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

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之一自然观的局限性?

它是一种用单纯古典力学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观点。它把物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性质都归结为力学的性质,把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系统和运动形式都归结为力学的系统和运动形式,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完全服从于机械因果律。

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

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

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

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

然观。

3.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

生态自然观

1.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2.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1)生态文明是指通过不断完善社会制度、改善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新的社会文明,它有助于实现生态自然观,有助于持续、健

康地搞好现代化建设,它“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2)生态自然观强调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了理论基础。

(3)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进程中”。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18、19世纪,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物学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使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两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在

总结和概括19世纪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技术思想。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在总体上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现代科学和技术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本质特征的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

化。

第一,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的肢体。

第二,工艺学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第三,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2.国外学者对技术本质特征的研究

欧美技术哲学存在工程学的和人文主义的两种技术研究路向;日本的技术论在技术的本质问题上形成了“方法技能说”、“劳动手段说”、“知识应用说”等观点。这些观点各有特色,但大都表现出对技术理解的单一性。

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进行分析评价。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

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1.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

学科结构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构成。知识结构由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构成。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其中学科结构形成立体的架构,知识结构各要素渗透在学科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都是系统化的知识,都会经过一个由科学事实到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

2. 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门类结构由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构成。

形态结构由经验形态的技术、实体形态的技术和知识形态的技术构成。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技术的发展过程,其中门类结构是立体的架构,形态结构的各要素同样渗透在门类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

技术都包含经验技能、都使用工具机器,都蕴涵了知识。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研究表明,科学技术在各自的发展中,不但日益多样化和系统化,而且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继承: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

创新: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

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在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在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

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1、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任何技术,最早都源于人类的需要。正是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起初模仿自然,进而进行创造,发明了各种技术。同时,文化对技术发展具有明显的张力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会推动技术的发展,而落后的思想文化则会制约和阻碍技术的发展,包括影响技术决策、技术研发以及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各方面。

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

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技术实践的全过程。技术手段

即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因素,包括实现技术目的的工具和实用工具的形式。技术目的的提出和实现,必须依赖于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手段。技术手段是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和保证,它包括达到技术功能要求所使用的工具以及应用工具的方式。

3、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9世纪中期以后,科学走到了技术的前面,成为技术发展的理论向导。科学革命导致技术革命,技术发展对科学进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技术已成为科学的应用。尤其是当今社会的发展,日已形成了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立场、观点为基础,吸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基本方法,并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的方法论。

科学技术研究,离不开辩证思维。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些辩证思维的形式体现和贯彻在科学家、工程

师的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自觉地认识和提升这些辩证思维的形式,对于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深入研究科学技术,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2.如何理解辨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核心就是辩证思维。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就是把辩证法贯彻到科学技术研究中,以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思想渗透到具体的科学技术研究中,把握具体科学技术研究的过程。

【以下摘自百度百科词条“辩证思维”】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现代科学研究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相统一的时代特征,使辩证思维与科学研究的相互依赖性更加密切。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首先,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渗透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之中,广泛作用于现代科学研究,以致离开辩证思维方法,科学研究就寸步难行;其次,辩证思维方法不仅是实现经验知识向科学理论

转化的必要工具,而且已成为沟通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桥梁;再次,辩证思维方法为科学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动力,推动科研工作者以动态和发展的眼光去解决科学认识活动中的新问题,不断开拓创新。另一方面,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及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从各个方面充实了辩证思维中的世界图景;现代科学思维以其特有的方式证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思维的观点,并进一步促使辩证思维方法具体化、精确化。当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哲学思维和科学思维的相互结合日益重要。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把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机地统一起来,更加自觉地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指导科学研究。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创造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创造性思维不是在所有辩证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之外的独立的一种思维形式或方法,是能够提出创见的思维,与一般性思维相比,是在思维特征方面不刻板,组合各种思维、灵活调用思维的特性。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飞跃性、思维效果的整体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等。

创造性思维特别注重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辩证统一。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恩格斯指出,数学: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数学方法是一种关注事物的形式和抽象结构的思维和科学方法,它抽象地表达事物的空间关系与数量关系。

数学方法注重抽象、模型化,是我们可以把自然研究对象高度抽象、转化为人工模型,抽象其中因果关系的基本方法。

(一)数学方程方法让人们理解了在一定条件下,特定生态系统的运行。(二)数学建模方法是科学家考察和介入自然事物的中介与桥梁;数学在建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数学模型比实物模型更能够反映事物内在属性的抽象关系。(三)数学统计方法是人类对事物总体数量、类型及其关系的认识方法。数学统计方法对于认识

事物总体状况、分布状态及其相互关系有重要意义。

(四)数学实验方法是把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方法结合起来,在计算机上以数学方法设计实现的理想实验。数学实验方法丰富了实验的概念,扩展了实验的内容。是一种理想化的数学实践。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移植和学科交叉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非常有效的研究方法。当代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变得越来越复杂,进行移植与交叉,通过多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常常能够获得单一学科研究无法获得的创新成果。多学科融合或通过跨学科研究问题也是当代科学和技术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方法,体现了广泛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法。

当代各门科学之间的交叉型越来越大,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往往可以获得新的认识,带来创新。学科交叉成为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所谓学科交叉方法,就是两门以上的学科之间在面对同一研究对象时,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对比研究的方法。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思考本学

科的问题和对象,融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以达到对研究对象的新认识。

所谓跨学科方法就是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共同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跨学科也是一种学科融合的方法,也可以称为多维融贯的方法。

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系统方法是指20世纪40-90年代出现的系统科学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的总和,这些方法对于从横断方面抽象认识对象的物质结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有重要的作用。把研究、创造和发明对象看作是系统综合整体,并对这一系统综合整体及其要素、层次、结构、功能、联系方式、发展趋势等等进行辩证综合地考察,以取得创造性成果的一种思维方法。

复杂性方法是一种综合的方法,侧重把定性判断与定量计算、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还原论与整体论、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考结合起来。复杂性思维把事物本身的复杂性特征凸显出来,让人们更加认识到事物发展的复杂性状态和性质,考虑问题的多样性。复杂性思维在更高的层次上体现了

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在科学上以多样性、相关性和整体性为主要特征。

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哲学认为观察是中性的,理论依赖观察,而观察不受理论制约。之后观察渗透着“理论”的观点曾经在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历程中一度成为主流观点,并且带来了逻辑实证主义的衰落。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借助现代科学研究,吸取现代科学哲学发展中积极的成分,提出了观察、特别是实验和理论有双向相互作用的观点;在科学发展中,实验相比理论,实验的实践性更强,因而具有更为基础的地位;实践比理论总是更为积极和活跃,实验的新发现不断推动理论的进步,修正理论,指引理论的发展;同样,理论一旦建立,就规范着实验,为实验的设计提供理论框架和指导,使得实验更具有理性的色彩。【以下摘自百度百科词条“观察渗透理论”】任何观察陈述都是用某种理论语言构成的,理论提供了观察语言。在不同理论和信念的指导下,可以得出不同的描述。任何观察语言总是同某种背

景理论联系在一起的,而且其语义随着背景知识的变化而变化。并且,观察陈述所利用的理论或概念框架越精确,观察陈述所表达的意义越精确。

首先,仅作认知解析同样具有狭隘性。认知过程的研究仅仅说明科学的观察过程中确有大脑原有的某种理论经验的参与,然而,谈到观察过程中所渗透的理论时,却不应仅仅局限为主体的背景知识,其他心理因素(如非理性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价值观念因素等方面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也正是科学认知研究走向语境化的内在要求。其次,这一解析在某种程度上又过于宽泛。在科学哲学中,理论的表达和结构有着严格的定义,而认知是一个比较泛化的概念,它不仅涵盖了语义、理论和相关的知识建构,而且还涉及到人们的信念、欲望、意图、目的等多种因素。所以,认知过程所探讨的理论对于严谨的哲学话语来讲缺乏一定的精准性。

总之,观察和理论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观察和理论的这种关系是由观察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所决定的。观察的主观性决定了理论必须依赖观察;观察的客观性决定了理论必然依赖观察。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完整版课后答案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 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科学的三种类别。3′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 2、科学技术的三种哲学反思。3′ 对科学进行辩护-捍卫科学;对科学进行批判-质疑科学;对科学进行审度-必要的转换 3、《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和知识体系。4′ (1)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2)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3)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4)科学技术社会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正、负)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4、《自然辩证法》的学科由来和学科性质。2′ (1)由来: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萌芽形态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则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下半叶共同创立的。自然辩证法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基本成就的科学总结,特别是十九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最新发展和最新成就的科学总结,同时也是恩格斯本人多年刻苦学习和精心研究自然科学的科学总结。有关《自然辩证法》的材料是恩格斯1873─1886年这一时期写成的。整部著作没有写完,并且在恩格斯生前没有发表过。 (2)性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5、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类型。3′ 系统层次观,进化历史观,持续发展观 6、系统的基本特点。4′

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动态性 7、“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8、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2′ 科学: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一般生产力。 技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直接生产力。 9、四大产业体系的分类。4′ (1)第一产业体系(农、林、牧、畜、渔); (2)第二产业体系(制造、采掘、建筑、运输); (3)第三产业体系(通信、商业、金融、医疗、饮食、公共服务); (4)第四产业体系(科学、文化、教育、咨询) 10、科学的五大解释。5′ (1)知识体系:发展着的认识 (2)认识活动:科学研究活动 (3)社会建制:科学家共同体 (4)思维方式:科学方法 (5)精神气质:科学精神 11、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的内容。4′ 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 12、科研选题的四个原则。4′ 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13、获取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2′ 科学观察方法;科学实验方法 14、科学实验的主要方法。4′ (1)纯化和简化研究对象(减法实验):与隔离有关。 (2)强化和激化研究对象(加法实验)。 (3)再现和重演自然过程(过程模拟实验,乘法实验1)。 (4)替代物理过程和数学关系(结构模拟实验,乘法实验2) 15、整理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4′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docx

自然辩证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辨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 18、19 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2、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通有何方法论意义? 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5、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6、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

自然辩证法 1.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方法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主要内容: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研究方法: (1)科学问题的提出 (2)(2)科学事实的获取—观察与实验 (3)科学假说的形成 (4)科学理论的创立 科学思维方法—非演绎方法 ①分析与综合②归纳与概括③类比与联想④思想模型 2.近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 (1)直观性:从某种有形的、直观的东西去寻求自然现象多样性的统一。用猜测和想象去说明自然现象; (2)辩证性:把自然界看成一幅由种种联系和过程交织起来的画面。 3.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 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其具体表现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整体小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自然观的本质. 5)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人类是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要求超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生态文明所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题答案整理

e a n d A l l e i 2012《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5. 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5.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6.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7.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8.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2017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技术创新?它有哪些机制?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不同于技术发明,它主要是指技术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成功应用。技术创新包含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它是技术进步的基本形式。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是当前我国科技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所在,国家创新系统是市场经济架构下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环境。 技术创新的机制 技术创新的机制分为两个层次:国家层次是指国家创新体系,它主要是从国家竞争力考虑;企业层次主要是指,企业在其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创新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并对社会经济发挥作用的机理和原理,它主要是从企业竞争力考虑。 2.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的想法。 (1)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 (2)人与自然的关系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中国和世界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以及随之产生的废物也大幅度增长,为了取得长期的经济增长,中国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的环境恶化很严重,加上庞大的人口和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这些都对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重大障碍。这些都导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一)人口方面的挑战(二)资源方面的挑战(三)生态环境方面的1、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峻2、自然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峻:(1)水污染严重2)大气污染严重(3)土地污染严重(4)固体废物问题严重(5)噪声污染(6)电磁污染(7)光污染(8)热污染 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改变观念,科学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科学地协调、改造自然,善待自然,改变过去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其次要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最后要唤起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但这条道路同时是十分艰难的,首先经济实力薄弱是一大障碍,其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要达到这一点尚需长期努力,最后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更加严重。虽然有上述不足,但我们同时要看到,只要中国政府坚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公众参与,再加上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3.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及复习题

1.自然辩证学科的性质和任务。 (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学问。) (性质: 属于哲学任务: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启迪,以帮助和促进而不是替代科学技术的认识与实践. )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个方面:自然观——关于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包括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及其规律性、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自然科学观——关于自然科学自身发展及其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包括自然科学的性质结构、发展规律、发展模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等;自然科学方法论——关于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一般方法论。)2.人类自然观发展的几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特点。 古代朴素的自然观(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思想,粗糙,笼统,神秘) 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大倒退) 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的自然观(新旧交替的阶段) 近代机械的自然观(唯物但是机械)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的,联系的) 早期的自然观被马克思主义称之为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它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了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终于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出现,意味着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为自然观的进一步发展开启了大门。 近代机械自然观,是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的。它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按规律运动着的,但用纯粹力学的观点来考察和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认为自然界是一部机械,把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式。 在唯物论方面,由于对自然界在细节方面认识的深入,有利于坚持自然观的唯物主义立场。在机械论方面: 一、将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认为宇宙、人都是机器,抹杀了独特性。 二、外因论,力学,力是使物体状态改变的的原因,所有物体的变化都是外力作用的。 三、机械决定论 虽然它在坚持唯物论方面比古代有了一些进步,但是其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却是人类对自然界总体认识上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并没有如实地反映自然界的本质,从而也就不可能把唯物论坚持到底。 18-19世纪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及其在各个领域涌现出的一系列的重大发现,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建立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 在人们面前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自然图景:自然界是普遍联系的,运动发展变化的,并不是如形而上学者所宣扬的那样,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从而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

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版)知识交流

《自然辩证法概论》2012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6.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2.如何理解辨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 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5.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6.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研究生期末考试自然辩证法习题及其答案

1.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厉了哪几个重要的形态?简述其主要思想? 答: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三个重要形态。 (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把自然当做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或是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自发的唯物主义倾向:古代自然哲学家从直觉出发,从整体来观察自然界,形成了自然界是由基本物质构成的认识,对世界的本原做出了实质上是正确的回答。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一是认为自然界及其构成自然界的本原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二是看到了自然界矛盾的两个方面,看到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由于当时人们的经验知识较少,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尚未进步到分析和解剖的程度,因而他们的自然观难免具有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辨性等特点。 意义: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一个巨大的进步;它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思想,一方面使它成为马恩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天才预见,并在近代发展为一系列科学理论。 (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的中心内容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从来如此、永远如此。万事万物只是在空间上彼此并列着,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如果有变化,那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并且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是由于外力的推动所致。这种自然观是与较低水平的生产力和较低水平的自然科学紧密相联系; 意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历史性的贡献;它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对自然科学冲破神学唯心主义的羁绊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它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局限性。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为文艺复兴运动营造了氛围和使得人们开始重视实验。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起组成了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 基本思想: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物质的运动是不灭的;③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④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⑤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⑥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⑦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⑦现实的自然界是人化的自然。 基本特征: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②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③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④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意义:①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②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③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③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

自然辩证法题库 1.谈谈你对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具体设想 21世纪初是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依然沉重。基于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中国们必须继续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是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生态道德素质。生态道德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道德基础。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解决生态保护的根本问题,才能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把道德关怀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起人对于自然的道德义务感,养成良好的“生态德性”。尤其要抓好学校教育的环节,特别要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和提高,帮助学生树立环境生态观念、环境资源观念、环境道德观念。 二是改革生产方式,做强生态产业。对现行的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是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现阶段发展生态产业的重点,是要建立起资源节约、环境少污染型的国民经济体系,走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的发展道路。要下决心关停并转那些能源消耗大、经济效益差、环境污染重的企业。发展生态农业,主要包括绿色农业食品和绿色食品原料,生态林业、草业、花卉业,生态渔业,观光农业,生态畜牧产品,生态农业手工业等方面。为此,要研究开发生态技术,防止土壤肥力退化,进行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实现生活用能替代和多能互补、废弃地复垦利用和陡坡地退耕还林,发展山地综合开发复合型生态经济、以庭院为主的院落生态经济,以及农村绿色产业和绿色产品,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另外,还要重视生态旅游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 三是实施生态工程,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生态工程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中国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特点,“十五”期间,应重点解决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社会最为关心的环境问题:一要加强城乡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强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生态处理,抓好重点流域、区域、海域的污染防治工作;二要抓好退耕还林还草和植树造林工程,特别是北京地区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和沿海防护林等生态工程建设;三要防治大中城市空气污染、危险废物污染,防止生态破坏; 四要加快自然保护区、环境优美城市和生态省(市、自治区)的创建工程;五要继续推进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全社会的计划生育意识,确保控制人口数量,确保提高人口质量;六要在鼓励使用可再生资源的同时,控制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不能超过其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提倡少用或不用不可再生资源,防止资源骤减,力争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四是完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道德力量的推动,也需要政府和权力机关出台必要的政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硬约束。要建立综合决策制度,用政府的权威保证生态环境免遭破坏。特别是在制定规划、计划及重大经济行为的拟议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综合决策的作用,把生态环境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统筹考虑,以从源头上解决对生态的危害问题。要适时出台相关政策,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包括:引导生态型项目开发的扶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后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 课后习题答案 主编: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 高等教育出版社 绪论

.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 (5) .自然辩证法在现代有哪些发展? (5) .自然辩证法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有什么意义? (6) .学习、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方法? (7) 第一编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何谓自然观?它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怎样的联系? (7) 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试评述古朴和机唯自然观。 (7) 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自然哲学思想渊源。 (7) 论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和特征。(5星) (8)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有何重大意义? (8) 试阐述系统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8) 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系统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8) 何谓演化与进化?怎么样来理解自然的进化方式? (9) 、阐述自组织的概念,以及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基本条件。 (10) 、怎样理解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 (11) 从生态自然观的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12) 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12) 现代生态学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提供了哪些科学结论 (13) 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谈你的想法。(上届考察) (13) 第二编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如何理解科学的本质? (13) 科学知识有哪些构成要素?说明它们的特点与相互关系。(5星) (14) 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14) 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14) 如何理解观察与实验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 (14) 科学假说形成的主要途径是怎样的? (14) 什么是科学思维的基本形式?它们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6) 正确理解直觉、灵感和想象力在创新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 (16) 思想模型方法在假说的形成过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17) 什么是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它们在科学发展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17) 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包括那几个方面?举例说明 (17) 如何对科学理论进行实验检验?举例说明......................................... - 17 -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及答案详解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3、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4、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 5、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6、试述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征? 7、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么?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 8、试述技术的本质、特征与发展的动力什么? 9、试述工程、产业的本质与特征? 10、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11、如何理解创新型国家建设? 12、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点并结合个人专业谈谈如何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分支,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也是关于自然界辩证运动的整体认识。 2、自然辩证法强调的是对自然界总的认识而不是对细节的认识,所谓的自然界是广义的自然界,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被科学所认识的自然)、人工自然(被技术改造的自然)、社会自然(被产业产出的自然)。自然界的辩证运动包括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地运动、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运动、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运动。 3、在转化过程中对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有了认识即科学指把天然自然转化成人化自然的手段;技术指把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手段;工程指把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另一种手段;产业指把人工自然转化成社会自然的手段。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①学习自然辨证法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拓展了分析问题的视角,让我从以前的单面思 考问题转变成有了总观全局的意识。 ②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③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 ④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⑤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科学发展观 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3个 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分为运动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1、运动自然观的内容有以下3点: 自然界存在辩证运动,自然界指广义的自然界包括三大运动: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的转化,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辩证运动是多维的。 自然界不仅是事物集合体也是过程集合体。要从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中理解科学,从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转化中理解技术工程,从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转化中理解产业。 任何变化都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进行。共产主义建立在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统一的基础上,共产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也等于自然主义。 2、系统自然观的内容: 1)自然界本身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与外界之间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自然辩证法试题答案

1.从各自所学的专业来谈为什么要学习自然辩证法,将对你的科学研究有何帮助?其意义 是什么? 一为什么要学: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自然辩证法有着密切联系.自然辩证法为数学 理论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而数学理论的研究和学习有利于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作为数学教师,应掌握自然辩证法原理,并将其应用于教学.这样能使学生了解数学理论的发展规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透彻理解,掌握数学学科的精髓,更能激起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帮助:数学发展的历史表明,数学愈向前发展,数学探索的难度就愈大,就愈需要更 加准确的计算。更加精密的实验仪器和更加高超的哲学武器。进行创造性、探索性的数学研究工作,必须借助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维。唯物辩证法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高度的概括,但它并不能自动地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这里关键是要真正通晓唯物辩证法,勇于实践、善于探索,解决数学中的疑难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数学研究方向的正确性。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数学学习,有利于帮助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解数学系统关系的整体性。这种数学整体性的修养,有利于获得哲学观点和数学知识,同时,它也是发展思维结构整体性的基础。从事数学学习、研究与应用的人们应当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者。数学作为人民生产活动知识的结晶,在人类历史上是一种起推动作用的力量,它在本质是同宗教蒙昧和唯心主义对立而同辩证唯物主义紧密相联的。它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提供了与日剧增的新材料,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正确数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数学工作者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必须自觉地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坚持唯物主义的理论,排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对数学研究的阻碍,在科学实践中捍卫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应划清一些界限:一是把数学性质的问题同哲学性质的问题区分开来,既要强调用唯物辩证法来指导,又不要搞“代替论”;二是要正确区分社会历史观与自然观,既要看到人们由于受社会的影响而存在唯心史观,又要看到大多数人在自己的数学研究中会自觉地存在唯物主义的倾向,努力把唯物辩证法这种高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到自己的数学研究中去,指导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意义:研究生的学习和本科生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本科生更多的是学习书本上的知 识,主要是学习基本的、理论性的知识,这是为了打好基础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或是工作做准备。而研究生的学习则是把学习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同时又反过来用实践的结果去检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在学习过程中让动脑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得到锻炼。作为一名研究生,除了基本的学习能力外,还必须要拥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因此,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我们要把学习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锻炼自己具备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而自然辩证法正是系统地介绍如何进行科学研究以及如何将自然科学的一般原理应用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一般方法。通过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使我们不再僵化思维,呆板地学习,而是用哲学的思想指导我们的学习和实践,有效地、合理地、巧妙地把自然科学的一般原理运用在我们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当中。每一门科学都有一个哲学概括,自然科学的哲学概括就是自然辩证法,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支,其罗辑的严密性、高度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 决定了与哲学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数学作为科学技术中的重要代表,其发展进程即体现了社会的发展进程。 2.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阶段,人类在自然观和方法论方面有什么样的局限性?为什么会造 成这种情况?

《自然辩证法》 复习思考题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 绪论---P12: 1. 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第一章P50 3. 系统的涵义是什么?如何描述一个系统?如何理解系统的普遍性? 4. 电子也是一个系统,你如何看待? 5. 如何理解系统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6. 系统的结构在何种意义上决定功能? 第二章P96 1. 如何理解有序与无序?如何理解熵? 3. 如何理解自组织与他组织? 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吗? 4. 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演化需要什么条件? 5. 系统的演化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你如何看? 12.如何理解系统的“突现”性质? 第三章P114 1.全球性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是什么? 2.评论生态中心主义的主要观点。 3.简述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思想。 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第四章P131 1. 如何理解科学?科学是自然科学吗?何为人文社会科学? 4. 为何科学的哲学研究成为理解科学本性的重要方面? 第五章P150 1. 科学事实与经验事实和客观事实的区别是什么? 4. 观察渗透理论说明观察完全是主观的吗?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 5. 如何正确认识观察实验中的机遇问题? 第六章P180 1. 演绎法的基本内容及其中的问题是什么? 2. 归纳法的基本内容及其中的问题是什么?如何正确看待归纳法? 3. 为什么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4.科学问题有哪些来源? 5. 科研选题有哪些基本原则? 6. 回溯推理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第七章P202 1. 科学假说的特征和作用是什么 2. 在科学假说的检验中证实、确证与证伪之间的关系怎样? 3. 证伪一个科学理论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吗? 5. 如何看待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 6. 如何区别科学与伪科学? 第八章P230 1. 技术的基本界定可以从哪几方面加以理解 2. 技术人工客体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对于理解技术设计有什么意义? 4. 技术与科学的关系如何理解?技术与科学的区别核心是什么? 第九章P253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不属于近代机械的自然观科学背景的科学事件是: A. 哥白尼论证日心说 B. 阿里斯塔克斯日心说 C. 塞尔维特发现血液小循环 D. 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 2、关于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是: A.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B.单称陈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C.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 D.全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3、关于科学实验的功能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以简化和纯化自然过程,排除各种偶然的、次要的因素,使现象以简化 的纯粹的形式出现,从而容易看到事物的真正的面目。 B.可以强化研究对象,使研究对象处于某种极端的状态,从而呈现通常条件 下没有出现的某种性质或规律。 C.可以重现或模拟自然现象,加速或延缓自然过程。 D.可以作为控制自然的一种直接手段 4、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B.主要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解释。 C.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D.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5、关于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不系统性 B.非批判性 C.反思性 D.历史性 6、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是: A.要体现发展,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 不断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B.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 到未来一代人的生存与发展。 C.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 代内平等 D.在具体操作上,可持续性发展就是要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7、影响观察的因素中属于主观性的是: A.客观事物的属性没有直接显露出来,人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假象, B.人的感官的局限性,使观察者在观察事物时容易产生错觉。 C.观察者的知识、经验和心理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往往在观察时产生先入之见 D.仪器设备所造成的误差。 8、在穆勒五法中“分析结果,因果对应。果有剩余,必有隐因。”是指: A.求同法 B.差异法

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考4道,5分每题) 1、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 2、系统: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3、涨落:由大量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所构成的体系,总是经常不断地受到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扰动,扰动会使得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产生对客观状态的微小偏离,这种微小的偏离就叫做涨落。 4、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和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 5、科学事实: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 6、科学语言:科学语言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从日常语言(自然语言——它一般地描述人们的感觉、经验和内心的感受)中提炼出来的,自然语言是它的基础。 7、科学问题:科学问题(Problem)是指科学认识过程中需要回答而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又无法解决的矛盾。科学问题的提出是有条件的,和它提出时的知识背景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它是时代的产物。 8、科学假说: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科学假说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9、科学共同体:所谓科学共同体是指某一特定研究领域中持有共同观点、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家集团。这一科学家集团的成员受到过大体相同的教育和训练,因而有共同的探索目标和评判标准。 10、类比:类比方法是指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性质、关系或功能方面的相似,从已知其中一个(或一类)对象具有其他的性质、关系或功能,推出另一个(或另一类)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的方法。 11、灵感:灵感通常是指突然出现的一种具有创新性认识内容的模糊观念,它之所以令人感到神秘,主要是因为它的出现不是事先就意料到的,而是突然到来的。 12、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是长期的、全局的、支持全球人类持续进步的道路。 13、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时,思维能不拘一格地从已有的信息中尽可能扩展开去,朝着各种方向去探索各种不同的解决途径和答案。 14.对称性破缺:原来具有较高对称性的系统出现不对称因素,其对称程度自发降低,这种现象叫做对称性自发破缺。 二、简答题(考5道,8分每题,重点:2、4、6、7、10、11、16、17、18)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和社会。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三种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科学的本质,科学认识的过程;形成科学理论的一般方法;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科学理论的发展。 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技术的本质和结构;技术认识和技术方法;技术价值和技术社会观;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 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及其和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2、系统思维方式的含义及其基本思路 (1)定义所谓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做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2)系统思维方式的思路这种思维方式认识对象的基本思路是: 第一,把对象作为其构成要素以一定的联系组成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整体(系统)来考察,从整体、部分、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中揭示对象的整体性质和运动规律。它首先从整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