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跨国公司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影响与作用

跨国公司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影响与作用

跨国公司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影响与作用
跨国公司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影响与作用

跨国公司在中国经济发展中

改革开放三十年也是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三十年。回顾历史,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深刻的经验和教训,更加坚定地坚持改革开放;面对跨国公司在华业务的发展以及中国经济高速稳定发展的现实,我们可以由此更加开阔视野,更加积极地融入经济全球化;展望未来,我们可以从坚定的改革开放战略和乐观的发展前景获取信心和力量,更加勇敢地面对挑战。当前,起因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正在演变成全球经济危机。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几乎都受到了这次经济危机的严重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跨国公司如何应对这场经济危机,在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进程中如何发挥跨国公司的积极作用,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一、跨国公司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跨国公司全面进入中国,在获取自身发展同时,催生了中国现代企业和现代产业。三十年来,中国企业向跨国公司学习,与跨国公司合作,同跨国公司竞争,迅速成长和壮大。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实现了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一)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

我们可以从中国外资数量这个侧面了解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外资在中国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1979到1991年可以作为第一阶段,从1992年到2001年是第二阶段,2002年以来则是第三阶段。

从1979-2008年我国引进外国投资规模的趋势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三十年来中国引进外资数量曲线呈现出三个发展阶段。从1979年到1991年,外资数量不多,每年不过20-30亿美元。从1992年到2001年外资数量大幅度增长,在1998年达到455亿美元。从2001年起到2008年,外资数量逐年迅速攀升,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我国吸收外资突破900亿美元。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联合国贸发会议在《世界投资报告》中,把在华外国直接投资视为跨国公司的投资。据此,本文在论述跨国公司在华发展时使用的统计数字与外资数字共用。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持续增加,有力地带动了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潮流。值得注意的是,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与第三次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几乎完全吻合。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规模,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第三次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三个重要转折点,中国恰恰都处在世界的前沿。

三十年来,中国处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中国开放引资与其他市场经济国家不同,具体地讲,其他市场经济国家利用外资起着引进经济增长要素,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中国引进外资不仅起到了促进本国经济的增长和发展的作用,而且还推动了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经济运行机制的转换。前一点的作用很容易被人们认识和理解,而后一点的作用却容易被人们忽视。

当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企业成长壮大之时,不少人认为,我们自己完全可以发展经济,是否有必要让跨国公司来分享或攫取中国的经济利益。其实,这是一个认识误区。我们要正确地评价开放引资在推动我国现代产业和现代企业的产生与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以及经济运行机制转型方面的积极作用,这样,可以使人们正确地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和意义,坚持开放引资、促进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

(二)跨国公司与中国现代企业发展

三十年来,中国企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在这三个发展阶段中,跨国公司发

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一个阶段,跨国公司的技术转让催生了中国现代企业。上个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末,在我国打开国门之后,中国企业首先看到的是自己的技术和产品与跨国公司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通过引进国外新产品、新装备和新技术,中国企业进行了一场技术革命,从日本、美国、欧洲等跨国公司引进了大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通过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一批新兴企业脱颖而出,例如联想、四通、TCL、海尔、长虹等公司,通过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在家用电器或者IT等产业尽领风骚,继而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现代企业。

第二个阶段,外资企业的建立促进了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中国最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企业是那些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1979年我国颁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法。外资企业的存在事实上成为现代企业的示范。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大规模的新建或改革。随着1994年中国第一部《公司法》开始实施,大批的民营企业按照公司法建立,国有企业也开始进行全面的改革。

第三个阶段,通过强化公司责任推广现代公司责任理念。上个世纪90年代初,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市场开始出现,跨国公司开始向全球公司转型。全球公司比过去的跨国公司更加注重企业全面的责任,即不仅强调企业为股东价值最大化负责,而且强调社会与环境责任。2000年全球契约提出以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包括全球公司致力于把责任推广到全球范围,全球战略与全球责任相对应。近年来,中国政府与企业互动,在企业中积极推动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现在,不仅一大批国有企业,而且一大批民营企业都已经把社会和环境责任纳入企业的经营原则。

(三)跨国公司与中国现代产业发展

我国许多产业都是在改革开放后在外国投资的带动下发展起来的,跨国公司的作用远不止于提供了我国经济发展亟需的资金和技术,更重要的是,跨国公司对中国现代产业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劳动效率,催生现代产业,促进产业的升级换代,从整体上提升我国产业的水平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实力。

首先,跨国公司技术转让催生了一批现代产业。1979年到1991年,在这一阶段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在数额上不多,主要是销售商品或进行技术转让。中国轿车、家用电器、通讯设备、饮料、工程机械等现代制造业都是通过引进跨国公司技术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第二,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推动现代产业发展。1992年以后,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出现了跨越式的增长,投资方式也从过去主要以转让技术为主转变为在华直接建立制造组装企业。与之相配套的许多民营企业纷纷进入80年代刚刚建立和形成的现代制造业。大量外资企业的进入和众多民营企业的兴起给国营企业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也加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同时,也促进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成长。通过各种所有制经济的相互竞争和相互促进,中国现代产业迅速壮大,中国成长为全球主要的制造基地。到加入世贸组织前后,中国许多产业都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组成部分,包括钢铁、家电、通讯设备等产业。

第三,跨国公司并购促进中国产业重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跨国公司在华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并购投资逐步成为其投资的重要方式。跨国公司的并购可以促进中国各个产业在做大的基础上做强,促进中国产业的转型和重组,提升中国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遗憾的是,不少人对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活动心存疑虑和抵牾。质疑企业“姓中姓外”,排斥外资企业。最近几年,一些企业和一些部门抵制外资并购。这一做法不仅推迟了国内各个产业通过并购等方式往做强的方向发展,而且使一批企业错过了就近学习跨国并购的机会。

另外,值得指出的是,跨国公司在华业务发展对中国现代产业发展的三大影响分别发生在中国引进外国投资的三个重要阶段。这不是偶然的在时间段上的相交,而是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框架下中国现代产业的发展,与跨国公司在全球的经营活动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了。

(四)跨国公司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

从历史的经验来看,一个国家的崛起,单纯依赖本国资源是不足以支撑其发展的,几乎无一例外地都需要吸纳国际资源。19世纪英国、德国的崛起以及20世纪美国、日本的崛起都是如此,这些国家崛起之时往往借助了暴力或者不公平贸易掠夺别国资源。

当今,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框架下,中国的发展和崛起除了需要从全球获取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以外,还需要从全球获取能源、矿产等自然资源,也还需要得到广大的全球市场。然而,与历史上崛起的西方大国不同,中国不会以战争等暴力手段,也不会通过不公平交易等经济手段获取这些资源。中国通过和平的发展道路和公平的交易方式,与世界各国相互合作、互利共赢,通过市场竞争的渠道吸纳和整合国际资源。

跨国公司从两个方面促进中国和平发展。首先,跨国公司全球经营全球战略有助于中国赢得和平发展环境。跨国公司从企业自身利益出发积极促进中国与其母国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经济合作关系。随着跨国公司投资中国规模扩大,其企业利益与中国市场关系越来越紧密,跨国公司越来越关注其母国与中国关系的发展。其次,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业务经营被纳入其全球经营战略和经营网络,使得中国的对外经济活动成为经济全球化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中国可以通过和平和公平的市场交换方式参与全球经济,而不是不是通过暴力或者不公平贸易的手段吸纳和整合国际资源。

由于中国顺应并且融入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并且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紧密结合、同步发展,中国适时地把握住了历史和世界赋予中华民族难得的契机,成为世界上吸纳全球资源最多、也是最及时的发展中大国,成为经济发展最快的大国。通过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以平等、互利的市场交换方式获取全球资源。在世界大国崛起的历史上写就崭新的一章。

(五)跨国公司在华发展带来的挑战

三十年来,跨国公司全面进入对中国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并非全是利好。我们既要总结跨国公司在进入中国开展业务的过程中总体上的积极作用,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某些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带来的负面影响。

首先,跨国公司企业发展战略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有偏离。如何引导跨国公司将其投资和经营战略与本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协调一致,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高速增长的发展阶段,而且,从全球的发展趋势和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来看,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是长期利好的,这一点得到了世界的公认。跨国公司的企业战略如果偏离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不仅会影响到本企业的发展,也会给中国经济和市场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其次,在承担全球责任方面存在问题。通过调查得到的案例表明,一些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项目的环境保护标准较低,而且疏于管理,时有损害环境的事件发生。一些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工厂在劳动保护方面也存在着标准不高或者缺乏管理的现象。还有一些跨国公司为了获取订单直接或间接向当地政府官员以及相关人员行贿,等等。

如何把跨国公司走向全球公司承担全球责任的积极因素为本国经济发展所用,与此同时,如何约束和限制跨国公司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挑战。

二、进一步发挥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积极作用

在三十年来与跨国公司合作和竞争的基础上,我们应当积极引导跨国公司融入中国可持续发展,使跨国公司在中国未来发展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开放引资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历程,我们发现,阻碍开放和引资的主要障碍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内部,来自我们自己的观念和认识。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们突破思想禁锢、启动开放引资,当时与外商谈判的中方人员担心被人说成是“洋买办”、“资产阶级代理人”。例如,北京引进外资建立合资饭店也被骂成卖国主义。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们突破“姓社姓资”争论、扩大开放引资,那时人们担心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以后,外资企业和外国名牌会给中国民族工业带来威胁。质疑“市场都是外资品牌占领了,那么还有社会主义吗?”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们突破“姓中姓外”争议,坚持开放引资,那时人们担心跨国公司恶意并购民族企业、冷藏民族品牌、扼杀自主创新,因此呼吁抵制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甚至说要反对新八国联军……

回顾往事,人们发现围绕改革开放出现的这些争论、争执和斗争,虽然性质有所不同,但是有一些方面却有着惊人的相似。质疑对外开放往往是以捍卫民族利益或国家利益的面目出现。但是他们往往忽略国家全局和长远的利益。

我们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在经济发展问题上,在企业竞争问题上,应当去意识形态化,回归市场经济规则和企业家精神。历史的经验证明,一旦把经济发展问题和企业竞争问题加以意识形态化或者政治化,就必然偏离市场经济规则和企业发展自身规律,必然造成经济发展的停滞和企业发展的摇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应当再折腾了。

(二)外资企业是中国企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军

影响人们正确评价和发挥跨国公司作用的一个观念上的障碍是如何看待在华跨国公司企业。这些企业是中国企业还是外国企业?

近年来,跨国公司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的转型已经成为趋势,而且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归纳地说,就是跨国公司开始实施全球战略、全球管理、全球责任。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转型,使得跨国公司与投资经营所在国的利益越来越紧密。在跨国公司走向全球公司的过程中,高度的全球化与全面的本土化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全球化程度越高的公司越致力于与投资所在国经济密切融合。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一直视外资企业为中国企业一部分。1998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依法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作为中国企业的一部分,是混合所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形式之一。这种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报告还要求:“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证明,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各有其优势和劣势,他们之间积极的合作与竞争最有利于优势互补,最有利于中国企业整体发展,形成国企、民企和外企等不同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格局,最有利于我国企业抵御金融危机。我们在制定各项促进经济发展抵御金融危机的措施时应当把跨国公司在华企业作为中国企业的一部分加以考虑,纠正那些否定外资积极作用甚至一味排斥外资的错误做法。

(三)同舟共济,共同抵御金融危机

在开放的条件下,特别是在与跨国公司合作竞争的条件下抵御金融危机,我们应当有开放的思路,而不是关门抵御危机。在我国实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改革措施中,跨国公司已经发挥了而且将进一步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

首先,要发挥跨国公司“保增长、扩内需”的积极作用。我国外资企业吸纳就业人员2800万÷2007年外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4.63%,外资企业工业产值125037亿元,占全国工业产值的31%,涉外税收总额总额9973亿元,占全国税收总额的20%。显然。外资企业的稳定是我国经济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外资企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第3期业的经济增长,是我国经济保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大都把中国视为举足轻重的战略要地,中国不断发展的巨大市场潜力以及良好的劳动力基础成为众多跨国公司争相吸纳和整合的资源。为了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这些跨国公司本能地希望并且积极协助中国保持经济的稳定。

因此,我们应当把跨国公司在华企业纳入振兴经济方案中,在采购、贷款等方面给以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其次,促进外资并购,发挥跨国公司“调结构”的作用。我们应当积极鼓励外资并购境内企业,从而推动产业重组。金融危机其实也是我国产业重组整合实现产业升级的好机会,国家应当进行积极的引导,推动有效的并购。跨国公司在并购重组产业升级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我们除了要发挥跨国公司在并购重组中的积极作用,还应该鼓励中国企业研究和学习跨国公司并购的成功案例,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加以借鉴。

为准确了解外资并购的真实情况,最近,我们调查了二十多个外资并购境内企业的案例。我们发现,所有的并购案中并没有任何一例真正影响到国家经济安全。这些并购引发的争执,本质上是中外企业利益的博弈,而不涉及到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由于一些舆论和一些部门抵制,一批企业错过了并购的机会。事实上,我们应该抓住难得的商业机会,对符合产业政策的一些并购项目加快核准批复,减化审批程序,并且做到制度化、透明化。对跨国公司参与国内企业的改造、产业升级和并购的项目要采取更加积极和开放的态度。

再次,发挥跨国公司推动贸易自由化的积极作用。1992年以来,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大大提高,一国金融危机很快演变为全球经济危机。与此同时,抵御金融危机也需要全球共同努力,各国经济必须“同舟共济”。令人遗憾的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中,一些国家,特别是一些经济大国出现了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然而,许多跨国公司,特别是那些全球化程度高的全球公司旗帜鲜明地反对贸易保护。例如,在美国,正是卡特彼勒、波音等总部设在美国的跨国公司联合反对美国新提出的带有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的“买美国货”条款。德国西门子、巴斯夫等欧洲公司以及美国商会和欧盟商会等企业代表机构也对此表达了相同的诉求。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推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回潮,既符合中国企业的利益,也符合跨国公司和各国的经济利益。我们可以而且也应当与跨国公司一起,旗帜鲜明地反对全球范围出现的贸易保护主义思潮。通过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和竞争,我们一定能够抵御金融危机的冲击,迎接中国经济发展更辉煌的未来。

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

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 归纳而言:经济全球化是由于世界各国相继取消或放松对商品、劳务、资本和技术等方面国际流动的管制,各国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日益加深,进而导致全球范围内各种生产要素价格趋同。经济全球化以全球作为整体。 全球化、自由化、国际化、一体化 ?经济自由化:政府放松或取消对要素及产品流动的管制,实现要素和产品配置的市 场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成因之一,而全球化又进一步促进经济自由化。 ?一体化Integration:一定区域或世界范围内,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协议等形式将各 国经济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上联系起来,加强彼此间的合作和依赖。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最终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表现尤为突出。 ?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资源配置以本国为主,同时利用其他国家的资源和市场。 国际化的概念常针对微观企业。 ?跨国化: ?经济全球化:最能反映当今世界经济的特征。

经济全球化的六个主要表现: 生产活动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传统的国际分工正演变为世界性的分工。 国际分工的内容发生变化: 1.从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发展为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分工; a)从产业各部门间的分工发展到各个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和以产品专业化为基础的 分工; b)从沿着产品界限进行的分工发展到沿着生产要素界限进行的分工; c)从生产领域分工向服务部门分工发展。 2.国际分工的形成机制在变化,由市场自发力量决定的分工,向由企业、主要是跨国公司 经营的分工和由地区经济集团成员内部的分工发展,出现“协议性分工”。 3.水平型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 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形成(GA TT/WTO) ●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强,表现为国际贸易增长率大于世界经济增长率。 1990-1995年,世界出口量年均增长率为6%,同期世界GDP年均增长率为1%。 ●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占贸易总额的比例上升。 ●国际货物贸易交换品种多样化。 ●发达国家同类货物相互交换增加,主要的经济贸易大国一般既是某类商品的主要出口 国,也是该类产品的主要进口国。 ●国际贸易趋同化:普遍使用电子化贸易手段;共同认可ISO系列标准;贸易合同标准 化。 ●世界贸易组织建立,正式确立了多边贸易体制。 ●各国金融日益融合: ?金融国际化进程加快。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银行按《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进 行了大规模的并购活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FDI增长迅速。 ?地区性经济集团的金融业出现一体化。欧盟统一大市场建立后,银行、证券公司和 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可在欧盟内经营不受国界限制的保险和投资业务。 ?金融市场扩大。90年代末,外汇交易量已是世界贸易额的60倍以上,全球外汇日 交易额超过1.2万亿美元。 经济全球化的成因:世界范围内的技术进步和各国社会经济变革的综合反映。 新技术革命的成果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动力和物资基础。 ●新技术的产业化提供了新市场和新的商业机会。为了争夺新市场,各国的企业必须突破 国界,以全球市场为目标调整战略,以形成全球性的生产和销售网络。 ●如同19世纪末的铁路,80年代以来现代通信业的发展,大大降低了国际间的通讯费用 和交易成本,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因素。 ●全球性非管制化与市场化改革,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经济全球化的制度障碍。 国际金融深化和创新,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条件。 ●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制度环境日益宽松; ●各种新型的金融工具与交易技术不断涌现;

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的双重影响

浅析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的双重影响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深入,跨国公司已然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根本上说,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上,同时它又是一把双刃剑,对经济的影响分为正负两方面,我们应正确定位跨国公司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跨国公司中国经济影响 一、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一)有力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 据统计,跨国公司在中国迅速发展所生产的gdp已经占到中国经济总量的1/3,它对中国gdp所做出的贡献不能忽视;若从质的角度看,跨国公司会引进一定外资,而外资的进入促进了中国产业的进步和发展,中国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深化;从出口方面讲,跨国公司是中国出口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1985年,这些外资企业涉及的出口仅占到中国出口总额的1%,2004年这个数字达到了45%—50%。 (二)促进了中国工业技术水平提高 跨国公司科技开发和创新的成果带动了上下游产品的开发,为中国供应商及用户提供了相应的质量技术标准、生产技巧或工艺创新,将先进的工业技术转让、引进至中国企业。在技术转让和引进过程中,中国不可能照搬停滞在原生产工艺,而是通过模仿、吸收、

消化与创新创造出新的更适合中国企业的技术,与此同时,技术外溢效应也通过诸多研发中心扩散开来,跨国公司与中国科研机构、大学、企业部门进行合作,交流研究心得与信息资料,实现共赢,间接促进中国企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促进了中国配套产业的发展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会把国外的配套产业吸引过来,通过产业链的上下游关联,使中国当地配套产业兴起发展。配套产业的出现,大量零部件生产商在中国当地形成,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就业人口,对解决我国部分地区的就业难题起到一定作用,也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有些发达地区形成了配套产业群,企业及中间商都聚集在一起,既减少了运输成本,又提高了效率,产生了规模经济效益。 (四)提高了中国科技人才的素质,产生人才流动效应 首先,跨国公司立足于世界前沿开展研发工作,所提供的优厚待遇与优越研究条件,将吸引优秀人才流入,对提高我国人才素质意义重大;其次,跨国公司非常注重对员工的培训,在跨国公司投资本地化过程中,从事相关研究的中国员工可以由培训积累大量经验,学习更多的知识技能;再次,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雇佣中国的科研人员,这必然发生与中国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人员流动,这些人员会将知识带回本国企业,产生人才流动效应,有助于提高中国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企业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支柱,企业的经济利益及社会效益密切关系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良好的企业经济利益和所发挥的社会效益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促进社会创新发展 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多元化、个性化必然会引起产业结构的多元化,企业经济广泛而充分的竞争促进经济的繁荣与发展,特别是一些以高新技术创新为特色的企业经济的发展,不但可以改进产业结构,还能够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社会产业系统的动态结构,包括技术结构、产业关联结构等。企业的发展是社会需求多元化、产业结构多元化的必然趋势。 (二)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地繁荣和发展,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市场是企业生存和产生的基础,是企业的服务对象。企业是社会市场经济公开、公正、公平基本原则最积极的维护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像金/丘/集团为政府招商引资牵线搭桥,为振兴家乡的民营经济和加快发展城镇建设做了积极的贡献。企业的发展进步可以消除社会市场上的多种弊端,以积极地促进市场机制的健康发展。 (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企业是解决社会劳动力,稳定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世界经济周期性的波动使得在市场机制配置人力资源的情况下,失业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我国也在面临着待业、就业、下岗、再就业的重大压力。

为了保持社会稳定和谐的良好局面,必须适当发展中小企业,以便于更好的解决大量的失业问题及社会稳定隐患。 (四)促进社会经济增长 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从我国来看,江苏、浙江、广东和山东等经济发达地区,也是中小企业得以繁荣昌盛的地区。企业是现代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有着极大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加快对企业的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没有良好的企业建设,社会的和谐发展就失去了基础。 因此,一定要不断对企业进行改革、创新,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尽最大努力收获最大的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浅析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1

浅析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30余年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中国国门的逐步打开,以及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国际化趋势的日益加强,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和廉价的劳动力吸引了世界强烈的关注。伴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世界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与发展也逐步增加与趋于稳定。 我们走向世界的脚步正在逐步加快,而保持速度的同时中国经济如何继续保持方向,稳定发展仍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很多时候,追赶的速度与自身的稳定很难兼顾,跨国公司对于中国而言亦是如此。适逢中国“入世”10周年之际,在欧债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们在此简单讨论跨国公司对于中国乃至世界企业和经济发展的意义,并探索中国企业如何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博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一.跨国公司发展概述及其发展趋势 1.1定义 跨国公司1又被称为多国公司,它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开设分支机构并在一个统一的决策体系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国际性企业。联合国有关组织对跨国公司的内涵做出了规定:(1)跨国公司必须在2个或2个以上国家设立分支机构;(2)在国外分支机构不少于6个;(3)海外业务必须占总公司业务的25%以上;(4)有统一的决策体系,内部实行一体化的经营策略。 1.2发展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伴随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过渡,众多大型企业纷纷走向海外寻求原材料和占领市场,由此开始了跨国经营。美国的第一家跨国公司是胜家缝纫机公司(Singer),它于1867年首先在英国的格拉斯哥建立了一家缝纫机装配厂,其产品供应欧洲和其他地区。而在欧洲,德国的拜耳化学公司(Bayer)于1865年在美国纽约州的奥尔班尼开设了一家苯胺制造厂;瑞典的诺贝尔公司(Nobel)于1866年在德国汉堡设立了生产炸药的分厂。这三家公司在海外设立生产性分支机构,已初具跨国公司的雏形,因此它们通常被看作是早期跨国公司的代表。二战之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支持与推动下,跨国公司的规模迅速扩大,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公布的《1993年世界投资报告》中对全球跨国公司的排名,前十名依次是英荷壳牌集团RoyaI Dutch Shell,美国的Ford、GM、Exxon、IBM,英国石油BritishPetroleum,瑞典及瑞士合资的Asea Brown Boveri,瑞士的Nestle,荷兰的飞利浦,美国的Mobil。不难看出,美国公司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 而在步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今天,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跨国公司正在向全球公司方向过渡,其经营理念与管理模式也在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着当下市场的要求,承担着时代的责任,诸如在提高办事效率,鼓励创新,经营企业文化等等方面都有独特的个性。当代跨国公司无论在垄断程度还是发展战略的国际化都空前强大,而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在跨国公司群体中取得一定了地位。很多时候,跨国公司不仅仅在经济领域有着独特的地位与作用,更在政治,社会舆论上有着难以磨灭的影响力。正因如此,跨国公司的模式与运作环境对于我们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其发展趋势也值得我们长远的关注。 二.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1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在国际贸易中,跨国公司控制着大部分的生产资料与市场,因而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世界商品的主要提供者与最大需求者的双重身份,再加上跨国公司手中的巨额资 1《政治经济学教程》第九版

论述中国外交布局及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认识

论述中国外交布局及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认识 一、中国的外交布局 第一,以周边外交为重点。继2014年中国领导人密集访问周边国家之后,2015年4月20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乘专机离开北京,应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总统侯赛因和总理谢里夫邀请,对巴基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党的十八大以来,经略周边进一步成为中国塑造全球外交战略格局的重要内容。从“一带一路”到亚投行、丝路基金等经济合作倡议,都显示出我国致力于同周边及世界各国打造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也显示出周边外交在中国外交战略中的首要地位。 第二、以大国外交为重心。首先声明,当前中国所言“大国外交”,应当是作为一个大国的外交,这是日益崛起的中国对自身地位和身份、利益与目标,以及应有国际角色的准确判断和应有表达。早在2013年,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在出席第二届世界和平论坛时就发表了题为《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的演讲,明确提出“在继承新中国外交六十多年形成的大政方针和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当代中国正在积极探索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 第三、以多边外交为舞台。2014年,中国主办了两场多边外交峰会,亚信峰会和APEC峰会。同时中国领导人也参加了包括金砖国家领导人非正式会晤等多场多边外交峰会。中国成功开展多边外交,充分发挥多边峰会外交的统领作用,使多边外交大格局日臻成熟,作用更显重要。 二、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认识 2015年3月8日,外交部部长王毅在“两会”记者会上表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十分丰富,比如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坚持履行正确义利观

等等。就当前而言,我认为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合作共赢”。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特色就在于“合作”“共赢”和几个坚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是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关键环节,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是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大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不断采取新举措,推出新理念,展示新气象,使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更富全球视野、更具中国特色。中国正致力于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切实走出一条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

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起到的作用

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是近几十年来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为了降低 成本与开拓市场,许多跨国公司通过扩大贸易 和加大对包括亚洲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直 接投资来加速本公司的生产制造全球化.1987年,跨国公司母体是2万家,海外分支机构达10万家,到1990年分别增加到3. 5万家和15万家,1998年增加到6万家和50万家,目前还在发展之中。 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使 整个的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经济体, 即所谓的地球村.在这个村落里,一国的经济会 受其他许多国家经济的影响.显然,跨国公司在 这一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跨国公司的全 球化经营决策促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联合国有关部门估计跨国公司的销售额 占全球贸易额的75%,占全球技术贸易的80%。 中国香港强生公司的总经理帕特里克·王在决 定新的中心时曾说,旧的时空局限已经不存在,客户可以在他们觉得最舒服的时候与我们说话,而产品可以在最具有竞争力的地方生产。这种 观点体现出竞争无国界的基本内涵。跨国生产 和经营的全球化日益加重了各国对国际贸易的 依赖,并通过贸易流量使世界市场不断地扩大. 跨国公司主宰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格局,也

主宰着国际物流的发展。跨国公司最主要的特 征就是对外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必然会伴 随着商品的国际间流动,从而产生对国际物流 的需求。这是因为在东道国投资办厂的初期.跨 国公司的子公司需要添置必要的机器设备;在生 产期,需要购买需要的原材料和半成品;形成产 品后,又需要将这些产品销售出去,这些购买 和销售活动并不仅仅局限于东道国内,更多的 是跨出东道国国界,购自或销往母国或第三国,这已成为一种趋势。跨国公司的全球性结构, 使得它可以比一般企业更容易获得有关原材料 及商品的价格信息,能及时掌握当地有关产品 的销售行情以及消费者对商品的偏好。跨国公 司通过对世界各地资料的比较,从价格低的国 家购进生产要素,并向价格较高的国家出售它 生产的产品。而且,随着生产专业化和国际化 程度的加深,跨国公司内部分工更加精细,已 具体到将生产过程中的工序分散到世界各地几 个国家甚至几十个国家进行加工、制造.在跨国 公司全球战略的指导下,必然要求各个生产要 素和经营环节集中管理、统一调配,从而必然 要求国际物流从时效、质量、规模、路线和效 益等方面服从其持续发展的需要.

跨国公司扩张对我国的影响

1绪论 1.1课题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逐步融入WTO以及新一轮的经济的增长,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扩张活动也日趋活跃。跨国并购在中国已经成为外商对话直接投资的一种方式,当今世界的经济朝着全球化发展,跨国扩张在其中起的作用也变得更为重要。随着我国企业的飞速发展,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跨国扩张以及由此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更能促进我国企业的发展,让我国企业日后走向世界做更充分的准备。因此,研究扩国公司在华的扩张模式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2国内外课题研究现状 面对跨国公司在华的扩张,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及政府都认识到了由此所带来的问题,在不断的总结的基础上,就当前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的现状,发展趋势进行了更全面的分析。谢丽芬、姚胜辉(2006)发表的文章中指出了跨国公司并购在我国已成为外商对话直接投资的一种方式,在产业上已表现出明显的特征,因此分别从跨国公司并购在我国的产业布局特点、产业区域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合理引导外资并购的产业建设策略。朱远程、刘燕(2008)的文章中说明了随着跨国公司在华并购限制的减少,越来越多的对跨国公司选择以并购的方式进入我国。文章中就目前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的现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发展的建设,期望规范并购与保障经济安全运行。祖强、周志莹(2005)发表的文章中指出了随着中国逐步融入WTO以及新一轮的经济增长,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并购活动日趋活跃。美国哈弗大学乔治.金教授(2009)就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如何进一步的扩张中国市场,适应本土化经济作了深刻的诠释。 1.3 本文结构 本文开篇主要以并购为例,介绍了并购的类型和方式,之后论述了跨国公司在华扩张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积极、消极两方面的效应,最后提出了面对跨国公司在华扩张所带来的问题我国的政府和企业将如何应对。

最新维和行动对中国外交的意义资料

维和行动对于中国外交的意义 摘要:长期以来,中国维和部队在各个国家出色地完成了多项维和任务,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突出贡献。这无疑也对中国的外交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将深入探讨维和行动对于中国外交的意义。关键词:维和、外交 正文: 一、背景 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国际形势呈现多极化。于此同时,国际的安全形势愈发复杂,仍然存在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分裂主义等不稳定因素,严重影响了世界和平与安全。在这样的形势下,联合国开展了维和行动。 二、维和行动 1、联合国维和行动概述 联合国维和行动是联合国根据安理会或联大通过的决议,向冲突地区派遣军事人员以恢复或维护和平的一种行动。其目的已从传统的监督停火、居中斡旋,扩大到开展预防性外交、维持和平与重建和平。联合国维和行动属于临时性措施,一般均有一定的期限,可由安理会视具体情况,根据联合国秘书长的建议决定延期。维和行动的最基本要求:绝对不能干涉一国的内政。 维和行动的任务类型有监督停火、停战、撤军冲突双方脱离接触、观察报告局势、帮助执行和平协议、防止非法越界或渗透维持冲突地区的治安等。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任务范围也有

所扩大,涉及监督选举、全民公决、保护和分发人道主义援助,以及帮助扫雷和难民重返家园等许多非传统性的工作。 联合国维和行动有三大特征:国际性、非强制性和中立性。国际性即由联合国组织、成员来自各会员国、由联合国秘书长指挥、只对联合国负责。非强制性即维和部队必须征得当事国同意又有会员国自愿参加才能建立,它在维和时无权采取强制措施,只有在自卫的情况下才能使用武力。中立性即维和行动必须做到公正、不偏不倚、不干涉内部事务。 自1984年首次向中东地区派出监督阿以战争停火的部队以来,联合国共执行了60多次规模较大的维和行动,投入资金超过400亿美元;有100万名官兵、警官和文职人员在联合国旗帜下履行过维和使命,还有2000余人为此献出了生命。 2、中国参与的维和行动 (1)中国维和行动的内容及成果 1989年中国首次派人参加了联合国纳米比亚过渡时期协助团,帮助纳米比亚实现从南非独立的进程。1992年4月,中国第一支“蓝盔”部队—军事工程大队赴柬埔寨执行任务。2003年4月,中国赴刚果(金)维和。部队包括工兵连和医疗队。2003年11月,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部队由运输分队、医疗分队、工程兵大队组成。2004年10月,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员赴海地维和。这是我国第一次派成建制的防暴警察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2005年10月,中国维和部队赴苏丹。部队有工兵分队、运输分队和医疗分队。2006年3月,中

探究优秀企业家对企业及经济发展的作用

企业家的职责就是创新,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新组合”,包括引进新产品,引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实现企业的新组织等。优秀企业家要创新企业产权制度,调整产权结构,通过联合、兼并,扩充资本,扩张规模,占领新市场。创新企业经营制度,在所有者代表、企业法人代表监管下,企业家独立、自由地行使经营决策权。创新企业的约束机制,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不同利益主体群之间的相互约束和利益均衡。创新管理方式,搞好战略管理,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持续处于有利地位;搞好行为管理,使每一个行为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提高行为效率。 4.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企业管理是紧张、高强度、高风险的、超体力的劳动。没有固定的劳动时间限制,随叫随到,成年累月加班加点,工作量大,紧张而又高强度。许多重大决策面临着极大的风险,企业家要面对经济风险、非经济风险和不可抗力事故,在做出决断时,往往如履薄冰,如同走钢丝一样,稍有闪失,企业就有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优秀企业家必须善于自我调节,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以较好的状态全力以赴工作。 (三)如何培养优秀企业家 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企业家,是假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现我国实体经济腾飞的必要条件。在进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资金、技术、设备等发生短缺,可以通过引进、购买等直接或间接获得。但大批的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则必须依靠我们自己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具有国际水平的企业家,才有可能造就出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企业家,更好地走向世界。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至理名言.有效竞争的市场才是企业家的摇篮,准企业家只有通过有效竞争市场的打磨才能成为真正的企业家.实践产生理论,理论反过来指导实践.通常说来,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往往比现实领先10到20年.所以,首先我们应该对那些准企业家,加强理论知识的培养,使其掌握更多的知识,认清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然后再进入到社会这个大熔炉中,在竞争中不但磨练,不但进化.去适应社会发展,再用企业家独有的创新能力去指引社会的发展,促进人类的共同繁荣. 参考资料: [1]: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得.经济发展理论.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

跨国公司对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影响

跨国公司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逐渐的发展与壮大。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与企业国际化的直接产物。当前国与国的经济竞争,正在通过跨国公司实行的全球经营战略,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激烈程度在全球范围展开。本文分析了跨国公司对经济全球化所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还分析了其跨国公司对经济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与消极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跨国公司经济全球化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演进的主要趋势之一。经济全球化使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联系进一步增强,竞争将更趋激烈。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具有强大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深入了解跨国公司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正确认识跨国公司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作用,对于加快我国大型跨国公司,打造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航空母舰,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纵观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跨国公司始终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跨国公司的建立反映了世界经济从封闭的地区经济走向交流频繁的全球经济的过程。跨国公司凭借强大的实力已成为参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的极为重要的经济实体,对推进全球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跨国公司实行的全球经营战略是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基础。当前国与国的经济竞争,正在通过跨国公司实行的全球经营战略,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激烈程度在全球范围展开。根据市场的变化和竞争的需要,一些著名跨国公司立足全球,对生产经营实行全球性战略安排,把别国的市场和资源纳入其全球性的安排之中。为了实现其全球经营战略,许多跨国公司把本国的公司变为世界范围的总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2、跨国公司进行的国际性投资,是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有利条件。国际

跨国公司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一)

跨国公司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一)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跨国公司在对解决中国国内的就业、引进先进的高新科学技术和管理模式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它们对中国国内的营商环境、商业价值观、道德观,产生了很多不可忽视的、深刻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影响 一、跨国公司定义 只要在一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设有一个以上的海外子公司或分公司,并从事营利性生产经营活动,有共同的决策中心和共同战略,并分享风险和责任的企业,即可称为跨国公司。二、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整体情况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和加快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也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主动参与和利用国际分工的重要举措。在全球经济复苏步伐、国际直接投资继续回升的背景下,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保持平稳发展,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外资对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得到进一步增强。2005年,中国已经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和英国的第三大FDI流入国,是最具有吸引力的发展中国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已有470家在华投资。世界500强在华投资主要集中在电子、计算机、汽车、日用产品等行业。随着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增加,中国在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截至2005年底,主要来自日本、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地区总部共40余家,大多集中在北京和上海,主要分布在电子、通讯、机械和电器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 三、跨国公司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 1.有效地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以缓解和弥补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短缺现象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和既定方针。近20年来,外商直接投资的大规模流入,有效地弥补了我国国内建设资金的供给不足,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持续、快速与稳定发展。这突出表现在我国历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总体上呈现明显地上升趋势。在我国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外商直接投资已成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外商直接投资还是我国部分行业(如近海油气开发等)的主要资金来源。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增加了我国实际性投资,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缺口,而且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资金使用率,进而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2.促进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提高,并进而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向跨国公司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经验,以加快我国经济改革的步伐。跨国公司是国际竞争的优胜者,竞争优势很多,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和企业管理的科学化等知识资产方面的优势。实践证明,跨国公司带来了大批先进实用的技术以及在质量管理、营销战略、财务管理、技术管理、劳动工资管理、生产管理和库存管理等方面先进的管理方法,对我国直接投资有利于我国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跨国公司还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利用本地人才,为我国企业造就一大批新型管理人才,促进人才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3.扩大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跨国公司为我国提供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我国已有超过1450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投产开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750多万人,约占全国非农业劳动人口的10%以上。另外,跨国公司的工作条件、工资待遇和福利都比较好,大量中国雇员在跨国公司就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就业质量,特别是跨国公司的职业培训,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熟练技工和专门人才。 4.增加了政府税收。为吸引外商来华直接投资,长期以来我国给予了跨国公司诸多税率优惠待遇。随着大量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我国主要来源于跨国公司的涉外税收逐年大幅度增长。外商投资企业上缴的税收以成为我国政府税收的重要来源之一。

浅谈中国外交文化

浅谈中国文化外交 文化外交作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环境下,中国需要发展文化外交,同时文化外交的开展也会对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外交的含义与历史实践 文化外交是为了达到特定政治目的或对外战略意图、以文化传播、交流与沟通为内容所展开的外交。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数千年来积累了丰硕的文化成果。文化外交正是文化成果之一。文化外交实践也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不会忘记两汉时张骞、班超出西域,开辟了陆路的“丝绸之路”的创举,在海上,郑和七次下西洋也沟通了海上文化与贸易交流,近代历史上梅兰芳的赴美京剧演出,为中美外交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在1972 年的“乒乓外交”堪称中国文化外交的经典。近年以来,随着我国影响力的提高,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中国热”,突出表现在“汉语热”和“中国文化热”二个方面。截至2006 年9 月中国已在46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08 所孔子学院来推广中文和中国文化。各国孔子学院的建立,秉承了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以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己任,旨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二、中国文化外交的成功实践 近年来,从改善自身形象、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及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需要出发,中国积极借鉴西方国家开展文化外交的经验,不断探索自己的文化外交战略。到目前为止,尽管中国的文化外交模式还很不完善,但中国在新世纪的文化外交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尤其是在文化展示、语言推广和文化交流方面成效显著。 (一)中国文化年(国家年)项目 “文化年”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兴外交形式,是国家根据对外关系的整体工作格局与部署,在双边国家约定的特定时间和特定区域内,以文化为载体,以人们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丰富的文化表现形式为手段来开展的国家公关活动。“中国文化年(国家年)”项目是中国文化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外交“文化展示与沟通”的标志性活动。自2003 年始,中国成功地举办了英国“中国文化年”(2003-2004)、法国“中国文化年”(2003-2004)、美国“中国文化节”(2005)、“中印友好年”(2006)、俄罗斯“中国年”(2007-2008)意大利“中国文化年”(2008-2009)及俄罗斯“汉语年”(2010)等文化年(国家年)项目,这些项目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给相关国公众带来了一次中国文化的“集中轰炸”,使他国公众在与中国文化的“零距离接触”中感受和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从而从“心灵”上感知中国,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吸引力。 文化年(国家年)对中国来说还有一个更深远的意义。“中国文化年”项目的广泛开展,有利于加强中外文化的沟通,将中国的文化理念内化在国际行为体的行为准则理念中。中国传统的“和”文化、“协和万邦”的理念,不仅对中国社会本身有着内化的功能,而且,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国门”,必将为国际社会的和谐共处做出贡献,起到“化天下人”的作用,这将是中国对国际社会最大的贡献。

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中外社会经济发展实践证明,中小企业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契机和优势,有效地发挥中小企业作用,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中小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分析 (一)中小企业是提高市场效率,增强区域经济活力的主力军 根据经济学的观点,完全竞争市场是最有效率的市场形态,而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之一是市场存在众多的企业。国有和国有控股的大型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保障,代表着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但是中小企业具有产品和技术结构相对简单、应变能力强、经营灵活等特点,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所以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能创造市场活力,为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营造一个竞争性的市场环境,对市场效率的提高和增强区域经济活力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数量已超过420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超过60%,税收收入总额中有53%以上来自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已成为增强区域经济活力的主力军。 (二)中小企业是解决区域经济就业问题的主渠道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失业、下岗、分流和优化组合出来的人员越来越多,加上农村涌现出来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使中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根据我国国情,按照比较优势的理论,应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事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主要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相对较低,劳动密集程度高,工资成本却普遍低于大企业,以同等的资金投入可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据有关方面计算,以同样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创办小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是大企业的4倍多;以同样产值计算,小企业吸纳的劳动力为大型企业的倍。 (三)中小企业是解决农民增收,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力量 中小企业大都是成长于农村,在复杂变化的市场环境下生存下来,他们带动农民致富,促进农村经济飞跃发展。从全国看,排在前20名的民营农牧企业的年销售收入总和超过1000亿元,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现有582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000多家,市、县级的龙头企业近万家,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力量。 (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是拉动区域经济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市场化方面,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并做出突出贡献。在美国,70%以上的专利是由科技型中小企业创造的,其平均创新能力是大企业的2倍以上。数据显示我国专利技术的65%、技术创新的75%以上,新产品的80%是中小企业所创造的。 二、中小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困难与不足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但是相对大企业,中小企业是一个弱势群体,中小企业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一)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畅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畅一直是困扰着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在辽宁的辽西北地区表现的更为突出。虽然辽宁省委、省政府和各级有关部门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措施,得到了一些缓解,但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尚不到位,融资、信用担保等政策性金融体系建设滞后,担保实力不足,缺乏与中小企业相匹配的中小金融机构;使目前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还非常单一,绝大部分仍是依赖银行贷款。由于中小型企业从银行获取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的能力有限,企业又达不到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的要求,从而也难于获得风险资本的支持,因而导致中小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受到影响。 (二)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小企业遭受不平等的待遇 虽然政策规定一般性竞争领域允许中小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站在统一起跑线上竞争。但是,市场准入方面还存在的一些明显的体制性障碍,相关准入政策在具体的操作中没有形成标准化和统一化,没有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没有做到一视同仁,一些部门对中小民营企业还存在“唯成份论”,以致在具体工作上或有意或无意、或直接或间接地限制中小民营企业,致使中小企业遭受不平等的待遇,发展空间有限,合法利益没有得到保护,影响中小企业投身区域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三)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 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为区域经济增加了生机。但是还远不够。例如,“十一五”期间辽宁省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有28%,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完成的项目只占全省的%。一部分中小民营企业主文化程度不高,目光短浅,缺乏科技创新的战略远见和创新动力。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科技专项经费投向偏少,缺乏高素质技术人才支撑,缺乏信息共享机制等,这些都直接导致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技术竞争力、品牌竞争力难以形成较强的优势,使中小企业的发展后劲不足。 (四)管理模式落后,高素质人才缺乏 由于目前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仍然实行传统式、家族式管理,企业从老板、管理层、中层领导,甚至是基层领导都存在一定的血缘关系或者是亲戚关系;家族自成一统,排斥外族人才,而且大部分管理者观念陈旧、知识匮乏,个人在企业管理中随意性比较严重,

跨国公司进入及其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一).

跨国公司进入及其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一) 200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突破500亿美元,这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一大国”。据统计,2002年全国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4171家,同比增长30.72%;合同利用外资金额827.68亿美元,同比增长19.62%;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27.43亿美元,同比增长12.51%。它结束了近几年来中国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上负增长和低增长的局面,预示了今后几年中国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新一轮高增长的开端。截至2002年12月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24196个,合同利用外资金额8280.60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479.66亿美元。根据调查,世界500强中已有400多家来华投资。目前,大型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开始成为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主流。 一、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制造业的若干重要特点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随着跨国公司对中国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中国成为世界“生产制造中心”的呼声越来越高。其实,观察现代跨国公司和传统跨国公司的区别,跨国公司在中国制造业发展中的地位,已由“一个中心”成为“多个中心”。 1.生产制造中心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生产成本低廉,许多外国厂商相继将生产据点移往中国。例如,2001年7月,松下电器公司停止在美国肯塔基州生产微波炉,将其生产基地集中到了上海。8月,东芝公司宣布停止在日本国内生产电视显像管,把包含数字电视在内的电视机生产线全部转移到中国,至此,日本主要彩电制造商松下电器、东芝、三洋电机、三菱电视4个公司都已将彩电生产的主要基地移至中国。此外,日本的其他家电产品如录像机、复印机、空调、CD、单放机、DVD等也主要由日本在中国的工厂生产。据统计,中国在世界出口额中的比例,1990年不足2%,2000年上升为4%,2002年进一步提高至6.5%。就轻工纺织产业看,以家电为例,2001年全国微波炉共计出口1252万台,占当年全国生产量的69%;2001年全国电饭锅共计出口822万台,占当年全国生产量的57%。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多数家电产品世界最大制造基地。再以鞋业为例,目前,全球鞋类年产量约100亿双,在中国,2001年广东省鞋类年产量近30亿双,约占世界产量的3/10;温州市鞋类年产量10多亿双,占世界产量的1/10。就中国而言,堪称世界最大的成品鞋生产基地。 一般而言,制造业有消费品制造业和资本品制造业、轻型制造业和重型制造业、一般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之分。如果说前一时期跨国公司向中国的国际产业转移主要集中于消费品制造业、轻型制造业或一般制造业的话,那么,自2002年起,资本品制造业、重型制造业或装备制造业将成为跨国公司新一轮向中国的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受“广本汽车”示范引导,2002年,本田、丰田、尼桑都陆续将不少生产厂搬到广州,由此广州可能很快形成一个上千亿元产值的汽车产业。同时,一些跨国公司已开始把集成电路、计算机和通信等高科技产品的生产基地逐步转移中国。例如,菲利浦已投资15亿美元建立了芯片生产厂;由几家大公司联合投资62亿美元设立的芯片生产基地——中芯国际,首批芯片已于2002年底前后下线。此外,新惠普、东芝、夏普、三星等国外主

中国和平发展外交政策的积极意义

中国和平发展外交政策的积极意义 新中国从成立的那天起就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53年我国政府在同印度代表谈判中,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依然成为中国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出发点。中国坚持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它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创造了和平的环境。新中国成立初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期间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动,为新中国初期的和平建设争取了有利的环境。我国实施了一五计划,建立了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70 年代我国的外交关系取得了重大突破,中国与世界多个国家建立了和平友好的外交关系,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中国开始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法制建设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提高。 第二,为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近代中国近百年的屈辱外交史。腐败无能的清

政府在国际上毫无地位可言,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陷入苦难深重和极度屈辱的深渊。北洋政府时期,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由此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1971 年第26 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国正式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70 年代中美关系解冻、中日邦交正常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联合国的事务全面参与,中国在世界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推动了世界和平事业的发展,加强了各国间的交往与合作。在亚非国家召开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呼吁各国为反对殖民主义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团结合作,赢得了与会各国的普遍赞扬。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坚定地站在世界和平力量一边,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一切国家的关系。1999 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安理会对南联盟进行了78 天的空袭。中国等国表示强烈谴责,迫使北约停止轰炸,显示了中国等国在阻止美国的霸权行为上的积极有效的作用。在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前,中国必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促进了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中国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发展中国家,相继加入了亚

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中小企业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摘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愈加明显,毫无疑问中小企业必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闪光点。本文通过对中小企业进行深入探索和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以及面临的问题和解决之道的阐述。中小企业将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我国经济的腾飞和完成质的飞跃做出贡献。 关键词中小企业特征国民经济的作用问题与对策 一、中小企业及其特点 (一)中小企业 从全世界范围看,各国对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总体上分为两种情形:定量(Quantitative)划分与定性(Qualitative)划分。其中定量划分一般以其从业人员、资本金额、资产总额、销售额、市场占有率等量的指标作为划分标准。而定性划分一般以企业所有权集中程度、自主经营程度、管理方式和在本行业所处地位为标准来对中小企业进行划分。 就我国而言,对中小企业的划分一直采用定量划分为标准,并且采用复合定义标准。但由于行业的差异性对于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也会带来很大的不同,对于工业企业和建筑业有资产总额的要求,而对于零售业、批发交通运输、邮政、住宿等其它行业并没有资产额的要求。在销售额方面,除了零售业与住宿餐饮业外采用亿元的年营业额

作为中小企业的上限外,其它均是以3亿元为界。而在人员界限方面也是存在很大的差别,例如工业企业、建筑企业、交通运输通常是劳动力密集型,所以员工人数较多,因此也分别以2,000人、3,000人为界。但对于零售、批发、邮政、住宿餐饮等,虽然相当于高科技型企业也属于劳动密集型,但对于员工人数的标准明显比上述工业、建筑、交通运输业小。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中小企业实际上是中型企业与小型企业的统称,除零售业外,其它各行业都把3,000万元年营业额作为中型企业的下限,零售业则是1,000万元。(二)中小企业的特点 1. “小”、“灵”、“快” 与大型企业相比较,中小企业的首要特征之一,即在于企业规模小、经营决策权高度集中,但凡是小企业,基本上都是一家一户自主经营,使资本追求利润的动力完全体现在经营者的积极性上。由于经营者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反应灵敏,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治理权合一,既可以节约所有者的监督成本,又有利于企业快速作出决策。其次,中小企业员工人数较少,组织结构简单,个人在企业中的贡献轻易被识别,因而便于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不像大企业那样在庞大的阶层化组织内容易产生怠惰与无效率的情况。可见,中小企业在经营决策和人员激励上与大企业相比具有更大的弹性和灵活性,因而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作出迅速反应。 2.“小而专”和“小而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