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的消化系统

人的消化系统

人的消化系统
人的消化系统

人的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消化管又可分为功能和形态不同的许多部分,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消化腺分为大、小两类:小消化腺位于消化管各段的管壁内,如唇腺、舌腺、食管腺、胃腺和肠腺等;大消化腺位于消化管壁以外,如大唾液腺、胰和肝等。它们以导管通连并开口于消化。管腔内,其分泌物都进入消化管中,完成化学性消化。大小两种消化腺的上皮细胞都是在胚胎发育时期由消化管壁的上皮发展分化而形成的。

一、消化管壁的一般组织结构

消化管壁除口腔以外均可分为四层。由管腔内面向外,依次为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

1.粘膜是消化管进行消化和吸收的重要部分。其表面经常保持粘滑湿润,便于食物的输送、消化和吸收。粘膜又可分为三层。

1)上皮面临管腔,是消化管壁的最内层,由于消化管各段功能不同,上皮类型也不相同。口腔、食管和肛门的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耐摩擦,具有保护作用;胃、小肠和大肠的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有利于消化和吸收。有的上皮下陷形成消化管壁内的小消化腺,分泌粘液和各种消化酶。

2)固有膜由结缔织组构成,含有丰富的淋巴组织,胃、肠的固有膜则含有类似网状结缔组织的成分,并有小消化腺、血管、淋巴管、神经和少量分散的平滑肌。淋巴组织弥散分布或集合成淋巴小结,尤以咽部、回肠、阑尾等部位较多。淋巴组织是身体对抗外来病菌、异物的第一道防线,其中淋巴细胞常穿入上皮组织内参加机体的免疫作用。固有膜有弹性,除有联系上皮深层组织的作用外,对管壁在收缩运动时的牵引力的改变具有缓冲作用。

3)粘膜肌层为一薄层的平滑肌,一般排列为内环行、外纵行两层。此层收缩时,可改变粘膜的形态,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腺体的分泌和血液的运行。

2.粘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有比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和粘膜下神经丛,又称梅氏神经丛。食管与十二指肠部分,分别有食管腺与十二指肠腺,此层有联系粘膜与肌层的作用。

3.肌层除口腔、咽、食管上段和肛门为骨骼肌外,其余均为平滑肌。一般都排列为内环行、外纵行两层。两层之间有肌间神经丛又称奥氏神经丛。肌层的收缩和舒张促使消化液与食糜充分混合,并不断推进,以利于消化和吸收。

4.外膜是消化管壁的最外层,为薄层结缔组织,内含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外膜又称纤维膜。此层也是消化管壁与周围器官互相连系固定的

组织。若外膜表面覆盖一层间皮,则称浆膜。浆膜表面光滑,可以减少消化管蠕动时的摩擦。

二、消化管

(一)、口腔

口腔为消化管的起始部,在进化过程中口腔内形成一些高度分化的器官,适应于吸吮、咀嚼、泌涎、感受味觉及语言等复杂功能。

1.口腔境界口腔向前经口裂通向体外,向后以咽峡与咽分界。口腔前壁为上唇和下唇;侧壁为颊;顶壁为腭;口腔底由肌肉、粘膜和舌组成。口腔各壁都有粘膜覆盖。

整个口腔以上、下颌骨的齿糟突及上、下两列牙分为前、后两部。前部为口腔前庭,位于唇、颊与牙列之间;后部为固有口腔,位于牙列之后,当口张开时,两者相通,咬紧牙关时,口腔前庭与固有口腔者相通,咬紧牙关时,口腔前庭与固有口腔可借第三磨牙后方的间隙相通。

2.舌位于口腔底,是肌性器官。可分为舌尖、舌体与舌根三部分。舌尖游离,舌根附着于舌骨。在舌的下面粘膜正中线有一条连于口腔底的

皱襞,称舌系带舌系带过短,可影响发音。在舌系带根部两侧有小的突起,内有舌下腺及下颌下腺导管的开口。在舌的上、下面被有粘膜,舌根部的粘膜内含有由淋巴组织集聚而成的小结节,称舌扁桃体。在舌体的上面,可见许多粘膜小突起,称舌乳头。

人的舌乳头有四种类型:①丝状乳头,数量最多,体积最小,遍布舌体的上面;②菌状乳头,③叶状乳头,④轮廓乳头。

味蕾呈卵圆形小体,是上皮细胞特化的一种结构,能感受酸、甜、苦、咸等味,为味觉感受器。除舌乳头有味蕾外,在软腭、会厌与咽粘膜的上皮内都可见散在的味蕾。一般认为味蕾由二种细胞组成。一种为味细胞,呈柱状,位于味蕾中央,细胞长轴与上皮表面呈垂直排列,细胞顶部有味毛,基部有神经末梢分布,以突触方式与味细胞相连系。另一种为支持细胞,数量较多,呈梭形,一部分位于味蕾周围部,还有一部分支持细胞与味细胞相同排列。味蕾顶端有味孔,通于口腔。

舌肌属骨骼肌,分为舌内肌和舌外肌。两组骨骼肌纤维在舌内呈不同方向配布,互相交织,使舌运动灵活,适于搅拌食物、吞咽、语言等动作。

3.牙为人体中最坚硬的器官,有咬切、撕裂、研磨食物及协助发音等功能。人的一生有两副牙:一副为乳牙。共20个,上、下颌各10个,在出生后约半岁左右开始萌出,于两岁半左右出齐,自七至十二岁期间,乳牙先后脱落;另一副为恒牙共32个,上、下颌各16个,自六岁起,渐

次与乳牙更换,至十二岁前后除第三磨牙外,恒牙全部萌出。第三磨牙一般在二十岁以后萌出,又称智齿。智齿也可终身不出,因此恒牙28—32个均为正常。

3.1 牙式根据牙的形态和功能可分为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切牙用以咬切食物,尖牙和磨牙有撕裂食物和研磨食物的功能。牙排列成上、下两列,各牙的数目和排列情况可用下列牙式表示:

此牙式表示左侧一半牙的排列。横线上、下分别表示上、下牙列。由纵线向左的数字表示左侧各型牙的数目,即两个切牙、一个尖牙、两个前磨牙、三个磨牙。

根据此牙式,可知乳牙无前磨牙,而每侧仅有两个磨牙。临床上常以阿拉伯数字1-8表示恒牙,罗马数字I—V表示乳牙。

3.2 牙的构造牙分牙冠、牙颈和牙根三部分。牙冠是牙露于牙龈以外的部分。牙冠表面覆盖一层釉质是人体中最坚硬的组织,硬度近似石英。牙根是嵌入上、下颌骨牙槽突内的部分。在牙根部表面包有一层牙骨质。

牙颈是介于牙冠与牙根之间的稍细部分,外包牙龈。

牙主要由牙质构成,内部的腔隙称牙腔。牙腔与牙根内的牙根管相通,根管末端有一小孔,称牙根尖孔。活体牙腔内充填有结缔组织、神经和血管,称牙髓牙髓经牙根尖孔与牙根周围组织相连,血管和神经也经此孔出入。牙周组织包括牙周膜、牙槽骨的骨膜和牙龈等。牙周膜为致密结缔组织,包绕在牙根周围,牙龈是口腔粘膜的一部分。牙周组织有固定牙和缓冲咀嚼力的作用。

1.咽的位置和形态咽是肌性管道,略呈漏斗形,位于脊柱颈部前方,上方附于颅底,下方在第6颈椎下缘移行为食管。咽的前方自上而下与鼻腔、口腔、喉腔相通。食物由口腔经咽峡到咽腔再入食管,吸入鼻腔的空气经过鼻后孔(或从口腔经过咽峡)也经咽腔入喉再入气管。由于腭的形成,使口腔和鼻腔隔开,因此咽是食物和空气的共同通路。

2.咽的分部依据咽的通路可分为鼻咽部、口咽部和喉咽部三部。

2.1 鼻咽部

位于软腭后上方,正对鼻后孔,是鼻腔后部的直接延续。在鼻咽部侧壁上,相当于下鼻甲的后方,左右各有一个咽鼓管咽口,通过咽鼓管与鼓室相通。咽鼓管是鼓室和咽相通的唯一管道,平时此管关闭,当吞咽、打呵欠及喷嚏时,此管开放,以此调节鼓室与外耳道压力的平衡。当遇到强大声浪时(如爆炸声),可作吞咽动作,通过咽鼓管使外耳道压力与中耳

保持平衡,防止鼓膜受伤。小儿的咽鼓管宽而短,在上呼吸道感染时,易引起中耳炎。

2.2 口咽部为咽的中间部,位于咽峡的后方,软腭与喉口之间。当口张大时,将舌背压下,经咽峡可见到后壁的粘膜。

2.3 喉咽部是咽的最下部,较为狭窄,上端与口咽部相续,下端在第6颈椎下缘与食管相接。在喉口的两侧,各有一个凹陷,称梨状隐鼠,常有残渣存留此处。

咽壁由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咽壁在鼻咽部的上皮类型比较复杂,鼻腔粘膜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延续至鼻咽部上方逐渐移行为复层扁平上皮,口咽部和喉咽部的复层扁平上皮无角化。咽壁的肌层为骨骼肌,由斜行的咽缩肌和纵行的咽提肌相互交织而成。咽缩肌收缩时可使咽腔缩小,可将食团挤入食管中。咽提肌收缩时,可上提咽、喉,协助吞咽和封闭喉口。

食管

管壁由内向外为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

食管粘膜湿润而光滑,呈浅黄色。当食管空虚时,粘膜皱襞凸向管腔,形成7—9条纵行皱襞,当食团经过时,皱襞可展平,管腔显著扩大。

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由20—25层细胞组成。在食管与贲门交界处,突然由复层扁平上皮变成单层柱状上皮。固有膜为疏松结缔组织,含有血管、淋巴管、神经及食管腺导管。粘膜肌层为一薄层纵行平滑肌。粘膜下层有许多血管、淋巴管、神经和食管腺。食管腺为粘液腺,分泌粘液,粘液经导管流向食管管腔,润滑粘膜。肌层在食管上段为骨骼肌,中段由骨骼肌与平滑肌混合组成,向下平滑肌逐渐增多,下段全是平滑肌。肌层排列为内环行、外纵行两层。外膜为纤维膜,含有较大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1.胃的位置和形态胃的位置、大小、形态可随其充盈、空虚和体位的变更而发生改变。还可因年龄、性别、体型之不同而有差别。

胃大部分在左季肋部,小部分位于腹上部。胃分前壁和后壁,上缘和下缘。胃的前壁与腹前壁和肝左叶的下面相邻,后壁邻按胰、左肾、左肾上腺和横结肠。胃底邻接膈和脾。上缘较短,称胃小弯,凹向右上方,其最低点弯曲成角状,称角切迹。下缘较长,称胃大弯,凸向左下方。胃的入口称贲门,与食管相接。胃的出口称幽门,与十二指肠相连续。幽门表面有一条缩窄的环行沟,为幽门括约肌所在之处。

胃可分为四部:近贲门的部分称贲门部;自贲门向左上方膨出的部分称胃底幼儿胃底不明显;胃的中部称胃体;近幽门的部分称幽门部

2.胃的组织结构胃有收纳食物,分泌胃液进行初步消化的功能。胃壁由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构成。胃壁的主要特点是粘膜具有分泌功能的上皮及三种胃腺(贲门腺、胃底腺与幽门腺),肌层特别厚。

2.1 粘膜活体的胃粘膜平滑而柔软,呈微红色。胃在空虚时,粘膜形成许多皱襞。当胃充盈时,粘膜皱襞减少甚至展平。皱襞在胃小弯处呈纵行方向,约有4—5条,比较恒定。当胃内充满食物时,食流可沿皱襞的纵沟流至十二指肠。覆在幽门括约肌处的粘膜呈环形皱襞,称幽门瓣,有阻止胃内容物进入十二指肠的功能。

胃粘膜表面有许多小窝,称胃小凹,胃腺即开口于胃小凹底。

1)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覆盖粘膜表面,并与胃小凹的上皮相连续。单层柱状上皮排列整齐,顶部细胞质充满粘原颗粒,在H-E染色切片中,顶部细胞质透明,核靠近细胞基部。粘原颗粒排出后形成粘液,覆盖在粘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屏障,能防止胃液内高浓度的盐酸与胃蛋白酶对胃粘膜的损伤。上皮细胞脱落或损伤后,由胃小凹底部的细胞分裂补充。

2)固有膜为类似网状组织的结缔组织,有胶原纤维、网状纤维、血管与多种细胞,如成纤维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散在的平滑肌等。固有膜中充满由上皮下陷形成的许多腺体,根据不同部位,可分三种:贲门腺、胃底腺和幽门腺。

(1)贲门腺分布于贲门附近,为分支管状腺,分泌物主要是粘液。

(2)胃底腺分布于胃底与胃体部,为单管腺和分支管状腺。胃底腺可分为三段,腺体的上段较短,为颈部,与胃小凹相连;中段较长,为体部;下段为底部。胃底腺的细胞主要有四种类型:

壁细胞又称盐酸细胞,分泌盐酸。主要分布于腺体上半部,胞体较大,呈三角形或圆形,细胞质嗜酸性,在H-E染色切片中显红色。电镜观察,壁细胞游离面细胞膜向细胞质内凹陷成许多迂曲分支小管,称细胞

内小管,这些小管集合成一条主干,自细胞顶端穿出到达腺腔内。另外,在细胞之间还有细胞间小管。

2.2 粘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内含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及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和粘膜下神经丛。

2.3 肌层胃壁肌层较厚,有内斜行、中环行和外纵行三层平滑肌。纵行肌层主要见于胃小弯和胃大弯;环行肌层分布于胃的全部。在贲门和幽门处,环行肌增厚形成贲门括约肌和幽门括约肌,但贲门括约肌不很明显。斜肌主要分布于胃的前、后壁。肌层的收缩使胃内食糜与胃液充分混合,促进消化作用进行。

2.4 外膜为腹膜的脏层,属浆膜。

小肠

小肠是消化管的最长部分,上连幽门,下与盲肠相接,全长5—7米,蟠曲于腹腔中、下部。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重要场所。

1.小肠的分部

1.1 十二指肠是小肠起始段,位于腹腔后壁,长约25—30厘米,约相当于十二个手指的指幅,因此得名。全长呈“C”形,包绕胰头,可分上部、降部、下部和升部。上部又称球部,是溃疡病好发部位。降部紧贴第2—3腰椎右侧,其后侧壁的粘膜有乳头状突起,称十二指肠乳头,是胆总管和胰导管末端共同开口处。下部向左横跨第3腰椎。升部向上至第2腰椎的左侧向前下方连接空肠。

1.2 空肠和回肠蟠曲于腹腔的中部和下部,上端续十二指肠,下端连接结肠。空、回肠被腹膜完全包裹,并借腹膜形成的肠系膜固定于腹后壁。空、回肠之间无明显界限。空肠长度约占全长的2/5,回肠占3/5。空、回肠的位置因体位、呼吸运动和邻近器官的位置而有相应改变。通常空肠位于左腰部和脐部;回肠位于脐部和右骼部。空肠管径较大,管壁厚,血管分布丰富;回肠管径较小,壁薄。

2.小肠的组织结构小肠各部肠壁结构大致相同,腔面有许多半环状皱襞和绒毛。环状皱襞由粘膜和粘膜下层向肠腔突出而形成,皱襞以空肠中段与回肠近端为最多。在环状皱襞表面又有许多细小突起,称绒毛。绒毛是由粘膜的上皮和固有膜向肠腔突出形成的,长约0.5—1.5毫米,绒毛形状在小肠各段不同。十二指肠绒毛最宽,一般呈叶状;空肠绒毛呈杆状;回肠处较细,大多呈指状。十二指肠和空肠的绒毛分布最密,回肠的绒毛分布则较疏。由于环形皱襞和绒毛的存在而使肠腔的表面积大为扩大,有利于小肠进行消化和吸收。肠壁结构也分四层。

2.1 粘膜

1)上皮为单层柱状类型。有柱状细胞(又称吸收细胞)与杯状细胞两种。柱状细胞数量多,约占90%,细胞呈高柱状,核椭圆形,位于细胞基部。细胞游离面有明显的纹状缘。电镜观察,纹状缘是由许多密集的微

绒毛组成。每个细胞顶端,可以有1000—3000根微绒毛,在1平方毫米的小肠粘膜表面内,约有1—2亿微绒毛。所以纹状缘的存在与其柱状功能相适应。

杯状细胞散在于吸收细胞之间,数量较少,胞体膨大,如杯形。细胞顶端充满粘液颗粒,核位于底部。它可分泌粘液,有滑润和保护粘膜的作用。

2)固有膜由类似网状结缔组织组成。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毛细淋巴管、弥散的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神经、分散的平滑肌及多种细胞成分,如吞噬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等。这些细胞往往穿入上皮内。

绒毛是小肠特有的结构,由上皮和固有膜形成。上皮覆盖绒毛的表面,固有膜组成绒毛的轴。在绒毛轴心有毛细淋巴管,称中央乳糜管。呈盲管状,起于绒毛顶,另一端穿过粘膜肌层,汇人粘膜下层的淋巴管。中央乳糜管的管壁由一层内皮构成,它的通透性较大,一些较大分子如乳糜微粒均可进入中央乳糜管。在中央乳糜管周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及纵行排列的平滑肌纤维。毛细血管的内皮有窗孔,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平滑肌收缩,使绒毛缩短,中央乳糜管和毛细血管受压挤,促使淋巴与血液自绒毛流出,进入粘膜下层的淋巴管和血管。当平滑肌松弛时,绒毛又向肠腔伸展,使绒毛与肠腔中食糜充分接触,有利于吸收。绒毛如此不断伸缩以推动淋巴与血液的运行。所以绒毛轴心内的平滑肌是绒毛收缩的重要动力装置。

肠腺又称李氏隐窝,它是由小肠上皮凹陷在固有膜中形成的单管腺。固有膜几乎被肠腺占据。腺体开口于相邻绒毛之间,腺上皮与绒毛上皮相连续。肠腺分泌物中含有多种消化酶。肠腺主要由周种细胞组成。

2.2 粘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有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在十二指肠粘膜下层,含有十二指肠腺,又称布氏腺,为分支管泡状腺,可分泌碱性粘液,有保护十二指肠粘膜免受胰液、胃液侵蚀的作用。回肠的粘膜下层,常见多个淋巴小结聚集在一起,形成淋巴集结。该处粘膜肌层常不完整。

2.3 肌层由内环行、外纵行两层平滑肌组成。

2.4 外膜除十二指肠外,外膜均为浆膜。

大肠

大肠在右髂窝处连接回肠末端,大肠的起始部是盲肠,末端终于肛门,全长约1.5米。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把食物残渣形成粪便并排出体外。大肠可分为盲肠、阑尾、结肠和直肠。

大肠的形态特点:①表面有三条与大肠纵轴平行的结肠带,是由肠壁纵行肌增厚形成。

②由于结肠带短于肠管的长度,使肠管皱起,形成有横沟隔成的结肠袋。③在结肠带附近有许多大小不均的脂肪突起,称肠脂垂,但在阑尾和直肠没有这些特点。

1.大肠的分部

1.1 盲肠和阑尾盲肠是大肠的起始部,位于右髂窝内,长6—8厘米,左接回肠,在回肠末端通入盲肠处有粘膜皱襞,称结肠瓣,可防止大肠内容物逆流。盲肠上通升结肠。阑尾连于盲肠的后内侧,可视为盲肠退化部分。其长短、形态和位置,因人而异。一般长7—9厘米,也偶有长达28厘米或短至1厘米者。阑尾开口于盲肠。阑尾根部比较固定,其投影位置,通常在脐和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临床上称麦氏点。

1.2 结肠围绕小肠周围,呈“冂”形,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

升结肠起自盲肠,向上行至肝右叶的下方,向左弯成结肠右曲,移行于横结肠。升结肠借结缔组织附着于腹后壁,因无系膜故活动性较小。

横结肠自结肠右曲开始,至左季肋部,延伸到脾,向下续降结肠。转弯处称结肠左曲。横结肠的中部下垂,有系膜连于腹后壁,活动性较大。

降结肠自结肠左曲开始,向下沿腹后壁左侧下降至髂嵴处,移行为乙状结肠。借腹膜连于腹后壁,活动性较小。

乙状结肠是降结肠和直肠之间的一段,肠管呈“乙”字形弯曲。下端在第三骶椎处延续为直肠,有系膜固定于骨盆后壁。

1.3 直肠位于盆腔内,是大肠的末段,全长12—15厘米,上接乙状态结肠,下穿盆膈终于肛门。直肠以盆膈为界,在盆膈以上的部分为直肠的盆部或壶腹部,以下的部分为肛门部或肛管。直肠并不是直的,有两个弯曲。上部弯曲凸向后,与骶骨方向一致,称直肠骶曲,距肛门7—9厘米。下部弯曲凸向前,称直肠会阴曲,距肛门3—5厘米。

直肠的肌层有内环行、外纵行两层,均为平滑肌。在肛门周围有内、外括约肌包绕,内括约肌由直肠管壁的内层环行肌增厚形成,能协助排便,但没有括约的功能。外括约肌是骨骼肌,损伤后会引起大便失禁。

三、消化腺

唾液腺

唾液腺包括大小两种类型。小型腺如舌腺、唇腺和腭腺;大型腺如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

唾液腺分泌的唾液湿润口腔粘膜,滑润食物便于吞咽。唾液中含有消化酶,主要是唾液淀粉酶,能水解淀粉。此外,唾液尚有清洁、杀菌的作用。

1.三对大唾液腺的位置

腮腺略呈不规则三角形,位于耳前下方和咬肌后缘的表面。腮腺导管沿颧弓下方向前绕过咬肌前缘穿过颊部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相对的颊粘膜上。腮腺导管在体表投影是在颧弓下一横指处。

下颌下腺位于下颌骨的内面,略呈椭圆形。

舌下腺位于口腔底部两侧粘膜的深面,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的导管共同开口于舌系带两侧的粘膜上。

2.唾液腺的组织结构

唾液腺为复管泡状腺,腺体表面覆有结缔组织被膜,结缔组织伸入腺实质,将腺分成许多小叶。导管、血管、神经等走行于小叶间结缔组织内。腺组织可分为腺泡和导管二部分。

1.肝的位置和形态肝是人体中最大的消化腺,活体呈红褐色,质软而脆,成人肝重约1500克左右。小儿肝相对地较大些。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部和腹上部,小部分在左季肋部。

肝可分上、下两面和前、后两缘。肝的上面隆起贴于膈,又称膈面。肝的表面,借肝镰状韧带分为左右两叶。左叶小而薄,右叶大而厚。肝的下面凹陷,有“H”形的左右两条纵沟及一条横沟。横沟为肝门,有肝管、门静脉、肝动脉、淋巴管和神经出入。右纵沟的前部为胆囊窝,容纳胆囊;后部有腔静脉窝,有下腔静脉通过。左纵沟前方有肝圆韧带,后方有静脉韧带。肝下面借“H”形沟分成四叶:左叶在左纵沟的左方;右叶在右纵沟的右方;方叶在横沟前方;尾状叶在横沟的后方。这种分叶是根据肝的外形确定的。

肝与邻近许多脏器接触。肝的上面与膈相接触。左叶上面膈着膈与心脏接触,肝左缘近左纵沟处与食管相邻,左叶邻胃。方叶下面接触幽门。右叶下方后缘处邻近右侧的肾上腺,右叶下面的后内侧部邻近十二指肠,后外侧部接右肾,前部邻接结肠右曲。由于肝相邻器官较多,肝质软,在固定标本上使肝表面形成许多压迹。

肝的表面大部分被有浆膜。浆膜与肝实质之间有一层致密结缔组织膜包囊,称肝纤维囊。此囊在肝门处特别发达,并随血管、神经、肝管等进入肝内,构成肝小叶间结缔组织。肝的浆膜移行至膈和邻近器官时,形成许多韧带,这些韧带对肝起固定作用。

2.肝的功能肝的功能很复杂,主要的概括如下:

2.1 分泌胆汁肝细胞分泌的胆汁是消化液中重要成分之一,成年人每日由肝输出胆汁约500—1000毫升。胆汁有助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2.2 代谢功能身体内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的分解合成都在肝细胞内进行,并可贮存在肝细胞内。肝细胞可将过多的血糖转化为肝糖元,将血液中的氨基酸转变成蛋白质加以贮存,当身体需要时,将这些物质再释放到血液中去以供利用。

2.3 防御和解舞功能肝血窦内的枯否氏细胞有强大的吞噬能力。肝细胞可将氨基酸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毒的氨转变为无毒的尿素,经肾排出体外。肝是体内主要的解毒器官。

胆囊和输胆管道

1.胆囊呈梨形,位于肝下面的胆囊窝内。胆囊可贮存和浓缩胆汁。胆囊上皮有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活体的胆囊由于贮存胆汁而显蓝绿色,胆囊的容量约40—60毫升。胆囊可分胆囊底、胆囊体和胆囊颈三部。颈体之间无明显界限。胆囊底钝圆,突向前下方,当充满胆汁时,可突出于肝的前缘。胆囊底在体表的投影相当于右锁骨中线与第九或第十肋软骨交界处。当胆囊发炎时,此处有压痛。胆囊颈较细,它以直角弯向左方,延续为胆囊管。

2.输胆管道左右肝管出肝门合成一条肝总管。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形成胆总管。胆总管在十二指肠降部与胰管汇合,形成膨大的乏特氏壶腹,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开口处有括约肌,称俄狄氏括约肌。平时括约肌收缩,由肝分泌的胆汁经肝管、胆囊管入胆囊贮存。进食以后,由于食物及消化液的刺激,反射性地引起胆囊收缩和括约肌舒张,使胆汗排入十二指肠。

胰是人体中很重要的腺体。它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两部分组成。外分泌部的分泌物(胰液)含有多种消化酶,对食物有重要的消化水解作用。

1.胰的位置和形态胰位于胃的后方,相当第一、二腰椎的高度,横位于腹后壁。胰重约65—75克,分头、体、尾三部。胰头膨大,被十二指肠所包绕。胰体占胰的大部。胰尾末端朝向左上方,与脾相触。

2.胰的组织结构胰表面仅覆以薄层疏松结缔组织,不形成明显被膜。结缔组织伸入腺实质内,将腺分隔为许多小叶,但在人类小叶分界不明显。

1.外分泌部为复管泡状腺,包括腺泡和导管。

1)腺泡为纯浆液性腺泡。腺细胞呈锥体形,核圆形,位于基底部。顶部细胞质内含有许多嗜酸性颗粒,H-E染色呈紫红色,是酶的前身。基底部细胞质内宫有RNA,强嗜碱性。染色呈紫蓝色,是分泌物进行合成的部位。

2)导管胰的闰管很长,由单层扁平上皮构成。由管的一端深入腺泡腔内形成泡心细胞(centroacinar cell)。胰无分泌管,闰管的另一端直接汇合为小叶内导管为单层立方上皮。小叶内导管出小叶后,在小叶间逐级汇合成小叶间导管。胰有一条主导管贯穿胰全长,沿途收集许多小叶间导管。主导管与总胆管汇合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主导管为单层柱状上皮,间有杯状细胞。

消化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消化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消化系统由消化器官口腔、咽、胃、肠和分泌消化液的肝、胆、胰组成。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食物在消化道经过系列复杂的过程,转变成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 食物的消化是由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共同完成的,是对食物进行再加工的机械过程。食物经过磨碎、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成食糜,增加与消化酶、肠粘膜的接触,以利分解和吸收。 食物的吸收是由胃、小肠、肝、胆、胰分泌的消化液、各种酶,将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分解为最小分子的营养物质,经肠粘膜细胞吸收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中,输送到全身的组织和细胞,吸收的全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消化和吸收是一个连续的以消化系统为主,多个系统参与调节和控制的综合性生物过程。 (一)咀嚼 人体对食物进行再加工的第一道工序是咀嚼和吞咽。食物在口腔中经过牙齿、咀嚼磨碎,舌头的充分搅拌,与唾液混合成滑润的食团,经食管送入胃内。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初步分解为麦芽糖,这就是馒头在口腔中反复咀嚼时,甜味的来源。 充分咀嚼对食物的消化十分重要。该过程将食物切磨成小颗粒,为下一步食物消化做好准备,如小颗粒可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混合液对肠粘膜有保护作用;食物颗粒与肠粘膜接触面积可大大增加,营养物质可以充分被吸收。咀嚼动作和食物的香味可反射性刺激胃肠的运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为营养物质的吸收做好准备。老年人、牙齿脱落不全、口腔疾患、吞咽困难等均可以降低咀嚼效果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唾液是口腔分泌的一种无色的液体,全天约分泌0.8~1.5L,主要成分有99%的水,其他成分是K+、HC0 -、Na+、Cl-,其中K+’浓度是血浆浓度的7倍,呕吐、大量流涎等可丢失大量水和K’,也影响食物的消化。 (二)吞咽 食物经食管送入胃的过程称作吞咽。咽部、食管的组织结构完整、弹性良好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结肠、直肠、肛管)、肛门等部。临床上常把口腔到十二指肠的这一段称上消化道,空肠以下的部分称下消化道。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和胰。 消化道各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1)口腔:口腔是消化道的开始部位,里面有牙齿、舌和唾液腺。牙齿的主要功能是切断、撕裂和磨碎食物,牙齿损伤以后,食物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咀嚼,因而会加重胃、肠的负担。 (2)咽:是食物和空气的共同通道,无消化 和吸收能力。 (3)食道:是物物进入体内的通道,可以蠕 动将食物推入胃。 (4)胃(如图): 位于腹腔的左上方,是消化道最膨大的部分。 胃呈囊状结构,由外至里依次由浆膜,肌肉层、黏 膜下层,黏膜4层绀成,黏膜具有腺体,能分泌胃 酸和胃蛋白酶等 胃具有暂时储存食物并蠕动进行物理性消 化.以及利用盐酸、蛋白酶对食物进行化学性消化 的作用。 (5)小肠:小肠盘曲在腹腔里,长约5~ 6米,开始的一段叫十二指肠。小肠是消化道 中最长的段,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 主要场所。小肠壁也分为4层,与胃壁相似。 小肠黏膜的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皱襞上有 许多绒毛状的突起——小肠绒毛(如图)。小 肠绒毛间的黏膜凹陷形成肠腺,可以分泌肠 液消化食物。小肠内表面具有的皱襞和小肠 绒毛,大大地增加了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 (6)大肠:大肠开始的一段叫盲肠,盲肠上有一细小突起叫阑尾,肓肠位于腹腔右下部,所以患阑尾炎时.右下腹部疼痛。大肠无消化能力,但有较弱的吸收能力,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7)肛门: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在大肠内形成粪便,由肛门排到体外。 消化腺: 人体的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和肠腺。其中,唾液腺、肝脏和胰腺是位于消化道外的消化腺,胃腺和肠腺是位于消化道壁内的腺体。 (1)唾液腺 唾液腺能分泌唾液,唾液的主要作用是湿润口腔和食物,便于吞咽;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能促使一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唾液中含有的溶菌酶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2)胃腺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生物消化系统的组成.docx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生物教案消化系统的组成 教学案例 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系统的组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主要消化腺的作用。 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 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和动手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消化系统图,使学生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及主要消化腺的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调查活动,使学生了解龋齿的形成原因和龋齿发生率。 引导学生制作小肠结构模型,使学生体会小肠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对龋齿发生率的调查,使学生关注牙齿健康,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引导学生在分组活动中体会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有哪些?既是人体的组成物质。又是人体的供能物质的营养物质有哪三类? 2、有人说,水分也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对否?(所以每天应补充适量的水,这样有助于体内物质的运输和废物的排出。) 3、维生素既不参与构成人体,又不提供能量,但在维护人体健康,促进生长发育和调节生命活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人体缺乏VA、VB1、VC、VD各会得什么病?

有人说,儿童晒太阳可预防佝偻病,这有什么道理?(人体皮肤的表皮细胞里有胆固醇在阳光下可以转化成VD,从而)。 学了上节课,我们在饮食上应该怎么做?学生回答:营养要全面、均衡,不偏食,挑食) 引入:幻灯片显示,这些食物富含蛋白质、糖类和脂肪,这些食物都是我们餐桌上熟悉的食品,进入人体后必须经过复杂的变化,才能转变成人体可吸收利用的物质。需要经过怎样的过程呢?(学生:消化吸收)人体哪个系统具有这项功能?(学生:消化系统) 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引入课题——屏幕显示 教学: 师:现在分组观察课本P28人体消化系统图,结合文字,学习每个消化器官的位置及功能。(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方式进行交流。)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观察结果,每个小组可以利用各种方式介绍,比如讲解、形象化表演等。(教师给予指导、评价,对各组的优点给予表扬和鼓励。)师生共同归纳: 消化系统的组成 下面我们来了解与消化直接有关的几个重要器官,消化道的起始部分是口腔,口腔内有牙齿和舌,牙齿和舌对人体有什么作用?(生:舌上有味蕾可以辨别食物的味道,搅拌和辅助发声的作用;牙齿具有切断撕裂和研磨食物—咀嚼作用)(幻灯片演示)牙齿的外形及结构。让学生观察学习。教师指出牙釉质的特点,为下面的内容做铺垫。 师:虽然人体最坚硬的器官是牙齿,但很多人却患有牙疾,龋齿是最常见的一种,课前我们已经布置了调查龋齿发生率,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调查结果,并

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系统的组成 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描述人体及主要消化腺的作用。 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 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和动手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消化系统图,使学生了解及主要消化腺的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调查活动,使学生了解龋齿的形成原因和龋齿发生率。 引导学生制作小肠结构模型,使学生体会小肠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对龋齿发生率的调查,使学生关注牙齿健康,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引导学生在分组活动中体会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有哪些?既是人体的组成物质。又是人体的供能物质的营养物质有哪三类? 有人说,水分也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对否? 维生素既不参与构成人体,又不提供能量,但在维护人体健康,促进生长发育和调节生命活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人体缺乏VA、VB1、Vc、VD各会得什么病? 有人说,儿童晒太阳可预防佝偻病,这有什么道理?。 学了上节课,我们在饮食上应该怎么做?学生回答:营养要全面、均衡,不偏食,挑食) 引入:幻灯片显示,这些食物富含蛋白质、糖类和脂肪,这些食物都是我们餐桌上熟悉的食品,进入人体后必须经过复杂的变化,才能转变成人体可吸收利用的物质。需要经过怎样的过程呢?人体哪个系统具有这项功能? 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人体。引入课题——屏幕显示 教学: 师:现在分组观察课本P28人体消化系统图,结合文字,学习每个消化器官的位置及功能。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观察结果,每个小组可以利用各种方式介绍,比如讲解、形象化表演等。 师生共同归纳: 下面我们来了解与消化直接有关的几个重要器官,消化道的起始部分是口腔,口腔内有牙齿和舌,牙齿和舌对人体有什么作用? 牙齿的外形及结构。让学生观察学习。教师指出牙釉质的特点,为下面的内容做铺垫。 师:虽然人体最坚硬的器官是牙齿,但很多人却患有牙疾,龋齿是最常见的一种,课前我们已经布置了调查龋齿发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与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与大肠(盲肠、结肠、直肠、肛管)、肛门等部。临床上常把口腔到十二指肠的这一段称上消化道,空肠以下的部分称下消化道。消化腺有小消化腺与大消化腺两种。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与胰。 消化道各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1)口腔:口腔就是消化道的开始部位,里面有牙齿、舌与唾液腺。牙齿的主要功能就是切断、撕裂与磨碎食物,牙齿损伤以后,食物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咀嚼,因而会加重胃、肠的负担。 (2)咽:就是食物与空气的共同通道,无消化与 吸收能力。 (3)食道:就是物物进入体内的通道,可以蠕动 将食物推入胃。 (4)胃(如图): 位于腹腔的左上方,就是消化道最膨大的部 分。胃呈囊状结构,由外至里依次由浆膜,肌肉层、 黏膜下层,黏膜4层绀成,黏膜具有腺体,能分泌胃 酸与胃蛋白酶等 胃具有暂时储存食物并蠕动进行物理性消化. 以及利用盐酸、蛋白酶对食物进行化学性消化的作 用。 (5)小肠:小肠盘曲在腹腔里,长约5~6 米,开始的一段叫十二指肠。小肠就是消化道 中最长的段,就是消化食物与吸收营养物质 的主要场所。小肠壁也分为4层,与胃壁相似。 小肠黏膜的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皱襞上有 许多绒毛状的突起——小肠绒毛(如图)。小 肠绒毛间的黏膜凹陷形成肠腺,可以分泌肠 液消化食物。小肠内表面具有的皱襞与小肠 绒毛,大大地增加了消化食物与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与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与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 (6)大肠:大肠开始的一段叫盲肠,盲肠上有一细小突起叫阑尾,肓肠位于腹腔右下部,所以患阑尾炎时.右下腹部疼痛。大肠无消化能力,但有较弱的吸收能力,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与部分维生素。 (7)肛门: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在大肠内形成粪便,由肛门排到体外。 消化腺: 人体的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与肠腺。其中,唾液腺、肝脏与胰腺就是位于消化道外的消化腺,胃腺与肠腺就是位于消化道壁内的腺体。 (1)唾液腺 唾液腺能分泌唾液,唾液的主要作用就是湿润口腔与食物,便于吞咽;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能促使一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唾液中含有的溶菌酶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2)胃腺

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食物从口腔进入身体内,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变成身体的营养,整个过程叫做消化吸收。完成这一个过程是通过一个特殊的生理结构,那就是消化系统。 人体的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1.消化道的结构和功能 消化道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和大肠、肛门组成。 (1)口腔是消化道的起端。口腔内有舌和牙齿。牙齿是人体中最坚硬的器官,负责咀嚼食物。舌的主要功能是搅拌食物。 (2)咽是进食与呼吸的共同通道。 (3)食道位于咽与胃之间,负责将食物推入胃。 (4)胃是消化管中最膨大的部分,位于腹腔左上方。胃壁肌肉的收缩强而有力,胃的主要功能是:暂时储存并初步消化食物。 (5)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食物在小肠内被消化后,大部分由小肠壁吸收。 (6)大肠较小肠粗大。大肠主要功能是吸收由小肠进入大肠的食物残渣中多余的水分,形成粪便。 (7)肛门是粪便排出体外的通道。 2.消化腺的结构和功能 1、初步了解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消化系统的卫生与保健。

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胰脏、肝脏、胃脏和肠腺。均可分泌消化液,消化液中含有消化酶。 (1)唾液腺位于口腔内,分泌的唾液输入口腔。唾液能湿润口腔和食物,便于吞咽。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使淀粉分解成为麦芽糖。细嚼少量馒头,会有淡淡的甜味。另外,唾液还能清洁口腔,有杀菌作用。 (2)胃腺是胃壁粘膜内陷形成的,可以分泌大量胃液(主要由盐酸和胃蛋白酶构成),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3)小肠腺是小肠粘膜中的微小腺体,分泌肠液,含有消化淀粉、蛋白质、脂肪的酶,能把蛋白质,淀粉,脂肪消化成能被人体吸收的氨基酸、葡萄糖、脂肪酸等。 (4)胰腺位于胃的后方,分泌的胰液,含消化蛋白质、淀粉和脂肪的酶。 (5)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肝脏能分泌胆汁,促进脂肪的分解。另外,肝脏还能在蛋白质、糖类、脂肪代谢中起到重要作用,并能解毒,甚至有造血的功能。 3.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 (一)保护牙齿 1.定期检查牙齿。至少每半年检查一次,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矫治。 2.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习惯。 3.不要咬坚硬的东西。

人体的消化系统简介

人体的消化系统简介 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消化管起自口腔,延续为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结肠(盲肠、阑尾、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终止于肛门。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肝、胰和消化管壁上无数的小腺体。消化腺的分泌物经导管等排入消化管中参与消化。另外还有胆囊及胆道。 人一生下来就要吃东西,从饮食物中获取各种养分,以供身体生长发育的需要。从食物进入口腔,一直到变为废物由肛门排出,其间要经过极其复杂的变化,这就是消化吸收过程。完成这个过程的一系列特殊生理结构,就称为消化系统。依照其各个部分生理功能的不同,消化系统又可分为许多器官,它们是口腔(包括牙齿)、食管、胃、肠、肛门和消化腺等。只有依靠这些器官有条不紊地分工协作,消化过程才得以顺利完成。 口腔:人们习惯的说法是,嘴是管吃管喝的,而消化则是胃肠的事。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对。实际上可以认为,首先要经过牙齿咀嚼,将食物尽可能地磨碎,这可就帮了胃的大忙。因此牙齿的好坏,常常影响一个人的消化功能。在咀嚼的过程中,通过舌的搅拌,食物就和唾液(俗称口水)均匀地混在一起了。这种场合,不但使人能吃比较干燥的事物,并且可以顺利地咽下,而更重要的,是唾液还含有某些消化酶(如淀粉酶等),它们能使淀粉颗粒变成更易为肠道所吸收的物质。由此可见,在口腔里就开始了初步的消化。 食管:食管是食物由口腔进入胃的通道,它的粗细并不一致。食物进入食管后,即刺激食管的神经肌肉,引起试管有次序的运动,推动食物入胃。 胃:是受纳器官,中医将胃和脾连在一起,称为人的“后天之本”。胃的重要生理功能是分泌胃酸和消化酶,并通过其自身有节律的运动,将食物进一步磨碎并充分与胃液混合,成为食糜,然后送入胃肠道。 肠:是上接胃下通肛门的细而长的管道样结构,依次可分为小肠和大肠两部分。食糜进入肠道后,虽然还在继续消化,但其主要功能是吸收,其中包括氨基酸、葡萄糖、矿物质和水等。当然,在吸收前和吸收后,还要经过一系列转变,才能成为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并为人体所利用。 肛门:就象河流水坝的闸门一样,肛门也起着类似的作用。不能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在直肠内堆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排便反射,肛门括约肌扩张,粪便即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消化腺:在体内,有许多重要的腺体参与消化过程的进行,唾液腺前面已述及;此外还有胰腺、肠腺和肝胆系统等。这些腺体所分泌的消化液和胆汁,含有多种酶和其他物质。在整个消化过程中,它们不仅各自具有独特的生理功能,而又是相辅相成的。 胃肠道主要的生理功能,是对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那么,什么叫消化呢? 人们常吃的谷米、豆类、肉、蛋、奶以及蔬菜、瓜果等,一般都是难以溶解的大块物质,从化学的角度看,它们的分子结构十分复杂,不能被人体直接利用,必须先在胃肠道内经过充分分解,变成结构简单的可溶性化学物质,如甘油、脂肪酸、葡萄糖、氨基酸等,才能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循环,供给人体组织利用。消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消化道肌肉的收缩活动,将食物磨研细碎,并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以及将食物不断地向消化道的下方推送,这种方式称为机械性消化;另一种是通过消化腺分泌消化液中的各种消化酶,对

初中生物中考复习—5人的消化系统——有答案参考word

中考专题复习—专项练习—人的消化系统 1.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主要物质是( A ) A.糖类 B.水 C.无机盐 D.维生素 2.每一天我们都要从食物中获取不同的营养物质,在这些营养物质中,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但对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却很重要的是( C ) A.蛋白质、无机盐、水 B.脂肪、维生素、糖类 C.维生素、无机盐、水 D.脂肪、蛋白质、糖类 3.下列含有主要供能物质较多的一项是( B ) A.鱼、鸡蛋 B.面包、土豆 C.花生、芝麻油 D.白菜、苹果 4.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是( C ) A.水 B.糖类 C.蛋白质 D.维生素 5.某人因患比较严重的胆囊结石,医生将其胆囊切除,那么你建议他手术后应该少吃富含( B )食物。A.蛋白质 B.脂肪 C.糖类 D.维生素 6.某同学设计母亲节爱心午餐,依据“平衡膳食宝塔”,建议少用的食物是( D ) A.谷物类 B.蔬菜类 C.豆奶类 D.油脂类 7.馒头是我们的主食,其中的淀粉等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人体内参与淀粉消化的消化液有( B ) A.胃液、胆汁、胰液 B.唾液、肠液、胰液 C.胆汁、肠液、胰液 D.唾液、胃液、肠液 8.食物只有在消化酶的作用下才能被消化,下列消化腺中,不能分泌蛋白酶的是( B ) A.唾液腺 B.胃腺 C.肠腺 D.胰腺 9.下列叙述中,哪一项与小肠的吸收功能无关( C ) A.小肠内表面有环形皱襞 B.小肠长约5~6米 C.小肠内有多种消化酶 D.小肠内表面有小肠绒毛 10.如图是人体消化系统组成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C ) A.消化系统由口腔、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B.胃只有贮存食物和磨碎食物的功能 C.小肠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 D.肝脏分泌的胆汁中含有多种消化酶 11.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是( A ) A.水B.糖类C.蛋白质C.维生素 12.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能有效预防坏血病,因为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中含有丰富的( B ) A.维生素D B.维生素C C.维生素B D.维生素A

消化系统有什么功能

消化系统有什么功能 人的消化系统,主要是由两大部分组成,首先要向您说明的是消化道,它主要指的是口腔、食道、肠胃等身体器官,是一种硬性存在的,另外组成消化系统的还有消化腺,主要是以肝脏和胰脏为主,它们主要是用来分泌消化液的,而且它们对于整个消化系统来说,是有着不同的作用的。 而要说起消化系统的功能,很多朋友都会认为是吸收营养成分,排泄废弃物,其实这些只是消化系统比较片面的一个功能,为了让您可以认识到消化系统对于人体的重要性,在此就针对消化系统的功能为您做出分析。 消化有包括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机械性消化是通过消化管壁肌肉的收缩活动,将食物磨碎,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使消化了的食物成分与消化管壁紧密接触而便于吸收,使不能消化了的食物残渣由消化道末端排出体外。 消化系统的基本生理功能是摄取、转运、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排泄废物,这些生理的完成有赖于整个胃肠道协调的生理活动。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供

机体所需的物质和能量,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除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可以被直接吸收利用外,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物质均不能被机体直接吸收利用,需在消化管内被分解为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吸收利用。食物在消化管内被分解成结构简单、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就称为消化。这种小分子物质透过消化管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就是吸收。对于未被吸收的残渣部分,消化道则通过大肠以粪便形式排出体外。 在消化过程中包括物理对食物进行化学分解而言。由消化腺所分泌的各种消化液,将复杂的各种营养物质分解为肠壁可以吸收的简单的化合物,如糖类分解为单糖,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脂类分解为甘油及脂肪酸。然后这些分解后的营养物质被小肠(主要是空肠)吸收进入体内,进入血液和淋巴液。这种消化过程叫化学性消化。 看过本文的分析之后,相信您一定认识到了消化系统的功能重要性了吧,为了保证您的消化系统的功能不受到任何不良因素的影响,希望您在平时一定要注意保护您的消化系统,不要经常喝酒和食用刺激消化系统的食物,这对于保护消化系统的功能没有任何好处。

人教版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教学设计

《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 本节课是七年级下册的生物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新奇的,因为我们每天都在摄取食物,那它在我们身体中的变化是怎样的,学生对于这个问题会产生好奇心,所以这个知识点让学生掌握的程度是可观的。 二、教学目标 1、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人体的六种营养是在哪里开始消化的; 3、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养成细嚼慢咽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知道食物是如何在人体中消化的; 难点:知道食物是如何在人体中消化的;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辅导为辅,小组合作相结合。 六、教学设计思路 关于“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这个知识点,我采用的方法是故事导入引新知,让学生在模糊的印象中进行巩

固学习,最后采取总结归纳的形式让学生更容易的理解,适合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故事导入) 我的名字叫食物,我由六种物质组成,这一天,小明的妈妈将我放到盘子里,小明放学回到家后,就将我吃了下去,这时,我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旅程: 1、我进入一个黑洞并被白白的东西挤压,还让一条软软的东西搅拌着,还有黏黏的液体浇在我的身上,这时我身体中的一种物质慢慢的变成了带有甜味的东西; 2、随后,我被一个地方发出的力推进了一个长长的管道,还好,在这里我没有丢东西; 3、这里好宽敞,像一个袋子一样,这时我身体又不听我的使唤了,在酸雨的作用下有一种物质又发生了改变,这是我不能控制的,而且我发现我还有点变干了; 4、在袋子中过了一段时间,我又进入一条长长的管道,这里可真是柔软,有好多绒毛,可能这个管道感觉对付不了我的身体,就请来两个助手来帮忙,随后我就变成了一段一段的,而且我感觉我还在变干; 5、我又高兴了一下,因为我进入了一个宽的管道,这时我走着走着,却到了一个死胡同,这个死胡同还有一个尾巴,最后我从一个出口出去,终于重见天日了。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结肠、直肠、肛管)、肛门等部。临床上常把口腔到十二指肠的这一段称上消化道,空肠以下的部分称下消化道。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和胰。 消化道各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1)口腔:口腔是消化道的开始 部位,里面有牙齿、舌和唾液腺。牙齿的 主要功能是切断、撕裂和磨碎食物,牙齿 损伤以后,食物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咀嚼,因而会加重胃、肠的负担。 (2)咽:是食物和空气的 共同通道,无消化和吸收能力。 (3)食道:是物物进入体 内的通道,可以蠕动将食物推入 胃。 (4)胃(如图): 位于腹腔的左上方,是消化道最膨大的部分。胃呈囊状结构,由外至里依次由浆膜,肌肉层、黏膜下层,黏膜4层绀成,黏膜具有

腺体,能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等 胃具有暂时储存食物并蠕动进行物理性消化.以及利用盐酸、蛋白酶对食物进行化学性消化的作用。 (5)小肠:小肠盘曲在腹腔里,长约5~6米,开始的一段叫十二指肠。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段,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小肠壁也分为4层,与胃壁相似。小肠黏膜的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皱襞上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小肠绒毛(如图)。小肠绒毛间的黏膜凹陷形成肠腺,可以分泌肠液消化食物。小肠内表面具有的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地增加了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 (6)大肠:大肠开始的一段叫盲肠,盲肠上有一细小突起叫阑尾,肓肠位于腹腔右下部,所以患阑尾炎时.右下腹部疼痛。大肠无消化能力,但有较弱的吸收能力,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7)肛门: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在大肠内形成粪便,由肛门排到体外。 消化腺: 人体的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 腺、肝脏、胰腺和肠腺。其中,唾液 腺、肝脏和胰腺是位于消化道外的消

人的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精彩教案

一、教学内容北京版生物学第一册 第四章生物的营养第二节人和动物的营养(第四课时)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人的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说出人体消化系统各个器官的功能 2、能力目标 (1)列表归纳小结知识的能力 (2)观察的逻辑顺序 3、情感目标 (1)明确保护牙齿的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三、教学重点: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四、教学难点: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五、教学媒体: 1.体消化系统结构模式图 2.牙齿结构图、味觉在舌中的分布 3.唾液腺结构图 教学内容设计思想 教学 行为 具体教学内容及过程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 导入通过趣闻 出发引起 学生学习 消化系统 解剖的兴 趣讲述昨天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是 《苹果种子豆豆的奇妙旅行》,我先给大家念第一 段:我叫豆豆,是一粒种子,一粒苹果的种子, 那天我随我的苹果妈妈被买回了小明的家中,不 幸的是我被吃进了小明的肚子里,于是一段奇妙 的旅行就从小明的嘴开始了。其实这篇文章和我 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有关 倾听,思考 设问你想知道奇妙旅行是怎么回事吗? 讲述让我们跟随豆豆认识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通过科普 文章使学 生能够描 述消化系 统的组成 及功能 演示人体消化系统结构模式图观察 讲述我们接着来看下一段:当我进入了一个空洞、潮湿而又滴着水的“山洞”后,躺在了一个松软的垫子上,突然周围的“石门”上下挫动,“软垫”左右翻滚,幸好我 被挤入了一个“通道口”。 提问 1.豆豆首先来到了哪? 2.石门指的是? 3.软垫指的是? 1.口腔 2.牙齿 3.舌 讲述口腔中与消化有关的结构:牙齿、舌、唾液腺(开口于口腔)。 牙齿是人体中所有器官中最坚硬的,具有咀嚼食物的作用 提问舔一舔自己的牙齿,感觉牙齿有几种形状?三种 讲述牙齿分为:门齿、犬齿、臼齿 提问每种牙齿的功能分别是什么?门齿切断食物,犬齿撕裂食物,臼 齿磨碎食物 设问牙齿结构分为几部分? 演示牙齿结构图

人体结构】人体的消化系统

【人体结构】人体的消化系统 人体的消化系统 口腔内消化 消化过程是从口腔开始的。食物在口腔内停留的时间很短,一般是15-20秒钟。食物在口腔内咀嚼,被唾液湿润而便于吞咽。由于唾液的作用,食物中的某些成分还在口腔内发生化学变化。 一、唾液分泌 人的口腔内有三对大的唾液腺: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还有无数散在的小唾腺。唾液就是由这些大小唾液腺分泌的混合液。腮腺是由浆液细胞组成的,分泌稀的唾液,;颌下腺和舌下腺是混合腺,即腺泡由浆液细胞和粘液细胞组成。 (一)唾液的性质和成分 唾液为无色无味近于中性(Ph6.6-7.1)的低渗液体。唾液中分约占99%。有机物主要为粘蛋白,还有球蛋白、氨基酸、尿素、尿酸、唾液淀粉酶和溶菌酶等。唾液中的无机物有钠、钾、钙、硫氰酸盐、氯、氨等。此外,唾液中还有一定量的气体,如氧、氮和二氧化碳。

唾液中的粘蛋白几乎全由粘液细胞所分泌,它使唾液具有粘稠性质。浆细胞分泌稀薄的唾液,几乎不含粘蛋白,但浆液腺所分泌的唾液淀粉酶是粘液腺所分泌的4倍。 唾液的渗透压随分泌率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在分泌率很低的情况下,其渗透压也低,约为50mOsm/kgH2O;而在最大分泌率时,渗透压可接近血浆,唾液中钠和氯的浓度升高,钾的浓度降低;分泌率低时则出现相反的现象。目前认为,唾液中电解质成分随分泌率变化的原因是分泌液在流经导管时,导管上皮细胞对电解质的吸收不相同而造成的,而分泌液从腺泡细胞中排出时是等渗的,电解质的组成与血浆是相似的。 (二)唾液的作用 唾液可以湿润与溶解食物,以引起味觉并易于吞咽;唾液还可清洁和保护口腔,它可清除口腔中的残余食物,当有害物质进入口腔时,它可冲淡、中和这些物质,并将它们从口腔粘膜上洗掉,唾液中的溶菌酶还有杀菌作用;在人和少数哺乳动物如兔、鼠等的唾液中,含中唾液淀粉酶(狗、猫、马等的唾液中无此酶),它可使淀粉分解成为麦芽糖。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的最适ph 在中性范围内,唾液中的氯和硫氰酸盐对此酶有激活作用。食物进入胃后,唾液淀粉酶还可继续使用一段时间,直至胃内容物变为pH约为4.5的酸性反应为止。

人的消化系统

人的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消化管又可分为功能和形态不同的许多部分,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消化腺分为大、小两类:小消化腺位于消化管各段的管壁内,如唇腺、舌腺、食管腺、胃腺和肠腺等;大消化腺位于消化管壁以外,如大唾液腺、胰和肝等。它们以导管通连并开口于消化。管腔内,其分泌物都进入消化管中,完成化学性消化。大小两种消化腺的上皮细胞都是在胚胎发育时期由消化管壁的上皮发展分化而形成的。 一、消化管壁的一般组织结构 消化管壁除口腔以外均可分为四层。由管腔内面向外,依次为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

1.粘膜是消化管进行消化和吸收的重要部分。其表面经常保持粘滑湿润,便于食物的输送、消化和吸收。粘膜又可分为三层。 1)上皮面临管腔,是消化管壁的最内层,由于消化管各段功能不同,上皮类型也不相同。口腔、食管和肛门的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耐摩擦,具有保护作用;胃、小肠和大肠的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有利于消化和吸收。有的上皮下陷形成消化管壁内的小消化腺,分泌粘液和各种消化酶。 2)固有膜由结缔织组构成,含有丰富的淋巴组织,胃、肠的固有膜则含有类似网状结缔组织的成分,并有小消化腺、血管、淋巴管、神经和少量分散的平滑肌。淋巴组织弥散分布或集合成淋巴小结,尤以咽部、回肠、阑尾等部位较多。淋巴组织是身体对抗外来病菌、异物的第一道防线,其中淋巴细胞常穿入上皮组织内参加机体的免疫作用。固有膜有弹性,除有联系上皮深层组织的作用外,对管壁在收缩运动时的牵引力的改变具有缓冲作用。 3)粘膜肌层为一薄层的平滑肌,一般排列为内环行、外纵行两层。此层收缩时,可改变粘膜的形态,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腺体的分泌和血液的运行。 2.粘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有比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和粘膜下神经丛,又称梅氏神经丛。食管与十二指肠部分,分别有食管腺与十二指肠腺,此层有联系粘膜与肌层的作用。 3.肌层除口腔、咽、食管上段和肛门为骨骼肌外,其余均为平滑肌。一般都排列为内环行、外纵行两层。两层之间有肌间神经丛又称奥氏神经丛。肌层的收缩和舒张促使消化液与食糜充分混合,并不断推进,以利于消化和吸收。 4.外膜是消化管壁的最外层,为薄层结缔组织,内含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外膜又称纤维膜。此层也是消化管壁与周围器官互相连系固定的

中医在消化系统疾病的作用及机理自

中医在消化系统疾病的作用及机理 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一直很高,近年来,随着各种研究手段的日臻完善,该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消化系统疾病范围很广,包含的病种很多,中医的“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在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中医的治疗方法很多,如太极、食疗、针灸、推拿及中药治疗等,不同的病人可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下面我将分别介绍这几种方法的作用及原理。 太极拳,是一种武术项目,也是运动项目和健身项目,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太极始于无极,分两仪。由两仪分三才,由三才显四象,演变八卦。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道家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有阴阳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古人称为“太极”。太极拳是一种身心兼修的练拳健身运动。练拳时注重意气运动,以心行气,疏通经络,平衡阴阳气血,以提高阴阳自和能力——即西医所说的抗病康复能力和免疫力。太极拳练身、心、意三家,合精、气、神三元的太极修炼功法。符合中西医学科学原理,具有神奇的疗疾健身、修性养生功效。太极拳对于消化系统的各种慢性病、多发病,有良好的辅助治疗及康复作用,太极拳对消化系统疾病的影响在于:1、习练太极拳顺应四季的阴阳消长润养五脏,春季养肝,夏季养心,秋季养肺,冬季养肾,四脏阴阳调和滋润脾胃,促进六腑代谢,治疗胃肠、肝胆方面的慢性疾病,效果非

常明显。2、由于打太极拳使血液流畅、循环加强,各脏器的供血增加,同时由于腹式呼吸可使腹腔内各脏器受柔和、持久而有节律的按摩,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加强胃肠的蠕动,局部供血得到改善,因而消化系统,特别是胃肠的组织和功能都有良好影响,胃炎或慢性溃疡症状会得到改善修复;肠管的蠕动亦因腹压改变的按摩作用和局部微循环增加而加强,吸收与输转功能也会大大改善。吸收得好,同化与异化作用正常,相应也加强了各脏器的活动功能和机体的生命力,促进新陈代谢过程,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3、习练太极拳带动胃、肠、肝、胆、胰作大幅度转动,同时,深、长、细、匀的呼吸,横膈肌活动范围的扩大,腹内压所致的按摩作用,对于肝、胆起按摩作用,血行流畅,可以消除肝脏淤血,改善肝功能,肝组织在经常保持活血通瘀的情况下生机旺盛,机能改善。 食疗又称食治,即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方法。它包括粥类、羹类(羹又称汤)、茶类(又称“代茶饮”)、酒类(亦称药酒)。《素问·五常政大论》主张:“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书中高度评价了食疗养生的作用,也是食疗养生理论的重大进步。食物同药物一样,也有寒热温凉,酸苦甘辛咸之分,本身就具有“养”和“疗”二方面的作用。而中医则更重视食物在“养”和“治”方面的特性。消化系统的疾病与饮食息息相关。高级均衡营养素能增强细胞营养代谢功能,使细胞获得了强大的

消化系统的功能与保护

消化系统的功能与保护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话生动地描述了了食 物对人重要性。食物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们要在食物中摄取营养及能量,然而,食物是怎样将它的营养提供给我们的呢?实际上确切的说,是我们在积极 的吸收营养,使我们能够健康而茁壮的成长,而这就要归功于我们人类神奇的 消化系统了。消化系统的基本功能是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供机体所需的物质和 能量。 既然消化系统对人类这么重要,那么究竟什么是消化系统呢?消化系统由 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 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结肠、直肠、肛管)等部。临床上常把口 腔到十二指肠的这一段称上消化道,空肠以下的部分称下消化道。消化腺有小 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三 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和胰。 已经了解了消化系统的概念,那么食物的消化又是如何通过消化系统完 成的呢?食物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食物在口腔内以机械性消化(食物被 磨碎)为主,因为食物在口腔内停留时间很短,故口腔内的消化作用不大。 食物从食道进入胃后,即受到胃壁肌肉的机械性消化和胃液的化学性消化作用,此时,食物中的蛋白质被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在胃酸参与下)初步分解, 胃内容物变成粥样的食糜状态,小量地多次通过幽门向十二指肠推送。食糜 由胃进入十二指肠后,开始了小肠内的消化。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食物在小肠内受到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以及小肠的机械性消化,各种营养成分逐渐被分解为简单的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在小肠内吸收。因此,食物通过小肠后,消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只留下难于消化的食物残渣,从小 肠进入大肠。大肠内无消化作用,仅具一定的吸收功能,吸收少量水、无机 盐和部分维生素。 营养就是这样被我们吸收的。营养很重要,但营养就是得从食物中消化吸收,如果肠胃的消化机能不正常,吃进去的食物就没有办法正常地消化吸收, 影响营养摄取,最后不管怎么吃,营养都不足。现代人工作忙碌,生活压力大,加上中国人喜欢藉由饮宴来促进交流,使得肠胃健康的人反而成为少数民族。 年少的我们更应该学会好好保护我们的消化系统,维持他的良好功能,为我 们良好的体质奠定基础。我们应该怎么保护我们的消化系统呢? 第一,避免暴饮暴食。因为胃是有一定容量的,暴饮暴食把胃塞得满满的,超过它的正常容量,不仅消化不了,影响胃肠功能,而且会得胃肠疾病。所以,饮食量一定要适当,而且要有规律,即定时定量。

任务1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其形态位置及结构.

任务一消化系统组成及形态、位置及结构-教学活动设计《动物解剖生理学》教学活动设计 学习情境项目一家畜解剖生理特征 情境6 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征 任务一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其形态、位置 及结构 课程 类型 专业基础 课 授课教师班级畜牧兽医教学场地校内实训室和校内实训基地学时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熟练掌握消化系统各个器官的形态、结构、位 置和器官之间的关系。 技能目标 熟练掌握牙齿结构与年龄鉴别关系、食管走向 与胃导管投药的基本要求;掌握胃、肠、肝、 胰的形态位置及体表投影,熟悉临床听、扣、 触诊部位。 素质目标培养小组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教学的需求,整个过程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特色,创建具有多样性的教学手段,遵循“以人为本,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认真把握“教、学、做”三个环节”的教学思想;将多媒体教学与常规教学有机结合,将学生带到实验室,以标本和组织切片材料进行现场教学,将同学们8人分为一组,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辅助材料电子教案、课程课件、教学视频、复习题、图片资源 教学过程组织 一、知识点、技能点回顾: 教师对上一节课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随机抽取学生回答上个任务的知识要点,检验学生掌握情况。 二、导入新课 消化系统是动物有机体摄食、消化、吸收和排粪的主要场所,是保证动物有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途径,对于本章的学习主要为后期其它专业课如内科学等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是临床疾病诊断中重要关键内容。 三、教学内容 项目一家畜解剖生理特征 情境6 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征 任务一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其形态、位置及结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