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意识形态功能新论

意识形态功能新论

意识形态功能新论
意识形态功能新论

意识形态功能新论

——基于当代意识形态实践取向的新视阈

[摘要]伴随着全球化进程中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不断交流与融合,意识形态作为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认知图式的实践取向被赋予越来越重要的权重,基于当代意识形态实践取向的新视阈,意识形态正在或将会发挥着批判与建构、政治合法化、社会控制与反控制、规范生产与提高绩效、社会整合与主体构建等功能。

[关键词]意识形态;批判;建构;控制;整合

意识形态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领域,不同的时代强调意识形态不同的功能。无论人们在今天如何理解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作为精神现象发挥作用的历史,都要远长于它作为思想观念进入研究视阈的历史。这样,对于意识形态功能的研究,就越来越成为当代意识形态研究的一个切入点。从其功能上加以研究,比抽象地界定概念内涵,视野更为开阔,也更容易达成共识。因此,意识形态功能研究,对于我们正确理解意识形态的的本质、作用和发展规律,对于全面把握历史的规律性,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批判与建构功能

世界近代史上首次提出意识形态概念的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德斯杜特·特拉西。作为18世纪欧洲革命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启蒙运动的意识形态家们的目标是在理性的基础上自下而上的重建社会。因此,意识形态自产生之日起便具有认识论和社会学双重意义,具有批判与建构的双重功能,其认识论价值,实际上非单纯的认知,而是实践性的。华尔泽认为:“意识形态的第一个功能是提供认识的结构——亦即观念的公式,人即以此来认识、了解与解释这个世界。”[1]18在意识形态批判功能的定位上,康德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声称“现代尤为批判之时代,一切事物皆须受批判。宗教由于其神圣,法律由于其尊严,似能避免批判。但宗教法律亦正以此引致疑难而不能诚实之尊敬,盖理性惟对于能经受自由及公开之检讨者,始能与以诚实之尊敬”。[2]4马克思继承了康德黑格尔哲学的批判精神并对其加以革命的改造,以克服德国古典哲学以及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的非批判性。在马克思看来,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

岸世界的真理,因此对天国的批判应该转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与神学的批判要转化为对法和政治的批判;批判的目的不是教条式地预测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完成上述任务就需要将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结合起来。总体上说,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具有否定性的内涵,批判构成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维度。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最大流派,法兰克福学派继承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传统,将“批判”视为理论的力量之源和主要功能。法兰克福学派以批判与重建为主题,以启蒙精神、工具理性、大众文化、工业文明批判为核心,以非压抑性文明和交往合理性重建为目标,从而全方位展现了同资本主义势不两立的批判姿态。

二、政治合法化功能

“合法性是对被统治者与统治者关系的评价。它是政治权力和其遵从者证明自身合法性的过程。它是对统治权力的认可。”[3]1合法性涵盖两个方面:对于处于指挥—服从关系中的服从者来说,是一个对统治的认同问题,而对指挥者来说,则是一个统治的正当性问题。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基础一般包括三个方面:意识形态基础(政治权力从人们的认知、价值观、信仰等理念方面获得支持),制度基础(政治权力的获得和运作必须遵循宪政制度),绩效性基础(政治权力必须取得实际成就)。由于合法性主观层面的表征是“认可”、“赞同”和“社会满意”,因此意识形态上的运作对政治权威与合法性的获得具有重要的意义,由此马克思指出:“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4]100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意识形态运用于政治合法化的目的及其方式。马克斯·韦伯将人们对政治权力主观上的信仰作为合法性的重要基础,他所强调的三种合法性类型(传统型、超凡魅力型、法理型)的背后均可找到意识形态的支撑。哈贝马斯认为政治合法性只能从社会文化系统中去寻找。社会文化系统的发展,使得一套普遍有效的价值规范得以确立,从而保证了一种有效的群体认同,进而政治权力在民众中取得一种广泛的信仰、忠诚和支持。也正如波朗查斯所指出:“用政治结构和机构的合法性,我们可以标明它们对一种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关系:合法性里面特别包括占有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的政治影响。在分析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时,不能低估主要依靠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那些合法性的存在。”[5]246

三、社会控制与反控制功能

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在实施统治时,不仅使用实体性的工具,即通过制度和设施强力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而且使用观念性的工具,即通过意识形态从思想上制约和控制人民,同化被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消解人民的反抗意识,从而达到延续其统治的目的。列宁对此曾精辟地指出:“所有一切压迫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都需要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刽子手的职能,另一种是牧师的职能。刽子手的任务是镇压被压迫者的反抗和暴乱。牧师的使命是安慰被压迫者,给他们描绘一幅在保存阶级统治的条件下减少痛苦和牺牲的前景,从而使他们顺从这种统治,使他们放弃革命行动,打消他们的革命热情,破坏他们的革命决心。”[6]478

按照马克思“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的思想,毫无疑义,精神力量也只能通过精神力量去克服,意识形态必须也可以锻造为被统治阶级用来反击统治阶级控制和争取解放的有力工具。马克思曾充满豪情的宣告:“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朴素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4]15-16“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7]312列宁强调无产阶级意识的理论自觉,以反对经济主义和工联主义的自发性。卢卡奇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普遍的和必然的现象,物化意识就是这种现象在人们观念上的反映。无产阶级要冲破物化意识的束缚获得自身解放,就必须形成自觉的“阶级意识”。葛兰西认为:“一个社会集团的霸权地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即‘统治’和‘智识与道德的领导权’。……一个社会集团能够也必须在赢得政权之前开始行使‘领导权’(这就是赢得政权的首要条件之一);当它行使政权的时候,也必须继续以往的‘领导’。”[8]38他认为无产阶级要推翻资产阶级统治,首先要在资产阶级的市民社会中夺取文化——意识形态的领导权。阿尔都塞毫不留情地批评法国共产党以宣传代替理论研究的缺陷,指出法国工人虽有政治头脑,但“在历史上一贯缺少真正的理论素养”而显现出法兰西式的贫困,毫无疑问这将影响工人运动在法国

开展的性质和有效性。[9]3

四、规范生产与提高绩效功能

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作为西方宗教伦理学理论的代表作之一,着重论述了宗教观念(新教伦理)与隐藏在资本主义发展背后的心理内驱力——资本主义精神(合理主义)之间的生成关系。马克斯·韦伯提出了一个颇具启发性的观点:在任何一项重大事业的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尤为重要的是,这种精神力量一定与该项事业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联。新教伦理为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道德依托和价值导向就是有力的证明。对于西方现代资本主义而言,新教伦理发挥着道德规范的职能——为资本的生产经营者的意见、志趣、甚至心理状态编制道德程序。马克斯·韦伯认定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的孕育与发展离不开道德情感的支撑和依托,丹尼尔·贝尔则形象地指出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受到了“宗教冲动力”和“经济冲动力”的推动。[10]13不仅如此,马克思·韦伯还看到:以科技为动力的资本主义不再需要宗教禁欲主义的支持,追求财富的生产努力已渐渐推动宗教和伦理的意义而与纯粹世俗的情感结为一体,人们在财富的生活“牢笼”中心安理得,出现“专门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肝肠”的一切皆无情趣的迹象。[11]143对此丹尼尔·贝尔一针见血地指出:造成这种怪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资本主义精神中相互制约的两个基因只剩下了一个,即‘经济冲动力’。而另一个至关重要的抑制性因素——‘宗教冲动力’,已被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耗尽了能量。”[10]13

道格拉斯·诺斯在对经济学和经济史的分析中引入意识形态因素,认为意识形态是人们关于世界的一套认知和评判价值,意识形态的努力使个人和集体行为方式理性化。在许多场合,意识形态的作用在于使人们超越“机会主义”的短视,更为明智和富有远见地采取行动。成功的意识形态总是试图扩展人的理性,使他们在更长的预期中追求行为最优。同时“意识形态是种节约机制,通过它,人们认识了他们所处环境,并被一种‘世界观’导引,从而使决策过程简明化了”。[12]53因而大大降低制度安排的费用。“维持一个现存秩序的成本反而涉及对现存体制合理性的理解。在社会成员相信这个制度是公平的时候,由于个人不违反规则和不侵犯产权——甚至当私人的成本—收益计算会使这样的行为合算时——这一简单的事实,规则和产权的执行

费用就会大量减少。”[12]59

五、社会整合与主体构建功能

市民社会的历史往往是支离破碎的,克服社会的分散离心趋向需要借助于社会整合机制。社会整合的心理基础是社会认同,认同感的形成受下述因素的支配:社会分工状态下拥有相似的境遇和物质利益关系;归属于共同的文化,具有相同的道德理想和人生信念。意识形态兼有了上述两种因素而成为社会整合的重要手段。葛兰西在谈到意识形态的社会作用时,把它叫做“社会水泥”或“社会胶合剂”,意识形态通过制造“共同利益”的幻象,把社会成员联合到一起并提供集体共有的价值观与规范,从而成功地稳定或变更社会。“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4]100在这里马克思为我们展示了历时性的社会整合:通过对共同利益的强调来整合各种分散的受压迫力量,共同反对统治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的新阶级借助自然化和普遍化等方式,以“利益一致”的意识形态宣传掩盖自己的特殊利益,通过制造权威性的偶像诱导社会服从,从而实现共时性的社会整合。但是,“它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它的利益在开始时的确同其余一切非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还有更多的联系,在当时存在的那些关系的压力下还不能够发展为特殊阶级的特殊利益。”[4]100华尔泽认为:意识形态的功能之一就是作为处理整合冲突的工具,“在个人的层次上,意识形态帮助个人解决生活中的冲突,因为它整合生活中的各个不同层面(角色)而使生活圆满。在社会(与团体)中,意识形态形成成员间的共同利益与目标之核心,促使他们使用共同的方法来表现与追求其利益与目标。所有的社会(与团体)都不仅需要控制冲突,而且需要其成员间的政治整合。”[1]20-21

社会整合的目标之一就是规范社会成员特别是新生代的思想与行为,以期与现存的社会秩序相协调。阿尔都塞认为“我首先提出的是:所有意识形态都是通过主体这个范畴发挥功能,把具体的个人呼唤或传唤为具体的主体”。“主体之所以是构成所有意识形态的基本范围,只是因为所有意识形态的功能(这种功能定义了意识形态的本身)就在于把具体的个人‘构成’为主体。”而“人生来就是意识形态的

动物”。[13]361-364在阿尔都塞看来,“更科学的说法就是,劳动力的再生产不仅要求再生产出劳动力的技能,同时还要求再生产出劳动力对现存秩序的各种规范的服从,即一方面为工人们再生产出对于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服从,另一方面为从事剥削和镇压的当事人再生产出正确运用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能力,以便他们也能‘用词句’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做准备。”[13]325正是借助于意识形态及其物质载体——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适合于统治制度的个体才得以塑造成型。

参考文献:

[1][美]恩格尔.意识形态与现代政治[M].张名贵,译.台北:台北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87.

[2][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蓝公武,译.北京:设备印书馆,1960.

[3][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M].佟心平,王远飞,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希]波郞查斯.政治权力和社会阶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6]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意]安东尼·葛兰西.狱中札记[M].陈越,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9][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杜章智,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0][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11][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阎克文,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 [12][美]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3][法]路易?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M].陈越,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On the Ideology Function

——based on the practice orientation of Contemporary Ideology -- the new visual threshold

Li Bin

(Philosophy Department,Hainan provincial Party school, Hainan Haikou 571100 )

Abstract: Accompanying with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world culture exchanges and fusion, ideology as the people's way of thinking and cognitive schema practice orientation is given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weight, based on the contemporary ideological practice oriented new perspective, the ideology is or will play a critical and constructive, legalization of politics, social control, standardize the production and performance, social integr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main body function.

Key words: Ideology; criticism; construction control; integration;

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Social Ideology) 什么是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社会意识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和表述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为宗教,为哲学(包括政治法律观点和道德),为文学,为艺术。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 恐惧创造神。现代宗教的根源就是对资本盲目势力的恐惧。这种势力确实是盲目的,因为人民群众不能预见到它。因为它使无产者和小业主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能遭到“突如其来的”、“出人意料的”、“偶然发生的”破产和毁灭,使他们变成乞丐,变成穷光蛋,变成娼妓,甚至活活饿死。资本主义社会造成的压抑、灾难、残酷的折磨,是现代宗教的社会根源。马克思指出:“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宗教决不会自行消亡。宗教的消亡需要唯物主义无神论的长期战斗。 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中世纪把意识形态中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它们成为神学中的科目。因此,当时任何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都不得不采取神学的形式。对于完全受宗教影响的群众的感情来说,要掀起巨大的风暴,就必须让群众的切身利益披上宗教的外衣出现。汉末的黄巾起义、北宋的方腊起义、元朝的红巾军起义、清朝的白莲教起义,都是披上宗教外衣的。德国的农民战争也是如此。 哲学这门学问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变化。旧哲学被称为科学的科学,它包罗着关于世界的知识,并以自己代替一切科学。各种具体科学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结束了旧哲学的时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前的旧哲学不同,它不是站在其他科学之上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物质第一性和意识第二性的学说,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的最一般的发展规律的学说,是科学认识和革命改造的武器。政治、法律观点和道德学说也是哲学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答复不同,哲学阵营就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凡是主张存在是第一性、思维是第二性的为唯物主义哲学。与此相反的,则为唯心主义哲学。

礼仪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功能

礼仪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功能 文化产品不但能满足消费者个人的精神需求,还能通过其精神价值的影响力对文化消费者的思想观点、价值立场、人生态度、情感取向、世界观等产生影响,因而具有意识形态的特点,能发挥一定的意识形态功能。礼仪文化产业是礼仪文化走向市场经济的产物,具有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双重属性。它不仅能在经济领域产生巨大经济效益,而且可能在思想文化领域里以批量化生产的文化产品、广泛的文化服务,潜移默化地改变文化产品生产国和文化产品输出国广大民众的文化心态、知识结构乃至世界观,成为文化产品输出国对内对外的政治宣传、意识形态的载体,这正是文化产业有别于普通产业的特殊功能。这也要求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要注重其经济效益,还要注重其社会效益。礼仪文化产业这一特殊功能的实现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精神的传承性与影响力。文化产品在生产、消费过程中,其包含的精神因素得以传承,并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心态、知识结构乃至世界观。礼仪文化产品具有礼仪精神和物质二重属性。一方面,它作为物质形态,具有物质属性,通过市场传播,成为商品;另一方面,它是思想感情产品,精神属性构成其本质属性。礼仪文化产品真、

善、美的内涵能够使人们从中获得知识、技能、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礼仪文化产品所蕴涵的思想、知识、精神、情趣等,最终会转化为消费者的思想观念,从而影响人的行为、作用于社会并形成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 第二,防御文化殖民、保障民族文化安全。随着文化产业全球化发展,文化产业强国通过文化产业的经济渗透实现其文化渗透,大肆宣扬其世界观、价值观。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也是各国经济文化相互交融的过程。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电影、广播、电视、网络等视听传媒在全球迅速普及,各种价值观、道德观等自由快捷地跨国界传播,推动了全球不同文化的相互吸收和融合,同时发达国家也凭借其强大的传媒优势,凭借其涵盖全球的通讯网络跨国公司,轻而易举地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有选择的信息输出,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信息控制。美国历来把文化作为维护其世界霸权的软力量,不遗余力地在全球推销其文化产品和文化价值观,对他国实施“文化侵略”、“文化殖民”。在全球化浪潮中,国家一方面要重视传统文化保护,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另一方面又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注重对外来文化产品的政治意识形态的甄别。 欧盟和加拿大等国都制定了各自的文化产业或媒介产业发展计划,以增进民族和地区身份认同、保护传统文化为

修改:2012122003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特征与功能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特征与功能 这是一个客户让写的文章,最后写完不给钱,传上来大家分享。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 (一)意识形态的概念 意识形态是不仅是政治学用词,而且也是哲学用词,随着人们对哲学的深入研究,对意识形势的概念研究也日益增多,但是目前对意识形态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与认识。法国著名的思想家特拉西首次提出意识形态,他阐述了意识形态的要素,也就是说“真正的意识科学一定不能从任何假定或固定的概念出发,而是必须要从、也只能从可以被确定的东西出发。”①英国的百科全书将意识形态归为政治范畴体系,认为意识形态是为理性的统治奠定思想基础。“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意识形态的研究主要有:马尔库塞对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作了整体批判,把发达工业社会称为“单向度的社会”,把人称作“单向度的人”,把单向度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②弗洛姆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意识形态,认为它具有“社会性格”和“社会无意识”,认为从前的意识形态是“纯粹的幻想”,没有革命精神,是束缚人们思想的锁链,阿尔都塞提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理论,以确保资本主义关系的再生产。③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中指出意识形态与科学之间存在一条鸿沟,意识形态经过质的飞跃才能到科学状态。 俞吾金认为意识形态是指不同阶段社会的不同产物,是基于经济基础的政治和法律思想,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观念的总和,其根本的特征是用幻想的联系取代并掩蔽现实的联系。”④邢责思认为意识形态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反映。郑永廷认为意识形态是一定阶级或集团的价值和行为准则,是反映这一阶级或集团利益的思想体系。 ①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期,第2页。 ②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1964年。 ③弗洛姆:《超越幻想的锁链》,1965年 ④

意识形态与文化批评

意识形态与文化批评 ——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漫谈 一、意识形态 在当代中国语境中,“意识形态”多被当作某一阶级(政党)的政治思想观念或倾向来使用,以至于不少人总是将意识形态与政治观念混为一谈,却很少关注这一概念所依附的哲学史框架和社会文化语境。“意识形态”(ideology)一词在今天更多地与贬义(如神秘化、虚幻或欺骗)相关联,但它最初是作为启蒙主义理想中的一个重要的科学理性概念被提出来的。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思想家托拉西(Destutt de Tracy,1754-1836)是第一个把“意识形态”(ideologie)概念引入西方哲学史的人,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观念学”,即通过对观念进行唯物的、科学的精确描绘和研究而得到的知识。后来由于拿破仑将托拉西们污蔑地称之为“意识形态家(ideologue)”,才使这一概念蒙上了虚假、空洞的意涵。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对于意识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探讨,揭示出这些意识形式对现实世界的异化和对主体的虚伪教化,这对“意识形态”涵义的转折产生了重要影响。随后的费尔巴哈对宗教这种最具异化特征的意识形式进行的彻底批判,都为人们揭示意识形态的社会根源提供了自信心和思想条件。 真正对意识形态概念发生革命性影响的人是马克思。他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1],昭示出马克思主义

探讨意识形态的两条理论途径。一条是通过理性批判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科学研究,最终发展成《资本论》那样的经济学-哲学专著;另一条则是通过对既有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批判,创立新的意识形态观,以指导无产者进行工人运动或暴动的政治行动实践;前者更重视意识形态的真假认识价值,后者更注重意识形态的社会改造效果。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与马克思对社会结构的看法紧密相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将“一般意识形态”看成是某种社会为维持自己的存在和运转所必然带来的社会现象,属于“观念上层建筑”,是我们应该揭穿和批判的幻象。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意识形态的内容被具体化,指的是创建于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之上的各种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随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建立和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日益深入,马克思不再将意识形态简单看成带有贬义色彩的虚假(歪曲)幻象,而更重视从唯物史观为意识形态定位,更重视揭示构成意识形态虚假性或歪曲性的社会关系根源。换句话说,就是不再纠缠于对意识形态想象是否真实的追究和批判,而更加重视揭露和消灭造成意识形态虚伪性的真实(物质)条件。马克思不但地揭示了意识形态生成和运作得以依赖的社会物质关系,而且进一步揭示了居于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为使自己的存在更具合法性而采用的种种话语策略和隐蔽手法。 马克思之后的革命哲学家列宁、卢卡奇、葛兰西等人以及法兰克福学派和法国的阿尔都塞也从不同程度发展了意识形态理论。出于建立新政权的需要,列宁开始将意识形态理解为描述性的概念(有别于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否定性批判观念),将意识形态看作配合阶级专政的附带内容,并将意识形态实践工作正式纳入到新社会制度的建设当中。而葛兰西却发现,意识形态在西欧社会远比列宁所

第八章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

第八章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 一、政治文化的功能 1、影响社会政治体系,任何社会的政治体系都有着其特定的政治取向模式,这就是政治文化。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葛兰西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点的时候指出,国家统治=暴力+文化领导权,其中,拥有文化领导权使其政治统治合理化。政治文化赋予政治体系以某种形式的合法性,而这一合法性支持正是政治系统有效运行的心理和观念基础。在传统社会,社会成员对政治系统正当性的信仰可能来自统治者的血缘世袭或宗教习俗,在这种社会形态中形成的政治文化常常带有明显的依附性特征,这种依附性反过来成为政治系统实现有效统治的基础;而在现代民主体制中,当权者的正当性则主要取决于他们在选举中是否获胜,他们在制定法律过程中是否遵守宪法程序,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形成的政治文化成为该体制进行有效统治的基础。可见,政治文化的性质直接决定着政治统治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2、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 既然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潜在的行为取向,那么,它必然会对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在顺从型政治文化环境中,人们除了被动地接受政府行动所施加的影响外,并不打算去影响政治过程,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自己只是政治系统的依附者。而在参与型政治文化环境中,人们能够获得必要的政治知识和信息,并利用各种机会介入政治事务。在这种政治文化中的公民,往往认为自己可以对政治过程发生某种程度的影响,并能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政治资源参与政治过程。可见,不同政治文化环境下人们的政治行为常常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3、影响社会的政治发展, 政治文化环境的改变是政治发展的先导力量。政治变迁和发展总是与一个社会人们在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以及政治思想等层面的改变相伴随。政治文化的变革往往预示了社会变革的来临。另外,社会成员政治价值观念以及政治态度的分布,也决定着政治变迁和发展的方向和速率。 二、自由主义所遵循的原则 1、个人主义原则,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它坚信社会生活中最具重要意义的是人类个体,而不是社会群体或集体组织。每个个体不仅具有同等的道德意义,而且具有独特的特性。自由的目标就是建立一种社会,使每个个人根据自己的判断尽其所能地去发展自己,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幸福。基于上述观点,自由主义确立了一种中立的原则,给每个人以同样的机会做出他们自己的道德决定;它认为,人要得到自由的发展,不仅要排除人类活动的一切自然障碍,而且还要尽可能地排斥人为的干涉,而任其个人的本能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 2、自由原则, 个人自由是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它在正义、平等、权威等价值选项中具有优越性。自由优先原则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之上:相信每个人都能够按其所愿做出自己的行动选择。自由主义认识到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威胁他人的自由,所以,它倡导“法律下的自由”。按照这种观点,自由也是一种许可,每个人都必须做出承诺,最大可能地享受与其他所有人一致的自由。

艺术是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

现代绘画的审美变迁 摘要: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每一次美术变异和发展的动力都是一场思想观念的革命。20世纪欧洲绘画出现众多现代思潮,在绘画精神、观念、内容、形式等方面繁衍出对世界理解的新方法和新观念,对于绘画的审美意识、审美趣味也随之变化。 关键词:审美变迁现代后现代革新 正文: 艺术是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绘画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时代和人的审美意识、审美趣味的变化而变化,而社会生活的巨大改变则是绘画审美变迁的最根本原因。20世纪以来,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劳动力、生产资源和市场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产生巨大的影响,东方随之兴起;空前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之后美苏霸权和冷战;工业和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福利以及由此造成的新问题;否定传统思维给人类文化带来的可能性和由此产生的严重危机;各种新的哲学和美学思潮活跃了人们的思维又带来极大的混乱……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越来越迅速,使得绘画在自身的当代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包括欧洲在内的西方20的现代美术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初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二阶段是自1945年之后至今。第一阶段,现代主义占主流地位,兼有其他传统的、学院的流派,现代主义中心在巴黎。第二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起,出现一种与现代主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艺术思潮和流派,人们将其称之为‘后现代主义’和‘晚期现代主义’,重心转移到纽约。”【1】 一.从古典到现代 在人类绘画史相当长的年代里,绘画语言建立在人们朴素的现实经验基础上。人们在欣赏绘画作品时,总是依据了日常生活中获得的感性经验来理解绘画语言。例如,由于人们朴素的视觉经验是建立在日常观看真实物象基础上的,所以写实性绘画往往易于被人们接受。古典绘画就是建立在这种日常经验之上,当

我国目前的社会意识形态探析

我国目前的社会意识形态探析 一、问题:我国目前的社会是什么样的意识形态? 首先,我国目前是什么样的社会? 其次,综述目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几种观点: 第一,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即官方的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表现,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受到官方认可并在法律上保障的意识形态,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追捧。 但是在具体操作层面,官方是以实用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我们所熟知的改革话语就是实用主义的表现,比如:“发展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和谐社会”等。政府的实用主义意味着它会在民众与知识分子,乃至更多的意识形态之间左右逢源。既强调民生,支持民族,又赞成自由和民主,却又都有所保留。毫无疑问,无论民生、民族、民主、自由,都不是政府的价值追求,但它又不排斥在某个时候分别将它们拿来一用,一切以“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为前提和归宿。 第二,与官方意识形态相对应的是大众的意识形态。具体表现就是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随着改革的推进,社会的贫富分化越来越大,利益格局越来越固化;特殊利益集团左右改革路径,垄断利益分配的迹象越来越明显;社会底层的机会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趋于减少。在现实中利益受损的中下层,普遍产生了被剥夺感和不公正感,产生对现行利益格局的敌视。这种社会情绪,正是民粹主义的表现。民族主义同样是近10年才获得强大声势的。长达20年、30年的高速增长,尤其是对比于周遭而表现出的“一枝独秀”,不可能不令今天的中国民众为之自豪。在这种普遍的自信心、自豪感下,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必然水涨船高。今天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在大多数国人心中,已成为坚强的价值观。 三,知识分子意识形态的核心是自由与民主。对于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感受不到要求更多自由民主权利的迫切性,因而也不认为这种价值有多重要。他们能切身感受到重要的,是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只有当发生官民冲突时,民众才切身感受到更多自由民主权利的重要性。但有这种切身感受的,毕竟只是少数人。在言论被高度控制的社会,这种感受也无法获得广泛传播与感染的机会。 但知识分子不同,因社会职业、知识背景的不同,他们对自身权利的要求远高于普通民众。他们需要充分的表达自由;他们有更多政治参与的愿望,希望自己的见解能够影响现实,所以他们要求更多的政治民主。知识分子的这种权利诉求,与当下现实所能提供的满足条件严重不相容。这种不相容越尖锐,知识分子就越能感受到自由民主权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自由民主价值就越成为这一群体

文化的重要性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

1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文化的重要性、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 原理: 文化的重要性、特点及其功能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

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文化的特点:人化的形式;社会的性质;多样的形态。 文化有多方面的功能:信息功能;教化、培育和塑造功能;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功能;认识功能。 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 意识形态是文化结构中主体部分,属于思想的上层建筑,它同政治结构一起构成了社会上层建筑的整体。 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存在,但它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具有特殊的功能。主要表现在:

2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第一,意识形态的变化发展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表现为超前或滞后两种情况。 第二,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这种继承性造成了意识形态发展的独特的历史,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 第三,意识形态对社会经济结构以及政治结构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在于,它把不同集团、阶级,尤其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

内化为人的思想、情感,以支配人们的行动,从而影响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 (2)意识形态的功能 意识形态能动的反作用集中体现在意识形态维护或批判现实社会、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这两大功能上。 (二)可能的命题角度与例题 例题1 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先后进行长征。在长征途中,党领导红军跨越滔滔急流,征服皑皑雪山,穿越茫茫草地,突破层层封锁,粉碎了上百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克服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等错误,纵横十余省,最远的行程二万五千里,胜利前进到陕甘宁地区,实现了红军主力的大会师。这场惊心动魄的远征,历时之久,行程之远,敌我力量之悬殊,自然环境之恶劣,在人类战争是罕见的。――摘自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政治文化的两种维度_政治心理与意识形态

高等教育与政治理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 政治文化的两种维度:政治心理与意识形态 郑维东1,李晓男2 (11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广东深圳518060;21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公共管理系,北京100089) 【摘 要】大众政治心理和意识形态是分析政治文化的两个基本维度,二者之间存在着 和谐与冲突的两种可能,处理好大众政治心理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使其尽可能保持一种 和谐的状况,对于任何一种政治文化都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政治文化;大众政治心理;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919(2004)01-0050-04 Tw o dimensions of the political culture : political psychology and ideology 1.ZHE N Wei -dong ; 2.LI X iao -nan (1.Management School ,Shenzhen Univer sity ,Shenzhen 518060,China 2.Department o f Public Management ,China Youth College for Political Sciences ,China ) Abstract :Mass political psychology and ideology are the fundamental dimensions to ana 2 lyze political culture.There is the possibility of both s olidarity and conflict between these tw o dimensions.It is extremely significant for any political culture to cope sm oothly with the relation between mass political psychology and ideology and keep them in a s olidarity relation. K ey w ords :political culture ;mass political psychology ;ideology 收稿日期:2003-09-26 作者简介:郑维东(1968-),男,四川邻水人,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中西政治思想史; 李晓男(1964-),女,黑龙江北安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中西政治思想史。 一、大众政治心理:形成、特征和功能 大众的政治心理与政治家和统治者的思想观念相比,更像是流行音乐,体现了社会大多数的普通成员对于社会政治的初步认识和基本看法,通常体现为大众的政治观点、政治意识、政治情感和政治信仰。这其中,如果说大众的政治观念、政治意识是对政治生活的粗浅认识,是一些没有经过加工的零散的“思想原材料”,那么,大众的政治情感和政治信仰则是一些较为固定和持久的心理活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宗教是一种文化 ——读高三政治第四课第二节有感“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人们现实生活的虚幻的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这是高中三年级政治书对宗教给出的定义。作为一名在读高三的学生,我的任务是把这段黑体字背熟、理解,不应该在进行什么评论了。然而,我却妄图凭着自己对宗教的一知半解对这段话阐述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说我对政治书这一框题的内容很是不屑一顾,理由就是我认为书上所说有误,或说太笼统。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这话不错,它是由人所创,是人类意识的反映,但却不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虚幻的反映,因为它并不像镜花水月那么虚幻,更不能是唯心主义世界观!如果一定要按书上所说,那么我就不禁要问一问:什么是宗教?书中的“宗教”范围有多大?什么样的组织才算宗教? 书中认为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道教等等是宗教,那我们不放一个一个地讨论一下。先说说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吧。政治书上认为道教就是巫术和求长生的神仙方术,这种理解恐怕太狭隘了,据我所知,道教所供奉的太上老君就是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老师级人物。当时中国百家争鸣,道家和儒家、法家、墨家等

同为一派学说,为何道家算是一种宗教而儒家不算?无非儒家的信徒可以做官罢了,而道家修行的道士仅仅是修自身,没有齐家、治国和平天下那样的野心罢了。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并非修道成仙。如此看来,同样都是一种文化,为何道家是宗教,就是唯心,而儒家却不是宗教,反而是二十一世纪人类最需要的精神文明?难道董仲舒的那些废话真的把中国人都蒙骗了么? 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其教义也不是让人忍受现世苦难,来世享福,释迦牟尼作为一位伟大的印度思想家绝不会教唆世人这些歪理邪说的,如此理解佛教教义简直是对佛教的侮辱!佛教中却是提到过极乐世界,西方净土,可是稍作深入研究之人不难发现,所谓的极乐世界与我们追求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社会是一模一样的,这就说明了一点,圣贤的思想是殊途同归的,释迦牟尼和马克思差者几千年,而且一个在印度一个在德国,不可能商量好吧?再者,大乘佛教与基督教都要求信徒去无选择地爱其他人,当然这个爱并非情爱,而是以一颗仁慈的心去包容、宽恕别人,佛教讲是发菩提心去普度众生,基督教则是认为世人皆兄弟,都是上帝的子民,这种思想与墨家的“兼爱”好像看不出什么区别,反正都是为了社会的和谐嘛!为什么墨家是一种文化,一种思想而不是宗教?它是唯心的么?它对社会有害么?它对现代一些见利忘义的人不是一种心灵上的净化么?

公考申论之文化的意识形态导向作用.

公考申论之文化的意识形态导向作用 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价值和价值观念。一切文化产品都必然通过它的思想内容、科技含量审美情趣、风格式样等负载一定的价值取向,传输一定的价值观念。由于人们地位和利益等差别的存在,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念从来是多层次、多样化、也包括多元化的。在多层、多样、多元的价值观念中,与阶级利益和国家政治相联系、因而地位和作用都比较特殊的那部分,被叫做“意识形态”。社会上的意识形态总是多元的,而一个国家的主导意识形态却只能是一元的,不能是多元的,历史的逻辑就是如此。因此有人担心:一旦开放文化市场,让文化产品作为商品听凭消费者选择,就可能导致多元价值观淹没主导价值观,落后文化冲击先进文化,我们就难以贯彻正确导向,西方意识形态的“和平演变”就有了可乘之机,等等。由此对文化走向市场持怀疑和否定态度,就是所谓的“思想僵化情结”或“意识形态误区”。 >>精彩专题推荐:2008公务员面试全攻略(题库)不难看出这一误区的要害,在于它表现出对人民群众的不信任和对自己意识形态的不自信。从理论彻底性和信念坚定性的角度看,这里涉及两个带根本性的前提:第一,我们的意识形态是属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还是来自大众之外、仅仅由少数人掌握的?第二,我们的意识形态是不是科学的、先进的,因此经得起实践和历史考验,不怕面对多层、多样、多元化竞争的。如果这两条都明确而且肯定,坚信我们的意识形态越是面向群众就越会被群众理解和接受,越是面向实际就越能显示它的威力,那么就没有理由害怕和反对文化进入市场,而是自觉地积极地理解和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定地推进文化体制的改革。相反,那种过分的意识形态自我压抑、自我封闭,只能说是暗含着对人民群众的不信任和对我们自己的意识形态的不自信,这正是僵化观念导致思路单一的结果。其实从历史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从来都是在全世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围攻中成长和发展的。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证明,马克思主义越是和实际相结合,越是面向实际并被群众所掌握,就越是有生命力。在意识形态问题上不相信人民群众,其实也是“精英文化情结”的一个延伸。它导致文化上的自我封闭、孤芳自赏,也使得我们对许多问题的处理方法变得简单、保守,越来越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缺乏效率。因此我们也要反思,对传统意识形态中那些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落后的,或是狭隘僵化、导致“三脱离”的东西,要予以纠正。坚信我们的主导意识形态是和人民大众的利益一致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斗争中发展的,我们的意识形态就不会成为拒绝文化体制改革的理由,而是成为积极探索改革创新的精神动力和指针。我们党的、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意识形态。其中最根本的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并且要充分尊重、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我们文化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归结到一点,就是要充分保证和落实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这就要把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要放在应有的位置上。不承认文化需要的多层次,企图用封堵的办法去统一、“纯洁化”,结果是使许多正路不通,邪路反而有市场。我们应该用开放的、多样化的积极态度去组织和引导,我们意识形态的亲和面就大,团结力、凝聚力就强,意识形态教育的成效就会好得多。总之,文化有它的逻辑,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思想内容,如果没有思想内容的开放和发展,文化体制改革是不可能进行下去的。当然,开放不是放任自流,如何在多样化的市场

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意识形态是影响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历史上出现过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如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在冷战时期,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抗争占据了国家关系的主导地位,使得国际政治带上了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逐渐被弱化,争取国家间关系非意识形态化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是,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所释放出的巨大势能仍无处不在。 一、意识形态的概念与特征 意识形态是一个变化不定的概念,很难具有固定的含义,但它又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人们把各种观念、理想、信仰、价值观、世界观、宗教、政治哲学、道德体系、语言学等,都与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通过对比的方法可以看出,意识形态的内涵与特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 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的政治规划或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一个国家的内外政策,归根结底是统治阶级对内对外的政治规划或政治策略。(2) 意识形态是一种价值观和道德观。价值观“是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意识形态各要素的综合反映形式,它集中体现了意识形态的导向功能”。意识形态又是一些具体的伦理道义原则“, 作为道德观,它是判断是非、善恶、真假、美丑的基本价值观;作为政治思想体系,又是在政治经济根本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立场,它是评判、衡量其他具体现实问题的价值尺度。”(3) 意识形态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的观念体系,它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国际关系和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提供一种价值尺度和辩护体系。”因此,“意识形态被界定为一种建立在明确的世界观之上的自我规定和自我辩护的信念体系,它由一整套通观世界的观念、看法、思想构成,被认为是提供了解释全部现实的基础,它包含了有关目的和手段的价值偏好,它也说明了达到目标的行动纲领。”(4) 意识形态是政治文化的核心。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的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政治文化是支配人类政治行为的各种主观因素的总和,其核心是意识形态体系,即包括了政治理想、观念、道德等因素的政治思想体系。总之,意识形态是一个综合观念体系,它包括人们在政治、经济

意识形态与人的活动的关系

海南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概论》课程 实践教学论文 (二○一至二○一学年度第学期) 论文题目:意识形态与人的活动的关系 学生姓名:叶俊森 学生学号: 20132111310089 所在学院:海洋学院 年级专业:2013级水产养殖学专业 任课教师:蔡文举 完成日期: 2015 年 6月3日 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制

意识形态与人的活动的关系 (叶俊森,2013级水产养殖学专业) 【内容摘要】意识形态作为我们人类生存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思想,纵观历史,意识形态影响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等等,个人感悟是意识形态最重要的是他虽是虚渺的存在着,但能通过改变人的思维方式从而去影响人的一系列做法和行为,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发展进步,就是意识形态驱使着人类,给不止步于当前,不满足于现状的人一种思维动力,一种精神牵引,从而改变自己,而集体意识形态的进步,会进而影响社会,从而改变社会活动,在文化,经济,信仰,宗教,法律,政治,道德等个方面体现出来。 【关键词】意识形态,人,影响思维,支配行为,改变活动。 意识形态也称观念形态,指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对于世界和社会的系统的看法和见解,包括政治、法律、艺术、宗教、哲学、道德等思想观点。它有两个重要的特征: (一)它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是“错位”关系。也就是说,意识形态并不客观地反映实际生活,它总是受到统治阶级的特定的阶级利益的扭曲,因而和实际生活有距离,甚至是正相反的。比如,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到处散布“人人平等”的福音,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生活中却充满了人压迫人、人奴役人的现象。这就是一种“错位”关系。 (二)它与人的关系是体验的关系,它带有一种强制的性质,常常以无意识的方式侵入人们的生活,并在人们的思想中沉淀下来。意识形态作为感知、被接受和被忍受的文化客体,通过一个为人们所不知道的过程而作用于人。许多人自以为摆脱了“意识形态”,实际上始终站在它的舞台上。 一、意识形态的形成 自从人类从动物性中脱离出来而具有社会性开始,对于更好的生活的追求就成为了是社会人无法避免的行为和心理,而产生的一系列的做法和行为。人的行为是靠思想来支配的,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有

意识形态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意识形态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温明孝 思想指导行动,确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形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文明进步极其重要。如果没有正确的社会意识形态,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人都在为个人利益着想,人人都在损人利己,人人都在看破人生胡作非为,社会就会出现混乱状况,社会就很难稳定发展和文明进步。高度重视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 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就是人类文化,是人类经过漫长的社会实践,总结提炼出来的对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有益的知识观念、行为方式和环境氛围。历史的实践证明,哪个国家重视思想意识形态,哪个国家就稳定,发展就快,社会就文明。哪个国家不重视思想意识形态,哪个国家就不稳定,发展就慢,社会就乱。人类社会有各种各样的思想意识,只有对人类和谐相处和文明进步有益的思想意识,才是值得确立提倡和发扬的。一切不利于人类和谐相处和文明进步的思想意识都应该抛弃。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工作就是确立和弘扬对人类和谐相处和文明进步有益的真善美的思想意识,抛弃一切不利于人类和谐相处和文明进步的假恶丑的思想意识,确保正确的思想意识形态稳定人类社会。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础。 因此,人类社会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意识形态,必须加强对社会成员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确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必须对人类进行真善美的教育,必须对一切不利于社会文明进步的假恶丑的思想意识进行斗争和打击。必须积极进行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的思想品德教育,对一切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的思想意识和宗教信仰,都应该继承发扬,形成文明和谐的社会思想意识形态,自觉维护社会的文明进步,这是人类共同愿望。

意识形态的主要内涵和特征

意识形态的主要内涵和特征 主要内涵 意识形态一词出现之初,是一个纯粹的学科名词,无涉于价值判断。1796年,法国哲学家特拉西把意识形态定义为“观念的科学”,是一种哲学研究。在文义上,ideology一词是由“观念”(idea)和“学科”(ology)两字结合而成。特拉西尝试探索内在思维和观念的起源,希望意识形态此学科最后能和动物学、生理学一样,享有同样的学科地位。 一开始,意识形态一词并不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在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用“意识形态”来概括“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精神现象”后,该词才在东方流行起来。与此同时它的内涵和指涉陷入了混乱的状态:大多数学者都从功能主义角度出发对它进行定义,使得它越来越偏离特拉西的原意。许多学者将它同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文化认同联系起来,指涉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各种价值凭依,而为了实现统治,这种凭依可以是扭曲事实的。 马克思、恩格斯将意识形态看成“虚假的意识”与“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意指系统地、自觉地、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观念上层建筑的部分。马克思所理解的意识形态是具体社会中人对物质实践的一种理解和把握,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种理解和把握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即“虚假性”。从意识形态的功能上看,它们都在真实地维护自己的生产关系、既有的社会秩序和剥削利益。意识形态主要是受阶级性制约的观念形态,也可以说是反映阶级的社会利害关系的思想体系,是一种自我欺骗或欺骗他人的思想观念或理论体系,是一种虚假的、颠倒的意识,是对颠倒的现实的反映。它的主要任务就是维持统治阶级的统治——它的目的不是揭示现实生活的真相,而是竭力把这种真相掩藏起来,以维护它所支持的统治阶级的统治。 曼海姆试图将社会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的原貌区分开来,于是就有了“知识社会学”。曼海姆对历史上出现的各种“意识形态”内涵和指涉进行整理和分析后指出,存在着两种意识形态类型:与阶级利益相关的特定意识形态和与价值无涉的总体性意识形态。特定意识形态就是社会意识形态或国家意识形态,而总体性意识形态则并不包含对弄虚作假的怀疑,它是在不考虑其动机形成的情况下,对某个时代或者某个社会群体在特定社会情境中形成的特殊思想进行形式色彩的功能分析,以及对精神之诸结构性差异进行客观描述。尽管曼海姆企图将总体性意识形态与特定意识形态相分割,去掉其政治性和工具性,但总体性意识形态的分析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利益格局的分析,因此这种分割是不成功的。 约〃埃尔斯特对意识形态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他认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组信念或价值观,它们可以通过某一社会集团的地位或者利益得到解释。而这种信念或价值观隶属于某种更为一般化的、有偏见的信念群。他认为马克思从功

【艺术概论】艺术和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背诵版)

专题1:艺术教育 1、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狭义的艺术教育指为培养专业艺术人才进行的教育,广义的艺术教育认为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当代社会中,广义的艺术教育显得更加重要。科学技术一方面造成了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另一方面使社会分工更加专门化,高效率的工作节奏加重了人的精神压力,物欲横流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危机和隐患。人们渴望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这种情况下,艺术格外受到青睐。人们需要在艺术中恢复心理平衡和精神和谐,提高自身价值,达到个性发展。 3、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体来讲,一,普及艺术基本知识,提高艺术修养。二,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三、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 专题2:艺术与文化(艺术在文化中的地位) 一.艺术是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现象,在文化大系统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二.二者关系 ①艺术推动、反映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艺术史能准确地体现出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如 古希腊艺术体现出古希腊文化中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鲜明标志是从神的世界向人间尘世转变。 ②艺术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制约和影响,每个民族和时代的艺术,都是深嵌在那个民族文化 或时代文化的框架中。文化大系统直接制约着艺术家和观众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从而对艺术的创作和欣赏产生巨大影响。如从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到清代石涛的《图》,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对艺术的影响。 三.文化大系统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大子系统。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中介,精神文化是核心。而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制约着精神文化。所以,经济政治对精神文化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精神文化部来看,艺术同哲学、、道德、科学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方面,艺术受到其他精神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艺术也影响这它们。 专题3:艺术与经济基础 一、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被经济基础所决定,又同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它反应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艺术通过中间环节,即政治、法律、道德联系于经济基础。

1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1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2艺术与经济的关系:经济决定艺术,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3艺术与政治的关系政治对于艺术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也不是平行的关系。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4艺术与道德的关系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它们一方面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艺术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必须通过“中间环节”,因此,影响不可避免。 5艺术与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的关系艺术与它们之间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的关系。 A、艺术与宗教的关系艺术与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一定历史时期,是相互影响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当宗教成为支配的社会意识形态时,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而艺术也反映出一定的宗教观念,给宗教以影响。最终决定宗教和艺术发展的是经济基础,它们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B、艺术与哲学的关系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艺术创作互动发生影响,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而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 6艺术用形象反映世界 形象:就是艺术家所创造的体现着他的审美理想的具体可感的现象形态,就是艺术家的创造结果,也是受众的审美对象。 艺术形象有三大特性:具体性、概括性、感染性。 7艺术典型:在作品中,艺术典型就是高度真实和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它一方面以非常鲜明生动的现象和特殊性充分地、集中地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普遍性,同时它又凝聚着创作主题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作。 艺术典型必须具备鲜明生动的个性,并以特殊的个性表现其普遍性。 8艺术美:指的是艺术作品的美,是由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而产生、“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事物的美。 9审美关系:是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发生美学上的关系。即是说,作为审美主体的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在审美客体中发现、感知、认识和欣赏它的美,或把握它的其他美学特征,如崇高、滑稽、丑等等。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美学关系。 10艺术分类的意义: 11艺术划分的标准: A)以艺术形态的存在方式为标准,分为三个类型: 空间艺术,包括绘画、工艺美术、摄影艺术、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等。 时间艺术,包括音乐、文学、曲艺等。 时空艺术,包括戏剧、电影、电视剧、舞蹈和杂技等。 B)以艺术形态的感知方式为标准,分为四个类型:A视觉艺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摄影艺术、舞蹈、杂技、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等。B听觉艺术:音乐、曲艺等。C视听艺S:戏剧、电影、电视剧等。D想象艺术:文学等。 C)以艺术形态的创造方式为依据,分为四个类型:a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摄影艺术、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等。b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等。c语言艺术:文学的各种样式。d综合艺术:电影、电视剧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