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道路与交通简答

城市道路与交通简答

城市道路与交通简答
城市道路与交通简答

简答题:

1、简述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现状:

(一)、城市规划、用地布局的局限

(二)、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1、机动车增长率13%—14%,城市道路增长率3%。2、我国人均道路是发达国家的1/4。

(三)、城市交通组织结构不合理

(四)、城市道路系统不健全

(五)、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水平不高

2、道路服务水平的定义和分级情况:

服务水平是描述交通流的运行条件及其对汽车驾驶者和乘客感觉的一种质量测定标准,是道路使用者从道路状况、交通条件、道路环境等方面可能得到的服务程度或服务质量,如可以提供行车速度、舒适、安全及经济等方面所能得到的实际效果与服务程度。

美国《公路通行能力手册》(1965年)将道路的服务水平分为A至F六个等级,对这六个等级的描述如下:A级─自由车流,交通量低、车速高、行车密度小,驾驶者可按自己的意愿控制车速,不因其它车辆的存在而有干扰和延误。

B级—稳定车流,车速开始受到限制,但驾驶者仍能自由选择行驶的车道,车道稍有降低,但延误很小,该级可作为市击际公路的设计标准。

C级—仍为稳定车流,但车速和机动性已受到较大交通量的影响,多数驾驶者在选择车速、改变车道或超车等方面的自由度已受到限制,但尚能获得较满意的车速。此级可作为市区道路的设计标准。

D级—接近不稳定车流,虽然已在很大程度上受运行条件变化的影响,但尚能维持驾驶人可接受的车速,而交通量的变动和车流的暂时受阻将引起运行车速显著降低,驾驶操作已很少有自由度,舒适性和方便性都已降低,但若行驶时间不长则尚可忍受。

E级—不稳定车流,行车已时停时开,车速很低,交通量已接近或等于道路的通行能力。

F级—强制车流,车辆排队慢行,极易发生阻塞,到极限时,车速和交通量都降至零。

3、权威的美国《公路通行能力手册》(1950年)中,根据通行能力的性质和使用要求,将通行能力分为三种情况,其定义如下:

1.基本通行能力:在理想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在单位时间内能通过一条车道或道路上某一点的最大小客车数。2.可能通行能力:在通常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在单位时间内能通过一条车道或道路上某一点的最大车辆数。3.实用通行能力:在通常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行车密度不很高,不致引起过度的延误和阻碍驾驶的通行能力。

4、城市道路网结构形式及其主要特点:

(一)方格网式路网

它适用于地势平坦地区的城市。方格网式路网划分的街坊整齐,有利于建筑布置。这种路网交通分散,灵活性大。

缺点是对角线方向的交通不便;如果方格网式路网密度大,则交叉口多;旧城区的方格网式路网由于道路狭窄,功能不分,不能适应现代化城市交通发展的需要。如果方格式路网较均匀,尚可组织单向交通以缓解道路交通紧张的状况。

为解决方格网式路网对角线方向的交通不便,可在方格网上增加对角线道路。

(二)放射环式路网

优点:有利于市中心与各分区、郊区、市区外围相邻各区之间的交通联系。

缺点:在市中心区容易造成机动车交通集中,有些地区之间的联系需绕行,交通灵活性不如方格网好. (三)自由式路网

自由式路网一般是由于城市地形起伏,道路结合地形选线而形成。

优点:充分结合自然地形,对自然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较少,节约道路工程造价。

缺点:绕行距离较大,不规则街坊多,建筑用地分散。

(四)混合式道路网:结合实际地形情况,综合解决问题,是目前用的较多的形式

5、我国城市道路分类分级:

(一)道路分类:即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和城市支路。

(一)道路分级:Ⅰ、Ⅱ、Ⅲ级。

6、道路横断面主要形式,并做简图,并分析其使用条件效果:

城市道路横断面根据车行道布置型式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单幅路、双幅路、三幅路和四幅路,亦即一块板、两块板、三块板和四块板。

(使用效果)下面就横断面的四种基本型式作如下分析比较:

(1)在交通安全上:三块板和四块板较安全。

(2)在行车速度上:一块板和二块板型式,其行车速度一般较高。

(3)在照明与绿化上:三块板断面型式,能较好地处理照明与绿化问题。

(4)在城市噪音上:三块板和四块板的机动车道在当中,沿街居民的干扰较小,一块板和两块板则干扰大一些。

(5)在造价上:一块板占地最小,投资省。三块板,特别是四块板用地最大,但有利于地下管线的分期敷设。

7、城市道路立体交叉口常见类型的分类情况是什么?

按跨越方式分:上跨式和下穿式

按交通功能分:分离式和互通式

按交通流线的交叉情况和道路互通的完善程度分:完全互通式、不完全互通式、环式。

8、试分析环形交叉的适用性

适用条件:主要适用于多路交汇或转弯交通量较大的路口;相临道路夹角大致相等的路口;远期规划立交的路口。对于交通量较大的路口、自行车和行人多的路口、及处于斜坡地形上的路口不宜采用。

9、互通式立交的类型及特点:

根据交叉情况和道路互通的完善程度,分为部分互通式、完全互通式和环形立交。

1、菱形立体交叉

由四条匝道呈菱形连接相交道路的立交型式。

特点:占地较少、结构简单、造价低,适用于主次道路相交的交叉口。

2、部分苜蓿叶型立体交叉

特点:通行能力较菱形立交大,但占地多。适用于主次道路相交的交叉口,或城市用地拆迁困难的路口。3、苜蓿叶形立体交叉

直行车流分层行使,直接右转,环形左转。

特点:交通组织好,行车安全,通行能力大;但占地较多。

4、喇叭型立体交叉

用喇叭形匝道连接相交道路的立体交叉。

特点:结构简单,行车安全,但占地较大。主要用于T形或Y形交叉口。5、定向式与部分定向式立体交叉指各个方向的车流均设有直接的连接匝道。

特点:交通便捷、畅通、安全,通行能力大;但交叉构筑物多,工程量大,造价高。适用于直行和转弯交通量均较大的高等级道路相交处。

6、环形立体交叉

交织型立体交叉,主要道路的直行交通可不受干扰地直接通过路口,而转弯车辆或次要道路上的直行交通则在环道上行驶。

特点:占地较小,通行能力较小。适用于主次道路相交,拆迁困难或用地受限制的路口。环道形状可用圆

形或椭圆形。分二、三、四层立交。

10、简述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方向:

(一)、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城市道路交通的发展;

(二)、适应与引导新形式下城市交通的发展;

(三)、建立和完善城市道路网结构;

(四)、实现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现代化;

(五)、加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

(六)、积极开展交通理论研究,研制新型交通工具。

11、㈠车速的分类与定义

1.地点车速:或称瞬时车速及点车速。指车辆通过道路某一点或某一横断面时的瞬间速度

2.行驶车速:车辆通过某路段的行程与有效运行时间(不包括停车损失时间)之比所得的速度。用于评价该路段的线形和通行能力或经济效益分析之用。

3.区间车速:又称行程车速,是车辆通过某路段的行程与所用总时间(包括有效行驶时间、停车时间、延误时间,但不包括客、货车辆装卸货时间和在起点、终点的调头时间)之比。是评价道路通畅程度、估计行车延误的依据。

4.运行车速:是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驾驶员,在实际的道路和交通环境条件下维持的最大车速,一般不包括设计车速,也可以称为实际车速。

5。临界车速:道路通过交通量最大时的车速,一般供交通流理论分析时用。

6.设计车速:作为道路几何线形设计所依据的车速。在道路几何设计要素具有控制性的路段上,设计车速是具有平均驾驶水平的驾驶员在天气良好、低交通密度时所能维持的最高安全速度

12、可能通行能力主要修正系数

可能通行能力中的主要修正系数有5种:车道宽修正系数、侧向净宽修正系数、车道序修正系数、平面交叉口修正系数以及行人过街修正系数。

13、城市交通规划的意义:

1、是建立完善的交通系统的重要手段;

2、是获得交通运输工作最佳效益的有效方法;

3、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措施;

4、交通规划是实现城市现代化交通的基础。

14、简述OD调查的内容:

OD调查包括对客流和货流的调查。

1、客流调查的主要内容有:a. 起讫地点;b. 出行目的:如工作、学习、购物、社交、文娱体育及杂务等;

c. 出行方式:步行、乘行(公交车、出租车及自行车等);

d. 出行时间;每天何时出行、时间长短;

e. 出行次数:日(年)平均出行次数;

f. 出行距离:乘行距离及步行距离。

2、.货流调查的主要内容:a. 货源点与吸引点的分布;b. 货流分类数量与比重;c. 货运方式分配

15、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原则

1.道路横断面设计应在城市规划的红线宽度范围内进行。

2.横断面设计应近远期结合,使近期工程为远期工程所利用,并预留管线位置。

3.对现有道路改建应采取工程措施与交通管理措施结合的办法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保证交通安全。

16、城市道路路侧带主要包括哪几部分:

路侧带既然包括人行道、设施带、绿化带三部分

17、(见47)

18、简述城市道路立体交叉的基本组成:立交桥(或立交隧道)、主线、引道、匝道、变速车道、集散车道和匝道出入口等。

19、简述机动车辆停放方式,并作出示意图。

平行停放、垂直停放、斜向停放

20、我国城市交通和道路系统存在的问题

1、城规划中缺乏对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视;

2、城市以同心圆的单中心模式发展;

3、城市建设中忽视道路系统建设;

4、交通流的混杂和相互干扰;

5、城市运输管理落后;6 、对现状交通问题缺乏远见:忙于治标和集中矛盾

21、简述北京里坊道路形式,并作图表示

鱼骨形道路结构,感到为交通形,支路为尽端式,生活形

22、城市交通系统交通分流思想:

(1)、交通性交通与生活交通分流(2)快速交通与一般交通分流(3)机动、非机动、步行分流

23、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对策

(1)、从我国城市人口多,客运大的特点出发;(2)、从根本布局上解决问题;(3)、搞好城市交通规划;

(4)、注重完善道路系统;(5)、制定相应的交通政策;(6)、加强交通的科学化管理。

24、城市交通分类:

城市交通可分为货运交通与客运交通

一、货运交通:重货运交通与轻货运交通;

二、客运交通:1、按出行目的分:上下班、公务、生活;2、按出行方式分: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社会客运交通。

25、简述国标中对城市道路的分类:

1、快速路:属全市交通主干道;

2、主干路:常速交通道路;

3、次干道:有交通性次干道和生活性次干道;

4、支路:以生活服务性道路为主。

26、请用公式表达出5分钟高峰小时系数

5分钟高峰小时系数=高峰小时交通量/12×5分钟最高交通量

27、请用公式表达出15分钟高峰小时系数

28、交通量资料的应用:

交通量资料广泛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交通规划:在进行交通规划和道路网规划时,都必须对交通量进行充分的调查和分析,以获得交通量的现状并预测远景交通量,使交通规划和道路网规划真正建立在客观可靠的基础上。

2)道路设计 :有了客观可靠的交通量数据 ,就能正确地确定道路等级、交叉口类型、道路的横段面形式以及停车场规模等。

3)交通管理:根据交通量的大小,可以确定交叉口的控制方式和交通信号配时,也可以采取各种相应的交通管理措施以提高通行能力和保障交通安全。如根据交通量判断道路上是否已达到饱和程度,以指导驾车者选择最佳路线,实行单向交通、可变交通等。

4) 交通事故评价:道路上发生的交通事故的数量和严重程度与交通量的大小有一定的关系,根据事故次数与交通量的比值确定的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就可对道路服务质量作出评价。

5)经济分析:根据所承担的交通量的大小,可对交通设施带来的经济效益作出分析,以评估该设施的建设必要性和合理性

29、车速变化的影响因素

1.驾驶员条件:车速除与驾驶者的技术水平高低、行车时间长短有关外,还与驾驶者的生理、心理特性有关。

2.车辆条件:车型和车龄对地点车速有显著影响,载货车其载重量的多少也将对速度产生影响,单辆车、车队及车队的车辆组成对速度也会产生影响。

3.道路条件:道路类型、平纵横线形、坡长、路面类型等对车速有明显的影响;而地理位置、视距、车道位置、侧向净宽和交叉口也均影响到车速。

4.环境条件:交通量的大小及组成、时间与气候条件均对车速产生一定的影响。

30、用公式表达车头时距与交通量之间的关系:车头时距与交通量之间的关系为: 辆)秒/(3600N

T h t

式中:T 为在观测端面通过N 辆车所需要时间,以小时计。

31、交通密度资料的应用

1)、从车流密度的大小可以判定交通拥挤情况,从而决定采取何种交通管理措施。交通密度也被用以作为划分某些道路交通设施服务水平的标准。

2)、车辆间距特性对于估计车辆延误,利用此间距以便于侧向车辆或行人穿越,对于研究两股车流间的合流,对于预告关于某一地点的车辆到达,或对于调整交通信号时间等都很有用处

32、交通量、车速和密度间的相互关系

㈠基本关系式

如果车流中所有车辆均以相同的车速通过某一段路程,则有下列关系:

式中:K 为交通密度(辆/公里);Q 为交通量(辆/小时);V 为车速(公里/小时)。公式(2–7)也常写作: 33、交通流分析方法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理论:

(1)概率与数理统计方法。这是假定道路上行驶的车辆是各自独立的,车辆的分布是随机,并假定各个车辆的行驶是一种概率过程,因此可以用概率论方法进行分析,并用统计分布表示过程。

(2)流体动力学模拟理论。将交通流假想为具有一定特性的流体,应用流体动力学原理,从宏观上研究交通流特性,因此又称宏观理论。

(3)动力学理论(跟车理论)。假定在交通流中,跟随前车的后车向前移动有某种规律,并依此推导出道路上行驶车辆运动状态的微分方程。由于这个理论的研究是前后两辆紧随的车辆之间的运动状态,因而又称为微观理论。在这三种理论方法中,最早应用的是概率和统计分布理论,它适用于低密度的车流,流体力学与动力学方法适用于高密度车流。不过目前在分析道路问题时应用最多的还是概率与数理统计方法。因此,本节着重讨论应用概率统计方法分析交通流现象。

34、简述在交通流分析中较常用的连续型分布

连续型分布是用来描述观测数值的连续随机过程,可假定任何数值的变量。

由于在指定的范围内变量可取任何数值,因而连续变量可 取,某一特定数值的概率为零。

在交通流分析中较常用的连续型分布有:1)负指数分布:这种分布常用于研究交通流中的车间时距或其他时间如事故的间隔,也可用于除时间外的其他连续变量如距离等2)移位的负指数分布3)厄朗分布

35、权威的美国《公路通行能力手册》(1950年)中,根据通行能力的性质和使用要求,将通行能力分为三种情况,其定义如下:

1).基本通行能力:在理想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在单位时间内能通过一条车道或道路上某一点的最大小客车数。2).可能通行能力:在通常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在单位时间内能通过一条车道或道路上某一点的最大车辆数。3).实用通行能力:在通常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行车密度不很高,不致引起过度的延误和阻碍驾驶的通行能力。

36、评定服务水平的高低应包括下列各项因素:

⑴行车速度和行驶时间;⑵车辆行驶时的自由程度;⑶行车受阻或受限制的情况,可用每公里停车次数和车辆延误时间来衡量;⑷行车的安全性,以事故率和造成的经济损失来衡量;⑸行车的舒适性和乘客满意的程度;⑹经济性,以行驶费用来衡量。

37、交通量调查的种类

⑴特定地点的交通量调查:这种调查是以研究交叉口设计、交通管理、信号灯控制为主要目的。其特定地点有交叉口、路段以及建筑物出入口等。⑵区域交通量调查:在指定区域内的众多交叉口和路段设置交通量调查点,了解该区域内交通量组成及其变化。调查工作是在区域内所有调查点上同时进行的,有短期的和长期的。

38、交错点的种类:1)分流点(分岔点):同意行驶方向车流的车辆不同方向分开的地点2)合流点(汇合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意方向同意车流汇合的地点3)冲突点(交叉点):来V Q K =V

K Q ?=

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相互交叉,然后向不同方向行驶。

39、交通规划的任务

1. 根据城市的性质、用地功能分区和布局,分析规划年限内城市的客运量与货运量的变化,居民出行和车辆出行的次数和流向,计算出行在用地分区之间的分布。

2.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情况、城市建设投资、居民生活水平、城市规模及用地布局等分析城市交通特点,研究和确定城市客货运输体系。

3. 配合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初步方案,提出城市客运与货运交通的流量、流向分布图,为城市道路网规划提供依据

40、简述出行的内外类别:

按出行端点位于调查区内外的位置,可将出行分为四种类型。

1)内内出行——起讫点均在同一小区内的出行;2)内外出行——起点在某一小区内,讫点在该小区外的出行;3)外内出行——起点在某一小区外而讫点在该小区内的出行;4)外外出行——起讫点均在,某一小区之外但起讫线穿越该区的出行。

41、远景交通量的预测(出行预估)与分配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一般可按下列程序进行:

1)出行产生:预测远景年限各小区的出行量;2)出行分布:计算各小区之间的出行交换量;3)交通方式的选择:预估各小区之间采用的交通方式及其所占重;4)交通量分配:将区间交通量分配到相关道路上去,作为交通、道路网规划的依据。

42、研究影响交通方式选择的因素

1)出行特征:出行目的、出行时间、费用、舒适性、安全性、正点率、换乘次数及候车时间等;

2)个人特点:一般包括职业、年龄、性别、收入、交通弱者等;

3)家庭特点:家务开支、家庭拥有车辆情况、家庭人数、居住条件、能驾车人数等;

4)地区特征:居住密度、城市规模、停(存)放车辆条件等;

5)时间特征:上(下)班、节假日等对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

43、出行距离与使用交通工具的关系

居民在步行范围内(即15分钟或1公里以内)基本上是不乘车的,尤其在三四公里范围内,骑车比乘公交车更省时间,体力消耗也不大

44、城市公共客运交通规划的原则和方法:应该分清服务对象的性质,首先满足职工为从事生产活动的乘车需要,其次是文化生活的需要。主要人流集散点之间,尽可能开辟直接的公共交通路线来沟通,在旧城中新开辟的公交线路,根据这两条原则和居民出行调查资料,新规划可新建城市的公共交通路线系统规划,按城市用地,出行生成、出行分布、选择交通方式及远景交通量分配,在平面图上分别对各类性质的吸引点和出发点,粗略地作出人流或客流相互流动的直线联系图,再结合规划的干道网,将每两点之间的空间直接联系客流归并到实地的道路;公共交通路线系统规划指标。

45、自行车交通的优点:

①自行车是―门到门‖的连续性交通工具。

②自行车是一种机动灵活的个体交通工具。在时间上机动灵活,主动自如。它对道路要求较低,甚至可走街串巷,在空间上也能做到机运灵活。自行车与汽车相比价格便宜,维修容易,不要燃料,受外部的牵制因素较少,因此,在使用上也是机动灵活的。

③自行车是一种无环境污染的交通工具。自行车无噪声、无废气,是所有交通工具是对环境影响最小的一种交通工具。

46、自行车交通的调查分析内容:

1)调查各主要路段断面的自行车双向流量。

2)调查全市或主要交叉口的自行车流量流向。

3)调查市内各典型企事业单位的职工骑车率及为工作和生活活动骑车出行的范围。

47、道路平面设计的主要内容

1)平面线形设计,包括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各自的设计及其组合设计,同时要考虑行车视距问题。

2)弯道部分的特别设计,如弯道加宽、弯道超高等。

3)沿线桥梁、隧道、道口、平面交叉口、广场和停车场等的平面布设,还有分隔带以及其断口的平面布置、路侧带缘石断口的平面布置。

4)道路照明及道路绿化的平面布置。

48、实地实线(实地放线)操作方法中的图解法:

所谓图解法即是根据纸上定线已确定的设计路线与其附近地物的相对关系,在实地先找到地物参照点,然后据此放线的定线方法。其工作步骤如下:

(1)定直线。(2)定交点。(3)量测各交点间的距离。(4)检核控制点和控制路线。(5)测设曲线。6)编制里程桩号。(7)进行路线固定。

49、简述交叉口拓宽设计主要解决的问题

1)拓宽车道数2)拓宽道位置3)拓宽道长度

第一个问题可以根据交通量与设计通行能力的关系来确定

第二个问题有两种选择,即向进口道的左侧拓宽

第三个问题是拓宽道设计的关键问题,假如拓宽道长度不足,直行侯驶车队阻碍了右转自由行使和左转车顺利进入左转侯驶车道,则拓宽是没有效果的。

50、简述立体交叉口德主要组成部分

1)立交桥:跨越道路的跨路桥或下穿道路的地道桥

2)引道: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习题集及答案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习题集 结构 1. 章节序参照<<城市道路与交通>> 2. 题型分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论述题.综合题(含作图题.设计等) 3. 参考书目 绪论 一. 简答题 1. 城市道路的功能有哪些? 由哪些部分组成? 2. 为什么说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百年大计? 3. 城市道路分类的目的和依据是什么? 试举例说明其必要性。 4. 为何要进行城市道路红线规划? 5. 城市道路应如何分类?试举各类道路的功能.特点与技术指标说明之? 6. 城市交通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7. 公路与城市道路在设计标准和技术要求上有什么不同? 二名词解释 1. 绿波交通 第一、二章 一. 填空题 1. 设计车速指。 2. 车流密度指。 3. 交通量是指。 4. 道路通行能力指。 5. 小型汽车的外廓尺寸:总长米,总宽米,总高米.。 6. 一条机动车道可能通行能力一般为辆/小时。 7. 一条自行车道可能通行能力一般为辆/小时。 8. 一米人行道可能通行能力一般为人/小时。 9. 在平面交叉的道路网上,一条机动车道的实际通行能力常为辆/小时。 10. 常见公共汽车的车身宽度为米,道路交叉口上空,无轨电车架空线净空不得低于米。 11. 自行车行驶时,左右摆动的宽度各为米,一条自行车道净高为米。 12. 交通量观测资料可应用在, , 三方面,其中高峰小时交通量是设计的依据,而年平均昼夜交通量是设计的依据。

1. 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车辆的行驶长度被:(1)平均车身长度(2)车头间距长度(3)停车视距除得的数值。 2. 车辆在高速行驶时, 驾驶员的视野:(1)越来越宽阔(2)越来越近(3)越来越狭窄。注意力的集中点也(1)越来越近(2)越来越远(3)越来越高。 3. 道路上车速越高,车流密度(1)越大(2)越小(3)先小后大。 三. 名词解释 1. 交通量 2. 一条机动车道理论通行能力 3. 服务水平 4. 服务流量 5. 动力因素 6. 停车视距 三. 简答题 1. 城市道路交通的特征如何? 2. 城市交通运输的工具有哪些?它们的特点如何? 3. 交通工具的尺寸与道路设计的哪些方面有关? 4. (结合图示)说明车流密度.车流量.速度三者的关系如何?何者起主要影响作用? 5. 外白渡桥宽为三条机动车道,以往两边各一条车道上下行,中间一条车道为自由使用,实际效果不好,后改为上坡两车道,下坡一车道(在桥中央换位),效果较好。试从车辆动力特征的观点来解释这样做的原因. 6. 何谓通行能力?它与交通量的关系如何? 7. 为何道路的实际通行能力要比理论通行能力小?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8. 在城市道路设计中,为何希望采用C级服务水平?而在公路设计中,希望采用B级服务水平? 9. 交通量观测资料有何用途? 10. 设计小时交通量的确定方法有几种? 11. 何谓高峰小时交通量? 何谓通行能力? 两者有何区别? 在设计道路时,它们之间关系如何? 12. 停车视距与车头间距的关系如何? 13. 对道路的路段,十字交叉口和环形交叉口的交通量观测方法,有何不同? 14. 一条常见的城市主要交通干道,在平日高峰和紧急状态时,每小时可以疏散多少人?(包括步行,乘车或骑车) 15. 试画出车速,纵向附着系数与通行能力的关系图。 16. 试画出汽车动力因素与车速的动力特性图。 第三、四章 一. 填空题

(完整word版)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整理版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上册) 1、交通的定义: 一般:人与动物的流动,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 广义:人、物、信息的流动,以一定目标方式通过一定空间。 2、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公路可分为干线和支线,其中干线公路可分为几类:(1)国道(2)省道(3)县道(4)乡道。根据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 3、按照道路在交通功能、对沿线建筑物服务功能的地位,可分为(1)快速路(2)主干路(3)次干路(4)支路。 4、行人静态空间:主要是指行人身体在静止状态下所占用的空间范围。 满足行人通行的道路最小净空高度为2.5m。 5、汽车的最小转弯半径(R min):是指汽车前外轮中心的转弯半径。 车辆的转弯半径可作为停车场、回车场、公交车站通道设计的依据。 6、交通量(Q):在某一时间内实际通过的车辆(或行人数)。 7、通行能力:是度量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车辆或行人的能力。 交通量一般总是小于通行能力的。 8、道路横断面:沿道路宽度方向,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所作的竖向剖面称为道路 横断面。 9、城市道路横断面由车行道、人行道、绿带、道路附属设施等用地组成。 10、路幅宽度:城市道路横断面的总宽度。(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线常用红线绘 制,是道路交通用地、道路绿化用地与其他城市用地的分界 线)。 11、路侧带:在道路车行道两边到道路红线之间的用地为路测带。 12、路肩:在城市郊区的道路上采用边沟排水时,在车行道路面外侧至路基边 缘所保留的带状用地称路肩。路肩分为硬路肩(包括路缘带)和保 护性路肩。 设计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4km/h时,应设硬路肩。其铺装应具有承受车辆荷载的能力。硬路肩中路缘带的路面结构与机动车车行道相同,其余部分可适当减

城市道路与交通 考试题目答案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 绪论 P5填空 干线公路分为:国道,省道,县道,乡道 P6简答 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城市道路分为哪四类?并简答其特点。 快速路:快速路应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快速路对向车行道之间应设中间分车带,其进出口应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两侧一般建筑物的进出口应加以控制。 主干路:主干路应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自行车交通量打时,宜采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形式,如三幅路或四幅路。主干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 次干路:次干路应与主干路结合,组成道路网,起集散交通的作用,兼有服务功能。 支路:支路应为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 P11 车辆的最小转弯半径:指汽车前外轮中心的转弯半径。 车辆的停发方式:

P17 图 机动车的回车场地的常用形式和尺寸(单位:m): 第二章 P29 交通流按交通主体的不同可分为:车流;人流;混合交通。 交通流按输送的对象不同可分为:客流;货流。 交通流按交汇流向可分为:交叉;合流;分流;交织流。 描述流通流特征的三大参数:交通量;速度;密度。 P30 通行能力是指:正常的气候和交通条件下,道路上某一段或交叉口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最大车辆数或行人数。 基本通行能力:是指道路组成部分在道路、交通、控制和气候环境均处于理想条件下,该组成部分一条车道或一车行道的均匀段上,或某一横断面上,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车辆或行人的最大数量,也称理论通行能力。 P31 可能通行能力:是指一一直道路的一组成部分在实际或预测的道路、交通、控制和气候环境条件下,改组成部分一条车道或一车行道对上述诸条件有代表性的均匀段上,或某一横断面上,不论服务水平如何,单位时间内所能通过的最大车辆或行人的最大数量。 设计交通能力:是指以设计中的道路的组成部分在预测的道路、交通、控制和气候环境条件下,该组成部分的一条车道,或一车行道对上述条件有代表性的均匀段或一横断面上,在所选用的设计服务水平下,单位设计内能通过车辆或行人的最大数量。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期末重点

一、城市道路与交通基本知识 1、城市综合交通的含义 “大交通”是指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它涵盖了道路交通、轨道交通、水上交通、空中交通和管道交通五大方式。 “小交通”只是指道路交通系统,道路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的最基本组成部分;道路交通系统依附于道路网络,是反映城市格局、面貌和活力的窗口。 2、城市交通系统的要素 (1)人和物的流动(交通需求) 人流、物流,包括无形的流动,是城市活动的体现。 (2)交通设施(交通) 运载工具(包含汽车、火车、船舶等),运路(道路或轨道等),站场(terminal、车站、停车场等)。 (3)经营管理系统(联系需求与供给) 组织交通供给服务、经营管理交通设施和运营系统的系统。 (4)交通空间 是发生交通服务行为的空间,包含交通设施周围的空间、道路空间、交通站场空间。 3、城市交通的基本因素——用地、人、车、路 (1)城市用地:是产生交通、吸引交通的“源”和“泽” 确定不同性质的城市用地产生和吸引交通的数量的指标称为交通生成指标,不同性质的用地应该有相应的交通生成指标。交通生成指标的用地相关因素有:城市用地性质、面积,居住人口密度,就业人口密度(就业岗位密度)等。 (2)人:出行目的:包括上下班出行(含上学放行)、生活出行(购物、游憩、社交)、公务出行三大类。 出行方式:出行方式的选择:时间、线路、价格、目的等——成本 平均出行距离:居民平均每次出行的距离。也可用平均出行时间和最大出行时间来表示。 与城市规模、城市形态、用地布局、人口分布、出行方式有关。 日平均出行次数:与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有关。 (3)车:机动车和自行车是构成城市道路交通的主要内容。无论是对机动车或自行车都需研究以下因素:车辆(可折算成标准车)的保有量、出行率、空驶率、平均出行距离(平均运距);车流速度、密度、流量。 机动车可以归纳为几种“设计车辆”,以便根据设计车辆的外廓尺寸、载重量、运行特性等特征作为道路设计的依据。 a 小型汽车:包括小汽车、三轮摩托车、轻型越野车和2.5吨以下的客货运汽车。 b 普通汽车:包括单节式公共汽车、无轨电车与载重汽车。

城市道路与交通试题及答案

系别专业姓名学号分数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城市道路:通达城市的各地区,供城市内交通运输及行人使用,便于居民生活、工作及文化娱乐活动,并与市外道路连接负担着对外交通的道路。 城市交通:分为城市内部交通与对外交通。内部交通是连接城市各组成部分的各种交通的总称,城市交通网主要由道路、高速路和轨道交通组成;有的还建有市内水道网。对外交通是城市对外联系的各种交通的总称。 设计车速:指在气候良好、交通密度低的条件下,一般驾驶员在路段上能保持安全、舒适行驶的最大车速。 停车视距:汽车行驶时,当视高为1.2m,物高为0.1m时,驾驶人员自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至障碍物前能安全停车所需的最短行车距离。 立体交叉:利用跨线结构使道路与道路(或铁路)在不同标高相互交叉的连接方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5分) 1、交通量、行车速度和车流密度被称为交通基本参数。 2、城市道路可分为四类:主干道、次干道 3放射环式路网和自由式路 4、城市道路的功能可分为: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疏通性道路、服务性道路。 5、自行车一条车道宽度为1m,道路一侧自行车道路面宽不应小于为3.5m。 6、路拱的作用是利用路面横向排水。 7、道路横断面是由路肩、行车道、中间带、排水沟、防护工程等部分组成。 8、同向曲线间最小直线段长为设计速度的6倍。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段长为设计速度的_2倍。道路圆曲线设计的主要内容是确定圆曲线半径和曲线长度。缓和曲线形式宜采用回旋线。 9、城市道路一条机动车车道宽通常采用_3.50米,自行车一条车道宽为1.5米. 10、适合自行车骑行的纵坡宜为2.5%,道路最小纵坡一般为0.5%。 11、在平面交叉口上引起交通矛盾和影响通行能力最甚的车流是机动车流。通常可以采用渠化交通、在交叉口实行交通管制、修建立体交叉的方法来改善。

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分析(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分 析(正式)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7868-44 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分析(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 具体、周密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 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交通是现代城市经济生活、环境质量的关键问题。交通拥堵、交通环境污染以及交通事故已经严重影响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交通问题也成为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 道路交通事故分为公路交通事故和城市道路交通事故。目前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十分严峻,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次数和死亡人数连续几年都居世界第一,加强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研究,建立更为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力争减少公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对提高我国城市道路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增加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交通系统是一个人、车、路和环境构成的复杂巨

系统,要加强交通安全管理,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必须协调交通系统中的各个因素,提高交通系统的整体和谐性。交通事故从根本上说是由人、车、路、环境要素失去平衡所造成的。交通事故成因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方面是人的原因,主要是驾驶员、行人等交通参与者行为的因素;客观原因是车辆技术状况、道路状况及环境因素的影响等等。各种因素造成交通事故的比率中人的因素是最主要的,约占总事故的95.30%,其中因机动车驾驶员的过失造成的交通事故的占87.5%,非机动车驾驶员占 4.7%,行人、乘客占5.19%,其他人员占 2.63%。可见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是提高交通安全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车辆技术状况不良和道路状况不良也是引起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汽车的制动、灯光和轮胎状况不良是导致恶性交通事故的重要诱因之一。道路狭窄或者破损、交通拥挤以及人车混行也常常容易导致交通事故。我国高级公路占总通车里程的比重也比较

城市道路与交通考试卷.doc

一、填空题: 1. 交通标志分为主标志和辅标志两大类。 2. 城市道路网规划的基本要求有满足城市道路交通运输需求、满足城市用地布局需求和满足各种市 政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 4. 现代道路平面线形的三要素为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 5. 道路工程一般划分为公路、城市道路、特殊道路三大类型。 6. 道路设计年限包括道路交通量年限和道路路面结构设计年限。 7. 服务水平是描述交通流的运行条件及汽车驾驶者和乘客感觉的一种质量测定标准。 8. 城市道路网规划评价原则是科学性、可比性、可行性。 9. 城市快速路是指在城市内修建的由主路、辅路、匝道等组成的供机动车辆快速通行的道路系统。 10. 城市快速路横断面分为整体平地式和高架分离式。 11.环道一般采用左转车道、交织车道、右转车道三种车道。 12. 城市道路网规划方案的评价应该从技术性能、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影响三个方面着手。 13. 出入口间距的组成类型有出 - 出、出 - 入、入 - 出、入 - 入。 14. 平交路口从交通组织管理形式上区分为三大类:信号控制交叉口、环形交叉口、无信号控制交叉口。 15.道路照明以满足路面亮度、路面亮度均匀度和眩光控制三项技术指标为标准。 16. 交通信号控制的范围分为点控制、线控制、面控制三种。 17. 城市道路雨水排水系统的类型分为明沟系统、暗管系统、混合式系统。 18. 交通标志三要素有眼色、形状、符号。 19.雨水口可分为平式、立式和联合式三种形式。 20.变速车道分为直接式和平行式两种。 21.排水制度分为合流制和分流制两种。 22.城市公共交通站点分为首末站、枢纽站和中间停靠站三种类型。 23. 照明系统的布置方式有单排一侧排列、单排路中排列、双排对称布置、双排交错布置。 二、单选题: 1. 既是城市交通的起点又是交通的终端的城市道路类型[ ] A. 城市快速路 B. 城市主干路 C. 城市次干路 D. 城市支路 2. 一般在城市市区和建筑密度较大,交通频繁地区,均采用[ ] A. 明沟系统 B. 人工疏导系统 C. 暗管系统 D. 混合式系统 3. 交通标志三要素中,颜色在选择时,主要考虑了人的[ ] A. 生理效果 B. 习惯思维 C. 心理效果 D. 舒适依赖感 4. 超高横坡为3%,纵坡为 4%,那么合成坡度为[ ] A.1% B.3% C.5% D.7% 5. 下列情况可考虑设计集散车道的是[ ] A.通过车道交通量大 B.两个以上出口分流岛端部相距很远 C.三个以上出口分流岛端部相距很远 D.所需的交织长度能得到保证 6. 某十字交叉口的红灯20秒,黄灯 3秒,绿灯 15秒,该交叉口的信号周期为[ ] A.20 秒 B.41 秒 C.15 秒 D.38 秒 7. 在环形平面交叉中,中心岛不宜采用的形状是[ ] A. 圆形 B. 长方形 C.椭圆形 D. 卵形 8. 下列不属于主线横面的是[ ] A. 车行道 B. 路缘带 C. 分车带 D. 路旁建筑物

城市道路交通分析与交通工程设计技术分析 林华杰

城市道路交通分析与交通工程设计技术分析林华杰 发表时间:2019-08-26T15:09:54.183Z 来源:《城镇建设》2019年12期作者:林华杰 [导读] 城市不断发展,机动车行驶数量也日益增加,导致交通问题的不断出现。 茂名市安鑫科技有限公司广东茂名 525000 摘要:城市不断发展,机动车行驶数量也日益增加,导致交通问题的不断出现。本文首先分析了城市道路交通,接下来详细阐述了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最后对交通工程设计技术进行具体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给行业内人士以借鉴和启发,同时希望为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分析与交通工程设计技术分析做出贡献。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分析;交通工程;设计;技术 引言 现阶段,社会高速发展,城市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出行的要求也开始日益增多,道路上车辆的大量增多,造成道路交通拥堵,进而产生了一系列交通问题,影响了道路交通安全。因此,交通工程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将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工程设计的主要目标,促进交通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城市道路交通分析 城市道路交通工程中道路分为:快速路、支路、主干路、次干路。快速路主要指在城市中联系机动车辆与交通服务的道路,其可以将交通需求的层次进行分解,快速路形成了城市快速交通的道路,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便利。快速路由主要指的是城市的主要交通道路,为城市交通可以提供有效服务,加强与交通的各个部门联系,对城市道路交通起到疏导作用,即当城市交通出现拥堵情况,快速路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疏导,衔接各个交通道路,将城市道路连为一体,扩大了城市对外交通,是交通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主干路主要指的是城市在对外交通与城市组团联系的最主要干路,就是指过往车辆必须保持正常速度的交通路线,其设置了6条车道,运用扩大交叉口的方法,加强车辆通行力度,提高过往车辆的通行能力。在主干路的沿线一般会设置一些建筑,吸引过往的行人。次干路分为交通性次干路、生活性次干路。支路是城市中的一些街坊道路,在支路会有住宅和公共建筑,以及会有一些与生活服务有关的功能,起到缓解交通的作用。支路也可以布置一些商业建筑、公共建筑、住宅,同时相关部门也可以设置公交专线、自行车公用道路。交通工程在进行道路设计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对城市的道路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对相关信息资料进行有效总结,分析道路的具体情况,了解施工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使设计能够符合城市交通工程的需求。 2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 2.1规划设计 在开展城市道路交通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城市交通进行整体性规划。城市交通规划是交通设计的初始阶段,也是交通设计的关键期。因此在规划城市交通格局时,就应该渗透节能环保意识。规划设计奠定了后期建设得理论基础,以环保理念指引开展交通规划,能使施工单位秉持绿色施工原则。在规划阶段,设计人员应该综合考量以下几点:第一,设计人员应该发挥环境保护的功能,使道路交通设计和道路工程结合在一起,确保道路交通设计符合地理环境需要,满足水文地质条件。第二,设计人员应该秉持绿色环保的理念,挑选最佳的线路设计方案,并保证工程造价的合理性,尽可能实现城市道路交通工程建设成本的最大效益。第三,设计人员应该对城市的植被进行保护,避免工程建设破坏植被环境。在满足上述三个要点之后,设计人员可以对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进行合理设计,并对交通路线进行有效评估。如果路线规划方案仍然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则应该在环境破坏的区域施加防护性举措,削弱环境破坏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可以采用缩短道路长度的方式。另一方面,可以采用降低车流密度的方式。在对交通线路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还应该综合考量城市居民的审美需求,引入绿色景观美化城市环境,保护城市生物的多样性,实现城市道路建设与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 2.2施工阶段设计分析 建设城市道路交通工程时,要高度重视按照国家法规合理处理地基,包括填土方、开挖道路地基等。否则,道路工程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会严重受害,尤其是弃渣场、斜坡等废物置放地,一旦出现大雨或暴雨,就会带动松动的水土漂流,以至于生态水土急剧流失。故而,设计施工方案时,设计者应先勘察工程项目地,确定与周边生态环境保持协调的挖填方案,进而在缩小运输距离之上制定水土流失预防措施,有力地规避工程建设引发水土流失。同时,施工时,大型施工机械设备都会发出较大的噪音。这些噪音,不仅会干扰居民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还会破坏城市应有的安静。所以为加强绿色施工,设计城市道路交通的施工方案时,设计者要尽量选择低噪音施工设备,或引进消音装置,并定期管理施工机械设备,避免在夜晚施工等,从而降低道路工程建设给居民带来的噪音污染。此外要注重保护好城市的路面环境和水体环境。道路施工难免会产生扬尘与一些脏水,若不谨慎处理,必然会对居民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基于此,设计者在设计道路工程施工方案时,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定期给施工现场容易出现扬尘的区域洒水,防止灰尘在风的吹拂下进入居民生活区。在废水方面,要严谨直接排放。适当引入废除处理装置和二次回收装置,提高废水循环利用率,减少废水对城市水体的破坏。 3交通工程设计技术分析 3.1横断面形式与选择 交通工程在设计时,相关人员需要以国外和国内先进的设计经验为参考对象,相关人员需要了解道路功能,道路系统功能分级的要求,这包括:城市道路分为之路、次干路、主干路、快速路。断面形式需要尽量减少物理分割,交通流改变时,可以进行有效利用,一块板与两块板为推荐的道路横断面形式。行人与非机动车应当尽量在一个平面上处理,分离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一般采用高差的方式,而并不是利用分隔带分离。 3.2路段设计 相关人员在对交通路段进行设计时,需要对行人过街道通行空间进行设计,提高行人过街的安全性,降低行人在经过道路时对于其他交通流的干扰。此位置应该设置到整条道路上,通常情况下,交叉口需要设行人过街横道,然后依据道路具体情况确定路段增加行人过街横道是否必要。将行人过街横道的宽度设置为3m左右,结合横道设计与行人对过街需求增加通行能力,具体增加幅度应该以1m为单位,行人过街间隔需要针对不同区域的不同进行不通设计,对于城市中心商业区,行人过街间距需要尽量减小;针对城市你一般区域,由于人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问题及对策分析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问题及对策分析 发表时间:2016-10-27T17:15:27.483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32期作者:杨君位[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在逐步提升,与此同时,人们的出行量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这给城市道路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道路交通设施是城市道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城市道路交通设施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1122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在逐步提升,与此同时,人们的出行量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这给城市道路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道路交通设施是城市道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城市道路交通设施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交通安全;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机动车数量也随之迅速增加,使人们出行更加快捷、方便、舒适,同时也对城市路网建设和交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道路的建设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话题。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加大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二是提高城市道路运行效率。道路交通设施是保障道路交通高效运行的基础,提高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水平,规范驾驶员和行人的交通习惯,是当前城市道路建设管理的当务之急。 1、道路交通设施及其功能分析 交通设施建设是城市道路建设的重要部分,其具有确保交通通畅、维护良好交通秩序、降低安全事故发生几率的作用,对城市道路交通健康、有序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功能,可以将道路交通设施分为两类:一是道路交通管理设施,主要有交通信号灯、电子警察监控系统及交通标志标线等;二是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主要有护栏、隔离栏等。 道路交通设施是交通部门维护交通秩序,保证道路通畅的重要工具。一方面,各种道路交通设施构成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体系;另一方面依靠自身功能,从根本上保证人们出行的安全。确保道路交通设施的安全性及科学性,能有效将交通参与者的相互干扰降到最低,维护交通秩序,减少交通事故,保证道路畅通。 2.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提高,近年来机动车辆在我国一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趋势,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私家车数量迅速增加,使得城市道路交通问题越来越严重,现有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也存在以下若干问题,使其不能有效发挥应有作用,给社会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2.1 道路交通设施施工质量差 道路交通设施施工质量的好坏主要受现场施工质量及施工监管到位与否的影响。道路交通设施施工单位的管理不到位,不能在现场施工中做好管理工作和监督工作,未严格按照设计标准施工,交通设施使用过程中发现有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道路交通设施施工质量差,监管不到位,道路破坏程度高,对车行道与机动车道没有做出明确的划分,道路标线设置不明显或者标线磨损后不及时修补,甚至有些交叉路口没有设置交通标志,是造成道路拥堵,甚至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 2.2 交通设施设置不规范 根据我国《道路安全法》的相关规定,在城市道路交通建设中,道路交通设施的设置必须做到科学、合理,机动车、非机动车、人行道必须做到明确的划分,确保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各行其道。然而在我国现阶段的城市道路交通设施中,部分城市道路的信号灯、标志标线等基础设施设置都不规范,例如在标牌上的指路标示与在道路及路面标线不匹配,车辆不能提前变道,车辆在即将进入交叉口时才进行变道,加剧交叉口的拥堵,严重的还会发生车辆檫挂、追尾,造成交通事故。这种不科学的设置交通设施不仅没有起到良好的指示作用,反而会误导驾驶人员,在交通高峰期的时候,可能会酿成悲剧。 2.3 道路交通设施与城市规划设计不协调 城市规划设计和城市道路交通设施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保障道路交通设施设置与城市规划设计的科学、合理及两者的相互匹配和协调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保障道路交通设施与城市规划的协调性能够有效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从各地发生的城市交通事故现场报道中不难发现,城市道路交通设施与城市规划设计不协调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城市规划中,没有系统的规划设计道路交通设施,以至于城市交通组织混乱。例如在威海市发生的一起道路交通事故,一辆出租车与一辆私家车在交叉路口相撞,该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就是道路交通设施与城市规划设计不协调。 3. 改善城市交通设施的措施 3.1 加强管理与维护工作 我国现阶段的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缺乏管理和维护工作,使得道路交通设施辨识度不高,不能有效的保障城市交通的正常运行。因此政府应当加强城市交通道路设施管理与维护工作,保障道路交通设施有效的发挥作用。道路是交通的载体,保障城市交通设施是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的基础。为了确保城市道路运行顺畅、安全,交通管理部门应该加强管理工作,规范交通参与者的行为习惯,使交通参与者各行其道。市政管理部门应加大道路交通设施的维护力度,对于破损的交通设施及时修补更换,有效的引导驾驶员和行人按照交通标志标线在道路中行动,提高道路运行的效率。 3.2 合理设置道路交通设施 道路交通设施的设置一定要按照规范的设计标准进行设置,掌握各交叉路口的各种交通流量及流向,了解各种交通参与者占用道路的时间和空间及其规律,从而科学、合理地进行路口渠化,使路权分配更趋合理。交通信号灯是控制通过交叉口车辆的同行秩序的有效工具,在一些流量较大的路口,可根据各条道路不同时段交通流量的变化来设置红、绿、黄信号灯,从而提高道路资源的利用率。例如在上海的道路交通设施管理中,交通管理部门针对交通流量较大的路口采用交通流量的调节与控制措施,有效的避免了路口交通拥堵。对于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以及人行道标线的设置一定要明显,从驾驶员到行人能清楚辨识车道状况。城市道路交通标志标线的设置能为交通参与者特别是机动车驾驶人提供及时、完善和清晰的道路信息,加强对车辆的合理引导,以使车辆能顺利、快捷地抵达目的地,不发生错向行驶,保证交通畅通和行车安全。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知识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知识点总结 交通:广义:交通是人物信息的流动,是以某种确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方式,通过一定的空间进行的。通常含义:交通是人和物的流动,是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 城市交通系统:是由城市运输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组成的。城市道路系统是为城市运输系统完成交通行为而服务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则是城市交通系统正常,高效运转的保证。 城市交通规划的任务1、根据城市性质、用地功能分区与布局、工作与居住地点的分布,分析在规划年限内的城市客运量与货运量,车辆出行次数和流向;通过数学方法计算出行在用地分区之间的分配。2、根据国民经济水平、城市规模、用地布局,分析城市交通特点、研究和选择城市运输和交通方式,及所占比例3、配合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初步方案或旧城道路系统改造规划方案,提出城市货运与客运交通的流量、流向分布图,为修正道路系统提供依据 城市道路的特点:1功能多样,组成复杂2行人非机动车交通量大3道路交叉口多4沿路两侧建筑物密集5景观艺术要求高6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多7政策性强

城市道路的运输特点:1机动灵活性大2普及面广适应性强3速度快,造假低4运量大 缓解我国城市交通拥挤堵塞的基本途径:1必须认识交通的社会地位2必须要有适当的城市交通投资3解决城市交通的堵塞,必须要有科学理论4城市总量消减5交通流量均分6交通连续7交通分离 人行道设计:a:适用于人行道宽度不足反种植单行行道树,尤其适用于两边商店多,公共文化机构多的主干道上,是目前最常见的形式。b:适用于过街行人量大,行车密度高的路段,行人与车行道之间设绿化带在人行横道处设断口,这种形式有利于行人安全,有利于交通组织,车轮溅起的污泥和扬起的尘土对行人影响较小。C:适用于支路或住宅区道路上,布置有两条绿带,一条是花卉丛绿带,布置在建筑物前,另一条是行道树,沿路缘石布置须沿屋檐墙角散水地带,筑砌护坡,以免积水影响房基的稳定。d:在人行道上布置两条绿化带靠近建筑的一条供就近行人或进出商店的人使用;另一条供过路行人使用,避免相互干扰,适用于城市中心地区商业文化设施比较集中的街道上。 城市道路的分类分级的目的在于充分实现道路的功能价值,并使道路交通运输更加有序 城市道路的分类分级:国标的分类:1.快速路 2.主干路 3.次干 路 4.支路按道路功能的分类:1交通性道路(交通性主干路,交通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综合练习题要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Ⅱ》综合习题集 一、选择题 1、铁路轨距指一条线路两钢轨轨头内侧之间的距离,我国铁路采用的标准轨距为()。 A、1067; B、1000mm; C、762mm; D、1435mm 2、下面的各条国道中哪条是从北京放射出来的公路?() A、G201; B、G101; C、G302; D、G203 3、某城镇需在东西向铁路上增设南北向铁路线,下面那个方案合理?()A 方案一;B 方案二 4、机场在城市中布局的位置下图中不合适的是?() 5、下列某大城市道路网规划中的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与支路的道路网等级级配是合理的?() A、1:1:2:4;B 、1:2:3:7;C 、1:2:3:4;D 、1:2:5:4 6、下面哪种城市道路网形式的网络连接度最高?() A、方格网; B、环形放射式路网; C、自由式路网; D、放射式路网 7、中间站在铁路网中分布普遍,是一种客货合一的车站,为了避免铁路切割城市,

最好铁路从城市边缘通过,并将(),使货场接近工业、仓库区,而客站位于居住用地的一侧。 A、客站与货站均布置在城市一侧 B、铁路货站在城市对侧、客站在城市同侧布置 C、铁路客站在城市对侧、货站在城市同侧布置 D、客站与货站均布置在城市对侧 8、在进行小城镇的铁路中间站布置时,当货运量大而同侧又受用地限制,且铁路货运量大、职工人数少的工业企业多布置在城市主要用地的对侧时,宜采用怎样的中间布置形式?() A、客站与货站均布置在城市一侧 B、铁路货站在城市对侧、客站在城市同侧布置 C、铁路客站在城市对侧、货站在城市同侧布置 D、客站与货站均布置在城市对侧 9、城市铁路客运站必须有城市的()连接,直接地通达市中心以及其 他联运点(车站、码头等)。 A、快速路 B、主要干路 C、支路 D、高速公路 10、货运站应按其性质分别设于其服务的地区内,以到发为主的综合性货运站(尤其零担货场)应怎样选址?() A、应接近其供应的工业区、仓库区等大宗货物集散点 B、应深入市区,接近货源和消费区 C、应设在郊区 D、应设在市郊,并有一定的安全隔离地带 11、货运站应按其性质分别设于其服务的地区内,以某几种大宗货物为主的专业性货运站应怎样选址?() A、应接近其供应的工业区、仓库区等大宗货物集散点 B、应深入市区,接近货源和消费区 C、应设在郊区 D、应设在市郊,并有一定的安全隔离地带 12、货运站应按其性质分别设于其服务的地区内,为城市服务的中转货物装卸站应设在哪儿?() A、应接近其供应的工业区、仓库区等大宗货物集散点 B、应深入市区,接近货源和消费区 C、应设在郊区 D、应设在市郊,并有一定的安全隔离地带 13、货运站应按其性质分别设于其服务的地区内,对危险品、有碍卫生的货运站应设在哪?()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综合练习题要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Ⅱ》综合习题集 一、选择题 1、铁路轨距指一条线路两钢轨轨头内侧之间的距离,我国铁路采用的标准轨距为( )。 A 、1067; B 、1000mm ; C 、762mm ; D 、1435mm 2、下面的各条国道中哪条是从北京放射出来的公路?( ) A 、G201; B 、G101; C 、G302; D 、G203 3、某城镇需在东西向铁路上增设南北向铁路线,下面那个方案合理?( ) A 方案一; B 方案二 4、机场在城市中布局的位置下图中不合适的是?( ) 5、下列某大城市道路网规划中的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与支路的道路网等级级配是合理的?( ) A 、1:1:2:4; B 、1:2:3:7; C 、1:2:3:4; D 、1:2:5:4 6、下面哪种城市道路网形式的网络连接度最高?( ) A 、方格网; B 、环形放射式路网; C 、自由式路网; D 、放射式路网 B D C A 城市 机场在城市中的位置

7、中间站在铁路网中分布普遍,是一种客货合一的车站,为了避免铁路切割城市,最好铁路从城市边缘通过,并将(),使货场接近工业、仓库区,而客站位于居住用地的一侧。 A、客站与货站均布置在城市一侧 B、铁路货站在城市对侧、客站在城市同侧布置 C、铁路客站在城市对侧、货站在城市同侧布置 D、客站与货站均布置在城市对侧 8、在进行小城镇的铁路中间站布置时,当货运量大而同侧又受用地限制,且铁路货运量大、职工人数少的工业企业多布置在城市主要用地的对侧时,宜采用怎样的中间布置形式?() A、客站与货站均布置在城市一侧 B、铁路货站在城市对侧、客站在城市同侧布置 C、铁路客站在城市对侧、货站在城市同侧布置 D、客站与货站均布置在城市对侧 9、城市铁路客运站必须有城市的()连接,直接地通达市中心以及其他联运点(车站、码头等)。 A、快速路 B、主要干路 C、支路 D、高速公路 10、货运站应按其性质分别设于其服务的地区内,以到发为主的综合性货运站(尤其零担货场)应怎样选址?() A、应接近其供应的工业区、仓库区等大宗货物集散点 B、应深入市区,接近货源和消费区 C、应设在郊区 D、应设在市郊,并有一定的安全隔离地带 11、货运站应按其性质分别设于其服务的地区内,以某几种大宗货物为主的专业性货运站应怎样选址?() A、应接近其供应的工业区、仓库区等大宗货物集散点 B、应深入市区,接近货源和消费区 C、应设在郊区 D、应设在市郊,并有一定的安全隔离地带 12、货运站应按其性质分别设于其服务的地区内,为城市服务的中转货物装卸站应设在哪儿?() A、应接近其供应的工业区、仓库区等大宗货物集散点 B、应深入市区,接近货源和消费区 C、应设在郊区 D、应设在市郊,并有一定的安全隔离地带

交通规划,期末复习试题

第一部分交通规划概论及交通调查与数据分析 交通规划的定义:根据交通系统的现状和特征,用科学的方法预测交通需求的发展趋势和交通发展对交通系统的供给要求,确定特定时期的交通供给的建设任务、建设规模和交通系统的管理模式、控制说方法,以达到交通需求和供给平衡,实现交通系统的安全、畅通、节能、环保的目的。 交通规划的分类: 1、区域交通系统规划:包括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管道运输系统的规划,同时包括五大运输方式下的专项规划。 2、城市交通系统规划:中小城市: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规划。大城市特大城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专项交通规划。 交通规划的层次划分:1、城市交通系统的层次划分。2、区域交通系统的层次划分。 交通规划的目的和任务 一、目的:①服务经济——通过规划使交通系统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持续发展。②服务国防——通过规划使交通系统为国家的安全稳定做出贡献。③服务人民——通过规划为人民的生产、生活出行提供方便、快捷、安全、环保、经济的交通系统。 交通规划的任务:通过客观的、实际的、深入的调查、测量、分析现有交通系统的状况,根据对交通系统中的各要素的发展趋势的预测,提出交通系统的发展规划目标和总体布局和实现规划目标的政策和措施,确保规划期的交通系统的交通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平衡,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系统的要求。 交通规划的主体内容:①交通系统现状点差,②交通系统存在问题诊断,③交通系统交通需求发展预测,④交通系统规划方案设计与优化,⑤交通系统规划方案综合评价,⑥通系统规划方案的分期实施计划编制,⑦通系统规划的实施。交通规划的编制:规划领导小组、规划办公室、规划编制课题组。 指导思想:要有战略高度、要有全局观点、体现可持续发展观点、符合经济发展要求。 交通规划的原则:服务经济发展、综合运输协调发展、局部服从于整、近期和远期相结合、需要和可能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规划的期限:近期1-5年、中期5-15年、远期15-30年,最长不要超过50年。 第二章、交通调查与数据分析 一、交通区划分。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试要点

一、道路交通基础 1、城市道路分类分级城市道路的分类 1、快速路也叫快速干道 通一一■-快速、长距离交通;全市性干道 2、主干路也叫主干道通为主一一以交通功能为主;全市性干道,连接各主要分区 3、次干路也叫次干道 通兼达一一以交通功能为主,兼有服务功能;分区干道 4、支路也叫一般道路或地方性道路达一一以服务功能为主; 连接次干道与街坊路,解决局部地区交通。 城市道路分级 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按城市规模分I、n、川级。 特大、大城市一一I级,中城市一一U级,小城市一一川级 2、交通三参数Q、K、V及三者关系关系式 基本关系:Q 二K V ? 线性关系:V = V f(1 K2 抛物线关系:Q = V f(K - ) K j V f――自由车速 K ――阻塞密度 3、通行能力与Q区别 概念: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的车辆数(行人数)。 通行能力与交通量的区别: 通行能力:是“能力”,检验道路是否充分发挥作用的依据。交通量:道路上实际的通行数量。 二、交通规划、路网规划 1、城市交通模式 2、交通规划步骤 1.交通调查。 2.交通预测---由调查资料,建立交通需求模型,进行现状分析和未来交通预测。 3.交通规划 1)提出交通战略方案 2)提出交通网络规划方案,并评价优化。 3、OD调查出行,区内(间)出行 OD调查的概念 含义:对交通的发生,终止所做的调查。必要性:因为Q,V调查,道路交通状况的 调查,道路上的流量流速。 OD调查:对客流流向调查(包括起讫点,路径??:.)出行 定义:人,车,货从出发点到目的点的全过程。

特点:一个目的,两个端点。 区内(间)出行 区内出行定义:起讫点在同一交通区的出行。 区间出行定义:起讫点在不同交通区的出行。 4、交通预测四步法,出行分布预测的方法:平均增长系数法 四步法 1.出行产生预测:预测各交通区出发,吸引的出行总量。 2.出行分布预测:预测各交通区之间的出行量分布。 3.交通方式的选择预测:按交通方式的选择将预测的出行量换算为交通量。 4.交通量分配预测:将预测交通量分配到路网(道路)上。 平均增长系数法 内容:由现状出行分布表(0D表),出行产生预测的发生吸引出行总量,预测未来各交通区之间的出行分布量。 方法:平均增长系数法。 :.(F—i 区间出发量增长系数,Fj—j 区间吸引量 增长系数) 计算过程:修改系数,多次迭代,不断逼近,直到|Fi(n\Fj w-l| <=? 5、交通规划 公共交通规划内容:M , V 6、路网规划:规划指标、路网类型 规划指标 衡量路网是否满足交通需求指标有: 非直线系数p 路网密度S 道路面积率丫 人均道路面积入

城市道路交通分析

第一章城市道路交通分析 §1、城市道路交通流特性 1、1 概述 ①城市交通分为两类:一类就是市际交通(对外交通);另一类就是城市内部交通,(城市交通)。市际交通就是指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城市以外地区之间得交通,由设在市区内得市际交通设施,如铁路站场、港口码头、机场、长途客货运车站及出入城市得道路系统来完成;城市内部交通就是指城市市区内部交通,主要由各种交通设施如城市道路、地下铁道、高架桥以及交通控制设施等完成。 ②一个城市得交通运输系统,就是由各种相对独立得交通形式相互协调组成得,城市道路只就是其中一部分。城市交通,要高效率、低消耗地为城市服务,必须对城市交通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用系统工程得理论与方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诱导与促进城市得发展。 ③城市内部交通又可分为客运交通与货运交通。客运交通又可分为公共客运交通、私人个体客运交通以及地铁交通等形式,货运交通亦可分为专业运输单位与私人个体运输等形式。 ④道路交通就是由人、车、路及环境组成得一个大系统,现代城市得道路交通问题,需要综合研究在道路上行驶得车辆特征、行人及驾驶员得心理生理状况、道路得技术标准以及交通管理与控制等多方面得问题,以便协调解决。 ⑤与此相关得专门学科“交通工程学”,就就是描述道路交通体系中所容纳得车流与人流得定性与定量特征。本节着重介绍交通量、车速、交通密度以及三者之间得关系,这对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及管理工作就是必不可少得基础知识。 1、2 有关概念 交通体系——道路、在道路上通行得车辆与行人以及道路交通所处环境得统称。 交通流——某一时段内,连续通过道路某一断面得车辆或行人所组成得车流或人流得统称。 交通流特性——某一交通体系中,交通流得定性或定量特征,以及在不同时空条件下得变化规律与它们之间得关系。亦称为交通流特征或交通流性质。 交通参数一-描述与反映交通流特性得一些物理量。如交通量、车速、交通密度、通行能力、行程时间、车头时距等。能从不同角度说明交通流得性质,交通流特性得变化均能从这些交通参数数值上得变化反映出来。其中交通量、车速与交通密度可以反映交通流得基本性质,称它们为基本交通参数。 1、3 交通量 1、3、1交通量得定义与分类 ①交通量就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一般为往返两个方向)得车辆数或行人数。又称交通流量或流量。 ②按研究得目得不同,交通量可分为以下四类: ▲按交通组成分为: 1)机动车交通量。包括汽车、摩托车、拖拉机等各类机动车辆。 2)非机动车交通量。这就是目前我国交通得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有自行车、人力车与畜力车。 3)折算交通量。将机动车交通量(或非机动车交通量)按一定得折算比例换算成某种标准车型得交通量。 4)混合交通量。机动车折算交通量与非机动车折算交通量之与。 5)行人交通量。 ▲按单位时间分,有最常用得小时交通量(辆/小时),日交通量(辆/日)等。 ▲按交通量变化分类:由于交通量时刻在变化,为了表示代表性交通量,一般常用平均交通量、最大交通量、高峰小时交通量与第30位小时交通量等表示方法。 1)平均交通量:取某一时间间隔内交通量得平均值作为某一期间交通量得代表。如平均日交通量(ADT)、周平均日交通量(WADT),月平均日交通量(MADT),年平均日交通量(AADT),年平均月交通量(AAMT)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