1.1.3 面对公交场站用地紧缺、用地难以落实的问题,为适应我市城市转型时期的新要求,

特编制本指引,用以指导配建公交场站的规划设计与实施。

1.2 编制目的

1.2.1 为推广配建公交场站规划建设,提高配建公交场站建设质量,特制定本公交场站配

建指引,用以指导法定图则、发展单元、城市更新单元专项规划、规划报建等阶段

配建公交场站的规划和实施。

1.3 编制依据

1.3.1 本指引是在参照国家、行业和深圳市相关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深圳市经济社会发展

实际情况而制定的,是科学、合理地确定深圳市配建公交场站功能定位、配置标准、

建设内容、设施布置等相关指标的地方性推荐标准。

1.4 适用范围

1.4.1 本指引是编制、审查、审批深圳市配建公交场站规划方案、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

究报告、规划许可、方案设计等的指导性文件;是深圳市各有关部门对配建公交场

站的设置原则、建设规模、用地指标、设施布置、平面设计进行监督检查、审核和

决策的参考依据。

1

1.4.2 本指引适用于深圳市行政区域内的新建、扩建和改建的附设式公交总站,不适用于

独立占地建设形式的公交总站和轨道接驳公交总站。

1.5 编制原则

1.5.1 配建公交场站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5.1.1 可实施原则:集约利用土地和建筑空间,场站规模尽可能小,便于规划落实。1.5.1.2 可操作原则:设定的规划控制指标能保证公交场站既定功能的实现。

1.5.1.3 差别化原则:针对不同用地、不同功能公交场站提出差别化的规划控制要点。1.5.1.4 对接性原则:与国家及深圳已有标准规范进行良好衔接。

2

2 术语

2.1.1 大型建筑是指客流较为集中的大型公共建筑、商业办公建筑、大型居住区(重点是

保障性住房)、批发市场等。

2.1.2 配建公交场站是指考虑新建项目及周边需求,结合物业开发同步建设于上盖物业地

面一层或地下层的公交首末站。

2.1.3 公交汽(电)车标准车是指车身长12米,宽2.5米,高

3.3米的公共汽(电)车。

2.1.4 回车道是指场站内供车辆进出、移位、回转方向使用的道路。

3

3 功能定位

3.1 分类

3.1.1 本指引适用的公交场站包括两种类型:公交首末站和公交枢纽站。

3.1.2 公交首末站是每条公交线路的起终点。

3.1.3 公交枢纽站是多条线路共用的首末站或与其他交通方式换乘的首末站,分别指交通

枢纽站和地铁接驳站。本指引适用于配建的交通枢纽站,地铁接驳站的相关标准见

《深圳市轨道接驳公交总站建设标准指引(试行)》。本指引中的枢纽站特指多条

公交线路共用的首末站。

3.2 功能

3.2.1 首末站提供线路的公交车掉头、发车、上下客、乘客等候以及首班车夜间停放等功

能。

3.2.2 枢纽站提供多条线路的公交车掉头、发车、上下客、乘客等候、换乘以及首班车夜

间停放等功能。

4

4 规划指引

4.1 选址原则

4.1.1 首末站和枢纽站设置应与土地利用结构发展、城市道路网建设、公共交通线网、以

及其他交通方式布置相协调,应与城市更新、新区开发、交通枢纽规划相结合,优

先选择在紧靠客流集散点和道路客流主要方向的同侧。

4.1.2 首末站应靠近人口集中的居住区、就业岗位集中的商业办公区等主要客流集散点。

枢纽站应靠近客流集中的地方,如机场、火车站、客运码头、长途客运站、轨道交

通站点、交通枢纽、大型商业区以及医院、公园、文体设施等公共建筑。

4.1.3 首末站和枢纽站在地块中的位置,应满足乘客和公交车辆方便到达和离开的原则,

宜近邻现状或具有近期建设条件的规划道路,不应在交叉路口附近设置。对于大型

居住区,为了避免公交车辆对小区生活和安全环境的不利影响,首末站宜靠近小区

外围道路布设,但需要保证小区内外的乘客与首末站的顺畅快速连接,可适当增加

慢行设施连接首末站和周边建筑。

4.1.4 首末站宜设置在建筑的地面一层,在用地较困难的地方,可考虑设置在地下层。

4.2 配置标准

4.2.1 新建项目应根据实际需求和建设条件设置公交场站设施,若新建项目500米范围内

有已建或已落实用地并具有近期建设条件的公交场站,经论证满足片区需求时,可

以不配置公交场站。

4.2.2 若论证不满足片区需求时,新建项目应按照建筑规模、用地规模“双控”标准配置

公交场站。

4.2.3 建筑规模配置标准

4.2.3.1 不同建筑类型配置公交场站的建筑规模配置标准应满足表4.2.3.1的规定。

表 4.2.3.1 不同建筑类型的建筑规模配置标准(万平方米)

5

注:上述建筑规模配置标准是指达到设置一条公交线路的建筑开发量。对于居住类项目,保障性住房、安居房等,可适当降低配置阈值,提高场站供应水平。

4.2.3.2 对于混合功能的建设项目,应综合考虑各类用地所产生的公交客流,可根据表

4.2.3.1的配置标准合算混合用地的公交场站线路需求。

4.2.3.3 对于新建项目以外500米范围内的公交需求缺口,建议开展专题研究确定需加配

的场站规模,根据新建项目的实际建设条件配置场站设施。

4.2.4 用地规模控制标准

4.2.4.1 考虑其他居住配套设施的用地需求,场站占地规模不宜超过居住类项目用地面积的

20%。适合配建公交场站的居住类项目用地面积宜大于5000平方米。

4.2.4.2 考虑首层建筑的商业价值,场站占地规模不宜超过商业类项目(包括商业服务、批

发市场)用地面积的15%。适合配建公交场站的商业类项目用地面积宜大于6000

平方米。

4.2.4.3 其他类项目的场站占地规模不宜超过项目用地面积的25%。适合配建公交场站的

其他类项目用地面积宜大于4000平方米。

4.2.4.4 不同类型新建项目的最小用地规模控制标准应满足表4.2.4.4的规定。用地条件困

难,但公交出行需求缺口较大的情况下,可适当降低控制标准,以满足需求。

表4.2.4.4 不同类型新建项目的用地规模控制标准

4.3 最小规模控制指标

4.3.1 首末站和枢纽站的建设用地标准,应结合用地实际情况,按照规划的公交线路规模、

高峰时段的发车频率、候车乘客数、站内交通组织等确定。

4.3.2 配建公交场站的分级最小规模宜符合表4.3.2的规定。若部分建设用地难以满足场

站各项基本功能要求,宜根据实际需求扩大建设用地规模。

6

表4.3.2 配建公交场站分级最小规模(平方米)

7

5 设计指引

5.1 通则

5.1.1 站内设施应做到配置合理、功能齐全、使用方便、用地集约。

5.1.2 建筑外观应与周围的环境和城市景观相协调,满足相应的建筑设计规范。

5.2 平面布局

5.2.1 公交场站的平面布局应按照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流、人与车分流的原则,避免人车

冲突,满足分区明确、布局合理、流线分明、通行简捷的要求。

5.2.2 公交场站的设计应根据规划要求,做到远近结合、留有余地,既能满足近期使用要

求,又能兼顾长远发展。

5.2.3 配建公交场站的形式应根据场站上盖建筑类型、地块形状、交通组织、场站设施等

灵活确定。首末站和枢纽站宜设置在形状规整、偏向方形的用地上。对于偏向狭长

形的地块,可考虑设置港湾式(直列式)的首末站或停靠站;对于偏向方块形的地

块,可考虑设置通道式或回车道型式的首末站。场站形式参见附图1。

5.2.4 配建公交场站的平面宜包括以下几个区域:

5.2.4.1 供公交车辆运行的区域,包括回车道、到发车位、出入口、消防通道、停车坪等。

5.2.4.2 供乘客使用的综合性服务区域,包括站台、乘候车设施、人行通道、无障碍设施等。

5.2.4.3 供运营工作人员使用的调度管理区域,包括调度室、监控室、司机休息室等。

5.2.4.4 其他配套设施区域,包括绿化、照明、公共厕所、自行车和小汽车停车设施等。

5.3 设计内容

5.3.1 配建公交场站的设计内容应符合表5.3.1的规定:

图5.3.1 配建公交场站功能设施

8

注:“√”表示应有的设施,“○”表示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表示可无的设施。

5.4 功能设施设计要求

5.4.1 回车道

5.4.1.1 回车道按营运车辆的回转轨迹划定,直行段宽度应不小于7m,转弯段应满足车辆

转弯半径的技术要求,最小转弯半径应符合《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的规定。

5.4.1.2 在公共交通用地较困难的地方,回车道可利用就近街道,以节约用地。

5.4.2 到发车位

5.4.2.1 到发车位应提供车辆到达轮候与发车的功能,每条线路宜满足3辆车同时等候发

车。

5.4.2.2 到发车位有直列式和锯齿式两种形式,优先选用直列式到发车位。直列式到发车位

宽度宜为3.5m,车辆间应设置安全距离3m;锯齿式到发车位宽度宜为3m,长度

宜为13.5m,车位间隔4.5m。具体形式与尺寸参见附图2。

5.4.3 停车坪

5.4.3.1 远离综合车场或首班车客运需求较大的首末站应建设停车坪。高峰时段换乘客流较

大的公交枢纽站可配建停车坪。

5.4.3.2 公交车停放方式分平行式、垂直式和斜列式三种,公共汽车停放宜采用垂直式或斜

列式,公共电车宜采用平行式,边角用地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

5.4.3.3 停车位尺寸应符合《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的规定。

9

5.4.3.4 停车坪应有明显的车位标志、行驶方向标志及其他营运标志。

5.4.4 出入口

5.4.4.1 车辆入口和出口应分开设置,宽度不应小于7m。出入口合并设置时,宽度不宜小

于12m。

5.4.4.2 车辆出入口与非机动车、乘客出入口宜分开设置,安全距离宜不小于5m,若设置

在一起,应用物理分隔。

5.4.4.3 车辆出入口宜设置在次干道或支路上,不宜直接设在主干道或快速路上,应避免靠

近平面交叉口。

5.4.4.4 车辆出入口必须设置明显的标志标线和指示牌。

5.4.4.5 乘客出入口宽度宜与步行交通设施宽度相适应,并与行人通道、楼梯、电动扶梯及

电梯相连。电动扶梯处应预留排队空间,排队区域长度不应小于3m。

5.4.5 站台

5.4.5.1 应根据场地限制条件、客流需求、运营要求、换乘设置等条件选择合理的站台型式,

且应结合建筑柱网形式设置。站台基本形式参见附图3。

5.4.5.2 站台净宽不应小于2m,站台长度应至少满足1辆公交车的停靠需求,不应小于15m,

站台应高出地面0.2m。站台可设置隔离护栏,护栏离站台靠车道边缘不宜小于

0.2m。

5.4.5.3 站台上应因地制宜地设置候车设施和行人通道。可在站台上设置自动扶梯与上盖建

筑物相连。具体设置图参见附图4。

5.4.6 候车设施

5.4.

6.1 候车厅和候车廊的建筑式样、材料、颜色等可根据城市建筑特点设计,宜实用、美

观。

5.4.

6.2 候车厅和候车廊应具有照明、通风设备,有条件可设置空调等设施。

5.4.

6.3 候车廊应在明显的位置设置站牌标志,站牌顶边距地面高度不宜大于2.2m,站牌

底边距地面的距离不宜小于0.4m。

5.4.

6.4 在候车环境中应增设足够的座椅,应提供行人导向标志、实时乘客服务信息、换乘

信息、周边区域地图等,有条件可设置交通卡销售与增值服务。

5.4.7 行人通道

10

5.4.7.1 场站应设置连续平顺的行人通道与候车设施、出入口及上盖建筑相连。行人通道宽

度不宜小于2m。

5.4.7.2 每2-3个到发车位宜设置一个过街设施,且合理设置防护栏、地面高度、导向标志

及其他物理设施,引导乘客使用设计的行人路径。具体设置位置参见附图5。

5.4.7.3 过街设施应设置显眼的彩色铺装,且连接到上下客区和排队区。

5.4.7.4 过街点应设置缘石坡道,平顺行人通道与车行道的过渡。

5.4.8 无障碍设施

5.4.8.1 场站应设置坡道、盲道等无障碍设施,实现无障碍通行。无障碍设施的配置和设计

应符合相关设计规范。

5.4.8.2 站台宜为使用轮椅的乘客设置候车位和无障碍的连续通道。单个轮椅候车位面积为

2m2(1.4m×1.4m)。

5.4.9 站务用房

5.4.9.1 站务用房应根据场站用地条件、建筑类型、平面布局等灵活布置,宜与建筑物相融

合,集约节约地利用场站空间资源。

5.4.9.2 场站须配置调度管理用房,面积不宜小于20m2,每增加3条公交线路需至少增加

10m2。调度室须与车辆运行区在同一平面上,宜将调度室布置在站内视野较好的

位置,方便对公交车辆的调度管理以及应急事件的及时响应。

5.4.9.3 监控室、休息室、茶水间、卫生间等后勤服务用房可结合场站大小与实际需求配置,

监控室可与调度室共用,卫生间可使用上盖建筑的公共厕所,以节约用地。具体设

置参照《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站、场、厂工程设计规范》(CJJ/T15-2011)的规定。

5.4.10 其他

5.4.10.1 场站层高应考虑建筑结构和各类管道等设备的需要,层高不应过大。车辆通行区域

的净空高度应不低于3.8m,双层公交车辆通行区域的净空高度应不低于4.6m。5.4.10.2 行车道坡道纵坡以直线为主,直线坡道纵坡不宜大于7%。

5.4.10.3 场站到发车位、加减速区域和车辆出入口等,应进行路面强化设计,应有防滑措施。

5.5 柱网要求

5.5.1 应根据运营车型、场站形式、车行道布置等选择合理、经济实用的柱网形式。

11

5.5.2 在选定柱网时,应考虑配建场站的平面布局与设施设计要求。柱子宜采用统一规格,

建筑柱网宜采用规则的排列形式。柱网布置形式参见图1。

5.6 消防要求

5.6.1 消防通道净空高度和净宽均不应小于4m。

5.6.2 安全出口应直接通向室外,安全疏散口及地下配建场站的楼梯净宽不得小于1.6m,

安全出口应设置明显标志及事故应急照明设施。

5.6.3 在用地紧张的情况下,可利用回车道作为消防通道。

5.7 环保要求

5.7.1 环保设施宜包括排水系统、通风系统、废物处理、降噪系统等,体现节能环保原则。

5.7.2 场站的供电、供水系统应与上盖建筑分开,便于独立管理。

5.7.3 场站内生产区和停车区应充分利用边角空地绿化。

12

6 实施机制

6.1 规划报建指引

6.1.1 配建公交场站的规划建设技术流程参见图6.1.1:

图6.1.1 配建公交场站的规划建设技术流程图

6.1.2 在法定图则、发展单元、详细蓝图等规划编制阶段,《公交场站专项规划》指导配

建场站的用地落实,本《配建指引》指导确定规划控制要点(规划条件)。法定图

则、详细蓝图等规划阶段的控制要点参见表6.1.2。

表6.1.2 配建公交场站规划控制要点范例

注:下划线内容为参考值,具体取值应依据相关条文确定。

6.1.3 土地出让之前,建议结合年度土地出让计划和年度城市更新计划,开展年度配建公

交场站的缺口评估分析,在年度新建项目(包括城市更新项目)中落实场站用地。

依据本《配建指引》的第4章节内容,评估新建项目及其周边区域的场站需求。

6.1.4 在项目报建阶段,本《配建指引》指导确定规划设计要点与报建审查要点,为规划

许可、方案审查与验收等行政审批工作提供技术指引。

13

6.2 规划设计要点相关条文

6.2.1 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时,可参考表6.2.1审查配建公交场站工程用地的规

划设计要点。

表6.2.1 配建公交场站用地规划设计要点参考范例

注:下划线内容为参考值,具体取值应依据相关条文确定。

6.3 规划报建审查要点相关条文

6.3.1 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时,可参考表6.3.1核

查配建公交场站建设工程的方案设计与建筑要求。

表6.3.1 配建公交场站用地规划设计要点参考范例

注:下划线内容为参考值,具体取值应依据相关条文确定。

14

7 附则

附录

附图1:配建公交场站基本形式。

15

附图2:到发车位基本形式与尺寸

附图3:站台基本形式

1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