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沙市停车设施专项规划(2014-2020)说明书

长沙市停车设施专项规划(2014-2020)说明书

长沙市停车设施专项规划(2014-2020)说明书
长沙市停车设施专项规划(2014-2020)说明书

1

概述

11.1 规划背景

?现状供需矛盾突出,需要改善

随着长沙市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多,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交通出行更趋频繁、城市机动车的拥有量迅速增长。2011年3月7日,长沙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一百万,加入车辆百万城市行列。而停车设施原本不足,近年虽有所增长,但停车设施的增长速度远远不及车辆拥有增长速度。居民交通出行需求旺盛,停车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若不能较好的处理停车矛盾,将会极大的影响长沙市交通服务水平,降低居民的生活舒适度,影响交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上位规划及相关规划调整变化,需要落实对接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2014年修订)、《长沙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已编制完成,迫切需要编制下一层专项规划(如停车专项规划等)以落实和贯彻上位规划确定的交通发展政策和交通设施布局。长沙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部分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都有了较大变化,需要进行停车设施方面的对接。

?原有规划已5年,需要调整优化

原有专项规划《长沙市停车场专项规划(2005-2020)》已经编制完成5年。这5年是长沙市快速发展、变化很大的5年。为使规划具有更好的指导性和可实施性,需要根据最新上位规划、原专项规划实施情况、现状发展情况等进行优化调整或修改。

11.2 规划范围与期限

规划范围与《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2014年修订)的都市区一致。规划重点为主城区、岳麓片区和星马片区。

规划期限与《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2014年修订)一致。近期至2015年,远期2016-2020年。11.3 规划对象

停车设施按性质划分为公共停车设施、配建停车设施和专用停车设施。公共停车设施定义为为社会车辆提供服务,服务对象不固定的停车设施,主要包括路侧公共停车设施、路外社会公共停车设施。根据设计要点,本次规划重点是路外社会公共停车设施。不包含货运、公交等专用停车设施。

图11-1范围图

11.4 规划主要内容

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调查停车设施供需现状,分析停车设施使用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二)整合建筑物停车配建标准、路边停车对策研究等有关成果,作为本专项规划的基础。

(三)借鉴国内外城市的停车经验,合理制定停车发展战略。

(四)结合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中心体系、组团中心布局、交通枢纽和轨道交通站点,按总规分区提出公共停车设施布局、结构及小汽车与轨道交通换乘(P+R)和非机动车与轨道交通(B+R)停车换乘系统的规划原则。

(五)科学预测分区停车需求,合理确定各分区停车设施供应总量,制定路外社会公共布局方案。在控规依据图覆盖的区域,将已有规划控制的停车设施和现有停车设施落实到地块。

(六)对所有公共停车设施进行建设时序分析,提出近期停车设施推荐表,近期停车规划深度达控规图则深度要求。研究停车公共政策,提出相关建议。

11.5 规划方法与技术路线

以城市社会经济为基础,城市总体规划为前提,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为指导,停车需求预测为依据,现状、

规划用地条件为约束,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发展性与可实施性相结合。规划技术路线如 图11-2。

图11-2规划技术路线图

11.6 规划依据与参考

(一)《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2014年修订) (二)《长沙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三)《长沙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 (四)长沙市十二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五)长沙市二环内停车场建设规划(2006)

(六)长沙市停车场专项规划(2005-2020)

(七)长沙市停车场近期建设时序研究(2009)

(八)长沙市建筑物停车配建标准研究(2011)

(九)长沙市中心城区路边停车对策研究(2010)

(十)规划范围内已审定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十一)长沙市机动车停车场管理办法(长沙市人民政府令第112号)

(十二)长沙市建筑工程配建停车场(库)规划设置规则(长政办发〔2005〕3号

12 停车现状分析

12.1 停车设施供应管理现状

12.1.1 现状停车设施供应状况

长沙市目前已经形成了由配建停车场、社会公共停车场(包括桥下停车场)和路侧停车泊位构成的城市停车设施的综合体系,在解决停车供需矛盾、调节停车结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次规划对三类停车设施界定如下:配建停车场是指与建筑物配套建设的、主要为与该设施业务活动相关的出行者提供停车或社会车辆提供共享停车服务的停车设施。社会公共停车场是指为从事各种活动的出行者提供停车服务的、投资和建设相对独立的路外和高架桥与立交桥底的停车设施。路侧停车场是指除高架桥与立交桥底外在道路用地控制线(红线)内划定的供车辆停放的场地,一般为临时性停车场。

至2011年底,市五区共拥有合法停车位约33.28万个,其中配建停车泊位31.64万个,社会公共停车场泊位0.97万个,路侧停车泊位0.67万个,所占比例分别为95.1%、2.9%、和2.0%,配建停车构成现状停车供应的主体。

另外,还有大量的非合法也未纳入停车泊位规范化管理中的隐形车位,也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比较特殊的作用。

配建停车

社会公共停车

路侧停车

非合法停车(隐形停车)

图12-1 长沙市现状停车供应类型

12.1.1.1 配建停车场

配建停车场是指与建筑物配套建设的、主要为与该设施业务活动相关的出行者提供停车或社会车辆提供共

享停车服务的停车设施,是城市停车场的主体。

图12-2 长沙市现状配建停车场分布图

至2011年底,市五区拥有配建停车场31.64万个泊位,比2010年新增5.4万个泊位。配建停车场主要分布在中心分区、省府分区、圭塘河分区、市府分区、麓山分区、新世纪分区等商业居住为主、周边配套设施较完善的区域,麓谷分区、坪浦分区和金霞分区等工业为主或外围区域分布较少。如

图12-2所示。

12.1.1.2 社会公共停车场

社会公共停车场是指为从事各种活动的出行者提供停车服务的、投资和建设相对独立的路外和高架桥与立交桥底的停车设施。主要弥补配建停车场的不足、调节城市停车场的布局。

现状社会公共停车场由路外公共停车场和桥下停车场构成,共计52处,停车泊位为9729个。其中路外公共停车场17处,停车位3394个;桥下公共停车场共计35处,停车位6335个。

现状社会公共停车场汇总见

表12-1,现状路外公共停车场概况见

表12-2,现状桥下公共停车场概况见

表12-3。现状社会公共停车场分布状况见

图12-3。

表12-1长沙市现状社会公共停车场汇总

表12-2长沙市现状路外公共停车场指标一览表

表12-3长沙市现状桥下公共停车场指标一览表

图12-3长沙市现状社会公共停车场分布图

12.1.1.3路侧停车场

路侧停车场是指除高架桥与立交桥底外在道路用地控制线(红线)内划定的供车辆停放的场地,一般为临时性停车场。

至2011年,长沙市五区共有路侧停车泊位6660个,主要包括二环内的湘江大道和潇湘大道路侧停车、二环外的部分道路路侧停车、支路背街小巷。具体如下:

二环内主次干道共有3904个路侧停车泊位。其中湘江大道路侧停车沿线总长约9816米,西侧观光道停车位个数约为1963个(东侧禁停);潇湘大道沿线路侧停车总长约9708米,东侧观光道停车位个数约为1941个(西侧禁停)。

二环外主次干道约有172个路侧停车泊位。其中马王堆路约28个、远大路约90个、万家丽路约14个、朝晖路4个、古曲路4个、长沙大道7个、枫林路20个、雷锋大道5个。

支路背街小巷共有2584个路侧停车位,其中岳麓区450个、开福区794个、天心区763个、芙蓉区215个、雨花区362个。

12.1.2停车设施现行管理状况

12.1.2.1停车管理机构

长沙市管理停车的机构包括:市公安交警支队、市规划局、市住建委、市城管局、市物价局、市交通局、区政府街道社区等。长沙市停车管理机构现状具体如

图12-4所示:

图12-4长沙市现状停车管理机构示意图

上图各部门职能主要如下:

停车管理办公室:拟设在市交警支队,协调统管整个城市的停车。

市公安交警支队:道路临时停车泊位的规划施划设置,开放式社区及背街小巷的停车审批,管理路面停车;参与停车规划、建设管理的相关工作。

市城乡规划局:停车场专项规划,大中型公共建筑、居住小区配建停车场的评估和审批。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建设工程(包括含有地面及地下停车场、城市公共绿地等工程)初步设计审批。

市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局:管理不按规定在人行道上停放(含临时停放)的机动车。

市物价局:制定停车收费标准。

市交通运输局:负责客、货运场站的建设管理,负责公交场站的规划、建设、管理。

区政府、街道社区:负责管辖范围内的开放式社区及背街小巷、环线立交桥(高架桥)桥下停车场的停车管理。

其他:长沙市停车场投资建设经营有限公司主要对市城区(含以后建成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立交桥、高架桥下停车场进行统一经营管理。还包括建设管理路外公共停车设施。

12.1.2.2停车法规与政策

除国家相关的法规和技术规范,长沙市现行的停车规定主要为《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长沙市机动车停车场管理办法》、《长沙市物价局关于加强和规范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管理的通知》和《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开放利用社区停车场的意见》等。主要规定的具体内容如下:

(一)《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09年,长沙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长政发[2009]30号文《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并对建筑物配建停车设施的设置要求、设置标准作出了规定。具体配建标准见

表12-4。

表12-4长沙市各类建筑配建停车位指标

(二)《长沙市机动车停车场管理办法》

长沙市人民政府令第112号文《长沙市机动车停车场管理办法》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出台主要为规范机动车停车场管理,适应机动车停车需求,维护城市道路交通秩序。办法的主要内容为规划管理、公共停车场管理、专用停车场管理、道路临时停车泊位管理及法律责任。其中涉及到规划管理的内容为: 第八条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停车需求状况,会同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以及建设、城管执法等行政管理部门编制停车场专项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停车场专项规

划批准后不得擅自修改。确需修改的,应当依法定修改程序进行审批。

第九条编制停车场专项规划应当遵循节约利用资源和停车需求调控原则。城市交通枢纽、城市轨道交通换乘中心应当规划建设公共停车场。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应当按照停车场配建标准和相关设计规范配套建设停车场。建设项目停车场配建标准由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制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建设项目停车场配建标准应当根据城市交通发展情况和城市停车需求变化适时进行调整。

第十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应当征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意见。

对不符合停车场专项规划和配建标准的建设项目,规划行政管理部门不得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

证》。配套建设的停车场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交付使用。配套建设的停车场竣

工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三)《长沙市物价局关于加强和规范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管理的通知》

根据长价服〔2011〕162号,《长沙市物价局关于加强和规范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管理的通知》自2011年5月30日起实施,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

(1)道路停车泊位的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实行政府定价。如

表12-5所示;

表12-5长沙市主次干道路面停车收费标准

(2)下列停车场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收费标准在规定的最高限价范围内确定,具体如

表12-6,

表12-7,

表12-8, 表12-9所示。

住宅小区、商住楼的配套停车场;

机场、车站(含火车站、汽车站、公共交通枢纽站,)、码头和旅游景点配套停车场; 机关事业单位及公益、公用企事业单位的内设停车场;

政府投资兴建的公共停车场和市政工程附属停车场以及交通事故、故障、违法车辆指定停车场; 开放式社区及背街小巷停车场(位)。

表12-6 长沙城区公共停车场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标准 单位:元/辆

表12-7 住宅小区车辆停放服务收费标准

表12-8 长沙市开放式社区及背街小巷停车收费标准 单位:元

表12-9 交通事故、故障和违法车辆指定停车场停放服务收费标准 单位:元/天.辆

(3)下列停车场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实行市场调节价管理,收费标准由停车场经营者依据经营成本和市场供求等因素,按照补偿合理、依法缴纳税费、获取合理利润的原则自主确定,并向当地价格主管部门备案:

商业场所:包括商场、宾馆(招待所)、酒店(饭店、餐饮、酒楼、娱乐休闲场所、写字楼、货运物流

中心、专业批发市场等配套的停车场或停车泊位; 商业投资建设的专业停车场(含机械式立体停车场); 向社会开放的企业单位(不含公用企业)内设停车场。

12.2 停车特征分析

继2009年11月针对长沙市区范围内开展的商业、住宅、金融保险、行政办公、酒店餐饮、文化娱乐、教育、医疗卫生、交通枢纽等9类配建停车场的抽样调查之后。为进一步掌握长沙市停车发展动态,又于2011

年10月开展了长沙市公共停车调查,调查分为停车设施使用特征、车辆停放特征和停车状况意愿调查三类。

12.2.1 停车设施使用特征

机动车停车设施的使用特征,包括停车泊位利用情况、停车泊位周转率、车辆平均停放时长、高峰停放饱和度等。

12.2.1.1 配建停车场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中心城区配建停车场平均泊位利用率为60.7%,平均泊位周转率为2.86次,平均高峰停放饱和度0.75,具体如下:

(1)医疗、交通枢纽、零售商业泊位利用率高,前两者超过80%,I 类区医疗泊位利用率尤其高,达95.7%;此三类用地泊位周转率高于各类用地平均水平。调查发现此三类用地设施停车吸引率较高,现有配建停车标准不能满足需求,区域停车绕行、乱停放现象普遍,停车设施服务水平较低。

(2)I、II类区域教育用地上学、放学时段停车需求均强烈,现有配建停车仅能满足地块的办公需求,无法满足接送停车需求。

(3)文化娱乐用地白天工作时段停车供大于需,利用效率低,晚八点以后停车供需矛盾逐渐凸显,以黄兴路步行街周边区域尤为突出。

(4)住宅、行政办公、酒店餐饮配建停车位基本满足停车需求。

详细配建设施停车使用特征如

表12-10所示:

表12-10配建停车设施使用特征列表

(注:根据《长沙市建筑工程配建停车场(库)规划设置规则》(长政办发[2005]3号)分类标准,I类区指湘江以东、三一九国道以南、二环线以西、以北所围合的范围),II类区指除I类区以外的城市规划区范围)。

12.2.1.2公共停车场

(一)调查选点

为了解中心区公共停车场的使用状况,总结车辆停放基本特征,对长沙市现有公共停车场进行抽样调查,在确定调查地点时,考虑了如下因素:

所选停车场包括路外、桥下、路侧各种类型的公共停车场。

停车场的服务区涉及多类用地性质。

停车场的分布以现状中心区为主,也包括中心区周边地区的停车场,力求较全面反映现状停车问题较为突出区域的使用状况。

通过对长沙市现有公共停车场的广泛现场踏勘,选择了6处路外社会停车场、6处桥下停车场、9处路侧停车共21处公共停车场作为调查点位,调查抽样率约为20%。停车调查点位分布如

图12-5和

表12-11所示。

图12-5公共停车点位分布图

表12-11公共停车点位分布状况表

(二)停放特征

针对21处停车设施,其特征参数如

表12-12所示:

表12-12长沙市中心区公共停车场特征参数表

根据上述特征参数及相关值,可分析得出长沙市公共停车场如下特点:

时间分布上,中心区公共停车场总体停车吸引量的时间分布较为均衡

通过对21处公共停车场的停车吸引量的统计分析,长沙市中心区车辆停放时间分布较均衡,呈现出“高

峰不高、低峰不低”的特征,高峰特征不明显,见

图12-6。这主要有如下原因:一方面是选择的停车场分布在中心区,周边建筑物较多,用地类型复杂,停

车服务面广,停车对象复杂,造成停车分布在时间上的均衡;另一方面是不同的停车场停车高峰时间不同,停

车量分布变化也不同,造成统计上总的停车高峰淡化。

图12-6长沙市中心区公共停车场总体停车吸引量时间分布图

空间分布上,中心区公共停车场利用率一般高于中心区周边及外围地区

通过对大量公共停车场的现场调研,直观发现中心区公共停车场利用率一般高于中心区周边及外围地区,

这主要是因为中心区聚焦了大量商业商务等停车吸发率大的用地,且土地成片高强度开发,形成集聚效应,吸

引大量停车需求。如

表12-1、

图12-7和

图12-8所示:

表12-13长沙市不同区域的桥下公共停车场利用状况对比表

图12-7世界之窗(外围地区)与曙光中路社会停车场(中心区)平常停车直观对比图

图12-8人民东路桥下(外围地区)与东塘白沙桥下停车场(中心区)平常停车直观对比图 用地性质上,周边为商业用地的公共停车场利用率高于一般用地,周边为娱乐用地的公共停车场利用率晚上高于白天,周边为景区公园用地的公共停车场利用率周末高于平常通过对21处公共停车场停车特征的统计分析,周边主要用地为商业用地的公共停车场利用率高于一般用地,如图2.5中,路外、桥下和路侧停车场中,周边为商业用地的平均泊位利用率高于一般用地。

图12-9周边为商业用地与其它用地的平均泊位利用率对比图

通过现场调研,直观发现周边为娱乐休闲用地的公共停车场利用率晚上高于白天,如解放西路周边区域夜间娱乐休闲、夜宵等活动十分发达,停车夜间需求大增,其区域内的湘江路路边停车场和太平街对面临时社会停车场晚上停车需求明显高于白天。

另外,通过现场调研,直观发现周边为景区公园用地的公共停车场利用率周末高于平常,如服务烈士公园景区景区的省体育局社会停车场、服务岳麓山景区的天马山社会停车场和南郊公园对面的桥下停车场,出现了明显

的周末利用率高于平常的特征,如

图12-10的直观对比图。

图12-10南郊公园桥下停车场平常和周末停车状况直观对比图 停车类型上,路侧停车利用状况优于桥下停车场优于路外社会停车场

通过对21处公共停车场停车特征的统计分析,路侧停车利用状况优于桥下停车场优于路外社会停车场,如

表12-14中路侧停车泊位利用率为75.3%,高于桥下停车场的50.6%和路外停车场的32.3%;路侧停车泊位周转率为3.39次,高于桥下停车场的2.21次和路外停车场的1.13次;路侧停车高峰停放饱和度为0.98,高于桥下停车场的0.73和路外停车场的0.46。这主要有如下原因:一方面是路侧停车更为便捷,另一方面是调查的路侧停车点基本上不收费,而部分桥下和路外停车场要收费。

表12-14长沙市各类型公共停车场特征参数平均值对比表

收费状况上,收费与否一定程度上导致各类型之间停车利用程度差异较大,但对各类型内部停车利用的影响较小

通过对21处公共停车场停车特征的统计分析,收费与否一定程度上导致各类型之间停车利用程度的差异,如路侧停车基本不收费,一定程度上导致路侧停车泊位利用率高于桥下和路外停车场。

各类型内部停车利用状况与是否收费关联不大,主要与周边土地性质和开发强度相关。如

图12-11所示。

图12-11收费与非收费的泊位利用率状况对比图

道路等级上,路侧停车的利用状况与道路等级高低的关联不大

路侧停车的利用状况与道路等级高低的关联不大,而与其周边土地利用性质和开发强度、周边停车场利用

方便程度、周边路段禁停状况的关联更大。如

图12-12所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的路侧停车利用状况并无多大差异,与道路等级高低关联不大。

图12-12不同道路等级的泊位利用率状况对比图12.2.2车辆停放特征

12.2.2.1停车步行距离

根据调查,长沙市约80%车辆选择在距离目的地100米以内区域停放,如

表12-15所示:

表12-15长沙市停车步行距离分布表

停车步行距离普遍较短,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长沙市现有停车设施规划具有一定合理性,停车设施有较好的可达性,但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长沙市停车存在一定的随意性,车辆可以在目的地周围任意停放。

12.2.2.2停车考虑因素

停车考虑因素分停车步行到目的地距离、停放收费标准、停放安全性、违章处罚严格程度、其他因素等五个方面,按不同目的分为6大类,见

表12-16:

表12-16长沙市不同停车目的停车考虑因素调查情况表

(1)从总体上来看,安全性>便利性>费用>停车处罚

车辆停放时首要关心的问题是停放安全问题,约占一半;其次反映停车便利性指标——停车步行到目的地距离,占1/4;再次为停车收费状况,最后为违停处罚和其它素。如

图12-13所示:

图12-13停车考虑因素比重图

(2)细分各类停车目的

被调查人员中,上班族除了考虑停车安全因素外,次要考虑因素为停车收费标准,这与上班族频繁、长时间停放有关;

公务及就医人员次要考虑因素为停车步行距离,即为了更快更便捷办好事,停车越便利越好;

文体娱乐目的类型人员相比其他停车目的类型人员,最注重安全因素;

购物餐饮停车目的类型人员除考虑安全因素外,次要考虑因素为停车收费标准,停车便利度也是较次要考虑因素。

12.2.3停车意愿分析

为了解长沙市车主对停车场的现状满意程度及发展意愿,采取了抽样问卷调查的形式,一共选取了17个公共停车场,样本容量850条,有效回收693条,回收率高达81.5%。

根据统计分析,车主对停车现状满意程度较低,仅34.3%认为停车方便,仅19%完全满意当前的收费状况;针对停车发展意愿,44%选择公交车出行(当停车收费过高,且停车十分困难),95%的车主支持建立立体停车场,72%的车主会选择将车辆停放在边缘区域通过换乘地铁进入中心区,72%的车主支持适度减少中心区停车位供给并鼓励公共交通出行。

12.2.3.1停车现状满意程度

(1)停车方便程度

针对17个点“附近停车的方便程度”的询问,37.5%的车主选择不方便,28.2%认为一般,34.3%选择方便,超过1/3的人认为附近停车不方便。选择不方便的点主要为P6(曙光路社会停车场)、P9(定王台桥下停车场)、P17(湘春路路侧停车)、P18(湘江路路侧停车)、P19(曹家坡路路侧停车)和P20(书院路路侧停车),这些点主要分布在中心区商业较为发达或停车供应较为紧张的区域。

(2)收费满意程度

针对“对长沙市现在的收费状况是否满意”的询问,选择不满意的车主高达40.1%,满意的仅为19%,一般的为40.8%。表明长沙市现在的收费状况仍需改善优化、停车场的管理与服务水平仍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图12-14停车方便程度分布比重图图12-15停车收费满意度比重分布

12.2.3.2停车发展意愿

(1)停车困难时的出行选择

针对“若停车收费过高,且停车十分困难,您的出行选择是什么”的询问,44%的车主会选择公交出行,30%的车主会选择出租车,只有16%的车主基本不受停车收费及方便程度的影响,即使提高停车费用,也会按以往的习惯出行。

(2)立体停车场

针对“如果立体停车场能解决停车位供不应求的压力,并做到高效安全,您是否支持”的询问,近95%的车主选择支持,从侧面上反映对现状停车的不满,对未来高效安全停车的追求。

图12-16停车困难时的出行选择分布图图12-17立体停车场支持程度分布图

(3)P+R

针对“在长沙市政府计划在中心区边缘的地铁站设置大型停车场并予以一定的停车优惠政策,是否会接受

将车辆停放在边缘区域通过换乘地铁进入中心区”的询问,72%的车主选择接受,支持P+R,从侧面反映出对现状中心区的交通实况不满,期望以便捷的方式进出中心区。

(4)中心区适度限制停车、鼓励公交

针对“是否接受适度减少中心区停车位供给并鼓励公共交通出行”的询问,72%以上车主选择支持,反映出对中心区鼓励公共交通出行和适度限制停车策略的支持,也从侧面体现了对现状中心区交通状况的不满。

图12-18P+R的接受程度分布图图12-19中心区限制停车并鼓励公交的接受程度分布图

12.3 现状停车问题分析

12.3.1停车泊位规模不够

至2011年底,长沙市五区小客车约为48万辆,根据停车研究数据显示,城市总体停车泊位供给应该在小客车拥有量的1.2倍比较合适,由此计算长沙市区需要小客车停车泊位57.6万个左右,而事实上现状泊位数为33.3万个,合法停车位缺口达到24.3万,其中“一车一位”的拥车需求缺口约达16万。实际使用中,现状缺口中相当一部分是利用隐形停车位置停放,这部分车位未合法化也没有纳入停车泊位管理中来。

当前长沙市处于机动化快速发展时期,小汽车数量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0%以上,而配建车位数量却缓慢增加,加,配建车位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停车需求。按“一车一位”测算,2010年停车泊位缺口新增2.9万,2011年停车泊位缺口新增达7.2万个,按此发展趋势,长沙市拥车停车泊位缺口将越来越大,停车问题将日趋严重,具体如

图12-20所示。

12.3.2停车泊位结构失调

目前长沙市停车泊位以配建停车泊位为主,占总泊位数的95.1%,其次是社会公共停车泊位,仅占总数的2.9%,路侧临时停车占2.0%。城市合理的停车位结构是配建停车比例占80~85%,路侧临时停车比例占3~5%,路外公共停车场比例占10~15%,过少的路内和路外停车滋生大量的乱停乱放现象,停车管理难度加大,影响了道路功能的发挥。

图12-20近三年市五区报建车位与新增小汽车数量对比图图12-21长沙市现状停车结构图

12.3.3停车发展导向不尽合理

公共停车场发展停滞不前,缺乏政策引导和支持

尽管长沙市已经制定了多个停车管理政府规定、办法,但尚缺乏对公共停车场建设支持的停车场规划建设管理法规。由于停车矛盾一般集中在中心繁华地段,停车场建设拆迁难度和建设成本十分高,而停车场建设的主体不很明确,完全靠政府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同时由于停车场本身赢利能力弱,没有诸如税费减免,政策补贴,土地出让金减免等优惠政策出台的情况下,投资回报没有保障,导致社会资金缺乏投资动力。

另外,对停车场的开发模式缺乏灵活性,土地综合利用和高效利用的观念有所缺失,如立体停车库(平改立)、地下空间建地下停车场、利用自有用地和闲置空地改(扩)建公共停车场、鼓励建设超配建标准的车位作为公共停车设施等开发手段未大力推进。

路侧停车管理措施不尽合理

2011年底,长沙市区二环内全部主次干道将实施禁停管理措施。此措施不尽合理,主要原因:

①不利于充分利用道路资源,挖掘道路潜能。本次停车调查数据表明停车需求时间分布较为均衡,而道路流量时间分布不均,因此,在道路高峰时段禁停,充分保障机动车的通行空间,提高“动”的效率,在道路平峰时段(特别是夜间)部分路段允许停车,充分利用富余的道路空间,提高“静”的效率,最终通过实行分时段禁停实现道路空间利用的“错锋”,实现机动车动与静的平衡。

②易导致微循环不畅。主次干道的禁停虽然保障了干道的畅通,但易促使停车需求向背街小巷大量转移,导致微循环不畅,不利于整个道路系统的畅通和可达。

③易滋生乱停车现象。由于停车执法管理警力有限,很难实行持续性的全范围管理,“运动式”突击执法成为经常手段,易形成停车的侥幸心理,滋生乱停车现象。

④易加剧中心区停车难度。中心区停车需求量巨大,而现状停车特征表明路侧的停车效率>桥下>路外,

路侧的禁停将使停车效率和停车方便程度大打折扣。

⑤与上位规划和相关规范不相适应。《长沙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中将长沙市中心城区划分为I、II和III 类区,并针对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的策略和停车设施供应结构,二环内三一大道以南属于I类区,该区域由于改建困难,大幅提高配建车位非常困难,停车主要依靠社会公共停车场以及路侧停车来解决,因此路侧停车比例建议为8%;二环内三一大道以北属于II类区,路侧停车比例建议为5%。而现状路内临时停车仅占2.1%,难以实现上位规划的停车分区策略。另外,《城市道路路内停车泊位设置规范GA/T 850—2009》规定了城市道路路内汽车停车泊位设置的选址和设计,如机动车单侧道路满足高峰小时V/C<0.8以及其它条件,可占用机动车道设置停车泊位。

停车收费导向不尽合理

停车收费政策主要通过价格杠杆,制定不同的停车费率,调节停车位的使用和交通方式结构。现行的收费政策(《长沙市物价局关于加强和规范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管理的通知》)虽然有针对性的规范了停车收费的形式及标准,但仍存在如下问题:

①将停车区域划分为繁华拥堵区和其他区域,以求体现停车收费区域的差别化,但对繁华拥堵区的具体空间范围并无界定,易造成具体操作的不规范、不科学。

②在城市外围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车站应提供足量、低费用乃至免费的停车位,以鼓励人们换乘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进入中心区。现行的收费政策对“P+R”停车策略并无体现和支持。

③按现行的停车收费标准,路内停车每次12元,路外公共停车场每次8元,体现了路内停车收费高于路外的策略。但实际操作中,部分路内停车不收费或缺乏监管,致使多数停车者宁愿就近选择路内停车,停车产业难以培育,削弱了建设配建停车设施的内在动力,挫伤了投资停车场建设的积极性,大量路外公共停车泊位无法发挥作用。另外,路内路外停车人工收费大量采用取整方式,也就是路内停车10元,路外公共停车10元,并未体现差异化的收费策略。

④根据“对长沙市现在的收费状况是否满意”的调查询问,选择不满意的车主高达40.1%,满意的仅为19%,一般的为40.8%。表明长沙市现在的收费状况仍需改善优化、停车场的管理与服务水平仍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12.3.4停车管理不尽科学

管理机制上多头管理

在管理机制上,参与停车设施管理执行的部门较多,一些行政职能相互交叉,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缺乏协调统管,易造成“缺位”、“越位”等管理问题。如市交警支队管理路面停车,市城管局管理不按规定在人行道上停放(含临时停放)的机动车,区政府部门、街道社区管辖范围内的开放式社区及背街小巷、环线立交桥(高架桥)桥下停车场。

管理执法力度有待加强

对于违反管理法规,私自占用、改变停车场性质的单位处罚力度不够。对于车辆随意停放行为突出少数重点地区加强监管,部分道路以及夜间停车易成为管理忽略点和管理盲区。

管理手段相对落后

长沙市大量的路内、路外停车场均依靠人工收费管理,缺乏以信息化和智能化为支持的的停车诱导系统。管理手段的落后还造成部分停车者逃费欠费,或者应该收取的停车费落入少数不法者手中,甚至发生收费过程中争执斗殴等治安问题。

13规划梳理与经验借鉴

13.1 相关规划梳理及停车专项规划实施分析

13.1.1上位规划解读

13.1.1.1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2014年修订)

城市性质、经济、结构形态与规模

(1)城市性质

长沙是湖南省省会,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主要城市职能:

1)信息与交通中心。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奠定信息时代超常发展的基础,完善水、陆、空交通运输网络,

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交汇与交换,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2)商贸中心。着眼于发展成为中西部地区的商品流通中心,起到承东启西、南北转换的枢纽作用,加快

市场体系和物资商品集散的服务网络建设。

3)科教中心。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科教基础设施,逐步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建设,增强研究、创新和发展潜力,发挥科教中心城市的示范、带动和辐射功能。

4)文化中心。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底蕴,发挥历史文化名城优势,充分展示地方文化特色,通过优秀文化

带动,发展影视、新闻、出版、会展等文化产业,使之成为提高长沙知名度、拉动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5)综合服务中心。强化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职能,创造良好的城市景观形象,促进旅游服务业发展;同

时大力发展邮电通讯和信息产业,开拓融资市场、技术信息市场和相应的服务体系,增加城市的幅射与带动能力。

(2)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把长沙逐步建设成为我国中部地区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以实施高新技术带动和优秀文化带动为重点,将长沙建设成为繁荣的经济强市、开放的窗口城市、文明的现代都市和秀美的山水名市。2020年长沙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000亿元,市域总人口达到100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81%。

(3)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沿多条生长轴线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构筑“一轴两带多中心、一主两次多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

1)城市主体规划

规划强化综合服务功能,“退二进三”,改善环境质量,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商务中心和商业中心,使之成为集信息、金融、商务、行政办公于一体,环境优美、设施一流、高效集约的“极核”。

①二环线以内要有机疏散人口,外迁布局零散的工业企业,优化用地结构,增加绿地及公共设施用地,

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规划将展览馆路以南、人民路以北、车站路以西、湘江路以东的地域作为市级中心,集中布置城市金融、贸易、信息、商业、办公等公共服务设施。

②二环线以南规划以公共设施和居住用地为主,结合省政府新址的建设,建成现代化的省级行政管理中

心,并在原有文教科研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产业,逐步建成面向长株潭的井湾子文教科研区。

③二环线以东规划充分利用其区位和存量土地较多的优势,为旧城区人口外迁提供发展用地,并在圭塘

规划体育中心。

2)片区规划

①岳麓片区:在保护好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和其他自然山水体系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科研院校云集的有利

条件以及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先导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②星马片区:以星沙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隆平高科技园为依托,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规模,利用其

特有的对外交通优势,大力发展新型工业、高科技农业、航空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休闲产业。

3)组团规划

①暮云组团:利用其区位和资源优势,布局面向长株潭的旅游、商贸、体育等区域性公共设施。

②金霞组团:结合城市主体内货运码头和火车北站的搬迁,布局霞凝新港和捞霞货运站、编组站,成为

水运、公路、铁路的中转联运中心,并规划仓储用地、物流中心、循环工业基地。

③坪浦组团:主要为岳麓山大学城的远期发展用地以及与之配套的生活居住用地。同时发展教育研发和

休闲度假等功能。

④空港组团:依托黄花机场区域门户资源,打造以高端制造、高端服务、临空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基地。

⑤黄黎组团:依托高铁站和机场优势,发展商务办公、会议会展、文化娱乐和研发创新等功能。

4)城市规模

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629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629平方公里。

城市道路网布局、公共交通、对外交通规划

1)城市道路

建成以快速路为骨干、布局合理、功能明确的城市道路网络,进一步完善各级路网,提高道路网络化程度。

①构成“井字+环形”快速路系统,“井字形”快速路由纵向的雷锋大道-西二环-坪塘大道、中青路-东二

环-东二环南延线和横向的岳麓大道-三一大道、学士联络道-南二环-劳动东路构成。“环形”快速路由西三环、南三环及东延长线、北三环及东延长线、黄兴大道构成。规划形成“十八横十六纵”三十四条主要主干路,联系城市各片区。

②加快道路建设步伐,加大支路网密度,优化道路网络级配。规划城市道路网平均密度达到9公里/平方

公里,道路广场用地面积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4.3%,人均道路广场用地14.3平方米。

③城市道路系统坚持按科学合理、集约紧凑的原则建设,原则上新建快速路路幅控制宽度不大于60米,

主干路36~54米、次干路26~36米、支路18~30米,老城区内支路可适当降低红线标准。

④城市各组团之间至少有2条城市干路相联系。

⑤强化慢行交通系统在城市交通体系中的地位,倡导慢行交通出行,结合绿地、景观等系统布局慢行交

通系统,建立安全、舒适、连续的慢行交通环境。

⑥合理规划高速公路出入口及城市立交布局,保障道路立交用地。城市干路交叉口预留红线拓展空间,

以利于交叉口渠化组织。

2)公共交通

发展以地面公共交通为主体、快速大容量轨道交通为骨干,出租汽车为辅的多方位优势互补的综合客运交通体系。保障公共交通的公益属性。

①客运交通。公共交通以常规公交为主体,到2020年承担居民全日全方式出行总量的35%,轨道交通承

担公交客运量的40%。远景随着轨道交通的进一步完善,轨道交通承担公交客运量比例将进一步上升,达到50%。

②公交专用道。坚持公交优先,大力改善公共交通条件,在客流量大的地段规划公交专用车道或公交专

用道路,线路有桐梓坡路、营盘路、星沙大道、香樟路、韶山路、劳动路等。对于新建主要主干路均应考虑公交专用道设置要求。

③城市中心地区规划的公共交通线路网密度应达到3.5公里/平方公里。

④规划28处公交停车场,9处保养场。

3)静态交通设施

加大停车设施的规划建设力度,充分保障停车场库用地,同时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加强对各类停车设施的管理,提高泊位周转率。

配建停车场建设应严格按长沙市有关规定执行,并且禁止将配建的停车用地改作其他用途。

构建以配建停车场为主体、以社会公共停车场为补充、以路边停车场为辅的停车供应体系,针对不同地区实施差异化的配建及收费标准。依托轨道站点发展停车换乘(P+R)系统。

4)对外交通

规划建设成为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在以长沙为中心、半径100公里范围内,实现“1小时都市圈”目标,即长沙到益阳、湘乡、醴陵、湘阴等周边城市不超过1小时。

13.1.1.2长沙市综合交通规划

(1)核心发展模式

“两型”社会为长沙交通系统发展指出了明确方向,即大力发展铁路、轨道等符合低耗能、低排放要求的交通运输方式,综合航空、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形成区域综合运输网络,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构建高效的城市公共客运体系,积极主动应对快速城市化与机动化挑战,推动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

(2)交通发展目标

1)总目标

以城市土地、能源、环境为约束条件,面向区域,构建集约、环保、高效的生态型综合交通体系,以建设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为依托,打造中南地区交通枢纽及绿色公交都市。

2)中心城区交通发展目标

①交通方式结构

2020年中心城区居民全日出行中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35%,个体机动交通出行比例控制在25%以下,慢行交通出行比例40%,见下

表13-1。

表13-1交通方式引导目标

②公共交通目标

优先保证加快轨道交通、BRT系统的建设,加大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力度,构建多方式公共交通客运服务系统,满足市民多样化交通需求,确立公共交通的主体地位。

2020年中心城区核心区公共交通线网密度达到3.5km/km2,站点300米覆盖率达到80%以上;轨道交通承担公共交通客运量的比重达到40%。

③道路交通发展目标

建成功能完善、等级匹配、畅通、高效、安全的市区道路网络系统,道路网的运行状况维持在合理的水平。

中心城区道路网密度不低于8km/km2,快速路密度达到0.4km/km2,干路网密度达到3.5-4 km/km2。

④跨江交通目标

保障公交设施在资源约束断面的优先布置,强化公共交通的主导地位,保证通勤时段公共交通跨湘江、浏阳河等资源约束断面客运通道中分担率达到70%,轨道交通占公交比重达到60%。

⑤慢行交通发展目标

道路资源分配向慢行交通设施倾斜,主干路及以下等级的道路确保慢行交通的断面宽度,结合换乘枢纽及轨道站点周边用地开发打造慢行交通空间,构建舒适、宜人的慢行交通环境。次干路及以上等级的道路上实现机动车与自行车之间的物理隔离,保障自行车交通安全与通畅。

(3)交通发展战略

构建支撑区域及长沙城市发展的生态型综合交通体系是长沙交通未来发展的明确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核心在于如下两个方面:

着重构建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一体化整合区域交通,推动长沙与区域共同崛起;

转向轨道引导城市廊道式增长,遏制城市无序蔓延,实现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

1)综合交通枢纽战略

实施综合交通枢纽战略,强化与提升并举,将长沙打造为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推动长沙国际化及区域一体化进程。

紧抓高铁建设机遇,理顺国家级走廊布局

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借助高速铁路建设机遇,强化京广与沪昆国家级通道建设,拓展至成渝、海西等地区交通走廊,巩固中南交通枢纽地位。

构建空港-高铁高速复合枢纽,推动长沙国际化进程

加强黄花机场扶持力度及地区规划,与长沙南站联合构建空港-高铁高速复合枢纽,发挥强强联合优势,发展成为中南地区国际门户枢纽,成为长沙国际化进程的关键支撑及引导力量。

利用枢纽高效组织区域交通,推动交通内外一体化

依托城际站点、汽车站等对外交通枢纽高效组织“3+5”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及市域交通,与城市交通无缝衔接,推动实现交通内外一体化。

建立以枢纽为核心的城市公共交通组织模式,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以轨道站点为核心建立多方式综合换乘枢纽,逐步建立以枢纽为核心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组织模式。

2)轨道交通导向战略

引导城市沿轨道两侧扩展,呈现廊道式增长,为轨道交通组织客流提供有利条件,形成交通与土地开发的良性循环。

引导城市转变增长方式,遏制城市无序蔓延

彻底转变道路引导的城市扩展模式,实施轨道交通导向战略(TOD),推动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遏制城市蔓延式增长。

围绕轨道站点高密度开发,引导土地集约利用

道路主导的增长方式容易导致土地的均质开发,降低土地使用效率。实施轨道交通导向战略(TOD),围绕轨道站点进行圈层式开发,引导土地集约利用。

与慢行交通无缝衔接,打造“轨道+慢行”的交通出行方式

与轨道站点周边用地一体化规划实施,与周边配套设施相结合,实现轨道交通与慢行交通的无缝衔接,提高轨道交通吸引力,同时带动站点周边用地开发。

3)公交优先战略

确立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核心思想,建设高效率、集约化、低能耗、低污染的公共运输系统,保持公共交通竞争活力,支持与引导城市健康发展,建设公交都市。

重新确立公共交通行业的公益属性,理顺公交运营体制

从公交车辆、场站建设等各方面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确立公交行业的公益属性,科学设计公交运营体制,在建设、运营等设施独立层面逐步进行市场化探索。

保障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发展中的优先和主体地位

坚持公交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引导公交需求稳步增长,逐步优化公交出行结构。

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多层次公交网络

确立轨道交通在长沙公交网络中的骨干地位,加快发展轨道、BRT等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统,提升快速公交服务水平,最大力度发挥对城市用地扩展的导向作用。

保障公交设施用地和公交优先系统组织

保障公交发展用地需要,改善公交设施和运行条件,加大公共交通投资力度,培育公交枢纽,实施多类别的公交优先系统,优化与组织多层次的运输网络。

实施常规公共交通系统发展的升级策略

道路设施建设与使用向公共交通系统优先组织倾斜,培育城市客流走廊,升级建设快速公交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不断跟进与整合公共交通运输网络,以多层次、多方式、密切衔接的整体运输系统,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江苏省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导则

《江苏省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导则》 (征求意见稿) 江苏省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中心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9年9月15日

目录 第一部分文本大纲 (1) 一、总则 (1) 二、规划原则 (1) 三、规划目标 (1) 四、停车分区与规划策略 (2) 五、停车需求与供应分布预测 (2) 六、公共停车设施布局规划 (2) 七、建筑物配建停车标准 (2) 八、近期建设规划 (2) 九、规划实施的政策和措施 (3) 十、成果需要 (3) 第二部分编制技术指引 (4) 第一章现状调查与分析 (4) 第二章规划目标 (6) 第三章停车需求预测 (6)

第四章停车供应策略 (9) 第五章公共停车设施规划 (11) 第六章建筑物配建停车位标准 (14) 第七章城市停车设施近期建设规划 (16) 第八章规划实施的政策和措施 (16) 《江苏省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导则》 第一部分文本大纲 一、总则 1、编制目的 为指导全省各城市科学、合理地编制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切实有效地解决城市停车问题,结合江苏省实际,制定《江苏省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2、适用范围 本《导则》主要适用于城市停车设施专项规划的编制,对于交通枢纽、中心区、街道沿线的停车设施规划可参照执行。 3、规划年限和范围 规划年限和范围与城市总体规划一致,远期规划一般为20年左右,近期规划为3-5年,规划范围覆盖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 4、主要任务 在城市问题与症结分析基础上,制定停车设施规划目标,明确停车设施供应策略,预测停车设施需求和供应分布状况,确定近远期公共停

车设施规划的规模、布局和建筑物配建停车标准,并提出规划实施的政策和措施。 5、技术路线 明确规划理念、方法和过程。如果已经编制综合交通规划,要对综合交通规划提出的交通发展目标进行校核,并落实综合交通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如果没有编制综合交通规划,要补充交通发展目标和战略、车辆发展预测等内容。 二、规划原则 以城市停车设施资源科学、合理地配置来调控土地利用和交通发展为指导思想,坚持以规划促进形成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以规划落实公共交通优先和慢行交通友好发展,以规划引导停车设施市场化建设与经营等原则。 三、规划目标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明确近远期规划目标。近期规划目标宜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远期规划目标宜宏观和具有指导性。 四、停车分区与规划策略 依据城市综合交通发展战略,划定城市停车分区,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划定的交通分区相协调。 贯彻“供需统筹、以供定需”、“区域差别化”的基本理念,明确不同分区的停车设施供需关系、供应结构、管理与经营的规划策略。 五、停车需求与供应分布预测 预测近远期停车设施需求总量和分布,包括城市自备车位和公共车

河南省城市停车设施专项规划

河南省城市停车设施专项规划 编制纲要(试行) 第一部分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概述 一、项目编制背景 二、规划依据、年限、范围、目标 三、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四、规划主要内容 第二章城市停车设施现状及评价 分析停车设施供应与管理现状、停车设施使用特征、现状停车需求总量,对城市停车现状进行评价。 第三章停车分区与策略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结合人口和就业岗位分布、土地利用、交通政策、公共交通和道路交通供应情况,划定城市停车分区并制定各分区停车需求控制策略。

第四章停车设施需求预测 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用地布局、人口及就业岗位分布、城市车辆发展情况,预测城市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需求总量及分布状况,确定规划年停车设施需求量。 第五章机动车停车设施供应分布 确定路外机动车停车设施、路内机动车停车设施、建筑物配建停车设施三类停车设施的供应量,并进行总量平衡。确定不同分区的停车供应策略和停车设施供需关系,并预测各分区机动车停车设施供应量。 第六章路外机动车停车设施布局规划 确定城市各分区路外停车设施近、远期的供应量,提出城市路外停车设施总体布局规划方案及停车换乘系统(P &R)规划方案,预测P&R停车设施站点的泊位需求。 第七章路内机动车停车设施布局规划 确定路内停车的规划目标,制定禁止设置路内停车条件和允许设置路内停车条件,根据城市道路和交通量状况

选择需要设置路内停车的路段,并进行泊位设计和规模确定,最终提出城市路内停车设施布局规划方案。 第八章建筑物配建停车位标准 借鉴国内外城市的经验,结合城市发展现状,确定城市建筑物配建指标总体原则,制定各类建筑物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停车配建指标建议值并提出实施建议。 第九章非机动车停车规划 一、城市非机动车停车现状分析 对城市的非机动车停车现状进行分析,确定需要进行停车规划的重点区域。 二、非机动车停车场布局规划 根据非机动车停车需求总量及分布状况,确定非机动车停车场的布局和规模,提出城市停车设施总体布局规划方案。 第十章停车诱导信息系统规划

关于落实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建设及管理指导意见的实施工作方案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落实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建设及管理指导意见的实施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市建委呈报的《关于落实〈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建设及管理指导意见〉的实施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年十一月九日 关于落实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建设及管理指导意见的实施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住建部、公安部、国家发改委《关于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建设及管理的指导意见》(建城〔2010〕74号,以下简称意见)和省住建厅、公安厅、发改委、物价局四部门《关于转发〈意见〉的实施意见》(陕建发〔2010〕161号),结合我市目前机动车停车场建设管理工作的情况,特制定我市机动车停车设施规划建设及管理工作的实施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政府主导、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要求,以保障城市交通畅通有序、道路资源优化配置、群众出行方便、推动机动车停车产业发展为目的,把解决机动车停车难的问题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认真解决机动车停车场规划建设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二、总体目标 建立高效协调的机动车停车设施规划建设及管理机制;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推动机动车停车产业化的发展;完善机动车停车管理法规和收费价格机制,建立合理的收费机制;建立依法管理、规范服务的机动车停车管理体系。通过较短时间的发展和建设,形成城区机动车停车以配建停车为主、路外停车为辅、占道停车为补充、与城市整体交通系统相协调、供需和谐的静态交通格局。 近期着力做好规划编制、为建设机动车停车设施提供依据;加大鼓励政策,推动社会投资建设;整合全市机动车停车资源,为下一步开展特许经营奠定基础。 三、工作任务分解 (一)修编《西安市综合交通规划》。由市规划局牵头,以西安第四轮总体规划和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为依据,按照《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导则》的要求,组织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编制,要求2010年年底前拿出阶段性成果,规划编制完成并经专家技术评审及市政府审定后,报省住建厅批准实施。 (二)编制城市停车设施专项规划。由市规划局牵头,按照市政府158号专项会议纪要要求,结合我市地铁建设规划,在外围交通换乘枢纽以及城内机动车停车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规划一批公共机动车停车设施,并预留机动车停车用地。要求2010年年底前完成,上报市政府审定后,报省住建厅备案。 (三)加强建设项目机动车停车设施配建和监管。由市规划局牵头,结合我市实际,研究适度提高部分类型建设项目配建机动车停车场(库)标准的可行性。同时对新建、改扩建项目按规定需配建的机动车停车泊位数量进行严格把关,对泊位数量不达标的项目,不得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不予进行规划专项验收,项目不得交付使用;同时对配建机动车停车场挪作他用的项目,提出整改处罚意见,并于2010

汕头市中心城区停车场专项规划

汕头市中心城区停车场专项规划(草案) 2008-01-11 1. 项目概述 1.1 规划背景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日常出行对机动化的需求与日俱增,汕头市的机动车拥有量迅猛增长,截至2007年7月,全市共有机动车62.4万辆,其中汽车15.9万辆,摩托车46.3万辆。中心城区的机动车22.2万辆,其中汽车8.6万辆,汽车拥有率为62.3辆/千人;摩托车13.6万辆,拥有率为99.1辆/千人。机动车的普遍使用给城市交通带来巨大压力的同时,大量机动车辆的停放也给城市的环境和交通运行带来重大影响,停车乱、停车难的问题日益凸现,城市停车问题成了广大市民关注的焦点。 2006年11月,汕头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受汕头市规划局委托,承担“汕头市中心城区停车场专项规划”项目的编制。 城市停车的发展涉及到政策、规划、建设与管理等多方面因素,是一个系统的问题。因此城市停车供给的不足和问题的解决不能简单依靠增加供应来实现,必须结合城市和交通发展的需求,结合城市的特点和市情,全方位地考虑城市停车发展的策略与规划,实现动静交通的平衡发展,并与城市的土地利用发展形成高度协调的良性互动。本规划根据汕头市社会经济和交通发展要求而编制,其目的在于对汕头市停车问题提出系统的解决思路和方案。

1.2 规划范围和规划年限 规划范围:汕头市中心城区,总面积为443平方公里。 规划年限:近期2007年~2010年,远期2010年~2020年。 1.3 规划目标和规划原则 远期目标(2010~2020年): 分析城市未来的停车需求和需求的分布,根据城市土地利用的要求,对城市停车的发展和设施规划进行深入分析,制定城市停车发展策略,细化城市停车政策,完善城市建筑物配建标准;对停车设施进行合理规划和完善,提出系统的解决思路与方案。 通过合理的政策和指标控制,引导动静态交通的发展,为城市详细规划的修编提供指导。 近期目标(2007~2010年) 分析城市近期停车需求,通过对管理政策的优化、停车设施的梳理和重点地区社会公共停车场近期建设计划的落实,有效缓解城市的停车问题。 通过对现状的调查和分析,针对现状急需解决停车供求矛盾的热点地区,制订近期改善行动计划,提出相应的规划、管理措施,并针对特定地区制订具体实施方案。 规划原则 停车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停车系统的规划要体现交通支持和引导城市发展的作用,要成为城市交通政策和交通需求管理实现、促进城市用地发展,以及体现政府发展意图的重要手段。 停车设施规划要系统考虑汕头市城市停车的发展要求与环境,综合考虑城市停车政策、管理,以及设施建设等因素对城市停车发展和设施规划的影响。 城市停车发展应考虑城市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地特点,与不同城市区域发展要求和交通模式紧密协调。 停车规划应该在资源限制条件下进行,并成为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的重要组成和城市交通政策的重要体现。 远期目标是根据城市社会经济、总体规划和机动化水平等制定的,是通过若干近期建设目标实现的。停车系统的发展要符合城市机动化发展的不同阶段需求。

青岛市中心城区停车场专项规划

青岛市中心城区停车场专项规划 一、规划背景及编制过程 1、规划背景 随着城市化、机动化的快速发展,我市“停车难”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及广大市民普遍关注的问题,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有效缓解停车难问题已列入市委、市政府近几年的工作重点之一。我局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根据“泊位资源化、建设多元化、管理两元化、设施智能化”的停车场建设发展思路,编制了《青岛市中心城区停车场专项规划》。 2、编制过程 规划编制单位对中心城区约59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停车资源进行了普查,对各类停车位、实际停车数进行了实地调查,形成了现状停车资源调查分析研究专题报告,并对规划范围内的公共停车场进行了选址规划,形成了规划成果(包括文本、图则和说明书等)。 二、规划范围和年限

1、规划范围 本次停车场规划的范围为市内六区,面积为1408平方公里。由于停车问题突出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城市建设相对密集区,因此我们主要针对该区域进行了重点研究,包括市南、市北、李沧、黄岛、崂山中心区及城阳中心区,面积约590平方公里。 2、规划年限 规划年限为2011年—2020年,近期到2015年。 三、规划依据 1、规范及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 《停车场建设和管理暂行规定》; 住建部、公安部、国家发改委《关于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建城[2010]74号文; 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2、依据文件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上报稿); 《青岛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8-2020年)》; 《青岛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2年)》;

城市停车专项规划大纲(参考)

城市停车专项规划大纲(参考) 1.城市停车现状分析 1.1城市交通现状分析 从道路设施分布、公共交通设施分布、机动车发展状况等方面对城市交通现状进行总结。 1.2城市停车设施现状分析 通过交警、城管等部门提供的资料,对城市停车设施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归纳。 2.城市停车主要问题 2.1城市停车设施和使用特征调查 通过现场调研、问卷调查、互联网大数据等多种途径,研究停车设施的使用情况和使用者的特征。 2.2 城市停车设施实施情况评估 对调查数据进行梳理,通过车均泊位数、路内/路外泊位数比例等指标,对停车设施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2.3城市停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上位规划解读 3.1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解读 重点解读城市人口发展规模等指标和城市空间结构等规划理念。 3.2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解读 重点解读城市出行量预测、出行方式划分比例等指标。

4.城市停车发展战略 根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等上位规划提出的要求,以及现状调查发现的现实停车问题。结合其他城市经验,统筹考虑现状及未来停车供需关系,指定城市停车发展目标。 4.1国内外其他城市停车发展案例 4.2城市停车发展方向和目标 4.3城市停车管理原则和策略 5.停车分区发展策略 综合考虑人口、土地、交通等多种因素,合理划定停车分区,确定分区差别化的停车发展政策、停车设施供给和管理策略。 5.1城市停车分区划分的原则与方案 5.2差别化的分区停车发展政策和规划指引 5.3分区停车设施供给规划和供给策略 5.4分区停车收费和管理策略 6.建筑物配建停车位标准 结合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和停车分区发展策略,按照各类建筑物停车需求特征、区位特征的差异,确定不同分区、各种类型建筑物配建停车标准。 6.1现有建筑物停车位标准的问题分析 根据分区停车发展策略和城市交通发展要求,结合国内

停车场规划

停车场规划 停车设施布局规划 一.停车设施布置原则 停车设施规划应包括路外停车场(库)(建筑与住宅配建和各类专用的)、路边停车泊位的 总量配置其布局,不同地点或小区停车需求预测及供需关系分析。近期停车设施资源的 合理使用是个重点。 (1)无论是路外公共停车场(库)或路边停车场地布局都要尽可能与这些设施的停车需求 相适应。在商业、文化娱乐、交通集散中心地段,停车需求大,必须配置足够的停车设施 ,否则对交通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2)停车步行距离要适当。一般机动车停放点至目的地步行距离以200~400m为限度;自行 车则在50~100m为限。存车人都有讨厌步行太远的习惯,否则就会导致行动不便和交通管 理上的困难。据美国资料介绍以200m之内为宜,日本曾调查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平均步 行距离为167m。上海市1987年调查,步行距离距机动车停放地在300m以内占85%,距自行 车停放地200m以内为95%,应避免停车后穿越几条干线才能到达目的地的停车场(库)规 划。 (3)大城市的停车场分散布置比集中布置要好。对于过境交通车辆,则应在市外环路附近 (易于换乘地段)设置停车场。各种专用停车场应根据建筑类型按国家或地区规定的停车 车位标准采用停车楼或地下车库等形式解决。 (4)路外停车设施容量应占极大比重,应满足车辆拥有(自备车位)和车辆使用过程大部分 停车需求,与美、日以及我国香港(路外泊位占95%)相比,内地百万人口以上大都市路外 停车设施还相当落后,这应是规划建设之重点。 (5)各停车设施在设置时首先应考虑其近期的需求量和服务对象、另外还应考虑其周围 土地利用与道路交通状况,停车设施的设置应适当控制停车供需关系,保证停车设施被 充分利用,同时使道路交通与停放车拥挤状况保持在一个合适的允许水平,使停车容量 与路网交通容量保持平衡。 (6)停车设施的设置应配合公共交通站点的布置,包括公交首末站及待建的地铁车站, 使公共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之间顺利衔接。另外,设置停车设施还应与城市步行街和专 用道相结合。 (7)各停车设施应设置在大型公共建筑和设施附近,如客运枢纽、文体设施、商店、宾 馆饭店、公园和娱乐场所等。停车设施应方便出入和停驻,临近主干道,靠近次干道,并 尽量避免穿越道路。对于大型群众活动的广场、体育场等,应按分区就近布置的原则来 确定停车设施合理位置。 (8)为了避免造成主干道和交叉口交通组织的混乱,停车设施的出入口应尽量设在次干 道上,并尽可能远离交叉路口。容量为50辆以上的停车场,其出入口与主干道交叉口距 离应大于100米为宜,以免车辆进出频繁时,干扰主干道和交叉口的正常交通,同时也

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导则

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导则 住房城乡建设部 2015年9月

前 言 为科学推进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工作,合理配置停车资源,构建有序停车环境,合理引导交通需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关于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建设及管理的指导意见》,并与《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导则》等国家标准规范有效衔接,编制本导则。 导则提出了城市停车设施规划的目的、原则、主要内容、技术要点及编制程序,并明确了规划成果形式和要求。主要内容包括总则、工作阶段与要求、规划管理、规划内容、技术要点、成果要求,共六章。同时,为便于指导规划编制与管理实践,导则还包括三个附录,分别为停车普查指标计算方法、机动车出行车位需求预测方法、国内部分城市建筑物配建停车位标准。 导则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可在我部网站 https://www.doczj.com/doc/c45877333.html,下载。 主要起草单位: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交通工程技术中心。 导则由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负责技术解释。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目 录 1 总则 (1) 1.1. 规划目的与作用 (1) 1.2. 规划对象 (1) 1.3. 编制原则 (2) 1.4. 规划范围与期限 (2) 1.5. 规划实施策略 (2) 2 工作阶段与要求 (3) 2.1. 城市停车设施专项规划 (3) 2.2. 片区停车设施专项规划 (3) 3 规划管理 (4) 4 规划内容 (4) 4.1. 停车发展战略 (4) 4.2. 停车分区发展策略 (5) 4.3. 建筑物配建停车位标准 (5) 4.4. 城市公共停车场规划 (5) 4.5. 路内停车位设置要求 (6) 4.6. 片区停车综合改善方案 (6) 4.7. 停车管理政策 (6) 4.8. 近期实施计划 (7) 4.9.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7) 5 技术要点 (7) 5.1. 停车普查 (7) 5.2. 停车需求预测 (8) 5.3. 停车发展战略与目标 (9) 5.4. 停车分区发展策略 (10) 5.5. 停车供给总体策略 (10) 5.6. 建筑物分类与配建停车位标准 (11) 5.7. 城市公共停车场规划 (12) 5.8. 路内停车位设置要求 (12) 5.9. 片区停车综合改善方案 (12) 5.10. 停车产业化发展政策 (13) 5.11. 停车管理智能化信息化 (14) 6 成果要求 (14) 6.1. 成果形式 (14) 6.2. 规划文本 (14) 6.3. 规划说明书 (16) 6.4. 规划图纸 (16) 6.5. 基础资料汇编 (17) 附录一:停车普查指标计算方法 (18) 附录二:出行车位需求预测方法 (21) 附录三:国内部分城市建筑物配建停车位标准 (22)

探索城市公共停车资源利用的建议

探索城市公共停车资源利用的建议 为探索城市公共资源开发利用新机制,根据目前公共停车资源利用情况,探讨提出相关建议以加快城市公共停车设施建设及规范停车管理,缓解城市停车难和交通拥堵,改善城市停车状况,促进城市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一、公共停车位利用基本情况 (一)市城区停车泊位供需矛盾突出。据不完全统计,市主城区内小型客车停车需求约有 4.2万辆,停车泊位仅有2.6万余个,供需关系严重失衡,加之部分停车场点挪做它用,如嘉陵片区温州商场负一楼规划设计为地下停车场,却改为了超市。目前,老城人防工程已完工,由于步行街内不得停机动车辆,加之周边没有停车场点,步行街内各商户、住户无处停车,在步行街周边街道乱停放现象屡禁不止。(二)临停车位规划杂乱、不合理。目前一些临停车位规划占用城市人行道和无障碍通道,影响市民通行和安全,影响城市形象,同时人行道停车会导致车辆反复碾压人行道,致使人行道破损,增加维修费用和维修难度。对不该设置临停位的狭窄街道仍然设置临停位,增加道路通行负荷,导致本就交通堵塞的街道更加堵塞,严重影响城区交通枢纽和市民出行,特别是老城的小西街、大西街、政府街,东坝的文化街,南河的蜀门南路情况更为严重。 (三)地下停车场利用不足。对引导和宣传社会车辆进入

地下停车场停放不足,一些驾驶员交通法律意识淡薄,随意停放车辆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同时执法部门对违法停放车辆监督处罚力度不够,导致地上道路任意停放车辆,加上一些临时停车位规划不合理,有狭小街道不宜采用双向临停位的街道仍规划双向临车位,时常引起交通堵塞,地下停车场车位没有发挥很好的功效和分流作用。 (四)市城区部分小区外的公共停车泊位管理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市城区内道路机动车临时停放泊位由金牌停车管理服务有限公司经营管理,但以土地产权、用地界线为由,部分业主在市城区部分道路擅自设置机动车停车位并进行收费管理,市民时有投诉。如东坝恒星城小区周边,老城摩尔天成周边等。 二、公共停车位资源利用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主体,明确职责 1、政府成立城市公共停车位管理工作协调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市城区停车设施规划与建设的日常管理和协调工作。市属相关职能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配合做好市城区停车设施的规划建设与管理。 2、目前市城管执法局将市城区5969个临时占道停车泊位委托四川金牌停车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广元分公司管理,市城管执法局须加强主体管理责任严格对委托管理公司停车位服务管理进行监管,市城管执法局和市公安交警支队对人行道占道停车和车行道停车执法监督与违章处罚,加强联勤联动合作。

《聊城市城市停车设施专项规划(2016-2030年)》批后公布

《聊城市城市停车设施专项规划(2016-2030年)》 批后公布 该规划已于2017年11月1日获聊城市人民政府批复(聊政字 [2017]124号)。现予以批后公布。 一、项目名称 聊城市城市停车设施专项规划(2016-2030年) 二、规划依据 (1)《聊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 (2)《聊城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10-2020年) (3)《聊城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年) (4)《聊城市停车场建设和管理办法》 (5)《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导则》(2015) (6)《城市道路路内停车泊位设置规范》(GA/T850-2009) (7)《城市停车规划规范》(GB/T51149-2016) (8)《城市建设项目配建停车位规范》(DBJ4-070-2010) 三、规划范围与期限 规划范围:聊城市中心城区,与城市总体规划范围一致,总面 积386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用地205平方公里。公布稿

规划期限:近期2016-2020年,远期2021-2030年。 四、规划目标 近期以扩大停车设施供应为主,调控需求为辅。科学推进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建设及管理工作,停车供需矛盾在总体上有所缓解。 远期以停车需求管理和停车场建设并重,逐步形成与城市资源条件和土地利用相协调,与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可持续停车发展模式。 规划至2030年期末聊城市城市停车供应总量46.58万个泊位, 其中配建停车35.08万个泊位,路内停车5.47万个泊位,路外停车6.03万个泊位。 五、发展战略 规划形成以配建停车场为主体、社会公共停车场为辅助、路内停车为补充的区域差异化的停车供应体系。逐步建立合理的收费体制,健全管理机制,推动停车发展的社会化、产业化,实现聊城市城市停车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六、发展策略 策略一:停车设施供应分区化 聊城城区共划分为古城限制区、核心控制区、协调发展区、适度满足区四个分区。公布稿

毕节中心城区停车设施专项规划评价

毕节市中心城区停车设施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公众参与(第二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及环境保护部令第35号《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和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6]28号《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将《毕节市中心城区停车设施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规划概况 1、规划名称:毕节市中心城区停车设施专项规划 2、组织编制单位:毕节市城乡规划局 3、规划范围:与毕节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范围相一致,总体规划面积1129km2,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面积190km2。包含七星关城区、金海湖新区城区(含贵州毕节经济开发区)、大方县城区等各大片区。 4、规划期限:与毕节市中心城市总体规划的年限一致,近期:2016——2020年;远期:2021——2030年。 5、规划目的: 以城市交通战略为指导,制定停车发展战略、指导政策和地方性标准,理顺城市停车管理体制机制,促进城市停车体系协调发展;合理确定城市停车设施规模,切实落实公共停车场用地,大力推进公共停车场的建设,推动城市停车问题的解决。 6、规划目标: (1)合理确定城市停车设施规模,实现城市停车宏观总量的可控制性、规划管理的可操作性、分期建设的可行性; (2)以城市交通战略为指导,制定合理的停车发展策略(规划形成以配建停车为主,社会公共停车为辅,路内停车为补充的停车供给体系),理顺城市停车管理体制机制,促进城市停车体系协调发展; (3)近期重点落实公共停车场,提出近期改善对策,大力推动社会公共停车场的建设,缓解城市“停车难”的现状; (4)远期控制停车设施规模,预留公共停车设施用地。 7、规划停车分区:

公共停车场专项规划会议纪要

公共停车场专项规划会议 纪要 县人民医院综合大楼设计方案和县城区公共停车场专项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于9月29日下午在县城乡建设局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县城乡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县人民医院、县交通局、县交警大队及设计单位的领导和相关人员,会议由县城乡建设局副局长主持,与会人员对方案进行了认真评审,现形成会议纪要如下: 一、县人民医院综合大楼方案 1、总平面布置: ①、综合大楼的设计方案要对全院的功能、布局进行通盘考虑,建议做好县人民医院的总体规划。 ②、功能分区不完善,人流、车流组织不畅通。 ③、主入口应以原县人民医院临庐陵大道路入口为主,临路应设置一个次路口,以减少在临路设主路口带来的安全隐患。

④、地面停车位略显不足,建议设置地下停车场。 ⑤、路道路红线26米宽,建筑须退让红线3.5米以上,建议与南侧原住院楼平齐。 ⑥综合大楼与南、北侧建筑间距不足,应按《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导则》中有关要求进行控制,建筑间距不小于1:1以上。 2、单体建筑 ①、综合大楼的中间4层建筑以钢架形式为主,与整体和周边建筑风格不符,须调整设计。 ②、综合大楼中的7层建筑顶层采用玻璃材料,略失稳重。 ③、建筑形式略显单调,可适当多加些建筑元素,丰富建筑景观效果。 ④、建筑风格、色彩应与周边建筑相协调。 3、竖向:综合大楼临路段坡度和高差较大,须完善建筑竖向及道路竖向设计。 4、专项规划:完善道路、电力、排水、排污、绿化等配套设施专项规划。 二、县城区公共停车场专项规划方案

1、规划基准年以20XX年为准,人口数量须到公安等相关部门核实。 2、停车场包括路内公共停车场、路外社会公共停车场和配建公共停车场及其他停车场,都须考虑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的停车要求。 3、远期规划至2020年,对人口及机动车的增长量的预测,须根据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并参考其他较发达的城市进行合理的预测。 4、对今后建设的公园、宾馆、医院、学校、行政办公楼、居住区等制定明确的配建停车位的指标,以指导和规范城市停车场建设。 5、布点规划应重点考虑城市公共停车场,解决大型货车车辆的停车需求。 6、要搞好基础资料收集工作,进行现场调查和核实准确。

宁波市停车场规划建设和管理条例

宁波市停车场规划建设和管理条例 (2001年7月26日宁波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2001年11月2日浙江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批准 2011年8月31日宁波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修订 2011年9月30日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停车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改善停车状况,保障交通有序、安全和畅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城市和镇规划区停车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本条例所称停车场,是指供各类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放的露天或者室内场所。 停车场分为公共停车场和专用停车场。公共停车场,是指为社会车辆提供停车服务的场所,包括独立建设的公共停车场、建设工程配建公共停车场和道路停车泊位等;专用停车场,是指为本单位、本居住区车辆提供停车服务的场所,包括建设工程配建专用停车场、建筑区划内共有部位施划的停车位等。 第三条停车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应当遵循政府主导、统筹规划、配套建设、有效管理、方便群众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第四条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停车场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协调机制,决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做好相关工作。 第五条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停车场的规划管理工作。 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停车场的建设管理工作。 城市管理部门负责停车场的使用管理工作,参与停车场规划和建设工作。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参与停车场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 价格主管部门负责收费停车场的价格管理工作。 发展和改革、财政、税务、工商、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停车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 第二章规划管理

江苏省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导则

《省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导则》 (征求意见稿) 省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中心 (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9年9月15日

目录 第一部分文本大纲 (1) 一、总则 (1) 二、规划原则 (1) 三、规划目标 (1) 四、停车分区与规划策略 (2) 五、停车需求与供应分布预测 (2) 六、公共停车设施布局规划 (2) 七、建筑物配建停车标准 (2) 八、近期建设规划 (2) 九、规划实施的政策和措施 (3) 十、成果需要 (3) 第二部分编制技术指引 (4) 第一章现状调查与分析 (4) 第二章规划目标 (6) 第三章停车需求预测 (6) 第四章停车供应策略 (9) 第五章公共停车设施规划 (11) 第六章建筑物配建停车位标准 (14) 第七章城市停车设施近期建设规划 (16) 第八章规划实施的政策和措施 (16)

《省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导则》 第一部分文本大纲 一、总则 1、编制目的 为指导全省各城市科学、合理地编制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切实有效地解决城市停车问题,结合省实际,制定《省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2、适用围 本《导则》主要适用于城市停车设施专项规划的编制,对于交通枢纽、中心区、街道沿线的停车设施规划可参照执行。 3、规划年限和围 规划年限和围与城市总体规划一致,远期规划一般为20年左右,近期规划为3-5年,规划围覆盖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围。 4、主要任务 在城市问题与症结分析基础上,制定停车设施规划目标,明确停车设施供应策略,预测停车设施需求和供应分布状况,确定近远期公共停车设施规划的规模、布局和建筑物配建停车标准,并提出规划实施的政策和措施。 5、技术路线 明确规划理念、方法和过程。如果已经编制综合交通规划,要对综合交通规划提出的交通发展目标进行校核,并落实综合交通规划的强制

沧州市停车设施专项规划(20172030年)

沧州市停车设施专项规划(年) 文本 沧州市城乡规划局 沧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年月

项目名称:沧州市停车设施专项规划(年) 委托方:沧州市城乡规划局 承担方:沧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甲级 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建〕城规编第()院长:边健全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主管副院长:王中昌高级城市规划师 城乡规划编制技术专用章: 沧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员: 项目负责人:王中昌高级城市规划师 王绍煊城市规划师 项目组成员:边健全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王中昌高级城市规划师 南洪路高级城市规划师 王绍煊城市规划师 郭飞城市规划师 杨梅荣城市规划师 耿凌燕助理工程师 刘欣龙助理工程师 秦芳林助理工程师 鄢芮助理工程师 李建睿助理工程师 任秀婷助理工程师 王猛助理工程师

合作方:沧州市城乡规划局 项目组成员:杨万众副局长 满勇副调研员 周雅清城乡规划科科长 苏怀军市政规划科科长 乔广卷城乡规划科副科长 刘涛城乡规划科科员 徐颖城乡规划科科员 贺艳城乡规划科科员 梁丙周城乡规划科科员 高猛市政规划科科员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缓解愈发突出的停车问题,需要加快公共停车场建设,弥补公共服务的短板,增加有效停车设施供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城市停车规划规范》等有关规定,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指导思想 1、以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为前提,分区域满足停车需求,引导理性拥车和合理用车。 2、以停车设施布局引导动态交通分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系统。 3、优化停车供给,逐步形成“配建停车为主体、路外公共停车为辅助、路内停车为补充”的总体格局。 第三条城市规划区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中心城区范围,重点为中心城区核心区。其中: 中心城区面积为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核心区为朝阳街永济路黄河路千童大道围合区域,面积为平方公里。 第四条规划期限 本次专项规划为近远期规划,近期为—年,远期为年。 第二章停车发展趋势 第五条发展策略 、停车设施供应分区化 在停车设施的供给上,以城市停车需求现状为依据,细化分区,针对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的停车供给策略。 一类区为限制供应区,位于核心区,现状停车需求高,配建停车欠账严重,

上海市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2016-2020年)资料

上海市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 (2016-2020年) 2016年3月

目录 一、发展基础 (3) 二、需求预测 (7) (一)新能源汽车需求预测 (7) (二)充电服务总体要求 (7) (三)充电设施需求预测 (8) 三、指导思想与原则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基本原则 (9) 四、发展目标与配建标准 (12) (一)总体目标 (12) (二)分区域服务目标 (12) (三)分场所建设要求 (13) (四)公用充电设施建设目标 (15) 五、重点任务 (17) (一)加快建成充电设施网络体系 (17) (二)加快完善充电设施服务体系 (19) (三)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 (21) (四)进一步强化配套政策支撑保障 (22) 六、实施保障 (25)

前言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以下简称充电设施)包括充电桩、充电站、换电站等,是新型的城市基础设施,是推广应用电动汽车的基本保障。大力推进本市充电设施规划建设,是落实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建设“便捷、高效、绿色”综合交通体系的客观需要,是完善上海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方便人民群众生活、促进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 2013年3月,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制订的《上海市鼓励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发展暂行办法》(沪府办发〔2013〕19号),对本市充电设施建设和相关市场培育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2015年5月,经市政府同意,市交通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上海市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管理暂行规定》(沪交科[2015]553号),进一步促进了本市充电设施建设的有序发展。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3号)和《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发改能源[2015]1454号),按照《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编制提纲的通知》(国能电力[2015]447号)的相关要求,统筹考虑本市新能源汽车推

《云浮市中心城区停车场建设专项规划

《云浮市中心城区停车场建设专项规划 (2018-2035年)》听证会报告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基础〔2015〕1788号)、《加快城市停车场建设近期工作要点与任务分工》(发改基础〔2016〕159号)精神,以及《云浮市发展和改革局关于印发〈云浮市关于加强停车场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云发改资〔2016〕31号)要求,云浮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原云浮市城市综合管理局)组织编制了《云浮市中心城区停车场建设专项规划(2018-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为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透明度,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广东省重大行政决策听证规定》等法律法规规定,云浮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于2019年2月26日在云浮市兴云西路82号原市城市综合管理局二楼会议室举行了《规划》的听证会。现将听证会情况报告如下: 一、听证会组织的基本情况 根据《广东省重大行政决策听证规定》的有关规定,原云浮市城市综合管理局于2019年1月4日在城管局网站发出听证公告,公开接受听证报名,至2019年1月18日报名期限结束。通过相关单位推荐以及自愿报名的形式产生听证代表15人,其中政府部门代表11人,群众代表4人。《规划》听证会参加人员名单于1月24日在城

管局网站进行公示(公示期限为2019年1月25日-2月10日)。政府部门代表分别是:云城区人民政府委派代表玉杰芳、云安区人民政府委派代表曾志刚、云浮市发展和改革局代表黄泮池、云浮市规划编制委员会代表刘迪、云浮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代表刘金泉、云浮市公安局代表林创辉、云浮市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管理局代表吴文东、云浮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代表伦国伟、云浮市交通运输局代表关振波、云浮新区管委会代表傅灿星、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管委会代表陈向峰;4名群众代表分别是:云浮市云城区南山路冯月群、广东省云浮市云城区兴云西路谢权锋、云城街马岗社区兴云西路刘华章、云浮市云城区幸福里小区陈祖活。 本次听证会于2019年2月26日(星期二)上午9:00举行,听证会应到参会人员15人,实际到会13人。其中云浮新区管委会代表傅灿星、云浮市云城区南山路冯月群两名同志因事请假未能参加本次听证会,按照有关规定视为放弃本次听证权力。因此,参加本次听证会的人员最终为13人,符合《广东省重大行政决策听证规定》第十九条“不得少于8人”的规定,本次听证会合法有效。 本次听证会由云浮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冼南定同志主持,听证会先由主持人介绍听证会议程,宣布听证会纪律及注意事项;听证会的陈述人广东省建科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的唐峰高级工程师对《规划》的编制背景、依据及规划有关内容作介绍;会上13名听证代表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各抒己见,充分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和看法。对听证代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听证陈述人做了补充说明和解释。最后主持人就

区公共停车场建设和管理实施方案

XX区公共停车场建设和管理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着眼全区停车供需现状和趋势,以打造“畅通、整洁、有序”的市容环境为目标,采取提高配建停车位、增加公共停车场、用好用足存量车位等措施,加大市区公共停车场的建设和管理力度,因地制宜推进停车场规划建设,增加停车泊位供给,逐步缓解中心城区停车难问题。 (二)基本原则。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坚持规划统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坚持中心城区为重点,远近结合、重点突破;坚持综合协调、分工负责;坚持严格考核、强化监督。 (三)目标任务。建立“区级统筹、部门联动、街道负责”的工作体系。按照市级建设指标,编制我区公共停车场三年滚动建设计划及年度建设计划,并建立设施完备、管理有序的停车场管理系统。 二、工作范围 在XX区辖区范围内,尤其是二环内,在停车矛盾较大的区域,充分利用已建工程、待建土地、空闲土地、边角空

地等资源,科学合理设置公共停车场。本方案所称的公共停车场,是指符合规划修建的,向社会公众开放、满足公共停车需求的永久性、临时性、经营性等各类停车场,主要包括:(一)按照停车场专项规划相关要求,单独建设的专门提供停车场服务的公共停车场; (二)利用公共绿地、广场、道路等地下空间建设的公共停车场; (三)利用党政机关及学校、医院、居民区、商场自有用地建设的公共停车场; (四)对既有停车场进行扩容改造的公共停车场; (五)既有建筑在具备安全、消防、间距退让等条件的基础上,采取功能改造的形式改扩建的公共停车场; (六)经市政府或区政府批准建设的其他公共停车场。 三、停车场建设及管理任务分工 (一)区大建办是XX区公共停车场建设的牵头部门,统筹协调推进全区公共停车场建设,编制我区公共停车场三年滚动建设计划及年度建设计划,负责接受市级考核,争取市级奖补资金。区大建办在区公共停车场建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下达年度公共停车场建设任务,汇总、审核各街、镇、开发区上报的公共停车场建设项目。建立公共停车场建设调度机制,负责定期开展调度并将公共停车场建

最新公共停车场专项规划会议纪要

公共停车场专项规划会议纪要 县人民医院综合大楼设计方案和县城区公共停车场专项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于9月29日下午在县城乡建设局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县城乡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县人民医院、县交通局、县交警大队及设计单位的领导和相关人员,会议由县城乡建设局副局长主持,与会人员对方案进行了认真评审,现形成会议纪要如下: 一、县人民医院综合大楼方案 1、总平面布置: ①、综合大楼的设计方案要对全院的功能、布局进行通盘考虑,建议做好县人民医院的总体规划。 ②、功能分区不完善,人流、车流组织不畅通。 ③、主入口应以原县人民医院临庐陵大道路入口为主,临路应设置一个次路口,以减少在临路设主路口带来的安全隐患。 ④、地面停车位略显不足,建议设置地下停车场。 ⑤、路道路红线26米宽,建筑须退让红线3.5米以上,建议与南侧原住院楼平齐。 ⑥综合大楼与南、北侧建筑间距不足,应按《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导则》中有关要求进行控制,建筑间距不小于1:1以上。 2、单体建筑 ①、综合大楼的中间4层建筑以钢架形式为主,与整体和周边建筑风格不符,须调整设计。 ②、综合大楼中的7层建筑顶层采用玻璃材料,略失稳重。

③、建筑形式略显单调,可适当多加些建筑元素,丰富建筑景观效果。 ④、建筑风格、色彩应与周边建筑相协调。 3、竖向:综合大楼临路段坡度和高差较大,须完善建筑竖向及道路竖向设计。 4、专项规划:完善道路、电力、排水、排污、绿化等配套设施专项规划。 二、县城区公共停车场专项规划方案 1、规划基准年以2009年为准,人口数量须到公安等相关部门核实。 2、停车场包括路内公共停车场、路外社会公共停车场和配建公共停车场及其他停车场,都须考虑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的停车要求。 3、远期规划至2020年,对人口及机动车的增长量的预测,须根据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并参考其他较发达的城市进行合理的预测。 4、对今后建设的公园、宾馆、医院、学校、行政办公楼、居住区等制定明确的配建停车位的指标,以指导和规范城市停车场建设。 5、布点规划应重点考虑城市公共停车场,解决大型货车车辆的停车需求。 6、要搞好基础资料收集工作,进行现场调查和核实准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