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几何概型》(第1课时)教学设计案例3页

《几何概型》(第1课时)教学设计案例3页

《几何概型》(第1课时)教学设计案例3页
《几何概型》(第1课时)教学设计案例3页

《几何概型》(第1课时)教学设计案例

1 教材剖析

⑴从在教材中地位与作用来看。概率这一章核心是运用数学方法去研究不确定现象规律,让学生初步形成用科学态度、辩证思想、随机观念去观察、剖析研究客观世界态度,寻求并获取认识世界初步知识与科学方法。

⑵从学生认知角度看。从学生思维特点看,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古典概型特点、计算方法等方面进行类比,因为两者有联系,这是积极因素,教师应该因势利导,但几何概型计算方法与古典概型有着本质区别,这对学生思维是一个突破。

⑶学情剖析。本班基础很差,在由古典概型向几何概型过渡与实际背景如何转化为几何区域时会遇到一定困难,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理解与应用,问题情境与例题习题选用,应尽可能选择那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例子。

2 目标定位

⑴了解几何概型基本特点及与古典概型异同点;会进行简单几何概型计算。

⑵重点:几何概型基本特点及三种不同“测度”几何概型简单运算。

难点:如何在实际背景中找出几何区域及如何确定该区域“测度”。

3 教学案例

一、问题情境

先复习古典概型特点与计算公式:

师:当随机试验基本事件有无限多个时,概率如何求?来看两个例子。

问题情境1:教科书上射箭比赛

问题情境2:取一根长度为3米绳子,拉直后在任意位置剪断,那么剪得两段长都不小于1米概率有多大?(画图)

二、学生活动,建构数学

师:在学习古典概型之前我们是怎么去研究一个随机事件概率?

师:那么我们也来做这样两个试验,去计算两个事件频率,然后去估计这两个事件概率。

射箭试验:用几何画板课件进行演示,模仿试验过程,要求学生数出射中黄心次数,由此估计出射中黄心概率。

师:这个概率问题与古典概型有什么区别?

师:将射箭中靶面上每一个点作为一个基本事件,由于靶面上有无数多个点,因此就有无限多个基本事件,这是与古典概型不一样地方。

师:那么有没有与古典概型一样地方呢?

师:大家认为我们要是求此题概率话,这个概率会与什么有关。

设计说明:此处学生活动做试验算频率,意图是复习概率统计定义,使学生知道这是研究概率最常用方法。然后让学生直观感知此类问题与古典概型区别与联系,及此类问题概率计算与什么因素有关。

剪绳子试验:几何画板演示,估计出剪断两段长度都不小于1米概率。

师:本题中每个剪断位置可看做是一个基本事件,因为绳子上有无数多个点,因此基本事件个数有无限多个,又由于是任意地剪断,因此绳子上各点被剪断是等可能。

师:那么本题概率与什么有关?当剪断位置位于哪里时,该事件发生?

三、数学理论

几何概型概念:对于一个随机试验,我们将每个基本事件理解为从某个特定几何区域内随机地取一点,该区域中每一点被取到机会都一样,而一个随机事件发生则理解为恰好取到上述区域内某个指定区域中点,用这种方法处理随机试验,称为几何概型。(这里区域可以是线段、平面

图形、立体图形等)

几何概型基本特点:⑴基本事件个数有无限多个;⑵每个基本事件发生都是等可能。

几何概型概率计算方法:一般地,在几何区域D中随机地取一点,记事件“该点落在其内部一个区域d内”为事件A,则事件A发生概率为,测度意义依D而定,当D分别是线段、平面图形、立体图形时,相应测度分别是长度、面积、体积等。

师:我们再来看刚才提出那两个问题,即射箭与剪绳子试验,首先是剪绳子试验(链接到几何画板课件)这是一个什么概型,为什么?

师:根据几何概型概率计算方法,先找出两个区域来。区域D是什么呢?区域d又是什么呢?。

师:那么本题概率怎么计算?

师:由于区域是平面图形,因此测度就是面积,概率就等于面积之比。

设计说明:⑴得到几何概型概念与计算方法之后,再回顾解决两个试验,使学生对用几何概型公式解题有了一定程度了解,而两个试验就像两个例题一样;⑵得出概率后与先前得到频率作比较,强调做实验用频率估计概率,要在做大量重复试验之上才可能得到比较接近概率结果,即对前面概率统计定义做一个回顾与强调;⑶两种概型联系与区别。

师:它们联系是什么?区别呢?

四、数学应用

例1,取一个边长为2a正方形及其内切圆,随机向正方形内丢一粒豆子,求豆子落入圆内概率。

设计说明:此题学生很容易理解题目与得到答案,但是书写格式十分重要,一开始格式就要规范,故本题设计意图就是规范几何概型问题解题步骤,即:要有记(记事件),有解(解答过程),有答(写答案)

例2,在1L高产小麦种子中混入了一粒带麦锈病种子,从中随机取出10mL,含麦锈病种子概率是多少?

本题解答,学生不难得到,但是大多数学生却解释不清原因,因此,在讲解时候要着重剖析这样解题原因,并将两小题做了比较,找出几何概型问题一般解题方法,这样对学生后续学习有较大帮助。

例3,某公共汽车站每隔15分钟有一辆汽车到达,并且出发前在车站停靠3分钟,乘客到达车站时刻是任意,求一个乘客到达车站后立即上车概率。

本题需有个抽象转化过程,主要讲清楚两点:⑴抽象过程。将时刻抽象成点,时间就抽象成线段,其测度就是长度;⑵转化过程,本题是一个周期问题,需要将其转化到一个周期内去解决问题,要注意一个周期是15分钟不是18分钟。

五、回顾小结

六、课外作业

4 课后反思

以往教学这节课时,笔者发现学生都能比较轻松地了解几何概型特征,比较容易掌握简单几何概型解题步骤与方法,但对几何概型问题本质还不怎么理解。因此一旦题目中几何区域不是那么明显,而要学生自己从这个题目实际背景中抽象出几何区域来时候,就会遇到很大困难,连测度是长度、面积还是体积都无法辨别。因此这次再上这节内容时候,笔者课堂进度并不快,还让学生参与到试验过程中来,就是想让学生着重体会如何寻找几何区域这个过程。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要接受自己行动所带来的责任而非自己成就所带来的荣耀。

2、每个人都必须发展两种重要的能力适应改变与动荡的能力以及为长期目标延缓享乐的能力。

3、将一付好牌打好没有什么了不起能将一付坏牌打好的人才值得钦佩。

几何概型教学设计

几何概型(第一课时) 设计者:福建龙岩二中郭小峰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教材选自人教A版数学必修3第三章概率部分第3.3节的内容.几何概型是概率必修章节的收尾篇,共有两个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它是继古典概型之后学习的另一类等可能概型;是教材新增加的内容,对它的要求仅限于初步体会几何概型的意义.几何概型的研究,是古典概型的拓广,将古典概型试验结果有限个拓广到无限个;课本介绍几何概型主要是为了更广泛地满足随机模拟的需要.概率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让学生了解随机现象与概率的意义,运用数学方法去研究不确定现象的规律,让学生初步形成用随机的观念去观察、分析、研究客观世界的态度,并获取认识世界的初步知识和科学方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随机事件的概率和古典概型,初步学会了用古典概型公式解决概率题,大多数学生对于概率的学习以及概率试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逐渐会把一些问题模型化.但是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的意识等方面发展不够均衡,尚有待加强. 三.设计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建构就是认知结构的组建,其过程一般是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发现问题,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进而联系所学的旧知识,首先明确问题的实质,然后总结出新知识的有关概念和规律,形成知识点,把知识点按照逻辑线索和内在联系,串成知识线,再由若干条知识线形成知识面,最后由知识面按照其内容、性质、作用、因果等关系组成综合的知识体。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以及学生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基于以上理论,本节课遵循引导发现、循序渐进的思路,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在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建构几何概型的概念以及归纳出几何概型公式,运用实物、多媒体、投影仪辅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流程如下: →→→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几何概型的概念以及几何概型与古典概型的区别.会计算简单的几何概型事件,并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建构这一过程,进一步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通过实际应用,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以及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学以致用的数学应用意识.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培养其积极探索的精神.通过实际应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2019届高考数学大一轮复习第十二章概率、随机变量及其分布12.3几何概型学案理北师大版

§12.3 几何概型 1.几何概型 向平面上有限区域(集合)G 内随机地投掷点M ,若点M 落在子区域G 1 G 的概率与G 1的面积成正比,而与G 的形状、位置无关,即P (点M 落在G 1)= G 1的面积 G 的面积 ,则称这种模型为几何概型. 2.几何概型中的G 也可以是空间中或直线上的有限区域,相应的概率是体积之比或长度之比. 3.借助模拟方法可以估计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题组一 思考辨析 1.判断下列结论是否正确(请在括号中打“√”或“×”) (1)在一个正方形区域内任取一点的概率是零.( √ ) (2)几何概型中,每一个基本事件就是从某个特定的几何区域内随机地取一点,该区域中的每一点被取到的机会相等.( √ ) (3)在几何概型定义中的区域可以是线段、平面图形、立体图形.( √ ) (4)随机模拟方法是以事件发生的频率估计概率.( √ ) (5)与面积有关的几何概型的概率与几何图形的形状有关.( × ) (6)从区间[1,10]内任取一个数,取到1的概率是P =1 9.( × ) 题组二 教材改编 2.在线段[0,3]上任投一点,则此点坐标小于1的概率为( )

A.12 B.13 C.1 4 D .1 答案 B 解析 坐标小于1的区间为[0,1),长度为1,[0,3]的区间长度为3,故所求概率为13. 3.有四个游戏盘,将它们水平放稳后,在上面扔一颗玻璃小球,若小球落在阴影部分,则可中奖,小明要想增加中奖机会,应选择的游戏盘是( ) 答案 A 解析 ∵P (A )=38,P (B )=28,P (C )=26,P (D )=1 3, ∴P (A )>P (C )=P (D )>P (B ). 4.设不等式组? ?? ?? 0≤x ≤2, 0≤y ≤2表示的平面区域为D ,在区域D 内随机取一个点,则此点到坐 标原点的距离大于2的概率是( ) A.π4 B.π-22 C.π6 D.4-π 4 答案 D 解析 如图所示,正方形OABC 及其内部为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D ,且区域D 的面积为4,而阴影部分表示的是区域D 内到坐标原点的距离大于2的区域.易知该阴影部分的面积为4-π.因此满足条件的概率是 4-π 4 ,故选D. 题组三 易错自纠 5.在区间[-2,4]上随机地取一个数x ,若x 满足|x |≤m 的概率为5 6,则m =________. 答案 3 解析 由|x |≤m ,得-m ≤x ≤m . 当0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文章主旨】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通过读文,让学生感受周恩来的爱国情怀以及他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同时,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认识并理解“帝国主义列强、租界、得意扬扬、惩处、巡警、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等词语,并通过结合上下文、资料引入以及想像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并使学生能够准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2.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圈点勾画”等,为文章做批注的方法,并渗透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像画面的意识 3.整体解读文本,抓“中华不振”提领全篇,并通过合理想像画面、补充资料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并有感情朗读课文 【难点重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认读生字词 (一)、展示图片导入新课 1、2009年的国庆,是我们祖国60年华诞在迎国庆的阅兵仪式中,在那万民同庆,举国欢腾中你感受到什么?VCR出示60周年国庆的盛大场面 2、如今的中国国富民强,使得我们骄傲自豪那百年之前的中国是什么样的?VCR出示百年前的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 (二)揭示课题、产生质疑 1、百年之前的中国落后,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中国的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处在生死挣扎的边缘在那样的背景下,一个12岁的少年发出这样的呼声 (出示课题)(齐读)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 2、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又是谁说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打开书第25课,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设计意图】: 利用两幅鲜明对比的画面冲击学生的心里,从而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初次感受课文 (一)、通读课文 1、读了课文,你们一定知道是谁立下了这个志向,又是因为什么原因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你用一个词语就说明了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师板书:中华不振) 2、正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才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课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请你们再次读书,同时拿去笔在书上轻轻地画,凡是能表现中华不振的地方都可以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3、课文又读了一遍,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从课文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二年级下册 道德与法治《清新空气是个宝》第一课时模拟课例 教案 教学设计

《清新空气是个宝》第一课时模拟课例 教材分析: 《清新空气是个宝》是《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内容,本单元的主题是“绿色小卫士”。本课时代气息浓厚,针对当下我国大气污染的严峻现实,引导学生理解清新空气对美好生活的重要意义,懂得清新空气需要靠大家一起共同遵守与环保相关的法律法规,从小处着眼,身体力行,形成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以往接触最多的是垃圾分类、保护环境卫生、珍惜水资源等话题,对空气质量的关注与保护常被忽略。但近年来,空气污染加重,保护空气质量、减少空气污染成为每一个公民的义务。从对学生的调查来看,大多数学生不知道可以为保护空气质量做些什么,更不知道在空气污染的环境里如何自我保护。 教材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清新空气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唤起愉悦、积极的情感体验。 2.指导学生根据空气质量情况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学习基本的自我保健方法。 3.引导学生关注空气质量,培养学生自觉的环保意识与公民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体会清新空气的重要性,了解霾的危害。 难点: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空气质量,培养学生自觉的环保意识与公民意识。 活动一猜猜我是谁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瞧,它来了。(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颜色,没味道,生命世界当个宝,每时每刻少不了。)知道它是谁吗?在哪儿能找到它?引出学习伙伴——空气宝宝。 2.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空气中,你觉得空气有什么重要性呢?(学生交流) 3.我们来听听空气宝宝是怎么说的吧!(空气宝宝自述) 4.看来,清新空气确实是无价之宝。(板书课题) 通过猜谜语,引导学生了解空气的重要性,为课程的开展做好铺垫。 活动二清新空气是个宝 1.天气好的时候你们都会做什么? 学生交流,老师随机展示图片: 学校:做广播操(图4) 跑步拔河课间游戏(图5) 武术跳远(图6) 校外:骑车跳绳放风筝(图7) 登山轮滑郊游(图8)

人教版数学必修三3.3.1 几何概型 经典教学设计

《几何概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1.内容:几何概型 2.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人教A版教材数学必修3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几何概型”这一章节内容是在安排“古典概型”之后的第二类概率模型,是对古典概型的内容进一步拓展,是等可能事件的概念从有限向无限的延伸。此节内容也是新课本中增加的,这是与以往教材安排上的最大的不同之处。这充分体现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关系,来源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同时也暗示了它在概率论中的重要作用,在高考中的题型的转变。本章主要学概率问题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求应适当,难度要控制,同时要接近生活,基本应以贴近生活的例题与习题为主。 二、教学目标设置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正确理解几何概型的意义、特点;掌握几何概型的概率 公式: ,会用公式计算几何概型。 (2)会根据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的区别与联系来判别某种概型是古典概型还是几何概型;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的实例感受理解几何概型的概念,掌握基本事件等可能性的判断方法,逐步学会依据具体问题的实际背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知用图形解决概率问题的方法,掌握数学思想与逻辑推理的数学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古典概型的例子,稍加变化后成为几何概型,从有限个等可能结果推广到无限个等可能结果,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建造这一过程,感受数学的拓展过程。 (2)发现法教学,通过师生共同对“问题链”的探究,运用观察、类比、思考、探究、概括、归纳的方法和动手尝试相结合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的过程,学会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试验,感知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自觉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

2019-2020学年高中数学 3.3几何概型学案 新人教A版必修5.doc

2019-2020学年高中数学 3.3几何概型学案 新人教A 版必修5 【学习目标】 1.了解几何概型与古典概型的区别,知道均匀分布的含义. 2.理解几何概型的特点和计算公式. 3.会求几何概型的概率.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几何概型的定义、特点,会用公式计算几何概率 难点:等可能性的判断与几何概型和古典概型的区别. 【学习内容】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古典概型的两个基本特点:(1)所有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2)每个基本事 件发生都是等可能的. 2、提出问题:不是所有的试验结果都有有限个,比如: 一个人到单位的时间可能是8:00至9:00之间的任何一个时刻;往一个方格中投一个石子, 石子可能落在方格中的任何一点……这些试验可能出现的结果都是无限多个.这就是我们要 学习的几何概型. 二.研探新知 (一):几何概型的概念 提出问题:如下图所示,图中有两个转盘,甲、乙两人玩转盘游戏,规定当指针指向B 区域时, 甲获胜,否则乙获胜,在两种情况下分别求甲获胜的概率. 显然,以转盘(1)为游戏工具时,甲获胜的概率为 21;以转盘(2)为游戏工具时,甲获胜的概率为5 3。事实上,甲获胜的概率与字母B 所在扇形区域的圆弧的长度有关,而与字母B 所在区域的位置无关,只要字母B 所在扇形区域的圆弧的长度不变,不管这些区域 是相邻,还是不相邻,甲获胜的概率是不变的。 如果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的长度(面积或体积)成比例,则称这样 的概率模型为几何概率模型(geometric models of probability ),简称几何概型. 注: 几何概型的基本特点: a.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基本事件)有无限多个; b.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二)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 P(A)=) ()(面积或体积的区域长度试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面积或体积的区域长度构成事件A 例1、有一根长度为3m 的绳子,拉直后在任意位置剪断,那么剪得的两段的长度都不小于 1m 的概率是多少?

《荷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荷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荷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的紧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因此,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荷花》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力图落实和体现上述教学理念。 【设计特色】 以“读”为经,以“练”为纬,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设境激趣,触发语感 创设语境。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问:“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 教师引入:“这样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请大家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看的时候,同桌之间可以交头接耳、指指点点。”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教师作随机点评,并相机教学部分生字新词。 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 在读中揣摩思路。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入:“同学们是这样看荷

花的,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这一点的。”学生读完全文后?淌ψ橹??嘟涣鳌#ɡ?纾鹤髡咂炔患按?乜春苫ā⒆髡呓蚪蛴形兜乜春苫ā???br> 在读中整体感知。当学生体会到作者是这样看荷花时,教师要趁势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从哪段课文中体会到这一点的。然后组织学生反复诵读相应的段落。课文第2段可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性诵读,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不同的感受和情味;课文第3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性诵读,鼓励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课文第4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示范性诵读,以优生的朗读为样板,鼓励学生向优生学习朗读。在学生的诵读过程中,教师随机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闻到清香——观察形状——欣赏姿势——想象情景——回到现实)进行整体感知。 三、潜心品读,领悟语感 在读中有所感悟。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入:“作者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写荷花的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2段课文。边读边想,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学生自读课文,潜心品读美的语言。随后组织汇报交流。对学生的交流,教师做两个层次上的把握:一是面上的层次。对多数的语句,只要学生有所感悟且言之有理,均予肯定,但不作充分展开,把主要精力花在读好、读美这些语句上面;二是点上的层次。对极少数重点语句,教师要视学生的

几何概型教学设计

3.3.1 几何概型济宁市实验中学陈秀伟

【课题】 3.3.1 几何概型 【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3 必修 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 【授课教师】陈秀伟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三第三章第三节第一课时几何概型,是新课程改革后新增的内容,是在学习了随机事件的概率及古典概型之后,引入的另一类等可能模型,在概率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学好几何概型有利于理解概率的概念,有利于计算一些事件的概率,有利于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古典概型的学习初步形成了解决概率问题的思维模式,但还不是很成熟.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特别容易和古典概型相混淆,究其原因是思维不严谨,对几何概型的概念理解不清.另外,在解决几何概型的问题时,几何度量的选择也需要特别重视,在实际授课时,应当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找出适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体会几何概型的意义,会用公式求解简单的几何概型的概率. 过程与方法:通过试验,与已学过计算概率的方法进行比较,提出新问题,师生共同探究,提出可行性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想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用随机的观点来理解世界,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科学的态度评价身边的随机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世界和认识世界.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几何概型的基本特征及如何求几何概型的概率. 教学难点: 如何判断一个试验是否是几何概型,如何将实际背景转化为几何度量. 【教法学法】 本节课教师采用层层设疑、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使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直观感性的材料,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基本流程】 创设情境 ↓ 探究生成 ↓ 形成概念 ↓ 巩固深化 ↓ 课堂梳理 ↓ 布置作业

几何概型教学设计 高二数学教案 人教版

几何概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必修3》第三章第3.3.1节几何概型。 学情分析: 这部分是新增加的内容,介绍几何概型主要是为了更广泛地满足随机模拟的需要,但是对几何概型的要求仅限于初步体会几何概型的意义,所以教科书中选的例题都是比较简单的,随机模拟部分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几何概型是另一类等可能概型,它与古典概型的区别在于试验的结果不是有限个。 本节的教学需要一些实物模型为教具,如教科书中的转盘模型、例2中的随机撒豆子的模型等,教学中应当注意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以使学生相信模拟结果的真实性。几何概型也是一种概率模型,它与古典概型的区别是试验的可能结果不是有限个;它的特点是在一个区域内均匀分布,所以随机事件的概率大小与随机事件所在区域的形状、位置无关,只与该区域的大小有关。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概率的初步知识在初中已经介绍,在选修模块的系列2中还将继续学习概率的其他内容,因此,本章在高中阶段概率的学习中,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章的核心是运用数学方法去研究不确定现象的规律,让学生初步形成用科学的态度、辩证的思想、随机的观念去观察、分析研究客观世界的态度,并获取认识世界的初步知识和科学方法;这对全面系统地掌握概率知识,对于学生辩证思想的进一步形成具有促进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几何概型的意义,会运用几何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会求简单的几何概型事件的概率。 过程与方法 通过游戏、案例分析,学习运用几何概型的过程,初步体会几何概型的含义,体验几何概型与古典概型的联系与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几何概型的研究,感知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文化,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 几何概型的特点,几何概型的识别,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 教学难点: 将现实问题转化为几何概型问题,从实际背景中找几何度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古典概型的两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2、如何计算古典概型的概率?

人教A版必修三 3.3.1 几何概型 教案 (1)

课 题:3.3.1 几何概型 教学目标: 1.通过师生共同探究,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正确理解几何概型的概念;掌握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 P (A )=) ()(面积或体积的区域长度试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面积或体积的区域长度构成事件A ,学会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2.本节课的主要特点是随机试验多,学习时养成勤学严谨的学习习惯,会根据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的区别与联系来判别某种概型是古典概型还是几何概型,会进行简单的几何概率计算,培养学生从有限向无限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几何概型的定义、特点,会用公式计算几何概率. 教学难点: 等可能性的判断与几何概型和古典概型的区别.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古典概型的两个基本特点:(1)所有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2)每个基本事件发生都是等可能的.那么对于有无限多个试验结果的情况相应的概率应如何求呢? 2、在概率论发展的早期,人们就已经注意到只考虑那种仅有有限个等可能结果的随机试验是不够的,还必须考虑有无限多个试验结果的情况.例如一个人到单位的时间可能是8:00至9:00之间的任何一个时刻;往一个方格中投一个石子,石子可能落在方格中的任何一点……这些试验可能出现的结果都是无限多个.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几何概型. 二、新课讲授: 提出问题 (1)随意抛掷一枚均匀硬币两次,求两次出现相同面的概率? (2)试验1.取一根长度为3 m 的绳子,拉直后在任意位置剪断.问剪得两段的长都不小于1 m 的概率有多大? 试验 2.射箭比赛的箭靶涂有五个彩色得分环.从外向内为白色,黑色,蓝色,红色,靶心是金色.金色靶心叫“黄心”.奥运会的比赛靶面直径为122 cm,靶心直径为12.2 cm.运动员在70 m 外射箭.假设射箭都能射中靶面内任何一点都是等可能的.问射中黄心的概率为多少? (3)问题(1)(2)中的基本事件有什么特点?两事件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4)什么是几何概型?它有什么特点? (5)如何计算几何概型的概率?有什么样的公式? (6)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活动:学生根据问题思考讨论,回顾古典概型的特点,把问题转化为学过的知识解决,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概括. 讨论结果:(1)硬币落地后会出现四种结果:分别记作(正,正)、(正,反)、(反,正)、(反,反).每种结果出现的概率相等,P (正,正)=P (正,反)=P (反,正)=P (反,反)=1/4.两次

2021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几何概型1教学案

2021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几何概型1教学案 总课题概率总课时第6课时 分课题 几何概型(一) 分课时第 1 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几何概型的概念及基本特点; 2、熟练掌握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 3、正确判别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会进行简单的几何概率计算. 重点难点 几何概型概率的求法. 3.几何概型概率的计算: 一般地,在中随机地取一点,记事件"该点落在其内部一个区域内"为事件,则事件发生的概率. 说明:(1)的测度不为;(2)其中"测度"的意义依确定,当分别是线段,平面图形,立体图形时,相应的"测度"分别是 (3)区域为"开区域";(4)区域内随机取点是指:该点落在区域内任何一处都是等可能的,落在任何部分的可能性大小只与该部分的测度成正比而与其形状位置无关.4.几何概型与古典概型的联系与区别: 例题剖析 例1 取一个边长为的正方形及其内切圆,随机向正方形内丢一粒豆子,求豆子落入圆内的概率. 2a

例2 在1高产小麦种子中混入了一粒带麦锈病的种子,从中随机取出10,含有麦锈病种子的概率是多少? 例3 甲、乙两人约定于6时到7时之间在某地会面,并约定先到者应等候另一个人一刻钟,过时立即离去,求两人能会面的概率. 巩固练习 1.在区间上随机取实数,则实数在区间的概率是_________. 2.向面积为的内任投一点,则随机事件“的面积小于”的 概率为____________.

3.某袋黄豆种子共100kg,现加入20kg黑豆种子并拌匀,从中随机取一粒,则这粒种子是黄豆的概率是多少?是黑豆的概率是多少? 4.如图,某人向圆内投镖,如果他每次都投入圆内,那么他投中正方形区域的概率为。 5.在区间中任意取一个数,则它与之和大于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 几何概型及其概率的求法. 课后训练 班级:高二()班姓名:____________一基础题 1.在区间上任意取实数,则实数不大于20的概率是____________. 2.在面积为的场地上有一个面积为的水池,现在向此场地投入个气 球,估计落在水池上方的气球个数为____________. 3.有一杯升的水,其中含有个细菌,用一个小杯从这杯水中取出升水,则水杯水中含有这个细菌的概率为____________.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融安县实验小学吴迷娟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读名人名言能够给我们很大的启发,能使我们有很大的收获。谁来说一句名人名言? 预设: 1.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高尔基) 2.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陶行知) 师:名人名言是汪洋大海,我们从中受到启迪。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条名言,请同学们一起读:(大屏幕出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响亮。上课。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引出课题。 师:这句名言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一起到12课中去寻找,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写课题。(师生同写:司马迁发奋写史记,师故意写错漏) 预设学生回答:1.老师,你“发愤”的“愤”写错了,应该是“愤怒”的“愤”。 2.老师,你遗漏了书名号,《史记》是一本书,应该加书名号。 评价学生:这两个字很容易混淆,老师也混淆了,谢谢你的提醒。(老师将“奋”改为“愤”。)你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史记》是一本书,不能遗漏书名号。看来,马虎不得啊! 师:现在,课题写对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浏览课文,感知名言。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66页,很快地浏览一遍课文,找到解释司马迁这句名言的句子,用波浪线划下来。 生:在第三小节:“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师:一起读这句话。请对照司马迁的名言,看看“固”是什么意思? 生:“固”是“总是”的意思。 师:“或”什么意思?

课题1 空气的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1.5课时) 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上来说:空气是学生化学课上接触的第一种物质,学生身处空气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空气的神奇,因此以空气作为步入化学这门物质科学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也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并逐步深入。“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近年来空气污染日益严重,空气污染是三个环境问题之一,空气的保护和防治首当其冲。用法律武器保护空气以成为当前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学情分析 化学学习之前,学生对空气氧气并不陌生,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零散的、简单的化学知识,因此以空气为主题能较好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身处空气中,周围环境的恶化,初中生有着基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及环境忧患意识,从周围环境的污染能够意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污染空气的途径及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4)在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初步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2、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教学难点 熟练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教学过程

公开课几何概型教案

几何概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理解几何概型的概念; (2)掌握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 (3)会根据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的区别与联系来判别某种概型是古典概型还是几何概型; 2、过程与方法: (1)发现法教学,通过师生共同探究,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学会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 (2)通过模拟试验,感知应用数字解决问题的方法,自觉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的主要特点是随机试验多,学习时养成勤学严谨的学习习惯。 二、重点与难点: 1、几何概型的概念、公式及应用; 2、几何概率模型中基本事件的确定,几何“度量”的选择;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几何概型. 三、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 同学们,咱们前面学习了古典概型,现在回顾一下古典概型的特点及求概率的公式 特点:(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有限性); (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等可能性). (一)问题引入 (1)若x的取值是区间[1,4]中的整数,任取一个x的值,求“取得值不小于2”的概率。 (古典概型) ~ (2)若x的取值是区间[1,4]中的实数,任取一个x的值,求“取得值不小于2”的概率。 (几何概型) 自主探究 试验1、取一根长度为3米的绳子,拉直后在任意位置剪断,那么剪得两段的长度都不小于1米的概率有多大 试验2、取一个长为2a的正方形及其内切圆,随机向正方形内丢一粒豆子,那么豆子落入圆内的概率有多大 试验3、一只蜜蜂在一个棱长为60cm的正方体笼子里飞,那么蜜蜂距笼边大

于10cm的概率有多大 . 试验1试验2试验3提炼概括 一个基本 事件… 取到线段AB上 某一点 豆子落在正方形(2a ×2a)内某一点 取正方体笼子内某 一点 在对应的整个图形上取一点 (随机地) 所有基本 事件形成的集合线段AB(除两端 外) 正方形(2 4a)面 正方体笼子(棱长 60)体积 《 对应的所有点形成一个可度 量的区域D 随机事件 A对应的集合线段CD内切圆(2a π)面 正方体笼子内小正 方体(棱长40)体 积 区域D内的某个指定区域d 随机事件A发生的 概率?() P A= 圆的面积 正方形的面积 2 2 44 a a ππ == 3 3 408 () 6027 P A()A P A 构成事件的区域 全部结果构成的区域 1、几何概型的概念: ] 如果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的长度(面积或体积)成比例,则称这样的概率模型为几何概率模型,简称为几何概型. 古典概型几何概型 所有的试验结果有限个(n个)无限个 ` 每个试验结果的发生 等可能等可能 概率的计算P(A)=m/n 3、几何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

2019-2020学年高中数学 3.3.1几何概型学案 新人教A版必修3 .doc

2019-2020学年高中数学 3.3.1几何概型学案 新人教A 版必修3 一、自学要求: ①正确理解几何概型的定义,掌握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 ; ②会根据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的区别与联系来判别某种概型是古典概型还是几何概型,会进行简单的几何概型的计算 二、自学过程: 1、 几何概型的定义: 如果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的 ,则称这样的概率模型为 ,简称为 。 2、几何概型的特点: (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有 (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 3、几何概型求事件A 的概率公式:P(A)= 4、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的区别: 基本事件的个数 基本事件的可能性 概率公式 古典概型 几何概型 三.课堂展示 例1、下列概率问题中哪些属于几何概型? ⑴从一批产品中抽取30件进行检查,有5件次品,求正品的概率。⑵箭靶的直径为1m ,其中,靶心的直径只有12cm ,任意向靶射箭,射中靶心的概率为多少?⑶随机地向四方格里投掷硬币50次,统计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⑷甲、乙两人约定在6时到7时之间在某处会面,并约定先到者应等候另一人一刻钟,过时才可离去,求两人能会面的概率。(5)抛掷一颗骰子,求出现一个“4点”的概率;(6)如课本P132图3.3-1中的(2)所示,图中有一个转盘,甲乙两人玩转盘游戏,规定当指针指向B 区域时,甲获胜,否则乙获胜,求甲获胜的概率。 例2:某公共汽车站每隔15分钟有一辆汽车到达,乘客到达车站的时刻是任意的,求一个乘客到达车 站后候车时间大于10 分钟的概率? 例3:.在地球上海洋占70.9%的面积,陆地占29.1%的面积,现在太空有一颗陨石正朝着地球的方向飞来,将落在地球的某一角.求陨石落在陆地的概率和落在我国国土内的概率(地球的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例4:(取水问题):有一杯1升的水,其中含有1个细菌,用一个小杯从这杯水中取出0.1升,求小杯水中含有这个细菌的概率. 积)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试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积) 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构成事件A A P )(

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公开课)

《桥》第一课时二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学期第四组的一篇感人的文章。本组课文讲述了一些感人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那可歌可泣的事,体会那令人震撼的情,学习本组课文重点是抓住那些感动人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桥》这篇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选择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

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并理解课文以“桥”为题目的深刻含义。 4.学习描写大雨、洪水、老汉的句子,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三、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抓人物言行体会人物内心想法及品质的课文已有过接触,因此,在本文教学时,让学生抓住老汉的言行来体会他的品质应该不是难点。但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推想老汉的内心想法却有难度,因为学生对洪水不熟悉。因此,结合本课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学习本课的表达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四、教学重点: 1.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五、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桥”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课前准备:

2.1 《空气(第一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2.1 空气(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A 2、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混合物和纯净物。B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的操作,分析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准备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有关器材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二、导入新课: [引入]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空气,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那你知道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吗? 学生活动 : 根据已有知识,生活经验说出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等 三、新课教学: 讲述:空气的组成 [引导]阅读课本了解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的研究过程 [演示]实验2-1 1、如图2-3连接好装置 2、向集气瓶内装入少量水,并作上记号,为什么? 学生阅读知道拉瓦锡研究空气的实验及结论 认识仪器讨论操作原因,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口答 1、瓶内放水是为了吸收生成的白烟,同时降温。 3、向燃烧匙中加入较多量的红磷,为什么?

(燃烧匙中放较多红磷是为了使瓶内氧气充分消耗掉) 4、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 教师提示观察红磷燃烧现象,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水面情况 红磷燃烧,黄色火焰,大量白烟熄灭后,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大约占集气瓶剩余体积的1/5 [提问]如果实验后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小于占集气瓶剩余体积的1/5,为什么? [归纳]1、装置不严密 2、红磷量少,不能充分耗尽瓶内的氧气 3、空气没有冷却 [讲解]空气的成分 板书氮气 78% 氧气 21% 稀有气体 0.94% 二氧化碳 0.03% 其它气体和杂质 0.03% 教师根据空气引出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多种物质 纯净物:一种物质 举例说明 空气、可乐、泥浆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判断物质的分类 四、知识巩固: 五、课堂小结: 1、空气的组成 2、物质的分类 六、布置作业:

3.3几何概型教学设计

几何概型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几何概型”是继“古典概型”之后的第二类等可能概率模型,在概率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等可能事件的概念从有限向无限的延伸,是为更广泛的满足随机模拟的需要而新增加的内容,这充分体现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关系。《几何概型》共安排2课时,本节课是第1课时,注重概念的建构和公式的应用,为第二课时的几何概型的应用以及体会随机模拟中的统计思想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几何概型的判断及几何概型中概率的计算公式。 难点:在几何概型中把实验的基本事件和随机事件与某一特定的几何区域及其子区域对应,确定适当的几何测度。通过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 [理论依据]本课是一节概念新授课,因此把掌握几何概型的判断及几何概型中概率的计算公式作为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在几何概型中把实验的基本事件和随机事件与某一特定的几何区域及其子区域对应,确定适当的几何测度。此外,学生通过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也较为困难,因此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体会几何概型的意义。 (2)了解几何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古典概型的例子,稍加变化后成为几何概型,从有限个等可能结果推广到无限个等可能结果,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建构这一过程,感受数学的拓广过程。 通过实际应用,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能力,感知用图形解决概率问题的方法。[情感与态度目标] 体会概率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感知生活中的数学,激发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勇气,培养其积极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 本节课采用以引导发现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归纳启发式作为教学模式,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学法指导 通过合作交流,类比联想,归纳化归,总结提升,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怎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文章主旨】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通过读文,让学生感受周恩来的爱国情怀以及他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同时,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认识并理解“帝国主义列强、租界、得意扬扬、惩处、巡警、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等词语,并通过结合上下文、资料引入以及想像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并使学生能够准确、通顺地朗读课文2.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圈点勾画”等,为文章做批注的方法,并渗透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像画面的意识3.整体解读文本,抓“中华不振”提领全篇,并通过合理想像画面、补充资料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并有感情朗读课文 【难点重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认读生字词 (一)、展示图片导入新课 1、2009年的国庆,是我们祖国60年华诞在迎国庆的阅兵仪式中,在那万民同庆,举国欢腾中你感受到什么?vcr出示60周年国庆的盛大场面 2、如今的中国国富民强,使得我们骄傲自豪那百年之前的中国是什么样的?vcr出示百年前的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二)揭示课题、产生质疑 1、百年之前的中国落后,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中国的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处在生死挣扎的边缘在那样的背景下,一个12岁的少年发出这样的呼声 (出示课题)(齐读)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 2、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又是谁说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打开书第25课,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设计意图】: 利用两幅鲜明对比的画面冲击学生的心里,从而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初次感受课文 (一)、通读课文 1、读了课文,你们一定知道是谁立下了这个志向,又是因为什么原因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初三化学] 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本课为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对空气成分的探究,了解空气的组成。 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教学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教学理念】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教学流程】 引入课题→探究1:证明空气的存在→探究2:探讨空气成分(包括:空气中有哪些物质;科学家探索空气成分的历史与评价等)→探究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探究4: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药品选择及量化测定。 【教法探讨】 首先通过猜谜的形式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 指导学生阅读拉瓦锡探究空气的实验,以期达到以下目的: 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②通过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作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③初步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④初步了解拉瓦锡的实验原理,启发学生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 对于教材上的实验(如图),教师要进行实验演示: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向学生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做出假设或得出结论。如: ①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有哪些现象? ②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就会进入广口瓶中? ③进入到广口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广口瓶中哪种气体的体积? ④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⑤完成该实验有哪些注意事项? ⑥实验过程的误差分析等等。 在上述问题中,大多数学生对问题③的理解可能有困难,本人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学生实验(如右图),就很好地将这一难点突破了。 对于问题⑥的误差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得出产生误差可能有以下原因: ①装置气密性不好;②红磷不足,没有把氧气耗尽;③没有等到集气瓶冷却就打开止水夹;④导气管的体积被忽略不计了,同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还有一个主要误差是来自于燃烧方式本身。因空气里的氧气在耗尽前燃烧就会停止。关于燃烧停止后剩余气体里有无残余氧气(这一点有的学生也想得到);剩余混合气体里氧气比例小到什么程度时燃烧就会停止,这一点可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留待课后安排学生作进一步探究。 教材里已有的实验设计,由于不能准确度量集气瓶内空气的实有体积等原因而存在不足之处。根据学生对上述实验原理的理解,适时地提出新的问题: 问题设置:利用下图实验装置(广口瓶的容积约为400 mL),再提供10 mL量筒、100 mL量筒、500 mL 量筒,以及红磷和木炭两种固体物质供选用。怎样较准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思维风暴: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解决下述问题: ①实验前怎样准确测定广口瓶内空气的体积? ②实验后怎样准确测定进入广口瓶中水的体积(即氧气的体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