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等三角形证明专题教案资料

全等三角形证明专题教案资料

全等三角形证明专题教案资料
全等三角形证明专题教案资料

数学思维方法讲义之一年级:九年级

§第1讲证明(三角形专题)

【学习目标】

1、牢记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及其判定;

2、运用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进行有关计算与证明。

【考点透视】

1、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2、等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3、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4、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精彩知识】

专题一三角形问题中的结论探索

【例1】如图所示,两块完全相同的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叠放在一

起,且∠DAB=30°。有以下四个结论:①AF⊥BC ;②△ADG≌△ACF;

③O为BC的中点;④AG:DE=3:4,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

是.

●变式练习

1.如图,△ABD与△AEC都是等边三角形,AB≠AC,下列结

论中:①BE=DC;②∠BOD=60°;③△BOD∽△COE.正确的序号

是.

★考点感悟:

专题二三角形中的平移、旋转等图形变换问题探索

【例2】如图(1),Rt△ABC中,∠ACB=-90°,CD⊥AB,垂足

为D.AF平分∠CAB,交CD于点E,交CB于点F

(1)求证:CE=CF.

(2)将图(1)中的△ADE沿AB向右平移到△A’D’E’的位置,使点E’落在BC边上,其它条件不变,如图(2)所示.试猜想:BE'与CF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证明你的结论.

图(1)图(2)

【例3】△ABC中,AB=AC,D为BC的中点,以D为顶点作∠MDN=∠B.

(1)如图(1)当射线DN经过点A时,DM交AC边于点E,不添加辅助线,写出图中所有与△ADE相似的三角形.

(2)如图(2),将∠MDN绕点D沿逆时针方向旋转,DM,DN分别交线段AC,AB于E,F点(点E与点A不重合),不添加辅助线,写出图中所有的相似三角形,并证明你的结论.(3)在图(2)中,若AB=AC=10,BC=12,当△DEF的面积等于△ABC的面积的

1

4

时,求线段EF的长.

★考点感悟:

A

D

B C E

O

●变式练习:

如图,O是正△ABC内一点,OA=3,OB=4,OC=5,将线段BO以点B为旋转中心逆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BO′,下列结论:①△BO′A可以由△BOC绕点B

逆时针旋转60°得到;②点O与O′的距离为4;③∠AOB=150°;

AOBO

S =6+33

四形边;⑤

AOC AOB

93

S S6+

+=.其中正确的结

论是【】

A.①②③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

【例4】如图1,△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四边形ADEF是正方形,D、F分别在AB、AC 边上,此时BD=CF,BD⊥CF成立.

(1)当正方形ADEF绕点A逆时针旋转θ(0°<θ<90°)时,如图2,BD=CF成立吗?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2)当正方形ADEF绕点A逆时针旋转45°时,如图3,延长BD交CF于点G.

①求证:BD⊥CF;②当AB=4,AD=2时,求线段BG的长.

★考点感悟:

专题三几何动态问题

【例5】如图,在△ABC中,AB=AC=10 cm,BC=12 cm,点D是BC边的中点.点P 从点B出发,以a cm/s(a>0)的速度沿BA匀速向点A运动;点Q同时以1 cm/s的速度从点D出发,沿DB匀速向点B运动,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端点时,另一个动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它们运动的时间为t s.

(1)若a=2,△BPQ∽△BDA,求t的值;

(2)设点M在AC上,四边形PQCM为平行四边形.

①若a=

5

2,求PQ的长;

②是否存在实数a,使得点P在∠ACB的平分线上?

若存在,请求出a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考点感悟:

●变式练习:

已知线段AB=6,C.D是AB上两点,且AC=DB=1,P是

线段CD上一动点,在AB同侧分别作等边三角形APE和等边

三角形PBF,G为线段EF的中点,点P由点C移动到点D时,

G点移动的路径长度为.

P

D

B

G

E

F

A

D

F

A

B

C E

P Q

专题四 几何与函数结合问题

【例6】如图所示,在形状和大小不确定的△ABC 中,BC =6,E 、F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P 在EF 或EF 的延长线上,BP 交CE 于D ,Q 在CE 上且BQ 平分∠CBP ,设BP =y ,PE =x .

(1)当EF x 31

=时,求DBC DPE S S ??:的值; (2)当CQ =21

CE 时,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①当CQ =31

CE 时,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②当CQ =n

1

CE (n 为不小于2的常数)时,求直接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考点感悟:

【例7】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矩形ABCD 的三个顶点B (1,0),C (3,0),D (3,4).以A 为顶点的抛物线y =ax 2+bx +c 过点C .动点P 从点A 出发,沿线段AB 向点B 运动.同时动点Q 从点C 出发,沿线段CD 向点D 运动.点P ,Q 的运动速度均为每秒1个单位.运动时间为t 秒.过点P 作PE ⊥AB 交AC 于点E .

(1)直接写出点A 的坐标,并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

(2)过点E 作EF ⊥AD 于F ,交抛物线于点G ,当t 为何值时,△ACG 的面积最大?最大值为多少?

(3)在动点P ,Q 运动的过程中,当t 为何值时,在矩形ABCD 内(包括边界)存在点H ,使以C ,Q ,E ,H 为顶点的四边形为菱形?请直接写出t 的值.

★考点感悟:

【课后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B.有两边对应相等,且有一角为30°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

C.有一角和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D.有两角和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A(2,–2),在y轴上确定点P,使△AOP为等到腰三角形,

则符合条件的点P共有()

A.2个

B.3个

C. 4个

D.5个

二、填空题:

3、在锐角三角形ABC中,BC=2

4,∠ABC=45°,BD平分∠ABC,

M、N分别是BD、BC上的动点,则CM+MN的最小值是。

4、如图,Rt△ABC的边BC位于直线l上,AC=3,∠ACB=90°,∠A=30°.若Rt△ABC由现

在的位置向右滑动地旋转,当点A第3次落在直线l上时,点A所经过的路线的长为▲ (结果用含有π的式子表示)

三、解答题:

5、在矩形ABCD中,点P在AD上,AB=2,AP=1.将直角尺的顶点放在P处,直角尺的两边

分别交AB,BC于点E,F,连接EF(如图①)。

(1)当点E与点B重合时,点F恰好与点C重合(如图②),求PC的长;

(2)探究:将直尺从图②中的位置开始,绕点P顺时针旋转,当点E和点A重合时停止.在这个过程中,请你观察、猜想,并解答:

①PF

PE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

②直接写出从开始到停止,线段EF的中点经过的路线长。

图①图②

6、如图(1),将菱形纸片AB(E)CD(F)沿对角线BD(EF)剪开得到△ABD和△ECF,固

定△ABD,并把△ABD与△ECF叠放在一起。

(1)操作:如图(2),将△ECF的顶点F固定在△ABD的BD边上的中点处,△ECF绕点F

在BD边上方左右旋转,设旋转时FC交BA于点H(H点不与B点重合)。FE交DA于点G

(G点不与D点重合)。求证:BH·GD=BF2

(2)操作:如图(3),△ECF的顶点F在△ABD的BD边上滑动(F点不与B、D点重合),

且CF始终经过A,过点A作AG∥CE,交FE于点G,连接DG。探究:FD+DG=__________。

请予证

明。

(1)(2) (3)

学生对本次课的评价:

○特别满意○满意○一般○不怎么样

家长意见或建议:

家长签字:

部分答案:

【例3】解:(1)图(1)中与△ADE相似的有△ABD,△ACD,△DCE。(2)△BDF∽△CED∽△DEF,证明如下:

∵∠B+∠BDF+∠BFD=180°,∠EDF+∠BDF+∠CDE=180°,

又∵∠EDF=∠B,∴∠BFD=∠CDE。

∵AB=AC,∴∠B=∠C。∴△BDF∽△CED。∴BD DF

=

CE ED

∵BD=CD,∴CD DF

=

CE ED

,即

CD CE

=

DF ED

又∵∠C=∠EDF,∴△CED∽△DEF。∴△BDF∽△CED∽△DEF。(3)连接AD,过D点作DG⊥EF,DH⊥BF,垂足分别为G,H.

∵AB=AC,D是BC的中点,∴AD⊥BC,BD=1

2

BC=6。

在Rt△ABD中,AD2=AB2﹣BD2,即AD2=102﹣62,∴AD=8。

∴S△ABC=1

2

?BC?AD=

1

2

×12×8=48,

S△DEF=1

4

S△ABC=

1

4

×48=12。

又∵1

2

?AD?BD=

1

2

?AB?DH,∴

AD BD8624

DH

AB105

??

===。

∵△BDF∽△DEF,∴∠DFB=∠EFD。

∵DH⊥BF,DG⊥EF,∴∠DHF=∠DGF。

又∵DF=DF,∴△DHF≌△DGF(AAS)。∴DH=DG=24

5

∵S△DEF=1

2

·EF·DG=

1

2

·EF·

24

5

=12,∴EF=5。

例3变式:A。

【考点】旋转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分析】∵正△ABC,∴AB=CB,∠ABC=600。

∵线段BO以点B为旋转中心逆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BO′,∴BO=BO′,∠O′AO=600。∴∠O′BA=600-∠ABO=∠OBA。∴△BO′A≌△BOC。

∴△BO′A可以由△BOC绕点B逆时针旋转60°得到。故结论①正确。

连接OO′,

∵BO=BO′,∠O′AO=600,∴△OBO′是等边三角形。∴OO′=OB=4。故结论②

正确。

∵在△AOO′中,三边长为O′A=OC=5,OO′=OB=4,OA=3,是一组勾股数,

∴△AOO′是直角三角形。

∴∠AOB=∠AOO′+∠O′OB =900+600=150°。故结论③正确。

AOO OBO

AOBO

11

S S S34+4236+43

22

?'?'

'

=+=????=

四形

。故结论④错误。如图所示,将△AOB绕点A逆时针旋转60°,使得AB与AC重

合,

点O旋转至O″点.

易知△AOO″是边长为3的等边三角形,△COO″是边长为3、4、

5的

直角三角形。

AOC AOB AOCO COO AOO

113393 S S S S S34+3=6+

22

??"?"?"

+==+=????。

故结论⑤正确。

综上所述,正确的结论为:①②③⑤。故选A。

【例4】解:(1)BD=CF成立。理由如下:

∵△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四边形ADEF是正方形,

∴AB=AC,AD=AF,∠BAC=∠DAF=90°。

∵∠BAD=∠BAC﹣∠DAC,∠CAF=∠DAF﹣∠DAC,∴∠BAD=∠CAF。

在△BAD和△CAF中,∵AB=AC,∠BAD=∠CAF,

∴△BAD≌△CAF(SAS)。∴BD=CF。

(2)①证明:设BG交AC于点M.

∵△BAD≌△CAF(已证),∴∠ABM=∠GCM。

又∵∠BMA=∠CMG ,∴△BMA ∽△CMG 。 ∴∠BGC=∠BAC=90°。∴BD ⊥CF 。 ②过点F 作FN ⊥AC 于点N 。 ∵在正方形ADEF 中,AD=DE=2, ∴2222AE AD +DE 2+22===。 ∴AN=FN=

1

2

AE=1。 ∵在等腰直角△ABC 中,AB=4,∴CN=AC ﹣AN=3,2222BC AB +AC 4+442===。 ∴在Rt △FCN 中,FN 1

tan FCN CN 3

∠=

=。 在Rt △ABM 中,AM 1

tan FCN tan ABM AB 3

∠=∠==。

∴AM=14

AB 33

=。

∴CM=AC ﹣AM=4﹣4833=,2

2224410BM AB +AM 4+3??

=== ???

∵△BMA ∽△CMG ,∴BM CM

BA CG =

,即4108

334CG

=,∴CG=410。 ∴在Rt △BGC 中,()

2

2

2

2

410810

BG BC CG 425??=-=

-= ? ???

。 【例5】解:(1)△ABC 中,AB=AC=10,BC=12,D 是BC 的中点,∴BD=CD=1

2

BC=6。 ∵a=2,∴BP=2t ,DQ=t 。∴BQ=BD -QD=6-t 。 ∵△BPQ ∽△BDA ,∴

BP BQ BD AB =

,即t 6t

610

-=,解得:18t=13。 (2)①过点P 作PE ⊥BC 于E , ∵四边形PQCM 为平行四边形, ∴PM ∥CQ ,PQ ∥CM ,PQ=CM 。 ∴PB :AB=CM :AC 。

∵AB=AC ,∴PB=CM 。∴PB=PQ 。

∴BE=

12BQ=1

2(6-t )。 ∵a= 5 2,∴PB= 5 2

t 。

∵AD ⊥BC ,∴PE ∥AD 。∴PB :AB=BE :BD ,即51

t (6t)22106

=-。 解得,t=

32

。 ∴PQ=PB= 5 2t=15

4

(cm )。

②不存在.理由如下:

∵四边形PQCM 为平行四边形,∴PM ∥CQ ,PQ ∥CM ,PQ=CM 。 ∴PB :AB=CM :AC 。

∵AB=AC ,∴PB=CM ,∴PB=PQ 。

若点P 在∠ACB 的平分线上,则∠PCQ=∠PCM , ∵PM ∥CQ ,∴∠PCQ=∠CPM 。∴∠CPM=∠PCM 。 ∴PM=CM 。∴四边形PQCM 是菱形。∴PQ=CQ 。 ∴PB=CQ 。

∵PB=at ,CQ=BD+QD=6+t ,∴PM=CQ=6+t ,AP=AB -PB=10-at ,且 at=6+t ①。 ∵PM ∥CQ ,∴PM :BC=AP :AB ,∴

6t 10at

1210

+-=

,化简得:6at+5t=30②。 把①代入②得,t=6

11

-

。 ∴不存在实数a ,使得点P 在∠ACB 的平分线上。

【例6】【解析】平行、角平分线、等腰三角形、相似、对应边成比例 解:(1)∵E 、F 是AB 、AC 中点 ∴EF ∥BC ,EF =0.5BC =3 ∴EP =EF x 3

1

==1

∵EF ∥BC

G

B

A

G

B

A

∴△DPE ∽△DBC ∴EP :BC =1:6

∴DBC DPE S S ??:=1:36

(2)延长BQ 交射线EF 于点G ∵EF ∥BC ∴∠G =∠GBC 又∵∠GBC =∠GBP ∴∠G =∠GBP ∴PG =BP =y 即EG =x +y ∵EF ∥BC ∴△QEG ∽△QCB ∴EQ :QC =EG :BC =1

x +y =6 即y = –x +6 (3)①同(2)中 △QEG ∽△QCB EQ :QC =EG :BC =2 x +y =2×6 y = –x +12

②y = –x +6(n –1)

【例7】解:(1)A (1,4)。

由题意,设抛物线解析式为y =a (x ﹣1)2+4

∵抛物线过点C (3,0),∴0=a (3﹣1)2+4,解得,a =﹣1。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x ﹣1)2+4,即y =﹣x 2+2x +3。 (2)设直线AC 的解析式为y =kx +b ,

∵A (1,4),C (3,0),

∴4k b 03k b =+??=+?,解得k 2b 6=-??=?

∴直线AC 的解析式为y =﹣2x +6。 ∵点P (1,4﹣t ),

∴将y =4﹣t 代入y =﹣2x +6中,解得点E 的横坐标为t

x 12

=+

。 ∴点G 的横坐标为t

12

+,代入抛物线的解析式中,可求点G 的纵坐标为2t 44-。

∴GE =(2t 44-)﹣(4﹣t )=2

t t 4

-。

又点A 到GE 的距离为t 2,C 到GE 的距离为t

22

-,

()22

ACG AEG CEG

1t 1t t 1S S S EG EG 2=EG=t =t 2+1222244

???=+=??+?----()。 ∴当t =2时,S △ACG 的最大值为1

。 (3)20

t=

13

或t=20- 【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待定系数法,曲线上点的坐标与方程的关系,二次函数的性质,矩形和菱形的性质。

【分析】(1)根据矩形的性质可以写出点A 得到坐标;由顶点A 的坐标可设该抛物线的顶点式方程为

y =a (x ﹣1)2+4,然后将点C 的坐标代入,即可求得系数a 的值(利用待定系数法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得直线AC 的方程y =﹣2x +6;由图形与坐标变换可以求得点P 的

坐标

(1,4﹣t ),据此可以求得点E 的纵坐标,将其代入直线AC 方程可以求得点E 或点G 的横坐标;

然后结合抛物线方程、图形与坐标变换可以求得GE =2t t 4-、点A 到GE 的距离为t

2

,C 到GE

的距离为t 22

-;最后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以求得()2

ACG AEG CEG 1S S S =t 2+14???=+--,

由二次函数的最值可以解得t =2时,S △ACG 的最大值为1。

全等三角形 优秀教学设计

全等三角形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从本课开始,将向学生重点渗透图形变换的数学思想,使学生初步掌握推理论证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教材通过一个思考活动,使学生体会将一个三角形进行变换后形成的新图形与原图形是全等形。我将此内容进行了加深和拓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全等三角形的相关概念,性质,能够准确地辨认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等变换的过程,体会探索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交流,增强团队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全等三角形相关概念,性质及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寻找。 难点:能够准确地辨认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效率。 【教学过程】 环节一激情引趣 拼图游戏: 通过动手拼图,学生能够发现这几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从而得到全等形的定义。 此环节的设计,利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展开数学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环节二实践感悟 活动一 打开你手中的材料袋,找出其中的全等形,并说明理由。 要求同桌合作完成 学生亲身体验两个图形完全重合的过程,能够发现①与⑩,②与⑥,⑦与⒁⑿与⒀分别能够完全重合,而对于④与⑥,⑧与⒀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验证,通过再次验证,能够发现④与⑥,⑧与⒀是分别不能完全重合。

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更加明确了全等形的判别条件,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 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全等三角形,从而引出课题。 并通过观察两个三角形的变换过程,了解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并由教师介绍全等三角形的表示方法。 进一步提出:这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分别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呢 由此得到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接着由师生共同得出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符号语言: ∵△ABC≌△DEF ∴ AB= DE, BC=EF, AC= DF ∠A=∠D,∠B=∠E ,∠C=∠F 此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在做中发现,做中感悟,做中理解,做中解决,使学生经历,感受,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践能力。 环节三探究说理 活动二 利用两个全等三角形学具,先保持完全重合状态,再使一个三角形不动,将另一个三角形进行平移,翻折,旋转,探究以下图形的形成过程。 要求四人为一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进行。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深入到小组中,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探究进程并给予适当点拨。 各个小组在黑板上演示图形的形成过程。 有以下几种: 个别学生发现第三个图形有另一种形成过程,此时教师尊重学生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表现,及时捕捉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行巧妙地引导,鼓励,问疑,由此教学变得更加生动与鲜活,获得了更大的教学生成效果。 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展示不同的形成过程。 接着用微机再现图形形成的过程,并使学生了解利用两个全等三角形学具还可以形成一些其他的图形: 拓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与作用,并从中体会到数学的美。 这样设计,学生能够体验和感悟图形之间的联系和运动变换的过程中所体现的美,并为寻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作好准备。

全等三角形复习课教案设计

书立行教育数学课教案

切记:“有三个角对应相等”和“有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例题讲解】 (基础班主要讲解例1,2,3。精英班主要讲解例1,4,5) 例1. 如图,在ABC ?中,BE 是∠ABC 的平分线,AD BE ⊥,垂足为D 。求证:21C ∠=∠+∠。 (此题主要考察了学生作辅助线和直角三角形角之间关系,ASA 以及外角性质等。能力提升:一题多解) 例2. 如图,在ABC ?中,AB BC =,90ABC ∠=o 。F 为AB 延长线上一点,点E 在BC 上,BE BF =, 连接,AE EF 和CF 。求证:AE CF =。 (本题主要应用SAS ,在讲解SAS 的判定定理时可以用,要让学生注重过程的书写) 例3. 如图,,AP CP 分别是ABC ?外角MAC ∠和NCA ∠的平分线,它们交于点P 。求证:BP 为 MBN ∠的平分线。(本题主要应用AAS 和HL.以及辅助线做法,并且可以用来证明第二章所学的角平分线性质) 例4. 如图,D 是ABC ?的边BC 上的点,且CD AB =,ADB BAD ∠=∠,AE 是ABD ?的中线。求 证:2AC AE =。(本题主要考察辅助线的做法,能力提升:一题多解)

例5 如图,在ABC ?中,AB AC >,12∠=∠,P 为AD 上任意一点。求证:AB AC PB PC ->-。 (本题主要考察辅助线的做法,以及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 【同步练习】(要在课堂上限定时间10分钟完成,并及时给出评价和讲解) 一、选择题: 1. 能使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 ) A. 两直角边对应相等 B. 一锐角对应相等 C. 两锐角对应相等 D. 斜边相等 2. 根据下列条件,能画出唯一ABC ?的是( ) A. 3AB =,4BC =,8CA = B. 4AB =,3BC =,30A ∠=o C. 60C ∠=o ,45B ∠=o ,4AB = D. 90C ∠=o ,6AB = 3. 如图,已知12∠=∠,AC AD =,增加下列条件:①AB AE =;②BC ED =;③C D ∠=∠;④B E ∠=∠。其中能使ABC AED ???的条件有( ) A. 4个 B. 3个 C. 2个 D. 1个

全等三角形证明方法归纳经典-(1)

【第1部分 全等基础知识归纳、小结】 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全等三角形。两个全等三角形中, 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对应角。 概念深入理解: (1)形状一样,大小也一样的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外观长的像) (2)经过平移、旋转、翻折之后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位置变化) 2、全等三角形的表示方法:若△ABC 和△A′B′C′是全等的,记作“△ABC≌△A′B′C′”其中,“≌”读作“全等于”。记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全等是工具、手段,最终是为了得到边等或角等,从而解决某些问题。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高,中线,角平分线对应相等。 (3)全等三角形周长,面积相等。 4、寻找对应元素的方法 图 3 图 1 图2

(1)根据对应顶点找 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以对应顶点为顶点的角是对应角;以对应顶点为端点的边是对应边。通常情况下,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对应顶点的字母都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因此,由全等三角形的记法便可写出对应的元素。 (2)根据已知的对应元素寻找 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3)通过观察,想象图形的运动变化状况,确定对应关系。 通过对两个全等三角形各种不同位置关系的观察和分析,可以看出其中一个是由另一个经过下列各种运动而形成的;运动一般有3种:平移、对称、旋转; 5、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深入理解) ①边边边(SSS)②边角边(SAS)③角边角(ASA)④角角边(AAS) ⑤斜边,直角边(HL) 注意:(容易出错) (1)在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至少有一边对应相等(边定全等); (2)不能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是,㈠三个角对应相等,即AAA;㈡有两边和其中一角对应相等,即SSA。 全等三角形是研究两个封闭图形之间的基本工具,同时也是移动图形位置的工具。在平面几何知识应用中,若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或需要移动图形或移动图形元素的位置,常常需要借助全等三角形的知识。 6、常见辅助线写法:(照着辅助线说明要能做出图、养成严谨、严密的习惯) 如:⑴过点A作BC的平行线AF交DE于F

全等三角形全章教案集

C 1 B 1 C A B A 1 课题:§11.1 全等三角形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一) 知识技能: 1、了解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2、理解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3、能够准确辩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二) 过程与方法 : 1、在图形变换以用操作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几何直觉。 2、在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全等形和实际操作中获得全等 三角形的体验。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和运用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情景导入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三角板 预习导航:什么是全等三角形?如何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全等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教学过程 (一) 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出示投影片 :1.问题:你能 发现这两个图形有什么美妙 的关系吗? 这两个图形是完全重合的. 2.那同学们能举出现实生活中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的例子吗003F 生:同一张底片洗出的同大小照片是能够完全重合的。 形状与大小都完全相同的两个图形就是全等形. 3.学生自己动手(同桌两名同学配合) 取一张纸,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三角板按在纸上,画下图形,照图形裁下来,纸样与三角板形状、大小完全一样. 4.获取概念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对应顶点、对应角、 对应边,以及有关的数学符号. 记作:△ABC ≌ △ A ’B ’C ’ 符号“ ≌ ”读作“全等于” D A

(注意强调书写时对应顶点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二).新知探究 利用投影片演示 1.活动:将△ABC 沿直线BC 平移得△DEF ;将△ABC 沿BC 翻折180 得到△DBC ; 将△ABC 旋转180°得△AED . 2. 议一议:各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启示: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改变,所以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这也是我们通过运动的方法寻求全等的 一种策略. 3. 观察与思考: 寻找甲图中两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它们的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 (引导学生从全等三角形可以完全重合出发找等量关系) 得到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三)例题讲解 [例1]如图,△OCA ≌△OBD ,C 和B ,A 和D 是对应顶点,?说出这两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边和角. 1. 分析:△OCA ≌△OBD ,说明这两个三角形可以重合,?思考通过怎样变换可以使两三角 形重合? 将△OCA 翻折可以使△OCA 与△OBD 重合.因为C 和B 、A 和D 是对应顶点,?所以C 和B 重合,A 和D 重合. ∠C=∠B ;∠A=∠D ;∠AOC=∠DOB .AC=DB ;OA=OD ;OC=OB . 2. 总结: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经过一定的转换可以重合.一般是平移、翻转、旋转的方法. [例2]如图,已知△ABE ≌△ACD ,∠ADE=∠AED ,∠B=∠C ,?指出其他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1. 分析:对应边和对应角只能从两个三角形中找,所以需将△ABE 和△ACD 从复杂的图形 中分离出来. 2小结:找对应边和对应角的常用方法有: D C A B O D C A B E 乙 D C A B 丙 D C A B E

“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

“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属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图形与几何”的领域.本节内容主要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全等三角形属于概念性知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属于事实性知识.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七年级学习了线(直线、射线、线段)和角以及相交线与平行线和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之后来学习的.从知识的发展过程看,线和角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学习了这些基本几何图形后,继而研究了两条线(相交线与平行线)及两角的问题。那么,三角形也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当然,在研究了三角形有关知识后,自然要研究两个三角形的问题;从知识的地位作用看,全等三角形概念及性质不仅是本章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预备知识,而且也是后续学习其他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必备基础,同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是今后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的重要工具,许多几何问题,也大都转化为三角形问题并利用全等三角形加以解决,所以本节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要研究的是形状、大小相同的两个图形“全等形”.全等形概念的核心本质是“重合”,因为形状、大小相同的两个图形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其形状、大小一定相同.另外,“重合”是一种现象,反映出的数学本质特征是图形的“形状、大小”相同,这既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同时,也揭示了“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是几何研究的内容”,这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加深理解学习数学都是有益的.再有,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是两个图形重合的过程和途径,反过来,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在“重合”的意义下,其思维过程反映出正、反两个方面,体现着思维的深刻性,并且蕴含着运动变化与对应的思想,这对学生在某些情况下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对学生以后学习图形变换知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全等形与全等三角形概念属于类属关系.全等形概念的外延包含有多种全等图形,全等三角形仅是其中的一种.特别给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并把它作为主要的学习内容,是因为全等三角形是一种重要而基本的全等图形,是学习后续图形与几何以及其他数学知识的必备基础,并且有着广泛的应用.明确全等形与全等三角形概念间的关系,可以帮助学生弄清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可以使知识系统化,可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并能进行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理解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举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实例. (2)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3)感悟“变化与对应”的思想,能准确地辨认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 2.目标解析 (1)学生知道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形状、大小相同.

全等三角形专题教案

课题名称第十课时:全等三角形复习 授课类型新授课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及判断条件;会用全等三角形的 判定条件和性质证明三角形全等和边、角相等。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与人交流。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式启发、引导、合作探究 技术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能够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一个三角形经过,,后与原三角形全等 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4、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5、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基本思路 找第三边(SSS ) (1)已知两边 找夹角() 找任意一角()() (2)已知一边一角找一边() (3)已知两角找一边()() 二、练习 .1.如图,△ABC≌△DEF,顶点A与D,B与E,C与F能 互相重合,则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AB与DE是对应边(B)∠B=∠E (C)∠C=∠F (D)BC与DE是对应边 2、△ABC≌△BAD,点A和点B,点C和点D是对应点,如果AB=6 ㎝,BD=5㎝,AD=4㎝,那么BC的长是,,∠D=80°, ∠ABD=40°,则∠CBA= 3、如图,AB=DB,BE=BC,要使△AEB≌△DCB,则需增加的

条件是() (A)AB=BC (B)AC=CD (C)AE=CD (D)AE=AC 4、如图,AB与CD相交于点O,且OA=OB,要添加一个条件,才能 使得△AOC≌△BOD, 那么方法一:添加,依据 方法二:添加,依据 方法三:添加,依据 5:如图,已知∠ABC=∠DCB,AB=DC,试说明∠A=∠D 变式:小组通过平移、翻折、旋转,设计一对全等三角形的图形,并根据图形设计一道关于 全等三角形的证明题。 画图: 已知: 求证: 依据: 6.如图,已知,AB∥DE,AB=DE,AF=DC。请问图中有哪几对全等三角形?请任选一对给予证明。

全等三角形证明方法

全等三角形得证明方法 一、三角形全等得判定: (1)三组对应边分别相等得两个三角形全等(SSS); (2)有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得两个三角形全等(SAS); (3)有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得两个三角形全等(ASA) ; (4)有两角及一角得对边对应相等得两个三角形全等(AAS) ; (5)直角三角形全等得判定:斜边及一直角边对应相等得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 二、全等三角形得性质: (1)全等三角形得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得对应角相等; (2)全等三角形得周长相等、面积相等; (3)全等三角形得对应边上得高对应相等; (4)全等三角形得对应角得角平分线相等; (5)全等三角形得对应边上得中线相等; 三、找全等三角形得方法: (1)可以从结论出发,瞧要证明相等得两条线段(或角)分别在哪两个可能全等得三角形中; (2)可以从已知条件出发,瞧已知条件可以确定哪两个三角形相等; (3)从条件与结论综合考虑,瞧它们能一同确定哪两个三角形全等; (4)若上述方法均不行,可考虑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三角形全等得证明中包含两个要素:边与角。 ①积极发现隐含条件: 公共角对顶角公共边 ②观察发现等角等边: 等边对等角同角得余角相等同角得补角相等 等角对等边等角得余角相等等角得补角相等 ③推理发现等边等角: 图1:平行转化图2 :等角转化图3:中点转化 图4:等量与转化图5:等量差转化图6:角平分线性质转化 图7:三线合一转化图8:等积转化图9:中垂线转化图10:全等转化 图11:等段转化 四、构造辅助线得常用方法: 1、关于角平分线得辅助线: 当题目得条件中出现角平分线时,要想到根据角平分线得性质构造辅助线。 角平分线具有两条性质:①角平分线具有对称性; ②角平分线上得点到角两边得距离相等。 关于角平分线常用得辅助线方法: (1)截取构造全等: 如下左图所示,OC就就是∠AOB得角平分线,D为OC上一点,F为OB上一点,若在OA上取一点E,使得OE=OF,并连接DE,则有△OED≌△OFD,从而为我们证明线段、角相等创造了条件。

全等三角形复习1 优秀教学设计

全等三角形复习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灵活运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性质和角的平分线性质解决问题;体会构建知识框架。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建立整章框架的过程,领会分析、总结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在观察、思考、探究、交流中主动参与的程度以及交流的意识,从而启迪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把全等三角形全章系统化和全等三角形开放性问题。 【教学难点】:全等三角形开放性问题 【教学突破点】:提出问题让学生回忆已学知识,并通过相应练习进行巩固,最后学生用图表小结来构建知识框架。 【教法、学法设计】:合作探究式分层次教学,教师引导归纳,学生以练习巩固为主。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巩固练习: A 组 1、如图,已知AB=AD ,要使△ABC ≌△ADC ,可增加条件BC=DC , 理由是 SSS 定理。或∠BAC=∠DAC ,SAS 或∠B= ∠D=90°,HL. 2、如图,△ABC 中,∠C=90o,AD 平分∠CAB 交BC 于点D ,DE ⊥AB ,垂足为E , 且CD=6cm ,则DE 的长为( B ) A 、4cm B 、6cm C 、8cm D 、10cm 第1题 A 第2题 A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 、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B 、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 C 、两个等边三角形全等 D 、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全等 4、三角形内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的点是(A ) A 、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B 、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 C 、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的交点 D 、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5、在△ABC 中,∠A=70o,∠B=40o,则△ABC 是( B ) A 、钝角三角形 B 、等腰三角形 C 、等边三角形 D 、等腰直角三角形 B 组 6、如图,AE=BE ,∠C=∠D ,求证:△ABC ≌△BAD 。 证明△ACE ≌△BDE (AAS ),那么AC=BD ,CE=DE ,因为AE=BE ,所以AE+DE=BE+CE ,即AD=BC ,所以△ABC ≌△BAD (AAS ) (第7题)

新人教版八年级全等三角形教案

课题:12.1全等三角形 教学目标:1了解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的的概念; 2 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3 在图形变换以及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觉, 4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全等形和实际操作中获得全等三角形的体验在探索和运用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重点: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难点:掌握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诱导,实例探究,讲练结合,小组合作等方法。 学情分析:这节课是学了三角形的基本知识后的一节课、只要实际操作不出错、学生一定能学好。 课前准备:全等三角形纸片 【教学教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问题:各组图形的形状与大小有什么特点? 一般学生都能发现这两个图形是完全重合的。 归纳: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2.学生动手操作 3.⑴在纸板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ABC,并剪下,然后说出三角形的三个角、三条边和每个角的对边、每个边的对角。 ⑵问题:如何在另一张纸板再剪一个三角形DEF,使它与△ABC全等? 3.板书课题:全等三角形

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全等”用“≌”表示,读着“全等于” 如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记作:△ABC≌△DEF 二、探究 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 1. 问题:你手中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但是如果任意摆放能重合吗?该怎样做它们才能重合呢? 2.学生讨论、交流、归纳得出: ⑴.两个全等三角形任意摆放时,并不一定能完全重合,只有当把相同的角重合到一起(或相同的边重合到一起)时它们才能完全重合。这时我们把重合在一起的顶点、角、边分别称为对应顶点、对应角、对应边。 ⑵.表示两个全等三角形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这样便于确定两个三角形的对应关系。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1.观察与思考: 寻找甲图中两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它们的对应边 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2.用几何语言表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如图:∵?ABC≌?DEF

专题研究:全等三角形证明方法归纳及典型例题

全等三角形的证明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对应边上的中线相等,对应边上的高相等,对应角的角平分线相等,面积相等. 寻找对应边和对应角,常用到以下方法: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3)有公共边的,公共边常是对应边. (4)有公共角的,公共角常是对应角. (5)有对顶角的,对顶角常是对应角. (6)两个全等的不等边三角形中一对最长边(或最大角)是对应边(或对应角),一对最短边(或最小角)是对应边(或对应角). 要想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找出对应的元素是关键.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1)边角边定理(SAS):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角边角定理(ASA):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边边边定理(SSS):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角角边定理(AAS):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斜边、直角边定理(HL):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全等三角形的应用:运用三角形全等可以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两直线垂直等问题,在证明的过程中,注意有时会添加辅助线. 拓展关键点:能通过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进而证明两条线段间的位置关系和大小关系.而证明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相等是几何证明的基础. 专题1、常见辅助线的做法 典型例题 找全等三角形的方法: (1)可以从结论出发,寻找要证明的相等的两条线段(或两个角)分别在哪两个可能全等的三角形中; (2)可以从已知条件出发,看已知条件可以确定哪两个三角形全等; (3)可从条件和结论综合考虑,看它们能确定哪两个三角形全等; (4)若上述方法均不可行,可考虑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 三角形中常见辅助线的作法: ①延长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 ②利用翻折,构造全等三角形; ③引平行线构造全等三角形; ④作连线构造等腰三角形。 常见辅助线的作法有以下几种:

全等三角形全章教案(华东师大版)

19.1 命题与定理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命题、定义的含义;对命题的概念有正确的理解。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知道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结合实例让学生意识到证明的必要性,培养学生说理有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想法的良好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公理化方法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 二.教学要点:找出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三.教学重点:找出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 四.教学难点及突破措施:命题概念的理解。让学生多说,多讲,多练习。 五.教学时间:第九周第3节 六.教法设计:讲练结合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教师: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图形的特性,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根据我们已学过的图形特性,试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1、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4、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5、直角都相等。 二、探究新知 (一)命题、真命题与假命题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答案:根据已有的知识可以判断出句子1、2、5是正确的,句子3、4水错误的。像这样可以判断出它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句子叫做命题,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错误的命题称为假命题。教师:在数学中,许多命题是由题设(或已知条件)、结论两部分组成的。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这样的命题常可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用“如果”开始的部分就是题设,而用“那么”开始的部分就是结论。例如,在命题1中,“两个角是对顶角”是题设,“这两个角相等”就是结论。有的命题的题设与结论不十分明显,可以将它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就可以分清它的题设和结论了。例如,命题5可写成“如果两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二)实例讲解 1、教师提出问题1(例1):把命题“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分别指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个命题可以写成“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这个命题的题设是“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结论是“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教师提出问题2:把下列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说出它们的条件和结论,再判断它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1)对顶角相等;(2)如果a> b,b> c, 那么a=c;(3)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4)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学生小组交流后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答案。

初中数学八年级《全等三角形》优秀教学设计

《全等三角形》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的第一节.这是全章的开篇,也是全等条件的基础.它是继线段、角、相交线与平行线及三角形有关知识之后出现的.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加深学生对已学图形的认识,同时为学习其他图形知识打好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采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抓联系、促迁移的方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创设情景,形成概念,再通过平移、翻折、旋转说明变换前后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进而得出全等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及其性质.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平移、翻折、旋转是考察两三角形全等的主 要方法. 2.能准确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3.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通过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2.能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出问题,乐于探索问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善于合作交流的良好情感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及对应元素的确定. 难点: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确定.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过线段、角、相交线与平行线及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并学习了一些简单的说理,已初步具有对简单图形的分析和辨识能力,但八年级的学生仍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的时期.为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本节课将充分利用动画演示,来揭示图形的平移、翻折和旋转等变换过程,以便让学生在观察、分析中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进而达到对全等三角形的理性认识. 五、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辩证统一”和“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的原则,博采启发教学法、引探教学法、讲授教学法等诸多方法之长,借助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和探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努力做到教与学的最优组合.

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复习教案

全等三角形复习 一、全等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其性质 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性质: (1)对应边相等(2)对应角相等(3)周长相等(4)面积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边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SSS”) 边角边: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SAS”) 二、角的平分线:熟悉基本图形 1、(性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判定)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习题讲练】

例1.已知如图(1),ABC ?≌DCB ?,其中的对应边:____与____,____与____,____与____, 对应角:______与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与_______. 例2.如图(2),若BOD ?≌C B COE ∠=∠?,.指出这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 若ADO ?≌AEO ?,指出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 (图1) (图2) ( 图3) 例3.如图(3), ABC ?≌ADE ?,BC 的延长线交DA 于F ,交DE 于G, 105=∠=∠AED ACB , 25,10=∠=∠=∠D B CAD ,求DFB ∠、DGB ∠的度数. 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SSS ) 例1.如图,在ABC ?中, 90=∠C ,D 、E 分别为AC 、AB 上的点,且AD=BD,AE=BC,DE=DC.求证:DE ⊥AB 。 例2.如图,AB=AC,BE 和CD 相交于P ,PB=PC,求证:PD=PE. 例3. 如图,在ABC ?中,M 在BC 上,D 在AM 上,AB=AC , DB=DC 。 求证:MB=MC

全等三角形证明过程步骤练习

全等三角形训练 一、知识点填空 (1)能够 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能够 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2)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 ,重合的边叫做 ,重合的角叫做 . (3)全等三角形的 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 角相等. (4) 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边边边或 ). (5)两边和它们的 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边角边或 ). (6)两角和它们的 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角边角或 ). (7)两角和其中一角的 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角角边或 ). (8) 和一条 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斜边、直角边 或 ). (9)角的 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如图,图中有两对三角形全等,填空: (1)△CDO ≌ ,其中,CD 的对应边是 , DO 的对应边是 ,OC 的对应边是 ; (2)△ABC ≌ ,∠A 的对应角是 , ∠B 的对应角是 ,∠ACB 的对应角是 . 3. 如图,OA ⊥AC ,OB ⊥BC ,填空: (1)利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 的距离相等”,已知 = , 可得 = ; (2)利用“角的内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已知 = ,可得 = ; 4.如图,AB ⊥AC ,DC ⊥DB ,填空: (1)已知AB =DC ,利用 可以判定 △ABO ≌△DCO ; (2)已知AB =DC ,∠BAD =∠CDA ,利用 可以判△ABD ≌△DCA ; (3)已知AC =DB ,利用 可以判定△ABC ≌△DCB ; (4)已知AO =DO ,利用 可以判定△ABO ≌△DCO ; (5)已知AB =DC ,BD =CA ,利用 可以判定△ABD ≌△DCA. 二、推理填空,完成下面的证明过程: 5. 如图,OA =OC ,OB =OD. 求证:AB ∥DC. 证明:在△ABO 和△CDO 中, OA OC , AOB __________,OB OD ,?=? ∠=??=? ∴△ABO ≌△CDO ( ). ∴∠A = . A B C D E O A B C D O 12O A B C

中考数学全等三角形的复习课教学设计(最新整理)

全等三角形的复习(第1 课时) 泰安六中苏晓林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全等三角形的全章复习课,首先帮助学生理清全等三角形全章知识脉络,进一步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理解性质、判定和运用;其次对学生所学的全等三角形知识进行查缺补漏,再次通过拓展延伸以的习题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中考对全等三角形考察方向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为以后的复习指明方向。在练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强调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养成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学习数学的习惯. 二、学情分析 在知识上,学生经历全等三角形全章的学习,对全等三角形性质、判定以及应用基本掌握,初步具有整体认识,但由于间隔时间有点长所以遗忘较多,全等三角形是学习初中几何的基础和工具也是中考必考内容。对全等三角形的综合应用以及全章知识脉络的形成正是以上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复习学生在全等三角形的计算、证明对学生的推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将有所提高. 三、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和性质;会应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解决有关问题. 2.在题组训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出全等三角形解题的模型,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

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把已有的知识建立在联系的思维习惯,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学会思考、讨论、交流与合作。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全等三角形性质与判定的应用. 难点:能理解运用三角形全等解题的基本过程。 五、教法与学法 以“自助探究”为主,以小组合作、练习法为辅;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先形成自己的全等三角形知识认知体系,尝试完成练习;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展示学习结果,通过讨论交流、学生互评、教师最后点评方式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 2 课时 八、教学过程 本节课是全等三角形全章的复习课,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学生“练后思”的模式,帮助学生搜整《全等三角形》全章知识脉络,建构知识网络,通过基础训练、概念变式练习、典例探究、拓展应用等活动进行查缺补漏和拓展延伸;借助“基础了题目-变式题目-典型题目- 拓展题目”五个梯次递进的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使用多媒体课件

全等三角形教案

《全等三角形》教案 教学内容:《全等三角形》的复习 课程目标:1、回顾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 2、会按照规定书写全等三角形的证明过程 3、了解中考中全等三角形的相关例题,并学会用辅助线合理构造全等三角形。 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证明的书写格式,合理构造全等三角形。 教学难点:通过条件寻找全等关系,或构造全等关系。 教学准备:ppt课件 / 学情分析:该部分内容为初三中考前的复习,学生对内容已经比较了解,只需要加强记 忆和巩固复习。同时也需要学生把握中考动态,了解全等三角形在中考中的出题类型。 教学过程: 前面我们已经对三角形的性质和特点进行了专门的复习,那么今天我们要对两个三角形的关系——三角形的全等关系进行复习。我们都知道两个三角形能都完全重合我们就说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而在实际应用中全等的三角形往往是通过平移或旋转得到。既然能够重合,那么我们也就得到三角形的性质是对应边相等,对应角也相等。而在这六个关系中我们只需要得到指定的三种等量关系就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那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上57页,一起完成知识梳理的内容。 一、知识梳理:(该部分内容设计由全班同学一起回忆并口答,教师在课件上板书。时间为3分钟) 1、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三角形叫全等三角形。 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SSS 、SAS 、ASA 、AAS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除以上的方法还有HL 。 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也相等。 4、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周长相等、对应高、对应边的中线、对应角的角平分线相等。 { 二、预习自测:(该部分内容由学生自行完成,时间为2分钟) 1、如图下列条件中,不能证明△ABD △ACD的是( D ) =DC,AB=AC B.∠ADB=∠ADC,BD=DC C.∠B=∠C, ∠BAD=∠CAD D. ∠B=∠C,BD=DC [ 2、两组邻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叫做“筝形”,如图,四边形ABCD是 A D C O D C B A

《全等三角形》专题复习课晒课教学案

连城县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初中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 师 一 优 课 教 案 时间:2016年10月8日 地点:九(5)班 开课教师:罗家庆课题: 《全等三角形》专题复习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识别方法的复习,让学生体会辨别、探寻、运用全等三角形的一般方 法,体会主动实验,探究新知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和理解能力,几何语言的叙述能力及运用全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培养学生之 间合作交流的习惯。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归纳、总结等过程,获得解决几何探究题的方法。(2)在图形变换以及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图形识别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全等形,感受数学美,通过探究获得新知,感受成功与喜悦。 重、难点 重点:运用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来探寻三角形以及运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难点:运用全等三角形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与学法: 合作交流,探索研究教学过程: 一、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 1、如图1,已知AO=DO ,AD 、BC 相交于点O,要使△ABO ≌△DCO ,应添加的条件为 , 依据是 。若本题添加AB=CD ,能使△ABO ≌△DCO 吗? 2、如图2,已知AB=DC ,增加下列条件: (1)AC=DB , (2)∠A=∠D , (3)∠ABC=∠DCB , (4)∠ACB=∠DBC ,其中能使△ABC ≌△DCB 的条件有 个 3、如图3,AC ⊥CF 于点C ,DF ⊥CF 于点F ,且AB=DE ,AC=DF ,若CB=3cm ,∠A=700,则EF= cm ,∠D= 度。 B C A

全等三角形三种证明方法经典例题

全等三角形经典例题 典型例题: 知识点一:全等三角形判定1 例1:如图,在△AFD 和△EBC 中,点A ,E ,F ,C 在同一直线上,有下面四个论断:(1)AD =CB ;(2)AE =CF ;(3)DF =BE ;(4)AD ∥BC 。请将其中三个论断作为条件,余下的一个作为结论,编一道证明题,并写出证明过程。 思路分析: 1)题意分析:本题一方面考查证明题的条件和结论的关系,另一方面考查全等三角形判定1中的三边对应关系。 2)解题思路:根据全等三角形判定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首先确定命题的条件为三边对应相等,而四个论断中有且只有三个条件与边有关,因此应把论断中的(1)(2)(3)作为条件,来证明论断(4)。在证明全等之前,要先证明三边分别对应相等。 ; 解答过程: 已知:如图,在△AFD 和△EBC 中,点A ,E ,F ,C 在同一直线上,AD =CB ,AE =CF ,DF =BE 。求证:AD ∥BC 。 证明:∵AE =CF ∴AE +EF =CF +EF ∴AF =CE 在△AFD 和△CEB 中, ∵ & ∴△AFD ≌△EBC (SSS ) ∴∠A =∠C ∴AD ∥BC 解题后的思考:在运用全等三角形判定1判断三角形全等时,一定要找准三边的对应关系,然后给出证明。 小结:本例题一方面考查了命题的书写与证明,另一方面通过本题的严格证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规范了三角形全等证明题的书写。 知识点二:全等三角形判定2 AD CB AF CE DF BE =??=? ?=?

例2:已知:如图,是和的平分线,。 * 求证:(1)△OAB ≌△OCD ;(2)。 思路分析: 1)题意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判定2中的对应关系。 2)解题思路:根据全等三角形判定2: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在证明三角形全等之前,要先证明两边及夹角分别对应相等。 解答过程:证明:(1)∵OP 是和的平分线, ∴∠AOP =∠COP ,∠BOP =∠DOP ∴∠AOP -∠BOP =∠COP -∠DOP < ∴∠AOB =∠COD 在△OAB 和△OCD 中, ∵ ∴△OAB ≌△OCD (SAS ) (2)由(1)知△OAB ≌△OCD ∴AB =CD 解题后的思考:在判断三角形全等时,一定要根据全等三角形判定2,找准对应边和对应角。 . 例3:已知:如图,AB ∥CD ,AB =CD ,求证:AD ∥BC ,AD =BC 思路分析: 1)题意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判定2的应用。 2)解题思路:根据全等三角形判定2: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在证明三角形全等之前,要先将用于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准备好。即如何由已知条件证明出两边和一角相等,以及如何用上AB ∥CD 这个条件。 解答过程: 连接BD ∵ AB ∥CD 、 OP AOC ∠BOD ∠OA OC OB OD ==,AB CD =AOC ∠BOD ∠OA OC AOB COD OB OD =?? ∠=∠??=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全章教案

12.1全等三角形 教学目标:1了解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的的概念; 2 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3 在图形变换以及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 生的几何直觉, 4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全等形和实际操作中获得全等三角形的 体验在探索和运用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重点: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难点:掌握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 教学过程: 观察下列图案,指出这些图案中中形状与大小相同的图形 问题:你还能举出生活中一些实际例子吗 这些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改变,即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 “全等”用?表示,读作“全等于” 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 DEF ABC ??和全等时,点A 和点D ,点B 和点E ,点C 和点F 是对应顶点,记作 DEF ABC ??? 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 的角叫做对应角 思考:如上图,12。1-1DEF ABC ???,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 全等三角形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 思考: (1)下面是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按下列图形的位置摆放,指出它们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D A D B D (2)将ABC ?沿直线BC 平移,得到DEF ?,说出你得到的结论,说明理由

B (3)如图,,ACD ABE ???AB 与AC ,AD 与AE 是对应边,已知: 30,43=∠=∠B A ,求ADC ∠的大小。 B C 小结: $ 作业:P33—1,2,3 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 教学目标 / ①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②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③通过对问题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教学难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