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娄成武版)各章知识点归纳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娄成武版)各章知识点归纳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娄成武版)各章知识点归纳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娄成武版)各章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绪论

1、公共需要的特点:客观性、社会性、多样性

2、通常人们把具有非排他性、不具有非竞争性的产品称为公共资源,将具有非竞争性、不具有非

排他性的产品称为俱乐部产品。

3、公共物品分为: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拥挤性公共物品(道路、桥梁)、价格排他性

公共物品(公园、文化遗产)

4、公共物品:是指完全是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物品,或者说是满足全体社会成员需要的物

品。

5、准公共物品:指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点中的一个,另一个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

或者虽然两个特点都不完全具备但却具有较大外部收益的产品。

6、准公共产品的特点:①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的不充分性;②外部性

7、准公共产品的分类:①拥挤性准公共物品;②价格排他性准公共物品

8、公共事务:是生产公共物品的活动,是指涉及全体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

系列活动,其产品具有完全的“非排他性”,可以直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9、准公共事务的特点:公益性中介性、非营利中介性

10、公共事业:是指由特定的社会组织及其成员以满足社会群体需要和社会公共需要为目的,

向社会提供准公共物品和某些公共物品,为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和公众生活创造有利条件而进行的活动或事物。

11、公共事业的特点:公众性、公用性、公益性、非营利性

12、社会公共事业:指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那些社会事务。

13、社会公共事业的特征:公共性、劳务性、非营利性、阶级性

14、公共事业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区别:

①管理目的不同(公益性/盈利性);

②管理的运行轨道不同(整个过程受到法律的限制/主要在利益轨道上进行);

③物质资源来源不同(收入及政府补助/所获取的利益);

④绩效评估不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15、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区别:

①管理主体不同(公共事业组织/政府机关);

②管理方式不同(在国家政策应倒下提供技术和辅助性服务/等级制);

③管理的直接性和间接性不同(直接性管理/间接性管理);

④阶级性不同(反映长期历史发展对社会管理的客观要求/反映特定阶段统治阶级的特殊要求)。

第二章公共事业组织

1、组织:是特定的群体为了共同的目标,按照特定原则,通过组织设计,使得相关资源有机整合、

并以特定结构运行的结合体。

2、公共组织: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致力于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服务大众,提高公共

利益为宗旨的组织。

3、公共组织包括: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准政府组织

4、公共组织的特点:

①公共组织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

②公共组织的活动受法律的明确限制并具有权威性;

③公共组织受到高度的社会监督;

④公共组织的活动具有政治性;

⑤公共组织的目标形式上清楚但实际模糊,且组织行为结果评判较困难;

⑥公共组织具有一定的独占性。

5、公共权力的特点:社会性、政治性、综合性、约束性

6、公共事业组织:是依照一定规则,以独立、公正为原则,凭借自身特有的功能、资源为社会

提供各种服务的公益性组织。

7、公共事业组织的特点:组织性、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公益性、志愿性、灵活性

8、市场体制的优势:

①信息传递的效率;②激发生产社会财富的创造力;③有效地组织社会经济活动。

9、市场体制的局限性:

①市场竞争的不完全;

②市场体制有时难以实现社会公平;

③在市场体制中,民间企业难以承担提供公共产品的任务;

④市场体制有时难以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

⑤市场体制有时难以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

10、公共事业组织的职能优势:非营利性、沟通性、低成本

11、公共事业组织的局限性:

①筹款不足;②志愿活动的狭隘性;③志愿组织的家长作风;④志愿组织的业余性。

12、公共事业管理:就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凭借公共权力,为促进

社会整体利益和协调发展,采取一定的方式对公共事业进行调节控制的过程。

13、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内涵:

①主体是公共组织;

②对象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

③社会公共事务包括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

④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⑤具有公共性;

⑥发展方向是公共服务市场化;

⑦基本目标是社会公众利益获得保证和发展。

第三章公共事业管理的职能

1、公共事业领导者的权利分为:合法权、惩罚权、奖励权、模范权、专长权

2、领导:是领导者依托个人影响力和组织赋予的权威,为了完成公共管理使命而动员、引导人们

思想和行为,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3、领导权威的构成:①职位权力(合法要求、奖励报酬、强迫、决策、信息控制);②个人

权力(专家权、个人魅力、良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品质、创新精神)

4、公共事业管理者素质分为:时代性、综合性、层次性

5、公共事业管理者与工商企业管理者的不同:

①素质不同(政治/经济);

②工作方式不同(开放/隐蔽);

③人事权限不同(限制/自由);

④与大众传媒关系不同(关注程度);

⑤绩效评估不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6、领导者的基本技能:技术技能(业务能力)、人际技能、概念技能(抽象和决策能力)

7、沟通:是不同公共事业管理主体进行信息交流、互通情报,从而对彼此行为产生作用和影响的

过程。

8、公共事业管理中沟通的作用:

①使公共事业组织中的人们认清形势;

②使决策更加合理;

③促进公共事业组织各部门协调发展;

④塑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统一公共事业组织成员的行动。

9、沟通的基本方式:

①正式沟通(严肃规范、约束力强、易于保密、使信息沟通保持权威性、刻板、不灵活、沟通速

度慢);

②非正式沟通(不拘形式、难以控制、直接明了、传递速度、信息不确、容易失真)

10、沟通的要素:

发信者、受信者、编码和解码、目标、信息、媒介、反馈、噪音、北京或资料

11、沟通的基本原则:

准确性原则、完整性原则、及时性原则、策略性地运用非正式组织原则

12、提高沟通效果的方法:

①进行信息沟通检查;

②尽可能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组织层次;

③确保正式沟通渠道的主导地位,同时充分利用非正式沟通的辅助作用;

④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⑤提高信息的清晰度;

⑥提高沟通的心理水平;

⑦掌握沟通的技巧;

⑧里外原则和须知原则。

13、激励:公共事业管理者针对成员的需要,采取某些手段,激发人们为实现公共事业管理目

标积极自觉地行动的过程。

14、激励的原则:目标认同原则、公平公正原则、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原则、随机制

宜原则

15、激励方式分为:内容型激励、过程型激励、行为改造型激励

16、制定公共事业管理计划的步骤:

①估量情况(公众需要);

②确定目标(完成得怎样);

③考虑计划工作的前提(环境);

④确定选择的方案(最好、最有希望);

⑤比较各种方案(成本);

⑥选择方案;

⑦制定辅助计划(准备必须的设备、材料、培训);

⑧通过预算使计划数字化(价格、设备费用)。

17、公共事业管理组织工作的基本步骤:

①确定公共事业管理的目标;

②根据目标拟出分目标和派生目标、政策和文件;

③对实现目标所必需的管理工作加以确认和分类;

④根据可用的人力、物力和利用这些资源的最优方案来划分各种管理工作;

⑤授予单位或部门负责人执行这些管理工作所必要的职权;

⑥通过职权关系和信息系统把这些单位或部门上下左右联成一体。

18、公共事业管理组织工作中的授权:是一个由包括确定预期成果、委派任务、授予完成

这些任务等所组成的完整的过程。

19、授权的原则:

①按预期成果授权的原则;

②明确划分每一部门职能权限原则;

③明确职权——管理层次原则;

④职权绝对性原则;

⑤职权与职责一致原则。

20、公共事业管理中控制的含义:

①既包括对现成社会秩序的维护,也包括社会秩序的建立;

②既包括对越轨行为的惩罚这种消极的控制方式,也包括对遵从社会规范的行为予以奖励这种积

极的控制方式;

③既包括公共事业管理者对一般社会成员的控制,也包括公共事业组织成员之间相互控制以及公共事业组织成员对管理者的监督。

21、控制的功能:①社会秩序的保障;②实现公共事业管理目标的保证。

22、

①根据形势化程度的高低或有无明文规定:正式控制、非正式控制;

②根据使用手段是奖励还是惩罚:积极控制、消极控制;

②根据控制者与控制对象之间的关系:直接控制、间接控制;

③根据控制是否依靠外部力量:内在控制、外在控制;

⑤根据是否使用强制手段:强制性控制、非强制性控制。

23、控制的方式:

①强制性:法律(指导作用、威慑作用、惩罚作用)、纪律(组织性、多样性、强制性);

②非强制性:道德、舆论(大众性、现实性、迅速性)

24、公共事业管理效率的特点:

①不存在利润指标;

②对目标和战略有更大的制约;

③顾客不是主要的资金来源;④缺乏竞争;

⑤员工大多数是专业人员。

25、提高公共事业管理效率的措施:

①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

②建立公共事业组织承担责任的机制;

③分权;④电子化建设;

④加强对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考核。

第四章公共事业管理的责任与监督

1、公共责任的构成要素:承担公共责任的行为主体、公共责任的内容、公共责任的客体

2、公共事业管理责任:从以公众对政府的希望和要求来认识并划分行政责任的观点、角度看,在公共事业管理中,公共事业主体应该去做并做好的一些事情包括回应、弹性、胜任能力、廉洁。

3、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行政控制机制:公共组织自身的责任机制、行政监督检查、审计、行政复议

4、公民参与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方式:公开听证、民意调查、咨询委员会、利益群体

5、积极的公共责任包括:①保障公共服务的充分提供;②保护捐助者的利益;③保护服务对象的利益;④保护公共事业组织工作人员的利益;⑤保证政府提供资助的资金的价值;⑥维持公平竞争环境,保护与公共事业组织竞争的私营机构的利益。

6、公共事业组织的责任监督机制包括: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行业监督等外部监督;组织机构内部之间的纵向横向监督

7、公共事业管理现状的特点:①管理公共事业的中心地位、主体地位几十年牢固不变;②各级政府行政部门重叠庞大、低效率高成本运行;③习惯运用行政命令、宣传教育。群众运动、义务劳动、综合治理的模式;④在政府及其建立的企事业单位之外,没有任何自治的承担公共事务职能的民间机构。

8、我国公共组织监督机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①社会腐败对公益机构的侵蚀(违规从事营利性商业活动、财务管理混乱带来的违规与腐败、公共事业组织的官僚化倾向)

②“道德滑坡”——公共事业组织所面临的道德危机

③薄弱的社会监督(“观念缺失”——公众监督意识薄弱、新闻舆论监督的无力、民间监督和评估组织的缺失)

④“组织缺位”——监督主体多元化与激励不足

⑤“角色冲突”——监督主体的身份障碍

⑥“双重俘虏”——监督疲软的必然结果

⑦市场约束软化——限制竞争的副产品

9、完善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监督机制的措施

①完善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的组织立法;

②减少公共事业组织登记限制,简化登记程序;

③加强公共事业组织的日常监督;

④明确界定政府监督主体,加强监督力度;

⑤营造竞争透明化,促使公共事业组织运作透明化;

⑥建立公共事业组织行业监督,完善自律机制。

第五章公共事业管理的法律制度

1、公共事业管理法律制度:主要是调控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各种关系和行为的法律规范,在公共事业管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立法的特点:①归口登机和双重管理体制;②分级管理体制;③限制竞争原则;④年度检查制度;⑤财务监督;⑥对公共事业组织的财政优惠。

3、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立法中存在的问题:①公共事业组织单行法的缺失;②立法权威性的缺失;③实体法的缺失;④立法内容的缺失。

4、事业单位的特征:

①是以公益为目的的组织;

②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是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服务互动;

③利用国有资产举办。

5、事业单位的范围包括:教育机构,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农业、林业、牧业服务机构,水利管理机构,社会服务机构(公共设施服务,园林绿化自然保护区管理,环境卫生、市政工程管理,风景名胜管理、殡葬管理等),法律服务机构,会计审计事务所,信息咨询机构,体育事业机构(体育场馆、运动队等),社会福利机构,文化艺术单位(艺术、出版、文物保护、图书馆、档案馆、群众文化、新闻、文化艺术经纪与代理等),广播电影电视单位,综合技术服务机构(气象、地震、测绘、技术监督、海洋环境、环境保护、技术推广和科技交流服务业、工程设计等)。

6、事业单位成立的条件:

①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②由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从业人员;

③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经费来源;

④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7、事业单位成立的程序:①审批机关批准成立;②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事业单位法人登记。8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

9、事业单位的收入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

10、事业单位的支出包括: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上缴上级的支出

11、对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主要是审批机关的管理,这是对于事业单位所从事的业务活动本身的行政管理。

12、社会团体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①社会团体由多数会员组成;②社会团体的宗旨是实

现会员的共同意愿;③社会团体的宗旨是非营利性的目的。

13、我国的社会团体行政管理体制通常被称为分级等级、双重管理,即由民政部门(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共同管理,并且按照社会团体的活动范围由不同级别行政区域的相应机关进行登记和管理。

14、全国性社团向民政部申请登记,地方性社团向其办事机构所在地相应的民政部门申请登记。跨行政区域的社团,向所跨行政区域的共同上一级民政部门申请登记。

15、社团财务管理的法律制度:①财产、经费的筹集(会员的出资、捐赠和资助、开展有偿服务的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②财产的使用(用于章程规定的业务活动)。

16、对社团的行政管理:①重大业务活动报告制度;②年度检查;③清理整顿;④进行行政处罚。

17、社团终止原因:①完成社团章程规定的宗旨;②自行解散;③分立或合并;④由于其他原因而由社团本身决定终止。

社团终止的程序:①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②进行清算;③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注销登记。

18、民办非企业单位: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19、民办非企业单位主要的法律特征:

①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公益为目的;

②业务时进行社会服务活动;

③利用非国有资产创办;

④举办者是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

20、申请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的条件:

①经过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

②有规范的名称、必要的组织机构;

③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从业人员;

④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合法财产;

⑤有必要的场所。

21、民办非企业单位成立的程序:①向业务主管单位申请;②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登记。

22、民办非企业单位不予登记的理由:

①在申请时弄虚作假的;

②在同一行政区域内已有业务范围相同或者相似的民办非企业单位;

③担任负责人正在或者曾经瘦到剥夺政治权利的刑事处罚,或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

④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情形的。

23、基金会: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按照本条例的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

24、基金会法律制度包括:基金会行政管理体制、基金会成立、基金会组织机构及管理、基金会财产管理及其资助领域等

第六章公共事业伦理

1、公共事业伦理:就是公共事业管理领域中的职业伦理和角色伦理,是关于以公共事业组织及其成员为核心的公共事业管理职业角色关系和行为的伦理原则和规范。

2、公共事业伦理与个人伦理的区别:

①两者的主体不同(个人/公共事业管理系统);

②两者的调节范围不同(个人行为/公共行为);

③两者的内容和研究领域不同(私德/公德)。

3、公共事业伦理的构成:公共事业伦理意识、公共事业伦理实践、公共事业伦理评价

4、公共事业伦理的特点:公益性、服务性、交叉主体性、权利义务及权利责任的一体性

5、公共事业伦理规范的特点:①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②是他律与自律的统一。

6、加强公共事业伦理建设原则:服务性原则、公正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综合效益原则、开拓创新原则

7、公共事业伦理建设的内容:规范建设、主体建设、评价监督机制建设

8、公共事业管理伦理建设的途径:①道德驱动的自律;②制度化自律(建立完善的法律框架、完善和改进行政规制、提高政府法制化水平)。

9、公共事业品德的特征:职业性、整体性、稳定性、变化超越性

10、公共事业品德的养成机制包括:公共事业教育培养机制、习惯形成机制、良心调节机制

第七章公共事业人力资源开发

1、人力资源的特点:主观能动性、动态性、丰富的智能性、社会性、再生性

2、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指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制定人力资源计划、招聘、选拔、培训与发展、业绩评估、制定工资与福利制度等具体步骤为组织提供适当人选,以开发人的潜能,并取得高绩效水平的过程。

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过程:①组织获取适当人员以满足组织需要的过程;②开发人的潜能,使人获得最大程度满足的过程。

4、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含义:

①内容与程序包括人力资源计划、招聘、选拔、培训与发展、业绩评估、制定工资与福利制度等一系列具体的步骤;

②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③对其管理要从量和质两个方面着手。

5、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意义:

①有助于降低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

②有助于提高组织的竞争力;

③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效率,实现组织目标。

6、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任务:①满足组织的需要;②满足组织成员个人的需要。

7、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原则:因事设人原则、视能授责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公平竞争原则

8、人力资源计划过程的步骤:

①评价目前的人力资源状况;

②预测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

③制定满足人力资源需要的行动方案。

9、公共事业管理的人才素质包括:政治品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体格素质和心理素质

第八章公共事业资产管理

1、国有资产:是指国家以各种形式投资以及其受益、拨款、接受馈赠、凭借国家权力取得或者依据法律认定的各种类型的财产或者财产权利。

2、国有资产的类型:经营性国有资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资源性国有资产

3、公共事业组织国有资产:是指由公共事业组织占有和使用的、在法律上属于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总和。

4、公共事业组织国有资产的性质:公共事业组织是实现公共财政职能的主体,不再具有具体安排和指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职能

5、公共事业组织国有资产的特点:公共性、间接性、无偿性、消费性

6、公共事业组织国有资产的作用:

①是政府履行各项职能的基本物质保障;

②是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③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最主要的物质手段;

④可以促进社会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

⑤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物质载体;

⑥是经营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物质条件。

7、我国公共事业组织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①资产配置不合理;

②资产使用效率不高;

③资产流失严重(决策失误造成无效资产增加导致的资产隐形流失、帐外资产方面的流失、因流动资产管理不善引发的资产流失、资产处置不规范导致的资产流失、公共事业组织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的过程中所导致的资产流失);

8、公共事业组织国有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

①认识上的误区;

②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机构设置不规范、管理职责不清职能交叉、“条块分割”造成管理脱节);

③管理机制不健全;

④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国有资产监督不到位、“非转经”国有资产产权虚置、管理队伍不整齐、管理执法不严格);

⑤“角色冲突”——监督主体的身份障碍

⑥“双重俘虏”——监督疲软的必然结果

⑦市场约束软化——限制竞争的副产品

9、国外公共事业组织资产管理经验:

①政府财产基本上不介入市场竞争领域;

②政府财产管理的法制化;

③政府财产管理专业化;

④政府财产管理体系健全;

⑤按市场化要求推动社会事业产业化;

⑥监督制度严明。

10、公共事业组织资产管理原则: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原则、全过程管理原则、绩效管理原则、专业化集中管理原则、法制化原则

11、公共事业组织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与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建立资产配置科学、使用合理、处置优化、监督公正、管理高效的公共事业组织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12、公共事业组织资产管理机制:

①公共事业组织国有资产形成机制(界定政府公共预算支出范围,按部门编制预算、细化预算和细化预算科目,提前预算编制时间,采用科学规范的预算编制方法,使预算支出与成果挂钩、充实预算的有关内容);

②公共事业组织国有资产使用机制(推行专项设备的专业化集中管理、建立公共事业组织国有资产使用管理责任制、建立规范化的公共事业组织国有资产台账制度、建立公共事业组织国有资产管理网络系统);

③公共事业组织国有资产处置机制(建立公共事业组织国有资产的统一调剂制度、建立公共事业组织国有资产交易市场和租市场;建立和完善公共事业组织国有资产的报废制度);

④公共事业组织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制度(建立规范化的公共事业组织国有资产绩效评价程序、建立公共事业组织国有资产的梯级绩效管理模式、合理确定公共事业组织国有资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⑤公共事业组织国有资产监督机制(建立和完善公共事业组织国有资产监督机制)。

第九章公共事业管理的改革与发展

1、社区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作用的加强:①对深化体制改革的作用加强;②对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作用加强;③对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作用加强;④对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加强;⑤对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加强。

2、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①公共事业活动的非经济化;②公共事业机构的行政化;③公共事业资源配置非社会化;④公共事业运行机制非效率化;⑤公共事业管理的非法制化。

3、公共事业管理发展所应遵循的原则:

良性互动原则、稳定性原则、制度化原则、适应化原则

4、公共事业管理的创新:

①管理观念的发展与创新(从静态管理观念向动态管理观念转变、从“命令”管理到“服务”管理观念转变、从物本管理向人本管理的观念转变);

②管理手段的发展与创新(在公管中坐待社会事务依法治理、运用程序法和实体法确保公管依法管理,管理手段信息化、网络化、多样化);

③管理内容的发展与创新。

5、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公共事业主体多元化、资源配置社会化、市场化

6、现代事业制度:是指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各项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相适应的一整套公共事业管理制度,它是有关现代事业组织的法人制度、领导制度、人事制度、财务制度、运行管理制度、评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项管理制度的总称。

7、现代事业制度的主要特征:

①健全的事业法人制度;

②多样化的事业组织模式;

③多元化的事业投资与经营补偿制度(财政投资与补偿、事业经营补偿、社会投资与补偿、事业政策补偿);

④科学民主的事业领导制度;

⑤新型的事业人事管理制度(事业组织拥有充分的用人自主权,建立事业机构各类人员的考核、晋升、奖励、惩罚和辞退制度,建立多样化的事业人员工资分配制度,建立社会化的事业人员就业、医疗、退休养老等多项社会保障制度);

⑥新型的事业财务管理制度(建立规范化的事业组织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建立事业组织的成本核算制度,建立统一的事业组织经费收入与支出管理制度);

⑦多元化的事业监督管理制度(实行事业目标管理、实行事业编制约束管理、建立规范化的事业财务审计制度、建立事业评估制度)。

8、实现我国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目标的基本途径:转换观念、政事分开、人员分流、培育事业型市场、财政对策

9、人员分流的对策:

①加速改革我国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

②加速建立和完善新的社会保障制度;

③大力发展各类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10、培育事业型市场的对策:

①加强“事业”产品与服务价格改革,为实现原有部分“事业”产品的商品化创造条件;

②改变事业单位的服务对象与经营范围,使其逐步转向市场开展自主经营;

③加强国民消费教育,合理引导居民消费投资方向,促使有关事业产品和劳务市场的发育与发展。

11、我国现行卫生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再重新界定、调整和收缩国家卫生事业职能范围的基础上,确保国家公共卫生事业和重点卫生事业的优先发展,将现有绝大多数卫生事业单位逐步推向社会和市场,从而实现办医主体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医疗卫生机构的企业化,国民医疗卫生保健的社会化,基本医疗保障服务的福利化与公益化,特殊卫生服务的商品化与市场化,卫生发展目标的多元化,并大力发展各类卫生产业,繁荣和规范各类卫生市场,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生活需要。

12、改革对策:

①解放思想,统一认识,转变观念,这是继续推进卫生事业体制改革的重要条件;

②合理划分和规范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卫生事权与财权,确保必要的卫生投入;

③全面推进医疗药品和服务价格体制改革,取消医疗卫生机构的行政级别,实现医院管理的企业化;

④加速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改革,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化医疗保险制度,这是实现我国卫生改革目标的关键所在;

⑤大力调整和优化公共防疫保荐机构的布局与结构;

⑥加快公共卫生立法工作,明确划分和规范政府、医疗保险机构、医疗卫生机构、患者及其他各有关方面的权利、责任与义务,加强民主监督,实行依法治卫。

第十章公共事业管理方法与技术

1、目标的性质:层次性、多元性、实践性、协调性、确定性

2、目标的作用:引导作用、激励作用、考核标准

3、目标管理:

是通过参与式的目标设置、实施和评价等活动来管理组织的一种方法。

4、目标管理的构成要素:明确目标、参与决策、规定期限、反馈绩效

5、目标管理的步骤:①建立目标体系;②明确责任;③组织实施;④考核与反馈。

6、目标管理的特点:①分权与自我控制的管理;②参与式管理。

7、目标管理在实践中的局限性:

①管理者对目标管理的含义和运用方法缺乏深刻认识;

②制定符合实际的目标存在多种障碍;

③目标管理中使用的目标都是短期目标

④缺乏灵活性。

8、制定目标的依据:

法律政策要求、上级要求、服务对象的要求、前期目标完成情况、组织现状

9、目标的制定程序:

①准备工作;②初步拟定目标;③初拟目标的讨论与修订;④制定目标实施计划。

10、成果评价的特征:

①目标是否实现作为主要衡量标准;

②它是一种以自我评价为主、上级评价为辅的综合评价方式;

③成果评价与奖惩制度紧密联系。

11、人力资源测评的对象分析:①素质特点分析(基础作用性、非直观性、可塑性、潜在性);

②素质分析方法(职位分析问卷法、职位定位分析法、特质列举法、关键事件技术法、工作要素分析);

③绩效特点分析(工作任务、工作效率、工作效益);

④绩效分析方法(经济分析法、时间分析法、产品分析法、职务操作化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事故分析法)。

12、素质测评的功能:评定作用、预测作用、诊断反馈作用

13、员工素质评测类型:甄选型、配置型、开发性、鉴定型、诊断型

14、测评内容的确定步骤:①分析测评客体的结构、选择具有价值的测评要素;②根据测评目的与职位要求进行筛选。

15、常用的素质测评方法:

心理测验法、面试法、评价中心、观察评定法、书面评定法、履历档案分析法

16、绩效测评的方法与技术:

①测评标准(行为、完成任务情况、特质);

②测评原则(客观公正原则、民主与集中相结合原则、责权利相一致原则、规范化经常化原则、准确真实原则);

③测评主体(直接上级、同事、直接下属、自我测评、全方位测评);

④测评方法(目标法、比较法、评分表法、工作标准法、重要事件记录法、等级描述评价法)。

16、目标管理的步骤:①建立目标体系;②明确责任;③组织实施;④考核与反馈。

17、人力资源测评评判技术的类别:

①相对比较评判(典范人物比较法、配对参评法、比例控制测评法、分级考评法、两级排序考评法);

②因素分解综合评判(加权法、因素比较法、模糊数学法);

③因素综合评判法;

④常模参照与校标评判(基准加减评分法、积分评判法、目标等级评判法)。

18、社会调查方法:抽样调查方法、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文献调查法

其他

1、公共事业管理控制职能:就是按照公共事业管理的计划标准衡量计划的完成情况并纠正执行中的偏差,以确保计划标准实现的过程。

2、公共事业管理机构在这个控制系统中通过发挥一下作用行使控制职能:授权、信息沟通、制定管理考核制度、定期汇报和检查、评定管理成绩

3、简单的反馈控制:就是运用反馈原理,通过反馈系统计量公共事业管理运行过程中的输出,并将计量结果馈入运行过程,或将纠正措施输入该运行过程以获得预期的结果的过程。

4、前馈控制:也称面向未来的控制,它是指在公共事业管理计划执行之前,通过预测分析可能出现的偏差,或提出预防措施,以保证预定目标实现的过程。

5、公共事业管理控制的基本原则:保证目标实现的原则、针对未来的控制原则、控制职责原则、控制效率原则、注重直接控制原则

6、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公民参与控制机制:

①提高政府的代表能力和回应能力;

②使公共事业管理者清楚公众对公共事业机构绩效评估的意见;

③有助于公民对政府以什么方式生产和提供公共事业产品、提供多少公共事业产品作出必要的判断;

④增强公众对公共事业管理机构的信心,进而增强对公共政策合法性的认同和支持。

条件:①必须的制度设计;②相应的公共管理文化;③公众必须的参与能力和信息。

7、公共部门绩效的基本指标:经济、效率、效能、公正

8、绩效指标的制定必须重点考虑的因素:

社会因素、经营性因素、竞争因素、公共事业产品公共性纯度因素

9、标杆管理的程序:

①决定哪个单位或流程将会是比较的标的物;

②找出衡量成本、品质及效率的指标;

③针对每个标杆,找出表现最好的其他单位;

④衡量这些表现最好的单位的表现;

⑤衡量或界定自己的组织和最好表现者之间的绩效差距;

⑥决定缩小绩效差距的行为方案;

⑦执行方案并追踪考核。

10、成果评价的特征:

①目标是否实现作为主要衡量标准;

②它是一种以自我评价为主、上级评价为辅的综合评价方式;

③成果评价与奖惩制度紧密联系。

11、第三部门:从事的是政府和私营企业“不愿意做、做不好或不常做”的事的这类组织。

毛概各章节考试重点

毛概各章节考试重点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4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P36 科学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二章 1、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P48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根本前提:一切从实际出发(2)根本途径:理论联系实际(3)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4)根本目的和验证条件: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P52 (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发展和丰富。 (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3、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以理论形态表现出来的党的思想路线,是由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和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从理论结构上看,这四个基本要素是互相联系、互相贯通、互相补充的统一整体,但它又不是不分主次的并列关系。“实事求是”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者相统一的概括,它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地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等内容,因而是其它三个基本点的核心,但它并不能代替其他三个基本点。 4、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1)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2)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3)理论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 (4)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 (5)创新必须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 第三章 1、如何理解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 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这揭示了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B、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总之,新民主主义革

(完整)马原前三章知识点,推荐文档

1,马克思主义: 生命力的根源: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 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 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 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2,物质与意识谁是本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可知论(有)与不可知论(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辩证法(联系的发展的观点)与形而上学 (孤立的静止的观点) 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唯物辩证法(承认)与形而上学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是其根 本方法) 唯心主义宿命论——只强调必然性而否定偶然性; 唯心主义非宿命论——只强调偶然性而否定必然性; 辩证决定论——坚持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 客观唯心主义——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3,运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普遍状态;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与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不运动的物质导致形而上学;无物质的运动导致唯心主义;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4,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意识的源泉是客观世界; 社会实践(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5,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形式和状态(量变与质变的依次更替);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知识点归纳专题总结典型例题分析整理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基础知识点归纳 1.质点(A )(1)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质量的点。 (2)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并不取决于这个物体的大小,而是看在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 形状、大小和物体上各部分运动情况的差异是否为可以忽略的次要因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参考系(A )(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即假定为不动的)另外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对参考系应明确以下几点: ①对同一运动物体,选取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时,对物体的观察结果往往不同的。 ②在研究实际问题时,选取参考系的基本原则是能对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得到尽量的简化,能够使解题显得简捷。 ③因为今后我们主要讨论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所以通常取地面作为参照系 3.路程和位移(A ) (1)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矢量,可以用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因此,位移的大小等于物体 的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路程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因此其大小与运动路径有关。 (3)一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大小是不同的。只有当质点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时,路 程与位移的大小才相等。图1-1中质点轨迹ACB 的长度是路程,AB 是位移S 。 ( 4)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位移才是能用来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不能用来表达物体的确切位 置。比如说某人从O 点起走了50m 路,我们就说不出终了位置在何处。 4、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A ) (1)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 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 的比值。即v=s/t 。速度 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其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 )米/秒。 (2)平均速度是描述作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一个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如果在一段时间t 内的位移为s, 则我们定义v=s/t 为物体在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也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的方向。 (3 )瞬时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从物理含义上看,瞬时速度指某一 时刻附近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5、匀速直线运动(A ) (1) 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质点的运动方向相同,质点在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大小和路程相等。 (2) 匀速直线运动的x —t 图象和v-t 图象(A ) (1)位移图象(x-t 图象)就是以纵轴表示位移,以横轴表示时间而作出的反映物体运动规律的数学图象,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线是通过坐标原点的一条直线。 B A B C 图1-1

(完整word版)新版毛概前六章知识点整理(背诵版)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第一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时代条件 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条件和国际背景。 ●社会条件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性,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 ●物质基础 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近代中国新的社会生产力主要指近代工业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工人阶级。 ●理论条件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 ●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 形成发展的过程(※选择题) 初步形成:提出并阐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 《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 成熟:系统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945年七大写入党章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继续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 活的灵魂: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他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把握事物内的必然联系,按客观规律办事;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坚定不移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处理;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马原知识点整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P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有机统一基本组成部分。 (2)①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它既包括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2、思考并归纳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P29-P33) (1)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①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②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反映世界时会表现出主体选择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非凡创造性。人能在思维中建构一个现实中没有的理想世界。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可变客观为现实。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首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其次,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 3、当前中国一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试结合有关矛盾原理谈谈看法。(P42-P43) (1)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的基本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1世纪,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

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一.化学键与能量变化关系 关系: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从微观来看,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H2O(g) CO(g)

注:反应条件与吸放热无关。 (3)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的比较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④闭合回路“成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离子不上岸,电子不下水” 外电路:负极——导线——正极 内电路:盐桥中阴离子移向负极的电解质溶液,盐桥中阳离子移向正极的电解质溶液。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⑤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正正负负” ⑥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负氧化,正还原” 负极:失电子,电子流出,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电子流入,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知识点总结 本章可分为三大板块 第一大板块常见几何体的性质与分类 1、常见几何体:圆柱、棱柱(长方体、正方体)、棱锥、圆锥、球体。 2、性质:底面的个数与形状、侧面的个数与形状、是否含有曲面。 3、分类依据:底面数(柱体、椎体、球体);是否含有曲面;是否含有顶点等。总结时注意类比与对比。 4、棱体(棱锥)的命名以及N棱柱棱数、面数、顶点数求法(尝试总结N棱锥的棱数、面数、顶点数)。简单逆向思维应用,根据棱数、面数、顶点数判断是何种几何体(注意数学思想之分类讨论)。 第二大板块常见几何体的组成与形成 1、组成:点、线、面。 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与线相交得到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能说出常见几何体中侧面与底面相交得到几条线,分别是什么形状。顶点处有几条棱,几个面。 2、形成:面的旋转。常见几何体可以看作哪些平面图形旋转得到。 第三大板块体与面之间的转化关系(体会数学思想之转化化归思想)。 1、展开与折叠: 一般几何体的展开与折叠,展开时注重动手操作到空间想象的转变,折叠时注意结合几何体的性质来判断。 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对展开图的观察总结,掌握对面、邻面以及有共同顶点的几个面在展开图中的关系,并能利用逆向思维还原。 截面:截面的形成(面截体),截面的本质(面截面所得线围成的平面)。 正方体、圆柱、圆锥等所能得到的截面类型并能通过空间想象做出截面,逆向思维通过截面判断是由什么几何体截得。 2、三视图:主视图(长与高)、左视图(宽与高)、俯视图(长与宽) 会画单独几何体和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长对正、宽相等、高平齐)。简单应用之求组合体面积。 根据数字俯视图画出主视图与俯视图(答案唯一),体会三视图之间的联系。 逆向思维根据三视图还原几何体(理解答案不唯一),从而得到简单应用之根据三视图推测组合体中小方块数目。 本章贯穿的几大思维: 逆向思维 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 转化的思维 学习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培养空间想象‘

【免费下载】毛概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一、近代中国的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1.近代中国的国情 认清国情,是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一个 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 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 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 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2.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从原 来的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属 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1914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资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级。近代中国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进入新民主 主义革命阶段。 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观点。 1.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 2.1922年党的二大明确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是反帝,反封建。 3.1923年党的三大提出了建立国共合作统—战线的思想。 4.1925年党的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

数学选修2-1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好好记公式,你们是最棒的,加油,老师与你们一起努力!) 椭圆的几何性质 焦点的位置 焦点在x 轴上 焦点在y 轴上 图形 标准方程 ()22 2210x y a b a b +=>> ()22 2210y x a b a b +=>> 范围 a x a -≤≤且 b y b -≤≤ b x b -≤≤且a y a -≤≤ 顶点 ()1,0a A -、()2,0a A ()10,b B -、()20,b B ()10,a A -、()20,a A ()1,0b B -、()2,0b B 轴长 短轴的长2b = 长轴的长2a = 焦点 ()1,0F c -、()2,0F c ()10,F c -、()20,F c 焦距 ()222122F F c c a b ==- 对称性 关于x 轴、y 轴、原点对称 离心率 )2 2101c b e e a a ==-<< 准线方程 2a x c =± 2 a y c =± 13、设M 是椭圆上任一点,点M 到1F 对应准线的距离为1d ,点M 到2F 对应准线的距离为2d ,则121 2 F F e d d M M = =.

双曲线方程 平面内与两个定点1F ,2F 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12F F )的点的轨迹称为双曲线.这两个定点称为双曲线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称为双曲线的焦距. 15、双曲线的几何性质: 焦点的位置 焦点在x 轴上 焦点在y 轴上 图形 标准方程 ()22 22 10,0x y a b a b -=>> ()22 22 10,0y x a b a b -=>> 范围 x a ≤-或x a ≥,y R ∈ y a ≤-或y a ≥,x R ∈ 顶点 ()1,0a A -、()2,0a A ()10,a A -、()20,a A 轴长 虚轴的长2b = 实轴的长2a = 焦点 ()1,0F c -、()2,0F c ()10,F c -、()20,F c 焦距 ()222122F F c c a b ==+ 对称性 关于x 轴、y 轴对称,关于原点中心对称

(完整版)初中数学第一章有理数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有理数 思维路径: 有理数 数轴 运算 (数) (形)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0p q ,p (p q ≠为整数且分数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 ???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 ②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3)自然数? 0和正整数; a >0 ? a 是正数; a <0 ? a 是负数; a ≥0 ? a 是正数或0 ? a 是非负数;▲ a ≤ 0 ? a 是负数或0 ? a 是非正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数轴的三要素)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注意: a-b+c 的相反数是-(a-b+c)= -a+b-c ; a-b 的相反数是b-a ; a+b 的相反数是-a-b ; (3)相反数的和为0 ?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 (4)相反数的商为-1. (5)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 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 绝对值可表示为:?????<-=>=) 0a (a )0a (0)0a (a a 或 ???≤-≥=)0()0(a a a a a ; (3) 0a 1a a >?= ; 0a 1a a

毛概各个章节的重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4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作风。 3、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 4、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5、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7、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P36 科学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8、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1)同XXX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二章 1、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P48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根本前提:一切从实际出发(2)根本途径:理论联系实际(3)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4)根本目的和验证条件: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P52 (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发展和丰富。(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3、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以理论形态表现出来的党的思想路线,是由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和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从理论结构上看,这四个基本要素是互相联系、互相贯通、互相补充的统一整体,但它又不是不分主次的并列关系。“实事求是”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者相统一的概括,它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地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等内容,因而是其它三个基本点的核心,但它并不能代替其他三个基本点。

《马原》各章核心知识点归纳

绪论、主干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主干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

【VIP专享】毛概各章节考试知识点总结(期末复习专用)

Unit 1 ●第一次定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共七大 ●形成的时代背景主题是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 ●邓小平理论,十五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坚持党的先进性 ●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Unit 2 ●中共七大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邓小平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必须尊重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实事求是的基本涵义是从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中,去研究事物的发展规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是在实际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Unit 3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成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是人民民主专政 ●中国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阶级 ●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 ●党在创建初期,革命的中心是在城市 Unit 4 ●过渡时期总路线中的一化指的是工业化

●过渡时期总路线中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工业化 ●国民经济恢复时在1949-1952 ●土地改革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 ●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农业合作化形式是农业互助组 ●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是农业初级社 ●1956年三大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 立 Unit 5 ●左偏差开始于57年下半年 ●20世纪50年代,八大,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的理论概括: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 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原则是第一发展生产,第二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Unit 6 ●认清一切革命的基本根据,是认清中国的国情,重要的是认清中国社会的 性质个所处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未来社会要经历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 的革命转变时期 ●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列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完整理论是1987年党的十三大 ●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指,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 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实现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 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

(完整版)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绪论 1.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鲜明的政治立场 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及基精神实质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 第三、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在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因素并对现代科学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的科学理论成果,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不但为以往的实践检验所证实,且随着未来的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而深化。 第一,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列宁的物质概念及其意义。 第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它被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所证实和丰富,并提供了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客观规律性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探究匀变速运动的规律 专题一: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并只受重力作用的运动。 2.规律:初速为0的匀加速运动,位移公式:22 1gt h =,速度公式:v=gt 3.两个重要比值:相等时间内的位移比1:3:5……,相等位移上的时间比(:1).....23(:)12-- 专题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以下公式全是适用于匀变速运动)常用的匀变速运动的公式:○ 1v t =v 0+at ○2x=v 0t+at 2 /2 ○ 3v t 2-v 02=2ax ○42/02 t t v v v v =+=-x=(v 0+v t )t/2 ○52aT x =?(一定是连续相等的时间内) (1).上述各量中除t 外其余均矢量,在运用时一般选择取v 0的方向为正方向,若该量与v 0的方向相同则取为正值,反之为负。对已知量代入公式时要带上正负号,对未知量一般假设为正,若结果是正值,则表示与v 0方向相同,反之则表示与V 0方向相反。 另外,在规定v 0方向为正的前提下,若a 为正值,表示物体作加速运动,若a 为负值,则表示物体作减速运动;若v 为正值,表示物体沿正方向运动,若v 为负值,表示物体沿反向运动;若s 为正值,表示物体位于出发点的前方,若S 为负值,表示物体位于出发点之后。 (2).注意:以上各式仅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包括有往返的情况,对匀变速曲线运动和变加速运动均不成立。 专题三.汽车做匀变速运动,追赶及相遇问题 (1)追及 追和被追的两者的速度相等常是能追上、追不上、二者距离有极值的临界条件. 如匀减速运动的物体追从不同地点出发同向的匀速运动的物体时,若二者速度相等了,还没有追上,则永远追不上,此时二者间有最小距离; 若二者相遇时(追上了),追者速度等于被追者的速度,则恰能追上,也是二者避免碰撞的临界条件; 若二者相遇时追者速度仍大于被追者的速度,则被追者还有一次追上追者的机会,其间速度相等时二者的距离有一个较大值. 再如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的物体追赶同一地点出发同向匀速运动的物体时,当二者速度相等时二者有最大距离,位移相等即追上. (2)相遇 同向运动的两物体追及即相遇,分析同(1). 相向运动(两物体对着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的位移的绝对值的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间的距离时即相遇.

高一数学必修1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必修1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 (2)元素的互异性, (3)元素的无序性, 3.集合的表示:{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 度洋,北冰洋} (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N*或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1)列举法:{a,b,c……} 2)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x∈R| x-3>2} ,{x| x-3>2} 3)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4)Venn图: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A?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注意:B 同一集合。 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 2.“相等”关系:A=B(5≥5,且5≤5,则5=5) 实例:设A={x|x2-1=0} B={-1,1} “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即: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A ②真子集:如果A?B,且A≠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

作A B(或B A) ③如果A?B, B?C ,那么A?C ④如果A?B 同时B?A 那么A=B 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有n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 运算 类型 交集并集补集 定义由所有属于A且属 于B的元素所组成 的集合,叫做A,B的 交集.记作A B (读作‘A交B’), 即A B={x|x∈A, 且x∈B}. 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 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 组成的集合,叫做A,B 的并集.记作:A B (读作‘A并B’), 即A B ={x|x∈A, 或x∈B}). 设S是一个集合,A是 S的一个子集,由S中 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 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 子集A的补集(或余 集) 记作A C S ,即 C S A=} , |{A x S x x? ∈且 韦恩图示A B 图1 A B 图2 S A

(完整版)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绪论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

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C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方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分析法是根本方法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点通传奇专用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2.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沿着一条直线,且不变的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t图象是一条. 分类:(1)速度随着时间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叫匀加速直线运动. (2)速度随着时间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二、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1.速度公式: 2.对公式的理解: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由于加速度a在数值上等于速度的变化量,所以at就是t时间内;再加上运动开始时物体的,就可以得到t时刻物体的. 一、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认识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1)加速度a恒定不变; (2)v 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2.分类 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大,加速度a与速度v同向. 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加速度a与速度v同向. 二、对速度公式的理解 1.公式v=v0+at中各量的物理意义 v0是开始计时时的瞬时速度,称为初速度;v是经时间t后的瞬时速度,称为末速度;at是在时间t内的速度变化量,即Δv=at. 2.公式的适用条件: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3.注意公式的矢量性 公式中的v0、v、a均为矢量,应用公式解题时,一般取v0的方向为正方向,若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a取正值;若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a取负值. 4.特殊情况 (1)当v0=0时,v=at,即v∝t(由静止开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当a=0时,v=v0(匀速直线运动). 针对训练质点在直线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如图222所示,若在A点时的速度是5 m/s,经过3 s 到达B点时的速度是14 m/s,若再经4 s到达C点,则在C点时的速度多大? 答案26 m/s 对速度公式的理解 1.一辆以12 m/s的速度沿平直公路行驶的汽车,因发现前方有险情而紧急刹车,刹车后获得大小为4 m/s2的加速度,汽车刹车后5 s末的速度为() A.8 m/s B.14 m/s C.0 D.32 m/s 答案 C 2.火车机车原来的速度是36 km/h,在一段下坡路上加速度为0.2 m/s2.机车行驶到下坡末端,速度增加到54 km/h.求机车通过这段下坡路所用的时间. 答案25 s 12.卡车原来以10 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因为路口出现红灯,司机从较远的地方立即开始刹车,使卡车匀减速前进.当车减速到2 m/s时,交通灯恰好转为绿灯,司机当即放开刹车,并且只用了减速过程一半的时间卡车就加速到原来的速度.从刹车开始到恢复原速的过程用了12 s.求: (1)卡车在减速与加速过程中的加速度; (2)开始刹车后2 s末及10 s末的瞬时速度. 12、(1)-1 m/s2 2 m/s2(2)8 m/s 6 m/s 2.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一、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位移x=v t,在速度图象中,位移在数值上等于v t图象与对应的时间轴所围的矩形面积.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1.由v t图象求位移: (1)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232甲所示,把物体的运动分成几个小段,如图乙,每段位移≈每段起始时刻速度×每段时间=对应矩形面积.所以整个过程的位移≈各个小矩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