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条途径

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条途径

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条途径
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条途径

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条途径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一直面临着高消耗、低效率的困境。语文教学都是按一定程序进行的。起始课、分析课、练习课,环环相扣,有条不紊。虽做到了教学过程的目标化,但也存在许多弊端:既忽视了教材特点,忽视了学生实际,又缺乏变化,显示不出教师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限制了语文教学的创造性,不利于开发学生的能力。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这一问题已成为教育界乃至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和焦点。

有人说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创造,当前中学语文教学最欠缺的也是创造。能够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去改进我们的教学手段,优化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

一、优化语文课堂教学,须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课比其他课更容易创设浓厚的课堂氛围。但如果为了渲染课堂气氛而追求表面的热闹,或一味放任学生,以投合学生的口味,或抛开课文,搜奇猎异、故弄玄虚,都是不可取的。良好的语文课堂气氛应该有知识的含量和文化的底蕴,让学生沉浸在知识的氛围中,想学、乐学。为了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在讲述朱自清《春》这篇文章时,一位教师是这样导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春》,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于是师生一起唱起了《春天在哪里》,那优美的歌声立即把我们带进一个春天的乐园,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到“春”上去。于是带着欣喜与向往,带着好奇与乐趣,他们一起顺利描绘了《春》中那几幅优美的画面。

于漪老师说:课堂的起始阶段应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轨道。精心设计导语,美化教学语言,穿插名言警句,启发联想,设置悬念。这些都是营造教学氛围,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

二、优化课堂教学,要重视知识发散,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入手

知识是语文教育的出发点,是语文之本,课堂则是传授这些知识的主渠道。但如果语文教学只是在课堂上就课文讲课文、学课文,长此下去,就形成了一种呆板枯燥的教学模式。学生听着无趣,教师讲着也无味,这样是不利于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叶圣陶说:“课文只是一些例子,如何充分发挥这些例子的作用,是语文教学应该认真探索的问题”。在课堂中,注重对课文知识进行发散,并对发散的知识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以加大课堂教学密度,真正让学生听有所得,学有所获。例如:讲《核舟记》中的“大苏泛赤壁”时,可以用投影仪显示苏东坡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与学生一同欣赏诗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核舟记》文章的理解。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如此,由《葫芦僧判葫芦案》,学生进一步领略到古典名著《红楼梦》;由《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学生更深刻地接触了《水浒传》;由《我的小桃树》,学生知道了贾平凹;由……总是由此及彼,天长日久,学生的语文素养逐渐提高,写作水平大有长进。

但是,知识的发散延伸并不是“海阔天空任鸟飞”,我们仍要坚持需要性原则,不能离开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一味“放飞”。精心选择和设计发散点是搞好课堂发散的关键。大到主题或论点、人物、情节、构思表达等相同点和不同点,小到一句能让人联想、给人启示、动人心弦的话,只要是精彩闪光处,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情操、文化品味和语文修养的都可作为发散点。

三、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要重视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创造,语文教学要焕发生机,提高效率,就必须千方百计地开拓学生思维的渠道和空间。

语文课也是师生个性自由驰骋的领域,教学要依据教学目标,设置一些关键性问题。教师自己则手握打开问题的钥匙,不断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让它转动起来。例如在讲授鲁迅的《故乡》一文后,提问:“20年后我所见到的闰土已经由一个真诚热情的神奇小英雄变成了一个

反应迟钝的、受封建等级制度迫害的形象。是什么原因使他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学生们能根据课文分析做出正确回答)紧接又问:“设想一下,如果是在现在,闰土会是什么样子?”(学生展开讨论)有的说:“他的生活会更好起来”,有的说:“也许……也许……”又问:“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假如20年后水生和宏儿相见,会是什么情景?”让同学们以《20年后,水生见到了宏儿》为题,发挥想象进行一个创造性的作文训练,这可以说,是一次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创造力的训练。

近几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旧的教学模式以及一些古老的教育观念,也越来越不适应教育的发展。尤其语文教学,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因此,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势在必行。现在不论是哪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内容变得新颖了,越来越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能力提高。这更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方面作出努力。

重视阅读扎实训练,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是美的载体,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画,每一句话都是一首诗,每一文章都是一首交响乐。我们对语言美、情感美、书写美的追求要永驻心间,用智慧去结交语文,用生命去体悟语文,用激情去教授语文。那么每一篇课文都会充满着迷人的魅力,每一天的语文课堂都会散发着醉人的芬芳。

用语文教人,在丰富的阅读中提高人文素养。

每当打开语文课本,我们心里涌动的是一种敬畏,一种感动,一种虔诚,心绪在字里行间流动,灵魂在淡淡的墨香中净化。它们或精雕细琢,或自然清新;或花团锦簇,或朴实无华;或凝练厚重,或简约委婉。它们都是灵感与智慧的结晶,是文人先哲对自然万物、天下苍生的深切关爱,对人生风云、历史沧桑的真切感悟,对至真至纯人性的热忱歌颂。它们提醒我们在人类生活中“崇高的心灵”才是最重要的部分,保持崇高的情操是人间美好的根源。在语文课堂里,我们要运用这些优美的文字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琅琅读书声中,把正义和真理,睿智和善良内化为灵魂血肉,铺就他们精神的底色。读超然逍遥、清洁悲悯的庄子,读推己及人仁爱孝悌的孔子,读以饥寒之身永怀天下苍生的杜甫,读“一蓑烟雨任平生”旷达豪迈的苏轼,读对中华民族充满悲怆赤诚的穆旦,读“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至孝至贤的李密,读“眼泪不为一己之痛而流,为芸芸众生而流”如佛般慈悲博爱的人生境界……学生在对一篇篇意蕴丰厚的文章的诵读中,美化言辞,醇化情愫,纯净心灵;在潜移默化中,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我们要让学生记住两句话,“在成长中阅读,在阅读中成长,一生阅读,一世成长”“以好书为伴,就是以高尚的人为友”。这里没有生硬的说教,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化人也深,入人也速;这里没有唠叨的灌输,一篇篇平实自然的文字,晓人以理,动人以情。这时,我更深刻地体会到:选择语文就意味选择了崇高,执著于那份崇高,会使你摒弃低俗丑陋而跟高尚对话。它会使你更加热爱生命,尊重生命。

用语文教人,在扎实的阅读训练中提高语文能力。

语文既具有知识性,又具有技能性。知识是重要的,它是发展技能的前提。但是,我们应当做的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培养能够运用语言的人,而不是谈论语言的人。中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目标,在于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所以让学生能运用语文服务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语文老师应加强指导阅读训练,在美的品读和赏析中,学习规范优美的汉语言,体会作者的表情达意的写作技巧,并将这些语言和技巧内化为一种语文能力,用它来得心应手地再现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传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种种感悟。

一、阅读教学中,在对经典文章的讲析后,可让学生重点揣摩作者的某种写作技巧或某些精彩的语段,并进行片段仿写训练,把文章的写作技巧逐渐内化成一种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使学生真正会运用语文。

例如:郁达夫《故都的秋》中,作者调动了听觉、视觉和触觉来感受故都的秋,把平常甚至

是破败的景物,写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细腻感人。在教授本文时先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写作散文的技巧,“散文的美未必都来自美的景物,重要的是用动情的眼光看世界,于平淡处发现动人的色彩”;再启发学生进行仿写训练。选取一个季节的景物为描写内容,通过细腻的描写、优美的文字抒发欢乐或苦闷的心情,但不能直抒胸臆,学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含蓄深婉地表达内心情感。

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运用丰富的想像、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化的写法;李煜《虞美人》中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比喻、夸张将抽象的愁形象化的写法;柳永《雨霖铃》中(上片写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写情人话别时的种种情态,下片设想别后生活的凄凉、寂寞)虚实相济,自成妙境,表情达意酣畅淋漓的写法……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悉心揣摩、借鉴学习的。可让学生写文学赏析,也可以进行仿写、改写、扩写训练。

二、阅读教学中,用教材教语文,我们不能做一个平庸的老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思维内涵,创造性地开发语文教学资源,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教学李密的《陈情表》可以启发学生对他“孝”的背后作深层解读:①李密的“孝为先”是美德,尽孝是尽忠的前提,孝小家才能忠大国。②面对龙颜的压力李密不为所动,面对高官厚禄的诱惑李密不为所动。③“孝”的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是一种谨慎的观望态度?是不事二主的性格使然?是为了更大的利益所得?李密是个聪明人,生活需要聪明。④生活时时面对选择,需要一份冷静,需要一份思考。⑤说话要有技巧——这是生活应具备的能力。

又如,教学《雷雨》时,课后有个课堂小辩论:周朴园对鲁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我们可以对这个问题再深入,“你认为鲁侍萍对周朴园有没有感情?在文中找出合理依据”。这样的训练可以激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敏感的文学揣读能力。

语文教学充满了魅力,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充满了理性的光芒。我们要做有思想、有激情、有追求的语文老师。学习没有止境,我们只有不断否定自己,不断追求,才能无愧于神圣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做个有心人,将一切机会都当做语言演练场,从听说读写中训练语言的运用能力。

语感:阅读教学的核心

所谓“语感”,也就是语言意识,即指对语言的感受、认识、把握能力。阅读教学的语感就是训练学生感知语言之神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推动阅读教学,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语感的强调,就是要注重对语言的直观感受和直接把握,亦即表现为一种对语言知识的活学活用,融会贯通,一种在阅读教学实践中锤炼出来的对语言的真切领会和深刻理解,甚至表现为一种对语言的默契和领悟。

现代的阅读教学要求破除以教师讲解、分析、说明为主的知识灌输,把阅读教学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使学生能说会道,能读书看报,能熟练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直接现实。离开语言,人们无法进行思维,而离开了思维,语言也就失去了内核。人的思维,说到底是运用言语进行的“言语思维”。因此,阅读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上。而语言文字素质的综合体现就是语感。因为语感能力是长期语言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心理能力,一种心理直觉。学生的语言功底、智力水平、思想品格、审美情趣、文学修养以及生活交际技能等诸因素都是通过语感能力表现出来的。而这些因素也正是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

语感的关键在于能够凭借直觉,灵活而敏捷地把握各种不同语言环境中语言质的规定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有了一定的言语感情经验,但生活阅历还很肤浅,需要增加大量的直接言语经验,同时他们又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善于吸收和学习各方面的语文知识,在增长能力和学习知识两方面都处于最佳时期,语感能力的提高使他们迅速积累间接的理性经验,形成真正敏锐的、准确的、深刻的理解和鉴别语言的能力。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感能

力,一方面,就能从容不迫地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领悟语言,另一方面又能充分地体现或调动特定语言环境中各种语言运用的可能性,发挥其潜在的语感势能,创造性地运用语言。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加强阅读教学的语感训练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主体

阅读教学中的语文知识并不等同于语感。前者是知识,后者是能力,中间需要一个转化的环节。一个能把一篇文章背得滚瓜烂熟的人未必能理解语言。每一部具体的作品都离不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就像世上不存在没有形貌的人一样,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章。丰富的语文知识使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越来越熟练,使语言教育变得更具体。同时语感能力的培养也防止了一种偏向,即将阅读教学课上成讲解、说明课,过分强调知识因素而忽视了言语材料的本身。语文知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来学习语言,体会语感。语言是用来表情达意的。文字的背后具有丰富的意象、情感或理念。正如音符之于乐曲,音符本身没有多大的意义,这些简单的音符经过作者的恰当组合,从而构成旋律中有机的要素。杂乱的排列绝不会构成优美的旋律。例如阅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从文中来看作者四次流泪。第一次,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第二次,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第三次,我的眼泪又来了。第四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文章虽然连写四次流泪,但文字并不重复雷同,而是同中有变,多彩多姿。四次写“流泪”,作者抒发的感情并不完全一致。第一次是作者在徐州见到父亲。看见凄惨的家境,满院的狼藉,祖母去世,父亲失业,于是一股凄凉感涌上心头,难过地流下了眼泪。第二次是望父买桔。这是感情的高潮,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儿子买来桔子,一个“穿”字,一个“爬”字,说明了父亲年岁大了,行动不便,充分表现了爱子的一片真情,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流下了感激的泪水。第三次是车站别离,父亲的背影消失了。想起父亲的老态龙钟,一种忧伤的情怀顿时喷发,留下了辛酸的泪水。第四次是作者接到父亲的来信,想到颓唐的父亲,惨淡的家境,凄凉的晚景,一种负罪感涌上心头,于是流下了愧疚的泪水。作者的“四次流泪”,感情是丰富真挚的,语言是波澜跌宕的。人间最美的最动人的莫过于诚挚的感情和纯真的心了。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的语言功底是非常深厚的,语言的内蕴是丰富多彩的,作品丰富的意蕴,皆在于字里行间,皆在于文字背后,在空白处留下巨大的审美空间。从“四次流泪”的简要分析中可以看出,对《背影》语言的感知和把握是首要的,但不同的人阅读这篇文章所表现出的语感能力也是不同的。不同的人,因其生活经历、所受的教育、知识程度、专业特长、年龄层次、所处的地位、心理性格、气质涵养的差异,在感知语言时,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表现出鲜明的个人色彩。同时,每句话所含的意义容量,也需要凭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味。阅读教学对于学生从不自觉地掌握语言提高到自觉掌握语言大为重要,良好的语感能力不是单靠学生自己能形成的,它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训练密切相关,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语感能力,关键是教师是否有意识地引导和训练学生。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基础

习惯是教育力量的基础,是教育活动的杠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习惯对形成良好的语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终生受益;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谈不到自觉地学习,也就谈不到语感能力的培养。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汇集人类文明的宝库,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阅读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在这里他们可以自在地漫游童话王国,参观未来世界,可以随时与伟人见面和英雄交谈……从而唤起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憎恨,悟到人生的真谛,插上理想的翅膀,获取奋斗的力量。阅读是语感的运用和体现,没有阅读也就谈不上语感,学生在自由、宽松的气氛中博览精读,犹如蜜蜂采蜜。他们与书中的主人同欢乐,共忧思,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同时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奥妙,认知了语言的情趣,把握了语言的精髓,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观。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大量浏览和精研各种文

体的优秀范文,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三、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可以深化学生语感能力

良好的语感能力得之于良好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就是思考能力。有思考能力的人才是真正力量无穷的人。学生阶段正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养成优良的思维品质是非常重要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思维品质存在着不少缺陷:不善于全面看问题,以偏概全;不善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浅尝辄止;不善于联系地看问题,孤立思考;不善于创造性地分析问题,生搬硬套。例如教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怎么成“岭”,“侧”看怎么成“峰”?“远近高低”又怎么各不相同?这些诗句虽然很直观,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山岭表象中,却找不到确切的支持。如何训练学生通过变通、创新、联系多方面的因素,进行深入的思考,使学生体会到:横、侧、远、近、高、低这庐山的六种形态的壮美。如果选用一个板刷,板刷上一撮撮毛从一端逐次升高地排列到另一端,让学生横看:板刷上一撮撮毛左右横列,像山岭的屏幛一样;再让学生侧看:一撮撮毛前后重叠,像山峦成群一样;再辅之以该山群峰叠翠的想象,结合比较“岭:山之肩领相并,有山路相通”和“峰,山之端也”两者的词义,如果把诗中语句改写成“横看成峰侧成岭”,就不贴切了,说明苏轼写诗用词既生动又准确。这样就促进和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感觉、认知和把握,深化了学生的语感能力。至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样的富于哲理的千古名句,更达到了言犹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从《题西林壁》诗的教学实践来看,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深化语感能力层次的必由之路,从具体课文的语言本质特征和基本要素入手,努力将自己精湛的思维品质在语感能力中加以表现和运用,这样就会逐渐感受语言在各种环境中的不同意境,并最终自如地甚至创造性地驾驭形形色色的各种语言,使语感能力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浅谈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成绩

浅谈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成绩 多年来,语文难教,成绩难提高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中学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他们不知熬过多少夜晚,撒下多少汗水,费尽多少心机。然而,得到的回报却往往不如人意。可以说,语文教学效率低,差不多已成为公认的事实。更新教学方法,已成为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也是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成绩的关键所在。下面笔者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一、现行的中学语文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提高学生素质和成绩的需要,改革已迫在眉睫。 1.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模式陈旧、繁复、效率低,已不适应形势需要。 我国语文教学法领域一直沿着前苏联凯洛夫模式,教师讲授一篇课文的程序是:析题作家作品时代背景划分层次归纳大意总结写作特点布置作业,并且还将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截然分开。 作文教学呢,也是几十年的老面孔:教师命题简单讲解学生两节课写好教师两星期内批改完教师一节课讲评作文。 这种教学模式,结构陈旧,速度慢,效率低,运行程序繁复,学生一直处于被动位置,难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的发育特点也要求改革现行的语文教学模式。 社会已经进入了21世纪,人类处于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换代快,信息传播快。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青少年的成长发育和以前有明显不同。他们活泼好动,求知欲强,接受能力强,信息来源广而快。他们不愿意再象上辈人那样,象机器木偶一样坐在教室里,等待老师象喂奶似的去灌输知识,也不愿意听老师花费很长时间才讲清楚的那个问题。只有不断变化

的活动才能吸引他们的心。 3.和世界一些教育、科技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必须改革。 象日本、美国等,他们很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各种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学生活动多,发言积极,并且教师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与从不同的观点,气氛相当活跃,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改革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已到了不改就难以提高成绩,不改就没有出路的地步。 二、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的内容和方向。 影响中学语文教学成绩的关键是课堂和课外两个环节。因此,要想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成绩,也应在这两个环节上下功夫。 1.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要改过去少散慢差的教学模式为以大容量、紧结构、快速度、高效率为特点的新样式。课堂上要按照教学规律,遵循三主方针,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象全国特级教师于漪、魏书生、钱梦龙等,无不如此。目前影响较大的双快教学法,即快速阅读、快速作文,也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典型。教师规定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一节课),快速阅读课文,完成有关练习,快速讲解,快速作文,快速讲评。这种方法,充分体现了三主方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还将作文教学与课文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读,写能力(这也正是教学大纲中所着力要求的),从而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2.课外即课外活动的改革

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发表时间:2019-08-22T15:54:46.26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9月总第313期作者:康建华[导读]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工具性、思想性极强的学科, 不仅关系着学生未来的成长发展。甘肃省临洮县衙下集镇寺洼山小学730503 摘要:新课标背景下,要求语文教学应着力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提升相结合,更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教育,特别注重以学生为本的新型教学理念。小学语文教师作为基础教育的实施者,承担着为学生搭建轻松、活跃、高效课堂的责任,应该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和探索。因此,本文研究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希望能为小学生语文知识与素养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工具性、思想性极强的学科, 不仅关系着学生未来的成长发展,还影响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因此具备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语文课堂作为教学开展的主要阵地,理应与时俱进实施深入改革和创新,才能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书育人的强大功能。对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历,并借鉴其他优秀教师的经验,总结出以下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与大家一同分享。 一、以生为本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学习兴趣是学生张扬个性、打开丰富精神世界的大门。在这个科技与发展并存的时代,可以说没有什么是永葆青春的,但是一旦学生养成了学习兴趣,则不会轻易发生改变。由此观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培养兴趣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深入研究学生感兴趣的类型,然后将兴趣与语文教学相整合,转化成对语文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强烈渴望。可以抓住小学生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的特点,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通过导入法将引入入胜的图片或是影音播放给学生们观看。比如要讲解历史人物类课文时,可以导入该人物的一个小故事;在讲授哲理性文章之前,导入相关名人名言。再者,利用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趣味性、竞技性的活动的特点,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融入游戏或是竞技比赛中,营造自由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更加灵活,加深对于语文课文的理解,从而掌握与运用更多的知识。学生不仅提升了学习的兴趣,在各种新型教学方法的指引下也培养了创新性的思维。 二、合理设置问题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意识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好奇心重的特点,科学设置与课程相关的问题,为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情境,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想象,积极从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寻找答案。在提问的过程中,其一要注意不能设置过于简单的问题,尽可能地少用或不用“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词语,要具备一定的难度,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索的空间;其二要注意提出的问题具备一定的阶梯性,不要一下子很难,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要适应学生循序渐进的接受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三是尽量设置开放性的问题,不要锁定答案,以灵活多变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此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创新,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也要进行正面肯定,并解开学生的疑惑,助其建立全面的语文知识体系。将问题导向加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构建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积极进行问题分析、问题解决,有效地探索与掌握新知。 三、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内外结合带动参与 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是激活高效语文课堂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要不断研究与丰富教学方式,以多元化、创新化的手段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习篇章的不同类型,如内容、文体等,来实施分析法、比较法、直观法、带读法、讲读法或是点评法。教师还要充分借助多媒体等技术来丰富课堂教学,包括配乐诗朗读、角色扮演、演讲比赛等形式。教师还要让语文教学走出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真知,开展一些兴趣盎然、内容丰富的活动,将学习融入生活化元素。学生在现实可观的事物中,自然加深了对于文章描述内容的理解,写作时可以有感而发,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深化情感、提升审美情操。以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异彩纷呈的教学活动,能够全面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科学引入评价机制,充分肯定及时纠正 新时期,全面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还要科学地引入评价机制。制定针对性的评价策略,应该包括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公平、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在充分肯定学生学习成绩、建立语文学习信心的同时,也能及时发现学生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纠正和帮助,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全面和完善。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要注重评价语言的艺术,以及不断丰富评价形式。根据评价的结果,教师要进行课堂教学的总结,还要适当调整教学计划方案,以及有所侧重地布置课后作业练习,以全面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总之,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任重而道远,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创新探索,充分地以学生为本,从不同视角整合教学资源,深入优化教学路径。现阶段语文课堂教学更要注重唤醒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培养兴趣,发散思维,鼓励创新,大胆质疑,形成探究式的自主学习习惯,从而不断完善自身知识体系,全面提升语文素养,持续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陈静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9,04,17。 [2]樊明霞浅议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J].山西省霍州市实验小学发展导报,2018,10,26。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录点评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浪之歌 执教人:点评: 第一环节:明确目标 师:上课。今天咱们阅读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散文诗——《浪之歌》。通过本单元上几篇散文诗的阅读,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一课我们用什么形式的阅读才能把它读好? 学生考虑了一下,然后纷纷举手。 生1:根据前几课阅读的体会,我觉得首先要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生2:还要读出重音,读出语气。 生3:默读。 生4:大声地读。 师:刚才同学们谈了自己的阅读方法。老师觉得一篇文章阅读方法的选用一定要符合文本的特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量体裁衣”。从同学们刚才说的这些阅读方法中,哪些阅读方法适合这篇文章? 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读出感情;读出重音;读出语气。 师:对。要读出感情,读出重音,读出语气。老师觉得还有一种阅读方法适合这篇文章,那就是还要读出联想和想象,它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不妨把它们的顺序调整一下。 教师出示阅读方法: 1、读出重音,读出语气。 2、读出联想和想象。

3、读出感情。 第二环节:个性阅读 (一)自主阅读 师:老师先示范一下。老师读“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一句。 学生认真听。 师:老师在读这一句的时候,把重音放在“海岸”和“情人”上,因为老师在读的时候仿佛置身海边,把自己当做海浪,向海岸倾诉衷肠,语气是委婉的,感情是深沉的。好,同学们按照我们总结的阅读方法和老师刚才的示范,朗读课文。用圆心实点标出重音,并在课文的边上写出自己的理解,然后小组交流。 学生阅读课文。老师巡视指导。 (二)小组阅读交流评价 好。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咱们现在进行小组阅读交流评价。一个同学读,其他人进行点评。点评的依据就是那三个阅读方法。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小组阅读交流。老师巡视参与。 第三环节:展示交流 师:通过刚才的阅读,同学们把课文读通了。现在请大家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互相学习,互相补充。哪一个同学先来? 生:我最喜欢的句子是第一段的“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这个句子前后半句形式相近,后比前多一个“却”字,前面一句是甜蜜蜜的,令人向往的;而后半句却稍显低沉。一个“却”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流程图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流程 阅读教学课 一、课前预习 1.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明确各种文体的预习要求,也可以采用学案的形式,组织学生自主预习。学案重在引导学生正确活动,要明确任务要求以及活动方式。 2.学生课前根据预习要求或学案中的内容,阅读教材并查阅相关材料,落实学案内容。 3.根据学情,教师安排学生分层次进行主题学习的阅读,其内容分为必读和选读两部分,搜集与教材相关、相似、相近的文章,并做好相应的读书笔记。 二、课内探究 1.自主探索 ①根据学情,允许学生采用适当的方式自读课文,积累、巩固生字、词、注意读音、字形、含义。 ②感知课文内容,从“文章写了什么”“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你读后的感受或收获是什么” 四个大方面初步认识文章,形成自己独到的认识和体验。 ③梳理预习中的认识和疑问,将遇到的疑问形成简要的问题。 2.互助合作 ①组内同学一对一结对,交流所作的勾画和批注。包括基础知识和问题疑问。结对相对固定,但可根据情况临时调整。不同问题可以寻找不同的互助伙伴,不能解决再找另一同学,也可到其他组寻求解决。

②小组交流,确定重点问题。由组长主持,组内同学分别提出自己认为最重要、或最有价值的问题或尚未解决的疑难,大家合作探究。组长组织确定小组问题的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留待提交班级进行讨论、探究。 3.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①有层次、有梯度地深入揣摩、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归纳、整理文章写作方法。对于语言的揣摩和品味,可以重点从方法的分析、关键词语的把握、准确的诵读指导、联系时代背景及作者经历等方面探究语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蕴。 ②引导学生将课外材料引入课内,用课外语言材料丰富、补充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文章情感的体验以及对文章语言的感悟。 ③在局部探究的基础上,教师精讲点拨,结合对关键问题或关涉文章重点的问题深入探究,探究文章主题、情感、思想等,感悟文章的深刻主题。 4.把握重点,有效训练 ①在梳理重点内容的基础上,在文章主题上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及自身感悟解读课文,使语文生活化; ②在写作方法上适当归纳,总结规律,设置适量练习进行有效训练; ③进行课堂教学重点检测,及时反馈检测,查漏补缺。 三、课后拓展延伸 1.完成与文章有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2.根据文章主题及重点,阅读主题学习相应的文章。 写作教学课 一、课前准备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情感教育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情感教育 发表时间:2016-07-11T10:19:56.12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7月总第247期作者:徐建军[导读] 语文教学过程,是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是学生“陶冶情操,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 山东省栖霞市观里中学265314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它是语文教学的个性目标,忽视情感教育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语文教学过程,是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是学生“陶冶情操,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解读文本内涵以情导入其中 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语文课本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戏剧文学,占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都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因此,在导入课文时,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领入作品的情景中,有位老师在教学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时,曾用这样的导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颂扬母亲的诗篇,情挚意浓,脍炙人口,历经传诵。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思考用一分钟的时间叙述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次母爱。寥寥数语,启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无疑如投石击水,从感情上激发了学生感悟课文情感的兴趣和欲望。教师的这种引导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深刻挖掘,不必面面俱到,但求深而有得。同时要让学生收集一些作家的个人经历,让学生了解他们的艰辛与勤奋,刻苦与睿智,从而激励自己前进,还应对作品的背景作适当的介绍,并结合现实进行点拨,尽量让文章中的人活起来,直接和学生对话,和学生的心灵对话。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信念就不仅仅是掌握了一门工具,而是已超过了语文本身学科而成为一门极富感染力的综合教育。 二、把握朗读技巧体会文中情感 朗读是学生体会和表达情感的最佳方法,能够通过声音、表情、体语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诗歌、散文的精彩片断和神韵常常会通过朗读这个媒体,变成一种时空艺术,使学生忘却自我,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因此,有表情的朗读,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艺术功底,还要舍得真情的投入,只有如此,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涟漪,形成“物我同一情融融”的意境,产生求知的渴望。国学大师梁实秋先生在《散文的朗诵》一文中说: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吟,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吟也就是朗诵。吟咏背诵,不但能博闻强记,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受到文章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毛泽东喜爱韩愈诗文,一部《韩昌黎集》大部分能背诵,晚年坚持背诵李白、李贺、李商隐及辛弃疾的诗词,正是在这吟咏之间,才涵养了他“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浩然之气。现行语文课本中很多古今中外名篇,其深蕴的意味不借助于诵读则体会不出的,还有一些课文所渗透的谦和、友爱、爱自然、爱家乡、爱祖国、爱劳动等强烈而真挚的感情无一不是通过铿锵有力的语言、节奏和谐的韵律表达出来的。对此教师可通过范读或指导学生诵读,读出节奏,读出意境,读出感情,读出美感,读出“弦外之音”等,变无声的文字为有声有情的语言,这样更能使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熏陶,很快地进入审美的情感之中。 三、开展综合实践走进情感角色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知识与能力、态度与情感、过程与方法三维目标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因此,开展自编、自导、自演的课本剧,充分体验语文课程的内涵,是一个学习语文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课本剧能用图画再现课文内容,能用音乐渲染与课文相似的氛围,能帮助学生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能用角色的新奇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更深切地理解课文中角色的思想、情感、语言和行为。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后,可让写小剧本:假如菲利普一家人旅游回来后,在家门口发现一个貌似于勒的人,此时,又会发生什么?通过这种让学生自写自导自演,能够让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那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该课的情感目标就在学生的表演过程中得以实现,内心的爱憎情感表达也就油然而生了。 四、展示形体语言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根据研究的数据显示,在信息的传达中,有百分之五十五是通过教师的姿态、表情和动作来完成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爱抚的动作,都会让学生感受到爱、支持和信任。我们应利用一切机会,有效运用肢体语言,帮助组织教学,增进师生感情,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脸面是心灵之镜。语文教师的面部表情也有一定的潜在调控作用,表现理解的微笑和思考式的点头,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期待;表示满意的微笑和赞许式的点头,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热诚和喜爱,可以收到移情传神之功效。眼睛是心灵之窗,课堂上,教师要用期待的目光,尽可能地去平视和环顾大多数,不应老是两手着案,猫着腰,视线紧盯着课本或前几排学生,其余则视而不见;也不应站在讲台的一侧而使视野顾此失彼。教师不论实施哪一教学环节,都要不时地环视前后左右,特别是后排的左右两角,要给予满腔热忱的关注。教师的视野所及,以目传神,促进学生专心听讲,偶尔有个别学生面朝窗口,思想“开小差”,教师可运用目光注视的办法,通过目光把教师想要表达的愿望、态度、思想感情和言语迅速地传送给学生。淡漠、严厉、责备的目光使学生触目知错,立即醒悟;热情、慈祥、赞许的目光使学生触目会意,精神振奋。 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它完全应该是开放的、互动的、诗意的。当然,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方法、途径还很多, 正所谓“听唱新翻杨柳枝,更吟别韵桃李词。踏歌不尽心头语,前路再和千首诗”。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案例分析

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反思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们都能有意识地渗透二期课改的先进教学理念:多媒体技术得到广泛有效地运用;课堂教学环节中注重学生的小组讨论交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同时还将拓展设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举一反三;教师在整个教学中对学生的课堂反馈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但有些课堂,虽然授课教师也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也试图在课堂中进行教学改革,但还留有一定的遗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其原因。 一、多媒体的运用:幻灯片上的内容等同于板书? 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为语文教学改革增添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由于其视听结合、眼耳并用等特点,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优化了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无疑给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如学习《苏州园林》一课时,教师展示音像资料,学生们可以边欣赏园林实景,边聆听课文范读,耳闻目睹,美妙自得。在此基础上,老师接下来讲解课文,学生当然会听得津津有味,可以说是如鱼得水,轻松自如。聪明的教师与学生共同制作一个课件,鼓励学生们进一步结合课文制作解说词,配合课件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苏州园林。学生站在大屏幕前介绍,颇有新鲜感、成就感。教《变色龙》时,如果将描写奥楚蔑洛夫的神态的文字变为一张张图

片,将描写他的一系列动作的文字制作成一个个动画,学生就能在图片和动画的观察中更深刻地理解“变色龙”多变的性格。《活板》是一篇说明文,课文对活板的制作过程进行了一步步详尽的解释、说明。但学生没有见过,因此对课文内容缺乏感性认识,对此,在教学中就运用了多媒体手段。在多媒体教室播放了该课的多媒体影音资料。课文中原本生涩的科学术语变成了具体、形象的多媒体信息,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力。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对大多数内容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影响了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若利用多媒体手段,则可突破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将事物情景真实、生动的展示给学生,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在讲解《安塞腰鼓》等课文的时候,可以通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可以让学生通过视频亲身感受一下安塞腰鼓的气势磅礴,而且还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回想当时上课的情景还是历历在目。 教师在教学中成功地运用多媒体,确实拓展了教学空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改变了过去教师一味仅靠书本、教鞭、粉笔传道授业的套路,无疑给学生提供了全方位、多渠道、最直接的听觉、视觉感受,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我们也看到了许多老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喜欢不加选择地使用多媒体,以为这才是现代教育,这才是课程改革。有些人上语文课,往往把有关作家简介、写作背景等文字资料制成幻灯片,放映到屏幕上,一般说来,这些资料文字比较多,密密麻麻,坐在后面的学生往往看不清楚。因此,还不如老师讲,学生听,这样还能培养学生的听力;并且学生还能边听边作笔记。只有那些有关作家生平、写作背景的图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发表时间:2015-04-27T10:53:26.07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5年4月总第204期供稿作者:王翠梅 [导读] 小学作为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课堂教学的优化与创新对其尤为重要,因为它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王翠梅甘肃省甘南州合作第一小学747000 摘要: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教师与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两个主体,在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导下,转换教师角色、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才能更好地构建理想与有效性兼容的新课堂。为了更好地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就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从而逐步实现素质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优化课堂 小学作为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课堂教学的优化与创新对其尤为重要,因为它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掌握学习语文的技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语文教学是给学生打好基础,发展语文思维能力,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提高小学生素质的一个主要渠道。 一、作为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 中国教育自古以来都是“亲其师,信其道”。小学语文正是小学生刚刚接受规范化、系统化母语教学的起跑线,是塑造自身个性的开端,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角色扮演得好不好,关系到中华民族下一代文化素养的质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转变教师角色势在必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不仅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也为语文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展示了应有的途径。在我们传统的课堂中,语文教学长期采用灌输式,教师常常以自己和教参为中心,并把它作为评价学生对文本解读能力的唯一尺度,严重地违背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及宗旨。这种做法忽视了学生思维的个性差异,漠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吸收语文元素的个性化。学生是发展的、独特的、具有独立意义的、活生生的人,并非学习的奴隶,也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新学生观凸显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教师则是“平等中的首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在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跟孩子们交往”,实现与学生的“零距离”沟通,消除学生学习上的负担和顾虑,在课堂上创设一个安全、愉快的学习环境。这样,师生在课堂上才能真正地进行互动,产生心灵的对话,教师更容易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 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的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了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的选择,决定了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目前,课堂教学方法异彩纷呈,整个课堂中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的极少。语文学科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为一体,教材的选文几乎都用汉语言文字写成。据研究,汉语中的虚词除外,实词中的每个汉字一般至少有三种含义。正是语言文字的模糊性,造就了每位读者对文本的解读不同,形成了“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阅读结果。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语文学科的这种特殊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手段已经从一本书、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个黑板,慢慢地增添了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多媒体等辅助教学工具,教学手段呈现多样化。教师在课堂上恰当地运用辅助教学工具,可以增加课堂知识的容量,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在现代的课堂上,我们使用最多的就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师要指导个性有差异的学生学会寻求获取知识的最优化途径,学会选择合适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设计最优化的学习过程,学会对自己学习的实际效果进行检验,确实有非常大的难度。小学生人生阅历比较浅,思想单纯,天真,爱幻想,模仿能力较强,可塑性好。教师可以通过三个步骤(教师指导,学生尝试;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学生质疑,培养能力)逐步指导学生能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学会选择并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 四、从实际情况出发,优化教学结构 创建一个有活力、高效化的课堂教学结构,都离不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是否相适应,课堂信息反馈是否畅通与及时,课堂的教学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有效等,这些因素都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出身背景不同,经历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因此他们在认知、情感、思维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教学目标要适度灵活,课堂提问要分出层次,练习设计要难易有别,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反馈评价等。 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是一个永恒的、必须深入的研究主题。要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提高备课实效,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加强师生合作,使课堂教学变成开放的、双向的、多渠道的、立体的信息传递和交换过程。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随意性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随意性 摘要:新形势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走教学和科研并行的路子。任何一个语文教师都应是教学的骨干,科研的能手。只有如此,语文教学的“随意”境界才会洞开,才能产生语文课堂教学的勃勃生机。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随意性 众所周知,语文作为一种基础的交际工具,主要有听说读写四大领域,所谓的语文能力就是用语言文字进行的理解和表达的双向交流能力。课堂是实施课改的主阵地,它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与学生素养的提高。在课改拉开帷幕几年之后的今天,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依然如故,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一、“随意”及其表现 随意,即凭自己的意愿来教,来做,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境界。过去,我们认识评价教学工作一贯只注重了教学的常规性特点。领导检查备课,要看教学步骤的设计是否齐全,听教师讲课,要看是否紧扣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只看重了教材各方面的知识点(字词、结构、主题、特点等),面面俱到;在练习、考试中,只注重了题目的标准答案。总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太强调了

条条框框,而忽略了最能体现教师智慧和能力以及最能考查学生智力水平的“随意性”问题。这是对语文教学的片面理解,是不符合语文学科的独特教学规律的。 其实,认真分析语文教师的教学过程,就不难看出,他们在注意教学常规要求的同时,都有很多“随意性”的闪光处。每个语文教师的阅历、知识水平以及对教材的认识不同,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教学过程多具有“随意性”的特点。 1.首先,教学语言的“随意性”。有的教师沉着老练,四平八稳;有的教师富于激情,豪爽正直;有的教师处事圆满,兼及各个方面。他们选择的教学语言,当然也就风格边异。上海的于漪老师阅历丰富,知识面广,教学语言风趣幽默,有力度;原泰安一中宋遂良老师,教学语言极富感染力,听他讲《出师表》,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流泪;魏书生老师上课紧扣教材,语言简洁明快,极为凝炼。 他们在“传道、授业、解惑”时,所运用的教学语言随意而为,各有机智,令人赞叹不已。 2.处理教材的“随意性”。因为每个教师对教材的认识不同,面对的学生情况不同,对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不同,在处理教材时,也就各有侧重。同样讲朱自清的《春》,有的老师侧重于思想内容的分析,有的老师侧重于艺术特点的探讨,有的老师注重通过字词的分析带动课文的讲析,各自都具有极强的“随意性”。因此,每个教师尽可根据自己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保靖县教科所周水静 一、问题提出 “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新课改实施至今已有一段时间,听过许多常态课之后,我们发现常态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 不少问题:如教学目标虚化,不明确,不符合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单薄,结构松散,零敲碎 打,置语文内容的整体性于不顾;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讲授为主,“满堂灌”的现象仍然存在;教学过程繁琐,花里胡哨,刻意追求热闹,训练不扎实,弱化了语文的“工具性”;教学评价用语单一,缺乏启发性等。我们认为这些正是造成当下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不太高的主因。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軔朧碍鳝绢。 我州地处偏远山区,一线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还十分陈旧。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 难题。因此,如何根据语文教学的规律,通过探寻一系列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与实施策略,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真正促进教师的成长、学生的发展是一个殛待解决的问题。 而我州此类课题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目前我州正大力推进新课改工作,我县各学校正在探索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因此,做好这项研究有利于学校,有利于教师,更有利于学生。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樅锯鳗鲮。 二、理论依据 (1)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需要教师人性化的态度,教师要以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教育的宗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无进步或 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重要指标。据此,本人确立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旨在通过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和实施程序,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 习。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骒東戇鳖納。 (2)根据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教学的最优化是指以最小的代价(资源、时间等的投入)得到最令人满意的效益(产量,质量等的产出)。这一理论告诉我们,一所学校、一个班级 在具体条件制约下所能取得的最大成果就是有效教学。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 定和分析。所以说,没有有效的教学策略就不可能有教学的最优化,有效教学策略是教学迈向最优化理想境界必不可少的第一步。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顧荭钯詢鳕驄。 三、研究意义 研究本课题,探索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既能解决教师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指导,又能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与实施策略,切实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全县的小学语文教学走向符合语文教育规律的高效教 学,促进教师的成长、学生的发展。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诒尔肤亿鳔简。 四、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切实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2、通过本课题研究,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 提高。 3、通过本课题研究,在教师中普及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和策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 质量。 五、研究内容 1、有效教学设计策略研究 (1)有效解读教材的基本策略 (2)有效教学目标的制定策略 1 / 3

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一、存在的问题 世纪之交我们国家进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使我们必须对传统的课堂重新进行审视、认识,去架构一种充满灵性的新课堂。它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不再是静止的跑道,而是展示风采、体验人生、追求成功、感受欢愉、发展生命的过程。在这活泼、充满活力的课堂中, 学生们可以尽情挥洒独到的见解!让学生们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品味语文课文散发着的清新而悠长的馨香! 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对新课改知之甚少,刚走上讲台的时候,信心满怀,觉得老师只要在课堂上把知识点讲清楚,考试的时候学生考不出好成绩都是不可能的事情。自己没有课的时候努力去听老教师的课,努力让自己的语文课堂好起来,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我的语文课堂存在很多问题:我上课过程中,淹没了课堂的中心目标;学生的个性,掩盖了阅读审美的客观标准;学生的频繁活动,取代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上看似热热闹闹,课下却收益颇浅:既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扎实地讲授基础,又没有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实质,一味反旧,只求“形似”!课堂教学在误区里越走越偏,越偏越远……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学生失分的地方非常多,大部分同学竟然是基础知识上丢分比较严重,语文课成绩在几个平行班中处于末尾,看着试卷我做了认真的分析,觉得是我在平时上课过程中没有把好基础知识这一关。在第二学期,我在上课过程中,特别重视对学生字词的预习、检查、复习。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学生成绩提高了许多。总结那段失败的经历,觉得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识字写字教学被淡化,学生能认读,不会书写;书写潦草;错字别字现象比较严重。积累不够,作文方言土语较多,语言匮乏。虽然在教学过程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但作为其中一个环节的字词教学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我在上课的时候对字词不够重视,把字词教学完全放手给学生,布置课下预习,不检查,不评价。课堂上也是一带而过,抹杀了字词应有的地位。 在初中,识字与写字教学作为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和保障,是发展智力,提高认知能力的重要条件,因而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目标侧重不同,我们固然不能把整个教学内容定位在字词教学上,但识字写字也不应被忽略和轻视。我在刚参加工作时,犯下的错误就是没有把字词教学放到应有的位置,眼高手低,以至于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书写速度。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我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我的教学重心发生了偏移。我把文本解读当成了重要的环节,阅读教学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战场,基础知识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字词成了非重点内容,原有的识字教学环节就显得可有可无了。抓了芝麻丢了西瓜,不是学生学习不努力,老师上课不专心,而是偏离了教学的重心工作。另一方面,学生身心的发展尤其是抽象思维的飞跃。随着学生身心的发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渴望感受思维的复杂性和灵活性,体验“智慧的快乐”,于是“识字与写字”在他们眼里就成了一种无奈而又无聊的“低智商”的活动。我在识字与写字教学过程中比较单调,字词教学被简单化,机械、重复的认读和抄写让学生索然无味,陷入了“厌烦”之中,这也是原因。自那次失败以后,我虚心学习课堂教学艺术,潜心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努力转变学生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课改的浪潮席卷了现今的中小学课堂,语文课堂也不例外。有效教学成为一种理念,一种大家所追求的实在目标。为了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我们都在努力。面对各种语文弊病,我们的语文课堂改革将走向何方,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为了语文课堂弊病少出现,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目标是一节课所要达到的效果,合理的目标是一节课成功的前提。目标的设计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诸如教师自身的因素,学生现有的知识状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的特点和编写意图。教师要有多方的考虑,才能设计出一定的科学性的目标,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除了要考虑上述原因外,教师还要考虑学生的层次性的特点,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让目标呈现层次性。让优生能够吃好,中等生吃饱,后进生吃得进。 这样一节课下来,全体学生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二、建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模式 任何模式的使用都必须以学生为本,因为只有学生内心有学习的需求,否则一切的教学都没有效果,都是徒劳的。因此学生是一切教学的起点,同时也是教学的终点,而教学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创建一种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模式。如从去年开始我霸州市教育局推行“主题和谐高效”模式,给我

市教学注入新鲜动力。我觉得就是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模式,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让学生得到发展,教师得到发展,实现有效教学。 三、强化教师备课,要求学生充分预习 要求教师的备课分为三级备课,个人主备、集体复备、个人再备课,这样的备课既有个人智慧,又发挥了集体的力量,同时又体现了教师的个性,让每个教师拥有经过两次修改的个人教案,这样的备课是有效的备课,是高效的备课。 光教师备课显然是不行的,同样学生也要充分“备课”,学生的“备课”就是课前充分预习。教师要求学生预习的时候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要求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去预习:“一读、二划、三查、四思、五问”。“一读”要求学生一遍遍的读文本;“二划”要求学生划出文章不理解的字词或不理解的句子;“三查”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句的问题;“四思”指学生在读书时记下自己的思考过程,及时在书上做出标记;“五问”指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按照这样的习惯长期预习下去,学生会学得轻松,教师会教得愉快。 四、讲练结合,积累运用 语文并不回避训练,在课堂上,教师要设计一定的训练项目,如读书训练,仿句训练,修改病句训练,作文开头训练,思考训练,将每一种训练自然地结合到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语文能力会得到提高。同时,让学生养成善于积累的习惯,见到好的词语、好的句子,好的解题方法等,要学会及时总结,天长日久,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六安中学/卢向东 [摘要]:课堂提问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是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是师生交流的契约,是让学生思维不再缺席的重要手段,是达到师生互动课堂教学的效果的重要途径。它的重要表现形式为:师问生答,生生问答,以及教师的评价等。在以上的这几个环节中,教师的提问设计要遵循:使学生能够接受、符合学生现状的原则,且提问的形式要科学合理,对于学生的回答评价要恰到好处,把握住一个“度”字。对于学生的提问更应具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加以鼓励和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处理好以上提问诸环节的问题,才能达成一个师生互动的平台。达到课堂教学科学化、合理化,以求获得极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教师、学生、师生互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方法。多年来广大语文教师对提问的作用、范围、类型、方法及其内部的结构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有益的探讨,这些研究指导了提问的实践,推动了提问设计的发展。从许多文章中我们看到的观点大多只是着眼于研究教师的如何问,认为学生的任务只是作答,这些观点可以说没有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开发。徐越化先生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法》一书对提问法的表述是:“提问是由教师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讨论的方法。”1这个提法很具有代表性。而韦志成先生在《语文课堂改革中的十大关系》一文明确地提出:“要建立师生平等对话关系,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也可以提出问题让教师回答,学生可以向教师提问和质疑,且可以发表不同观点与看法。”②这个观点相比前面的观点可以说是一个大很大的进步与飞跃,但我认为还是不太全面的。我认为:课堂提问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它的形式应该表现为: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之间相互问答。教师的提问可以尽量减少学生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的现象,即克服学生“思维缺席现象”,使学生的思想更加集中。且可以使课堂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因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人格是平等的,所以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提问,只要有不同的观点,完全可以向教师提出,语文作为人文学科,某些问题的答案往往不具备数理化的确定性,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这一思想将更加明显。语文学科中许多问题在没有定论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展开同学之间的争论,让学生自我设疑与解疑,这即培养了学生创新、求异思维,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且又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所以说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提问与教师的提问同样重要,二者是不可分割,缺一不可的,教师的提问应该有机地结合学生的提问。单单有教师提问的课堂教学可能导致出现“牵牛式”的不良教学现象(即教师在课堂上有绝对的说话权威,教学步骤完全按教师的思路走);而光有学生提问的课堂教学,可能导致出现“放羊式”的不良教学现象(即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思路混乱,课堂教学呈一盘散沙的无序局面)。将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提问相互结合,可以使课堂教学目标明确,课堂教学重点、难点突出,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贯彻了“素质教育”的方针,避免出现“牵牛式”与“放羊式”的不良课堂教学现象。要想将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提问很好地结合,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提问的方法要灵活得当,对学生回答的评价要客观而委婉,对于提不出问题的学生要进行导问,激发其提问题的欲望;学生要积极的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积极提问,积极思考,积极回答,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 高要市河台镇初级中学黄卓沂 【摘要】:深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迫切需要。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以启发思维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过程教学的主体教学活动 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尽快提高语文课的效率和质量,是多年来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但改革的步伐还相当缓慢,教学效率和质量还偏低,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在教学指导思想上,没有真正确立起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2)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仍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缺乏学习的主动性;(3)在教学方法上,强制和“灌”的现象普遍存在,忽视学生自我发展……那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下面谈谈两点粗浅的看法。 一、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语文学科与其他科目一样,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首先必须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解决谁是课堂教学主体这

一根本性问题。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只重视教师知识传授,却轻视学生知识接受,把教学任务只是局限于书本知识点上;只重视教师的教对于学生学的影响,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自身学习的取决作用;只重视教学理论学习和教材教法研讨,而轻视学习理论和学习方法的研讨,更忽略了教师工作对象——学生。以上种种情况,都反映了“谁是课堂教学主体”这一根本性问题需要有待解决。 那么,谁是课堂教学主体呢?我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提倡启发式教学。不要以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推行什么注入式教学;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提出师生互为主客体等等。 从学校教育的性质、教学的任务、教学职能等方面看,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学是由“教”和“学”两部分组成的,在强调教师“教”的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应强调学生“学”的主体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是“学”的一个铺垫,学生的“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最重要的。是能否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施加影响,是促进和加强学生学习的内部过程。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蕴藏于学生中的巨大学习潜能,充分挖掘、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