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洋美术史浅论

西洋美术史浅论

西洋美术史浅论
西洋美术史浅论

西洋美术史浅论

西洋美术史的范围广大,在此提供一个简要的西洋美术史演进概论,依艺术时期的先后顺序,概分为十一个单元。

史前美术

是指未有文字以前,人类先民的艺术。一般所谓史前时代的艺术品,都是产生于旧石器时代后期,而在中石器时代,人类文化突然一度消灭,到了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不但异常发达,而且已有历史的记载。人类在石器时代靠打猎为生,狩猎对象为当时的野牛、野马、驯鹿及长毛象,提供他们食物、衣服及器具的来源,自然成为描绘的现象。

一.旧石器时代:(距今六十万年到一万年前)人类这时候和动物的区别一是会用火,二是美术的制作。现今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艺术品,主要是在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九十余处「洞穴壁画」。描绘大型哺乳动物,使用「前缩法透视」和「明暗表现法」,动态表现生动,线条简单。如左图画出人倒在牛前,写实表现出狩猎行情形。除了洞穴壁画外,雕刻已非常的进步,如右下图的「史前维纳斯」是很多代表女性繁殖多子多孙石像例子之一,裸体是一大特色,利用一种圆球形态来表现这种形状,肚脐是整个雕像的中心,是石头上天然的洞眼。此时也有岩雕浮雕作品,左上图野牛是刻在兽骨上,利用自然紧密的轮廓线,刻出向后蹬的传神姿态。

二.中石器时代:(纪元前一万年到三千年)在西班牙东部和北非的Atlas 山脉的石洞里,其壁画题材以狩猎为主,但构图十分具戏剧化,由早期自

然主义逐渐进入象征作风的艺术。

古代美术

一.底格里斯、幼发拉底两河灌溉的地方称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这里有来自四方的种族文明,因此产生的美术难有统一的形式。

二.爱琴海中的许多小岛和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一样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便发展高度的文明,成为希腊美术的前身。

(苏美人的美术)

苏美人的美术(3200-2000B.C.)古代艺术几乎都是以建筑和雕刻为主,而雕刻又以浮雕较多,至于缯画则极少见。早期人物的造形,生硬而古拙,光头长须大眼,其特色为直筒形的身体。

(米诺安文明)

米诺安文明(2000-1200B.C.)在地中海克里特岛,人像是有动态的;动物雕像是在奔跑的。人像造形极瘦女,细腰小臀,敞裙,头上带很高的发饰。在纪元前一千六百年前后,他们创造出「女蛇神小雕像」,可能是女祭司而非女神。只有在石器皿上所作的线刻,没有巨大的雕像。

(巴比伦人的美术)

巴比伦人的美术(2000-1100B.C.)主要是受埃及的影响,以浮雕为主,如汉摩拉比像。巴比伦后来被东方来的山地民族所灭。后者虽然承续了此地原有的文明,但在艺术上不再有所建树。

(迈西尼文明)

迈锡尼文明(1600-1100B.C.)对于希腊「本土」艺术的最早期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是由于迈西尼人古代亚述和埃及文明,特别是克里特岛的艺术,

赞赏不已,到了纪元前十二世纪,多利安人(Dorian)入侵使迈西尼时代结束。此后好几世纪,就没大作品产生只有小雕像和陶器而已。

(亚述文明)

亚述人其民族性较蛮悍,他们的文明是建立在军事之上,而其艺术充分地反映其对于战争的喜好。浮雕作品显示出阳刚美,尤其表现在人物或动物的肌肉上。在宫殿的入口有一尊「有翼人面公牛像」,除了具有阳刚美及肌肉刻意表现的共同特点外,一只牛都有五只脚,从前面或正侧面看去刚好是四只脚

(新巴比伦王国)

新巴比伦王国(615-539B.C.)亚述帝国在纪元前612年时,受到米底亚人(Media)和古巴比伦人的后裔迦勒氐人(Chaldean)的入侵而灭亡。帝国被瓜分为二,其中南美索不达米亚的幼发拉底河以西的地方,属于迦勒底人为新巴比伦帝国。迦勒底人留下的艺术品,只有宫墙上的浮雕。这些浮雕是由烧过的上釉彩色瓷砖所拼成的。背景及主题为黄蓝对比,可想象巴比伦是个爱奢华的国家。世界七大奇观的「巴比伦空中花园」是此时所建。(波斯美术)

纪元前六世纪中叶,波斯人征服了美索不达米亚,即现在的伊朗,势力延伸至埃及、和西边的欧洲、东边的印度。促使东、西方艺术风格之交流。因居民为游牧民族,没留下文字记载及建筑,此时的作品多是陪葬品,特点是「动物形同风格」如左上图的浮雕,及右图的金银镶嵌工艺品,右下图的陶杯(野山羊及上面奔跑的猎狗,杯口的垂直线代表长颈鸟),。纪元前331年亚历山人大帝征服波斯帝国而灭亡。而这象征了古代近东文明的结束、

新的希腊文明的开始。

(埃及美术)

约纪元前三十世纪到七世纪,主要艺术为建筑及雕像及壁画。主要是为了强调帝王的成就,他们认为帝王是与神合而为一的。所有埃及艺术的产生,是建立在对于「死后之生命」的信仰上面。埃及人相信,任何事物加以再现(不论是利用雕刻或缯画),都能重新获得或继续其生命。尼罗河谷的石材极丰富,加上埃及人对于精密的数学,已有充分的认识,所以能建造出伟大的神庙和金字塔。这些帝王或贵族的坟墓雕像,通常与真人同样大小或者更大。其它较小的雕像,用来陪葬的,为数更多,主要是黏土和木头雕成的。雕像为「正面法则」的表现。在所有埃及的神殿雕像中,最伟大的在阿布辛贝尔(AbuSimbel)的拉美斯二世(RamesII,1250B.C.)这是凿整座山而成的。在阿克赫纳登(Akhenaten)王执政时期(1367-1350B.C.),一神教的信仰使人像雕刻写实的表现,但感觉上变得僵硬琐碎,缺乏感人的力量了。

埃及人的浮雕和璧昼,风格差不多,并且这些浮雕,通常也都是上色的。壁画特色是内容详尽,描绘精确,人物用侧面脸、正面肩和侧面腿的表现法。

古埃及简史

(一)古王朝(3200-2780B.C.)此时发展出一套文字系统。

(二)旧王朝(2780-2250B.C.)此时为金字塔时代,文明大为进步。

(三)中王朝(2134-1778B.C.)进入它历史上最伟大的时期,特别是第十二王朝雕刻像,是埃及艺术的最高成就。

(四)新王朝(1567-1080B.C.)中王朝由于外族入侵结束,此时期诸邦进贡国势富强,此时期为埃及缯昼的黄金时代

(五)末王朝(1075-30B.C.)埃及自第三十五王朝之后,相继被希腊和罗马等异族所征服,古代埃及艺术在此时终结。

(希腊美术)

到了米诺安和迈西尼、希腊的时代,人类渐渐就有了自己的地位了。早期爱琴海的雕像,是在于表现诸神的样貌,但其形式与凡人无异。这个时市民、运动家、战士等的雕像,身体与诸神同样完美。希腊艺术把人类的形象理想化了。

希腊的建筑是让众人使用的公共场所及庙堂,在大小比例上务必使人们生活于其间感到安适。希腊神话中的神有凡人化的倾向,希腊的艺术是为美化生活与欢乐而存在。这种美的独立性是过去所没有的。由于航海及贸易的经验,使希腊人不断拓展敏锐的比较与观察的能力。希腊雕刻是建筑上面的浮雕。描写大场面的「群像」。主要于建筑物的「

山墙」及「饰带」及基石之上。雕刻家学的是埃及和东方诸国的作品。被罗马人征服后,其艺术风格受赏识,罗马人引进许多希腊艺术品,进行对希腊作品的模仿,任命希腊雕刻家,从事以罗马人为主题的雕刻。

古希腊简史:

希腊人开始使用铜器是在纪元前三千年。公元前1100或900年前后,从北方来的多利安人(Dorians)入侵,迈西尼文明被破坏,其后三百年

(1100-800B.C.)推被称为「希腊的黑暗时代」。

古希腊是城邦政治,主要城邦为斯巴达、科林斯、阿戈斯(Argos)和雅典。第五世纪初,雅典领导各城邦逐退波斯人。这时大约500-429B.C.是「希腊的黄金时代」。第五世纪末叶,雅典人和斯巴达人战

争,使城邦衰微、雅典没落。

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大帝将马其顿的势力扩展到中欧、埃及、波斯和印度。但他死亡后(323B.C.),帝国又开始分裂,从330-30B.C.为「希腊化时期」,此时希腊艺术和哲学大放光芒。公元前第二世纪,罗马人将希腊并吞。并没有毁坏希腊人的城邦,反而使其繁荣进入基督教的时代。

(罗马时代的美术)

罗马艺术是希腊模式的进一步发展,罗马人讲究实际,他们的艺术与建筑也以实用为主。伊褚利亚人发展非常写实的人像雕刻,对于罗马艺术有极大的影响。罗马人采用大量的雕刻去美化他们的建筑。在肖像雕刻显示了熟练的技巧和原创力。题材包括元老院议员、将军、市民等等,十分的逼真写实。根据庞贝城墙上的壁画,可知当时罗马人的缯画与雕刻一样,是为了装饰建筑物。壁画使室内空间产生一种宽大的感觉。使用透视法则配合明暗表现法,作品具有自然主义及浪漫主义。作品中人物的优雅姿态,在十八世纪的时候,感动了当时欧洲的画家。

中世纪的美术

指希腊罗马结束到文艺复兴开始间的欧洲。公元第五世纪,野蛮民族入侵罗马,古代文明最后帝国结束。此后三百年间欧洲被野蛮民族统治,但这些民族反而接受了欧洲的基督教。中世纪的艺术家,是在神及教会权威支

配下「无名」工作者。艺术不论嵌瓷、壁画、雕刻或彩色玻璃,多属于教堂建筑。

(早期基督教艺术)

早期基督教艺术是指在罗马的地下墓窟中的缯画。约为l00-420A.D.。作风多属田园的、象征的、悲苦的。地下墓窟的缯画

里,耶稣不是具有神性的升天后的耶稣,而是人间的苦闷的预言者。

君士坦丁颁布基督教为国教之后,早期的地下艺术便告结束,从被迫害的逐渐走向握有权柄的宗教艺术了。

(拜占庭美术)

从罗马帝国第一位基督教皇帝“君土坦丁”开始(330-1473A.D.),就是东罗马帝国的艺术。当被土耳其人灭亡之后,拜占庭艺术继续在希腊及巴尔干半岛和俄罗斯等地流传。拜占庭帝国是宗教政治的帝国,其艺术是为了荣耀基督,充满象征主义。嵌瓷的特色为装饰的、平面样式化,善用光辉耀目的颜色,无意表现实体及空间感。五光十色的镶嵌壁画及金色背景,使人陷入精神恍惚的宗教境界。拜占庭的浮雕人物特色是造形憔悴纤细,与早期基教的苦行主义有关。

(罗马式的美术)

公元第八世纪晚期及第九世纪初,法兰克人的查里曼大帝(Charlemagne)征服了大部份的欧洲。到了第十世纪的奥图大帝(OttotheGreat),有意使他们辖内的教堂、修道院和学校等运筑,都一律模仿古代罗马的样式,因此乃有「罗马式」之称。是各种风格的综合,主要表现在建筑上。代表作始于十一世纪的米兰,然后在西欧各地传开。标准典型为厚重、结实、方

形而矮胖。

罗马式的雕刻几乎是装饰建筑用的浮雕,作品生硬粗糙。由于罗马式教堂的窗子都很小,相对地墙面就显得较大,便利用这些墙壁来缯制描写圣经故事的壁画。在风格上是追随拜占庭的「精神艺术」之传统,关心如何引起观者的宗教情绪。

(哥德式的美术)

「哥德式」主要指建筑风格,再推及缯画、雕刻及装饰。哥德式建筑的三个典型特色是:1.尖的拱门,2.有棱筋的穹隆,3.飞梁(倾斜的拱壁)。另一特点是大型彩色玻璃窗。第一所哥德式建筑,是第十二世纪法国的圣德尼(St.Denis)教堂。哥德式的雕刻都是附属于建筑,特别是教堂的建筑,其人物造形纤瘦修长是受拜占庭的影响。柱子和门板没有一处空着,刻满了圣经中的人物,及来自异教传统神话里的魔鬼。其风格有希腊式的美感,不同于拜占庭艺术的僵硬衰弱。比其它中世纪美术柔和化,一方面也是民众信仰形态的转变,雕像从压抑的感情转为温暖和平气氛。如大量圣母像之出现。最盛期的哥德式雕刻,在法国达到最丰硕的成果。

文艺复兴

中世纪的美德,不再被盲目接受。人们开始对许多事情发生疑问,并寻求答案。这种新的精神是「人文主义」,是整个文艺复兴的推动力。意味古代美术及文化的复活,新的生活诞生,这种的气氛是弥漫于生活中的每一层面。

人文主义的精神,始于文艺复兴运动开始前一百年,文艺复兴之父乔托(GiottodiBondone,1267?-1317)是第一个把宗教里的圣者,配上树林景

色,穿着百姓衣服的画家。十五世纪初,佛罗伦萨出现了「孤儿之家」,天花板不高,房间大小也适中,比例仿照古希腊建筑均称调和,而且它是一个孤儿院。表示人文主义重视尘世生活及幸福的精神。

文艺复兴的三个中心:

一、早期中心在佛罗伦萨

特色为发展出透视法则及明暗对照的实体表现法。最主要画家:马萨齐奥、多那太罗、安杰利哥、乌却罗、弗兰却斯卡、波提且利。

二、鼎盛期中心在罗马

十六世纪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在罗马。有许多艺术家到罗马应征教廷或贵族们的计划,或来开眼界。三个最重要的艺术家都来自佛罗伦萨:达文西、米开朗基罗、拉斐尔。

三、北部中心在威尼斯

当时的意大利画家是在木板上画蛋彩画,威尼斯是北义主要城市,接触到法国在帆布画油画的新技法。威尼斯画家的宗教画,不表现禁欲般的严肃人物,而是微笑的漂亮少妇与时麾的青年,乐观主义是威尼斯的重要特色,色彩明朗艳丽、光线柔和。最主要画家:贝利尼、乔尔乔纳、提香、葛雷哥。

(文艺复兴的雕刻)

意大利艺术家从没完全接受过哥德式艺术。由于他们本身的古典艺术环境密切,且受到东方的影响也较大。文艺复兴的

雕刻不再表现圣人与天使,人像看来也更有生气。从罗马帝国亡后,十五世纪的多那太罗之青铜裸体「戴维像」,是第一个独立于建筑外的圆雕作

品。十六世纪的米开兰基罗的戴维像,几乎是一个充满力的超人。这是完美揉合了古典时期的形式美与深刻的宗教情绪。

(文艺复兴的衰退)

十五、十六世纪在荷兰、佛兰德斯和日耳曼也有文艺复兴运动,从神秘的哥德式传统形成繁琐而细腻的写实主羲。此地缺乏希腊罗马的古代文化传统,长期处于中世纪基督教教条支配;地理条件比南欧气候严酷、土地贫瘠,生活简朴重实际,深入观察生活本身及大自然,特色为忠实坦率的描写。重要的画家有:凡艾克兄弟、布鲁格尔、杜勒、霍尔班。

十六世纪中叶时,第一个具国际色彩的欧洲新缯画风格,称为「矫饰主义」(Mannerism)。特色为人物造形不自然地拉长曲扭,无组织的平面空间取代透视法。厌恶教会及贵族之间的争权,舍弃描写完美崇高的主题,注重技巧和细节的修饰。此时重要画家廷多雷多。

十六世纪末,文艺复兴风格几乎被矫揉主义取代;同时巴洛克艺术也开始产生。

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

巴洛克(Baroque)原是很大而形状不匀称的蚌珠,今天「巴洛克」单纯指十七世纪的艺术及其独特的风格。

洛可可是十八世纪初形成的,指路易十五时代的装饰艺术,特色是采用许多优美的小弧形。

法国洛可可艺术在十八世纪初期形成。主要是指路易十五时代的室内装饰艺术。特色为采用许多优美的小弧形。存在的时间不长,很快被新古典主义取代。缯画作风轻快华丽;雕刻多为室内装饰用的小雕像,与巴洛克的

显著差别是小巧、精致、甜美而优雅。巴洛克是奉献绐王权的;洛可可是致力于各人快乐的寻求,更加彻底现实化的。画家擅长描写轻浮而逸乐的贵族生活。主要画家有华陀、布雪、弗雷哥纳尔

十八世纪的英国缯画

英国的缯画,到十八世纪开始显出自己的风格,主要是肖像画家,受到文艺复兴威尼斯派的影响较大。主要画家有霍加斯、雷诺兹、更兹包罗

(新古典主义)

模仿古希腊、罗马的时代:

一.罗马人模仿希腊

二.查理曼帝国模仿古罗马,造成了罗马式的艺术

三.文艺复兴时代

四.新古典主义运动

古典主义是与古代希腊和罗马有关的文学、美术、建筑或思想。庞贝古城的发掘,使新古典主义真正达到其巅峰,拿破仑曾有意要使法国成为他的「罗马帝国」。古典主义缯画,趋向静态的构图,注重素描色彩趋于冷调,题材多取自古代历史。十九世纪初,政治与经济上的不稳定,艺术的主流被更加浪漫派取代。代表画家:戴维、安格尔。

(浪漫派的艺术)

十九世纪前半,形式化的古典派作品,已不能表达「不安的」新的时代经神了。在欧洲,艺术家要求从古代的风格及教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艺术家以巴黎为中心。浪漫派的艺术家为理性主义之反动,发扬个人、情绪、奇幻和想象的地位,不关心目前的、现在的存在。精神上的特质是:孤寂、

困扰、哀伤和悲观。比以前缯画的作风更自由,笔法更流畅。特色为强烈色彩及明暗对比。题材多为戏剧性场面,如战争、屠羖、海难等等,挤满了人群、马匹,而天空常是风暴来临般的不安气氛。代表画家有杰利戈、德拉克洛瓦、哥雅、多米埃。

(新古典与浪漫派的雕刻)

十八世纪晚期题材回复到罗马时代是新古典派的雕刻。伍洞(Houdon,1741-1828)的「华盛顿像」模仿古代罗马将军雕像。卡诺瓦(Canova,1757-1822)把当时的贵族名人,雕成穿古代衣饰的样子。使学院派的美术教育认为对古代雕刻的模仿是必要的过程。

十九世纪中产阶级兴起,偏好天真的写实主义和多愁善感。公共建筑或公园安排大量纪念地方名人、音乐家、作家的雕像。这一时期作品虽多,没什么大师产生。一直到了卡尔波(Carpeaux)及罗丹的出现,雕刻才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写实主义与自然主义

所谓的「浪漫时期」,应将整个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以及自然主义包括在内。因精神是一直贯穿、绵延不断的。在一些写实主义或自然主义作品里,可见浪漫主义的

气质。艺术运动转变到另一个,通常是难于明确划分。「重新返回实在」,一直是浪漫主义背后的驱动力。

(写实主义)

浪漫主义的题材,距离日常生活遥远。对十九世纪画家要把所看到的,忠实地记录下来。只有描写生活的真实片段内容的,才是写实主义。此时因

发明照相术而产生照相跟缯画的分别在那的疑问。代表画家:库尔贝。(自然主义)

由于1840年照相术发明、工业制造大量颜料(之前颜料大部份是自己研磨制成的)。使画家对绘画的目标,重做一次检讨。于是画家都在寻求如何发展写实的缯画风格。

「巴比松画派」

在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Barbizon)写生,主张把画架带出室外。巴比松画派想捕捉自然界瞬息变化的真实性,他们的理想并没有完全实现,而由后来的印象派画家加以完成。

重要画家

米勒(Millet,l814-75),代表作为「晚祷」、「拾穗」等,表现出人的尊严。以描写自然外貌为出发点,对于内在精神有深刻表现。

柯洛(Corot,1796-1875),表现微雾迷蒙及银般的绿色,描写乡村风景的缯画中独树一帜。作品的空间、光线处理平衡。

(写实主羲与自然主义折衷)

在此同时,将写实主羲与自然主义折衷起来的是马奈(Manet,1832-83)。题材为日常事物,描写瞬间的视觉品质。1861年,他的「弹吉他者」入选沙龙,此后作品一再遭落选。使用对比色及不寻常的技巧震惊当时,代表作「草地上的午餐」及「奥林匹亚」,更被,评为下流、粗俗、低级。

印象派

一八七四年四月十五日,一群在巴黎的画家,展出数年来一直被官方的沙龙排斥的作品165件,展览期间批评家绐他们开了一个玩笑说:「这是一

群印象派画家的展览」,因莫内(Monet)的作品,名为「日出.印象」;而这群画家就以印象派画家自称。代表画家莫内、雷诺瓦、毕沙罗、窦迦、莫莉索、卡莎特。

(印象派的绘画观念)

光线在物体上的变化,阴影下的微妙色彩,是印象派画家所要表现的主题。印象派把「光」当唯一真实的对象,不知不觉中把「形象」破坏。剩下是画家视觉的主观性。具代表性的观念:

1.以光谱色(分析太阳光后得的七色)作画。

2.在画布上将补色并置,在观者的眼中自动调色,增加画面的彩度和明度。

3.否定固有色,不用黑色和深咖啡色。

4.不用线条画轮廓,认为阴影是有颜色的,只是彩度、明度较低。

(印象派的雕刻)

十七世纪以后,雕刻与绘画比较似乎变得不重要,只是以古典手法表现人体。而罗丹(Rodin,1840-1917)则使这濒临死亡的艺术复活,他的作品是自然而戏剧性。用许多小面的处理,将光线以不同的角度作各种不同方向的反射,表现雕刻表面的活力,使表面如印象派绘画般具有光和颤动的效果。他还有些新观念,如:只做一只手,有时使人半埋于石材中只刻出部份,他的速写把握对象最自然,最不造做的一剎那之姿态。

布鲁德尔(Bourdelle,1861-1929)作品里有哥德艺术的倾向。

马约尔(Maillol,1861-1941)跟印象派画家雷诺尔互相影响。反对罗丹粗糙没有修饰的表现,改采光滑的表面处理,造形上从夸张的动感归于安静的姿态。

(新印象派)

企图以更科学的方法,把各种色调分析,体系化、机械化,分析色彩细密整齐的小笔触,坚实的构图及装饰风的作风。代表人物为秀拉(Seurat,1859-9l)「午后的嘉德岛」堪称不朽的杰作。席涅克(Signac,1863.1935)。精于理论体系的建立,着「从德拉克洛瓦到新印象派」。他认为新印象派并不是「点描的」而是「分割的」。

(后期印象派)

是指塞尚、高庚和梵谷等人的缯画,共同点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段印象派时期,反对把物体分解成支离破碎的「光」和「色」,回复事物的「实在性」。

塞尚(Cezanne,1839-1906)

现代缯画之父,塞尚认为印象派没有把握自然的实体,只是在画布上涂了一层悦目的颜色;他试图表现自然物的结构和量感,空间性暗示较少。喜将对象分割成色面。影响立体派。

高庚(Gauguin,1848w1903)

高庚早期受到印象派及窦迦影响,喜欢形象的平面色彩效果。人物造

形简化,平涂的强烈色彩充分表现大溪地的原始风味及神秘性。

梵谷,(VanGoghl1853-90)

是印象派写实主义的反动。梵谷不在乎正确地描写。他的涂色法是由印象派演变来的。他使用厚涂大笔触,颜色看来如要爆炸似的或如旋涡般。作品是激烈个性的反映,对于表现主义和野兽派都有影响。代表作为阿鲁(Arles)的乡村景色。

印象派后的新艺术运动

二十世纪新艺术运动受到塞尚、高更和梵谷的影响。产生了新的形态。尤其塞尚的影响深远。如果把这些新艺术运动的观念,推展到极限,那就是「抽象缯画」。

野兽派:1905年的秋季沙龙,入选五位新派画家作品,展期间和文艺复兴的手法完成雕刻同一室展出,批评家称这些雕像为「被野兽包围的多那太罗」,「野兽派」名称由此来。特点为用明亮而强烈的纯粹色,很少描写阴影。使用对比色相邻使画面看来震动,用同样强烈的对比色,整个画面看起来更明亮。

代表画家:马蒂斯(Matisse,1869-1954)一生作品丰富,也有雕刻作品。在1910年作风改变,出现更沉静的色彩,用暗色的线条画出形象,富于节奏感。大战后,作品又恢复快乐和装饰性。晚年在病中从事剪贴。

新造形主义: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8),在荷兰有一份名为「风格」(DeStijl)的杂志。发表艺术观念,影响当时的工业设计、缯画和建筑。蒙德里安的新造形主义企图把艺术和自然形象完全分离。几何形象是真正纯粹的形象,掌握的造形或形式。在白色的画布上,用黑线条去分割,水平和垂直线没有对角斜线。在那上面涂上几个原色;红、黄和蓝。这观念正好兴未来派相反,他不是去把握生活的速度和动荡不安,而是去描写秩序。

立体派:二十世纪巴黎两位画家布拉克和毕加索,深受非洲雕刻单纯的造形和尖锐的对比影响,发展出新风格。加上1907年他们参观了塞尚的回顾展,立体派第一件代表作毕加索的「亚维农姑娘」产生。

立体派根据塞尚的作法,把对象分割成许多面,同时呈现不同角度的面。因此立体派作品,看来像碎片被放在一个平面上。

早期的作品里,只用灰色调画。由于使用中性色,整个的空间没有看来特别前进或后退的。代表画家:布拉克、毕加索、雷捷、德罗涅、莱布什兹、布朗库希。

立体派,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1初期的立体派(1907-1910)

受黑人雕刻及塞尚之影响;呈现多视点表现法。

2分析的立体派(1910-1911)

彻底解体,画面的空间平面化。

3综合的立体派(1912-1915)

画面出现其它素材、文字。

未来派:末来派画家表现的是「速度」和「进行」,现代生活的「动荡」的感觉。此运动是由诗人马利涅蒂(Marinetti,1876-1944)和画家巴拉(Balla,1871-1958)所领导的。在缯画上,他们的形象是重复的,重迭的、模仿影片的方式,以表现运动中的概念。其重要的代表人物还有赛弗里尼(Severini,1883-1966)和波爵奥尼(Boccioni,1882-1916)。

浅谈孔子的思想

浅谈孔子的思想 历史纷纷扰扰,当今世人对孔子的看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孔子在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仍然没人能动摇,随着历史的变迁,他的形象在人们心中沉淀。孔子被后人称之为至圣,这就证明了在后人心中地位之高。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理论政治家。他的思想深深影响着后人。 孔子思想核心为“仁”,这个字看似简单,而其内涵丰富。孔子在讨论中没有明确指出“仁”的具体含义,而我们在读《论语》时或多或少可以从中体会到“仁”的含义,然后汲取所需,用以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增强自身的修养。孔子所说的“仁”包罗万千:在上要孝敬父母,尊重兄长,由此推及亲友邻居等;其次要注重自己的修养;再者要注意人际交往中的换位思考,做事不要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然孔子生活的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但他的思想仍有许多会让我们受益匪浅。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意思就说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就是仁的根本了。这在战乱频繁的春秋末期适用,在相对和平的今天仍然适用。不论时间流向何处,“孝”是永恒不变的话题。“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意思是:仁人是遇到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遇到有名利的事情就退后。这虽然不被广为接受,可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谦让的美德。中华民族向来愿意先难后易,先苦后甜,这也和儒家思想密不可分。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迫别人去干,自己不愿意承担的责任不能逼着别人去承担。这是为人处事的大原则,必须始终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责任感的体现,做到这点,我们就能融洽相处,相互尊重和支持,矛盾就会减少。这同是也是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在教育上,孔子的影响更是突出。其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在一个战乱频繁,教育不被重视的时代,这是不可低估的数字。而我们现在大多数人也间接当了孔子的学生,他的教育思想一直在影响着我们。

现当代散文欣赏

现当代散文欣赏 中国的文学、文化博大精深,徜徉其中,时时都会感到它的丰美和璀璨;深入其中,则会在学识、修养,乃至气质上得到熏陶、冶炼和熔铸。 一、什么是现当代散文 现、当代散文,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现代散文,是指由“五四”到建国这30年间的散文创作;当代散文,则是指开国后至今天的散文创作。 中国现代散文,发端于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郁达夫曾说:“五四运动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 正是这种“发现”,沟通了我国新文学和世界现代文学的精神联系,奠定了“自我”在现代散文中的主体地位,激活了“散文的‘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散文的写作从此变得面貌一新:不仅“白话”替代了“文言”,在文字媒体的使用上完成了一次全新的转换;而且,由“代圣贤立言”变成“表现自己”,从内容记写上实现了和世界文学的同步对接;同时,由“文章”上升为“文学”,则又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现代散文石破天惊般地辉煌发展与巨大业绩,是继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之后中国散文史上又一次思想、文体的大解放、大突破! 当代散文,在“十七年”(1949-1966)期间,由于“颂”的抒情基调的确立,同时,也由于写作“主体”的被置换(“自我”被“工农兵新人”所置换),散文似乎是有“得”有“失”,但实际在个性和艺术表现上都呈现了严重滑坡的趋势。新时期,在“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精神滋润下,散文在静悄悄中“魂兮归来”,真正实现了和现代散文的精神衔接。90年代散文,更以新的探索态势,开拓着新世纪“中华散文”伟大复兴的前程! 二、现当代散文特点 1、以“我”为主

夫说:“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 可以这样说:散文,是一种最适合抒写作者主观情感、心灵的文学形式。它是一种“自我”的文学,“个性”的文学! 巴金,在总结他自己写散文的“经验”时说道:“我自己有一种看法,那就是我的任何一篇散文里都有我自己。”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就是以“我”为主的散文名篇——作者真实“自我”的个性,特别是其思想感情、内心波动、情绪变化、心理体验等,都被表现得具象而生动,使“我”成为全文“表现”的主角;此外,而《背影》等散文,“我”虽非主角但有很深的介入,是一个重要人物;鲁迅的《“友邦惊诧”论》(杂文)、汪曾祺的《胡同文化》(随笔)等,也还有个一切皆“着我之色”的问题——不管情况如何,“无我”是断不可取的! 所谓“散文笔调”,其实正是以“我”为主角、以第一人称娓娓“告白”的亲切口吻所写出的叙述文字。有“我”是其灵魂!因此,欣赏散文,看其是否真的写出了鲜明的自我个性,是很要紧的。 2、因“实”出“虚” 散文是一种“实”“虚”结合、因“实”出“虚”的艺术。 所谓“实”,指的是显示生活中人、事、物、景等真实的客观外物。写作主体(我)生活在社会现实里,处身于这些人、事、物、景的实生活环绕之中,他自然会有所观照、感应,并生出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反映。因此,在散文中写出这样激活主体精神“映射”的实生活来,就显得很有必要:它实在是营造作品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基石,是构筑整个情感大厦必不可少的铺垫。 在散文的“实生活”层面上,作者所做的是生活运动。在这里,真实是绝对的要求。其记写应准确无误,取信后世,力戒虚构编织,矫情伪饰。散文的这种纪实性,是这种文体和读者之间千百年来所达成的一种信任默契,是不可率性改动的。 散文需要写“实”,但写“实”并非终极目的。散文的真正作意或精神是在铺垫好这些基石后,向情感、精神等“形而上”的领域大胆进发,构建出一个精神或心灵的大厦! 而这即是写“虚”。 写“虚”,可向两方面发展:一是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着力,走客观、向外的路,重哲理感悟,求思想深邃,以理智的深刻、明澈取胜——杂文、随笔等走的即是此路;二是在“人类自身”的观照上着力,走主观、向内的路,主“情”,重人性开掘,求心灵净化,以情感的明净、深沉动人——艺术散文走的即是此路。 杂文和随笔是极其亲近的两姊妹:它们都是说理性散文,重哲理,崇个性,富理趣,有文采等,二者都是共同的。其区别仅为:在取材上,杂文“硬”些,多为抨击时政、针砭时弊之论,战斗色彩强烈;而随笔则“软”些,多为逸闻旧事、风花雪月之谈,文化意蕴深厚;在笔调上,杂文十分犀利,善“取类型”“画眼睛”,且常以“寸铁杀人”,仅以一击即制强敌于死地,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被誉为“投枪、匕首”,而随笔则“软”些,较为闲适,常取即兴的“絮语”笔调,随心而谈,无所拘碍,见个性、浮神情,从容不迫,温文尔雅,不失“绅士”风度,被尊为“美文”或讥为“小摆设”;在语言色彩上,杂文辛辣,擅长讽刺,读之使人解气,而随笔惬意,推崇幽默,读之使人解颐。总之,二者的共同性大于差别性。也可以这样说:杂文是硬性的随笔;而随笔则是软性的杂

免费在线作业答案福师《中国现当代散文》在线作业二15秋100分答案 (1)

福师《中国现当代散文》在线作业二15秋100分答案 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1. 鲁迅杂文的内容,可以用广泛、持久、冷峻、深刻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来概括。其中“冷峻”是指()。 A. 从广袤性、广度上讲,鲁迅杂文的内容包罗万象,他的笔锋对准了千奇百怪的病态社会的方方面面。 B. 从时间上讲,指其持久性和韧战精神。 C. 从感情态度上讲,指其冷峻无情、尖锐泼辣,大憎表示大爱。 D. 指其观察、分析问题深刻,逻辑上无可辩驳,而且挖到历史的根脉、现实的底蕴、人的灵魂深处。 正确答案:C 2. 香港学者散文文笔优美,辞采飞扬。如()的散文名篇《车喧斋》,我们就可以充分感受到其中的语言艺术魅力。 A. 黄维樑 当代中国经济作业答案 B. 梁锡华 C. 董桥 D. 金耀基 正确答案:A 3. ()是沈从文1934年冬重返阔别十一年之久的故乡时,所见所闻的实录,共十三篇,各篇以作者的游踪为总的贯穿线,但又各自独立成篇。 A. 《湘行散记》 B. 《水车》 C. 《小草与浮萍》 D. 《生之记录》 正确答案:A 4.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女性散文在澳门文坛崛起,它的标志是()的出版。 A. 《澳门笔汇》 B. 《七星篇》 C. 《澳门日报》 D. 《澳门文学论集》 正确答案:B 5. ()不再像一般的女性爱情散文那样热衷于描写痴迷的旷世之爱或缠绵的闺阁之怨,而是更执着于“灵魂牵手,异地同心”的精神恋爱或忘年之交、隔世之爱的命定缘份。她的《四月裂帛》是一篇大胆表白新女性爱情的心路历程的长文。 A. 张秀亚 B. 琦君 C. 张晓风 D. 简媜 正确答案:D 6. ()以学识、才情为基础,表现对社会、文化、人生深刻的思考和领悟,用余光中的话说,就是“融合情趣、智慧和学问的文章”,“反映一个有深厚的文化背景的心灵”。 A. 学者散文

浅谈孔子,孟子的儒家社会管理思想

浅谈孔子,孟子的儒家社会管理思想 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核心,结合道教,佛教思想的。既然儒家如此重要的影响着我们的思想,那么探寻儒家思想的起源,发展脉络就显得很重要了。就像人类要寻求人类起源的答案一样。儒家思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最初的形态又是个什么样子的?揭开这些问题的答案,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借鉴。儒家思想经孔子创立,并由孟子和荀子的发展补充确定了儒家的基本框架。儒家思想强调积极出仕,为国家效力。因此其对治国思想的发展尤为重视,提出来一系列的治国理念。为给今日的治国之道探寻方向,因此我将选取孔子,孟子及荀子当中关于礼法的阐述评论。“礼法”,指代道德与法制。 孔子的“为政以德”的社会管理思想 在孔子的管理思想中,“仁”是处于核心地位的。正如梁启超言,“儒家言道言政,皆植本于仁”,仁是孔子社会思想的核心地位。那么,何为仁?孔子没有直接出明确的定义,在《论语》中,“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等等不同语境来指出仁与不仁。 仁的根本精神在于爱人与推己及人,这意味着社会管理者有义务要将仁爱之心推之于天下人民,这一过程体现在具体的社会管理思想之中,就是德政。 《论语·子路》载:自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以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在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大体看出孔子德政思想的主要内容,其不外乎表现在教民与养民两大方面。从次第上说,庶之、富之等养民手段在先,人民在基本生存条件得以保障,衣食无忧之余,则又需教之化之,使之有良好的品性与行为。这正是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一思想的具体表现。 要以仁爱之心来治理人民,就不能不关心民生问题,由此可见,德政的首要之务在于养民富民。子贡问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答之曰:“何事于人!必也圣乎!尧舜其尤病诸”。(《雍也》)在孔子看来,要做到博施济众,连尧舜都还有所不如。因此,孔子积极主张惠民政策,提出“因民之力而利之”,认为这样“惠而不费”。(《尧曰》)。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上好礼,则民莫不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不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不敢不用情。(《子路》) 这实质上是把政治活动归结为正己正人两端。当政者若不能帅身以正,就会上梁不正下梁歪,这正是“名不正”的具体表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可见,正己是正人的前提,这也就意味着对社会的治理与个人的修身有内在的一致性,所以在后来的《大学》才把“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相提并论。对于我们今天的腐败问题的个人没有正身有很大的反思与借鉴意义。 作为治理社会的手段之一,孔子并不极端地排挤“刑”与“法”的作用。在孔子看来,社会教化的力量虽大,但是“困而不学”,(《季氏》)者大有人在,要是其所有的人都能从教化而归化事实上几乎不太可能。因此,刑、政对社会治理来说也有其应有的功能。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这也就说,仅仅通过刑政等方面的社会控制手段来整治人们的行为,只能使老百姓因害怕受到惩罚而暂时不敢为恶,却不能培养他们的廉耻之心,使之自觉地扬善去恶。反之,如果能用道德来劝导人民,用礼教来规范人民,则不但可以收到良好的社会管理效果,而且可以进而培养人民的道德意识,使之自觉地走上正道。也就说,孔子认为,行政与法律的手段只能

中国文学史唐宋时期复习整理

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 初唐四杰:初唐时期诗坛上出现的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四位杰出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在诗歌创作上,他们扩大了诗歌创作领域与题材,并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从京都引向边塞荒漠 王孟:唐代诗人王维、孟浩然的并称。二人都善用五言诗描写自然景物,诗歌艺术风格也相似 高岑:唐代诗人高适、岑参的并称。二人都长于写边塞诗,风格相似 温韦:温庭筠和韦庄,都是花间派的代表词人,故并称为“温韦”。但二人词风不尽相同。温词浓艳、缜密、含蓄;韦词清丽、疏淡、直率。 唐传奇:唐代文言小说,小说的内容、情节往往离奇曲折,故称之为传奇。唐传奇是文人有意识创作小说的开始,标志着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其代表作有《柳毅传》、《霍小玉传》、《莺莺传》等 花间派:后蜀赵崇祚编辑了一个词集,名为《花间集》,其中收录了十八位词人的五百余首词作,后人称其中的作家为“花间派”。该派继承了温庭筠的词风,重要词人有韦庄、欧阳炯等。词风多为浓艳香软,内容多为离别相思和男欢女爱 上官体:唐初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其特色为“绮错婉媚”。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重视诗的形式,追求诗的声辞之美,在唐诗发展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诗学李商隐,艺术特征是整饰典丽。代表作家有杨亿、刘筠等。“西昆”之名是因创始诸人在秘阁唱和诗集称《西昆酬唱集》 稼轩体:一种在宋代词坛别开生面,既慷慨豪放又温婉妩媚,以豪放悲壮为主导风格的词。代表人物是具有英雄气慨的词人辛弃疾,号稼轩 古文运动:是中国散文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学革新运动。中唐时期,以韩愈、柳宗元等为代表,以儒学复古为号召,反对骈文,力倡古文,一改六朝以来文风之浮靡。主张文章要能够做到“文以明道”、“不平则鸣”、“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 新乐府运动:以白居易、元稹等为代表的一批诗人,有感于中唐以后藩镇割据、政治腐败等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要求改革政治,用诗歌宣传自己的主张。他们大量创作“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诗,以反映民瘼,讽谕时事,于是新乐府运动应运而生 诗文革新运动:一场推动宋代文学发展,使宋文、宋诗都能够自具面目而独树一帜的文学变革运动。代表人物有欧阳修以及他提携的王安石、曾巩和三苏,他们积极从事古文创作,甚至使诗歌创作领域出现了“以文为诗”的现象,确立了古文在散文领域的正宗地位 山水田园诗派:唐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以诗人王维、孟浩然为代表人物,因此也叫王孟诗派。其中的王维成就最高,能以画理通之于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边塞诗派:唐代诗歌流派。以诗人高适、岑参为代表人物,因此也叫高岑诗派。他们的诗歌诗风悲壮,格调雄浑。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 韩孟诗派:中唐的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李贺等。主张“不平则鸣”,

浅谈孔子思想和老庄思想

浅谈孔子思想和老庄思想 电商1101 1203110121 王佳玲1.孔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据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2.老子的主要思想 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史记》)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老子哲学的核心是“隼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隼”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待,“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老子哲学在中国史上有着

唐宋散文研究教学大纲(康震)

唐宋散文研究教学大纲(康震) 一、教学目标 通过对唐宋这一散文发展高峰期中各阶段各类型散文的介绍和分析,以及散文史发展的系统讲授,并精要评价重要文学现象、重要作家及其作品,使学生全面了解唐宋散文的发展概况,熟悉这一时期的散文流变,理解唐宋散文的流派和文体特征。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古代散文的能力和运用正确的观点、适当的方法分析认识唐宋散文的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应达到: 1 )掌握唐宋散文发展的基本轮廓和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 2 )配合“作品选”的讲解,能够凭借工具书或注解阅读文学作品,并体会领悟蕴涵在作品中的人文情怀; 3 )能运用正确的观点、适当的方法分析评述文学现象、作家、作品,把握其思想、情感、审美、艺术等特征; 4 )能够熟读并背诵一定数量的作品。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一)总论学时1 主要内容: ?“散文”的定义 ?“古文”的定义及其特点 ?介绍唐宋散文研究现状 ?现代学者对古代散文“文学性”问题的争论 ?如何学习唐宋散文 教学要求: 1 、了解:(1 )古人对唐宋散文的研究,如元末明初朱右编选的《八先生文集》、明代唐宋派、清代的桐城派 (2 )近现代学者对唐宋散文的研究,如钱冬父的《唐宋古文运动》、郭预衡《中国散文史》等 2 、了解:古文的特点 3 、掌握:根据清代古文家、朱自清、林慧文、郭绍虞、姚鼐、方东树、张裕钊、刘大櫆等人的观点分析“散文”与“古文”的异同。 4 、掌握:学习古代散文的方法。 重点、难点: 古人和今人对唐宋散文的研究;当今学术界对“散文”与“古文”的比较分析;学习阅读古代散文的方法。这三点是这部分的重点与难点。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可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对学习唐宋散文的兴趣。 注意学习本章对以后学习的指导作用,并且可适当介绍唐宋散文的学术研究前沿状况。 (二)第一章初盛唐散文的发展学时3 主要内容: ?唐以前散文革新思想的萌芽 ?唐初魏征、王绩的改革 ?陈子昂:(1 )陈子昂“兴寄”与“风骨”的文学革新主张 (2 )由《谏用刑书》分析陈子昂散文的三个特色: A 、政治性、现实性

自考资料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笔记

第七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 第一节李商隐 1.识记:李商隐的生平。 李商隐,少时艰苦清贫。中进士后卷入党争,仕途坎坷。 理解:李商隐的政治讽谕诗和咏史诗。 李商隐的政治讽谕诗直诉胸头愤慨,悲壮沉郁;更多的是通过个人的身世遭遇的歌咏,表现自己对现实重大政治问题的肯定或批判。在精深、婉丽的辞藻中,含有丰富的感情和爱憎,多忧危凄苦之词,充满着浓厚的感伤气息。李商隐的咏史诗的深刻性,在于能够从政治着眼来看待一些历史现象。许多都是借托史事,寄其吊古伤今之意,具有深刻的讽刺性。能注意构思的凝练、取材的精当,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融合在一起,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典型性。将自己的感情和议论自然地寓含在鲜明的形象中,达到审意的深刻性与形象的鲜明性,情味的隽永和谐统一,增强了咏史诗的艺术表现力。 理解:李商隐的无题诗主要分两类,寄托说和爱情说。《无题二首》(凤尾香罗薄几重)、《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无题二首》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风)。 李商隐的无题诗主要分两类,寄托说和爱情说。他的无题诗,在爱情篇章中融入对社会人生的凄凉体验和若有所失的情感,可以理解为爱情诗,又不仅仅是爱情诗。如《无题二首》(凤尾香罗薄几重)写青年女子与对方邂逅,渴望相见而不得见的心情,寄寓了作者仕进机缘稍纵即逝后落拓不遇的感伤。大部分无题诗属于纯粹的情诗,作者运用比兴象征手法写爱情生活中的种种感受。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伤别复伤春,明知别后会合无望,仍痴心不改、生死不渝,这种执著于苦恋的怨旷之情,已近于爱情绝唱。《无题二首》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风)写两心相应一点通,但徒留回忆,非常失意。 简单运用:李商隐无题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①李商隐的无题诗对后代有很大影响。晚唐韩偓等人、宋初西昆派诗人,直到清黄景仁、龚自珍等,都在诗的风格上受到他的影响。唐宋婉约派词人、元明清许多爱情戏曲作家都不断向他学习。 ②李商隐表现感伤情调的诗歌,追求一种细美幽约的美,诗而词化的特征较显著,在诗与词之间搭起了一座过渡的桥梁。 综合运用: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他灵心善感,一往情深,开创了诗歌上新风格、新境界。他的诗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律、七绝。李商隐是唐代七言律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1.写景中融合比兴象征,寄寓困顿失意的身世之感。 2.爱用冷僻的典故,故诗中的意象特别美丽,而整体意旨往往隐晦。 3.语言绮丽而对仗工整,音律圆美婉转。 4.“近而不浮,远而不尽”之趣,富于象征暗示色彩,有朦胧之美。 二、他的诗歌是一种纯属主观的生命体验的表现。他的绝句反映了衰败时代的士人心态,写得深情绵邈,沉博绝丽,有的比较隐晦,但可以在精工富丽的辞章中体会到他的婉转情思,而且很伤感。如《夜雨寄北》感情细腻,意境婉约,在艺术上的明显特色便是细美幽约、朦胧含蓄,为感伤唯美文学的典型。 第二节杜牧、许浑 1.识记:杜牧的生平。 杜牧,字牧之,童年生活富裕而快乐,有《樊川文集》。 2.识记:杜牧大量以七绝写史,其咏史诗有“二十八字史论”之誉。 理解:杜牧《泊秦淮》、《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诗的悼古伤今情

浅谈孔孟思想之“大同小异”

浅谈孔孟思想之“大同小异” ——尚挽摘要: 提及儒学,正所谓?孔孟之道?。尽管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三大主流之首,但是孔孟的代表地位还是无法取代的。因为他们二人本是儒学的灵魂与精华之所在,所以说:不知孔孟、便不知儒学为何物。然而,同为儒学先驱、千古圣人,可是在他们的思想里却充斥着异样的光彩。在此,就让我们一道去探讨孔孟思想的大同小异。 面对中国文化的何去何从,历史向我们提出了新的难题,那就是:?文化救国?!可是,什么文化才能够救中国?答案是:?旧儒学?,而且只有它才能够帮助我们走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关键字: 孔孟思想大同小异旧儒学文化救国正文:

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向来是不缺少名人贤士的。他们如同满天星辰,遍布于时代的角角落落。正如赵翼诗云:?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可是,纵观岁月的潮流,大浪淘沙,又有多少文人墨士能够真正的万古长青?李白在《把酒问月》中写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是啊!看我华夏文化地大物博、日新月异、与时俱进。在它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里,又有谁真的可以与月争辉了?在这里,一切的家仇国恨,都显得微不足道;所有的悲欢离合,都变得弱不禁风;还有那写不尽的人世沧桑,更形同于沧海一粟。然而,他虽然大的雁过无痕,却也并不显得空洞。它好像坚实的泰山,顶天立地;他好像奔腾的江河,横亘乾坤。创造出无尽的神秘和空间,供给着华夏子孙无尽的精神食粮。而论及缘由,当归功于它的根深蒂固。这就需要追溯到春秋,那个圣人辈出、百家争鸣的时代。正是因为他们,方才奠定了华夏文化的基础;开拓了华夏文化的领域;引领了华夏文化的方向。 孔丘,就是诞生于这个时代的圣人。同样,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也造就了他的儒家学说。当然,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之首,更重要的是在一定时期顺应了社会各界的需求和标准,这也是其能

浅谈孔子与“仁”

浅谈孔子与“仁” 古往今来,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步得到重视与亲睐。 谈到“以仁为本”,自然会提及孔子。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伦理学家和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是以伦理及教育为主的思想。孔子对伦理、教育思想不仅讲得最多, 而且构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学说。在孔子的思想里, 把伦理、教育、政治三者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孔子最注重道德的修养。他教育的目的, 就是要通过教育培养符合上层社会道德标准的“士”、“君子”。因此, 可以说, 孔子的教育主要是以人为本的伦理教育。而且这种教育就是教人伦、道德, 这正是儒家教育的传统。 一、孔子关于“仁”的内涵阐述。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孔子贵仁,一般认为“爱人”是仁的最根本的规定。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就人和物的关系而言,前者比后者更为重要;二是就人和人的关系而言,应当互相尊重和亲爱,这两个方面的内涵凝结于孔子的“仁”中,使其体现了具有普遍的人道原则,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一)“忠恕违道不远” 忠恕, 简而言之就是“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 从深层次看, 就是“已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不论从单纯还是深层的方面看, 都是从己出发, 以己之所好, 推及人之所好, 以己之所恶, 推及人之所恶。这种推己及人的办法就是“恕”道。所谓“仁者爱人”, 也就是对别人的同情心, 有关心他人的真实感情, 要设身处地考虑别人的处境和利益。这些话听起来并不新鲜, 但确是人类长期社会生活关系中道德经验的总结。人不是孤立的个人, 而是社会的人。 (二)“克己复礼为仁” 克己就是克制、约束自己, 复礼是符合于礼。孔子所谓的“礼”是周礼, 是维护社会伦理道德之礼,其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 分封制, 世袭制。他一生的梦想就是要复兴这个周礼。礼与仁的关系就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孔子是用仁来充实礼的, 因此“克已复礼”复的是周礼。但孔子引用这句话, 则赋以新的含义。孔子要求复兴周礼, 但不是完全因袭周礼。因为完全因袭周礼已不在能充分地发挥周礼的作用了, 所以, 他对周礼有一定的补充和发展, 这就是他所说的对周礼的损益。 由此看来,“仁”并不是单独存在于儒学思想中,“礼”则是“仁”所付诸的形式,二者是贯穿于整个儒家思想体系中的。 二,儒学思想“仁”与“礼”的关系。 在孔子的思想中,一个完全的道德品质,是‘仁’与‘礼’的统一。‘仁’和‘礼’是相互矛盾的,‘仁’是属于个人自由方面的东西;‘礼’是属于社会制裁方面的东西。‘仁’是属于自然的礼物这一方面的东西;‘礼’是属于人为的艺术这一方面的东西。自然的礼物和人为艺术是对立的。对立必然相反,相反就是矛盾。但是相反又相成,矛盾而又统一。 作为孔子思想核心的“仁”反映的是当时“礼”中不再包含的原始人道精神的趋向。而“礼”,就其本义而言,则是包罗氏族社会生活一切方面的一整套习俗规范。它世代相承,且为氏族成员自觉遵守,带有极大的稳定性和权威性,在内容和形式上是统一的。 只是随着阶级分化,礼的内容和形式逐渐分离,其中所反映的原始人道精神趋于淡薄和消失。调节生活、表达全体成员思想感情的“礼”,逐渐变成只供贵族显身份摆威风的“仪”。孔子讲“克己复礼为仁”就是想用克己的手段恢复和达到传统之礼中所包含的原始人道精神的内容,使礼在内容与形式上重新统一。周礼的核心要义是依据血缘“胶带”来确定

浅析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的特色

浅析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的特点 【摘要】:说到现当代中国文坛,余秋雨是一位始终绕不开的作家。特别是他 标志性的历史文化散文,更是引领了文坛一股鉴史伤古的散文创作潮流。其《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霜冷长河》等散文集更是成为近一二十年年来经久不衰的畅销书,余秋雨可以说是现当代历史文化散文的开创者和领跑者。本文结合余秋雨散文的具体描写,试通过对其文章的探究以及写作笔法的剖析,浅析其历史文化散文的特点和特色。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特色 中华散文,源远流长。数千年的散文创作,或抒情、或言志、成状景、或怀人……莫不反映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中华散文的这些优良传统在二十世纪以降的新文学那里,不仅得到了全面传承,且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余秋雨的历史文化散文便是其中优秀的代表。余秋雨是中国现代文坛最著名的散文作家之一,著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中国文脉》等文集,被公认为全球华人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多从“历史文化”视角写人状物,余秋雨总能注入相关的文化历史知识,传达对民族文化命运的深刻思考与文明批判,将人、自然、历史与文化浑然融为一体,具有广博而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但其一些历史散文中也不免为了突出情感而故作矫情,给人一种虚假做作之感。下文将从历史的追忆、人文情怀、主体意识和诗意的语言、以及部分片段的做作矫情等几个方面对余秋雨的散文特色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对历史的追忆 作为历史文化散文,对名胜古迹的凭吊以及对历史的追寻与反思自然是第一位的。余秋雨的散文都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对历史的追寻。历史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是永远无法也不能为人们所忘却的文化传承,中国的历朝历代都有写史的传统,可见历史在中华民族中的特殊地位以及独特情感。余秋雨在散文作中将历史与文化相融,使其作品散发出强烈的历史厚重感。 在余秋雨笔下,历史并不是没有生命的,而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漫漫长河,过去、现在与未来都在文化历史中紧密相连。余秋雨写过敦煌,写过都江堰,但写到最后一篇却是《这里真安静》,是一片荒凉的坟墓。余秋雨在《文化苦旅》的自序中写道:“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悠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在《莫高窟》中,他写道:“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这是何等的气魄,在余秋雨的笔下,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前人留下的骨架,而是充满了血肉、永远不会凋零的生命。在《道士塔》中,余秋雨面对面前的断壁残垣,想起了:“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

浅谈孔孟思想之“大同小异”

浅谈孔孟思想之“大同小异”

浅谈孔孟思想之“大同小异” ——尚挽摘要: 提及儒学,正所谓“孔孟之道”。尽管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三大主流之首,但是孔孟的代表地位还是无法取代的。因为他们二人本是儒学的灵魂与精华之所在,所以说:不知孔孟、便不知儒学为何物。然而,同为儒学先驱、千古圣人,可是在他们的思想里却充斥着异样的光彩。在此,就让我们一道去探讨孔孟思想的大同小异。 面对中国文化的何去何从,历史向我们提出了新的难题,那就是:“文化救国”!可是,什么文化才能够救中国?答案是:“旧儒学”,而且只有它才能够帮助我们走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关键字: 孔孟思想大同小异旧儒学文化救国正文:

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向来是不缺少名人贤士的。他们如同满天星辰,遍布于时代的角角落落。正如赵翼诗云:“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可是,纵观岁月的潮流,大浪淘沙,又有多少文人墨士能够真正的万古长青?李白在《把酒问月》中写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是啊!看我华夏文化地大物博、日新月异、与时俱进。在它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里,又有谁真的可以与月争辉了?在这里,一切的家仇国恨,都显得微不足道;所有的悲欢离合,都变得弱不禁风;还有那写不尽的人世沧桑,更形同于沧海一粟。然而,他虽然大的雁过无痕,却也并不显得空洞。它好像坚实的泰山,顶天立地;他好像奔腾的江河,横亘乾坤。创造出无尽的神秘和空间,供给着华夏子孙无尽的精神食粮。而论及缘由,当归功于它的根深蒂固。这就需要追溯到春秋,那个圣人辈出、百家争鸣的时代。正是因为他们,方才奠定了华夏文化的基础;开拓了华夏文化的领域;引领了华夏文化的方向。 孔丘,就是诞生于这个时代的圣人。同样,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也造就了他的儒家学说。当然,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之首,更重要的是在一定时期顺应了社会各界的需求和标准,这也是其能

孔孟之道

孔孟之道 孔子 孔子 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中,“仁”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的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曾斩钉截铁地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3]两者思想的结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 放眼现代来看,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也是非常重视儒家思想和孔孟之道的,他对孔孟之道没有做过多的阐述,但是,邓小平非常重视仁义礼智信,他赋予了孔孟之道新时代的精神,孔孟之道所提倡的“仁德”、“民为重”,邓小平都在不断地发扬着其中的伟大精神。邓小平改革开放后,将仁义礼智信、仁德、民为重等重要思想理论用到了现代化生产力、现代化市场经济、现代化民营企业、以及现代化国有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并号召通过诚信、民为重等重要思想来激活中国市场经济和中国现代化生产力的发展。由于中庸的本质精神,邓小平反对、打击和批判崇洋媚外和盲目移民之类的不良风气,并努力发展自己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提倡“中国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 孔子对“礼”非常重视。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

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厚葬颜渊;又因 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①,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孔子虽不知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他做了齐国的吊丧正使,出使滕国,却始终不对副使谈及出使一事。 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3] 孟子 孟子 孟子有时候被人称为有“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使他知道,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济事的。齐人准备伐燕,他说燕可伐。齐宣王问他贵戚之卿应做的本分,他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也就是容许废君而另立族中贤人。梁襄王问 他:“天下恶乎定?”他答道:“定于一。”襄王又追着问:“孰能一之?”孟子就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他又曾和梁惠王说过“地方百里,而可以王”。这已经不是孔子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严格规矩了。 孟子开始游说的时候,也正是商鞅受刑,苏秦、张仪提倡合纵连横之季。战国七雄,已经准备长期的大厮杀。虽然这时候的战事还没有像战国末季那样剧烈——凡是年龄十五岁以上的都要向防地报到,降卒四十万或四十五万一起坑埋——但是这时也不再是春秋时代竞技式的战争了。商鞅相秦,第一件事就是“令民为什伍”,即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在战场上骑兵既登场,步兵人数也大量增加。“斩首六

浅论中国散文史

浅论中国散文发展史 论文摘要:中国散文史,源远流长。如果从《尚书》中初步成型的作品算起,至今也有近四千年的历史。期间经历古代、近代、现代这样几个大的发展阶段,积累的散文精品和相关典籍,浩如烟海;各阶段涌现的散文作家,灿若星群。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无论古代散文、近代散文,还是现代散文,都是作家们对社会、人生的思索和感悟的结晶,也是我们观察世相,观察人生的窗口。这些散文,尤其是那些散文精品,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体裁万殊,章法各异。而这其中的演变更是一个长远而复杂的过程。 关键词:中国散文史古代现代影响 散文史中国文学中最大的一个家族,种数繁衍最为庞杂,甚至古今散文概念也不一致,但是中国散文史在中国社会和中国和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产生、发展和演变的。漫长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有半封建办殖民地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各自形成了散文的若干特色,也积淀了一些共同特质。 具体来说,中国的散文史可以分为四个大时期:上古期(先秦、秦汉);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现代期(“五四”运动以来至今)。 一、上古期(先秦、秦汉) 先秦 首先,是先秦时期。先秦这个历史时期,是中国散文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从殷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文章由简而繁,由质而文,由简单记事到长篇大论,由官府独占到百家争鸣,这是一次飞跃的发展。 散文的产生,始于文字记事。从现有的材料看,中国的文字记事,大约是从商代开始的。这是不仅有了甲骨刻辞,而且有了铜器铭文。《尚书?盘庚》等篇章,虽有后代润色附益的辞语,但那文章基本事实,也是写于商代的。这些卜辞和铭文的特点是单纯,质朴,据事直书,无所文饰。 到了西周,奴隶制社会达到极盛时期,但物盛而衰,由于礼乐大备,这时的文章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内容增加了历史经验和道德说教,形式也更重文采了。一志一文,可以说是从殷商到西周散文发展的基本情况。在这以后,质文递变,也是散文发展史上的一条合乎规律的现象。春秋时代,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历史阶段。这时礼坏乐崩,王纲解纽,原来王公贵族曾经独占的文化,这时再也不得专擅了。这时候私人讲学,处士可以横议。由于讲学和横议,散文便得到了划时代的发展。例如代表孔子之文的《春秋》和《论语》。总的看来,春秋之文是周朝尚文的继续。由春秋到战国,社会的变革更大,战国时代,社会的各方面都发生了比春秋时代更大的变革。文化上甚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巨变,因此在这个历史时期,文章的变化也是空前的。从文体的发展变化看,这时的文章,已经由《论语》那样的语录、对话发展为长篇大论以至专门论著,如《荀子》、《韩非子》、《孙子》、《吕氏春秋》等;由《春秋》那样简约的记事发展为《国语》、《左转》、《战国策》等近于纪传的史籍。从文风的发展变化看,这时各家的论著,有的虽然“尚文”,有的则已开始“尚质”。文质并存的情况出现了。孟子、荀子、庄子是尚文的,而墨子韩非子是尚质的。这反映了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对文、质的不同需求。而在百家争鸣中,其中压倒一切的是论辩文章。战国文章在用语方面还有一个特征是:散文杂而韵语。后代所谓散文与韵文、散体、骈体,在战国时代,还没有区分。特别是诸子的论说文章,常常是韵、散并用的。这也是这

浅谈孔子人生的形象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浅谈孔子人生的形象 【摘要】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谓深远。儒家文化为何一直能获得这么多中国人的芳心,当然与儒家的文化在不同的时期焕发出不同的生命力有关,其中也不与孔子的诗意的人生形象息息相关。 【关键词】诗意孔子人生形象 在2010年的时候,有一部电影《孔子》吸引了许多中国人的眼球,历史上的孔子究竟是怎样的,我们不得而知,可是在这部电影当中,周润发先生饰演的孔子形象十分具有神色。这部电影并没有从孔子的出生讲到死亡,而是讲到孔子已到“知天命之年”从政的那段时期。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孔子,他不仅是一个文弱书生,更多的是展现出追逐自己心中那份到“道”并愿付诸实践的勇敢者。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这个形象一直被人们所熟知,并且一直传承到现在。但是我认为孔子是一个一生艰辛、志不得意的诗人形象;是一个不断面临挫折而又不屈不挠的人物形象。那么什么是诗意呢? 在《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第一编第四章先秦文学《庄子》当中有这么一段话,说“《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起伏、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我想这句话不仅是对《庄子》语言的形象写照,更是庄子这个人物形象的鲜明生动的描绘。他给人一种飘逸,不可捉摸的,奇崛怪异的美。而《现代汉语》当中对

“诗意”的解释为“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一种以美感的意境。我非常喜欢这个解释。 从《史记.孔子世家》当中,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楚的了解孔子的出生和生平事迹。孔子的出生也是非常特别的。孔子,名丘,字仲尼,他的父亲叫叔梁纥,是鲁国的大将,相传他曾在鲁国著名的战役中,为了鲁国的军队能顺利进城,他一人扛下桥梁,真可算得是力能扛鼎。不仅如此,叔梁纥也长得非常高,也许孔子就是遗传到这方面的基因,所以他长得有”九尺六寸”。他的母亲叫颜征在,非常贤惠。其实,叔梁纥在娶颜氏之前就有一位正式妻子,所以当颜氏嫁进叔梁纥,他就注定要遭受被排挤的命运。叔梁纥可谓老来得子,所以《史记.孔子世家》说:“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好像历史不一般的人物都有不一样的出生,特别是在体貌上的与平常人不一般之处,似乎孔子也不例外。孔子生来就“圩顶”(《史记.孔子世家》生而育上圩顶),又因《史记.孔子世家》:“祷于尼丘得孔子。”所以孔子名丘,字仲尼。命运似乎总是不公的。可是苦难的命运对一些坚强、面临磨难、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人来说,他们会愈挫愈勇;反之,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往往会使他们一蹶不振。 似乎上天总喜欢开玩笑,有时突然制造一个事故,看看这人间的人类将怎样处理,似乎我们就像木偶戏中的木偶一样。年少的孔子在很小的时候就面临父母双亡的苦难。(《史记.孔子世家》“丘生而叔梁纥死。”、“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可是面对这样的人生苦难,孔子依然遵循母志,潜心学习,并最终把父母合葬。(《史记.孔子世

黄庭坚散文研究

黄庭坚散文研究 【摘要】:“元祐文章,世称苏黄。”黄庭坚的散文创作,生前就享有声誉,流传甚广。本文为首次对黄庭坚散文进行全面、深入和系统的研究。本文在对黄庭坚近2900篇散文编年的基础上,将其创作分为游学期、下僚期、馆阁期和贬谪期。游学期为嘉祐五年至元丰二年(1060-1079),黄庭坚散文创作起点较高,直抒胸臆,挥洒自如,但有仿效的痕迹。下僚期为元丰三年至元丰八年(1080-1085),黄庭坚沉沦下僚。散文理念的形成,个人风格的追求,标志着散文创作的自觉。馆阁期为元祐元年至绍圣元年(1086-1094),黄庭坚和苏门盟主苏轼,以及同门汇聚京师,创作富于激情,散文数量首次超出同期的诗歌,呈现奇崛顿挫的艺术特色。贬谪期为绍圣二年至崇宁四年(1095-1105),黄庭坚受到党争的牵连,被贬荒凉之地,散文创作达到了鼎盛。黄庭坚对人生和散文创作的真谛领悟深刻,为文无意而意至,语言质朴,蕴藉有味,形成了平淡、老成的创作风格。黄庭坚的散文理论自成体系。《答洪驹父书》三首为黄庭坚散文理论的代表作,丰富了北宋的散文理论。黄庭坚把“治心养性”当作文学创作的关键所在,注重自我修养,塑造理想的人格,将外在的伦理规范化为内心的自觉要求。其次,黄庭坚强调师古独创,学习文学大家的优秀作品,特色鲜明,自成一家。第三,黄庭坚讲究作文,提出了著名的“点铁成金”之说,强调自作语,务去陈言。黄庭坚具有强烈的开拓创新意识,重视散文创作的艺术表现技巧。黄庭坚的散文创作具有蕴藉有味

的艺术特征,倡导散文的本以新意,强调以理为主,将经术、议论和性理融为一体,言理不言道。在散文创作中有意于奇,立意谋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等有不同凡响之处。黄庭坚散文创作必谨布置,终始关键,曲折致意。强调创作的整体性和有机性的结合,表现手法丰富多彩。黄庭坚工于语辞,注重散文的声韵之美,善于运用比喻、对仗、比拟等艺术手法,给人以审美的趣味和愉悦。黄庭坚在辞赋、序跋、杂记、书简、碑志、铭文和字说创作中有突出的成就,成为北宋后期散文创作的优秀成果,在中国散文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关键词】:黄庭坚散文分期理论艺术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207.6 【目录】:论文摘要6-7Abstract7-10前言10-14第一章黄庭坚散文研究综述14-27第一节黄庭坚散文之流传15-22第二节黄庭坚散文研究概况22-27第二章黄庭坚散文创作分期27-41第一节游学期28-30第二节下僚期30-33第三节馆阁期33-37第四节贬谪期37-41第三章自成体系的散文理论----以《答洪驹父书》为中心41-55第一节治心养性43-48第二节师古独创48-51第三节讲究作文51-55第四章蕴藉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