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高考)湘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复习知识点大全

(新高考)湘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复习知识点大全

(新高考)湘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复习知识点大全
(新高考)湘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复习知识点大全

必修一: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了解)

.可见宇宙的范围:半径约140亿光年。【注意】:光年是表示距离的单位。1光年=94608亿千米(重要)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重要)

1.常见天体:宇宙间的物质。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其他星际物质等。(重要)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通过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起来。(很重要)

3.天体系统的层次(很重要)

4.太阳系(很重要)

(1)组成:太阳、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太阳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重要)

(2)八大行星: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很重要)

Ⅰ.分类:按位置分:①地内行星——水、金;②地外行星——火、木、土、天、海。

按特征分: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②巨行星——木、土;③远日行星——天、海。

Ⅱ.绕日运动特征:①共面性、②同向性、③近圆性。(重要)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普通:在八大行星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毫不特殊,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特殊:目前所知道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3.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很重要) (1)外在:①公转轨道的安全性;②太阳光照的稳定性。

(2)内在:①日地距离适中和自转周期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温度,进而使液态水的存在成为可能;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大小)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引力,形成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和地球(了解)

1.能量来源:核聚变反应:4H ———He+能量 (重要)

2.电磁波范围:0.15~0.4微米——紫外线,0.4~0.76微米——可见光,0.76~4微米——红外线。(重要)

3.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垂直于太阳光线,1平方厘米面积上,1分钟时间内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8.24焦/平方厘米·分钟)。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重要)

①太阳辐射可以转化成生物化学能;②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③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 二、太阳活动和地球(很重要)

1.太阳的外部圈层:由里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很重要)

2.太阳活动: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和日珥;日冕——太阳风。(很重要)

3.太阳活动的特征:①周期性:11年;②整体性:群发。(重要)

4.太阳活动对球球的影响:(很重要) ①影响地球气候,主要是气温和降水;

②影响地球电离层(即磁暴现象),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③太阳风,受地球磁场作用,产生极光现象; ④可能和地震有关联。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注意】:地震发生时先是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而船上的船员只有上下颠簸。(很重要)

总星系

河外星系 银河系

太阳系

其他恒星系 地月系 其他行星系

(140亿光年)

(1250多亿个)

(2000多亿个)

(地球和月球)

①莫霍面:大陆地下 33km 处,横波、纵波速度明显增加。(纪念奥地利科学家莫霍洛维奇) ②古登堡面:地下 2900km 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纪念德国科学家古登堡) 地壳平均厚度17 km 。(陆壳平均33 km ,洋壳平均6 km )地壳 = 硅铝层(陆壳)+ 硅镁层(洋壳) 【注意】:软流层(深度约410 km 处)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很重要)

【注意】:岩石圈 = 地壳 + 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以上的部分,不包括软流层)(很重要)

内部圈层 范围及厚度 组成物质 主要特征

地壳

莫霍面以上。

平均厚度17 km 。陆壳平均33 km ,洋壳平均6

km 。

硅铝层、硅镁层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其他。 双层构造:硅铝层(不连续分布)、硅镁层(连续分布)

地幔

莫霍面和古登堡面(2900km )之间 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

物。

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上地

幔底部、下地幔 地核

古登堡面(2900km )以下

极高温、高压状态下的

铁和镍。

外核(液态或熔融态)、内核

(固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重要) 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地球生态系统 = 大气圈 + 水圈+ 生物圈 + 岩石圈 1.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太阳系的家族,八大行星。 2.东加西减。——地方时、区时的求算。

3.顺减逆加。或(东来加,西来减)——跨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的换算。 4.近快远慢。——地球公转速度的快慢规律。

5.(弃暗)投明为晨,(弃明)投暗为昏。——日照图中晨昏线的判断。

6.南左北右,赤道不偏,纬度越高,偏力越大。——地转偏向力的偏转规律。左右手定则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一)矿物(了解)【注意】:矿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重要)

(1)按存在形式分:①气态矿物(如天然气)、②液态矿物(如石油、天然汞)、③固态矿物(如石英,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2)按组成成分分:①金属矿②非金属矿(有方解石、云母、石英、金刚石等。) (二)岩石(很重要)

(1)岩浆岩: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可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岩(如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

(2)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而形成。有两个突出特征: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3)变质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岩石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如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页岩→板岩)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

(一)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地质循环是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深远的循环。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放射能→热能→机械能。(了解) (二)岩石的转化(很重要)

1.四个方框: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2.四个循环过程:(很重要) ①冷却凝固、②外力作用、 ③变质作用、④重熔再生

【注意】:一出三进是岩浆,一进三出是岩浆岩。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很重要)

C 沉积岩

B 岩浆岩

D 变质岩

A 岩浆

③ ①

④ 33 2900

6370 5100

400 1000

A 面

B 面

C 层①

② ③

2000-3000

⑧ ⑨

D

E F

G

H

作用形式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

地球内部的

放射能、热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火山、地震

形成高原、高山或盆地,

起建设作用。

外力作用地球外部的

太阳辐射能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

起破坏作用。

二、内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和宏观地形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内容:岩石圈不是完整的,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并且板块边界相对活跃,板块内部相对稳定。相邻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或彼此分离。(即消亡边界和生长边界)(重要)板块边界类型:(很重要)

边界类型板块运动地形标志举例

消亡边界挤压碰撞山脉、岛弧、海沟。阿尔卑斯山、喜山、台湾岛、马里亚纳海沟

生长边界彼此分离海洋、裂谷、海岭。大西洋、红海、东非大裂谷、洋脊

(二)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

1.褶皱: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使沉积岩发生的弯曲现象。(了解)

中间岩层向上隆起(上凸)的称为背斜;中间岩层向下凹陷(下凹)的称为向斜。(很重要)

褶皱岩层走向顺地形逆地形(受外力作用,地形倒置现象)、原因及判断

背斜向上隆起成山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中间老、两翼新)

向斜向下弯曲成谷成山。向斜槽部受压力,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中间新、两翼老)

2.断层:岩层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重要)

中间相对上升的岩块,往往形成地垒;(如华山、庐山、泰山、峨眉山)(很重要)

中间相对下降的岩块,往往形成地堑。(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东非大裂谷)(很重要)

3.构造地貌: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形、地貌。如褶皱山、向斜山、块状山、断层线等。(重要)

4.指导意义:背斜储油气、向斜储水;背斜下方建隧道,原因工程量小;安全性高;有利于排水。(重要)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很重要)

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主要表现:①风化(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②(水、风、海、冰川等的)侵蚀、③搬运、④沉积、⑤固结成岩。【注意】:流水的侵蚀地貌:①横断山地的山高谷深、②青藏高原的水拍云崖,③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水的沉积地貌:①山口冲积扇,②河流中下游凸岸形成冲积平原,③河口附近三角洲。风力的侵蚀地貌:①风蚀城堡、②风蚀蘑菇、③风蚀柱。风力的沉积地貌:①沙丘、②沙垄、③黄土高原。冰川侵蚀地貌:①角峰、②冰斗(U型谷)、③峡湾。我国的喀斯特地貌:①广西桂林山水、②云南路南石林、③四川乐山天坑群、④浙江桐庐瑶琳仙境。

第三节大气环境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重要)

垂直分层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 /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气温递增。

(原因?)

水平运动

(原因?)

①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②有利于高

空飞行。(原因?)

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

中纬:10-12千米,

高纬:8-9千米。(原因)

随高度的增加气温递减。

(原因?)

对流运动

(原因?)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和人类关系最密

切。(原因?)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表现形式:①选择性吸收、②散射③反射。(很重要)

削弱作用定义选择性实例

选择性吸收19%①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中波

长较短的紫外线;

①臭氧层空洞导致紫外线下泄。

②二氧化碳增多导致全球变暖。

②对流层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反射17%大气中的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能将投射

到其上的太阳辐射的一部分又返回宇宙空

间。(云的反射著)

①夏季,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低;

②地球上最低温在南极而不在北极;

③太阳辐射总量最多在回归线附近而不在赤道附近。

散射17%大气中的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能将太阳辐

射的一部分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

散射开来,从而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

地面。

①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为什么?)

②警示灯多用红色(为什么?)

①多云的天空呈现灰白色(为什么)

②日出前的鱼肚白、日落后的余辉;③树荫。

【注意】:①夏季,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低。原因是:白天多云,云的反射作用强,到达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②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原因是: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色光容易被空气分子所散射。

(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很重要)

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是:①太阳辐射→②大气削弱→③地面吸收→④地面辐射→⑤大气吸收→⑥大气逆辐射。(即“太阳暖大地①②③,大地暖大气④⑤,大气还大地⑥”。)(很重要)

【注意】:(1)深秋,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气温高。为什么?原因是:夜晚多云,云的大气逆辐射作用强,保温效果好,气温高。(很重要)

(2)为什么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差远不如月球表面大?原因是:地球表面有厚厚的大气层,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强,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保温效果好,气温高;故昼夜温差小。

(3)秋春季节,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解释“十霜九晴”)原因是:白天少云大气削弱作用弱,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夜晚少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果差,气温低;水汽凝结成霜。

(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①纬度因素;②下垫面因素;③气象因素。【注意】:(1)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越集中,同时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越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很重要)(2)新雪比草地的反射率高、吸收率低,到达的太阳辐射少。(了解)(3)晴天多,到达的太阳辐射多。(了解)

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很重要)

1.形成原理:①温度差→②垂直运动(热上升、冷下沉)→③气压差(热低压、冷高压)→④水平运动(风从高压流向低压。)(很重要)【注意】:产生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产生风的根本原因是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只有在水平方向上,大气才由高压流向低压;在垂直方向上,大气运动是冷热不均造成的。

2.等压面弯曲:“高高低低”高压处等压面向高空弯曲,低压处等压面向低处弯曲。(很重要)

3.常见的热力环流:(很重要)

(1)山谷风(白天吹谷风;夜晚吹山风)---“巴山夜雨”。

(2)海陆风(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鱼船晚上固定好。

(3)城市环流(风从郊区吹向城市)——化工厂放在远郊。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很重要)

力力的方向力的大小对风的影响高空中的风近地面的风

气压梯度

力垂直于等压线,并且从

高压指向低压。

气压差成正相关;

②和密集程度成正相关。

原动力。

决定风向和风速。(加

速)

风向和等压线平行。

或风和气压梯度力垂直。(南半

球在左侧,北半球在右侧。)

风向和等压线斜

交。(成45°左

右的夹角,南半

球在左侧,北半

球在右侧)

地转偏向

力和风向垂直。南半球在

左侧,北半球在右侧。

①和风速成正相关;②和

纬度成正相关。

改变风向,不改变风

速。

摩擦力

和风向相反。和下垫面有关。高空和海

面可以忽略不计。影响风向,改变风速。

(减速)

没有摩擦力

【注意】:(1)等压线越密集→单位距离的气压差越大→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很重要)(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1.形成因素:(很重要)热力因素:如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

动力因素:如 副热带 高气压带和 副极地 低气压带。

2.三圈环流、七大气压带、六大风带:(很重要)

(0°~30°)低纬环流和信风带(北半球东北信风带,南半球东南信风带); (30°~60°)中纬环流和西风带(北半球西南风,南半球西北风); (60°~90°)高纬环流和极地东风带(北半球东北风,南半球东南风)。 (四)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移动规律: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和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一致。(很重要)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一)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和大气活动中心

形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北半球陆地面积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气压带被分隔成一系列的高、低气压中心,呈块状分布;南半球海洋面积大,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重要) 季节 亚欧大陆 被切断的气压带 太平洋 大西洋 影响我国

1月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副极地低压带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7月 印度低压 副热带高压带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夏威夷高压

【注意】:1月: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也叫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使之仅保留在太平洋(阿留申低压)和大西洋(冰岛低压)

上。7月:印度低压(也叫亚洲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带,使之仅保留在太平洋(夏威夷高压)和大西洋(亚速尔高压)上。 (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和季风环流

1.季风成因: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南亚的西南季风)(很重要)

2.分布: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很重要) 类型 范围 季节 风向 图 性质 成因

大气活动中心 东亚季风 亚洲东部 1月 西北风 干冷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7月 东南风 暖湿 夏威夷高压、印度低压 南亚季风

亚洲南部

1月 东北风 干冷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7月

西南风

湿热

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印度低压

【注意】:南亚的夏季风是西南季风,它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夏季北移,越过赤道,向右偏转而形成。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重要) 1.受单一气压带影响的气候

①赤道低压带—— 热带雨林 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②副热带高压带—— 热带沙漠 气候——终年炎热干燥。 ③极地高压带—— 极地 气候——终年寒冷干燥。

2.受单一风带影响的气候①盛行西风带—— 温带海洋性 气候——全年温和湿润。

3.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影响的气候

①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 热带草原 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凉爽少雨。 ②副热带高压带和盛行西风带—— 地中海 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4.季风气候

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东亚的 温带季风 气候和 亚热带季风 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低温少雨)。 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南亚的 热带季风 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凉爽干燥。 5.和海陆位置有关的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极地冰原气候 极地苔原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大陆性)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

温带大陆性气

温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

亚季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90°N 90°S 60°N 30°N 0° 30°S 60°S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东南信风带 盛行西风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极地

东风带

动力因素

低纬环流 低纬

环流

中纬环流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高纬环流 热力因素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

副极地低压

极地高压带

10°N

30°N

40°N

60°N

70°N 80°N 90°N 大陆东岸

大陆西岸 大陆内部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和天气

1.气团(按属性、热力差异)分暖气团和冷气团。

2.锋面系统(按属性、热力差异、和移动方向)分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很重要)

3.冷锋、暖锋及其天气比较(很重要)

冷锋暖锋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

锋图和符号

锋后锋前锋后锋前

天气特征

过境前天气晴朗、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气温较低、气压较高

过境时

阴天、大风、降温、降雨、降雪。

(雨在锋后。)

产生云雨,多连续性降水。

(雨在锋前。)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天气实例

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沙尘暴、寒潮;

一场秋雨一场寒。

一场春雨一场暖。

【注意】:冷锋过境时的天气特征要牢记!(很重要)

4.准静止锋:我国著名的准静止锋有江淮准静止锋、昆明准静止锋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

(二)气压系统和天气(很重要)

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是就气压状况而言;气旋和反气旋是就气流状况而言。(很重要)

气流状况气旋反气旋

气压状况低压高压

气流

水平方向北逆南顺——辐合北顺南逆——辐散

垂直方向上升下沉

天气状况阴雨晴朗

天气实例东南沿海的台风伏旱、秋高气爽

(三)锋面气旋系统和天气(很重要)

锋面气旋:气旋常常和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系统。在中纬度地区比较常见。往往出现雷雨、暴雨、暴雪、大风、降温等天气。【注意】:南、北半球锋面气旋的绘图和识别,雨区位置的判断,天气现象的描述。(很重要)

总结:引起天气变化的主要天气系统有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反气旋、锋面气旋。

练习:下列天气现象和哪种天气系统有关:⑴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冷锋;⑵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锋;⑶夏秋季节的台风:气旋;⑷春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暖锋⑸冬季的寒潮:冷锋;⑹江淮地区的伏旱:反气旋;⑺贵阳“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准静止锋;⑻江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准静止锋;⑼“一场春雨一场暖”:暖锋;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冷锋;⑾秋高气爽:反气旋;“⑿一场秋雨一场凉”:冷锋;⒀云南“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冬”昆明准静止锋。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一、水循环

1.水循环三大类型(空间位置):①海上内循环、②海陆间循环、③内陆循环。(重要)

2.六个环节(运动形态):①蒸发、②降水、③水汽输送、④地表径流、⑤地下径流、⑥下渗。(很重要)

台风登陆是水汽输送;“大江东去”是地表径流。水循环的驱动能量:太阳能和重力能。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重要)

①维护全球水量平衡(水量平衡器);②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大自然的空调);③促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淡水制造厂);④塑造地表形态(地形雕塑师)。

二、洋流

h

d

00

e

b

c f

g

a 1.洋流:(1)按性质分:暖流: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洋流。寒流:从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的洋流。 (2)按成因分:风海流:在信风带和西风带吹拂作用下形成。补偿流:有水平补偿流和垂直补偿流。 【注意】:在信风带作用下海水自东向西流;在西风带作用下海水自西向东流。 3.分布规律:(很重要)

①中低纬大洋环流:以 副热带 为中心,北顺南逆,东寒西暖。(反气旋型) ②中高纬大洋环流:以 副极地 为中心,北逆南无,东暖西寒。(气旋型)

③季风环流: 夏季受 西南 季风影响,自西向东流,呈顺时针方向;冬季受 东北 季风影响,自东向西流,呈逆时针方向。(夏顺冬逆) 4.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很重要)

(1)沿海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2)海洋生物。寒暖流交汇处或离岸风、上升流处形成世界性大渔场。 (3)航海事业。借助洋流可以节省时间,节省燃料。 (4)海洋环境。好处:加快净化速度;坏处:扩大污染范围。

【注意】:①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俄罗斯的不冻港摩尔曼斯克港,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②撒哈拉沙漠延伸到西海岸,受加纳利寒流的影响;澳大利亚西海岸的沙漠,受西澳大利亚寒流影响;秘鲁沿岸的沙漠,受秘鲁寒流的影响。③北海道渔场: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形成;北海渔场:东格陵兰寒流和北大西洋暖流交汇形成;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形成。④秘鲁渔场:离岸风、上升流带来丰富的饵料。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

一、生物进化、灭绝和环境 (一)生物进化和环境变迁(重要)

化学演化→生物演化(有机进化)。2亿年前(中生代的侏罗纪),爬行动物繁盛。200-300万年前(新生代的第四纪),人类出现。 “孢子植物的时代”是古生代。“裸子植物的时代”是中生代。“被子动物的时代”是新生代。地质年代表:(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很重要)

纪 距今(亿年) 生物发展阶段

动物界 植物界

新生代

第四纪

0.03-0.02 0.7 1.4 1.95 2.5 2.85 3.3 4.0 4.4 5.2 6.0 25 38 46

⑤人类时代 ②被子植物时代

第三纪 ⑥哺乳动物时代

中生代

白垩纪

①爬行动物时代

侏罗纪 ③裸子植物时代

三叠纪 古生代

二叠纪 ⑦两栖动物时代 石炭纪

①陆上孢子植物时代

泥盆纪 ②鱼类时代

志留纪 ③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

奥陶纪 ④海生藻类时代

寒武纪

元古代 (震旦纪)

④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初期阶段

太古代

(化学演化阶段)

地球初期发展阶段

(二)环境变迁和生物灭绝(了解)

1.地质历史时期两次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古生代末期(二叠纪)和中生代末期(白垩纪)。

2.生物灭绝的原因:环境变迁、灾变事件。 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了解)

人类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人和环境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协调人地关系: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水圈 大气圈 土壤圈 岩石圈

生物 圈

一、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了解) 1.五大圈层(自然地理环境组成):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

2.四大循环:①地质循环②大气循环③水循环④生物循环。 3.三个表现:①要素和整体相渗透;②要素和要素相制约; ③区域和区域相联系。(重要)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一)成土母质和土壤(重要)成土母质(风化物):是土壤的原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氮除外),影响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

(二)气候和土壤(很重要)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性质,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1.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黑土形成 2.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少。红壤

(三)生物和土壤(重要)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中最活跃的因素,密切影响土壤肥力。森林土有机质含量低于草地。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为土壤表层提供大量有机质。

(四)地形和土壤(了解)地形通过影响温度和降水,形成明显的垂直分化。 1.地势:①陡坡:难发育深厚的土壤。②缓坡:发育深厚的土壤。

2.坡向:①阳坡:光热条件较好,水分条件差;②阴坡:水分条件较好,光热条件较差。 (五)人类活动和土壤(了解)

积极影响: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地,如南方的水稻土,北方的黑垆土。 消极影响:过度利用,导致土壤退化,如盐碱化、荒漠化(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土壤板结等。

土壤和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在成土因素中,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是成土母质和地形,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是生物和气候。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成土过程中主导因素是:生物和气候。

土壤是一个构成复杂、不断变化的自然综合体,其形成过程相当缓慢。(很重要)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差异性无处不在,差异性是 绝对 的;而整体性是 相对 的。 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很重要)

1.地带性分异规律 表现出一定的 有序 性和 普遍 性。

分异规律

形成原因 基础因素

延伸方向 更替方向 典型分布 举例

地带性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从 赤道 向 两极 递减。

热量 东西、 纬 线、 经度变化

南北、 经 线、 纬度变化

低纬度、

高 纬度

地区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硬叶林

热带雨林带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降水从 沿海 向 内陆 递减。

水分

南北、

经 线、 纬度变化 东西、 纬 线、 经度变化 中 纬度 地区

垂直分异规

水热状况从 山麓 向 山顶 发生变化。 热量和水分

水平 、等高线平行方向延伸

垂直 、等高线变化方向更替

低 纬度 高 山地区

乞力马扎罗山 喜玛拉雅山等

2.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 常常表现出 有序性 和 重复性 的规律。 影响因素 举例

非地带性

海陆分布 如南半球缺失寒带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地形起伏

安第斯山脉背风坡巴塔哥尼亚沙漠(温带荒漠带)的形成;

温带落叶阔叶

温带草原带

温带草原带

温带荒漠带

水文

土壤 生物

气候

母质、地形

温带落叶阔叶

裸露岩石 成土母质 原始土壤 成熟土壤 耕作土壤

风化 高等植物 人类

(微生物)

低等植物 (北方黑垆土)

(南方水稻土)

(草本)

(地方性)

洋流 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热带雨林带(东澳大利亚暖流增温增湿作用);澳大利亚西部的热带荒漠带(西澳大利亚寒流降温减湿作用);

水源 沙漠中的绿洲,如尼罗河沿岸的“绿色走廊”;塔里木盆地月牙泉等。

地方性地貌 黄土高原的各小流域呈树枝状分布(黄土塬、梁、峁、土石山之间的川地、冲沟)。 地方性土壤

华北的石灰岩风化的土壤呈碱性,生长柏树;花岗岩风化的土壤呈酸性,生长油松。

三、主要陆地自然带 分 布

植 被 举 例

森林 自然带 湿润 和 半湿润 地区(年降水量大于450㎜,在我国大于400mm )

森林

(生产量最大)

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

草原 自然带 半湿润 、 半干旱 的内陆地区(年降水量250~450㎜)

以草本植物为主 热带草原、温带草原

荒漠 自然带

干旱 地区(年降水量小于250㎜)

旱生植物(小乔木、灌木、仙人掌)

热带荒漠、温带荒漠

四、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因地制宜(了解)

因地制宜。①在 湿润 区:植树造林。②在 干旱 区:使乔木-灌木-草本形成合理的结构。

生态退耕。①在森林自然带: 退耕还林 。②在草原自然带: 退耕还草 。③在湿地: 退耕还湖 。 五、自然带和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很重要) 理想大陆自然带图:(很重要)

例1:读我国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回答: (1)沿AB 线自然带的更替属于__纬度地带__的分异规律,由A 到B 依次出现的森林类型是

寒温带 针叶 林、中温带 针阔混交 林、暖温带_落叶阔叶_林,亚热带_常绿阔叶_林,热带季雨林,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__热量 _为基础的,产生这种分异规律的根本原因是__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从赤道向两极递减________。

(2)沿CD 线自然带依次由__温带落叶阔叶林带__、_温带草原带_过渡到__温带荒漠带__;这属于__干湿度地带__的分异规律,主要是由于__水分_差异所造成的,这种变化在_中纬度_

地区较为明显,产生这种分异规律的根本原因是__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递减__ 。

例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自然带名称: A 热带雨林带 ,B 热带草原带 ,

C 热带荒漠带 ,

D 亚热带长绿硬叶林带 。 (2)A →B →C →D 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纬度地带 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是以 热量 为基础的。 (3)形成非洲这种地域分异,主要是受 太阳辐射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

(4)图中C 自然带直通西海岸的原因是 受加那利寒流影响,降温减湿 。

(5)图中赤道穿过的地区东部形成B 自然带,西部形成A 自然带,试分析其原因。 A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 :地方性分异,地形起伏的影响。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是影响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和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地形条件深刻影响着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

2.分布特点(形态特点):(很重要)

(1)我国北方平原(河流较少)地区:规模一般比较大,人口较多,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

A

B C D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副极地低压极地高压带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雨林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荒漠带I

J L M N O

P Q

R A . 亚寒带针叶林带

B .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 .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 . 热带荒漠带

E . 热带草原带

F . 热带雨林带

G .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H . 温带草原带 I . 寒带苔原带

J .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K . 温带荒漠带 L . 热带草原带(同E ) M . 热带荒漠带(同D )

N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同J ) O . 温带草原带(同H ) P . 温带荒漠带(同K ) Q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同B ) R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同C )

40

(2)南方丘陵地区:规模一般比较小,人口较少,空间分布相对分散,多在山谷,呈点状。 (3)在河网密度大的平原地区:规模一般比较大,人口较多,多呈带状。

(4)在西北内陆地区:聚落(绿洲)呈串珠状分布在盆地边缘的山前冲积扇的中下部。好处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集中,农牧业生产相对发达。(还沿着交通干线分布。)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地形条件:深刻影响着交通线路的布局、形态和走向。(很重要)

布 局(密度)

形 态

走 向 平 原 稠密 网状(综合运输网) 限制少,造价低 山 区

稀疏

线状(山区呈“之”字形)

限制多,多沿河谷延伸

【注意】:科技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的限制不断降低。地形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全球气候变化(很重要)

因素 影响

举例

气温 气温越高,蒸发量越大,雪线越高,反之越低 低纬度高山上的雪线高于高纬度 降水 降水越多,雪线越低,反之越高

同纬度地区沿海山峰的雪线高于内陆的山

地形

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向阳坡气温高,雪线

珠峰南坡雪线低于北坡,天山南坡雪线高于

北坡

全球变暖:(很重要)(1)原因:①大量使用矿物燃料;②砍伐森林。

(2)危害:①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②全球降水量显著变化,引起各国经济结构变化。 (3)对策:①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新能源等;②保护植被、植树造林;③国际合作。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影响自然资源。2.加剧自然灾害。3.破坏生态系统。4.影响生产领域。5.危害人体健康。

第三节 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一、自然资源概述 (一)自然资源概念

1.概念: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沙漠、闪电、水电、汽油、化肥都不是自然资源)

2.属性:(五个)①有限性:②整体性:③地域性:④多用性:⑤社会性: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

1.按自然属性分: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

2.按自我再生的性质分:其中:可再生的、普遍存在的、有数值特征的、有较大的变率的是 气候 资源。 ①可再生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有地带性分布规律。 ②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具有地质作用的规律。 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很重要)

前煤炭时期

煤炭时期

后煤炭时期

地质时期 历史时期 近现代时期 时间尺度

距今1万年以前

近一万年来

近一两百年来

特征

大冰期和大间冰期交替出现,出现了震旦纪、石炭—二叠纪和第四纪大冰期;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周期长短不一,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较长,干旱期偏短,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

出现两次较大的波动:公

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的温暖期,15世纪以来的寒冷期。

①1861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②20世纪以来出现两个温度增幅最大的时期:1910-1945年和1976-2000年,其中1998年是最暖的年份;③陆地降水量显著变化,中高纬度变化最大。

能源时代木柴时代煤炭时代石油时代时间18世纪中期以前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20世纪60年代以后

生产力极低。蒸汽机促进了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使用。出现以煤-铁工

业为骨干的大型工业区。

内燃机的问世,相继采用石油产品作

为燃料。

主体能源木柴、水力为主以煤为主石油、天然气为主,多样化三、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农业社会时代——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

(二)工业社会时代——影响生产力布局的两大因素是:①矿产资源的储存状况;②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

煤炭工业城市:山西的大同、黑龙江的鹤岗。石油工业城市:黑龙江的大庆、新疆的克拉玛依、山东的东营、英国的阿伯丁。钢铁工业城市:辽宁的鞍山和本溪、四川的攀枝花、安徽的马鞍山、河北的迁安。有色金属工业城市:甘肃金昌的镍矿、安徽铜陵的铜、云南个旧的锡。

(三)后工业化时代——自然资源的作用相对下降,后天性资源(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的地位上升。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日益广泛,利用深度逐步拓展,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日趋弱化。

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一、自然灾害的概念(了解)

自然灾害是指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①地质地貌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

②气象灾害: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冰雹、雪灾、焚风、龙卷风、沙尘暴、冻雨、雾霾。

③生物灾害:物种减少、物种入侵、蝗灾、鼠灾、禽流感、森林火灾。

④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冰、赤潮、咸潮。

自然灾害的主要特征有:群发性、多因性、突发性、周期性、潜在性、复杂性。(群多突、周潜复)

二、自然灾害的危害(了解)

自然灾害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还会带来各种环境破坏,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洪涝和干旱最为常见、危害范围较广。地震造成的损失最大。

三、中国的洪涝灾害(了解)

(一)洪涝灾害包括洪水和雨涝两大类型。(二)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来水多(降水多、支流多、植被少);去水少(地势低、河道湾、河口窄)

夏季风的进退和降水地区分布:4月份雨季开始,雨带北上,9月份,雨带南移;10月份,雨季结束。

时间雨带位置原因副高高压脊的位置

9、10月份退回海洋冬季风增强,夏季风减弱。退回海洋

8、9月份东南沿海受热带气旋,尤其是台风影响,形成狂风暴雨。退回海洋

7、8月份

西南、两广受西南夏季风影响,时降暴雨。

东北、华北

(江淮伏旱)

随着夏季风的进一步北移,锋面雨带移到华北和东北地区,出现盛夏

暴雨。

25°~30°N

6、7月份江淮地区随着夏季风的向北推进,冷暖空气交绥于江淮地区,锋面雨带在此徘

徊,形成江淮梅雨。

20°~25°N

4、5月份华南夏季风开始在华南盛行,冷空气较活跃,冷暖空气交绥,暴雨时常发

生。

15°~20°N

表示4、5月份雨带图的是 D ;表示6、7月份雨带图的是B ;表示7、8月份雨带图的是 A ;表示8、9月份雨带图的是 C 。(一)98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原因及措施。(很重要)

(1)自然原因:①树状水系,支流多,流域面积大;②流域内普降暴雨,持续时间长;

③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④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2)人为原因:①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淤塞河道;②围湖造田,导致调蓄能力差。

措施:①疏通河道,加固堤防;②保护植被,植树造林;③退田还湖;④兴修水库。

(二)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及措施。(很重要)

D A B

C

② ①

(1)自然原因:①扇形水系,支流多,流域面积大; ②流域内普降暴雨,持续时间长;

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④河道淤塞,失去入海口。

(2)人为原因:①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淤塞河道;②围湖造田,导致调蓄能力差。

措施:①疏通河道,加固堤防;②保护植被,植树造林;③退田还湖;④兴修蓄洪工程;⑤开挖入江水道、人海水道。 对地理问题的分析,一般采取模式分析法。读某循环模式图,完成下列各题。

(1)若该图表示地壳物质循环,③表示外力作用,则C 是 岩,该类岩石一般具有两大特征:有

构造和含有 。

(2)若该图表示热力环流,则A 、B 两地气温日较差较小的是 ,原因是 。

若该图表示夜晚海陆间热力环流,A 、B 两地表示陆地的是 。

若该图表示亚洲东部季风环流,A 表示陆地,则此时为 季节。

(3) 若该图表示低纬大气环流,则A 处为 带,B 处为 带。

若此图为南半球中纬度大气环流模式图,则图中A 处为 带,B 处为 带,箭头①的风向为 ,形成原因是 。

(4)若该图表示海陆间水循环,箭头③表示 ,人类对 (填序号)环节影响最大。

(5)若该图表示大洋环流示意图,则该环流为 半球 纬度大洋环流,属于风海流的是 和__ __,它们分别是 风带和 风带推动海水所形成的洋流。字母 处可能形成世界性大渔场,该渔场最主要成因是 ;在太平洋是 渔场,在大西洋是 渔场。在太平洋②是 洋流,④是 洋流;在大西洋②是 洋流,④是 洋流;

海洋:A 地中海(面积缩小)、B 红海(面积扩大)、C 大西洋(面积扩大)、山脉:D 阿尔卑斯山脉、E 喜马拉雅山脉、F 落基山脉、G 安第斯山脉、岛屿:H 冰岛、I 复活节岛、J 台湾岛、K 夏威夷群岛、L 东非大裂谷、M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N 马里亚纳海沟

25支洋流、4大渔场:

岩石、大气、水、洋流、自然带小常识:(很重要)

1.列举四种岩浆岩:侵入岩有:①花岗岩、喷出岩有:②玄武岩、③安山岩、④流纹岩。

2.列举四种沉积岩:①石灰岩、②砾岩、③砂岩、④页岩。

3.列举四种变质岩:①片麻岩、②大理岩、③石英岩、④板岩。

4.列举四种地质构造:①背斜、②向斜、③地垒、④地堑。

1

2 3

4 5

6

7

8

9

11

10

10

10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5.列举四种地垒构造:①华山、②庐山、③泰山、④峨眉山。

6.列举四种地堑构造:①渭河平原、②汾河谷地、③吐鲁番盆地、④东非大裂谷。

7.列举三种流水侵蚀地貌:①瀑布、②峡谷(V型谷)、③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8.列举三种流水沉积地貌:①冲积扇、②冲积平原、③三角洲。

9.列举三种风力侵蚀地貌:①风蚀洼地、②风蚀蘑菇、③戈壁。

10.列举三种风力沉积地貌:①沙丘、②沙垄、③黄土高原。

11.列举三种冰川侵蚀地貌:①角峰、②冰斗(U型谷)、③峡湾。

12.列举我国三个喀斯特地貌景观:①广西桂林山水、②云南路南石林、③浙江桐庐瑶琳仙境。

13.列举内力作用的五种表现:①地壳运动、②岩浆活动、③地震、④火山、⑤变质作用。

14.列举外力作用的五种表现:①风化、②侵蚀、③搬运、④沉积、⑤固结成岩。

15.列举赤道穿过的六大板块的名称:①非洲板块、②印度洋板块、③亚欧板块、④太平洋板块、⑤南极洲板块、⑥美洲板块。

16.列举消亡边界的三种标志:①海沟、②岛弧、③山脉。

17.列举生长边界的三种标志:①海岭、②裂谷(断层)、③海洋。

18.列举地质构造使用的三个领域:①背斜找油气、②向斜找水、③工程建设避开断层。

19.说明隧道选址的地质构造名称,并简析原因。

答:背斜。①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工程量小、②不易塌方,安全性高、③不易渗水。

20.列举大气受热过程的六个环节:①太阳辐射→②大气削弱→③地面吸收→④地面辐射→⑤大气吸收→⑥大气逆辐射。(列举热力环流的四个环节:①温度差→②垂直运动→③气压差→④水平运动)

21.列举三种常见的热力环流:①城市环流、②海陆风、③山谷风。

22.列举六大风带的名称:①东北信风带、②东南信风带、③④盛行西风带、⑤⑥极地东风带。

23.列举七大气压带的名称:①赤道低压带、②③副热带高压带、④⑤副极地低压带、⑥⑦极地高压带。

24.列举六个常见的天气系统:①冷锋、②暖锋、③准静止锋、④气旋、⑤反气旋、⑥锋面气旋。

25.列举季风的两种主要成因: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26.列举三种季风气候:①热带季风气候、②亚热带季风气候、③温带季风气候。

27.列举受单一气压带影响下的三种气候:①热带雨林气候、②热带沙漠气候、③极地气候。

28.列举受单一风带影响下的一种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29.列举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影响的两种气候:①热带草原气候、②地中海气候。

30.列举水循环的七大环节:①蒸发、②降水、③水汽输送、④地表径流、⑤地下径流、⑥下渗、⑦蒸腾

31.列举四大渔场的名称:①北海道渔场、②北海渔场、③纽芬兰渔场、④秘鲁渔场。

32.列举南半球的四支寒流的名称:①秘鲁寒流、②西澳大利亚寒流、③本格拉寒流、④西风漂流。

33.列举南半球的四支暖流的名称:①巴西暖流、②东澳大利亚暖流、③马达加斯加暖流、④南赤道暖流

34.列举自然环境的五大要素:①气候、②地形、③水文、④生物、⑤土壤。

35.列举自然环境的四大圈层及四大循环:①岩石圈——地质循环、②大气圈——大气循环、③水圈——水循环、④生物圈——生物循环。

36.列举自然环境整体性的三大表现:①要素和整体相渗透、②要素和要素相制约、③区域和区域相联系

37.列举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八个自然带:①积雪冰川带、②高山草甸带、③高山荒漠带、④高山草原带、⑤高山灌木带、⑥针叶林带、⑦针阔混交林带、⑧常绿阔叶林带。

38.列举六个自然带非地带性因素,并各举一例:①海陆分布—南美洲缺失针叶林带和苔原带、②地形起伏—南美洲巴塔哥尼亚沙漠的形成、

③洋流—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带的形成、④水源—尼罗河沿岸的“绿色走廊”、⑤小地貌—黄土高原小流域重复出现、⑥土壤—华北酸性土壤长油松,碱性土壤长柏树。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第一章 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 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活动为主; 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 ①第一产业:农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产业结构的差异 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 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5.区域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 3)区域发展阶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测试题

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64分) 1、1997年东南亚爆发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这件事说明了区域的发展明显受:() A区域空间特征的影响B区域结构的影响 C区域竞争的影响D区域外部环境的影响 2、读图1和图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较() A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产值低于发展中国家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第二产业的产值相当 C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约为发达国家的1/8 D发达国家的总人口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1/2强 3、关于一个区域及其主要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地区就是一个区域,各区域间没有明显 的差异 B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是一个区域,认识了这 里的人们,就知道了该区域的特点 C区域内部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很难形成区域 特点 D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 标来划分的,各区域都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4、下列关于图3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特征,叙 述正确的是:() A有储量丰富的煤炭、石油等能源矿产 B主要灾害性天气与亚洲高压的控制有关 C是低山丘陵广泛分布的地区 D土质疏松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根据表1完成5—6题。

5、该乡现有产业中属于第三产业的有:() A淡水养殖业B林业 C旅游业D食品加工业 6、该乡在方案实施前后发生了重大变 化,这说明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 入,必须: A进行农业综合治理,调整农村经济结 构 B切实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 地位 C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D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图4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次 产业的就业构成,读图回答7—8题。 7、④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 为:() A 37.6:17.4:45.0 B 31.6:30.5:37.9 C 15.5:24.5:60.0 D 37.6:24.5:37.9 8、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A①B②C③D④ 下图为我国某省三类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完成9—10。 9、该省可能为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_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_高一地理必 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_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在高一的地理学习阶段,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总结,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掌握。下面是烟花美文网xx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形成并存在液态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湘教版新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欢迎阅读 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着的差异性; )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区域空间结构 区域发展阶段 )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区域发展阶段

7.南北方差异(针对东部地区而言,以秦岭-淮河一线作为分界线,为800mm年等降水量和一月0度等温线) )意义: ①将西部地带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的优势变为现实优势不仅可以缩小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带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 ②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 ③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④西部大开发尤其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欧盟、东盟、APEC等) 0.区域经济一体化

)特征:①内向的保护性:在区域经济集团内部,各成员国之间实行关税互惠,取消贸易壁垒,加强技术合作,实现经济互补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②外向的竞争性:某区域经济集团以整体优势与其他集团相抗衡,提高本地区在国际竞争能力和政治地位。 )类型: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等 )世界主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东盟自由贸易协定(AFTA)…… 1.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对口帮扶成效明显;2)西部地区投资加大;3)科技、信息和人才的联系日益密切;4)实现合作双方共赢。 3.南水北调: )线路: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 )影响:①社会经济: 输出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输入地——缓解能源紧张状况,推动 经济发展。 ②产业结构调整:输出地——加快综合利用天然气的步伐,并可有选择地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学工业,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 方向发展; 输入地——东输的西气在很大程度上可逐步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改善大气环境,极大程度上促 进能源生产、轻重工业的结构调整。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3、知道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4、使学生在认识区域差异的同时,,进一步认识组成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从而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过程与方法 1、读图分析法,阅读和分析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从图表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教材中相关探究活动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角色扮演法,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高山地区等的旅行,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资料、撰写考察报告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区域的基本特征 2、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原因 3、不同发展水平阶段的区域产业结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知识引导:复习世界地理中的大洲、世界各大区域、著名的国家;中国地理部分的南方地区、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让学生联系实际举出有关区域的例子。比如,城市内部的工业园区、经济区、文化区、居住区等。还有学过国家和地区、各种地形区和气候区、农业区和工业区等等。引出什么是区域?区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 (一)区域的划分 1、区域的概念、区域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它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其内部的特定性质或功能相对一致而有别于外部邻区。 (1)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区域界限十分明确:国家、行政区等。 (2)自然区域,界线模糊: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等。 (3)人文区域:人口密度区、水田农业区、旱作农业区等。 (4)具有一定吸引力或辐射范围的区域:经济区、贸易区等。 (5)具有共同职能的功能区:城市中的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2、区域的划分可根据需要,或很大、或很小。大到大洲和大洋,小到一个具体的地方。(二)区域的主要特征

高中地理湘教版(新教材)必修一知识点汇编

湘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 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1.天体是指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恒星(发光)、星云(发光)、行星、卫星、流星、彗 星、星际物质都是天体。 2.天体系统: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 而形成天体系统。层次如下 3.太阳系组成:八大行星距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是: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 4.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普通性体现在其结构特征与运动特征上。 ①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是类地行星(离太阳近,体积、质量都较小)②木星、土星是巨行星(体积、质量巨大); ③天王星、海王星是远日行星(距太阳远,体积、质量中等)。 (了解)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共面性(公转轨道面之间 的夹角都很小)、近圆性(公转轨道都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 5.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 外部条件 太阳光照稳定太阳从诞生至今没有明显的变化 运行轨道安全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自身条件 有适宜的温度 日地距离和自转周期适中,地表平均气温为15℃左右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气体形成大气层,并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以氮和氧为主的大气 有液态水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和原始地球体积收缩产生热量,不断产生水汽,并随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带到地表,形成原始海洋

1.太阳能量来源:太阳内部核聚变反应;以电磁波形式传播能量;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①为地球直接提供光、热资源; ②是地球上大气运动、水的运动及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必需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等; 3.太阳大气的分层:从内到外依次为光球层(厚度小,我们看到的太阳光都是从光球层发出的) 色球层(厚度较小,亮度较小) 日冕层(厚度大,亮度小) 4.各层的太阳活动: 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日珥;日冕层——太阳风; 其中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其周期是11年。+ 5.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当黑子和耀斑增多时,会扰乱地球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讯 断; ②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会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③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在两极地区与大气碰撞产生极光现象; ④与地震、水旱灾害等有关;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重要) 地球的能量,根据成因分为直接间接的太阳能(太阳能、风能、煤炭、石油等);地球内部的化学能(地热等);天体引力能(潮汐能)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一)学生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一)1.区域的定义 2.区域的特征 3.区域空间结构的定义 4.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 5.区域的分类 6.乡村地域与城镇地域的联系与区别 7.区域空间结构的空间分布形式有哪几种?对应的地理事物分别是什么? 8.区域产业结构的定义 9.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 10.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11.区域产业结构差异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构成 12.说明不同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 13.说明同一区域不同发展时期产业结构的差异

14.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大体上经历了那些发展阶段 15.说明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16.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 17.区域发展阶段比较(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内部经济差异,劳动力就业,中心城市交通,对外开放程度,对外联系,状态等角度比较) 18.四大地区是那些?划分标准?如何判定? 19.四大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三次产业对比,工业结构) 20.四大地区工业化差异(工业化进程,工业产值,原因)

21.四大地区城市化差异(城市化水平,综合经济实力,城市分布密度,小城镇建设) 22.四大地区对外开放差异(时间,空间) 23.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地理意义 24.比较南方与北方的差异(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限制因素) 25.西部大开发的范围 26.西部地区的优势与不足 27.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28.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 29.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的成效 30.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31.比较南水北调东、西、中线工程(起止点,优、缺点) 32.南水北调对调入区,调出区的影响 33.比较西气东输一、二线工程(途径省区,主要地形区,起止点) 34.西气东输一线经过陕西向北弯曲的原因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知道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知道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4.知道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5.在认识区域差异的同时,进一步认识组成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二、过程与方法 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一般方法;明确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区域的主要特征; 2.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 3.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差异; 4.区域产业结构的划分及其演进。 [教学难点] 1.区域的主要特征; 2.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 3.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 [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在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过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相关内容,了解到世界有七大洲,可分为十三个大区,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可分为四个地区。在高中阶段,我们又学习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结合起来,这就是我们本学期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自主学习】比较下列两副图,分析归纳区域的概念和主要特征。 【板书】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概念: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主要特征 (1)具有一定的界线(相对性);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模拟旅行】暑假我们沿图中红线徒步旅行: ⑴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 ⑵说出沿图线路的地区旅行应携带的主要生活用品。 【点拨】热带荒漠、茂盛的热带草原、凋零的热带草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等自然景观;金字塔、东非大裂谷、乞力马扎罗山、塞伦盖蒂国家公园(300多万只大型哺乳动物)、维多利亚瀑布、黄金之都等。

(完整版)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I总复习必背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1.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 亿光年。 2.天体: 3.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层次划分如下图: 4.太阳系: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和小行星带(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 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5.地球与其他七大行星绕日运行的共同特征:方向的同向性(自西向东)、运行轨道的近圆性、轨道面的共面性。 6.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质量体积适中——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充足的液态水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波段分紫外光、可见光(0.4-0.76微米)、红外光。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①提供光热资源,维持地表温度。②促进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动力。③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二、太阳活动及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黑子与耀斑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外(大气层)太阳活动影响 日冕太阳风产生极光 色球耀斑①干扰电离层,阻断通信,②产生“磁暴”现象。 里光球黑子影响气候 1.3 地球的运动 比较项 目 自转公转 示意图

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 空看呈顺时针。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 呈顺时针。 周期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一个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速度(1)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余各地均相等, 为150/h。 (2)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快, 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 (1)产生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小时) 晨线(黑夜进入白天,对应日出)、昏线(白天进入黑夜,对应日落) 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 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 (2)产生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 计算:某地地方时=已知经线地方时±经度差/15(左减右加)注意画数轴解决 区时的计算:确定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区时相差几个小时,左减右加。若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时区差为两个时区序号之差。若一个在东时区,一个在西时区,则时区差为时区序号之和。注意画数轴解决 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与1800经线重合;在日期的换算上,从右向左跨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从左向右跨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 (3)使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三、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o26′。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如下图: 四、地球公转的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1)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以北半球夏至日为例: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 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相反。 2) 北半球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4) 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赤道上的点任何时候都是6点日出,18点日落)。 5)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太阳高度=0度,白天中的地区太阳高度大于0,黑夜中的地区太阳高度小于0。 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叫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时的太阳高度。 2)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以北半球夏至日为例:此日全 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由北回归线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 3) 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 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当有太阳直射的时候)。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1节《区域的基本含义》练习题(3)

下图是甘肃省以某种自然指标划分出来的四大区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这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 A.积温的多少 B.年降水量的多少 C.年太阳辐射量的多少 D.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2.关于这四大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区域内部整体性突出 B.区域界线是明确的 C.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 D.四大区域是相互联系的 3.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是 A.生态环境良好,草原广布 B.资源丰富,交通运输比较方便 C.国境线长,邻国较多,沿边经贸有较大优势 D.水资源丰富,农业基础较好,劳动力资源丰富 4.1997年东南亚爆发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这件事说明了区域的发展明显受 A.区域空间特征的影响 B.区域结构的影响 C.区域竞争的影响 D.区域外部环境的影响 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有的界线明确,有的具有一定的过渡性或模糊性,如图所示。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有关区域含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A.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B.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C.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D.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6.与图示区域A的边界类型相同的是 ①行政区②政治区③热量带④干湿区 ⑤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区⑥山东省和青岛市 A.①②③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④⑤⑥ 下图表示安徽省 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 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完成 7~8题。 7.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

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8.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A.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B.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工业C.动力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D.原料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工业 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市1990~2010年产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完成9~11题。 9.据图分析1990~2010年,该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是 A. 第三产业比重变化最大 B.第二产业始终占主导地位 C.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D. 第一产业比重持续快速下降 10.为进一步促进该市产业结构升级,可采取的措施有 ①逐渐将劳动力导向型企业向内地转移②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③大量引进国外化工、机械项目④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 A. ①② B.①④ C. ②③ D. ②④11.2010年该市第三产业比重约为 A. 20% B. 40% C. 42% D. 62% 12.下列区域具有明确边界的是 ( ) ①行政区②自然带③热量带④干湿地区⑤三江平原⑥山东省青岛市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⑤⑥ D.①⑥ 图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大产业 的就业构成。读图回答13—14题: 13.图中④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 例是 A.37.6:23.5:38.9 B.31.6:30.5:37.9 C.15.5:24.5:60.0 D.37.6:17.4:45.0

最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 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 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 8.24焦/平方厘米.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内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1.3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 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如果黄赤交角 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 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 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 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②)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④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②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③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五、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知识点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知识点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知识点(一) 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 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 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 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③改革开放的时空差异(见课本P19图) 2、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北方南方 限制因素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 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 3、西部大开发 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 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4、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欧盟、东盟、APEC等) 5、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①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②南水北调:规划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实现我国水 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东线中线西线 调水源地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 调水线路沿京杭大运河提水北上到山东半岛和天津开挖渠道,引水自流到北京、天津开凿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调水量较大较小大 水质差较好最好 ③西气东输: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铺设输气管道到上海,将塔里木盆地、陕甘宁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长三角地区。还包 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气输送到湖北湖南。该工程的建设,有利于促 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 状况,改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环境污染。 ④西电东送: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水电和煤电),将其输送到电力紧 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分北、中、南 三条线路。意义:保证东部地区能源供应,加快西部资源开发,拉 动相关产业。

最新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 结湘教版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 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 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①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 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产业结构的差异 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3)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 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 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新高考)湘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复习知识点大全

必修一: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了解) .可见宇宙的范围:半径约140亿光年。【注意】:光年是表示距离的单位。1光年=94608亿千米(重要)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重要) 1.常见天体:宇宙间的物质。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其他星际物质等。(重要)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通过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起来。(很重要) 3.天体系统的层次(很重要) 4.太阳系(很重要) (1)组成:太阳、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太阳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重要) (2)八大行星: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很重要) Ⅰ.分类:按位置分:①地内行星——水、金;②地外行星——火、木、土、天、海。 按特征分: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②巨行星——木、土;③远日行星——天、海。 Ⅱ.绕日运动特征:①共面性、②同向性、③近圆性。(重要)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普通:在八大行星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毫不特殊,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特殊:目前所知道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3.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很重要) (1)外在:①公转轨道的安全性;②太阳光照的稳定性。 (2)内在:①日地距离适中和自转周期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温度,进而使液态水的存在成为可能;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大小)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引力,形成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和地球(了解) 1.能量来源:核聚变反应:4H ———He+能量 (重要) 2.电磁波范围:0.15~0.4微米——紫外线,0.4~0.76微米——可见光,0.76~4微米——红外线。(重要) 3.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垂直于太阳光线,1平方厘米面积上,1分钟时间内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8.24焦/平方厘米·分钟)。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重要) ①太阳辐射可以转化成生物化学能;②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③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 二、太阳活动和地球(很重要) 1.太阳的外部圈层:由里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很重要) 2.太阳活动: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和日珥;日冕——太阳风。(很重要) 3.太阳活动的特征:①周期性:11年;②整体性:群发。(重要) 4.太阳活动对球球的影响:(很重要) ①影响地球气候,主要是气温和降水; ②影响地球电离层(即磁暴现象),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③太阳风,受地球磁场作用,产生极光现象; ④可能和地震有关联。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注意】:地震发生时先是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而船上的船员只有上下颠簸。(很重要) 总星系 河外星系 银河系 太阳系 其他恒星系 地月系 其他行星系 (140亿光年) (1250多亿个) (2000多亿个) (地球和月球)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会考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概念:一定的地域空间。 2.区域的特征: a.有一定的界限模糊的:植被区、气候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 明确的:行政区(国家之间、两省之间、两州之间、两市之间等) b.相似性、连续性(区域内部) c.差异性(不同区域之间),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d.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注:重要的自然区域界线 甲乙为东部季风区:年温差较 小,降雨量丰富,植被覆盖率高, 丙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 量少,温差大,植被覆盖率极低, 生物多样性缺失, 丁为青藏高原区:酷寒,极冷, 温差最大。 注:东部地区分为南方和北方 划分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400mm年降水量,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3000m海拔,3、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昆仑山-祁连山-阿尔金山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大兴安岭--阴山-- 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脉

A为一二阶梯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 —横断山脉 B为一二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 山—巫山—雪峰山 C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大兴安 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 山脉 D南北方分界线:秦岭——淮河 二、区域的空间结构: 1.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区域划分(总体上看):乡村地域:范围大、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城镇地域:范围小、非农业生产活动 关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镇地域带动乡村地域发展3、区域要素空间分布形式 农业地域——面状 交通运输线路——线状或者网状 城市、工厂——点状, 城市群、工业区——岛状 结论:区域空间结构是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三、区域产业结构: 1 、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2、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加工、制造、生产、装配、采掘业等 第三产业:服务业——交通运输、通讯、信息、金融、银行、保险、旅游、博彩、商业、酒店等 3.三次产业的结构差异 (1)主要体现在:三次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 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例:第二产业轻重工业的比 重,第一产业种植业和林业的比重)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 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活动为主; 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 : ①第一产业:农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产业结构的差异 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 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5.区域发展阶段

: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 3)区域发展阶段 6. 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 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①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 ②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 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 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2)差异

湘教版必修一知识点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1 人口增长模式 ●世界人口增长特点:J型曲线,持续性、阶段性、增长性,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快,发展中国家增长慢 ●影响人口增长直接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社会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影响人口增长根本原因: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增长模式: 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 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 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差异: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 2、发达国家地区之间也略有差异 (1)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0.1%) 即出生率低于死亡率。人口连续多年负增长的欧洲国家如意 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零增长:希腊、葡萄牙、波兰、奥地利 (2)日本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左右,也很低。 (3)北美(仅含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口自然增长率稍高,约在0.4%到0.8% 3、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异 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 a. 除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外的大洋州其它国家和非洲国家——“过渡型” b 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过渡型”和“现代型” ●如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拉美的古巴、乌拉圭等是现代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