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康复的作用及进展

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康复的作用及进展

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康复的作用及进展
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康复的作用及进展

脑卒中康复训练

急性脑卒中康复训练 应以临床抢救为主,在不影响临床抢救的前提下,主要通过护理、按摩、被动运动(切忌粗暴)及卧床时肢体应置于抗痉挛的体位等措施来预防褥疮、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关节痉挛、变形(如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症、足下垂等)等并发症和继发性损害发生,同时为下一步功能训练作准备。 恢复期康复治疗: 一般在病后3天—3周(脑出血2—3周,脑血栓3天—1周)即病人意识清醒,无进行性卒中表现,生命体症稳定了便可进行康复训练应按照人类运动发育时的归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顺序进行。运动时间由短到长,运动强度由低到高顺序进行,运动方式由被动、辅助到自主运动顺序进行。顺序如下; 床上移动翻身→坐位→坐位平衡→双膝立位平衡→单膝立位平 衡→坐到站→站立平衡→步行→上下楼梯。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应强调的是重建正常运动模式,其次才是加强软弱肌力训练。训练中应包含患侧恢复和健侧代偿。 ⑴床上训练: 包括翻身和上下左右移动体位,腰背肌、腹肌及呼吸肌训练,上下肢活动(例如为端正骨盆,在床上进行单侧和双侧桥式运动)以及洗漱、穿衣、进餐、使用便器等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⑵坐起和坐位平衡训练:

先从半坐位(30度-40度角)开始逐渐增加角度、次数和时间→从床上坐→床边坐→椅子或轮椅坐。 因患者坐位时,不能控制,常向患侧偏斜,接着应进行坐位平衡训练,从无依靠不能坐稳→躯干向不同方向摆动能坐稳→在他人一定外力推动下能坐稳。 ⑶站立和站立平衡训练: 先作站立准备活动(如坐位提腿踏步,患侧下肢肌力训练等,有条件可利用站立床训练),然后扶持站立→平衡杠间站立→徒手站立→站立平衡训练,要达到在他人一定外力推动下仍能保持站立平衡。 ⑷步行训练: 步行是偏瘫患者生活自理的重要一环。先作步行前准备活动(如扶持立位下患肢前后摆动、踏步、负重等)→扶持步行或平行杠间步行→扶拐步行→徒手步行。在步行训练中应强调,必须注意改善步态训练。 扶拐步行步态有三种: ①手拐先前伸着地,患足迈出,然后健足跟上。 ②手拐先前伸看地,健足迈出,然后患足跟上。 ③患足和手拐同时向前,然后健足再跟上)→徒手步行。 ⑸上下台阶训练:开始应按健腿先上,患腿先下的原则进行训练。 ⑹复杂步态训练:如绕圈走,转换方向走,越过障碍走等。

脑卒中的康复训练方法

脑卒中的康复训练方法 文章目录*一、脑卒中的康复训练方法*二、脑卒中后的并发症*三、脑卒患者的饮食原则 脑卒中的康复训练方法1、脑卒中的康复要保持良好肢位良肢位就是对抗恢复后期痉挛发生的良好体位,患者除进行康复训练外,其余时间均应保持偏瘫肢体的良好肢位。在发病急性期不论是侧卧位还是平卧位,都应使患者上肢保持肩关节向前伸,肘关节伸直,前臂旋后,腕关节背屈、指关节伸展;患者下肢则采用膝关节微屈,防止髋关节外旋。简言之,就是上肢尽量伸展,下肢保持微屈。在替患者穿衣、翻身或搬动患者时,切忌牵拉患侧上肢;乘坐轮椅时,注意防止患侧上肢悬垂于轮椅外侧,这样可以避免在上肢无力时,肩关节半脱位的发生,减少偏瘫侧肩痛、活动受限的出现。坐位时肘下方提供支撑或佩戴肩吊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肩关节。 2、脑卒中的床上康复方法 包括翻身和上下左右移动体位,腰背肌、腹肌及呼吸肌训练,上下肢活动(例如为端正骨盆,在床上进行单侧和双侧桥式运动)以及洗漱、穿衣、进餐、使用便器等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3、脑卒中的被动康复运动方法 上肢被动运动先从肩部开始,家属及陪床人员一手扶住病人肩部,另一手托住病人肘部,将上臂做外展、内收及向上、向下运

动。动作要轻柔,防止因肩关节周围肌肉松弛造成关节损伤或脱位。做前臂被动运动时,家属一手托住病人手腕,掌心向上,另一只手托住肘关节,将前臂做屈、伸及内旋运动。 下肢的被动运动亦先从近端开始,即髋关节的被动运动,将 患肢膝关节屈曲,然后家属一手扶住患侧膝关节,一手扶住髋部,做左右转动动作。小腿运动的方法是家属一手扶住踝部,一手握住膝部,做膝关节的伸屈运动。 脑卒中后的并发症1、痉挛:非常常见,很多脑卒中患者,特别是有运动障碍的患者,后期的康复主要就是和痉挛打交道。对于痉挛最主要的是预防。康复过程中要让患者处于一个合适的、可控的肌张力状态,并且在肌张力增高以后,及时采取正确的抗痉 挛措施。 2、废用综合征:脑卒中患者常常由于瘫痪而长时间卧床。国外研究显示,长时间卧床后如果不进行主动运动,两周左右就会 出现明显的肌肉萎缩。其他表现还有:骨质疏松、神经系统功能退化、心肺功能减退、吞咽功能和消化吸收功能退化、整个体质的下降等。 3、误用综合征:错误的康复训练目前在我们国家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脑卒中患者和家属往往主张自己在家训练。但如果损害达到一定程度,在家练习和在专业康复治疗师指导下的训练,

(功能性)电刺激

《低频电疗法》 见:南登崑主编.实用物理治疗手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316-363 医学上把频率1000Hz以下的脉冲电流称作低频电流,或低频脉冲电流。应用低频脉冲电流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低频电疗法。低频电流的特点是:①均为低频小电流,电解作用较直流电弱,有些电流无明显的电解作用;②对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都有强的刺激作用;③无明显热作用。 低频脉冲电流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最早用“电”来治病要追溯到公元前420年的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和公元前46年的古罗马医生Scribonius Largus,他们分别将一种放电的鱼(torpedo fish)给病人食用或放在病人患处来治疗头痛和痛风。1700年Dureney开始了用电流刺激蛙肌肉的生理实验。1831年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发明了感应电装置后,低频脉冲电流常用于治疗头痛、瘫痪、肾结石、坐骨神经痛,甚至心绞痛。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是“电疗的黄金时代”,电生理学研究不断深入,多种低中频电疗法得到发明并广泛应用于临床。首先是被称为“电疗之父”的D.B.Duchenne 出版了基于电疗的电生理学著作,第一次描述肌肉运动点。然后,1909年法国人Louis Lapicque最早使用“基强度(rheobase)”和“时值(chronaxie)”二词(直到今天仍在沿用)。1916年Adrian首次描述了正常肌肉和病肌的强度—时间曲线。1950年间动电疗法问世。但在随后的本世纪中期,由于生物化学、药理学的进展,电疗一度被临床医生冷落。直到1965年Melzack和Wall提出闸门控制学说和70年代对阿片肽(内原性吗啡样物质)的研究,电疗才又重新受到重视。60年代,高压脉冲电流和电子生物反馈技术开始应用。1968年我国晶体管低频脉冲电针机研制成功,使电针迅速在全国推广普及,并用于针刺麻醉上。同年,Shealy等根据闸门控制学说推出脊髓电刺激疗法,以后相继开展了中枢性电刺激(大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丘脑、尾核、脑垂体埋入电极刺激法)的研究。70年代,Long和Shealy发明了TENS疗法,功能性电刺激和音乐电疗也在同期开始应用。80年代以来,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又开发了很多功能先进、体积小巧、使用方便的电疗设备,在功能性电刺激、肌电生物反馈及镇痛的研究和应用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使得电疗尤其是低频脉冲电疗在临床上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 第一节概述 一、低频电流的分类及各参数的意义 ㈠低频电流的分类 1.按波型:有三角波、方波、梯形波、正弦波、阶梯波、指数波等。 2.按有无调制:分为调制型和非调制型。 脉冲电流可以被调制,如图3-1-2。常见的调制方式有:波幅调制、相位调制、波宽调制、频率调制。还有一种较少见的浪涌调制(surge)或称为斜面调制(ramp),其原理见图3-1-3。可以用几种方式同时调制一个脉冲电流。 有两个概念与调制有关:列(train)和群(burst),在后面将会用到。一列脉冲波是未

脑卒中恢复康复锻炼

脑卒中恢复康复锻炼 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积极做好良肢位的摆放和肢体功能锻炼,能有效积极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1、早期康复开始的时间:应以病人生命体征的平稳、神经病学不在发展后的48小时开始。也有观点支持康复应从急性期开始,不妨碍治疗,康复训练开始的时间越早,功能恢复的可能性越大,预后也越好。 2、影响脑卒中预后和康复的主要因素: ★不利的因素:发病至开始康复训练的时间较长;病灶较大;以前发过脑血管意外;发病年龄较大;严重的持续性弛缓性偏瘫;严重的感觉障碍,或失认症;二便失禁;完全性失语;严重认知障碍和痴呆;抑郁症状明显;以往有全身性疾病,尤其是心脏病;缺乏家庭支持。 ★有利因素:开始训练的时间较早;病灶较小;年轻;轻偏瘫或纯运动性偏瘫;无感觉障碍或失认症;反射迅速恢复;随意运动有所恢复;能控制大小便;无言语障碍;认知功能完好或损害甚少;无抑郁症状;无明显复发性疾病;家庭支持。 3、脑卒中运动功能训练的主要内容: (1)、良肢位的摆放,可使患者感到舒适,肢体处功能位,防褥疮或肢体挛缩,为康复训练创造条件。 A、健侧卧位:即健侧肢体处于下方的侧卧位,头枕于枕头上,

躯干正面与床面保持成直角,患者上肢用枕头枕起,肩关节屈曲成100度,上肢尽可能伸直,手指伸展开,患侧下肢用枕头垫起,保持屈髋屈膝位,足部亦垫在枕头上,不能悬于枕头边缘,健侧肢体在床上取舒适的姿势,可轻度伸髋屈膝,侧卧位有利于患侧血液循环,减轻患侧肢体痉挛,预防患肢浮肿。 B、仰卧位:头于枕头上,躯干平展,在患侧臀部至大腿下外侧垫放一个长枕,防止患侧髋关节外旋,患侧肩胛下方放一枕头,使肩上抬,并使枕部伸直,髋关节背伸,手指伸开,手中不能握东西,患侧下肢伸展,可在膝下放一枕头,形成膝关节屈曲,足底部接触物品,可用床架支撑被褥。 C、患侧卧位:患侧肢体处于下方,有助于刺激牵拉患侧,减轻痉挛,患侧头稍前屈,躯干后倾,用枕头稳固支撑后背,患侧肩前伸,肘伸直,前肩旋后,手腕背伸,手心向上,手指伸展开,患侧下肢髋关节伸展,微屈膝,保持患侧肩处于前伸位。 (2)、关节活动度的训练: 早期行关节活动度的训练,可维持关节正常的活动范围,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并可促进全身机能恢复。急性期便可做全身所有关节的的所有运动方面的最大活动范围的被动运动,具体活动范围:肩关节:屈曲00~900,外展00~900,外旋00~300,肘关节:屈曲200~1200,前臂:900旋后位-中立位。 a.肩关节活动训练:一手固定肩关节加以保护,另一手做肩关节屈曲、外展、内旋、外旋。

运动想象训练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治疗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44705131.html, 运动想象训练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治疗 作者:卢金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8年第08期 脑卒中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及复发率均高,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脑卒中急性期病死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该病致残率仍居高不下,甚至有逐年增高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增加社会及家庭负担。传统的偏瘫康复治疗包括肢体的功能训练、针灸、推拿、电刺激治疗等,近年来一些新的康复治疗技术应用于临床,其中运动想象训练被认为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康复技术,它既可以发挥脑卒中患者的主观能動性,又操作较方便,是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的新进展之一。现就运动想象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临床研究现状及其机制研究进展等综述如下。 1 运动想象训练对于脑卒中患者的作用 运动想象训练可明显地促进运动员对新技巧的学习,研究表明运动想象训练可提高篮球罚球、游泳起跳、标枪投掷、武术、跳高、体操等项目的运动成绩,对于学习这些运动技能具有积极作用。20世纪90年代初运动想象技术开始逐步应用于脑卒中患者,近年来研究发现运动想象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作为激活运动网络的一种手段,它适用于脑卒中的任何阶段。脑卒中后当患者大脑皮质或传导束受到损伤,出现运动障碍时,通过长期不断的训练,可实现大脑的可塑性,从而运动功能得以恢复。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高低取决于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的程度。脑卒中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作业疗法、言语治疗、心理治疗、矫形器的应用及传统康复治疗等多种方法。目前现有的证据不足以证实哪种康复疗法对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优于其他的康复疗法,临床中多结合不同疗法的优点和患者的状况,综合多种疗法,提供早期、足量、任务具体的、多感觉刺激的康复干预。 2 康复训练方式 2.1运动疗法 是通过人体主动、被动肌肉和关节运动,达到防治疾病、促进机体功能恢复所应用的治疗方法。运动疗法是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一个重要手段,可促进正常运动而抑制异常运动,对降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患者的残疾都有重要意义。采取早期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功能恢复,相较于常规单纯的药物治疗,在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神经恢复等方面的效果更为显著。强制性运动疗法可以改善运动功能和提高手臂运动的活动,对手臂运动的活动有持久的影响,能明显促进急性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的恢复。早期一般是保持良好的功能位,重视患侧的刺激、床上运动训练,恢复期训练一般包括转移动作训练、坐位训练、站立训练、步行和实用步行训练、平衡共济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等。运动疗法的训练项目选择应

功能性电刺激

功能性点刺激(FES) 功能性电刺激疗法是使用低频电流刺激失去神经控制的肌肉,使期收缩,以替代或矫正器官及肢体以丧失的功能。该方法是Liberson等在1961年发明的。他们用脚踏开关控制电流刺激腓神经支配的肌肉,产生踝关节背屈,以帮助患者行走。当时称为功能性电疗法,1962年才正式定名为FES。 目前FES的研究应用已涉及临床各个领域。如心脏起搏器用于心律失常和窦房结功能低下(病窦综合征);膈肌起搏器(膈神经刺激器)用于救治呼吸中枢麻痹、调整呼吸;通过植入电极控制膀胱功能;调整胃肠功能等。 一、物理特性 由于FES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所用的仪器和电流参数差异很大。在此仅介绍神经肌肉的FES电流的性能: 波型:双相指数波、方波; 波宽:0.3~0.6ms; 频率:20~100Hz; 脉冲群宽度:0.8~1.8s; 调幅:用梯形波,上升时间0.5~1.5s,下降时间0~1.0s可调。 二、FES的作用 (一)代替或矫正肢体和器官已丧失的功能,如偏瘫患者的足下垂、脊柱侧弯。 (二)功能重建。FES在刺激神经肌肉的同时,也刺激传入神经,加上不断重复的运动模式信息,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在皮层形成兴奋痕迹,逐渐恢复原有的运动功能。 三、临床应用 (一)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包括脑血管意外、脑外伤、脊髓损伤、脑性瘫痪、发性硬化等。FES治疗的目的是帮助病人完成某些功能活动,如步行、抓握,协调运动活动,加速随意控制的恢复。 1. 辅助站立和步行:最早应用单侧单通道刺激,用以纠正足下垂。其原理是:在患侧摆动相开始时,足跟离地,放在鞋后跟里的开关接通,电流刺激腓神经或胫骨前肌,使踝背屈。进入站立相后,开关断开,电

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个案

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 康复个案分析 姓名: 专业: 班级: 学号: 实习医院: 指导老师: 完成日期: 联系电话: 医学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个案评分标准 姓名班级实习医院 题目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个案得分

评审教师评审日期年月日 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个案 【摘要】目的通过对一例偏瘫患者的康复实践,探索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方法。方法利用仪器治疗,结合被动、主动运动以及作业治疗等综合康复训练手段,以患者积极配合为前提,对患者展开康复治疗,并定期进行康复评定。结果经过3个月的住院康复治疗,患者患肢运动功能得到较好的恢复,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日常生活活动,能较好的在平衡杠内扶杠行走。结论在病发早期患肢无法活动,肌力低下的患者,通过早期配合治疗师进行主动、被动活动,对加快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良好效果。所以,早期康复的介入会显著减轻康复的难度,提高康复效果。 1.背景 目前,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年发病率为150/10万,而生存的病人中至少有一半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因此脑卒中也成为最重要的严重致残疾病之一[1]。为了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不少医学学者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康复介入越早,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越好,它能使病人最大限度地从身心残障中恢复,重返社会。现结合文献,对其早期康复现状报告如下。 2.实验情况 2.1个案基本情况 患者,男,53岁,工人,右利手,家住杭州望江西苑30—802,妻子、儿子体健。此次因“右侧肢体活动不利3月余”收住入院。患者于3月前突然发现右侧肢体活动不利,当时抬起费劲,不能独立行走,伴言语不能、口角歪斜、口角流涎、饮水呛咳,小便失禁,来我院急诊,行头颅CT示“两侧基底节区多发腔梗”,予以脱水降颅压(甘油果糖);清除自由基(依达拉奉);抗血小板聚集(奥扎格雷、阿司匹林);降纤治疗(东菱迪芙);扩血管、改善脑循环(舒血宁、桂哌齐特)等治疗。病情稳定,但遗留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为进一步康复,转入我康复科。通过Brunnstrom运动功能、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以及ADL能力等的评定,现考虑予以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治疗、理疗等综合康复治疗(如:肢体主动、被动活动,Bobath、Brunnstrom、PNF技术以及气压回流、功能性电刺激、针灸等治疗方式)。既往患者检查出高血压3年余,近年规则用药(具体不

功能性电刺激下的关节自适应运动控制研究

第42卷第12期自动化学报Vol.42,No.12 2016年12月ACTA AUTOMATICA SINICA December,2016 功能性电刺激下的关节自适应运动控制研究 吴强1张琴1熊蔡华1 摘要针对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下外部干扰和肌肉疲劳对关节运动的影响,提出了一种神经网络自适应滑模控制方法以获得更加精确的关节运动.本文建立了电刺激下的关节运动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滑模控制律,利用径向基神经网络在线逼近系统不确定特性,并通过Lyapunov方法设计了径向基神经网络的自适应律,以电刺激所产生的膝关节运动控制为例,通过仿真和实验研究验证了该神经网络滑模控制方法相对于传统的滑模控制来说,不仅可以准确地控制电刺激而获得期望的关节运动,而且当关节运动受到外部干扰和肌肉疲劳的影响时,还可自适应地对此进行补偿,有效地调节电刺激强度以获得准确的关节运动. 关键词神经网络滑模控制,肌肉疲劳,运动控制,功能性电刺激 引用格式吴强,张琴,熊蔡华.功能性电刺激下的关节自适应运动控制研究.自动化学报,2016,42(12):1923?1932 DOI10.16383/j.aas.2016.c160217 Adaptive Control of Joint Movement Induced by Electrical Stimulation WU Qiang1ZHANG Qin1XIONG Cai-Hua1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uro sliding mode control method of electrical stimulation for accurate electrically-induced joint movement by compensating the e?ects of external disturbances and muscle fatigue during stimulation.The sliding mode control law is rested on an electrically-induced musculoskeletal model.The adaptive control law of the radial basis function network which is used to approximate system modeling uncertainties is derived through the Lyapunov function.This proposed method is evaluated by adaptive control of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o achieve expected knee movements,especially in the presence of external disturbances and muscle fatigue.Both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indicate that the proposed adaptive control method is e?ective and feasible to compensate deviations of joint movement resulting from external disturbances and muscle fatigue. Key words Neuro sliding mode control,muscle fatigue,movement control,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 Citation Wu Qiang,Zhang Qin,Xiong Cai-Hua.Adaptive control of joint movement induced by electrical stimulation. Acta Automatica Sinica,2016,42(12):1923?1932 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是利用微小的电脉冲序列诱发肌肉收缩,重建肢体运动功能的神经康复技术之一[1?2],主要用于因中风和脊髓损伤等神经损伤性疾病导致肢体运动功能丧失的患者的运动功能重建.相比其他康复技术,FES还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促进肌肉再学习,具有不可估量的研究价值[3?4].然而,目前商业化的FES康复系统仍然存 收稿日期2016-02-29录用日期2016-10-14 Manuscript received February29,2016;accepted October14, 20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305148,51335004),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30142120086),湖北省自然基金(2015CFA004)资助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51305148,51335004),Specialized Research Fund for the Doc-toral Program of Higher Education(20130142120086),and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Hubei Province(2015CFA004) 本文责任编委王卫群 Recommended by Associate Editor WANG Wei-Qun 1.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4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anufacturing Equipment and Technology,School of Mechan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430074在着诸多问题与挑战,例如人体肌肉骨骼系统是一个高度非线性的时变系统,加之肌肉疲劳、痉挛和个体差异性等内外干扰因素的影响,导致FES控制系统在多次重复后运动控制精度较低,甚至无法完成预期运动,康复效果大打折扣[5]. 肌肉骨骼系统的干扰因素主要有因肌肉痉挛、震颤、目标肌肉之外被激活肌肉产生的力矩以及环境对肢体运动的干扰等.肌肉疲劳会导致肌肉收缩产生肌力的能力下降,相对于神经冲动的刺激而言,外部电刺激下因肌纤维募集顺序相反等原因而更容易产生疲劳[6].因此,在设计FES控制系统时,为提高重复运动的控制精度,肌肉骨骼系统的内外干扰因素和肌肉疲劳是两个必须面对的难题.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7?15].为验证干扰和疲劳对FES控制系统的影响,Lynch等通过仿真研究了PID(Proportion integration di?erentiation)、增益调度控制和滑模控制三种控制器在不同程度的痉挛、肌肉疲劳等扰动下的控制效果,结果显示在高度痉挛和 万方数据

理疗----功能性电刺激疗法

功能性电刺激疗法 物理因子治疗是应用电、光、声、磁和热动力学等物理学因素结合现代科学技术 方法治疗患者的方法。主要包括利用光、电、声物理特性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而采用的 治疗手段,其中有音频、超声、激光、红外线、短波、微波、超短波、固频干扰、电磁、旋磁、仿生物电等许多种类;另外还有采用各种冷或热的物理特性进行治疗的方法,如水疗、蜡疗等就是利用了热动力学因素。 一、作用与应用 功能性电刺激疗法(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是使用高频、低频、中频等瞬间出现的医用电流来刺激失去神经控制的横纹肌或平滑肌,引起肌肉收缩, 以获得有益的功能性运动。使肌肉产生被动的、节律性收缩。 1.引起肌肉组织的生物化学改变通过电刺激可以保留肌肉中糖原含量,节省肌中 蛋白质消耗,减轻肌肉的消瘦。规律性收缩和舒张可以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改善代 谢和营养,延缓萎缩,并且防止肌肉大量失水和发生电解质、酶系统和收缩物质破坏,保留肌肉中的结缔组织正常功能。抑制肌肉纤维化,防止肌肉组织变短和硬化。 多数脑性瘫痪等运动障碍患者由于受肌张力的影响,主动运动功能减弱或消失, 严重影响了肌肉营养状况,引起肌肉血液循环不良。可通过功能性电刺激疗法调节肌 肉组织的生物化学改变,辅助康复治疗。 2.缓解痉挛痉挛是指骨骼肌、平滑肌等局部紧张,长时间收缩,是一种因牵张反 射使肌肉兴奋性增高所致的以速度依赖性肌肉张力增高为特征的运动障碍,且伴有腱 反射的亢进。痉挛的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或受刺激、肌肉本身受束缚、损伤引起。FES是着重解决患儿痉挛以及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例如,对于因上肢肌肉痉挛而影 响上肢运动的患儿,可用控制指腕背伸的痉挛仪,通过对桡神经或肌肉的刺激,从而 达到恢复手指运动功能的目的。FES应用于脑瘫患儿治疗,主要是缓解脑瘫患儿的肢 体和躯干肌肉的痉挛,进而改善运动异常及姿势异常。电刺激治疗应用在康复治疗中,可以被运用于再训练。 FES的疗效在某些方面优于其他神经病学治疗方法,该法可以启动反射机制,活 化运动神经元活性和促进动作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治疗方法。应用FES治疗时 可以观察到肌肉的收缩活动,使患者亲身体验治疗效果。功能性电刺激疗法可作为医 院治疗方案的一部分,同时可作为一种矫正的辅助疗法在患者家里独立应用。 在治疗阶段完成后,还有少数患儿可以将其作为矫正方法持续使用。本疗法既可 以作为一种独立疗法,亦可与其他疗法联用,也可作为功能矫正器作运动功能的直接 替代物。也可用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正常肌肉的电刺激治疗。应用最大特点是可 以交替输出波宽与频率均可调的两组脉冲,分别刺激患儿的痉挛肌和拮抗肌。通过两 组电流的交互抑制使痉挛肌松弛,从而改善患儿肢体功能。

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急性脑血管病脑卒中的发病率大大增加。近年来,但 脑卒中的死亡率已呈逐年下降趋[1]。脑卒中( apoplexy) 又称脑血管意外(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CVA) ,曾称“中风”,是指突然发生的、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限性或全脑功能障碍[2]。据美国心血管疾病协会(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 资料统计每 40 s 就会出现一位 新的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初期,大约有 69% ~ 80% 的患者有上肢和手功能障碍,发病3 个月后,约有37% 的患者手部抓握、伸展动作控制不精确,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 影响深远[3]。功能性电刺激(FES)是一种广泛的用于康复的技术,利用电流激活神经支配 四肢受脊髓损伤引起的麻痹影响,头部受伤,中风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通过FES训练 可以在日常功能性活动中得到运动、本体感觉及认知的综合输入,使患者的自主性活动和使 用患手进行功能性活动的能力得到提高[4]。近年来,康复医学领域的前辈对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做了很多有益的研究,本文将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上肢主要承担复杂、精细、灵巧的动作,尤其是手的功能相当精细和复杂,在日常生活中起 着重要作用。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远较下肢的恢复缓慢和困难,通常还会伴有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等并发症,这使上肢所需的康复评估和治疗更为复杂。此外,卒中后痉挛经 常引起上肢的灵活度减低、关节挛缩、异常姿势、功能活动减低等,也是影响卒中后上肢功 能恢复的主要障碍[5]。有研究显示脑卒中3个月后,仅有 20%的后遗症患者的上肢能保留正 常功能[6] ,因而争取早期对患肢的手功能进行恢复治疗是降低脑卒中病残率的重要环节。 1、作用机制 FES是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的一种,属低频电刺激范畴,是利用一定程序电刺激作用于 支配肌肉的神经或神经肌肉运动点,从而诱发肌肉产生收缩,模拟正常的自主运动以达到増 加肢体功能活动能力和恢复被刺激肌肉或肌群功能的目的[7]。FES改善肢体活动能力的神经 机制主要包括增强关节和肌肉信息传入、提供更好的运动视觉反馈及对运动点的直接刺激, 导致肌肉收缩能力的提高[8],FEs的工作原理是神经细胞的电兴奋性,神经细胞的电兴奋性 源于细胞膜对钠离子,钾离子和氯离子有不同的通透性,细胞的静息电位由平衡时细胞内外的 离子浓度决定。受到电刺激后,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发生变化,导致膜电位产生突变,形成一 个动作电位(aetionpotential)。在FEs中,我们利用神经细胞对电刺激的响应来传递外加的人工 控制信号。通过外电流的作用,神经细胞能产生一个与自然激发引起的动作电位完全一样的神 经冲动,使其支配的肌肉纤维产生收缩,从而获得运动的效果。 2、临床应用 FES系统通过定点放置的电极刺激诱导神经肌肉活动、促进分离运动,可有效改善各期脑卒 中后患者的肢体功能,纠正错误的运动模式,从而提高生活自理 能力。在脑卒中后步态、手的功能、肩关节半脱位的康复治疗中FES已广泛应用。FES通常 采用的参数为双相方波,刺激频率10~100Hz,脉宽 5~500/us通、 断电比1:1~1:3,波升、波降取 1~2s,电流强度0~100mA可调[9-11]。 FES早已在脑卒中康复中应用,其在上肢功能恢复中的疗效得到了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12]”;一般认为,脑卒中后3~6个月,约有55%~75%的患者可能出现手部抓握、持物或操作物 体能力缺失,其中只有5%~20%的脑卒中患者可以完全恢复手的功能[13],患者通过FES训 练可以在日常功能性活动中得到运动、本体感觉及认知的综合输入,使患者的自主性活动和 使用患手进行功能性活动的能力得到提高。Hara 等[12]给予16例卒中发病时间超过1年,并 且存留有肢体功能障碍的卒中患者4个月的FES治疗,应用表面电极对患者的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指总伸肌和食指伸肌进行电刺激(1~2次/周),结果显示,患者的上肢主动关 节活动度有所提高。Theilig[14]等研究则发现,2周的肌电诱发功能性电刺激(EMG—FES)可以

【TMS技术】重复经颅磁刺激促进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有效研究

【TMS技术】重复经颅磁刺激促进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康复 的有效研究 英国Barker 等于1985 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经颅磁刺激仪并引出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启动了TMS 基础与诊疗研究。TMS 是利用脉冲磁场在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感应电流、激活神经元、引起轴突内的微观变化,导致电生理和功能的改变,既可引起暂时的大脑功能的兴奋或抑制,也可引起长时程皮质可塑性调节的最终效应。 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magnetic stimulation.rTMS) 是一连串持续作用于大脑局部的TMS 脉冲,刺激强度不变,刺激频率每秒l~20 次或更高。rTMS 作为一种安全、无创、无痛的治疗手段,可以促进大脑可塑性的改变,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然而,国内在rTMS 对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方面的报道很少,本文综述介绍rTMS 在该领域的应用现状。rTMS 的应用基础1rTMS 在神经康复中的作用机制 神经功能康复是建立在脑中枢可塑性的基础上,包括突触连接的改变以及各种结构兴奋性的改变,主要涉及病灶残存细胞和周边结构以及非受累侧半球的神经细胞群。正常状态下两侧大脑半球通过交互性半球间抑制(reciprocal

interhemi-spheric inhibition,rIHI) 达到并维持功能平衡状态,表现为一侧半球初级运动皮质(primary motor cortex,Ml) 区对另一侧半球Ml 区的抑制。 脑卒中后不仅会造成患侧皮质兴奋性的改变,还会影响大脑两半球主要运动区间经胼胝体的抑制通路的平衡。半球间竞争模型显示,患侧半球兴奋性的降低不仅是由于病灶局部造成的,非受累侧半球对患侧半球的过度抑制进一步降低了患侧半球的兴奋性。这种持续的非受累侧半球高兴奋性,可能是脑卒中后期影响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原因。 有研究指出,在运动功能康复的过程中,通过抑制非受累侧半球皮质兴奋性或易化患侧半球皮质兴奋性可以使半球间 抑制平衡正常化。rTMS 应用于脑卒中后的功能重组正是基于这个原理。2rTMS 频率的划分 rTMS 的参数很多,包括刺激频率、强度、脉冲总数、部位、刺激间歇及持续时间、次数、疗程等。其中,频率是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基于生物学效应将其分为 2 种刺激模式:低频刺激(≤1 Hz) 和高频刺激(>1 Hz)。低频刺激降低受刺激结构的兴奋性,因此可作用于脑卒中非受累侧皮质;高频刺激提高受刺激结构的兴奋性,可作用于脑卒中患侧皮质。而且Matz 等研究表明,非受累侧的低频rTMS 对于改善运动功能有效;非受累侧低频rTMS 治疗的风险低,患者的耐受性好。因此,脑卒中后的rTMS 治疗大多采用非受累侧的低

中风的康复训练方法

中风的康复训练方法 一早期康复: 此期患者一般表现为迟缓性麻痹,没有随意的肌肉收缩,也不出现联合反应,机体基本处于全面松弛状态;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1-2期。 (一)基本目的:早期康复的基本目的是防止日后会严重影响康复进程的合并症,如肿胀,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受限等;争取功能得到尽早的改善,预防并发症。 (二)早期康复方法: 01、正确体位:教会家属和护理人员采用正确的体位摆放,包括仰卧位,健侧卧位和患侧卧位的方法,要求每2小时翻身一次,并拍背数下。 02、翻身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分别向两侧转动,双足撑床。 03、床上自我辅助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上举过头,侧举,指鼻,双腿屈曲撑床抬臀,双脚交叉侧移等。 04、床边被动运动——上肢:肩胛带,肩关节,肘关节,腕指关节。 05、床边被动运动——躯干牵拉,背肌挤压刺激。 06、床边被动运动——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及踝趾关节。 07、促进肌肉收缩的方法:利用对肌肉的突然牵张,引起肌肉收缩。 08、排痰 09、床头抬高坐位训练:床头渐抬高,每个位置患者能维持30分钟,则渐加10度再训练,直至能床边坐起,无靠位平衡练习。 10、面,肌刺激:张口,鼓腮,叩齿,伸,顶上腭等,冰冻棉(或冰块含服)及味觉刺激。 11、呼吸控制练习:要求患者深吸气—缓慢呼气,放松。 12、坐训练:在床头抬高未达90度前,首先训练患者侧后单手支撑抬头抬肩的动作,直至能支撑坐起。 13、坐位平衡:正确坐姿,床边坐位平衡,包括前后左右各向。 14、坐位操:以加强平衡训练,包括双手交叉前平瘵,侧瘵,双手交叉指鼻,双手交叉向前指物;健侧下肢肌力训练等,可教会家属及护理人员,然后一日多次督促患者练习。 15、床到轮椅(或椅)的转移。 16、坐站练习:如有条件可早期给予患者床站立,帮助患者重获垂直感,重获对抗重力肌的控制,重获血压的自身调节,改善立位平衡和克服直立性低血压。一般情况下脑梗塞患者要求在入选治疗组3-4天后达到床边坐位,二周内可训练站立,辅助力量视病情而定;脑出血患者应尽量在二周内达到床边坐位,四周内达到站立。 17、健手做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活动:吃饭、穿衣、洗漱等。 18、认知及言语治疗。 19、应用推拿针灸治疗。 20、应用中频等物理治疗方法。 21、心理治疗等等。 二、中期康复 此期患者可明显的表现出上肢的屈肌协同运动和下肢的伸肌协同运动,并逐渐可做到某些肌肉关节的独立运动,相当于B恢复3-5期。 (一)中期康复目的:抑制协同运动模式,尽可能训练肌肉关节能够随意的独立的运动,提高各关节的协调性,渐恢复患者的运动能力。 (二)中期康复方法: 从被动——助动——主动 1、抑制上肢的痉挛模式。

脑卒中病人肢体功能早期康复护理进展

护理研究2009年3月第23卷第3期下旬版(总第281期)?759? 脑卒中病人肢体功能早期康复护理进展Nursingprogressonearlyrehabilitationofextremitiesfunctions forcerebralapoplexypatients 倪俭.陈丽霞 NiJian,ChenLixia (NursingCollegeofNanjingTraditionalChineseMedicalUniversity.Jiangsu210046China) 摘要:脑卒中临床上以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为特点,随着现代临床急救医学的发展,病人的死亡率大大下降.而致残率仍呈上升趋势。早期肢体功能的康复护理可促进脑卒中病人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降低致残率。本文对肢体功能早期康复训练介入的时间以及具体的护理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脑卒中;肢体功能;早期康复护理AbstractClinicalcharacteristicsofcerebralapoplexyarehighdiseaseinei-denee,highdisabilityrateandhighmortality.Withthedevelopmentofrood—ernclinicalfirst—aidmedicine,themortalityofcerebralapoplexypatientshasdecreaseddramatically.Howeverthedisabilityrateofthemstillshowsup—grade.Earlyrehabilitationnursingofextremitiesfunctioncouldpromotetherecoveryoflimbmotorfunctionofcerebralapoplexypatientsanddecreasetheirdisabilityrate.Thisarticlereviewedthebeginningtimeofearlyrehabilitationtrainingofextremitiesfunctionandconcretenursinginterventions. Keywordscerebralapoplexy;extremitiesfunction;earlyrehabilitationnurs—ing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9—6493.2009.09.004文章编号:1009—6493(2009)3C一0759—02脑卒中主要是指脑动脉系统病变引起的脑血管痉挛、闭塞弯曲状态,脚掌下垫枕或托足板,使踝关节保持90。,足尖向上。 或破裂,造成急性脑局部循环障碍,导致以偏瘫为主的肢体功能2.1.1.2半卧位半卧位对于偏瘫病人属于不提倡的体位,主损害和脑高级功能损伤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以高发病率、高要是半卧位时屈颈程度较大.易引起紧张性反射,导致上肢屈肌致残率、高死亡率为特点,随着现代l临床急救医学的发展,病人下肢伸肌的易化,同时髋关节处于外旋位,促进足内翻的形成。的死亡率大大下降,而致残率仍呈上升趋势¨]。早期肢体功能需要半卧位时,时间不易太长。 的康复护理有利于提高病人的肢体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2.1.1.3患侧卧位背部垫枕,保持侧卧姿势,健侧下肢放在 降低致残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脑卒中病人的生活质量,使病人能早日重返社会,减轻社会压力和家属的经济负担n。]。现将脑卒中病人肢体功能早期康复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l脑卒中病人早期康复介入的时间 现代康复医学强调的早期康复扭转了以往重治疗轻康复,只注重生命抢救,忽略功能恢复以及认为康复是后期的工作等错误观念。有研究证明,随着康复开始时问的推迟,康复疗效呈递减趋势[4]。大量研究表明,脑功能恢复在脑卒中发生后3个月最快,因此康复训练应尽早开始【5]。脑卒中病人,在病情基本稳定时。应进行被动肢体功能锻炼。一般来说。发病3d即可进行被动功能训练。研究证明,人体大关节在静止运动3周以上,关节就可挛缩变形[6]。患侧肢体的早期被动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维持关节韧带活动度,减轻痉挛及失用性萎缩,防止发生肌肉韧带挛缩,预防关节僵直引起的活动受限。“九五”攻关课题组的研究认为康复治疗在脑卒中发生后14d以内介入,可取得最好的康复效果,获得最大限度的功能恢复,最有效地预防并发症L7J。大量研究表明运动疗法开始越早,功能恢复可能性越大,预后也就越好,并主张只要病人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楚、神经体征不再有进展,48h后即可开始进行早期运动疗法叫]。 2脑卒中病人肢体功能早期康复具体的护理措施 2.1体位护理脑卒中早期的体位护理对于抑制肌肉痉挛、减少并发症、早期诱发分离运动均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同时也为进一步的康复训练创造了条件,是切实可行的护理干预措施[9]。2.1.1卧位护理 2.1.1.1仰卧位瘫痪侧肩胛下垫一小枕,使其保持肩关节上抬。髋关节下垫枕使其保持上抬,膝关节下垫枕,使其向内呈稍患侧下肢前面,用枕头支撑,脚掌下垫枕或托足板,使踝关节保持90。。 2.1.1.4健侧卧位背部垫枕,保持侧卧姿势,患侧上肢下垫枕。放松前伸,高度应高于心脏,踝关节保持90。。 2.1.2坐位护理正确的坐位是在病人前置一桌子,将患侧上肢放于桌面,肘关节微屈,手掌心向下,手指伸直身体前倾,脊柱伸展,这样可以抑制躯干缩短,防止肩关节半脱位。在背部放一软枕,使身体重心在臀部,而不是骶尾部。病人膝关节屈曲成90。,使足与小腿保持垂直位。椅子不可太高,应使双脚整个脚掌着地。 2.1.3站位护理护理人员应站在病人的患侧减轻病人的恐惧心理。引导病人向患侧转移,健侧手指紧扣患侧手指。抱于胸前,双足稍分开。 2.2功能康复训练护理Brunnstrom康复训练技术是瑞典康复学家Brunnstrom创立的一套治疗脑损伤后运动障碍的现代康复技术。Brunnstrom康复护理训练能加强脑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细胞代偿和重组的产生,极大发挥“脑的可塑性”,尤其采用分期的方式,通过系统的、有选择的、有针对性的方法。可抑制和控制低级中枢的调控作用,降低异常肌张力引起的肌痉挛,打破异常的运动模式,建立正常运动模式,改善肌群问的相互平衡协调功能,逐渐出现分离的、精细的和可以控制的肢体功能活动u…。 2.2.1软瘫期(BrunnstromI期~Ⅱ期)康复护理2.2.1.1翻身训练早期在床上练习翻身,开始先作双髋向两侧摆动,然后带动躯干向左右移动,注意转动躯干时,健手应握住患手随躯干配合头的转动同时翻转。一般2h翻身1次,患 万方数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