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女性犯罪心理

女性犯罪心理


一、女性犯罪的主要特征

(一)隐蔽性、欺骗性

女性作为犯罪的实施者,由于性别的差异,女性和男性在体力和性格上也形成了相对的差异。自古以来,女性一般都是性情温和,软弱,体力不如男性,认识水平也不如男性,因而在犯罪实施中很少出现暴力的现象,很少利用自身的力量去侵害别人,女性犯罪人多采用投毒、盗窃、诈骗、拐卖人口等一系列低暴力型的手段去犯罪,因而充分显示了女性犯罪多具有手段隐蔽性。另外女性身体柔弱,性情温和,一直是社会中受保护的对象,随着1992年4月《女性权益保障法》的颁布,女性的受保护程度更加提高,本来一般人对女性的戒备心理就低于男性,这就使很多女性犯罪人有了犯罪的条件,她们正是利用出卖色相等方法去实施犯罪,于是很多受害人得出一条经验“女人越漂亮就越会骗人”。2005年冯小刚的贺岁大片《天下无贼》中的女主角“王丽”正是伪装成家教,利用色相从一大款家敲诈得一辆豪华宝马汽车,价值百万。这部电影正是反映了女性犯罪的欺骗性。

(二)从属性、犯罪配角性

女性虽然受教育受保护在提高,但是进入社会相对男性来说比较晚,思想单纯,判断力不高,从而社会经验不高,容易服从于权威,对身边的男性产生极强的依附心理。正是由于如此,在实施犯罪中,尤其是共同犯罪、团伙犯罪中,女性一般不是犯罪的主犯或首犯,她们多带有胁从、受胁迫或被教唆的特点,加上女性本来体力就不如男性,心理承受能力也不如男性,因而女性犯罪人在犯罪实施过程中很难完成血腥的、残忍的、暴力性强的犯罪行为,而这些犯罪行为多是男性犯罪人所为,女性犯罪人多是帮助男性犯罪人采点、望风或提供犯罪工具等。

(三)情感性、暴力报复性

女性大都是感情的理想主义者,但情绪的稳定性却很差,女性对待事物认知上一般带有肤浅性和表面性,因而在行为上表现出一种偏激性和冲动性,感情的瞬间爆发不能用意志来控制,所以女性犯罪人多怀有报复心理。当一个情感很丰富的女性,在自己为了感情付出很大牺牲后,而对方却无动于衷,毫不在乎,有时不但得不到尊重和肯定,反而遭到拒绝和抛弃,甚至遭到辱骂和毒打,在这一种挫折的打击下,某些女性往往产生了委屈、嫉妒、愤怒和仇恨的心理,进而表现出盲目冲动,产生残酷的报复行为,多带有暴力性。

(四)犯罪年龄低龄化

女性犯罪的年龄相对男性来说是偏高的,从性格气质和社会原因来看,女性大多是性格内向的,处理事情的经验不够丰富,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好,在社会中一

直处于受保护的状态,此时的青少年女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保持得很好,很少有意识去实施犯罪。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情的日益丰富,物欲和情欲的提高,女性才渐渐有了犯罪的迹象,因而女性犯罪多为财产类和性欲类。但是目前女性犯罪正在进一步向男性化发展,青少年犯罪率的年年提高,女性犯罪的平均年龄也在不断地下降。

(五)性犯罪较多

女性的性犯罪向来是女性犯罪的重点类型,女性犯罪在多数场合与性有密切的关系,对于女性的性犯罪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我们理解的女性犯罪,是指女性侵害他人性权利或伤风化或利用其色相、肉体等性诱惑手段所实施的情节严重的社会行为。物欲是女性犯罪的主要目的,盲目追求高消费,讲究吃穿住,用时髦、玩潇洒,享乐主义日益严重,当对物质的需求脱离了现实的生活水平,无法通过正当的途径来解决时,某些女性便会不择手段,铤而走险,以各种方式出卖肉体来换取不义之财。

二、女性犯罪的心理原因及特点

(一)女性犯罪的心理原因

1、依附心理强而自我保护能力差

依附心理是女性固有的心理,女性生来性格内向,性情温和,进入社会晚,体力和认识能力又不如男性,导致在社会中不能很好地适应各种要求,因而就出现了在家靠父母,婚后靠丈夫儿子,工作靠男性领导和同事的现象,并常常受周围人的暗示,服从于权威,缺乏主见和掌握自我命运的能力。这样强烈的依附心理,势必会造成女性在社会人际关系和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不利的状态,而且越是处于被动不利的状态,某些女性的依附心理就越强,加上进入社会后,社会经验不丰富,是非判断能力差,对事物的认识水平还不能由现象上升到本质,因而女性很容易依附上道德品行不端的人,误入贼船,不能自拔,进而很容易毁掉前途,毁掉一生。例如女性较容易上当受骗,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被拐卖。这样看来,女性在有很强依附心理的同时有表现出了自我保护能力差的特点,很多女性就是由于如此轻信他人、盲目听从他人,受他人指使,被他人教唆,最终也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情感丰富但情绪不稳定

女性的高级神经兴奋程度较强,抑制较弱,因而女性的情感非常丰富,心软,遇到事情很容易动感情,而且还表现出情感的细腻和情感的深沉,在处理事情时常常分外有心,连细微之处都能做得很好,而且感情蕴涵其中,主要见于母爱和妻爱当中。但女性具有丰富情感的同时,又表现出情感的复杂多变,情绪变化迅速,波动幅度大,很小的事情常常会引起轩然大波,因而女性的心情常常如“六月

的天,孩子的脸”,一会儿多愁善感,泪流满面,一会儿眉开眼笑,手舞足蹈;一会儿亲同手足,视为知己,一会儿恨之入骨,视为仇敌。所以女性比男性更会吵架,更会由于感情激动而冲动犯罪。另外,女性的意志力通常也受情绪的影响,有了好的情绪,则意志坚定,不甘落后,一旦心情不好,情绪低落,意志也就不强,从而工作学习无信心,产生自暴自弃的悲观心理,从而报复他人,报复社会,引起犯罪。

3、虚荣心、嫉妒心强

随着女性年龄的增长,女性对物质的占有欲越高,对于各个方面的要求的标准也越来越高,这其实就是为满足女性的虚荣心理。爱慕虚荣,相互攀比一向是女性突出的心理特征,或者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在女性身上的体现。女性爱出风头,爱显示自己,喜欢被别人注意,因而就必须有相应的条件来满足女性的这样的要求,现在年轻的女性喜好打扮自己,对服装、发式、装饰品具有主动选择和喜新爱俏的特点,当自己对物质方面的要求超过其自身合理收入的范围时,或者是当自己不能用合理的方式来解决自己对物质的欲望时,一些女性往往就采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取,常常带有贪婪的色彩,例如盗窃、诈骗、贪污等,而且行为手段表现为多次进行。然而女性的虚荣心也会导致女性走向另一个极端,当女性的虚荣心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偏偏又碰到了一些在各方面条件都比自己好的人,从而导致自己的虚荣心受挫,免不了背后编排一些蜚短流长来诋毁别人,甚至因此产生仇恨,寻找机会报复,而且报复手段多残忍,报复对象多为身边生活、名声比自己好的人。因此女性在具有虚荣心的同时,也表现出很强的嫉妒心。

(二)女性犯罪的一般心理特点

1、特有的非社会画认知系统。

犯罪女性由于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使其认知不能按正常顺序递进地、有层次地有低级到高级水平发展,形成了非正常的认知发展过程。由于她们形成的社会认知系统薄弱,使她们不能正确地评价事物,凡事都以自己的低级需要和直接经验为标准,很容易被小恩小惠所诱惑。

2、本能的感情用事。

犯罪女性受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影响,没有形成如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的高级情感。她们在情感方面通常感情用事,当感情和理智发生矛盾时,理智不能控制感情,使行为完全受感情左右,导致犯罪。
3、两级分化的意志特征。

犯罪女性的意志建立在低级的动机水平上,其意志的动力特点表现为冲动性、激情性、偏激性、无批判性等。犯罪女性的意志能量有极大的两极性。在实施犯罪过程中,由于她们认识

上的狭隘性和行为上的情绪性特点,意志行为受情绪支配,表现出顽固而执幼的意志特征,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4、犯罪女性的个性特征
(1)强烈的生理性需要。犯罪女性需要的共同特征是对高级社会需要十分微弱,对低级的生理需要相当强烈。社会性需要不能制约和调节生理性需要,追求生理性需要的满足是她们违法犯罪的内在动力。
(2)消极的性格特征。性格是人对客观现实的隐固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惯常的行为方式的心理特征。性格是一个人的个性中最重要、最显著的心理特征。犯罪女性的性格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但一般都具有消极性,不良的性格特征。
(3)犯罪动机的被动性。尽管女性犯罪具有追求生理性需要满足的内在动力和消极的性格特征,但从女性犯罪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她们大多表现出犯罪动机形成的被动性。
(三)不同类型女性犯罪的心理特征
1、暴力型女性犯罪的心理特征

(1)女性杀人、伤害犯罪的心理特点。司法实践中,引起女性杀人、伤害犯罪的原因很复杂,但多数与奸情、虐待、失恋或嫉妒有关。奸情是引起女性杀人或伤害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类犯罪女性不仅具有感情丰富细腻、猜疑、无同情心和情绪易冲动的心理特征。她们在实施犯罪行为时,表现出明显的依附性和冷酷性,多同奸夫一起作案,手段通常极其残忍。因失恋或不堪忍受丈夫虐待而实施杀人或伤害犯罪的女性,则一般情感丰富,细腻专一,她们对恋人的挑剔和丈夫的虐待逆来顺受,希望能用自己的忍让来换来恋人的回心转意或丈夫的怜爱。她们情感由爱转恨,长期忍耐到达极限时,可因细小诱因导致杀人或伤害激情的爆发,作案时常就地取材、行动果断,作案后常表现出感情麻木,无悔恨之意。
(2)女性抢劫犯罪的心理特征。
近年来,女性单独抢劫和共同抢劫的案件相继发生。女性在单独实施抢劫时,因体力和个性原因,多采用色情勾引的手段与被害人接近,采用麻醉方法,待被害人昏睡后抢去财产,反映出这类女性犯罪狡诈的心理特征。但是,实施共同抢劫犯罪的女性却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一再由男性出面抢劫,反映出这类女性犯罪依附、别动心理特征;而另一些女性犯罪表现出“男性化”的心理特征,反映出这种女性主动、顽固、冷酷、冲动的心理特征。
2、财物型女性犯罪的心理特征。
女性财物型犯罪多以盗窃、诈骗和贪污为主。这类女性犯罪的情感依附特征明显,一方面表现为容易受人教唆、引诱、胁从参与犯罪活动;另一方面表现为容易偏重感情而不顾后果,为了表明

自己对爱的人的钟情而实施犯罪。一般来说,这类女性意志薄弱,易受暗示,也易在感情支配下丧失理智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3、婚姻家庭型女性犯罪的心理特征。
婚姻家庭型女性犯罪以重婚和虐待犯罪为主。在我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很大变化,同时也有一些不良思想对人们产生着影响。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出现了一些已婚女性与“情人”发展到婚外感情的现象,但城市女性一般具有基本的法律常识,在未办理离婚手续之前,一般不会出现重婚罪。但是,在我国农村和一些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女性发生重婚罪的案件则有时出现。重婚犯罪女性的心理活动复杂,但是她们具有一般明显的逆反心理,并具有家庭责任感缺乏、感情冲动、情感依附、渴望被爱的心理特征。在受虐待犯罪中,犯罪女性与被害人之间具有一定的抚养、扶养或赡养关系,而且共同生活在一起。这类女性犯罪通常具有粗暴、刁钻、冷漠、缺乏同情心、自制力较差的心理特点。
4、女性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心理特征。
近几年来,司法机关严厉惩处了一批拐卖妇女儿童的罪犯,但此类犯罪还时有发生。近来,参与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女性有所增加,而且有的犯罪女性本身曾是被拐卖的受害者。这类女性犯罪的行为特征可以看出,她们实施犯罪居于狡诈、贪婪、冷酷、侥幸的心理特点,同时缺独立性,对犯罪男性具有显著依附性;有的女性犯罪则具有胆怯、盲从的心理特征;而那些在犯罪以前曾是受害者的女性和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女性,则表现出犯罪动机形成的被动性特点。
5、毁誉型女性犯罪的心理特征。
毁誉型犯罪以侮辱、诽谤犯罪为主。
我过法律不仅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人身自由等权利,而且维护公民的人格、名誉权。女性从萌发犯罪心理到产生犯罪行为,其间是一个犯罪心理不断深化的过程,当她们把这种嫉妒心理的反感情绪集中在某个人身上时,就会由于嫉妒发展到仇恨,从心理变化上意味着逐渐地转化为犯意,当诱因出现时,很容易导致毁誉激情的爆发,产生必致对方身败名裂的决心,实施侮辱或诽谤犯罪。她们在作案后嫉妒情绪得到缓解,多会产生懊悔之意,感到不偿失。
6、女性性犯罪的心理特征
女性性犯罪是以淫乱和性侵权为主要特征和手段的犯罪,包括聚众淫乱、严重性病患者卖淫、帮助强奸等,是依照刑法规定受刑罚的行为。女性进行性犯罪的原因很多,由于年龄、经历、文化、社会角色的不同,其产生性犯罪的原因也各不相同。这类女性道德水平低下,法制观念很淡

薄,具有性心理异常,对同性缺乏同情心,情绪易冲动,自制力差,易受暗示和教唆的心理特征。

三、对女性犯罪的讯问策略
 讯问公安机关和人民检查院的侦查人员,为了证实犯罪和查明犯罪人,依照法律的规定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诘问并将其供述和辩解记入笔录的一种侦查行为。

首先应该做好讯问的准备工作妥,善组织力量,全面熟悉和分析案件材料,分析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选择讯问突破口。注意讯问的策略,应遵循合法性、科学性、隐蔽性、整体性、灵活性的基本特征。讯问女犯罪嫌疑人,最好有女预审人员参加,不允许男预审人员单独讯问女犯罪嫌疑人。

针对女性犯罪的日益提高,在剖析了女性犯罪的特征和各个方面的原因后,我们必须针对女性犯罪人制定相应的讯问策略,讯问的成功突破才能使得犯罪得以揭露,才能更好的打击和预防犯罪。在讯问实践中,使用的讯问策略很多,常用的有攻心夺气、避实击虚、重点突破、引而不发。

攻心夺气:用各种说服教育的手段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心理刺激和纠正错误的认识,启迪正确的情感,达到瓦解其对抗讯问意志的一种讯问策略。

避实击虚:利用犯罪嫌疑人的薄弱环节,造成其疏忽大意,不知所措或者自相矛盾,进而使犯罪嫌疑人的防御体系崩溃,不得不如实供述罪行的一种讯问策略。

重点突破:犯罪嫌疑人的主要犯罪事实中的某一个问题作为主攻方向,采取正面进攻的方式,迫使其供述,从而不得不交代全部犯罪事实的一种讯问策略。

引而不发:通过一定的语言、行为和气氛的影响,使犯罪嫌疑人形成罪行已经揭发的观念,从而如实供述罪行的一种讯问策略。从人的气质方面来讲,女性犯罪人中粘液质和抑郁质的居多,因而她们在接受讯问的时候通常表现出畏罪、敏感、忧郁、多疑、懊悔和悲观等一系列心理特征,自尊心强,虚荣心强,情绪变化大,还常常带有一定的顾虑,面对这样的形势,为了避免尴尬的僵局出现,我们就必须寻找一定的突破口,制定合理的讯问计划。因而在讯问时我们要做到: 第一:态度不要太严肃,语言要明确,不可含糊,以避免造成女性犯罪嫌疑人因畏惧或误解而产生不必要的顾虑;
第二:注意女性犯罪嫌疑人心理和情绪的变化,不要急于求成而言语过激,导致女性犯罪嫌疑人过于激动或自暴自弃而一言不发,守口如瓶;
第三:充分考虑到女性犯罪嫌疑人自尊心、虚荣心强的特点,最好采用说服、教育、启发的方法,利用女性犯罪嫌疑人依附性、从属性强和容易受暗示的心理特点,晓之以理,言语委婉,使其悔悟;

 第四:犯罪女性一般感情都很丰富,思念牵挂多,我们要及时抓住其母亲思念子女、亲人或期盼家庭早日团圆的特有心理特点,动之以情,加大力度,唤起其家庭责任感和感情责任观,促使其诚实供述犯罪行为。
总而言之,女性犯罪人在讯问时对处于被动状态,为了避免尴尬的僵局出现,我们要合理地制定有效的讯问策略,步步为营,稳扎稳打,逐个突破
在对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过程中,其心理活动有不同的感情、情绪表现。伴随审讯工作的深入,其心理活动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审讯人员正确把握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活动规律,采取科学的审讯方法,就会在较短时间内击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促使犯罪嫌疑人交代供述,从而突破全案。

一般情况下,正常人的心理活动虽然有时根据各自生活阅历、成长经历、文化程度、性别、职务高低等不同,有一定的区别,但也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在审讯状态下,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变化一般会有以下几个阶段:

一、对抗阶段。这是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审讯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在这个阶段,抵触情绪占主要地位。对抗的主要原因:一是犯罪嫌疑人原来位高权重,突然被带到特定的环境中讯问,会产生条件反射性的抵触情绪;二是害怕受到刑事追究,采取对抗的方式,企图逃避法律的追究;三是自恃自己关系网广,觉得自己能侥幸过关而不交代罪行。

在实践中,刚刚到案的犯罪嫌疑人的抵触情绪十分明显,几乎每个犯罪嫌疑人都要经历这个阶段。主要表现:不回答检察人员的提问,而是大谈特谈自己在工作中的贡献、荣誉、如何廉政或是大谈与某大领导的关系如何,给检察人员施加心理压力,给自己打气,或公然顶撞检察人员甚至发生肢体冲突,或装疯卖傻、装病等。

在对抗阶段,审讯人员应以讲政策、讲原则、讲检察机关办案规矩、讲犯罪嫌疑人应当遵守的法律义务为主,不要过早讯问具体案情。因为,对立情绪使讯问无法进行,这个阶段犯罪嫌疑人根本听不进去。如果处置不当,其对立情绪会更加嚣张,对抗阶段的时间更长,甚至使场面失控。在这个阶段,审讯人员一定要始终掌握审讯的主动权,一定要在气势上压倒对方,要有坚定的毅力和必胜的信念,不被犯罪嫌疑人一时逞强吓倒。如果犯罪嫌疑人有冲撞审讯人员的语言或举动,要立即斥责,必要时给予一定强制措施,打击犯罪嫌疑人的威风。强大的审讯攻势,耐心的法律政策教育,配合必要强制措施,会很快使犯罪嫌疑人由对抗阶段进入僵持阶段。

二、僵持阶段。在审讯的僵持阶段

,犯罪嫌疑人的心情与对抗阶段比相对平静。这时,抵触情绪有所减弱,但侥幸心理逐渐上升,犯罪嫌疑人的主要精力主要用来对付审讯工作。此时,审讯工作由原来主要讲政策、讲法律,逐渐过渡到讯问有关案件的实质内容和案件细节方面。

审讯进入到僵持阶段后,主要表现为:一是犯罪嫌疑人面对审讯人员的发问,语气相对缓和,神态较为平静。二是主动与办案人员拉关系、套近乎、想方设法套取反贪部门所掌握的案件情况。三是对审讯人员讯问的案件情节会比较注意,会设法狡辩。四是一旦讯问到案件关键情节会避重就轻,避实就虚或干脆不语,实际在仔细听取讯问,暗地里则在琢磨如何逃避罪责。

审讯人员在僵持阶段应主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选准案件突破点。如果选错突破口,犯罪嫌疑人可能非但不配合审讯工作,还会使态度逆向转化,倒退到对抗阶段,使审讯工作陷入被动。二是适时出示证据。在这个阶段要掌握好出示证据的时机,有些证据直接出示,有些证据展而不示,就是审讯人员拿着证据在犯罪嫌疑人面前反复展现,却不让犯罪嫌疑人看清具体内容和细节,使犯罪嫌疑人产生联想。三是审讯人员要进行大量的提示性发问,不涉及到具体细节,造成犯罪嫌疑人的心理上产生“掌握了犯罪证据”的状态,在心理上有压力感。四是讯问语言要坚定、有力,在气氛上形成强大压力,促其心理动摇。

三、矛盾动摇阶段。就是犯罪嫌疑人从不认罪的消极心理状态,经过审讯人员的信息交流、证据展示等审讯工作后,产生了趋于供述认罪的动摇的心理状态。由于这种心理状态具有不稳定性,一旦把握不好,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就会退回到僵持阶段,给审讯工作带来被动。在矛盾动摇阶段的犯罪嫌疑人的思想会出现激烈的斗争状态,供与不供的心理交织在一起。主要表现:一是在身体上表现为浑身颤抖、搓手捏脚、目光呆滞、哭泣、用手拍头、唉声叹气,向讯问人员要水喝、要烟抽等;二是向讯问人员打听如果供罪,能否不追究责任、减轻责任、有哪些从轻条件等;三是向审讯人员提出条件,如让我见一下某亲人或领导或朋友,在这个阶段侥幸心理趋于瓦解,犹豫动摇想交代犯罪的心理逐渐上升。

审讯人员一定要准确把握这个阶段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一方面要保持审讯的高压态势,继续施加强大压力,表现“硬”的一面,防止其返回僵持阶段。另一方面要讲政策、给出路、适当满足其一些要求,增加人文关怀,体现“软”的一面,加速其交代自己犯罪事实的过程。虽然此时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已经

瓦解,但仍有反复的可能性,这种动摇情绪如果不能及时捕捉,并施以正确的审讯方法,其残存的抗拒心理就会死灰复燃,重新进行对抗。

四、供述阶段。这是审讯双方最后决胜阶段。此时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彻底瓦解,精神一蹶不振,无法重新唤起继续抗拒的意志力,感到除作出供述选择之外别无出路。在这个阶段,一是审讯人员一定要一鼓作气,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一气呵成,从犯罪嫌疑人开始交代问题时起连续审讯,问清全部的犯罪事实。切记犯罪嫌疑人交代一小部分犯罪问题而停止审讯,就如同体育比赛在己方占上风时不能暂停。因为由于畏罪心理的驱使,残存的侥幸心理作用,犯罪嫌疑人在供述一部分犯罪事实后,能少供就少供,没有觉察的问题不供,使交代的犯罪事实不彻底。二是在此阶段以引导、鼓励为主。特别是审讯人员要文明用语,多用亲情打动促其完全交代。一般不要施以高压,防止引起犯罪嫌疑人的反感,从而走向对抗。

由于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犯罪嫌疑人生活、工作阅历以及审讯人员的自身素养、审讯技巧的不同,决定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活动在各个阶段表现的时间长短、强弱各不相同。认真研究犯罪嫌疑人在审讯过程中的心理活动,采取科学的审讯方法,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节约了司法资源,提高了办案效率,又确保了办案质量。
一、做好准备

首先要熟悉案情。办案人员要全面审阅案件材料,做到对案件情况了如指掌,对关键证据反复研究论证,认真推敲。要制定详细的谈话提纲、方案,明确谈话人、谈话方式及谈话内容。对谈话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要达到的目的,以及可能在谈话中出现的问题和对策,都要在方案中有详细的说明。其次是了解被调查人的基本情况。如年龄、籍贯、住址、文化程度、社会阅历、性格特点及个人爱好和从事的工作,对被调查人平时表现、家庭情况及其他社会关系等等也要做到心中有数。再次是了解案件所涉及的有关专业知识和有关的法律知识,熟悉党规党纪及有关政策,为下步工作打好基础。要根据案件的进展情况,适当进行政策教育,实施攻心战术。

二、掌握变化

办案实践证明,被调查人在接受调查期间心理变化过程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一是摸底试探阶段,二是相持阶段,三是动摇阶段,四是交待问题阶段。这几个阶段被调查人的心理变化是不一样的。第一阶段多数被调查人会心理紧张,急于知道和摸清调查人员到底掌握多少违纪违法问题和证据,在谈话中被调查人可能会多次问,“今天你们找我来要说什么

问题”或“还有别的问题要我说的没有”,有的被调查人员比较狡猾,对调查人员提出的问题以“让我想想”,或“今天我脑子浑了,这个问题我回家(单位)写完后给你们送来”等手段,来拖延问题的回答,以观察调查人员的态度,或是通过别人来探听虚实,从而采取不同的对策。所以这个阶段,在进行政策教育等攻心战术的同时,要从端正被调查人思想入手,明确态度,但不能漏底。第二阶段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个是谈话环境、气氛稍有适应,被调查人集中全部精力对付调查人员的谈话。另一个当谈话涉及被调查人员违纪问题的实质,直接涉及他的利益,他的对抗心理也达到极点。被调查人会谎话连篇,蛮不讲理,有的可能还拍胸脯对天发誓,谈话中可能会出现双方僵持局面。这种情况下,调查人员要注意使用适当的证据和政策教育,从而达到震慑被调查人的同时软化其抗拒心理。第三阶段就是通过前面的接触,被调查人的抗拒、侥幸心理被逐步瓦解,犹豫、动摇的心理逐渐上升,此时他想继续抗拒,又怕按证据定性,想认错又怕从重处理,处于这样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之中。这时,调查人员要把握战机,进行政策攻心,并使用适当的证据,从而打消抗拒、侥幸心理,达到全面突破心理防线之目的。第四阶段是被调查人心理防线全面崩溃,失去继续抗拒的意志,被迫交待问题。这个阶段要注意的问题是在畏惧心理的支配下,交待主要问题后,可能有些问题还没有交待,这时我们要注意讲清形势政策,打消顾虑,让其尽快彻底交待违纪违法问题。

三、善于用证

一是注意选择证据。被选用的证据必须真实可靠,不扎实的证据不能使用,否则会弄巧成拙,增加对方抗拒心理和侥幸心理,能使用次要证据达到目的,就不使用重要证据。二是掌握证据的使用时机。使用证据多数是在被调查人自认为聪明、作案不留痕迹,而采取对抗态度时使用。俗话说“打蛇就要打七寸”,说的是“准、狠”,首发命中,击中要害。我们知道,这样的证据一经使用,就要使被调查人一蹶不振,再也没有反抗的精神和勇气,从而彻底摧毁违纪人员的心理防线,迫使其如实交待问题。当交待的问题时间、地点自相矛盾时,我们要及时揭穿其狡猾的面目,使他丢掉幻想,老老实实交待问题,争取从宽处理。三是要注意讲究方式。在使用证据时有两种方式,一是使用直接证据,二是使用间接证据。使用直接证据,就是当面说明被调查人的违纪问题,采取这种方式对方可能进行辩解,在使用这种方式前调查人员要认真仔细研究对方可能辩解的问题,必要时

要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预演,这样才能把他的退路封死,迫使其交待问题。采取间接证据可能在心理上对被调查人引起强烈的连锁反应,使其认识到还是及时交待问题,才是唯一的出路。

四、因时而用

即根据查处案件的不同阶段,采用相应的政策纪律教育内容和方法。可根据不同谈话对象在调查前、中、后期的不同心理反映,分别采取一“堵”二“疏”三“交待”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政策纪律教育。开始调查时的教育以“堵”为主,堵绝后路,打消幻想,调查过程中以疏为主,进行疏导教育,必要时可以案例喻之,促使其交待问题。对案件知情人在调查中可能会出现欲说又止的情况,这说明其在思想上还存有顾虑,我们要依据中国共产党案件检查工作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内容,对其进行政策交底教育,彻底打消各种顾虑。

五、因势而变

要求调查组在调查案件中,要根据案件的形势发展,变换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当违纪人沉默不语时,要向其说明: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对组织提供证据的责任和义务,对于案件有关的问题保持沉默,是没有法律依据的,你不说会有人说的,到时你的后果是可想的。当违纪人作试探性问有关问题时,我们可反问,让其琢磨不透调查组到底掌握其多少证据,同时交待定案原则,克服其心存侥幸的心理。当知情人试探性问说了会是否从轻时,我们要交待从重、从轻的有关政策。当说假话时,让其说完,然后让其对说的内容进行表态签字,如能自觉纠正,让其说明原因,否则,可告知出具假证查实后要追究纪律责任,促使其说出真相,达到把案件查清的目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