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及复习题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及复习题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及复习题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及复习题

1.自然辩证学科的性质和任务。

(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学问。)

(性质: 属于哲学任务: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启迪,以帮助和促进而不是替代科学技术的认识与实践. )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个方面:自然观——关于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包括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及其规律性、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自然科学观——关于自然科学自身发展及其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包括自然科学的性质结构、发展规律、发展模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等;自然科学方法论——关于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一般方法论。)2.人类自然观发展的几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特点。

古代朴素的自然观(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思想,粗糙,笼统,神秘)

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大倒退)

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的自然观(新旧交替的阶段)

近代机械的自然观(唯物但是机械)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的,联系的)

早期的自然观被马克思主义称之为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它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了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终于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出现,意味着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为自然观的进一步发展开启了大门。

近代机械自然观,是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的。它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按规律运动着的,但用纯粹力学的观点来考察和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认为自然界是一部机械,把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式。

在唯物论方面,由于对自然界在细节方面认识的深入,有利于坚持自然观的唯物主义立场。在机械论方面:

一、将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认为宇宙、人都是机器,抹杀了独特性。

二、外因论,力学,力是使物体状态改变的的原因,所有物体的变化都是外力作用的。

三、机械决定论

虽然它在坚持唯物论方面比古代有了一些进步,但是其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却是人类对自然界总体认识上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并没有如实地反映自然界的本质,从而也就不可能把唯物论坚持到底。

18-19世纪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及其在各个领域涌现出的一系列的重大发现,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建立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

在人们面前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自然图景:自然界是普遍联系的,运动发展变化的,并不是如形而上学者所宣扬的那样,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从而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

又一个缺口,这就为新的辩证自然观的确立奠定了自然科学基础。

另一方面,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任务也由搜集材料进入了整理材料阶段,需要在大量经验材料基础上揭示事物的本质,找出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概括事物的运动发展规律,显然,孤立、静止、不变的形而上学方法与自然科学的研究任务是不相容的,迫切需要一种与这种研究任务相适应的辩证方法

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在总结和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新的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并将这种世界观推广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全新的社会历史观-唯物史观,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

系统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它根植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和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为代表的系统科学的基础之上,为人们描绘出一幅从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化合物直到人类,从微观领域直至宇观天体系统演化的自组织、自我运动、自我创造的辩证的演化发展的自然图景,深入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认为“系统”是总的自然界的模型。系统自然观最深层、最基本的内涵,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阐发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的思想。

3.为什么近代形成机械的自然观?机械的自然观给科学带来的危害是什么?

(哥白尼所著的《天体运行论》出版,由此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科学革命:它宣告了近代自然科学诞生,同时也引发了自然观的革命性变革。)

原因:1)科学一开始,科学家形成了一种把整体分割为部分研究的习惯。并分成不同类,不同学科。进行深入研究,但忘记各学科、各类组成一个完整的世界;2)对牛顿力学的盲目崇拜;3)重实验,轻思维;4)这个时期接近成熟的科学有物理学中的力学5) 科学家对凭空想象的一种厌恶,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经验主义。

危害:1) 使科学家和思维僵化;2) 使科学没有预见性;3) 危害科学的组织工作;4) 造成了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

(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却是人类对自然界总体认识上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并没有如实地反映自然界的本质,从而也就不可能把唯物论坚持到底。)

4.机械的自然观为什么必然被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所代替?

机械自然观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本质上是保守的,错误的.它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当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的时候,它就起着阻碍作用了.它的缺陷就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在自然科学中它的阻碍作用主要表现在:

(1)孤立静止地看问题,把自然界看成没有发展,没有质变和飞跃,所以它不可能深刻地提示自然界的规律;

(2)陷于“维力论”“外因论”“机械论”不去探索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阻碍科学工作者大胆地探索和勇敢地突破;

(3)机械自然观只是科学活动的实践中自发地形成的,这种自然观的严重缺陷却成了通向唯心

主义的桥梁.

这样,随着科学的进步,机械自然观已经变得陈腐,它将被新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所取代. 5.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物质观1.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他的物质性。2.物质世界是一个系统。3.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可分的。

运动观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固有属性.

时空观时间,空间是物质存在方式。并不能独立于物质而存在,时间和空间两者不分。

发展观自然是无限发展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6.现代科学技术理论如何解决热力学第二定律所指引的不可逆的方向和达尔文生物进化

论所指引的不可逆方向所引起的矛盾?

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世界的演化是复杂到简单,是不可逆的。而达尔文进化论则认为,世界演化从简单到复杂,也是不可逆的,进化的根据和条件:是系统自发地从无序到有序进化,必定是开放系统,必定发生于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有正反馈机制(催化,超循环机制),经由突变,涨落,放大从稳定到不稳定再到新的稳定。

现代自组织理论的解释:1) 不可逆过程如果发生在近平衡态附近,它的作用导致有序结构的破坏。正如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不可逆过程所导致的演化向越来越无序的方向退化。

2)不可逆过程发生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非平衡区,再加上其它条件,就有重要建设性作用。正如达尔文的进化论事务是从简单到复杂,然后从无序到有序。所以,不可逆过程既导致有序结构的破坏,也可以导致更加有序结构的产生。以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为代表的非平衡系统自组织理论证明,在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条件下,非平衡系统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经历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演化过程,这就为解决进化历史观与退化历史观的矛盾提供了科学依据。

7.人与自然的关系,及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现实意义。

关系:1)人类在自己的发展中不断地改造自然,周围的地理环境2)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又始终受着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这种相互作用的桥梁就是人类的生产活动.1)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2)在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中,能动的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活动.辩证的自然观认为,人和自然构成一个统一的大系统,要使这个系统健康地向前发展,人与自然这二者必须协调,通过人的干预,或利用自然界本身力量,使自然平衡能为人类长远发展提供经济和环境利益.

8.科学是什么?(对科学本质的探讨)

1、科学的内涵

①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考察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关系。

②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这就揭示出科学这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

③科学是生产力,科学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因”

④科学是社会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科学知识是整个人类知识体系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会的精神财富;

科学作为生产力的要素被资本用作致富的手段,因而本身也成为那些发展科学的人致富手段。

/

2、科学的本质属性

①客观真理性——根本属性

科学知识的客观真理性,在于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它的内容与客观存在的过程或现象相联系。

科学具有内容上的客观真理性,是科学知识最根本的属性。

②可检验性——科学关键的特征

科学命题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具有可检验性。

可检验性要求对科学知识所涉及的内容应当给予明确的解释,并同时应当预言今后可能得出的实验事实。

可检验性是科学关键的特征,它体现了科学的客观性。

③系统性

科学知识的系统性是通过其严密的逻辑性体现出来的;

它将客观知识采用概念、判断、推论等形式准确表达出来,而且必须自成一个系统,有自己的前提,论证和结论。

④科学命题的主体际性

科学命题的可检验性,必须能够在不同的认识主体之间实现;

科学命题是主体之间达成的共识。

9.科学划界有何意义?

科学划界问题——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其他非科学的界限问题。

1)科学哲学发展的推动

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的核心问题(基础性问题);

此问题由逻辑实证主义提出的,其核心是“科学划界”的标准。

2)自然科学发展的要求

自然科学以“实验科学”(实证科学)的身份来表明自身与信仰权威的宗教的分界。

3)社会发展的需求

(1)区分“科学”与“非科学”(早期)

?波普尔:“划界问题”是区分“经验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与“非科学” (哲学、宗教、艺术)的标准问题。

?科学:逻辑+实证;

?非科学:不可检验的知识理论体系

(2)区分“科学”与“伪科学”

?“伪科学”:打着科学的旗号,内容却自称是“科学” 的“非科学”。

?宗教是“科学”或“非科学”抑或“伪科学”?

?科学可以实证;而宗教只能信仰。

?“伪科学”的特点:

?冒充科学(打着科学的旗号),带有一定的欺骗性;

?对社会及个人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常见的伪科学形式包括①把神学、哲学当科学(诺查丹玛斯的预言)②把迷信当科学(血型与人的性格)③把幻想当科学(永动机、外星人)

10.为什么伪科学能够流行?

11.如何理解观察与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观察实验的作用及其重要性正如马克思(1867~所指出的:“研究必须搜集丰富的材料……,。而科学研究所需的材料,是研究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实验才能获得的。由此可见,在科学研究的主要阶段,第一个环节就是要通过调查、考察、观察、测量、统计、计算等(以上简化地统称“观察。或“观测”),·以及各种有关的实验、试验、化验、分析、鉴定等(以上简化地统称“实验。或“试验”),以获得丰富的、充分的材料。对于大多数的科研课题来说,观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巴甫洛夫说:“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观察可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也可分为量的观察和质的观察。其中量的观察就是测量(也称狭义的“观测。(1988,陈文林))。上述各种观察方法和途径,往往需要结合起来进行,或以某一种为主,而配以其他观察。这要视科研的性质和课题的特点而定。实验是依照一定的研究目的,运用相应的物质手段(借助有关的仪器设备),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探索自然规律的方法。它具有模拟、简化、综合、强化,抑制或排除某些自然现象的作用,可以较为迅速、可靠、经济地认识自然和变革自然。实验可分为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定性实验、定量实验、对照实验.析因实验,判决实验、中间实验、模拟实验等,这可根据科研的目的来选定。它们是科学研究中搜集材料、检验科学理论或假说的又一重要手段,可以配合观察来进行,也可单独采用。其中,析因实验用于结果已知,但影响结果的原因未知,是从已知结果去寻找未知原因的实验。判决实验用于判断某种假说或理论的可靠性。中间实验也叫扩大实验,常用于大型工程或复杂的生产性项目,是在正式施工或大批生产之前,为了检验设计方案、核算经济的合理性而作的。模拟实验用于研究那些受客观条件或自然过程的限制,不能进行直接实验的自然现象,有时,实验与试验也当作同义语使用。在大多数课题中,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研究者亲自到现场实地考查、观察、测量、踏勘等,搜集资料,或者在实验室、实验场中从事种种试验,实验和探索,积累数据和试验,实验的结果,都是科学研究过程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中心环节。这是人们认识客观、探索自然规律的初级阶段,也是基础的、最重要的必经阶段。这是决定科研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因为在这一环节中,研究者通过观测所研究的对象,并进行有关的试验,从而获得感性认识,为理论分析、寻求理性认识作好了准备。正确的感性认识是获得正确的理性认识的基本前提。观测实验做得好坏,是科研成败或科研成果质量高低的决定因素。因此,必须认真做好这一步骤的工作;否则,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使科研结论失去正确的、可靠的依据。

观察与实验的关系我们虽然称观察隶属于实验,但也一再强调两种活动可以独立地层开与应用。这一节我们将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目的不是单纯地陈述它们的关系,而是借此深化对它

们的认识。

一、两者的区别:观察是控制的感觉,实验是控制的观察。在简单的观察中,被观察的现象是社会自然产生的,实验的现象却是被人们人为制造出来的。观察意在将事件查明,实验则通过对有意产生事件的接受外界刺激的变化,来考察诸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观察的环境往往超出了我们能够涉及的控制范围,而实验的环境却是按要求有意安排的。同时,由于我们在实验的观察中,往往采用技术设备,所以观察是有约束的。观察是被动性的经历,实验则是主动性的实践。观察中我们几乎没有企图控制自然发生的事件,实验中我们必须选择条件制造现象,而且还要尽可能地控制环境。观察与实验有其可分之处,但它们可以统一并兼容在一次科学研究中,实验离不开观察,观察须经实验才更能发挥方法的效能。

二、观察较实验的优势1.观察几乎在所有情况下都能进行,它不要求更多的条件,既安全又经济。实验却不能随意进行,有时不能进行,甚至会产生危险。2.实验的准备依赖于观察。最先的观察是实验的先决条件。观窘可以在无实验的基础上径直地进行,而实验没有观察就只能停顿。3.在观察中,我们有从原因到结果,或者从结果到原因的理由和结论,亦即结论可能在前,也可能在后。实验时,却决不会出现这种隋况。实验是从原因到结果依次进行的。观察中我们必须查明结果的原因,或者原因的结果。实验时只要有结果,可以置原因于不顾。

三、实验较观察的长处1,在实验中,能够隔离现象中的因素,但在观察中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实验中能建立一个变量因素和其他常量因素,在简单的观察中,由于不能控制条件,因素不是可变的。2.在实验中,我们能比较容易地制造一个现象,甚至可以无限制地改变环境;但在观察中不得不依赖于现有的现实。在实验中,可以等待和选择实验机会,观察没有如此的自由度。3.在实验中环境多在控制的范围内,所以能够镇静而认真地沿着现象的变化宋跟踪观察;观察却是匆忙而紧迫的,以捕捉那种稍纵即逝的现象。很明显,两者的优缺点是相互对应的,而结合起来正好相互补充和完善。

12.观察渗透理论说明观察完全是主观的吗?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

(1)不是,观察渗透理论只是认为在观察过程中,观察者不是机械地被动消极地接受客体发出的信息的刺激;只是指出在如何接受信息,接受什么信息,以及如何整理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编码方面,观察会受到观察主体的理论结构的影响。

(2)观察的客观性是指观察陈述要能真实地反映观察对象,包括对象的状态、性质、规律等。一般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观察的客观性是有保证的。

①要求观察结果可以重视

②消除可能影响观察客观性的各种主观因素

③观察中应尽量使用先进的食品设备和观测技术

观察过程是一个物理过程与心理过程融为一体的过程。眼睛从观察对象得到光的刺激而形成视网膜上的图像,这是物理过程,这时还不是真正“看到”。“看到”是一种视觉经验,属于心理过程,它把外来的刺激与过去的认识结合在一起。

观察者对感觉材料的反应,总是有意无意地用一种概念模式去套眼前的这些感觉材料,使它适应于自己过去较熟悉的材料,因而形成个人对同一对象的反应有各种程度不同的差异。

第一,科学观察不仅是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

第二,观察陈述时用科学语言表述出来的,通过语言,来自客体的信息被编码记载下来。但科学语言总是和特定的理论联系在一起。

第三,理论在观察中既起着“定向”作用,引导观察者有选择地接受外界信息,又起着“加工改造”作用,帮助观察者理解观察到的究竟是什么。

观察的客观性如何保证?

?科学观察要求实验结果可以用某种标准的方法进行重演;

?科学观察要求以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

?科学观察要求尽量使用先进的观测技术和仪器设备;

?科学观察要求科学家要具有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学风。

13.如何正确认识观察实验中的机遇问题?

(1)在观察实验中,由于偶然的事件而提供的有可能导致新发现的机会称为机遇。

(2)对机遇产生的客观根源要有正确的认识。机遇的产生是有其客观根源的,自然界的任何现象都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偶然现象的背后可能会有某种必然性,如果认识到这一点的话,自然就会留心意外之事,深入研究,最后可能有重大发现。

(3)能否捕捉到机遇有观察者主观方面的原因,要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识别能力。没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识别能力就很难发现机遇中的各种线索,转瞬即逝或极其细微的现象会被轻易漏掉。

机遇的实质→实质上就是从无意知觉转化为有意知觉的过程。 (知觉活动,转化过程)

要领: 1.必须坚持一种的正确的认识路线,主观反映客观。

2.研究者要有较高的研究素养,包括敏锐的观察力,科学思维能力,丰富的知识和工作经验。素质是先天,素养可自我培养。

3.观察实验中要做详细记录,特别是非预期的结果。 4.抓住别人的无意知觉(机遇)。

?机遇可分为两种导致与原来研究目标完全不同的新发现的机遇;提供新线索从而

加速原来研究进程的机遇。

?捕捉机遇的主观条件机遇观察的合理性在于客观世界本身就是必然性与偶然性

的对立统一。因此,观察者能否抓住机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这种辩证关系的理解与自觉程度的高低,能否在注意预期现象的同时又保持对意外现象的高度警惕性,能否具有开放的思路、好奇善疑和穷追不舍的探索精神。此外背景知识的丰富也是很重要的,因为“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14.假说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试结合科学史的具体案例分析怎样形成科学假说?

科学假说:

?定义:是人们根据已经掌握的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经过一系列的思维过程,预先在自己头脑中做出的假定性解释。

?和科学理论一样,必须具有解释性和预见性。

?科学假说是通往科学理论的桥梁;科学假说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媒介;科学假说为科学研究指明方向;不同科学假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认识的发展。

作用:

?首先,假说使科学研究带有自觉性。假说是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的一种科学的推测,研究者可以根据这种推测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测和实验,避免盲目性和被动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理论思维的作用,因而又往往能够作出惊人的科学发现。

?其次,假说是建立和发展科学理论的桥梁。科学理论是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但是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不可能一下子达到对客观规律的真理性认识,而往往要借助于假说这种研究方法;运用已知的科学原理与事实去探索未知的客观规律,不断地积累实验材料,不断地增加假说中的科学性的内容,减少假定性的成分,逐步地从现象深入到本质,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从感性经验达到理性认识,建立起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又会出现原先的理论所不能解释的新现象,这就需要提出新的假说,建立新的理论。自然科学就是沿着假说—理论—新假说—新理论……的途径,不断地向前发展的。

?第三,不同假说的“争鸣”有利于学术繁荣。不同的假说是从不同的侧面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探索,它们之间的争论,有助于揭露矛盾、启发思考、相互补充,有利于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假说的这些作用,使它成为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所以,恩格斯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历史上的科学理论最初都是以假说的形式提出来的。

假说形成的步骤

?按照科学研究始于观察的传统观点,认为科学研究的步骤第一步就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大量有关自然现象的经验事实。然后第二步,对这些经验事实进行逻辑推理,概括出具有一般性的科学原理即定律或理论。第三步根据这些科学理论去解释自然现象中的某些问题。从古代的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的培根、伽利略、波义耳、牛顿以及当代众多的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家无不把观察实验获得大量经验事实作为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

?应该说,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合理之处,在科学研究中起过以至在今天仍然起着积极的作用。如要认识自然现象,当然必须观察自然现象,包括在实验中观察自然现象,通过观察实验获得经验事实;你要解决一个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你就必须先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足够多的事实和证据。只有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才能归纳出理论,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但是这里我们要问,世界上的现象错综复杂,无限多样,如果你头脑中没有问题和一定的设想,你将去观察什么,作何实验?你应该从何下手去获取相关的经验事实?

所以,按照现代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的观点,科学研究不是开始于观察而是始于问题,科学研究、科学假说形成首先是研究者依据为数不多的事实材料和已有的理论原理,围绕着问题,通过头脑的想象和思考,对所遇到的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

规律性,作出初步的假定。这是假说的提出阶段。在这里问题和设想当然也离不开

一定的事实材料和已有的理论原理,但主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设想。

?有了设想以后,然后才进入第二步,即为论证解决科学问题的这个设想去搜集经验事实和理论证据。并用这些经验事实和理论证据去论证原先提出的科学设想,这就

是假说的论证阶段。

?在这里,用以证明假说的经验事实是必须通过观测和实验取得的,但这里的观察和实验是服从于论证假说的,它同需要搜集什么样的有关的科学原理、模型、公式、

图形、数据等理论证据一样,都是由假说所决定,并用来证明假说原理的。并且研

究者获得的这些经验证据能否成为这个科学问题的有效和可靠的经验证据,还需要

用理性思维进行判断。所以第二步的实质是论证假说。

?最后是根据假说的基本观点,结合一定的条件,演绎出关于可供直接检验的事实的推论来,然后通过观察和实验对其进行的验证,即和观察实验的结果进行对照,视其是否相一致,以检验假说的真理性,这就是假说的实践检验阶段。

?用观察实验检验假说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间观察渗透理论,实践自始至终要有理论思维的指导。但这里的理论思维是服从于检验假说的,实践检验是这一阶

段的实质内容,所以这是假说的实践检验阶段。

?设想、论证和实践检验是假说形成的三个基本步骤和基本阶段。其间每一阶段都要以实践作基础,都要有理论思维的指导,它体现着思和行(想和做)理论和实践、

抽象和具体、逻辑和非逻辑的辩证统一。

?在这里特别要指出的,不能把伪科学当作是科学假说。伪科学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它本身不是科学却自称是科学。历史上的“占星术”、“心灵说”,今天的LHZ虚构

的“****”思想体系等都是伪科学的例子。伪科学说教漏洞百出,为世人所识别。但

也有人常把伪科学与科学假说相混淆,误以为它是科学假说。其实它们在本质上绝

然不同,是有根本区别的,这主要表现在:

?(1)科学假说的内容是可以置疑、修改和完善的,也就是说它是可变化的。但是伪科学的说教则是长期不发生变化,即使真的发生变化,也只是表现在少数几个方面,并且是出于保护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或外来压力而不是来自科学研究。伪科学家喜

欢鼓吹自己的所谓“理论”为“终极真理”、“绝对真理”。

?(2)科学假说的研究对象是能得到确证的真正存在的实体,但是伪科学说教的研究对象中却充满了虚无缥缈的、不真实的或者至少不能得到确证存在的实体,例如星

象对人事的影响、脱离身体的思想及灵魂、超自我、元神等等;涉及的所谓事实并

不具有可重复性。

?(3)科学假说都必须通过严格的实践检验来证实或证伪假说本身,如果某一论断只是符合已知的一些事实而没有经过严格检验,充其量只能算是假说而不是科学理论;

伪科学的说教拒绝一切科学的验证,特别不欢迎批评,例如FLG就不容许别人批评他,谁批评他就围攻谁,谁怀疑他就污蔑谁是恶魔

15.谈谈你对判决性实验的理解.

如果关于同一问题存在着两个相互竞争的假说,已有的证据并非有利于其中的一个而不利于另一个,即这些证据不足以决定这两个假说孰是孰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设置同样的条件,由两个相互竞争的假说分别推出相互排斥的检验蕴涵,通过相应的观察或实验,来看检验结果与哪一个检验蕴涵相符,从而断定需要放弃哪个假说、接受哪个假说。这样的实验就是判决性实验。

所谓的“判决性实验”对于竞争假说的是非,既具有一定的判定意义,又不会产生绝对的“判决”效应。一方面,“判决性实验”作为一种典型的检验性实践形式,其结果往往比一般的实验报告和偶然的观察记录更为可靠和真实,这对于与之相悖的假说是一种有力的反驳,至少揭露了它内在的缺陷和矛盾,而对于与之相符的假说则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至少增强了它的确证程度。另一方面,任何一个非常严格精确的科学实验都不可能超越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其报告有误也在所难免,因此,所谓的“判决性实验”之“判决”只能是一种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产生一种判决,达到“终生”的效应。总之,否定这种实验的判定意义,将会使理论评价误入相对主义的迷雾之中;片面夸大这种实验的效应并使之绝对化,将会使理论评价陷入形而上学的胡同。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完整版课后答案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 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1.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简述其主要思想。 ●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古代朴素自然观特点 (1)自发的唯物主义倾向:古代自然哲学家从直觉出发,从整体来观察自然界,形成了自然界是由基本物质构成的认识,对世界的本原做出了实质上是正确的回答。 (2)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认为自然界及其构成自然界的本原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二是看到了自然界矛盾的两个方面,看到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古代思想家对世界的认识是笼统的和模糊的,达不到分析和解剖的精确程度,因而他们的自然观难免具有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辨性等特点。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性质与局限性 (1)机械性: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的。认为自然界的运动不存在偶然性,运动的原因在于外力的推动。 (2)形而上学性(3)不彻底性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界是客观的物质存在,物质运动在量和质的方面都是不 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认识自然要遵循客观性原则。 2.结合所学专业,分析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 (1)建设创新型国家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的重大举措。首先它是实现新阶段发展目标的需要。本世纪前半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建设创新型国家 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改革开放 以来 我国的生产技术主要依靠引进 是奉行一种“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 而实践证明 核心技术不可能引进 是靠市场买不来的。在21世纪一个国家经济的兴衰 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的信息技术水平。 (2)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国家的任务 既反映了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 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 具有重大 的战略意义。 ●自己做的贡献: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去奋斗,青春只有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 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新世纪的大学生,要进一步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的目标,确立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志向,努力成长为对党和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的人。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辨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2、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通有何方法论意义? 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题答案整理

e a n d A l l e i 2012《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5. 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5.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6.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7.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8.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版)知识交流

《自然辩证法概论》2012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6.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2.如何理解辨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 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5.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6.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及复习题

1.自然辩证学科的性质和任务。 (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学问。) (性质: 属于哲学任务: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启迪,以帮助和促进而不是替代科学技术的认识与实践. )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个方面:自然观——关于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包括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及其规律性、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自然科学观——关于自然科学自身发展及其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包括自然科学的性质结构、发展规律、发展模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等;自然科学方法论——关于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一般方法论。)2.人类自然观发展的几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特点。 古代朴素的自然观(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思想,粗糙,笼统,神秘) 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大倒退) 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的自然观(新旧交替的阶段) 近代机械的自然观(唯物但是机械)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的,联系的) 早期的自然观被马克思主义称之为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它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了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终于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出现,意味着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为自然观的进一步发展开启了大门。 近代机械自然观,是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的。它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按规律运动着的,但用纯粹力学的观点来考察和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认为自然界是一部机械,把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式。 在唯物论方面,由于对自然界在细节方面认识的深入,有利于坚持自然观的唯物主义立场。在机械论方面: 一、将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认为宇宙、人都是机器,抹杀了独特性。 二、外因论,力学,力是使物体状态改变的的原因,所有物体的变化都是外力作用的。 三、机械决定论 虽然它在坚持唯物论方面比古代有了一些进步,但是其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却是人类对自然界总体认识上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并没有如实地反映自然界的本质,从而也就不可能把唯物论坚持到底。 18-19世纪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及其在各个领域涌现出的一系列的重大发现,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建立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 在人们面前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自然图景:自然界是普遍联系的,运动发展变化的,并不是如形而上学者所宣扬的那样,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从而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后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 课后习题答案 主编: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 高等教育出版社 绪论

.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 (5) .自然辩证法在现代有哪些发展? (5) .自然辩证法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有什么意义? (6) .学习、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方法? (7) 第一编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何谓自然观?它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怎样的联系? (7) 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试评述古朴和机唯自然观。 (7) 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自然哲学思想渊源。 (7) 论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和特征。(5星) (8)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有何重大意义? (8) 试阐述系统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8) 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系统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8) 何谓演化与进化?怎么样来理解自然的进化方式? (9) 、阐述自组织的概念,以及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基本条件。 (10) 、怎样理解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 (11) 从生态自然观的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12) 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12) 现代生态学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提供了哪些科学结论 (13) 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谈你的想法。(上届考察) (13) 第二编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如何理解科学的本质? (13) 科学知识有哪些构成要素?说明它们的特点与相互关系。(5星) (14) 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14) 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14) 如何理解观察与实验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 (14) 科学假说形成的主要途径是怎样的? (14) 什么是科学思维的基本形式?它们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6) 正确理解直觉、灵感和想象力在创新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 (16) 思想模型方法在假说的形成过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17) 什么是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它们在科学发展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17) 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包括那几个方面?举例说明 (17) 如何对科学理论进行实验检验?举例说明......................................... - 17 -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概论_课后题答案

1.1 何谓自然观?它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怎样的联系? (1)自然观是人们对于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 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2)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展的基础上,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 发展;正确、科学、先进的自然观将指导科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1.2 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试评述古朴和机唯自然观。 (1)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 主义自然观。(2)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和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3)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是巨大的进步,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历史性的贡献。但它的局限性表现在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1.5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有何重大意义? (1)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2)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 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3)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4)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2.2 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系统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系统的含义: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四个要义:①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要是构成系统的组成部分或单元,单一要素不能成为系统,即系统内部具有可分析的结构;②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特定的结构;③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④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现出来。 (2)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方式: ①不仅要把整个自然界看做一个系统,而且要认识到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客体都自成系统。②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不仅自成系统,而且又互成系统。③系统与要素的规定是相对的。 (3)系统的特点:①开放性依据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是否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可以将其区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自然界的物质系统都是与环境存在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②动态性现实的自然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都有物流、能流、信息流的不断运动,任何自然系统的这种运动、发展、变化过程,就是它的动态性。③整体性整体性是自然系统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组成有机整体,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要素的简单机械相加。因此,系统具有各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④层次性系统的层次性是指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3.1 从生态自然观的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1)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 <1>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 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3> 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4> 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5> 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2) 以生态科学为基础的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类对“生态危机”进行反思和对生态科学进行概括与总结的结晶。“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其表现为:人口激增、自然资源消耗、短缺、环境污染。现代生态学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彰显了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具体而生动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 复习思考题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 绪论---P12: 1. 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第一章P50 3. 系统的涵义是什么?如何描述一个系统?如何理解系统的普遍性? 4. 电子也是一个系统,你如何看待? 5. 如何理解系统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6. 系统的结构在何种意义上决定功能? 第二章P96 1. 如何理解有序与无序?如何理解熵? 3. 如何理解自组织与他组织? 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吗? 4. 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演化需要什么条件? 5. 系统的演化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你如何看? 12.如何理解系统的“突现”性质? 第三章P114 1.全球性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是什么? 2.评论生态中心主义的主要观点。 3.简述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思想。 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第四章P131 1. 如何理解科学?科学是自然科学吗?何为人文社会科学? 4. 为何科学的哲学研究成为理解科学本性的重要方面? 第五章P150 1. 科学事实与经验事实和客观事实的区别是什么? 4. 观察渗透理论说明观察完全是主观的吗?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 5. 如何正确认识观察实验中的机遇问题? 第六章P180 1. 演绎法的基本内容及其中的问题是什么? 2. 归纳法的基本内容及其中的问题是什么?如何正确看待归纳法? 3. 为什么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4.科学问题有哪些来源? 5. 科研选题有哪些基本原则? 6. 回溯推理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第七章P202 1. 科学假说的特征和作用是什么 2. 在科学假说的检验中证实、确证与证伪之间的关系怎样? 3. 证伪一个科学理论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吗? 5. 如何看待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 6. 如何区别科学与伪科学? 第八章P230 1. 技术的基本界定可以从哪几方面加以理解 2. 技术人工客体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对于理解技术设计有什么意义? 4. 技术与科学的关系如何理解?技术与科学的区别核心是什么? 第九章P253

自然辩证法试题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研究生课程) 第一章 ?一、简述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公认的观点认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哲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和自然科学本质及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自然科学客观,又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研究方法论,还包括数学及其它具体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部分;自然辩证法主要包含自然观、自然科学论、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内容; ?二、简述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主要流派以及学术观点? (1)、逻辑实证主义:20世纪初英?海森堡、爱因斯坦明确界定了科学的对象,认为科学研究的对象都是可以通过实验来证实的。 (2)、证伪主义:波普尔强调思维创新、反向思维;指出科学发展的模式为:P1-TT-EE-P2; (3)、历史主义:英?Kuhn库恩于1982年《科学革命的结构》提出科学发展的模式为:前科学-范式-反常-危机-革命-新模式 三、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体系结构及其主要内容?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共分六个部分: 1、自然辩证法的《导言》 论述了自文艺复兴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历程和成就,阐述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产生有其必要性;“十九世纪以来的重大科学发现,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个缺口,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自然科学与哲学;主要论文《〈反杜林论〉旧序》、《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 论述了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关系,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方法论指导,研究者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哲学思维才能在研究过程中避免盲目性,少走弯路,排除唯心主义,宗教神学的干扰,加速研究进程,科学为哲学提供资料和依据; 3、《辩证法》 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重点强调了辩证法是客观的,包括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三大规律为: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五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性与可能性; 4、物质的运动形式;主要论文:《运动的基本形式》 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揭示了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内在联系,并指出科学分类是以对象的运动形式为依据的。 5、各种具体科学中的辩证法;主要论文:《运动的度量——功》、《潮汐与摩擦》 重点探讨了各门具体科学中的重大问题。 6、劳动创造人论;主要论文《劳动在从猿向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论述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间架起了桥梁,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第二章 一、结合古代自然观的具体成就,简要说明古代自然观是朴素唯物主义同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古代自然观是由三个部分构成:探讨世界本源的元素论;探讨物质结构的原子论;探讨天体运行规律的宇宙论。 ⑴元素论。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赫拉克利特的“活火说”,中国的“八卦”、“五行”学说,认为某些具体的 要素组成了世界万物,并且这些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⑵原子论。包括留基伯-德谟克利特原子说,伊壁鸠鲁的原子,卢克莱修的原子论-《物性论》。认为世界是由 原子微粒构成的,并且用原子的重量、吸引和排斥这对矛盾以及其他力学原因,解释了事物的形成和消失。 ⑶宇宙论。对天体的形状和状态进行了描述及勾画提出了宇宙无限的概念。 这些思想以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事物为本源,解释其他万物现象的产生及存在。从事物出发,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解释世界状况问题上,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进行解释,具有鲜明的辩证法特征。即实现了朴素唯物主义同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二、简述中国古代“八卦”、“五行”学说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思想; 1、中国的“八卦”学说最早出现在《周易》中,分乾、坤、震、坎、离、兑八种,分别对应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八种自然物作为构成万物的本原;认为世界上万物都是由这八种要素构成的,这是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又将这八种要素分为两个层次,乾、坤为阴、阳,其余的六种是由阴阳交互生成的,由这八种要素相互作用,生成万物;即阴阳对立,但阴阳以不同比例结合以可形成其它事物,矛盾存在其中。通过阴、阳的相互交互来解释事物的产生、发展及消亡,这是辩证法的思想; 2、中国的“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构成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这五种物质作为构成万物的元素,以此说明自然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提出“五行”相生相克和无常胜,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排斥,相生对应着统一关系,相克对应着对立关系,这是辩证法的思想; 三、试比较L---D原子论与伊氏原子论的异同?(论述)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后题

古代与中世纪的自然观 1.代表古希腊物质观最高水平的是:(3.0分) A、阿那克萨哥拉的“种子说” B、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C、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说” D、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 正确答案:C 2思辨性体现的是 A、逻辑能力 B、辩论能力 C、想像能力 D、猜测能力 正确答案:A 3中国古代自然观中,最有价值的是 A、五行说 B、阴阳说 C、宣夜说 D、自然感应论 正确答案:D 4欧洲中世纪,在坚持信仰至上的前提下,保留了古希腊哲学哲学中的 A、人文传统 B、理性传统 C、逻辑传统 D、实证传统 正确答案:BC 近代机械论自然观 1机械论自然观的基本特征有 A、原子的基本性 B、自然的不变性 C、机械的直观性 D、因果的必然性 正确答案:ABCD 2在近代科学家看来,“世界是一部机器,它是由惰性物体组成,按照物理必然性运动,且与各种思维存在物的存在无关。”这体现着近代对自然观所普遍具有的: A、机械直观性 B、自然不变性 C、因果必然性 D、"天人分离"观 正确答案:ABCD 3机械论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不变的,既没有质变出没有量变。 正确答案:× 4机械决定论认为自然界一切现象的存在与变化都具有必然的因果联系。(2.0分) 正确答案:√ 现代辩证自然观 1“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这段话体现的是 A、古代机体论自然观 B、近代机械论自然观 C、现代辩证自然观 D、当代系统自然观 正确答案: C 2镭是世界上发现的第一种放射性元素。这一重大发现彻底改变了以往自然观所坚持的 A、机械直观性原则 B、原子基本性原则 C、因果必然性原则 D、世界既成性原则 正确答案: B 3以下强调事物变化发展的自然科学理论是 A、电磁学理论 B、生物进化论 C、热力学理论 D、星云假说 正确答案:BCD 4创立辩证自然观,是一场哲学思想的革命。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和答案

1、什么是技术创新? P 2 2、简述科学家、发明家和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P 2 3、任何形成企业创新的激励机制 P 3 4、试分析产业革命实现的重要机制与社会条件P 4 5、如何理解社会因素对技术发展的选择作用 P 5 6、简述技术发明过程及其方法论特点P 5 7、试述远古时期以来农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P 6 8、工业文明时期主体性的张扬对于环境保护有什么样的影响P 6 9、自然界的价值有哪些?为什么会有这些价值?P 7 10、古代人类中心主义、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评述 P 8 11、难于操作的理论进步—动植物解放论与动物权利论 P 9 12、所有生命都是道德关心的对象—生物中心主义 P 9 13、觉醒的“激进主义”—大地伦理学和深层生态学 P 10 14、如何重构人类的主体性以更好地保护环境? P 10 15、如何看待“增长的极限”和“没有极限的增长”?P 11 16、科技解决环境问题的限度 P 12 17、单纯的经济增长观的主要内涵是什么?它可能带来哪些问题? P 13 18、可持续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什么?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应该是怎样的?P 13 19、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人口问题有什么不同? P 13 20、稳定经济的主要内涵是什么?从物质经济走向非物质经济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P 14 21、消费主义文化对于环境保护意味着什么?P 14 22、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角度说明现代科学为什么会造成环境问题? P 14 23、机械自然观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P 16 24、机械论自然观与近代科学的发生有什么关联?P 16 25、牛顿的自然哲学与18、19世纪的科学发展有何关联?P 17 26、机械还原论有何局限性?P 18 27、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是如何一次次冲击机械论自然观的? P 18 28、如何理解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 P 18 29、科学试验有何特点?它在科学研究的意义何在? P 19 30、科学理论的内涵是什么?它具体有什么样的功能? P 19 31、为什么科学始于问题? P 20 32、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有何区别? P 20 33、科学理论评价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P 21 34、科学理论演变的基本动力是什么? P 21 35、反科技的思潮的特点是什么?应如何评价? P 21 36、如何理解科学的社会规范? P 22 37、试述科技与社会各子系统的互动机制 P 23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谜底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 Ch1 3.系统的涵义是什么?如何描述一个系统?如何理解系统的普遍性? 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它具有多元性,相关性和整体性。 系统的普遍性:系统性自然界和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的基本属性。在自然界中,万物皆系统,系统无所不在。 4.电子也是一个系统,你如何看? (1)虽然根据现有的科学知识还难以把电子看成是一个系统,但是它作为微观物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存在于系统之中,要以系统的方式才能确切地理解它。 (2)随着科学的发展,可能会发现比电子更深一层的内部结构。 (3)系统可以从结构上理解,也可以从功能上理解,电子具有整体性。 5.如何理解系统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2)系统具有整体突现性原理。由部分构成系统整体时,有新质的突然出现,旧质的突然消失,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6.系统的结构在何种意义上决定功能 在决定系统功能的四个基本因素中,系统的内部结构对于决定系统功能,具有更为直接的根本意义。系统组成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构是决定系统整体功能的内在依据,而系统的功能则是一定结构的外在表现。Ch2 1.如何理解有序与无序?如何理解熵? 有序指的是客观事物之间或系统内部组成元素之间有规则的联系。无序指的是客观事物或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组合或运动的无规则性和不确定性。事物的有序与无序具有多样性,可以分为三类:空间序、时间序、时空序。在空间、时间、结构和功能等方面显示出一定的顺序、规则,具有某种确定性和规律性,就是一种有序。有序与无序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有序,也没有绝对的无序。事物的有序与无序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任何事物或过程都是有序和无序的辩证统一。 熵最初是用于热力学中,还可以描述系统中微观状态数的大小,熵描述了微观粒子运动的无序程度。申农和维纳提出的信息熵概念是对熵概念一次最深刻的发展。申农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事物不确定性的东西,而信息熵表示的是不确定的大小即信息量。维纳认为,一个系统的熵就是它的无组织程度的度量。一个系统中的信息量愈大,信息熵减少愈多,系统就愈有序,组织化程度就愈高。 3.如何理解自组织与他组织?两者之间有本质区别吗? 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的要素按彼此的相干性、协同性或某种默契,而不是按外界特定的干预而形成特定结构与功能的过程。他组织是指一个系统的要素按照特定指令而形成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过程。 两者有本质区别,因为“他组织”的实质在于执行指令,而“自组织”的实质在于相干协同。 4.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演化需要什么条件? (1)开放是系统进化的先决条件 (2)非平衡是有序之源 (3)非线性是系统进化的内在根据 (4)随机涨落是系统进化的直接诱因 5.系统的演化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你如何看? 系统演化的总趋势是确定的,即从无序到有序的进化,但是由于系统的演化具有混沌性、复杂性、突现性等特点,如混沌是确定性系统的内在随机性,复杂性系统具有内在随机性与复杂性,因此系统的演化是确

自然辩证法(2013修订版)课后思考题

自然辩证法(2013修订版)课后思考题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1.以机械决定论认识自然界。(1)把自然界和人都看作机器,并把人排斥于自然界之外,割裂其固有联系。(2)以机械运动穷尽物质的所有运动,抹杀物质运动形式及其特质的多样性。(3)用量的差异说明一切物质的差异,用物质的量的规模规定其质,忽视了质和量的辩证关系。 2.以因果决定论看待自然界。它主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都遵循因果规律,提倡“关于自然界的安排的合目的性的思想”。其结果:“还是没有摆脱神学的自然观”。 3、以孤立和静止的方法研究自然界。它主张“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虽然“在个别问题上胜过朴素唯物主义,但对世界的联系和发展的理解却低于朴素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被恩格斯称为陈腐的、僵化的、“保守的”、“低于希腊古代”的自然观,它以后被康德“星云假说”等自然科学的发展连续地“打开缺口”,最后被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所取代。

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最新版).

2013《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3.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2.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3.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4.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 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

1、试述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容、特点及历史作用。 基本容: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在16世纪兴起,并在17、18世纪的西方哲学中占居支配地位。一种单纯用古典力学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观点。它把物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性质都归结为力学的性质,把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系统和运动形式都归结为力学的系统和运动形式,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完全服从于机械因果律。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意义应该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是不够彻底,在自然观方面承认唯物主义,但在历史方面承认唯心主义。 历史作用: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在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在于,它与当时最发达的自然科学相结合,坚持从自然本身说明自然,证实了以往被视为根本不同的领域,如地上的运动和天上的运动,都服从于同样的力学规律,从而有力地打击了神学自然观,维护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在19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并受到德国自然哲学家的批判,但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完整的自然观(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才得到真正的扬弃。自然科学的发展也逐步突破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束缚。 2、试述马克思主义辩证自然观形成的价值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辩证的、实践的自然观。马克思的自然观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自在自然,既包括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又包括 尚未被人类认识和改造过的自然。马克思认为“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6]二是人化的自然,即作为人类认识和实践客观对象的自 然,被人的实践活动改造过的自然,体现了人类的认识、实践活动与自然界有机统一的自然。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容包括以下三点: 首先,“人化自然”或者“自然的人化”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容。 其次,马克思认为人和自然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最后,实践是人和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中介。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马克思的一贯主,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研究和贯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有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为切实开拓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文明道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当今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同时,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解决当今环境问题,构建当代生态文明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二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价值。 意义:首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当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要求我们,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文化建设方面,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质量。其次,马克思在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问题时的基本结论,是我们克服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行动指南。众所周知,随着全球化运动的蓬勃发展,生态被破坏,环境被严重污染,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