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讲义(上)
- 格式:doc
- 大小:266.77 KB
- 文档页数:65
序言
序言讲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什么是古代汉语和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这三个问题同时也就解答古代汉语课的目的、对象(内容)和性质、方法问题。
一、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这个问题很简单,学习古代汉语就是为了更好地领略和批判地继承古代的文化、科学遗产,以便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创造比前人更加辉煌伟大的成就。要批判地继承古代的文化、科学遗产,就不能不懂古代汉语,因为古代的典籍都是用古代汉语写成的,不懂古代汉语连古书都读不懂,还谈得上什么批判地继承吗。所以说学习古代汉语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说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准是摆在每个中国人面前的任务,那么对文科特别是中文系大学生来说就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了。
首先,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拥有极其丰富的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整理、去发掘。我国的古籍丰富到什么程度,可以以一个例子来说明。比如十八世纪末叶干隆年间曾编纂一部《四库全书》,其中入选的书籍就达到3475部,79070卷,目前大多数还没有标点整理出来,其中保存了大量的珍贵材料和经验,大可发掘。根据古书中的材料可以写出许多有价值的着作。比如英国人李约瑟写了一部《中国科学技术史》,全书大概800多万字,这项工作就是根据我国古代科技典籍做出来的,象这一类工作我们中国人不去做实在是愧对祖先。而要做整理古籍的工作的基本条件就是必须具备古代汉语的知识和能力。
其次,我们中文系的同学毕业后免不了要接触古籍,即使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接触古籍也要知道古今是有联系的,学习古代汉语有助于提高我们现代汉语的水准,提高我们的语文修养。一个古代汉语水准很低的人,他的语文水准不可能高。所以,不论是从哪方面说,具备古代汉语知识,具备阅读古书的能力,是一名文科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条件。
以上我们强调了学习古代汉语的必要性,主要是从理论上道理上来讲的,比较空泛。现在就举几个例子来从事实上加以证明。
先说只有学好了古代汉语,才能学好古代文学或者说欣赏研究古代文学。我们知道,要欣赏或评价古代文学作品,必须了解作品的内容,而要彻底了解作品的内容,第一步是过文字关。如果我们对古人作品中的文字不求甚解,就可能产生误解,作出错误的判断。比如唐诗中有这么一首诗:
贫女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首诗写的是贫女自伤迟暮——老女盼嫁。实质上寄托着士子怀才不遇的感慨。全诗主旨用一个“伤”字点明。为什么自伤呢?一,贫家没有好的穿戴;二,没人赏识自己高雅的风姿品格;三,大家都喜爱流行的俭梳妆;四,可惜自己有才、有德,而不得其用。全诗比较通俗易懂。问题主要出在第二联上,“俭”字一般是俭朴、节省的意思,这样理解,与诗句就有矛盾。所以许多注释本都觉得不好解释。大致有三种解释:
1、一种是认为这一联是说有谁来爱这贫女的风格,共同赏识她俭朴的打扮呢?(这样
解使“谁”管到两句,很勉强。)
2、第二种解释是谁能赏识我不同庸俗的高尚风格?我却跟大家一起体会时世艰难,总
是打扮得很朴素。(这样添字太多。分别可以用“岂”和“自”。)
3、第三种解释是谁去追求那些奢侈的高格调,时世艰难只能维持俭朴的梳妆。(这样
描绘出来的贫女,有点安于贫困,鄙弃高贵,那又何必自伤呢?)总之,三种解释都“于文不安”。原来,“俭”在此并不是“节俭”之意,而是通“险”。“俭妆”就是“险妆”。所谓“险妆”是唐代的流行习惯语,不仅不是俭朴的打扮,反而是时髦的打扮,是时髦的发型。古人曾记载“唐文宗下诏禁高髻俭妆”。《唐会要》:“妇人好高髻俭妆,去眉开额,甚乖风俗,破坏常仪,费用金银,过为首饰,并请禁断。”“俭妆”这样一解全诗就贯通了,贫女为什么自伤就好解释了。可见研究古代文学不能不懂古汉语。再举一个例子:
闺意献张水部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也许有人说我将来不搞古代文学,只搞现代文学,我们说学习、研究现代文学也要有古代汉语的基础。举个例子。鲁迅曾经说:
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代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太圣’,大可不必动手。
1981年版注释:“原作齐天大圣,即孙悟空。”这个注释等于没注。“太”是什么?“大之极”“大之尊”,“太上皇”、“太后”、“太子”。比“大”还“大”。
也许有人说我将来不搞语言和文学,只搞文化,姑且不说这种说法不能成立,就是单纯说文化,不懂现代汉语也会闹笑话。比如前些年我国有所谓“文化热”。“文化热”中有几派,北京有个文化书院请了梁漱溟等老先生讲传统文化。有位叫黎鸣的先生有不同意见,曾在《中国文化报》写了一篇很短的文章讽刺:
老专家不久将仙去,赶紧给他们安排好传人,让他们手把手地言传神授,却不知文化、科学不同于祖传的技艺,并不需要周公吐哺。
后来有人在《中国文化报》上撰文指出他的错误,“吐哺”黎文理解为某些鸟类中老鸟给小鸟的喂食方式,以作比喻而与“言传神授”相应,这显然是望文生义,不了解“周公吐哺”是一个典故,有特定的含义。古书中记载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史记·鲁周公世家》)曹操有诗曰:“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周公吐哺”表示思贤若渴、礼贤下士,为延揽人才而操心忙碌。
中文系或者说文科的学生将来很多是从事行政工作,比如当秘书、公务员等,免不了要写文章,写文章就免不了要旁征博引,弄不好也会出错。比如植树节刚开始时,有人在《光明日报》写文章鼓励种树,为植树节作宣传。其中举了我国历史上重视植树造林的故事:
1、汉景帝三年春正月下诏书说:“农,天下之本也。……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
树,可得衣食物。”
2、宋太宗赵光义在太平兴国七年下诏书说:“明树艺之法者一人,县补为农师。”
“种树”在古代就是“种植”,不限于树木,包括五谷;“树艺”也是“种植”,两个都是动词并列,却理解为今天的动宾和偏正,词义和词性都错了。《孟子》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由于“种植”是一种本领,引申为“技能”、“技艺”,后来引申义反而成常用义了。
即使你不写文章,懂古汉语也能加深对现代汉语的理解和准确使用,比如现代汉语有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