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习指南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习指南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习指南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习指南

学习指南

一、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标

以语文教材教法为核心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师范类)的基础必修课程。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了解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熟悉语文课程标准,掌握常见语文教材的基本结构,比较系统地掌握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形成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技能训练,培养语文教学能力,增强从事语文教学的信心与决心。

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本课程从语文教学的现状出发,通过研究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在正误对照和诊治教病中学习语文教育专业知识,从而把握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树立先进的语文教育理念,在微格训练和模拟教学中形成一定的语文教学能力。本门课程基于授课对象的不同,主要培养三个方面的人才:

第一,应用型人才。这一类培养目标主要针对高等学校的语文师范生。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训,使语文师范类学生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领域掌握完善的教学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形成较强的语文教学能力。

第二,研究型人才。主要针对学习本门课程的人员。为他们提供语文教育学领域的专业知识,提升其语文教育理念水平,为他们进行语文教学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培养其具有独立从事语文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

第三,反思型人才。主要针对语文教育领域的一线教师。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反思结合,教学与研究结合,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提升自己的精神品质。

二、了解本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理论学习

熟悉课程内容,对本课程相关内容进行深入学习,掌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方面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学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相关知识,了解与语文学科相联系的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如心理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知识。

学习与语文学科紧密联系的教育学理论,了解教育学理论的相关内容。

学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知识,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体系,理解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

学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内容,掌握本课程内容的理论基础。

第五、学习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相关的中文专业书籍,如文学、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以丰富师范生的学科知识储备。

(二)实践学习

了解课程内容,熟练掌握语文师范生实践教学技能,并能够合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情境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学习本课程语文师范生技能方面相关知识内容,理解课程中语文教师技能方面的相关内容,熟练掌握语文教师所需的具体技能。

对语文教师所需的相关内容进行操作,在创设或现实环境中进行具体训练,在课程训练的过程中掌握相关教师技能。

在课堂或课外进行相关语文教师技能训练,在实践过程中,合理并熟练运用语文师范生相关教师技能。

课外积极参与语文教师技能方面的相关实践活动,在相关活动中对语文师范生的相关技能进行深化与再认。

本课程具体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课堂讲授: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的方法,在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中应用最广泛,且其他各种方法在运用中常常要与讲授法结合。

专题讨论:倡导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就是在自学的基础上,按照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范围、教学重点、围绕特定的主题来进行组织教学。通过进行深刻的思考,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到较深层次的知识。

案例研习:研究教学案例,既要研究成功的,也研究失败的,从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增强运用理论的能力。

微格训练:运用所学理论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模拟教学实践活动。将学生划分为学习小组,从备课、上课再到评课,以小组的活动方式进行。通过对教学结构分解,进行单项的授课训练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

三、了解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体系

了解本课程教学内容与结构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各章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内容等等。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标】

了解“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性质、基本内容、学习任务和基本学习方法。掌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基本结构框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必修课,这门课是在教育学、心理学、汉语言文学以及其它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中小学语文课程设置的目的、内容和特点建立起来的,它是课程论与教学论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化。它主要揭示中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过程的特点和方法。本章主要介绍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性质、任务、学习方法等,旨在让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以及学习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本章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四个方面:

第一,了解“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基本性质。

第二,了解“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基本内容。

第三,明确学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基本任务。

第四,了解学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语文课程的性质、功能与目标

【教学目标】

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功能、目标;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掌握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虽然这一表述存在很大争议,但它已经从较深层次触及到了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工具性”与“人文性”既是相互对立,又是相互依存的,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从语言的性质来看,语言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语言所承载的思想、情感与语言的形式是一个统一体,两者不可分割,语言的内容总要通过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把语言形式的教学与语言内容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既要坚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要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对这一部分的理解是本章的难点。

二、语文课程的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课标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要素,凸显了主体精神的回归。语言的学习就是伴随着人的精神经验的丰富与成长。这里的情感强调的是学生内心体验与心灵世界的丰富感受,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还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求真的科学态度以及求美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强调的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在内心建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而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注意融进学生的情感体验,要注重学生的思维操作过程,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这一部分的理解,关系到师范生语文教育观念的形成,是本章的重点。

第三章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

【教学目标】

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结构和功能;认识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的关系;理解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教学目标所体现的基本精神;掌握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能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有效从事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认识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指导和规范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它总结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吸收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研究的新成果,在研究语文教育的现状与时代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构建新的语文教育体系,对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

2011年版《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分为“前言”、“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和“附录”四个部分。

“前言”包括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等内容。

“课程目标与内容”包括总体目标和内容,阶段目标和内容等内容。

“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开发与运用建议等内容。

“附录”包括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语法修辞知识要点,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义务教育语文常用字表。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结构大致相同。只是

第二部分(目标)有较大区别,提出了必修课和选修课要达到的五个方面的要求。

三、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把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四大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四、把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五、掌握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

(一)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进行全面解读。

第四章阅读教学

第1讲阅读教学基本原理之一:顾及全篇,把握整体

【教学目标】

了解“顾及全篇,把握整体”的阅读教学原理的基本内涵;掌握“顾及全篇,把握整体”的基本策略与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顾及全篇,把握整体”的基本内涵

“顾及全篇,把握整体”就是从整体出发培养学生阅读的综合能力。阅读的综合能力包括感知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要借助于引导学生对读物作整体的握。所以《义标》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二、“顾及全篇,把握整体”的基本策略与方法

第一,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关照;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必须重视整体性原则,要始终把课文看作一个整体网络,从解词、释

义到课文分析,都要考虑整体性质对部分的制约关系。

第二,从整体出发注意抓点睛之笔;

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捕捉住文眼和诗眼,从整体出发挖掘其中的微言大义。

第三,不能肢解有机整体,不作断章取义的说教;

在整体关照的基础上循文入义,分析理解文本的内容和意义;在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意义的基础上因意悟文,品味文章的语言艺术。

第四,把分段作为认识整体的一种方式。

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学设计部分共有四项,前三项都强调语文教学设计的整体把握。我们研究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原则,为我们整体把握教学设计确实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只有这种从整篇课文入手的阅读教学,才能克服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弊端,打破烦琐哲学。使师生的主要精力花在有价值的问题上,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纠缠。

第2讲阅读教学基本原理之二:感悟独特,解读多元

【教学目标】

了解“感悟独特,解读多元”的阅读教学原理的基本内涵;掌握“感悟独特,解读多元”的基本策略与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感悟独特,解读多元”的基本内涵

不同的人对文本的体验、认识、情感是不同的,阅读个体对文本有多种的情感体验;“解读多元”指对于文本理解来说,理解的角度多,背景多,层面多,文化差异多。甚至同一个体在不同环境、不同阶段的解读多存在差异等,这些情况都可以称做多元解读。

二、“感悟独特,解读多元”的基本策略与方法

第一,营造宽松和谐的阅读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

第二,引导思维发散,不用整齐划一的教学内容去框定学生的思想。

第三,引导学生运用期待视野从课文中读出“我”来。

第四,引导学生运用召唤结构对文本进行二度创作。

第五,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再创造。

第六,引导学生从预设中生成。

多元解读还需要从发散走向聚合。

第3讲阅读教学基本原理之三:质疑激思,开启心扉

【教学目标】

了解“质疑激思,开启心扉”的阅读教学原理的基本内涵;掌握“质疑激思,开启心扉”的基本策略与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质疑激思,开启心扉”的基本内涵

在阅读教学中,要靠激活思维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发展。

二、“质疑激思,开启心扉”的基本策略与方法

质疑包括教师向学生提问与学生向教师提问两个方面。

第一,由教师向学生提出疑问。

1.于无疑处求疑;2.挑起矛盾借以质疑;3.抓住分歧点质疑;4、借助比较以质疑。

第二,让学生向老师提出疑问

1.调动和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2.要给学生提问创造必要的条件;3.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讨论加以解决;4.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

第4讲阅读教学下水课之一:议论文教学

【教学目标】

观摩议论文教学案例;学习议论文事例论证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观摩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观摩《简笔与繁笔》下水课,学习议论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二、学习议论文事例论证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一,证明论点的事例是必要而充足的。

第二,论点与事例对应,不能发生错位。

第三,证明论点的事例应该典型和具有代表性。

第四对证明论点的事例应作适当点评。

三、学习议论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第5讲阅读教学下水课之二:文学作品教学

【教学目标】

观摩文学作品的教学案例;学习小说教学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观摩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观摩小说《药》的教学案例。

二、学习小说教学的基本方法。

第一,从理清人物形象间的关系入手,归纳本文的主题思想。

第二,从分析题材与主题的关系入手,学习提炼主题的方法。

第三,从弄清标题与情节的关系入手,明确线索为主题服务。

第6讲阅读教学设计交流课:掌握处理阅读教学的技巧

【教学目标】

学生讨论“语文阅读教程该怎么设计”。

【教学方法】

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学生提出问题:

一、“读的方式”是如何促进语文理解的。

二、语文课堂如何进行阅读教学设计。

三、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分析一下阅读教学应该怎样设计。

四、小学阅读教学的自主学习教学。

五、阅读教学设计应该注意的三个问题。

1、处理教材要适当,一课一得,得得相连。

2、重读而行导。

3、要教学习方法。

第7讲诗歌课堂教学案例研究

【教学目标】

观摩诗歌教学案例,获得诗歌教学的间接经验;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掌握诗歌教学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观摩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观摩诗歌《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案例。

二、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掌握诗歌教学的基本方法。

诗歌的文体特点:以象尽意、结构的跳跃性、语言的简洁凝炼、语言的音乐美。

三、明确诗歌的教学原则:情感性原则、审美性原则。

四、把握诗歌的教学方法:朗读体验法、品读鉴赏法、联想想象法。

第8讲散文课堂教学案例研究

【教学目标】

认识散文的教学目标;明确散文的教学原则;掌握散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观摩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认识散文的教学目标。

(一)掌握散文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1.自我——散文的本质特征。

2.真实——散文最基本的美学特征。

3.自述——散文独特的表现手法。

(二)学习散文取材无所拘限、形式灵活自由的艺术手法,培养审美情趣。

(三)品析散文美的情致、美的语言,提高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明确散文教学原则。

(一)对描写对象的感受与体悟。

(二)对独特情感的体验与升华。

(三)鉴赏中思维的联想与想象。

(四)提供必要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知识。

三、掌握散文的教学方法。

(一)感受、体验作品所蕴含的真实情感。

(二)抓住线索,明晰结构,理清思路。

(三)扣住作者的独特感悟,理解主旨。

(四)在探究中品析语言,鉴赏表达技巧。

第9讲戏剧课堂教学案例研究

【教学目标】

观摩戏剧课堂教学案例,获得戏剧教学的间接经验;了解戏剧的文体特点;掌握戏剧的教学原则和基本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观摩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观摩戏剧《窦娥冤》课堂教学案例,获得戏剧教学的间接经验。

一、了解戏剧的文体特点。

二、戏剧的教学原则和基本教学方法。

教学原则:感性体悟与理性分析结合的原。则

教学方法:表演法、分角色朗读法、探究分析法、比较阅读法。

第10讲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

【教学目标】

探讨话题“文本解读的专业性”。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文本解读具有专业是要教给学生方法。

二、要教给学生文本解读的方法。

三、文本解读关键词转换连缀法。

第一步,找出关键词。

第二步,转换关键词。

第三步,连缀成句。

四、文本解读注意事项。

(一)解读文本就是解读生活。

(二)注意文本解读的辩证法。

1、不妨碍、不代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2、适时、适度、非用不可。

第11讲记叙文课堂教学案例研

【教学目标】

观摩记叙文课堂教学案例,获得记叙文教学的间接经验;掌握记叙文的基本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讲授法、观摩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观摩记叙文《吆喝》课堂教学案例,获得记叙文教学的间接经验。

二、掌握记叙文的基本教学方法。

第一,抓住记叙文文体教学重点,精心安排学习内容,恰当确立教学目标,有效组织学习内容。

第二,把握文体教学特征,精心选用教学策略:一是重点突出,二是学为主线,三是品读揣摩,四是体验尝试。

第12讲说明文课堂教学案例研究:《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观摩说明文课堂教学案例,获得说明文教学的间接经验;掌握说明文的基本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讲授法、观摩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观摩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课堂教学案例,获得说明文教学的间接经验。

二、掌握说明文的基本教学方法。

说明文教学注意两个视角:一是教什么。抓住一篇课文里最值得教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值得学的东西来设计教学;二是根据学生“怎么学”来设计“怎么教”,由知到用,知行结合。

第13讲文言文教学案例研究

《狼》教学点评

【教学目标】

观摩文言文课堂教学案例,获得文言文教学的间接经验;掌握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教学方法】

讲授法、观摩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观摩文言文《狼》课堂教学案例,获得文言文教学的间接经验。

二、掌握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第一,掌握文言知识教学的技巧

1.拈难荐要;

2.随文解词。

第二,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1.调动的高度。精思——想像。

2.调动的深度。一是进入文本的深度,二是指点方法的深度。

第五章作文教学

第1讲作文教学(上)

【教学目标】

认识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了解作文教学的基本理论观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认识作文教学的重要性。

不论是在古代社会,还是在当代社会,人们的写作能力极为重要,它不仅是营造共情,书写人性的工具。更是传承文明、历练自身,锤炼思维、构筑精神世界的利器。

二、了解作文教学的基本理论观点。

“文话同一”论。

“以读代写”论。

“作文不可教”论。

第2讲作文教学(下)

【教学目标】

认识作文训练序列存在的问题;探索科学的作文训练序列。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了解作文训练的序列及其相关问题。

(一)读写结合的训练序列。

(二)“记叙—说明—议论”序列。

(三)生活领域序列。

(四)思维训练序列。

(五)“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序列。

二、探索科学的作文训练序列。

(一)作文训练序列的“五关”。

(二)“书写”关。

(三)“用语”关。

(四)“构段”关。

(五)“谋篇”关。

(六)“炼意”关。

第六章口语交际教学

【教学目标】

了解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和原则;掌握口语交际教学方法及策略。【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研习

【教学内容】

一、认识口语交际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口语交际教学是捍卫母语尊严的重要途径,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语文素养的重要平台。

二、掌握口语交际教学的原则。

口语交际教学要遵循情景教学原则、主体互动原则、个性引导原则。

三、掌握口语交际沟通的条件。

四、掌握口语交际传达的方式。

第七章综合性学习教学

【教学目标】

了解综合性教学的含义、作用、目标;掌握综合性教学的策略。

【教学方法】

讲授法、观摩与案例研究法

【教学内容】

一、认识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地位、作用、目标。

综合性学习主要有两种形态,一是作为课程设置的综合性学习,一是作为学习方式的综合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课程形态是对古代语文教育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综合性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对原有学习方式的一次革新。

二、掌握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认知型语文综合型学习模式及其策略、体验型语文综合性学习模式及其策略、探究型语文综合性学习模式及其策略。

第八章识字与写字教学案例研究

【教学目标】

认识识字、写字教学的地位和目标;观摩识字写字教学案例;明确识字、写字教学的原则

【教学方法】

讲授法、观摩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明确识字、写字教学的地位和目标。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识字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还关系到其他各门学科学习的质量和学生的发展。没有识字和写字,学生阅读或写话无法展开,学生更无法进行文化课程的学习。

二、明确识字、写字的教学原则。

识字、写字教学的基本原则。第一,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认少写”,要求学生会认的字不一定同时要求会写。低年级阶段学生“会认”与“会写”的字量要求有所区别。第二,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学生养成主动识字和写字的习惯。第三,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

第九章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设计“的基本内涵;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技能。

【教学方法】

讲授法、研习法

【教学内容】

一、了解教学设计的内涵。

教学设计是针对教学进行的精心计划的活动。包括文本内容解读、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取舍、教学过程设置等一系列整体性活动。

二、掌握阅读教学设计的基本技能。

阅读教学设计的基本技能包括“文本内容解读”技能“教学目标设定”技能、“教学内容取舍”技能、“教学过程设置”技能。

第十章语文教材

第1讲语文教材(上)

【教学目标】

认识语文教材的内涵;把握语文教材的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探究法、研习法

【教学内容】

一、明确语文教材的内涵。

语文教材是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要求,为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精心编写的学习材料。语文教材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宏观层面,语文教材包括家庭、社会、学校中一切对人们的语文生活、语文行为可以产生影响的言语材料。中观层面,语文教材指学校设置的语文课程中供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材料,除了供学习所用的资料外,还包括一些图像材料、电话材料以及一些教辅材料等。微观上,语文教材主要指语文教科书,即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所使用的语文课本。

二、明确语文教材的特点。

第2讲语文教材(下)

【教学目标】

把握语文教材的结构系统。

【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探究法、研习法

【教学内容】

一、语文教材的结构系统

(一)助读系统:助读系统是教材编者对整套教材、一册课本、一个单元、一篇课文的学习目的、学习要求、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的方式以及学习方法等所做的简要提示。

(二)知识系统:是由读写知识、语法修辞知识与文学常识等知识构成的一个体系。其中读写知识包括文章知识、读写方法指导的知识;语法修辞知识包括现代汉语知识和古代汉语知识两个方面,现代汉语知识包含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标点符号等知识;古汉语知识包含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等知识;文学常识知识包含作家作品、文学理论与文学史等方面的知识。

(三)作业系统:是为培养学习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练习的总称。在学生学习上,作业系统有助于帮助学生消化、巩固学过的知识以及检验学习效果,通过实践发展自身的语文能力;在教师教学上,作业系统有助于帮助教师检测教学效果,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便进一步地改进教师自己的教学。

第十一章语文教学评价

【教学目标】

了解语文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和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掌握语文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和形式;明确语文教学评价的主要思路。

【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语文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和评价原则

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面向未来,引领发展,提升素养,激活动力。“为学习的评价”,由“评价学习”转向“学习评价”,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教育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二、语文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基础性评价,构成性评价,成效性评价。语文教学评价形式:活动评价,档案袋评价,课堂评价,考试评价。

三、语文教学评价的主要思路:

(一)标准参照:明确课标要求,参照教材内容,细分阶段标准,确立评价目标。

(二)方式多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即时性评价、情境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专题性评价。

(三)主体多元:教师、学生、学习伙伴、家长、社区等等。

(四)功能整合:自我审视,分清缓急,整合功能,检验效果。

(五)持续评价。

四、教学资源:

【推荐学习书目】

课程改革基础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崔允郭、张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基础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语文教学技能基础

1.《语文教学技能训练》,韩雪屏、王松泉、王相文,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徐林祥、张悦群主编,东北师大出版社,1999年11月出版。

3.《语文板书设计及评释》,彭小明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4.《中学语文微格教学教程》,李颖主编,科学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

5.《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蔡高才,袁光华编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教学技能应用指导》,李冲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语文教学案例基础

1.《走进课堂——高中语文必修课例分析》王荣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听李镇西老师讲课》,李镇西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听袁卫星老师讲课》,袁卫星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4.《听窦桂梅老师讲课》,窦桂梅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听韩军老师讲课》,韩军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6.《听余映潮老师讲课》,余映潮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听郑桂华老师讲课》,郑桂华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听王荣生教授评课》,王荣生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语文课读解学基础

1.《语文课读解学》蒋成瑀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名作重读》,钱理群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名作细读》,孙绍振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鲁迅作品十五讲》,钱理群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语文相关期刊杂志

1.《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中学语文教学》,首都师范大学。

3.《语文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

4.《语文建设》,语文出版社。

5.《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

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举要

1.《课程与教学论》,张华,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王荣生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言语教学论》,李海林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韩雪屏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语感论》,王尚文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语文言意论》,李维鼎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语文:表现与存在》(上卷)(下卷),潘新和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推荐网络资源】

语文教育网https://www.doczj.com/doc/c37747854.html,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https://www.doczj.com/doc/c37747854.html,

中国语文教育网https://www.doczj.com/doc/c37747854.html,

中教网https://www.doczj.com/doc/c37747854.html,

中国语文网https://www.doczj.com/doc/c37747854.html,

中国名师教育网https://www.doczj.com/doc/c37747854.html,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考试 复习资料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复习资料 一、选择填空题 1、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2、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学科分支,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3、《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4、“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乐经》。 5、语文课程目标的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显性呈现(横向)。 6、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隐性线索(纵向)。 7、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确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包括的五项内容:“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8、语文教材有泛指、特指和专指三种不同的概念。特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习题册、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教材、教学软件、选修教材、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等。专指在上述的语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9、语文教材的四个功能:德治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 10、语文教材的内容有四种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助读系统。 11、成功的板书和图示要做到:既是教学内容的艺术展示,又是教学思路的直观体现,能够揭示中心,突出重点,理清思路,启发思考。 12、板书图示的能力要素:1、硬笔书法能力2、一定的制图能力和绘图能力3、版面设计的能力4、文明的书写习惯 13、语文试卷的评析方法:基本方法:借题发挥; 具体的方法:1、抓住一点,讲清一类14、对照比较,讲清知识、能力和智力的关系3、改变题型,触类旁通。 15、解行识字法的要点:1、解行为本2、偏旁带字3、形音义结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前言】此学习提纲以王文彦主编的教材《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蓝本整理。 语文学科发展 1.光绪二十九年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产生了新的学制——“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现代教育的起点,也是语文这门学科独立的起点。《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堂设“中国文字”科,高等小学堂、中学堂设“中国文学”科。 2.“语文”学科名称的确立:“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语文语文课本之时。 3.1956年,语文学科改为“汉语”“文学”分科教学。 4.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1世纪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式启动。 语文学科性质 学科名称的含义:“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文是以汉民族言语为核心,以文学教育为重点,包含语言、文学、文章、文化等综合因素的学科。 语文学科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的内涵: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基本工具;语文是基础课程,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课程。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定义:P84 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布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基本标准,是规范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P84“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请按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价值理念: 1、一个根本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语文课程性质的二元融合,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融为一体。《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1 “语文独立设科”时间和内容 答:时间:1904年单独设科。内容:①随着废科举,兴学堂的教育制度改革而出现,现代语文教育是现代教育制度的产物。②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的封闭状态,也带来了教育思想和制度的变革。③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奏章学堂章程》,中国历史第一个由政府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现代学制,史称“癸卯学制”,我国现代教育由此开始。④学制对语文课程的修业年限,课程设置、宗旨,教学任务和时间,教学原则,教材等方面都有具体规定,把语文课程从古代的综合性学科中分离出来,标志着传统语文教育向现代语文教育过度。 2 教学: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其中包括两大类:一是呈示、对话、辅助灯主要行为方式,一是激发动机、课堂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教学论: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学记》是最早的教学论专着。 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

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课程论:依据对科学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几个发展阶段。 答:①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②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③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④语文教学法时期(1939-1978)⑤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⑥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 第二章 1 1963年,张志公发表《论工具》一文。发展了工具论理论。 2 我国古代阅读教学方面的主要经验有:熟读,精思,博览。 3 《国文百八课》是1935年夏丏尊,叶绍钧合编的。 4 “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5 四书五经,《大教学论》,《学记》王筠的《教童子法》朱熹的《朱子教学法》 6我国古代的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的主要经验有哪些? 答:阅读教学:1熟读,精思,博览2评点法写作教学:1注重基本功训练2多读多写多改3作文从模仿入手4先放后收 第三章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两类。总目标有十项,前五项从语文素养的宏观方面着眼,侧重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两个维度。后五项从具体的语文能力培养方

语文课程和教学论考研专用

语文学科发展 1.光绪二十九年(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产生了新的学制——“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现代教育的起点,也是语文这门学科独立的起点。《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堂设“中国文字”科,高等小学堂、中学堂设“中国文学”科。 2.“语文”学科名称的确立:“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语文语文课本之时。 3.1956年,语文学科改为“汉语”“文学”分科教学。 4.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1世纪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式启动。 语文学科性质 学科名称的含义:“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文是以汉民族言语为核心,以文学教育为重点,包含语言、文学、文章、文化等综合因素的学科。 语文学科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的内涵: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基本工具;语文是基础课程,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课程。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定义:P84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布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基本标准,是规范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P84“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请按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价值理念: 1、一个根本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语文课程性质的二元融合,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融为一体。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定义:P138-139);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一、填空题(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特点包括、和语文学习习惯等几个方面。 2.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包括、、和作业系统。 3.建国以来有以下这些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钱梦龙的、魏书生老师的 李吉林老师的等等。 4.编写语文教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________、________、教学过程、________和________等等 5.中学语文教学的阶段目标是从四个方面加以设计的,包 括、、、等内容。 6.语文教学评价具有导向、______、______、______等功能 7.叶圣陶对“语文”的解释是、。 8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三百千”分别是()、()、(),主要作用是集中识字。 9.《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性质的定义:语文是最重要的,是的 重要组成部分。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10. 教师素质结构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结构和。

二、选择题:(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含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多选或少选答案均 不得分) 1.确定语文学科教学目的的依据是() A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的教育法规 B语文学科的内容和特点。 C社会需要。 D学生的年龄特征。 2.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的阶段是() A引入B介入C展开D结束 3.考试的主要功能是() A促进学习B选择C排名次D反馈 4.中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分为() A语法修辞知识B文学知识 C文体知识D读写听说知识 5.《新课程标准》规定“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要求初中生认字量是() A 2500个 B 3500个 C 4500 D 5500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课程教学论读书笔记 拉尔夫·泰勒是美国着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被誉为“当代课程理论之父”。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原理》一书,被誉为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是课程开发原理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的阐述。他认为,我们如果要系统地、理智地研究某一计划。首先必须确定所要达到的各种教育目标。泰勒在书中未对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作很细致的区分。在他那里,这些术语基本上是同义词。根据泰勒的论述,他讲的教育目标大部分是指的本文所论及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在一定的学段中所要达到的标准,包括课程总体方案(教学计划)中的培养目标以及分科标准(教学大纲)中的分科目标两个层次的内容。 1教育认识 泰勒在它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木原理》一书中,系统发展了行为目标的理念,他认为,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的行为方式的过程,目标既要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指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泰勒认为行为目标的作用是“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大多数课程理论认为,“行为目标”取向克服了普遍性目标取向模糊性的缺陷,在课程领域科学化的过程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由于“行为目标”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特点,当教学内容以“行为目标”的形式陈述的时候,教师能更加清楚地了解教学任务,有利于教师控制教学过程,而且,“行为目标”还有利于教育者就教学内容准确地与教育督导、学生家长、学生展开交流,更重要的是它便于作出准确的评价。 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实践当中,课程目标取向应该反映职业教育的基木特征和内在要求,蕴涵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观。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技能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这种人才直接面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一线的工作岗位,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工作,首先要掌握的是某一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人才培养的规定性使得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活动应体现相关职业或职业群的专业知识要求和操作技术要求,这种要求实际上是由一系列具体、明确的特定职业岗位能力要素所组成的。因此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应以培养学生掌握特定职业岗位能力要素为宗旨。 在泰勒看来,对学习者本身信息的研究是获得行为目标的重要来源和有利途径,其方法主要是依靠对学习者的“需要”做调查研究。在此他提到“需要”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学习者目前的状况与公认常模之间的‘差别’或‘差距’,即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距”;另一种则是心理学的概念,即把“需要”视作“有机体内部的张力,为了保持有机体处于正常、健康的状况,必须使这些张力恢复平衡,泰勒把课程的行为目标建立在第一种意义上的“需要”,

(完整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资料整理

第六章语文课程的教学艺术 一.语文教学的艺术特征? 1.形象性 教学艺术的形象性表现在:(1)语言描述的形象化。教师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给学生生动的直观形象。(2)体态语言的形象化。教师运用手势、姿势和表情来表达某种意思,使抽象的语言符号变为形象的活动。(3)电化教学的形象化。可以将时空艺术、视听艺术融为一体。 2.情感性 情感性是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的显著特征。 语文教学艺术的情感性表现:(1)语文教师良好的情感修养。教师要把深厚的情感倾注在教学中,沉入课文,情动于中,才能形于外。(2)教学语言的情感性。富有情感的语言更容易使教师、学生、教材融为一体,产生和谐共振,引起情感共鸣。 3.创造性 教学需要新颖、突破,与众不同,常教常新,常教常异。面对教过几遍甚至几十遍的课文仍要有新的设计,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才能保持活力。 4.审美性 教学艺术的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统一,语文教学艺术的内在美是教材中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教学艺术的外在美主要指教学表达的形式美。审美性的特征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审美修养,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5.应变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复杂过程,教师必须根据教学中变化着的情景,及时迅速的做出反应。应变艺术是语文教学艺术高低优劣的显著标志,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良好的心理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 二.语文课堂的教学的组织艺术? (一)导入艺术 1.导入艺术的基本形式与方法 (1)释题入课法。有些文章透过题目就可以窥见全文的奥妙,对于这类文章,教师可以直接板书课题,从释题入手导入新课,围绕课题提示一些教学重点、难点的问题。比如《将相和》,教师可以通过简短的课前谈话,十分自然的引出课题,接着问:将是谁?相是谁?和是什么意思?将和相始终都是和吗?为什么不和?后来怎么又和了?运用释题入课,可以引发学生注意和发人深省。 (2)设置悬念法。在新课开始时,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比如《警察与赞美诗》可以这样导入:我们每个人都不想进监狱,为什么美国人苏比非常想呆在监狱里呢?简介利索,迅速把学生带到课堂的中心问题上来。 (3)直观导入法。借助图画、照片、影像等直观手段,结合语言,在趣味中导入新课。比如《长江三峡》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出示有关三峡风光的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卷参考答案A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考试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A卷) √ (2010-2011 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时量 120 分钟开卷闭卷 专业班级 2008级小学教育(本科)1-4班命题教师莫崇芬总分100 分 一、填空题(每空1 分,共15分) 1、口头语言;书面语言。 2、工具性;人文性。 3、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识字。 5、教师;文本。 6、60 ;100。 7、写话;习作。 8、互动;交际。 二、单选题(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入括号内。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三、判断题(下列各题,你认为正确的,请在题干的括号内打“√”,错的打“×”。1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四、简答题(2小题,每小题8分,共 16分)。 1.答题要点: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分)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2分)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分)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2分)。 2.答题要点: (1)重在鼓励,调动和维护学生习作的兴趣。(2分) (2)尊重学生的个性,不以教师的喜好和统一的模式来约束学生。(2分) (3)讲评要有重点。(2分) (4)习作讲评要和作前指导、习作批改紧密联系起来。(2分) 五、教学实践题(3小题,第一题10分,第二题18分,第三题6分,共34分) 1.答题要求:教学目标明确、恰当、具有可操作性,体现三维目标。参考要点: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挪移、蒸融、游丝、徘徊、赤裸裸”等词语。(2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2分)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细致描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3分) (4)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3分) 2.答题要求:(1)教学过程清楚、有序,能说清楚主要的教学环节。(2)教学过程要为教学目标服务,各环节的设计应能体现教学目标。此题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酌情给分。参考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理解课题 1、先猜一个谜语:“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2、是啊,时间匆匆如流水,一去不复返。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下时间的脚步声(播放钟表的滴答声)。此时,半分钟时间又从我们身边溜走了,它轻轻地来(板书:来),又悄悄地去了(板书:去),在我们不经意间,它无影无踪地消失了。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表达他对时间的感叹的。板书课题:匆匆(提示中间的一点不能少) 3、你能说一说“匆匆”是什么意思吗?课文中的“匆匆”指的又是什么呢?(时间——日子)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卷7(科) 填空题(20分,每空一分) 1、语文教学论的学科性质表现为、、。 2、教育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三大课程流派分别为、、。 3、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 4、赫尔巴特教育学体系的核心是。 5、语文课程现象表现为、、。 6、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可以区分为、、三种类型。 7、1950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对“语文”一词的解释是:语文是以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 8、新中国第一部语文教学法著作是。 9、“红领巾”教学法的核心是、。

二、单项选择题(10分)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现代学制是() A、癸卯学制 B、壬寅学制 C、《钦定学堂章程》 D、《中国亟宜遍设小学堂议》 2、下列不是“三百千”的是() A、《三字经》 B、《百家姓》 C、《千字文》 D、《千家诗》 3、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基本经验是() A、建立了成套的、行之有效的汉字教学体系 B、建立了以大量的读、写实践为主的语文教学法体系 C、建立了成套的文章之学的教学体系 D、从汉语汉文的实际出发、充分应用汉语汉文的特点来提高教学效率 4、以下属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结构的“三个维度”的是() A、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 B、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知识与能力、阅读、综合性学习 D、过程与方法、口语交际、知识与能力

5、把传统的听说能力改为口语交际的两个突出特点是() A、综合性、实践性 B、实践性、情感性 C、综合性、情感性 D、情感性、应用性 6、下列属于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的是()、 A、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发现与创新 B、阅读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于拓展 C、表达与交流、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 D、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发现与创新 7、下面不是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的是() A、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B、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C、重视规律法则的把握 D、适应社会需要 8、第一次把“语文”和“语文学科”两个概念区分开来的是() A、《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B、《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 C、《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样例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样例 姓名 班级 学号 一、填空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正在兴起和建设中的一门学科教育学科,它是以 为研究对象的一门 。 2.叶圣陶对“语文”的解释是 、 。 3.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包括 、 、 和 系统。 4.从阅读过程来看,构成阅读成力的要素是 、 、 、 。 5.《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性质的定义:语文是最重要的 ,是 的重要组成部分。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6.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中,“三主”是指 、 、 。 7.作文能力一般由 能力和 能力构成。 二、名词解释 1.语文课程目标 2.阅读教学技能 3.情景作文训练 4.课文复述 三、判断 1.从占居优势的倾向来说,语文课是属于抽象型学科。( ) 2.听说训练的内容不仅包括训练听说能力,而且包括训练听说的态度。( ) 3.“讲授”的方法是“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不能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 4.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 5.单元教学过程包括以下阶段:起领,教读,自读,总结和测试。( ) 6.提问的方法是“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 7.光学媒体的特点是能同时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两方面的信息。( ) 8.作文评改应一分为二,以鼓励为主,要少就多改。( ) 装 订 线

9.根据考试的目的和用途,考试可以分为学业考试、水平考试、个别考试。 10.备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备教材,二是备教法。( ) 四、选择 (含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多选或少选答案均不得分) 1.确定语文学科教学目的的依据是( ) A 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的教育法规 B 语文学科的内容和特点。 C 社会需要。 D 学生的年龄特征。 2.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的阶段是( ) A 引入 B 介入 C 展开 D 结束 3.考试的主要功能是( ) A 促进学习 B 选择 C 排名次 D 反馈 4.中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分为( ) A 语法修辞知识 B 文学知识 C 文体知识 D 读写听说知识 5.《义务大纲》规定“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要求初中生认字量是( ) A2500个 B3500个 C4500 D5500 6.作文讲评的基本方式是( ) A 典型讲评 B 综合讲评 C 专题讲评 D 重点讲评 7.教师的语文专业修养是( ) A 现代汉语修养 B 古代汉语修养 C 文章和文学修养 D 语文教育史修养 8.语文课外活的特点是( ) A 容易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 B 容易组织和管理 C 容易与学校各项活动,与其他课程的学习互相配合 D 学生参与的自由度大,少受时间、空间与群体活动的限制。 9.《 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作文每学期的最少次数是( ) A6次 B8次 C10次 D12次 五、简答 1.阅读教学的导入有哪些类型? 2.魏书生课堂“六步教学法” 3.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方式方法。 装 订 线 装 订 线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必读书目.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必读书目 序号 名称 1 叶澜《中国基础教育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 郝德永《课程与文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王红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 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6 徐继存《课程论问题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 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 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9 钱理群《语文教学门外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 曹明海《语文教育文化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1 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12 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3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 14 王岳川《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5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16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17 曹明海《当代语文教育与课程改革理论前沿丛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18 威廉·F·派纳《理解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 姚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20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99年版 21

申小龙《语言的文化阐释》,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22 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河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3 钟启泉《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4 王炳照等《中国教育思想通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5 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26 伊塞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27 曹明海《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8 潘庆玉《语文教育发展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9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30 金生鈜《理解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课程改革基础 0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崔允郭、张华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01年版。 02.《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钟启泉、崔允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03.《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日)佐滕学,长春出版社,2003年版。 04.《素质教育在美国》,黄全愈,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班主任工作基础 01.《给教师的建议》,(苏)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02.《育人三部曲》,(苏)苏霍姆林斯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03.《孩子是个哲学家》,(意)皮耶罗·费鲁奇,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 04.《爱的教育》,(意)亚米契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05.《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策略》,张国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06.《班主任兵法》,万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4年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基础 0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0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0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蔡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04.《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05.《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06.《语文教育研究概论》,周庆元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07.《语文教育展望》,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期末复习

*题型:1.背诵20’(诗、词。填空背诵/全文背诵) 2.简答3*5’(答课标。有一道高中课标,两道初中课标) 3.课例分析20’ 4.教学设计30’ 5.论述15’(注意多举例) 1.简要回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 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方面获得发展。 1.积累整合。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 2.感受鉴赏。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 3.思考领悟。选读经典名着,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4.应用拓展。能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在应用中开阔视野,增强文化意识,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5.发现创新。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2.简要回答《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包括语文知识、审美情趣、文化教养、语文能力、审美品质、思想品质、生活体验。 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即人文性、实践性、文本性特点。 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④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该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应确立适应所需要的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3.简要回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个性地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能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高中语文课程应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4.简述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整理

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研究对象 一、课程与课程论 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 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过程的总和,包括对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内容:1.显性课程: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课程,又叫正式课程2.隐性课程:难以预期的,伴随正规教学内容随机出现的 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式教育影响的内容 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学科中心课程论 2人本主义课程论(学生中心)3社会再造课程论(社会中心) 二、教学与教学论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凯洛夫《教育学》)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行为方式:1 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 2 激发动机,课堂管理等辅助方式 (二)教学论 1 世界上最早的叫教学论专着:《利记。学记》 2 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拉特克(德)和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比较系统

3 教学论流派: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认知教学理论、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性质:基础课论学科,应用实践学科 ①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③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④培养语文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 是中小学教育中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设计和建构的语文教学内容体系及其活动方案 第二章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 一、古代语文教育的内容 封建社会:以儒家经典为主1 蒙学教材:“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2 经学教材: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3 文选读本:《昭明文选》《古文观止》 1953年,在普希金指导下因课文《红领巾》教学引发了一场教育大讨论,内容涉及教学时间和效率,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及各自在教学中的作用,组成语文课的因素及分析等教学方法。这场讨论推动了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了现代文教学模式。①推动了教学法改革②建立了现代文教学的基本模式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但也产生了倾向性错误①对文学作品的教学比较适宜,但对其他作品的教学不一定适合②产生了形式主义倾向 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研复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_考研复习 一、填空题 (1)、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2)、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学科分支,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3)、《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4)、“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乐经》。 (5)、语文课程目标的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显性呈现(横向)。 (6)、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隐性线索(纵向)。 (7)、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确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包括的五项内容:“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8)、语文教材:有泛指、特指和专指三种不同的概念。特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习题册、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教材、教学软件、选修教材、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等。专指在上述的语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9)、语文教材的四个功能:德治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

(10)、语文教材的内容有四种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助读系统。 (11)、成功的板书和图示要做到:既是教学内容的艺术展示,又是教学思路的直观体现,能够揭示中心,突出重点,理清思路,启发思考。 (12)、板书图示的能力要素:1、硬笔书法能力 2、一定的制图能力和绘图能力 3、版面设计的能力 4、文明的书写习惯 (13)、语文试卷的评析方法: ㈠基本方法:借题发挥; ㈡具体的方法:1、抓住一点,讲清一类 2、对照比较,讲清知识、能力和智力的关系 3、改变题型,触类旁通。 (14)、解行识字法的要点:1、解行为本 2、偏旁带字 3、形音义结合 (15)、常见的对外汉字教学法:1、翻译法 2、古文字介入法 3、画图法 4、体态语教学法 5、偏旁部首带子法6、语音摹拟法 7、部件分合法 8、笔顺展示法 9、韵语教学法 10、信息化教学法 (16)、设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1、语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与教学目标。2、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17)、安排语文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1、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2、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3、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各种语文能力协调全面的发展4、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 (18)、现代语文教学情境主要有: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多媒体教学、自主性教学、课外活动教学。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整理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 1、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基本上是与经学,史学,文学,哲学,伦理学等融为一体的极端混合型的,是集政治,历史,宗教,人伦等于一体的综合教育. 2、1949年叶圣陶将”国语”和”国文”统称为”语文”. 3、语文的本质:语文是以言语为根本质包含文字,文学,文章,文化等多元素在内的一个综合体.(张志刚对语文的理解,一语多文凝结为文化) 4、语文的特征:①符号性②工具性(思维的工具,交际的工具,信息的载体,文化的载体)③人文性(民族性,时代性,发展性,多元性,相对性)(论语中有一句话:质胜文则也,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何为人文?《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人文精神是一种基于人之为人的哲学反思之上的批判态度和批判精神,即一种自由精神,是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总和。 人文性的基本内涵一般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以及承载这些信息和理念的人文学科。 5、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人文教育的特点:民族性,时代性,复合性。 人文教育的内容: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教育一是借助语文本体的人文构成对学生进行“文化“的塑造,二是在文化塑造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选择与创造能力。两个方面的因素应该交互作用,和谐统一。具体表现为:①接受和理解语文本体所承载的各种民族历史文化信息。②体验和吸收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受。③开掘汉语汉字本身的人文价值,注重体验汉民族独特的语文感受。④追求自由精神和独立意思。强调每个学生的自由与尊严,尊重学生的自由及自主,把”选择权“还给学生,精心呵护、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反思和怀疑批判的精神。⑤强调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和多样性,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总之,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强调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激发人的创造力与生命力,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尊重人,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具体的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是人文教育的重点。 6、语文课程的功能细分起来包括:丰富科学文化和社会知识的功能;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的功能;启迪思想开启智慧及人文教育的功能,即语文教育的功能和人文教育的功能。 语文课程复合功能的内部结构有两大要素组成:工具性和人文性。 工具性要素主要内涵是:听说读写,知识,方法思维等。 人文要素的主要内涵是:情思,审美,伦理,历史文化等。 汉语文教育的复合功能的特点:多维性和开放性,系统性和层次性,辐射性和延展性。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卷-A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考试试卷(A卷) (2010--2011学年一学期2011年1月) 课程名称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专业班级 2008级小学教育(本科)1-4班考试时量120分钟总分 100 分注意:1.本试卷共 4 页。试卷如有缺页或破损,请立即举手报监考员更换。 2.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一、填空题(每空1 分,共15分) 1.叶圣陶指出:把()和()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2.()与()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语文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三个维度进行设计的。 4.汉语拼音教学要注意与学说普通话、()教学相结合。 5.阅读教学是学生、()、()之间对话的过程。 6.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第三学段目标要求学生背诵优秀诗文()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万字。 7.《语文课程标准》隐去“作文”的提法,将小学低段的写作训练称作“()”,将小学中、高段的写作训练称作“()”。 8.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 二、单选题(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入括号内。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转变”的“转”字第七画的笔画名称是() A、横 B、竖折撇 C、撇折 D、竖 2.《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数量为( ) A、2000字 B、2500字 C、3000字 D、3500字

3.下列汉语拼音书写正确的是() A 、 B、 C、 D、 4.()是我国小学识字教学中的一种最主要的识字形式。 A、看图识字 B、归类识字 C、韵语识字 D、随课文分类识字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 B、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C、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少认多写。 D、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是学生理解词语常用的方法。 6.词语教学的重点是() A、读准词音 B、理解词义 C、正确书写 D、正确运用 7.从第()学段开始,学生就应学会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 A、一 B、二 C、三 D、四 8.综合性学习的首要特征是()。 A、实践性 B、自主性 C、合作性 D、综合性 9.“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是第()学段的“阅读”阶段目标。 A、一 B、二 C、三 D、四 10.最能综合体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是()。 A、识字能力 B、阅读能力 C、写作能力 D、口语交际能力 三、判断题(下列各题,你认为正确的,请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打“√”,错的打“×”。10小题,每小题分,共15分)。 1.语文教材是唯一的语文课程资源。( ) 2.根据音节的组成情况,音节拼读的方法主要有三拼法和四拼法。() 3.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来分析“停”字字形,“停”字是象形字。()

2019-2020年整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研复习汇编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研复习 什么是课程?什么是课程论? 课程各级各类学校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什么是教学?什么是教学论? 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作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教育史上曾出现过的三大课程流派的是什么? ?学科中心课程论的课程目标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人本主义课程论的课程目标以追求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和发展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的课程目标是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 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是什么? 中国古代的《礼记·学记》篇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 一般认为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是什么? 一般认为,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里面有教育原理、教育制度、学校组织、课程设置、教学法等。 在我国,教学的词义主要有哪几种? 在我国,教学的词义主要有四种。 教学即学习指自学和通过人教而学两种不同途径的学习 教学即教授 1912年公布的《师范学校规程》中规定教育学科包含教授法,教学即有了教授之义。 教学即教学生学 1917年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据此,“教学”的含义即“教学生学”。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根据凯洛夫的《教育学》中,“教和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的观点,“教学”的含义是:教师教和学生学。 教学理论流派主要有哪些? 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以知识授受为逻辑起点、从目的和手段进行展开的教学理论体系。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把刺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认为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的教育理论体系。认知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或改组的教学理论体系。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即促进,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的教学理论体系。 在人们的思维和研究中,“教学什么”和“怎样教学”的不同侧重会导致怎样的结果?为什么? 突出“怎样教学”,孕育出了以教学方法为核心和取向的“教学思维”方式,促进了教学方法的发展。但内容决定形式,仅有教学方法的花样翻新,无法使教学出现质的变化,会影响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突出“教学什么”,孕育了以课程为核心的“课程思维”方式,使人们自觉地站在“教什么”的课程立场来认识和解决“怎样教学”的问题,但开发出的课程必须要有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实行,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成功。忽视教学方法,课程改革会最终搁浅。 语文教学法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什么是“三、百、千、千”?什么是“五经”、“四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