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教案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教案

本课概述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城邦体制孕育了古代希腊活跃的公共政治生活,正是在城邦背景下,雅典人赋予了“民主”概念最原始的内涵。梭伦改革为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了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和原则;伯利克里统治时期,把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推向顶峰。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确立了集体管理、多数人决策、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轮流执政、以投票方式进行重大决策等民主原则,它在当时有很大的进步性,它充分培养了雅典公民的主人翁意识,调动了他们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积极性,促进了雅典的全面繁荣,对近现代西方的民主思想和政治制度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思路设计

本课内容的重点是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以及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和作用。本课内容的难点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实质和历史作用。

经过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学习,学生对夏、商、周奴隶主政治制度已有了初步认识。古代希腊同为奴隶制文明,教学中应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组织实施教学。同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法指导,如通过新情境的创设,指导学生在讨论中探究;指导学生通过历史对比和联想,认识同类历史现象的演变规律;运用表格法、图示法归纳整理重要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探究活动设计成PPT课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古代希腊独特的海洋地理环境和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认识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通过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了解雅典民主政治奠基、确立和发展到顶峰的基本线索。

(3)通过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实质和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

(1)从海洋、城邦和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关系,指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认

识历史现象产生的基本原因,掌握基本的历史分析方法。

(2)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和情境的变换,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时空观和辩证方法,客观看待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影响,掌握提炼、处理和运用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和作用,感受古代希腊创造的辉煌文明及其对世界文明进步的贡献。

(2)从古希腊人对民主政治的执著,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和国家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政治责任感。

(3)通过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与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不同特色的认识,引导学生以国际视野来看待文化的多元化,培养尊重不同民族历史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导入

提出问题: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起点是什么?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又在何方?

提示学生阅读教材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目录,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即夏、商、周实行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与之相对应,初步知道西方文明的起源在古代希腊罗马,并引出本课课题——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同时提醒学生,学习本课,应有比较的意识,从不同视角来认识东西方政治文明在起点处就具有各自的特色。

导入

多媒体显示:

2004年雅典奥运会点燃圣火的图片

教师提问:希腊仅仅点燃了世界奥运的圣火吗?

学生活动:结合已有知识,说出古代希腊具有代表性的文明成就,以此走进古代希腊。

多媒体显示:

古代希腊神话、体育、艺术、哲学、建筑等文化领域辉煌文明的一组图片(宙

斯化身白色公牛将欧罗巴载往克里特岛、掷铁饼者、雅典学园、苏格拉底、雅典民主的象征雅典卫城等)。

教师设问:是什么因素造就了古代希腊如此辉煌的文明呢?

多媒体显示:

文明生长的标志是该文明内在的精神自决,而非外在的物质膨胀。

——汤因比教师出示汤因比有关文明生长的名言,强调文明生长并不是单靠武力扩张,联系历史上一些大帝国的建立,指出孕育古希腊文明和决定古希腊文明成长历程的因素是其民主政治,引出本课课题。

教师小结:这节课,让我们循着古代希腊的辉煌文明,去探究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生长历程。

推进新课

问题情境1:希腊文明的摇篮——海洋和城邦

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古代希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特征。可以提示学生根据地图的颜色判断其地理位置,古代希腊为一片蓝色包围,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南端,为地中海环抱,东临爱琴海。图中黄色区域是马其顿和小亚细亚,不属于古代希腊的范围。

1.海洋为依托的自然地理环境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古代希腊城邦分布示意图》,分析古代希腊的地形地貌特征,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出如下归纳:环海曲折,良港众多,岛众山重。

过程评价:由教师联系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比较古代希腊海洋为依托的地理环境对社会经济和民族性格的影响,指出大地意味着依赖和安土重迁,体现农耕文明传统,而大海意味着挑战和探求,体现工商文明传统,这种社会经济和民族性格,对古代中国和希腊形成不同特色的政治体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多媒体显示:

海洋为依托的自然地理环境:环海曲折,良港众多,岛众山重——不利于农耕,工商航海和海外贸易较为发达(挑战和探求,追求公平、善于妥协的工商文明传统)。

这种海洋为依托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孕育古代希腊文明的重要条件之一,而另一个重要条件,则是古代希腊的城邦体制。

2.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

多媒体显示:

我们环绕着大海而居,如同青蛙环绕着水塘。

——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合作探究

探究一: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的形成有什么影响?

希腊半岛没有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广阔的平原,纵横的山岭和交错的河流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形成众多小国,而难以形成统一的政治中心。

探究二:联系春秋战国到秦统一的历史,中国古代分封制下的诸侯国有何特点?

中国古代分封制下,诸侯接受分封,在其领地内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必须绝对服从周天子,周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奴隶制大国。春秋战国时期,王权衰落,大国兼并小国,至秦归于统一。

多媒体显示:

城邦,又称为“城市国家”,是古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一般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若干村落,同一地域的居民血缘相同,有着独立的政治和经济。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构成城邦的基本特征。

探究三:古希腊城邦有何主要特点?

指导学生结合柏拉图的名言和教材描述概括其主要特点:

(1)处于奴隶制阶段。

(2)小国寡民且数量众多。

(3)绝对独立,城邦之间摩擦不断,战事频仍。

(4)公民有较多机会直接参与城邦的公共事务,盛行民主政治。

(5)新兴工商业者阶层经济实力雄厚,渴求民主权利。

过程评价:在中华文化发祥地的中原地区,辽阔的大河流域,精耕细作的农业经济发达,安土重迁,血缘未遭侵蚀,治水和对外征战等公共事务的需要,导致氏族首领的权力不断加强,形成奴隶社会君主集权,血缘组织与国家形态熔铸

一体。而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小而一眼望尽,民寡则相互熟悉,需民主以凝聚人心,个人专权无从发展。正是这种城邦体制成为孕育古代希腊民主的摇篮,而雅典民主政治则是希腊民主政治的代表。要求学生在《古代希腊城邦分布示意图》中,找出古代希腊的两个著名城邦:斯巴达和雅典。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和“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两目,首先明确曾为雅典民主政治作出贡献的三位杰出历史人物:梭伦、克利斯提尼和伯利克里。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的产生和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

多媒体显示:

雅典民主政治的产生和发展:

(1)梭伦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公元前6世纪初)

(2)克利斯提尼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公元前6世纪末)

(3)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公元前5世纪)

多媒体显示:

希腊文明的摇篮——海洋和城邦

海洋孕育了希腊文明

城邦体制孕育了古希腊民主政治

雅典城邦是民主政治的发源地

显示内容中的画线部分,可以让学生填空,进一步明确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

问题情境2: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梭伦改革和克利斯提尼改革

师生互动

师:中国古代夏朝的王位继承制是什么?

生:王位世袭制。

师:西周最重要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生:分封制。

师:西周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是什么?

生:宗法制。

师:以上几种制度体现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有何特点?

生:世袭、血缘在政治制度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师:以上这些制度都通过世袭,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体现了专制色彩。在希腊氏族制度的瓦解过程中,雅典政治制度则表现了不同的特点,体现出民主政治的色彩。

1.打破世袭和血缘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有关梭伦改革和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内容,找出改革中明显具有打破世袭和血缘的内容。

梭伦改革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利越大;克利斯提尼改革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

过程评价:梭伦改革有关财产的规定,体现了平等公平的民主原则,财富在这里意味着公民对国家安全所具有的责任和能力;克利斯提尼改革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打破了血缘界限,同样体现了民主原则。同时两次改革还开创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制度,确立起雅典的民主政治。

2.重要政治制度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完成表格。提示学生明确设立的主要组织及其组成和职能。

多媒体显示:

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重要政治制度 十将军委员会 公民陪审法庭 五(四)百人议事会 公民大会

合作探究:联系现实政治生活,说明梭伦改革和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内容,体现了哪些民主原则。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集体管理、多数人决策、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轮流执政、以投票方式决定民主威胁者的命运等。

过程评价:公元前6世纪初的梭伦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公元前6世纪末的克利斯提尼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公元前5世纪,在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问题情境3: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1.伯利克里时期民主政治的发展

指导学生补充完成“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表格,体会其主要变化:①扩大公民参政范围——各级官职向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开放。②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发放工资“观剧津贴”。

第一:奥赛特是个雅典郊区的农民,今年30岁,他是家庭中的男主人。今天是个太阳高照的日子,他要去雅典参加公民大会,这个公民大会虽然每十天就开一次,严重影响奥赛特干农活,但他还是很愿意去。

提问:他为什么愿意去?

答案:因为雅典民主政治生活有津贴制度保证。雅典公民的民主意识和参政的积极性。

第二:奥赛特的妻子海伦也想跟丈夫去公民大会瞧瞧热闹,奥赛特说不行,但实在拗不过妻子,两人一同前往。到了雅典公民大会的会场,大会还没有正式开始。会场像往常一样热闹,会场围着篱笆,设有十道门。在门口执勤的监察员看见奥赛特夫妇,大声地冲着奥赛特喊道:“喂!你的妻子不能来这地方。”

提问:奥赛特的妻子为什么不能进入会场?

答案:女人、儿童、外邦人、奴隶不是雅典公民,无权参加公民大会。

第三:海伦怏怏地离开了会场,奥赛特一个人进去后,听到执政官宣布今天的议题:投票选出民主妨碍者。每个有投票资格的雅典公民,在自己选区的入口处领取一块陶片,陶片一人一块,写下名字后,交给工作人员。奥赛特不识字,他只好请旁边的一位体面的贵族写,写了谁他也不知道。这次票最多的是一个贵

族库李维。他的名字被宣布时,整个会场一片欢呼雀跃,人们争相谴责他对国家不利的行为:“他以为自己在对波斯人的战争中立下了功劳,就居功自傲,对国家大事从不关心,总是关心自己的个人利益。”

提问:这项议程属于雅典民主政治的什么内容?你如何评价它?

答案:陶片放逐法。它驱逐了反对民主政治的敌人,保证民主政治的顺利进行;但容易被人利用,成为人们争权夺利、相互倾轧的工具。

合作探究:根据雅典民主的内容归纳雅典民主的特征和实质。

多媒体显示:

(1)雅典民主的特征

①主权在民,全体公民是统治者,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②公民内部平等。

③法律至上。

④轮番而治,即全体公民轮流执政。

⑤维护少数人的利益而不是多数人的平等。

(2)雅典民主的实质: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只是少数人的民主。

雅典城邦孕育了雅典的民主政治,而雅典民主政治又造就了雅典城邦的辉煌历史。

2.雅典民主政治的积极作用

合作探究:从公民素质、文明成就和世界影响三方面探讨并概括。

多媒体显示:

雅典民主政治的积极作用

①重视和强调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责任感,铸就了希腊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索的民族性格。

②使雅典在众多精神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产生了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化巨匠,为世界文明留下重要遗产。

③对近现代西方的民主思想和政治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是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是西方和世界文明的一朵奇葩。

但是奴隶制下的雅典民主政治并不是完美的,它也有缺陷。

多媒体显示:

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喜欢针砭时弊,批判雅典政治领袖。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到雅典陪审法庭的审判,被判有罪,处以死刑。

一个以言论自由著称的城市竟然对一个除了运用言论自由以外,没有犯任何其他罪行的哲学家提出起诉并判处死刑!

思考:你如何看待雅典民主的缺陷?引出下一主题。

3.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和希腊城邦制度的衰落

多媒体显示:

“在伯利克里时期,40万人中,奴隶20万,妇女与外邦人16万,他们都没有公民权。实际上享有民主的公民仅4万多人。”

提问: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后概括)

多媒体显示:

雅典民主制度的缺陷:

①雅典民主政治实质上是少数男性公民的奴隶主专政。

②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制,有权利局限。如轮流执政和抽签选举,并不能保证德才兼备的人稳固执政,极有可能极端民主化,成为政治腐败和社会动乱的隐患,导致民主制的最终衰落与夭折。

希腊城邦制度的衰落:公元前338年,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希腊。

课堂小结

一、为了保证城邦的独立和发展,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雅典实行民主制。这种民主制,重视公民的个体自由和责任感,铸就了希腊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使古希腊在众多精神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其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也为近现代欧美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然而,希腊民主政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在城邦之间的混战中,雅典最终被马其顿征服,辉煌的希腊城邦文明从此衰落和终结。

二、学习,如同在海边捡石子。通过这堂课,同学们是否捡到了一些闪光的石子,请奉上几颗,让大家共享!

教师提示,可以结合古希腊民主政治成长的条件、历程、影响,公民素质对社会进步发展的影响和文明传承对今天的启示等方面思考。

多媒体显示:

①向学生奉上老师捡到的闪光石子:

今天的我们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如同古希腊的青蛙坚守着水塘!

②结束语:

历史的辉煌属于古代希腊!今天和未来的辉煌属于各位同学!

板书设计

一、希腊文明的摇篮——海洋和城邦

1.海洋为依托的自然地理环境

2.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梭伦改革和克利斯提尼改革

1.打破世袭和血缘

2.重要政治制度

三、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1.伯利克里时期民主政治的发展

2.雅典民主政治的积极作用

3.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和希腊城邦制度的衰落

活动设计

多媒体显示三幅反映中西方现代民主生活的图片:

图1:美国大选期间,美国公民积极投票

图2:中国全国人大会议上,代表对国家事务举手表决

图3:英国议会议员就国家事务进行辩论

图1

图2

图3

指导学生根据图片并结合现实生活,联系现代民主制度思考,并进行讨论,雅典民主制开创了哪些民主的运作方式。

活动提示:①集体领导。②差额选举制。③任期制。④议会制。⑤比例代表制。

习题解答

学思之窗

习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对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特点的理解。解答时既要肯定雅典民主政治中积极的内容,如主权在民,全体公民是统治者,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又要认识其不足之处,如并不是全体雅典居民都享有政治民主,

而只有少数成年男子才享有公民权。回答第(1)问时,要避免将“全体人民”误解为雅典的全体居民,因为伯利克里所说的“全体人民”是指掌握权力的雅典公民。回答第(2)问时,要在理解题干中“伯利克里心中的民主制度”基础上作答,在伯利克里心中,雅典民主制度,是大多数雅典男性公民的民主。

答案提示:(1)雅典城邦的成年男性公民。

(2)主权在民,是雅典城邦成年男性公民的多数人的民主。

本课测评

思路引领:解答该题可以利用“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表格,结合其中的公民大会、五(四)百人议事会、公民陪审法庭、十将军委员会等主要政治制度的内容,理解其组成和职权,概括这些制度所体现的雅典民主的特点。同时必须明确,雅典民主的性质是奴隶制民主。

答案提示:雅典民主的特点:①主权在民,全体公民是统治者,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②公民内部平等。③法律至上。④轮番而治,即全体公民轮流执政。

⑤维护少数人利益而不是多数人的平等。⑥雅典民主的实质: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只是少数人的民主。

学习延伸

思路引领: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是奴隶制时代东西方文化名人,两者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家,但其所处时代具有相似性,思考该题时,首先要从材料中提取他们思想中的一致之处,然后根据唯物史观,结合他们所处时代政治、经济条件中的共同之处来分析。

答案提示: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主张人生来就分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对妇女有偏见,蔑视女性的社会地位。他们生活的时代都处在奴隶制走向衰落的时期,都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维护其统治利益,对妇女的偏见则体现了原始社会后期父系家长制的遗留。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该时期政治和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东西方这两位思想家对这些问题上的观点如此相似正说明了这一论断。因此,探究文化现象,一定要深入分析当时的政治和经济条件,才能真正揭示文化现象发生的社会根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优质教案

第16课伟大的抗日战争 【新课导入】 以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栏目组在纪录片《中国远征军》录制过程中关于“你听说过中国远征军吗?”的街头随机采访导入新课:当年数十万远征军将士为保家卫国而埋骨异域,可他们大多数人至今无法魂归故里。抗战的烽火硝烟过去不及百年,我们的脑海里却已无丝毫关于他们的记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新课教学】 一.走进历史之日军罪行 1946年5月到1948年11月,由美苏中等11国法官组成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对日本甲级战犯进行审理,国际检察局向法庭提交了对日本战犯的起诉书。 设问:你认为国际检察局会起诉日本战犯在二战尤其全面侵华战争时期触犯哪些罪名? (学生自主学习P74-P75页并简单归纳侵华日军的罪行) 1.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北平制造_______,也称_______,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也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开端,抗战进入战略防御阶段。 2.1937年8月13日,制造_______,进攻上海。 3.1937年12月,攻陷南京后,对_____和平居民进行_____。 4.1941年河北省丰润县_______惨案。 5.在中国东北成立研究细菌战的部队,即_______,用活人进行实验。 教师: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从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又制造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从而威逼南京。这幅图反映的是八一三事变后,遭到日机轰炸后的上海南站的情景,图中一个幼儿孤独的坐在废墟中哭泣,他的亲人在轰炸中应该不幸离他远去。而这幅图则是日本国内媒体《东京日日新闻》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道。这些铁一般的事实正是当年国际检察局起诉日本战犯的三大罪名(破坏和平罪、杀人罪、普通战争罪及反人道罪)共55项罪行之一部分(见下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5课教学设计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希腊民主政治》教学设计研究 课程名称中学历史教材研究 姓名陈娟学号 201570050294 专业学科教学年级 2015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日期(年月日) 2016.6.6 研究生课程论文评价标准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教学设计 摘要: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的教学,要把遥远的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深入浅出的讲明白,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关键词:民主政治;“三维目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以培养学生全方位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师创设历史情境,学生体会历史发展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认识,使学生明白一种制度的产生总是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一方水土、一种社会制度造就一方人民。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得益于古代希腊独特的自然、社会环境和享有充分政治权利的公民。 【教学重难点】 重点:希腊民主政治诞生的各项条件。 难点: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影响,及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客观评价。【教学思路与方法】 以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条件为线索,合理整合教材,突出重点:注重问题式教学。采用情境创设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指导,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古希腊出现很多有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影响深远,古希腊是西方民主之源,希腊文化灿烂多彩,一直影响至今,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片大地孕育了希腊文明,又究竟是什么样的政治制度使希腊文明灿烂发展?我们今天学习第五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去探究下希腊文明上产生的原因 新课讲授:新课学习本课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民主政治形成的条件。第二部分民主政治形成的过程。第三部分是民主政治的客观评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四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第一节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方面: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与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化学工业的建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垄断组织的形成。 2、能力方面:通过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垄断组织形成的讲述,培养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情况,分析其异同点,培养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运用举实例的方法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与特点,采用比较的方法,联系第一次工业革命进行分析。 3、采用释义说明的讲解法对“垄断组织”这一概念进行解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与生产密切联系并推动生产力迅猛发展这一突出特点,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通过归纳分析垄断的形成、影响,认识到垄断组织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难点 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难点:垄断组织的形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方法1 以奔驰和福特汽车为切入点,通过提问学生这两种汽车是哪个发明国家和发明者是谁,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等问题展开话题,得出最早出现的时间是第二次

工业革命期间,从而进入课题的学习。 方法2 通过想象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开着汽轮点着油灯的生活的情景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人晚上在明亮的灯光下,听着音乐,打着电话给远方的朋友送去问候的生活情景对比,提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景,导入到新课中。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背景 (1)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只有英国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俄美德意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2)经济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开展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物质条件(雄厚的资本、充足的原料)。 (3)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4)技术条件: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性的进展 19世纪,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这些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被迅速、广泛的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直接原因。 2、主要成就 (1)电力的广泛应用:发电机、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 19世纪60-70年代,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870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电动机开始被用来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随后,电灯、电话、电车等各种电动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具的出现,产生了对电的大量需求。(联系书上的图“爱迪生发明的电灯”)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的广泛应用,不仅为工业提供了方便而价廉的新动力,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诞生,如电力工业(发电、输电、配电)和电气设备工业(制造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电线电缆等)。世界进入了电气时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罗斯福新政优质教案

二、罗斯福新政 课标要求: 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罗斯福新政的出台;识记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两个阶段;理解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实质、特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分组讨论、探究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历史发展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罗斯福不怕困难、锐意改革的精神;认识改革对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市场、资本主义经济也有计划)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对“新政”的评价。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内容:第一目,实干家罗斯福,主要讲述罗斯福上台后对“新政”的准备。第二目,施行新政,讲述新政的实施过程和主要内容。第三目,渡过难关,主要讲述新政对恢复美国经济的效果。在整体设计本课教学过程和课时分配上,重点应落在第二个子目上,要做到详略得当、突出重点,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强调新政“新”在何处? 一、在课前让学生思考:胡佛政府的经济政策为何不得人心?奉行自由放任政策的美国政府需要作出什么样的政策调整?由此导入新课。 二、第一目“实干家罗斯福”主要讲述四个问题,即(1)当选总统;(2)新政准备;(3)施政历程;(4)“狮子”和“狐狸”的绰号的由来。其中“准备”要帮助学生从六个方面加以归纳提炼:①鼓励人民恢复自信心,战胜恐惧。②上台后,立即施用新政“药方”,医治病入膏肓的美国经济。③进行大胆的试验克服危机。④组成“智囊团”以确保其决策的正确性。⑤取得国会对其改革经济运行机制的支持。⑥向人民解释新政,争取人民的支持。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6课完整教学提纲

第6 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学案 年级:学科:主备人:组长: 【学习目标】: 1、了解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识记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作用 3、掌握罗马法对世界各国立法的影响及局限性。 4、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 【学习重点】: 简析罗马法的含义、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实质及其影响 【学习难点】: 习惯法与成文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1.习惯法: (1)背景: (2)特点: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3)局限:贵族常常随意解释法律,保护自己,损害 _______ 利益。 2.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1)特点:内容广泛,条理清晰。 (2)作用: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 _____ 利益得到保护3.公民法

(1)适用时间:罗马共和国时期 (2)适用范围:罗马公民 知识点二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 1. 从公民发到万民法(1)原因:①罗马帝国征服过程中,矛盾显现出来。 ②版图的拓展,国际交往的扩大。 ③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④______ 在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 (2)形成:①罗马帝国的_____ 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 ②______ 编纂法典,进行法律解释,充实罗马法律。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与适当 的司法保障。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世纪,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的法 律。 2. 罗马法体系完成:6 世纪,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编纂汇编成《》。 知识点三维系统治影响后世 1.维系统治: (1)积极性:①它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 ________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②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 ____________________ 。 (2)局限性:保护___________________ ,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2. 影响后世: (1)对近代欧美国家的 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 产生了重要影响。 (2)资产阶级把罗马法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二、小组合作探究 1、材料一共和国初期罗马并无成文法。习惯法的解释和司法权的行使完全属于贵族,这些权利也成为贵族压迫平民的手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第二十五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6)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教学目标: (1)掌握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基本史实,理解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背景及实施步骤。 (2)掌握欧亚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各国内部的民主改革,华沙条约组织,经互会等史实;归纳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基本特征。 (3)掌握德国分裂,朝鲜半岛分裂,古巴导弹危机等史实;正确分析“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重点: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经济互助委员会;《华沙条约》 难点:冷战与雅尔塔体制形成与评价。 课前自主学习 一、雅尔塔体系 1.含义:。 2.影响:。 二、美苏冷战 1.“冷战”的含义:。 2.美国“冷战"政策出台的背景 (1)二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的对比:和衰落, 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影响日益增大。 (2)美苏两国战时同盟基础不复存在,两国在和上的矛盾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3)1946年,丘吉尔的“演说”发出了“冷战”的信号. 3.美国的表现 (1)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以“”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些纲领后来被称为. (2)为了帮助西欧,以西欧,美国开始实施对欧洲的,即马歇尔计划. (3)1949年,美、英、法等国签订了《》,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是一个反对和的军事政治集团。

4.苏联的对策 (1)拒绝加入马歇尔计划。 (2)1949年,苏、保等国成立。 (3) 年,苏、波、阿、保等国签署《》,组成华沙条约组织。 5.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形成. 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1.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 (1)导致一些国家分裂:德国分裂为和。朝鲜分裂为和 。 (2)局部战争:年,朝鲜战争爆发。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 (3)美苏军备竞赛加剧,国际局势紧张:1962年,发生了。 2.美苏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从盟友到对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苏两国作为反法西斯同盟国中最重要的两股力量,团结合作,共同为打败德、意、日法西斯做煳巨大贡献。但是在战后,两国的合作关系逐渐发生变化。知识归纳 1.美国“冷战"政策出台的背景 (1)二战后期形成的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的框架。 ①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了若干协议。 ②这些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雅尔塔体系。 (2)二战结束后,美苏反法西斯联盟的政治基础不复存在,同盟关系破裂。 (3)战后苏联实力的不断增强及在世界上影响的日益增大,引起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4)二战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企图称霸世界。 (5)1946年3月,前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说发出“冷战”的信号。 (6)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对比。 2.“冷战”的含义 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整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整理]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屮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屮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屮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屮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屮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屮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屮的重大作用。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屮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屮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屮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

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认识屮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屮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屮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导入新课: 打出二生肖的图片,:二生肖屮有哪些与农业有关的动物?;:为什么有如此多与农业相关的生肖?,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专题一第一节:古代农业经济。 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 纳出本节主要内容。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二、教学过程“神农”的传说投影“神农氏”的图像及其相关传说。引导学生分析神农传说的意义以及农业在屮国古代的积极作用。 投影半坡遗址屮“粟和菜子”的图片,通过新石器时代的遗存,了解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屮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通史概要: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它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西方列强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形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还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进行了顽强不屈的反侵略斗争。在列强一次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广大爱国官兵浴血奋战;从三元里抗英到义和团运动,广大人民群众也肩负起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使命;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鸦片战争的经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八国联军入侵概况、《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运用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内容,归纳外国列强侵华的共同特点,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概括列强侵华程度不断升级情况,促使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研读史料,提炼观点;问题探究;历史事件的比较;课堂讨论,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东西方发展的差异,带来西方列强疯狂的对华侵略,中国不仅失去了独立发展的环境,反而逐步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说明落

高一历史必修一-5课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原始社会后期禹沿用禅让制,但他的儿子夏启夺得王位,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由“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2.夏商时期的统治: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决定,充满神秘色彩(王权神化) 3.分封制 ⑴对象: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⑵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见觐职的义务 ⑶特点: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⑷初期结果: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统治区域 ⑸后期结果: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4.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⑴概念: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⑵核心内容与特点:王位由嫡长子(皇后的大儿子)继承 ⑶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①皇权至上(核心) ②皇权世袭 ③皇位独尊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三公: ①丞相:协助皇帝负责处理全国政事 ②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检查百官 ③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三公九卿”的作用:①互相配合,彼此牵制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3.地方制度 秦朝实行郡县制 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积极影响: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基本政治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②有利于维护和加强国家的统一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改变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教案

高一历史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体系】 “精耕细作”的含义: 中国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是以对土地高度利用为基础,通过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业

【重难点解析】 1.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三个基本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形成的表现: (1)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如铁农具、铁犁牛耕、曲辕犁。 (2)耕作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从千耦其酝到个体农耕。 (3)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如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漕渠、白渠。 (4)农学知识理论不断积累和推广:如《农政全书》等著名的农学著作。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历史地位: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 (2)生产组织形式: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形态的基础,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 (4)农业生产结构: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相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5从农耕技术的发展:借用牛力耕田,不断改良生产工具,重视水利的兴修,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考古学家一般将人类早期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这种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按工具出现先后顺序 B.生产力决定社会发展 C.按考古学特点来划分 D.按工具的优劣来划分 2.牛耕出现后,很长一段时间使用并不普遍。下列为牛耕的普遍推广提供了可能的一项技术革新是 A.犁壁的安装 B.铁犁铧的发明 C.牛鼻环的使用 D.“二牛抬杠”的牛耕方式 3.以下三张图按先后顺序分别表现了 A.大河文明、海洋文明、草原文明 B.大河文明、草原文明、海洋文明 C.海洋文明、草原文明、大河文明 D.草原文明、大河文明、海洋文明 4.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 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了120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①我国已有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与南方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6.据记载: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这反映了 A.孔子的弟子注重务农 B.当时牛耕开始出现 C.牛耕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D.当时牲畜是财富的象征 7.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出现的最主要条件是 A.各国变法承认土地私有 B.牛耕逐步普及 C.铁制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 D.家庭观念加强 8.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9.殷墟甲骨文中有“王令众人曰:劦田”的记载。据史学家考证“劦田是三耒共耕的意思,由此可知商朝的耕作方式() A.刀耕火种B.精耕细作C.男耕女织D.集体耕作 10.1956年我国发现了一处古墓群,出土了包括兽骨、铁锛(一种工具)在内的大批珍贵文物。根据出土文物判断,这处古墓应不早于() A.夏商B.春秋战国C.秦汉D.隋唐 11.《颜氏家训》中说:“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可见当时的经济形态是() A.合作经营B.集体劳作C.重农抑商D.自给自足 12.《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豭(jiā)省声。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 A.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课属于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一次重要的变化, 主要属于当代历史的范畴, 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并不扎实。由于这一时期的内容离现在并不遥远,课文中许多重要事件,如北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对当今复杂多样的世界形势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对于这一课的内容很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偏向,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插入了较多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也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战”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通过分析“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分析“冷战”形成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史料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冷战”的形成过程及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实力决定的,特别是经济实力;理解霸权主义的危害,体会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平、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重难突破: 1,苏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让位于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美国凭借大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力图称霸全球,遏制共产主义,为此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织“北约”。苏联为尽快恢复战争创伤,捍卫反法西斯战争成果,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如“经互会”和“华约”。 2,“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方面,美苏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其表现,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美苏两国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总之,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互相之间充满敌意和不信任,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 另一方面,美苏两国势力均衡,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使世界在近五十年时间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1.结合主题思路大胆取舍,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建议教师:以“冷战”的形成背景、具体表现及其影响为思路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例如,为了更好理解课文内容,适当补充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力量膨胀、二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优质教案

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教学要求: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2.了解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3.认识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理解希腊民主政治与西方民主政治的传承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原因和评价;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导入新课:结合教材的引言部分“辉煌属于希腊,宏伟属于罗马”加以阐述。引出希腊城邦的民主制度。 讲授新课; 利用ppt出示希腊地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地图。 问题一:请结合希腊地图和教材内容分析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1、山峦重叠,海岸线曲折,海岛星罗棋布; 2、在这种地理环境下,希腊出现了众多的城邦(具有小国寡 民,独立自主的特征),使直接民主成为可能; 3、希腊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新兴工商业者阶层追求民主权 利的渴望更加强烈; 4、一系列改革促成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那么,具体有哪些改革呢? 问题二:推动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该有哪些?

1、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 内容:实行财产等级制; 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居民均可参加; 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均可入选; 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务奴隶制。 影响: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改革: 内容: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 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 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 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实行陶片放逐法。 影响: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改革: 内容:扩大了公民参政、议政的范围; 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也进一步扩大; 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机关、监察机关; 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特意为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影响: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进入“黄金时代”。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讲述,并且由教师利用ppt逐条展示内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案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概括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理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什么被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2.过程与方法: 运用地图、图片和数据资料等引导学生分析“一战”期间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因素,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和方法。 概括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民族工业成长的艰辛和不屈,发掘民族资本家的精神遗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难点:概括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 三、板书设计 一、结晶——近代民族企业及其特点 1.工业结构: 2.分布地区: 3.经济地位: 二、历程——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三、精神——民族资本家的精神遗产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张謇、荣氏兄弟、范旭东、卢作孚像。说明他们是近代中国的精英企业家,我们追寻他们一生的事业,来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近代的发展。新课: 一、结晶——近代著名民族企业及其特点

在地图上展示上述企业家的重要企业并作简介。 张謇:张謇的事业在南通。1896,在江苏南通创办大生纱厂,大生后来发展成为一个以棉纺织业为核心的包括纺织、面粉、造纸、火柴、电气、航运、金融的综合性企业。 荣氏兄弟:荣氏兄弟以面粉业起家,又衍生出纺织业,成为近代中国的纺织大王和面粉大王,其企业主要分布于上海、无锡等地。 范旭东:范旭东的心血倾洒在化学上。1917年他开始开始创办天津永利碱厂,1926年终于成功生产。1937年南京永利硫酸铵厂投入生产。毛泽东誉其为“工业先导,功在中华” 卢作孚:卢作孚是近代中国航运业巨子。企业在重庆,起名“民生”。 ▲据地图、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民族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特点。 二、历程——“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根据预习作业,学生按时间叙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同时教师画示意图并改正预习题中的普遍错误。 1.初步发展: 1895年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给了中国极大的震撼。《马关条约》2亿两白银的赔款也迫使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以求扩大税源,增加收入。在这种情况下,1896年张謇在家乡南通创办大生纱厂,舆论极为轰动。轰动的原因在于他是1894年的状元。 材料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讲格致(物理),通化学,用机器,精制造,化粗为精,化少为多,化贱为贵······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 ——《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1895年) ▲张謇认为西方强大的根本在哪里?中国发展工业能达到什么目的?由此可见张謇办实业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2.短暂的春天

(打印)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13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第二次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位伟大人物和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 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爆发原因) 1、政治条件:《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和阶级基础: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课本62页 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 主阵地:上海和日本东京; 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课本63页 (兴中会、同盟会等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 (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1894年创立人:孙中山 地点:美国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A、时间:1905年 B、地点:日本东京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五课笔记

第五课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一、希腊文明的摇篮(城邦) 1、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1)地理环境:以海洋为依托,多山,多岛,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众多的独特自然地理环境 (2)政治条件:小国寡民、独立自主的城邦制度有利于直接民主的产生 (3)经济基础:发达的海外贸易和工商业使得奴隶主工商业者实力增强,追求民主(主要原因) (4)思想条件: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5)物质保障:奴隶的辛勤劳动为民主政治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6)改革推动:如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的推动 (7)外部影响:希腊吸收了古代埃及文明和亚非文明 2、古希腊地理环境及其影响 (1)地理环境的特征:以海洋为依托,多山,多岛,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众多。 (2)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①政治上: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有利于直接民主产生。 ②经济上:使得古希腊的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奴隶主工商业者实力增强,追求民主。 ③思想上:使得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起源,平等互利理念盛行,形成希腊民族勇于开拓的民族精神。 ★古希腊文明的起源:海洋文明+工商业经济基础中国文明起源:大河文明+农耕经济基础★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有影响但非决定性因素!) 3、古希腊的城邦制度及其影响 (1)城邦的建立: (2)城邦地域范围: (3)城邦的特征: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4)城邦的含义: (5)城邦的影响: 二、雅典的民主政治改革: 1、梭伦改革:公元前六世纪初(公元前594年)——奠基 (1)背景:在雅典城邦中,旧氏族贵族实行专横统治。新兴工商业者阶层对此非常不满,平民更是苦不堪言,很多人沦为债务奴隶,社会矛盾尖锐。 (2)内容:5点(见书本P23) (3)意义: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基。 (4)梭伦改革的特点:折中、中庸、具有不彻底性 2、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纪末――确立 (1)内容:5点(见书本P23和P24)(注意陶片放逐法的评价) (2)意义: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 3、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改革:公元前5世纪――黄金时代(顶峰) (1)内容:6点(祥见书本P24) ①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 ②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 ③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也进一步扩大。 ④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法官从各部落3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中产生。他们审理 各类重要案件,监督公职人员,并参加立法。 ⑤伯利克里(目的)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 ⑥(目的)为吸引公民观赏戏剧。还特意为公民发放 "观剧津贴"。 (2)意义: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 25 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高一历史必修一是政治文明历程,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新高中课程计划在明确高中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确保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作出了探索。所以教学中应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前进,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确保高考的顺利推进,确保高中教育质量的稳步前进,教学中要切实有利于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高中历史必修一 8 个学习专题,共 27 课。主要是了解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的基本史 实。本课属于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一次重要的变化 , 主要属于当代历史的范畴 , 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并不扎实。由于这一时期的内容离现在并不遥远,课文中许多重要事件,如北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对当今复杂多样的世界形势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对于这一课的内容很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偏向,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插入了较多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也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战”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通过分析“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分析“冷战”形成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影响,培养 学生综合运用史料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冷战”的形成过程及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实力决定的,特别是经济实力; 理解霸权主义的危害,体会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平、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重难突破: 1,苏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32辛亥革命精品教案

第2课辛亥革命 一、课标要求 (1)、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 (2)、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二、教材分析 19世纪末,孙中山成立兴中会,首倡民主革命,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断发动武装起义,促使革命形势不断高涨,革命时机日益成熟。革命首先在武昌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在此基础上,中华民国成立。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利用革命派和清政府之间的矛盾和各自的弱点,逼迫清帝退位,并当选为中华民因伤时大总统。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进步。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本课的主要知识有: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三民主义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讲述资产阶级在辛亥革命过程中革命性和软弱性的表现,培养学生学会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2)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3)通过学习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四、重点难点: 1.重点分析: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中占据领导地位的表现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难点分析: 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革命中一方面体现出了真诚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但另一方面却寻求与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的妥协,而且不去发动人民群众。孙中山“一处世间就是革命”,性格很坚强,思想却很软弱,刚上高中的学生很难理解这种矛盾的现象。 五、教法:问题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