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细胞

白细胞

白细胞
白细胞

白细胞(英文名:leukocyte,whitebloodcell,简称:WBC),旧称白血球。血液中的一类细胞。根据白细胞的细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可将其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

前者常简称为粒细胞,根据其特殊颗粒的染色特性,又分为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白细胞也通常被称为免疫细胞。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血细胞中体积比较大、数量比较少。具有细胞核。其主要作用是吞噬细菌、防御疾病。

白细胞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卫士”。当病菌侵入人体体内时,白细胞能通过变形而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如果体内的白细胞的数量高于正常值,很可能是身体有了炎症。

正常成人血液中的白细胞数目为4.0×10的九次方到10×10的九次方每升。婴幼儿稍高于成人。

医学术语编辑

【白细胞】

血常规(2张)

补充介绍:(本资料为非专业资料,适合非专业人员阅读)

临床意义:

⑴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⑵减少:镇痛药、磺胺类药的服用;病毒感染;免疫系统衰弱;放化疗的影响。

2详细介绍编辑

白细胞是一个很大众化的话题,因为到医院看病经常会做化验检查,而最常做的是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中最多用途的就是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因此公众有必要对其进行初步的了解,储备相关的基础知识。

白细胞俗称白血球,是人体血液中非常重要的一

类血细胞。白细胞在人体中担负许多重

任,它具有吞噬异物并产生抗体的作用,机体伤病的损伤治愈能

力,抗御病原体入侵的能力,

对疾病的免疫抵抗力等。人身体有不适时,经常会通过白细胞数量的显著变化而表现出

来。

因此到医院看病很多情况下需要化验血常规,现在医院血常规化验多采用仪器,常有20 多项指标,在很多时候医师往往首先关注的是白细胞(WBC)是否改变。白细胞是一种非常

特殊且重要的细胞,因此了解其相关的知识非常重要。

说到白细胞的变化首先是数量的变化。正常人白细胞总数在( 4.0~10.0)×10^9/L。其实在这个数值上下0.5×10^9/L,也可考虑大致正常,因为这和人们的个体差异有一定关

系。

成年男女一般都在这个范围内,且性别之间没有太大不同,但是儿童和婴幼儿则完全不

同。

新生儿出生时白细胞数量可达到(15~20)×10^9/L,在随后的一周中可降至15×10^9/L 左右,在2岁以内可达到(10~12)×10^9/L,在5岁以下儿童也往往高于成人水平,平均值

在8×10^9/L左右,以后随着年龄的长大,逐渐接近成人水平。

其实白细胞还可以细分为五种类

型,使用仪器或人工方法对这五类细胞分别计数,被称为白细胞分类计数。这五类白细胞

中嗜中性粒细胞占50%~70%,淋巴细胞占20%~40%,单核细胞占3%~8%,嗜酸性粒细胞占1%~5%,嗜碱性粒细胞不超过1%。有关白细胞分类检查

的相关内容将在后续的文章中介绍。

白细胞总数高于10.0×10^9/L通常被认为是异常,是被非常关注的问题,这种升高既有生理性因素也有病理性因素,我们可以不必担心生理性因素造成的暂时性升高,但是绝对不能忽视病理性增高。白细胞生理性增高往往有以下情况,如剧烈运动、体力劳动、冷热水浴后、酷热和严寒、紫外线照射、妇女月经期和排卵期、妊娠期(特别是妊娠20周后)、产后、吸烟者、情绪激动、刺激、儿童剧烈哭闹等因素都可导致白细胞数量增高。此外在安静

和放松状态下较低、活动和餐后适当增高、下午较上午偏高,一天之内的变化甚至可相差一倍,因此到医院做血常规化验应尽量保持在平静状态下,在相同的时间段内检查,其结果才更具参

考价值和可比性。

白细胞病理性增高非常重要,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分析判断。急性细菌性感染

白细胞会迅速升高,而且和感染程度呈正比。例如患者常因感冒、发热、咳嗽、疼痛等症状

到医院看病,医生多通过白细胞数量的变化初步判断是否因细菌性感染而造成以上的临床症

状。白细胞升高往往意味着患者症状因细菌性感染而导致各身体器官和组织的急性或慢性的

感染、炎症、组织损伤等情况,因为白细胞是一类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可以看作是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防线,当发生感染时,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会迅

速出现(表现为白细胞数量的增多),吞噬入侵人体的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而且这种细菌性感染程度往往与白细胞数量升高成正比。而白细胞不升高往往被看作是病毒入侵导致的感染,白细胞升高呈幅度较小、缓慢的状态。此外各种组织损伤、外伤、手术后、急性失血、中毒、恶性肿瘤、急性中毒等白细胞也会有明显升高,但这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和其他检查手段进行判断和分析。

白细胞升高最严重的问题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也就是白血病,其白细胞常会明显升高,其升高幅度可以是正常人的数倍或数十倍以上。此类患者不仅白细胞数量出现明显改变,更重要的是其质量发生重要变化,大量幼稚细胞出现在外周血液中。白血病有许多类型,可分为急性与慢性,此时不仅仅要看白细胞数量,还需要做血涂片甚至骨髓穿刺检查、流式细胞分析和分子生物学检查才能确认。

当白细胞数量低于4×10^9/L时被称为白细胞减少,但其临界值往往设定为( 2.5~4)×10^9/L,也就是说低于2.5时肯定考虑为异常。白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长期接触放射线、各种理化因素导致的中毒、肿瘤的化疗和放疗、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功能障碍等都会导致白细胞特别是中性粒细胞减少,当然这些疾病的诊断还要依靠其他的检查手段才能确定。应该注意的是,当白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特别是中性粒细胞低于1.0×10^9/L时,非常容易发生感染、反复感染,且疾病治愈较为缓慢,

甚至可以引发败血症,此时一定要引起患者本人和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3外观观察编辑

白细胞无色呈球形,有细胞核,体积比红细胞大,直径在7~20μm之间。正常人白细胞计数在4000~10000个/mm3范围内,平均为7000个/mm3。血涂片中白细胞,经复合染料染色后,可根据其形态差异和细胞质内有无特有的颗粒可分为两大类五种细胞[颗粒白细胞(包括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与无颗粒白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白细胞观察实验:慢慢移动血片,观察各种白细胞,白细胞数目虽然少,寻找较困难,但胞体大、细胞核明显,极易与红细胞区别开。

白细胞描述:数目少,胞体大,细胞核明显凸起。

4种类划分编辑

血液中的白细胞有五种,按照体积从小到大是: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白细胞是无色有核的血细胞,在血液中一般呈球形,根据形态差异可分为颗粒和无颗粒两大类。

颗粒白细胞

颗粒白细胞(粒细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颗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种颗粒白细胞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具有变形运动和吞噬活动的能力,是机体对抗入侵病菌,特别是急性化脓性细菌的最重要的防卫系统。当中性粒细胞数显著减少时,机体发生感染的机会明显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具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嗜酸性粒细胞具有趋化性,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减轻其对机体的损害,并能对抗组织胺等致炎因子的作用。嗜碱性粒细胞中有嗜碱性颗粒,内含组织胺、肝素与5-羟色胺等生物活性物质,在抗

原-抗体反应时释放出来。

在人体的正常粪便中偶尔能见到少许白细胞,所以粪便检查中白细胞的多少可以作为肠

道是否有炎症的一种依据,

无颗粒白细胞

无颗粒白细胞无细胞质颗粒,但有圆形细胞核,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是血液中最大的血细胞。目前认为它是巨噬细胞的前身,具有明显的变形运动,能吞噬、清除受伤、衰老的细胞及其碎片。单核细胞还参与免疫反应,在吞噬抗原后将所携带的抗原决定簇转交给淋巴细胞,诱导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单核细胞也是对付细胞内致病细菌和寄生虫的主要细胞防卫系统,还具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淋巴细胞则为具有特异性免疫功能的细胞。T淋巴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反应而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

疫反应。

成年人白细胞数为每立方毫米5000~9000单位,其中中性粒细胞占0.50~0.70,嗜酸性粒细胞占 0.005~0.05,嗜碱性粒细胞占0.005~0.01,单核细胞占0.03~0.08,淋巴细胞占0.20~0.40。幼儿血液中白细胞数高于成年人。不同生理状态(如妊娠期)会引起

白细胞数量的变化。有炎症时,血中的白细胞数明显增加。各类白细胞的防御保护作用各不相同。

白细胞吞噬细菌

瑞氏染色外周血五种白细胞形态特征:

大小(& 细胞核细胞质

细胞类型micro; 外形

核形染色质着色颗粒m)

中性杆状核10~15 圆形弯曲呈腊肠深紫红色淡橘红色量多,细小,均匀布

粒细胞样,两端钝圆粗糙满胞质,浅紫红色

中性分叶核10~15 圆形分为2~5叶,深紫红色淡橘红色量多,细小,均匀布

粒细胞以3叶为多粗糙满胞质,浅紫红色

嗜酸性粒细11~16 圆形分为2叶,呈深紫红色淡橘红色量多粗大,圆而均匀,

胞眼镜样粗糙充满胞质,鲜橘红色

嗜碱性粒细10~12 圆形核结构不清,粗而不匀淡橘红色量少,大小和分布不

胞分叶不明显均,常覆盖核上,蓝

黑色

淋巴细胞6~15 圆形或圆形或椭圆深紫红色透明淡蓝小淋巴细胞一般无颗

椭圆形形,着边块粗糙色粒,大淋巴细胞可有

少量粗大不均匀,深

紫红色颗粒

单核细胞10~20 圆形或不规则形,肾淡紫红淡灰蓝色量多细小,灰尘样紫

不规则形,马蹄形,色,细致红色颗粒弥散分布于

形或扭曲折叠疏松呈网胞质中

5功能作用编辑

白细胞能

白细胞

吞噬异物,浆细胞产生抗体,在机体损伤治愈、抗御病原的入侵和对疾病的免疫方面起着

重要的作用。

因此检机体发生炎症或其他疾病都可引起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发生

变化,查白细胞总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成为辅助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

白细胞是一个庞大的血细胞家族,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是多样的,但是,它们之间不是相互孤立的,在机体的防护、免疫和创伤愈治过程中起协同作用。尽管它们是血液中的一类细胞成分,但它们功能的发挥,更多地体现在循环管道外的器官组织中。在功能方面它们与这些器官组织中的许多细胞成分如巨噬细胞、肥大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密切相关。

它通过吞噬和产生抗体等方式来抵御和消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灭入侵的病原微生物。

吞噬作用

白细胞

噬作用是生物体最古老的,也是最基本的防卫机制之一。对于其要消灭的对象无特异性,在免疫学中称之为非特异性免疫作用。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吞噬作用很强,嗜酸性粒细胞虽然游走性很强,但吞噬能力较弱。

白细胞可以通过毛细血管的内皮间隙,从血管内渗出,在组织间隙中游走。它们吞噬侵入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和一些坏死的组织碎片。一般认为,白细胞能向异物处聚集,并将其吞噬,这是因为白细胞有趋化性。由于细菌体或死亡的细胞所产生的化学刺激,

诱发白细胞向该处移动。组织发炎时产生一种活性多肽,也是白细胞游动的诱发物质之一。

中性粒细胞内的颗粒为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能消化其所摄取的病原体或其他异物。一般一个白细胞处理5~25个细菌后,本身也就死亡。死亡的白细胞集团和细菌分解产物

构成脓液。

单核细胞由骨髓生成,在血液内仅生活3~4天,即进入肝、脾、肺和淋巴等组织转变

为巨噬细胞。变为巨噬细胞后,体积加大,溶酶体增多,吞噬和消化能力也增强。但其吞

对象主要为进入细胞内的致病物,如病毒、疟原虫和细菌等。巨噬细胞还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免疫功能。此外,它还具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清除衰老与损伤细胞的作用。

特异免疫功能

淋巴细

白细胞

胞也称免疫细胞,在机体特异性免疫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所谓特异性免疫,就是淋巴细胞针对某一种特异性抗原,产生与之相对应的抗体或进行局部性细胞反应,以杀灭特异性抗原。

血液中淋巴细胞按其发生和功能的差异,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两类。

⑴细胞免疫细胞免疫主要是由T细胞来实现的。这种细胞在血液中占淋巴细胞总数的80%~90%。T细胞受抗原刺激变成致敏细胞后,其免疫作用表现以下三个方面。直接接触

并攻击具有特异抗原性的异物,如肿瘤细胞,异体移植细胞;分泌多种淋巴因子,破坏含有病原体的细胞或抑制病毒繁殖;B细胞与T细胞起协同作用,互相加强,来杀灭病原微生物。

⑵体液免疫体液免疫主要是通过B细胞来实现的。当此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变成具有免疫活性的浆细胞后,产生并分泌多种抗体,即免疫球蛋白,以针对不同的抗原。B细胞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蛋白质合成旺盛。抗体通过与相应抗原发生免疫反应,抗体能中和、沉淀、凝集或溶解抗原,以消除其对抗体的有害作用。

嗜碱性和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

这两种细胞在血液中停留时间不长,主要在组织中发生作用。

白细胞利用

嗜碱性粒细胞这类细胞的颗粒内含有组织胺、肝素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等。肝素有抗凝血

作用,组织胺可改变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过敏性慢反应物质是一种脂类分子,能引起平滑肌

收缩。机体发生过敏反应与这些物质有关。嗜碱性细胞在结缔组织和粘膜上皮内时,称肥大细胞,其结构和功能与嗜碱性细胞相似。

⑵嗜酸性粒细胞这类细胞平时只占白细胞总数的3%,但在患有过敏反应及寄生虫病

时其数量明显增加,如感染裂体吸虫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可达90%。这类细胞吞噬细菌能

力较弱,但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能力较强。此外,这类细胞尚能限制嗜碱性粒细胞

和肥大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

6相关病症编辑

白细胞减少症

介绍

白细胞低的原因

白细胞是一类有核的血细胞。正常人的血细胞数目是4000-10000/μL(微升),每日不同的时间和机体不同的功能状态下,白细胞在血液中的数目是有较大范围变化的。当每微升超过10000个时,称为白细胞增多;而每微升少于4000个时,则称为白细胞减少。机体有炎症(即发炎)时会出现白细胞增多;白细胞减少可有遗传性、家族性、获得性等。其中获

得性占多数。药物、放射线、感染、毒素等均可使粒细胞减少,药物引起者最常见。避免用

药是要避免因为药而产生的白细胞减少。

白细胞减少症,是指周围白细胞计数持续下降所引起的一组症状。典型表现为头晕、乏力,肢体酸软,食欲减退,精神萎靡、低热,属祖国医学“虚劳”范畴。中医治疗白细胞减少症采用益气养血,补肾益精,健脾养胃诸法。

一般白细胞少的原因有;病毒感染、伤寒等、也有因为药物引起的。如系药物等引起的粒细胞减少,应立即停药,适当应用生白药物,如集落刺激因子(CsF)、碳酸锂、茜草双酯、多抗甲素等。停止接触放射线或其他化学毒物。由脾功能亢进引起的,易发生反复,严重感染,可做脾切除术。

发病原因

白细胞具有重要防卫功能的,如中性粒细胞,约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在身体某一部位有炎症,尤其是化脓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的百分率会升高。而如果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4000/立方毫米,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都正常的,则称为白细胞减少症。

专家根据临床经验以及实验研究把引

白细胞减少的原因分为以下几类:起

第一、感染⑴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布鲁氏杆菌病、粟粒性结核、严重的败血症等。

第二、病毒感染如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病毒性肝炎等。此时应该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同时也可以服用增加白细胞的药物。

疟疾、黑热病等。

第三、原虫感染

第四、立克次体感染如斑疹伤寒等。

第五、另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肝炎引起的肝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的话就会使凝血能力不足,凝血因子减少,同时也能抑制骨髓的造血,使血清的白细胞及血小板都减少,这也是白细胞减少的原因之一。

预防

⒈对密切接触放射线或苯的人群(高危人群)应作定期检查。

⒉对服用有可能引起粒细胞减少的药物的患者,要严密随访。

⒊慢性白细胞减少患者,若长期随访血象稳定,可不必服药。对白细胞数较低而有症状

者可选用利血生、沙肝醇、维生素B4等药物中的1-2种。

⒋对起病急骤的粒细胞减少症或缺乏症,应送血液科抢救。

治疗

1.首先应仔细查找引起粒细胞减少的原因,根据病因选择相应的治疗措施。如

因药物引起者,应立即停药。

2.促白细胞生成药物临床应用种类较多,但疗效均难以确定。如维生素B6、利血生可用于各种粒细胞减少症,对由于维生素B4、鲨肝醇、肌苷、脱氧核苷酸、康力龙等对抗癌药、放疗或氯霉素等因素所致的白细胞减少有较好疗效。在病因治疗同时,对上述药物可选择其中1-2种,服用4-6周,观察是否有使白细胞回升效果,切勿认为药物越多越好,而同时使用数种药物。

3.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促进骨髓释放细胞进入外周血循环,当粒细胞减少是因为免

疫因素引起,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时,有较好且持久的疗效。

患者忌食

白细胞减少症患者多属中医虚证或虚劳范畴,故当忌食下列食品:

⒈柿子:大凉之果,极易损伤脾胃阳气,凡白细胞减少者,慎勿服之。

⒉荸荠:性寒,破积耗气之品,体弱之人白细胞减少者,忌食之。白细胞减少的

虚劳之人,切勿多食。

⒊槟榔:为破气伤正之果。体质虚弱的白细胞减少者,切勿服食。

⒋薄荷:辛凉之品,疏风散热,只泻不补。故凡虚弱之病,包括白细胞减少症者,

皆当忌食。

⒌芥菜:又称雪里蕻,民间多视之为发物,有耗气伤正之弊故体弱者白细胞减少

之人,不宜多食。

此外,白细胞减少症者还应忌食生萝卜、萝卜缨、地骷髅、苦瓜、金橘等耗气伤正之品;

也忌食胡椒、辣椒、桂皮、食茱萸、草豆蔻、荜澄茄等辛辣温燥伤阴的刺激性食物;还忌食生瓜、茼蒿(蓬蒿)、香蕉、螃蟹、蚌肉、田螺等寒凉损阳、生冷伤脾食品。

7临床意义编辑

人体内白细胞总数和种类白细胞的百分比是相对稳定的。正常人每立方毫米的血液时白

细胞为止5000~10000 个。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为:中性粒

细胞

50~70%;嗜酸性粒细胞

1~4%;嗜碱性粒细胞0~1%;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为1~7%。机体发生炎症或

其他疾病都可引起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发生变化,因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成为辅助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

粪便中的白细胞当肠道有炎症时增多其数量多少与炎症轻重及部位有关。小肠炎症时白细胞数量不多,均匀混合于粪便内且因细胞部分被消化而不易辨认。结肠炎症如菌痢时,白细胞大量出现,甚至满视野,并可见到退化的白细胞,还可见到边缘已不完整或已破碎、核

不清楚、成堆的脓细胞。过敏性肠炎、肠道寄生虫病(如阿米巴痢疾或钩虫病)时粪便中有

时还伴有夏科-雷登(Charcot-Leyden)结晶,

如用瑞氏染液染色可见到嗜酸性粒细胞。

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发现,白细胞与脑血管病的发生和预后有关。文献报道,对10000 余人两年的观察研究表明,白细胞增高是脑梗死的先兆之一;而中性粒细胞增高的相关性最大,尤其小于 65岁组最明显。血中白细胞数越高,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越大。梗死组织周

围有白细胞浸润,且梗死灶周围的毛细血管存在白细胞聚集现象。对脑血管病患者白细胞的

流变性研究,亦发现白细胞在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8白细胞计数编辑

介绍

白细胞计数是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白细胞数目。旧称白血球,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理

用白细胞计数稀释液(多用稀乙酸溶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并破坏红细胞后,滴入细胞计数板中,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的白细胞数,经换算即可求得每升血液中各种白

细胞的总数。

正常值

1、单位:个/升(个/L)

2、正常值范围:(单位为10个/L)

⑴成人为(4.0-10.0)×10^9个/L

⑵新生儿为(15-20)×10^9个/L

⑶6个月到2岁为(11-12)×10^9个/L

⑷4到14岁为8×10^9个/L

⑸儿童(5.0-12.0)×10^9/L

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值的高低可提示累及白细胞系统的疾病。

白细胞计数增多见于急性感染、尿毒症、严重烧伤急性出血、组织损伤、大手术后、

白血病等。

白细胞计数减少见于伤寒及副伤寒、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脾功能亢进,X线放射性核素照射,使用某些抗癌药物等。

分类计数

中国卫生部医政司编的《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

程》

,关于成人白细胞分类计数正常参

值如下:

细胞类别法定比例百分率杆状核0.01~0.05 1~5% 分叶核0.50~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0.005~

0.05 0.5~5%

嗜碱性粒细

胞0~0.01% 0~1

淋巴细胞0.20~0.40 20~40%

单核细胞0.03~0.08 3~8%

其他0.01~0.02 1~3%

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

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高程度取决于感染微生物的种类、感染灶的范围、感

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反应能力。如感染很局限且轻微,白细胞总数仍可正常,但分类检

时可见分叶核百分率有所增高;中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高大于10×109/L,并伴有轻度

核象左移;严重感染时总数常明显增高,可达20×109/

L以上,且伴有明显核象左移;在

脾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

后,白细胞迅速增高,常达(20~30)×109/L。其增多的细胞主要是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这可能与应激状态、内出血而一过性缺氧等有关;化学药物如安眠药、敌敌畏等中毒时,常见白细胞数增高,甚至可

达20×109/L或更高。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慢性肾炎尿毒症

时,也常见白细胞增多。均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白细胞呈长期持续性增多,最常见于粒细胞性白血病,其次也可见于各种恶性肿瘤的晚期,此时不但总数常达(10~20)×109/L或更多,且可有较明显的核象左移现象,而呈所谓类白血病反应。

中性粒细胞减少

某些感染,如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等可引起白细胞减少;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

碍性贫血时,呈“三少”表现;电离辐射(如X线等)、长期服用氯霉素后,可因抑制骨髓

细胞的有丝分裂而致白细胞减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由于自身免疫性抗

核抗体导致白细胞破坏而减少;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肿大均可见白细胞减少。

嗜酸性粒细胞

有吞噬作用和趋化作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反应性增高见于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精神病时均可见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肠寄生虫抗原与肠壁内结合IgE的肥大细胞接触时,使后者脱颗粒而释放组胺,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手术和烧伤病人的预后及测定肾上腺皮质功能。肿瘤性增高见于淋巴系统恶性疾患、血液病、慢性白血病等。慢

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常可高达10%以上,并可见有幼稚型。嗜酸性粒细胞

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手术后严重组织损伤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后,一般临床意义不大。

嗜碱性粒细胞

有趋化作用和弱吞噬作用。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癌转移、铅和铋中毒等。罕见的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异常增多,可达20%以上,多为幼稚型。骨髓纤维化

和某些转移癌时也可见增多。

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参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分泌淋巴因子。淋巴细胞增多见于见

于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某些感染:如病毒感染性疾病、细菌性感染(如百日咳)、结

核感染恢复期等。肾移植术后如发生排异反应时,于排异前期,淋巴细胞的绝对值即增高。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前者如系慢性型,以白血病性成熟淋巴细胞为主,如系急性型则以原幼淋巴细胞为主,均可致白细胞总数增高;后者多以原、幼淋巴细胞为主。初生婴儿、儿童属生理性增多。

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长期接触放射线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

激素治疗后人群。严重化脓性感染时,由于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加,导致淋巴细胞相

对减低。

单核细胞

正常儿童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较成人稍多,平均9%,出生后2周的婴儿可呈生理性单核

细胞增多,可达15%以上。

病理性增多见于某些感染。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等;急性感染的恢复期也可见单核细胞增多;在活动性肺结核如严重的浸润性和粟粒性结核时,可致血中单核细胞明显增多。粒细胞缺乏症的恢复期,常见单核细胞一过性增多、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

瘤时可见幼稚单核细胞增多,成熟型亦见增多。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时除贫血,白细胞减少

等之外,白细胞分类时常见核细胞增多。

9提高数量方式编辑

中药

益气健脾药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滋阴补血药可保护骨髓功能,增加外周血液的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

①中草药及有效成分常用预防和治疗白细胞减少的中草药有:人参、黄芪、党参、女贞

子、鸡血藤、枸杞子、地黄、川芎、苦参、刺五加、茜草、灵芝、三颗针、淫羊藿等。能升

高白细胞中药有效成分主要为多糖类(枸杞、银耳、云芝、淫羊藿、人参多糖等)、生物碱

类(小檗胺、去甲斑蝥素、苦参总碱、千

骨髓功能

金藤素等)、皂苷类(人参皂苷、绞股蓝总皂苷、黄芪苷等)、挥发油类(莪术油、茴香烯

等)。

②中医常用升白复方制剂有愚鲁汤、保元汤、十全大补口服液、六味地黄口服液、升白

丸、乌鸡白凤丸、健脾益肾冲剂、长安升白冲剂、升白片、参芪片、养血升白胶囊、大花罗

布麻胶囊、蜂龄胶囊等。

另据《使用营养师手册》记录:鹅血10ml或相当于此量的冻干血粉,每天一剂,分

次冲适量水饮用,连服15天为一个疗程,有增进食欲,改善肝脾肿大,提高红细胞、白细

胞数量的效果。

化学药物

利血生、鲨肝醇、维生素B为促核酸代谢物,升白作用同时也有促进肿瘤生长作用,故宜慎用。小檗胺系小檗属植物分离得到的一种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能促进造血功能,增

加末梢血白细胞。茜草双酯系茜草有效成分茜草酸衍生物,能加速成熟白细胞释放、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和分化,对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者增加白细胞作用优于利血生、鲨肝醇、维生素B,并与它们有协同作用肌苷、茴香烯、核苷酸、氨肽素等也有一定的升白作用

新型升白药

①r HuGM-CSF此系采用基因重组技术用大肠杆菌产生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是非糖基化的水溶性蛋白质。

②rHuG-CSF 该品是含 175个氨基酸的非糖基基化糖蛋白,除了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所

需另加一个氨基末端甲硫氨酸外,其氨基酸序列与人体G-CSF自然序列一致。它可诱导嗜中性粒细胞产生大量的循环嗜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加嗜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可因此减少抗生素应用时间。正常情况下,新产生的成熟粒细胞5d进入循环池,而应用rHuG-CSF后大约1d进入循环池。使用rHuG-CSF,患者WBC恢复正常平均需3-4d。

③灵杆菌素系基因突变菌中具有强力升白作用的刺激造血生长因子,能强烈刺激机体产生多种内源性集落刺激因子,刺激骨髓造血细胞增殖分化,增加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增强白细胞功能,激活机体非特异免疫防御系统,增强巨噬细胞活性,提高机体特异免疫功能。

500多例肿瘤患者临床验证,其升白作用与惠尔血(rHuG-CSF)相当,而促进免疫功能更明显。动态观察发现,在用药24h后升白作用最为明显

④升白欣其主要成分是白细胞增多素,是一种多克隆细胞因子诱生剂,能够有效刺激机

体产生多种高效细胞因子,包括G-CSF,GM-CSF,IL-1,IL-2等,相当于多种细胞因子联

合应用。白细胞回升至正常值的平均所需时间为3-2d。该品主要副作用为发热和局部疼痛,对症处理多可缓解。

⑤地榆升白片能刺激骨髓造血,促进造血干祖细胞增殖分化,增加血细胞的生成数量,有效提高白细胞减少症患者的白细胞水平。放、化疗可导致肿瘤患者骨髓抑制,其造血微环境也会受到破坏。地榆升白片能防止放、化疗对骨髓造血细胞DNA的损伤,并且具有保护造血微环境的作用。临床观察中发现,在放、化疗开始时即配合地榆升白片使用,用于防止因放、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起到了良好的疗效。

临床意义

人体内白细胞总数和种类白细胞的百分比是相对稳定的。细胞为止 5000~10000个。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为:中性粒细胞正常人每立方毫米的血液时白50~70%;嗜酸性粒细胞

1~4%;嗜碱性粒细胞0~1%;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为1~7%。机体发生炎症或

因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白细其他疾病都可引起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发生变

化,胞分类计数成为辅助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

粪便中的白细胞当肠道有炎症时增多其数量多少与炎症轻重及部位有关偑晩鄌回閳呀。

小肠炎症时白细胞数量不多丂毡鞔蹑雉鞙,均匀混合于粪便内且因细胞部分被消化而不易辨认。佯爬癋觝韏亨鳅结肠炎症如菌痢时亢曣蛡钆醰蜇,白细胞大量出现甚至满视野仼托磺醠闍韫嫊媳,并可见到退化的白细胞,还可见到边缘已不完整或已破碎核不清楚、成堆的脓细胞。过敏性肠炎肠道寄生虫病(如阿米巴痢疾或钩虫病)时粪便中有时还伴有夏科-雷登伇気销详銄僀(Charcot-Leyden )両松铵鐂鎥结晶,

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发现,白细胞与脑血管病的发生和预后有关。文献报道,对10000 余人两年的观察研究表明,白细胞增高是脑梗死的先兆之一;而中性粒细胞增高的相关性最大,尤其小于 65岁组最明显。血中白细胞数越高,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越大。梗死组织周围有白细胞浸润,且梗死灶周围的毛细血管存在白细胞聚集现象。对脑血管病患者白细胞的流变性研究,亦发现白细胞在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化脓感染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10学科区别编辑

白细胞在病理学中多叫“炎细胞”。

最快增加白细胞的食物和药物

最快增加白细胞的食物和药物 白细胞也称白血球。血液中的一类细胞。白细胞也通常被称为免疫细胞。人体和动物血液及组织中的无色细胞。有细胞核,能作变形运动。白细胞一般有活跃的移动能力,它们可以从血管内迁移到血管外,或从血管外组织迁移到血管内。因此,白细胞除存在于血液和淋巴中外,也广泛存在于血管、淋巴管以外的组织中。白细胞的单位:个/升(个/L):(单位为*10^9个/L) 它的正常值范围(1)成人为4.0~10.0(2)新生儿为15~20(3)6个月~2岁为11~12(4)4~14岁为8. 白细胞临床诊断意义:(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 (2)减少:镇痛药、磺胺类药的服用;病毒感染;免疫系统衰弱;放化疗的影响 血液中的白细胞有五种,按照体积从小到大是:淋巴细胞,嗜碱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细胞。白细胞是无色有核的血细胞,在血液中一般呈球形,根据形态差异可分为颗粒和无颗粒两大类。 (1)颗粒白细胞(粒细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颗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种颗粒白细胞即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具有变形运动和吞噬活动的能力,是机体对抗入侵病菌,特别是急性化脓性细菌的最重要的防卫系统。当中性粒细胞数显著减少时,机体发生感染的机会明显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具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嗜酸性粒细胞具有趋化性,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减轻其对机体的损害,并能对抗组织胺等致炎因子的作用。嗜碱性粒细胞中有嗜碱性颗粒,内含组织胺、肝素与5-羟色胺等生物活性物质,在抗原-抗体反应时释放出来。 (2)无颗粒白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是血液中最大的血细胞。目前认为它是巨噬细胞的前身,具有明显的变形运动,能吞噬、清除受伤、衰老的细胞及其碎片。单核细胞还参与免疫反应,在吞噬抗原后将所携带的抗原决定簇转交给淋巴细胞,诱导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单核细胞也是对付细胞内致病细菌和寄生虫的主要细胞防卫系统,还具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淋巴细胞则为具有特异性免疫功能的细胞。T淋巴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反应而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反应。 成年人白细胞数为每立方毫米5000~9000单位,其中中性粒细胞占0.50~0.70,嗜酸性粒细胞占0.005~0.05,嗜碱性粒细胞占0.005~0.01,单核细胞占0.03~0.08,淋巴细胞占 0.20~0.40。幼儿血液中白细胞数高于成年人。不同生理状态(如妊娠期)会引起白细胞数量的变化。有炎症时,血中的白细胞数明显增加。各类白细胞的防御保护作用各不相同。

人体白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人体白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人体内白细胞为无色有核细胞,在血液中呈球形,它能以变形运动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结缔组织。正常5000—10000/mm3。 一、种类及特点 根据细胞质和细胞核的染色特点,可把白细胞分为两大类: 有颗粒白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无颗粒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正常时各种白细胞数目保持一定比例,称为白细胞分类计数,正常情况下数目如下: 疾病状况下,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都可发生改变。 二、白细胞的功能 ①中性粒细胞白细胞 : 吞噬和消化侵入微生物和机体本身的各种坏死细 胞,包括衰老和受损红细胞.是机体防御功能重要组成部分。细胞内溶酶体丰富,并做变形运动。 中性粒细胞可通过变形运动渗出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在组织液内游走(趋化性)。如果白细胞的的溶酶体释放的酶量过多,不仅能杀死和溶解细菌,本身也将致死,死亡的白细胞连同细菌分解物一起成为浓液组成部分。 ②嗜酸性粒细胞:能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中的活性物质的合成和释放;当机体患某些过敏性疾病时,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多,有人认为她和机体的过敏性反应有关。 ③嗜碱性粒细胞: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与肥大细胞相似,细胞颗粒中能合成组织胺和过敏性慢作用物质。

组织胺:使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并使毛细血管和微静脉通透性增加,与人过敏反应有关。 过敏性慢作用物质:可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并使平滑肌收缩,特别是使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收缩,从而引起哮喘。总括起来嗜碱性粒细胞所释放的活性物质可引起哮喘,寻麻疹,食物过敏等各种反应,同时又引起嗜碱性粒细胞聚集这一局部。 ④淋巴细胞:具有免疫功能 T细胞:骨髓中生成的淋巴系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参与细胞免疫。血液中 80-90% 淋巴细胞属于T淋巴细胞。 B细胞: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裂分化成B细胞,多集中在淋巴结等淋巴器官中。参与体液免疫—抗体免疫。 ⑤单核细胞:从血管进入组织后,便分化成巨噬细胞,吞噬细菌和病毒等 三、白细胞测定临床意义 (一)白细胞增加: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数超过10×109/L称为白细胞增多症。白细胞增多可以是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增多。临床常见为淋巴细胞增多症。 1、中性粒细胞增多症 生理性:如饭后和剧烈运动后;冷水浴后及极度恐惧和疼痛后等、妇女经期及妊娠等。 病理性: (1)急性感染:某些细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病毒(水痘病毒、狂犬病毒)引起的感染; (2)非感染性炎症,如急性风湿热、少年型类风湿关节炎等 (3)组织坏死:严重外伤、手术创伤、烧伤等。 (4)急性失血及贫血 (5)急性中毒:如化学毒物及药物中毒、尿毒症等。 (6)粒细胞异常增生: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疾病 (7)其他:如脾脏切除后。 2、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超过0.45×109/L,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与许多疾病有关,特别是寄生虫感染和过敏性疾病。 3、白血病 是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原始和幼稚细胞异常增生的一种恶性疾病。临床表 现贫血、出血、感染及白血病细胞侵润机体各组织、器官所产生的相应表现。 ⑴病因: 病毒:人类T细胞白血病,已肯定是由人T细胞病毒-Ⅰ引起的 放射性核素:其致白血病的作用是肯定的,其作用与照射剂量的大 小和部位有关 化学因素:(如烷化剂、细胞毒药物)及化学毒物(苯)可诱发 遗传因素:家族性白血病约占7%。 其他血液病:骨髓增生性疾病、淋巴瘤等最终可发展为急性白血病。 ⑵分类: 按病程缓急及白细胞分化程度可分为 急性白血病:起病急,自然病程约半年以内。骨髓中以原始和早期幼稚细 胞增生为主,正常造血受到抑制的恶性疾病。成人以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多见,儿童以急性淋巴细胞较多见。临床表现主要为贫血、出血、继发感染发热及白血病细胞侵润

提升白细胞方法

1、日常食物:多吃牛肉、黄鳝、河蟹以及山楂、萝卜等食物可以增加白细胞,增强免疫力 2、特殊食物如下: 蜂王浆 具有滋补、强壮、健脾的功效,尤其适宜癌症病人治疗后白细胞减少者食用。有报道说:一位70多岁的老妇胡某,因乳房癌,后又发生肺癌,年高体弱,白细胞仅1000/毫升,既不能手术,又不能化疗,老人只得试服鲜蜂王浆,10多天灵芝 《神农本草经》中载:灵芝“益精气,坚筋骨”。《本草纲目》认为灵芝能“疗虚劳”。据福建三明地区第二医院1972年的《医药学资料》中介绍:采用人工培养的灵芝,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52人,结果显效(白细胞总数增加2000/毫升以上)的有11人,进步(白细胞总数增加1000~2000/毫升)的有12人,好转(白细胞总数增加500~1000/毫升)者21人,近期有效率为84.6%,白细胞平均提高1028/毫升。 紫河车 有很好的补益强壮作用,能补气、养血、益精。《本草蒙筌》说它“疗诸虚百损。”《本草再新》认为紫河车“大补元气。”白细胞减少症是属传统医学中的“虚损”症范畴,常食紫河车,对提高白细胞数,颇有效益。可用新鲜紫河车1个,去膜洗净,慢火烘干,研末后装入空心胶囊,早晚饭前空腹吃3~5粒。 羊骨髓 羊的脊髓或骨髓,能补阴补髓,对虚劳羸弱之人可以起到食疗食养的作用。现代还有用以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者。中国药科大学叶橘泉教授治疗再生不良性贫血的方法是:生羊胫骨(即羊四肢的长骨)1~2根,敲碎,加红枣10~20个,糯米适量,同煮稀粥,1日2~3次分服,15天为1疗程。用同样的食 法,也适宜白细胞减少症者眼食。 大枣 有补脾、益气、养血的功效,凡血虚、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者,均宜食用。对肿瘤病人经放疗或化疗后引起白细胞减少者,民间习惯用红枣同赤小豆、糯米煮粥服食。 香菇 据报道,从人工栽培的鲜香菇中提取的多糖类,对白细胞减少症有明显疗效。民间对白细胞减少症,可用鲜香菇适量煮食或作菜常食。香菇还有提高自身免疫功能的作用,可以用来增强恶性肿瘤病人的化疗放疗效果,预防和治疗化疗、放疗所致的白细胞下降等免疫功能低下症。 黄芪 有补中益气、治虚弱病症的作用。历代医家认为,黄芪为补气诸药之最,是以有耆之称。《本经逢原》载:“黄芪能补五脏诸虚”。《日华子本草》说它:“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白细胞减少症多属中医气虚症候,近代有些医家创立了“补气升白汤”,即从补气人手来达到升高白细胞的目的。黄芪为补气之最,故

去白细胞输血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

去白细胞输血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 白细胞是血液中的“污染物”,白细胞在血液人体库存血液中是多余的部分,主要原因是白细胞离体24 h其功能就会完全消失,并且无任何功能的白细胞极易出现多种输血负面反应。随着医疗技术发展,现在去白细胞输血已经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去白细胞在临床治疗中可减少血小板输注无效、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输血有关传染疾病等众多输血后不良反应。并且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去白细胞输血在临床上的运用也得到了明显进展,本文在对去白细胞输血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标签:去白细胞输血;基础;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随着医学研究工作者对血液白细胞的研究逐渐深入,自上世纪70代指出使用离心法去白细胞可降低输血后的副作用以后,去白细胞输血已经被广泛运用在临床中,去白细胞后的血小板以及红细胞已经在发达国家临床上广泛使用。近年来众多研究人员指出去白细胞输血可把非溶血性发热程度以及发生率明显降低,可减少传播白细胞内有关传染病原体携带的危险性,并且可预防和输血有关的免疫抑制综合疾病等,防止患者接受输血后出现众多输血负面反应,现综述如下。 1 去白细胞输血基础 经医学研究工作人员多年研究证明,同种异体输血会致使输血人员出现显著免疫抑制现象,这种综合疾病在医学中被称作输血相关免疫抑制。人体输入同种异体白细胞产物以及白细胞均会在多数情况下和输血相关免疫抑制效应有显著联系,其中通过输入细胞因子,会使受体内的机体免疫出现明显反应。虽然现在基础研究中无法确定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等,但是基本认为血液中的白细胞在接到输血相关免疫抑制中有重要角色。因输注白细胞在输血者淋巴细胞和体内循环在同种异体的移植物中存在,所以有学者认为这有可能是在微嵌合状态下受血者出现输血相关免疫抑制现象[1]。 经研究发现,输血相关免疫抑制效应可通过去白细胞进行改善,并且保存后的去白细胞没有该种作用。此外,同种异体输血会引起输血者的淋巴细胞亚群出现改善,体内CD4+/CD8+的比值会不断降低,会导致术后出现明显感染性疾病。如使用滤器进行去白细胞输血,则不会对患者NK细胞、淋巴细胞亚群形成影响。有学者指出,输血治疗会把癌症患者术后的生存率降低,这可能和血液制品中含有的细胞外促使肿瘤生长的物质有关系[2]。 众多研究均证明输血相关免疫抑制效应和细菌感染率增加有密切联系。虽然有部分研究没有发现去白细胞输血基础对预防感染的关键证据,但是在研究中都描述出了该种趋势。所以大部分学者均认为去白细胞输血可减少输血相关免疫抑制效应以及其他作用。 2 去白细胞输血临床运用

ok促进白细胞增生药分类(升白药)

促进白细胞增生药该分类 一、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类 1、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 1)成份: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2)适应症:1. 促进骨髓移植后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加。2. 癌症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包括恶性淋巴瘤、小细胞肺癌、胚胎细胞瘤(睾丸肿瘤、卵巢肿瘤等)、神经母细胞瘤等。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发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4. 再生障碍性贫血伴发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5. 先天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2、注射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 1)成份:主要成份为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由高效表达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的大肠杆菌,经发酵、分离和高纯度化制成。辅料为人血白蛋白、甘露醇、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 2)适应症:用于防治肿瘤病人因化疗或放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 二、辅酶类 1、肌苷类:肌苷口服溶液、肌苷氯化钠注射液、肌苷葡萄糖注射液、肌苷注射液、注射用肌苷、注射用胞磷胆碱钠肌苷- 1)成份:肌苷 2)适应症:辅酶类药。具有改善机体代谢的作用。用于各种类型肝脏疾患,心脏疾患,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中心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等。 2、注射用辅酶A 1)成份:本品主要成份为辅酶A。辅料为盐酸半胱氨酸、葡萄糖酸钙、右旋糖酐、甘露醇。2)适应症:辅酶类。用于白细胞减少症、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功能性低热的辅助治疗。 三、盐酸小檗胺片 1)成份:盐酸小檗胺 2)适应症: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亦可用于预防癌症放疗、化疗后白细胞的减少。 四、磷酸腺嘌呤片(维生素B4) 1)成份:磷酸腺嘌呤 2)适应症:用于防治各种原因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急性粒细胞减少症,尤其是对肿瘤化学和放射治疗以及苯中毒等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 五、鲨肝醇片 1)成份:本品主要成份为鲨肝醇 2)适应症:升白细胞药,用于防治因放射治疗、肿瘤化疗及苯中毒等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 六、注射用灵杆菌多糖 1)成份:本品主要成分为灵杆菌菌体中提取精制的脂多糖物质。 2)适应症: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乙型肝炎及急慢性盆腔炎等疾病的辅助治疗。

人体八种白细胞类型

白细胞亦称白血球,它的功能是使机体免受病原体(细菌和病毒)、癌细胞、异物侵入,是人体的守卫者。白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后进入血液和淋巴液循环,也存在于血管和淋巴管外的组织中。 人体中白细胞有八种类型,具体细胞类型如下。 1 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是个头最大的白细胞。 巨噬细胞由单核细胞分化发育而来,单核细胞几乎存在于所有组织中。巨噬细胞对细胞残体和病原体进行吞噬和消化,这一过程称为吞噬作用。巨噬细胞内的溶酶体会释放溶菌酶破坏病原体。吞噬细胞还是参与适应性免疫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除了免疫功能外,吞噬细胞还扮演者促进生殖 细胞发育、性激素、骨组织的再吸收以及血络的形成。巨噬细胞如下图所示: 2 树突状细胞 类似于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也是一种单核细胞。树突状细胞成熟时会伸出许多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与神经元的树突相似。树突状细胞通常存在于跟外界接触的皮膜(黏膜)部位,比如皮肤、内层的鼻子、肺、胃与肠的内层。树突状细胞通过摄取、加工处理和递呈抗原到淋巴结和淋巴器官 中的淋巴细胞帮助机体识别病原体,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树突状细胞如下图所示: 3 B淋巴细胞 B细胞是淋巴细胞的成分之一。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会增合成和分泌一种特殊的蛋白质——抗体对抗病原体,抗体与抗原结合帮助机体识别病原体,并使之成为靶细胞被其他免疫细胞清除。被称为记忆细胞的B细胞可以保持对病原菌生物分子标记物的记忆,使得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 时免受感染。这使得机体保持针对特定病原体的长期免疫力。B淋巴细胞如下图所示: 4 T淋巴细胞 类似于B细胞,T细胞也是淋巴细胞之一。T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迁移到胸腺内分化成熟。T 细胞通过直接杀伤靶细胞和释放淋巴因子参与免疫反应。T细胞包括细胞毒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抑制性T细胞、自然杀伤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协助B细胞产生抗体,抑制性T细胞抑制B细胞和其他T细胞对抗原的免疫应答。 NKT细胞具有T细胞和NK细胞两重性质,但是NKT细胞不是NK细胞而是T细胞。T淋巴细胞 如下图所示: 5 自然杀伤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是分布于血液循环的淋巴细胞,它能识别被感染细胞和衰老细胞。NK细胞含有化学颗粒,NK细胞能够识别肿瘤或病毒感染的细胞,通过释放化学颗粒吞噬破坏病变细胞。这些化学颗粒能溶解病变细胞的细胞膜,促使细胞凋亡,最终杀伤靶细胞。 同时应该区分NK细胞和某些T细胞,比如NKT细胞,不要相互混淆。自然杀伤细胞如下图所 示: 6 嗜中性粒细胞

提升白细胞的食物

可以提高白细胞的食物: 蜂王浆:具有滋补、强壮、健脾的功效,尤其适宜癌症病人治疗后白细胞减少者食用。 灵芝:《神农本草经》中载:灵芝“益精气,坚筋骨”。《本草纲目》认为灵芝能“疗虚劳”。 紫河车:有很好的补益强壮作用,能补气、养血、益精。《本草蒙筌》说它“疗诸虚百损。”《本草再新》认为紫河车“大补元气。”白细胞减少症是属传统医学中的“虚损”症范畴,常食紫河车,对提高白细胞数,颇有效益。 羊骨髓:羊的脊髓或骨髓,能补阴补髓,对虚劳羸弱之人可以起到食疗食养的作用。现代还有用以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者。 大枣:有补脾、益气、养血的功效,凡血虚、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者,均宜食用。 香菇:据报道,从人工栽培的鲜香菇中提取的多糖类,对白细胞减少症有明显疗效。民间对白细胞减少症,可用鲜香菇适量煮食或作菜常食。香菇还有提高自身免疫功能的作用。 黄芪:有补中益气、治虚弱病症的作用。历代医家认为,黄芪为补气诸药之最,是以有耆之称。《本经逢原》载:“黄芪能补五脏诸虚”。《日华子本草》说它:“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白细胞减少症多属中医气虚症候,近代有些医家创立了“补气升白汤”,即从补气人手来达到升高白细胞的目的。黄芪为补气之最,故白细胞减少者宜食之。 党参:有补气、健脾胃、养气血的作用,为气虚之人常用之品。小茴香:性温,味辛,为民间常用的五香调味品。《伤寒蕴要》中说它“暖丹田”。元代名医李杲认为茴香“补命门不足”,这都说明它有补肾气的作用。现代研究认为,小茴香中所含的茴香醚有升高白细胞的功效。 丁香:为常用的五香调味品之一。性温,味辛,有温中暖肾之功。《医林纂要》中还说它能“补肝,润命门”。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丁香内服吸收入血后,能刺激中枢神经使之兴奋,心跳加快,并能使白细胞增加。因此,对白细胞减少症患者来说,吃些丁香等五香粉,也颇适宜。 牛髓:能补肾益髓。《神农本草经》中即有记载,说它“补中,填骨髓,久服增年”。白细胞减少症多属中医精血亏损,虚劳之病,因此,常食颇宜,可收到补虚劳,益精血的功效。 牛肉:能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韩氏医通》认为:“黄牛肉补气,与绵黄芪同功。”《医林纂要》中还说:“牛肉味甘,专补脾土,脾胃者,后天气血之本,补此则无不补矣。”因此,白细胞减少症者,多属中医脾气虚弱,多食牛肉则补气健脾,故常食颇宜。 羊肉:为温补性食物,能益气补虚,有补益强壮作用。元代医家李杲曾说:“羊肉,甘热,能补血之虚。”尤其是白细胞减少症兼有阳虚怕冷者,食之尤宜。 狗肉:能补中益气,温肾助阳。唐代食医孟诜认为狗肉“补血脉,填精髓”。白细胞减少症可属中医“虚劳” 范畴,狗肉有补脾气,益肾气的作用,因此,对白细胞减少之人兼有脾肾两虚,无力腿软,四肢欠温者,食之最宜。 鹿肉:性温,味甘,能补五脏、调血脉,中医常用以治疗虚劳羸瘦之人。《别录》谓:“补中,强五脏,益气力。”《医林纂要》亦说:“补脾胃,益气血,补助命火,壮阳益精。”凡白细胞减少症患者,兼有脾肾两亏,阳气不足之人,食之最为适宜。 鹿胎:为鹿的胎盘和胎兽,能益肾壮阳,补虚生精。《本经逢原》中说:“鹿性补阳益精,男子真元不足者宜之。”故凡肾精亏虚,元阳不足的白细胞减少症患者,宜食之。鹿茸:能壮元阳、补气血、益精髓、强筋骨。明·李时珍认为它“治一切虚损”。 白细胞减少者忌食下列食品: 柿子:大凉之果,极易损伤脾胃阳气。《随息居饮食谱》就曾告诫:“凡中气虚寒者忌之。”更不宜与蟹一同服食,凡白细胞减少者,慎勿服之。荸荠:性寒,破积耗气之品,体弱之人白细胞减少者,忌食之。《本经逢原》中曾说:“虚劳咳嗽切禁。”《随息居饮食谱》亦云:“中气虚寒者忌之。”白细胞减少的虚劳之人,

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型和卡马西平用量

CPIC指南(2013):人类白细胞抗原-B(HLA-B)基因型和卡马西平用量 人类白细胞抗原B(HLA-B)是编码参与将抗原呈递给免疫系统的细胞表面蛋白。HLA-B*1502等位基因与增加史蒂文-约翰逊综合征(SJS)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懈症(TEN)风险相关联。我们从已有的关于这种关联的文献总结证据,为用卡马西平治疗携带HLA-B*1502基因型的病人时提供建议。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提供HLA-B*1502基因型检测结果的临床解读,可以用来指导卡马西平用药。本指南提供当获得HLA-B*1502基因型检测结果时的卡马西平用药的建议。关于替代治疗选择的详细指南、表型测试结果的使用、进行基因型检测效益分析都超出本文件内容。CPIC指南发布并定期更新在PharmGKB网站上。 主要文献综述 关于HLA-B*5801和卡马西平的系统性的文献综述可参见网上的补充数据。综述都总结了之前打了的文献。 基因:HLA-B 背景 人类白细胞抗原B(HLA-B)基因位于6号染色体端臂上(6p21.3),编码参与呈递胞内抗原给免疫系统的蛋白。这些胞内抗原经常是胞内蛋白正常降解产物,被识别为“自我”。但是,如果呈递的抗原来自病原菌或者某些情况下移植的组织,就会被识别为“非己”,激发免疫应答。HLA-B是基因中最大家族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一部分。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包含三类:I型、II型、III型,HLA-B是I型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型还包括HLA-A和HLA-C。 因为HLA蛋白为免疫识别呈递各种各样的多肽,所以HLA基因,尤其是HLA-B,属于人类最具多态性的基因。血清学上早已确定HLA多态性,但,新的采用基因分型和DNA测序的方法揭示此位点基因变异更加复杂。例如,根据WHO命名委员会HLA系统(https://www.doczj.com/doc/c413355970.html,),HLA-B有2000多个等位基因,大部分与其他不同不仅是单核苷酸的差异。每个等位基因的命名在其后添加*号和4或6个数字区分等位类型(前两位数)和特异蛋白亚型(第二组数)。等位型可以通过血清学的方法确定。亚型之间一个或多个核苷酸位点不同就改变了编码蛋白序列。HLA命名细则在之前的CPIC指南中有描述。本指南集中讨论HLA-B*1502等位基因,该基因型与SJS、TEN,及严重疱疹皮肤不良反应相关。 基因检测选择 HLA-B基因分型的很多方法已经商业化,网上补充资料和https://www.doczj.com/doc/c413355970.html,提供更多的床检测选择信息。 偶然发现 没有其他疾病与HLA-B*1502相关。但,有报道称HLA-B*1502与奥卡西平和苯妥英钠诱导SJS/TEN相关,尤其是在亚洲人群中。其他HLA-B等位基因也与药物不良反应相关,如,HLA-B*5701与阿巴卡韦诱导的过敏反应相关,HLA-B*5801与别嘌呤醇诱导严重皮肤不良反应(包括但不局限于SJS/TEN)相关。后两种HLA-B基因型与不良药物反应已有CPIC指南。 其他考虑 HLA-B*1502有非常严格的种族和地域的局限性,这对高风险人群是非常重要的。明确的,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优点及临床应用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优点及临床应用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临床成分输血治疗日益扩大,人们对血液质量,输血治疗和输血安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去除白细胞后制备的悬浮红细胞(即去白悬浮红细胞),广泛应用于临床,极大地提高了临床用血的安全性。 输血治疗很大程度上市补充红细胞和凝血因子。人类白细胞是机体最重要的免疫细胞,但人类白细胞的HLA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差异巨大,个体之间几乎没有完全匹配的。因此,输入异体白细胞就是一次组织移植,不可避免的要引起受体发生免疫反应(发热反应,免疫排斥,免疫抑制等),同时随着异体白细胞的进入,被吞噬细胞(白细胞的一种)吞噬的某些病毒亦随之进入体内,造成去白细胞病毒感染。另外,异体白细胞的进入,亦可导入活性T细胞,引起移植物抗宿主病,而后者死亡率非常高。 1.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优点 减少血液储存损伤,储存血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质和量都会不同程度的改变,不仅红细胞受损变性,红细胞的存活数约减少30%,红细胞2,3-DPG下降,对血氧的运输释放不利,而且还产生溶血和不可逆的损伤,如胆红素、LDH、血清铁、血钾增高。大量输库存血是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障碍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如果储存前去除白细胞,可明显减少这些损伤。 减少白细胞引起的免疫反应的发生受血者HLA抗原可产生HLA抗体导致某些严重的输血反应及血小板输注无效。输入血液中的白细胞HLA抗原能激活受血者效应细胞或T细胞长生抗体,引起某些严重的输血反应:而血制品的抗体(大部分存在于白细胞上)可直接和受血者体内相关抗原引起输血反应,r如;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去除白细胞可最大限度的减少其发生。 减少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TA-GVHD是一种罕见的但严重致命的反应,发生率0.01%~0.1%,死亡率达84%~100%,去除白细胞可最大限度的减少其发生。 减少免疫抑制功能输入血液中的白细胞可抑制受血者的免疫功能,增加院内感染并导致器官衰竭和死亡。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尚未成熟,更易受输入白细胞的影响。同时,可减少手术后感染,预防肺栓塞的形成。

白血病患者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应用观察

白血病患者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应用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去白细胞成分输血在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经过去白细胞输血及未去白细胞不同输血方式治疗的白血病患者,观察其发热反应、过敏反应、化疗后感染、2年内转移复发率、3年生存情况。结果少白细胞输血组输血发热反应、过敏反应、化疗后感染、2年内转移复发率、3年生存情况分别是0.9%、0、3.92%、29.4%、60.8%,未去白细胞组分别是8.33%、4.08%、17.3%、65.3%、31.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白细胞输血能够提高白血病患者的的免疫力,减少白血病的复发和转移及输血相关并发症,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输血方式,值得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输血;白血病;白细胞 近年来输血导致的副作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临床上白血病病人往往需要采取手化放疗或骨髓移植,治疗过程中常需要输血治疗,然而白血病患者的输血具有其特殊性,白血病患者自身免疫能力不足,输血使其更进一步恶化,导致白血病的复发和转移。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输血方式为去白细胞输血,并且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常规输血方法。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观察去白细胞输血对白血病患者疗效的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自2008年1月~2011年10月在我院实行化疗的100例白血病患者中选取51例输入去白细胞输血者作为治疗组,49例输入未去白细胞组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性39例,女性12例,年龄29~72岁,平均(57±19.7)岁;对照组中男性38例,女性11例,年龄27~74岁,平均(56±20.3)岁。采血前除常规体格检查外,完成输血前四项检查及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 1.2 输血指征及方法血红蛋白(Hb)10g/L为有效,输血后24h血小板升高>10×109L为有效。去白细胞输血组输血发热反应、过敏反应、化疗后感染、2年内转移复发率、3年生存情况分别是0.9%、0、3.92%、29.4%、60.8%,未去白细胞组分别是8.33%、4.08%、17.3%、65.3%、31.6%,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Table.1。 Table.1白血病患者输血效果比较[例(%)]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白血病患者在常常伴有体内白血病细胞增殖及各脏器的广泛浸润,对于有条件能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白血病患者一般首选移植以期望达到根治,而晚期或者自身条件不适宜的白血病患者一般也会采取化疗或者放疗的方式杀灭肿瘤

升白方法

升白: 红杞圆肉乌鸡汤 红豆80克,杞子40克,桂圆肉20克,陈皮1块,乌鸡1只,盐少许。乌鸡去内脏,放入沸水中煮5分钟左右捞起。红豆、杞子用清水浸泡一下。瓦煲内加入适量清水,先用猛火煲至水开,然后放入以上全部材料,煮沸后改用中火继续煲3小时左右即可。本汤健脾补血,养心安神,健体养颜。用于白细胞减少症。 当归墨鱼鹌鹑汤 鹌鹑2只,当归12克,墨鱼、鸡血藤各80克。墨鱼干用水浸软,鹌鹑去肠脏、脚爪,洗净斩块。把全部用料放入锅入,加清水适量,猛火煮沸后慢火煮2小时,去鸡血藤,调味即成,分1-2次饮用。本汤保护肝脏,防止恶性贫血,补血调血。用于白细胞减少症。 花生黄芪猪蹄汤 花生仁60克,黄芪40克,猪前蹄1只。花生仁、黄芪洗净。猪蹄去毛,洗净,斩块。把全部用料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猛火煮沸后慢火煮2小时,调味即成。分2次饮用。本汤止血,健脾,润肺,补气固表,抗癌,并能促进血中白细胞增加。用于化疗、放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 一个升白细胞的方子,用白参、枸杞、黄芪、桂圆肉煮水喝,也可以炖在汤里, 泥鳅和黄鳝骨一起熬汤,白细胞一直没有问题。 从来没有打过升白针 白细胞值最低时到了300,不足正常人1/10,主治大夫开个中医方:人参30\鸡血藤60\黄芩30,加一尾带鳞鲤鱼2斤,熬清汤.主喝汤,一剂喝两天.不敢油煎,买鱼时多抓些鳞,多要几个瞟,升白特灵,他们几个西医大夫也讲不出道理,就说是中医验方。大家不妨一试。 白细胞减少症宜食食物 方法一:白果少许、红小豆两斤、生栗子25个、小粒花生米一斤。 将栗子带皮切开两半单泡三小时,然后剥去外壳(注意栗子有一层毛包裹剥皮时尽量留着),然后将一捧白果、2斤红小豆、1斤小粒花生米一起泡三小时。然后将所有的放在一起大火煮开锅,改小火再煮四个小时,出锅时加半斤红糖。最后,用笊篱把所有的皮都沥出,每天一碗喝红豆沙。可以一小袋一小袋冻在冰箱里储存,每次喝前拿出来热一下就可以了。方法二:可以到超市或者市场买牛骨髓,可以生吃也可以煮着吃。但煮时不要放盐,可以的话把汤喝了。 方法三:牛尾汤,买来牛尾煮汤喝。 方法四:同方法一很像,就是用红小豆、红枣、花生米、枸杞、红糖一起煮,没有什么比例要求,看你想喝多少,可多可少。煮好了一起不用捞皮,这些都可以吃。方法五:有条件的每天坚持空腹生吃一根海参,一定要挑好参。大连的就不错。吃不下可以沾一点海鲜酱油在放点辣根,味道不错。 目前我总结的升白方法就这么多,都是我自己尝试过的,六个疗程海参一直坚持吃,红豆汤也一直坚持喝,对于我效果不错,姐妹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 凡白细胞减少的病人,宜食用以下食物,有升高白细胞的作用。 灵芝 《神农本草经》中载:灵芝“益精气,坚筋骨”。《本草纲目》认为灵芝能“疗虚劳”。据福建三明地区第二医院1972年的《医药学资料》中介绍:采用人工培养的灵芝,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52人,结果显效(白细胞总数增加2000/毫升以上)的有11人,进步(白细胞总数增加1000~2000/毫升)的有12人,好转(白细胞总数增加500~1000/毫升)者21人,近期有效率为84.6%,白细胞平均提高1028/毫升。 紫河车 有很好的补益强壮作用,能补气、养血、益精。《本草蒙筌》说它“疗诸虚百损。”《本草再新》认为紫河车“大补元气。”白细胞减少症是属传统医学中的“虚损”症范畴,常食紫河车,对提高白细胞数,颇有效益。可用新鲜紫河车1个,去膜洗净,慢火烘干,研末后装入空心胶囊,早晚饭前空腹吃3~5粒。 羊骨髓 羊的脊髓或骨髓,能补阴补髓,对虚劳羸弱之人可以起到食疗食养的作用。现代还有用以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者。中国药科大学叶橘泉教授治疗再生不良性贫血的方法是:生羊胫骨(即羊四肢的长骨)1~2根,敲碎,加红枣10~20个,糯米适量,同煮稀粥,1日2~3次分服,15天为1疗程。用同样的食法,也适宜白细胞减少症者眼食。 大枣 有补脾、益气、养血的功效,凡血虚、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者,均宜食用。对肿瘤病人经放疗或化疗后引起白细胞减少者,民间习惯用红枣同赤小豆、糯米煮粥服食。 香菇

第二十七章人类白细胞抗原分型

第二十七章人类白细胞抗原分型 Chapter 27 Human Leukocyte Antigen Typing 第一部分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目的要求 ·掌握:HLA血清学分型和细胞学分型的方法类型、原理和用途;熟悉:基因分型技术的方法类型、原理和用途;了解:HLA血清学分型的技术要点。 二、教学内容 1.血清学分型法:原理,实验流程与结果判断,技术要点,方法评价。 2.细胞分型法:阴性分型法,阳性分型法。 3.基因分型技术:PCR-序列特异性引物分型法,PCR-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法,PCR-序列测定法,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 第二部分测试题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 1.微量补体依赖的细胞毒试验中所用的补体为 A.豚鼠血清 B.兔血清 C.羊血清 D.马血清 E.人血清 2.HLA-Ⅰ类抗原血清学分型主要应用的试验 A.微量补体依赖的细胞毒试验 B.T淋巴细胞增殖试验 C.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试验 D.溶血空斑试验 E.混合淋巴细胞培养 3.不表达HLAⅠ类抗原的细胞是 A.淋巴细胞B.成熟红细胞C.血小板D.脾细胞E.粒细胞 4.编码HLA -I类分子的基因位点有 A.HLA—A、B位点B.HLA—A、B、C位点C.HLA—DR位点 D.HLA—DR、DP、DQ位点E.C4、C2、TNF位点 5. 最容易发现HLA新基因的方法是 A.CDC试验B.MLR C.PCR-SSP D.PCR-SSO E.PCR-测序 6. CDC试验观察结果用 A.分光光度计B.酶标仪C.光学显微镜D.相差显微镜E.倒置相差显微镜 (二)多项选择题(X型题) 1.HLA-I类抗原分布于如下细胞 A.T细胞 B.B细胞 C.巨噬细胞 D. 血小板 E.红细胞 2.HLA-Ⅱ类抗原包括的抗原有 A.HLA-A B.HLA-D C.HLA-DP D.HLA-DQ E.HLA-DR 3. HLA-Ⅱ类抗原主要表达于如下细胞 A.B淋巴细胞 B. 巨噬细胞 C. 抗原提呈细胞 D.红细胞 E.T淋巴细胞 4.HLA抗体可来自 A.健康人血清 B.产妇血清 C.接受移植者血清 D.单克隆抗体 E.兔抗HLA血清 5.HLA血清学分型技术可用于检测 A.HLA-A抗原 B.HLA-DP抗原 C.HLA-DR抗原 D.HLA-B抗原 E.HLA-C抗原 6.可用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分型方法进行检测的位点有 A.HLA-A B.HLA-B C.HLA-DP D.HLA-DR E.HLA-D 7.下述哪些分子生物学方法可用作HLA定型 A.PCR B.PCR-SSP C.PCR-RFLP D. PCR-SSO E.PCR-测序 8.下述哪些是MLC阴性定型法的特征 A.用已知的HTC作应答者B.用已知HTC作刺激者D.需培养6天 D.仅需培养2天E.具有相同抗原时cpm不增高. 9.血清学分型法(微量补体依赖的细胞毒试验,CDC test)临上可应用于 A.HLA分型(供移植前配型、疾病相关研究、人类亲缘研究等)B.抗体筛选 C.鉴定和交叉配合试验D.测定T细胞免疫功能E.B细胞免疫功能 10.PCR-SSP(序列特异性引物)用于HLA分型具有的特点 A.分辨度高B.特异性强C.扩增后处理过程简单 D.只需借助琼脂糖凝胶电泳E.依据是否出现特异性条带判断结果

放化疗患者升白细胞中药方集锦

放化疗患者升白细胞中药方集锦 1给予中医中药辨证升白细胞和抗贫血治疗,主要以扶正固本祛邪为基础,提高机体免疫力,保护和升高白细胞和血红蛋白为目的。按照:气血亏虚、脾胃虚弱、肾阴阳两虚3方面选方,基础方:党参25g,黄芪25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0g,熟地黄20g,鸡血藤20g,五味子10g,陈皮10g,甘草6g,辨证加减,每日1剂,加水煎为200ml,分早晚各口服100ml,7天为1个周期, 2地榆升白片 3炙黄芪、黄精各20g,党参30g,当归、赤白芍、女贞子、菟丝子、阿胶(烊化)各15g,川芎、陈皮各10g,炙甘草6g 4黄芪30g, 党参、当归、熟地、阿胶、女贞子、骨碎补各20g,

山药、黄精、白芍各30g, 白术12g, 陈皮甘草各10g,加减: 兼阴虚口咽干燥者加元参、沙参各 30g, 石斛20g; 兼肾虚腰脊酸软者, 加杞果、杜仲各 20g; 兼纳差恶心呕吐者, 加焦三仙各20g, 半夏、砂仁各 10g; 兼大便干结者, 加莱菔子20g, 大黄10g 5黨參三錢、炒白朮二錢、白茯苓二錢、當歸三錢、炒白芍二錢、生熟地各 三錢、雞血藤四錢、桂圓肉四錢、炙黃耆四錢、補骨脂三錢、菟絲子三錢、砂仁三錢 、神曲三錢、炒麥芽三錢。 6广州潘高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升血调元汤(国药准字Z44022399)益气养血,补肾健脾。升血调元汤用于提升外周血白细胞和其他原因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及病后虚弱。 常用于肿瘤放化疗患者白细胞减少症,不但能增强身体免疫力,而且对化疗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其主要成份有黄芪、鸡血藤、骨碎补、何首乌、党参、佛手、女贞子、麦芽。处方中 黄芪性温,味甘。功能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黄芪(耆)素以“补气诸药之最”著称,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也是一种最常用中药材。中文名黄芪huang qi含义为"黄色的

升白细胞几种有效方法

升白细胞几种有效方法 红杞圆肉乌鸡汤 红豆80克,杞子40克,桂圆肉20克,陈皮1块,乌鸡1只,盐少许。乌鸡去内脏,放入沸水中煮5分钟左右捞起。红豆、杞子用清水浸泡一下。瓦煲内加入适量清水,先用猛火煲至水开,然后放入以上全部材料,煮沸后改用中火继续煲3小时左右即可。本汤健脾补血,养心安神,健体养颜。用于白细胞减少症。 当归墨鱼鹌鹑汤 鹌鹑2只,当归12克,墨鱼、鸡血藤各80克。墨鱼干用水浸软,鹌鹑去肠脏、脚爪,洗净斩块。把全部用料放入锅入,加清水适量,猛火煮沸后慢火煮2小时,去鸡血藤,调味即成,分1-2次饮用。本汤保护肝脏,防止恶性贫血,补血调血。用于白细胞减少症。 花生黄芪猪蹄汤 花生仁60克,黄芪40克,猪前蹄1只。花生仁、黄芪洗净。猪蹄去毛,洗净,斩块。把全部用料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猛火煮沸后慢火煮2小时,调味即成。分2次饮用。本汤止血,健脾,润肺,补气固表,抗癌,并能促进血中白细胞增加。用于化疗、放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 一个升白细胞的方子,用白参、枸杞、黄芪、桂圆肉煮水喝,也可以炖在汤里, 泥鳅和黄鳝骨一起熬汤,白细胞一直没有问题。

从来没有打过升白针 白细胞值最低时到了300,不足正常人1/10,主治大夫开个中医方:人参30\鸡血藤60\黄芩30,加一尾带鳞鲤鱼2斤,熬清汤.主喝汤,一剂喝两天.不敢油煎,买鱼时多抓些鳞,多要几个瞟,升白特灵,他们几个西医大夫也讲不出道理,就说是中医验方。大家不妨一试。 方法一:白果少许、红小豆两斤、生栗子25个、小粒花生米一斤。将栗子带皮切开两半单泡三小时,然后剥去外壳(注意栗子有一层毛包裹剥皮时尽量留着),然后将一捧白果、2斤红小豆、1斤小粒花生米一起泡三小时。然后将所有的放在一起大火煮开锅,改小火再煮四个小时,出锅时加半斤红糖。最后,用笊篱把所有的皮都沥出,每天一碗喝红豆沙。可以一小袋一小袋冻在冰箱里储存,每次喝前拿出来热一下就可以了。 方法二:可以到超市或者市场买牛骨髓,可以生吃也可以煮着吃。但煮时不要放盐,可以的话把汤喝了。 方法三:牛尾汤,买来牛尾煮汤喝。 方法四:同方法一很像,就是用红小豆、红枣、花生米、枸杞、红糖一起煮,没有什么比例要求,看你想喝多少,可多可少。煮好了一起不用捞皮,这些都可以吃。 方法五:有条件的每天坚持空腹生吃一根海参,一定要挑好参。大连的就不错。吃不下可以沾一点海鲜酱油在放点辣根,味道不错。 目前我总结的升白方法就这么多,都是我自己尝试过的,六个疗程海参一直坚持吃,红豆汤也一直坚持喝,对于我效果不错,姐妹们可

人类白细胞抗原

人类白细胞抗原E(HLA-E)酶联免疫分析试剂盒 使用说明书 本试剂盒仅供体外研究使用! 预期应用 ELISA法定量测定人血清、血浆或其它相关生物液体中HLA-E含量。 实验原理 用纯化的抗体包被微孔板,制成固相载体,往包被抗HLA-E抗体的微孔中依次加入标本或标准品、生物素化的抗HLA-E抗体、HRP标记的亲和素,经过彻底洗涤后用底物TMB显色。TMB在过氧化物酶的催化下转化成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颜色的深浅和样品中的HLA-E呈正相关。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OD值),计算样品浓度。 试剂盒组成及试剂配制 1.酶联板:一块(96孔) 2.标准品(冻干品):2瓶,每瓶临用前以样品稀释液稀释至1ml,盖好后静置10分钟以上,然后反复颠倒/搓动以助溶解,其浓度为10ng/ml,做系列倍比稀释(注:不要直接在板中进行倍比稀释)后,分别稀释成10ng/ml,5ng/ml,2.5ng/ml,1.25ng/ml,0.625ng/ml,0.312 ng/ml,0.156ng/ml,样品稀释液直接作为标准浓度0ng/ml,临用前15分钟内配制。如配制5ng/ml标准品:取0.5ml(不要少于0.5ml)10ng/ml的上述标准品加入含有0.5ml样品稀释液的Eppendorf管中,混匀即可,其余浓度以此类推。 3.样品稀释液:1×20ml。 4.检测稀释液A:1×10ml。 5.检测稀释液B:1×10ml。 6.检测溶液A:1×120μl(1:100)临用前以检测稀释液A1:100稀释,稀释前根据预先计算

好的每次实验所需的总量配制(100μl/孔),实际配制时应多配制0.1-0.2ml。如10μl检测溶液A加990μl检测稀释液A的比例配制,轻轻混匀,在使用前一小时内配制。 7.检测溶液B:1×120μl/瓶(1:100)临用前以检测稀释液B1:100稀释。稀释方法同检测溶液A。 8.底物溶液:1×10ml/瓶。 9.浓洗涤液:1×30ml/瓶,使用时每瓶用蒸馏水稀释25倍。 10.终止液:1×10ml/瓶(2N H2SO4)。 11.覆膜:5张 12.使用说明书:1份 自备物品 1.酶标仪(建议参考仪器使用说明提前预热) 2.微量加液器及吸头,EP管 3.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全新滤纸 标本的采集及保存 1.血清:全血标本请于室温放置2小时或4℃过夜后于1000x g离心20分钟,取上清即可检测,或将标本放于-20℃或-80℃保存,但应避免反复冻融。 2.血浆:可用EDTA或肝素作为抗凝剂,标本采集后30分钟内于2-8°C1000x g离心15分钟,或将标本放于-20℃或-80℃保存,但应避免反复冻融。 3.其它生物标本:请1000x g离心20分钟,取上清即可检测,或将标本放于-20℃或-80℃保存,但应避免反复冻融。 4.样本处理:血清或血浆标本推荐稀释10倍,如:稀释10倍,取100uL血清或血浆加入900uL 样品稀释液。标本使用0.1M的PBS稀释(PH=7.0-7.2)。 注:以上标本置4℃保存应小于1周,-20℃或-80℃均应密封保存,-20℃不应超过1个月,-80℃不应超过2个月;标本溶血会影响最后检测结果,因此溶血标本不宜进行此项检测。

升高白细胞食物

有些人白细胞较低,这说明他们免疫力有所下降。如果长期偏低并低得明显,可能是患了白细胞减少症。 如果没有接触射线或服用了会降低白细胞的药物,可能是身体虚弱造成的,这属中医说的精血亏损、虚劳之病,因此,要注意身体调节,不要太劳累。 同时,要注意饮食调理,以便达到补虚劳、益精血、强身壮体的目的。 以下食物有升高白细胞的作用,宜适当多食用。 一、食用菌类 蘑菇、香菇、平菇、银耳、灵芝、猴头菇等。研究表明,香菇中提取的多糖类,对白细胞减少症有明显疗效。民间对白细胞减少症,可用鲜香菇适量煮食或作菜常食。类似地,《本草纲目》认为灵芝能“疗虚劳”。据福建三明地区第二医院1972年的《医药学资料》中介绍:采用人工培养的灵芝,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52人,结果显效(白细胞总数增加2000/毫升以上)的有11人,进步(白细胞总数增加1000~2000/毫升)的有12人,好转(白细胞总数增加500~1000/毫升)者21人,近期有效率为84.6%,白细胞平均提高1028/毫升。 二、植物类食物 花生、大枣、核桃仁、山药、枸杞子、丁香、小茴香等。例如,大枣就有补脾、益气、养血的功效,凡血虚、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者,均宜食用。对肿瘤病人经放疗或化疗后引起白细胞减少者,民间习惯用红枣同赤小豆、糯米煮粥服食。 又如,《伤寒蕴要》中说小茴香“暖丹田”,元代名医李杲认为茴香“补命门不足”,这都说明它有补肾气的作用。现代研究认为,小茴香中所含的茴香醚有升高白细胞的功效,为了提高白细胞,可适当多吃。 三、动物类食物 海参、蜂王浆、羊奶、鸡蛋、鸽蛋等。例如,蜂王浆具有滋补、强壮、健脾的功效,尤其适宜癌症病人治疗后白细胞减少者食用。有报道说:一位70多岁的老妇胡某,因乳房癌,后又发生肺癌,年高体弱,白细胞仅1000/毫升,既不能手术,又不能化疗,老人只得试服鲜蜂王浆,10多天后,白细胞升至5000/毫升。 又如,《医林纂要》中说:“牛肉味甘,专补脾土,脾胃者,后天气血之本,补此则无不补矣。”因此,白细胞减少症者,多属中医脾气虚弱,多食牛肉则补气健脾,若有此病可适当食用。 四、中草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