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3全册 第1章 第2节区域发展阶段导学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3全册 第1章 第2节区域发展阶段导学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3全册 第1章 第2节区域发展阶段导学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3全册 第1章 第2节区域发展阶段导学案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课前自主探究

一、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1.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人均也很少。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型和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2.区域内部的差异比较小,缺乏拥有的大型中心城市,现代化交通线路数量,分布。

3.区域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对外贸易规模甚小,表现出典型的特征。

4.大多数农业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的状态。

二、工业化阶段

1.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第三产业表现出的趋势。

2.劳动力开始由农业向和大规模转移。

3.区域内部作用大为加强,相继出现一系列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

4.此时,区域社会经济表现出明显的增长态势。

5.中心城市对于区域的发展速度要显著地高于区域的发展速度,中心城市对于区域的带动作用大幅度增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程度逐步。

6.整个区域处于不平衡的发展状态。

三、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1.工业化、城市化推动到比较高的水平上,加工制造业向型和型全面升级。

2.第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相当大的比重。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明显超过第二产业,科技、、金融、、信息、等部门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

3.从空间结构来看,区域内部的差异逐渐,区域的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

参考答案

一、1.国内生产总值资源劳动密集 2.经济雄厚实力少稀疏 3.自给自足 4.均衡

二、1.上升加速发展 2.制造业服务业 3.集聚 4.不平衡 5.平均辐射提高

6.加速

三、1.资金密集技术密集 2.二、三第三教育贸易旅游 3.缩小增强

思考讨论

1.高收入的地区一定是发达地区吗?

答:发达地区的收入较高,但高收入地区并不一定是发达地区。例如一些以出口石油为主要收入的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工业技术水平较低,不能看做经济发达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表现出什么样的总体发展趋势?

答:在区域发展初期,经济发展水平低,区域内部的差异比较小,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的发展状态;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城市的发展速度要明显高于区域的平均发展速度,整个区域呈现出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随着区域的进一步发展,其内部的差异缩小,区域处于较高水平的平衡状态。因此,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发展趋势。

知识要点突破

知识点1 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及区域的发展趋势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及区域划分类型

(1)常用指标

(2)综合性指标

为了全面地度量区域发展水平,人们还设计了一些综合性的指标,比如人文发展指数(HDI ),就是通过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2.区域的总体发展趋势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与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

迁移应用

1.读下列国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 (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得出)水平统计图,完成(1)~(3)题。

(1)图中反映的城市化与人均GDP 的关系是( )

A.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 水平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

B.某阶段人均GDP 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呈负相关

C.城市化发展是提高人均GDP 水平的主要动力

D.人均GDP 水平越高,城市化发展速度越快

(2)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图中四个国家在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 平均增长速度方面最快的是( )

A.印度

B.中国

C.日本

D.德国

(3)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

A.发展水平较高

B.应加快发展

C.发展速度最快

D.应限制发展

【答案】(1)A(2)C(3)B

【解析】此题考查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的内在关系。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四个国家明显分为两组,一组是德国和日本,一组是中国和印度,这代表了两类国家,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第(1)题,从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曲线的变化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两者相互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总的来说,人均GDP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相应越高,不存在某阶段的负相关问题。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加快经济发展,提高人均GDP水平,这是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发达国家“二战”以来,随着人均GDP的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相对缓慢;发展中国家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市化进程发展很快。就是在同一个国家、不同的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的相互影响也不同的。如日本,随着人均GDP的增长,“二战”以来到20世纪70年代前后,城市化进程发展很快;70年代后,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市化进程发展趋缓了。所以只有A项是正确的。第(2)题,此题直接读图判断,从图上曲线的变化可以看出,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在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方面,日本是增长最快的。第(3)题,考查关于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运用排除法,A、C显然不对。应该是加快发展,还是限制发展,这关键要看经济发展速度、人均GDP的增长情况。现阶段,我们国家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状态,人均GDP增长很快,而我们国家目前的低城市化水平是不适应这样一种经济高速发展的,所以我们应该加快城市化进程。

3.区域开发方式

(1)两种不同的区域开发方式

(2)区域发展水平与对外联系的关系

[方法点拨] 图示法记忆两种不同的区域开发方式

知识点2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1.区域特点

2.匹兹堡的发展过程

(1)匹兹堡位于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区的东南部,阿巴拉契亚山地的东

北部,附近煤炭资源丰富,通过运河与五大湖相通,地理位置优越,交通

便利。

(2)19世纪以前,由于区域发展水平低,匹兹堡附近尽管煤炭资源

丰富,但是开发规模较小,丰富的煤炭资源得不到大规模开发利用,区域

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随着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崛起,尤其是宾夕法尼亚

运河的开通和铁路的修建,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和对外联系大大加强,通过五大湖和运河运进苏必利尔湖附近出产的铁矿石,匹兹堡才逐渐发展成为美国的钢铁工业中心。

(3)在匹兹堡由毛皮贸易场所发展成为钢铁工业中心的过程中,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多数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由乡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

从匹兹堡的发展可以看出,在区域发展的初期,区域开发程度低,对外联系少,某一方面的优势,往往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突破口,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主要力量。

迁移应用

2.“钢都”匹兹堡兴起的优势区位条件有

( )

A.丰富的煤铁资源

B.便利的水陆交通运输

C.丰富的水能资源

D.优美的环境条件

【答案】 AB

【解析】 美国五大湖周围地区的煤铁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随着煤铁资源的开发,五大湖周围地区的钢铁工业迅速发展。尤其是匹兹堡位于煤田中心地带,利用五大湖和运河的廉价水运条件,运入苏必利尔湖附近的铁矿石,迅速发展成为美国的钢铁工业中心。

知识点3 工业化阶段

1.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特点

2.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原因及措施

3.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在成长阶段的主要特点

(1)在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随着匹兹堡等早期中心城市的逐步扩展,涌现出了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布法罗等工业中心的工业区域不断扩大。

(2)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劳动力开始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区域内部相继出现一系列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工业中心。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要显著高于区域的平均速度,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度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的程度逐步提高。

(3)美国东北部的成长阶段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和人地关系紧张等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使人地关系变得空前紧张。

迁移应用

3.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工业化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革方面的重大成就是()

A.积极扶植乡镇企业,开辟了工业发展的新路

B.调整重工业的服务方向,加快消费品工业发展

C.建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

D.全面整顿铁路运输,保障国民经济动脉畅通

【答案】C

【解析】解答选择题要针对题目的要求回答,注意本题考查的是“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革方面的重大成就”,A、B、D项显然不符合题意。

知识点4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1.区域特点

2.美国东北部经济的衰退

(1)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东北部受到资源衰减、设备老化、污染严重等因素的影响,匹兹堡及其附近地区的钢铁产量明显减少,工业的地位显著下降。而美国西部的硅谷、南部的休斯敦等新兴工业中心迅速繁荣起来,对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基地构成严峻挑战。

(2)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经济的衰退,既受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也有其内部的原因。从内部原因来看,东北工业区出现了资源衰退、设备老化、污染严重、劳动力价格高、生产成本增加等问题,表明该工业基地发展所依赖的区域优势对工业生产发展的支持度明显下降,区域优势的弱化使该地区生产优势及产品生产成本优势丧失。从而带来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下降及产品生产市场优势的丧失,导致生产萎缩,而新的工业又不愿意来此落户,最终导致区域经济的衰退。其实质是产业的衰退和结构老化问题。

(3)处于衰退阶段的区域,原来的发展优势基本消失,其人地关系也日趋紧张。

迁移应用

4.关于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区域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

A.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地超过第二产业

B.高科技成为推动区域增长的重要力量

C.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逐步形成

D.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扩大

【答案】D

【解析】区域处于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已基本形成,区域内部差异逐渐缩小,呈现出均衡增长的趋势。

典型例题剖析

【例1】有些学者认为,区域的发展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B.传统农业占有较大的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C.工业化起步是源于本阶段的科技的创新

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

(2)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A.A—B—C

B.B—C—A

C.C—A—B

D.B—A—C

【解析】第(1)题,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传统农业占有较大的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人地关系的矛盾不明显。第(2)题,C点的第一产业比重最大,为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A点的第二产业有明显的优势,属于工业化阶段;B点的第三产业比重最大,属于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故正确的顺序是C—A—B。

【答案】(1)B(2)C

【例2】读意大利工业区的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三地,代表新兴工业区的是,该地20世纪50年代之前是以经济为主。

(2)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生产规模是以企业为主,其独特的发展模式是。

(3)意大利新兴工业区资本的集中程度,工业大多分散在,甚至,成为分散型工业化的地区。

【解析】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一直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利用当地及国内外有利条件,迅速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区。该工业区是以中小型的轻工业为主,多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资本集中程度低,形成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答案】(1)B农业(2)中小型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3)低小城镇农村 【例3】在不同发展阶段,自然地理条件(格局)对区域发展差异的影响也不相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不同时期自然地理条件对农业产值的贡献率示意图。

(1)我国自然条件对农业产值的贡献大小明显存在和空间的差异现象。请分别叙述此差异产生的农业区位原因。

(2)在我国不同时段自然地理条件变化引起了农业产值的变化。在空间差异上,自然条件变化引起农业产值增长最明显的地区是;在时间上,从1979~2002年我国自然条件中,区位因素引起了农业产值的波动变化。

(3)2002年,我国东部广大地区(除西南、华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外)自然条件对农业产值的贡献值基本相同。这是由于区位因素变化的缘故。

A.全球变暖

B.市场条件

C.科技水平

D.交通条件

E.农业政策

(4)材料二图中M地区是我国自然条件对第二产业贡献率最大的地区,请分析其主要区位优势。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不同发展阶段,自然地理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图中内容所代表的含义。第(1)题,通过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各地气候与地形条件的差异,导致其对农业产值的贡献率大小存在明显的东西和南北差异。第(2)题,不同时期,影响农业产值的自然地理条件(主要是地形、气候)变化较大的是气候条件,而地形条件基本稳定。第(3)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能够对某些自然地理条件进行改造,使之适应农业生产。第(4)题,工业的区位优势既有自然区位,又有社会经济区位,该小题要求分析其自然区位,主要是资源条件。

【答案】(1)东西南北东西:我国东部主要为平原和盆地、丘陵,属于季风气候区;西部为

高原山地,属于非季风区(地形因子与气候因子差异)。南北:南部为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较好;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较差(气候条件或水热条件差异)。(2)北方地区(华北平原、东北平原)气候(变暖)

(3)AC

(4)资源条件,如铁矿石、煤炭、有色金属、水能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等丰富。

【例4】读长江中下游某地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如图),回答(1)~(2)题。

(1)阶段一,该地“地广人稀”与“江南卑湿”,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当时制约该地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有()

①稠密的水系②黏重的土壤

③低湿的土地④湿热的气候

⑤起伏较大的地形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

(2)从阶段二到阶段三,该地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发生的变化是()

A.传统工业数量减少,向东北方向的河流上游地区延伸

B.出现新兴电子工业,布局在江南且向西延伸

C.传统工业部门减少,向东北方向的河流下游地区分散

D.出现新兴电子工业,布局在江北且向西延伸

【解析】第(1)题,该流域为长江流域,早期发展缓慢,与稠密的水系、黏重的土壤、低湿的土地等自然因素有关;季风气候,夏季都较湿热。故选D。第(2)题,读图做出判断,明显的变化是出现新兴电子工业,且向西延伸。故选D。

【答案】(1)D(2)D

知识网络构建

课堂巩固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2011·全国)芝加哥是美国五大湖区最大的城市,其位置见图。1848年修通联系密西西比河水系和五大湖的运河,随后兴建铁路并形成以芝加哥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这段时期,芝加哥工业主要有农产品加工、农具、交通工具等生产部门。1890年,芝加哥人口达到100万。20世纪上半叶,芝加哥发展以

钢铁为主导的重工业,并成为20世纪美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据此完成1~3题。

1.1848年后,芝加哥成为美国中西部农产品集散中心的主导区位条件是()

A.濒临五大湖

B.位于美国中西部的中心位置

C.位于密西西比河航运的上游起点

D.位于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的转运地点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城市区位因素,意在考查考生的读图析图能力。通过图文信息可知,1848年后,芝加

哥因位于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的转运地点而发展起来。D正确。

2.20世纪之前,芝加哥的工业活动主要联系()

A.芝加哥周边农村地区

B.五大湖沿岸各城市

C.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D.美国本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联系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可知,20世纪之前,芝加哥工业主要有农产品加工、农具、交通工具等生产部门。因此其工业活动主要联系芝加哥周边农村地区。

3.芝加哥发展钢铁工业最有利的条件是()

A.良好的工业基础

B.便捷的交通运输

C.充足的劳动力

D.丰富的原料和燃料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发展区位条件,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芝加哥有良好的水路运输条件,因此借助便捷的交通发展钢铁工业。

4.深圳等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之初,发展的主要工业类型是()

A.劳动密集型

B.资源密集型

C.资金密集型

D.技术密集型

【答案】A

【解析】深圳最初的工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5.东亚的东部沿海地区有韩国、我国的东部沿海、台湾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等经济发达和新兴的工业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良港多,利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B.矿产资源丰富,利于资源型工业的发展

C.人口稠密,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强

D.科技发展迅速,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快

【答案】B

【解析】题干中的地区矿产资源贫乏,不利于资源型工业的发展。

6.下列关于区域开发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粗放型的区域发展方式,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规模小

B.粗放型的区域发展方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小

C.高水平的区域开发方式,资源和环境的代价小

D.高水平的区域开发方式,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慢

【答案】C

【解析】粗放型的区域发展方式,以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高水平区域开发方式经济发展速度快。

7.一般情况下,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发展的工业多属于()

①资金密集型②资源密集型 ③劳动密集型④技术密集型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经济水平低的地区工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会进入到以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阶段。

8.下列工业部门属于技术密集型的是()

A.服装制造业

B.钢铁工业

C.纺织工业

D.电子工业

【答案】D

【解析】服装制造业和纺织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钢铁工业属资金密集型,只有电子工业属于技术密集型。

二、综合题

9.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匹兹堡最初只是个印第安人的小村镇,18世纪中叶,人们在该地发现了大型富铁矿和煤矿,钢铁工业随之兴起。到“二战”前后,匹兹堡成为美国经济最繁荣的城市之一,是美国的“钢都”。“二战”结束后,

军火需求量剧降,匹兹堡钢产量削减一半,不少钢厂倒闭,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匹兹堡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经济基础——钢铁工业在国外竞争和需求下降的双重打击下已经名存实亡,其经济也不断衰落。

匹兹堡迅速对经济结构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经济结构从单一的钢铁工业向多样化的服务行业转变,由此而化险为夷。

在整个80年代,匹兹堡地区丧失了12万个制造业就业岗位,同时创造了11.5万个新就业岗位,这些就业机会大都在教育、保健和研究部门,其中先进科技领域发展最为迅速。

从90年代开始,人们在匹兹堡看到的另一个变化是,一批总部设在该市的百年大公司,如海湾石油等纷纷做出重组或改变经营方向的重大举措。另一类公司已在匹兹堡市内外安营扎寨,这批公司主要是高科技的保健产品制造商、因特网软件制造公司和IBM的计算机软件子公司。在上述3 600家公司中,这类公司占了一大部分。

(1)从匹兹堡市的起源看,其主导区位因素是。

(2)18世纪中叶,匹兹堡市得以迅速发展的技术条件及区位条件是什么?

(3)分析“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初,匹兹堡经济衰落的原因。

(4)根据材料分析匹兹堡经济得以重新崛起的原因。

【答案】(1)资源

(2)第一次技术革命极大地刺激了其工业发展,而这里又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且靠近五大湖,工业用水充足,水陆交通便利,有广阔的消费市场。

(3)①生产结构单一,工业生产集中于煤炭、钢铁等部门,钢铁工业是其经济基础;②世界性钢铁过剩;

③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4)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调整工业布局及结构;③发展科技,繁荣经济;④改善交通网,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解析】最初的匹兹堡是以传统农业为主体,“二战”前后,处于工业化阶段,成为美国经济最繁荣的城市之一,为美国的“钢都”。“二战”之后,经济衰落。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10.目前,我国铜矿集中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和云南省,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三个铜矿产地的名称分别是:

A 、

B 、

C 。

(2)铜矿的品位一般在1%左右,故粗铜冶炼在布局上必须。云南省长期向省外输出粗铜,近年来充分利用省内的资源,在省会兴建了精炼(电解)铜的大型企业,实现了有色金属冶炼的产业升级。

【答案】(1)德兴大冶东川(2)靠近铜矿(原料)产地水能(电力)

知能拓展阅读

经济转型与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不可避免地和发达国家一样,遇到资源产业衰退和城市转型问题。从制约转型的因素分析,各城市都存在产业结构单一,体制矛盾突出,市场经济“基因”先天不足,资源衰减等问题,关键是寻找符合本地的发展思路和办法。

出路一:发挥存量优势。资源型城市应该立足原有的存量优势,抓住国际产业分工和梯度转移的有利时机,延长产业链条,积极构筑先进的采掘基地和国际化生产制造基地;通过活化存量国有资产,吸引域外资本和资金、技术、管理,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培育对地方经济发展拉动力强的大集团和大公司,努力形成产业集群高地,最终破解体制性、机制性矛盾,使自身焕发新的生机。

出路二:发展非煤、非油、非林等产业。资源型城市要想实现长久繁荣,必须集中发展非油产业和非国有经济。

出路三:利用国家援助政策转型。我国政府应该及早考虑制定衰退产业的援助政策,从国家宏观经济布局方面考虑资源型城市和发展规划。

课后强化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

(2011·海淀区期末)下图为“中国农业综合开发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造成我国各地农业生产发展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A.水源、土壤

B.劳动力、技术

C.气候、地形

D.市场、交通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农业生产地区差异的成因,难度中等。影响农业生产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是自然因素,排除B,D两项;气候和地形是区域差异的基础,而水源和土壤的差异是由气候和地形差异形成的,所以造成我国各地农业生产发展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气候、地形,正确答案为C。

2.与①区相比,③区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A.机械化水平高

B.土壤肥力高

C.水热资源丰富

D.人均耕地面积大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的地域差异,难度中等。由图可知,①区为东北商品粮基地,③区为长江中下游平原商品粮油基地。土壤肥力高,人均耕地面积大,便于机械化耕作是东北地区发展商品农业的优势;长江中游平原纬度较低,水热资源丰富,但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小,商品率不高。故正确答案为C。

3.下列地区,既体现因地制宜,又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农业生产活动是()

A.②区进行盐碱地改良,发展节水农业

B.③区充分利用光照优势,发展大棚农业

C.④区加速开发热带森林,扩大种植园面积

D.⑥区增加牲畜数量,扩大畜牧业规模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②区为黄淮海商品棉畜基地,位于我国的半湿润地区,降水少,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是我国目前缺水严重的地区之一,所以应发展节水农业,A正确;③区为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不需发展大棚农业,故B错;④区为我国的华南地区,人口众多,地势起伏较大,不适宜扩大种植园面积,故C错;⑥区为我国的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不合理扩大畜牧业规模会加剧土地荒漠化。

根据下图,完成4~5题。

4.关于第一产业的叙述,错误的是()

A.我国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远远高于其产业比重,说明我国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较低

B.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会导致第一产业劳动力剩余

C.日、韩两国的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比我国低得多

D.日、韩两国第一产业在产值和就业结构中的比重都低,说明其第一产业发展落后

【答案】D

【解析】比重低不能说明第一产业发展落后,由于日韩为发达国家科技水平高,第一产业也很发达。

5.关于第三产业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各国第三产业的比重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

B.日、韩两国的第三产业成为其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来自第一产业

D.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下岗职工

【答案】C

【解析】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一部分来自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但并不是全部来自第一产业。

6.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的变化可以反映()

A.生产关系优越性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生产技术水平

D.生产资料丰富程度

【答案】 B

7.关于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对应正确的是()

A.工业化阶段——平衡

B.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不平衡

C.高效益的发展阶段——平衡

D.初期阶段——不平衡

【答案】C

【解析】三个发展阶段与空间结构的演化对应关系是: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平衡,工业化阶段——不平衡,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图,回答8~9题。

8.图中数码①~④所代表的中心城市对应正确的是()

A.①——南京

B.②——北京

C.③——香港

D.④——西安

9.a~e所代表的经济地带,叙述正确的是()

A.b——陇海—兰新沿线经济带

B.a——京广铁路沿线经济带

C.e——京九铁路沿线经济带

D.d——京包—包兰铁路沿线经济带

【答案】8.B9.C

【解析】根据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工业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特征,可判断出①为上海、②为北京、③为广州、④为重庆。经济带依次是:a沿海经济带、b沿江经济带、c京广铁路沿线经济带、d陇海—兰新沿线经济带、e京九铁路沿线经济带。

10.下列与区域的三个发展阶段对应正确的是()

A.缺乏大型中心城市——出现大的中心城市——中心城市衰落

B.第一产业比重大——第二产业迅速上升——第三产业比重大

C.资源型工业——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技术密集型工业

D.区域内部差异大——内部差异小——内部差异更小

【答案】B

【解析】区域在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中心城市应是由无到有、不断发展,工业应是由资源型和劳动型组成。

(2011·北京西城期末)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2008年和2009年两大产业结构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第一产业产值保持稳定不变

B.目前该市以第二产业为主

C.2009年第三产业比重最大

D.产业结构应坚持均衡发展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读图分析问题能力,难度中等。由图可知,2009年的第二、三产业之和大于2008年的第二、三产业之和,说明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下降,A错;2009年第三产业占50%以上,超过第二产业,B错,C正确;合理的产业结构表现为第三产业比重大,第一产业比重最小,故D错。

12.该市目前发展面临“资源、能源短缺;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多劳动力,而城市已经不堪人口重负;环境承载力达到极限”的忧虑。对此,你认为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加大科技投入,减少企业数量,发展第三产业

B.实行区域经济合作,进行资源、能源的跨区域调配

C.引进高技术人才,限制外来人口进入,控制人口规模

D.严格土地管理,提高土地价格,缓解土地紧缺的局面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难度中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会增加外来人口,加重城市人口负担,故A错;实行区域经济合作,进行资源、能源的跨区域调配,会增大环境承载力,改善城市环境,故B项正确;限制外来人口进入,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故C错;提高土地价格不能从根本上缓解土地紧缺的局面,故D错。

下图表示2011年我国四个地区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读图回答13~14题。

13.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比较一致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解析】由图中对比分析可看出①地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一致。

14.与①②③④情况相符的地区排列依次是()

A.北京、黑龙江、海南、西藏

B.北京、西藏、黑龙江、海南

C.黑龙江、海南、北京、西藏

D.海南、西藏、黑龙江、北京

【答案】A

【解析】主要看第三产业的产值高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第三产业产值高。

15.关于美国匹兹堡钢铁工业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

A.铁矿资源丰富,发展钢铁工业的原料充足

B.煤炭资源丰富,附近有优质的大煤田

C.水陆交通发达,便于原料输入和产品输出

D.位于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消费市场广阔

【答案】A

【解析】匹兹堡是在丰富的煤炭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6.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人类大量开垦耕地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或表现是()

A.河流、湖泊受污染

B.生物多样化增多

C.生态系统日益复杂和脆弱

D.大面积的森林遭到砍伐和焚烧

【答案】D

【解析】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人类大量开垦耕地会导致大面积的森林遭到砍伐和焚烧。

17.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A.城市人口比重低

B.城市化发展速度慢

C.城市密度大

D.城市群分布广

【答案】A

【解析】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城市人口比重低。

18.由下图可知,当前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所处的阶段分别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①

【答案】C

【解析】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处于加速增长阶段,发达国家起步早已达到较高水平。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4分)

19.下图反映某假想区域产业的现状和规划中的未来情景。在科技投入加大、人的创造力提高、电脑网络不断完善、知识交流日益通畅等条件下,政府的服务职能强化,企业之间及其与科教机构之间的联系加强,工业经济将向知识经济转化。据此完成下列问题。(7分)

(1)将区域的现状和未来相比,表述正确的是()

A.知识流动的速度大体相近

B.技术融合的程度大体相仿

C.产业部门大体对应升级

D.对外开放的程度大体相同

(2)①从现状到未来,劳动人口职业转化的主要趋势是向转化。

②未来创造财富的生产要素中最主要的是。

③大众服装加工业和计算机装配业在未来区域中消失了,因为这些产业的主要布局因素是接近,需要向的地方转移。

【答案】(1)C(2)服务业(或专业中介服务和其他社区服务业)知识劳动力拥有廉价劳动力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找出区域产业现状和未来的区别与联系以及由此引起的劳动人口职业的变化和知识流动渠道的变化。第(1)题,据图和题干文字提供的信息,用选优和排异的方法选出正确答案,未来与现状相比,产业部门大体对应升级,进而分析可知,知识流动的速度加快,技术融合,对外开放的程度加大。第(2)题,通过该图找出劳动人口职业转化的主要趋势是向服务业转化,因为图中增加了电子商务和金融服务业、专业中介服务和其他社区服务业,或者从劳动人口职业化主要方向的箭头指向上分析;未来创造财富的生产要素中最主要的是知识或智慧,因为人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或智慧是生产竞争中最重要的因素;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是由普通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化,原有的大众服装加工业和计算机装配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它们已不符合该区域未来发展的要求而消失了,这些产业需要向拥有廉价劳动力的地方转移。

20.下图表示高科技园区空间结构和用地构成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7分)

(1)该高科技园区的核心区是 功能区,其环境绿化用地比例大,主要原因是

(2)除环境绿化用地外,所占比例最高的是 用地。原因是 。

(3)高科技产业地域分布一般具有集聚的特点,这有利于

【答案】 (1)生产 对环境要求高 (2)科研与教育 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是高科技产业的依托 (3)共用基础设施;企业间合作与交流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测试题

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64分) 1、1997年东南亚爆发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这件事说明了区域的发展明显受:() A区域空间特征的影响B区域结构的影响 C区域竞争的影响D区域外部环境的影响 2、读图1和图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较() A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产值低于发展中国家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第二产业的产值相当 C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约为发达国家的1/8 D发达国家的总人口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1/2强 3、关于一个区域及其主要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地区就是一个区域,各区域间没有明显 的差异 B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是一个区域,认识了这 里的人们,就知道了该区域的特点 C区域内部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很难形成区域 特点 D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 标来划分的,各区域都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4、下列关于图3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特征,叙 述正确的是:() A有储量丰富的煤炭、石油等能源矿产 B主要灾害性天气与亚洲高压的控制有关 C是低山丘陵广泛分布的地区 D土质疏松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根据表1完成5—6题。

5、该乡现有产业中属于第三产业的有:() A淡水养殖业B林业 C旅游业D食品加工业 6、该乡在方案实施前后发生了重大变 化,这说明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 入,必须: A进行农业综合治理,调整农村经济结 构 B切实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 地位 C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D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图4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次 产业的就业构成,读图回答7—8题。 7、④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 为:() A 37.6:17.4:45.0 B 31.6:30.5:37.9 C 15.5:24.5:60.0 D 37.6:24.5:37.9 8、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A①B②C③D④ 下图为我国某省三类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完成9—10。 9、该省可能为

最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 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 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 8.24焦/平方厘米.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内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1.3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 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如果黄赤交角 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 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 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 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②)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④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②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③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五、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试题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试题

额旗中学2011—2012上学期高二地理期中试卷班级考号姓名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6分) 1、1997年东南亚爆发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这件事说明了区域的发展明显受: A区域空间特征的影响B区域结构的影响 C区域竞争的影响D区域外部环境的影响 2、读图1和图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较 A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产值低于发展中国家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第二产业的产值相当 C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约为发达国家的1/8 D发达国家的总人口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1/2强 3、下列关于图3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有储量丰富的煤炭、石油等能源矿产 B主要灾害性天气与亚洲高压的控制有关 C是低山丘陵广泛分布的地区 D土质疏松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4、关于一个区域及其主要 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地区就是一个区域,各区域间没有明显 的差异

B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是一个区域,认识了这里的人们,就知道了该区域的特点C区域内部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很难形成区域特点 D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来划分的,各区域都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根据表1完成5—6题。 5、该乡现有产业中属于第三产业的有: A淡水养殖业B林业C旅游业D食品加工业 6、该乡在方案实施前后发生了重大变化,这说明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必须: A进行农业综合治理,调整农村经济结构B切实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C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D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图4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次产业 的就业构成,读图回答7—8题。 7、④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为: A 37.6:17.4:45.0 B 31.6:30.5:37.9 C 15.5:24.5:60.0 D 37.6:24.5:37.9 8、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A①B②C③D④ 9、下列关于区域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均国民收入指标可全面度量一个区域 的总体发展水平 B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 C在工业化阶段,区域社会经济表现出明显的均衡增长态势 D在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整个区域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 10、造成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是: ①自然原因②社会原因③经济原因④技术原因

(新高考)湘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复习知识点大全

必修一: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了解) .可见宇宙的范围:半径约140亿光年。【注意】:光年是表示距离的单位。1光年=94608亿千米(重要)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重要) 1.常见天体:宇宙间的物质。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其他星际物质等。(重要)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通过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起来。(很重要) 3.天体系统的层次(很重要) 4.太阳系(很重要) (1)组成:太阳、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太阳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重要) (2)八大行星: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很重要) Ⅰ.分类:按位置分:①地内行星——水、金;②地外行星——火、木、土、天、海。 按特征分: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②巨行星——木、土;③远日行星——天、海。 Ⅱ.绕日运动特征:①共面性、②同向性、③近圆性。(重要)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普通:在八大行星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毫不特殊,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特殊:目前所知道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3.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很重要) (1)外在:①公转轨道的安全性;②太阳光照的稳定性。 (2)内在:①日地距离适中和自转周期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温度,进而使液态水的存在成为可能;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大小)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引力,形成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和地球(了解) 1.能量来源:核聚变反应:4H ———He+能量 (重要) 2.电磁波范围:0.15~0.4微米——紫外线,0.4~0.76微米——可见光,0.76~4微米——红外线。(重要) 3.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垂直于太阳光线,1平方厘米面积上,1分钟时间内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8.24焦/平方厘米·分钟)。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重要) ①太阳辐射可以转化成生物化学能;②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③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 二、太阳活动和地球(很重要) 1.太阳的外部圈层:由里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很重要) 2.太阳活动: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和日珥;日冕——太阳风。(很重要) 3.太阳活动的特征:①周期性:11年;②整体性:群发。(重要) 4.太阳活动对球球的影响:(很重要) ①影响地球气候,主要是气温和降水; ②影响地球电离层(即磁暴现象),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③太阳风,受地球磁场作用,产生极光现象; ④可能和地震有关联。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注意】:地震发生时先是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而船上的船员只有上下颠簸。(很重要) 总星系 河外星系 银河系 太阳系 其他恒星系 地月系 其他行星系 (140亿光年) (1250多亿个) (2000多亿个) (地球和月球)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一)学生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一)1.区域的定义 2.区域的特征 3.区域空间结构的定义 4.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 5.区域的分类 6.乡村地域与城镇地域的联系与区别 7.区域空间结构的空间分布形式有哪几种?对应的地理事物分别是什么? 8.区域产业结构的定义 9.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 10.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11.区域产业结构差异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构成 12.说明不同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 13.说明同一区域不同发展时期产业结构的差异

14.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大体上经历了那些发展阶段 15.说明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16.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 17.区域发展阶段比较(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内部经济差异,劳动力就业,中心城市交通,对外开放程度,对外联系,状态等角度比较) 18.四大地区是那些?划分标准?如何判定? 19.四大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三次产业对比,工业结构) 20.四大地区工业化差异(工业化进程,工业产值,原因)

21.四大地区城市化差异(城市化水平,综合经济实力,城市分布密度,小城镇建设) 22.四大地区对外开放差异(时间,空间) 23.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地理意义 24.比较南方与北方的差异(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限制因素) 25.西部大开发的范围 26.西部地区的优势与不足 27.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28.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 29.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的成效 30.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31.比较南水北调东、西、中线工程(起止点,优、缺点) 32.南水北调对调入区,调出区的影响 33.比较西气东输一、二线工程(途径省区,主要地形区,起止点) 34.西气东输一线经过陕西向北弯曲的原因

(完整)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题详解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题 一、选择题 多米尼加共和国为西半球岛国,境内的恩里基约湖为咸水湖。下图为该国主要地理事物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恩里基约湖的水文特征的分析,说法正确的是 A.海拔较高,有结冰期 B.高山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C.7月份盐度最高 D.5~10月,湖泊水位持续升高 2.关于该国交通运输方式叙述正确的是 A.公路分布较为均匀 B.铁路主要沿海沿河分布 C.机场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 D.港口数量北部比南部多 下图为春季某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图中低压向东移动。据图回答3~4题。 3.图中此时湖面的风向主要为

A、东南风B.东北风C.西南风D.西北风 4.未来几天内,P地天气的变化,正确的是 A.气压先升高后降低 B.气温先升高后降低 C.风力由弱变强,再变弱 D.前次降水强度大于后次 洪涝灾害与地形、降水等因素密切相关,下图为中国大陆近500年特大涝灾出现次数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5~7题。 5、下列城市近500年特大涝灾出现频次由多到少依次为 A.北京、长沙、广州、贵阳 B.长沙、北京、广州、贵阳 C.北京、长沙、贵阳、广州 D.长沙、北京、贵阳、广州 6.下列关于涝灾分布的描述及成因分析,正确的是 A.西部地区降水少,没有涝灾 B.东部地区涝灾北多南少 C.华北地区降水变率大,涝灾最多 D.东北地区降水少,涝灾较少 7.江汉平原地势低平,是涝灾多发地区,下列措施中不能有效降低该区域涝灾损失的是 A.修建水库、利用天然湖泊调节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 B.加固河堤、疏浚河道,减少洪涝灾害出现的概率 C.加强相关立法和执法,建立防灾、减灾的机制体系 D.将富余的水调出到其他流域,减轻洪涝灾害 下图是摄影师在某沙漠地区旅游拍摄图片的剪影,图中骆驼向西南方向行进,驼影与前进方向垂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8~9题。 8.拍摄时,太阳位于 A.东南方向B.东北方向C.西南方向D.西北方向 9.该照片拍摄时,当地的地方时可能是 A.5:00B.9:00C.15:00D.19:00 下图为某山地山脊线图,图中的等高距为100 m,图中山峰为该区域最高 峰,读图完成10~11题。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知识点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知识点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知识点(一) 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 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 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 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③改革开放的时空差异(见课本P19图) 2、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北方南方 限制因素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 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 3、西部大开发 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 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4、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欧盟、东盟、APEC等) 5、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①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②南水北调:规划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实现我国水 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东线中线西线 调水源地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 调水线路沿京杭大运河提水北上到山东半岛和天津开挖渠道,引水自流到北京、天津开凿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调水量较大较小大 水质差较好最好 ③西气东输: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铺设输气管道到上海,将塔里木盆地、陕甘宁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长三角地区。还包 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气输送到湖北湖南。该工程的建设,有利于促 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 状况,改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环境污染。 ④西电东送: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水电和煤电),将其输送到电力紧 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分北、中、南 三条线路。意义:保证东部地区能源供应,加快西部资源开发,拉 动相关产业。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会考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概念:一定的地域空间。 2.区域的特征: a.有一定的界限模糊的:植被区、气候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 明确的:行政区(国家之间、两省之间、两州之间、两市之间等) b.相似性、连续性(区域内部) c.差异性(不同区域之间),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d.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注:重要的自然区域界线 甲乙为东部季风区:年温差较 小,降雨量丰富,植被覆盖率高, 丙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 量少,温差大,植被覆盖率极低, 生物多样性缺失, 丁为青藏高原区:酷寒,极冷, 温差最大。 注:东部地区分为南方和北方 划分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400mm年降水量,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3000m海拔,3、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昆仑山-祁连山-阿尔金山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大兴安岭--阴山-- 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脉

A为一二阶梯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 —横断山脉 B为一二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 山—巫山—雪峰山 C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大兴安 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 山脉 D南北方分界线:秦岭——淮河 二、区域的空间结构: 1.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区域划分(总体上看):乡村地域:范围大、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城镇地域:范围小、非农业生产活动 关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镇地域带动乡村地域发展3、区域要素空间分布形式 农业地域——面状 交通运输线路——线状或者网状 城市、工厂——点状, 城市群、工业区——岛状 结论:区域空间结构是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三、区域产业结构: 1 、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2、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加工、制造、生产、装配、采掘业等 第三产业:服务业——交通运输、通讯、信息、金融、银行、保险、旅游、博彩、商业、酒店等 3.三次产业的结构差异 (1)主要体现在:三次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 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例:第二产业轻重工业的比 重,第一产业种植业和林业的比重)

2020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套导学案(全册完整版)

2020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套导学 案(全册完整版) 必修一目录 第一章 (3)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3)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7)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13) 第二章 (19) 第一节岩石圈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 (19) 第二节地球的表面形态 (24) 第1课时 (24) 第2课时 (31) 第3课时 (38) 第三节大气环境 (47) 第1课时 (47) 第2课时 (58) 第3课时 (67) 第4课时 (73) 第5课时 (80) 第6课时 (88)

第7课时 (96) 第8课时 (103) 第四节水循环与洋流 (113) 第1课时 (113) 第2课时 (121) 第三章 (130)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130)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39) 第1课时 (139) 第2课时 (148)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59) 第1课时 (159) 第2课时 (170) 第四章 (179)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79) 第1课时 (179) 第2课时 (182)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88)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96) 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201)

第一章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学习目标】 1.能够根据天体系统的层次,说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能够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课前预习】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可见宇宙:天文学家把人类已经观察到的有限宇宙叫做“”或者“已知宇宙”。可见宇宙的半径约 2.光年:是天文学中的单位,即光在“真空”中一年所传播的距离。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天体与天体系统 天体:宇宙间的、、、等各种物质统称为天体。 天体系统:天体系统在宇宙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和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2.银河系及河外星系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计划

高二地理文(3)班2012年下学期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高二文3班共49名同学,其中男生24人,女生25人。他们中独生子女居多。不少学生在家长的宠溺下长大,加上整个社会急功近利的氛围,使得不少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的品质、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或多或少的存在亟须改善的的地方。尤其是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之后,常以一种消极逃避,投机取巧的心理来对待,缺少认真钻研的精神。据初步了解,不少学生是觉着认为文科容易、省事,学不了理科才选择了文科。这样的错误认识,加上高一较为薄弱的基础,使得高二地理教学将面临很大的困难和挑战。 二、教材情况分析 文三班本学期将要学习的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与部分区域地理内容,学习任务重。经过必修1和必修2的学习,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地理环境有了基本的了解,必修3就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际案例对前面所学理论知识的一个具体运用,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教材除了学科理论知识外,还增加了活动设计、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同时,还配备了不少的实际案例,这些案例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迁移与运用能力大有裨益。因此,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体验、判断和推理能力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任务分析 1.顺利完成必修三教材内容的学习。掌握教材中的相关概念、理论,理 论知识基础打牢。通过教材中案例的讲解分析,帮助学生获得区域可 持续发展分析的基本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本班学生的地理空间定位能力较弱,这对 他们的地理学习造成了巨大的障碍。在课堂教学中,需尽量结合所讲 知识,使学生积累地理空间的常识,提高空间定位的能力。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期末考试试题

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检测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地理《必修I》试题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计6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入相应的答题栏B.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总星系 C.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D.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月球B.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 C.太阳系中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水星D.太阳系中质量和体积最大的行星是地球 3.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 A.耀斑和色球B.黑子和日珥C.黑子和耀斑D.日冕和太阳风 4.下面四幅图(图中阴影代表夜半球),表示北半球夏至日的是 5.关于“北京时间”的说法,正确的是 A.指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B.北京所在地的地方时C.只适用于北京地区的范围D.北京所在的116°E的地方时 6.美国哈佛大学(西五区)举办国际网页制作比赛,收件时间以当地区时2月15日23时截止,要求直接用E-mail传送假如西安的张同学要参赛,请问他最迟应在北京时间下列哪个时段前将作品发出 A.2月15日10时B.2月16日07时C.2月16日12时D.2月15日23时 7.下列节气中,西安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 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 8.岩石圈是指 A.地壳和上地幔的软流层B.莫霍界面以上的地壳C.地壳和上地幔顶部D.地壳和上地幔 9.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 A.大气圈、水圈、地壳B.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地壳、地幔、地核D.岩石圈、水圈、上地幔 10.下列地质作用中,属于B.搬运作用C.地壳运动D.侵蚀作用 读“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图示B.地垒C.地堑D.褶皱 12.关于图示构造,说法正确的是 A.甲处地形是谷地,因此应是向斜构造B.乙处地形是山地,因此应是背斜构造 C.甲处岩层向上拱起,因此是背斜构造D.乙处岩层向下弯曲,因此是背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复习课程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第一章 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 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活动为主; 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 ①第一产业:农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产业结构的差异 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 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5.区域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 3)区域发展阶段

(完整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全套教案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 (3)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对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3)通过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和高山地区的旅行,开展研究性活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和制作PPT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乡土知识教育,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让学生当小导游展示自已制作的PPT,分别介绍四个不同的区域(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高山地区),引入新课。 (二)、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区域介绍,归纳总结区域的特征。 1、区域主要特征 (1)、具有一定的界线。 (2)、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宁波?各派一名成员作总结介绍,教师评比给分。 并总结归纳应该从哪些方面介绍区域,如: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交通、人口、文化水平)、历史的基础等(三)、区域空间结构 1、提问学生什么是区域空间结构?主要有哪几部分组成?有哪些影响因素? (学生回答为主,教师补充) 2、提问区域大致划分为哪两个?各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为主) 1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着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 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活动为主; 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 ①第一产业:农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产业结构的差异 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 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5.区域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2)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 3)区域发展阶段 6. 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 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①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 ②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 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 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2)差异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案篇一:1.3-区域发展差异0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全套教案 1.3 区域发展差异 教学目标: ▲1.东、中、西差异①了解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②理解并掌握我国东、中、 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③掌握我国改革开放的区域差异(时空发展状况) ▲2.南方与北方①了解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划分②理解并掌握我国南方与 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 教学重点:1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 2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 3.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意义 难点: 1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2.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教具准备:1 中国政区图 2 PPT课件 3.中国政区空白图(学生人手一份)

教学方法: 启发式图表阅读、分析、归纳等方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我国地域辽阔,不仅自然地理区域差异大,经济发展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我国的国土整治既有其不同的自然地理背景,还有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在学习了中国自然地理差异后,我们将学习探讨我国区域经济的差异问题。 板书: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开始新内容: (承接)根据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我国客观上存在着东部沿海、 中部和西部三个有差别的经济地带。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有关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经济差异和经济差异的形成原因,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分布等知识。 板书:一东、中、西差异 过渡:(背景介绍)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基本上是按照1983年国家计委在制定第七个五年 计划时的提法。当时根据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目的是为了正确处理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发展它们相互间的横向联系,逐步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层次不同、规模不等、各有特色的经济“网络”。从现在看,这种从沿海到内陆的经济差异也是客观存在,不可回避的。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 日珥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1、 宇宙:时间与空间的结合。由物质组成,处于运动之中。 2、 可见宇宙:人类可以观测到的宇宙。半径约140亿光年。 3、 光年:光在真空中一年所走的距离。注意:光年是一个距离单位。 4、 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 自然天体: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人造天体: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等 5、 天体的判别:天体存在于地球大气层之外;天体已经克服了地球引力;天体的一部分不是天体。 6、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例如:北斗七星不是天体系统,地月系是天体系统。 7、 天体系统的层次 银河系由恒星和星云组成。 8、 太阳系:中心天体为太阳(质量大),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距太 阳由近及远)围绕太阳运转。 八大行星公转特点:同向性(自西向东)共面性、近圆性、 分类:(1)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2)地内行星:水星、金星 地外行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冥王星为矮行星因为其质量不够大;金星自转方向自东向西 9、 地月系:由地球与月球组成。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所以我们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地球与月球的 间的相互吸引产生了潮汐。 10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太阳的主要 成分为氢和氦,太阳的能量来源于核聚变。 太阳辐射波长范围(0.15—4微米)紫外线<0.4微米 可见光0.4-0.76微米 红外光>0.76微米 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约占总能量的50%。 2、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辐射经植物生物化学作用可以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生物化学能。 例如:煤、石油是地质时期存储的太阳能。 (2) 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太阳辐射本身以及 河外星系 银河系 其他恒星系 太阳系 其他行星系 地月系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单元卷

地理必修3第一章复习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是:() ①区域经济一体化②经济全球化 ③世界政治多极化④地缘合作与冲突并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读“我国能源调运图”,回答 2.图中①②③三条运输路线输送的主要能源分别是()A.煤炭、天然气和水电B.石油、天然气和煤炭 C.天然气、石油和水电D.煤炭、石油和天然气3.“西电东送”设想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B.治理东部地区的大气污染C.解决中东部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D.增加西部地区的河运能力 读图7我国经济格 局模式图,回答4 -6题。

4.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正确的是() ①M城市代表上海②d包括京广、兰新等铁路 ③N城市代表武汉④c可能是长江,也可能是黄河 A. ②③ B. ①③ C. ①② D.①④ 5.关于我国经济格局模式图的正确叙述是() ①b经济带的发展是因为劳动力资源丰富②经济最发达的是b 经济带③d经济带矿产资源、能源丰富④a经济带技术指向型工业发达 A.①② B. ②④ C.③④ D.①③ 6.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称为产业转移。我国台湾电子企业生产工厂大量西移至广东东莞等地,其考虑的因素是() ①劳动成本②土地成本③科技成本④原料成本 A. ②③ B. ①② C. ①③ D.①④ 我国西气东输主干道走向示意图,回答7—10题:

7、西气东输主干道由西向东途经地区的自然带分别为:() 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②温热带落叶阔叶林带 ③温带草原带④温带荒漠带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 D、④③②① 8、西气东输工程管道线与下列哪一组铁路相交:() A、湘黔线、宝成线、京广线、京九线 B、包兰线、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 C、京包线、京哈线、京九线、京沪线 D、兰新线、陇海线、浙赣线、京广线 9、西气东输工程对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是:() A、促进东部地区改变能源结构 B、促进东部地区轻重工业的结构调整 C、有效改善大气环境 D、有利于带动东部地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10,人文发展指数,就是通过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A、人均国内(地区)生产总值 B、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C、人均国民收入 D、国内(地区)生产总值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必背知识点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 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活动为主; 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 ①第一产业:农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产业结构的差异 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 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5.区域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 3)区域发展阶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 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 焦/平方厘米.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内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 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o。如果黄赤交角 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 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 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 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②)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④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②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③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五、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