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病因病机——病机

第四章 病因病机——病机

第四章 病因病机——病机
第四章 病因病机——病机

第四章病因病机

第二节病机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它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发展转归和诊断治疗的内在根据。病证各类虽然繁多,其临床表现亦千差万别,但从总整体来说,大多数的病证都有某些共同的病机过程,如正邪转归、阴阳失调、气机失常等等。

一、正邪盛衰

正邪盛衰,是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致病邪气与机体抗病能力之间存在着的相互斗争所发生的邪正盛衰变化。一般而言,邪气侵犯人体后,正气与邪气即相互发生作用,一方面是邪气对机体的正气起着破坏和损害作用,另一方面正气对邪气的损害起着抗损害及驱除邪气,并消除其不良影响的作用。因此,邪正斗争,及其在及其在斗争中邪正双方力量的盛衰变化,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影响着病机、病证的虚实变化,而且直接影响着疾病的转归。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疾病的发展过程,就是邪正斗争及其盛衰变化的过程。(一)正邪盛衰的关系

正,指人体的功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和抗病、康复能力,是正气的简称。邪,泛指各种致病因素,为邪气的简称。疾病的发生和变化,是在一定条件下邪正斗争的反映。

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正气旺盛,脏腑功能正常,气血充盈,卫外固密,则病邪难以侵入,病无以发生,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只有在正气相对虚弱,抗邪无力的情况下,邪气方能乘虚而入,使人体阴阳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才能发生疾病,正如《素问-评热病论》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2、邪气侵袭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邪气可引起疾病的发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有时甚至可能起主导作用。如烧伤、冻伤、疫疠、毒蛇咬伤、食物中毒等,此时即使正气强盛亦难逃伤害。

3、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正邪相争,正胜邪去则不发病,一则正气强盛,抗邪有力,其病邪难于侵入;二则即使邪气已侵入,正气能及时消除或排出邪气,不产生病理改变,也不会发病。邪胜正负则发病,一为正虚抗邪无力,邪气得以乘虚侵入,造成阴阳气血失调而发病;二为邪气毒烈、致病作用强,正气相对不足,亦能损害机体而致病的发生。

(二)正邪盛衰与病邪出入

当疾病发生后,正邪斗争及其消长盛衰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疾病的发展趋势,表现为表邪入里,或里邪出表。

1、表邪入里

指外邪侵入机体,首先伤及肌肤卫表层次,而后内传入里,转为里证的病理传变过程。多因邪气过盛,或因失治、误治,正气受损,抗邪无力,正不胜邪,使疾病向纵深发展。如外感风温,初见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咽喉肿痛、脉浮数等邪气在表的症状,失治或误治,继而见发热不恶寒、口渴汗出、咳嗽胸痛、咯痰黄稠、脉滑数等邪热壅肺的症状,这是表热证转化为里热证的表现。

2、里病出表

指病变原在脏腑等属里层次,正邪斗争,病邪由里透达于外的病理转变过程。多是护理得当,治疗及时,邪气日衰,正气驱邪外出,预示病势好转和向愈。如温病内热炽盛,出现汗出热退,或斑疹透发于外等,均属里病出表的病理转变过程。

(三)正邪盛衰与虚实变化

正邪相争的运动变化,贯穿于疾病过程的始终。而邪正双方力量对比的盛衰,又决定着患病

机体的虚与实两种不同的病理状态,正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1、实证

是邪气过盛,脏腑功能活动亢盛或障碍,或气血壅滞而瘀结不通等所表现的证候,主要表现为致病邪气比较亢盛,而机体正气未衰尚能与病邪抗争,正邪相搏剧烈,反应明显,可出现一系列病理有余的证候表现。常见于外感六淫致病的初、中期,或因痰、食、水、血等滞留体内引起的病证。

2、虚证

指正气不足,脏腑功能低下、气血生化不足或气化无力,以及气机升降不及等证候,主要表现为精气血津液等亏少和功能衰弱,脏腑经络生理功能减退,抗病能力低下,因而正邪斗争难以出现较剧烈的反应,可出现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表现。常见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精气血津液等生化不足;或外感、内伤病后期及多种慢性病证损耗,如大病、久病、或大汗、吐利、大出血等。

3、虚实转化

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实邪久留而损伤正气,或正气不足而致实邪积聚等所导致的虚实病理转化过程。主要有由实转虚和因虚致实两种情况。如肝胆湿热证初见黄疸、胁痛、脘闷等症,之后影响脾胃运化,逐步演变为面色苍白、神疲乏力、纳少腹胀的脾气虚证,此由实证转化为虚证;又如初见面白神疲、少气乏力、舌淡、脉虚无力的气虚患者,日久失治或误治,气虚推动无力以致瘀血蓄积,逐步演变为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脘腹有痞块、舌质紫黯、脉细涩的血瘀证,此为因虚致实的转化过程。

4、虚实真假

在疾病的某些特殊情况下,疾病的现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而出现某些与疾病本质不符的假象的病理状态。所以在临床上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假象所迷惑,才能真正把握信疾病的虚实变化。

(四)正邪盛衰与疾病的转归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邪正斗争所产生的邪正消长盛衰的变化,对于疾病发展的趋势与转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正胜邪退

指在疾病过程中,正气奋起抗邪,正气日盛,邪气日衰,疾病向好转和痊愈的方面转归的一种结局。

2、邪胜正衰

指邪气亢盛,正气虚弱,机体抗邪无力,疾病向恶化甚至死亡方面转归的一种趋势。

此外,若邪正双方力量对比势均力敌,则出现邪正相持或正虚邪恋,或邪去而正未复等情况,常是某些疾病由急性转慢性,或留下后遗症,或成为慢性病持久不愈的主要原因。

二、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是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之简称。由于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主要是引起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才能发生疾病,故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内在根据。(一)阴阳失调与发病

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和协调。当机体在某致病因素作用下,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发生异常改变,导致整体或局部的阴阳失调,都会发病,并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二)阴阳盛衰与寒热变化

阴阳盛衰,也可导致虚实证候的产生。如阳或阴的偏盛,可致“邪气盛则实”的实证,阴或阳的偏衰,可致“精气夺则虚”的虚证。

寒热是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寒热证候的形成,主要是阴阳消长盛衰的结果。其病机大

致可概括为:阳胜则热,致实热证;阴虚则热,致虚热证;阴胜则寒,致实寒证;阳虚则寒,致虚寒证。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寒热证的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常随机体阴阳两方消长盛衰的变化而变化,主要有阴阳盛衰病位转移,或阴阳互损所致的寒热错杂,阴阳转化所致的寒热转化,阴阳格拒所致的寒热真假等。

(三)阴阳盛衰与疾病转归

阴阳盛衰消长变化,不仅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内在依据,也是疾病好转或恶化,痊愈或死亡的根本机制。

一般情况下,失调的阴阳经调整得以重新恢复平衡,疾病则好转和痊愈。

当出现亡阴、亡阳,则是阳或阴的功能严重衰竭,疾病恶化,甚至死亡。亡阳,是机体阳气发生突然性脱失,而致全身属于阳的功能突然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突发而极重的虚寒证。亡阴则是机体阴气发生突然性的大量损耗或丢失,而致全身属于阴的功能出现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极重的虚热证,二者均属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危害阶段。根据阴阳互根原理,阳亡则阴无以化生而耗竭;阴亡则阳无所依附而散越,最终导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病理状态。

三、气机扮失常

气机失常,又称气机失调,是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气机运行不畅或升降出入功能失去平衡协调的病理变化。一般而言,气机扮演主要有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等方面。

(一)气滞

气滞,指气机郁滞而流通不畅的病理状态。气滞的发生多与情志抑郁不畅,或痰饮、水湿、食积、瘀血、结石等有形之邪阻滞有关,亦可因气虚,运行无力所致。气机郁滞的临床表现以闷、胀、痛为主,如气滞于机体某一局部,可出现该处的胀满、疼痛;气滞还可致血行滞涩,形成瘀血;或致水湿停滞,形成痰饮;或使某些脏腑功能失调而形成脏腑气滞。脏腑气滞中以肺气、肝气和脾胃气滞为最常见。肺气壅滞,常见咳喘、胸膺胀满疼痛;肝气郁滞,常见胁肋或少腹胀痛、善太息;脾胃气滞,常见脘腹胀痛,时作时止,得矢气、嗳气则舒,完谷不化等症。

(二)气逆

气逆,指气的上升过度,或下降不及,而致脏腑之气逆上的病理状态。气逆的发生,多由情志内伤,或饮食寒温不适,或痰浊壅阻及外邪侵袭等所致,亦有因虚而致。气逆多见于肝、肺、胃等脏腑。因肝主疏泄,升泄太过,肝气上逆,可见头痛而胀、目赤面红、烦躁易怒等症状,甚则导致血随气逆,出现咯血、吐血、中风、昏厥等症。肺主肃降,肺失肃降而致肺气上逆,则见咳嗽、气喘诸症。胃主降,胃失和降,则胃气上逆,而见恶心、呕吐、嗳气、呃逆等症状。

(三)气陷

气陷,指在气虚的情况下,以气的上升不及和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气陷多发生于脾脏,故又称“中气下陷”。气陷多由气虚病变发展所致,如素体虚弱、久病耗伤或思虑劳倦等可致脾气虚损不足,见疲乏无力、气短声低、少气懒言、面色不华、脉弱无力等症;脾不升清,一方面不能上输水谷精微于头目清窍,而见头晕、眼花、耳鸣等症;另一方面不能托举、维系人体内脏器官位置的相对固定,而引起某些内脏的下垂,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等;还可兼见脘腹或腰腹胀满重坠、便意频频等症。

(四)气闭

气闭,指气之出入障碍,气不能外达,闭郁结聚于内,而出现气机突然闭厥的病理状态。气闭多因情志刺激而气郁之极,或痰饮、外邪、秽浊之气阻闭气机所致。如因感受秽浊之气而致气机闭厥;外感热病过程中的热盛闭厥;豁然遭受巨大的精神刺激所致的气厥;因强烈疼

痛刺激所致的痛厥等。气闭于内,多为气机不利的表现,如气闭于心胸,闭塞清窍,可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则见四肢逆冷、拘挛、两掌握固、牙关紧闭;肺气闭郁,气道阻滞,则见呼吸困难、气急鼻煽、面青唇紫;气闭于内,腑气不通,则见二便不通。

(五)气脱

气脱,指气不内守,大量向外逸脱,从而导致全身性严重气虚不足,出现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气脱多由正不敌邪,正气骤伤,或正气长期持续耗损而衰弱,以致气不内守而外脱;或因大出血、大汗出、频繁吐泻等,使气随血脱或气随津泄所致。临床上,气脱多表现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手撒肢冷、脉微欲绝等危象。

中医诊断学八套试题与答案

中医诊断学八套试题与答案

7.厥阴病的病理特点,主要是阴阳相争、_______________。 8.青色主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小儿惊风。 9.望舌苔主要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方面内容。 10.气虚发热的临床特点是长期低热、_______________则甚。 11.滑脉的形象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由热证转化为寒证,多因_______________。 13.心悸怔忡、气短胸闷、畏寒肢凉、舌淡胖、脉微细,此属_______________。 五、名词解释 1.中医诊断学 2.客色 3.大头瘟 4.阴黄 5.假神 6.外感表虚证 7.并病 8.镜面舌 9.绝脉 10.气分证候 六、问答题 1.试从闻诊上简要区别喘证与哮证、虚喘与实喘。(4分) 2.阳明腑实证和热入营血证,皆可出现神昏谵语,试从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上加以区别。(5分) 3.简述肝火上炎与肝阳上亢证在病机与表现上的异同。(6分) 七、病案分析 赵某某,男,30岁,工人。患者于五天前开始发热,伴微恶寒。咳嗽吐浓痰,鼻塞流浊涕,未及时就医。现症转壮热,口渴,咳嗽加剧,痰稠色黄,气喘息粗,烦躁不安,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1.选择最佳辨证方法(2分) 2.辨证诊断(5分) 3.证候分析(8分) 中医诊断学试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 1、水饮证面色黑主要是: A、黑而干焦B、鼻柱黑C、眼眶黑 D、口周黑E、青黑 2、瘿瘤多见于: A、气滞血瘀B、阳虚阴盛C、肺肾阴虚 D、感受风火时毒E、肝郁气结痰凝 3、小儿食指络脉色紫红主病: A、里热B、表热C、血瘀 D、痛证E、惊风 4、患者自觉口甜,多属: A、脾胃气虚B、肝胃蕴热C、脾胃湿热 D、肾病E、脾阳虚 5、细脉、微脉、弱脉、濡脉的共同特征是: A、中取即得B、细小无力C、浮取即得 D、沉取即得E、若有若无 6、食滞胃脘证患者,其脉多为: A、弦B、实C、数 D、缓E、滑 7、下列哪项与弦脉所主病症无关: A、肝病B、痛证C、痰饮 D、宿食E、胆病 8、面色黧黑而肌肤甲错属于: A、瘀血B、肾虚C、阳虚 D、肾绝E、水饮 9、患者发热,头痛,咳嗽,咽喉肿痛,大便溏泻,小便清长,证属: A、上热下寒B、真热假寒C、表热里寒 D、表实里虚E、阳盛阴虚 10、下列哪项不是辨别虚实真假的主要依据? A、腹部的硬满与柔软B、整体状况的强与弱C、舌质的苍老与嫩胖D、脉沉取有力与无力E、面色的苍白与颧红 11、下列除___外,均是亡阳证的临床表现: A、面色苍白B、口渴饮冷C、呼吸微弱 D、四肢厥冷E、舌淡而润 12、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是: A、表证B、表邪入里C、半表半里 D、表热里寒E、表寒里热 13、按虚里,下列除何项外,均属正常: A、按之应手B、动微不显C、动而不紧 D、缓而不怠E、节律均匀 14、壮热烦燥,面红目赤,腹胀满拒按,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此属: A、里热证B、里实证C、里实热证 D、表里俱热证E、真寒假热证 15、患者手足疼痛,肤色紫暗发凉,喜暖恶寒,得温痛减,舌淡暗,脉沉迟涩,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名词解释 1.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2.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3.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4.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5.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6.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7.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8.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9.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0.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 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1.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 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2.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3.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4.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15.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16.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 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17.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 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18.解颅——小儿囟门迟迟不能闭合,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19.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 情危重。 20.染苔——若因某些食物或药物,致使舌苔染上颜色。染苔并非疾病所致,无 临床意义。 21.镜面舌——全舌之苔退去,舌面光洁如镜者,多因胃气匮乏,胃阴枯涸。 22.有根苔——舌苔紧贴舌面,刮之难去,似从舌体长出来的。 23.呃逆——有气上逆于咽喉而出,发出一种不由自主的冲激声音,声短而频, 由胃气上逆所致。 24.六阳脉——凡两手寸关尺六脉常洪大等同,而无病象者。 25.相兼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一脉相兼组合而成的脉象,又称复合脉。 26.脉症顺逆——临床上以脉与症相应或不相应,以辨别疾病之顺逆。 27.举按寻——是切脉的指力轻重,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 委曲求之曰寻。 28.症——疾病所反映的单个症状、体征,是机体病变的客观表现。 29.病——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规律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30.证——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31.辨证——在中医诊断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四诊资料,辨别疾病证的过程。 32.里邪出表——先有里证,继而汗出,或疹 透露,是病邪由里达表的现象。 33.热证——感受热邪,或阴虚阳亢,致使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 热特点的证候。 34.寒热错杂——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既有寒证,又有热证表现的证候。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Al型题 l·疾病初起,恶寒发热同时并见,多为A·疟疾病证 B·湿温病证 C·外感表证 D·半表半里证 E·阳明病证 2身热不扬,午后热甚者,属于 A·气虚发热 B·血虚发热 C·阴虚发热 D·湿温潮热 E·骨蒸潮热 3·下列哪项属于病理性汗出 A·进食辛辣 B·剧烈活动 C·衣被过厚 D·睡眠之中 E·气候炎热 4·自汗、盗汗并见"的病理基础是 A·阳气不足 B·精血亏虚 C·阴阳两虚 D·津液不足 E·以上均非 5·日间汗出,活动后更重的称为 A·盗汗 B·自汗 C·黄汗 D·战汗 E·大汗 6·太阳经头痛的特点足 A·前额连眉棱骨痛 B·两侧太阳穴处痛 C·后头部连项痛 D·头痛连齿 E·头痛昏沉 7·痰湿内阻所致头晕表现的特征是A·头晕胀痛 B·头晕眼花 C·头晕昏沉 D·头晕耳鸣 E·以上均非 8·淤血阻滞胸部脉络所致胸痛的特点是 A·胸痛彻背 B·胸痛咳血 C·胸部刺痛 D·胸痛喘促 E·胸痛走窜 9·视物旋转动荡,如在舟船之上,称为A·目眩 B·日昏 C·雀目 D·目痒 E·内障 10·渴不多饮见于 A·阴虚 B·湿热 C·痰饮 D、感血 E·以上均是 11·下列各项,属肝郁牌虚的是 A·肛门灼热 B里急后童 C·大便溏结不调 D·大便完谷不化 E、以上均非 12·大便完谷不化,多见于 A·阴虚 B·脾虚 C·肝郁乘脾 D·伤食 E湿热 13·下列哪项与肾气不固无关 A小便失禁 B·小便涩痛 C·睡中遗尿 D·尿频而清 E·余沥不尽 14·阳虚患者的小便异常,与下列哪项无关A·尿急而涩 B·尿频而数 C·尿清而长 D·尿多而遗 E·尿少而肿 15·下列各项,可见饥而不欲食症状的是A·胃火炽盛 B·胃阴不足 C·胃强脾弱 D·脾胃气虚 E·肝胆湿热 Al型题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83494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题 0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第四章病因病机

第四章病因病机 【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六淫是指、、、、、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2.疠气的致病特点、、。 3.中医内伤致病因素有、、。 4.瘀血的致病特点及临床表现主要有、、、、。 5.气机失常主要有、、、、。 二、判断题(正确的以“√”表示,错误的以“×”表示) 1.六淫就是“六气”。() 2.疫疠的发生与人群的正气强弱有关。() 3.无形之痰,是指只见其征象,不见其形状的痰病。() 4.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5.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内在根据。() 三、选择题 [A型题] 1.其性开泄,易袭阳位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燥邪 E.火邪 2.具有轻扬向上特性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火邪 .湿邪 E.燥邪 3.下列哪种病邪致病最易出现发热恶风、汗出的症状() A.风邪 B.寒邪 C.火邪 D.湿邪 E.燥邪 4.六淫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特点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燥邪 E.火邪 5.风邪伤人,以致病位游移行无定处,主要由其哪种性质决定的() A.风性善行 B.风性数变 C.风为阳邪 D.风性开泄 E.风性轻扬 6.风邪的致病特点是() A.易伤肌表 B.易伤津液 C.易伤阳气 D.易袭阳位 E.易致肿疡 7.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主要与其哪种性质相关() A.风为阳邪 B.风性轻扬 C.风性善行 D.风性数变 E.风性主动 8.下列属于风邪性质和致病特点的是() A.为阳邪,其性炎热 B.为阳邪,为阳邪,其性开泄 C.为阳邪,伤津耗气 D.为阳邪,易生风动血 E.为阳邪,其性炎上 9.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A.为阴邪,易阻气机 B.其性重浊,可致周身酸痛 C.易伤肺,出现咳嗽痰少症状 D.其性黏滞,病难速愈 E.其性凝滞,引起疼痛 10.肢体屈伸不利的症状与寒邪的哪种性质和致病特点有关() A.寒为阴邪,伤人阳气,肢体失于温养 B.寒性凝滞,气血流行不畅 C.寒伤肌表,卫阳被遏,肢体失于温养 D.寒性收引,经脉拘急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01.中医诊断学——是论述中医诊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一门课程。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24.解颅——小儿囟门迟迟不能闭合,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25.乳蛾——咽部两侧红肿突起如乳突者,是肺胃热盛,外感风邪凝结而成。 26.斑——点大成片,色红或紫,平摊于皮下,摸之不碍手者。 27.热深厥亦深——是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其内热愈盛则肢冷愈严重。 28.肌肤甲错——皮肤粗糙如鳞,抚之涩手者,是血虚挟瘀所致。 29.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情危重。 30.染苔——若因某些食物或药物,致使舌苔染上颜色。染苔并非疾病所致,无临床意义。 六、问答题 01.简述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及诊法合参的理由。 01.答: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一、整体察病,即在诊病的过程中,从整体上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从而全面地认识疾病。二、诊法合参,即在诊察疾病时,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综合分析病情资料。三、从病辨证,即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诊断

第四章 病因病机——病机

第四章病因病机 第二节病机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它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发展转归和诊断治疗的内在根据。病证各类虽然繁多,其临床表现亦千差万别,但从总整体来说,大多数的病证都有某些共同的病机过程,如正邪转归、阴阳失调、气机失常等等。 一、正邪盛衰 正邪盛衰,是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致病邪气与机体抗病能力之间存在着的相互斗争所发生的邪正盛衰变化。一般而言,邪气侵犯人体后,正气与邪气即相互发生作用,一方面是邪气对机体的正气起着破坏和损害作用,另一方面正气对邪气的损害起着抗损害及驱除邪气,并消除其不良影响的作用。因此,邪正斗争,及其在及其在斗争中邪正双方力量的盛衰变化,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影响着病机、病证的虚实变化,而且直接影响着疾病的转归。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疾病的发展过程,就是邪正斗争及其盛衰变化的过程。(一)正邪盛衰的关系 正,指人体的功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和抗病、康复能力,是正气的简称。邪,泛指各种致病因素,为邪气的简称。疾病的发生和变化,是在一定条件下邪正斗争的反映。 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正气旺盛,脏腑功能正常,气血充盈,卫外固密,则病邪难以侵入,病无以发生,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只有在正气相对虚弱,抗邪无力的情况下,邪气方能乘虚而入,使人体阴阳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才能发生疾病,正如《素问-评热病论》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2、邪气侵袭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邪气可引起疾病的发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有时甚至可能起主导作用。如烧伤、冻伤、疫疠、毒蛇咬伤、食物中毒等,此时即使正气强盛亦难逃伤害。 3、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正邪相争,正胜邪去则不发病,一则正气强盛,抗邪有力,其病邪难于侵入;二则即使邪气已侵入,正气能及时消除或排出邪气,不产生病理改变,也不会发病。邪胜正负则发病,一为正虚抗邪无力,邪气得以乘虚侵入,造成阴阳气血失调而发病;二为邪气毒烈、致病作用强,正气相对不足,亦能损害机体而致病的发生。 (二)正邪盛衰与病邪出入 当疾病发生后,正邪斗争及其消长盛衰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疾病的发展趋势,表现为表邪入里,或里邪出表。 1、表邪入里 指外邪侵入机体,首先伤及肌肤卫表层次,而后内传入里,转为里证的病理传变过程。多因邪气过盛,或因失治、误治,正气受损,抗邪无力,正不胜邪,使疾病向纵深发展。如外感风温,初见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咽喉肿痛、脉浮数等邪气在表的症状,失治或误治,继而见发热不恶寒、口渴汗出、咳嗽胸痛、咯痰黄稠、脉滑数等邪热壅肺的症状,这是表热证转化为里热证的表现。 2、里病出表 指病变原在脏腑等属里层次,正邪斗争,病邪由里透达于外的病理转变过程。多是护理得当,治疗及时,邪气日衰,正气驱邪外出,预示病势好转和向愈。如温病内热炽盛,出现汗出热退,或斑疹透发于外等,均属里病出表的病理转变过程。 (三)正邪盛衰与虚实变化 正邪相争的运动变化,贯穿于疾病过程的始终。而邪正双方力量对比的盛衰,又决定着患病

《中医诊断学》考试资料

中医诊断学 各位同学:根据我们实践操作,考试资料内容有80%左右相同,但是题目的顺序会不同。请一定要认真看清楚题目,查找答案答题。如果题目不在我们提供的的考试资料里,自己就在百度查询。 答题时间为120分钟。答题完毕确认无误之后请点击交卷按钮交卷(考试期间不要随意关闭界面,否则网络平台自动计算已考1次。超出规定答题时间,系统自动会提交。)。您有3次答题的机会,请按照我们的资料来答题,尽量考高分,争取考一次就过关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道小题,总分值60分) 1.胸胁胀闷,胁下痞块,刺痛拒按,舌紫黯,脉涩,此属: (2分) A气滞血瘀证 B寒凝血瘀证 C血热互结证 D气虚血瘀证 E血虚气滞证 正确答案A 2.巅顶痛者,属何经病证:(2分) A足厥阴经 B足太阳经 C足阳明经 D足少阳经 E足少阴经 正确答案A 3.舌体短缩,色青紫而湿润,多属:(2分) A气血两虚 B痰浊内阻

C疫毒攻心 D寒凝经脉 E热入营血 正确答案D 4.患者阳强易举,五心烦热,眩晕耳鸣,腰酸痛,舌红少苔,宜诊断为:(2分)A肾气不固证 B肾阴虚证 C肝肾阴虚证 D心肾不交证 E肾阳虚证 正确答案B 5.苔黑而滑润多见于:(2分) A湿热郁蒸 B阴虚火旺 C热盛伤津 D阳虚寒盛 E热毒深重 正确答案D 6.妇女带下黄臭多属:(2分) A脾虚湿困 B湿热下注 C肝经郁热 D肾气不固 E脾胃阳虚 正确答案B

7.胃热炽盛证,最不可能见下列哪项:(2分) A龈肿齿衄 B舌红无苔 C便秘尿黄 D胃脘灼痛 E消谷善饥 正确答案B 8.大便夹有不消化的食物,酸腐臭秽者,多因:(2分)A大肠湿热 B寒湿内盛 C伤食积滞 D脾胃虚弱 E肝胃不和 正确答案C 9.亡阴证的证候特点,错误的是:(2分) A汗粘如油 B口渴欲饮 C身灼肢厥 D小便极少 E脉细数疾 正确答案C 10.血瘀证的常见表现,不包括下列哪项:(2分) A痛如针刺 B腹内癥积 C出血反复不止 D脉弦滑

中医诊断学 一些试题

中医诊断学一些试题 名词讲明题 01.中医诊断学——是论述中医诊断疾病,辨不证候的差不多理论、方法和技能的一门课程。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要紧的症状或体征及其连续时刻。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时期。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繁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进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连续淋漓持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晰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表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模糊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讲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惨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24.解颅——小儿囟门迟迟不能闭合,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25.乳蛾——咽部两侧红肿突起如乳突者,是肺胃热盛,外感风邪凝聚而成。 26.斑——点大成片,色红或紫,平摊于皮下,摸之不碍手者。 27.热深厥亦深——是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其内热愈盛则肢冷愈严峻。 28.肌肤甲错——皮肤粗糙如鳞,抚之涩手者,是血虚挟瘀所致。 29.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情危重。 30.染苔——若因某些食物或药物,致使舌苔染上颜色。染苔并非疾病所致,无临床意义。 咨询答题 01.简述中医诊断学的差不多原则及诊法合参的理由。 01.答:中医诊断的差不多原则是:一、整体察病,即在诊病的过程中,从整体上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从而全面地认识疾病。二、诊法合参,即在诊察疾病时,将望、闻、咨询、切四诊合参,综合分析病情资料。三、从病辨证,即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诊断疾病。诊法合参的理由是:疾病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表现是在多方面的,而四诊正是从不同角度检查病情,只有四诊并用才能全面、详细地猎取所需临床资料;此外,在复杂的、有时甚至显现“假象”的病证中,只有四诊并重,才能去伪存真,鉴不真假。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名词解释 1.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得最主要得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2.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3.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4.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5.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6.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7.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就是胃火炽盛所致。 8.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就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9.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就是湿热痢疾主症。 10.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 者,就是精充气足神旺得表现。 11.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 者,就是精衰气脱神亡得表现。 12.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得正常颜色。 13.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4.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就是脾虚精亏得表现。 15.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16.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 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17.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 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18.解颅——小儿囟门迟迟不能闭合,就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得表现。 19.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情 危重。 20.染苔——若因某些食物或药物,致使舌苔染上颜色。染苔并非疾病所致,无临 床意义。 21.镜面舌——全舌之苔退去,舌面光洁如镜者,多因胃气匮乏,胃阴枯涸。 22.有根苔——舌苔紧贴舌面,刮之难去,似从舌体长出来得。 23.呃逆——有气上逆于咽喉而出,发出一种不由自主得冲激声音,声短而频,由 胃气上逆所致。 24.六阳脉——凡两手寸关尺六脉常洪大等同,而无病象者。 25.相兼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得单一脉相兼组合而成得脉象,又称复合脉。

第四章 病因病机——病因

第四章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组织之间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始终保持着既对立又统一的相对动态平衡状态,从而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如果因某种原因使这种平衡状态遭到破坏,且又不能自行调节得以及时恢复,机体就会发生疾病。病因病机,主要探讨导致破坏这种平衡的原因,以及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 第一节病因 病因,泛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又称“致病因素”、“病邪”、“病原”等。致病因素有多种多样,诸如气候异常、疠气侵袭、精神刺激、饮食失宜、劳逸不当、跌仆操作及虫兽所伤等,均能导致疾病发生。常见的致病因素有:“外感致病因素”、“内伤致病因素”和“其他致病因素”。 病因具有相对性的特点:一是指有些致病因素的致病与非致病具有相对性。如六气(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及饮食劳逸等,正常情况下是人体的正常情志反映和生理需要,并不导致机体发病,只有在异常情况下才会演变成致病因素;二是指病理产物与病因具有相对性。如痰饮、瘀血等是疾病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一经形成,反过来又可引起新的病理改变,此时它则成为新的致病因素。 中医病因学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研究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同时还探讨各种致病因素所致病证的临床表现。所以,学习和研究中医学病因学,须掌握各种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以及病证特征,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一、外感致病因素 外感致病因素是指来源于自然界,多从肌表、口鼻侵入机体而发病的病邪。包括六淫、疠气等。 (一)六淫 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六气的不断运动变化,决定了一年四季气候的不同,即春风、夏暑(火)、秋燥、冬寒、长夏湿。人们在生活中,不但体验认识到六气变化特点,而且通过自身调节机制产生了一定适应能力,从而使人体的生理活动与六气的变化规律相适应,所以六气一般不会使人致病。但当气候变化异常,如六气的太过和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应温而反寒,秋天应凉而反寒),或气候变化过于急躁(如骤冷、暴热等),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人体抗病能力下降,不能适应气候变化,这时六气才成为致病因素,导致疾病的发生。此时的“六气”,便称为“六淫”。“淫”有太过、浸淫之意,六淫是指反常的六气,属不正之气,故又称其为“六邪”。 六淫致病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外感性:六淫邪气侵犯人体,多从肌表、口鼻而入,或上述两个途径同时受邪而发病,因六淫之邪多从外受,故称“外感六淫”,所致疾病,称为“外感病”。季节性:六淫致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多季多寒病等。因六淫致病常有一定的季节性,故习称“时令病”。 地域性:六淫致病常与生活地域密切相关,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发病特点,如西北地区多寒病、燥病;东南沿海地区多湿病、温病。 环境性:六淫致病与所处环境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如久居潮湿环境易患湿邪致病;高温作业者常见燥邪或火邪致病等。 相兼性:六淫邪气既可外邪单独侵袭人体而致病,又可两邪或两邪以上相合侵袭人体而致病,如风寒感冒、湿热泄泻、风寒湿痹等。 转化性:六淫致病后,在一定条件下,其证候可发生转化。如感受风寒之邪可以从表寒证转

中医诊断学教案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医诊断学教案 授课时间: 9月11日,周一,第6,7节 题目: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诊断”“诊法”“诊病”“辨证”及“病”“证”“症”的含义。 2.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3.了解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学习方法。 内容与时间分配: 2学时 1.中医诊断学的概念,主要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1学时。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中医诊断学发展史、学习方法。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1.病、证(证名、证候、证型)、症(症状、体征)的含义。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导入新课: 从中医基础学的内容到临床各学科的内容、目的,引入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意义。 讲述: 一、介绍诊断及中医诊断学的概念、地位(P1)。 简要介绍。注意:诊断的概念,包括“诊”与“断”两方面,并且须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进行。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介绍诊法、诊病、辨证、病案书写四部分。 (一)诊法 1.诊法的概念、内容、目的。 2.明确症状、体征的含义。 注意:症状与体征不同,前者为病人异常感觉,后者为医生检查所得。两者均属于“症”,属病情资料,是辨证、辨病的主要依据。 (二)诊病 1.诊病的概念、目的。 2.明确病名的含义。 注意:病名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所做的概念与抽象。辨病的结果是得出病名诊断。 (三)辨证 1.辨证的概念与目的。 2.明确证、证名、证候、证型的含义。 注意:“症”“病”“证”的区别。辨证的目的是得出证名诊断。

(四)病案书写 明确病案的概念及病案书写的意义。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1.简要介绍中医诊断基本原理的理论依据是中医整体观念的思想。提问:什么是中医整体观。 2.重点介绍中医诊断基本原理,包括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三方面,明确其各自的含义。 第二学时 导入新课: 中医诊断疾病的原理、原则与西医有明显的不同,必须遵循其独具特色的基本原则。 新课讲述: 四、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重点介绍内容。基本原则包括三方面: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明确各自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五、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简要介绍。中医诊断学是在我国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经历代医家不断总结、丰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其中,影响中医诊断学发展的重要著作、作者是: 1、《黄帝内经》; 2、西汉,淳于意的《诊籍》; 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4、西晋,王叔和的《脉经》; 5、隋,巢元方《诸病杂候论》; 6、宋,陈元择的《三因极—病证方论》; 7、元,敖氏《伤寒金镜论》; 8、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9、明,李时珍的《滨湖脉学》;10、清,叶天士《外感湿热论》,吴鞠通的《温病条辨》。 重点讲述上述重要著作及其作者、年代、历史意义。 六、介绍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简要介绍。 小结: 绪论,为本学科开头部分,介绍了诊断、中医诊断学的含义,中医诊断学的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和学习方法。其中重点掌握诊断的概念,病名、症状、体征、证名和证候的含义,中医诊断的三大原理和三大原则,及中医诊断学发展史中重

中医诊断学简答题

名词解释 1. 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2. 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3. 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4. 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5. 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6. 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7. 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8. 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9. 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0. 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1. 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2.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3. 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4. 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15. 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16. 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17. 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18. 解颅——小儿囟门迟迟不能闭合,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19. 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情危重。 20. 染苔——若因某些食物或药物,致使舌苔染上颜色。染苔并非疾病所致,无临床意义。 21. 镜面舌——全舌之苔退去,舌面光洁如镜者,多因胃气匮乏,胃阴枯涸。 22. 有根苔——舌苔紧贴舌面,刮之难去,似从舌体长出来的。 23. 呃逆——有气上逆于咽喉而出,发出一种不由自主的冲激声音,声短而频,由胃气上逆所致。 24. 六阳脉——凡两手寸关尺六脉常洪大等同,而无病象者。 25. 相兼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一脉相兼组合而成的脉象,又称复合脉。 26. 脉症顺逆——临床上以脉与症相应或不相应,以辨别疾病之顺逆。 27. 举按寻——是切脉的指力轻重,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 28. 症——疾病所反映的单个症状、体征,是机体病变的客观表现。 29. 病——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规律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30. 证——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31. 辨证——在中医诊断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四诊资料,辨别疾病证的过程。 32. 里邪出表——先有里证,继而汗出,或疹 透露,是病邪由里达表的现象。 33. 热证——感受热邪,或阴虚阳亢,致使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 34. 寒热错杂——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既有寒证,又有热证表现的证候。 35. 热深厥亦深——是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其内热愈盛则肢冷愈严重。 36. 至虚有盛候——是病本严重虚证,反见充盛之状的真虚假实证候。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问诊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问诊 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地询问,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第一节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一、问诊的意义 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及治疗经过、患者的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饮食嗜好等,是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这些资料只有通过问诊才能获得。所以问诊是重要的诊法。 二、问诊的方法 1.选择安静适宜环境,以免受到干扰。 2.对病人的态度,既严肃认真又和蔼可亲,细心询问和耐心听取病人叙述病情。 3.询问病情语言要通俗易懂,切忌使用病人听不懂的医学术语。 4.要重视病人主诉,并围绕主诉深入询问,收集病情资料。 5.当病人叙述不清楚时,可适当提示,但切忌暗示套问。 6.对危重病人应扼要地询问,不必面面俱到。 7.切忌在病人面前表现出惊讶或焦虑。 第二节问诊的内容 一、一般情况 一般情况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婚否、民族、职业、籍贯、工作单位、现址等。 二、主诉

主诉是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主诉是疾病的主要矛盾所在,对疾病的范畴、类别、病势的轻重缓急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三、现病史 现病史是指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诊治经过。 包括发病情况、病变过程、治疗经过。 四、既往史 既往史包括平素身体健康状况及过去曾患疾病情况。 五、个人生活史 生活经历 精神情志 包括生活起居 饮食嗜好 婚姻生育 六、家族史 了解家族史对诊断传染病和遗传病有重要意义。 第三节问现在症 对病人就诊时感到的病痛以及与病情相关的全身情况的详细询问。 一、问寒热

(一)问寒热的意义:寒与热的产生主要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的阴阳盛衰,所以问寒热是辨别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的的重要依据。 (二)寒热的概念 1. 寒:指病人自觉身寒怕冷。 加厚衣被,或近火取暖,寒冷不缓解者,称为恶寒,见于表证; 寒 加厚衣被,或近火取暖,寒冷可以缓解者,称为畏寒,见于里寒证。 2.热:指体温增高或体温正常而自觉全身或某局部发热。 (三)寒热的机理主要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阴阳的盛衰。寒邪致病,多见恶寒症;热邪致病,多见发热症。机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所以问寒热,就可以了解病邪的性质和机体阴阳的盛衰。 (四)常见的寒热症状 1.恶寒发热:指病人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的症状,是诊断表证的重要依据。其机理是,外邪袭表,肌腠失煦则恶寒;卫阳郁闭而发热。 此外,疮疡火毒内发时亦有寒热并见症状,为邪正相搏的反映。 2.但热不寒:指病人只发热不觉冷,或反复发热者,属里热证。 (1)壮热:高热(体温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属里实热证。

中医诊断学——病因与气血津液病证

一、单选题 1.与生活接触最有关的是什么病症() A.头痛 B.中风 C.水肿 D.消渴 E.肺痨 2.下列哪项不属于湿证的证候() A.全身困重 B.口淡吐涎 C.恶心纳呆 D.脘腹痞胀 E.苔腻脉滑 3.对湿证的下列认识哪项不对() A.起病较徐缓 B.病势多缠绵 C.易阻滞气机 D.多困遏清阳 E.一般从寒化 4.湿证的下述分类,哪项少见() A.外湿 B.内湿 C.虚湿 D.寒湿 E.湿热 5.对外燥证的下述认识,哪项不对() A.以干燥为主要证候 B.与内燥毫不相关 C.多见于三秋季节 D.干燥少雨之地常见 E.阴液亏少之人易患 6.下列哪项最不宜视作感受寒邪() A.淋雨下水 B.服寒凉药 C.衣单露宿 D.食生饮冷 E.冰敷胸腹 7.暑闭气机证的特征表现为() A.恶热,汗出,口渴,疲乏 B.胸闷,腹痛,呕恶,无汗 C.神志昏迷,抽搐惊厥 D.胸闷,腹胀,苔腻,发热 E.恶寒,发热,身痛,无汗 8.“中风”后肢体瘫痪,卧床已年余,臀部生褥疮,不红不痛,气短息弱,食少声低,面色淡白,舌

质浅淡,脉沉细无力() A.阳虚血瘀证 B.气虚血瘀证 C.气血两虚证 D.气阴两虚证 E.气滞血瘀证 9.津液亏虚与下列哪项的关系不密切() A.燥证 B.阴虚证 C.火热证 D.血虚证 E.气滞证 10.痰饮、悬饮、支饮、溢饮主要是根据下列哪项而命名()A.饮邪的性质 B.饮停的部位 C.饮邪的多少 D.饮停的先后 E.饮停的原因 11.下列病症哪项一般不是痰阻所致() A.喉中如有梅核 B.中风痰鸣不语 C.痫病昏仆吐涎沫 D.颈部肿大如瘤 E.肺痨盗汗低热 12.以下哪个证一般临床未见() A.水气凌心证 B.肺虚水停证 C.脾虚水泛证 D.肾虚水泛证 E.风水相搏证 13.与气虚兼并的虚证,下列哪项少见() A.气血两虚 B.阳气亏虚 C.气虚阳浮 D.津气亏虚 E.气阴两虚 14.下列哪项不是痰与饮的共有症() A.形体肥胖 B.头晕目眩 C.咳吐涎沫 D.舌苔白滑 E.胸闷脘痞 15.下列哪项不是津液亏虚证的表现() A.小便短少而黄

中医诊断学、中诊【重点】

中诊 第一节望诊 一、望神(选择、填空)(临床表现、病因病机) 1.得神:即神气充足的表现。 2.少神:即神气不足 的表现。 3.失神:即神气衰败之象。 4.假神:是 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 二、望色 主色:是个体一生基本不变的面色,也称正色或本色。我国正常人的面色为:黄红隐隐,明润含蓄。客色:是指随生活环境以及劳作等因素而发生相应 变化的面色。 2.病色(填空、选择、论述)P183 (五色主病:青主寒痛瘀惊风,黄主虚湿赤热戴, 白脱血虚寒夺光,黑肾虚饮瘀寒痛) 青色:主惊风、寒证、痛证、淤血。赤色:主热证。黄色:主虚证、湿证。白色:主虚证、寒证、失 血证。黑色:主肾虚、寒证、淤血和水饮。 四、望舌 正常舌像为淡红舌薄白苔,表现为:舌质柔软,活动自如,舌色淡红,荣润有神;舌苔薄白均匀,干湿适中。 舌体前1/5为舌尖部,候心肺;中2/5为舌中部,候脾胃;后2/5为舌根部,候肾;舌之两边候 肝胆。 望舌色(简答题:舌色及主病)P189 淡红舌:健康或疾病初起,病较轻浅,尚未伤及脏 腑气血; 淡白舌:主虚证、寒证或气血两虚证; 红绛舌:主热证,有虚实之分; 青紫舌:主血行瘀滞 望舌形(名词解释) 老舌:舌体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者,多主实证。 嫩舌: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胖娇嫩者,多属虚证 或虚中夹实。胖大舌:舌体大于正常,伸舌满口,且舌肌呈迟缓状,主水肿、痰饮。 瘦薄舌:舌体较正常瘦小而薄者,主阴血亏虚之证。点刺舌:点指舌面上有大小不一的星点。刺是指芒刺,面上红色颗粒高起如刺,摸之棘手。(P190) (二)望舌苔 正常舌苔是由脾胃之气、津上蒸而成,是胃气充盛 之象。 病理舌苔是由胃气挟邪气上蒸而成。 1.望苔色(简答题:试述各种苔色的主病及表 现。)P191 白苔:主寒证、表证黄苔:主热证、里证灰黑苔:主寒极、热极 2.望苔质 薄厚苔:薄苔主病初起在表,邪浅病轻,厚苔主病邪在里,病情较重。 腻苔:苔质致密,颗粒细腻,如油腻覆盖舌面,刮之难去。 第二节闻诊 听声音(名词解释)P198 金实不鸣:新病喑哑失音,属实证,多见于外感风寒或风热,痰浊阻滞,以致肺气不宣而失音。 金破不鸣:久病喑哑失音,多属虚证,常见精气内伤,肺肾阴虚,虚火灼金,致津枯肺损,声音难出。 子喑:妊娠末期出现声音嘶哑 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的为谵语 郑声: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的为郑声 呼吸(喘与哮的异同)P200 咳嗽 咳声重浊、痰色清白,鼻塞不通,多是外感风寒。 咳声不扬、痰稠色黄、不易咳出,兼咽喉疼痛、鼻出热气,多属肺热。 咳有痰声、痰多而易于咯出,多是寒咳,或为痰饮、湿痰。 干咳无痰,或痰少黏稠、咽喉干燥,多属燥邪犯肺,或肺阴亏虚。 一.嗅病气 尿臊气(氨气味):水肿晚期病人。 烂苹果气(酮体气味):消渴病病人 第三节问诊 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问寒热(每种热型的主病→填空、选择) 1.但热不寒 恶寒:病人无风自冷,虽加衣被、甚至近火取暖仍觉寒冷 畏寒:病人经常自觉怕冷,得暖可以缓解者 2.但热不寒P205(名词解释) 壮热:病人持续高热不退,体温超过39·C,只恶热不恶寒者,称为壮热。 潮热:发热如潮水之有规律,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者,称为潮热。 阳明潮热:病人常于日晡(下午3~5时)阳明旺时而热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