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响除草剂药效发挥的18个因素

影响除草剂药效发挥的18个因素

影响除草剂药效发挥的18个因素
影响除草剂药效发挥的18个因素

影响除草剂药效发挥的18个因素

1.温度

气温高有利于除草剂被杂草吸收,作用效果好。但不是气温越高越好,气温过高,喷出的雾状液很快被蒸发,特别对一些易挥发的除草剂及见光分解的除草剂,会降低除草效果,如2.4—D、氟乐灵、禾大壮、二甲四氯等,还会因挥发飘移到周围敏感作物上产生药害。气温过低时使用扑草净,植物对其不能及时降解,容易发生药害。正确的施药时应为:高温季节,晴而无风的上午11点前及下午4点以后;低温季节宜在上午10点至下午3点之间。

2.空气湿度

一般来说,湿度大有利于除草剂被杂草吸收,作用效果好。最好的时机是,叶面无露水、无雨水,而且空气湿度在60%以上。干热季节如过于干旱,则不要施药。

3.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充足,作物和杂草生长旺盛,有利于作物对药剂的分解和杂草对药剂的吸收并在体内传导运输,从而达到最佳除草效果,尤其是土壤处理剂必须有土壤湿润条件才能发挥良好的药效。如土壤干旱,作物和杂草生长缓慢,作物耐性差,并有利于杂草茎叶形成较厚的角质层,影响对除草剂的吸收传导,从而使除草剂药效下降。同时杂草为了适应干旱环境,大部分毛孔关闭,影响药剂的吸收,根系更加发达,增加防除难度。因此,干旱的天气,推荐高限量,同时施药时要加大喷水量。

4.降水

施药后不久即降雨,药液容易被冲刷,影响药效。

5.光照

百草枯、除草醚、伴地农等都是光活化性除草剂,在光的作用下才起杀草作用。西玛津、敌草隆、扑草净等光合作用抑制剂,也需在有光的情况下才能抑制杂草光合作用,发挥除草效果。氟乐灵等施于土表易挥发,见光易分解,使用时需及时与表层土混拌。

6.土壤pH值

当pH值在5.5—7.5时大部分除草剂能较好地发挥作用,过酸过碱的土壤对某些除草剂会起到分解作用,从而影响药效,如土壤封闭除草剂为酸性,在盐碱地中封闭除草效果差甚至无效果。又如绿磺隆在酸性土壤中降解速度快,影响药效,在碱性土壤中降解速度慢,对后茬敏感作物易造成药害。

7.土壤质地和有机质含量

质地疏松和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吸附量少,过量则易淋溶造成对作物根部的伤害。粘性土和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吸附能力强,使药液不能在土壤溶液中移动而形成均匀的药土层,从而出现“封不住”的现象,影响效果,因而应适当增加用药量,或采用推荐用量上限。有机质过高的高水肥田,一般不使用土壤处理的除草剂。

8.水质

指施药时所兑水的硬度和酸碱度。硬度指100毫升水中所含Ca2+、

Mg2+离子的多少。由于某些除草剂的有效成份容易同这两种离子络合生成盐而被固定,所以硬度大的水质可能会使除草剂药效下降。具有酸碱性的农药掺入了碱性较高或酸性较高的水,会影响药剂的稳定性,从而降低除草效果。

9.风速

除草剂要在无风或微风时施用,风大喷除草剂容易发生雾滴飘移,危害周围敏感作物。尤其是易挥发的除草剂,使用时应特别注意。

10.草龄

杂草在2-3叶期为最佳防治期。杂草草龄过大,抗性增大,用药量必须适量加大。

11.施药时期

冬小麦产区,施药时间分为冬前施药和节后施药。除草剂药效发挥要有适宜温度,低温施药会导致除草效果差,严重者会出现小麦中毒现象。冬前施药建议使用耐低温效果好的产品。节后施药建议在冬小麦播种后浇完蒙头水(第一水)后的40天以后打除草剂最为安全,此时小麦正值4叶或4叶1心期,对除草剂较为耐受,4叶以后打除草剂最为安全,另外,小麦4叶期时,大部分的杂草已经出齐,而且草龄比较小,小麦又没有分蘖,叶片不多,比较容易打死杂草,此时打除草剂最为高效。

12.二次稀释

除草剂药效发挥重要因素之一是二次稀释,先将药剂加少量水配成母液,再倒入盛有一定量水的喷雾器内,再加入需加的水量,并边加边

搅拌,调匀稀释至需要浓度。二次稀释关系着药液是否在用药器械里分散均匀,最终会影响除草效果。

13.施药浓度

施药浓度过多过少都会对除草效果有影响,所以除草剂配水要科学,要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切忌不要擅自增加用药量。

14.施药器具

施药使用的器具不同最终的除草效果也会有差异,随着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机器施药越来越普遍,其与人工施药的差异也越来越明显。

15.施药人群的差异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施药也会影响施药效果。另外,人的情绪也会间接影响施药效果。

16.交替用药

杂草抗性越来越严重,年年使用同一种除草剂杂草很容易产生抗性,交替用药除草效果会更好。

17.苗情

病苗、弱苗时,要减少用药量或延后再施药。

18.正确选择除草剂

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好的除草剂不一定是最适合的,要根据当地的草相选择最适合的除草剂,这样才能达到好的除草效果。

影响药效的因素

第四章影响药效的因素 一.教材精要 掌握:个体差异,遗传药理学,时间药理学,药物剂型,给药方式,协同作用,相加作用,拮抗作用,耐受性,依赖性,撤药症状。 熟悉:影响药物作用的生理因素、精神因素、病理因素。 了解:药物治疗原则。 (一) 药物因素 1.药物剂量和剂型及给药途径 由于剂型不同,给药途径亦不同。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吸收速度不同,一般规律是静脉注射>(快于)吸入>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贴皮。 2.联合用药及药物相互作用 临床常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主要是利用药物间的协同作用以增加疗效或利用拮抗作用以减少不良反应。 (1)药动学方面的作用机制:①妨碍药物吸收(胃肠道pH改变、形成络合物、影响胃排空和肠蠕动);②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③影响药物代谢(加速药物代谢、减慢药物代谢);④影响药物排泄。 (2)药效学方面的作用机制:①协同作用(相加作用、增强作用、增敏作用);②拮抗作用(药理性拮抗、生理性拮抗、生化性拮抗、化学性拮抗)。 协同作用:合并用药作用增加。 拮抗作用:合并用药作用减弱。 相加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是两药分别作用的代数和。 3.反复用药

耐受性: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强度递减,需加大剂量才能显效,称为耐受性。抗药性:在化学治疗中,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称为抗药性或耐药性 (resistance)。 药物依赖性:指某些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之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产生依赖性。分为躯体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 (二) 机体因素 1.年龄和性别 小儿及老人用药的注意事项。 对已知有致畸作用的药物,在妊娠第一期即胎儿器官发育期内应严格禁用。 2.功能和病理状态 病人的功能状态可影响药物的作用。 肝肾功能损害时分别影响在肝转化及自肾排泄药物的清除率,可以适当延长给药间隔及(或)减少剂量加以解决。 3.个体差异和遗传因素 个体差异:在基本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少数病人对药物的反应不同,称个体差异。分为:量的差别和质的差异。 遗传因素主要表现在对药物体内转化的异常,分为快代谢型和慢代谢型。它主要影响药物血浆浓度及效应强弱久暂。 4.种属差异 动物种属差异和人种、民族差异。 5.机体对药物反应的变化 机体对药物反应的变化包括以下四种: (1)致敏反应。 (2)快速耐受性:药物在短时间内反复应用数次后药效递减直至消失。

(整理)华法林的作用机制与临床药物学.

华法林的作用机制与临床药物学 From: 网络 一、作用机制 华法林(warfarin)的化学结构为3-(a-苯基丙酮)-4-羟基香豆素,是消旋异构体R和S的混合物,分子式为C19H15NaO4,结构式如图1。 结晶华法林钠为白色无臭的结晶粉末,遇光变色,易于水,溶于酒精,微溶于氯仿和乙醚。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II、VII、IX、X需要经过羧化过程才能变成有活性的蛋白,羧化过程需要还原型维生素K(VK)、分子氧和二氧化碳。华法林为口服的维生素K拮抗剂(VKA),通过抑制肝脏环氧化还原酶,使无活性的氧化型(环氧化物型)VK无法还原为有活性的还原型(氢醌型)VK,阻止VK的循环应用,干扰VK依赖性凝血因子II、VII、IX、X的羧化,使这些凝血因子无法活化,仅停留在前体阶段(有抗原,无活性),而达到抗凝的目的(图2)。与此同时,肝脏合成的抗凝因子蛋白C和蛋白S也需要经过羧化才能变成有活性的蛋白,因此理论上华法林有致凝的可能性,但在多数情况下,华法林抗凝的作用占优势。 负责VK环氧化物转化为还原型VK的酶有两个,其中VK环氧化物还原酶对华法林敏感,而VK还原酶对华法林不够敏感。因此,小剂量VK1即可有效对抗华法林的抗凝活性,大剂量VK1导致的华法林抵抗可以持续1周甚至更长,因为在肝脏中蓄积的VK1只和华法林不敏感的还原酶接触(图2)。 华法林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活化抑制新的血栓形成,限制血栓的扩大和延展,抑制在血栓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血栓,抑制血栓脱落和栓塞的发生,有利于已经形成血栓的清除。二、华法林的药代动力学 华法林是临床上最常用的香豆素类抗凝药物,为两种光学同分异构体R型和S型的消旋体(racemic)混合物,其中S异构体的抗凝作用比R异构体更强5倍。华法林口服

除草剂田间药效试验

除草剂田间小区药效试验施药技术探讨 田间药效试验是我国农药登记管理工作重要内容之一,是制定农药产品标签的重要技术依据。除草剂田间小区药效试验对施药技术的要求相对较高,这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对喷雾设备的要求、施药技术人员的操作水平、施药时的天气状况等。小区药效试验的技术关键是施药方式方法,因为不同的施药方法在作物上的药液沉积量和药剂分布状况有很大差异,必然会对药效产生重大影响,从而会使药效的评估发生明显偏差(屠豫钦,1993)。 除草剂田间小区药效试验施药技术的问题 1施药设备不完善 田间小区药效试验主要采用背负式手动喷雾器,这也是目前我国占绝对地位的喷雾机械。据统计,1996年,我国共有喷药器械484.7万架,其中80%以上是小型背负式喷雾器(傅泽田,祁力钧,王秀,2002)。受国内对喷雾器生产和开发情况的影响,手动喷雾器几十年来一直变化不大,主要是以工农-16型为主,尤其是雾化部件也只有一种切向涡流芯喷头,这种情况造成了许多问题(袁会珠,齐淑华,杨代斌,1998;屠豫钦,2004)使用者面临最普遍的问题是喷雾器的质量不过关,使用中存在着跑冒滴漏的现象,另外喷嘴型号不全。最近两年,北京、山东、河北都有新型的手动背负式喷雾器问世,在加工质量和选材方面有所改善,但可供选择的喷嘴类型仍然较少。此外,这些改进后的背负式手动喷雾器普遍不具有压力表和稳压器,只能通过手动摇杆来控制喷雾压力,这样不能把压力很好的控制在某一具体的数值,使得输出的流量不稳定。 2喷嘴的选择不当 国内手动背负式喷雾器大都配有空心或实心锥雾喷嘴,也有配扇形喷嘴的。但问题是可供选择的喷嘴型号范围较小,而有些使用者对农药应用技术的了解有限,往往是不论针对作物的何种生长时期,用何种除草剂,自始至终就用同一个喷嘴。喷洒苗前除草剂为尽量避免飘移,可选择流量大一点的喷嘴,苗后除草剂的喷洒要考虑药液的均匀度和沉积率,可选择流量小的喷嘴。 3不重视施药时的气象条件 药剂能否很好的沉积,与施药时的天气情况密不可分,包括施药时的温度、湿度和风速等。当施药时温度超过27℃时,易引起药害或造成飘移、挥发而降低药效,温度低于15℃时也易产生药害(王险峰,关成宏,2001)。白天有太阳直射时,湿度较低,笔者曾在施药季节于哈尔滨市郊做过测试,在上午9点30分和下午4点时田间实际相对湿度只有20%左右,特别不利于除草剂的喷洒。风速过大容易产生雾滴飘移,既不能保证正在喷洒小区的药效,而且飘移的药液有可能落到邻近的小区内,这对小区试验药效评价尤为不利。 4行走速度和喷液量的控制不严格 小区试验是要求将少量甚至微量的农药准确无误地施用到单位面积小区上。人们通常在施药前计算好了单位面积小区所需的药量和喷液量,但对行走速度没有在田间进行实际测量(且每次施药前都必须重新测量,即使是长期的同一施药者),造成了药液的剩余或缺少,这些都影响药效的评估。也有施药者为了能使得药液分布均匀,放慢了行走速度,这样喷液量也就加大了。而过去传统的大容量喷雾往往往往造成了药液滴淌(draining)和滚落(running off),沉积率较差(屠豫钦,1993;袁会珠,1999)。喷液量并非越大越好,每公顷200L即可满足农艺要求(袁会珠,1999;王险峰,2002),加大喷液量也不可能解决干旱的问题。施药技术规范化 “硬件”的选择 小区药效试验要尽量选择质量好、精确度高的喷雾器,最好具有稳压装置或带有压力表,压力可调最好,而要避免选择那些在药液少量的情况下压力不足、喷不彻底的手动喷雾

实验一 除草剂田间药效试验

实验一除草剂田间药效试验 本实验方法适用于除草剂防治果园及非耕地杂草的登记用田间药效小区试验及药效评价。 一、实验目的 学习除草剂田间药效试验的基本过程,掌握除草剂田间试验设计和评价药效的方法。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 1.实验材料 供试作物:果树品种和砧木在当地应具代表性的常规品种,如柑桔等; 试验对象:各种有代表性的阔叶杂草、禾本科杂草和莎草等种群; 供试药剂:试验药剂10%草甘膦SL; 对照药剂: 2.实验仪器喷雾器,水桶,移液管,量筒,烧杯,天平等。 三、实验内容与方法 1.田间试验设计本试验设试验药剂10%草甘膦SL(2250 g a.i./hm2)、中(1500 g a.i./hm2)、低(975 g a.i./hm2)3个剂量,对照药剂20%百草枯SL 750 g a.i./hm2,另设空白对照共5个处理,每处理4次重复,小区面积30 m2,每小区间50 cm隔离带,随机区组排列。 2.施药方法采用背负式工农-16型喷雾器(操作压力0.3~0.4 MP a,喷孔口径0.8 mm)施药,药液用量为675 L/hm2。施药选择天气晴朗时进行,确保用药后24 h不遇降水。记录用药时的日期和时间,以及杂草和果树两者的生长状态(萌芽、生育期)。 3.调查方法用绝对值法或估计值法记录小区的杂草种群量,如杂草种类、杂草株数、覆盖度或杂草重量等,并详细地描述造成杂草伤害的症状(如生长抑制、失绿、畸形等),以准确说明药剂作用方式。 (1) 绝对值调查法调查每种杂草总株数或重量,对整个小区进行调查或在每个小区随机选择3~4个点,每点0.25~1 m2进行抽样调查。 (2) 估计值调查法每个药剂处理区同邻近的空白对照区或对照带进行比较,估计相对杂草种群量,包括杂草群落总体和单种杂草,可用杂草数量、覆盖度、高度和茁壮长势(例如实际的杂草量)等指标,其结果可用简单的百分比表示(0为无草,100 %为与空白对照区杂草同等),也可等量换算成杂草防除百分比效果(0为无防治效果,100%为杂草全部防治),还应记录空白对照区或对照带的杂草株数覆盖度的绝对值。 为了克服准确估计百分比和使用齐次方差的困难,可以采用下列分级标准进行调查: 1 级:无草; 2 级:相当于空白对照区的0~2.5%; 3 级:相当于空白对照区的2.6%~5%; 4 级:相当于空白对照区的5.1%~l0%; 5 级:相当于空白对照区的10.1%~15%; 6 级,相当于空白对照区的15.1%~25%; 7 级:相当于空白对照区的25.1%~35%;

影响华法林药效的食物及药物

影响华法林药效的食物及药物 华法林是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常用药物,其作用原理为华法林与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结合率高达98%-99%但只有游离华法林能发挥抗凝作用,因此,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和食物可竞争性抑制华法林与血浆蛋白结合,使游离华法林浓度增加,抗凝作用增强。中草药成分复杂,药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概率更高,一旦发生不良相互作用将大大增加患者出血或血栓栓塞的危险。除药物的影响之外,许多食物和营养品也会影响华法林的抗凝作用,当患者口服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时,应尽量保持饮食结构的平衡,不要盲目添加营养品,并定期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得到化验结果请及时与您的医生取得联系,决定是否需要调整药物用量。华法林钠治疗期间进食含维生素K食物应尽量稳定,最多维生素K来源为绿色蔬菜及叶子。以下为常见食物药物对华法林药效的影响: 一、增强华法林抗凝作用 1.影响维生素K吸收:广谱抗生素(头孢哌酮、头孢噻吩等)、 液状石蜡、考来烯胺等。 2.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水合氯醛、氯贝丁酯、磺胺类药物等。 3.抑制CYP酶系活性:胺碘酮、别嘌醇、西咪替丁,大环内酯

类抗生素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苯乙肼、苯丙胺等)、 三环类抗抑郁药(如丙咪嗪、氯丙咪嗪等)等。 4.增加华法林与受体亲和力:奎尼丁、同化激素、苯乙双胍等。 5.干扰血小板功能:大剂量的阿司匹林、氯丙嗪、苯海拉明 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如布洛芬、吲哚美辛)等。 6.其他药物:丙硫氧嘧啶、口服降糖药、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等可增强华法林抗凝作用,但作用机制不明。此外,华法林 与链激酶、尿激酶合用也易导致危重出血事件。 心血管药降脂药NSAIDs抗癌药激素 胺碘酮辛伐他汀阿司匹林氨甲喋吟维生素A 地高辛氟伐他汀吲哚美辛氟尿嘧啶维生素E 对乙酰氨基酚(>1-2 环磷酰胺甲状腺素奎尼丁洛伐他汀 周) 普萘洛尔吉非贝齐吡罗昔康异环磷酰胺他莫昔芬普罗帕酮非诺贝特保泰松替加氟氟他胺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众所周知,文献中所载各种药物的作用及其强度、时间等资料都就是根据实验室或临床研究结果的数据统计所得的均数或其它综合值。医学研究中许多事物现象都呈正态分布。药物作用也不例外,在个体上的表现必然会有差异。其次,任何实验研究或临床研究都就是在某种一定的条件(药物制剂,用药方案,机体状态与环境等)下进行的,如果这些条件有了改变,则个体差异就会更为明显。例如,由于遗传或其它原因(如年龄、疾病等),有的病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高敏性),有的病人则能耐受较大剂量(耐受性),甚至有人对某些药物可以产生特殊反应(特异质)。所以,在临床用药时必须考虑可能影响药物作用的各种因素!研究用药的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才能得到良好效果。 影响药物作用的主要因素分为药物、机体状态与环境条件等三个方面。 一、药物方面的因素 1、剂量问题一次给药时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比较容易掌握。在连续给药时还须考虑两次给药之间的间隔时间。通常按照在一定时间内给药总剂量不变的原则,两次给药间隔时间长则每次的用药量就较大,而血药浓度的波动也较大。这时就必须注意峰浓度就是否可能超过最低中毒浓度,谷浓度就是否可能低于最低治疗浓度等问题。为了减小血药浓度的波动,可以缩短给药间隔时间。这时必须适当减少每次用药量,以免蓄积中毒。静脉点滴给药时血药浓度的波动最小,但滴入药液的浓度与滴人速度必须经计算后予以控制。在安全性较大的药物,在首剂时可给以适当的“突击剂量”,以便缩短到达血药稳态浓度的时间。 2、药物剂型问题同一药物的不同剂型吸收速率与分布的范围可以不同,从而影响药物起效时间、作用强度与维持时间等。皮下或肌内注射吸收较口服为快,水溶液的吸收又比油溶液或混悬液为快;口服给药时溶液剂型吸收最快,散剂次之,片剂与胶囊等须先崩解,故吸收较慢。一般说来,吸收快的剂型药物血浓度的峰值较高,单位时间内排出也较多,故维持时间较短。吸收太慢则血药峰浓度可能太低而影响疗效。 为了达到不同目的,设计了多种特殊的药物剂型。例如,糖衣片(胶囊)可避免苦味。肠溶片或胶囊可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缓释制剂可使药物缓慢释出,而控释制剂controlled release preparation)能使药物以近似恒速释放,不仅延长药效,且能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有时还可能有其它优点。例如,微孔膜包衣控释片就是以胃肠道不能溶蚀的多聚物与少量水溶性“微孔物质”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93962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众所周知,文献中所载各种药物的作用及其强度、时间等资料都是根据实验室或临床研究结果的数据统计所得的均数或其它综合值。医学研究中许多事物现象都呈正态分布。药物作用也不例外,在个体上的表现必然会有差异。其次,任何实验研究或临床研究都是在某种一定的条件(药物制剂,用药方案,机体状态和环境等)下进行的,如果这些条件有了改变,则个体差异就会更为明显。例如,由于遗传或其它原因(如年龄、疾病等),有的病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高敏性),有的病人则能耐受较大剂量(耐受性),甚至有人对某些药物可以产生特殊反应(特异质)。所以,在临床用药时必须考虑可能影响药物作用的各种因素!研究用药的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才能得到良好效果。 影响药物作用的主要因素分为药物、机体状态和环境条件等三个方面。 一、药物方面的因素 1.剂量问题一次给药时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比较容易掌握。在连续给药时还须考虑两次给药之间的间隔时间。通常按照在一定时间内给药总剂量不变的原则,两次给药间隔时间长则每次的用药量就较大,而血药浓度的波动也较大。这时就必须注意峰浓度是否可能超过最低中毒浓度,谷浓度是否可能低于最低治疗浓度等问题。为了减小血药浓度的波动,可以缩短给药间隔时间。这时必须适当减少每次用药量,以免蓄积中毒。静脉点滴给药时血药浓度的波动最小,但滴入药液的浓度和滴人速度必须经计算后予以控制。在安全性较大的药物,在首剂时可给以适当的“突击剂量”,以便缩短到达血药稳态浓度的时间。 2.药物剂型问题同一药物的不同剂型吸收速率和分布的范围可以不同,从而影响药物起效时间、作用强度和维持时间等。皮下或肌内注射吸收较口服为快,水溶液的吸收又比油溶液或混悬液为快;口服给药时溶液剂型吸收最快,散剂次之,片剂和胶囊等须先崩解,故吸收较慢。一般说来,吸收快的剂型药物血浓度的峰值较高,单位时间内排出也较多,故维持时间较短。吸收太慢则血药峰浓度可能太低而影响疗效。 为了达到不同目的,设计了多种特殊的药物剂型。例如,糖衣片(胶囊)可避免苦味。肠溶片或胶囊可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缓释制剂可使药物缓慢释出,而控释制剂controlled release preparation)能使药物以近似恒速释放,不仅延长药效,且能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有时还可能有其它优点。例如,微孔膜包衣控释片是以胃肠道不能溶蚀的多聚物和少量水溶性

影响华法林抗凝血作用的有关因素1

影响华法林抗凝血作用的有关因素 华法林耐药:1)遗传性华法林耐药。 2)获得性华法林耐药:通过影响华法林的吸收(如饮食改变、肠外营养、饮食补充维生素K 增多、摄入脂肪和小肠表面积减少等原因)而造成。 影响华法林抗凝血作用的有关因素 一、遗传因素对华法林抗凝作用的影响 目前研究最多的影响华法林剂量的主要基因为CYP2C9、VKORC1、CYP4F2。

三、药物对华法林作用的影响 药效学相互作用是指其他药物与华法林合用后,不影响其血浆药物浓度,但华法林的抗凝作用(INR 值)发生改变。其机制有:①改变维生素 K的吸收利用,②影响与维生素 K 相关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与水平,③对止血过程的影响,④改变华法林对受体的亲和力和干扰血小板功能等。 药动学的相互作用是指合用其他药物(如肝微粒体酶诱导或抑制剂)而降低华法林的吸收,改变华法林的生物利用度、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减弱华法林的代谢等,进而影响其抗凝作用。 2、增强华法林抗凝作用的药物 主要机制: 1) 药动学:①抑制血小板功能,减少凝血因子合成;②与华法林竞争血浆蛋白结合部位;③肝药酶抑制剂; 2)药效学:④与维生素K产生竞争性拮抗作用(对乙酰氨基酚);⑤抑制肠道产生维生素K细菌的生长,使肠道维生素K的吸收减少,影响了凝血因子的合成(广谱抗生素,如克拉霉素、红霉素等)。

3、华法林与咪康唑合用,可因降低华法林在体内的清除,升高游离华法林的血浆浓度,合并用药后出现瘀斑、牙龈出血和鼻出血 4、有些药物与华法林的相互作用具有可变性: (1)苯妥英钠与华法林合用,初期可因前者竞争性与血浆蛋白结合,使游离型华法林增多、作用增强,有一过性出血危险;但长期合用后,又促进华法林代谢,降低其抗凝作用,故长期治疗需严密监测 INR 值,调整华法林剂量。 (2)甲泼尼龙对华法林抗凝作用的影响也是可变的,大剂量甲泼尼龙可增强华法林抗凝效果,增加出血。 四、天然药物与食物对华法林抗凝作用的影响 1、增强华法林抗凝作用:当归根、黄连、丹参、红花、黄柏、鹿衔草、茴香、阿魏、芹菜、洋甘菊、甘草芸香、菠萝、丁香、洋葱、郁金香、鱼油(Ω-3不饱和脂肪酸)、大蒜、姜、银杏、芒果汁、葡萄柚 2、降低华法林抗凝作用:动物肝脏、人参、西洋参、圣约翰草、贯叶连翘、枸杞、绿茶、低糖类食物、高蛋白食物、绿叶蔬菜(菠菜、甘蓝、大白菜等)、大豆、酸奶酪、蛋黄、大豆油、鱼肝油、海藻类、豆奶、胡萝卜 3、香烟含有多种组分,有的可抑制华法林代谢,另一些则可诱导华法林代谢,

常见除草剂药害及诊断

常见除草剂药害症状诊断与补救 2009-08-27 15:26:40| 分类:除草剂、药害| 标签:药害玉米叶片除草剂水稻|举报|字号订阅 第一部分 除草剂对作物的药害一般分为6级,即0级对作物无影响,1~2级药害轻,一般不影响产量;3级药害中等,对作物有损害,影响产量,尚可恢复;4级药害严重,严重影响产量;5级药害极重,作物死亡绝产。除草剂药害的诊断是生产 中常遇到的问题。植物的形态效应即植物的根、茎、叶、花的形态变化,最易用肉眼观察发现,这是诊断除草剂对作物产生药害和防除杂草的重要依据。作物生育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而产生一些受害症状,这些受害植物的形态变化很容易与除草剂所造成的药害症状相混淆,从而影响正确的诊断。造成这些容易混淆的症状有:不良环境条件(如风害、水害、冻害、高温、干旱等);病虫害(地上和地下部分);各种缺素症,缺肥症等;耕作栽培措施等。当进行诊断时必须全面了解各种因素,具体分析其原因,方能得出正确的判断。 一、激素型2,4-滴丁酯、2甲4氯是典型的激素型除草剂,微量(小于0 001%)时对植物有刺激生长作用,高浓度(大于0 01%)时抑制植物生长,使整个植物表现畸形症状,严重地破坏植物的生理功能,甚至导致死亡。敏感植物受害的叶片、叶柄和茎尖卷曲,茎基部变粗,肿裂霉烂。根部受害后变短变粗,根毛缺损,水分与营养物质吸收和传导受到影响,严重时可使全株死亡。如玉米田苗后使用2,4-滴丁酯过量或过晚(适期为玉米4~6叶期)或自交系及某些敏感的单交种品种常引起药害,症状为叶片卷曲,形成葱状叶,雄穗很难抽出,茎脆而易折,叶色浓绿,严重的叶变黄,干枯,无雌穗。防治多年生莎草科杂草如扁秆草等用2甲4氯与灭草松(bentazon)混用,不如单用灭草松安全性

影响药物疗效的八大因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417002283.html, 影响药物疗效的八大因素 作者:斯建中 来源:《祝您健康》1986年第06期 在生活中常常碰到这种情况:医生给同病种的病人以同种药物治疗,结果有的病人治好了,有的病人却没治好。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用药效果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据研究和临床观察,有八大因素能影响药物发挥作用。 1个体差异:所谓个体差异是指人的精神状态,年龄、性别,体重以及病理状态等因素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不同体质的个体对药物产生不同的反应。有的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应用小剂量即可产生作用。对这种高敏性机体应采用较一般人为小的剂量。也有的人对某些药物特别不敏感,必须应用大剂量才能产生应有的作用,这种情况为耐受性较强。因此,用药应因人而异,才能达到治疗目的。 2体重:药物的常用剂量是对体重40~60公斤的人而言,过重过轻都应适当增减。因为药物在体内作用的质和量的变化,是以血中浓度为依据。体重大血液量多,体重小血液量少,所以要达到有效的血药救度,亦应根据体重大小来增减用药剂量。 3药物剂量:剂量是使用药物的份量。剂量适中,可以使药物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若用药不当,量大则中毒,量小则无效。故在治疗疾病时,认真掌握剂量,按规定剂量用药,对提高药效很重要。 4给药途径:给药途径能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快慢和药物在血中浓度的高低,从而决定药物作用的强弱、快慢和长短等。有时可因给药途径不同而使药物发生不同的作用,如硫酸镁,口服可致泻,而注射则有镇静和抗惊厥作用。因此,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药物本身的特点来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 5用药时间:大量的研究表明,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的速度都存在着昼夜节律。如早晨七时给病人服消炎痛,可使病人的血中药浓度较快地达到最高值;心脏病人对洋地黄的敏感性以清晨四时为最强。因此,人们按照各种不同的药物和人体的生理时辰节律的关系来确定各种药的给药时间,可使疗效提高到最大限度,副作用降低到最低限度。此外,药物的应用必须与人的饮食、睡眠相适应。如“空腹”是指清晨用药,可使药物迅速入肠,适用于驱肠虫、盐类泻药;“饭前”是指进食前30分钟用药,一些收敛止泻、胃壁保护等药物宜饭前服:“饭后”是指进食后15~30分钟,绝大多数药物可在饭后服,特别是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如四环索、消炎痛等,“睡前”服药适用于催眠药、安定药及某些作用缓和的导泻药。 6用药环境:环境可以影嘀机体的功能状态,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医生良好的服务态度,家庭成员细心、周到的照顾,可以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使病情好转。相反,恶

常用除草剂的使用方法

常用除草剂的使用方法 乙草胺 乙草胺内吸性酰胺类除草剂,是选择性芽前除草剂。可被植物幼芽吸收,单子叶植物通过芽鞘吸收,双子叶植物下胚轴吸收传导,必须在杂草出土前施药,有效成分在植物体内干扰核酸代谢及蛋白质合成,使幼芽、幼根停止生长,如果田间水分适宜幼芽末出土即被杀死,如果土壤水分少,杂草出土后,随土壤湿度增大杂草吸收药剂后而起作用,禾本科杂草至叶卷曲萎缩,其它叶皱缩,整株枯死。对马唐等禾本科杂草活性高,反枝苋敏感,对藜、马齿苋、龙葵等双子叶杂草有一定防效并抑制生长,活性比禾本科杂草低,对大豆菟丝子有良好防效,大豆等耐药性作物吸收乙草胺在体迅速代谢为无活性物质,正常使用对作物安全。 乙草胺是选择性芽前除草剂,适用柑橘、葡萄、果园等旱田作物芽前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及某些双子叶杂草、大豆菟丝子。制剂有90%禾耐斯乳油、50%乙草胺乳油、88%乙草胺乳油和20%乙草胺可湿性粉剂等。 敌草胺 敌草胺又名草胺、丙酰草胺,属低毒除草剂,对眼睛和皮肤有轻微刺激作用,在实验剂量中无致畸、致突变、致癌作用,对鱼类和水生动物毒性较低。 敌草胺为选择性芽前土壤处理剂,杂草根和芽鞘能吸收药液,使芽不能生长而死亡。敌草胺杀草谱较广,如稗草、马唐、狗尾草、野燕麦、千金子、看麦娘、早熟禾、雀稗等,也能杀许多重要的双子叶杂草,如藜、猪殃殃、繁缕、马齿苋等。 本品适用于茄科、十字花科、葫芦科、豆科、石蒜科作物田以及果、桑、茶园除草,对多年生杂草无效。敌草胺施用后混土的半衰期长达70天左右,持效期长,施药依次可解决杂草危害问题。 使用方法: 1、辣椒、番茄、茄子等作物田,可在作物播后苗前或移栽后,灌水或降雨后,土壤潮湿的情况下施药,100~150克/667m2,兑水50kg喷雾。 2、油菜、白菜、芥菜、菜花、萝卜等十字花科作物直播或移植田,可在播后苗前或移植后,土壤湿润情况下施药,100~120克/667m2,兑水50kg喷雾,也可拌潮湿细土150kg,均匀撒施。 3、大豆、花生及其他豆科作物,在播后苗前,100~150克/667m2,兑水50kg喷雾。 4、烟草苗床,可于播前喷雾,100~150克/667m2,本田可于烟草移植后施药,120~200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复习课程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众所周知,文献中所载各种药物的作用及其强度、时间等资料都是根据实验室或临床研究结果的数据统计所得的均数或其它综合值。医学研究中许多事物现象都呈正态分布。药物作用也不例外,在个体上的表现必然会有差异。其次,任何实验研究或临床研究都是在某种一定的条件(药物制剂,用药方案,机体状态和环境等)下进行的,如果这些条件有了改变,则个体差异就会更为明显。例如,由于遗传或其它原因(如年龄、疾病等),有的病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高敏性),有的病人则能耐受较大剂量(耐受性),甚至有人对某些药物可以产生特殊反应(特异质)。所以,在临床用药时必须考虑可能影响药物作用的各种因素!研究用药的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才能得到良好效果。 影响药物作用的主要因素分为药物、机体状态和环境条件等三个方面。 一、药物方面的因素 1.剂量问题一次给药时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比较容易掌握。在连续给药时还须考虑两次给药之间的间隔时间。通常按照在一定时间内给药总剂量不变的原则,两次给药间隔时间长则每次的用药量就较大,而血药浓度的波动也较大。这时就必须注意峰浓度是否可能超过最低中毒浓度,谷浓度是否可能低于最低治疗浓度等问题。为了减小血药浓度的波动,可以缩短给药间隔时间。这时必须适当减少每次用药量,以免蓄积中毒。静脉点滴给药时血药浓度的波动最小,但滴入药液的浓度和滴人速度必须经计算后予以控制。在安全性较大的药物,在首剂时可给以适当的“突击剂量”,以便缩短到达血药稳态浓度的时间。 2.药物剂型问题同一药物的不同剂型吸收速率和分布的范围可以不同,从而影响药物起效时间、作用强度和维持时间等。皮下或肌内注射吸收较口服为快,水溶液的吸收又比油溶液或混悬液为快;口服给药时溶液剂型吸收最快,散剂次之,片剂和胶囊等须先崩解,故吸收较慢。一般说来,吸收快的剂型药物血浓度的峰值较高,单位时间内排出也较多,故维持时间较短。吸收太慢则血药峰浓度可能太低而影响疗效。 为了达到不同目的,设计了多种特殊的药物剂型。例如,糖衣片(胶囊)可避免苦味。肠溶片或胶囊可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缓释制剂可使药物缓慢释出,而控释制剂controlled release preparation)能使药物以近似恒速释放,不仅延长药效,且能减少血药浓度的波

(整理)004药理学练习题-第四章影响药效的因素.

第四章影响药效的因素 一、选择题 A型题(最佳选择题,按试题题干要求在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1.合理用药需了解:E A.药物作用与副作用 B.药物的毒性与安全范围 C.药物的效价与效能 D.药物的T1/2与消除途径 E.以上都需要 2.药物滥用是指:D A.医生用药不当 B.大量长期使用某种药物 C.未掌握药物适应证 D.无病情根据的长期自我用药 E.采用不恰当的剂量 3.短期内应用数次麻黄碱后其效应降低,属于:B A.习惯性 B.快速耐受性 C.成瘾性 D.耐药性 E.以上都不对 4.安慰剂是:D A.治疗用的主药 B.治疗用的辅助药剂 C.用作参考比较的标准治疗药剂 D.不含活性药物的制剂 E.是色香味均佳,令病人高兴的药剂 5.先天性遗传异常对药物动力学影响主要表现在:B A.口服吸收速度不同 B.药物体内生物转化异常 C.药物体内分布差异 D.肾排泄速度 E.以上都不对 6.对肝功能不良患者应用药物时,应着重考虑患者的:D A.对药物的转运能力 B.对药物的吸收能力 C.对药物排泄能力 D.对药物转化能力 E.以上都不对 7.决定药物每日用药次数的主要因素是:E A.吸收快慢 B.作用强弱 C.体内分布速度

D.体内转化速度 E.体内消除速度 8.联合应用两种药物,,其总的作用大于各药单独作用的代数和,这种作用叫做:A A.增强作用 B.相加作用 C.协同作用 D.互补作用 E.拮抗作用 9.患者长期口服避孕药后失效.可能是因为:A A.同时服用肝药酶诱导剂 B.同时服用肝药酶抑制剂 C.产生过敏性 D.产生耐药性 E.首关消除改变 10.反复应用药物后,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称为:D A.习惯性 B.成瘾性 C.依赖性 D.耐受性 E.过敏性 11.某患者应用药物时,必须应用比一般人更大些的剂量才呈现应有的效应,这是因为产生了:A A.耐药性 B.依赖性 C.高敏性 D.成瘾性 E.过敏性 12.刺激性强、渗透压高的溶液常采用的给药途径是:A A.静脉注射 B.肌内注射 C.口服 D.皮下注射 E.以上均不是 13.紧急治病,应采用的结药方式是:A A.静脉注射 B.肌内注射 C.口服 D.局部电泳 E.外敷 14.下列药物中常用舌下给药的是:B A.阿司匹林 B.硝酸甘油 C.维拉帕米 D.链霉素

影响华法林药效的食物及药物

影响华法林药效的食物 及药物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影响华法林药效的食物及药物 华法林是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常用药物,其作用原理为华法林与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结合率高达98%~99%,但只有游离华法林能发挥抗凝作用,因此,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和食物可竞争性抑制华法林与血浆蛋白结合,使游离华法林浓度增加,抗凝作用增强。中草药成分复杂,药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概率更高,一旦发生不良相互作用将大大增加患者出血或血栓栓塞的危险。除药物的影响之外,许多食物和营养品也会影响华法林的抗凝作用,当患者口服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时,应尽量保持饮食结构的平衡,不要盲目添加营养品,并定期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得到化验结果请及时与您的医生取得联系,决定是否需要调整药物用量。华法林钠治疗期间进食含维生素K食物应尽量稳定,最多维生素K来源为绿色蔬菜及叶子。以下为常见食物药物对华法林药效的影响: 一、增强华法林抗凝作用 西药 1.影响维生素K吸收:广谱抗生素(头孢哌酮、头孢噻吩等)、液状石蜡、考来烯胺等。 2.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水合氯醛、氯贝丁酯、磺胺类药物等。 3.抑制CYP酶系活性:胺碘酮、别嘌醇、西咪替丁,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苯乙肼、苯丙胺等)、

三环类抗抑郁药(如丙咪嗪、氯丙咪嗪等)等。 4.增加华法林与受体亲和力:奎尼丁、同化激素、苯乙双胍等。 5.干扰血小板功能:大剂量的阿司匹林、氯丙嗪、苯海拉明 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如布洛芬、吲哚美辛)等。 6.其他药物:丙硫氧嘧啶、口服降糖药、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等可增强华法林抗凝作用,但作用机制不明。此外,华法林与链激酶、尿激酶合用也易导致危重出血事件。 心血管药降脂药NSAIDs抗癌药激素 胺碘酮辛伐他汀阿司匹林氨甲喋呤维生素A 地高辛氟伐他汀吲哚美辛氟尿嘧啶维生素E 奎尼丁洛伐他汀对乙酰氨基酚(>1-2 周) 环磷酰胺甲状腺素 普萘洛尔吉非贝齐吡罗昔康异环磷酰胺他莫昔芬普罗帕酮非诺贝特保泰松替加氟氟他胺苯扎贝特羟基保养松鬼白乙叉甙同化激素 氯苯丁酯托美丁钠 考来烯胺舒林酸 抗菌药物其它 阿奇霉素头孢哌酮磺胺甲噻二唑奥美拉唑奎宁 红霉素拉氧头孢磺胺苯吡嗪西咪替丁流感疫苗罗红霉素头孢呋辛酯磺胺异哑唑扎鲁司特水合氯醛克拉霉素头孢氨苄伊曲康唑可待因右旋丙氧芬

华法林药效的影响因素

华法林药效的影响因素 作者:韩凌荣来源:维普更新时间:2009年08月24日 华法林(warfarin)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Wisconsin大学合成的香豆素类口服抗凝血药,因其疗效确切已被越来越多的医生认识和接受,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抗凝治疗,如瓣膜置换、非瓣膜病性房颤、电复律、冠心病、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维生素K的还原形式KH:通过对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Ⅱ、Ⅶ、Ⅸ、X氨基末端谷氨酸残基的1.羧化作用,使其具有生物活性,促进凝血因子结合于磷脂表面,加速凝血过程。而华法林通过抑制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阻止维生素K还原形式KH:的形成,从而抑制新的血栓形成,限制血栓的扩大和延展,预防血栓脱落和栓塞的发生,最终有利于血栓的清除。除此之外尚能抑制抗凝蛋白调制素C和S的羧化作用。它的抗凝作用能被低剂量的维生素K。拮抗。维生素K,在肝脏中的蓄积使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通过旁路起作用。应用大剂量的维生素K,治疗(通常>5mg),通过启动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旁路,能在1周内引起华法林抵抗。 华法林作为临床上常用的抗凝药物,临床常以凝血酶原时间(PT)及国际标准化比率(INR)作为其抗凝监测指标。患者使用华法林疗效个体差异大,临床用药剂量可以相差20倍左右,又易受其他因素影响血药浓度,治疗窗很窄,即使很小的剂量一反应变化也可能导致血栓或出血。因此如何正确使用华法林,合理监测调整剂量,已成为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 影璃药效的因素-遗传因素 华法林为消旋体化合物,S-华法林的活性是R-华法林的5~8倍,因此研究S.华法林的代谢更有临床意义。S-华法林主要由CYP2C9代谢。肝脏酶遗传多态性与低剂量使用华法林时高出血并发症有关。细胞色素P4502C(CYP2C)不但主导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生成,而且是香豆素类抗凝药物(华法林)的作用靶点。CYP2C9等位基因(CYP2C9幸1,CYP2C9辜2,CYP2C9木3和cYP2C9幸4)的多态性可以影响个体对华法林的敏感性,以及在抗凝治疗的过程中出血的危险性¨。31。此外,与华法林的用药剂量密切相关的两个等位基因分别为CYP2C9木2,CYP2C枣3。致使s-华法林代谢速度存在显著差异。给药量应因人而异。有研究发现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物1基因(VKORCl)启动子区.1639G>A的多态性与华法林临床用药剂量有关。载脂蛋白E(ApoE)多态性与华法林剂量之间有着密切关系。维生素K是从小肠中吸收,然后通过ApoE转运至肝脏中清除,ApoE在吸收脂溶性维生素K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另一份研究也说明了ApoE基因多态性与华法林的疗效关系,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ApoE基因多态性与华法林的剂量差异有关。大量的研究证实ApoE基因多态性对华法林疗效有一定的影响,但同时这些研究之间也存在相互矛盾的结论,其结果有待于进一步的大样本、多种族间的比较研究。此外还发现多药耐药基因(MDRI)、1一谷氨酰羧化酶(GGCX)、内质网伴侣蛋白(CALU)、蛋白C基因多态性与华法林的临床剂量有关。 华法林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个体差异涉及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相关基因,如CYP2C9、CYP2A6、MDRl、VKORCl、血浆蛋白等。而此相关性在临床治疗及不同人种中的意义有待于进一步深入阐明。 因此华法林的剂量应因人而异,最低剂量和最佳剂量需要根据基因类型进行调整。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完善,以及目前个体化用药基因芯片的研发,相信不久华法林可以实现治疗学上量体裁衣式的个体化用药的飞跃。 影响药效的因零——药物的相互影响

影响除草剂药效的几个因素

影响除草剂药效的几个因素 与杀虫剂、杀菌剂相比,除草剂在使用过程中,要求有更高的使用技术,因为除草剂药效的发挥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在实践中,为提高除草剂的药效,应创造有利条件使除草剂达到最佳的除草效果。现将影响除草剂药效的几个主要因素简述如 下: 一、气象因素 气象因素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光照、风速、降雨等,对除草剂药效的发挥均有重要影响。 1.1温度

一般来说,气温高时,杂草吸收与输导除草剂的能力强,同时药剂的化学活性也高,容易在杂草的作用部位起作用,因此,在使用过程中不同地区应根据当地的温度条件确定适宜的用药量。一般在气温较高的南方用量低,而气温较低的北方用量较高。但并不是温度越高除草剂药效越好,温度过高,会使喷出的雾滴迅速蒸发而降低药效,因此尽量不要在正午阳光直射时用药。 1.2湿度

一般空气湿度大,可延缓杂草表面药液的干燥时间,有助于杂草叶面气孔开放,因而药剂易被吸收,提高药效。但若湿度过大,杂草叶面有结露,药液会流失,对茎叶处理剂的药效影响更大。 1.3光照

当光照较强时,植物光合作用旺盛,同化产物较多,有利于除草剂在杂草体内的吸收与输导,同时光照强时,温度也高,因而光照强可增强除草效果。但光照过强,易引起作物产生药害,因此,不要在正午阳光直射条件下喷洒除章剂。 1.4风速

小风对除草剂影响不大,但大风天施药,会使药液飘移而影响药效,尤其在干旱时,沉积在土壤表面的药剂易被大风吹掉而影响药效,因此,应选无风或小风天施药。 1.5降雨

降雨对茎叶处理剂影响最大。若喷药后在短时间内遇雨,雨水会将杂草上的药液冲刷掉而降低药效甚至失效。因此,在阴雨天或将要下雨时不宜施茎叶处理药剂。 二、土壤因素 土壤处理剂药效的发挥与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含水量、土壤PH值、土壤微生物等因素关系密切。 2.1土壤质地与有机质含量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第四章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药物作用受药物、机体和环境等因素综合影响,可致临床效果因人而异,故需用药个体化以满足用药安全有效。 第一节药物因素 以量效关系为基础,作用部位的药物数量决定起效快慢、作用强度及维持时间,即给药剂量是最基本的影响因素。其他: 一、药物剂型与制剂 同种药物,可因制剂、剂型及具体的用药方式不同,其效应也会有差异。 二、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影响药物吸收的速度与程度,进而影响起效快慢、作用强度及维持时间。 不同给药途径,同一制剂药物作用性质亦可不同。例如: MgSO4口服:导泻、利胆;肌内注射:抗惊厥、降低血压。 三、给药时间 许多药物给药时间或时机有相应要求。可根据: 出现所需效应的时间,如催眠药临睡前口服。 减少影响因素的干扰,如空腹口服免受食物影响吸收。 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如胃肠刺激性的药物于餐时或餐后口服。 顺应生物节律,如糖皮质激素类药每日或隔日上午8时一次顿服。 四、长期用药 长期反复用药可引起机体(包括病原体)对药物反应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耐受性、耐药性和依赖性;突然停用可发生停药反应。 耐受性(tolerance):机体在连续多次用药后反应性降低的现象。 耐药性(resistance):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的现象,也称抗药性。 五、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是指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时,由于药剂学、药动学或药效学的原因,影响药物的效应,使之增强或减弱。 广义= 体内药物相互作用(狭义)+ 体外配伍禁忌 联合用药结果:药物效应增强称为协同(synergism),药物效应减弱称为拮抗(antagonism)。 联合用药目的:疗效协同、不良反应拮抗、耐药性延缓 (一)体外配伍禁忌 药物在体外配伍时,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而降低疗效,甚至产生毒性而影响药物的使用,称为配伍禁忌(incompatibility),属药剂学相互作用。 对策:药物在选用溶媒稀释和制剂混合或混入补液前应查阅药品说明书,查对配伍禁忌。 例如,乳糖酸红霉素先用灭菌注射用水溶解稀释后,才可进一步稀释于生理盐水,直接用生理盐水溶解易发生沉淀。 (二)体内相互作用 体内药物相互作用:主要指一种药物在体内对另一种药物药动学或药效学的影响,从而使之减效、失效或增效及引起各种不良反应。 1.药动学相互作用 联用的药物,可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改变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动态规律,而呈现药效学方面的变化。 1)影响药物的吸收 硫酸亚铁与四环素同时口服,两药在肠道内可形成难溶性的络合物,吸收都减少。 2)影响药物的分布 低结合力药物(A)被竞争同一血浆蛋白的高结合力药物(B)从已与血浆蛋白结合的位点竞争性置换,则: A药:游离型的血药浓度增加,效应增强,甚至产生毒性。 3)影响药物代谢酶的活性 药酶诱导剂(A)与被药酶代谢的药物(B)合用,则B药:代谢加速,作用减弱;t1/2缩短;作用维持时间缩短。 4)影响排泄的相互作用

影响中药疗效的四大因素

影响中药疗效的四大因素 来源:中药信息网 中药所含成分复杂,其疗效是多种成分协调、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当前大部分中药的有效成分未被阐明或仅部分阐明的状况下,目前普遍采用的单一指标的定性、定量分析,不能有效地控制中药材或中成药的质量。对于中药这类天然药物,如何确保其生物等效性,是中药和天然药物质量控制的关键。 有四大因素会影响中药疗效,分别是基原因素、产地因素、采收因素和炮制因素。 1、基原因素:影响中药疗效的基原因素包括错误和非正品种问题。中药的品种错误可造成药效和毒性的很大变化。如五加皮应为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的根皮,含黄酮苷等有效成分,具有较强的补肝肾、强筋骨功效,主治风湿痹痛,腰痛脚弱等症。如误用杠柳的根皮,虽也有一定的抗炎作用,但其主要成分为杠柳苷,具有类似毒毛旋花苷样的毒性。对高血压患者会产生不利影响。 2、产地因素:绝大部分中药是植物药和动物药,自然生长环境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各地区的土壤、水质、气候、光照、雨量、生物分布等生态环境对动植物的生长都会产生明显的影响。特别是土壤成分对中药内在成分的质和量影响更大。古人对此早有认识,唐《新修本草》称“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乖于采摘,乃物是而实非”。同一种药材,由于产地不同,质量就有差异,因而产生了“道地药材”的概念。有人曾测定新疆产甘草的甘草次酸含量可达7.2%,而一些

混杂品种仅含0.72%,恰好相差10倍。正品掌叶大黄的泻下作用强度远高于华北大黄。武夷山闽灵芝的三萜酸和多糖的含量高于其它地方生产的灵芝。长白山的野山参、东北各省与朝鲜、日本的园参,不但含人参总皂苷的量不同,而不同皂甙的含量也不同。 3、采收因素:采收时间对中药疗效的影响也很大。10~12月份采收的丹参,有效成分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的含量比其他时间采收的高2~3倍。人参中人参皂苷以8月后含量最高。青蒿的有效成分青蒿素在7~8月花前叶盛时含量最高,开花后则含量下降。槐米系豆科植物槐树的花蕾,有效成分芦丁含量可达23%,而开放花(槐花)中仅含13%左右。金银花的抗菌有效成分绿原酸、异绿原酸,花蕾中的含量远比开放花为高。所以,金银花的采摘应在5~6月含苞待放时。款冬花主含款冬二醇等有效成分,应在12月花未出土时采挖,如过晚则不可供药用。 4、炮制因素:中药炮制后,有效成分会发生质和量的变化。临床疗效自然也随之出现差异。药理实验证实:附子经炮制后,致心率失常作用明显降低而仍有强心作用。生半夏对胃黏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而致吐,经炮制后不仅不致吐,反而因生姜等的作用可镇吐。元胡的有效成分为四氢帕马丁等生物碱,生品水煎溶出量很少。醋制后,其中的生物碱与醋酸结合,生成易溶于水的醋酸盐,水煎时溶出量大大提高,故镇痛作用也随之提高。杜仲含桃叶珊瑚苷及杜仲胶等,生品煎出很少,盐制后胶质被破坏,有效成分易于煎出,降压作用远比生品为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