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案2 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案2 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案2 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案2 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2 新人教版

一、内容分析

从地球上存在海陆变迁的事实入手,上升到全球尺度,进一步探讨海陆轮廓的形成以及大地是如何运动的。内在逻辑严密,涉及内容广且理论性强,但其中蕴涵着丰富的非智力教育因素,特别是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具有很高的价值。

二、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内容要求简单,学生只要了解基本内容事实和观点即可;课本材料丰富,图文并茂,但因其理论性强,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如果照本宣科,他们会感到索然无味,失去兴趣,收不到好的学习效果。因此,设计出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组织形式,对顺利实现教学目标至关重要。以此理念为出发点,在教学设计时,我认为要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

依据课程目标,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教学内容安排注意逻辑顺序,体现科学的方法,侧重对学生进行科学观念教育和科学精神培养。

初一学生还要借助形象思维来发展理性思维,好奇、好胜心切,于是,我(教师)变成了国家地质馆的讲解员,正在接待学生参观,并让他们竞猜问题,答对有奖。这样设计,拉近了学生与学习内容的距离,从而增强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认识到海陆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在层层探究、步步求证的学习过程中,初步掌握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培养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四、教学重点

在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过程中,培养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科学探究精神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五、教学难点

理解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六、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2课时)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海陆变迁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读“世界板块分布”图,在地图上指出七大板块,并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重点)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上两大山系的成因,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 关系。(重点和难点) 【教学模式】学案导学 【教学方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法 【教具准备】地图册、多媒体

知识构建与梳理 '1.七大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南极 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板块运动(2.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大地[环太平洋沿岸地震带 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3.各板块处在不断运动中 张裂 挤压 高山、岛链 '海沟 通过知识建构 对本节课知识 进行梳理,让 学生形成系统 的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学习 地理的能力。 【当堂达 标】 1、世界的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 A.板块的内部 B.大河的沿岸地带 C.大陆的边缘 D.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 2、七大板块中, 几乎全部位于海洋的是( A.南极洲板块 B. 印度洋板块 C. 太平洋板块 D. 非洲板块 3、下列地区中, 地壳较稳定,不易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的是( A.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 B.板块内部 C.日本 D.中国 4、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多地震的亚洲国家有( A.日本 B.俄罗斯 C.美国 D.加拿大 5、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A.地球的岩石图由五大板块拼合而成C.板块内部稳定,不可能再分成小块 B.板块交界地带是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带D.板块都处于静止状态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学习和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了解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说明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教材的组图和资料补充,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 究思路和方法。 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课堂活动,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得到一次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障碍与生成关注 学生对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的理解不深,感性认识不多,教者应通过引导或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三、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 (一)、创设场景引出问题 用南通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 (从当地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到好奇,也为今后学习平原的形成和乡土地理埋下伏笔。学生通过思考产生疑问,进而引出“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话题。这就形成了教学的问题场。) (二)、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1、“沧海桑田”原为什么意思? 原意为海陆的变更,后人用此成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2、学生活动1:看教材图2.10——图2.12 分别反映了哪些地理现象? 从阅读材料和图2.18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应在教学中给予充重视。 (图表及文字材料是教学资源,也是教学媒体。利用好这些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这是教学情景场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合作学习加深理解 地球上的海陆轮廓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活动2:参考教材和课外知识分小组讨论,找出(1)科学依据(2)科学理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了解海陆变迁的发现过程,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认识科学成果的形成是科学家们不断进行科学探究的结果,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学习本节知识,要求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培养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充满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探究性和悬念性很强的问题,开启学生求知欲望;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地理技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三、设计思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海陆变迁的原因。 板块相对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3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地中海曾经有座美丽的小岛,它有一个神秘而古怪的名字“幽灵岛”,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么美丽的小岛却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呢? 幽灵岛究竟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难道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今天我们就揭开幽灵岛的 对幽灵岛的名称的由来发表见解。 通过悬念的设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神秘面纱。 在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有些地方陆地会变成海洋,

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

第四节海陆变迁(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了解能说明海陆变迁的几个事例; ②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③了解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带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 ①通过对课文示意图及多媒体课件视频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 地理推理能力; ②培养学生运用板块学说理论解释地球表面山脉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德育目标: ①通过对魏格纳片段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②树立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科学观点。 [教学重点] 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②世界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①板块运动方式形成相应的地表形态; ②海洋的形成及海底消亡的过程。 [教学方法] ①多媒体演示②分析、推理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按学生对课程的理解能力和教学需求可列2种教学方案 ①2课时:第2课时开篇至板块构造学说,第2课对上课时的回顾及剩余部分 ②1课时 ☆最佳方案为2课时方案 [教学过程] 第四节海陆变迁

——“沧海桑田”的故事 [导入新课] 用课文标题“海陆变迁”及“沧海桑田”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注意力被吸引到地壳运动造成的海陆变化及地形变化的知识中。 [讲授新课] 一、沧海桑田 (一)海陆变迁 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及其地层中埋藏的海洋生物化石,设疑:为什么在世界上最雄伟的山上出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 根据课文或学生的理解来解释喜马拉雅山一带曾经是一片汪洋。 地壳的这种变化速度相当缓慢,甚至不会为人所知,如:主峰——珠穆朗玛峰以每年约1厘米的速度正在升高。 教材P33活动题: 以地形变化缓慢的4个事例(青藏高原、台湾海峡、东非裂谷、地中海4地的海陆变迁)来说明很多地方都由陆地变成了海洋或海洋变成了陆地,让学生了解海陆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变的。 (二)导致地表形态变化剧烈的地质活动 地壳除了速度缓慢的地形变化外,还有地震和火山2种能在短时间内急剧地改表地表形态的地质活动。 粗略解释地震和火山的概念。 针对教材不完整的说法进行口头纠误:火山和火山活动是2个不同的概念,书中提到火山是火山堆积物形成的,这里指的火山是一座山的概念;而火山活动不一定会形成火山,有些时候岩浆会顺着地势下泄流入河、海,不一定形成山,有的时候火山活动仅导致从地底喷出粉尘和毒气,也不会形成火山。 在本章节还有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探讨火山的形成及其分布。 二、大陆漂移假说 ①先对假说和学说的差异进行解释:假说即未经验证的理论,经验证后可称为学说; ②再播放关于“大陆漂移假说”的视频。 设立3个疑问: ①大陆漂移假说的创始人是谁?——魏格纳; 插述魏格纳为科学执着的探究精神(1910年开始假说的研究,1912年提出大陆漂 移假说,这项研究一直持续到1930年,直到因去格陵兰岛考察于生日被冻死)。 ②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学生回答,课件展示); ③根据课件展示的大西洋两岸南美洲、非洲的轮廓、动物、地层的相似性。 可由学生看课件图片表达,然后教师进行总结。 P34活动题:大西洋两岸轮廓相似性及拼合实验(只作参考,不做实验) 三、板块构造学说(勒比雄[法]1968提出) 课件演示板块构造学说。 大陆漂移假说的理论在某些方面还不够完美,经过后人的不断完美,终于形成了新的较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海陆的变迁》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让学生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3)、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

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 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 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四、教法选用、学法指导 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直观演示法等。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自主读图探究和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出示图瓦卢举国迁移的新闻资料。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导 入新课。

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第四节 《海陆变迁》教案——第2课时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海陆变迁》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弄清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化之中,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掌握世界上火山与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带。 教学难点 理解海洋的生成和发展过程。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媒体呈现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 课前准备 课件、课前学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你们想了解火山和地震吗? 生:想。 师:那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学习《海陆变迁》

(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二、新课学习 3、板块构造学说 学生看书思考: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 引导学生认识板块运动的方向 表示板块张列,表示板块碰撞。 学生观察,全球可分为几大板块?除哪个板块全部是海洋外,其他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引导学生熟悉六大板块的位置。 结合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东非大裂谷的形成让学生理解板块张列形成海洋,板块碰撞往往形成高山 结合模具,讲解海洋的生成和发展过程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在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运动频繁。那么会容易产生什么现象呢? 4、火山和地震 学生观察图2-56,思考: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两大地带?中国多火山和地震吗? 对比”六大板块示意图“和”火山地震分布图“,思考:二图之间有什么联系? (课堂小结)理解基本理论:地地球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记住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地区并能运用理论解释为什么有些地方多火山地震,而有的地方却平安无事。 三、结论总结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 1、板块构造学说 2、火山和地震 四、课堂练习 1、世界上的火山主要分布在() A亚欧大陆内部B太平洋的岛屿上C板块交界处D北美大陆。 2、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是()

湘教初中地理七上《海陆变迁》教案_1

海陆变迁 课题海陆变迁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1、了解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并能用实例进行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要点,并能体会其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 重点板块及其火山地震的分布难点“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教法及教具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 一、板书课题 海陆的变迁(1)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地表形态变化 1、自主学习:读教材后解释“活动”中的现象,从这些现象中你得 到什么启示? 2、小组交流: 教师精讲点拨地表形态的变化是由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 果。 学习任务(二) 1、自主学习:读图246结合教材33页完成下列任务: (1)“大陆漂移假说”是由德国科学家提出的。“假 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的陆地,被叫做 “”的大洋所包围,后来大陆开始破裂形成现在的样子。 (2)你有什么好的证据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吗? 2、小组交流: 教师精讲点拨教师指导学生找出: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 西海岸的凹进部分相吻合。 教师扩充知识:(1)以上两海岸的古生物具有相似性 (2)以上两海岸的古地层几乎一样 学习任务(三) 1、自主学习:板块构造学说 读图248253,结合教材完成以下任务: (1)六大板块分别 是:、、、、、。 (2)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 地壳比较。 教学内容个案调整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3)“→ ←”表示板块作运动,“← →”表示板块作 运动。 (4)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海洋最初是由于大陆板块发 生的运动形成的。 2、小组交流: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教师精讲点拨教师投影演示板块运动演示动画,以加深印象。 探究结论 学习任务(四)火山与地震 1、自主学习:读图254256,完成36页活动1、2题。 2、小组交流: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教师精讲点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和地 震。 探究结论 三、课堂小结 四、当堂训练 做地理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用案人完 成)一、地表形态变化 二、大陆漂移假说:泛大陆泛大洋 三、板块构造学说: 1、六大板块 内部 2、运动 交界地带 四、火山与地震 1、分布 2、成因 教学札记

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课标要求】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 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目标】 1. 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 地球上海洋变陆地、陆地变海洋的实例。 2. 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能够运用大陆漂移说解 释地理现象。 3.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能在地图上识别六大板 块和板块的交界地带。 4. 能够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教学重点】 1.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 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探究法、读图分析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成语故事—沧海桑田》 教师设问:你相信“沧海桑田”的故事吗?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地球自形成以来,海陆变迁就一直在不断的发生,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任务1 通过海陆变迁的实例分析,归纳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 教师给出海陆变迁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 实例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这里曾经是海洋。) 实例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是什么原因?(这里曾经是陆地。)以上两个实例都说明了地球表面存在海陆变迁,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读图观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海陆变迁? 实验一:请同学们设计方案,如何使插小旗的陆地变成海洋呢?(可用材料:水) 结论:通过模拟实验,可总结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实例3:欧洲的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约1/4的陆地低于海平面。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会不断扩大?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说课稿

《海陆的变迁》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你们好!我是考生,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说课题目是《海陆的变迁》,在说课的过程中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和指导。 一、说教材 本课本节教材包括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四部分内容。教材首先运用实例揭示地形的沧桑变化,指出地球表面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接着利用大陆漂移的过程、六大板块示意图及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形象生动地演绎地球的变化。学好这一节课对学生学好整个初中地理具有重大的作用。 二、说学情 我们的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富有个性。虽然初一的学生刚接触地理,地理的基本素养还比较薄弱。但是由于他们渴望学到更多更有趣的地理知识,学习激情也比较高,所以在教学中为学生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材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教材的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理论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发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究精神。 四、说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我把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 《海陆的变迁》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生从静态角度认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使学生又从动态方面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格局也是不断变化的,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初步形成世界海陆不断变化的科学观念。因此,本课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导入新课:让学生讲述“沧海桑田”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授新课:围绕“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主题,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通过图片的展示、问题的设疑,为学生设置了不同的问题情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通过设疑让学生思考等形式,逐步使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本节课最大的优点: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思考等方式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积极性,引导学生初步养成运用基本原理综合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 2、教学思路清晰,知识点联系紧密,充分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从地图中自己学习知识,发现问题。抓住海陆变迁的突出特点,用解疑的方式,把自然地理融入到特有现象中,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例举海陆变迁的实例,缩短了抽象的内容与学生生活体验之间的距离,降低了相应知识的难度。 4、相关图片的展示,使本课的难点得到较好的突破。 本节课的不足: 1、问题提出之后,给学生交流讨论时间较少,教师包办代替的太多。 2、师生互动较少,学生回答问题的参与面不广。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四节海陆变迁 (一)知识目标 1、认识地表形态变化是漫长的,而且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可以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并能 用实例加以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3、通过阅读示意图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 4、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 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 维方法; 2、关注人类如何防震防灾,提高防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海陆变迁等实例,认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自然界的 发展是永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和利用的手段也是永无止境; 2、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学习魏格纳善于观察、勇于实践的精神,体会人类对 自然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变化的。 (四)重点 1、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2、世界火山、地震带的主要分布规律。 (五)难点 1、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 3、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六)教法与学法指导 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地表形态变化、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形象、直观地展示于学生眼前,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同时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实践的优秀品质。 (七)教学过程 一、地表形态变化 [引入]:介绍典故“沧海桑田”

出自我国古书《神仙传·麻姑》。从前有仙人,一个叫王远,一个叫麻姑。一次,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席间,麻姑对王远说:“自从得了道接受天命以来,我已经亲眼见到东海三次变成桑田,又看到海水比前一时期浅了一半,难道它又要变成陆地了吗?”王远叹息道:“是啊,圣人们都说大海的水在下降,不久那里又将扬起尘土了。” 可见,”沧海桑田“的意思就是说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又可以变成陆地,后人以此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转承]:那么事实上我们的地球真的像典故当中说的那样陆地可以变海洋、海洋又可以变陆地吗?(学生发表看法) [讲解]:是的,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只是这些变化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目前地球的年龄是46亿年,而人类的历史仅仅1万年,所以在短暂的人类历史里我们是不易察觉到以上变化的。但是,科学家还是能够找到相关的证据(ppt展示图片):(1)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区发现大量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证明什么?(学生齐声回答)这里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只是后来由于地壳隆起抬升成为高山(海洋→陆地); (2)台湾海峡海底发现古河道、森林遗址,证明这里曾经是陆地(陆地→海洋)。 [转承]:以上这些海陆变迁都是漫长的,不易被我们发现,但是某些方式还是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播放地震与火山的短片)。 二、大陆漂移假说 [引入]:到底是什么力量使地球表面有如此大的变化呢?到目前有很多学说多这个问题进行了解释,其中有两个是最广被世人接受的,第一个就是大陆漂移假说。 话说在1910年的一天,有一个德国科学家叫魏格纳,他正望着世界地图出神,突然发现南美洲东岸凸出的部分与大西洋彼岸的非洲大陆西岸凹入部分遥相关,就像我们拼拼图一样,刚好可以拼上,他就不由得猜测,大西洋两岸大陆会不会本来就是一个整体?是由于后来破裂漂移才分开呢?经过反复观察后,他还发现北美大陆、格陵兰岛和欧洲大陆轮廓正好也可嵌合在一起。魏格纳坚信这不是巧合,于是他四出寻找证据,开展大量的实地考察,终于在1912年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但是当时很多人都说他是疯子,特别是受到宗教的批判,但是魏格纳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继续寻找证据。1930年,魏格纳在格陵兰岛考察时不幸失踪,直到第二年人们才找到他的尸体,当时已经冻得像石头一样,与冰河结成一块了。(学生必然听得出神) [设疑]:那么到底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讲的是什么内容? [讲解]:魏格纳认为在大约2亿年前,地球表面只有一块大陆,称之为“泛大陆”(提醒学生划书),这块“泛大陆”被“泛大洋”所包围;大约在1亿年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破裂后就像冰块一样在水面漂浮,越漂越远;直到距今约两三百万年前,这些漂移的大陆板块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个案设计个性化修改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着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重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推理为主要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 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你知道"沧 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吗?(让一两个学生讲讲)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 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 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如果学生讲到,不必重复)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 是指海陆的变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沧海桑田 [讲授新课] 1.设置悬念电脑展示图2-10 P33"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 物化石"、图2.11 "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 海大坝"。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地理现象,进而思考下面有趣的问题。

(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 (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 大? 2.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观察图片,结合思考问题的提示展开讨论。 3.点拨过渡学生代表发言,教师评价后点拨归纳。 老师明确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案(新 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举实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和证据。 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发现并归纳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培养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和证据。 【教学难点】 1.了解海陆变迁的地理事实并能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理解大陆漂移说的证据支持。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实验器材:大号玻璃器皿2个,2桶沙子,2桶水,2块砖块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故事吗? (学生欣赏)视频《沧海桑田》。故事中麻姑自称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桑田,桑田又变成沧海。成语沧海桑田用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那么为什么海洋会变成陆地?陆地又怎么会变成海洋?接下来我们进入实验时间,探寻海陆变迁的奥秘。 实验探因: 分组:一组:陆地变海洋二组:海洋变陆地 实验器材:1.沙子、砖块1.一桶水3.大号玻璃容器

要求:5分钟时间完成模拟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一 (1)向玻璃容器中填入高低起伏的沙子(模拟海中的陆地)。 (2)在沙子上放一块砖(模拟地壳)。 (3)向玻璃容器中注水刚好没过1/2砖块。 (4)将砖块往下按直到没入水中(模拟地壳下陷)或将高出部分沙子挖走(模拟人类挖陆成海)或继续往玻璃容器内注水直到没过砖块。 一组展示:陆地变成海洋的原因有地壳下陷、人类挖陆成海和海平面的上升。 实验二 (1)向玻璃容器中填入高低起伏的沙子(模拟海中的陆地)。 (2)在沙子上放一块砖(模拟地壳)。 (3)向玻璃容器中注水没过砖块。 (4)将底下沙子堆叠让砖块抬升(模拟地壳抬升)或继续往玻璃容器内添加沙子(模拟人类填海造陆)或将水舀出来(模拟海平面下降) 二组展示:海洋变陆地的原因有地壳抬升、人类填海造陆和海平面的下降。 (教师总结)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我们明白了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地壳变动、海平面的升降和人类活动等。在地球上这样的实例有很多,你能分析出原因吗? 奇事寻因: 1.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怎么回事? 2.我国东海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了古河流的遗迹,为什么? 3.荷兰的围海大坝,有什么意义? 学生举手回答:1.喜马拉雅山原本是一片海洋后来由于地壳的抬升使海洋变为陆地 2.我国东海海域原本是有人类生活的陆地后来海平面上升,使陆地变为海洋 3.荷兰地势很低,国土面积小,荷兰人们填海造陆时海洋变为陆地。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1 一、设计理念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比如读图探究、角色扮演、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图忆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让学生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4)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

湘教版七上第四节《海陆变迁》word学案

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知道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重点难点】 1. 认识并理解大陆漂移及板块构造学说。 2. 利用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能解释现象。 【学习过程】 合作探究: 活动二:读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回答: 1.世界上的两大火山、地震地带:一是, 二是。

2.为什么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地震?请用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解释。 拓展提升 位于冰岛南部的艾雅法拉火山于2010年3月至4月接连两次爆发,岩浆融化冰盖引发 的洪水以及火山喷发释放出的大量气体、火山灰对航空运输、气候和人体健康均受到长期影 响。 思考后回答: 1.火山喷发释放的火山灰,将直接影响的行业是() A. 海洋运输 B.航空运输 C.管道运输 D.铁路运输 2.请你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冰岛火山喷发的原因:。 【巩固练习】 1.下列各项,可以作为大陆漂移假说证据的是( ) ①世界一些地方的大陆轮廓的凹凸十分吻合②非洲和南美洲生活着不会飞的同种海牛 和鸵鸟③喜马拉雅山原是一片汪洋大海④地球上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A.③④ B.①③ C. ②④ D. ①② 2.下列有关板块运动学说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的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由七大板块构成的。 B.一般来说,各大板块之间地壳比较稳定,难以形成火山、地震 C.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从古至今都是比较稳定的 D.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碰撞时,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 3.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填出六大板块的名称。 (2)阿拉伯半岛位于洲,在大 陆,属于板块 (3)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 腊岛附近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该海 域位于和板块之间。 【中考链接】

1.3 海陆变迁 教案(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第三节海陆变迁教案 【教学目标】 1、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理论依据: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 3、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 1、小黑板,正反面分别绘好“南美洲、非洲轮廓图”和“六大板块示意草图”(不画板块界线)。 2、用较厚的纸剪好的七大洲轮廓图片两套。 3、可活动的平木板和一些干净的细沙和泥糊两套。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展示没有画出板块边界的“六大板块示意草图”,让学生指认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称,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目的:为下面讲授新课奠定基础)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提问: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海洋、陆地,从古至今都是这个样子吗?都是处于这个位置吗?会不会曾发生过变迁? 学生讨论。一种说法是不会发生变迁;一种说法是会不断变迁。 教师讲授:同学们的讨论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早在20世纪上半叶时,地理学科科学史上已争议很久了,那么接下来,我们用一些实例来证明,看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看图2.10“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用科学研究实例证明海陆变迁是不变的事实,学生边看边讨论,再由老师讲解“沧海桑田”的意思,使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迁的。 板书:一、沧海桑田

提问:海洋、陆地是如何变迁的?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展示小黑板上“南美洲、非洲轮廓图”,要求同学们观察它们的轮廓,并参照课本2.14图“难道是巧合吗?”、图2.16“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图2.17“海洋、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等图,看看两大洲的凸凹部分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南美洲及非洲的轮廓的凸凹处可以吻合在一,“就好像一块陆地被撕破了,分别漂离了原来的位置而来到现在位置上”。 教师归纳、总结:这种现象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首先看到的、发现的,他发现,如果把这两块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它们就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而且就好像一张撕开了的报纸,拼合后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对应了。于是,他提出了伟大的假说──大陆漂移假说,并穷其一生,证明这一观点。 学生活动:①把学生分组,每组一套辅助教具──二:七大洲的轮廓图片。 ②比赛:哪一组能最快地把相吻合的大陆找到,并拼合好。 ③提示学生可参照课文图2.15──大陆的漂移,2亿年前的大陆→6500万年前的大陆→现在的大陆。 活动目的:一方面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识记七大洲、四大洋。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发现的喜悦和成功来之不易。在活动中,启发学生探究发现的兴趣,进而得出结论:魏格纳的假说是有科学依据的,是可信的。 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作用,使大陆漂移呢? 板书:三、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学说” 这一部分内容是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概念抽象,为符合七年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能力,采用互动的教学方式加深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活动: ①把学生分两组,每组拿一套辅助课件──三:“可活动的平木板和干净的细沙和泥糊”。 ②第一组:把木板上均匀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向两边拉木板,使木板断裂开来。观察泥糊及细沙的运动。观看图1、图3。

七年级地理教案海陆的变迁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二)能力目标 ①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②通过“海陆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③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三、教学方法及教具准备 (一)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法 (二)教具准备 报纸、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先请一名叫李沧桑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 师:李沧桑同学,你来给大家说一下,你的名字的意思和来历。 李沧桑:沧桑就是沧海桑田,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说得好。“沧海桑田”用我们的地理术语说就是指海陆的变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本P33图2.10“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思考: (1)在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 (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海陆的变迁 1、海陆变迁 请同学回答,老师归纳: (1)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 (2)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了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这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海洋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以变成海洋。那么,海陆为什么会变迁呢? (板书)2、海陆变迁的原因 老师拿一本书演示地壳的变动,挤压,书的中部隆起。 师:喜马拉雅山就是这样由海洋变成陆地的。地质工作者认为:台湾海峡经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第四节 海陆变迁学案(无答案) 湘教版

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 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能力目标 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 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 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过程 环节活动实施能力培养情感培养反思 引入通过星海湾新旧图 片的对比,探究星 海湾的变化培养观察能力激发爱家乡的情 感 由近及远 一、海陆在变迁通过实例研究海陆 在变迁培养观察、感知、 分析的能力 激发学习地理的 兴趣 有感性到理性 演示海陆变迁的动态效果,探究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地壳变动 海平面升降 人类活动培养归纳和表达 能力 认识到‘物质是运 动的’这一客观规 律 由现象到本质 二、海陆怎样变迁——大陆漂移假说通过拼合游戏,研究 怎样寻找大陆相连 的证据 培养学生科学的 思维方法和科研 手段 激发对科学研究 的热情 由形象思维到逻 辑思维 由浅入深 通过对各种证据的 筛选和“大陆漂移假 说”的演示,使学生 掌握并会运用这一 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提高学生筛选信 息的能力及掌握 科学的论证方法 培养实事求是的 科学态度 知识迁移、指导实 践 阅读魏格纳的故事培养学生大胆质 疑,敢于创新,勇 于实践的精神 学生质疑提出不解的疑问发现和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板书第四节海陆变迁 海陆在变迁:地表形态变化 海陆怎样变迁——大陆漂移假说 课堂练习略 课后小结略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 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示意图和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像能力。 2、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情感目标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教学重点1、大板块示意图 2、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 3、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 教学难点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媒体呈现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两部分内容。板块构造学说。教材以丰富的地理图像和文字,围绕以下内容展开:板块构造运动的基本观点;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接地带地壳比较活跃。用板块构造学说演示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火山与地震。主要介绍火山及地震活动最剧烈的地带。 教材中,六大板块示意图、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等,均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教材中运用五幅模式图。演示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太平洋海沟、日本群岛的形成,从而生动、直观地演绎出海洋形成和发展、演化的各个不同阶段。最后,教材通过两则阅读材料,让学生对火山、地震的危害有所了解。同时,以读图和回答问题的形式,引出对于板块构造运动与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在上节课里我们学习了魏格纳的大陆漂 移假说,有谁能来说一说大陆漂移假说的 主要内容呢?屏幕上显示“大陆漂移过程 图”。学生看图回答。由上节课的知识 引入,起到承上 启下的作用 总结学生的答案过渡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 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 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大约两亿年前, 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 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距今大约两三万 年以前,这些漂移的大陆漂到今天的位 置,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 貌。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在“大陆漂 移假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板块构造学 说。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板块构造学说。 思考、听课引起学生学习欲 望 引入新课 板块构造学说屏幕显示P35图2—48“六大板块示意图” 及以下题目。 1、地球表层可分为大板块,除 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外,其他板块既包括 大陆,也包括海洋。 2、图中“←→”表示;“→←”阅读课文第一自然 段和图2-48后, (1)认知六大板块 的名称和位置。(2) 做题,要求个别回 答后,屏幕显示正 用色彩鲜艳的图 像,并且通过学 生的亲自动手, 加深学生的印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