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2018学年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普通班)扫描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普通班)扫描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普通班)扫描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普通班)扫描版含答案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语文试题 (本试题共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021年高二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2021年高二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人在理智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末流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绝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19 年春季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短视频蓬勃发展,平台迅速崛起,用户规模飞速攀升,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掀起了一股短视频文化热潮。作为网络文化的新形态,短视频文化已经逐渐渗入到社会文化的许多方面,形成了文化风尚,在社会文化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表达自我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需求,短视频的出现为用户打造了一个展示日常生活的新窗口。悄然之间,用户展示日常生活的窗口发生了重要变化,从主打文字和图片的传统社交平台,逐渐转移到了抖音、快手等主打短视频的新兴社交平台。在市场的倒逼下,传统社交平台也纷纷开始在短视频业务上重金布局。与此同时,用户展示日常生活的介质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从过去的“拍照片”变成了现在的“拍短视频”。平台的迁移与介质的变化的背后,除了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网络环境的持续改善、流量资费的逐渐下降等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从“照片”到“视频”的审美跨越。 短视频社交没有消减用户表达自我的欲望,反而更好地满足了用户展示日常生活的需求。秀文化是短视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短视频中的秀文化主要是指张扬个性的自我展示,包括秀才艺、秀容貌、秀装扮、秀技能、秀学识等各种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短视频发挥着和真人秀类似的功能。秀文化容易引发大规模的模仿行为,进行病毒式传播,迅速从线上扩散至线下。“抖音五分钟,人间两小时”,虽然这个说法略显夸张,但是从中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短视频对用户的吸引力以及用户对于短视频的沉迷。 无论是抖音的口号“记录美好生活”,还是快手的口号“记录世界记录你”,无不在强调短视频的记录功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短视频具有和纪录片类似的功能。纪录片通常是专业团队对于某些事件相对完整的记录,而短视频则通常是普通个体对于某些生活瞬间的捕捉。从微观视角来看,短视频记录的只是一些碎片化的内容,但是从宏观视角来看,短视频记录的却是一个时代的整体风貌。打开短视频平台,用户能够看到一个前所未见的多元世界,一个时代的整体风貌在这里尽显无余。 短视频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传播载体,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塑造社会文化的新工具。据统计,截至目前,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 5.94 亿,占整体网民规模的74.19%。如此大的规模,让我们不得不重视短视频文化在社会文化塑造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各级政府部门和各大主流媒体纷纷在短视频平台开设账号,“青微工作室”“北京 SWAT”“四平警事”等政务短视频号,“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等媒体短视频号,受到了年轻用户的普遍青睐。随着短视频文化生产主体的逐渐多元,精英文化开始在短视频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短视频精品内容越来越多。不得不提的是,迅速崛起的短视频,在其繁盛表象下也潜藏着不少隐忧和问题,比如偏离主流价值轨道的表现,低俗庸俗、暴力血腥、谩骂恶搞等内容层出不穷,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肆意横行,亟须进行有效的价值引导。 (摘编自张陆园《短视频形成文化风尚》)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短视频满足了人类自我表达的需求,已经从多方面渗入到社会文化生活之中。 B. 随着用户兴趣的逐渐转移,传统社交平台也不得不开始在短视频业务上重金布局。 C. 短视频中的秀文化有着和真人秀类似的功能,容易引发从线上至线下的模仿行为。 D. 纪录片可完整记录事件短视频只是碎片化内容记录,与纪录片无法相提并论。

高二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卷真题

高二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一个没有英雄的历史是寂寞的无声的历史,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孱弱的民族。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是在特定的经济生产方式和制度下的文化的凝结,而文化精华又与广大人民哺育了中国历史的和现实的杰出人物。他们堪称民族的脊梁,国家的栋梁。中华民族历史和现实中的人物,就是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人格化,也是中国人民的杰出的儿子。他们既是文化和人民的产儿,又是具有文化传承和民族激励力量的样板。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轴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糟粕需要批判,人民中受其影响而产生的落后的东西需要不断改进。我们不赞美三寸金莲,不能赞美纳妾等一切与近代文明相悖的东西。但也应该相信没有永恒不变的中国人,没有永恒不变的民族性格。在旧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下形成的中国人的某些缺点会发生变化。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阿Q是旧式农民形象,而不是中国农民永恒的形象。没有天性丑陋的中国人。任何对国民性和所谓民族劣根性的抨击,最终若不指向旧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只停留在文化层面,则是难中腠里的。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具有世代延续的价值。可是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先进生产力、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先进的政治制度,传统文化是不能单独发生作用的。中国鸦片战争以后一百多年的民族屈辱史已证明了这一点。当时的孔子只是孔庙中的圣人,当时的经典只能是藏书楼里的典籍。当年黑格尔十分轻视孔子的思想,说《论语》“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都找得

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些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而当今世界对孔子则是一片赞扬,与黑格尔时代相比不可同日而语。这种变化是当代中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的结果。 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不能画等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也不能画等号。我们应该深入经典,走出经典,面对现代,放眼世界;要由我们的时代和实践来决定继承什么遗产和拒绝什么遗产,以及如何继承我们的文化遗产,而不应以当代作为传统的注脚。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应该着重它的基本精神,通过过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使之当代化、科学化,而且要在实践中贯彻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这样才能培育出既具有传统美德又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国人,孕育出具有社会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杰出人物──社会主义时代“双百”式的英雄人物。 (摘编自陈先达《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中的中国人,都是人民的儿子,是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 B . 对一切与近代文明相悖的东西,我们要从文化层面进行深刻地批判,使之不断改进。 C . 中国农民不会永恒不变地保持“阿Q”式的旧式形象,因为中国人的天性是美好的。 D . 文化继承要去粗取精、面向当代、面向世界,这样才能培育出新时代的杰出人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作者紧扣文化、人以及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分析指出了民族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 B . 对中国文化的相关论述,体现了辩证、联系、发展的科学思维,有说服力和启发性。 C . 把黑格尔对《论语》的评价与当今世界对孔子的赞扬作对比,突出了黑格尔的错误。 D . 最后一段针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主要论述继承什么、如何继承以及重要意义等内容。

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有关“文化”的概念,其实是“文教”或“风俗”的意思。比如《易传》里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毛诗序》说:“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尽管这些观念与文化密切相关,但毕竟是种“前文化学”。中国现代文化学形成的时代背景是近现代的民族危机与文化危机,中国的学者开始借助西方的人文社会学说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希望在世界的文化秩序中确定中国文化的地位,逐渐形成了文化史学、文化哲学和文化人类学三大主要组成部分。。 文化史学是中国现代文化学的主体。梁启超认为西方通行的诸多学科中,“为中国所固有者,惟史学。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可是中国传统史学“皆详于政事而略于文化”,他提出要研究中国的“文学史”“种族史”“宗教史”等。将中国传统史学带入现代史学的同时,就是中国现代文化学的发轫之时。中国的文化史学并没有完全遵循西方的学术体系和价值体系,这是由中国历史的独特性决定的。钱穆说:“中国文化,表现在中国己往全部历史过程中,除却历史,无从谈文化。”所以,中国文化史学主张从中国深厚的史学传统中建构中国的文化学。迄今为止,文化史和国学仍是研究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学术形式。文化哲学,是注重讨论中国文化精神的学问。在新文化运动中,文化保守主义者和否定中国文化的激进主义者之间展开了论战。在新文化运动主导中国思想的同时,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贺麟等以复兴儒学,特别是宋明理学为己任,以“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为宗旨,熔铸佛学或西方晢学的学理,构建出“新唯识论”“新理学”“新心学”等新儒家哲学,探究中国文化的个性特征与精神内涵。文化人类学是与考古学、人种学、语言学、民族学等学科相关联的西方人类学分支,它主张客观地观察、描述、分析、比较人类的文化现象,特别注重研究文化的功能。1934年中国民族学会在南京成立,文化人类学从田野和社会的考察出发,而不是从历史文献出发,为我们展现了丰富鲜活的中国文化画卷。上个世纪30.40年代,出现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如费孝通《江村经济》、林惠祥《中国民族史》。我们当下不少文化理论的热词,如文化自觉、文化自主等,都是以费孝通为代表的文化人类学和社会文化学在20世纪末提出的重要观念、中国现代文化学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分别研究了中国文化的历史、中国文化的精

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高二(下)入学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黑色方框以内,否则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杂剧产生以前,正统的诗文一直占据着文坛的统治地位,而宋元时期戏曲小说的逐渐勃兴,可以说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状态。读元明杂剧,既要看到它与我国传统文学艺术的联系,更要注重它的特殊性。 说到联系,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古老的诗歌传统对元明杂剧的深刻影响,它首先是诗的戏剧,是“美文舞蹈的、诗韵兼全的”一种艺术形式。元明杂剧不仅汲取了诗词歌赋的韵律之美、意境之美,还熔铸了诗的灵魂和精神。只要认真读一读《西厢记》《汉宫秋》等杰作中优美的曲词,就不难领略到这一点。如明人何良俊评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之【圣药王】曲曰:“清丽流便,语入本色;然殊不浓郁,宜不谐于俗耳也。” 然而,元明杂剧毕竟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的曲词必须与情境、矛盾冲突以及人物形象塑造有机结合起来,甚至必须与表演艺术水乳交融。《元曲选》的编订者臧晋叔谈到:“词本诗而亦取材于诗,大都妙在夺胎而止矣。曲本词而不尽取材焉,如六经语、子史语、二藏语、稗官野乘语,无所不供其采掇,而要归断章取义,雅俗兼收,串合无痕,乃悦人耳。”杂剧展现的是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故须兼收并蓄,雅俗共赏,便是所谓“情词稳称之难”。王国维激赏《窦娥冤》第二折的【斗虾蟆】等曲,说:“此一曲直是宾白,令人忘其为曲,元初所谓当行家,大率如此。”王国维是真正读懂、读透了元曲,他

高二语文上期末考试试题(1)

【2019最新】精选高二语文上期末考试试题(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艺术家欣赏自然,和西方人欣赏自然相比,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中国人的“神”的观念很淡薄,“自然”的观念中虽偶然杂有道家的神秘主义,但不甚浓厚。中国人对待自然是用乐天知足的态度,把自己放在自然里面,觉得彼此尚能默契相安,所以引以为快。陶潜的“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诸句最能代表这种态度。西方人因为一千余年的耶稣教的浸润,“自然”和“神”两种观念相混合。他们欣赏自然,带有几分泛神主义的色彩,人和自然仿佛是对立的,自然带着一种神秘性横在人的眼前,人捧着宗教的虔诚向它顶礼。神是无处不在的,整个自然都是神的表现,所以它不会有什么丑恶。 在卢梭看来,自然本来尽善尽美,有人于是有社会,有文化;有了社会和文化,丑恶就跟着来了。诗人华兹华斯也是这样想的,他在一首诗里劝告书呆子们“站到光明里来,让自然做你的师保”,“自然所赋予的智慧是甜蜜的,好事的理智把事物意义弄得面目全非,我们用解剖去残杀”。这种泛神主义的自然观决定了艺术家对于自然的态度。 自然既然是尽善尽美的,最聪明的办法就是模仿自然。“模仿自然”本是西方艺术史中一个很古老的理想,古希腊人对艺术的定义就含有“模仿”,柏拉图反对艺术,就因为它只模仿感官世界。这种艺术观在历代都有攻击者和拥护者。近代作家中拥护“艺术模仿自然说”者以英国作家罗斯金为代表。依他看,人工造作的东西无论如

何精巧,都比不上自然的。他说:“我从来没有见过一座希腊女神的雕像,有一个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最自然的就是最常见的,最常见的就是最美的。“凡是美的线形都是从自然中最常见的线形抄袭来的。”例如希腊有柱无墙平顶式的建筑模仿的是剪去枝叶的树木,“哥特式”尖顶多雕饰的建筑模仿的是连枝带叶的树林,罗马圆顶式的建筑模仿的是天空和地平线。因此,罗斯金劝建筑家们到树林里去从自然出发研究建筑原理。自然既已尽美,所以艺术家模仿自然,最忌以己意加以选择。他说:“完美的艺术都能返照全体自然,不完美的艺术才有所不屑,有所取舍。”罗斯金的论调并不是孑然孤立的,19世纪法国雕刻家罗丹的《罗丹艺术论》也差不多与此一致,他说:“第一件要事就是坚信自然全美,记得这个原理,然后睁开眼睛去观察。” 在罗斯金、罗丹和一般自然主义者看来,自然本来就尽善尽美,艺术家唯一的成功捷径就是模仿整个自然,丝毫不用选择。这种理论显然有一些问题。美丑是相对的名词,有比较然后有美丑。如果把自然全体都看成一样美,就没有分别美丑的标准,就否认美丑有比较,那么,“美”也就漫无意义了。艺术的功用如果是在忠顺地模仿自然,那么又何须艺术呢?艺术的功用原是弥补自然的缺陷,如果自然既已完美,艺术便成赘疣了。 (选自朱光潜《自然美与自然丑——自然主义与理想主义的错误》,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陶潜的“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诸诗句,展现出了他对待自然的乐天知足的态度。 B.诗人华兹华斯劝勉人们,要让自然做教导者,他认为好事的理智把事物意义弄得面目全非,体现了他泛神主义的自然观。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

2020学年第一学期浙江省名校协作体试题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学校、班级、姓名、试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6分)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睛里,每一个个人都是整个的国家。”这阐.(chǎn)明了民法“人民至上”的内质,可谓切中肯綮.(qìng),也展现了民法广阔而包容的外沿。 B. 这时河中心翻滚起白色的鳞鳞水波。楼船上宴饮正酣.(hān),箫鼓齐鸣,乐工歌伎们唱着舞着,歌声与那艄.(shāo)公划船的声音上下相应和,不绝于耳。 C. 她一下子进入泥泞.(nìng)的树沟,拾起了散.(sǎn)落在里面的紫叶碧桃树枝,制止人们继续剪枝。可工作人员告诉她,为了整齐划一,就要把所有的树头都砍掉。 D. 海棠已盛放,嫩叶掩映胭脂一样的花朵,盛开与含苞待放的,红娇粉艳,搅得人心摇摇。晚间路过那里,夜空蔚蓝苍茫,一树花蕾(lěi)仿佛旋(xuán)转的瑰丽星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作赋作为中国古代文人的独特文化活动,可谓源远流长 ....。登上高楼或高台,人的视野开阔,心境 也自然开阔,所谓“思接千载”“精骛八极 ....”。想法多了,情感也就丰富了。[甲]刘勰说:"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文心雕龙·诠赋》)。”于是将所见所感摄入笔端,援笔成诗成词。[乙]登高诗词众多,所写内容多样,然而所抒发的感情却基本上脱不开哀怨愁苦、沉郁伤感之类。不管是由衷而发,还是勉强而为,愁情确是登高诗词中最突出的情感,然细细品味其“兴感之由”,又各不相同。 登上高台,人的视野自然开阔,所见景象也就浩渺无垠。处于壮阔的自然山川之中,人愈觉自身的渺 小;与无穷的宇宙相比,人备感 ..生命的短暂。[丙]所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登高激发了文 人对自己人生价值的探讨,而探讨的结果往往 ..是慨叹人生苦短。所以很多登高诗词都抒发了诗人身世不幸、壮志未酬的悲痛。 2. 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 源远流长 B. 精骛八极 C. 备感 D. 往往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两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高二语文开学考试试题

季延中学 2017级新高二暑期返校考试语文试卷 (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视人生为自然之一部分的中国诗人看来,人生与自然服从同样的变化规律。“自然和人处于同一规律之下……这是中国哲学所包含的一个方面。”从自然的变化,可以推测人生的变化;从人生的变化,亦可以推测自然的变化。因此,在中国诗歌中,描写人生变化的诗歌,常常伴随着自然变化的描写;而通过自然变化的描写,更加深了对于人生变化的必然性的感悟。 自然的变化常常被与生命的变化联系在一起。比如古诗《回车驾言迈》:“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诗人看到了自然的变化,便联想到了生命的同样过程。在这里,自然的变化是诱发诗人察知生命的变化的契机;同时,生命的变化也因与自然的变化同步而更显出其不可逆转性,相似的表现还可以看到很多,比如古诗《驱车上东门》:“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东城高且长》:“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李白的《古风》其二十三:“秋露白如玉,团圆下庭绿。我行忽见之,寒早悲岁促。”在这些诗歌中,诗人认为生命的变化与自然的变化是同步的,它们都同样处于“变化”的规律的控制之下。 不仅生命的变化与自然的变化具有同一性,而且一般人事的变化与自然的变化亦具有类似的同一性。比如古诗《明月皎夜光》先描写了自然的变化:“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然后又描写了人事的变化:“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在其他国家的诗人看来,自然的变化与人事的变化之间的这种衔接似乎有些突兀,但在中国诗人看来,其间的过渡却是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因为既然自然会有变化,则人事也会有变化,二者原来便是同一的。 不仅在变化方面人生与自然具有同一性,而且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刘若愚认为:“自然作为人生同类物的观念在最早的中国诗集一一《诗经》中已显然可见。”他并举《关雎》为例,认为“鸟的求偶之声与君子希望娶一位姑娘这两者都作为整个自然现象中的一部分而出现,尽管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相似。在以后的几节中,黄河继续为这场人生的戏剧提供了一个背景”。他又认为,在《七月》中,“自然的节奏清楚地表现为与人生的节奏相平行”。

2012高二上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成都七中高2012级高二上期入学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本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答案涂在机读卡上,第Ⅱ卷答在试卷上。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30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盥.洗(ɡuàn)露.脸(l?u) 一针见血.(xiě) 果实累.累.(léi) B.炽.烈(chì)信笺.(jiān) 装模.作样(m?)间.不容发(jiān) C.腈.纶(qíng)下载.(zài) 锲.而不舍(qiè) 顺蔓.摸瓜(màn) D.应.届(yīng)曲.直(qǔ) 夙兴.夜寐(xīng)良莠.不齐(yǒu)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蜕化头昏脑胀众口烁金相辅相成 B.诬告要言不烦仗义直言再接再厉 C.装潢平心而论委曲求全冬夏常青 D.寒暄文过饰非良晨美景和盘托出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昨晚,从电视新闻中了那些在国道上随意设卡乱收费的行为,他十分气愤。 ②对厂长在经济方面的违纪问题,职工群众有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 ③他是个出色的厨师,自己出了一些创新菜式,使得这家餐馆生意很红火。 ④他说,他写书的目的是“将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写出来,让律师同仁借鉴,让年轻学生学习,让社会百家”。 A.目睹权力琢磨校正 B.目睹权利捉摸校正 C.看到权利琢磨教正 D.看到权力捉摸教正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春节前夕,政府的送温暖活动,使下岗工人们如坐春风 ....,深受感动。 B.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 栩如生、美轮美奂 ....。 C.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实施,各地楼市出现不同程度的萎靡态势,地产商们不由 得感慨:今非昔比 ....啊! D.这种行为日益猖獗的原因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执 法时往往捉襟见肘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阅读的过程,应是不断探究、不断思考、不断生疑的过程,这样的阅读才有发现,

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成都七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请用2B铅笔将1—11题、第15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选择题方框的相应题号处,其他题目的答案必须用0.5mm黑色签字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第Ⅰ卷(33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叱咤.(zhà) 曲.线(qū) 肖.像(xiào) 铩.羽而归(shā) B.偌.大(ruò) 炮.烙(páo) 皈.依(guī) 锲.而不舍(qì) C.处.方(chǔ) 麻痹.(bì) 巷.道(xiàng) 浑身解.数(xiè) D.埋.怨(mái) 浸.渍(jìn) 测量.(liáng) 长歌当.哭(dàng)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临摹膨胀汗流夹背浮想联翩 B.佳肴度假发自肺腑名门旺族 C.浩渺安祥以逸待劳芳草萋萋 D.闲暇梦魇山清水秀委曲求全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近几年,网络文学日渐流行,但由于创作者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尽管作品数量众多,也难免良莠不齐 ....。 B.钱钟书先生用文言写成的《谈艺录》《管锥编》博大宏深,其用词运斤成风 ....,最可表现文言词汇的活力和生命力。 C.相关部门将这次特别重大的铁路交通事故责任归咎于信号灯问题,实在是差强人意 ....,民众质疑声一片。 D.新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建立,但现有的保险金额,对于突然遭遇重大疾病的家庭 来说仍然不足挂齿 ....,所以改革速度应当加快。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高血脂症人群年轻化,与年轻人工作压力过大、过量食用高热量食物、缺乏锻炼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 B.今年我国网民总数持续攀升,但是增长速度明显减缓。互联网分析师认为,网民规模增长放缓,是由于互联网应用普及缺乏新的促进因素的原因。 C.标准的城市生活是一种昼夜被电灯操控、季节被空调控制、山水被镶进画框的生活,也就是说,是一种越来越远离自然的生活。 D.“醉驾入刑”有效地震慑了醉酒驾驶者,而提高国民交通安全法制观念、安全意识和文明素质,才是打击“酒驾”的治本之策。 5.下列关于名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展现了贵族家庭内部和外部的种种矛盾冲突。

2020学年高二语文开学考试试题

2019新高二暑期返校考试语文试卷 (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视人生为自然之一部分的中国诗人看来,人生与自然服从同样的变化规律。“自然和人处于同一规律之下……这是中国哲学所包含的一个方面。”从自然的变化,可以推测人生的变化;从人生的变化,亦可以推测自然的变化。因此,在中国诗歌中,描写人生变化的诗歌,常常伴随着自然变化的描写;而通过自然变化的描写,更加深了对于人生变化的必然性的感悟。 自然的变化常常被与生命的变化联系在一起。比如古诗《回车驾言迈》:“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诗人看到了自然的变化,便联想到了生命的同样过程。在这里,自然的变化是诱发诗人察知生命的变化的契机;同时,生命的变化也因与自然的变化同步而更显出其不可逆转性,相似的表现还可以看到很多,比如古诗《驱车上东门》:“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东城高且长》:“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李白的《古风》其二十三:“秋露白如玉,团圆下庭绿。我行忽见之,寒早悲岁促。”在这些诗歌中,诗人认为生命的变化与自然的变化是同步的,它们都同样处于“变化”的规律的控制之下。 不仅生命的变化与自然的变化具有同一性,而且一般人事的变化与自然的变化亦具有类似的同一性。比如古诗《明月皎夜光》先描写了自然的变化:“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然后又描写了人事的变化:“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在其他国家的诗人看来,自然的变化与人事的变化之间的这种衔接似乎有些突兀,但在中国诗人看来,其间的过渡却是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因为既然自然会有变化,则人事也会有变化,二者原来便是同一的。 不仅在变化方面人生与自然具有同一性,而且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刘若愚认为:“自然作为人生同类物的观念在最早的中国诗集一一《诗经》中已显然可见。”他并举《关雎》为例,认为“鸟的求偶之声与君子希望娶一位姑娘这两者都作为整个自然现象中的一部分而出现,尽管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相似。在以后的几节中,黄河继续为这场人生的戏剧提供了一个背景”。他又认为,在《七月》中,“自然的节奏清楚地表现为与人生的节奏相平行”。

汉中市高二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

汉中市高二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4题;共12分) 1. (6分) (2019高一上·宁波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弯飞鱼跃,道无不在”,渺渺浩宇,呈现出纷繁丰富的生命面貌和存在形式,这是宇宙最深邃的秘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宇宙生成了互相依存的万类生命、这琳琅满目的生命形态,又构成了宇宙自身的生命。(乙)生命的宇宙,也是一切生命之母,宇宙就是为生成生命而出现的吗?如果没有生命,有什么能感知宇宙的存在呢?(丙)东方的先哲把对一切生命的关怀,保护和尊重称为“至善”,西方的哲人则把这叫做“绝对伦理”。在大千世界如许的生命存在中,我们只是有幸成为其中有智慧的一种,这智慧也是宇宙这个“大自然”赐予我们的。这赐予就是要让我们能够感悟万类生命都是同等神圣的,让我们懂得“至善”,尊崇“绝对伦理”,心中时刻蕴存着对生命的敬畏。 (1)文段中的加下划线字,运用不正确的的一一项是() A . 深邃 B . 琳琅满目 C . 如许 D . 只是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 甲 B . 乙 C . 丙 2. (2分) (2020高一下·临沂期中)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后来作为一种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如贾谊的《论积贮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等。 B . 书,即信函。如手书、家书等。古人的信函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成都七中高2018届2016—2017年度下期入学考试 语文试题 注: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完卷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①节奏是音乐、舞蹈和歌唱这些最原始也最普遍的三位一体的艺术所同具的一个要素。节奏不仅见于艺术作品,也见于人的生理活动。人体中呼吸、循环、运动等器官本身的自然的有规律的起伏流转就是节奏。人用他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去应付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感到和谐和愉快,否则就感到“拗”或“失调”,就不愉快。例如听京戏或鼓书,如果演奏艺术高超,象过去的杨小楼和刘宝全那样,我们便觉得每个字音和每一拍的长短高低快慢都恰到好处,有“流转如弹丸”之妙。如果某句落掉一拍,或某板偏高或偏低,我们全身筋肉就仿佛突然受到一种不愉快的震撼,这就叫做节奏感。为着跟上节奏,我们常用手脚去“打扳”,其实全身筋肉都在“打板”。这里还有心理上的“预期”作用。节奏总有一种习惯的模式。听到上一板,我们就“预期”下一板的长短高低快慢如何,如果下一板果然符合预期,美感便加强,否则美感就遭到破坏。在这种美或不美的节奏感里你能说它是纯粹主观的或纯粹客观的吗?或则说它纯粹是心理的或纯粹是生理的吗? ②节奏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它是内心生活(思想和情趣)的传达媒介。艺术家把应表现的思想和情趣表现在音调和节奏里,听众就从这音调节奏中体验或感染到那种思想和情趣,从而起同情共鸣。举具体事例来说,试比较分析一下这两段诗: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李白《蜀道难》呢呢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猛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韩愈《听颖师弹琴》 ③李诗突兀沉雄,使人得到崇高风格中的惊惧感觉,节奏比较慢,起伏不平。韩诗变化多姿,妙肖琴音由缠绵细腻,突然转到高昂开阔,反复荡漾,接着的两句就上升的艰险和下降的突兀作了强烈的对比。音调节奏恰恰传出琴音本身的变化。正确的朗诵须使音调节奏暗示出意象和情趣的变化发展。这就必然要引起呼吸、循环、发音等器官乃至全身筋肉的活动。你能离开这些复杂的生理活动而谈欣赏音调节奏的美感吗?你能离开这种具体的美感而抽象地谈美的本质吗? ④节奏主要见于声音,但也不限于声音,形体长短大小粗细相错综,颜色深浅浓谈和不同调质相错综,也都可以见出规律和节奏。建筑也有它所特有的节奏,所以过去美学家们把建筑比作“冻结的或凝固的音乐”。一部文艺作品在布局上要有“起承转合”的节奏。我读姚雪垠同志的《李自成》,特别欣赏他在戎马仓皇的紧张局面之中穿插些明末宫廷生活之类安逸闲散的配搭,既见出反衬,也见出起伏的节奏,否则便会平板单调。我们有些音乐和文学方面的作品往往一味高昂紧张,就有缺乏节奏感的毛病。“张而不弛,吾不为也!”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1.下列关于“节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音乐、舞蹈和歌唱这些最原始最普遍的三位一体的艺术不能缺少的一个要素是节奏。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 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知识积累(20分) 1.从六书的角度看,《诗经·采薇》中“采薇采薇,薇亦作止”中的“采”字属于以下汉字构型法的哪一种?(3分)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2.中国古代的书籍叫“简册”,其中“简”是用于书写的狭长竹木片,若干“简”编连起来就成为“简册”。简册是怎样书写的?(3分) A.用毛笔写 B.用刀刻字 C.先用毛笔写再用刀刻 D.用火烤字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其中“逝者”指的是什么?(3分) A.失去的人 B.消逝的时光 C.流淌的水 D.消逝的友情 4.下列哪一项比喻不尽恰当?(3分) A.日记:心的轨迹,撷取生活七色阳光的水滴。 B.词典:知识的海,学问的帆,书山上跋涉的樵夫。 C.笑容:你是美的姐妹,你是艺术家的娇儿,你是碧空中那一抹烂漫的云彩。 D.浪花:一朵浪花,一个跳荡的音符;一排浪花,一组激昂的旋律;一江浪花,一个欢乐的生命。 5.名篇名句默写(8分) ⑴在《论语》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贾谊在《过秦论》一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⑶《琵琶行》中,在琵琶女精彩绝伦的弹奏后,写听者深感震撼,周遭静寂无言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而白居易听罢琵琶女的诉说,想自己被贬境况,发出“______________”的感叹,表达感同身受、羁旅寥落之感。 ⑷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一句直接点明阿房宫占地广阔,而“______________”则指出阿房宫是依着山势走向修建的。 二、课外阅读(50分) (一)古代诗文阅读(2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12分) 书善最堂卷后 (明)刘基 ⑴武林陈舜中以“善最”名其堂,介其友富君子明求予言。夫立言以明道,而求言于人者,将以正己之所学,言可以苟乎哉? ⑵所谓“善最”者,盖本于东汉东平王①。王之言,天下之格言也,人以是而服膺焉。圣贤之为道,不外是矣。然“善”之云,不过概而言之,求诸实践,必有其方,不可徒云云而已也。 ⑶今夫世俗之人,类以“善”自名也,观其行而不掩道之不明□久□。夫善未易择也,恭与谄相邻,讦与直相似,小谅贼信,小慧贼智,小刚贼勇,小不忍贼仁,故有非礼之礼,非义之义,疑似之间,禽跖分焉,可不慎哉?是故择焉而不得其中,道焉而不知其穷,古之人有为之者,杨墨是也。知焉而不能蹈,好焉而不能用,取其名不必其实,古之人有为之者,郭公是也。若人之心,未尝不自谓已能善也,而卒于不善。为善之名,岂易当哉? ⑷且题匾之设起于何人乎?盘之铭,几杖之书,朝夕警省,淬厉以成其德,非炫外以为观也。今之揭于轩,标于楣,大书以示于人者,其果有志于自警乎?抑将从事于咏歌以为娱也?故屈子曰:“善不由外来,名不可以虚作”也。 [注]①“所谓”句:东汉明帝问东平王,在家什么事最快乐,东平王说:“为善最乐。” 6.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3分) A.者也 B.乎矣 C.矣也 D.也矣 7.对第⑴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求文章和写文章两方面指出“言”不可随意。 B.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匡正自己的学问。 C.陈舜中随意向作者求取文章是不合适的。 D.作者认为他写文章可以帮助陈舜中明白道理。 8.对第⑵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圣贤类比陈舜中,指明他应该如何行善。 B.将陈舜中和圣贤对比,指出他应如何为道。 C.指出圣贤关于“为善”的见解是笼统的。 D.强调“为善”落实到实践中必有其方法规律。 9.对⑶⑷段理解分析最不恰当的是(3分) A.世俗之人“卒于不善”的原因是有些人对善与非善分辨不清,有些人知道什么是善却不去实行。 B.作者举杨墨、郭公的事例,是为了给陈舜中树立行善的榜样,表明自己“立言以明道”的写作目的。 C.以古人铭文自警成德与时人题匾炫耀形成对比,批判世俗之人人标榜自己、名实不一的流弊。 D.引用屈子的“善不由外来,名不可以虚作”名句,有力地强调了“善”必须名实一致的道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0—12题。(12分) 送别

高二语文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无答案)

广东省东莞市南开实验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 (无答案) 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

河北省邢台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卷

邢台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入学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往今来流传下来的传统说唱作品浩如烟海,其中大部分来源于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民间说唱。源于宫廷或庙堂的说唱作品语言相对规范,且大部分可以找到文字记载,而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说唱作品,基本使用口头语言。根据民间说唱加工改编的古典章回小说《三国演义》等作品,增强了文学性却失去了许多民间说唱原有的通俗性和趣味性。然而,对于梳理中华民族文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最有价值的恰恰是民间说唱文学。 传统民间说唱是旧时代艺人世世代代赖以生存、养家糊口的技艺,除少数大城市的综艺性演出场所有专唱短篇、短段的艺人坐场卖艺外,绝大多数说唱艺人需行走江湖,靠说唱长篇或中篇书曲卖艺赚钱。千百年来,民间说唱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全靠师父口传心授,没有固定文本。因此,不管是家传还是师传都有各自的风格和绝技,南宗北派的民间艺人各有各的表现方式,他们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的受众群体,随时调整表现内容与表演方式,保持着能把死书说活和常演常新的鲜活状态。 新中国成立初期,文艺界发起了一场对旧时代民间艺人的改造活动,旨在帮助民间艺人提高思想水平和艺术境界,以人民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为工农兵服务,同时也将散落于全国各地的几百种民间说唱统一称之为“曲艺艺术”,从民间玩意儿发展成了民族艺术。 走上舞台的曲艺艺术改变了传统民间说唱行走于市井勾栏、茶楼书馆流动卖艺的方式,也改变了民间艺人的说唱表演。虽然以团队形式出现的正规化曲艺演出还是以“说”“唱”“或说或唱”为基本样式,但是传统民间说唱那种直接面对观众交流互动的观演形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的民间说唱艺人带着观众参与创造,亲密无间、同喜同悲。而“高台教化”式的曲艺演出变成了“我演你看”,观众的参与程度降低了。过去的民间艺人大部分以表现中长篇故事卖艺赚钱,观众可以持续欣赏,现代绝大部分曲艺演出则以短篇、片段为主,变成了综艺性表演,形式大于内容。 当然,源于民间、服务民众的传统说唱和登上台按照固定文本演出的当代曲艺是不同时代的产物,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