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讲义(上)
- 格式:doc
- 大小:266.77 KB
- 文档页数:65
1 序言
序言讲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什么是古代汉语和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这三个问题同时也就解答古代汉语课的目的、对象(内容)和性质、方法问题。
一、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这个问题很简单,学习古代汉语就是为了更好地领略和批判地继承古代的文化、科学遗产,以便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创造比前人更加辉煌伟大的成就。要批判地继承古代的文化、科学遗产,就不能不懂古代汉语,因为古代的典籍都是用古代汉语写成的,不懂古代汉语连古书都读不懂,还谈得上什么批判地继承吗。所以说学习古代汉语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说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准是摆在每个中国人面前的任务,那么对文科特别是中文系大学生来说就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了。
首先,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拥有极其丰富的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整理、去发掘。我国的古籍丰富到什么程度,可以以一个例子来说明。比如十八世纪末叶干隆年间曾编纂一部《四库全书》,其中入选的书籍就达到3475部,79070卷,目前大多数还没有标点整理出来,其中保存了大量的珍贵材料和经验,大可发掘。根据古书中的材料可以写出许多有价值的着作。比如英国人李约瑟写了一部《中国科学技术史》,全书大概800多万字,这项工作就是根据我国古代科技典籍做出来的,象这一类工作我们中国人不去做实在是愧对祖先。而要做整理古籍的工作的基本条件就是必须具备古代汉语的知识和能力。
其次,我们中文系的同学毕业后免不了要接触古籍,即使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接触古籍也要知道古今是有联系的,学习古代汉语有助于提高我们现代汉语的水准,提高我们的语文修养。一个古代汉语水准很低的人,他的语文水准不可能高。所以,不论是从哪方面说,具备古代汉语知识,具备阅读古书的能力,是一名文科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条件。
以上我们强调了学习古代汉语的必要性,主要是从理论上道理上来讲的,比较空泛。现在就举几个例子来从事实上加以证明。
先说只有学好了古代汉语,才能学好古代文学或者说欣赏研究古代文学。我们知道,要欣赏或评价古代文学作品,必须了解作品的内容,而要彻底了解作品的内容,第一步是过文字关。如果我们对古人作品中的文字不求甚解,就可能产生误解,作出错误的判断。比如唐诗中有这么一首诗: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首诗写的是贫女自伤迟暮——老女盼嫁。实质上寄托着士子怀才不遇的感慨。全诗主旨用一个“伤”字点明。为什么自伤呢?一,贫家没有好的穿戴;二,没人赏识自己高雅的风姿品格;三,大家都喜爱流行的俭梳妆;四,可惜自己有才、有德,而不得其用。全诗比较通俗易懂。问题主要出在第二联上,“俭”字一般是俭朴、节省的意思,这样理解,与诗句就有矛盾。所以许多注释本都觉得不好解释。大致有三种解释:
1、 一种是认为这一联是说有谁来爱这贫女的风格,共同赏识她俭朴的打扮呢?(这样解使“谁”管到两句,很勉强。)
2、 第二种解释是谁能赏识我不同庸俗的高尚风格?我却跟大家一起体会时世艰难,总 2 是打扮得很朴素。(这样添字太多。分别可以用“岂”和“自”。)
3、 第三种解释是谁去追求那些奢侈的高格调,时世艰难只能维持俭朴的梳妆。(这样描绘出来的贫女,有点安于贫困,鄙弃高贵,那又何必自伤呢?)
总之,三种解释都“于文不安”。原来,“俭”在此并不是“节俭”之意,而是通“险”。“俭妆”就是“险妆”。所谓“险妆”是唐代的流行习惯语,不仅不是俭朴的打扮,反而是时髦的打扮,是时髦的发型。古人曾记载“唐文宗下诏禁高髻俭妆”。《唐会要》:“妇人好高髻俭妆,去眉开额,甚乖风俗,破坏常仪,费用金银,过为首饰,并请禁断。”“俭妆”这样一解全诗就贯通了,贫女为什么自伤就好解释了。可见研究古代文学不能不懂古汉语。再举一个例子:
闺意献张水部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也许有人说我将来不搞古代文学,只搞现代文学,我们说学习、研究现代文学也要有古代汉语的基础。举个例子。鲁迅曾经说:
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代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太圣’,大可不必动手。
1981年版注释:“原作齐天大圣,即孙悟空。”这个注释等于没注。“太”是什么?“大之极”“大之尊”,“太上皇”、“太后”、“太子”。比“大”还“大”。
也许有人说我将来不搞语言和文学,只搞文化,姑且不说这种说法不能成立,就是单纯说文化,不懂现代汉语也会闹笑话。比如前些年我国有所谓“文化热”。“文化热”中有几派,北京有个文化书院请了梁漱溟等老先生讲传统文化。有位叫黎鸣的先生有不同意见,曾在《中国文化报》写了一篇很短的文章讽刺:
老专家不久将仙去,赶紧给他们安排好传人,让他们手把手地言传神授,却不知文化、科学不同于祖传的技艺,并不需要周公吐哺。
后来有人在《中国文化报》上撰文指出他的错误,“吐哺”黎文理解为某些鸟类中老鸟给小鸟的喂食方式,以作比喻而与“言传神授”相应,这显然是望文生义,不了解“周公吐哺”是一个典故,有特定的含义。古书中记载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史记·鲁周公世家》)曹操有诗曰:“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周公吐哺”表示思贤若渴、礼贤下士,为延揽人才而操心忙碌。
中文系或者说文科的学生将来很多是从事行政工作,比如当秘书、公务员等,免不了要写文章,写文章就免不了要旁征博引,弄不好也会出错。比如植树节刚开始时,有人在《光明日报》写文章鼓励种树,为植树节作宣传。其中举了我国历史上重视植树造林的故事:
1、 汉景帝三年春正月下诏书说:“农,天下之本也。„„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2、 宋太宗赵光义在太平兴国七年下诏书说:“明树艺之法者一人,县补为农师。”
“种树”在古代就是“种植”,不限于树木,包括五谷;“树艺”也是“种植”,两个都是动词并列,却理解为今天的动宾和偏正,词义和词性都错了。《孟子》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由于“种植”是一种本领,引申为“技能”、“技艺”,后来引申义反而成常用义了。
即使你不写文章,懂古汉语也能加深对现代汉语的理解和准确使用,比如现代汉语有很 3 多成语,如具备古汉语知识就能更准确地把握它的意义,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时不再来 不毛之地 跳梁小丑
清出于蓝而胜于蓝
打破沙锅问到底
再举个翻译的例子。美国前总统尼克森第一次来华访问,在会谈中讲到中美关系时,说双方的利益是“parallel”的。中国翻译把“parallel”译为“平行”,尼克森的翻译弗里曼提出了异议,说平行的意思是永远不会相遇,例如双杠(parallel bar)始终往同一方向延伸而不相遇,他认为尼克森的意思不是这样的。周总理于是问他以为如何译才是他们总统的原意。弗里曼说:“我认为应当译为殊途同归。”在后来的一次宴会上,总理问他是在哪里学的汉语,弗里曼回答说是在台湾学的汉语。周总理感叹说:“台湾对古典汉语比我们重视。”(以上见前些时候《中华读书报》上转载的章含之文)再举一个相反的例子。今年元旦某报第八版有篇配图的体育新闻,标题赫然七个大字:“阎世铎坐怀不乱”。乍一看还以为阎掌门艳福不浅,比如碰上了“足球宝贝”投怀送抱什么的,其实不然,该文说的是面对裁判收黑钱的报导,阎世铎“并没有乱了神,而是静观其变”。“坐怀不乱”这样使用还真是匪夷所思。
很难设想一个人只掌握现代的汉语而不懂一点古代汉语,也很难设想一个有教养的中国人,不需要熟悉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和语言传统。
二、 什么是古代汉语
什么是古代汉语?也就是说我们古代汉语课所学的古代汉语究竟是什么?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现代汉语一般是指五四以来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那么古代汉语就是“五四”以前历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语言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口语的形式,一种是书面语的形式。显然,古人的口语我们今天已没法听到,所以,我们所接触到的古代汉语,只是三千多年来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形式,也就是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语言。
这个三千多年来古代汉语的书面语由于时间很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大致分成了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书面语言,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文言文;另一个是六朝以后以北方话为基础形成的书面语,即通常所说的古白话。文言文和古白话都属于古代汉语,但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要以为古代汉语就是文言文,也就是说不要认为古代着作都是用文言文写的,实际上有的是用古白话写的,比如《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等等。文言文和古白话的区别在于一个建立在先秦口语的基础上,一个建立在唐宋以来口语的基础上,前者逐渐脱离了口语,后者接近以后的口语。具体说来是这样的:
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的文字材料是甲骨文,那是商代的东西,但很零碎,成篇的文章主要是周代(特别是春秋战国)的作品,如《论语》、《左传》、《孟子》等。这些作品中所使用的语言,是和当时的口语基本一致的,也就是说先秦的作品和口语基本一致。但是语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到了汉代,人们说话语音、辞汇、语法就和先秦时期不那么一样了,再到魏晋南北朝差别就更大了,再到唐宋几很不一样了。这样先秦两汉时作品的语言就完全脱离了口语,而我国历代文人都喜欢用先秦两汉作品的那种语言写文章,这种建立在先秦口语基础上的书面语言就叫文言文。与此同时,后代还有一些作品并不用先秦作品的语言写作,而是用当时的语言写作,这主要是六朝以后唐宋开始,比如唐宋时一些民间文学作品的语言,这种建立在唐宋以来口语基础上的语言形式就叫古白话。白话白话,就是像说话一样。文言文作品可以以教材中的文章为代表,古白话的作品我们念一段《水浒》为代表:
蒋门神见了武松,心里先欺他醉,只顾赶将入来。说时迟,那时快,武松先把两个 4 拳头去蒋门神脸上虚影一影,忽地转身便走。蒋门神大怒,抢将来;被武松一飞脚踢起,踢中蒋门神小腹上,双手按了,便蹲下去。武松一踅,踅将过来,那只右脚早踢起,直飞在蒋门神额角上,踢着正中,望后便倒。武松追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这醋钵儿大小的拳头,望蒋门神脸上便打。原来说过的打蒋门神扑手:先把拳头虚影一影,便转身,却先飞起左脚,踢中了,便转过身来,再飞起右脚。这一扑,有名唤做玉环步,鸳鸯腿,这是武松平生的真才实学,非同小可,打得蒋门神在地下叫饶。
很明显,今天读古人写的文章,难点不在用古白话文写的着作,而在用文言文写的。因为古白话是用离我们时间较近的口语写的,古白话文是现代白话文的前身,语音、辞汇、语法系统基本一致,虽然有差别,不影响到阅读理解。而文言文不同,不学根本就看不懂。反过来,能够阅读文言文一般也能读懂古白话文。所以,我们古代汉语课所学的对象一般就限于文言文。这个范围很广,既有接近先秦口语的先秦作品,也有后代模仿的作品,还有魏晋以后历代的骈体文和诗歌散文,文言文在中国的统治地位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在此之后,白话文才开始取代文言文。
三、怎样学习古代汉语
以上我们讲了两个问题,古代汉语课程的目的和内容。从这个目的和内容,可以确定,古代汉语课是一门基础课、工具课,而不是理论课。它和外语课差不多,主要是使大家尽快地掌握古代汉语这个工具,以便今后能阅读一般的古籍。
那么怎样才能学好古代汉语、掌握这一工具呢?我觉得必须遵循一个总的精神,抓住一个主要的方法。
总的精神就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并重。辛亥革命以前古人学习古代汉语的方式是“十年寒窗”、“死记硬背”,从五、六岁开始就读四书五经,通过穷年累月的背诵,把古书背得滚瓜烂熟,才把古代汉语学到手,这种方法显然是一种笨方法,是所谓“置之庄岳之间”办法,在现代是不行的。我们现在还有许多其他课程要学习,不能整天来背古文。我们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用这种光加强感性认识的方法。辛亥革命以后中国人懂了语法等等语言学理论,在此之前中国人不知语法为何物。有的学校就光讲文字、音韵、训诂等课程,这种偏重理性认识的办法也不行。我们说了古代汉语是一门工具课,掌握工具是一种能力,而能力的培养不等于理论的学习,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获得,游泳、骑自行车等等都是一种能力,必须在实践中才能掌握,把流体力学、游泳的理论学得再好不去实践还是不具备这种能力,语言也是这样,从来没有一个人光靠背语法、背字典就学好了英语,学习古代汉语也是这样。所以要掌握古汉语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又必须熟读几十篇古文。所以根据我们的条件,我们必须贯彻感性理性并重的精神,既要尽量多读古文,又要掌握古代汉语的规律,也就是掌握古汉语通论中的语法、辞汇、语音等方面的知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理性知识又用以指导感性认识。
所谓抓感性就是抓文选,所谓理性就是通论。在这两者中,我认为必须注意两点:
文选方面要努力弄懂、弄熟每一篇文章,要做到字词句的落实。所谓字词句的落实就是不能不求甚解,只了解个大意就行了,必须尽量把每个字、词的意义搞清楚,把句子结构搞清楚。千万不能采取那种方法,即先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把译文背下来,原文却抛在一边。这种办法只能读一篇懂一篇,而对其中辞汇、语法现象并没有掌握,碰到新的又不懂了。怎么才算字词句的落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