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008级教育硕士(4)班小学教育学号:2008040554 陈育生

【摘要】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创新的实质和核心。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加强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同时,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内在创造欲望,使培养出来的人,具有高素质、富有创造力,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造性思维

一、创造性思维的概述。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主要表现在人们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创造一般是指首创前所未有的思想(理论)和事物,相对仿造和再造而言。①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例如,科学家的新的发明创造,工程师的技术革新等。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类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表现。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体。吉尔福特在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上做了大量的工作②,他认为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他指出,由发散思维表现出来的行为,代表一个人的创造力,这种能力所谓思维的变通性,是指具有创造能力人的思维变化多端、举一反三、一题多解、触类旁通。类似于“一块红砖有什么用处”这样一题多解的试题,回答者从建筑材料展开到十余种其他用途,表现出良好的变通性。所谓思维的独特性,是指对问题能够提出不同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例如,对故事“一位哑巴妻子被医治好了,丈夫却为妻子变得唠叨而苦恼,从而想让医生把自己变成听不到妻子唠叨的聋子”加以命题,结果出现“聋夫哑妻”、“无声幸福”、“开刀安心”等独特、新颖的命题,表现出良好的思维独特性。所谓思维的流畅性,是指思维的敏捷性或速度,也就是说,创造能力高的人,思维活动则多流畅、少阻滞,能在短时间内表达众多的观念。在创造性思维中,既有抽象思维,也有

①杨文丰,钟定华.创造的艺术[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

②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形象思维;既有逻辑思维,也有非逻辑思维;既有发散思维,也有收敛思维。创造性思维具有独特性、求异性、灵活性、敏捷性、突发性、跳跃性、综合性、联动性等特征。①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意义。

1、培养创造性思维不仅是开发大脑潜能的重要途径,更是提高个体创造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

人的左右两边身体的活动是由左、右脑交叉控制的:左脑控制着人体右边的神经和感觉,是理解语言的语言中枢,主要进行逻辑思维,是知识脑;右脑控制着人体左边的神经和感觉,主要进行形象思维和直观思维,是创造脑。而人们一般只重视用左脑而忽视右脑。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毕业,从思维的角度看,接受的大多数是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发挥的是左脑的功能,忽视右脑功能的发挥。右手是受左脑指挥的,但左撇子只占人类的10%左右,大多数人都习惯于用右手,这也表明人们习惯用左脑。而创造性死亡则需要大脑两半球功能的联合。因此,培养创造性思维就是要开发大脑潜能,这是提高人类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而个体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其创造力的强弱,一个创造性思维发达的人,一定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世界上许多科学家,如爱迪生、牛顿、爱因斯坦等人之所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学成就,是与他们思维的独特性、灵活性、敏捷性即思维的创新性是分不开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个墨守成规、思想僵化的人工作成绩平平;相反,一个思想活跃、勇于开拓的人往往能做出突出的成绩。衡量一个人价值大小的尺度是为社会所做贡献大小,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创造力是实现个体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

2、培养创造性思维是现代社会的客观要求。

创造性思维是现代人思维方式的必然选择。面对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激烈的世界竞争和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去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创造性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思维嘱托的主动性,不拘于已有结论,不迷信权威,力求从新的角度,用新的方法找到新的不同的结论。因而具有开拓性和开放性,这正是现代人应具有的心理素质。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的实质和核心。它虽然是一中复杂的、高级的心智活动,但决不是神秘莫测,高不可攀的仅属少数天才人物的“专利”。人民教育家陶行①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

知先生曾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新之地。”创新的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除极少数生来痴呆、弱智或神经有障碍者之外,绝大多数的人都具有创新的禀赋,都可以通过学习、训练得到开发和强化。

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托尔斯泰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①时代的发展呼唤创新,民族的振兴需要创造。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造性作为民族自主之本、人类最有活力的行为、科学研究的第一要义和生命线,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科学进步,起到了灵魂的作用。学校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加强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同时,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培养出来的人,具有高素质、富有创造力,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在我们的教学中怎样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学活动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它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师生情感沟通,真正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师生间、同学间相互尊重,实现教学民主,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敢问,乐于思考,乐于发表意见,学生才会有参与意识,从而使才智和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和发挥。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要有意识地为他们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把微笑、游戏、竞争、鼓励、民主带进课堂,提供“表现”的机会和舞台。

(二)组织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要大胆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教学策略。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从根本上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满足于自己讲,学生听,不能过分严肃,过多地批评。因为这样做使学生思想紧张、心理压抑、思路不畅,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相反会引起学生畏惧数学,厌倦学习。

1、激活求知欲,促进思考。

学贵有疑,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的。他们走进教室的时候,带着满脑子①曹日昌.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的问题,教师在回答他们问题的过程中,要有意通过情境、故事、疑问和破绽等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认真对待,态度要和蔼,对于提出的问题,无论多么肤浅或异想天开,都不要动辄训斥,以免挫伤其积极性,而要沙里淘金,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给予及时鼓励和表扬,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不断提出新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要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内在创造欲望,在教学中,不但要教给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更要培养他们探究问题的习惯,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向“权威”战,勇于提出新见解、新看法。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学生就对“车轮子是圆形,不是方形”和“车轴装在轮子的中心”两个事实感到好奇,总想弄个明白。这时让学生去发现和找到问题的答案,让他们通过动手操作(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和仔细观察形状各异车轮的转动,从而认识轴装在圆心,则圆心到圆上任何一点的距离即半径都相等,这样的圆形轮子转动才能使车子平稳行走,其它轮子则不稳定。这样,学生们都有了主动探究新知的欲望,都想在老师没有告知结论前自己找到规律。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学生在这一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更具独立性。

2、组织探究,实施再创造性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的,教学一定在学生的原有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之上进行。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再创造性的学习,而不是再复制一遍知识。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也反复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施再创造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通过主动探索、与同伴合作交流等方式获取知识,促进思维,尤其是对学生的奇思妙想或与众不同都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有深刻性,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圆的面积”一课,首先,学生根据教材的方法把一个圆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后,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S=πr2..这时,有的学生提出疑问,除了把圆剪拼成其它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呢?这时,老师并没有因为已得出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而回避学生的问题,而是抓住学生质疑的兴趣,及时组织学①林崇德.关于创造性学习的特征[J].教育研究,1998(3)

生展开讨论、剪拼、推算,结果无论是将圆剪拼成近似的三角形,还是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梯形,最后都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πr2”。这一过程是学生以与前人的推理验证相同的方式在进行学习,已经是在进行一种“再创造性的学习”了,更深刻地理解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是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他们的创新精神。

再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学生在认识了乘法的意义之后,教师不失时机地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6+6+6+6+4=?学生的反应是情绪化的,快嘴的学生已经在嚷嚷“不能写出乘法算式”了。在这个变异的时候,教师指导学生多动脑,使学生思维从“山重水复疑无路”转而成“柳暗花明又一村”,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结果孩子们得出的答案是:6×4+4(一般思维)、7×4(4个7创新思维)、4×7(7个4创新思维)6×5-2(创新思维)。“7+4+5+2+3+6这个算式能改写乘法吗?”学生不再急于脱口而出,但片刻就写出了9+9+9和9×3。由此可见,学生不仅认识了乘法的意义,而且得到了深化,这些潜在的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就必须积极地去开发。一次次的思维创新成果才会激励学生乐于思考,勇于探索。教师特别要尊重他们的思考和劳动。对差生应采取亲近、鼓励和信任的态度,让他们与优生一块合作,一块探索,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使学困生也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我也能行”、“我也能发现”、“创新并不神秘”,从而切实体验到创新的魅力。

3、提倡和鼓励多法解题,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创造性思维具有独立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觉性,把独立思考的要求作为学生学习的“常规”加以训练。创造性思维具有发散性。从解决问题的过程来看,提出多种假设和途径,这对创造性思维问题的解决是十分重要的;从结论上看,众多的答案,能对创造性思维做出验证。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发散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不同的策略,对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开凿一

条1500米长的隧道,8天开凿了全长的1

5,照这样计算,共需几天

完成任务?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得出以下几种方法:8×(1÷1 5);

(1-1

5)÷(

1

5÷8)+8;1÷(

1

5÷8);8÷

1

5;1500÷(1500×

1

5÷8);1500

×(1-1

5)÷(1500×

1

5÷8)+8。然后,再引导学生对这些解法加以比较,看

哪些方法思维灵活,计算简便。这样通过不同途径、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在解题中,不仅提倡方法越多越好,而且提倡越独特越好。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要培养他们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尽量引导学生突破定势的约束,推陈出新,不落俗套;要尊重他们不同寻常的提问、想法,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例如,六年级“比例尺应用题”教学中,我出示这样一道应用题:“在一幅比例尺为1:5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城路程是6厘米,一辆客车从甲城开到乙城用5小时,货车与客车的速度比是5:6。两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几小时两车相遇?”学生看了题后,大部分学生都按常规思路进行解答,即先求甲乙两地路程,再求两车各自的速度,后求相遇时间。这时老师启发是否有更简捷的算法,经过思考、讨论有部分学生

列式为:1÷(1

5+

1

6),其中一学生口述解题思路:把全程看作单位“1”那么

客车的速度是1

5,货车的速度是

1

6,把此题转化为工程问题来解答。这样不仅实

现了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有机统一,而且激发了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多中选优的独创性,大大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进行多样的思维训练,以促进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即思维者具有改变自己心理定势的能力,思维能越出常规。在思维过程中常常把“发散”与“收敛”辩证地给合起来加以运用,①或跨越时间进度,转换角度和省略以省略思维步骤,思维呈现出较强跳跃性与灵活度。而多种形式的思维训练可以促进思维的灵活性。

1、设计“开放题”。

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在一个文件中指出:在数学课堂里更多地进行没有固定答案的研讨,讲评,将会使更多的学生首次体验到科学女皇赋予该学科的号感,因此,设计“开放”式习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解答问题,有利于促进思维灵活性,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如“某校组织数学夏令营活动,有24名男生报名,

①段继扬.智力教育与创造力培养[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2001.

占已报名女生数的3

如果要求男女生人数相等,录取时该怎么办?”学生在这4,

一个讨论学习的过程中,不光组与组这间争论很精彩,同一组内组间的讨论也很

激励,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都有自己不同角度独立的见解:继续扩招男生,停

招女生,使总数中的男生增加……动员未报名而条件符合的男生参加;减少女

生……少录取已报名的女生:如总人数超额,同时删掉部分男女生(删时男少女

多);如总人数不足,同时增加男女生(增加时男多女少)。由此引出不同的解题

策略,如何调节男女人数,其中有什么规律,最终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本题的讨

论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思维空间内展开联想,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开放题”

满足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开放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开放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同

时也促使了他们在解题时思维更加活跃,促进了思维的灵活性。

2、设计“生活题”。

数学是“生活的数学”,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更

好地解决生活问题。把一些“生活题”带进课堂,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再结合

实际情况进行解答,培养他们考虑问题应该全面的学习品质,同时以解答过程中

促进了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如在学完“数的整除”有关知识后,我设计了一个习题:一个教室里装了十

盏灯,并按顺序编为1至10号,灯下各有一根拉线。一天晚上,灯都熄着,小

叶第一个走进教室,他把编号凡是1的倍数的灯地拉线,都拉了一下。第二个走

进教室的是小琳,她觉得亮这么多灯没必要,就把编号凡是2的倍数的灯的拉线,

都拉了一下。第3个走进教室的是小王,他认为教室还是太亮了会浪费电的,于

是,他把编号凡是3的倍数的灯的拉线,都拉了一下。问:教室里哪几号灯还亮

着?结果学生的解答方法很多,但大部分学生都想到了同一盏灯拉奇数次与拉偶

数次的区别,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性。

(四)树立创造性的发展观,以发展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即指对某一观点、看法、事物不停留在表面的,肤浅的认识,

而善于想到更深一层的东西。①社会在不断地发展,时代赋予教师新的职责,新

时期的教师不能停留在原始的教学方法上,必须要树立起创造性的发展观,以发

展的角度来审视教材的内容,教师的作用。

①游国经,钟定华.创造性思维与方法[M].北京:北京人民日报社,1996.

1、以“发展”的眼光适当处理教材。

教材是用于教学与学习活动的媒介或知识载体,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和科学性要求。当今社会是高速发展的时代,教材不可避免会滞后于时代的发展,教师应该把握时代对教学的要求,在充分理解和领会的基础上,能从实际生活和学生内在的需要出发,灵活组织和处理教材,变书本上的死知识为课堂上的活知识,以发挥教材的整体功能。

如我在教学“简单的统计表”时,把例题改成是同学们都很熟悉的且在当时很热门的一个话题,上课时,我出示今年北京奥运会上各国获得金牌数的统计表(如下图),然后根据表内的各项内容进行教学,学生的兴致很高,掌握得非常好。抓住这一事例,把它自然地动用到教学中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真正发挥了教材的育人功能。学生由这一事例还想到了自己将来也要成为一名奥运健儿,为祖国争光,思维得到了更深一层次的发展。

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牌榜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教师的创新精神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自身的作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必使课堂教学索然无味,更何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无定法,教师要利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成为学生创造的乐园。如我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剪刀和彩纸,一上课,我就让学生拿出剪刀和彩纸剪纸花,学生一听很高兴,因为数学课变成了“手工”课,而且还是剪漂亮的纸花,在学生剪纸的过程中,我引导他们对折起来剪更容易些,学生也发现对折起来剪,不仅速度快,而且剪出来的纸花漂亮、美观。在剪纸过程中,学生既懂得了“对称”在生活中的用处,也理解了“轴对称”和“对称轴”的含义,使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同学们乐意学、喜欢学的知识。有的学生不满足于“对折”的方法上,他们又尝试了“折两折”、“折三折”的方法来剪纸。这就是创新,真正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五)摆脱不良的心理因素,以养成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能从多元角度探究,批判地审视前人的成果和实践经验,思维的批判性表现出来的是一种高级的思维品质,是创造性思维的高层次体现。①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主要由学生的不良心理因素造成的,学生不良的心理因素主要有社会赋于的“唯书”的影响;有传统赋于的“唯师”的影响;有同学间的从众心理的影响;有囿于自身经验的影响。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摆脱这些不良的心理因素,使他们养成思维的批判性,敢于向书本挑战,批判性地对待书本知识,不唯书,通过实践活活动,来证明书本上的方法不是唯一的;敢于向老师挑战,不简单地“唯师之命是从”;敢于向别人挑战,鼓励学生不要盲从别人的思维模式;敢于向自己挑战。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都是有章可循的,因为小学数学课堂中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因素,只要我们转变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积极度性,并切实加以引导,就一定能够使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得到绽放!从小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训练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对于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参考文献:

[1] 杨文丰,钟定华.创造的艺术[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

[2] 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

[4]曹日昌.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 林崇德.关于创造性学习的特征[J].教育研究,1998(3)

[6]段继扬.智力教育与创造力培养[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2001.

[7]游国经,钟定华.创造性思维与方法[M].北京:北京人民日报社,1996.

游国经、钟定华主编,《创造性思维与方法》,北京人民日报社,1996年8月

[8]其他参阅书刊:《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小学数学教师》、《小学数学教育》、《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小学数学(小学版)》、《小学教学设计》。

①①游国经,钟定华.创造性思维与方法[M].北京:北京人民日报社,1996.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的塑造。首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其次,接触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再次,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最后,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2、什么是心理发展?学生心理发展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一下一些特征:(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2)心理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4)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1、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答:(1)定势与功能固着;(2)问题情境;(3)原型启发;(4)已有知识经验;(5)情绪与动机。 1、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其出现的先后强弱顺序分为高低不同的七个层次;(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求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2、简述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答:(1)加深对目的的任务的理解;(2)合理组织活动;(3)对兴趣的依从性;(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1、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答:(1)自我意识正确;(2)人际关系协调;(3)性别角色分化;(4)社会适应良好;(5)情绪积极稳定;(6)人格结构完整。 1、简述如何有效组织复习? 答:(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相结合。 2、简述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答:(1)遗传与营养。良好的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和自然条件。(2)早期经验。研究表明,早期阶段获得的经验越多,智力发展得就越迅速。(3)教育与教学。教育和教学对智力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4)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不仅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基础。(5)主观努力。 1、简述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答:联系:第一,气质影响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因而使性格带上某种气质的色彩和具有某种特殊的形式;第二,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形成的速度。区别:第一,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第二,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可塑性强;第三,气质特征表现早,性格特征表现较晚;第四,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之分。 1、简述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答:(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1、简述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答:人格式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之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3)家庭因素,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不同的人格特征;(4)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教育在学龄儿童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5)个人主观因素,任何环境都不能直接决定人格,它必须通过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活动才能发生作用。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答:(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同时留给学生充分选择的空间。(2)注重创造性的塑造。首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其次,接触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再次,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最后,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2、什么是心理发展?学生心理发展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一下一些特征:(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2)心理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4)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1、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答:(1)定势与功能固着;(2)问题情境;(3)原型启发;(4)已有知识经验;(5)情绪与动机。 1、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其出现的先后强弱顺序分为高低不同的七个层次;(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求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2、简述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答:(1)加深对目的的任务的理解;(2)合理组织活动;(3)对兴趣的依从性;(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1、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答:(1)自我意识正确;(2)人际关系协调;(3)性别角色分化;(4)社会适应良好;(5)情绪积极稳定;(6)人格结构完整。 1、简述如何有效组织复习? 答:(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相结合。 2、简述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答:(1)遗传与营养。良好的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和自然条件。(2)早期经验。研究表明,早期阶段获得的经验越多,智力发展得就越迅速。(3)教育与教学。教育和教学对智力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4)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不仅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基础。(5)主观努力。 1、简述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答:联系:第一,气质影响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因而使性格带上某种气质的色彩和具有某种特殊的形式;第二,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形成的速度。区别:第一,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第二,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可塑性强;第三,气质特征表现早,性格特征表现较晚;第四,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之分。 1、简述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答:(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1、简述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答:人格式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之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3)家庭因素,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不同的人格特征;(4)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教育在学龄儿童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5)个人主观因素,任何环境都不能直接决定人格,它必须通过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活动才能发生作用。 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答:(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同时留给学生充分选择的空间。(2)注重创造性的塑造。首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其次,接触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再次,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最后,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4、什么是心理发展?学生心理发展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一下一些特征:(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2)心理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4)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2、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答:(1)定势与功能固着;(2)问题情境;(3)原型启发;(4)已有知识经验;(5)情绪与动机。 3、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其出现的先后强弱顺序分为高低不同的七个层次;(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求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4、简述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答:(1)加深对目的的任务的理解;(2)合理组织活动;(3)对兴趣的依从性;(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2、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答:(1)自我意识正确;(2)人际关系协调;(3)性别角色分化;(4)社会适应良好;(5)情绪积极稳定;(6)人格结构完整。 3、简述如何有效组织复习? 答:(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相结合。 4、简述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答:(1)遗传与营养。良好的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和自然条件。(2)早期经验。研究表明,早期阶段获得的经验越多,智力发展得就越迅速。(3)教育与教学。教育和教学对智力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4)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不仅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基础。(5)主观努力。 2、简述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答:联系:第一,气质影响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因而使性格带上某种气质的色彩和具有某种特殊的形式;第二,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形成的速度。区别:第一,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第二,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可塑性强;第三,气质特征表现早,性格特征表现较晚;第四,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之分。 2、简述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答:(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

浅谈大学生创新思维

浅谈大学生创新思维 姓名:陈子言 学号:1408114098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浅谈大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对于大学生来说拥有创新的思维应该是首当其冲的问题。 创新思维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是相对于常规的思维而言的一种思维方式。一般认为,创新思维是指在创新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一切形式的思维活动的总称。创新思维,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除了具有一般思维所具有的特点外,还具有自己的特点。 从大学生自身方面来说,在当今的大学生中,很大一部分人都是按部就班的生活,缺乏创新思维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创新的观念和创新欲望。创新能力的发展与创新行为的做出,都是建立在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一个人就不会去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也无意进行创新探索。大多大学生虽然表现出不满足于现状,但往往只是牢骚满腹、唉声叹气,但对于自己缺乏行动的信心,缺乏强烈的创新精神。2、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总体评价为“较差”,表现在:缺乏深层次思考、另辟蹊径的自我总结和学习能力。考虑问题和处理问

题的方法常常千篇一律,没有新意和突破。最明显的表现在缺乏新意的发言、作业、试卷、论文比比皆是。3、缺乏创新的兴趣。兴趣是人对事物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认知活动倾向。现在很多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女生追剧、逛街,男生打游戏等充斥,对于新奇的事物提不起那么多兴趣。4、缺乏创新的毅力。毅力是人类自觉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实现自己目标的心理过程,是一是能动性和个体积极性的集中体现。虽然很多大学生都能意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总是被思维局限性所牵绊从而导致半途而废。5、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观察是个体预定目的主动了解事物的感知过程,是感知活动的高级形式。一切创新都是建立在观察基础之上的。由于信息化时代的急速发展,快生活的节奏下大致大学生对于周围一切事物的观察漫不经心,缺乏耐心导致对事物的洞察力严重下降。 从我们的教育体制方面来说,一方面,我们的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没有做到量入为出。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是填鸭式教育,老师与学生都是按部就班的讲课、听课,到了大学之后依旧如此,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都是极少的。我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了解到这种授课方式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获得咨询与倾听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阅读一本书来说其中的思考比起主动阅读来说相对少很多,那么对于教育对学生产生的效果也是如此。另一方面大学里的确有许多的关于大学生创新的活动,但很多都存在华而不实的特点,当你真正参加之后却发现创新的方面微乎其微,更多人注重的是获得的荣誉,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是一种有创见的思维,它是人类的高级思维活动,也是一种发现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当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要措施。小学阶段的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主导思想。下面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发散性思维。 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独立思考,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从侧面提出不同的问题和同一问题不同的解决办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一)、让学生在预习中思考。对预习的态度主要取决于学生所处的学习氛围和学习要求。由于语文内容的特点,使多数中等以下的学生独立预习极为困难。为此,老师只能按不预习的要求授课,这在一定程度上又挫伤了优秀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处于自由状态,因此,加强预习的引导,(如列出预习提纲,提出一些预习的问题等)和督促,并构建建筑预习基础教学模式,显得非常重要,所以要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二)、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思考。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有效教学途径。首先,设置的问题难度必须适中。问题太易,学生会产生厌倦和轻视心理;太难,学生会望而生畏。教师设置的问题应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

区” ,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果子” ,从而使独立思考具有可能性。其次,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留下充足的时间,以确保多数同学对提出的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后,再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课堂的知识容量与思维容量和谐匹配,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三)、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独立思考并不排斥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助,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于一个具体的问题,倘若没有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急于与人合作和会话,必定会影响思维的主动性,从而影响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以这么说,没有独立思考,也就没有合作学习的本质内容,合作讨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合作也就只能流于形式。(四)、让学生在作业中思考。除了对作业分类要求外,允许有些题目不做或选做,对于暂时做不出的题,允许只写解题思路及在何处受阻的原因分析,以确保作业的教学功能回归其本来面目。 二、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培养直觉思维。 要培养学生猜测的勇气、能力和习惯,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进行跳跃思考,教给学生捕捉直觉思维的办法,让学生尽可能更多地获得解决问题的经念。在教学中,大胆猜测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充满智慧挑战和精神历险的过程,是一个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问题的过程,运用想象力和发挥创造性的过程。在日常的教学中,无论何种课程都有大量可以让学生提出假设、作出猜测和解释的学习主题。教师应该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些学习主题去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开发智慧潜能。猜测牵引和推动我们去寻找更多的、更可靠的、更详细的、更有说服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 论文

当今世界竞争趋向于高素质和高水平的创造性人才的竞争,我国市场经济也面临着创造性进取的严峻考验,而学生毕业后选择自主择业面对的更是优胜劣汰的残酷现实。创造性已成为我国新的时代要求。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在任何一项创造性活动中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离开了创造性思维,任何创造性活动的完成,即新发现和发明,都无从谈起。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创造性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必要而紧迫。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高等教育工作者应着力研究当代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机制和培养原则,以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创造性思维有别于传统思维,具有以下六个特殊品质:批判性、广阔性、普通性、独创性、深刻性、敏捷性等等。创造性思维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可以是有组织的专门学习与训练形成,也可以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积累而形成。 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的创造性思维测评(TCTT),设计了一套试卷,重点测评了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等特点。测评结果是:无论是在接受训练前,还是在接受训练后,被测者思维流畅性得分较高和较低的都比较少,得分曲线基本是正态分布。这反映了人的思维流畅性包含着思维的天然性因素,又反映出大多数学生思维流畅性可能从小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接受过训练、开发。所以,训练前后两次测评的结果没有太大差异。但是思维灵活性则不同,训练前后两次测试结果差异就比较大。训练后,思维灵活性明显地普遍得到增强,并且得分分布曲线逐渐向正态分布转变,反映了思维灵活性包含着思维的后天性因素,即使是大学生,仍然需要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育与训练。与此同时,他们还得出结论,思维流畅性和灵活性同创造性思维的总体水平密切相关,大学生思维灵活性、变更性、精确性等不太令人满意,急待训练、开发。 质量评价不会直接产生创新能力,但能够促进或抑制学生创新品质、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学生创新能力比较差,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家庭、社会、学校对人才、对学生的评价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以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现象极为普遍,埋没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如目前评价学生只重视学习水平的评价,忽略德、智、体、美、劳等综合评价。因此要发挥学年评优总结工作的促进作用,确立新的学生质量评价策略成为了当务之急。 笔者个人比较赞成在学生中大力倡导个体内差异评价法。个体内差异评价是以评价对象自身状况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的评价方法。在这种方法中,评价对象只与自身状况进行比较,包括自身现在成绩同过去成绩的比较,以及自身不同侧面的比较(如将学业测验结果与智能测验结果相比较,根据二者的相关程度确定学生的努力程度等)。个体内差异评价法比较充分地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力图减轻评价对象的压力。但是,它只是使评价对象与自身状况进行比较,既不是按照一定客观标准进行评价,亦无评价对象间的相互衡量,容易导致信度降低,学生自我满足,因此常与绝对评价、相对评价结合使用。 个体内差异评价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形成。一方面,它以个体内差异理

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 高晓军

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高晓军 发表时间:2013-04-22T16:42:33.96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3年3月总第79期供稿作者:◆高晓军[导读] 在教学中,通过集思广益,既培养了集体发散思维,又引起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高晓军陕西省榆林市特殊教育学校719000 思维是大脑对外界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思维活动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归纳、演绎等成分。创造性思维是最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是一种能得到独特而有显著效果的思维活动,具有独创性、突破性、针对性、灵活性、广阔性、超前性、综合性等特点。 数学创造性思维从属于创造性思维,它既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又是数学中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辩证统一,是创造性思维于数学中的体现。数学创造性思维也直接从属于数学思维,它是人脑和数学对象相互作用并按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规律的过程,是数学思维中最积极、最有价值的一种形式。数学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数学思维之处在于它发挥了人脑的整体工作特点和下意识的活动能力,发挥了数学中形象思维、灵感思维、审美的作用,因而能按最优化的数学方法与思路,不拘泥于原有理论的限制和具体内容的细节,完整地把握与形有关知识的联系,实现认识过程的飞跃,从而达到数学创造的完成。 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首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将“再创造”作为整个数学教育的原则。每个人身上都有创造潜力,只是在创造层次和水平上有不同而已。科学家探索的新的规律在人类认识史上是“第一次”的,虽然学生学习的是前人发现积累的知识,但对学生本人来说是新的,是“第一次”的。我国教育家刘佛年教授指出:“只要有点新意思、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就称得上创造。”所以对每个学生个体而言,都是在从事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通过数学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思维,发展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为学生将来成为创造型的人才打下基础。 当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在数学教学中认真探索、积极试验、逐步渗透。众所周知,启发式教学是使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新方法。而教学是一种艺术,通过长期总结前人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我认为在一般的启发式教学中利用以下可操作的措施对形成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是有益的: 一、观察试验,引发猜想 英国数学家利特尔伍德在谈及创造活动的准备阶段时指出:“准备工作基本上是自觉的,无论如何是由意识支配的,必须把核心问题从所有偶然现象中清楚地剥离出来……”这里偶然现象是观察试验的结果,从中剥离出核心问题是一种创造行为。这种行为达到基本上自觉时,就会形成一种创造意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安排可供学生观察试验、猜想命题、寻找规律的练习,逐步形成学生思考问题时的自觉操作。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有一定发展。 二、数形结合,萌生构想 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中的想象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具有新颖的独创性与综合的创造性。在数学教学中,注意适时地抓住数形结合这一途径,训练学生从形的角度看数式,也就是从一种新的(几何)角度去看旧的(代数)问题,或者从代数角度去看几何问题,是培养创造性想象力的极好契机。数形结合产生构想的训练既发挥了大脑左半球的逻辑思维功能,又发挥了大脑右半球的形象思维功能,对发挥创造性的想象力很有帮助。 三、类比模拟,积极联想 类比是一种从类似事物的启发中得到解题思路的方法。类似事物是原形,受原形启发,推陈出新;类似事物是个性,由个性提出共性就是创新。类比和联想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联想是一种探索性思维,就是从过去已经掌握的原理、途径和方法中找到接近于当前问题的原理、途径和方法。 四、发散求异,多方设想 从思维的指向性看,吉尔福特提出了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概念。在教学中,除了必要的收敛思维方式的训练外,发散思维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形式。发散思维是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发散思维能力有助于提出新问题、新思想,建立新概念,构筑新方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一题多解是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发散思维、发展数学创造性思维的一条有效途径。 五、直觉顿悟,突发奇想 数学直觉是对数学对象的某种直觉领悟或洞察,它是一种不包含普通逻辑推理过程的直觉悟性。在中学数学中可以从模糊估量、整体把握、智力图象三个方面去创设情境,诱发直觉。比如有的选择题从模糊估量上就能八九不离十地找到答案;有的问题靠自觉整体把握很快发现“此路不通”、“条件有误”。 六、群体智力,民主畅想 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讲授是纵向交流、垂直启发,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启迪可以促进个体之间创造思维成果的横向扩散或水平流动。 在教学中,通过集思广益,既培养了集体发散思维,又引起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对学生的新想法中的合理成分应充分肯定,形成平等民主的讨论空气,并且帮助学生表达清楚;切忌轻率地否定学生的想法,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气氛和环境。以上措施或建议基本上是经验性的,在采用时应因时、因地、因内容、因对象而异。只有综合、得当地把它们溶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使用,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摘要:创新教育是二十一世纪的教育主题。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最核心的要求。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创新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最核心的要求。因此,从世界到我国的教育都提出了让学生学会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口号。本文立足课堂改革问题,探讨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教师学生创新课堂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前,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各国都把开发国民创造力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为此,我们的教育教学必须顺势而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将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讲,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简单来说就是求是求知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这种意识在学生进行智力活动的时候随时可见。它可能比智力更为重要,往往是区别最好学生和次好学生的标准。可见,教师转变单纯把考试分数高和循规蹈矩的学生视为“好学生”的传统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创新意识离不开创造者的自信心。不相信自己眼睛的判断,不相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人,绝不可能有创新的想法。自信是成功

的第一秘诀,是一切创造者所共有的人格特质。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要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要及时地给予鼓励;不要动辄训斥,使他们成为谨小慎微的书生。要引导学生正确的评价自己,既不要狂妄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 二、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以学生为本,在师生关系上就要做到师生平等。长期以来我们形成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师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的控制者、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更是绝对权威。创新教育要求教师从高高在上的地位下来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就学西中的用关问题与老师争论、探讨,通过教学中情感的交融,在和谐的气氛中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变传统教学中的“师道尊严”,教师的观点“毋庸置疑”为现在的师生平等,学生有“质疑的权利”和“争议的自由”。 以学生为本,就要注意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不同程度的发展。世界上不存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已形成统一的模式少有变更,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模式,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这样做,只能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化的人。素质教育呼吁教育研究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让每个学生的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以学生为本,就要热爱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热爱学生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416523119.html,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作者:禤小云 来源:《广西教育·B版》2012年第04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B-0069-02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在如何加强中学语文课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通过实践,我深深认识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学生整体素质的普遍提高,都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创造性思维指的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结论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且能清楚地勾画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赖于教师更新观念,改变教法,实施创造性教育。具体做法如下: 一、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发展能力的条件。学习兴趣是驱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有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课堂上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关键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应尊重学生,主动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以教师的爱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对学习的热爱。教师动情,学生才会动心,才能达到以情激趣,以趣促学的目的。一般来说,学生对教师的感情越好,就越爱听他的课,就越对他所教学科感兴趣;反之,学生对教师产生厌恶之感,就对他所教学科丧失信心。所以教师必须注重与学生沟通感情,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2.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教学有方,综合研究各种教学方法,可以发现各种教法的基本构成因素(如听、说、读、写等)一般都是相同的。依照现代教学论,将这些基本因素进行排列组合,研究对比,不难发现由于基本因素的不同排列,不同组合,产生的教学方法也不同,教学效果也就大不相同。如果教学形式和练习形式刻板,学生就会感到乏味,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实验显

创造性思维对大学生成长的作用

创造性思维对大学生成长作用 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发散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思维路线是开放性、扩散性的。它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去探索,去选择。创造性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创造性思维的形式 1、抽象思维: 亦称逻辑思维。是认识过程中用反映事物共同属性和本质属性的概念作为基本思维形式,在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一种思维方式。 2、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其特点是具体形象性。 3、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地对问题答案作出判断,猜想、设想,或者在对疑难百思不得其解之中,突然对问题有“灵感”和“顿悟”,甚至对未来事物的结果有“预感”“预言”等都是直觉思维。 4、灵感思维:是指凭借直觉而进行的快速、顿悟性的思维。它不是一种简单逻辑或非逻辑的单向思维运动,而是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相统一的理性思维整体过程。 5、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与聚合思维相对。 6:收敛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尽可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众多的信息和解题的可能性逐步引导到条理化的逻辑序列中去,最终得出一个合乎逻辑规范的结论。 7、分合思维:是一种把思考对象在思想中加以分解或合并,然后获得一种新的思维产物的思维方式。 8、逆向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 9、联想思维:是指人脑记忆表象系统中,由于某种诱因导致不同表象之间发生联系的一种没有固定思维方向的自由思维活动。 大学生目前的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育观念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忽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的发展,考试内容、方法引导学生死读书、读死书,以成绩分数、是否听话评价学生,阻碍了他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大学生从小学、中学经过12年拼搏进入大学,不少学生是考试高手,但应用、创造能力都显得苍白。我国的留学生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但创造性和动手能力却大大逊色于欧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思维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是一种有创见的思维,它是人类的高级思维活动,也是一种发现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当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要措施。小学阶段的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主导思想。下面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发散性思维。 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独立思考,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从侧面提出不同的问题和同一问题不同的解决办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一)、让学生在预习中思考。对预习的态度主要取决于学生所处的学习氛围和学习要求。由于语文内容的特点,使多数中等以下的学生独立预习极为困难。为此,老师只能按不预习的要求授课,这在一定程度上又挫伤了优秀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处于自由状态,因此,加强预习的引导,(如列出预习提纲,提出一些预习的问题等)和督促,并构建建筑预习基础教学模式,显得非常重要,所以要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二)、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思考。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有效教学途径。首先,设置的问题难度必须适中。问题太易,学生会产生厌倦和轻视心理;太难,学生会望而生畏。教师设置的问题应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跳一跳,

摘得到果子” ,从而使独立思考具有可能性。其次,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留下充足的时间,以确保多数同学对提出的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后,再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课堂的知识容量与思维容量和谐匹配,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三)、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独立思考并不排斥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助,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于一个具体的问题,倘若没有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急于与人合作和会话,必定会影响思维的主动性,从而影响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以这么说,没有独立思考,也就没有合作学习的本质内容,合作讨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合作也就只能流于形式。(四)、让学生在作业中思考。除了对作业分类要求外,允许有些题目不做或选做,对于暂时做不出的题,允许只写解题思路及在何处受阻的原因分析,以确保作业的教学功能回归其本来面目。 二、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培养直觉思维。 要培养学生猜测的勇气、能力和习惯,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进行跳跃思考,教给学生捕捉直觉思维的办法,让学生尽可能更多地获得解决问题的经念。在教学中,大胆猜测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充满智慧挑战和精神历险的过程,是一个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问题的过程,运用想象力和发挥创造性的过程。在日常的教学中,无论何种课程都有大量可以让学生提出假设、作出猜测和解释的学习主题。教师应该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些学习主题去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开发智慧潜能。猜测牵引和推动我们去寻找更多的、更可靠的、更

大学生创新思维论文

大学生创新思维论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直接面对并且已经直接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考察人类古今中外的创新活动就会发现,没有创新思维,就没有创新活动。创新思维活动是人的创新活动的核心和灵魂。换言之,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拟从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创新思维的影响因素,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训练等方面进行粗浅的阐述。 一、创新思维的特征和本质 创新思维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是相对于常规的思维而言的一种思维方式。一般认为,创新思维是指在创新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一切形式的思维活动的总称。创新思维,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除了具有一般思维所具有的特点外,还具有自己的特点,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归纳了创新思维的特点。笔者认为:创新思维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新颖性[1]:创新思维实乃一种超常规的思维方法,求新、求异是它的一大特点。对事物的认识不停留在原有的认识范畴而是进行重新认识,一般会产生新的见解、新的发明和新的突破,得出前所未有的成果。二是独特性[1]:创新思维的独特性在于它能独具卓识,敢于对人们司空见惯或完美无缺的事物提出怀疑,勇于向旧的传统和习惯开战,也能够主动否定自己,打破自我的框框。在思路的选择上,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 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和开拓性。三是多向性:创新思维的多向性体现在它善于从不同角度想问题,在一个问题面前能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多种方案,以扩大选择余地,能灵活地变换影响事物质和量的某种因素,从而产生新的思路。思维在一个地方受到阻碍时,能马上转到另一个方向,能用心寻找最优答案。保证问题的最佳解决[2]。 从本质上说,创新思维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思维方式,它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也是多种思维方式的互补和有机组合。

浅谈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浅谈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介休二中武金娥 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为依据,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不断创新为灵魂,以教育为本源,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经济。知识经济需要创造性人才,国家经济增长取决于知识的创新水平,而创造型人才是济济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只有拥有较多的创造性人才,才有高水平知识创新和经济增长,才能使我们的祖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创造性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并善于将创造能力转化为产品成果的人才,研究表明,接受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学生,与没有接受创造思维能力的学生相比,在做创造性工作时,前面的成功率要高出3倍,由此可见,提高民族创新素质已成为当代教育的首要任务,尤其是学生在学校接受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显的十分必要。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大家知道,思维是素质的核心,创新是思维的核心,而数学则是思维的体操,如何真正发挥数学体操之功能,去发挥学生的智慧,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造性人才,也是我们作为数学教师的责任。 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所获得的信息和以储存的知识为基础,综合的运用各种思维方式,经过对各种信息知识的匹配,组织或者从中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或者系统地加以综合,或者借助直觉灵感等创造出新方法新概念新形象新观点,从而使认识或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过程。它具有独立性、新颖性、突破性、真理性等特征。创造性思维是各种思维的有机结合,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批判思维、发散思维等。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也是最为积极最有价值的思维形式,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基础和核心。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下面着重讲一下怎样在授课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一,设思维氛围 一个人创新思维的形成,有赖于良好环境的熏陶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健康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但把潜在的创新力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必须有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环境和氛围,据此,教师必须实行民主、平等的教学观,改变传统的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的东西教给学生,对学生的奖励也往往是一学生对课本知识的顺从为条件的课堂教育模式,同时,教师还必须抓住机会进行正确引导,大胆尝试,允许每一个学生凭自己的直觉和经验来进行分析、判断、推测,允许他们展开争议讨论,允许他们独立的发出各种设想和见解,特别是对那些爱顽皮,爱争辩学生的超常规异想天开的设想,方法和推断,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充分的肯定表扬,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保护他们创新思维的萌芽,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良好教学氛围,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二,激发思维兴趣 兴趣是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索的动力源泉,也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避免人云也云,以优生的思维来代替整体的思维,教师的思维来代替学生的思维的倾向,教师结合教材内容,适当设计运用一些生动的知识小故事,有趣味性较浓的例题,善于激发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学生积极开展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题,培养学生学会”无疑之处生疑”的良好思维品质.通过设疑,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的火花和求知欲望的思维创新欲望,激发学生进行广泛的\多方位的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思维创新的兴趣. 三,直觉思维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一、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创造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去。在平常的教学中,我常以一些趣味数学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做数学游戏“抢报30”,教师与一位学生轮流数数,从1数到30,每次至少数1个,最多数3个,(也可作其他规定)谁先数到30,谁为胜。每次比赛,总是教师胜,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这其中是有一定规律的,教师掌握了规律,当然获胜了。当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后,他们感到非常开心。有的学生由此题推出了“从1数到100,每次至少数1个,最多数10个,两

人轮流数,谁先数到100为胜”的规律后更是开心得不得了。还可以给学生讲数学故事,《小学生数学报》上有很多数学故事,通过讲数学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唤起了学生的创 造欲。 二、树立学习自信心,调动学生积极性 “信心比黄金还要珍贵。”有的学生看到有困难的题目就放弃,主要原因是不自信。数学教学中要经常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教育学生要勇敢做题。每次觉得自己缺乏自信心时,对自己说:“我能行!”要有乐观的情绪,乐观是人们对事业前途充满信心的一种精神面 貌,是成功者具有的品质。正是这种乐观的情绪,使学生的自信心逐步得到发展与巩固。要有坚强的毅力。爱迪生认为自信和坚强意志是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他说:“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不会有丝毫改变,而终于克服障碍,以达到期望的目的。”自信心强的人,一般总具有坚强的毅力,毅力又总是同精力结合在一起构成意志坚持性的品质。一个具有坚强毅力的人,他不会因成功而骄傲,也不会因失败而气馁;成功能催其不断奋进,失败也能勉励其再接再厉。毅力与自信心,也是相互促进的。努力用小的成功给自己树立自信心,慢慢地就树立起自己的自信心了。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答:(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同时留给学生充分选择的空间。(2)注重创造性的塑造。首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其次,接触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再次,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最后,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2、什么是心理发展?学生心理发展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一下一些特征:(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2)心理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4)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1、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答:(1)定势与功能固着;(2)问题情境;(3)原型启发;(4)已有知识经验;(5)情绪与动机。 1、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其出现的先后强弱顺序分为高低不同的七个层次;(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求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2、简述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答:(1)加深对目的的任务的理解;(2)合理组织活动;(3)对兴趣的依从性;(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1、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答:(1)自我意识正确;(2)人际关系协调;(3)性别角色分化;(4)社会适应良好;(5)情绪积极稳定;(6)人格结构完整。 1、简述如何有效组织复习? 答:(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相结合。 2、简述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答:(1)遗传与营养。良好的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和自然条件。(2)早期经验。研究表明,早期阶段获得的经验越多,智力发展得就越迅速。(3)教育与教学。教育和教学对智力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4)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不仅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基础。(5)主观努力。 1、简述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答:联系:第一,气质影响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因而使性格带上某种气质的色彩和具有某种特殊的形式;第二,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形成的速度。区别:第一,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第二,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可塑性强;第三,气质特征表现早,性格特征表现较晚;第四,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之分。 1、简述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答:(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1、简述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答:人格式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之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3)家庭因素,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不同的人格特征;(4)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教育在学龄儿童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5)个人主观因素,任何环境都不能直接决定人格,它必须通过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活动才能发生作用。 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答:(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同时留给学生充分选择的空间。(2)注重创造性的塑造。首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其次,接触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再次,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最后,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4、什么是心理发展?学生心理发展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一下一些特征:(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2)心理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4)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2、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答:(1)定势与功能固着;(2)问题情境;(3)原型启发;(4)已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