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两极地区教案

两极地区教案

两极地区教案
两极地区教案

初中地理《两极地区》教学设计

广西贵港市覃塘区三里一中杨艺华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3.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4.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

(二)教学难点

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等

教具:多媒体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东西两半球地图。

提出问题:同学们,喜欢外出旅游考察吗如果我们一直往南或往北走最终会分别到达什么地方

学生探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讨论辨别:地球最南端、地球最北端;南极、北极;南极洲、北冰洋;南极地区、北极地区。

小结板书:第十章极地地区

二、讲授新课

假设提问:同学们,假如我们真要到两极地区旅游考察,那么,我们需要了解哪些有关问题呢

探讨小结: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讨论列举(教师注意启发或提示)交流后,教师评价概括大家的意见:

首先,需要知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

其次,需要了解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

第三,需要确定去两极地区考察的时间。

投影展示:课本P46图7-5-1“北极地区”和P47图7-5-2“南极地区”

读图分析,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1)图的中心点是什么地方(图——北极点;图——南极点)

(2)图中呈放射状的一系列直线表示什么线(经线)

(3)图中的每一条纬线是如何分布的(以极点为中心的一个个同心圆圈表示的是纬线,且越向中心,其纬度越高)

(4)图中的方向是如何确定的(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即图——内北外南,顺西逆东;图——内南外北,顺东逆西)

(5)地球的自转方向在图中应如何标注(图呈逆时针方向;图呈顺时针方向)

(6)东西经度是如何确定的(图——面向南,0°经线的右侧为东经度,左侧为西经度;图正好相反)

(7)在北(南)极点,每一个方向都指向哪里(在北极点每个方向都指向南;在南极点每个方向都指向北)

(8)找出北(南)极圈,说明北(南)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北极地区:位于地球最北端、北极圈°N)以北,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亚、欧、北美洲的陆地和岛屿的广大地区;南极地区: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南极圈°S)以南,包括南极大陆,以及周围的海洋的广大区域〕

(9)指出北(南)极地区跨越了多大的经度范围位于东半球还是西半球(均跨越了360个经度,位于东西两半球)

(10)说出北极地区中心大洋的名称,环绕南极大陆各大洋的名称。(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

讨论交流:请两位同学分别上台对每一个问题分别逐个边指图、边汇报,其他同学分别边补充,教师边点拨,进行全班交流研讨。

小结板书:教师在肯定、评价学生的讨论、交流活动表现后,重点强调两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并板书:

一、位置与范围

(1)南极地区——位于地球最南端,南极圈以南,中心南极大陆。

(2)北极地区——位于地球最北端,北极圈以北,中心北冰洋。

承转过渡:从以上对两极地区位置和范围的分析中可知,两极地区分别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和最北端,其纬度最高,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特点,必然对两极地区的气候、生物等自然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展示几幅有关两极地区冰雪世界的景观图片,感性认识两极地区的自然景观。

提出问题:同学们看了图片,两极地区的自然景观以什么颜色为永恒的基色(白色)与其他地区在景观上最显著的区别是什么(冰雪覆盖)

点拨板书:大家说得很对,白色是两极地区永恒的基色,这里形成了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独特的景观;雪的世界,冰的海洋,终年银装素裹,并板书:

二、地表形态—冰雪覆盖的地区

总结归纳,并板书:

1、海拔:2350米

2、显著的自然景观:冰山

3、冰层的厚度:2000多米

4、称号:冰雪高原

5、永恒的基色:白色

这样的特殊景观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寒冷的气候所致)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两极的气候吧!

实例感知:让学生说说学校所在地冬季的最低气温大约为多少度先有一个“冷”的意识。

建构想象:在我们的印象中,两极地区冰天雪地,气温很低,而且风大,究竟冷到何种程度,风有多大,让学生进入遐想,在头脑中构造出从未经历过的,但现实又存在的严寒景象。

指导阅读: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中以后,先让全班有声有色地朗读P46阅读材料“南极的大风”,然后指导B组学生阅读课文第2、3自然段,A组学生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

组织讨论:由感性——想象——理性,引导各组学生分别讨论交流,得出两极地区气候的特点:寒冷、少雨、多风。

比较小结: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P49思考题“南、北极地区气温比较”的数据,并与人体体温以及水的冰点来对比,突出极地地区环境的恶劣程度。然后

再让学生列举出南、北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和平均风速等数据进行比较,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尤其是气候状况)的异同,以及南极地区的环境更加恶劣。最后教师边小结、边板书:

2.气候特点

(1)南极地区:酷寒、干燥、烈风——地球上最冷的地区

(2)北极地区:终年冰封,但不如南极冷

活动与探究

简要说明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寒冷的原因。

提出问题:两极地区都是冰雪覆盖的寒冷世界,在这样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下有生命存在吗你能否说说两极地区的代表性动物分别是什么

分组讨论:先指导学生分组观察课本P49活动“北极景观”景观上的差异。再让各组1名同学模拟企鹅和北极熊作自我介绍。然后就两极地区各自的生物资源状况、极地地区寒冷的气候对当地生物造成的影响等问题展开讨论。最后各组选派1名代表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点拨板书:教师对学生讨论和交流的情况进行评价,适当点拨。使学生知道南极的企鹅和北极的北极熊也构成了极地地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理解环境对生物的进化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并板书:

3动物:企鹅——南极的主人

(北极)北极熊的故乡扩展探讨:

(1)南极地区降水很少,为什么会有巨厚的冰层

(2)南极很冷,人们却在岩层中发现煤,这是为什么

(3)一条锈迹斑斑的铁链固定在南极地区的旷野,会发生什么变化

三、反馈练习

单项选择题

1.有关南极洲的正确叙述是()。

A. 是世界上面积最小的洲,也是跨经度最广的洲

B. 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洲,也是纬度最高的洲

C. 南极洲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200毫米,冬长夏短

D. 南极洲虽然气候严寒,但仍有少量居民定居在这里

2. 世界上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是()。

A. 亚洲

B.南极洲

C.南美洲

D. 非洲

3.去南极洲进行科学考察的最佳时间是()。

A. 3 ——5月

B. 6——8月

C. 9——11月

D. 11月——3月

4.距离南极大陆最近的大洲是()。

A. 大洋洲

B. 非洲

C. 南美洲

D. 欧洲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7、8月是南极地区的暖季

B. 南极洲周围海域漂浮着大大小小的冰山

C. 南极洲全部位于南极圈内,是孤立于地球最南端的大洲

D. 南极洲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多的大洲

6.关于北极地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北极地区中心大洋是北冰洋 B. 北极地区周围环绕的是大洋

C. 企鹅是北极地区的象征

D. 北极地区中心大洋是太平洋

四、[课堂小结]投影展示下表,引导学生共同比较、归纳本节课知识要点。

五、板书设计

设计1 第五节极地地区

一、冰雪覆盖的大陆

1、位置与范围: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

2、独特的自然环境

3、极地科学考察

4、极地的保护

六、课堂教学反思:

在“两极地区”这节课的教学中,应贯穿给学生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通过学习,学生在知识方面有所收获,但学习方法的掌握更为重要回想这节课做得较好的地方有:

1、课前准备:两极地区位于地球的南北两端,都是冰雪覆盖的寒冷世界,自然条件特殊,对学生而言遥远而陌生,感觉神秘而好奇。因此,在课前请学生查找相关内容(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资源及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站等),为本节课作铺垫。课堂上主要采用读图分析和探究性讨论的教学形式。

2、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不仅关注学生个体,更关注群体的学习参与程度,注重参与面。

3、课件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七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在课件中我运用了大量图片,可爱的动物,美丽的城市、、直观的地图,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效果非常好。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些地方设计的还不够细致,如在方向的判断上,在地图上还存在一个距离远近的问题,要让学生注意一定要选择距离最近的两点来判断。总的来说,整堂课有些“赶”,学生讨论还是在老师设置的框内,思维得不到发挥和扩展,与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还有些差距。读图能力弱的学生在判断极地地区方向上还存一定的困难,还有待提高。

五、改进的方向:(1)认真研读课标和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充分利用地球仪、地理教学挂图等教具,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3)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大量图片和动画演示,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生动地掌握极地的基本知识及读图的技巧

《第十章 极地地区》教案

《第十章极地地区》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3、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4、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教学难点】 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教学突破】 1、分别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图,说明两极地区的位置。 2、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用经纬网辨别方向和周围的环境 3、利用两极地区气温图,区分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4.利用图片等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教学准备】 北极地区图、南极地区图、两极地区气温比较图、有关阅读资料、图片、课

件等。 【教学过程】 (一)冰雪覆盖的地区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是哪儿的景象?(播放极地区的景象录像) 总结: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去解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板书:两极地区。 2、两极地区都是被冰雪覆盖的地区,为什么呢?我们来揭示这一问题。 板书:冰雪覆盖的地区。 展示北极地区图和南极地区图。 请同学们从图中查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北极地区:位于北纬66.5º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围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南极地区:位于南纬66.5º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 3、引导:从纬度位置看,两极地区接受的热量多吗?试从这个方面解释两极地区冰雪覆盖的原因。(两极地区纬度高,太阳斜射,所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大部分地区冰雪终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盖着陆地和大洋。)总结:由于太阳斜射,两极地区气温很低。都有极昼、极夜现象,这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 4、南北极气温比较图。 读图对比一下两极的气温值,结合课本102页有关材料,探究:在两极地区不同的气温影响下,气候和自然景观会有什么差异?(南极气候:酷寒、干旱、大风。南极景观:厚厚的冰层,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库”。北极气候:气温高于南极,降水多于南极,风速小于南极。北极景象:终年冰封,冰雪天地。) 板书:纬度高,气温低,冰天雪地,南极酷寒、干旱、大风。 5、引导:尽管两极自然条件恶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图10.3和图10.4,

磁铁的两极教案

磁铁的两极教案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湛江市2016年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比赛 《磁铁的两极》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版本:教科版) 单位:南三区中心小学任教老师:何真祥 《磁铁的两极》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版本:教科版) 任教老师:南三中心小学何真祥 【教材说明】《磁铁的两极》是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三课。对于磁铁,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科学前概念,对磁铁的探究也比较感兴趣。《磁铁的两极》让学生在前两课的基础上进一步知道磁铁上有两极,以及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执教过程中,对教材作了一些改动,针对三年级的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了以“玩”为线的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发现问题、得出问题,对问题作出自己的假设等。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重视对实验数据的收集,以解决探究过程中疑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2、两个磁极接近,有时相互排斥,有时相互吸引。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做出假设性的解释。 2、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2、体验重复实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要注意收集数据,利用数据验证磁铁的两个磁极磁力最强。 【教学难点】 通过活动,认识到磁极间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不同的作用。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支架、大条磁铁、未标识条形磁铁、回形针、实验记录单等。 教师准备:支架、全套磁铁、钢珠、铁条、回形针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这是什么(出示条形磁铁) 2、这是一根条形磁铁,当然,这只是我们的猜测。谁能用一个实验证明它是磁铁(请生演示)表扬 3、实验证明,这是一条真正的磁铁。这位同学很厉害,懂得利用磁铁的磁力来证明。老师也很厉害,下面老师要做一个小魔术,把这根磁铁的磁力消除掉。想不想看 (魔术:铁球接触磁铁中间部分,吸不住。) 4、这是怎么回事呢 2、学生交流。(磁铁各处的磁力不一样) (教学意图:证明磁铁是复习前面内容,并在其中贯彻“科学论断要用事实证明”这一科学态度。利用魔术,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即假设。小朋友对磁铁已经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第十章极地地区快乐学案

极地地区第十章极地地区快乐学案2

(二)1.沿一条经线飞行,一直向北,能否回到出发点?说明什么问题? 2.沿一条纬线,一直向东(或西),能否回到原出发点?说明什么问题? (三)1.假如你们现在站在北极点,请你们依次告诉同学们,你们的正前方应该是什么方向?为什么? 2.要建一座四面向南的房子,你认为可能吗?可将在那里? 二. 1.读课本北极图图10.1: 1)北极地区是指哪个范围?(用红笔描出北极圈) 2)北极点所在的是洋还是陆?什么洋? 3)北冰洋四周有哪几个洲环绕? 2.读课本南极图图10.2: 1)南极地区是指哪个范围?(用红笔描出南极圈) 2)南极点所在的是洋还是陆?什么洲? 3)南极洲四周有哪几个洋环绕? 3.完成以下题目: 1).极地地区是指纬度高于南北纬______度的区域; 2).北极地区中心的大洋是__________; 3).南极地区的大洲是____________; 4).环绕南极地区的三个大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课文,播放南极影片,让学生从感性方面整体地认识南极洲。 思考问题: ①南极大陆与其他大陆在景观上最显著的区别是什么? ②南极厚厚的冰雪覆盖层能给我们人类带来什么资源呢? 讨论: ①如果南极冰川全部融化,世界将会怎样?我们的生活是否会受到影响? 6. 读图:“南极洲年平均气温图” “南极洲年平均降水量(二)经纬线的特点 看地球仪想象 3)大洋洲、非洲、南美洲 66.5 北冰洋 南极洲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大部分地方被冰雪覆盖,冰层平均厚度2000多米 )固体淡水资源 全世界的海平面将上升50 ~70米北京也将被海水淹没 6.气温:各月气温均在 -2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分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科学考察”和“极地保护在行动”三个标题,文中贯穿始末的主线是寒冷。寒冷是由于两极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正是由于极度严寒,使得两极都成了冰雪覆盖的地区,也因而造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资源,如冰川、动物等。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而这些又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对两极地区开展考察活动,而开展考察活动的前提是要各方和平利用、共同保护两极的生态环境。 由于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相对世界其他地区来说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也有重要的全球意义。因此,在进行《极地地区》的教学中也应该从这方面入手,突出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强调极地地区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因此,本节是对“人地和谐关系”主题的突出和升华,更是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宣传。突出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强调极地地区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从知识储备看,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从依赖到自主的过渡期,理性思维不断增强,已经初步具备分析和整合地图信息的能力,并且已经掌

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巧,如:图表、文字材料……能够利用已经学过的区域地理的知识,探寻出极地地区的区位因素。 从学习热情看,学生比较关注与这部分知识相关的地理现象,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差异和资源状况等基础知识;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通过读图识图培养学生灵活处理图片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新课程提倡课堂教学是动态的,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诱导学生,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以合作探究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努力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主线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另一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难点: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程标准】 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学习目标】 1.掌握宗教改革的背景、性质、影响。 2.牢记马丁·路德与加尔文宗教改革的主要思想主张、影响。 3.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重难点突破】 【预习自测】 1.1517年,德国威登堡大教堂门口张贴出《九十五条论纲》,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思想辩论。这场辩论的主题是 A.宗教的虚伪 B.灵魂自救的途径 C.权力的产生 D.生命的起源 2.德国学者韦伯发现在欧美的一些多宗教国家,“商界领袖和资本所有者,还有现代企业中的高级技术工人,特别是受过高等技术培训和商业培训的人员,绝大多数是新教徒”。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思想密切相关 A.人文主义 B.“因信称义” C.“先定论” D.理性主义 3.马丁·路德曾经说过:“信徒和上帝,犹如两个相爱的恋人,他们之间不需要第三者。”马丁·路德在此所说的“第三者”指的是( ) A.教皇教士 B.资产阶级C.广大民众 D.封建领主 4.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指出人要想灵魂得救必须依靠自己的虔诚信仰。其主张否定了( ) A.宗教神学的价值 B.世俗君主的作用 C.罗马教皇的权威 D.宗教仪式的意义 探究案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材料一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因信才能领受爱慕的。因此,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所需要的只是信,那么,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因任何行为。 ——马丁·路德《论基督徒的自由》(1)在灵魂得救的途径问题上,材料一持什么观点?此观点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 材料二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而宗教改革……享受到了“文艺复兴”所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影响……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 (宗教改革派)反抗由教会包办的信仰,回转头去,求之于《圣经》和良心……不承认罗马的教主,反对教权的政府。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人文主义传播的角度,分析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关系。 练习案 1.马丁·路德主张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主张在当时的效果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的平等 2.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A.倡导人的解放 B.否定基督教 C.宣扬《圣经》精神D.否定教皇地位3.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发生,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二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1挑战第一次 人教(新版)

《挑战第一次》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懂得我们要敢于挑战、敢于尝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指导学生在对故事、情境的思考当中领悟道理,在实践活动中强化行为。 3、知识目标: 使学生明白我们要敢于挑战和尝试,并懂得区分那些事情要大胆试,哪些事情不能试,那些事情要别人帮着才能试。 重点: 试着挑战新事物,在挑战中获得成长 难点: 要懂得判断哪些事情可以尝试、哪些事情不能尝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故事引入。师:想听故事吗?(播放故事《小马过河》) 师:小马第一次过河给你什么启发? 学生回答后,师总结:小马第一次过河磨面粉,遇到了困难,在妈妈的鼓励下接受了挑战,勇于尝试,最后获得成功。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说一说自己挑战的第一次。 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我的第一次。 (1)、先来看看书上小朋友的第一次。 生活中有很多第一次。第一次带来挑战,也带给我们成长与惊喜。我来说说我的第一次…… (2)、和同桌分享你第一次挑战的事情。 (3)、在挑战第一次的过程中,你是怎么想的? (4)、从自己的经历中,明白出了什么?

(5)、学生同桌说一说。 2、全班展示:我们大声来汇报,我们端坐认真听。 师:同学们真勇敢,有过那么多的第一次的经历。 师: 师小结:每个人的第一次不都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的成长有时也需要他人的鼓励与帮助,只要我们有信心恒心,就一定会做得越来越好! 3、我还想试。 (1)、师:请看大屏幕,这些孩子在干什么?那么孩子们,你们还想要尝试哪些新鲜的事呢? (2)、小小冒险家:我的冒险计划(分小组说一说,你还想尝试什么。)(3)、展示“我还想试……” (4)、可是,是不是所有的事情我们都能去尝试呢? 思考:在这些事中,哪些事可以去大胆尝试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必须由长辈带领帮助着做? 4、我们一起来挑战。 师:每个人都喜欢尝试新鲜事物,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就一起去挑战一下吧!(1)、做一做: 老师黑板上会出示一些词语,如果看到水果类的词语 请女生长起来,如果看到文具类的词语请男生站起来,明白了吗? (2)、摸一摸: 老师盒子里放了东西,是什么东西呢?有可能是很可爱的玩具,也有可能是很可怕的东西,敢来尝试吗?学生摸东西,师问:是什么?可怕吗?(很多事情没试之前觉得他神秘、可怕,试过之后也就觉得没什么了。) (3)、挑战我们的老师…… (三)、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挑战第一次 有信心、有恒心 自信、勇敢、

人教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学案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学案 【学习目标】 1.读极地地区地形图结合资料,说出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资源等。 2.运用图片、景观图及资料,知道极地地区独特的生物资源,归纳极地地区的环境特点。 3.结合资料,了解人类对极地地区从自然探险到科学考察的历程,认识极地科学考察和人类和平利用南极的意义。 4.通过搜集视频及图文资料,了解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意义,知道保护极地,人人有责。 【自主学习】 参照学习目标,自学教材,完成下列各题,把握本节基础知识。 一、独特的自然环境 1. 和合称极地地区。南极地区主要位于以南,包括及其周围的海域;北极地区主要位于以北,包括大部分及其周边的、、三大洲部分地区。 2.南极大陆素有“”之称,大部分地方覆盖着很厚的冰层,平均厚度达多米。 3.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可以用、、来概括。 4.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是,北极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动物是。 二、科学考察宝地 1.极地地区是自然资源的“大仓库”,地下埋藏着丰富的,地上 储存着大量的,海域及其沿岸栖息着无数的。 2.北极地区的主要矿产资源有、、等。 3.目前我国先后在南极地区建立的科学考察站有、、、等 四个。 三、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 针对南极地区的和平利用、科学考察、环境保护等,1959年12月,12个国家签订了《》;国际上也非常重视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1991年制定了《》

【互动探究】 任务1 读极地地区地形图结合资料,说出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资源等。 活动一:探究极地地区方向的判定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活动。 材料一:“极地地区俯视图” 南极地区北极地区 材料二:“极地地区俯视图”的判读方法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极地地区”俯视图的判读方法: (1)从北极上空看,地球逆时针方向自转;南极上空看,地球顺时针方向自转。 (2)特殊的经纬线。俯视图的中心是南极(或北极)点,其他纬线都是以南极点(或北极点)为中心的同心圆。图中的经线是以极点起点向外辐射的直线。离开南极点(或北极点)沿任何一条经线前进,都是向北(或向南)前进。除南极点和北极点以外,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任何地方都有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南极点是地球上的最南点,无论在哪个方位看,都是上北—上方指向北方;北极点是地球上的最北点,无论在哪个方位看,都是下南—下方指向南方。(3)东西经范围。从0°经线出发,沿着地球自转方向至180度经线是东经度的范围;从0°经线出发,逆着地球自转方向至180度经线是西经度的范围。 (4)东西方向的判断。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来确定,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为东方,逆着地球自转方向为西方。 1.自我突破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说出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通过活动,学会以极点为中心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能根据资料比较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注重读图,以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知识为主线的开放式课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地理、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 难点:运用地图在极地辨别方向 教学过程 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四个问题: 1、在南极地区,一条锈迹斑斑的铁链被放到户外后,一段时间后就变得光亮如新,为什么? 2、在南极地区,一块钢板从空中坠落能摔得粉碎,为什么? 3、在南极地区,各国科学考察站都把防火当作是性命攸关的大事,为什么? 4、为什么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冷? 出示北极的地图,认识周边的海洋和陆地。出示南极图,学生不但要认识到南极大陆的轮

廓象大象,而且要会辨认周边的海域。(顺口溜:脚太平洋,头顶大西洋,背靠印度洋),经度的分布(正十字位置),还有周围的陆地分布。 北极是陆包洋,南极是洋包陆。https://www.doczj.com/doc/c42824316.html, 结合相应的练习,巩固知识 1、阅读材料p94页《南极地区的大风》,学生得出南极地区风库的特点。 2、阅读课件极地气候资料:得出南极地区降水少的特点,称为白色荒漠。 3、阅读课件中七大洲海拔高度图,知道南极大陆是平均海拔最高的洲,称为冰雪高原大陆 4、课本活动p95:读图10.5,比较南北极气温,可知地球上最冷的地方是南极,称为地球的寒极。 教师引导并小结:南极地区是世界最冷的地方。进一步扩展解释南极比北极冷的原因(1)下垫面不一样,南极是陆地,北极是海洋。(2)南极海拔高。(3)南极被冰雪覆盖,对太阳光有很强的反射作用。(4)风大 情景对话:由学生和老师进行角色扮演,进行对话,由学生分析对话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教师在课间上相应指出四个科学考察站的地理位置和时间,特别要向学生提醒长城站在南极圈以外。分析建站时间和地理位置。从南极三个站的选址,也看出我国科学考察的技术越来越先进。补充我国2013年2月在南极建立的第四个科学考察站泰山站的相关资料。 问题:我国为什么要建立科学考察站?供学生思考,带入下一节课的内容。 学生对这四个问题很感兴趣,纷纷讨论,但老师要求学生不用急着马上回答,带着问题去听课 根据老师出示的课件图片,学生认识两极周围的陆地和海洋,认识到两极独特的地理位置 观看温度计上的几组数字,比较南北极的年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得出南极比北极寒冷很多的结论,小组交流并回答南极比北极寒冷的原因 学生参与企鹅妈妈和企鹅宝宝的情景对话 阅读课本p96资料,并在地图上圈出科学考察站的位置并比较不同(经纬度)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磁铁的两极教案

磁铁的两极教案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湛江市2016年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比赛 《磁铁的两极》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版本:教科版) 单位:南三区中心小学任教老师:何真祥 《磁铁的两极》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版本:教科版) 任教老师:南三中心小学何真祥 【教材说明】《磁铁的两极》是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三课。对于磁铁,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科学前概念,对磁铁的探究也比较感兴趣。《磁铁的两极》让学生在前两课的基础上进一步知道磁铁上有两极,以及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执教过程中,对教材作了一些改动,针对三年级的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了以“玩”为线的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发现问题、得出问题,对问题作出自己的假设等。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重视对实验数据的收集,以解决探究过程中疑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2、两个磁极接近,有时相互排斥,有时相互吸引。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做出假设性的解释。 2、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2、体验重复实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要注意收集数据,利用数据验证磁铁的两个磁极磁力最强。 【教学难点】 通过活动,认识到磁极间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不同的作用。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支架、大条磁铁、未标识条形磁铁、回形针、实验记录单等。 教师准备:支架、全套磁铁、钢珠、铁条、回形针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这是什么(出示条形磁铁) 2、这是一根条形磁铁,当然,这只是我们的猜测。谁能用一个实验证明它是磁铁(请生演示)表扬 3、实验证明,这是一条真正的磁铁。这位同学很厉害,懂得利用磁铁的磁力来证明。老师也很厉害,下面老师要做一个小魔术,把这根磁铁的磁力消除掉。想不想看? (魔术:铁球接触磁铁中间部分,吸不住。) 4、这是怎么回事呢? 2、学生交流。(磁铁各处的磁力不一样) (教学意图:证明磁铁是复习前面内容,并在其中贯彻“科学论断要用事实证明”这一科学态度。利用魔术,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即假设。小朋友对磁

陕西省宝鸡市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十章极地地区 【学习目标】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 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在空白图上能正确填出南极洲濒临的三大洋和相临较近的大洲,及目前我国两个南极科学考察站的位置及名称, 3.学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极地地区的范围;独特的自然环境;《南极条约》主要内容;在极地进行科学考察的意义。 难点:为什么南极地区平均气温比北极地区低得多;我国南极科考站的名称和位置。【课前准备】地图册、课本、填充图册 【学法指导】 1、认真阅读课本92—99页内容,了解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小组合作完成合作探究部分,用红笔做好疑难问题记录,以备讨论时做到有的放矢和高效。 【自主学习】——重点勾画,段落批注,图上圈填,对学互查 1、南极地区位于以南,包括以及周围的海域,即三大洋、、。北极地区位于以北,包括大部分及其周边的、、三洲部分地区。 2、南极地区是地球上________的地区,暖季是________到________;南极大陆素有________之称;南极洲是世界各大洲中海拔最________的一洲,陆面上冰层覆盖平均厚度________ 多米。 ________是该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它是南极大陆冰川________________入海形成的。 3、南极地区除严寒以外,又被称为地球上的“_________”和“_________”。 4、北极地区没有南极地区那么_________,但大部分地区也是_________。 5、代表南极地区的典型动物是__________,代表北极地区的典型动物是__________________。 6、人类是在极地地区的_________(暖季、寒季)进行科学考察活动的。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科学考察站有____________________,在北极地区建立的科学考察站有__________。 7、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和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提供了领域广阔的__________________。北极地区也有丰富的__________________等资源。 8、人类为什么要保护极地地区的环境?针对南极地区的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问题,1959年12月12个国家签订了 《》。 我的问题: 【探究与展示】秀我风采,透析重难点 1、P95活动1(答案填在书上图10.1和图10.2) 2、P95活动2(答案填在书上)可见地球上最冷的地方在。 2、P95活动3 南极地区北极地区 地理位置

(最新)地理七年级下册《极地地区》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一、课标解读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世界地区的课程内容有8 条,“极地地区” 可以承载以下2 条内容。1.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2.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基本形成了良好的读图习惯:从图中提取地理信息;运用地理的基本知识分析图中的地理事物等。但是本校学生的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和探究的习惯还不是很强,学习压力小,凭兴趣去听课学习。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极地地区开展科学考察的重要意义 4、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能力目标 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3、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4、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5、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的资源优势。 6、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 两极地区科考的意义。 (二)教学难点 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4、运用资料和图片,说出极地地区是科考宝地的原因 5、知道南北极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教学准备 图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是哪儿的景象?(播放极地区的景象录像) 总结: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去解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教学新授 两极地区都是被冰雪覆盖的地区,为什么呢?我们来揭示这一问题。板书:冰雪覆盖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姓名班级学号编号:013 面批 编者:韩孝圣审核:梁桂秋使用时间:2012年9月27日 【课程标准】 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课标解读】 1.掌握:西欧宗教改革——背景、进程、主要教派、历史意义 2.掌握:德国宗教改革、瑞士宗教改革 3.理解“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含义” 【课前预习案】 知识梳理课内探究案 一、历史背景 1、经济根源: 2、阶级条件: 3、思想条件: 4、客观因素(对象):天主教会是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5、直接原因(导火线): 二、宗教改革的内容 (一)1517年德意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1、改革内容: ①核心:学说,针对罗马教会宣扬的因行称义提出。具体内容。路德所说的“信”,是与生俱来的植根于人的内在经验中的东西,人们在内心世界中发现宗教。 意义:这一思想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②张贴《九十五条论纲》,宣称赎罪券的功效微不足道,每个基督徒只要内心真诚悔罪,就能得到赦免。 ③创立反对罗马教皇的新教;建立廉价教会;废除教阶制度;简化宗教仪式;神职人员可以结婚。 2、结果及意义: ①建立了不受罗马教皇管辖的新教会,用人文主义的宗教观挑战教皇的权威,严重冲击了天主教的神权统治。1、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继任后,颁布敕令:罗马天主教会系由上帝独自建立,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这体现了( ) A.教权高于王权B.王权与教权平等C.王权高于教权D.教权与王权互不干涉 2、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学说,针对的是教皇的因行称义,由此A.贬低了教会和教皇的作用 B.推翻了罗马教廷的统治地位 C.揭开了西欧宗教改革的序幕 D.树立了人文主义的宗教观念

两极地区教案(第一课时)

9.5 极地地区---冰封雪裹的世界(第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并能说出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读两极地区图,或使用地球仪和多媒体课件,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通过文字、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来认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对极地地区的认识,形成从现象出发探求本质的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教学难点】 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教学方法】 讨论法、读图分析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图片导入: 利用两极地区的不同图片,让学生去猜想在哪儿能拍到这样的照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性趣。 头脑风暴:同学们想一下,在这些地区还有哪些生物? 教师:我们生活的这颗星球,孕育万物,即使在极地那么恶劣的环境中,仍然生活着丰富的物种也给人类保留着丰富的资源和原始的

自然环境,让人如此向往却又难以靠近。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神奇的地区。 ◆冰雪覆盖的地区: 一、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的范围: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主学习,阅读P49的文字内容及P50的第一段文字内容,结合图9.41、图9.46,解决以下问题: (1)观察两副地图,并描绘南、北极圈,说出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所属纬度位置(高、中、低纬)。 (2)指图说出北极地区周围的大洲,环绕南极地区的大洋。 (3)北冰洋和南极洲是否就是我们所说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2、小组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点。 利用多媒体检测学习效果。 过渡:对两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的检测,看来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很好,那么在这地球的两端的自然环境是什么状况?有什么特殊性呢?我们大家一起再来学习一下两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二、两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1、阅读P50---P52的内容读图9.42---图9.45,学习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解决以下问题: (1)试着概括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 (2)根据图片说出极地动物名称,并尝试再说出几种。 (3)北极地区有人居住,为什么南极地区没有常住人口? 2、小组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点。 ◆课堂小结: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第十章极地地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陈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并能说出由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 2.初步学会综合分析气候、水、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形成的区域自然环境特殊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够根据两极的气温比较图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极地地区两幅图的内容为中心,将教材文字内容逐一落实到图上,将两幅图的各个自然要素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及对地理知识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教学难点 1.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3.两极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学生课前准备:自主预习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结合练习册知识结构题,地图册) 教学过程 教师出示地球仪。 提出问题:同学们,喜欢外出旅游考察吗?如果我们一直往南或往北走最终会分别到达什么地方? 学生探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讨论辨别:地球最南端、地球最北端;南极、北极;南极洲、北冰洋;南极地区、北极地区。 小结板书:第十章极地地区 [讲授新课] 假设提问:同学们,假如我们要随科学家到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那么,我们需要了解哪些有关问题呢? 探讨小结: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讨论列举(教师注意启发或提示)交流后,教师评价概括大家的意见: 首先,需要知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 其次,需要了解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 第三,需要确定去两极地区考察的时间。 第四,需要了解科学家考察的原因所在。 第五,需要了解在科考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92图10.1“南极地区”和P93图10.2“北极地区”

初一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极地地区》教案 极地地区 目标 1.了解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 2.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原因,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要求 1.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并且能够说出由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够根据两极的气温比较图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 3.感受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结构分析 本章内容共一节,分为“冰雪覆盖的地区”、“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三个标题。三个标题会使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逐渐深入。首先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集中体现在寒冷。正是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当地有特色的资源,如冰川、动物。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这个天然的实验室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但科学家和开发者的到来必然会打破这里的寂静,“极地地区应该如何开发、利用?科学家在考察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这片洁净的土地?”这是人们正在面临的严峻问题。三个问题一步步地深入,会使学生从知识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极地地区有全面的了解。 内容点析 1.关于极地地区特殊的位置。教材将读图的过程和对极地地区位置的理解渗透到了活动当中,首先通过这两幅图可以了解两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大致范围,这是理解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基础;第二,让学生明确环绕南极大陆的各大洋和北极地区中心的大洋,南极能够同时被三个大洋环绕,这是由其特殊位置决定的,同时海洋与陆地分布的不同,也是造成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极地地区尤其是极点,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因而会出现较为特殊的现象,问题3的安排即是让学生对此有一定的体会。由于是经线的交汇处,在极地地区还会出现时间等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极地地区的特殊位置,而这些恰恰是前面学习“地球和地图”时容易被学生忽略的问题。另外,还需要使学生明确北极和南极是两个点,而极区的范围则大致在极圈以内,这与平时的说法有出入。

【范文】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 课 件www.5yk https://www.doczj.com/doc/c42824316.html,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 知识目标:路德改革背景、原因、史实、历史意义;加尔文思想;认识加尔文教与后来西欧资产阶级革命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加尔文宗教思想及其鲜明资本主义特点 难点:认识加尔文宗教改革与后来西欧资本主义革命关系 导课:中世纪神学家教导人们,由于人类先祖亚当与夏娃偷吃了苹果而获罪,这桩原罪遗 传给他们所有的后代。由于人生来就有罪,所以人一生就要受苦,为了救赎自身罪孽,要 不断鞭打自己。以期找到通往天国的道路。中世纪的西欧,几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人们 从生到死都和天主教发生密切关系。教皇具有绝对权威。对宗教持怀疑态度的人,被称为 异端,要受宗教裁判所审判,受到鞭打甚至火刑。路德和加尔文就是那时的神学宗教异 端,最早站出来挑战天主教的权威。

一、宗教改革背景(即宗教改革开始于德国原因) 材料:⑴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伐善的趋势背向而驰。 ⑵中世纪西欧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行政治统一的障碍。 ⑶据估计,1521年教廷内部有XX多个神职可以用金钱买到。教会内部贿赂成风,教皇的选举与贿赂,争权夺利结成了不解之缘,几乎所有的教皇都是靠贿赂当选的。 ⑷文艺复兴唤醒了沉睡的人们,理性高于信仰的人文主义宗教观逐渐兴盛,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威开始受到挑战。 问:阅读上述材料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概括16c 宗教改革的背景? 生回答后,师概括: 、经济:德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发展 2、政治:天主教会的腐败及对德国的剥削阻碍资本主义发展(16世纪初,德国谚语“德国是教皇的奶牛。展示图片A、教皇拿着桶去挤一头很壮的奶牛的奶。B教皇任然拿着同样的桶挤比第一头奶牛瘦了的奶牛的奶。c教皇拿着同

两极地区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两极地区 教学目标: 1.两极地区的范围,在交通中的重要地位。2.两极地区的气候、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环境特征3.能够在地图上指出两极地区主要的陆地和海洋。 4.能够在南极、北极地图上辨别方向。5.能够分析南极、北极地区气候特点的形成原因及两极气候差别的原因。6.理解对南极、北极地区科学考察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主探究、回顾知识 学生阅读补充资料两极地区部分完成以下内容: 1.读南极洲简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分别是: A 洲, B 洲, C 大陆, D 洋, E 海峡, F 洋, G 洋,H 站, J 站,K 站。 2)从H站飞往J站最近距离的方向 是。 3)在图中绘出西风漂流 及极地东风带 2.读北极地区图,完成要求: 1)图中数码代表的地理事物分别是: ①大陆, ②岛, ③大陆, ④海峡, ⑤海峡。 2)⑥附近岛屿上建有我国科考 站。 ⑦是暖流,⑧是 寒流。 3)全球气候变暖对北冰洋地区的自然 环境将产生哪些影响? 二、合作探究、突破重点 读“南极洲年平均气温分布示意图”,回答1—4题。 1.仅从等温线的分布规律看,①等温线的数值可 能为(单位:℃)(c )

A.–15℃,–25℃B.–15℃,–35℃ C.–35℃,–25℃D.–35℃,–45℃ 2.南极洲的等温线大致呈同心圆状分布的主要影 响因素是( c ) A.地形 B.洋流C.太阳辐射D.大气环流 3.②地与③地之间的温差范围(T)为(d ) A.30 < T < 50 B.50 < T < 70 C.50 < T < 60 D.40 < T < 60 4.试解释南极大陆酷寒、烈风、干燥的气候特征的成因? 5.你认为南极比北极冷的原因有些哪些? 三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读我国北极黄河站(78°55′N,11°56′E) 所在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位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A、1000㎞ B、1200㎞ C、1400㎞ D、1600㎞ 2.距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最近的大陆地区是: A、北美大陆 B、亚洲大陆 C、欧 洲大陆 D、非洲大陆 3.关于北极黄河站、南极中山站 (69°22′S,76°23′E)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黄河站盛行东南风,中山站盛行东北风 B一年中,黄河站的极昼极夜时间短于中山站的极昼极夜时间 C.黄河站的区时比中山站的区时晚约4小时18分 D.黄河站位于中山站的西北方向 4.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海岸线曲折破碎,其主要成因是: A.海浪作用 B.流水作用 C.风力作用 D.冰川作用 5.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虽然地处高纬,但其冬季气温明显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其最主要的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1、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七年级地理的最后一课,是《世界地理》的终结篇章,包括“独特的地理环境”“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三个主题,其主旨是通过了解极地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理解两极地区是科学考察宝地,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通过近一年的地理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具备相应的知识背景,这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但对学生来讲,两极地区的许多自然地理特征是难以想象和理解的,而且知识点多,对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归纳分析能力的要求高,所以给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带来困难;又鉴于学生的认知面和身心发展的局限性,再加上课堂教学时间有限,面对教材提供的多角度的阅读资料,学生较难分析出内在成因。因此,本课通过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利用自主读图和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查找资料、辩论等方法来体验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极地区的位置(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和范围,能利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地图说出两极地区经纬度位置特点,能利用地图正确指出南极洲、北冰洋周围的大陆和大洋;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及差异,了解两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气候特征、冰雪世界); 3、了解两极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淡水、矿产、海洋生物等); 4、认识极地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 1、课前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初步了解两级地区的位置范围,在课堂合作交流中明确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 2、合作学习和问题情境驱动下激发学生求知欲,了解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和差异,在合作中学会简单分析两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极地地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训练并加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通过分工收集资料和课堂交流讨论,增强学生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意义,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了解我国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的状况,感受科学家不畏艰险,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 3、在小组合作活动中,促进小组凝聚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