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大《科学与技术》考试答案

电大《科学与技术》考试答案

电大《科学与技术》考试答案
电大《科学与技术》考试答案

2018年电大《科学与技术》考试答案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1.原子的范围是________m。

2.原子核的范围是________m。

3.夸克的的范围________m。

4.原子能释放的方式有三种,分别是原子核衰变、________、原子核聚变。

5.在原子能三种释放形式中,其中利用最多是________?

6.核电站是利用________反应所放出的核能,驱动汽轮发电机组进行发电的设施。

7.三大合成高分子材料是塑料、合成纤维、。

8.分子生物学诞生的标志是。

9.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

10.核酸的基本单位是。

1.10-10

2.10-14

3.10-20

4.核裂变

5.核裂变

6.核聚变链式

7.合成橡胶

8.1953年沃森、克里克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

9.氨基酸 10.核苷酸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1.原子核

2.核能

3.纳米材料

4.超导材料

5.细胞全能性

6.基因工程

1.原子核是原子中非常小的核心部分,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与正电荷。

2.核能(或称原子能)是在原子核变化过程中,从变化前后原子核质量亏损的质量差转化来的。

3.纳米材料就是用特殊的方法将材料颗粒加工到纳米级(10-9米),再用这种超细微粒子制造人们需要的材料。

4.能产生电阻趋近于零现象的材料,称为“超导材料”。

5.细胞的全能性指每一个细胞中都包含着产生一个完整集体的全套基因,在适宜条件下,能形成一个新的个体。

6.基因工程是指在基因水平上,采用与工程设计十分类似的方法,按照人类的需要进行设计,然后按设计方案创建出具有某种性的性状的生物新品系,并能使之稳定地遗传给后代。三、简答题(每题7分,共21分)(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爱因斯坦质能关系式说明了什么?

爱因斯坦在关于狭义相对论的第二篇短文中论述了质量与能量的关系

△E=(△m)c

式中的E为能量,m为质量,c为光速。光的速度为c=3×10 km/s,是一切物质运动速度的最大极限。(8分)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物体的能量每增加△E,相应的惯性质量也必定增加△m=

△E/c ;反之,每减少△m 的质量,就意味着释放出△E=(△m)c 的巨大能量。也就是说:质量与能量是等价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少量的质量能够转换为十分巨大的能量。这是一个惊天动地的理论,它揭开了宇宙的一个巨大奥妙,为核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这一质能关系公式被后人称为“改变世界的方程”。

简述生物技术的定义与范围。

生物技术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的原理,依靠微生物、动物、植物细胞及其产生的活性物质,作为某种化学反应的执行者,将原料进行加工成某种产品来为社会服务的技术。通俗地说,生物技术就是利用生物(动物、植物或微生物)或其产物,来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物质或生物。

生物技术并不完全是一门完全新兴的技术,按历史发展和使用方法的不同,生物技术可分为传统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两大类。

传统生物技术是应用发酵、杂交育种等传统的方法来获得需要的产品。

现代生物技术是以生物化学或分子生物学方法改变细胞或分子的性质而获得需要的产品。这也是我们一般所认为的生物技术。随着显微镜的发明和微生物的发现,二战期间抗生素的特殊需求,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现代生物技术的雏形逐步形成,20世纪70年代DNA体外重组的成功,标志着现代生物技术的正式诞生。

根据操作的对象和技术,现代生物工程一般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蛋白质工程,其中,基因工程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技术。

简述现代化学发展的特点。

现代化学发展有如下特点:研究层面由宏观向微观发展;

研究方法由定性向定量发展;

研究对象由静态向动态发展;

研究结果由描述性向推理性发展。

这些特点表明了现代化学总的发展趋势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一方面,在高度分化的趋势下,现代化学从自身产生了很多新的化学学科分支,如:无机固体化学、配合物化学、分子动力学等。另一方面,化学又与其他自然科学相互渗透交叉,产生了一系列新的边缘科学,如:量子化学、核化学、生物化学、地球化学等。

四、论述题(每题12分,共36分)

为什么说核能是高效、清洁和安全的能源?

1.核能是高效的能源,一千克天然铀所能够发出的电量是同量木材,煤,石油等燃料所发电量的万倍以上,也是太阳能,水能等天然能源发电量的万倍以上。

2.核能是清洁的能源,一座的核电站每年卸出的燃烧后的乏燃料所产生的污染要比一座同功率的燃煤电站所产生的污染要小得多。当然,由于核电站的乏燃料都是放射性元素,处理时要解决特殊的科学技术问题。但总量少、总容积小是其基本特点。

3.核能是安全的能源,核电站和原子弹所用的核燃料浓度不同,工作原理不同,不会发生类似原子弹的爆炸现象。核电站的乏燃料中的放射性物质被层层包围在包壳,压力壳和安全壳三道屏障内,不会释放出来危害人类和生物。历史上的美国三里岛事故和前苏联(乌克兰境内)切尔诺贝利事故,是由于人为的操作不当造成的,总结这些经验教训,核电站的安全乃是有充分保证的。

当代新材料发展方向是什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科学与技术(本)》形考任务1试题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科学与技术(本)》形考任务1试题及答案 形考任务一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8分) 1.科学与技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 2.高新技术通常是具有突出的社会功能及极高的经济效益,以最新的信息技术为基础,具有重要价值的技术群。3.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4.工业革命的标志是蒸汽机的使用。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科学: 是反应客观事物本质和运动率的知识体系,是人们分析研究事物的一个探索过程,是一项全社会的事业。 技术: 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各种工具、方法和技能。 电力革命: 是指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发生的以新的电能(代替了蒸汽动力)开始作为主要的能源形式支配社会经济生活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变革。 新技术革命: 20世纪开始,信息技术作为新技术革命的先导与核心,协同其他高新技术,将人类社会带入信息时代的技术革命。 三、简答题(17分) 科学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是什么? 答:科学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动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存在于科学外部的,二是存在于科学内部的。 (1)科学认识发展的外部动因 恩格斯曾经指出:“经济上的需要曾经是,而且越来越是对自然界的认识进展的主要动力”。 一般地说,在19世纪中叶以前,科学是落后于生产和技术的,它的发展是在生产需要的推动下进行的。而从19世纪下半叶以后,科学理论研究不仅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还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各种可能的途径。进入二十世纪以后,现代科学产生了空前的先行作用,科学变成了超越一般技术进步的因素。 (2)科学认识发展的内部动因 科学作为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体系,有其自身的矛盾运动和继承积累关系。科学发展的内部矛盾运动是它的内部动力。它表现为: 1)新事实和旧理论的矛盾 2) 各种不同观点、假说和理论的矛盾 四、论述题(25分) 论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答:通常科学和技术总是共同存在于一个特定的范围内,这是因为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它们相互依存、

2020年电大《科学与技术》形考任务三

一、填空题(10分)(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 1.宇宙中最主要天体类型是恒星和星云 2.板块构造说的理论是在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的。 3.世界上第一个微处理器是.Intel 4004 ,诞生于1971 年。 4.世界上第一个提出集成电路思想的人是达默。 二、名词解释(10分)(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1.星系 2.地球圈层结构 3.CPU 4.计算机病毒 1.星系:由无数恒星和星际物质构成的巨大集合体称为星系。 2.地球圈层结构:地球外部圈层结构指地球外部离地表平均800千米以内的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3.CPU:在计算机中,通常将运算器和控制器合起来称为“中央处理器”,简称CPU。 4.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是仿造生物病毒建立起的概念,它是指可以制造故障的一段计算机程序或一组计算机指令。 三、简答题(30分)(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简述宇宙的未来。(15分) 按照大爆炸模型,宇宙在诞生后不断膨胀,与此同时,物质间的万有引力对膨胀过程进行牵制。这里有两种可能: 一种可能是宇宙膨胀将永远继续下去。如果宇宙总质量小于某一特定数值,则引力不足以阻止膨胀,宇宙就将一直膨胀下去。在这个系统里,引力虽不足以使膨胀停止,但会不断地消耗着系统的能量,使宇宙缓慢地走向衰亡。宇宙越来越稀薄和寒冷,直至物质本身最后衰亡,只剩下宇宙背景辐射。到非常遥远的将来,所有的恒星燃尽熄灭,茫茫黑暗中潜伏着一些黑洞、中子星等天体。出现寒冷、黑暗、荒凉而又空虚的宇宙,它已经走完了自己的历程,达到了“热寂”的状态。 另一种可能是膨胀停止而代之以收缩。如果宇宙的总质量大于某一特定数值,那么总有一天宇宙将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收缩,造成与大爆炸相反的“大坍塌”。收缩过程与大爆炸后的膨胀是对称的,像一场倒放的电影。在最后的时刻实现“大紧缩”,宇宙逆转回到出发点。引力成为占绝对优势的作用力,所有的物质都因挤压不复存在,一切有形的东西,包括空间和时间本身,都被消灭,成为一切事物的末日。宇宙在大爆炸中诞生于无,此刻也归于无。宇宙是膨胀还是收缩这两种可能主要取决于宇宙物质的总量。根据目前的估算,宇宙物质的总量只达到要使宇宙重新坍缩的临界质量的百分之十左右,因此如果仅仅依据观测证据,则可预言宇宙会继续无限地膨胀下去。但是可能还有其他种类的暗物质未被我们探测到,可能最普通的基本粒子中微子也存在静止质量,只要其中任何一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总引力便足以阻止膨胀,宇宙最终可能会坍缩。 此外,宇宙大爆炸学说在两个关键问题上无法解释:其一,大爆炸以前宇宙的图景如何?大爆炸宇宙的理论不能外推到大爆炸之前,尚不能确切地解释“在所存物质和能量聚集在一点上”之前到底存在着什么东西,是什么引起了大爆炸。其二,如果宇宙最终重新坍缩回到原点,又会发生什么?有天文学家提出了宇宙“无始无终” 论:宇宙一直在反复地收缩然后又膨胀着。宇宙曾经处于体积非常大、物质密度非常小的状态,它在万有引力作用下渐渐收缩、聚拢起来,直到所有的物质统统撞到一起

国开《操作系统》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251)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操作系统》2024 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251) 一、选择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入括号中,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 1.在计算机系统中,控制和管理各种软、硬件资源,有效地组织多道程序运行的系统软件称作( )。 A.文件系统 B.操作系统 C.网络系统 D.数据库系统 2.操作系统内核与用户程序、应用程序之间的接口是( )。A. shell 命令 B.系统调用 C.图形界面 D.C 语言函数 3.进程与程序之间有密切联系,但又是不同的概念。二者的一个本质区别是( )。 A.程序顺序执行,进程并行执行 B.程序是动态概念,进程是静态概念 C.程序是静态概念,进程是动态概念 D.程序保存在文件中,进程存放在内存中 4.在操作系统中进程存在的唯一标志是利用( )表现出来的。 A.数据 B.程序 C.程序和数据 D.进程控制块 5.系统出现死锁的原因是( )。 A.计算机系统发生了重大故障 B.有多个封锁的进程同时存在 C.资源数大大少于进程数,或进程同时申请的资源数大大超过资源总数 D.若干进程因竞争资源而无休止地循环等待着,而且都不释放已古有的资源 6.作业调度选择一个作业装入主存后,该作业能否占用处理器必须由( )来决定。 A.进程调度 B.作业控制

C.设备管理 D.驱动调度 7.为了使计算机在运行过程中能及时处理内部和外部发生的各种突发性事件,现代操作系统采用了( )机制。 A.查询 B.进程 C.中断 D.调度 8.把逻辑地址转变为内存物理地址的过程称作( )。 A.编译 B.连接 C.运行 D.重定位 9.在页式存储管理系统中,整个系统的页表个数是( )。 A.1 个 B.2 个 C.与页面数相同 D.和装入主存的进程个数相同 10.存储管理中,页面抖动是指( )。 A.使用机器时,屏幕闪烁的现象 B.系统盘有问题,致使系统不稳定的现象 C.由于主存分配不当,偶然造成主存不够的现象 D.被调出的页面又立刻被调入所形成的频繁调入调出现象 11.下列描述不是文件系统功能的是( )。 A.建立文件目录 B.管理文件存储空间 C.提供一组文件操作 D.实现对磁盘的驱动调度 12.如果文件系统中有两个文件重名,不应采用( )。 A.单级目录结构 B.二级目录结构

2018电大《科学与技术》考试答案

2018年电大《科学与技术》考试答案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1.原子的范围是________m。 2.原子核的范围是________m。 3.夸克的的范围________m。 4.原子能释放的方式有三种,分别是原子核衰变、________、原子核聚变。 5.在原子能三种释放形式中,其中利用最多是________? 6.核电站是利用________反应所放出的核能,驱动汽轮发电机组进行发电的设施。 7.三大合成高分子材料是塑料、合成纤维、。 8.分子生物学诞生的标志是。 9.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 10.核酸的基本单位是。 1.10-10 2.10-14 3.10-20 4.核裂变 5.核裂变 6.核聚变链式 7.合成橡胶 8.1953年沃森、克里克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 9.氨基酸 10.核苷酸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1.原子核 2.核能 3.纳米材料 4.超导材料 5.细胞全能性 6.基因工程 1.原子核是原子中非常小的核心部分,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与正电荷。 2.核能(或称原子能)是在原子核变化过程中,从变化前后原子核质量亏损的质量差转化来的。 3.纳米材料就是用特殊的方法将材料颗粒加工到纳米级(10-9米),再用这种超细微粒子制造人们需要的材料。 4.能产生电阻趋近于零现象的材料,称为“超导材料”。 5.细胞的全能性指每一个细胞中都包含着产生一个完整集体的全套基因,在适宜条件下,能形成一个新的个体。 6.基因工程是指在基因水平上,采用与工程设计十分类似的方法,按照人类的需要进行设计,然后按设计方案创建出具有某种性的性状的生物新品系,并能使之稳定地遗传给后代。三、简答题(每题7分,共21分)(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爱因斯坦质能关系式说明了什么? 爱因斯坦在关于狭义相对论的第二篇短文中论述了质量与能量的关系 △E=(△m)c

电大国家开放大学《操作系统(本)》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操作系统(本)》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入括号中,每小题2分.共30分) 1.按照所起的作用和需要的运行环境,操作系统属于( )。 A.用户软件 B.应用软件 C.支撑软件 D.系统软件’ 2.在实时系统中,一旦有处理请求和要求处理的数据时,CPU就应该立即处理该数据并将结果及时送回。下面属于实时系统的是( )。 A.计算机激光照排系统 B.办公自动化系统 C.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 D.航空订票系统 3.-个进程被唤醒意味着( )。 A.该进程重新占有了CPU B.进程状态变为就绪 C.它的优先权变为最大 D.其PCB移至就绪队列的队首 4.操作系统中有一组常称为特殊系统调用的程序,其操作具有不可分割性,在操作系统中称为( )。 A.初始化程序 B.原语 C.子程序 D.控制模块 5.在操作系统中,作业处于( )时,已处于进程的管理之下。 A.后备状态 B.阻塞状态 C.执行状态 D.完成状态 6.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希望批处理控制方式下进入输入井的作业( )尽可能小。 A.等待装入主存时间 B.周转时间 C.执行时间 D.平均周转时间 7.系统调用是由操作系统提供的内部调用,它( )。 A.直接通过键盘交互方式使用 B.只能通过用户程序间接使用 C.是命令接口中的命令 D.与系统的命令一样 8.通常,用户编写的程序中所使用的地址是( )。 A.逻辑地址 B.物理地址 C.绝对地址 D.内存地址 9.在分页存储管理系统中,从页号到物理块号的地址映射是通过( )实现的。 A.分区表 B.页表 C.PCB D.JCB 10.与文件物理组织形式有关的是( )。

2018电大《科学与技术》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版

科学与技术复习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自然界中一切物体的相互作用,都可能归结为四种基本的相互作用,即引力、弹力、电磁力和( C )相互作用。A.地磁力 B.分子力C强力 D.结合力2.基因是含特定遗传信息的核苷酸序列,是( D )的最小功能单位。 A.细胞 B.蛋白质 C.氨基酸 D.遗传物质 3. 1996年,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利面世,这是世界上首次利用( A )技术而培养出的克隆动物。 A.细胞核移植B.细胞融合C.细胞培养 D.细胞膜嫁接 4.由无数恒星和星际物质构成的巨大集合体称为( A )。 A.星系 B.星空 C.星云 D.星际 5.光纤通信利用光纤来传送( C ),它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通信方式。 A.电 B.声 C.光D.机械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 6.科学是技术发展的__理论__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他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7.我国863计划中,被评选列入该纲要的8个技术群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海洋技术。 8.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是以__信息技术为先导的。 9.板块构造说的理论是在__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的。 10.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1.核能是在原子核变化过程中,从变化前后原子核质量亏损的质量差转化来的能量。 12.纳米材料就是用特殊的方法将材料颗粒加工到纳米级(lo-g米),再用这种超细微粒子制造的材料。 13.地球外部圈层结构指地球外部离地表平均800千米以内的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14.物质生产力一(劳动者十劳动资料十劳动对象十管理+……)高科技。四、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5.简述科学认识发展的动因。 (1)科学认识发展的外部动因(8分) 恩格斯曾经指出:“经济上的需要曾经是,而且越来越是对自然界的认识进展的主要动力”。 一般地说,在19世纪中叶以前,科学是落后于生产和技术的,它的发展是在生产需要的推动下进行的。而从19世纪下半叶以后,科学理论研究不仅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还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了 各种可能的途径。进入二十世纪以后,现 代科学产生了空前的先行作用,科学变成 了超越一般技术进步的因素。 (2)科学认识发展的内部动因(7分) 科学作为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体系,有 其自身的矛盾运动和继承积累关系。科学 发展的内部矛盾运动是它的内部动力。它 表现为: 1)新事实和1日理论的矛盾。 2)各种不同观点、假说和理论的矛盾。 16.简述新材料发展的方向。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总是不断地对 材料提出新的要求。当今新材料的发展有 以下几点: (1)结构与功能相结合。即新材料应是 结构和功能上较为完美的结合。(3分) (2)智能型材料的开发。所谓智能型是 要求材料本身具有一定的模仿生命体 系的作用,既具有敏感又有驱动的双 重的功能。(3分) (3)少污染或不污染环境。新材料在开 发和使用过程中,甚至废弃后,应尽可能 少地对环境产生污染。(3分) (4)能再生。为了保护和充分利用地球 上的自然资源,开发可再生材料是首选。 (2分) (5)节约能源。对制作过程能耗较少 的,或者新材料本身能帮助节能的, 或者有利于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新材 料优先开发。(2分) (6)长寿命。新材料应有较长的寿命, 在使用的过程中少维修或尽可能不维修。 (2分)、 五、论述题(共30分) 17.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19世纪的下半叶,马克思在考察了 近代欧洲科学技术发展和产业革命的历史 以后,提出了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的著名 论断。邓小平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进一 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邓小平同志的论断强调了在现阶段科学技 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 当今,高科技及其产业不仅可以促进劳动 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而且高科技领域的 每一个突破都会带动一大批新产业的建 立,深刻地改变着传统产业的技术面貌。 因此,两者的关系应该是指数规律,即: 物质生产力一(劳动者十劳动资料十劳动 对象十管理+……)高科技。显然,这是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最直观描述。(15 分) (2)科学技术进步改变社会生产和生 活方式。18世纪中叶产生的蒸汽技术革命, 导致了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 纪70年代,以电能的开发和应用为主要标 志的电力技术革命,在世界范围展开了新 的工业革命的浪潮。20世纪下半叶,以微 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核心 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已经拉开帷幕,科技进 步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比过去显 得更加强烈。科学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的 另一方面,也改变着人的生活方式。在科 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 法,改变着人的知识能力,创造了现代文 明。导致了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着深 刻的改变。(15分) 科学与技术复习试题 试卷号1177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 1.科学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动因有两个 方面,一是存在于科学外部的,是社会的 经济发展-需要;二是存在于科学内部 的,是科学认识本身的逻辑。 2.原子核的半径约为__10 -14__m。 3.基因是含特定遗传信息的核苷酸序 列,是--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 4.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 命现象、本质和发展的一门新兴生物学科。 5.宇宙中最主要天体类型是恒星和星 云。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材料是人们用来制造有用物品的各种 ( D )。 A.元素 B.分子 C.原子 D.物资 2.分子生物学诞生的标志是( B )。 A.染色体复制 B.DNA双螺旋结构 的分子模型的确立 C.核酸组成 D.遗传因子 3.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是地壳、地幔和 ( B )。 A.地貌 B.地心 C.海沟 D.内核 4.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是( B )技术。 A.超导 B.微电子 C.纳米 D.生物 5.安全炸药的发明者( D )。 A.爱因斯坦 B.达默 C牛顿 D.诺贝尔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电力革命指从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 初,新兴的电能开始作为主要的能源形式 支配社会经济生活。 2.纳米材料就是用特殊的方法将材料颗粒 加工到纳米级(10_9米),再用这种超细 微粒子制造的材料。 3.遗传信息表现为生物性状的过程。 4.计算机语言就是一套计算机能识别的指 令系统。 四、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爱因斯坦质能关系式说明了什么? 爱因斯坦在关于狭义相对论的第二篇 短文中论述了质量与能量的关系: 2 m)c ( E? = ? 式中E为能量,m为质量,c为光速。 光的速度为c-3×l08 km/s,是一切物质 运动速度的最大极限。从公式可以看出, 物体的能量每增加E ?,相应的惯性质量

2018年电大《科学与技术》形考作业

一、填空题 1.科学与技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 2.高新技术通常是具有突出的社会功能及极高的经济效益,以最新的(科学发现)为基础,具有重要价值的技术群。 3.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4.工业革命的标志是(蒸汽机的使用)。 二、名词解释 1.科学: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运动律的知识体系,是人们分析、研究事物的一个探索过程,是一项全社会的事业。 2.技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各种工具、方法和技能。3、高新技术:对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类产业和产品的统称,是指对一国经济、国防有重大影响和较大社会意义,能形成产业的新技术或尖端技术。 3.电力革命:指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发生的以新的电能(代替了蒸汽动力)开始作为主要的能源形式,支配社会经济生活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变革。 4.新技术革命:始于20世纪中叶的新技术革命,可称为第三次技术革命,它是在20世纪自然科学理论最新突破的基础上产生的。 三、简答题: 科学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是什么 科学发展的外部原因是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生产活动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的不断进步,内部原因是由于新发现的事实与旧有的理论之间的矛盾,以及各种已有的各种观点、理论之间的矛盾。 四、论述题: 论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联系:科学为技术提供知识,技术为科学研究提供应用知识的方法手段。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是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 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是: 1)目的任务不同: 科学是用以认识世界,理解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和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回答“为什么”技术是用以改造世界,发明事物,设计、构造以获得有用物品的方法技能,是回答“怎么做” 2)社会功能与价值标准不同: 科学一般不具有明确的直接的社会目的与追求,技术则是必定具有明确的直接的社会和经济目的。 3)成果形式与肯定方式不同: 科学重理论,以实验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科学的突破叫发现。技术重实践,以试验来解决问题,达成目标。技术的创新叫发明。

2018年电大《科学与技术》形考

2018年电大《科学与技术》形考三 形考三 一、填空题(10分)(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 1.宇宙中最主要天体类型是和。 2.板块构造说的理论是在学说、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的。 3.世界上第一个微处理器是,诞生于年。 4.世界上第一个提出集成电路思想的人是。 1.恒星星云 2.大陆漂移海底扩张 3.Intel 4004 1971 4.达默 二、名词解释(10分)(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 1.星系 2.地球圈层结构 3.CPU 4.计算机病毒 1.由无数恒星和星际物质构成的巨大集合体称为星系。 2.地球外部圈层结构指地球外部离地表平均800千米以内的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3.在计算机中,通常将运算器和控制器合起来称为“中央处理器”,简称CPU。 4.计算机病毒是仿造生物病毒建立起的概念,它是指可以制造故障的一段计算机程序或一组计算机指令。 三、简答题(30分)(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 简述宇宙的未来。(15分) 按照大爆炸模型,宇宙在诞生后不断膨胀,与此同时,物质间的万有引力对膨胀过程进行牵制。这里有两种可能: 一种可能是宇宙膨胀将永远继续下去。如果宇宙总质量小于某一特定数值,则引力不足以阻止膨胀,宇宙就将一直膨胀下去。在这个系统里,引力虽不足以使膨胀停止,但会不断地消耗着系统的能量,使宇宙缓慢地走向衰亡。宇宙越来越稀薄和寒冷,直至物质本身最后衰亡,只剩下宇宙背景辐射。到非常遥远的将来,所有的恒星燃尽熄灭,茫茫黑暗中潜伏着一些黑洞、中子星等天体。出现寒冷、黑暗、荒凉而又空虚的宇宙,它已经走完了自己的历程,达到了“热寂”的状态。 另一种可能是膨胀停止而代之以收缩。如果宇宙的总质量大于某一特定数值,那么总有一天宇宙将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收缩,造成与大爆炸相反的“大坍塌”。收缩过程与大爆炸后的膨胀是对称的,像一场倒放的电影。在最后的时刻实现“大紧缩”,宇宙逆转回到出发点。引力成为占绝对优势的作用力,所有的物质都因挤压不复存在,一切有形的东西,包括空间和时间本身,都被消灭,成为一切事物的末日。宇宙在大爆炸中诞生于无,此刻也归于无。 宇宙是膨胀还是收缩这两种可能主要取决于宇宙物质的总量。根据目前的估算,宇宙物质的总量只达到要使宇宙重新坍缩的临界质量的百分之十左右,因此如果仅仅依据观测证

电大操作系统形考答的题目库

一、单项选择题 注意:蓝色的选项为正确答案。 第一章 1.在计算机系统中,控制和管理各种资源、有效地组织多道程序运行的系统软件称为 ( B )。 A.文件系统B.操作系统 C.网络管理系统 D.数据库管理系统 2.按照所起的作用和需要的运行环境,操作系统属于( D )。 A.用户软件 B.应用软件 C.支撑软件 D.系统软件 3.操作系统的基本职能是( D )。 A. 提供功能强大的网络管理工具 B. 提供用户界面,方便用户使用 C. 提供方便的可视化编辑程序 D. 控制和管理系统内各种资源,有效地组织多道程序的运行 4.操作系统负责管理计算机系统的( C )。 A.程序 B.作业 C.资源 D.进程 5.在计算机系统中,操作系统是( A )。 A.处于裸机之上的第一层软件 B.处于硬件之下的低层软件 C.处于应用软件之上的系统软件 D.处于系统软件之上的用户软件 6.为用户分配主存空间,保护主存中的程序和数据不被破坏,提高主存空间的利用率。 这属于( B )。 A.处理器管理 B.存储管理 C.文件管理 D.作业管理 7.操作系统对缓冲区的管理属于( B )的功能。 A.处理器管理 B.设备管理 C.文件管理 D.存储器管理 8.以下不属于操作系统关心的主要问题的是( D )。 A.管理计算机裸机 B.设计、提供用户程序与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界面 C.管理计算机系统资源 D.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编译器 9.以下不属于操作系统具备的主要功能的是( C )。 A.内存管理 B.中断处理 C.文档编辑 D.CPU调度 10.在下列操作系统中,强调吞吐能力的是( B )。 A.分时系统 B.多道批处理系统 C.实时系统 D.网络系统 11.批处理系统的主要缺点是( B )。 A.CPU的利用率不高 B.失去了交互性 C.不具备并行性 D.系统吞吐量小 12.为了使系统中所有的用户都能得到及时的响应,该操作系统应该是( B )。

2018年电大《科学与技术》形考2

2018年电大《科学与技术》形考 2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 1 .原子的范围是 ________ m。 2?原子核的范围是 ______ m。 3. _______________ 夸克的的范围m。 4.原子能释放的方式有三种,分别是原子核衰变、 ________ 、原子核聚变。 5.在原子能三种释放形式中,其中利用最多是 ? ■ 6. ________________ 核电站是利用反应所放出的核能,驱动汽轮发电机组进行发电的设施。

7.三大合成高分子材料是塑料、合成纤 维、。 8?分子生物学诞生的标志 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 10.核酸的基本单位是 ___ 。 1.10-10 2.10-14 3.10-20 4.核裂变 5.核裂变 6.核聚变链式 7.合成橡 胶8.1953年沃森、克里克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9.氨基酸10.核苷酸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1?原子核 2?核能 3.纳米材料 4?超导材料 5.细胞全能性 6?基因工程 1?原子核是原子中非常小的核心部分,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与正电荷。

2.核能(或称原子能)是在原子核变化过程中,从变化前后原子核质量亏损的质量差转化来的。 3.纳米材料就是用特殊的方法将材料颗粒加工到纳米级(10-9米),再用这种超细微粒子制造人们需要的材料。 4.能产生电阻趋近于零现象的材料,称为超导材料” 5.细胞的全能性指每一个细胞中都包含着产生一个完整集体的全套基因,在适宜条件下,能形成一个新的个体。 6.基因工程是指在基因水平上,采用与工程设计 十分类似的方法,按照人类的需要进行设计,然后按设计方案创建出具有某种性的性状的生物新品系,并能使之稳定地遗传给后代。 三、简答题(每题7分,共21分)(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爱因斯坦质能关系式说明了什么? 爱因斯坦在关于狭义相对论的第二篇短文中论述了质量与能量的关系 △ E =(△ m)c 式中的E为能量,m为质量,c为光速。光的速度为c=3X10 km/s,是一切物质运动速度的最大极

电大操作系统试题及答案

《操作系统》期末复习模拟题 一、选择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入括号中) 1.按照所起的作用和需要的运行环境,操作系统属于( )。 A.用户软件 B.系统软件 C.应用软件 D.支撑软件 2.为了使系统中所有的用户都能得到及时的响应,该操作系统应该是( )。 A.多道批处理系统 B.实时系统 C.网络系统 D.分时系统 3.已经获得除( )以外的所有运行所需资源的进程处于就绪状态。 A.CPU B.存储器 C.磁盘空间 D.打印机 4.在一段时间内,只允许一个进程访问的资源称为( )。 A.共享资源 B.共享区 C.临界区 D.临界资源 5.在进程通信中,使用信箱方式交换信息的是( )。 A.低级进程通信 B.共享内存方式 C.高级进程通信 D.管道文件方式 6.作业调度的关键在于( )。 A.选择恰当的进程管理程序 B.用户作业准备充分 C.选择恰当的作业调度算法 D.有一个较好的操作环境 7.作业的生存期共经历4个状态,分别是提交、( )、执行和完成。 A.开始 B.后备 C.等待 D.就绪 8.在下列存储管理方案中,未采用动态重定位技术的是( )。 A.固定分区 B.可变分区 C.页式管理 D.请求分页管理 9.在页式存储管理系统中,整个系统的页表个数是( )。

A.1个 B.2个 C.与页面数相同 D.和装入主存的进程个数相同 10.文件管理实际上是管理( )。 A.辅助存储空间 B.主存空间 C.物理地址空间 D.逻辑地址空间 11.数据库文件的逻辑结构形式是( )。 A.只读文件 B.记录式文件 C.流式文件 D.档案文件 12.下列有关通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编制好的通道程序是存放在主存中的 B.通道是处理输入、输出的软件 C.所有外围设备的启动工作都由系统统一来做 D.来自通道的I/O中断事件由设备管理负责处理 13.设备的打开、关闭、读、写等操作是由( )完成的。 A.用户程序 B.编译程序 C.设备驱动程序 D.设备分配程序 14.CPU的处理速度远远高于打印机的打印速度,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可采用( ) A。缓冲技术 B.虚存技术 C.并行技术 D.请求分页技术 15.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最大特点是( )。 A.分布性 B.实时性 C.可定制性 D.自治性 16.以下著名的操作系统中,属于多用户、分时系统的是( )。 A. DOS系统 B.Windows NT系统

2019年电大《科学与技术》考试答案

2019年电大《科学与技术》考试答案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1.原子的范围是________m。 2.原子核的范围是________m。 3.夸克的的范围________m。 4.原子能释放方式有三种,分别是原子核衰变、________、原子核聚变。 5.在原子能三种释放形式中,其中利用最多是________? 6.核电站是利用________反应所放出核能,驱动汽轮发电机组进行发电的设施。 7.三大合成高分子材料是塑料、合成纤维、。 8.分子生物学诞生的标志是。 9.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 10.核酸的基本单位是。 1.10-10 2.10-14 3.10-20 4.核裂变 5.核裂变 6.核聚变链式 7.合成橡胶 8.1953年沃森、克里克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 9.氨基酸 10.核苷酸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1.原子核 2.核能 3.纳米材料 4.超导材料 5.细胞全能性 6.基因工程 1.原子核是原子中非常小的核心部分,几乎集中了原子全部质量与正电荷。 2.核能(或称原子能)是在原子核变化过程中,从变化前后原子核质量亏损的质量差转化来的。 3.纳米材料就是用特殊的方法将材料颗粒加工到纳米级(10-9米),再用这种超细微粒子制造人们需要的材料。 4.能产生电阻趋近于零现象的材料,称为“超导材料”。 5.细胞的全能性指每一个细胞中都包含着产生一个完整集体的全套基因,在适宜条件下,能形成一个新的个体。 6.基因工程是指在基因水平上,采用与工程设计十分类似的方法,按照人类的需要进行设计,然后按设计方案创建出具有某种性的性状的生物新品系,并能使之稳定地遗传给后代。三、简答题(每题7分,共21分)(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爱因斯坦质能关系式说明了什么? 爱因斯坦在关于狭义相对论的第二篇短文中论述了质量与能量的关系 △E=(△m)c

电大形考计算机应用基础:Winows操作系统---客观题答案

题目1 以()为核心组成的微型计算机属于集成电路计算机。 选择一项: A. 晶体管 B. 机械 C. 电子管 D. 微处理器正确 题目2 ()电子计算机诞生于1946。 A. 第一台正确 B. 第二台 C. 第三台 D. 第四台 题目3 ()电子计算机使用的主要逻辑元件是电子管。 A. 第一台正确 B. 第四台 C. 第二台 D. 第三台 题目4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应当包括()。 A. 计算机与外设 B. 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正确 C. 主机、键盘与显示器 D. 系统硬件与系统软件 题目5 ()是一种系统软件。 A. 操作系统正确 B. 数据库 C. 工资管理系统 D. 编译程序 题目6 某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程序属于()。 A. 工具软件 B. 字表处理软件 C. 应用软件正确 D. 系统软件 题目7 操作系统的作用是()。 A. 把源程序编译成目标程序 B. 控制和管理系统资源的使用正确 C. 高级语言和机器语言

D. 便于进行文件夹管理 题目8 ()构成计算机的物理实体。 A. 计算机程序 B. 计算机硬件正确 C. 计算机系统 D. 计算机软件 题目9 微型计算机中()主要功能是进行算术和逻辑运算。 选择一项: A. 总线 B. 控制器 C. 存储器 D. 运算器正确 题目10 下列设备中,()属于输出设备。 A. 扫描仪 B. 键盘 C. 鼠标器 D. 显示器正确 题目11微机的核心部件是()。 A. 微处理器正确 B. 总线 C. 内存储器 D. 硬盘 题目12 ()是微型计算机的运算器、控制器及内存储器统称。 选择一项: A. ALU B. CPU 正确 C. 主机 D. MPU 题目13 CD-ROM是()。 A. 只读存储器 B. 只读大容量软盘 C. 只读光盘正确 D. 只读硬盘 题目14 下列不属于计算机应用范畴的是()。 A. 水产捕捞正确

2020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科学与技术》试题题库

科学与技术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 1.科学是技术发展的 -------- 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它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2.高新技术通常是具有突出的社会功能及极高的经济效益,以最新的-----------_为基础,具有重要价值的技术群。 3.原子能释放的方式有三种:原子核衰变、原子核裂变和-------------- 4.现代化学的特点是:研究层面由宏观向微观发展;研究方法由定性向____发展;研究对象由静态向动态发展;研究结果由描述性向推理性发展。 5.宇宙的年龄大约在----------------- 亿年。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6.工业革命是于( )发生的。 A. 20世纪中叶 B.18世纪后期C.19世纪 D.21世纪 7.三大合成高分子材料是( )。 A.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 B.纳米材料、超导材料和稀土材料 C.非晶态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和贮氢合金 D.半导体陶瓷、工程塑料和特种橡胶 8.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 )。 A.蛋白 B.酶 C.细胞 D.氨基酸 9.支持宇宙大爆炸理论的依据有( )、微波背景辐射、宇宙元素的丰度、宇宙的年龄等等。 A.星系红移B.星系兰移C.星系黄移D.星系绿移 10.全球主要环境热点问题是温室效应、酸雨和( )。 A.臭氧层破坏 B.火山爆发C.洪涝灾害 D.沙尘暴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1.核裂变12.材料13.基因工程 14.计算机病毒15.自然 四、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6.什么是科学? 17.简述电力革命的意义。 五、论述题(共30分) l8.新技术革命的意义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019《科学与技术》形考4参考答案

2019年电大《科学与技术》形考任务4 一、填空题(10分) 1.全球主要环境热点问题是温室效应、酸雨和。 2、我国环境的基本情况是,,相当严重。 3.环境科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环境质量,环境质量和环境质量的科学。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首次提出了“”的概念。 1、臭氧层破坏 2、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3、变化规律、保护、改善 4、可持续发展 二、名词解释(10分) 1.臭氧层破坏 2.物质生产力表达式 3.自然 4.可持续发展 1、臭氧层破坏:是指人类大量使用作为致冷剂(氟利昂)和溶剂等的氯氟烃类物质,造成大气的臭氧层逐渐减少,地球上的人和其他生物遭受紫外线伤害的现象。 2、物质生产力表达式:物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 。 3、自然:自然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相对立的物质世界。 4、可持续发展:人类应当享有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损害、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以及长期延续的发展,它是一种健康的、公正的发展。 三、简答题(20分) 1、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0分) (1)19世纪的下半叶,马克思在考察了近代欧洲科学技术发展和产业革命的历史以后,提出了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的着名论断。邓小平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邓小平同志的论断强调了在现阶段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当今,高科技及其产业不仅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而且高科技领域的每一个突破都会带动一大批新产业的建立,深刻地改变着传统产业的技术面貌。因此,两者的关系应该是指数规律,即:物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管理+……)高科技。显然,这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最直观描述。 (2)科学技术进步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18世纪中叶产生的蒸汽技术革命,导致了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以电能的开发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电力技术革命,在世界范围展开了新的工业革命的浪潮。20世纪下半叶,以微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已经拉开帷幕,科技进步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

电大期末考试网络实用技术基础复习总核

一、单项填空题 1、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不包括() A、存储管理 B、系统容错 C、设备管理 D、文件管理 2、编译程序属于() A、系统软件 B、操作系统 C、应用软件 D、数据库管理软件 3、()属于数据链路层的功能 A、保证比特流的透明传输 B、网络计费 C、解决用户信息的语法表示问题 D、进行可靠的数据传输功能 4、全双工通信支持下列()的数据流 A、单一方向 B、多个方向 C、两个方向且同时 D、两个方向非同时 5、以下只能用于输出的设备是() A、硬盘 B、软驱 C、键盘 D、打印机 6、通信时,每个用户固定的占用某一个指定的时隙,每个用户轮流接通信道,这种复用技术称为() A、频分复用 B、波分复用 C、时分复用 D、码分复用 7、在传输介质上一次传输一位的传输方式是() A、串行传输 B、单工传输 C、异步传输 D、并行传输 8、()是分组交换网的典型代表 A、帧中继 B、X.25 C、ATM D、ISDN 9、下列()属于中继器的功能 A、减少数据发送冲突的发生,避免拥挤,提高网络带宽 B、对信号进行复制,整型和放大 C、数据链路层控制 D、路由选择 10、网桥是工作在()上的网络设备 A、数据链路层 B、物理层 C、传输层 D、应用层 11、目前最好的数据加密保护方法是() A、基于软件的加密技术 B、基于硬件的数据加密机

C、基于网络的加密技术 D、防火墙技术 12、构成计算机网络的基本要素不包括() A、终端设备 B、传输链路 C、交换设备 D、安全设备 13、在Windows 2000/XP中()不是有户内存空间的分配方式 A、以页为单位分配内存 B、以内存映射文件的方法来分配内存 C、以段为单位分配内存 D、以内存堆的方法来分配内存 14、ATM传输的显著特点是() A、将信息划分成固定长度的信元 B、采用存储一转发原理 C、利用电话交换的原理 D、将传输的报文划分成较短的分组进行交换与传输 15、下列()属于人为无意过失 A、恶意破译口令攻击网络 B、黑客通过“后门”进入网络 C、用户口令不慎泄露 D、破坏硬件 1、计算机网络最突出的优点是() A、资源共享 B、运算速度快 C、储蓄容量大 D、计算精度高 2、I/O接口在()之间 A、主机和总线 B、主机和I/O设备 C、总线I/O设备 D、Cup和内存 3、下列光宇进程的描述错误的是() A、进程是一个可并发执行的程序

最新九次电大本科《科学与技术》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题库

最新九次电大本科《科学与技术》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题库 (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试题) 说明:试卷号:1171 课程代码:01007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小学教育;本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50%);终考:(纸考、比例50%) 2019年7月试题及答案 三、名词解释 11.核能:是在原子核变化过程中,从变化前后原子核质量亏损的质量差转化来的能量。12.纳米材料:就是用特殊的方法将材料颗粒加工到纳米级(lo-9米),再用这种超细微粒子制造的材料。 13.地球外部圈层结构:指地球外部离地表平均800千米以内的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14.物质生产力与高科技的关系式:物质生产力=(劳动者十劳动资料十劳动对象十管理+……)高科技 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三、名词解释 11.超导材料:能产生电阻趋近予零现象的材料,称为“超导材料”。 12.恒星:是由炽热气态物质组成,能自行发热发光的球形或接近球形的天体。 13.计算机语言:通俗地讲就是-套计算机能识别的指令系统。 14.物质生产力表达式:物质生产力=(劳动者十劳动资料十劳动对象十管理+….)高科技。 2018年7月试题及答案 三、名词解释 11.核能:是在原子核变化过程中,从变化前后原子核质量亏损的质量差转化来的能量。12.纳米材料:就是用特殊的方法将材料颗粒加工到纳米级(lo-9米),再用这种超细微粒子制造的材料。 13.地球外部圈层结构:指地球外部离地表平均800千米以内的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14.物质生产力与高科技的关系式: 2018年1月试题及答案 三、名词解释 11.材料:是人们用来制造有用物品的各种物质。 1

2018年电大操作系统电大操作系统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

操作系统期末复习试题 单项选择题 在计算机系统中,操作系统是()。A.处于裸机之上的第一层软件 在下列操作系统中,强调吞吐能力的是()。B.多道批处理系统 在下列性质中,不属于分时系统特征的是()。D.高可靠性 在分时系统中,时间片一定,则(),响应时间越长。B.用户数越多 在实时系统中,一旦有处理请求和要求处理的数据时,CPU就应该立即处理该数据并将结果及时送回。下面属于实时系统的是()。D.航空订票系统 在进行通信中,实样信箱方式交换信息的是(高级进程通信) 在单CPU的系统中,若干程序的并发执行是由()实现的。C.进程 在操作系统中,进程的最基本的特征是()。A.动态性和并发性 在下列特性中,不是进程的特性的是()。C.静态性 在操作系统中引入“进程”概念的主要目的是()。C.描述程序动态执行过程的性质 在单处理机系统中,处于运行状态的进程()。A.只有一个 在一段时间内,只允许一个进程访问的资源称为()。C.临界资源 在操作系统中,对信号量S的P操作原语的定义中,使进程进入相应阻塞队列等待的条件是()。C.S<0 在执行V操作时,当信号量的值(),应释放一个等待该信号量的进程。C.小于等于0 在操作系统中,JCB是指()。C.作业控制块 在操作系统中,作业处于()状态时,已处于进程的管理之下。C.执行在批处理系统中,周转时间是()。B.作业等待时间和运行时间之和 在作业调度中,若采用优先级调度算法,为了尽可能使CPU和外部设备并行工作,有如下三个作业:J1以计算为主,J2以输入输出为主,J3计算和输入输出兼顾,则它们的优先级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C.J3,J2,J1 在操作系统中,引起中断的事件称为()。A.中断源 在分时系统中,可将进程不需要或暂时 不需要的部分移到外存,让出内存空间 以调入其他所需数据,称为B.对换技 术 在目标程序装入内存时,一次性完成地 址修改的方式是().A.静态重定 位 在存储管理中,为实现地址映射,硬件 应提供两个寄存器,一个是基址寄存 器。另一个是()。C.限长寄存 器 在分页系统环境下,程序员编制的程 序,其地址空间是连续的,分页是由 ()完成的。D.系统 在分页存储管理系统中,从页号到物理 块号的地址映射是通过()实现的。 B.页表区 在页式存储管理系统中,整个系统的页 表个数是()个。D.和装入主存 的进程个数相同 在请求分页存储管理中,若采用FIFO 页面淘汰算法,则当分配的页面数增加 时,缺页中断的次数()。 D.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 在页式虚拟存储管理系统中,LRU算 法是指()。B.近期最长时间以来没 被访问的页先淘汰 在UNIX/Linux系统中,用户程序经过 编译之后得到的可执行文件属于 ()。B.普通文件 在二级目录结构中,同一个用户不同文 件的文件名()。C.一定不同 在下述文件系统目录结构中,能够用多 条路径访问同一文件(或目录)的目录 结构是D.非循环图目录 在UNIX系统中,某文件的使用权限设 置为754,则表示()。A.文件主 可读、写、执行 在操作系统中,用户在使用I/O设备时, 通常采用()。B.设备的相对号 在计算机系统中,控制和管理各种资 源、有效地组织多道程序运行的系统软 件称为()。B.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的基本职能是()。D. 控 制和管理系统内各种资源,有效地组织 多道程序的运行 操作系统负责管理计算机系统的 ()。C.资源 操作系统对缓冲区的管理属于() 的功能。B.设备管理 操作系统内核与用户程序、应用程序之 间的接口是()。C.系统调用 操作系统中有一组常称为特殊系统调 用的程序,其操作具有不可分割性,在 操作系统中称为B.原语 操作系统实现“按名存取”的关键在于 解决()。B.文件名称与文件具体 的物理地址的转换 操作系统是通过()来对文件进行 编辑、修改、维护和检索。A.按名存 取 操作系统中采用的以空间换取时间技 术的是()。A.SPOOLing技术 下列设备中,不属于独占设备的是 ()。B.磁盘 下列关于设备驱动程序的描述,错误的 是()。C. 设备驱动程序可使用系 统调用 下列描述中,不是设备管理的功能的是 ()。C.实现中断处理 下列关于Linux系统设备管理的描述 中,不正确的是()。B.将存储 设备称为字符设备 下列属于文件保密技术的是()。 C.设置口令 下列文件的物理结构中,不利于文件长 度动态增长的文件物理组织形式是 ()。A.连续文件 下列描述不属于文件系统功能的是 ()。C.实现对磁盘的驱动调度 下列有关通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通道是处理输入、输出的软件) 下述页面置换算法中会产生Belady现 象的算法是()。A. 先进先出法 下列存储管理方式中,存储碎片尽可能 少,使内存利用率较高的是()。 C.分页管理 下列存储管理方案中,不采用动态重定 位的是()。C.固定分区 下列中断中,可能要人工介入的中断是 ()。D.硬件故障中断 下列中断类型中,属于自愿性中断事件 的是()。C.访管中断 下列缓冲技术中,对于一个具有信息的 输入和输出速率相差不大的I/O系统比 较有效的是A.双缓冲技术 下列进程状态的转换中,不正确的是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