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伤寒论讲义试题及答案

伤寒论讲义试题及答案

伤寒论讲义试题及答案
伤寒论讲义试题及答案

《伤寒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

1.现在最通用的《伤寒论》版本是宋本

2.太阳病与阳明病同时出现的称合病

3.太阳病证未解又出现阳明病证的称并病

4.外感病起病即表现为三阴病的称直中

5.太阳提纲不包括以下哪项发热

6.太阳伤寒证的基本病机风寒外束,卫闭营郁

7.太阳中风证的主要证候发热,头项强痛,汗出恶风,脉浮缓

8.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证候发热恶寒,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9.太阳病的治疗总则是辛温发汗解表

10.太阳病中风证发热的特点是翕翕发热

11.以下哪项不是桂枝汤的适应证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

12.太阳中风证汗出的机制是风寒外袭,卫外不固,营不内守

13.太阳中风证的治法是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14.太阳中风兼阳虚漏汗证的主治方是桂枝加附子汤

15.哪项不属于桂枝加附子汤证的主证心烦

16.以下哪项不属于太阳中风的兼证桂枝加芍药汤

17.桂枝加葛根汤证的治法是解肌祛风,升津舒经

18.桂枝新加汤证身疼痛的病机气营不足,筋脉失养

19.“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的治疗方剂是桂枝去芍药汤

20.桂枝加葛根汤主治太阳中风,经输不利

21.太阳病,下之,微喘者宜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22.桂枝加附子汤证“小便难”的病机是过汗伤阴损阳,气化不利,化源不足

23.桂枝新加汤中,芍药和生姜的用量是芍药4两,生姜4两

24.下列病证,属“桂枝汤主之”的是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

25.以原文为据,下列脉证,哪项在太阳中风提纲中未明述头痛

26.伤寒表实证的病机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

27.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治宜葛根汤

28.太阳伤寒兼内热,治宜大青龙汤

29.大青龙汤证的辨证要点是不汗出而烦躁

30.太阳伤寒兼水饮,治宜小青龙汤

31.大青龙汤证中“烦躁”的病机表闭阳郁,郁热内扰

32.依据原文下列哪项不属于麻黄禁例酒客

33.哪项不为太阳伤寒证与太阳中风证所共有无汗

34.葛根汤的药物组成桂枝汤+麻黄、葛根

35.服桂枝汤后“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治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36.桂枝二越婢一汤证的治法为微发其汗兼清里热

37.太阳病变证的治则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38.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39.治疗热扰胸膈证的主方栀子豉汤

40.栀子豉汤证的“虚烦”是无形邪热,所致心烦

41.治热扰胸膈兼腹满证的主方是栀子厚朴汤

42.根据《伤寒》原文,麻杏甘石汤证的证候特点汗出而喘,无大热

43.下列除何方外均有表里双解的作用 A

A麻杏甘石 B五苓散 C大青龙 D小青龙 E葛根芩连汤

44.葛根芩连汤中“下利”的机制是太阳中风误下,里热挟表邪,内迫肠道

45.患者李某,女,25,初患太阳病,经某医给桂枝汤,附后周身大汗出,旋即口渴殊甚,脉象洪大,舌

质红,苔黄,体温增高,可以何方主治白虎加人参汤

46.患者刘某,男,24岁,发热恶寒汗出3天,经某医给桂枝汤,恶寒消失,但发热仍在,旋即出现气喘,

汗出,咳嗽黄痰,舌质红,脉数而大,可以何方主治麻杏甘石汤

47.桂枝人参汤证的病机是脾虚寒湿兼表邪不解

48.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治脾虚而饮停中焦

49.太阳病发汗过多,病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其治疗方剂桂枝甘草汤

50.原文见“火逆下之,因烧针而烦躁者”应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51.苓桂术甘汤证症状可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迟

52.桂枝加桂汤中重用桂枝的目的通心阳而平冲逆

53.真武汤证“有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辟地”,其中“身瞤动,振振欲辟地”的病机阳

虚失于温养,水气浸渍,四肢经脉

54.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治证脾虚气滞腹胀证

55.茯苓四逆汤的药物组成茯苓,人参,附子,甘草,干姜

56.原文“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其治疗方剂是茯苓四逆汤

57.炙甘草汤证的脉症见伤寒心动悸,脉结代

58.真武汤的方药组成茯苓,白术,白芍,附子,生姜

59.小建中汤有“心中悸而烦”其病机为中焦虚寒,气血不足,复被邪扰

60.以下不是炙甘草汤方药组成的是白术,芍药

61.下列各项症状,不属于干姜附子汤证的是心下悸

62.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的脉象应为脉沉紧

63.王某,男,40,自述心悸而痛,喜按,多天来服许多止痛药无效,大小便正常,时有自汗出,脉微缓,

苔白滑,临证辩证当是桂枝甘草汤证

64.邓某,女,39岁,近日时有气痛,自脐下少腹起,上冲到心,顷止,己而复作,夜间尤甚,舌苔白滑,

脉沉迟,临床辩证是桂枝加桂汤

65.刘某,女,47岁,患风心病数年,近日心慌,心中悸动不安,舌苔薄白,脉结代,临床最佳辩证为炙

甘草汤证

66.黄连汤证为上热下寒证

67.蓄水证的治法为通阳化气行水,外散风寒

68.水逆证治疗用五苓散

69.蓄血轻症中神志方面的表现为其人如狂

70.抵当汤的治法为破瘀泻热

71.蓄血证病势较缓应用抵当丸

72.抵当汤的主证中哪项是错误的小便不利

73.大陷胸丸的药物组成大陷胸汤+葶苈子、杏仁、白蜜

74.原文“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

75.小陷胸汤证的治法为清热涤痰开结

76.痞证的特点是心下痞,按之濡

77.证见“心下痞,按之柔软而不痛不硬,心烦,口渴,小便黄赤,舌红苔黄”等治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78.附子泻心汤的煎服方法为大黄、黄连、黄芩以麻沸汤渍,附子另煮,取汁

79.证见“心下痞硬,嗳气不除者”治宜旋复代赭汤

80.甘草泻心汤证的治法为和胃补中,消痞止利

81.下列哪项不是甘草泻心汤的主治干嗳食臭

82.原文“心下痞硬,干嗳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治宜生姜泻心汤

83.治疗饮停胸胁的主方为十枣汤

84.具有发汗解表,升津止利功效的代表方剂是葛根汤

85.黄芩汤适用于少阳邪热内迫肠道而致的下利

86.阳明病提纲中“胃家实”中胃家指胃肠

87.阳明病的“汗出濈濈然”是指汗出连绵不断

88.柯韵伯所指“阳明起手三证”的三证是栀子豉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猪苓汤证

89.白虎汤证的主脉浮滑

90.白虎加人参汤证“背微恶寒”的病机津气两伤,汗出肌疏

91.胃热弥漫,津气两伤证的主治方为白虎加人参汤

92.猪苓汤的使用禁忌是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

93.阳明热证与阳明腑实证的鉴别要点大便硬结的有无

94.下列症状,一般不属于阳明实证的是呕多

95.《伤寒论》所述小承气汤证的脉象特点脉滑而疾

96.下列何方无大黄芒硝的配伍小承气汤

97.下列何证无腹满的表现麻子仁丸证

98.脾约证的病机特点为胃强脾弱

99.大黄在大承气汤中正确的用法为先煮枳朴,去滓后下大黄

100.茵陈蒿汤证的治法是清热利湿退黄

101.栀子柏皮汤的药物组成栀黄柏皮炙甘草

102.湿热发黄兼表证的主要方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103.不属于茵陈蒿汤证的主治是全身无汗

104.栀子柏皮汤证,处身热发黄的症状外,还当有胸中懊恼,口渴,舌红,苔黄

105.“解表散邪,清利湿热”属于下列哪个汤证的治法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106.少阳病出现目眩的病机胆火循经,上扰清窍

107.小柴胡汤证的主证中没有哪个胁下硬满

108.少阳病喜呕的病机胆热犯胃,胃失和降

109.下列何项不是小柴胡汤的或然证或喘

110.下列要求“去滓再煎”的方剂为小柴胡汤

11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其“一证”是指小柴胡汤主证之一或部分主证

112.对“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中“但见一症”的理解,较为合适的是只需见到少阳部分主证113.“往来寒热”意指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

114.下列何证无心下痞与下利的表现柴胡加芒硝汤证

115.大柴胡汤主治下列哪种病症少阳阳明合病

116.下列何方无桂枝与茯苓的配伍柴胡桂枝干姜汤

117.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临床表现不包括下列哪项呕而不渴

118.下列何证无小便不利与口渴的表现柴胡加桂枝龙骨牡蛎汤

119.下列处何证外均可出现“谵语”一证大柴胡汤

120.太阳病经过十余日后,以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为主要特征的治宜大柴胡汤

121.下列诸项除何项外,均可见到“小便不利”太阳蓄血证

122.不适于治疗少阳兼变证的方剂为黄连汤

123.下列何项不属于太阴病提纲证胸下结硬

124.太阴病的治法温阳补中,健脾益气

125.辨少阳寒化证病机的关键心肾阳虚

126.下列何证可见“身反不恶寒”通脉四逆汤

127.通脉四逆汤与四逆汤药物组成相同,其不同是通脉四逆汤中附子干姜用量较大

128.下列诸证中不属于四逆汤证的是似睡非睡

129.白虎汤与四逆汤的区别在于面赤与否

130.下列何方不属于四逆汤类方四逆散

131.具有温阳化湿,祛寒止痛功效的方剂是附子汤

132.桃花汤证下利的特点是脓血夹杂,色暗,腥

133.通脉四逆汤证可见“利止脉不出”者,其“利止”的机制为阳气大虚,阴津枯竭

134.黄连阿胶汤证中“心烦不得卧”的机制肾水不足,心火亢盛

135.猪苓汤证中“心烦不得眠”的机制阴虚有热,热桡神明

136.陈某,男,50岁,素体畏冷,近日沐浴感寒,症见咳嗽咳痰清涕,发热恶寒,手足欠温,身倦乏力,曾服解表药诸证有增无减,舌苔薄白,脉沉迟,方用麻黄细辛附子汤

137.下列何证无手足厥逆的表现真武汤

138.阳郁四逆证的主治方是四逆散

139.下列方剂中甘草生用的是桔梗汤

140.“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症状的病理机制胃中有热,脾虚肠寒

141.病人静而复时烦,得食而呕又烦,为下列那方证的辩证要点乌梅丸证

142.乌梅丸中需用醋制的药物为乌梅

143.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的治疗原则是清胃温脾

144.乌梅丸主治蛔厥

145.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治宜当归四逆汤主之

146.当归四逆汤证的脉象特点脉细欲绝

147.病“干呕,吐涎沫,头痛”治用吴茱萸汤

148.病“下利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列最适宜应用的方剂白头翁汤

149.伤寒,脉滑而厥者白虎汤主之

150.瓜蒂散主治痰厥

151.竹叶石膏汤证的病机特点为病后余热未清,气津两伤

二、多项选择

1. 著《伤寒杂病论》参考撰用的著作有:素问九卷 81难阴阳大论胎胪薄录

2. 广义伤寒包括: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

3. 六经传变与否取决于以下因素:正气盛衰邪气轻重治疗当否

4.《伤寒论》中包含的治法有: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

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相同的证状有:发热头痛恶寒脉浮

6.太阳中风证的主证是:发热头痛脉浮缓汗出鼻鸣干呕

太阳伤寒证的主证是:发热恶寒头项强疼脉浮紧身痛

8太阳病传变的脉证:脉数急颇欲吐若烦躁

9.太阳伤寒的脉证提纲是:恶寒体痛呕逆或已发热或未发热脉阴阳俱紧

关于表里同病治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表示先治表里实现治里

11.属于太阳中风兼证的有:兼经输不利兼肺气不利兼胸阳不振兼阴虚汗漏

桂枝汤的服法当包括:服以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温覆,取遍身zhezhe汗出;汗出病愈,停后服;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

13.下列病可用桂枝汤治疗的是: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病已解,半日复烦,脉浮数者;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者

14.“阳浮而阴弱”的含义包括:浮缓之脉,轻按则浮,重按则弱;卫气浮盛于外,与邪相争;营阴不能内守

下列属桂枝汤证病机的有:阳浮而阴弱;荣弱卫强;外不谐,卫气不共荣气谐和

下列不可用桂枝汤的有: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服桂枝汤吐者;湿热内蕴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不上冲者

17.在桂枝加葛根汤中,葛根的作用:升阳发表,助桂枝汤发表解肌;宣通经气,解经脉气血之郁滞

升津液,起阴气,以缓解经脉之拘急

18.太阳中风兼经输不利,治宜:解肌祛风升津舒经调和营卫

19.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的作用是:解肌祛风,降气平喘

20.桂枝加附子汤的功用是:复阳固表,调和营卫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其治法为:解肌祛风,宣通胸阳

22.桂枝加附子汤证的病机:汗后表证未解卫外阳虚阴津不足脉失养

23.桂枝加附子汤的主证有: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汗漏不止

24.桂枝汤的兼证包括:桂枝新加汤证桂枝加葛根汤证桂枝去芍药汤证

25.以原文为据,桂枝新加汤证的临床表现是:身疼痛脉沉迟

26.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有:恶寒脉微胸满

27.麻黄汤证的主要证候有:恶风无汗头痛发热身疼腰痛喘

28.麻黄汤证的病机是:卫阳被遏风寒束表肺气不宣营阴郁滞

29.下列属于麻黄汤禁例的是:淋家衄家疮家汗家

葛根汤证与桂枝加葛根汤证的相同证状:项背强几几恶风脉浮

31.葛根汤与桂枝加葛根汤共有的药物有: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

32.小青龙汤的药物组成:麻黄桂枝芍药五味子甘草半夏干姜细辛

33.大青龙汤的临床表现:发热恶寒无汗身疼痛烦躁脉浮紧

34.小青龙汤的临床表现有:恶寒无汗咳干呕发热

35,大青龙汤的治疗作用:温化水饮外散风寒

36.表里同病的治疗原则:一般原则先表后里;里证为急,为重者先治其里;表证为主,里证不重者,先治其表

37.栀子豉汤证的兼证有:栀子干姜汤证栀子厚朴汤证栀子生姜豉汤证栀子甘草汤证

38.白虎加人参汤的基本病机:热盛气耗津伤

39.葛根芩连汤证候特点为:喘脉促汗出下利不止

40.葛根芩连汤证的病机为:表邪不解邪热内陷胸道大肠传导失职正气欲抗邪于外肺失宣降

41.麻杏甘石汤中麻黄的配伍意义:宣肺平喘与石相配变辛温为辛凉

42.小建中汤证可见:烦心中悸

43.桂枝人参汤证可见:发热心下痞硬利不止

44.桂枝加桂汤中“更加桂二两”的作用:平冲降逆温通心阳

45.苓桂术甘汤的主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脉沉紧起则头眩

46.干姜附子汤证可见下列主证:身无大热脉沉微昼日烦躁不得眠

47.甘草干姜汤证辨证要点是:肢厥吐逆烦躁

48.黄连汤证的主证可见:腹中冷痛欲呕吐

49.五苓散中桂枝的作用为:辛温解表温阳化气行水

50.五苓散的服法要求:以白饮和服多饮暖水

51.五苓散的药物组成:茯苓桂枝泽泻白术猪苓

52.太阳邪气循经涉腑可出现:太阳蓄水太阳蓄血

53.抵挡汤的主证可见:脉沉而微小便自利发狂少腹硬满

54.桃核承气汤证的临床表现:如狂少腹急结小便自利

55.桃核承气汤证与抵挡汤证的相同点有:均有神志方面的证状;均用大黄泻下,祛瘀生新;均有小便自利

56.小陷胸汤的主证有:脉浮滑正在心下,按之则痛

57.大陷胸汤主证有:脉沉紧心下至腹硬满疼痛潮热便秘短气烦躁头汗出

58.大陷胸汤的药物组成:大黄芒硝甘遂

59.《伤寒论》中,下列哪些病可见心中懊恼:大陷胸汤证栀子豉汤证

60.寒热错杂痞包括:甘草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半夏泻心汤证

6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的主证有:心下痞关脉浮按之濡

62.附子泻心汤的主证可见:心下痞恶寒汗出

63.附子泻心汤的药物组成为:附子大黄黄连黄芩

64.半夏泻心汤证主证可见:心下痞满满而不痛呕吐下利

65.甘草泻心汤证主证有:心下痞硬而满腹中雷鸣干呕心烦不得安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

66.需去滓再煎的方剂有: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

67.生姜泻心汤证与旋覆代赭汤证均见:心下痞硬嗳气

68.五苓散可治疗:太阳蓄水证水痞证

69.表里同病,先解表的汤证有:热痞兼表证太阳蓄血轻证兼表证

70.下列哪些汤证可以出现心下痞(硬)的证状:大黄黄连泻心汤证附子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半夏泻心汤证

71.具有寒温并用的配伍特点的方剂:黄连汤附子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

72.下列可以出现下利证状的:甘草泻心汤证葛根汤证黄芩汤证赤石脂禹余粮丸汤证葛根芩连汤证

73.十枣汤中使用大枣的目的是:顾护胃气缓和峻药之毒使邪去而不伤正

74.下列哪些方可治太阳与阳明合病:麻黄汤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

75黄芩汤的组成:芍药黄芩人参炙甘草

76.阳明病外证:身热反恶热汗出不恶寒

77.阳明病初起恶寒的特点包括:程度轻微时间短暂不药自罢

78.栀子豉汤证可见哪些表现:但头汗出饥不能食其外有热,手足温舌上胎心中懊恼

79.白虎加人参汤的功效包括:生津益气清热

80.猪苓汤证的治法为:利水育阴清热

81.下列症状,那些为五苓散证与猪苓汤证所共有:脉浮渴欲饮水小便不利

82.下列哪些异常的神志或行为是大承气汤所致:独语如见鬼状;喘冒;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惕而不安;循衣摸床

83.茵陈蒿汤证的临床表现:但头汗出身无汗小便不利身发黄渴饮水浆

84.栀子柏皮汤证可见:发热心烦懊恼身黄

85.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的临床表现:小便不利发热恶寒无汗身痒身黄

86.《伤寒论》中导致发黄的原因:湿热发黄寒湿发黄热炽发黄瘀血发黄

87.下列哪些病证可出现“小便不利”之痞:猪苓汤证茵陈蒿汤证五苓散证

88.少阳病的治疗禁忌包括:发汗法涌吐法攻下法

89.少阳病的提纲证包括:口苦咽干目眩

90.小柴胡汤证中“呕”的病机是:少阳胆火犯胃肝胆相连,木乘土

91.《伤寒论》中,去滓再煎的有:大柴胡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

92.哪些方证可见下利的表现:大柴胡汤证大承气汤证柴胡加芒硝汤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93.少阳病的兼证包括:少阳兼阳明里实证少阳兼水饮内停证少阳兼表里三焦俱病证

少阳兼太阳表证

94.太阳病的病机特点包括:寒湿内盛运化失司脾阳虚弱升降失常

95.下列含有大黄与桂枝配伍的:桂枝加大黄汤桃核承气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96.通脉四逆汤证可见:心里消痞手足厥逆脉微欲绝面色赤

97.附子汤证可见:脉沉身体痛,骨节痛手足寒口中和背恶寒

98.附子汤和真武汤相同的药物是:附子芍药茯苓白术

99.用生姜宣散水汽的方剂为:真武汤茯苓甘草汤生姜泻心汤

100.下列属于阳虚水饮内停证:真武汤证茯苓甘草汤证苓桂术甘汤证

101.猪苓汤证可见:下利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心烦不得眠

102.关于麻黄细辛附子汤,下列说法正确的:本方为表里双解之剂本方治太阳与少阳两感证本方证的脉证有发热脉证

103.四逆散的药物组成有:炙甘草柴胡芍药枳实

104.呕吐与下利并见:吴茱萸汤证四逆汤证猪苓汤证

105.半夏散及汤的药物组成包括:炙甘草桂枝半夏

106.属厥阴提纲证的证状有:心中疼热饥不欲食消渴

107.乌梅丸的适应证:蛔厥久利

108.属蛔厥的治疗原则:清温下安蛔止痛

109当归四逆汤证若“内有久寒”,应用当归四逆汤加入:吴茱萸生姜

110.吴茱萸出现在《伤寒论》中哪些疾病中: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

111.白头翁汤证的辨证要点:下痢脓血色鲜红腹痛产重,里急后重口渴欲饮水

112.白头翁汤的药物: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

113.白头翁汤证和桃花汤证的共有证状:下痢脓血腹痛

114.白头翁汤证可见:下痢脓血色鲜红口渴

三、填空题

1.《伤寒论》是《伤寒杂病论》的一个组成部分,由张仲景所著。

2.《伤寒杂病论》成书后,很快散佚不全,后经西晋王叔和将原书的伤寒部分整理成册,始名《伤寒

论》。

3.“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4.“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5.“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6.太阳中风证的病机特点是卫不外固,营不内守。

7.太阳伤寒证的病机特点是卫阳被遏,营阻郁滞。

8.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

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9.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0.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11.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

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12.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3.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14.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

15.太阳中风兼项背强几几的治法是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方用桂枝加葛根汤。

16.太阳中风兼喘证,治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17.太阳中风兼表虚漏汗证,治以桂枝加附子汤方。

18.桂枝加附子汤的作用扶阳解表。

19.桂枝新加汤证的治法调和营卫,益气和营。

20.桂枝新加汤证身痛的病机是气营不足,经脉失养。

21.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的作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22.“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23.“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24.“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

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25.“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

小青龙汤主之。”

26.麻黄汤的功效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27.大青龙汤的辨证要点不汗出而烦躁。

28.大青龙汤的病机风寒束表,内有郁热。

29.小青龙汤证出现口渴的病机是饮停不化,津不上承。

30.小青龙汤的治法是辛温解表,温水化饮。

31.表郁轻证包括桂枝麻黄各半汤证和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32.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33.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

之。

3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35.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36.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37.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38.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39.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40.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41.抵当汤与抵当丸的药物组成皆为水蛭、虻虫、大黄、桃仁。

42.抵当汤证出现身黄的病机为瘀血停滞,荣气不能敷布。

43.结胸证因其性质不同可分为热实结胸和寒实结胸两类。

44.热实结胸因范围大小,病情轻重的不同可分为大结胸证和小结胸证。

45.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46.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47.大陷胸汤证的病机为邪热内陷,与有形之水饮结于胸腹,治法泻热散结,攻逐水饮。

48.小陷胸汤证的病机为痰热里结于心下,治法清热涤痰开结。

49.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50.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5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的病机为胃热气滞。治法泻热消痞。

52.附子泻心汤证的病机为胃热气滞,卫阳不固。

53.生姜泻心汤证的治法为和胃降逆,散水消痞。

54.旋覆代赭汤证的治法为和胃化痰,镇肝降逆。

55.大黄黄连泻心汤的煎服方法为用麻沸汤浸泡,去滓温服,目的是取其味薄气轻,以清上部无形之

热。

56.太阳与阳明合病,自下利者,主以葛根汤方。

57.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主以黄芩汤方。

58.阳明病的证候性质是里热实。

59.阳明病的病机,张仲景概括为胃家实。

60.白虎汤证的病机要点是胃热弥漫,充斥内外。

61.白虎加人参汤证的病机胃热弥漫,津气两伤。

62.热与痰水结于胸膈,形成热实结胸证,热与糟粕结于胃肠,形成阳明腑实证。

63.调胃承气汤为下法中的缓剂,主治阳明腑实燥热初结之证。

64.《伤寒论》所论实证腹满的特征是腹满不减,减不足言。

65.大承气汤与大陷胸汤共有的药物大黄,芒硝。

66.原文“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67.小承气汤的功效特点是通便导滞,行气除满。

68.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69.吴茱萸汤证的治法是温中祛寒,降逆和胃。

70.“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心发黄。”

71.“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72.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的病机是瘀热在里,寒邪束表。

73.《伤寒论》中,以潦水煎药的方剂是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以甘澜水煎药的方是茯苓桂枝甘草大枣

汤。

74.少阳病提纲中“咽干”的病机是胆火灼伤津液。

75.“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76.少阳病的主要治法是和解少阳,主要方剂是小柴胡汤。

77.小柴胡汤出现“往来寒热”的病机正邪相争,互有进退。

78.“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于小建中汤,不差者, 小柴胡汤主之。”

79.柴胡桂枝汤证的治法是和解少阳,兼以解表。

80.大柴胡汤证的病机是少阳枢机不利,阳明燥实内结。

81.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治法是和解少阳,温化水饮。

82.原文“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辈。”

83.桂枝加芍药汤证的治法是通阳益脾,活络止痛。

84.少阳寒化证出现口渴的病机是肾阳虚衰,津不布达。

85.原文“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86.通脉四逆汤证的病机是阳衰阴盛,格阳于外。

87.白通汤证的治法破阴回阳,通达上下。

88.附子汤证的病机少阴阳虚,寒湿凝滞。

89.真武汤主治阳虚水泛证。

90.下焦不固下利不止证,治宜赤石脂禹余粮汤,下焦不固下利不止便脓血证,治宜桃花汤。

91.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92.少阴病,阴虚水热互结证的主治方剂是猪苓汤。

93.四逆散证的治法是疏肝解郁,透达郁阳。

94.少阴病,吐利,手足逆次,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95.桔梗汤主治客热咽痛。

96.苦酒汤的功效是涤痰开结,敛疮消肿。

97.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98.《伤寒论·厥阴篇》中具有养血通脉,温经散寒作用的方剂为当归四逆汤。

99.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按,便为厥。

100.厥者,手足厥冷者是也。

101.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102.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

103.原文“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四、名词解释

1、伤寒: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的伤寒是指外感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2、传变:传是指病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变是指病情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不循一般规律而发生性质的改变。

3、直中: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

4、合病: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

5、并病:指一经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者。

6、头项强痛:颈项疼痛拘急,转动不柔顺貌。

7、失溲:二便失禁。

8、瘛疭:瘛,指收缩;疭,指松弛。瘛疭指手足抽搐。

9、不了了:了,完毕,结束之意。不了了,指病证绝大部分已经消除,但仍留有不舒适的感觉。

10、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

11、翕翕发热:翕,和顺之意。翕翕发热,指发热轻而温和。

12、咀:此指将药物碎成小块。

13、小促其间:适当缩短服药的间隔时间。

14、须臾:很短的时间。

15、周时:一日一夜即二十四小时。

16、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17、将息:调理休息,即服药后护理之法。

18、喘家:指素患喘疾之人。

19、遂漏不止:遂,因而,于是;漏,渗泄不止。全句指不间断的小量汗出。

20、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21、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22、筋惕肉瞤:肌肉跳动。

23、清便欲自可:指大小便尚属正常。

24、坏病:即变证,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发生变化,已无六经病证可循的病证。

25、振寒:畏寒怕冷而身体颤抖。

26、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27、旧微溏:病人平素大便稀溏。

28、胸中窒:窒,塞也。即胸中有堵塞不适之感。

29、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按压于心胸部位。

30、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

31、振振欲擗地:肢体颤动欲扑倒于地。

32、白饮:又作白米饮,即米汤。

33、水逆:是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状,是蓄水重证的表现。

34、少腹急结:指下腹部拘急硬满。

35、晬(zùi)时:即周时,一昼夜24小时。

36、结胸:病证名。其病机为痰水等实邪结于胸膈脘腹,以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37、藏结:证候名。藏亦作脏,指脏气虚衰,阴寒凝结,气血阻滞而形成的病证。

38、客气:即邪气。因邪从外来,故称客气。

39、日晡所:指申时前后,即下午3至5时左右。

40、潮热:一种热型。指发热如潮水之起落,定时而发,或定时增高。

41、麻沸汤:滚沸的水。

42、干噫:嗳气。

43、食臭:食物的气味。干噫食臭:嗳气中带有食物的味道。

44、腹中雷鸣:肠鸣剧烈。

45、胃家实:胃家泛指胃肠而言;实,是指病证的性质,即邪气亢盛。胃家实,指胃肠燥热亢盛之意。

46、脾约:指胃热肠燥,津液受伤,脾阴不足,使脾为胃行其津液的功能受到约束,而见大便硬,小便数的病证。

47、汗出濈濈然:汗出连绵不断的样子。

48、心愦愦:心中烦乱不安之感。

49、怵惕:指恐惧不安之状。

50、口不仁:口中感觉失常,食不知味,语言不利。

51、蒸蒸发热:形容发热自内达外,如蒸笼中热气蒸腾之状。

52、循衣摸床:同捻衣摸床。指病人昏迷时,两手无意识的反复触摸衣被床沿。

53、目中不了了:视物不清。

54、热越:热邪向外发越。

55、水浆:泛指饮料。如水、果汁、蔗浆之类。

56、潦水:指地面上的流水、积水。

57、往来寒热:即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

58、胸胁苦满:即病人苦于胸胁满闷不适。

59、蒸蒸而振:蒸蒸,内热貌。气从内达,邪从外出,而周身振栗颤抖,即寒战高热。

60、心下支结:即患者自觉心下有物支撑结聚。

61、脾家实:实此指正气充实,即脾阳恢复之义。

62、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的状态。

63、口中和:指口中不苦,不燥,不渴。

64、泄利下重:下利重坠不爽感。

65、苦酒:即米醋。

66、脏厥:指肾脏真阳极虚而致四肢厥冷。

67、蚘(蛔)厥:因蛔虫内扰,疼痛剧烈,气机逆乱而致四肢逆冷。

68、寒格:指下寒与上热相格拒。

69、下重:即里急后重。

70、虚羸:虚弱消瘦。

《伤寒论》期末测试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中风:伤于风的意思,与突然歪倒,口眼歪斜之中风病不同。 2.热色:即红色。 3.纯阴结:没有兼夹证的阴结。《辨脉法第一》: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 4.四逆辈:辈,类也。指四逆、理中汤一类的方剂。《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注:“指四逆、理中、附子等汤而言也”。 5.蛔厥:因蛔虫窜扰而致的手足厥冷。 6.追虚逐实:损伤不足的正气,增加有余的病邪。 7.口不仁:言语不利,食不知味。 8.往来寒热: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 9.合病:初起两经或两经以上同时发病的,称为“合病”。 10.面垢:面部如蒙油垢。 二、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2.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3.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91) 4.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103) 5.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6.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182) 7.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73)8.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317) 9.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337) 10.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三、单项选择题 1.太阳伤寒与中风的鉴别要点D.汗出与否 2.呕吐肠鸣下利,心下痞满不痛,最适宜用的方剂是。A.半夏泻心汤 3.太阳伤寒表实证见“未发热”的原因,风寒较重,卫阳郁闭,未能及时达表抗邪 4.下列证候,附子汤的主证?背恶寒,手足寒身体痛,骨节痛口中和脉沉 5.太阳中风汗出的的机理是。B.风寒外袭,卫阳不固,营不内守 6.下列三承气汤比较:三承气汤中都有大黄大承气汤厚朴用量最重大承气汤枳实用量最多三承气汤中大黄用量都一样 7.以下哪一方要求“顿服之”?C.调胃承气汤 8.通脉四逆汤的加减法,A.面色赤者加葱白九茎B.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C.呕者加生姜二两D.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 9.黄连阿胶汤的药物组成是。 D.黄连、阿胶、白芍、黄芩、鸡子黄 10“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其“腹满时痛”是病属。A.太阴 1.太阳蓄水与蓄血证的鉴别要点是。B.小便利与不利D.有无神志症状

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讲义 总论 1、《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经王叔和整理,比较通行的为宋版本 2、全书共十卷,《伤寒论》的撰写体例,基本以条文形式撰写 3、伤寒: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伤寒的总称;狭义伤寒,单纯指感受六淫邪气中的“寒”邪而发的外感热病。伤寒论指广义的伤寒 4、《伤寒论》的学术价值:⑴主要体现在临床⑵确立治法治则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凡由于风寒外邪侵袭,先中皮毛肌表,出现一系列营卫失调的脉证,称为太阳病,太阳 病有中风、伤寒、温病之分 2、脉阴阳俱紧:阴阳指寸尺而言,即寸关尺均现浮紧之象 3、行其经尽:经,指阶段、过程,即六天为一经,古人以此作为观察外感病发展变化的依 据,行其经尽,指第六天终了 4、再经:病情进入第二个过程 5、外证:相对里证而言,此指表证 6、酒客:平素嗜好饮酒的人 7、合病:即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 8、淋家:淋,指小便淋漓不尽,尿频量少,尿道涩痛之证。淋家,指久患淋证之人 9、疮家:指久患疮疡的患者 10、清便欲自可:清,作动词,即排便之意.欲,如常之意。清便欲自可,指大小便尚属正常 11、项背强几几:几几,有拘谨,不柔和之意。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谨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12、喘家:素有气喘之人 13、微寒:做脉微而恶寒解 14、筋惕肉瞤:指筋肉跳动 15、噎:指咽喉部位有气逆阻塞感 16、坏病:即变证。指因失治误治而致病症发生变化,以病情复杂,疑似难辨而得名 17、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18、虚烦:指无形邪热郁扰胸膈所致的心烦。虚,非正气虚,是与有形实邪相对而言 19、叉手自冒心:冒,覆盖。叉手自冒心,指患者双手交叉覆盖按捺在自己的心胸部位 20、甘澜水:又名劳水 21、头眩:头晕目眩 22、身瞤动:身体筋肉跳动 23、振振欲擗地:振振,动摇貌。擗,通僻,扑倒。振振欲擗地,形容身体站立不稳,摇摇欲倒的样子 24、脚挛急:脚,小腿。指小腿筋肉痉挛拘急,伸展不利 25、消渴:指口渴饮水,饮不解渴的症状,非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 26、白饮:即米汤水 27、烦渴:指口渴难忍

北京中医药大学 《伤寒论》试卷

《 伤 寒 论 》 本 科 试 卷 及 参 考 答 案 北京中医药大学 《伤寒论》试卷 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试时间 题 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 号 得 分 签 字 一、选择题(共50分,每题1分)。得分:___________ A型题:每题都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只许从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案卷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涂黑,以示正确答案。 1.白虎汤证“脉浮滑者”其病机是: A.燥热结聚胃腑

B.邪热充斥内外 C.表热过盛 D.外有表证,内有燥实 E.外有微寒,内有燥热 2.“伤寒下后,——,栀子厚朴汤主之”。请填入: A.心烦腹满 B.昼日烦躁不得眠 C.身热不去 D.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E.卧起不安 3.“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热多”是指: A.内热偏盛 B.湿热较盛 C.阴虚较盛 D.热与水结较盛 E.邪在阳,表不解 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选用何方:A.桂枝汤 B.大青龙汤 C.小青龙汤 D.苓桂术甘汤 E.五苓散 5.大黄黄连泻心汤中大黄的用法哪项是正确的: A.先煮 B.后下 C.用麻沸汤渍之 D.与它药同煮 E.以上均不是 6.桂枝加桂汤证的病机是: A.心阳虚,下焦水饮欲动 B.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 C.心阳虚,冲脉之气上逆 D.心阳虚,肝胃之气上逆 E.以上都不是 7.“心下痞”一症可见于下列除哪项之外的证候? A.五苓散证 B.甘草泻心汤证 C.桂枝人参汤证 D.赤石脂禹余粮汤证 E.旋复代赭汤证 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________主之” A.小承气汤 B.大承气汤 C.调胃承气汤

伤寒论测试题及答案汇总

伤寒论测试题及答案汇总 1.根据《伤寒论》原文,下列脉象中具有复言病机意义的是:A A.阴阳俱紧 B.阳浮而阴弱 C.阴阳俱浮 D.汗出与否 2.对于麻黄汤来说,下列煎服法哪项是错误的:B A.温覆取微汗 B.歠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C.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D.禁生冷、油腻、不易消化及有刺激性的食物 3.麻杏石甘汤证与葛根芩连汤证主要的鉴别点是:A A.前者以喘为主证,后者以下利为主证 B.前者脉数,后者脉促 C.前者汗出而喘,后者喘不汗出 D.前者无大热,后者身大热 4.茯苓四逆汤证的主要病机是:C A.肾阳虚 B.气液亏损 C.阴阳俱虚,阳虚为主 D.阴阳俱虚,阴液不足

5.下列证候中,哪项是太阳蓄水证的辨证要点:D A.心下痞 B.烦渴欲饮水 C.发热恶寒,汗出头痛,脉浮数 D.小便不利 6.下列十枣汤的煎服法和注意事项中,哪项是错误的?A A.若下后病不除者,即刻加服半钱 B.先煮肥大枣10枚,去渣,纳药末 C.芫花、大戟、甘遂分别捣为散 D.平旦温服之,强人一钱匕,瘦人半钱 7.太阳病的头痛是:A A.头项强痛 B.头顶胀痛 C.两侧头痛 D.以上都不是 8.患者恶寒发热头痛,项背拘急不舒,无汗,鼻塞流青涕,周身酸楚不适,纳减,食后欲呕,小便清,苔白,脉浮。治宜:C A.麻黄汤 B.桂枝加葛根汤 C.葛根汤 D.大青龙汤 9.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的病机是:B A.表病误下,外证不解,气逆于肺

B.汗下后,邪气内传,热壅于肺 C.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D.外有风寒,内有郁热 10.根据原文,下列证候除哪项外,均可在大陷胸汤证中出现?D A.脉浮滑 B.舌上燥而渴 C.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 D.日晡所小有潮热: 11.原文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的治法是:B A.温经扶阳 B.扶阳益阴 C.回阳益阴 D.助阳解表 12.原文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其中胸有寒是指:C A.胸中有寒饮 B.胸膈有寒痰 C.胸膈有痰饮 D.胸受寒邪 13.伤寒论中的风温是指:B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精品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 目录 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2) 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3) 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4) 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4) 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 (11) 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14) 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19) 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20) 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 (23) 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26) 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 (29)

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 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主表 例如:浮脉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 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 第5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6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7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8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9篇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第10篇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11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第12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13篇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第14篇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中十篇――398条112方 第15篇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执 水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 水执 小时,一昼夜12段) 第16篇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第17篇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 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清通“圊”,欲通“续”,自可 即“犹,宜”。 第18篇辨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吐篇》) 第19篇辨不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吐篇》) 第20篇辨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下篇》) 第21篇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下篇》) 第22篇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以下简称《汗吐下后篇》) 后8篇,应了解,特别是8篇中出现的而未在中十篇中的条文。通常我们学习的是《伤寒论》节本――中十篇。以阴阳辨脉、辨病,辨预后。 二、学习《伤寒论》应注意的问题 (一)学内容 (二)学思路和方法 思路:鉴别诊断的思路 例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除外了少阳-呕阳明-渴太阳-见表证。

伤寒论讲义重点

1.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 2.并病:是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者。 3.头项强痛:项颈疼痛拘急,转动不柔顺貌。 4.脉缓:脉象柔缓而不紧急,非怠慢迟缓之意。 5.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 6.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7.喘家:素有喘证之人,呼吸急促困难的病症. 8.坏病:即变证。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发生变化,已无六经病证候可循的病证。 9.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10.胸中窒:胸中有堵塞不适之感。 11.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按压于心胸部位。 12.消渴:口渴而饮水不解的症状 13.水逆: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候,是蓄水重证的表现 14.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虚,非正气虚,是指无形的邪热。 15.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肠燥便结者。 16.目中不了了:视物不清。 17.睛不和:眼球转动不灵活。 18.热越:热邪向外发越。 19.往来寒热: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 20.胸胁苦满:病人苦于胸胁满闷不适。 21.四逆辈:指四逆汤,理中汤一类方剂。 22.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 23.脏厥:因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 24.脏寒:脾与肠中虚寒. 太阳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太阳中风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太阳伤寒证: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 辨寒热真假: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11)证名脉证病因病机治则方药 桂枝汤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 者,桂枝汤主之。(12)风邪袭表,卫强 营弱,营卫失调 解肌祛风, 调和营卫 桂枝3L,芍药3L,甘草 2L,生姜3L,大枣12枚 麻黄汤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卫阳被遏,营阴 郁滞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麻黄3L,桂枝2L,甘草 1L,杏仁70枚 桂枝汤证:服法: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适应证:(1)头痛,发热,汗出,恶风(2)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3)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4)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5)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6)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 麻黄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麻黄桂枝甘草杏仁)主之。(35)病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治则: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煎服:先煮麻黄。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桂枝汤禁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6)太阳伤寒禁用桂枝汤. 麻黄汤禁例: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83)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84)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85)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86)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憟而振(87)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88)病

《伤寒论》本科试卷及参考答案

《伤寒论》本科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50分,每题1分)。 得分:___________ A型题:每题都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只许从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案卷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涂黑,以示正确答案。 1.白虎汤证“脉浮滑者”其病机是: A.燥热结聚胃腑 B.邪热充斥内外 C.表热过盛 D.外有表证,内有燥实 E.外有微寒,内有燥热 2.“伤寒下后,——,栀子厚朴汤主之”。请填入:A.心烦腹满 B.昼日烦躁不得眠 C.身热不去 D.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E.卧起不安 3.“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热多”是指: A.内热偏盛 B.湿热较盛 C.阴虚较盛 D.热与水结较盛 E.邪在阳,表不解 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选用何方: A.桂枝汤 B.大青龙汤 C.小青龙汤 D.苓桂术甘汤 E.五苓散 5.大黄黄连泻心汤中大黄的用法哪项是正确的:A.先煮 B.后下 C.用麻沸汤渍之 D.与它药同煮 E.以上均不是 6.桂枝加桂汤证的病机是: A.心阳虚,下焦水饮欲动 B.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 C.心阳虚,冲脉之气上逆 D.心阳虚,肝胃之气上逆E.以上都不是 7.“心下痞”一症可见于下列除哪项之外的证候?A.五苓散证 B.甘草泻心汤证 C.桂枝人参汤证 D.赤石脂禹余粮汤证 E.旋复代赭汤证 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________主之” A.小承气汤 B.大承气汤 C.调胃承气汤 D.白虎汤 E.栀子厚朴汤 9.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的治法:A.清热化滞,滋津润燥 B.清热燥湿,坚阴止利 C.泻热和胃,软坚润燥 D.泻热通便,消滞除满 E.攻下实热,荡涤燥结 10.阳明腑证,失下,昏不知人,气喘舌焦,首选方是: A.白虎汤 B.大承气汤 C.四逆汤 D.四逆加人参汤 E.白虎加人参汤 11.治寒湿发黄“于寒湿中求之”是指: A.发散寒湿 B.温下寒湿 C.发散寒邪,淡渗利湿 D.发散寒湿,补脾利湿 E.温阳祛寒,除湿 12.发热,汗自出、时时恶风、心烦、口燥渴、脉洪大,治用: A.竹叶石膏汤 B.栀子豉汤 C.白虎汤 D.桂枝汤 E.白虎加人参汤 13.“伤寒吐后腹胀满”宜用: A.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B.调胃承气汤

伤寒论讲义课后题

绪论 【复习思考题】 1.目前在我国广泛流行的《伤寒论》版本有哪两种? 2.简述《伤寒论》的学术渊源及其成就。 3.“伤寒”的涵义是什么? 4.怎样理解《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它与八纲辩证,脏腑辩证的关系如何。 5.何为传变,影响传变的因素有那些?何为合病,并病,直中?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太阳病纲要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太阳病脉证提纲? 2.太阳病基本类型有几种?各自病因病机及脉证表现特点如何? 3.如何判断疾病的阴阳及寒热真假属性? 4.如何判断太阳病是否发生传变?怎样正确理解太阳病欲解时? 第二节太阳表证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症脉症、病机、治法、方药。 2.如何理解53、54条之营卫不和? 3.简述桂枝汤的煎服法。 4.桂枝汤和麻黄汤各有那些禁例?如何理解? 5.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兼证各有几种?分别简述其脉症、病机、治法和方药。 6.据46、47和55条,简述太阳表证衄血之机理及其临床意义。 7.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何以宜麻黄汤而不宜下? 8.简要鉴别桂枝加葛根汤证与葛根汤证。 9.据31、32条,简述葛根汤的应用依据。 10.试述大、小青龙汤证的脉症、病机、治法、方药,比较二者的不同。 11.小青龙汤证为何有“或渴”、“不渴”、“服汤已渴”三种不同情况? 12.简述太阳表郁证的几种类型。 第三节太阳里证 【复习思考题】 1 蓄水证的证候、病机、治法、方药如何? 2 胃津不足之口渴与蓄水证口渴有什么区别? 3 分析蓄水重症出现“水逆”的机理 4 蓄血证根据轻重缓急不同,有哪几种证型,其证候、病机、治法、方药如何? 5 如何鉴别蓄水证与蓄血证? 6 如何鉴别瘀血身黄与湿热发黄? 7 蓄血证兼表,应如何辩治?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原文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原文 以下是聘才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原文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txt21春暖花会开!如果你曾经历过冬天,那么你就会有春色!如果你有着信念,那么春天一定会遥远;如果你正在付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拥有花开满圆。中医诊病的方法,叫做四诊,望闻问切。四诊当中,最主要的,能被大家掌握的,色脉之诊。望色、切脉,这个非常重要。色,叫查,用眼睛观查它的变异。人病了,必有反应,一个是从脉上,一个是从色上,而有所不同。医生就根据反应的不同,还了疾病、脏腑不合的情况。但是,色与脉必须相合,才有把握,才更有准确性。因此,除了色之外,还要用指诊治法。色脉结合,可以万全。 现在我们当医生的,查色、切脉,还讲究,但是比较粗线条的了,不细,不细微。病人来了,人的胖瘦、脸上发红、发黄,我们也看一看。但是,这是很不够的,这些都是粗线条的。郁微,就是到了很细微的程度,但是望色要知机。宋邵康节一个话,知机,其神乎?你要是知了机了,这就有点神了,先知先觉。实际上不是这样,知机了,事物刚一萌动,你就知道了。所以古文观止里有一句话,础润而雨,月晕而见,见微知著,见了小的就知道大的。所以当医生辨色,就是要知机,他有一点反应,医生的眼睛丝毫不爽,就看出来,

就知道病情的情况了,就知道了。但是色与脉要结合起来,这样把握性才大一些。 上一次课我们讲的就是色脉结合诊病的方法,讲了三条。我们讲了,色莫知真。因为色脉结合了,我们才能洞悉病情。举了三个例子,恐在气血下,而脉细,而面白。脉细面白,气血不能向上,恐在气下,气血行于下,而不注于上,所以才脉细面白。人有羞愧,人心气馁了,心气不足,心就虚了,人的面色就乍赤乍白而无定,脉就浮了,浮者,气散于外,气不扰了。人无精液了,脉就涩了,唇口干涸,脉涩是切诊,唇口干燥是望诊。举例是说明,人的情志的变化,影响气血,能反应于人面,人的面色、脉色有变化。有了疾病了,也影响人的脏腑气血,人的面色,脉博也发生了变化。所以色与脉密切结合在一起,来判断人的疾病、情志的变化,是很科学的。 所以,我们读书就有所启发,这短短三条,字并不太多,张仲景就是告诉我们,临床看病的时候不要净切脉,还要望色,脉与色、和他的神态要结合起来,来反应脏腑气血荣卫的情况。所以说辨脉法,并不是辨脉的,结合望色的。如果从这三个例子,我们重视了,色脉之真,重视了人的情志的变化与气血的关系,人的疾病的变化与气血的关系,我们就收获无知处。我们读书要有所收获,有所得,有所用,这样在临床上提高了我们的水平。古人不能一个一个都说出来,

中医四大经典之《伤寒论》复习试题及答案

伤寒论习题完整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年代是: A.春秋时代B.西汉末年C.战国时代D.晋代E.东汉末年 2.《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 A.王叔和 B.成无己 C.张机 D.林亿 E.华佗 3.首次全文注解《伤寒论》的是: A.孙思邈 B.王叔和 C.成无己 D.林亿 E.柯韵伯 4.《伤寒论》中并病是指: 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C. 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 5.《伤寒论》中合病是指: 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C.两经或三经的

证候同时出现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相继出现 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 6.下列哪一种是对《伤寒论》中广义伤寒概念的正确论述: A.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B.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C.感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E.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疾病D.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 7.太阳病传为少阴病的传变方式为: A.循经传 B.表里传 C.直中 D.并病 E.合病 8.外感初起太阳与少阴同时发病最恰当的表述为: A.直中 B.并病 C.表里传 D.两感 E.越经传 9.除重复与佚方外,《伤寒论》共载有方剂: A.113首 B.112首 C.111首D.397首E.245首 10.关于《伤寒论》一书主要内容的论述下面哪项是正确的: A.全面地阐述了寒邪所致疾病的证治 B.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热病及部分杂病的证治 C.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疾病和杂病的证治 D.全面论述了外感风寒,兼述外感温热,未论及杂病 E.全面地阐述了外感风寒,未论及外感温热和杂病

刘渡舟-《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讲义 刘渡舟 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1 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2 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3 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4 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 11 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14 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18 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20 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 22 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25 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 28 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 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 例如:浮脉主表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中十篇――398条112方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

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 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 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清通“圊”,欲通“续”,自可即“犹,宜”。辨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吐篇?) 辨不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吐篇?)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下篇?)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下篇?) 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以下简称?汗吐下后篇?) 后8篇,应了解,特别是8篇中出现的而未在中十篇中的条文。通常我们学习的是?伤寒论?节本 -――中十篇。以阴阳辨脉、辨病,辨预后。 二、学习?伤寒论?应注意的问题 学内容 学思路和方法 思路:鉴别诊断的思路 例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除外了少阳-呕阳明-渴太阳-见表证。 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一、辨病识证用方 太阳中风方:桂枝汤 古病证结胸热实 今病证胃痛寒凝气滞 二、抓主症,对证用方。(注意:症非证) 例1: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不必辨其为太阳伤寒或太阳中风。 例2:刘渡舟柴陷合剂治疗症见“呕而发热”,“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并见的某军工厂中毒事故伤员,其中许多为肺水肿,无特效西药。 三、识病机、扩大应用 例1: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病机:气血两虚,心脏失养。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理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病机:少阳有邪,兼气血不足。涩:气血虚弦:少阳气郁。 例2:乌梅丸治蛔厥又主久痢病机:寒热错杂 例3:宋孝志应用栀子豉汤治过敏性哮喘 例4:白头翁汤:里急后重便脓血,渴欲饮水,腹中痛。近年:结膜炎,暴发火眼,淋巴结炎,肝炎,乳腺炎,带状疱疹,急性盆腔炎,急性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肝经循行部位-抓病机 四、抓主症,兼识病机 例:真武汤证: 心下悸……水邪凌心,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洋地黄中毒量和治疗量接近四肢沉重疼痛(水肿) 咳……水邪犯肺 吐、利……水邪浸渍胃肠

湖北中医学院伤寒论试卷

湖北中医学院伤寒论试卷 姓名:专业:班级:学号: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核分人 题分10 10 10 20 30 10 10 100 得分 得分阅卷人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分,共10分) 1.胃中干 2.须臾 3.劳复 4.口中和 5.协热而利 6.日晡所 7.心下支结 8.脾约 9.并病 10.坏病 得分阅卷人 二、原文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 1. 太阳之为病,,。(1) 2. 太阳中风,脉浮紧,,身疼痛,,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 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38) 3. 太阳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 4.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 6)

5. 太阳病不解,,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 已,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06) 6. 伤寒,,,炙甘草汤主之。(177) 7.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身无汗,剂颈而还,, 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236) 8. 凡厥者,,便为厥。厥者,。(337) 9. 少阴之为病,,。(281) 10. 伤寒解后,,,竹叶石膏汤主之。(397) 得分阅卷人 三、判断题(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的括号内的打“√”,错误的则打“×”, 每小题1分,共10分) 1. 大青龙汤证主证俱备,无论脉浮紧或浮缓,均可用大青龙汤治疗。() 2. 服桂枝汤后,大汗出,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 通脉四逆汤与四逆汤药味虽相同,但其功效却不相同。() 4. 附子泻心汤的煎服法是先煎附子后纳三黄共煎而后取汁服之。() 5. 调胃承气汤由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组成。() 6. 阳明病初起,可能有不发热而恶寒的病证。() 7. 四逆散证的四肢厥冷是由肾阳虚衰所致的。() 8. 桂枝人参汤由桂枝汤加人参组成,主治发热恶寒、头痛自汗、脉浮缓,神疲乏力,四肢倦怠。() 9.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10.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得分阅卷人 四、选择题(共20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其序号字母填入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5分) 1. 太阳中风证中汗出的机理是:() A.阳虚不能固摄于外 B.风寒外袭,卫阳不固,营不内守 C.卫虚失固,腠理疏松 D.外邪化热,热迫津出 E.卫气不共营气谐和 2. 附子泻心汤证,除“心下痞”外,应有:() A.身痛 B.恶寒无汗 C.恶寒汗出 D.下利 E.厥逆 3.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治宜:() A.解其表,表解里自和 B.温其里,里和表自解 C.先解表,后温其里 D.先温里,后解其表 E.解表温里,表里双解 4. 桃核承气汤的治法是:() A.清热化瘀,通下里实 B.清热活血,分消湿热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郝万山着 螽斯振羽整理 说明 1.本书是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整理录入。 2.本书仅供学习研究《伤寒论》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3.本次文字录入和排版尽量忠实于书籍原貌,对于原书印刷错误或不合适的地方,我本人录;入时直接进行了更正。如“段玉才”改为“段玉裁”《方言》的作者“杨雄”,通作“扬雄”,径改。 4.对于讲稿里面部分有争议的地方,为忠实于原书,尊重郝先生的学术思想,录入时一仍其旧。如“项背强几几”不作“项背强”。 5.删除了篇首的《出版者的话》和篇末的《附录》部分。 6.本书整理时我尽量做到减少错讹,但由于工作较为繁琐,难免会有错误或照顾不到的地方,还望读者阅读时仔细核对原书。 螽斯振羽2011年春节于福建 作者简介郝万山,男,1944年11月出生,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主讲教师、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专家委员会秘书组成员、教育部名牌课程《伤寒论》创建项目负责人。在中医药教育岗位上工作近40年,主要讲授《伤寒论》。教学缜密严谨,深入浅出,注重理论结合临床实际,强调讲授中医经典基本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解析其辨证论治的思路和方法。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条理清楚,注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评估成绩名列全校前茅。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聘

的中医经典着作《伤寒论》示范教学主讲人。临床重医术,讲医德。既为患者解除病痛,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鲜活的实例,深受学生和患者的拥戴。、曾主编《白话伤寒论》《中医学问答题题库伤寒论分册》、(增订本)《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白话解》、(第3版)《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同步辅导系列丛书伤寒论》《伤寒、、论选读》等10部着作。副主编或合着《实用经方集成》《四季饮食养生丛书》《伤寒论校注》、、、《伤寒论讲义》《伤寒论讲解》《中医药高级丛书伤寒论》等14部着作。发表论文60余篇。科研成果曾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部级)二等奖。 1前言人们在反复研究了历代中医的成才规律之后,一致认为“读经典,做临床,拜名师”是造就中医临床名家的必需条件。而《伤寒论》就被历代医家奉为中医的经典着作之一。从唐代开始,《伤寒论》被列入国家选拔医官考试的必考科目,这一规定一直沿用到清代。在当代的中医药高等教育中,把《伤寒论》列入本科以上教育的主干课程。而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特别是临床医师职称晋升考试等,也都把《伤寒论》列入了考试范固。因此无论是初学中医的人士,还是毕业后的继续教育,乃至中医药学的终生教育,都需要反复学习《伤寒论》。于是《伤寒论》几乎成了中医各科临床医师的案头书。我从事《伤寒论》的教学、研究和临床应用近40年,愚者千虑,或许会对《伤寒论》中的一些疑难问题,有所体会和感悟。承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抬爱,推举我作《伤寒论》示范教学的主讲人,并将我所讲的《伤寒论精讲》制作成了VCD发行,受到读者广泛的关爱。本书即是将我讲课的讲稿摘取大要就正于各位中医经典的热爱者。讲稿的《伤寒论》原文,遵照明赵开美《仲景全书翻刻宋版伤寒论》,但本书为现代普及读物,原文一律改用规范简化字体,原书中的异体字或讹字,如也一律改为通行的简化字,“鞕”、、、改作“硬”“蚘”改作“蛔”“欬”改作“咳”“痓”改作“痉”等。讲稿所选原文取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止于“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从中选择理论和临床意义较大的条文,进行归类编排讲解。对于争议颇多,存疑待考,或者

《伤寒论》试题及答案

《伤寒论》试题 一、单选题 1、气喘,咳痰清稀,宜服用哪方() A.麻黄汤 B.桂枝加杏子厚朴汤 C.桂枝汤 D.小青龙汤 2、"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适用于() A.气血损伤惊悸证 B.心阳虚烦证 C.心阳虚惊狂证 D.邪气弥漫烦惊谵语证 3、下列哪方可以治疗少阴热化证() A.桃花汤 B.猪苓汤 C.麻黄细辛附子汤 D.吴茱萸汤 4、"下列除哪项外,均属吴茱萸汤的主治证() A.胃中虚寒,食谷欲吐 B.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 C.少阴吐利,手足逆冷

D.胃虚停饮,心下痞硬 5、炙甘草汤证的病机是() A.发汗太过,损伤心阳 B.心气不足,气血虚少 C.心阳不足,肾水上逆 D.心阳不振,心阴不足 6、太阳蓄水证“消渴”的病机是() A.水饮内停,阳虚不化 B.里热伤津,津液不足 C.饮停气阻,气不化津 D.阴虚有热,水热互结 7、“虚烦”的含义是() A.正气虚致心烦 B.心烦由阴血虚所致 C.心烦由无形邪热所致 D.虚热扰心致烦 8、阳明病的基本病机是() A.胃肠燥热亢盛,里热实证 B.里热炽盛与肠中糟粕相结 C.邪热结滞于胃 D.里热炽盛,津亏液耗

9、麻子仁丸证的脉症表现哪项是错误的() A.腹满痛 B.大便硬 C.不更衣十日无所苦 D.趺阳脉浮而涩 10、"原文: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其中“协热而利”意指() A.太阳与阳明合病而下利 B.太阳与少阳合病而下利 C.热结旁流之下利 D.里寒夹表热下利 11、"“麻沸汤”是指() A.麻醉用的汤剂 B.煮沸的水 C.麻黄煮沸去上沫 D.即麻黄汤 12、"白头翁汤证的病机是() A.少阴邪热,内迫阳明,损伤肠络 B.厥阴寒热错杂,壅滞肠道,损伤肠络 C.肝经湿热下注,损伤肠络

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讲义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太阳病提纲 一、太阳病脉证提纲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因病机:外邪袭表,正气抗邪,卫外失职,太阳经气不利。 症候:脉浮——主表——外邪袭表,正气向外抗邪。 头项强痛——外邪袭表,太阳经气不利。 恶寒——外邪袭表,卫外失职,分肉失温。 发热——1、发热与恶寒并见,才称之太阳表证 2、太阳中风、伤寒均有发热——卫气抗邪,阳盛于外。 意义:反映外感疾病初期的共性规律的症候特征,太阳病的主要症候规律。 二、太阳病的分类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病因病机:风邪袭表,腠理疏松,营卫失调。 症候:发热——风邪袭表,正分邪争,阳盛于外。 汗出——风邪袭表,卫外不固,营阴处泻。 恶风——外邪袭表,卫外不固,分肉失温。 脉缓——汗出肌疏,血脉舒缓。 脉浮——主表——外邪袭表,正气向外抗邪。 头项强痛——外邪袭表,太阳经气不利。 意义:太阳中风证(太阳表虚)的主要辨证依据。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5)病因病机:寒邪束表,腠理闭塞,卫阳被竭,营卫淤滞。 症候:或已发热——感邪较轻,正气及时达表抗邪。 或未发热——感邪较重,正气不能及时达表抗邪。 恶寒——卫阳被竭,分肉失温。 体痛——寒邪束表,卫竭营郁,太阳经气不利 呕逆——寒邪束表,卫竭营郁,胃失和降。 脉阴阳俱紧——寒性收引,劲急。 脉浮——主表——外邪袭表,正气向外抗邪。 头项强痛——外邪袭表,太阳经气不利。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 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 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痸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病因病机:外感温邪,或邪热内蕴,阳热显著,津液损伤。 症候:发热不恶寒——外感温邪,或邪热内蕴,阳热显著。 口渴——内有津伤。

《金匮要略》试题及答案

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年《金匮要略》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1分*20=20分)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治疗杂病的专书是()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方论》 C、《诸病源候论》 D、《千金要方》 2、“脉得诸沉,当责有水”,是用脉象来() A、指导辨证 B、指出某一病证主脉 C、言病因病机 D、言病位 3、摄精神饮食,注意身体锻炼,属于() A、未病先防 B、既病防传 C、一般治疗 D、以上都不是 4、《金匮要略》中论述杂病总的病因病机是() A、五脏元真通畅 B、厥阳独行 C、客气邪风 D、五邪 5、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此为() A、风痹 B、湿痹 C、血痹 D、历节 6、防己黄芪汤治疗湿病的证型是() A、风湿在表 B、寒湿在表 C、风湿兼气虚 D、风湿兼阳虚 7、百合病的病机是() A、心脾两虚 B、心肾不交 C、肝肾亏虚 D、心肺阴虚内热 8、狐惑病酿脓,可选何方治疗() A、甘草泻心汤 B、赤小豆当归散 C、苦参汤 D、雄黄散 9、中风病的典型症状是()

A、但臂不遂 B、肢体麻木 C、昏不识人 D、半身不遂 10、张某,风湿病四年。现患者身体消瘦,右膝、踝关节肿大明显,无明显疼痛,胃纳欠佳,口干欲饮,舌红少苔,脉细略数。治疗宜选用() A、黄芪桂枝五物汤 B、桂枝附子汤 C、桂枝芍药知母汤 D、乌头汤 11、血痹的主要症状是() A、肢体疼痛 B、肢体困重 C、肢体麻木 D、肢体萎软 12、虚劳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往往以何脏证候表现较为明显() A、心脾 B、肺脾 C、脾肾 D、心肾 13、虚劳腰痛,治宜() A、麦味地黄丸 B、六味地黄丸 C、七味都气丸 D、八味肾气丸 14、虚寒肺痿治疗方选() A、小半夏汤 B、麦门冬汤 C、甘草干姜汤 D、半夏泻心汤 15、下列哪项药物不属于越婢加半夏汤的组成() A、麻黄、石膏 B、生姜、半夏 C、甘草、大枣 D、桂枝、甘草 16、胸痹心痛的病机是() A、百脉一宗 B、胃强脾弱 C、阳微阴弦 D、正气引邪 17、患者腹满,喜温喜按,辨证当属() A、实热 B、寒实 C、虚寒 D、虚热 18、患者阿某,腹满拒按,按之则痛,心烦口苦,寒热往来,大便干结,舌苔黄,脉弦有力。治宜() A、大承气汤 B、小承气汤 C、厚朴三物汤 D、大柴胡汤 19、肝着的病机是()

中医《伤寒论》考试试题题库及答案详解

中医《伤寒论》考试试卷试题库 中医《伤寒论》考试试卷(一卷)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太阳与阳明合病,自下利者,选用( )⑴桂枝加葛根汤⑵黄芩汤⑶葛根汤⑷桂枝人参汤 2.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A、白通汤 B、四逆汤 C、通脉四逆汤 D、四逆散 3.桂枝新加汤证的身痛,其病机是:A、阴阳两虚 B、营血不足 C、风湿束表 D、寒邪外束 4.桂枝人参汤方的组成是( )⑴桂枝汤方加人参⑵桂枝汤合理中汤 ⑶理中汤加桂枝⑷理中汤加人参 5.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⑴大柴胡汤⑵小柴胡汤⑶小承气汤⑷柴胡加芒硝汤 6.生姜泻心汤证的主症为⑴噫气不除,心下痞⑵干噫食臭,心下痞硬⑶肠鸣下利,心下痞硬 ⑷呕吐而利,心下痞硬 7.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者,宜选用(⑴四逆汤⑵白通汤⑶通脉四逆汤⑷白通加猪胆汁汤 8.桂枝去芍药汤证的脉象是:A、脉浮 B、脉数 C、脉促 D、脉滑9.茯苓四逆汤的适应症是A、昼夜俱烦躁 B、昼日烦躁,夜而安静 C、头眩,身瞤动 D、身不痛,但重 10.头汗出的病机是:A、郁热上蒸B、虚阳上奔C、营卫失调D、阴阳两虚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背恶寒可见于⑴小青龙汤证⑵白虎汤证⑶附子汤⑷白虎加人参汤证⑸真武汤 2.用蜜的方剂有:A、乌梅丸 B、麻子仁丸 C、抵当丸 D、猪肤汤 E、大陷胸丸 3.大陷胸汤主治脉症为⑴项亦强,如柔痉状⑵心下痛,按之石硬⑶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⑷脉沉紧 ⑸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 4.心下痞,可见于⑴大黄黄连泻心汤证⑵旋复代赭汤证⑶五苓散证⑷甘草泻心汤证⑸生姜泻心汤证 5.乌梅丸可治疗⑴厥阴寒证⑵厥阴热证⑶久利⑷蛔厥⑸厥阴上热下寒证 四、填空题:(每空0.5分,共15分) 1.“脐下悸,欲作奔豚”者,治以 2.“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者,大青龙汤主之。” 3.“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不恶寒,反恶热也。” 4.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不下止,,表里不解者,主之。 5.“厥阴之为病,,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6.小柴胡汤的运用原则是“”。 7.“自利不渴者,属,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 8.坏病是指。其治则是“”。 9.“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主之。” 10.“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主之。” 11.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主之。 12.发热恶寒,头项强痛,无汗,脉浮紧,用方。 13.“干呕,吐涎沫,头痛者,主之。” 14.“凡厥者,便为厥,厥者,是也。” 15.“阳明病,若能食,名;不能食,名。“ 16.大黄黄连泻心汤的煎服法是。 17.白通加猪胆汁汤中猪胆汁、人尿的作用是。 18.栀子豉汤证的病机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